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舌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窍为舌。

【 注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又心之官也,故心窍在舌。】

诊要经终论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 注 肝合筋,筋聚阴器,络舌本,故舌卷、卵缩而终也。】

风论

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 注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口焦,津液绝。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为怒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验在口。】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 注 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刺热篇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 注 皮毛者肺之合,脏气热于内,故淅然寒栗于外而恶风寒,盖热甚则寒也。肺上连于喉嗌,故舌黄。】

五常政大论

升明之纪,其主舌。

【 注 升明,火政也,火属心,心开窍于舌。】

至真要大论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舌本强。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 注 厥阴司天,已亥岁也。经脉篇舌本强等证,皆脾经病,风木淫胜,病本于脾,平者平其上而使下也。】

厥阴司天,主胜则胷胁痛,舌难以言。

【 注 主胜则胷胁痛者,肝经之脉布胷胁也。厥阴少阳主筋,二经之筋病则舌卷,故难以言。】

灵枢经

经脉篇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 注 舌本,舌根也。舌本强、食则呕等证,皆脾经之所为病也。善噫者,脾气上走心为噫也。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厥逆从上下散也。身体皆重,太阴之气逆也。】

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

【 注 夫肾主藏精,如主肾所生之病,则精液不能上滋而为口热、舌干、嗌痛、烦心诸证,盖水不上济则火盛于上矣。】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 注 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矣。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器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 注 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名曰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气实,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虚则不能言,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

经别篇

足太阴之正,直者系舌本。

足太阴之正,贯舌中。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病舌卷。

经水篇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

五阅五使篇

舌者,心之官也。

【 注 心开窍于舌,故舌为心之官。】

脉度篇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注 口能辨五谷,舌能辨五味,心脾和则口与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

营卫生会篇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胷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

【 注 上焦出于胃上口者,上焦所归之部署也,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胷中,出走腋下,循太阴之云门、中府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复下于足阳明之分也。】

卫气篇

足少阴之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

足太阴之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忧恚无言篇

舌者,音声之机也。

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

口问篇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 注 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挟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如肾之脏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啮舌。】

肠胃篇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胎黄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舌萎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邪入脏则难言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干燥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胷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消渴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病人胷满唇委,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伤寒论 【 汉?张机】

干燥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胷汤主之。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胎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病如结胷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舌论

凡舌者,心主小肠之候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善用机衡,能调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咸,则舌脉凝而变色;多食苦,则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则舌筋急而爪枯干;多食酸,则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则舌根痛而外发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内合五脏之气也。若脏热,则舌生疮,引唇揭赤;若腑寒,则舌本缩,口噤唇青。寒宜补之,热宜泻之,不寒不热,依脏腑调之。舌缩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

疮疡全书 【 金?窦汉卿】

木舌

其木舌硬如穿山甲,外证憎寒壮热,语言蹇濇,此心经受热也。心者舌之本,因心而病,治法以小刀点紫黑处,煎药内多加山栀。山栀,泻火之要品也。

重舌

其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鲜红,其外证颏下浮肿有硬核,此心经受热,毒气出于舌下。先用紫雪掺上,流出热涎;急服甘桔扬,加姜、灯心煎服。

重腭

舌上生一疮,其状若杨梅,外证无寒无热,但作事烦心。先以甘桔汤多加山栀,后服黄连解毒汤,再吹冰片散;不宜用刀。

生疮

舌生疮如黄栗,外证怯寒口张。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苦茶缴净,然后搽药;次服鼠黏子解毒汤加山栀、黄连。口臭,冰片吹药内,加人中白、枯矾、铜青、黄连末。

莲花舌

舌下生三小舌,其类如莲花状。但舌乃心之苗,心火上炎,或思虑太过,或火气所伤,或酒后当风取凉,以致风痰相搏而成,此证急用清凉解毒汤加减服之,再吹冰片散;如肿不散,次用小刀针出紫血为妙。

明理论 【 金?成无己】

胎色

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已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濇,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则无胎。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胎也。寒邪初传,未全成热,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气客于胷中者,皆舌上胎白而滑也。经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胷中有寒,邪初传入里者也。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是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也。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是邪客于胷中者也。脏结宜若可下,舌上胎滑者,则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故也。及其邪传为热,则舌之胎不滑而濇也。经曰: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黑为肾色,见于心部。心者,火,肾者,水。邪热已极,鬼贼相刑,故知必死。观其口舌,亦可见其逆顺矣。

儒门事亲 【 元?张从政】

舌说

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微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昔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釒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生刺

舌燥濇如杨梅刺者,生姜切厚片,蘸蜜于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肿胀

木舌者,舌肿硬不和软也,百草霜、芒硝、滑石为末,酒调敷之。

诸般舌肿胀,取龙脑破毒散半钱,以指蘸药擦舌上下,咽津下。

生疮

舌上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如圣汤或甘桔汤加黄芩一钱,仍用柳花散掺之,或用白荷花瓣贴之。

世医得效方 【 元?危亦林】

口舌主五味

心气通于舌,能知五味;脾气通于口,能知五谷。

舌之病能

舌为心之官,主尝五味,以布五脏焉。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三经为四气所中,则舌卷不能言;七情气郁,则舌肿不能语,至如心热则舌破生疮,肝壅则出血如涌,脾闭则白胎如雪。此舌之为病也。

心气通于舌,心和故能知五味,脾气通于口,脾和故亦能知五谷之味。

重舌

重舌先以凉水灌漱,次嚼生薄荷五七叶,却用如圣胜金锭一锭同嚼极烂,井水咽下,甚者连进三服,并以一锭安患处,其病随药便消。

舌烂

舌本烂,热不止者,逆。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证治

曾有舌上病疮,久蚀成穴,累服凉剂不效。后来有教服黑锡丹,遂得渐愈。此亦下虚,故上盛也。

外有舌暴肿胀,名曰重舌,一味真蒲黄末掺之。

又有舌无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风治,由心血不足,理中汤加熟附子半钱,当归钱半。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舌属五脏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两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故曰:诸经皆会于口。

短强

卒中风则舌短而强,舌卷不言者死。大概风用小续命汤,寒用理中汤,热用甘桔汤加防风、枳壳、黄芩。风寒湿舌强者,用白矾、肉桂末等分,安舌下,或正舌药。痰热舌强,壅肿或短,甘露饮。

肿长

内因七情气郁,肿满不得息者,金沸草散。久不愈者,黑参丸,外用古霜盐散。因怒者,锈铁粉涂之。

舌肿满口,气不得吐,名木舌。用陈茶、陈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捣膏,薄荷水调刷口中,得下咽片时,即下一二行,以粥补住。如生疮连顋颊肿者,元参升麻汤。

舌肿满口,不能声,饮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黄频刷舌上自退。如不能咽药,即以黄连浓煎,时时呷之,以泻心火。

舌肿如猪胞者,以针刺舌下两旁大脉,血出即消。切勿刺中脉,令血不止。悞刺,以火烧铜箸烙之,血再不止者死。或酢调锅煤,敷舌上下,脱去再敷,须臾自消。不食者亦死。

舌肿,舌下有虫如蝼蛄、卧蚕,头小白,有尾,可烧铁烙,烙舌头上即消。

舌长过寸者,单冰片末敷之。

破裂

心热,生疮破裂,单黄连汤。脾热,兼舌胎干濇如雪,薄荷蜜冰蘗丸。心脾热,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桔梗。

胎色

舌为心苗,肾主津液,无病则舌红而润,偶见红心点者,将欲发黄。如丹田邪热,则心苗枯槁,生胎如白胎然,是以邪在表则无胎,邪初传里则胎白而滑,胃寒热懊憹者,栀豉汤吐之。阳明病胁硬不大便而呕,舌胎白者,亦不可攻,小柴胡和之。如恶寒欲呕痰者,小柴胡加干姜。白胎滑而下利者,为脏结,不治。

热渐入深则胎白而濇,热深入胃则胎黄,或肥光,或尖白根黄者,表多里少也,俱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手足腋下汗出,讝语便闭,胎紫带黑,或生芒刺,虫碎燥裂者,承气汤下之。但舌黑亦有数种,有四边红而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有黑圈者,过经未解也;有黑尖者,虚烦也;有舌见黄而中有黑,至尖或乱黑点者,热毒深也;有弦红心黑,或白胎中见黑点者,表未解也;有根黑尖黄,脉滑者可下,脉浮者可汗;有尖黑而有乱纹脉滑实者,急下之。脉数无力者,必发渴而死。

凡舌黑不论多少,俱系危证。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无根虚火,可以化痰降火药治之。

阴证胎白,腹痛自利者,理中汤。中湿湿痹,舌上如胎,非真胎也。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五苓散。

外感风寒传经者,则舌胎自白而黄而黑者,死。

医学纲目 【 明?楼英】

舌属心脾

舌属心脾。经云:心主舌。又云:在脏为心,在窍为舌。又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是舌属心也。又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属脾也。

重舌

舌根下生形如舌而小者,曰重舌;其着颊里及上腭者,曰重腭;其着齿龈上者,曰重龈。皆刺之,去血可也。

木舌

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其法用紫雪二钱,竹沥和匀,频抹口中,自消。

口齿类要 【 明?薛己】

论证

经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窍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证言之,五脏皆有所主。如口舌肿痛,或状如无皮,或发热作渴,为中气虚热;若眼如烟触,体倦少食,或午后益甚,为阴血虚热;若咽痛舌疮,口干足热,日哺益甚,为肾经虚火;若四肢逆冷,恶寒饮食,或痰甚眼赤,为命门火衰;若发热作渴,饮冷便闭,为脾胃实火;若发热恶寒,口干口渴,食少体倦,为脾经虚热;若舌本作强,顋颊肿痛,为脾经湿热;若痰盛作渴,口舌肿痛,为上焦有热;若思虑过度,口舌生疮,咽喉不利,为脾经血伤火动;若恚怒过度,寒热口苦而舌肿痛,为肝经血伤火动。病因多端,当因时制宜。凡舌肿胀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边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属肾经,虽宜出血,亦当禁针。

验证舌法

白胎舌

见图

舌见白胎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胷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将瘟舌

见图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中焙舌

见图

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凉隔散、大柴胡汤下之。

生斑舌

见图

舌见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矣。宜用元参升麻葛根汤、化斑汤解之。

红星舌

见图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势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也。宜用茵陈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见图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里圈舌

见图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证也。以承气汤下之。

人裂舌

见图

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凉膈散。

虫碎舌

见图

舌见红色,更有红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用小承气汤下之。

里黑舌

见图

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甚,坚结大肠,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厥阴舌

见图

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汤温之。

死现舌

见图

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治者审之!

黄胎舌

见图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证未罢也,须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凉膈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濇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以白滚汤调服。

黑心舌

见图

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之甚也,速进调胃承气汤下之。

十五舌

见图

舌尖白胎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利者解毒汤。此亦危证也。

十六舌

见图

舌见白胎,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证。其病之来虽恶,宜凉膈散微表之,表退即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十七舌

见图

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酒浸泡。

十八舌

见图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讝语者,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以双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十九舌

见图

舌中见白胎,外有微黄者,必作泄,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二十舌

见图

舌见微黄色者,表证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审用之。

二十一舌

见图

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胎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迟,必变黑色,为恶证,为亢害鬼贼,邪气深也,不治。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二十二舌

见图

舌左白胎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服之。

二十三舌

见图

舌右白胎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二十四舌

见图

舌左见白胎滑,此脏结之证,邪并入脏,难治。

二十五舌

见图

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可下也。

二十六舌

见图

舌见黄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也。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二十七舌

见图

舌见黄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膈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

二十八舌

见图

舌见黄而濇有隔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胷甚者大陷智胷汤;痞用大黄泻心汤。

二十九舌

见图

舌见四边微红,中间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三十舌

见图

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讝语,脉实者生,脉濇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下,宜大承气汤。

三十一舌

见图

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当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调胃承气汤主之。

三十二舌

见图

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罢,用双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之。如结胷,烦躁目直视者不治。非结胷者可治。

三十三舌

见图

舌见灰色尖黄,不恶风寒脉浮者,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加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不治。

三十四舌

见图

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三十五舌

见图

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汤,十生八九也。

三十六舌

见图

舌根微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

已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法,临证用心处之,百无一失。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