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二十四·典志之属一(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尚书》简介参见卷一。

禹贡

【题解】

《禹贡》,选自《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脉络、物产分布、土壤性质等,内容十分丰富。全文体系完整,结构严密,尤其可贵的是,它在内容上基本抛弃了神话迷信的成分,记载多凿凿有据,开创了地理学征实派先河。至于《禹贡》写定的时代,历代学者分歧很大,现多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

禹敷土1,随山刊木2,奠高山大川。

【注释】

1敷:铺陈。

2刊:雕刻。

【译文】

大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随山川地形划界,沿界在树木上雕刻界标。他致奠山川,为之命名。

冀州:既载壶口1,治梁及岐2。既修太原,至于岳阳3;覃怀底绩4,至于衡漳5。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6,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7,大陆既作8。岛夷皮服9,夹右碣石10,入于河。

【注释】

1既:已经。载:完成。壶口:山名。在今山西长治东南。

2梁:山名。在今陕西韩城。岐:山名。在今陕西岐山。

3岳:太岳山。在今山西霍州。阳:山南为阳。

4覃(tán)怀:在今河南武陟西。厎(zhi):致,获得。

5衡漳:古水名。即漳水。据孔颖达疏,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

6上上:最上等,第一等。错:杂,错杂。此指第一等与第二等相交错。

7恒:古水名。源出今山西恒山北麓,东流入滱水。卫:古水名。源出今河北灵寿,东北入滹沱河。

8大陆:泽名。在今河北巨鹿。

9岛夷: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皮服:皮衣。此指以皮衣进贡。

10碣石:山名。一说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

【译文】

冀州:已经完成壶口的工程,又去治理梁山和岐山。修治好太原附近的河道,一直达到太岳山的南面。修治覃怀一带的工程,又修治横流入黄河的漳水。这里的土质白细松软,所缴纳的赋税在九州之中列第一等,也间杂出第二等,田地属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疏通,大陆泽一带也可以耕作了。东方诸岛夷人来朝贡的皮衣等物品,可以由海路绕过碣石进入黄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1,灉、沮会同2。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3,厥草惟繇4,厥木惟条5,厥田惟中下,厥赋贞6。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7。浮于济、漯8,达于河。

【注释】

1雷夏:泽名。在今山东菏泽。

2灉(yong):古水名。故道约在今山东西部、河北南部一带。沮(ju):古水名。在今山东境内。

3坟:肥沃。

4繇(yáo):茂盛,一说发芽。

5条:长,高大。

6贞:下下,最低的等级,第九等。孔颖达疏:“诸州赋无下下,贞即下下,为第九也。此州治水最在后毕,州为第九成功,其赋亦为第九,列赋于九州之差,与第九州相当,故变文为贞,见此意也。”

7篚(fěi):圆形竹器。

8济(ji):古水名。古四渎之一。漯(tà):古水名。为古黄河的支流。

【译文】

济水、黄河一带为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疏通了,雷夏一带聚积成大泽,灉水和沮水汇合而入。宜桑之地适于发展养蚕业,所以民众逐渐从山地迁到平原居住。这里的土质黑而肥沃,水草茂盛,林木高大,田地属第六等,赋税列第九等。经营了十三年之久,这里才和其他州一样。这里进贡漆、丝,有各种花纹的丝织品盛在竹筐里。上贡时走水路,由济水、漯水进入黄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1,潍、淄其道2。厥土白坟,海滨广斥3,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4,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5。莱夷作牧6。厥篚檿丝7。浮于汶,达于济。

【注释】

1嵎(yú)夷:地名。古代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

2潍:水名。今称潍河。在山东东部。淄:水名。即今山东的淄河。

3斥:咸卤。

4(chi):细葛布。

5畎(quǎn):山谷。枲(xi):不结子的大麻。纤维可制麻布。

6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春秋时为齐所灭。作牧:放牧。

7檿(yǎn):山桑,其材可制弓。

【译文】

渤海、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已经平治,潍水、淄水也都疏通。这里的土质灰白肥沃,滨海地区多为盐碱地,田地属第三等,赋税列第四等。这里的贡品是盐、细葛布和各种海产品,以及泰山谷中所产的丝、麻、铅、松木、怪石。莱夷之地可以放牧。用山桑木材和丝作贡品盛在竹筐里,进贡时由汶水直入济水。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1,蒙、羽其艺2,大野既猪3,东原厎平4。厥土赤埴坟5,草木渐包6,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7,羽畎夏翟8,峄阳孤桐9,泗滨浮磬10,淮夷玭珠暨鱼(11)。厥篚玄纤缟(12)。浮于淮、泗,达于河。

【注释】

1(yì):治。

2蒙:山名。在今山东蒙阴。羽:山名。在今江苏连云港。艺:种植。

3大野:即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猪:即“潴(zhu)”,水停积处。

4东原:在今山东东平。厎(di)平:得以平复。谓大水已退,可以耕种。

5埴(zhí):黏土。

6包:通“苞”。草木丛生。

7土五色:五色土,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供天子筑社坛之用,象征四方及中央。

8夏翟(dí):羽毛五色的长尾山鸡。

9峄(yì):山名。又名邹山或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

10泗:水名。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四源并发,故名。浮磬: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磬,石制的敲击乐器。

(11)玭(pín)珠:珍珠。玭,产珍珠的蚌类。

(12)缟(gǎo):白细的生绢。

【译文】

渤海、泰山与淮水之间是徐州。淮水、沂水已治理好,蒙山、羽山开发后也可以耕种了,大野泽蓄水为湖,东原一带水退复原也可以耕作了。这里的土壤是红色的肥沃黏土,草木逐渐茂盛起来,这里的田地属第二等,赋税居第五等。这里的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坡独生的桐木,泗水边制磬的浮石,淮夷的珍珠和鱼类,黑色丝绸白色生绢盛在竹筐里。由淮水、泗水进入黄河。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1,阳鸟攸居2。三江既入3,震泽厎定4。篠既敷5,厥草惟夭6,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7,瑶、琨、篠、、齿、革、羽、毛惟木8。岛夷卉服9。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10。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注释】

1彭蠡(li):泽名。旧注以为当今江西鄱阳湖,一说应在长江北岸,约当今湖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之滨江诸湖。

2阳鸟:鸿雁一类的候鸟。

3三江:众多水道的总称。

4震泽:太湖古名。

5篠(xiǎo):小竹。(dàng):大竹。

6夭:草木茂盛的样子。

7金三品:三种金属,指金、银、铜。

8惟木:二字难解,且与通篇体例不合,疑衍。

9卉服:用葛做的衣服。

10锡贡:待天子有令而后进贡。有别于常贡。

【译文】

淮水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汇成湖泊,候鸟在那里过冬。众多的河流被疏通入海,震泽就平定了。小竹大竹普遍生长,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泥土湿润,田地属第九等,赋税列在第七等,间或也出第六等。贡品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还有玉石、竹子、象牙、皮革、羽毛、旄牛尾,和岛上居民用葛制成的衣服。把贝锦放在竹筐里,把橘子、柚子包裹起来进献,要等到天子有令时再进贡。进贡时沿着长江或海岸,最后到达淮水、泗水。

荆及衡阳惟荆州1。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2,沱、潜既道3,云土梦作4。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5,砺、砥、砮、丹6,惟箘、、楛7,三邦厎贡厥名8。包匦菁茅9,厥篚玄玑组10,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注释】

1荆:山名。在今湖北南漳西部。

2九江:旧说不一,近人以为“九”为虚数,指流入洞庭湖的诸条河流。

3沱:水名。长江支流。潜:水名。汉水支流。

4云土梦作乂:谓云梦泽已得到治理。云土,云泽露出了泥土。梦作乂,梦泽的土地已治理完毕。云,云泽;梦,梦泽。合言之为一,分言之为二。

5杶(chun):木名。可制琴。榦:木名。即柘(zhè),宜作弓箭。栝(kuò):木名。即桧(guì)。木材桃红色,有香味,细致坚实。

6砮(nú):可制箭镞的石头。丹:丹砂。

7箘(jùn):竹笋。(lù):竹名。楛(hù):木名。

8厎贡:进贡。厎,奉献。

9匦(gui):匣子。菁(jing)茅:一种茅草,祭祀时过滤酒中渣滓之用。

10(xun):浅绛色。玑组:珠串。一说文彩似珠子的丝带。

【译文】

由荆山到衡山以南为荆州。长江和汉水在这里合流,奔向大海;许多支流汇集到洞庭,水势大极了,沱水、潜水已经疏通,云泽、梦泽都已经修治。这里泥土湿润,田地属于第八等,赋税居第三等。荆州的贡品是羽毛、牦牛尾、象牙、皮革,金、银、铜三种金属,杶木、柘木、栝木、柏木,磨石、砮石、朱砂,竹笋、美竹、楛木,这里一些邦国则贡上当地名产。将菁茅包裹捆扎,黑色和浅绛色的锦缎和成串的珍珠盛在竹筐里,九江上贡大龟。贡赋由长江、沱水、潜水、汉水水运北上,经一段陆运到洛水,再由洛水入黄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1,荥波既猪2。导菏泽3,被孟猪4。厥土惟壤,下土坟垆5,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纻6,厥篚纤纩7,锡贡磬错8。浮于洛,达于河。

【注释】

1伊、洛、瀍(chán)、涧:都是水名。四条河都流经今河南境内。

2荥波:泽名。在今河南荥阳。

3菏泽:古泽名。其地说法不一,班固谓在山东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

4被:及。孟猪:又作孟诸。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5垆:黑色或黄黑色坚硬而质粗不粘的土壤。

6纻(zhù):苎麻织成的粗布。

7纩(kuàng):新绵。

8磬错:磨磬用的石头。错,琢玉石的砺石,磨石。

【译文】

荆山、黄河之间为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已疏通流入黄河,荥波汇为湖泊。又疏导菏泽,直到孟猪泽。豫州土质柔细,低洼之处是肥沃疏松的黑土,田地属第四等,赋税居第二等,有时列第一等。豫州的贡品是漆、麻、细葛布、纻麻布,盛在竹筐里的贡品是细绵,依令进贡磨磬的磨石。贡赋由洛水水运入黄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1。岷、嶓既艺2,沱、潜既道。蔡、蒙旅平3,和夷厎绩4。厥土青黎5,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6,熊、罴、狐、貍、织皮7,西倾因桓是来8,浮于潜,逾于沔9,入于渭,乱于河10。

【注释】

1华阳:华山之南。黑水:众说不一,有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或怒江等各种说法,现一般认为应为横断山区大河中的一条。

2岷:山名。在今四川北部。嶓(bo):山名。蟠冢山,在今陕西宁强。

3蔡:即峨眉山。蒙:山名。在今四川雅安。旅:治。

4和:即今大渡河。夷:指西南夷。厎绩:致功,取得功绩。

5青黎:青黑色。黎,黑色。后作“黧”。

6璆(qiú):美玉。镂(lòu):钢铁。铁和碳的合金。

7织皮:用兽毛织成的呢毡之属。

8西倾:山名。在今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交界处,属秦岭西端。桓:水名。即今白龙江。发源于今甘肃岷县。

9逾:越过,经过。此指从陆路转运。沔水:即汉水。

10乱:过,至。

【译文】

华山之南与黑水之间为梁州。岷山和蟠冢山已经垦殖,沱水和潜水已经疏通,蔡山和蒙山都已平治,和水流域的夷人治理也已成功。这里的土壤青黑色,田地属第七等,赋税居第八等,有时也夹杂着第七或第九等。此地贡品有美玉、铁、银、镂钢、砮石、磬、熊、罴、狐、狸、呢毡。西倾山的贡品由桓水运来,其他贡赋由潜水水运,经陆路转运入沔水、渭水,进入黄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泾属渭汭3,漆、沮既从4,沣水攸同5。荆、岐既旅6,终南、惇物7,至于鸟鼠8。原隰厎绩9,至于猪野10。三危既宅(11),三苗丕叙(12)。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13)。浮于积石(14),至于龙门、西河(15),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16),西戎即叙。

【注释】

1黑水:水名。雍州之黑水与梁州之黑水不同,一般认为即额济纳河。西河:指今陕西与山西交界线上的黄河。

2弱水:水名。刘起说:“这是《禹贡》中唯一西流之水,……发源于今甘肃山丹县焉支山西麓、穷石之东,西北流至张掖,合来自祁连山西南之羌谷水后,亦称张掖河。继而西北流经今高台县,过合黎山西南,又称合黎水。经合黎峡口折而向北流,经酒泉东的金塔县东北,过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即所谓‘入于流沙’,最后东北入于居延海。”

3泾:水名。渭河的支流,在陕西中部。属(zhu):汇入。渭:水名。黄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中部,至潼关入黄河。汭(ruì):河流会合处或河流弯曲处。

4漆:水名。渭河支流,今名漆水河。发源于陕西麟游西,东南流至武功西注入渭河。沮:水名。在陕西岐山一带。

5沣水:水名。源出陕西秦岭山中,北流至西安西北入渭水。攸:所。同:会合。

6荆:山名。荆山,在今陕西富平西南,又称北条荆山,荆州的荆山称南条荆山。

7终南:终南山。一说指秦岭。惇(dun)物:山名。在今陕西眉县东南。

8鸟鼠:山名。又名青雀山,在今甘肃渭源西南。

9原隰(xí):平原湿地。这里指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境内。隰,低湿之地。

10猪野:泽名。在今甘肃民勤东北。

(11)三危:山名。说法不一,今甘肃敦煌南党河旁有三危山。

(12)三苗:古代南方民族名。居处约在今湖南、江西境内。《尚书·尧典》曰:“窜三苗于三危。”故被迁徙于西方。丕叙:意即安置就绪。

(13)琅玕(láng gān):美石。

(14)积石:山名。即小积石山。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15)龙门:山名。在今陕西韩城。

(16)昆仑、析支、渠搜:均西方部族名。

【译文】

黑水、西河之间为雍州。弱水已疏导向西流,泾水疏通入渭水,漆水、沮水也已疏通,沣水也导入渭水。北条荆山和岐山已治理好,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治理完毕。平原与低地,直到猪野泽,都治理成功。三危一带已有居民,三苗已经安置就绪。这里土壤为黄土,田地属第一等,赋税居第六等。贡品有玉石珠宝。贡赋由积石山入黄河走水路,直至龙门山、西河,会集到渭水弯曲处。昆仑、析支、渠搜贡献呢毡等毛织品,西戎各国也都归服了。

导岍及岐1,至于荆山2,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3;厎柱、析城至于王屋4;太行、恒山至于碣石5,入于海。

【注释】

1岍(qiān):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为汧水(今称千水)所出。

2荆山:此指上文北条荆山。

3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4厎柱:山名。原在今河南三门峡的黄河中,因不利行船,现已被炸掉,修成了三门峡水电站。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西南。王屋:山名。在今山西阳城西南,西跨垣曲界,南跨河南济源,山有三重,形状似屋,故名。

5太行:山名。南起河南济源,北至河北井陉、鹿泉,在今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

【译文】

大禹疏通了岍山和岐山,直至北条荆山,穿过黄河;从壶口山,经雷首山直到太岳山;由厎柱山、析城山,到达王屋山;太行山,通过恒山,直到碣石山,伸入海中。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1;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2。

【注释】

1朱圉:山名。在今甘肃甘谷西南。太华:即华山。

2熊耳:山名。在今河南卢氏东。外方:山名。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北。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西南。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陆东北。

【译文】

由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太华山;经过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达陪尾山。

导嶓冢,至于荆山1;内方2,至于大别3。

【注释】

1荆山:此指荆州的南条荆山。

2内方:山名。今称章山,又名马良山或马仙山,在今湖北钟祥西南,逾汉水与荆门接界。

3大别:山名。即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之大别山。

【译文】

开通蟠冢山,直到南条荆山;经过内方山到大别山。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1。

【注释】

1敷浅原:指庐山南麓今江西德安傅阳山的高平之地。

【译文】

从岷山的南面到衡山,越过九江,到达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1,余波入于流沙2。

【注释】

1合黎: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张掖、高台、酒泉的北面。

2余波:指水的下游。流沙:指西北沙漠地区。

【译文】

又疏导弱水到达合黎山,其下游注入沙漠。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译文】

疏导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1,东过洛汭2,至于大伾3;北过降水4,至于大陆5;又北播为九河6,同为逆河7,入于海。

【注释】

1孟津: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州南。

2洛汭:洛水入黄河处。在今河南巩义境内。

3大伾: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4降水:水名。又作绛水、洚水,漳水的别称。源自今山西屯留西发鸠谷,东流至今河北曲周南入古黄河。

5大陆:即大陆泽。旧址在今河北之巨鹿、隆尧、任县一带。

6播:分散。九河:指黄河下游分成许多河道。九,泛指多。

7逆河:王充耘《读书管见》曰:“以海潮逆水而得名。”

【译文】

又疏导黄河,从积石山直到龙门山;河流向南直到华山的北面,然后向东流经厎柱山、孟津、洛水,直到大伾山;然后转折向北,经过降水,直到大陆泽;又向北分为许多支流,共同承迎黄河的大水,流入大海。

嶓冢导漾1,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2,过三澨3,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4。

【注释】

1漾:古水名。源出嶓冢山,南流为嘉陵江,与东流的汉水不是一个水系。

2沧浪之水:指今湖北丹江口至襄阳间的汉水。

3三澨(shì):旧注说法不一。刘起说:“当为沧浪之水以南的汉水边上三大堤防处。”《禹贡锥指》:“三澨当在淯水入汉处,一在襄阳北,即大堤;一在樊城南,一在三洲口东,皆襄阳县地。”

4东为北江,入于海:指汉水又从长江中分出,因其在长江北面,故称北江。刘起说:“把汉水和江水说成平行入海的二水,这是《禹贡》作者不了解长江下游情况,凭远道风闻的说法写成的,因而大错。”

【译文】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即是汉水,再向东便是沧浪水,过三澨,流到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向东汇入彭蠡泽,再向东称北江,流入大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1;过九江,至于东陵2,东迤北,会于汇3;东为中江4,入于海。

【注释】

1澧(li):水名。源出湖南桑植,再向南向东经大庸、慈利、石门、澧县、津市,再向南流入七里湖。

2东陵:据《水经·江水注》:“又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利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据此,则东陵应在湖北之东部。

3会于汇:曾运乾说:“‘汇’为‘淮’之假借字。两大水相合曰会,江、淮势均力敌,故云‘会’。古江、淮本通,《孟子》言‘禹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是也。”

4中江:指今之长江,因北有汉水,南有彭蠡,故称。

【译文】

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则有支流名沱水,再向东到澧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流向北就汇入淮河,又向东流为中江,然后流入大海。

导沇水1,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2,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注释】

1沇(yǎn)水:济水的别称。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至温县入黄河。又自荥泽复出黄河南,东流至山东广饶入渤海。

2陶丘:地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南。

【译文】

疏导沇水,向东流的河段则名为济水,流入黄河,河水流溢积聚形成荥泽;然后由陶丘的北面向东流去,直到菏泽,又向东北流去,与汶水相会;又向北流,折向东方,流入大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译文】

从桐柏山疏导淮河,东流汇合泗水、沂水,再向东流入大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1,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注释】

1鸟鼠同穴:古山名。即鸟鼠山。孔传:“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渭水出焉。”

【译文】

从鸟鼠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会合沣水,再向东会合泾水,又向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译文】

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流去会合涧水、瀍水;又向东和伊水相会,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1,九山刊旅2,九川涤源,九泽既陂3,四海会同。六府孔修4,庶土交正5,厎慎财赋6,咸则三壤成赋7。中邦锡土、姓8,祗台德先,不距朕行9。

【注释】

1隩(ào):四方可居的土地。

2刊旅:砍削树木,做出标志,以利人通行。

3陂(bēi):堤岸。

4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孔:很,甚。

5庶土交正:各方的土地都已按规定向天子贡纳赋税。交,俱。正,通“征”。

6厎慎财赋:意即谨慎地征收财赋。厎,尽,极。

7三壤:指土地上、中、下三等肥瘠程度。成赋:应纳的赋税。

8中邦:指九州。锡土、姓:天子分封诸侯,赐之土,赐之姓。锡,通“赐”。

9祗台(yí)德先,不距朕行:各方诸侯须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许违背我的行事。祗,敬。台,第一人称代词,我。距,违。朕,我。

【译文】

这样,九州同一,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安居。九州的大山都已经得到治理,树立标志,利于通行,九州的大川都已经疏通源头,九州的大泽也都筑起堤防,四海之内,贡物都可以达到京师。六种生活物资,修治得非常齐备。各地土质得到恰当的评估,慎重地确定贡赋等级,都要根据土质上中下来交纳。对诸侯赐土封国,各国应该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得违背我的政教。

五百里甸服1:百里赋纳总2,二百里纳铚3,三百里纳秸服4,四百里粟,五百里米5。

【注释】

1甸服: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甸,王田,即天子的直辖领地。

2百里赋纳总:半径五百里的甸服又按离京城远近分成五个纳税圈,第一个百里圈是交纳全禾。总,指全禾,即连带谷穗与禾茎。

3铚:古代的一种短镰刀,此处指用镰刀割下的禾穗。

4秸:去了芒的禾穗。服:疑为衍文。

5米:舂好的米。

【译文】

天子王畿之外五百里的地带为甸服:其中靠近王畿一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带禾秸的庄稼;二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禾穗;三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去掉秸芒的禾穗;四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带壳的谷物;五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脱粒的粟米。

五百里侯服1:百里采2,二百里男邦3,三百里诸侯。

【注释】

1五百里侯服:甸服外圈五百里称作“侯服”,是各个诸侯国存在的区域。侯,诸侯。或说斥候,意即为天子防范盗贼。

2百里采:在侯服的五百里内分成三个义务圈,第一个义务圈替天子服各种差役。采,政事,官职。《集解》引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3男邦:男爵小国。

【译文】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侯服:其中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的地方,作为卿大夫的采邑;二百里之内的地方,则是封男爵的地方;另外三百里的范围,是封诸侯的地带。

五百里绥服1:三百里揆文教2,二百里奋武卫。

【注释】

1五百里绥服:侯服外圈五百里称绥服,替天子做安抚之事。孔安国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

2揆文教:帮天子向周边民族发布文教。孔安国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译文】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绥服:其中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的地方,要揆度当地人民生活的情形来施行教化;三百里以外的地方,兴武力以拱卫天子。

五百里要服1:三百里夷2,二百里蔡3。

【注释】

1五百里要服:绥服外圈五百里称要服,接受天子的约束。要,约,约束。

2夷:孔安国曰:“守平常之教,服王事而已。”

3蔡:马融曰:“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

【译文】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要服:靠近绥服三百里的地方,给夷人居住;三百里以外的地方,是只服从周王法令而不必服役纳税的地方。

五百里荒服1:三百里蛮2,二百里流3。

【注释】

1五百里荒服:要服外圈五百里称作荒服。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2蛮:马融曰:“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

3流:马融曰:“流行无城郭常居。”

【译文】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荒服: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的地方,给蛮人居住;三百里以外的地方,流放罪人。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1,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注释】

1朔南暨:疑文字有脱讹,应作“北至朔方,南暨某某”。朔,北方。暨,及。

【译文】

东面到大海,西面到流沙,从北到南,政令、教化行于四海。于是帝舜赐给大禹青黑色的玉圭,用以表彰他的巨大功业。

周礼

《周礼》,汉初名《周官》,西汉末刘歆改称《周礼》。与《礼记》《仪记》并称“三礼”,是谈古代政治制度的书。旧题为周公姬旦作,也有人认为刘歆伪造。均误。现多认为成书于战国前后。该书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的体系,分述各种职官的官名、爵等、员数、职掌。书中也掺入部分作者的政治理想,不完全是信史。

大司乐

【题解】

《大司乐》,出《周礼·春官》。春官是掌“礼典”的,而大司乐职掌音乐教育,由此可见礼与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1,以治建国之学政2,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3,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4;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5;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6。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7,以致鬼、神、祇8,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9,以祭、以享、以祀10。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11);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12);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

【注释】

1成均:周大学五学之一。周制大学五学,中为辟雍,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辟雍为王者所居,四学之中则以成均最尊。

2学政:教育工作。

3乐祖:先师。礼乐之先贤。

4中:忠。和:刚柔相适。祗(zhi):敬。庸:常。孝:孝父母。友:友兄弟。

5兴:以物喻事。道:通“导”。引古喻今。讽:背记诗歌之文。诵:按抑扬顿挫的声调节拍唱出背记的诗歌之文。言:直陈己意。语:答述。

6《云门》《大卷》:黄帝之乐。《大咸》:尧之乐。《大韶》:舜之乐。《大夏》:禹之乐。《大濩(hù)》:汤之乐。濩,通“頀”。《大武》:周武王之乐。

7六律: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xiǎn)、蕤(ruí)宾、夷则、无射(yì)。六同:亦称六吕,即大吕、夹钟、仲(小)吕、林(函)钟、南吕、应钟。五声:宫、商、角(jué)、徵(zhi)、羽,也叫五音。十二律是绝对音高,五声是比较音高。八音: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金为钟,石为磬,丝为琴瑟,竹为箫管,匏为笙竽,土为壎,又作埙(xun,一种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革为鼓,木为祝圉(yu,打击乐器名)。六舞:六种舞,即上述黄帝以来的《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咸池》又名《大咸》。合乐:诸乐合奏。

8鬼:人鬼。祖先。神:天神。祇(qí):地神。

9分乐而序:分用六代之舞使尊卑有序。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后代。

10祭:祭祀地神。享:祭祀祖先。祀:祭祀天神。

(11)四望:四方山川之中尤大者。郑玄注以五岳、四镇、四渎为“四望”。

(12)先妣:先祖之母。

【译文】

大司乐,职掌大学的教法,治理王国的学政,集合公卿大夫的子弟们施以教育。那些有道术、有道德的人,让他们来施教。死后就尊他们为乐祖,在西学瞽宗之内受到祭祀。用乐中六德中、和、祗、庸、孝、友来教育子弟,用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兴、导、讽、诵、言、语来教育子弟;用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来教育子弟。运用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诸乐合奏,可以用来进献给人鬼、天神、地祇,使邦国和睦,万民谐和,能安抚宾客,悦服远方之人,引来鸟兽舞蹈。分用六代乐舞,以先后表示尊卑的次序,用来祭地祇,享人鬼,祀天神。奏黄钟宫起调,歌大吕宫和之,舞《云门》,用以祭祀天神;奏太簇宫起调,歌应钟宫和之,舞《咸池》,用以祭祀地祇;奏姑洗宫起调,歌南吕宫和之,舞《大韶》,用以向四方遥祭五岳、四镇、四渎;奏蕤宾宫起调,歌函钟宫和之,舞《大夏》,用以祭祀山川;奏夷则宫起调,歌小吕宫和之,舞《大濩》,用以祭享周人远祖之母姜嫄;奏无射宫起调,歌夹钟宫和之,舞《大武》,用以祭祀周人的先王先公。

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1,播之以八音。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祇2,再变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祇3,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祇4,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祇5,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祇6,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7。

【注释】

1文:修饰。

2变:更。乐成而更奏。羽物:鸟类。

3臝物:短毛兽类,如虎豹之类。

4鳞物:鱼及爬行类动物。

5毛物:兽类。坟:水边高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沼泽。

6介物:甲虫之类。

7象物:麟凤龟龙四灵。

【译文】

以上六乐,靠宫、商、角、徵、羽五声来美化,靠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来传播。以上六乐,奏一遍可以感召羽物之神与川泽之神;奏两遍可以感召赢物之神和山林之神,奏三遍可以感召鳞物之神及丘陵之神;奏四遍可以感召毛物之神及堤岸沼泽之神,奏五遍可以感召甲虫和土地之神;奏六遍可以感召麟凤龟龙四灵以及天神。

凡乐,圜钟为宫1,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2,孤竹之管3,云和之琴瑟4,《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5,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6,孙竹之管7,空桑之琴瑟8,《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9,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10,阴竹之管(11),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注释】

1圜(yuán)钟:即夹钟,六同之一。

2雷鼓:古乐器名。祀天神时用之。鼗(táo):小鼓,犹今之拨浪鼓。

3孤竹:单生之竹。

4云和:传说中山名。以产琴瑟著名。

5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贾公彦疏:“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

6灵鼓:古乐器名。祭地祇之用。

7孙竹:竹根末端所生的嫩枝。

8空桑:传说中山名。在鲁地,出琴瑟之材。

9方丘:夏至日祭地之坛,取野泽中自然之方丘,以象地方。

10路鼓:祭鬼神所用的鼓,有四面。

(11)阴竹:生于北山的竹。

【译文】

凡是乐曲,以夹钟为宫调,黄钟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姑洗为羽调;用雷鼓、雷鼗,用单生竹制的管,用云和的木材制作的琴瑟,舞《云门》乐舞。冬至日那天在圜丘祭坛上演奏,如果奏乐六遍,则天神都会下降,就可以致礼于天神了。凡是乐曲,以函钟为宫调,太簇为角调,姑洗为徵调,南吕为羽调;用灵鼓、灵鼗,用竹根末端所生嫩枝所制的管,用空桑的木材制作的琴瑟,舞《咸池》乐舞。夏至日那天,在野泽当中的方丘祭坛上演奏,如果奏乐八遍,则地祇都要出来,就可以致礼于地祇了。凡是乐曲,以黄钟为宫调,大吕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应钟为羽调,用路鼓、路鼗,用生于山北的阴竹所制的管,用龙门山所产木材制作的琴瑟,歌《九德》之歌,舞《九韶》乐舞,在宗庙当中演奏,演奏九遍,就可以致礼于人鬼了。

凡乐事,大祭祀,宿县1,遂以声展之2。王出入,则令奏《王夏》3;尸出入4,则令奏《肆夏》;牲出入5,则令奏《昭夏》。帅国子而舞6,大飨不入牲7。其他,皆如祭祀。大射8,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9;诏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10,三侑(11),皆令奏钟鼓。王师大献(12),则令奏恺乐(13)。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14),令去乐。大札、大凶、大灾、大臣死(15),凡国之大忧,令弛县。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大丧,莅乐器(16)。及葬,藏乐器,亦如之。

【注释】

1宿县(xuán):在祭祀前夕悬挂陈设乐器。县,同“悬”。古称悬挂的乐器,如钟磬等。

2展:检测。叩击乐器让其发声来检测其善恶。

3《王夏》:周乐名。“九夏”之一,王出入时所奏。下文之《肆夏》《昭夏》也属“九夏”。郑玄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

4尸:古人祭祀时,以死者的臣下或晚辈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

5牲:祭祀时用的牲畜。

6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7大飨(xiǎng):天子宴饮来朝之诸侯。

8大射: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郑玄注:“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9《驺虞》(zou yú):古乐曲名。天子射箭时以之为节拍。

10大食:王者每月逢初一、十五,加牲盛馔。

(11)三侑:三次奏钟鼓以劝食。侑,劝。多用于酒食、宴饮。

(12)大献:出师获胜,谓献捷于祖庙。

(13)恺(kǎi)乐:庆祝战胜的军乐。

(14)四镇: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郑玄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无闾,冀州之霍山。”大傀(gui)异灾:巨大的怪异的灾害异变。如陨星、地震等。傀异,犹怪异。

(15)大札:瘟疫。

(16)莅(lì):临。(xin):陈述、讽诵其治功的诗。

【译文】

凡是用乐的大事,大祭祀,前一天晚上按制度陈设悬挂乐器,并且要检视试奏。王者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王夏》;神尸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肆夏》;牺牲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昭夏》。当祭祀中有舞蹈场面时,大司乐就率领公卿大夫的子弟前去舞蹈。大飨不用迎入牺牲,其他要求与大祭祀相同。大射,王者出入,命乐官演奏《王夏》;当射箭之时,命令乐官奏《驺虞》;诏告诸侯执弓挟矢而舞蹈。王大食,三次劝王进食之际,都要命乐官演奏钟鼓之乐。王者之师凯旋献捷,就要命乐官演奏恺乐。凡是遇到日食、月食、四镇五岳的山崩、严重怪异的灾害、诸侯逝世等事件,就下令停止奏乐。有大的疾疫、严重的荒年、大的自然灾害、大臣故去等国家大的忧患等情况,就下令撤去乐器,收藏起来。凡是诸侯初建国,要禁止他们演奏过分的音乐、哀乐不当的音乐、亡国之声和慢而不敬的音乐。遇有大丧之事,要亲自检视治丧时讽诵逝者治功时所用的乐器。到下葬时,把乐器置于墓中,也一样要去检视。

大司马

【题解】

《大司马》,选自《周礼·夏官》。夏官所掌为军政,故大司马得以“九伐之法”正邦国。“中春,教振旅”,“中夏,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都是平时施之于民众的军事训练。从“制畿封国”“设仪辨位”“进贤兴功”“建牧立监”“施贡分职”“简稽乡民”“均守平则”“比小事大”来看,除“制军诘禁”以外,大司马的职掌主要仍在执掌邦政。

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1,以正邦国;设仪辨位2,以等邦国3;进贤兴功4,以作邦国;建牧立监5,以维邦国6;制军诘禁7,以纠邦国;施贡分职8,以任邦国9;简稽乡民10,以用邦国;均守平则(11),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注释】

1畿(ji):天子所领之地。封:指帝王分给诸侯土地。

2仪:诸侯及诸臣之礼仪。

3等:划分等级。

4兴:举。

5牧:州牧。监:君。

6维:联结。

7诘(jié)禁:有犯禁者则问其罪而究治之。

8施:设置,确定。职:赋税。

9任:按照其所能承受的程度分配任务。

10简稽:查核,考察。

(11)均守:郑玄注:“诸侯有土地者均之,尊者守大,卑者守小。”平则:使法则公平。谓按照封地大小和土质美恶制定征收税赋的标准。则,法。

【译文】

大司马一职,主掌以下建立邦国的九法,以辅佐王者治理邦国。划分天子王畿以及分封诸侯土地,以确正邦国的疆界;设立诸侯及诸臣的礼仪分别尊卑之位,以划分邦国的等级;荐举贤人功臣,以振作邦国;建立官员,设置国君,以维系邦国;建立军队,严行禁令,以纠正邦国;确定贡赋和相应赋税,分配到各邦国;核计臣民人数,以供邦国力役之用;按照爵位尊卑和拥有土地的大小,制定公平的法则,以安定邦国;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则邦国和睦。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1,贼贤害民则伐之2,暴内陵外则坛之3,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4,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5,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6。

【注释】

1冯(píng):同“凭”。欺凌。眚(shěng):通“省”。削减。

2贼:杀害。伐:讨伐。《左传》说:“凡师有钟鼓曰伐。”

3坛:通“塙(shàn)”。经过清理整治的平地。郑玄注:“谓置之空塙,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

4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侵:讨伐。郑玄注:“兵加其竟而已,用兵浅者。”

5杜:断绝,封闭。郑玄注:“杜之者,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

6外内乱,鸟兽行:有悖人伦,外内淫乱,无异于禽兽。

【译文】

用九伐之法来整饬诸侯各国:有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要全面削减其封地;有残害贤人、虐待百姓的,要大张旗鼓地讨伐他;内行暴政、外辱邻国的,要废除其位,另立贤能;有使耕地荒芜、百姓离散的,要削夺他的封国;有凭恃险固、不服节制的,要讨伐他;有杀害亲族的,要正其罪;有放逐或杀害自己国君的,要杀掉他;有违反王命、轻慢政法的,要切断他与邻国的交通;有悖逆人伦、行同禽兽的,要诛灭他。

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1,乃悬政象之法于象魏2,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3。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注释】

1都鄙:公卿大夫的采邑。

2政象:指政法条文。象魏:宫廷外的阙门。

3挟(jiā)日:古时以干支纪日,从甲至癸凡十日,谓之浃日。挟,通“浃”。

【译文】

正月初一在国都及公卿大夫的采邑宣布政令,并把形诸文字的政令悬挂在阙前,使民众得以观览,十天以后才收藏起来。按照九畿的册籍,对诸侯列国施政分职。中央纵横千里的地方叫国畿,国畿之外五百里的地方叫侯畿,侯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甸畿,甸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男畿,男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采畿,采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卫畿,卫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蛮畿,蛮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夷畿,夷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镇畿,镇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蕃畿。

凡令赋1,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2。

【注释】

1赋:此指军赋。郑玄注:“赋,给军用者也。”

2“上地食者参之二”几句:郑司农云:“上地,谓肥美田也。食者参之二,假令一家有三顷,岁种二顷,休其一顷。下地食者参之一,田薄恶者所休多。”疏:“此蒙上施政职,而并颁邦国授地令赋之政法也。”

【译文】

凡是征收邦国的军赋,要根据土地肥瘠与人民众寡来制定:上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二,百姓每家可以出役夫三个人;中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一半,百姓平均两家出役夫五人;下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百姓每家可以出役夫两人。

中春,教振旅1,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2,王执路鼓3,诸侯执贲鼓4,军将执晋鼓5,师帅执提6,旅帅执鼙7,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8。遂以蒐田9,有司表貉10,誓民(11),鼓,遂围禁,火弊(12),献禽以祭社5。

【注释】

1振旅:本义指整队班师。此指借春田整顿部队,操练士兵。

2铎(duó):古乐器,形如大铃。镯(zhuó):古军乐器,形如小钟。铙(náo):乐器,如铃而大,行军用之。

3路鼓:祭鬼神所用的鼓,有四面。

4贲(fén)鼓:大鼓。

5晋鼓:古乐器,与钟相应。按,路鼓、贲鼓、晋鼓体积较大,车上容纳不下,所以天子、诸侯、军将是无法亲自执桴击鼓的。临战之时,王车只载鼙以鼓,路鼓在副车,由鼓人负责击鼓。

6提:鼓名。马上鼓,有柄可提持以击。

7鼙(pí):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

8疏数(shuò):指队形疏密。

9蒐(sou):春猎。田:通“畋”。打猎。

10表:立标识。貉(mà):通“祃”。古代在军队驻地举行的祭礼。郑玄注:“祷气势之十百而多获。”

(11)誓民:以违犯田猎规则所应受处罚告诫民众。誓,诫。

(12)火弊:将要围猎时放火,田猎停止则灭火。弊,停止。郑玄注:“火弊,火止也。春田主用火,因焚莱除陈草,皆杀而火止。”

【译文】

仲春时节,教民众整顿操练,司马用旗帜召集民众,整编队形,如同作战的阵势一样。使民众能分辨鼓、铎、镯、铙的用途,王者执路鼓,诸侯持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教导士兵们坐下、起立、前进、后退、行动快慢、队形疏密的法度。于是举行春季田猎,有关官吏树立标识举行祃祭,告诫民众,击鼓围猎,焚烧野草的火熄灭了,停止田猎,进献猎获的禽兽以祭祀土地之神。

中夏,教茇舍1,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车徒2,读书契3。辨号名之用4,帅以门名5,县鄙各以其名6,家以号名7,乡以州名8,野以邑名9,百官各象其事10,以辨军之夜事(11),其他皆如振旅。遂以苗田(12),如蒐之法,车弊,献禽以享礿(13)。

【注释】

1茇(bá)舍:除草平地,以为宿所。

2撰(xuǎn):同“选”。选择。车:车兵甲士。徒:步卒。

3书契:此指军中文书。

4号名:标志。郑玄注:“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

5帅:谓军将及师帅、旅帅至伍长。以门名:郑玄注:“所被徽识如其在门所树者也。”

6县鄙:县里的长吏。郑玄注:“县正、鄙师至邻长也。”以:同。

7家:采邑主。郑玄注:“谓食采地者之臣也。”

8乡、州:指乡里各级官吏。郑玄注:“谓州长至比长也。”

9野:谓郊外之地。野中设有公邑,其长官称公邑大夫。此指公邑大夫。

10百官:各种职事人员。郑玄注:“以其职从王者。”象:同。

(11)夜事:夜间警戒。

(12)苗田:夏猎。

(13)礿(yuè):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

【译文】

仲夏时节,教之以野营露舍之法,排列如同整顿操练时的队形。军将以下选择车兵甲士、步卒,核对簿书的记录,看是否相符。要辨明徽识的用途,军帅的徽识要与军门所树立的相同,县鄙官长有本县鄙的徽识,采邑主有本采邑的徽识,六乡官吏有本乡的徽识,公邑大夫有本邑的徽识,百官各以职事为徽识,作为军中夜间戒备守御时辨别之用,其余都与春季整顿操练的训练时一样。于是举行夏季田猎,方式略同春猎,围猎的战车都停下来,就进献猎物来祭祀宗庙。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1,诸侯载旂,军吏载旗2,师都载旃3,乡遂载物4,郊野载旐5,百官载,各书其事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遂以狝田6,如蒐田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7。

【注释】

1大(tài)常:天子旗帜,上画日月图案。又作太常。按,以下旂(qí)、旗、旃(zhān)、物、旐(zhào)、(yú)都属“九旗”,是以不同徽号表示不同等级和用途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旗,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2军吏:诸军帅。

3师都:遂大夫。

4乡遂:乡大夫。

5郊:谓乡遂之州长、县正以下也。野:谓公邑大夫。

6狝(xiǎn):秋猎。

7祊(bēng):宗庙门内设祭之处。

【译文】

仲秋时分,教导民众练习作战,阵势如整顿操练时的阵列。要民众辨明旗帜的用途,王者建立画有日月之形的太常,诸侯建立画有交龙的旂,诸军帅建立画有熊罴的旗,遂大夫建立用纯色丝帛制成的旃,乡大夫建立用杂色丝帛制成的旗,州长、县正、公邑大夫建立画有龟蛇的旐,百官建立画有鸟隼的,旗帜分别画上图形,写上名号,其他都和春季训练一样。于是举行秋季田猎,方式与春季田猎相同,收起罗网以后,以猎物献祭四方之神。

中冬,教大阅。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法。虞人莱所田之野1,为表2;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3。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4,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各帅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乃陈车徒,如战之陈5,皆坐。群吏听誓于陈前6,斩牲以左右徇陈曰:“不用命者斩之。”中军以鼙令鼓7,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铎8,群吏弊旗,车徒皆坐。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镯,车骤徒趋,及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鼓戒三阕9,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

【注释】

1莱:除草。

2表:表帜。

3“百步则一”几句:据孙诒让说,表是从南向北而设,第一表叫作前表(或称四表),往北间隔百步为三表,再往北间隔百步为二表,再往北间隔五十步为后表(最北一表),四表间隔总共二百五十步。

4后表之中:后表至二表之间。

5陈:同“阵”。

6群吏听誓于陈前:据《周礼注疏》,士卒是面朝北坐以听誓,群吏则出列到后表之北,面朝南向后表、与士卒相向而立以听誓。

7中军:中军帅。如王在军中,则指王。

8摝(lù):摇动,振作。

9鼓戒三阕:击鼓命令进攻三次。戒,此指戒众进攻。郑玄注:“鼓戒,戒攻敌。”阕,止。

【译文】

仲冬时分,举行大校阅。在阅兵前几天,官长们要告诫部属,讲习战法。虞人要芟除田猎及校阅地方的野草,树立表帜,每隔一百步的距离设立一个表帜,设立三个表帜,又五十步外再设立一个表帜。到了冬猎那一天,司马在后表与二表中间建立旗帜,各级军将用相应的旗帜和鼓、铎、镯、铙分别率领自己的部众到达,天刚亮的时候,司马放倒旗帜,迟到的人要受到责罚。于是陈列兵车、卒伍,如同作战的阵势一样,大家都坐下。官长们在阵形的前面聆听誓词。斩杀牺牲,在队列前示众,宣布:“有不从命令不努力向前的,斩首!”中军帅用鼙鼓发令,鼓人都击鼓三通,司马摇动铎,军将们举起旗帜,车兵和步卒起立。击鼓下令队伍行进,鸣镯,车兵和步卒一同行进,从后表前进到二表停止下来。击鼓三通,摇动铎,军将们将各自的旗帜放倒,车兵和步卒都坐下。又击鼓三通,摇动铎,举起旗帜,车兵和步卒全体起立。击鼓命令队伍进攻,鸣镯,兵车跑起来,步卒快走,到三表处停下来。坐下,起立,都和前次一样。于是又一次击鼓下令,兵车疾驰,步卒跑步前进,到四表处停下来。击鼓命令进攻三次,车兵相应地发射三组箭,步卒做三组击刺动作。于是击鼓下令退军,铙声响时,队伍退却,退到后表处停止。坐下、起立,都和以前一样。

遂以狩田1。以旌为左右和之门2,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旗居卒间以分地,前后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后。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3。既陈,乃设驱逆之车4,有司表貉于陈前,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及所弊,鼓皆5,车徒皆噪。徒乃弊,致禽馌兽于郊6。入,献禽以享烝。

【注释】

1狩:冬猎。

2和:古代军队营垒之门。

3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郑司农云:“险野人为主,人居前;易野车为主,车居前。”

4驱逆之车:驱车和逆车。驱车驱赶野兽入围,逆车拦击野兽不使逃窜。

5(xiè):疾雷击鼓。

6馌(yè)兽:祭礼。田猎之后,以猎物祭四郊之神。

【译文】

于是举行冬季田猎。树立旌旗作为左右军垒之门,军将们各自率领所部战车、步卒依次出入军门,将兵车、步卒列阵于左右,乡师负责规正他们的行列。旗帜置于卒伍之间,用来分别各部位置的前后,屯驻车辆步卒的距离前后百步,由乡师巡视阵地前后。凡是险阻之地,步卒在前,兵车在后;平坦的地方,兵车在前,步卒在后。军阵列好以后,设置围猎禽兽专用的驱车和逆车,有关人员在阵前设立表帜,举行祃祭仪式,中军帅用鼙鼓发令,鼓人击鼓三通,群司马摇动铎,甲士步卒全体起立。于是击鼓下令行进,步兵口中衔枚冲向前方。捕得大禽兽,要上缴公家,捕得小禽兽,则取为己有。凡捕得禽兽的,要割下猎物的左耳,作为计功的凭据。到了围猎区域的尽头,鼓声雷鸣,军士们大声欢呼。于是传令人们停止围猎,把所得的猎物献祭四郊之神。回到国都之内,又以猎物祭享宗庙。

及师1,大合军,以行禁令,以救无辜,伐有罪。若大师2,则掌其戒令,莅大卜3,帅执事莅衅主及军器4。及致,建大常,比军众,诛后至者。及战,巡陈,眂事而赏罚5。若师有功,则左执律6,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7。王吊劳士庶子,则相。

【注释】

1师:据郑玄注,此指天子巡守、会同等外出,大司马率军随行。

2大师:王者亲征。

3大卜:卜问出兵吉凶。

4衅主及军器:郑玄注:“凡师既受甲,迎主于庙及社主,祝奉以从,杀牲以血涂主及军器,皆神之。”主,为死者立的牌位。此指随军之先王及社稷神之牌位。

5眂:同“视”。

6律:定音器,用竹或金属制成。

7厌:厌冠,即丧冠。奉主车:送神主之车归庙与社。奉,送。

【译文】

凡是天子巡守、会同等外出,大司马率军随行,集合军队,执行禁令,救助无辜,讨伐有罪之人。如果是天子亲自率军征伐,则大司马主掌军中戒令,亲临卜问出兵吉凶;率领有关官吏临视衅祭随军而行的迁庙主与社主及军事器械。队伍集合的时候,建立天子的太常旗,核定报到的人数,责罚迟到的人。作战的时候,巡察军阵,观察战绩加以赏罚。如果王师得胜,大司马左手持律,右手执钺,身为先导,奏恺乐、献捷于社。如果王师战败,则身着丧服,护送神主之车归庙与社。天子吊唁、慰劳众人,大司马主持有关仪式。

大役1,与虑事,属其植2,受其要3,以待考而赏诛。大会同,则帅士、庶子,而掌其政令。若大射,则合诸侯之六耦4。大祭祀、飨食、羞牲鱼5,授其祭6。大丧,平士大夫。丧祭,奉诏马牲7。

【注释】

1大役:指筑城等大工程。

2属其植:聚集部下将吏。属,聚合。植,郑司农曰:“植,谓部曲将吏。”孙诒让曰:“大役人徒众多,略依军法部署,故亦有将吏。”

3要:簿书。此指役夫名册。

4耦:通“偶”。双人。天子与诸侯射,规格为六耦,共十二人。

5羞:进献。

6授其祭:此指取所当祭之物授给宾、尸行食前祭礼。郑玄注:“祭,谓尸、宾所以祭也。”

7奉诏马牲:谓送马牲至墓,告于柩,藏于棺旁椁内。郑玄注:“奉犹送也,送之至墓,告而藏之。”

【译文】

有筑城等大工程,大司马要参与策划其事,聚集部下将吏管理役夫,收受有关的簿书文件,考校其表现,以备奖赏责罚。在诸侯集体朝见周王的场合,大司马率领士人与庶子作为王的随从,执掌政令。大射时,大司马负责调配六个双人组的人员组合。有大祭祀,诸侯来朝,大司马进献鱼牲,负责取所当祭之物授给宾、尸行食前祭礼。有王、后等大丧事,大司马主持规正公卿大夫士的丧服规格。丧祭之时,护送马牲到墓地以告死者并埋之于棺旁。

职方氏

【题解】

《职方氏》,选自《周礼·夏官》。职方氏,掌天下地图,主管四方职贡。

本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职方氏职掌;第二部分讲九州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物产,其中还提到各地人口中性别比例的问题,这在人口史和人口思想史上都是重要的资料;第三部分述九服;第四部分记邦国制度。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1,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2,周知其利害。

【注释】

1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泛指周边各族。古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2九谷:泛指谷物。六畜:马、牛、羊、鸡、狗、猪。

【译文】

职方氏掌理天下的图籍,执掌天下的地形,分辨邦国、都邑、边鄙以及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人民,与财富九谷、六畜的数目,详知各处的地利及要害所在。

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1。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2,其泽薮曰具区3,其川三江4,其浸五湖5,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6,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注释】

1贯:事。

2镇:一方之主山。

3薮(sou):大泽。具区:即今太湖。

4三江:有多种解释。据《汉书·地理志》指今吴淞江和芜湖、宜兴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为南江、中江、北江三江。

5浸:泛指可资灌溉的川泽。五湖:泛指太湖一带的湖泊。

6其民二男五女:此指男女比例。

【译文】

辨明九州之内的国家,使同其事利。东南方的是扬州,其主山为会稽山,大泽为具区,河流有三江,可以用于灌溉稻田的有五湖,其他特产有金、锡、竹箭,那里男女比例为二比五,就动物而言最适宜鸟兽生长,就谷物而言宜种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1,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注释】

1颍:颍水。淮河最大的支流。湛:水名。按,郑玄注,此二水都属豫州,当是与下文豫州浸之“波、溠”互讹。

【译文】

正南方向是荆州,其主山是衡山,大泽为云梦,大河有长江、汉水,灌溉之水是颍水、湛水,其地特产有丹砂、银、象牙和犀牛的皮革,那里男女的比例是一比二,就动物而言适宜鸟兽生长,就谷物而言适宜种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1,其川荧、雒2,其浸波、溠3,其利林、漆、丝、枲4,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5,其谷宜五种。

【注释】

1圃田:古泽薮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2荧:原指荧泽(后改为“荥”,据段玉裁、阮元等说属误改),故址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北,西汉后渐淤为平地。此处实指沇水(济水别名),荧泽由沇水溢出而成。雒:今洛河,是黄河下游南岸的大支流。

3波:水名。源出今河南鲁山北,入于汝水。溠(zhā):水名。源出今湖北随州西北鸡鸣山,东南流入涢水。按,二水都属荆州。

4枲(xi):不结子的大麻。

5扰:驯服,引申为指牲畜,家禽。

【译文】

黄河以南是豫州,其主山为华山,大泽为圃田,河流有荧泽、雒水,可灌溉之水有波水、溠水,其地特产有林、漆、丝、枲,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六畜,适宜种植五谷。

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1,其泽薮曰望诸2,其川淮、泗,其浸沂、沭3,其利蒲鱼4,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鸡、狗,其谷宜稻、麦。

【注释】

1沂山:又名东泰山,在今山东中部。

2望诸: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3沭(shù):水名。源出今山东南部沂山南麓,与沂水平行,南流入江苏。

4蒲:蒲柳。其枝条可做箭杆。

【译文】

正东方向是青州,其主山为沂山,大泽为望诸,河流有淮水、泗水,可灌溉的有沂水、沭水,其地特产有蒲柳和鱼类,男女比例为二比二,其地适宜畜养鸡、狗,适宜种稻、麦。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1,其泽薮曰大野2,其川河、泲3,其浸庐、维4,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四种5。

【注释】

1岱山:即泰山。

2大野:古泽名。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

3泲(ji):水名。即济水。

4庐:水名。即卢水。源出今山东诸城卢山,故名。维:水名。即潍水。在今山东东部。

5四种:郑玄注:“黍、稷、稻、麦。”

【译文】

河东地方是兖州,其主山是岱山,大泽为大野,河流有河水、泲水,可灌溉的有庐水、维水,其地特产蒲柳和鱼类,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六畜,适宜种植四种谷物。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1,其泽薮曰弦蒲2,其川泾、汭3,其浸渭、洛4,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注释】

1岳山: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亦名吴岳,即《禹贡》之岍(qiān)山。

2弦蒲:在今陕西陇县西。

3汭(ruì):水名。泾水支流。发源于今宁夏泾源南,至今甘肃泾川流入泾水。

4洛:水名。是渭水支流,在今陕西。

【译文】

正西方向是雍州,其主山是岳山,大泽为弦蒲,河流有泾水、汭水,可灌溉的有渭水、洛水,其地特产玉石,男女比例为三比二,适宜畜养牛、马,适宜种植黍、稷。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1,其泽曰貕养2,其川河、泲;其浸菑、时3,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4,其谷宜三种5。

【注释】

1医无闾(lu):在今辽宁北镇西,今称广宁山。

2貕(xi)养:古泽名。故地当今山东莱阳东,久已堙废。

3菑(zi):水名。即淄水。源出今山东莱芜禹王山,东北流入海。时:水名。源出今山东淄博西,东北流入海。

4四扰:郑玄注:“马、牛、羊、豕。”

5三种:郑玄注:“黍、稷、稻。”

【译文】

东北方向是幽州,其主山为医无闾,大泽为貕养,河流有河水、泲水,可灌溉的有淄水、时水,其地特产有鱼类和盐,男女比例为一比三,其地适宜畜养四种家畜,适宜种植三种谷物。

河内曰冀州1,其山镇曰霍山2,其泽薮曰杨纡3,其川漳4,其浸汾、潞5,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

【注释】

1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2霍山:在山西霍州东南,即《禹贡》之太岳山。

3杨纡(yu):泽名。久已湮废,其地不详。

4漳:水名。今漳河,是卫河支流,在今河北、河南两省边境。

5汾:水名。今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在今山西中部。潞:水名。即今山西东南部的浊漳河。

【译文】

河内地方为冀州,其主山是霍山,大泽为杨纡,河流有漳水,可灌溉的有汾水、潞水,其地特产有松、柏,男女比例为五比三,适宜畜养牛、羊,适宜种植黍、稷。

正北曰并州1,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2,其川虖池、呕夷3,其浸涞、易4,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5,其谷宜五种6。

【注释】

1并(bing)州:其地在今河北保定、山西大同一带。

2昭馀祁:古泽名。在今山西祁县、平遥、介休三地之间。唐宋以来已涸塞。

3虖池:水名。又作虖沱,即滹沱河,在今河北北部。呕夷:水名。一作沤夷,即滱水,即今大清河的支流唐河,在河北西部。

4涞:水名。即今拒马河,大清河支流,在河北西部。易:水名。即易水,也是大清河支流,在河北西部。

5五扰:郑玄注:“马、牛、羊、犬、豕。”

6五种:郑玄注:“黍、稷、菽、麦、稻。”

【译文】

正北方向是并州,其主山为恒山,大泽为昭馀祁,河流有虖池、呕夷,可灌溉的有涞水、易水,特产有麻布、丝帛,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五种家畜,适宜五种谷物。

乃辨九服之邦国1,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2。

【注释】

1九服:同前文《大司马》之“九畿”。

2藩:《大司马》作“蕃”。

【译文】

辨明有九服之别的邦国。中央纵横各千里的地方是王畿,其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之外五百里为甸服,甸服之外五百里为男服,男服之外五百里为采服,采服之外五百里为卫服,卫服之外五百里为蛮服,蛮服之外五百里为夷服,夷服之外五百里为镇服,镇服之外五百里为藩服。

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1;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王将巡狩,则戒于四方曰2:“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王殷国3,亦如之。

【注释】

1方三百里,则七伯:郑玄注:“方千里者,……以(伯)方三百里之积,以九约之(即除以九),得十一有奇,云‘七伯’者,字之误也。”即方千里为一百万平方里,伯国方三百,就是九万平方里,一百万除以九万,得十一有余。所以“七”当是“十一”之误。盖“十一”二字竖写笔画相接,后人传抄时误作“七”字。译文改为十一。

2戒:以文书戒敕。

3殷国:周代天子在侯国行殷见之礼。《周礼·秋官·大行人》:“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孙诒让正义:“殷国者,谓王出在侯国而行殷见之礼也……即于所至之国征诸侯而行朝会之礼,皆谓之殷国。”金鹗曰:“殷国与巡守同年,其与巡守异者,盖王有故不能远巡,故止于近于王畿之地巡行,大约在侯、甸二服中,则令四方诸侯毕来朝也。”

【译文】

凡是邦国纵横各千里的地方可以封公,如果以方五百里的地方封公,则方千里之地可封四个公爵;以方四百里之地封侯,则可以封六个侯爵;以方三百里之地封伯,则可以封十一个伯爵;以方二百里之地封子,则可以封二十五个子爵;以方一百里之地封男,则可以封一百个男爵;按此比率,可以推知天下邦国之数。大小邦国之间应该互相维系,天子为之选择统治者,各因其能以确立其职掌,各因其地之所有以确立其土贡。天子将要巡狩,职方氏先以文书戒敕四方诸侯:“各自整饬你们应守之责,考校你们执行的情况,如有不够敬戒的,国家有诛杀的大刑。”王者出巡之时,职方氏担任先导,率部先行,巡视日前所申戒令。天子在侯国行殷见之礼时,职方氏的任务也是这样。

大司寇

【题解】

《大司寇》,选自《周礼·秋官》。秋官之属主刑,所以大司寇一职,首先有“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其次为“五刑”:有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至于“圜土”“嘉石”“肺石”,则是教化、诉讼、下情上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1,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2。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注释】

1建:建立与颁行。

2诘(jié):整治。

【译文】

大司寇的职务,掌理建立与颁行邦国的三等法典,以辅佐周天子对各邦国实施刑罚,督察四方。第一等,在新建立的邦国施行刑罚要用轻典;第二等,在承平的邦国施行刑罚要用中典;第三等,在篡弑叛逆的混乱邦国施行刑罚要用重典。

以五刑纠万民1:一曰野刑2,上功纠力3;二曰军刑,上命纠守4;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5。

【注释】

1纠:纠察,纠正。

2野:谓甸、稍、县、都等地。即王城外二百里至五百里之地。

3上:通“尚”。崇尚,鼓励。功:农功。力:勤力。

4命:遵奉将命。守:不失部伍。

5愿:质朴,恭谨。暴:郑玄注:“当为‘恭’,字之误也。”

【译文】

运用五刑来纠察臣民:第一种是施行于野外的刑罚,目的是鼓励农功,纠察不勤;第二种是施行于军中的刑罚,目的是鼓励遵奉将命,纠察执行情况;第三种是在乡中施行的刑罚,目的是尊崇德行,纠举不孝的行为;第四种是施行于官府的刑罚,目的是鼓励贤能,纠察失职行为;第五种是施行于国都的刑罚,目的是崇尚谨慎朴实,纠察不恭谨的行为。

以圜土聚教罢民1。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2,以明刑耻之3。其能改者,反于中国4,不齿三年5。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

【注释】

1圜(yuán)土:环土为城,监狱。罢民:此谓游手好闲、不从教化之民。罢,通“疲”。

2寘:同“置”。施职事:此指罚做苦役。

3明刑:郑玄注:“书其罪恶于大方版,著其背。”

4反:通“返”。

5不齿:不得与常人叙年齿,等于说不得与常人并列。齿,牛马幼小者,岁生一齿,因而用齿来计其岁数,后常借以指人的年龄。

【译文】

筑城为狱,聚集那些行为恶劣为害一方的人关在里面施以教化。凡为害他人触犯刑律的人,关在狱城之中使服苦役,将他们的罪行写在方板上,挂在后背,让这些人觉得自己的罪过是可耻的。能够改正自己过失的,可以让他返回故里,但仍规定三年之内不得与平民待遇平等。如不肯改正过失而擅自逃出狱城的就杀掉。

以两造禁民讼1。入束矢于朝2,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3,入钧金4。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

【注释】

1造:讼事双方,犹今之原告、被告。禁民讼:禁民不实之讼。讼,谓因小事而诉讼。

2束矢:一束箭。束,或说十二,或说五十,或说一百。

3剂:契券,相当现在的合同。狱:郑玄注:“谓相告以罪名者。”

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译文】

遇有诉讼案件,要求双方当事人本人到场,禁止民间不实之讼。双方各自呈缴象征理直的一束箭,然后才开始审理案件。遇有以罪名相指控的案件,要求双方呈上有关契券文书及金三十斤。三天以后传唤双方当事人到庭,开始审理案件。

以嘉石平罢民1。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2,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3,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4,期役5;其次,九日坐,九月役9;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6,则宥而舍之。

【注释】

1嘉石:有纹理的石头。古时于外朝门左侧置嘉石,令罪人坐其上示众,按其罪行轻重,有坐三日、五日、七日、九日、十二日之别,并有服劳役的规定。

2丽:通“罹(lí)”。遭遇。

3桎(zhì):拘束犯人两脚的刑具。梏(gù):木制的手铐。

4旬有三日:“三”字应为“二”字之误。

5期(ji):一周年。

6任:担保。

【译文】

要用嘉石来整治那些行为恶劣的人。凡是百姓犯有罪过,虽然没有触及刑律,却已为害地方的,就给他手脚戴上桎梏,让他坐在嘉石上示众,之后再交给司空罚作劳役。罪行重的,要罚他在嘉石上坐十二天,服役一年;罪行略轻一点的,罚坐九天,服役九个月;罪行再轻一点的,罚坐七天,服役七个月;罪行更轻一点的,罚坐五天,服役五个月;罪行最轻的,罚坐三天,服役三个月,直到州里之人肯为他担保,然后才能赦免他,释放他。

以肺石达穷民1。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2,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3,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注释】

1肺石:放在外朝门外右边的赤色石头。达:通。此指使穷民的冤辞可以通达于上。

2茕(qióng):指无兄弟的人。独:老而无子之人。

3士: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译文】

用肺石来转达无告穷民的怨诉。凡是没有兄弟、没有子孙的,老迈或年幼的,如果有事要呈报王者冢宰,而本地长官不肯转达的,可以站到肺石上去,三天以后,由士来听取他们的诉讼之辞,转达于王及冢宰,然后处罚那些地方长官。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1,乃县刑象之法于象魏2,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3。

【注释】

1都鄙:公卿大夫的采邑。

2象魏:宫廷外的阙门。

3挟日:古时以干支纪日,从甲至癸凡十日,谓之“浃日”。挟,通“浃”。

【译文】

正月初一,万象更新,大司寇向邦国都鄙宣布刑法,将成文的刑法悬挂于阙前,使人民能够观看刑法的内容,十天以后,才把它收藏起来。

凡邦之大盟约1,莅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2,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3,皆受其贰而藏之4。

【注释】

1邦之大盟约:周天子与诸侯会同而盟誓。

2天府:周官名。属春官,掌祖庙的守护保管。凡邦国盟书、民数登记、狱讼簿籍之类都送天府保存。

3六官: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之长。

4贰:指副本。

【译文】

凡是天子与诸侯会同而盟誓,大司寇要亲身参与记录誓言,并将盟书送进天府。太史、内史、司会以及六官都接受盟书的副本,收藏起来。

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1。凡卿大夫之狱讼,以邦法断之2。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3。

【注释】

1邦典:即《大宰》六典。《周礼·天官·大宰》:“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2邦法:即《大宰》八法。《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3邦成:即《小宰》八成。《周礼·天官·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弊:听断。

【译文】

凡诸侯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国六典来审定。凡卿大夫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之八法来断案。凡庶民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之八种惯例来断案。

大祭祀,奉犬牲;若禋祀五帝1,则戒之日,莅誓百官,戒于百族2。及纳亨3,前王;祭之日,亦如之。奉其明水火4。

【注释】

1禋(yin)祀:本指升烟祭天的仪式,后泛指祭祀。

2百族:百姓,此指庶人之在官者。

3纳亨:即纳牲。亨,同“烹”。

4明水火:明水、明火。明水用于调配郁鬯和五齐,明火用于给烹牲的灶生火。

【译文】

凡有大祭祀活动,由大司寇进献犬牲;如果祭祀五帝,斋戒那天,大司寇要亲临约誓众官,还要告诫官府中的庶人。送致牺牲时,大司寇为王前导;祭祀那天也是这样。奉献明水明火。

凡朝觐、会同1,前王,大丧亦如之。大军旅,莅戮于社。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2。

【注释】

1朝觐(jìn):古代诸侯朝见帝王,在春季为朝,在秋季为觐。后泛指朝见帝王。

2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译文】

凡有朝觐、会同,大司寇为天子前导。遇有大丧,也是如此。凡有大的军事活动,大司寇要亲临军社监刑,刑戮那些不服从军令的将士。凡有邦国大事,大司寇要派其徒属清理道路、管制交通。

仪礼 《仪礼》以射礼、丧祭礼为最精详,然不能钞全经,姑钞其篇幅短者。

《仪礼》,原名《礼》,汉人称《士礼》,或称《礼经》,晋人才称《仪礼》。旧说出自周公姬旦或孔子,现一般认为成书于东周时代。今传共十七篇,有东汉郑玄注本。

全书或记士礼,或记大夫礼;记冠、婚、丧、祭、乡射、朝聘诸礼,内容委曲详尽,文辞古朴洗练。因所记均为十分具体的礼仪细节,时过境迁,礼仪发生变化,这部书的价值自然有所降低。但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士冠礼

【题解】

《士冠礼》是《仪礼》的第一篇。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就成为本族的正式成员。加冠典礼,就是宗族对他的资格确认。这一仪式从远古时代的成丁礼演变而来,后又经过宗法制的改造。《士冠礼》不仅是了解周代礼制的史料,也是研究上古民俗的有益资料。

士冠礼。筮于庙门1。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2,即位于门东3,西面。有司如主人服4,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5。筮与席、所卦者6,具馔于西塾7。布席于门中,西阈外8,西面。筮人执策,抽上9,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宰自右少退10,赞命(11)。筮人许诺,右还,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书卦,执以示主人。主人受视,反之。筮人还,东面,旅占(12),卒,进,告吉。若不吉,则筮远日(13),如初仪。彻筮席(14)。宗人告事毕(15)。以上筮日。

【注释】

1筮(shì):用蓍(shi)草占卜吉凶。庙:祢庙,即父庙。

2主人:将冠者的父亲。若父殁或不能出席,则由亲戚代替。玄冠:朝服冠名。黑色。朝(cháo)服: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bì):蔽膝,革制,古代官服上的装饰。

3即位:就位。即,就。

4有司:泛指参与冠礼的筮者、卜者、家臣、小吏等。

5北上:北边的上位。此时有司有若干人,由北向南纵向排列成行,尊者在北。按,《仪礼》凡言“某上”,均指以某方为上位。

6筮:此指蓍草。席:蒲席。即筮人所坐之席。所卦者:用以记爻书卦的工具。

7馔(zhuàn):食品。塾:宫门外两侧房屋。

8(niè):门橛,门中央所竖的短木。阈(yù):门槛,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

9(dú):卜筮用的蓍草筒,由上下两截相合而成。

10宰:家宰。

(11)赞命:帮助传达主人旨意。赞,佐助。命,告。

(12)旅占:占者有三人,顺长幼之序而占。旅,顺序。

(13)筮远日:筮日之法,于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日。若是吉事,先以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上旬,不吉,则筮中旬;仍不吉,则筮下旬。若是丧事,则先以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下旬,不吉,筮中旬;仍不吉,则筮上旬。其规则是,吉事先近日后远日,丧事先远日后近日。

(14)彻:同“撤”。

(15)宗人:主持礼仪的官。

【译文】

士冠礼。在祢庙门前占筮。主人戴玄冠、着朝服、佩黑色腰带、系白色的蔽膝,在门东侧就位,面向西站立。占筮之人及有关人员所着服装与主人相同,在门西侧就位,面向东站立,从北向南排成一排,以北边为上位。蓍草、蒲席、用来画卦爻象的工具都准备好,将食物陈放在门外西堂。在门中铺设蒲席,要在门中柱西、门限之外,西向而设。用蓍草占筮的人手持蓍草,抽掉蓍草筒上半截,两样都在手中拿着,自西向前,到主人面前接受嘱托。家宰从其右侧稍稍退后,佐助主人告诉筮人占筮的目的。筮人应承下来,退回,到自己的席位上坐下,向西而坐。画卦爻象的人在他左侧。卜筮完毕,把卦象画下来,拿去给主人看。主人接过来,审视一番,还给筮人。筮人归位,东向坐,三位占者按长幼顺序进行占卜,结束以后,进前告诉主人占卜的结果是“吉”。如果占卜结果不吉利,就要另挑一个十天以外的日子,按照当初的仪式再来一遍。占筮完毕,撤去筮人之席,宗人告知主人占筮已结束。以上占卜举行冠礼的日子。

主人戒宾1。宾礼辞2,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以上戒宾。

【注释】

1戒:告知,通报。

2礼辞:谦辞一次之后接受叫礼辞。

【译文】

主人将选定的日期告诉宾。宾依礼要先推辞,然后才答应届时前来。主人行再拜之礼,宾回拜。主人离去时,宾以拜礼相送。以上通报宾客。

前期三日,筮宾1,如求日之仪。以上筮宾。

【注释】

1筮宾:主人从所通报的僚友中筮择一位贤而有德望者,作为冠礼的正宾。

【译文】

在选定举行冠礼的日子之前三天,以占筮来确定为之加冠的嘉宾,仪式与以筮择日相同。以上占筮确定冠礼的正宾。

乃宿宾1。宾如主人服,出门左,西面再拜。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宿赞冠者一人2,亦如之。以上宿宾。

【注释】

1宿宾:专门预先邀请正宾前来。宿,“夙”的古文,与“速”通,有预先邀请,使之前来之意。

2赞冠者:协助正宾加冠之人。

【译文】

择定以后,要专程邀请正宾前来。正宾要像主人一样着装,从门左边出来,向西行再拜之礼。主人则东向回拜,致专程邀请之辞。正宾答应,主人行再拜之礼,宾回拜。主人离去,正宾拜礼相送。还要预先专程邀请一位赞冠者,其程序与此相同。以上预先邀请正宾。

厥明夕为期1,于庙门之外,主人立于门东,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2,立于西方,东面,北上。摈者请期3,宰告曰:“质明行事4。”告兄弟及有司。告事毕。摈者告期于宾之家。以上为期。

【注释】

1厥:其。明夕:即冠礼前一天傍晚。为期:约定时间。冠日已确定,这是约定行礼的具体时间。

2宿服:宿宾时所穿朝服。

3摈者:傧相。摈,同“傧”。

4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译文】

冠礼前一天傍晚要举行约定行礼时间的仪式,在庙门之外,主人立于庙门东侧,主人的兄弟等亲属站在他南边,稍向后退,面向西,从北向南站成一排,以最北边的主人为上位。有关人员都穿着宿宾时所穿朝服,站在西边,面向东,从北向南站成一排,以最北边为上位。傧相请问冠礼的时间,家宰告诉他:“明天天刚亮的时候行冠礼。”傧相告知主人的兄弟及有关人员。宗人告知时间以后,傧相要逐家逐户地到府上去通知正宾及众宾客。以上是约定行冠礼时间的礼仪。

夙兴,设洗1,直于东荣2,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3。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东领,北上。爵弁服4:裳5,纯衣6,缁带,7。皮弁服8:素积9,缁带,素。玄端10,玄裳,黄裳、杂裳可也(11),缁带,爵(12)。缁布冠缺项(13),青组缨属于缺(14)。缁广终幅(15),长六尺;皮弁笄(16),爵弁笄,缁组纮(17),边,同箧(18)。栉实于箪(19)。蒲筵二,在南。侧尊一醴(20),在服北。有篚(21),实勺、觯、角柶(22),脯醢(23),南上。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24),执以待于西坫南(25),南面,东上。宾升则东面。以上陈器服。

【注释】

1洗:盥洗时接弃水用的盆。

2直:当,对着。荣:屋翼,屋檐四角向上翘的部分。

3水:指盛水的器皿。

4爵(què)弁(biàn)服:大夫祭于家庙、士为君助祭的服装。爵弁,古代礼冠的一种。形似冕而无旒,其色赤而微黑如雀头,故名。爵,通“雀”。弁,古代男子穿礼服时所戴的冠称弁。吉礼用冕,通常礼服用弁。

5(xun):浅红色。裳(chá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

6纯衣:古时士的祭服,以丝为之。

7(mèi gé):古时祭服上的蔽膝,因染成赤黄色,故称。,茜草,可作染料,也指茜草染的赤黄色。

8皮弁服:君臣视朔时所穿的服装。皮弁,用白鹿皮制成的冠。

9素积:腰间有褶裥的素裳。是古代的一种礼服。素,白缯。

10玄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

(11)杂裳:颜色为前玄后黄的裳。

(12)爵(què bì):色赤而微黑的蔽膝。

(13)缁布冠:古冠式。古人始行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缺(kui):古代发饰,用以固冠。项:冠的后部。

(14)组:丝带。缨:结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予冠,卷结颐下。

(15)(shi):包头发的帛。

(16)笄(ji):簪,用以插定发髻或弁冕,安发之笄男女皆有,固弁冕之笄仅男子有。

(17)纮(hóng):古代冠冕上系于颔下的带子,带子两端上结于笄。

(18)箧(qiè):小箱子。

(19)栉(zhì):梳篦的总称。箪(dān):方形竹制盛器。

(20)侧尊:设置一只酒尊。侧,独而无偶。尊一般有二,一为玄酒,一为醴。冠礼无玄酒,故称“侧”。(wu):瓦制酒器。醴(li):甜酒。

(21)篚(fěi):竹筐。

(22)觯(zhì):酒器,一升为尊,三升为觯。柶(sì):匕之类,此处用于分离酒中渣滓。

(23)脯醢(hǎi):佐酒食品。脯,干肉,盛于笾中。醢,肉酱,盛于豆中。

(24)匴(suǎn):专用于冠礼上盛冠用的竹器。

(25)坫(diàn):先秦时代筑于室内的土台,西坫在屋角,是士举行冠礼、丧礼仪式的地方。

【译文】

早早起来,在对着东边屋翼的地方设洗,南北如堂屋进深,盛水器皿放在洗的东面。在房中西墙下陈列今天加冠礼所用的服装,领口朝东,从北向南排列。爵弁服:浅红色的下裳,丝衣,黑色腰带,赤黄色的蔽膝。皮弁服:腰间有褶裥的白色下裳,黑色腰带、白色蔽膝。黑色礼服,可以根据身份高低不同分别配上玄裳、黄裳或杂色裳,黑色腰带,赤而微黑的蔽膝。戴缁布冠,可以用缺来固定冠的后部,用青色丝带来结冠,下结颐下,上系于缺。黑色的包头丝帛有整幅宽,六尺长;皮弁用的簪,爵弁用的簪,系于颔下的黑色浅红边丝带,这些东西都放在一个小箱子里。梳子、篦子一类单放在一个方形竹制容器里。蒲席二领置于南面。单设一尊醴酒,放在裳之北。从南往北依次是装有勺、觯、角柶的竹筐和盛有佐酒食品的笾豆。爵弁、皮弁和缁布冠分别放在三个专门的匴中,持着这些竹匴,在屋中西边土台的南侧等候,面向南站立,从东向西依次排开。宾客登堂以后则改为面向东方。以上是陈列冠礼的器物、服饰的礼仪。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1,直东序2,西面。兄弟毕袗玄3,立于洗东,西面,北上。摈者玄端,负东塾4。将冠者采衣5,6,在房中7,南面。以上即位。

【注释】

1阼(zuò):大堂前东面的台阶。

2序:堂东西墙为序。

3毕:尽。袗(zhěn)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袗,衣同色。

4东塾:门内东堂。

5采衣:未冠男人所穿的彩色衣裳。

6(jì):通“髻”。结发。

7房:住室。古代堂的正中为正室,左右为房。

【译文】

主人身着朝服、赤黑色蔽膝,站在东阶之下,正当堂之东墙,面向西方。主人的兄弟等亲属全都身着玄色衣裳,站在洗的东面,面向西方,从北往南依次排列。傧相身穿朝服,背靠门内东堂。将要举行冠礼的人,身穿童子的彩色衣裳,顶挽发髻,待在房中,面向南方。以上是参加冠礼的家人各自就位。

宾如主人服,赞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摈者告1,主人迎,出门左,西面,再拜。宾答拜。主人揖赞者2,与宾揖,先入。每曲揖3。至于庙门,揖入。三揖4,至于阶。三让,主人升5,立于序端,西面,宾西序,东面。赞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以上迎宾。

【注释】

1告:出请入告。即摈者先出门请问宾为何事而来,然后入告主人。

2揖(yi):拱手礼。

3每曲揖:每到拐弯处宾主都要拱手行礼。曲,曲折,拐弯。

4三揖:入庙门后走至庭前,主、宾相揖;然后分别向东、西行,行至正对着东西阶之处,主、宾再次相揖;然后北行,行至当碑处,主、宾第三次相揖。

5升:登。

【译文】

宾着装与主人相同,赞礼的人则仅着朝服不戴蔽膝跟着他,他们站在大门之外。傧相报告之后,主人出来迎接,从大门左侧出来,面向西,行再拜之礼,宾答拜。主人对赞礼之人行拱手礼,对宾拱手之后,主人先行进门引路。而每到转弯的地方都要拱手行礼。走到庙门前,拱手之后才进去。一共拱手三次,来到阶前。谦让三次之后,主人登阶而上,站在东墙之前,面向西方,宾站在西墙前,面向东方。赞者站在洗的西侧,洗过手以后,由西阶而上,站在房中,面向西方,由南往北依次站立。以上是迎接正宾的礼仪。

主人之赞者筵于东序1,少北,西面。将冠者出房,南面。赞者奠、笄、栉于筵南端2。宾揖将冠者,将冠者即筵坐。赞者坐,栉,设。宾降,主人降。宾辞,主人对。宾盥,卒,壹揖,壹让,升。主人升,复初位。宾筵前坐,正,兴,降西阶一等。执冠者升一等,东面授宾。宾右手执项3,左手执前,进容4,乃祝5,坐如初,乃冠,兴,复位。赞者卒6。冠者兴,宾揖之。适房,服玄端爵,出房,南面。以上始加。

【注释】

1筵:铺设席子。

2奠:安放。

3项:冠的后端。

4进容:宾进至筵前,特端正容仪,为冠者示范。

5祝:致祝辞。

6赞者卒:宾在加冠后即离开,其后如结缨等事,由赞者完成。

【译文】

主人这一方赞礼的人在东墙前铺好席子,在稍往北一些的位置向西站好。将要行冠礼的人从房中出来,面向南方。赞礼之人把包头发的帛、簪、梳子等放在席子的南端。宾对将要行冠礼的人行拱手礼,将要行冠礼的人就在这席上跪坐下来。赞礼之人也坐下来,为他梳头、包头。此后,宾由西阶下,主人也从东阶下来。宾辞谢,主人依礼对答。宾洗手完毕,行拱手礼一次,谦让一次,由西阶登上。主人也由东阶上,回到各自原来的位置。宾在席子之前跪坐下来,为行冠礼的人正一正包头的帛,然后起身,从西阶退下一级台阶,而捧缁布冠的人则再登上一级台阶,向着东面把冠交给宾。宾的右手拿住冠的后部,左手则拿住冠的前部,走到行冠礼的人席前,端正其容仪,致祝辞,像前次那样坐在席前,给行冠礼的人戴上冠,然后起身,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由赞礼之人把冠完全戴好,系上缨带。行冠礼的人起身,宾向他拱手致意。行冠礼的人回到房中,换穿朝服和赤黑色蔽膝,从房中出来,面向南方。以上是第一次加缁布冠的礼仪。

宾揖之,即筵坐,栉,设笄1。宾盥、正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执项,左执前,进、祝、加之如初,复位。赞者卒纮。兴,宾揖之。适房,服素积素,容,出房,南面。以上再加。

【注释】

1栉,设笄:给冠者加皮弁,要先脱去缁布冠,恐其发散乱,所以再次梳发,设笄。

【译文】

宾向他行拱手礼,然后坐在席上,梳头,加上簪。宾下阶洗手、回来后给他端正包头帛等,都跟前次一样,然后宾下两级台阶,接过皮弁,右手拿住皮弁的后部,左手拿住前部,走上前去、致祝辞、把皮弁给行冠礼的人戴上,都跟前次一样,然后退回原位。由赞礼之人来系好丝带。行冠礼的人站起身来,宾对他行拱手礼。行冠礼的人回到房中,换上细褶白裳和白色蔽膝,修饰面容,从房中出来,面向南方。以上是第二次加皮弁的礼仪。

宾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庉裳。其他如加皮弁之仪。彻皮弁、冠、栉、筵,入于房。以上三加。

【译文】

宾走下三级台阶,接受爵弁,然后给行冠礼的人戴上。行冠礼的人穿上浅红色的下裳,戴上赤黄色的蔽膝。其他则与加皮弁的仪式相同。由主方赞礼之人撤去皮弁、缁布冠、梳篦、席子,移到房中。以上是第三次加爵弁的礼仪。

筵于户西1,南面。赞者洗于房中,侧酌醴;加柶,覆之2,面叶3。宾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宾受醴于户东,加柶,面枋,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觯,宾东面答拜。荐脯醢。冠者即筵坐,左执觯,右祭脯醢4,以柶祭醴三5,兴;筵末坐,啐醴6,建柶7,兴;降筵8,坐奠觯,拜;执觯兴。宾答拜。以上醴冠者。

【注释】

1户西:室户之西,即户、牗之间的地方。古制,房屋的前后有隔断,前为堂,后为室。室两侧为东房、西房。室西有牗,东面则有单扇的门,称为户。户西之地在室正中,为庙中最尊之位。

2覆:反扣。

3面叶:将柶叶一端朝前。柶细的一端为柄,即下文所说的“枋”;大而宽的一端称为“叶”,是用以盛物的部分。

4祭脯醢:取脯醢为祭。其法是取少许脯,蘸上醢,放在笾豆之间祭之。

5以柶祭醴三:三次用柶取醴为祭。其法是用柶舀取觯中之醴,浇在地上。

6啐(cuì):饮,特指祭毕饮酒。

7建:立,插。

8降筵:离席。

【译文】

在户西铺上席子,面向南方。赞礼之人在房中盥手洗觯,仅酌醴酒于觯中;把角柶放在觯上,把柶反扣过来,柶叶一端朝前。宾拱手礼行,请行冠礼的人就席,在席的西侧,面向南方。宾在户东接受盛有醴酒的觯,加上柶,柶柄向前方,在席的前方,面向北方。行冠礼的人在席西行拜礼,接受酒觯,宾面向东方答拜。赞礼人献上佐酒的脯醢。行冠礼的人来到席上坐下,左手拿着酒觯,右手取脯醢为祭,又三次用柶取醴为祭,起身;到席子的末端坐下,饮醴酒;然后把柶插在觯中,起身;离席,坐在地上,把觯放在席上,行拜礼;拿起觯起身。宾拜礼答谢。以上是宾为冠者酌醴酒的礼仪。

冠者奠觯于荐东1,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2,北面见于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以上冠者见母。

【注释】

1荐:此指盛脯醢的笾豆。

2东壁:闱(wéi)门之外。古代宫室,前曰庙,后曰寝,寝侧两旁的小门曰闱。

【译文】

行冠礼的人把觯放在笾豆的东边,离席;面向北方坐下,取过肉干;从西阶下来,折向东行,出东墙,面向北方谒见母亲。母亲拜礼接受肉干,行冠礼的人拜送母亲离去,母亲再次行拜礼。以上是冠者谒见母亲的礼仪。

宾降,直西序,东面。主人降,复初位。冠者立于西阶东,南面。宾字之,冠者对。以上字冠者。

【译文】

宾由台阶下来,对着西墙,面向东方。主人也下来,站在当初来到阶前谦让时站的位置。行冠礼的人站在西阶的东侧,面向南方。宾为他取表字,他按规矩应答。以上是为冠者取表字的礼仪。

宾出。主人送于庙门外,请醴宾1,宾礼辞,许。宾就次2。以上宾出就次。

【注释】

1醴:此指醴礼,是礼毕主人用醴酒款待宾的仪式,以感谢宾。

2次:庙门外用帷幕、簟席围成的更衣和小憩处。

【译文】

宾出庙。主人一直送到庙门之外,请求以醴酒感谢他的勤劳辛苦,宾依礼辞谢后应允。进入门外的更衣室。以上是宾出庙就次的礼仪。

冠者见于兄弟1,兄弟再拜,冠者答拜。见赞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见姑、姊2,如见母。以上见兄弟赞者姑姊。

【注释】

1兄弟:此指行冠礼的人的男性亲戚,即前文立于洗东者。

2入:入寝门,寝在庙西。

【译文】

行冠礼的人到洗东见亲戚们,亲戚们行再拜之礼,行冠礼的人答拜。又见赞礼之人,向西行跪拜礼,也是一样。进入寝门之内谒见姑姑和姐姐,仪式与谒见母亲一样。以上是冠者谒见亲戚、赞者、姑姊的礼仪。

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奠挚见于君1。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2。以上奠挚见君及乡大夫、乡先生。

【注释】

1挚(zhì):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

2乡大夫:掌一乡政教禁令的官员。乡先生:年老辞官居乡之人。

【译文】

于是行冠礼的人换过服装,身穿朝服,进献见面礼物,谒见国君。又带着见面礼谒见乡大夫和乡先生。以上是冠者进献礼物谒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的礼仪。

乃醴宾,以壹献之礼1。主人酬宾,束帛、俪皮2。赞者皆与3,赞冠者为介4。宾出,主人送于外门外,再拜;归宾俎5。以上醴宾。

【注释】

1壹献之礼:包括献、酢、酬。主人献醴于宾为献;宾以醴回敬主人为酢;主人为劝宾饮醴,先自饮,然后再酌醴请宾饮为酬,宾则置爵不举。

2束帛:帛五匹为束,是古时聘问的礼物。俪(lì)皮:两张鹿皮。俪,成双,此处指双份。

3赞者:此指主人一方所有参与冠礼者。

4介:副。

5俎:陈放牲体的礼器。壹献之礼时,主人在宾的席前进有笾豆和俎,飨宾之后,将俎上之牲送往宾家。

【译文】

于是以醴酬谢宾,行壹献之礼。主人以一束帛、两张鹿皮来酬谢宾。此时主人一方所有参与者要全部在场,由加冠时的赞礼人为宾担任副手。宾出来,主人相送到外门之外,行再拜之礼;派人把礼俎送到宾府上去。以上是以醴酒酬谢宾的礼仪。

若不醴,则醮1,用酒。尊于房户之间,两,有禁2,玄酒在西3,加勺,南枋。洗,有篚在西,南顺4。始加,醮用脯醢;宾降,取爵于篚,辞,降如初;卒洗,升,酌。冠者拜受,宾答拜如初。冠者升筵,坐;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兴;筵末坐,啐酒;降筵,拜。宾答拜。冠者奠爵于荐东,立于筵西。彻荐、爵,筵尊不彻。加皮弁,如初仪;再醮,摄酒5,其他皆如初。加爵弁,如初仪;三醮有干肉折俎6,哜之7,其他如初。北面取脯,见于母。以上不醴而醮。

【注释】

1醮(jiào):古代冠礼、婚礼中的一种简单仪节。谓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郑玄注:“酌而无酬、酢曰醮。”

2禁:器具名,承放酒尊用,形似方案。

3玄酒:古代祭礼中当酒用的清水。

4南顺:器物纵向放置,首北尾南。

5摄酒:将先前正祭之酒搅和、添加,表示是新上的酒,不敢以旧酒敬人。摄,整新。

6干肉折俎:载有按骨节分解的牲体干肉的俎。

7哜(jì):尝。

【译文】

如果不用醴酒,就要用另一种仪式——醮,用酒。酒尊置于房户之间,两只盛酒器下面都有架子,玄酒放在西边,酒器上加勺,柄朝南方。洗的西边放置盛物竹筐,由北往南排列。初次加缁布冠后,行醮礼,用脯醢;宾由台阶下来,从筐中取出爵,向主人辞谢,下台阶,都与以前的仪式一样;洗过以后,上台阶,斟上酒。行冠礼的人跪拜接受,宾回拜答谢,和前面的礼仪相同。行冠礼的人回到席上,坐下,左手拿着爵,右手取脯醢为祭,又取酒为祭,起身;在席子末端坐下,饮酒入口;从席上下来,向宾行拜礼。宾回拜答谢。行冠礼的人把爵放在笾豆的东边,自己站在席子的西边。撤去笾豆、酒爵,保留席子和酒尊。加皮弁时,和初加缁布冠时仪式一样,再次行醮礼时要搅动一下酒,其他都与前次一样。加爵弁时,和初加缁布冠仪式一样;第三次行醮礼时,要进上放有折断的干肉的俎,要亲口尝一尝,其他仪节与前次相同。面向北方取过干肉,前去谒见母亲。以上是不醴而用醮的礼仪。

若杀1,则特豚2,载合升3,离肺实于鼎4,设扃鼏5。始醮,如初。再醮,两豆,葵菹、蠃醢6;两笾,栗、脯。三醮,摄酒如再醮,加俎7,哜之8,皆如初,哜肺。卒醮,取笾脯以降,如初。以上杀牲醮。

【注释】

1杀:杀牲。

2特豚:一只小猪。特,一。

3载合升:将牲体的左右两边一起升鼎、载俎。胡培翚云:“凡牲煮于爨上之镬谓之亨,由镬而实于鼎谓之升,由鼎而盛于俎谓之载。”

4离肺:古礼所用之肺,要先加切割方可祭祀或食用。为食用而设的肺,划割而不切断,底部要有少许相连,称为离肺或举肺。

5扃(jiong):贯穿鼎耳的横木。鼏(mì):鼎盖。

6葵菹(zu):腌葵菜。葵,菜名。菹,腌菜。蠃(luó)醢:蜗牛肉酱。

7加俎:此指豚俎。

8哜之:哜,应为“祭”之误。

【译文】

如果杀牲,用一头小猪,两扇煮过的肉盛在鼎里,放于俎中,把肺稍做切割也填实鼎中,再插上贯穿鼎耳的横木,加上鼎盖。第一次行醮礼与前次一样。第二次行醮礼,要用两只高脚容器——豆——来盛食物:醃葵菜、蜗牛肉酱;另有两个竹器,盛着栗子、肉干。第三次行醮礼,添酒搅拌,与第二次斟酒相同,另加一只盛着猪的俎致祭,与前次祭脯醢、祭酒相同,尝肺到口。三次醮礼仪式结束,取过笾中肉脯,从台阶上下来,与上节相同。以上是杀牲行醮礼的礼仪。

若孤子1,则父兄戒、宿2。冠之日,主人而迎宾3,拜,揖,让,立于序端,皆如冠主;礼于阼。凡拜,北面于阼阶上,宾亦北面,于西阶上答拜。若杀,则举鼎陈于门外,直东塾,北面。以上孤子冠。

【注释】

1孤子:嫡子而丧父者。

2父兄:指伯父、叔父和从兄。

3主人:此处是行冠礼的孤子。伯、叔父及从兄不主其事,表示家无二主。

【译文】

如果加冠的人是失去父亲的嫡子,那么就由他的叔伯、堂兄替他出面通报僚友,并特邀冠礼的正宾。举行冠礼那天,行冠礼的孤子自为主人梳着发髻迎宾,行过跪拜、拱手、谦让诸礼以后,直至东墙之前,面向西方站立,这些都与前述主人的仪节相同;在阼阶之上行冠礼。凡是仪式中的拜礼,行冠礼的孤子都面朝北在东阶上进行,宾也要面向北方,在西阶上跪拜答谢。若是杀牲,则要把鼎放在庙门外,正对着门内东堂,朝北方。以上是失去父亲的嫡子的冠礼仪式。

若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以上庶子冠。

【译文】

如果加冠的人是庶出之子,那么加冠行礼的地点就在房外,面向南方,用醮礼。以上是庶出之子的冠礼仪式。

冠者母不在1,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以上母不在。

【注释】

1母不在:指母有病,或有外戚丧服在身,无法与子为礼,不是指亡故。

【译文】

如果行冠礼的人的母亲因故不在,就派别人在西阶之下接受肉干。以上是母亲因故不能参加冠礼的情况。

戒宾,曰:“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1,以病吾子,敢辞。”主人曰:“某犹愿吾子之终教之也!”宾对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从?”以上戒宾之辞。

【注释】

1共事:供给加冠之事。共,通“供”。

【译文】

主人向僚友通报将行冠礼的消息时说:“某人的儿子某某,将要举行加冠礼,希望您能前往赐教。”僚友回答说:“敝人不才,恐怕不能胜任此事,那样会有辱您的名声,斗胆推辞了。”主人又说:“某人还是希望您最终能惠允赐教。”僚友回答:“您屡次命令,敝人岂敢不从?”以上是通报一般僚友宾客时的辞令。

宿,曰:“某将加布于某之首,吾子将莅之,敢宿。”宾对曰:“某敢不夙兴?”以上宿宾之辞。

【译文】

主人邀请加冠正宾时说:“某人要为某某举行加冠之礼,您要光临。斗胆前来邀请您为正宾。”宾回答:“敝人岂敢不早早起身赶去参加?”以上是预先邀请正宾时的辞令。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1,始加元服2。弃尔幼志,顺尔成德3。寿考维祺4,介尔景福5。”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6。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7,永受胡福8。”三加,曰:“以岁之正9,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10,受天之庆(11)。”以上三加之辞。

【注释】

1令、吉:善。

2元服:即冠。元,首,头。

3顺:通“慎”。成德:成人之德。

4祺:祥。

5介、景:大。

6申:重。服:指皮弁服。

7眉寿:祝寿之意。长眉为高寿之征,故名。

8胡:遐,远。

9正:善,美。

10黄:黄发,头发白而复黄。耇(gou):老,高年。

(11)庆:赐。

【译文】

加戴缁布冠时的祝祷之辞是:“在吉祥的月份和日子,为你来加冠。改掉幼时的心志,慎养成人的品德。愿你长命吉祥、大吉大利。”加戴皮弁时的祝辞是:“在吉祥的月份和时辰,再次为你加冠。敬慎你那威严的容貌举止,恭慎地修养自己的品德。长命高寿,永享幸福。”加戴爵弁时的祝辞是:“在美好的年份和月份,把三冠都加给你。亲戚们全都到场,为的是成就你的德行。愿你万寿无疆,接受上天的赐福。”以上是三次加冠时的祝辞。

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1。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以上醴冠者之辞。

【注释】

1荐:指笾豆中的脯醢。

【译文】

宾向行冠礼的人敬醴酒的辞令是:“甘甜的醴酒真醇厚,佐酒的食品最芳香。跪拜、接受又礼祭,确然保你享吉祥。承蒙上天之美意,到老心中不敢忘。”以上是宾向冠者敬醴酒时的祝辞。

醮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亶时1。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2,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荐伊脯。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3。”三醮,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4。咸加尔服,肴升折俎5。承天之庆,受福无疆。”以上三醮之辞。

【注释】

1亶(dǎn)时:诚善,确实好。亶,诚。时,善。

2时:通“是”。格:至,来。

3祜(hù):福。

4楚:陈列整齐的样子。

5肴升折俎:醮礼中或杀牲或不杀。不杀牲用干肉折俎,杀牲则用加俎。此兼指二者,醮辞不变。肴,干肉或豚。

【译文】

宾向行冠礼的人第一次行醮礼的辞令是:“美酒清清,祭献真好。首次为你加冠,亲戚都已来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望你永远能坚持。”第二次行醮礼的辞令是:“美酒清清,干肉善美。再次为你加冠,礼仪有条不紊。祭献佳酒,承蒙上天赐福。”第三次行醮礼的辞令是:“美酒飘散芳香,笾、豆排列成行。三次连续加冠,杀牲陈放俎上。享受上天庆贺,幸福无边无疆。”以上是三次行醮礼时的祝辞。

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1,髦士攸宜2。宜之于假3,永受保之,曰伯某甫4。”仲、叔、季惟其所当。以上字辞。

【注释】

1爰:于。孔:很,尤。

2髦:俊。攸:所。

3于:为。假:通“嘏”。福。

4伯某甫:伯与仲、叔、季是表示兄弟长幼顺序的用字,伯最长。某,指代冠者的字。甫,又作父,是对男子的美称。

【译文】

为行冠礼的人取表字的祝辞是:“礼仪完备,月日皆吉,当众告知你的字。你的字非常好,对于俊士最适宜。宜之是为福,永久保用它。称之为伯某甫。”或称适合他的仲、叔、季。以上是为冠者取表字时的祝辞。

屦1,夏用葛。玄端黑屦,青纯2,纯博寸。素积白屦,以魁柎之3,缁纯,纯博寸。爵弁屦,黑纯,纯博寸。冬,皮屦可也。不屦屦4。以上三屦。

【注释】

1屦(jù):鞋。汉以后称履。

2(qú):古时鞋头上的装饰,类似今日鞋梁,上有孔,可以穿鞋带。(yì):饰屦的圆丝带。纯(zhun):边缘,古代衣服鞋帽的镶边。

3魁:大蚶子。柎:通“坿”。涂附。

4(suì):细疏麻布,古时多用于丧服。

【译文】

脚上穿的鞋子,在夏季就用葛制的。服玄端朝服配黑色的鞋,青色的鞋梁、丝带、鞋边,鞋边宽一寸。穿细褶白裳时配白色的鞋,用蜃蛤灰涂成白色,黑色的鞋梁、丝带、鞋边,鞋边宽一寸。戴爵弁时穿浅红色的鞋,黑色的鞋梁、鞋带、鞋边,鞋边宽一寸。冬天穿皮制的鞋就行,但不能穿办丧事时用的细麻鞋。以上是冠礼所穿的三种鞋子。

士相见礼

【题解】

士,为周朝时授予地位较低的贵族的一种爵位。士爵又分为上、中、下三等。春秋时的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或食田,或以俸禄为生。本篇介绍了士相见及士见大夫、国君时的各项礼仪。繁文缛节,可由此窥见当时社会礼俗制度之一斑。

士相见之礼。挚1,冬用雉,夏用腒2。左头奉之3,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4。”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5,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6,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7,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客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以上请见。

【注释】

1挚:见面礼。

2腒(ju):干鸟肉。

3左头:头朝左。

4某子:指介绍人。

5不敢为仪:意即出自真心,而非虚礼相待。郑玄注:“言不敢外貌为威仪,忠诚欲往也。”

6称:举。

7依于挚:意谓用礼物表达对主人的敬意。

【译文】

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季用野鸡,夏季用干鸟肉。使其头朝左进献,说:“我希望与您相见,只是没有机缘。现在某人有命令,命我来见您。”主人回答说:“某人命令我见您,您又屈尊前来。请您回到家中,我将去府上拜见您。”宾客回答说:“我不能够违背命令,请最终赐予我见面吧。”主人回答说:“我不敢假为威仪,一定请您回到家中,我将马上去府上拜见您。”宾客回答说:“我不敢装作有威仪,一定请您接见我。”主人回答说:“我坚决辞谢您的求见,得不到命允,将赶紧出来相见。听说您携来礼物,谨敢辞谢礼物。”宾客回答说:“我不携礼物就不敢来拜见您。”主人回答说:“我不敢当您崇礼来见,谨敢坚决辞谢。”宾客回答说:“我如不托以礼物之重是不敢来见的,坚决以此请见。”主人回答说:“我坚决辞谢而得不到命允,怎敢不恭敬从命?”走出门外迎接,行再拜之礼。宾客行再拜之礼答拜。主人作揖,进门靠右行走,宾客捧着礼物,进门靠左行走。主人行再拜之礼接受,宾客行再拜之礼答拜,送过礼物,出门。主人请宾客相见,宾客返回相见,见毕退出。主人送到门外,行再拜之礼。以上是士请求拜见的礼仪。

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向者吾子辱1,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2。”主人对曰3:“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宾对曰:“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以上复见。

【注释】

1辱:谦辞。承蒙。

2将命者:传命者,傧相。将,传。

3主人:此指上文之宾客。此时已转换为主人。

【译文】

主人又去拜见宾客,带着的礼物就是此前宾客送来的,说:“前次您屈尊,使我能见到您。请允许我将礼物还给您的傧相。”主人回答说:“我既然已经见到您了,谨敢辞谢。”宾客回答说:“我并不是敢于来求见,只是请求将礼物归还给您的傧相。”主人回答说:“我既然已经见到您了,谨敢坚决辞谢。”宾客回答说:“我不敢以此惊动您,坚决以此请于您的傧相。”主人回答说:“我坚决辞谢而得不到你的命允,怎敢不从命?”宾客捧着礼物进入,主人行再拜之礼接受。宾客行再拜之礼送上礼物,出门。主人送到门外,行再拜之礼。以上是主人回拜的礼仪。

士见于大夫,终辞其挚。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宾退,送,再拜。以上士见大夫。

【译文】

士拜见大夫,大夫最终不接受其礼物。在其进门时,只以一拜之礼感谢其屈尊光临。宾客退出,主人送行,行再拜之礼。以上是士见大夫的礼仪。

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1,曰:“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宾入,奠挚,再拜,主人答壹拜。宾出,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2,曰:“某也使其还挚。”宾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摈者对曰:“某也命某:‘某非敢为仪也。’敢以请。”宾对曰:“某也,夫子之贱私,不足以践礼3,敢固辞!”摈者对曰:“某也使某,不敢为仪也,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以上尝为臣者见。

【注释】

1礼辞:推辞一次后接受。

2摈(bìn)者:导引宾客的人。摈,通“傧”。

3践礼:指践行主人答见宾客之礼。

【译文】

如果是曾经做过大夫家臣的人来见大夫,大夫则要辞谢一次后收下其礼物,说:“我要辞谢,得不到命允,不敢坚决辞谢。”宾客进门,放下礼物,行再拜之礼,主人答以一拜之礼。宾客出门,主人要让傧相在门外归还其礼物,说:“某人让我归还礼物。”宾客回答说:“我既然已经见到您了,谨敢辞谢。”傧相回答说:“某人命令我说:‘我并不是敢于假为威仪,谨敢以此相请。’”宾客回答说:“我不过是您卑贱的家臣,不足以践行主人答见宾客之礼,谨敢坚决辞谢。”傧相回答说:“某人命令我,不敢故作威仪,坚决以此相请。”宾客回答说:“我坚决辞谢,得不到命允,怎敢不从命?”行再拜之礼后接受。以上是曾经的家臣来见大夫的礼仪。

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如执雉。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1。如士相见之礼。以上大夫相见。

【注释】

1麛(mí):幼鹿。

【译文】

下大夫相见以雁为礼物,用布裹着,用绳子拴住足,进献的姿势同献野鸡时一样。上大夫相见以羊羔为礼物,用布裹着,将四条腿拴着,用绳结在前面。头朝向左,如同执着幼鹿一样。如同士相见时的礼仪。以上是大夫互相谒见时的礼仪。

始见于君,执挚,至下1,容弥蹙2。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3。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4;君答壹拜。以上始见于君。

【注释】

1下:君之堂下。

2蹙(cù):恭敬的样子。

3进退走:前进和后退时要快步走。

4稽(qi)首: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种拜礼中最恭敬的一种。

【译文】

初次拜谒国君,手执礼物,来到堂下,容仪要更显恭敬。庶人谒见国君,不必做出礼容,只是进前和后退都要快步走。士大夫则要放下礼物,行再拜稽首之礼,国君答拜一次。以上是初次拜见国君时的礼仪。

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曰:“寡君使某还挚。”宾对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再拜稽首,受。以上他邦之人见君。

【译文】

如果是其他邦国来的人士,就要使傧相归还其礼物,说:“我们国君派我归还礼物。”宾客回答说:“君王不以别的邦国之臣为臣,臣下不敢推辞。” 行再拜稽首之礼,接受。以上是其他邦国的人谒见国君的礼仪。

凡燕见于君,必辩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1,不疑君2。君在堂,升见无方阶3,辩君所在。以上燕见于君。

【注释】

1正方:燕见时君臣站立的方位没有公朝行礼时严格,如不是君南臣北,必须是正东或正西。方,方向。

2疑君:猜度君的方向而斜向。疑,猜度。

3升见无方阶:燕见不必如公朝见君正礼一样走规定的台阶,而是以近便为原则,没有一定之规。方,常。

【译文】

凡是私见国君,必须辨明国君是南面而坐。如果不是,就要取国君正东或正西之位,不得猜疑国君的方位斜向行礼。国君在堂上,臣升见时以近便为主,按国君的位置,国君在东面则从东阶升见,在西面则从西阶升见。以上是私见国君时的礼仪。

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1。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2,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以上言。

【注释】

1妥:安座。传言:说话。

2大人:卿大夫。

【译文】

凡是言语,如果不是回答国君的发问,就应该安坐后再说话。同国君说话,谈驱使臣下之礼;同卿大夫说话,谈事君的忠诚;同老人说话,谈使任弟子;同年幼的人说话,谈要孝顺敬爱父母兄长;同平民百姓说话,谈要忠诚守信慈爱祥和;同做官的人说话,谈要忠诚守信。以上是言谈的内容。

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1,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2,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以上视。

【注释】

1抱:人体胸腹间的部位。

2游目:目光游移。

【译文】

凡是同卿大夫说话,开始时目光看着他的面容,再看他胸腹间的地方,最后看着他的面容,神情不要变动,诸多卿大夫在场时也应该这样。如果是与父亲交谈,目光就可以游移,但最上不要超过面庞,最下不要超过腰带。如果不讲话,站立时就看着对方的脚,坐下时就看着对方的膝。以上是谈话时眼睛看向何处。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1,以食具告,改居2,则请退可也。夜侍坐,问夜,膳荤3,请退可也。以上请退。

【注释】

1晏:晚。

2改居:改变坐姿。表示有倦意,不能安坐。

3荤:郑玄注:“荤,辛物,葱、薤之属,食之以止卧。”

【译文】

凡是在卿大夫旁边陪坐,卿大夫如果打哈欠和伸腰,问时间的早晚,告以准备吃饭,改变姿势,就应该自请告退了。要是在夜间陪坐,卿大夫问夜间时数,吃葱、薤菜等辛辣提神的食物,就应该自请告退了。以上是自请告退的时机。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1,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若有将食者2,则俟君之食,然后食。若君赐之爵3,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君为之兴,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以上君赐之食。

【注释】

1饭:煮熟的谷类食品。

2将食者:指膳宰,宫中负责膳食的侍服人员。

3爵:礼器,亦通称酒器。此代指酒。

【译文】

如果国君赐给食物,如果膳宰不在,就在国君祭祀之时先吃一口饭,遍尝菜肴,饮用汤食,然后等待。国君命令吃,然后再吃。如果有膳宰在场,则要等国君食用后,再进食。如果国君赐给酒喝,就要下席,行再拜稽首之礼,接受酒爵,登上席位祭祀,喝干酒后等待,待国君喝干酒后,再把空爵交回。退出时,坐着取过鞋,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穿上鞋。国君起身,就说:“君王不要起身,臣下可不敢当。”国君如果走下台阶相送,则不敢回顾辞谢,径直出去。如果客人是大夫,则可以向国君告辞:大夫从起身退下至门口,三处都可以辞谢国君。以上是国君赐予酒食时的礼仪。

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1,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先见之2。以上长者请见。

【注释】

1先生:退休的卿大夫。异爵者:在职的卿大夫。

2先见:先拜。表示不敢劳尊者来见。士出迎于门外,行再拜礼,先生、异爵者答拜,此为先拜。

【译文】

如果是退休的卿大夫或在职的卿大夫请求相见,就要辞谢;辞谢得不到命允,就说:“我不值得您来见,辞谢又得不到命允,我将立即前往相见。”于是出门先拜见他们。以上是应对长者请求相见的礼仪。

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凡执币者1,不趋,容弥蹙以为仪。执玉者,则唯舒武2,举前曳踵3。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4,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5;他国之人则曰外臣。以上对君自称及执币执玉。

【注释】

1币:古时以束帛为祭祀或赠送宾客的礼物。

2舒武:迈步慢而轻。武,足迹。

3曳踵:拖着脚后跟,足不离地,缓步行走。

4宅者:指退休官员。

5刺草:铲草。

【译文】

如果不是受君王的差遣,就不能称“我以国君的某人”。大夫、士被差遣外出时就称“我以国君的家老”。凡是手执锦帛的人,走动时不要快步,神色要愈加恭敬,以符合礼仪。手持玉器的人,就要步履缓慢,前脚拖着后脚走,脚跟不离地。凡是在国君面前称谓自己:士和大夫就称“下臣”;退休家居的人,在城中就称“市井之臣”,在乡邑中就称“草茅之臣”;平民就自称“刺草之臣”;其他国家的人就自称“外臣”。以上是见国君时的自称,以及执币、执玉时的礼仪。

觐礼

【题解】

周朝时,每年秋季,各国诸侯要朝见周天子,称为“觐”。周天子借此了解各国社会情况,考察各国诸侯政绩,并显示周王室的权威,以维护周王室的共主地位。本篇详细介绍了诸侯朝觐时的各项礼仪。

觐礼。至于郊1,王使人皮弁用璧劳2。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3,再拜。使者不答拜,遂执玉,三揖。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4。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与之让升。侯氏先升,授几。侯氏拜送几;使者设几,答拜。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5,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币6。使者降,以左骖出7。侯氏送于门外,再拜。侯氏遂从之。以上郊劳。

【注释】

1郊:近郊。王城周围五十里内为郊。

2皮弁:古冠名。用白鹿皮制作,为视朝时的常服。其缝合处名会,会有结饰,缀以五采石,名璂。天子十二会、十二璂,下以次递减。

3侯氏:诸侯。帷门:帷宫的门。帷宫是为接受郊劳而用帷布围成的行礼场所。

4升:升坛。即登上为朝觐天子而临时建起的土坛。

5束帛:束在一起的十端丝帛。乘马:四匹马拉的车。傧(bin):敬。

6币:古时以束帛为祭祀和赠送宾客的礼物为“币”,后来称其他聘享的礼物,如车马玉帛等,亦曰“币”。

7骖(cān):驾车的马。居中驾辕者称服,两旁者称骖。

【译文】

诸侯秋季朝见周王的礼仪。诸侯到达周王城的近郊,周王派人头戴皮弁持玉璧前去慰劳。诸侯也头戴皮弁在帷门外迎接,行再拜之礼。使者不答拜,于是手持玉璧,三次作揖。到台阶处,使者不谦让,先登上去。诸侯也登上去,听候使者传达周王的命令后,从坛上下来,行再拜稽首之礼,于是登坛接受玉璧。使者向左转面向南站立,诸侯归还玉璧,使者接受。诸侯从坛上走下,行再拜稽首之礼,使者于是出去。诸侯于是挽留使者,使者进来。诸侯与使者互相谦让登坛。诸侯先登,为使者安置几案。诸侯拜,送过几案;使者安排好几案,答拜。诸侯用束在一起的十端丝帛和四匹马拉的车作为礼物送予使者,表示敬意,使者行再拜之礼接受。诸侯行再拜之礼送过礼物。使者走下台阶,牵着左边一匹马的缰绳走出。诸侯送到门外,行再拜之礼。诸侯于是跟从使者到达朝廷。以上是郊劳的礼仪。

天子赐舍,曰:“伯父1,女顺命于王所2,赐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马。以上赐舍。

【注释】

1伯父:周朝时,周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

2女(ru):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译文】

天子赐给诸侯馆舍,说:“伯父,你顺从王命,赐给伯父你馆舍。”诸侯行再拜稽首之礼,用束在一起的十端丝帛和四匹马作为礼物。以上是赐舍的礼仪。

天子使大夫戒1,曰:“某日,伯父帅乃初事2。”侯氏再拜稽首。以上戒日。

【注释】

1大夫:指上大夫,即卿。戒:告请,约请。郑玄注:“戒犹告也。”

2帅:顺,沿。初:故。

【译文】

天子派大夫前去告知诸侯说:“某日,伯父按旧制履行朝见之事。”诸侯行再拜稽首之礼。以上是告以觐见日期的礼仪。

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1。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侯氏裨冕2,释币于祢3。以上受舍释币。

【注释】

1受舍于朝:在庙门外接受指定的次序。郑玄注:“受次于文王庙门之外。”

2裨(pí)冕:着裨衣,戴冕。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郑玄注:“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

3祢(ni):立在宗庙中的神主。

【译文】

诸侯在朝见天子之前,都要到周文王庙门前接受安排位次。与周王室同姓的诸侯面朝西站在东边,从北向南站成一排,以靠北为上首,异姓的诸侯面朝东站在西边,从北向南站成一排,以靠北为上首。在朝见的这一天早晨,诸侯身穿裨衣,头戴冠冕,在庙里用束帛告祭。以上是受舍释币的礼仪。

乘墨车1,载龙旂、弧,乃朝以瑞玉2,有缫3。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4,左右几。天子衮冕5,负斧依。啬夫承命6,告于天子。天子曰:“非他,伯父实来,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摈者谒。侯氏坐取圭,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以上觐。

【注释】

1墨车:不加彩绘的黑色车子。《周礼·春官》“大夫乘墨车”。诸侯乘墨车表示尊天子而自卑也。

2龙旂:指上画龙形、竿头系铃的旗。弧(dú):弧,木弓。,弓套。

3缫(zǎo):通“璪”。玉器的彩色垫板。

4斧依:绘有斧钺图案的屏风,也作“斧扆”。

5衮(gun)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

6啬夫:官名。按《仪礼》,系司空的属官,掌传达王命。后世多用作乡官名。

【译文】

诸侯乘坐墨车,装载着上面绘有龙纹的旌旗以及弓和弓袋,于是就带着玉圭或玉璧及托玉的缫去朝见天子。天子在门与窗之间设置绘有斧钺图案的屏风,左右两边安放几案。天子身着衮衣,头戴冠冕,背靠有斧钺图案的屏风。啬夫承受命令,报告给天子。天子说:“没有别的什么事,伯父来了,我很赞赏。伯父进来吧,我将接受朝见。”诸侯靠右边进门,坐下安放玉圭,行再拜稽首之礼。傧相告诉诸侯前来。诸侯坐下取玉圭,登上朝堂,向周王致意。周王接受玉圭。诸侯走下台阶的东边朝北行再拜稽首之礼。傧相召诸侯上前,说:“登堂!”诸侯就登堂完成拜礼,于是就走出来。以上是朝觐的礼仪。

四享皆束帛加璧1,庭实唯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2,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升,致命。王抚玉。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事毕。以上享。

【注释】

1四享:当是三享。

2卓上:郑玄注:“卓,犹的也。以素的一马以为上。”卓,白额马。

【译文】

三次进献礼物,都使用束在一起的十端丝帛再加上玉璧,尽国中所有的物产都陈列在庭院中。诸侯手捧丝帛,牵着一匹白额马走在前面,九匹马跟随在后,陈列在庭院中,从西向东陈列,以靠西为上首,放置好礼物,行再拜稽首之礼。傧相转达周王的命令说:“我将接受你的礼物。”诸侯上堂,向周王致意。周王抚弄玉圭。诸侯从西边台阶下堂,在西边台阶前面向东将礼物交给太宰,行再拜稽首之礼,牵着马走出,将马交予别人,其余九匹马也随之交付。献礼之事完毕。以上是享礼的礼仪。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1。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摈者谒诸天子。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遂入门左,北面立,王劳之。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以上请事,王劳之。

【注释】

1庙:这里指周文王庙。

【译文】

于是诸侯就在周文王庙门的东边袒露出右上身,从右边入门,向北站立,告诉周王说自己有罪听从责罚。傧相把他的话转告周王。周王辞谢诸侯,说:“伯父没有什么罪过,回去吧,安定你的国家。”诸侯行再拜稽首之礼,走出,从屏风的南面走到大门的西边,于是就进入大门的西边,朝北站立,周王慰问他,诸侯行再拜稽首之礼。傧相引他上前,说:“登堂!”诸侯登堂后完成拜礼,下堂,走出大门。以上是诸侯向周王请事,周王慰劳诸侯的礼仪。

天子赐侯氏以车服。迎于外门外,再拜。路先设1,西上,路下四2,亚之3,重赐无数,在车南。诸公奉箧服4,加命书于其上5,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6。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7。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大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使者出,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诸公赐服者,束帛、四马,傧大史亦如之。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以上赐车服。

【注释】

1路:辂车。

2四:四匹马。

3亚之:次之。次于路车向东陈设。

4箧(qiè):竹箱。

5命书:天子命以赐给车服的文书。

6大(tài)史:官名。掌祭祀、历数、法典,为《周礼》春官之属。大,通“太”。

7述命:宣读天子的命书。

【译文】

周王赐给诸侯车辆服饰。诸侯到外门的外边迎接,行再拜之礼。先陈设辂车,在最西边为上首,车下首是四匹马,在车的东边,又赐予无数礼物,放在车的南边。在朝中任职的诸公手捧竹箱和服饰,上面放置周王的命书,从西边的台阶登堂,面朝东而立,太史站在右边。诸侯登堂,面向西站立。太史宣读周王的命书。诸侯向下走到东西两个台阶的中间,面朝北,行再拜稽首之礼,再登堂完成拜谢。太史将命书放在服饰之上,诸侯接受。周王的使者走出,诸侯相送,行再拜礼,送礼物招待使者,送给来送周王所赐服饰的诸公以束帛和四马,送给太史的礼物也是这样的。与周王同姓的大国的诸侯,周王就称他们为“伯父”,对异姓大国的诸侯就称之为“伯舅”;对同姓小国的诸侯,周王就称他们为“叔父”,对异姓小国的诸侯就称之为“叔舅”。以上是赐车服的礼仪。

飨1,礼,乃归。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2,四门,坛十有二寻3,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4。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5,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上介皆奉其君之旂6,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四传摈。天子乘龙7,载大旆8,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9,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10。以上诸侯觐于天子。

【注释】

1飨(xiǎng):大宴宾客,赐赏。

2宫:土垒的矮墙。

3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4方明:上下四方神明之象。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会盟或天子祭祀时所置。

5玄:黑中带赤的颜色。

6上介:诸侯副使。介,传宾主之言的人。古时主有傧相迎宾,宾有随从通传,称为“介”。

7龙:高大的马,骏马。马高八尺以上称为龙。

8大旆(pèi):《仪礼》作“大旂”。即大常之旗,是天子所建之旗。

9四渎:古以江、河、淮、济四水为“四渎”。渎,河渠。

10瘗(yì):埋葬。

【译文】

周王宴请诸侯,并赐给礼物,然后诸侯就起程回国。诸侯朝见周王,要修造方圆三百步的土墙,设四座宫门,宫中的土坛方圆十二寻,高四尺,在上面放置上下四方神明之象——方明。方明,是用木头制成的,四尺长,分别涂上六种颜色:东方之神为青色,南方之神为红色,西方之神为白色,北方之神为黑色,上方之神为玄色,下方之神为黄色。又陈设六种玉器:上方为玉圭,下方为玉璧,南方为玉璋,西方为玉琥,北方为玉璜:东方为玉圭。各国诸侯副使都手持各国诸侯的旗帜,树立在宫中,以左边为上首。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的诸侯都在自己的旗帜下面站立。傧相四次传达周王的命令。周王乘坐八尺以上的骏马所拉的车子,车上竖立着大常旗,旗子上绘着太阳、月亮及上升下降的龙;出行到东门外,拜太阳之神,返回祭祀方明。依照礼仪在南门外祭祀太阳神,在北门外祭祀月亮神和江、河、淮、济四水之神,在西门外祭祀山川丘陵之神。祭祀上天时,要点燃柴火;祭名山丘陵时,要登上山顶;祭祀河流时,要把祭品沉到水底;祭祀大地时,要把祭品埋入地中。以上是诸侯觐见天子的礼仪。

礼记 《小戴礼》惟《丧大记》《投壶》二篇首尾完备,余皆疏略不详。姑钞其不甚搀杂者。

《礼记》简介参见卷八。

祭法

【题解】

《祭法》概述自有虞氏至周,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祭祀鬼神祖宗祭礼的名目。由此可见祭祀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1,祖颛顼而宗尧2。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3,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4,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5,祖文王而宗武王。以上郊、禘、祖、宗四代不同。

【注释】

1有虞氏:古部落名。传说其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受尧禅。禘(dì):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凡祀天、宗庙大祭与宗庙时祭均称为“禘”。《礼记·丧服小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郊喾(kù):郊祭时以帝喾配祭。郊,古代于郊外祭天地。喾,相传为黄帝子玄嚣的后代。《史记》以为五帝之一。

2祖:对创业开国者的尊称。颛顼(zhuān xu):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宗:德高功大者。本朝称祖、称宗者,可享有永远在宗庙中受祭祀的权利。

3夏后氏:传说禹受舜禅,建夏王朝,称夏后氏。鲧:相传为禹之父,因治水无功,舜殛之于羽山。

4冥:契之六世孙。曾为夏水官,勤其官而水死。契(xiè):传说中商族始祖,帝喾之子,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舜时助禹治水有功,为司徒。

5稷:后稷,名弃,周的先祖,为舜农官。

【译文】

祭祀的方法:有虞氏禘祭黄帝,郊祭天时以帝喾配祭,以颛顼为祖,以尧为宗;夏后氏也禘祭黄帝,郊祭天时以鲧配祭,以颛顼为祖,以大禹为宗;殷人禘祭帝喾,郊祭天时以冥配祭,以契为祖,以汤为宗;周人禘祭帝喾,郊祭天时以后稷配祭,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以上虞、夏、商、周四代郊、禘、祖、宗祭祀对象不同。

燔柴于泰坛1,祭天也;瘗埋于泰折2,祭地也;用骍犊3。埋少牢于泰昭4,祭时也;相近于坎坛5,祭寒暑也。王宫6,祭日也;夜明7,祭月也;幽宗8,祭星也;雩宗9,祭水旱也;四坎坛10,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以上天地百神历代不变。

【注释】

1燔(fán)柴:祭天之礼。积薪于坛上,置玉及牲于柴上,燃烧使气上达于天。坛:封土设祭处。下文“折”义与此相同。

2瘗:指埋葬缯、牲于土中,以祭地。

3骍(xin):赤色的马或牛。

4少牢:古时祭祀、燕享单用羊、猪称少牢。泰昭:祭时之坛。

5相近:疑为“禳(ráng)祈”二字之误。禳,祭名,除邪去恶之祭。坎:古时祭祀用的坑穴。

6王宫:此指祭日神的祭坛。

7夜明:月坛。

8幽宗:祭星的坛。

9雩(yú)宗:祭水旱之坛。

10四坎坛:四方各设坎、设坛。

【译文】

在泰坛上燃烧薪柴,用以祭天;在泰折中瘗埋缯、牲,用以祭地;都要用赤色的牛犊。在泰昭坛埋少牢,用以祭春夏秋冬四时;在祭坑、祭坛上举行去邪除恶、求福的祭礼,用以祭寒暑;王宫坛,用以祭日;夜明坛,用以祭地;幽宗坛,用以祭星;雩宗坛,用以祭水旱;四方各设坎、坛,以祭四方。山林、川谷、丘陵,凡是能升起云朵,兴起风雨,显现怪物的,都称之为神。统治天下的君王要祭祀众神。各国诸侯如境内有上述山林、川谷、丘陵就应举行相应的祭祀,如果没有这些就不必祭祀了。举凡生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都叫命;万物之死都叫折;人死了叫鬼;这是尧、舜、夏、商、周相沿不变的。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七代更替设祭的,是禘祭、郊祀、祭宗、祭祖,其他是不变的。以上是讲天地百神的祭祀历代不变。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而祭之1,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2,一坛一,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3,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4,享尝乃止5;去祧为坛,去坛为,坛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坛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適士二庙一坛6,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以上庙、祧、坛、多少之数。

【注释】

1庙:宗庙。祧(tiāo):远祖之庙。坛:祭坛。(shàn):祭祀用的场地。

2七庙:指下文“考庙”至“祖考庙”五庙加上二祧庙。

3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祖考庙:始祖庙。

4二祧:据孙希旦说,应指高祖之父、高祖之祖之庙。

5享尝:享祀与尝祀。春季为享,秋季为尝,此泛指四时祭祀。

6適(dí)士:即“嫡士”,大宗嫡子。郑玄注以为是“上士”,今依孙希旦《礼记集解》。適,通“嫡”。

【译文】

天下有君王,分封国土,建立邦国,设置国都采邑,又设宗庙、远祖的庙、祭祀用的高台或场地,举行各种祭礼,并且规定祭者与被祭者的亲疏关系以及立庙的数量。所以国王得立七庙、一坛、一,包括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以上每月一致祭;世数久远的祖先,其庙为祧,共有二祧,四时各一致祭;自祧中迁出的,祭于坛,自坛中迁出的,祭于,坛与,有祷告求福时才举行祭礼,如果没有祷告,就不行祭礼;从中迁出的称为鬼。诸侯得立五庙、一坛、一蝉,包括考庙、王考庙、皇考庙,均每月致祭;显考庙、祖考庙,四时致祭;迁出祖庙的祭于坛,迁出坛的祭于,坛与,有所祷告时才举行祭祀,如无祷告就不行祭礼;从中迁出的称为鬼。大夫得立三庙、二坛,包括考庙、王考庙、皇考庙,四时致祭;远祖以上不立庙,遇有祷告,筑坛行祭礼;从坛中迁出称为鬼。大宗嫡子为嫡士,有二庙、一坛,包括考庙、王考庙,四时致祭;显考不再立庙,有所祷告时,筑坛祭之;世数更久远的为鬼。三等之士的官师,得立一庙,即考庙;王考不立庙,但要祭祀;王考以上的为鬼。庶士、庶人不得立庙,死即为鬼。以上是从王至庶人可立庙、祧、坛、数目的多少。

王为群姓立社1,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2。以上立社之名。

【注释】

1群姓:百官以下至人民。社:土地神。此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2成群立社:大夫以下不可独自立社,大夫与民群居,满一百家以上可共立一社。

【译文】

国王为百官众民所立祭土地之神的场所称大社,王为自家所立的祭土地之神的场所叫王社。诸侯为众人所立祭土神的场所称国社,诸侯给自家所立的祭土神的场所称侯社。大夫以下的,与同居处的民众共同立社,称置社。以上是所立祭土神场所的名称。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1,曰中霤2,曰国门3,曰国行4,曰泰厉5,曰户6,曰灶7;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8;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9,曰门,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以上立祀多少之数。

【注释】

1司命:主督察的小神。

2中霤(liù):宅地之神,即后代的宅神。

3国门:负责国都城门,主出入的神。

4国行(háng):道路之神。

5泰厉:指古代帝王没有后嗣的,得不到祭祀,则鬼无所依归,为祸作祟,所以要祭祀它们。厉,恶鬼。

6户:即后代的门神。

7灶:灶神。

8公厉:诸侯称公,诸侯没有后嗣的,其鬼为公厉。

9族厉:大夫没有后嗣的,其鬼为族厉。族,众。

【译文】

国王为百官以下及众民建立七种祭祀,包括司命、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国王又为自家设立这七种祭祀。诸侯为其封国设立五种祭祀,包括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公厉;诸侯又为自家设立这五种祭祀。大夫得立三种祭祀,包括族厉、门、行。嫡士可建立两种祭祀,包括门和行。庶士、庶人得立一种祭祀,或是祭户神,或是祭灶神。以上是从王至庶人所立祭祀数目的多少。

王下祭殇五1:適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適来孙2。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以上祭殇之数。

【注释】

1殇(shāng):未成年而死。

2曾孙:孙之子。玄孙:曾孙之子。来孙:玄孙之子。

【译文】

国王对未成年就早逝的晚辈的祭祀有五种:即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对早逝的晚辈的祭祀有三种,大夫对早逝晚辈的祭祀有两种,嫡士以及庶人对早逝晚辈的祭祀只限于对嫡子一辈的祭祀。以上是从王至庶人可祭殇子数目的多少。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1,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2,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障鸿水而殛死3;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4;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5;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以上圣贤死后应列祀典者。

【注释】

1厉山氏: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2共工氏:传说中的古帝王。据孙颖达疏,共工氏生活在太昊伏羲氏之后,炎帝之前。

3鸿水:洪水,大水。鸿,大。殛:流放。或说指诛杀。

4明民:郑玄注:“谓垂衣裳,使贵贱分明,得其所也。”共财:郑玄注:“谓山泽不障,教民取百物以自赡也。”

5民成:郑玄注:“民之五教得成。”

【译文】

圣哲先王制订祭祀的标准是:其创立的法度能够在百姓中施行的要受到祭祀,为王事尽力、以身殉职的要受到祭祀,以自己的功绩安定国家的人要受到祭祀,能抵御大灾害的要受到祭祀,能抵御大祸患的要受到祭祀。所以厉山氏统治天下,他的儿子为农官,能种植各种庄稼,夏朝衰落时,周之先祖弃继之而起,所以以后稷的名号受到祭祀;共工氏为九州盟主,他的儿子为后土之官,能治九州五土,所以作为祭祀土地神时的配享之神。帝喾能够纪星辰出没、序四时物候,让百姓明白休作闲忙的时节;尧能够行赏均平、施刑有法,禅舜而老,以义善终;舜能够致力于政务而最终身死于朝廷之外;鲧努力堵塞洪水而自己被处死;大禹能够继续治理洪水的事业;黄帝能够为各种事物确立其名目,使百姓之间贵贱分明,教给民众自取山泽间物养活自己的方法;颛顼能继续黄帝的事业;契为尧时司徒,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得成;冥努力尽其水官的职责而死于水;汤以宽缓的精神统治民众也能除其残暴者;周文王以文教施政治民,周武王则以战功解除民众的灾难;以上都是对民众有功劳、业绩的人啊!至于日月星辰,这是百姓们抬头仰视的天象;山林、川谷、丘陵,这是百姓们获取生活用品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的,就不在祭祀之列。以上是死后应列于祀典的圣贤。

投壶

【题解】

投壶,古人宴会时的游戏。设置特制的壶,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饮。本篇是对投壶游戏规则的完整记录,从中可以看到,礼的精神无所不至,连一个小小的游戏也要处处体现出来。

投壶之礼1,主人奉矢2,司射奉中3,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4,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5,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主人般还6,曰:“辟7。”主人阼阶上拜送8,宾般还,曰:“辟。”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9,退反位,揖宾就筵。

【注释】

1投壶:古人宴会时的一种游戏。设特制的壶,宾主依次投矢壶中,中多者胜,负者饮酒。

2奉:通“捧”。矢:箭,此处用作投壶的筹码。

3中:盛放筹码的器具,木质,为鹿、兕等形,背上凿孔容筹。

4枉矢:不直的箭。哨壶:口不正的壶。枉矢、哨壶都是谦逊的说法。

5旨:味美。

6般(pán)还:回旋。

7辟(bì):通“避”。

8阼(zuò):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拜送:北面拜送矢。

9楹(yíng):柱。

【译文】

投壶之礼,主人手捧投壶用的箭,司射手捧计算筹码用的器皿,另使人拿着壶。主人邀请宾客说:“敝人有曲矢歪壶,请允许我拿来供各位娱乐吧。”宾客说:“您的美酒佳肴,敝人已蒙厚赐;您又提供娱乐,敝人冒昧推辞。”主人说:“敝人矢曲壶歪,不值得推辞,再次邀请您。”宾客说:“敝人已蒙厚赐,又提供娱乐,敝人再次冒昧推辞。”主人说:“矢曲壶歪,不值得推辞,冒昧地再次邀请。”宾客说:“敝人推辞得不到允许,敢不恭敬地遵从您的命令。”宾客行再拜之礼,接受箭矢,主人盘桓退后,说:“不敢当。”主人在东阶之上拜送箭矢,宾客盘桓退后,说:“不敢当。”主人已拜送箭矢,又自行接受箭矢,向前进至两柱之间,表示将投壶于此,后退返回自己的位置,向宾客行拱手礼,在筵席上就座。

司射进度壶1,间以二矢半2,反位,设中,东面,执八筭3,兴。

【注释】

1度(duó)壶:量度安置壶的位置。度,思量。

2间(jiàn):间隔。

3筭(suàn):同“算”。计算。亦指计算用的筹码。

【译文】

司射进前量度安置壶的位置,使之距宾主之席各七尺,然后返回原位坐好,放好计算筹码用的器皿,面向东,手持八枚算筹站起来。

请宾曰:“顺投为入1,比投不释2,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3,请为胜者立马4,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5。”请主人亦如之。

【注释】

1顺投:指矢的头部先入投壶。

2比投:一人连续投矢。投壶时应宾、主轮流,一人连续投是犯规。比,连续地。释:放,放下算筹,指计算成绩。

3正爵:郑玄注:“所以正礼之爵也。或以罚,或以庆。”爵,一种酒具。此指以爵行酒。

4马:一种计算胜利的筹码。

5“一马从二马”几句:以三个筹码为一局,立一个筹码者负于立两个筹码者,一方得立三个筹码,请允许为多筹码的一方庆贺。一说,投壶以先立起三个筹码为胜,如果一方有两个筹码,一方有一个筹码,那么有两个筹码的一方可以撤去对方的一个筹码,而自己凑成三个筹码,先立三个筹码者获胜,输的一方要斟酒庆贺胜方。

【译文】

邀请宾客说:“投矢时矢的前部投入壶中的才算是投中,自己连续投掷,投中也不计成绩,获胜方罚败方喝酒。以爵行酒之后,请允许为获胜方立筹码作为标志,以三个筹码为一局,立一个筹码者负于立两个筹码者,一方得立三个筹码,请允许为筹码多的一方庆贺。”邀请主人时也这样说。

命弦者曰:“请奏《狸首》1,间若一2。”大师曰:“诺。”

【注释】

1《狸首》:逸诗名。行射礼时歌《狸首》以和发矢之节奏。此投壶礼亦用之。

2间:曲中节奏。

【译文】

又命令乐工说:“请演奏《狸首》乐曲,其间节奏要一致。”乐工之长回答说:“是。”

左右告矢具,请拾投1。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筭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注释】

1拾(jié):轮流,更替。

【译文】

左右报告矢已经准备好了,司射邀请宾主轮流投矢壶中。当有一方投矢入壶有效时,司射就坐下,放下一枚算筹。宾客一方的算筹置其右手边,主人一方的算筹置其左手边。

卒投,司射执筭曰:“左右卒投,请数。”二筭为纯1,一纯以取,一筭为奇2。遂以奇筭告曰:“某贤于某若干纯。”奇则曰奇,钧则曰左右钧。

【注释】

1纯(quán):成双成对。

2奇(ji):零数。

【译文】

投掷完毕,司射拿起双方的算筹,说:“左右双方结束投掷,请允许我来计算筹码。”计算时以两枚算筹为一纯,每一纯一数,拿起来置于左手;一枚算筹则为奇。于是数胜方较负方多出的算筹,在宾客席前报告:“某方比某方多若干纯。”有奇数就说“奇”。两方相当就说“双方均等”。

命酌1,曰:“请行觞。”酌者曰:“诺。”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2。”

【注释】

1命酌:郑玄注:“酌者,胜党之弟子。”

2敬养:孙希旦曰:“敬养者,酒所以养老、养病也。此实罚爵,而曰‘赐灌’、曰‘敬养’者,皆谦敬之辞也。”

【译文】

司射命胜者之弟子斟酒,说:“请依次敬酒。”斟酒的子弟说:“是。”该当饮酒的人跪在那里,捧着酒杯,说:“承蒙赐酒。”胜方也跪在席上,说:“请保重身体。”

正爵既行,请立马。马各直其筭。一马从二马,以庆。庆礼曰:“三马既备,请庆多马。”宾主皆曰:“诺。”正爵既行,请彻马。

【译文】

敬酒已毕,司射向宾主请示,为胜方立筹码,立于适才的算筹之前。立有一个筹码的要输给立两个筹码的,为胜方庆贺。庆贺时司射说:“已立三个筹码,请允许为筹码多的一方庆贺吧。”宾主都说:“是。”这一轮敬酒结束,司射请求撤去计算胜负的筹码。

筭多少视其坐。筹,室中五扶1,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筭长尺二寸。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鲁令弟子辞曰:“毋2,毋敖3,毋偝立4,毋逾言5,偝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辞曰:“毋,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浮6。”

【注释】

1扶:并四指的宽度为一扶。

2(hu):怠慢。

3敖:通“傲”。

4偝(bèi):通“背”。

5逾言:和远处的人说话。

6浮:罚人饮酒。

【译文】

算筹总数视在座人数而定。筹码的长度,在室内用的长五扶,堂上用的为七扶,庭内用的为九扶。算筹长度为一尺二寸。壶的规格,颈长七寸,腹长五寸,壶口直径为二寸半,容量为一斗五升。壶中装一些小豆,防止投入壶中的矢可能弹跃出去。壶距离主客筵席各七尺。制矢的材料用柘木或酸枣木,不要剥去树皮。鲁人投壶,号令弟子的话是:“不要怠慢,不要倨傲,不要不正面向前,不要隔得较远地谈话。不正面向前或隔得较远地谈话要罚酒。”薛人投壶,号令弟子的话是:“不要怠慢,不要倨傲,不要不正面向前,不要隔得较远地谈话。如果是这样,要罚酒。”

司射、庭长1,及冠士立者,皆属宾党;乐人及使者、童子,皆属主党2。

【注释】

1庭长:即司正,负责酒宴时在庭中督察仪容不合规范者。

2皆属主党:按,本段在《礼记》中置于下面“尽用之为射礼”一段下,底本置于此处,从底本。

【译文】

司射、司正,以及来观看投壶的成人都是宾客一边的人;乐工、侍奉进食的人、小孩,都属于主人这一边的。

鼓:○□○○□□○□○○□,半;○□○□○○○□

□○□○:鲁鼓。○□○○○□□○□○○□□○□○○

□□○,半;○□○○○□□○:薛鼓。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

【译文】

击鼓的节奏:○□○○□□○□○○□,半;○□○□○○○□□

○□○:这是鲁鼓的节奏。○□○○○□□○□○○□□○□○○□

□○,半;○□○○○□□○:这是薛鼓的节奏。截取半以下的部分作为投壶礼用,用于射礼时则全部采用。

鲁鼓:○□○○□□○○,半;○□○○□○○○○□

○□○薛鼓:○□○○○○□○□○□○○○□○□○○

□○,半;○□○□○○○○□○。

【译文】

鲁鼓节奏:○□○○□□○○,半;○□○○□○○○○□○□○。

薛鼓节奏:○□○○○○□○□○□○○○□○□○○□○,半;○□

○□○○○○□○。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