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李白选集

峨眉山月歌[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峨眉山月半輪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夜發清溪向三峽[4],思君不見下渝州[5]。

【注釋】

[1]峨眉山:見《登峨眉山》注。

[2]半輪秋:謂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個車輪。

[3]平羌江:即今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東北。

[4]“夜發”句:古時稱三峽者甚多,味此詩中之三峽,似非指長江三峽。《樂山縣志》謂當指樂山縣之黎頭、背峨、平羌三峽,而清溪則在黎頭峽之上游。其説可供參考。

[5]“思君”句:君,前人多謂指月亮。今人或謂指友人。按:似指友人為是,唯不知指誰。渝州,唐代州名,治所在巴縣,即今重慶市。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七:色與月俱清,音與江俱長。不獨無一點俗氣,并無一點仙氣。“秋”字作韻,妙。“影”字安在上,妙。試一變動,便識妍媸。

劉辰翁評:含情悽婉,有《竹枝》縹緲之音。(《唐詩品彙》卷四七引)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迹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王世懋《藝圃擷餘》: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不可兩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見精嚴。然我以為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神情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迹,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絶唱,殊不厭重。蜂腰、鶴膝、雙聲、疊韻,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寧盡被汰邪?

唐汝詢《唐詩解》卷二五:“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峽之間,天狹如線,即半輪亦不復可覩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金獻之云:王右丞《早朝》詩,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膾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終覺重複;供奉只四句,而天巧渾成,毫無痕迹,故是千秋絶調。

黄叔燦《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絶。

按:此詩乃開元十二年(七二四)秋天,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絶句。在篇幅短小的絶句中,忌用人名、地名或數字,而李白此詩二十八字中連用五個地名,却不但没有被人譏諷,反而受到人們的贊賞,因為安排巧妙,毫無呆板、堆砌之迹,讀來仍感明快、自然、流暢,顯示出青年詩人的藝術天才。李白一生酷愛明月,常在詩中歌詠。對峨眉山月愛之尤深,晚年還寫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詩,可參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