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释卷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明愍忠寺传讲毗尼比丘 永海 述

△十一三衣事

问三衣事品第十一

释。三者。五条。七条。二十五条也。衣者。梵语震越。此翻衣服。衣。依也。所依以庇寒暑也。又上曰衣。隐也。下曰裳。障也。所以隐形自障也。大论云。释子受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智论释云。行者少欲知足。衣趣盖形。不多不少。故受三衣。白衣求乐。故多畜种种衣。或有外道苦行。故裸形无耻。是故佛弟子。舍于二边。处乎中道。制三衣也。名者。言离尘服。断六尘故。又名莲华服。服者离着故。亦间色服。以青黑木兰如法所成故。业疏云。听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剥故。章服仪云。条堤之相。事等田畴之畦。贮水而养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安陀会。此云中宿衣。言于宿睡近身住也。南山云。五条名下衣。从用云。院内行道杂作衣。郁多罗僧。此云上着衣。言加于安陀会之上也。又名中价衣。从用云。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着也。僧伽黎。此云合。又云重。言割之合成而重叠故。今以义译名杂碎时衣。以条数多故。从用云。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着也。又戒坛图经云。五条下衣断贪身也。七条中衣断嗔口也。大衣上衣断痴心也。故萨婆多云。为五意故。障寒热。除无惭愧。入聚落。在道行。生善威仪。清净。又律云。此三衣。乃贤圣沙门之幖帜。若怀抱于结使。不应披袈裟。既云沙门幖帜。则知定非在家人着也。故法华偈云。剃除须发。而被法服。华严净行云。剃除须发偈后。方云着袈裟时。至梵网经云。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俗服有异。则知在家受戒。如常之服也。若在家修忏者。应如辅行。及方等经云。三衣有二种。若割截即大僧所著之衣。若单缝者。即在家修忏之衣。幸愿传法者。览此教而遵佛语。是名报佛恩也。事。即比丘受舍三衣等。云为之事也。

问。三衣事浣要须舍否。答。须舍。若不舍犯舍堕。当施与人。还乃得更受。

释。浣者。除垢也。舍者。展转施也。谓比丘三衣事浣洗除垢。可要须舍否。佛答。须舍。以浣垢即同新造故。舍文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比丘法衣事浣。舍与大德为展转净故一说。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衣事浣。为浣故施我。我今受之。汝施与谁。曰施与某甲。彼云长老一心念。汝有是衣事浣。为浣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用随因缘。若不舍犯舍堕。应当施与人。还时乃得更受。此更受者。事同新得故。

问。三衣尽得条成否。答。大衣得。中衣小衣不得。

释。谓比丘所持三衣。为是大衣二十五条。为复三衣尽得二十五条成否。佛答。言大衣得者。此衣条及长多而短少者有所表故。以彰意地微细习惑多故。亦显受戒持衣时。圣增凡减。为出三界二十五有之初因故。若中衣条及长多而短少者。表口业四失。次于意业显受戒持衣时。圣增凡减。为出七趣之初因故。此小衣条及长多而短少者。表身业三失。次于口业四失。显受戒持衣时圣增凡减。为出五道之初因故。如是中衣小衣。条及短长。以别大衣等级之用。故云不得。

问。小衣。得着烧香上讲否。答。无中衣得。若不近身净洁亦得。

释。谓比丘烧香供佛。上堂听讲应着七衣。若无中衣。小衣得着烧香上讲否。佛答三衣之用各别。不得杂用。除无中衣者得。意显有中衣不得。若小衣不近身净洁。亦得着也。

问。浣衣出帛。得用米粘否。答。不得。犯舍堕。日日从沙弥白衣乃得着。

释。谓比丘浣洗衣垢。披出布帛。得用米粘汁入帛否。佛答。不得者。以初作时得用。为却尘土故。若浣衣垢不得用。恐忘坏色。贪其好故。若故用犯舍堕。日日下。明故违之责。令念佛教之不忘也。言故用者。日日从沙弥。代白衣人受乃得着用。不开自取。俾敬佛制也。

问。三衣应施里否。答。施里。不施亦得。

释。施。设也。里者。对表而言。以大衣须四层。七衣亦四。五衣二层故。谓比丘三衣之表。田相叶孔是其定制。此衣表之内层。为复定同衣表之制。应施里之不同耶。佛答。若中边之土。正像之时。适其所宜。施里应得。不施者。亦得也。以衣表是定制故。

问。大衣得着上讲礼拜否。答。无中衣得。

释。谓上堂听讲。礼拜三尊。应着中衣。若无七条所持。大衣可得上讲礼拜否。佛答。若无中衣。得着大衣。

问。三衣得用生绢作否。答一切生绢衣不见身者。得着。

释。智论云。千佛相传。十三条粗布僧伽黎。是万代之制也。言比丘三衣为定用布。可得用生绢作否。佛答。若一切生绢衣。不见身者得着。此乃权时故开得着。意显见身者不得。有贪染意故。若大乘事。按律则云兽毛蚕口。害物伤慈。纵得已成斩坏。涂埵。又经云。比丘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故知真解脱人。身不服着。当以廉疏麻布为其体。青黑木兰染其色。是遵佛制也。

问。比丘瞋忿自坏衣钵锡杖。犯何事。答。瞋恼自坏三衣钵犯舍堕。坏锡杖犯舍堕。坏他物计钱犯事。

释。瞋忿者。言瞋心忿怒也。坏。毁也。梵语隙弃罗。此云锡杖。锡者。轻也。由持是杖。渐轻烦恼。出于三界。故曰轻也。又明也。言持杖之人。获智慧明故。谓比丘瞋忿。自坏三衣钵杖。犯何篇事。佛答。若自坏衣钵。犯舍堕。坏杖犯舍堕。以比丘持戒无欲。而怀瞋恚。甚不可也。况慢佛语而坏道具故。若坏他物。计钱多少。犯重轻故。

问。三衣得借人否。答。不得出界经宿。若同界内得。不限日数。

释。谓比丘三衣不离于身。如鸟羽故。可得借与他人用否。佛答。不得出大界经宿。犯离衣过。若同界内得借。不以限日数也。

问。入聚落中不被大衣犯何事。答。着肩上去不犯。若僧使或为病人。持去不犯。

释。谓比丘入聚落中。应着大衣。若不被大衣。犯何篇事。佛答。若比丘非食时乞食。而余缘入者。虽不身被。着身上去不犯。意显乞食必着。若不著者犯越法罪。若为僧所使。及为病人。皆持去不犯。若不持去。亦越法罪。

问。三衣破补得受。须复施他人耶。答。破容猫子脚。便应施人。人还乃得补受。若先补后施人亦得。

释。补者。缝也。施人者。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比丘。某衣破补。舍与大德。为展转净故。一说。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衣破补。为补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施与谁。曰施与某甲。彼云长老一心念。汝有是衣破补。为补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随因缘。谓比丘衣破坏。补便得受。须复施他人耶。佛答。衣破容猫子脚便应施人。人还乃得补受。义同舍堕衣之新得。若先补后施亦得。

△十二钵事

钵事品第十二

释。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者。泥及铁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鸠鸽色也。量者。南山云。准唐斗上钵一斗。下钵五升。中则可知。原佛制意。世人活命不离四邪。若欲断除邪妄。及乞食授受不亲。须一钵以支命。律云。比丘持木钵。佛言不应持。如是钵。此是外道法。事者。即持失等诸云为事也。

问。钵云何失。答。若缘缺。若穿穴。若裂。若油不舍尽是失。缘缺穿穴不可复持。裂者缀己施人。人还更受。油不舍亦尔。若弃出界经宿不失。

释。谓比丘之钵。乃常用之器。云何为失受持耶。佛答。若钵四缘有缺。若钵底有穿孔穴。若钵有裂缝。若钵盛油不舍者。尽皆失受持也。唯缘缺穿穴不可复持。若裂者缀己施人。文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比丘钵裂。舍与大德。为展转净故。一说。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钵裂。为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施与谁。曰某甲。彼云。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钵裂。为缀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钵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之随因缘。人还更受持。油不舍亦尔者。因缘缺等尔。此影舍者。同裂缀等尔。若弃钵出界。经宿不失受持。但犯离宿过也。又罢道死。转根不舍穿。亦名失受持。若穿如粟米大。以铁屑补得受持。

问。钵得合覆着壁上否。答。若巾裹得合净处着。若囊或悬壁好。不得覆着壁上。昔六群比丘。覆钵壁上。堕地即破。佛因此制戒。自今已后。不得覆钵壁上。覆钵壁上者。犯舍堕。地者。犯舍堕。

释。谓比丘用钵食已。护持钵时。为当巾裹囊悬。合于净处。可得合覆着壁上否。佛答。若护持钵。以巾裹得合著净处。若囊盛或悬于壁好。唯不得合覆钵于壁上。昔六群下。佛引覆钵之事结戒犯舍堕。置地者。亦舍堕。

问。比丘早起得用钵食。不用有何咎也。答。一切食皆应用钵。若一日都不用犯堕。

释。谓比丘之钵。既为助道要缘。除邪正务。为是中食定制。为当次制早起之粥。可得用钵受食。若早不用。有何咎也。佛答。以比丘学道之行。无论早中。若大食。小食。正食。不正食。至一切食啖。皆应用钵。以异俗治习。顺道兴悲故。若一日都不用犯堕。以违受钵时。自云常用受食之妄语故。意含早中二时。或缘事有妨。并为遮异邪之非。一时不用无犯。故宣师威仪云。设二时中。非故意不用者。听净水浴钵也。

问。比丘食饭欲尽。得侧钵括取饭否。答。得。

释。比丘食饭欲尽。有余饭时。为是正捧括取。可得侧钵括取饭否。佛答。得者。以饭尽遗余。知惭愧故。若以指略舌䑛。非仪不得。

问。食后已讫。更啖余果。手得离钵否。答。得。若食未讫。亦得暂离。

释。谓比丘既一切食皆用钵者。若食后澡漱已讫。更啖余果。手可得离钵食否。佛答得者。以五嚼食。手得离钵。若设受五啖。未漱讫时。亦得暂离。非都不用故。

问。比丘食钵。要当擎。得放地否。答。要当擎。故地。亦不犯戒。

释。谓比丘受食。敷坐展巾。左手捧钵。右手扶缘。五观三匙。如法威仪。若用食之钵。必要当擎。异于世人。可得放地否。佛答。以受食威仪。须要当擎。若放地少歇。亦不犯戒也。

问。比丘以器盛饭。停着钵中。得互用钵食否。答。不得。犯舍堕。

释。器者。梵语犍兹。此云随钵器。言随助钵之用也。或俗用器皿。谓比丘用钵。事理相应。若虑烦苟简。以器盛饭停着钵中。且不违戒而省烦。可得互用钵食否。佛答。不得者。以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故。若用犯舍堕。

问。钵得炊作食否。答不得。炊犯舍堕。

释。谓比丘不自熟食。以持钵福利众生之意也。或行矌野无人处。此钵可得炊爨作食否。佛答不得者。以僧有厨院净食之釜故。若故炊者犯舍堕。

△十三杂事

问杂事品第十三

释。杂者。参错也。言所问比丘等事。三宝等事。参杂错乱。非同前品。条然一贯故。又集也。以所问比丘等诸事。集聚相合故也。

问。比丘或被劫盗。物未出界。主见本物。不知诸物得取否。答。得取。即用九十事中宝相似者。当先作念。若有人认者。不得取。无认者白众得取。若无众作界内物取。不以为己取物。

释。劫者。公自而取曰劫。隐然不与取曰盗。谓比丘于界内。或被劫盗衣物。而所劫物未出界外。其失物主又见所失本物。已作地物想。不知诸物可得取否。佛答。得取者。以虽作失想未出于界故。即用下明取物法也。言比丘见所失物。欲取时。即用律本九十事中宝相似者。以彼文中有除僧伽蓝中及宝庄饰具开捉之事。当先作念。若有人认者不得取。无人认者当白众可得取之。若无众白者作界内僧物取。不以为己物取。以初时作失物之想故。

问。众僧打犍椎食。而限外僧来。不与食犯何事。答。便是失利。得突吉罗。

释。限。止也。谓界内众僧。打犍椎集僧而食。又限止界外僧来。不与食者犯何事。佛答。便是失其善利。以但知有食利故。又云。如来白毫之福。分为百分。以一分供三千界内。尽是出家人。受用不尽。况外来僧。限不与之。故云失利。所以得突吉罗之恶作也。

问。先比丘教化百人斋。长一人以上应受否。教化比丘有犯否。答打犍椎食应受。教化者无犯。所以尔者。打犍椎谓僧多过失。犍椎法。要作意请四方僧。僧来若多若少。一切分财饮食。其于无咎。

释。谓先有劝率比丘。教化檀越作百人之斋。后界内取食比丘。见斋长多一人以上。可应受否。教化比丘有犯否。佛答。谓后取食者。若打犍椎食应受。教化者无犯。所以尔者。盖打犍椎食者。谓僧多私取过失之故。其犍椎之法。要作意请四方僧。僧来若多若少一切分财饮食得受。其于教化者无咎。

问。比丘教化白衣。供养众僧。若有外人来乞索。得与一升五升否。答。不得。若知非法。故与过五钱犯弃。若白众听。得。

释。谓比丘教化白衣供养众僧。若有外一住处人来乞索一升五升。教化比丘可得与一升五升否。佛答不得者。以教化人供此界僧。不宜与彼。即犯盗故。若知僧物与外人者是非法。而故与过五钱犯弃。若劝率比丘。白于众僧听许。得与。

问。主人供养诸僧长请。一日百钱。用五十自供。残者得余用否。答。打犍椎得。若无衣钵。不打犍椎。众和合得减用。若自损施客僧最善。

释。长请者。言恒长之请。非四月之限也。谓施主人供养诸僧长请。一日百钱。但用五十自供。残者可得余用否。佛答。若残钱欲余时用。须打犍椎得。以无私取之咎。若或界内众僧。无衣钵不打犍椎。而众和合得减用。以充衣钵之事。若自界内减损施客僧者。最善。

问。主人请比丘十日供。十日食裁作三五日好食。犯何事。答。不犯。但不得更索。索犯舍堕。若不满十日去。亦犯舍堕。

释。谓施主人请比丘十日之供。而比丘以十日之食作三五日好食。犯何事。佛答不犯者。以所受供尽故。但不得更索余七五日之食。若索犯舍堕。以有贪味妄心故。虽尔不索。亦须足十日去。满彼请期故。若不满十日去者。亦犯舍堕。亦有贪味妄言故。

问。主人请供十日食。自裁作一月食得否。答。打犍椎得。若不打犍椎。僧有出去者。若不施后人。食后人食。己分尽。食他分一饱犯弃。不饱犯舍堕。

释。谓施主人。请僧供十日之食。而比丘自裁作一月之食得否。佛答。若以旬日食。作一月食者。须打犍椎得也。若以少时而作多时。不打犍椎四方僧弗集。恐受十日请僧出界外去者。犯于盗故。设有僧去。食当如何。此食应施后人。若不施后人。又食后人食十日己分食尽。食他后人分一饱犯弃。不饱犯舍堕。饱者。言满足。亦快意也。

问。父母兄弟破坏。得乞物赎否。答。得。但不得称己须。乞父母兄弟得。若用讫有长。不得自入。还属所赎者。若语听用犯堕。不听用而用犯弃。

释。谓比丘父母兄弟负人物。或被主破坏分离。已属其主。而比丘可得乞化钱物赎之否。佛答得者。以孝念慈心故。若乞物时。但不得己须。指乞父母兄弟得。若赎用讫有长多者。不得自入。还属所赎者。以僧不用父母等物故。若父母语听用者犯堕。以犯妄语故。不听用而用犯弃。以同得上人法求利故。

问。至酤酒家得乞财否。无事得坐语否。答。酤酒门一切不得入。若入犯堕。更有余门得入。若请比丘会。当问能受一日戒否。若言能。与受得住。若不受。但能一日不酤酒得住。屠家亦尔。

释。酤者货卖之名也。谓比丘行乞。至于酤酒家。可得乞求财物否。若无请召因缘事。可得坐止语话否。答。若行乞至彼。欲乞财诸事。宜于门前。凡一切事不得入。以远防昏乱之端故。若故入犯堕。除有余门得入者。以无昏乱之事故。若彼酒家请比丘善会。即当问云。汝能受一日戒否。若言能受与受得住。若不能受。但能一日不酤酒得任。屠家亦尔。例同酒家故。

问。劝人饮酒犯何事。答。强劝不饮。犯突吉罗。若饮犯堕。

释。谓比丘之行。应劝人明达之慧。以为修进正缘。若劝人饮酒。而为损害之本。犯何篇事。佛答。若比丘强劝他人饮酒。彼不饮者。犯突吉罗。若饮犯堕。

问。道人寄白衣物。此人过期不来。与余比丘得取否。答。不得取。若活是有主物。若死是四方僧物。

释。寄。附也。谓比丘道人寄附白衣物。言某时来取。此道人过其所期不来。而白衣得与余比丘。余比丘得取否。佛答。不得取者。以虽过期余人不得取。何者。若彼本寄人活者。是有主物。取犯舍堕。若彼死者。是四方僧物。取者犯弃。

问。比丘暮。得捉火行否。答曰。冬得。夏然烛亦得。若把火犯堕。

释。暮。晚也。谓比丘于暮晚时。界中有事得火行否。答曰冬时得。以严寒际。无有蚊虫故。以显夏时多虫。捉火行来有损伤故。若然烛于笼中亦得。若把火损伤犯堕。例三篇中故断众生命故。

问。本物直一疋。因行至他方。卖得五三疋。可取否。答。不得取。犯舍堕。

释。疋者。四丈也。谓比丘本物直于一疋。因事行至他方。卖得五三疋。非故贩事。有方便现前二事求利过。此长多物可得取否。答。不得取者。以是商贾事故。若取犯舍堕。

问。一切戏负他物不偿。犯何事。答。戏取物及与。尽犯舍堕。

释。戏。嬉也。言戏弄也。负者。言受贷不偿也。偿。还也。谓比丘一切戏负他人之物。而不偿还非不与取。犯何篇事。佛答。若比丘戏取。及假与皆应偿之。若不偿之。犯舍堕。以慢心而取及贪念故。

问。比丘尝食。得食否。答。不得。知而食犯舍堕。前尝食人亦犯堕。若不即忏。其罪日增。昔有一执事比丘。恒知处分。当作饮食。常手拄器。言取是用是。日日常尔。不忏。命终后堕饿鬼中。有一比丘无著。于夜上厕。闻呻唤声。问汝是谁。答言。我是饿鬼。问。本作何行堕饿鬼中。答。于此寺中为僧执事。问。汝本精进。何由堕饿鬼中。答。不净食与众僧。无著问。云何不净。答。众僧有种种瓮器盛食。见以指拄器。教取是用是物。犯堕。三说戒不悔转至重。以是故堕饿鬼中。两手擘𦚾裂皮破肉。搏喉吹𠹀。问。何以擘𦚾。答。虫啖身痛故。何以搏喉吹𠹀。以口中虫故。复问何以呻唤。答。饿极欲死故。问。欲食何物。答。意欲食粪而不能得。问。何故不得。答。以诸饿鬼推排不能前。无著言。我知柰何。鬼言愿众僧见为咒愿。答。可尔。无著即还向众说。彼人堕饿鬼。众僧问。本行精进何堕恶趣。答。本以不净食与僧而不悔故。愿与咒愿。便得食粪。不复呻唤。以是证知。故大比丘。不得手造饮食。及拄触僧器物。若非僧器手受得行。与僧无犯。

释。尝。试也。言探味也。擘。裂也。𠹀。同喷也。鬼。归也。故古人以死人为归人。又畏也。威也。谓虚怯多畏。亦令他人畏其威故。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也。谓知食比丘。尝试调和味食置之余比丘可得食否。佛答。不得者。以僧未食故。若知未食而食。犯舍堕。前尝食人亦犯堕。此二人应忏。若不即忏。其罪日增。以至重也。昔有下文为二。初引证有四。初不忏之报。自昔有一执事比丘。乃至堕饿鬼中。二不忏至重。自有一比丘无著。于夜上厕。至搏喉吹𠹀。三擘𦚾食粪。自问何以擘𦚾。至推排不能前。四求愿不唤。自无著言。我知柰何。至不复呻唤。二结答。自以是证知。至触僧器物。若非僧器等。明无犯意也。

问。师令弟子贩卖。作诸非法。得远离师否。答。不得舍去。有四因缘应住。一者与法与食。不与衣钵应住。二者与法与衣钵。不与食应住。三者与法衣钵与食应住。四者与法不与衣钵不与食应住。若师都不与法。不与衣钵食。应去。

释。贩者。方便求利也。卖者。现前求利也。非法者。言所为作。皆非如法之事。谓师范之体。应教徒以道。若不诲出家事业。而反令弟子贩卖。作诸非法。是不善业。可得远离师否。佛答。得舍去者。以非出世之法故。有四因缘应住者。明去住之意也。一者与法食。不与衣钵甘贫淡住。二者与法衣钵。不与食甘乞食住。三者与法衣钵食。感恩尽命住。四者与法。不与衣钵食。甘淡薄行乞而住。若师都无法衣钵食与者。无有利益应去也。况令贩卖故。

问。夫净。何者须净。净有几事。答。果菜须刀手火净。惟谷米须火净。果已净子无苦。

释。净者。洁也。按律明比丘所食。勿啖生气生命。须净洁而食。良由比丘不净果而食。外道讥嫌言。比丘无慈心。此果有命。云何食生命也。又为啖生气故。遂制净已方可食之。盖佛所制食之净事。若先净后食。而所食者多。何者须净。此净共有几事耶。答。谓一切瓜果等物。先以火烧煮。令熟方食。名为火净。故律云。以火触着也。又以刀其皮核方食。名为刀净。故律云。以刀损坏也。又以爪甲去其皮壳方食。名为爪净。故律云。以爪甲伤损也。又以自䔍干。不堪为种方食。名为䔍干净。故律云。自䔍自干。不堪为种也。又一切瓜果等物。因鸟啄残损。比丘可食。名为鸟净。故律云。鸟嘴啄残。是五种净也。诸净物中。唯谷米须火净。若果已净子无苦也。

问。礼拜得着靴鞋履否。答。净者得。

释。梵语富罗。此云短靿靴。鞋履者。皮革屣也。律云。五皮不应用。余同类亦然。若患痔病时。熊皮履应着。言净无垢污也。象马师子虎豹五皮用者犯罪。若比丘礼拜三尊。应脱革屣。可得着靴鞋履否。佛答。净者得。以不净脚履登殿塔者。犯恶作罪。若如法礼敬三尊之仪。必除帽偏袒右肩。脱革屣。除病缘耳。

问。𦘕作幡华卖得物。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𦘕者。挂也。以五色挂物像也。幡。反也。言反恶为善也。华。荂荣也。言以五色𦘕挂幡上华敷之像也。谓比丘𦘕作幡上之华卖。求利得物。此借善求利。不同贩卖。犯何篇事耶。答。犯舍堕者。以贪心慢佛语故。

问。教他贩卖。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教他者。言教诲他人。邪业活命也。谓比丘应修净命出离之行。亦以斯而诲人。而反教他人贩卖。犯何等事。佛答。犯舍堕者。以慢佛戒示人系缚因故。若教人为贩卖亦然。

问。比丘畜奴牛驴马。犯何事。答。犯舍堕。不悔转增。

释。畜者。养也。奴者。走使也。言比丘畜奴。难生卑下心过。日藏分云。于我法中。假令如法。始从一人至四人。不听受奴也。牛驴马者。此该六畜也。此是养生求利过。四分云。比丘畜猫狗乃至众鸟。并不得畜。如是奴牛等。若满五人得受。谓比丘为佛法事。宜受奴牛驴马使用。若无佛法事。畜奴牛驴马犯何事也。佛答。犯舍堕者。以律云五人。今自畜犯过故。其罪当悔。若不忏悔。经三说戒。转增至重也。

问。比丘授人为道。未度得食僧食否。答。白僧得。不白犯堕。

释。授字约义。无才手为是。以领纳人为求道故。谓比丘受人为道。未向僧中。乞度人法。犹是俗人。既无戒行。可得食僧伽之食否。佛答。若比丘受人为道。应白僧得食者。白僧者。大德僧听。我某甲求众僧。乞度人授具戒。愿僧听我比丘。度人授具戒慈愍故。三说。僧观此人堪教授与度人法。白二羯磨。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今从众僧。乞度人授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今从众僧。乞度人授具足戒。僧今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不白者犯堕。以不信语故。

问。为僧乞食道路。己身得食否。答。若去时先白僧。僧听好。若不白还白听亦好。若不听还酬。若不偿犯重。

释。谓比丘为僧乞化饮食。行于道路无食之处。己身可得食所为僧伽之食否。佛答。若为僧去乞之时。应先白僧。己身欲食僧食。僧若听食者好。若去时不白。还时白听者亦好。若不听还当酬之。若不偿之犯重。即是不与取故。

问。他人持食具寄屋中。经宿有犯否。答。不犯。

释。谓他比丘人持食具。寄此比丘屋中。经宿有犯否。佛答不犯。以不自犯残宿食故。

问。续明油一升二升。得着自房中否。答得。

释。谓檀越续供佛前光明之油。若一升或二升。既是佛物应安佛地。可得着己房中否。佛答得者。以侍佛比丘便于增明。非同用于佛物故。

问。药酒得着自房中否。答。病得七日。

释。谓比丘不得入于酒家。远防昏乱之端。若为病调制药酒。可得著于自房中否。答云。病得七日。以律制七日药。为经宿服故。虽有酒名。亦是药故。

问。都不用杨枝有犯否。答。犯舍堕。

释。用杨枝者。以律制有染苾刍。不应礼拜等。谓比丘清晨中时。都不用杨枝。有所犯否。答。犯舍堕罪。以在家八戒。尚云晨嚼齿木。澡漱清净。况于出家都不用之。故犯罪也。

问。未晓得用杨枝否。答。明星出后得用。

释。谓比丘晨嚼齿木。以除其染。而天未晓。可得用杨枝否。佛答若及明星出后得用。以不犯非时戒故。

问。中食后口得用杨枝否。答。得用。若不用纯灰皂荚汁。都不用犯堕。过中亦犯堕。中后除药。一切草木有形之味。不得入口。犯舍堕。

释。谓比丘中食之后。漱口除染。其事非一。若杨枝纯灰皂荚汁。或不具时。可得但用杨枝否。佛答。得用。若不用纯灰皂荚及杨枝。都不用犯堕。过中亦犯堕。以犯非时戒故。盖中后唯除药味入口。以调四大故。除药之外。凡一切草木有形之味。皆不得入口。无益于己故。若入口者。犯舍堕。以违佛教故。

问。若无杨枝。口得用一切余木否。答。尽得。

释。谓比丘食后不用杨枝犯过。若其住处。或无杨枝。口得用一切余木否。佛答。尽得者。以但取其除染故。

问。贫乏得入市乞否。答。中前得。中后不得。亦不得乞钱。当将一白衣。沙弥亦不得。

释。谓比丘进道。必具助缘。贫乏衣钵。可得入市乞化否。佛答。若乞道具须在中前。以是利化时故。中后不得。以费自利事故。亦不得乞钱。以生讥嫌故。但言乞其某事。可尔。若必欲乞钱。当将一白衣执事人。代持置办。若沙弥亦不得持。以与彼戒相违故。

问。人捉比丘卖。得走否。答。初时得。经主不得。

释谓比丘物被劫未出界得取。或被强人捉持比丘。而卖。齐何时。何处。得走脱否。佛答。若比丘被人捉卖初时之处得走。若后时经主不得。以属他人之财故。若走即盗事而论故。

问。比丘戏得物。得作食请比丘。得食否。答。不得犯舍堕。

释。谓比丘邪命之食。不宜用之。若戏嬉得物。非邪命而造饮食请比丘。此所请者可得食否。佛答。不得者。以虽非邪命。亦非正命摄故。若食者。犯舍堕。

问。比丘尼不精进可劝罢道否。答。无此理。

释。谓比丘之任。教授尼众云。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若比丘尼。不精进善品。比丘可得劝其罢道否。答无此理者。良以尼若犯重。方不共住。然虽不精修善行。持守戒学。犹为福田相也。不无二利之益。若劝罢道者。得吐罗底罪。

问。合药施人。而不知裁节。服者死犯何事。答。好心与无犯。恶心与犯重。

释。谓律制比丘净戒。不得合和汤药。若比丘合和汤药。施济于人。而不知裁制药性。节验君臣。加减分量。令所服者身死。犯何篇事。佛答。若服者死。是好心与。无犯重也。不无轻罪。故律云。佛言。若比丘不解作药。令人得生与药而死。得突吉罗。是故当来比丘。勿作医师。作者犯突吉罗。若恶心与犯重。以贪利误伤人命故。

问。比丘或十腊。五腊。竟不诵戒。犯何事。答。若不诵戒。食人信施。日日犯盗。若先不知。犹得忏悔。

释。诵戒者。乃如来之制。千佛恒规。令僧长养善法。净除破戒之过。是如法住。若比丘故违佛语。或十腊五腊。而竟不诵戒。犯何篇事。佛答。若不诵戒食人信施者。日日犯盗。以无戒德而消故。是以经云非沙门者。自言我是沙门。劫四辈物故。又母论云。若出家至五腊。要诵戒使利。若根钝至百腊。亦应诵之。若故不诵。若先诵后时废忘。若复根钝不能诵得者。此等二人有四种过失。一者不得畜弟子。二者不得离依止。三者不得作和尚。四者不得作阿阇黎。是名不诵戒者罪。若先十腊五腊不知诵戒者。犹得忏悔盗罪。

问。一切鬼神屋。可寄宿否。答。在路得有触扰意住犯堕。

释。谓比丘所为是佛教诫。经云。若天帝等。皆事敬我之弟子。我之弟子。不得事敬彼天鬼神。夫然者。凡一切鬼神屋。比丘可得寄宿歇否。佛答。若比丘在路行得宿。虽在路行值鬼神屋。有触扰意住犯堕。与故恼他比丘戒同故。意显住处者不得。

问。比丘啖生肉犯何事。答。犯堕。

释。谓比丘啖生肉犯何事。佛答犯堕者。以即同故杀众生故。又三十二问云。九肉突吉罗。此彼不同者。彼开权之始。若人大之初故。若楞严楞伽涅槃等。广明其非。皆永断故。

问。二男行欲不竟。犯何事。答。犯决断。

释。谓比丘媒嫁夫妇。私通者。犯僧残。若成就二男行欲染事。不终竟者。似非媒嫁。犯何篇事。佛答。犯决断罪。以与媒嫁其事同故。盖比丘应以净行成人。而反以染事成彼者。故犯罪也。

问。二男欲口戏。拟便止。犯何事。答。犯堕。成者。犯决断。

释。谓比丘成于二男欲染口中。以为嬉戏。彼二男拟欲为之。便即止耳。犯何篇事。佛答。犯堕者。以是媒嫁之方便故。成者犯决断。以同媒嫁故。

问。床席他人于上行欲。其处可住否。答。见处净洗可住。

释。谓比丘床席卧具。若见他人于上行欲。即不清净。其行欲处可住止否。答言。若见其处净洗可住。以同界内行欲。僧还住故。

问。以唱僧䟦。上座未食。下座先食。犯何事。答。唱便食不犯。

释。梵语。三䟦罗伽多。此云等供。以众僧食皆平等。又云善至。以供具善成。食时复至。因佛受外道毒食。佛令众唱三䟦罗伽多。所有毒药皆成美味。然后方食。此乃秘密言辞。目其善至。谓知食比丘。以唱僧䟦。僧中上座未用食时。而下座先用食者。犯何篇事。答言。若闻唱已。便食不犯。以如法事竟故。意显未唱食者。犯恶作也。

问。比丘不具六物犯何事。答。不乞作犯舍堕。若乞不能得不犯。

释。六物者。三衣钵囊具也。三衣乃贤圣沙门之幖帜。具登圣地。钵断邪妄利生之器。囊表慈悲护生之具。兹寔助道之要缘。可得少乎。谓比丘不具六物。犯何事。佛答。谓道具乏者应乞。若不乞求作为犯舍堕。以慢佛教故。若乞求而不能得者不犯。

问。比丘大寒得通衣卧否。答。着衣得。

释。衣者。卧具也。谓比丘冬居大寒。可得彼此通于衣被卧寝否。答言。着衣得者。以开着衣不生异念故。若非寒时同卧者。越法咎也。

问。比丘自称贵姓。及持戒强力。乞得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贵姓者。言刹利婆罗门。持戒者。修习梵行也。强力者。勇猛精进也。若比丘自贵姓持戒强力乞求得财者。犯何篇事。答言。犯舍堕者。以自称姓贵有德求财故。

问。姊妹有肿病。或有痛处。比丘手按此处可治。犯何事。答。若起心犯决断。不起犯舍堕。

释。肿。胀也。㿈也。痛疼也。按。捺也。治。调也。律云。比丘与女人身相触者。犯僧残。若是姊妹有肿病。或有痛处。比丘手按此处可治犯何事。答言。虽是亲族若起异心。即同触女之僧残。不起犯舍堕。以慢佛语故。故律云。若檀越问大德我母病。愿大德为处方。比丘不得处方。作方便问傍人大德某甲病。以何药救。若言长老用此药瘥。檀越闻二比丘语。还为父母合汤药。若比丘作如是语无罪。

问。姊妹无儿息。语比丘教我方术。比丘即教犯何事。答。犯决断。

释。谓比丘姊妹无儿童子息。语言比丘。可教我生儿欲染。方便术法。比丘即教犯何事。答言。犯决断者。以不示正教。令修悲智男女法门。而反诲世间法染故。

问。寄比丘物与人。竟不与犯何事。答。自取不过犯重。着故坏还。计直轻重。

释。谓人寄比丘物与他人。比丘竟不与他比丘人。犯何事。答言。若所受与者。自取不过与之。能与者犯重。故律云。若受人寄物。物主来求。口还而心决定不还。物主作狐疑心。比丘得重罪。又受寄者。若人寄物在比丘处。物主来求。比丘言我不受汝寄。妄语应得波逸提。为是偷方便故。突吉罗。若比丘念言。此人寄我物无人知。我今为还为不还。得偷兰遮。若比丘决定心得物。主作失心。得波罗夷。若比丘言我恼之。彼若强诤者我还衣。不诤者我当取。物主以失心与。比丘取此衣者犯重。或着故坏还。计直多少。犯罪轻重。

问。聚落中都不着衣。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谓比丘入聚落中。应着大衣。或余二衣。不失威仪。示福田相故。都不着衣犯何事。答言。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啼犯何事。答。若聚落中。一作犯舍堕。三谏不休犯决断。

释。啼者。哭泣也。谓律制比丘尼。不得啼哭。犯第三篇。若比丘啼哭犯何事。答言。在聚落中。一作啼时犯舍堕。以违佛制故。三谏不休者。谏云。大德禀持戒法。当勿啼哭。不宜违教。若违教者。即慢佛语。慢佛语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宜啼哭。如是三谏。不休止者。犯恶性不受人语之决断也。

问。聚落中。持弓刀看犯何事。答。先不知法无犯。知突吉罗罪。

释。谓律制不得往观军阵。若比丘于聚落中。持弓刀看。犯何篇事。答言。若先不知律法。持看者无犯。若知视看军器有罪故看。犯突吉罗罪。

问。比丘骑乘犯何事。答。雄有一住犯舍堕。过三谏不止犯决断。雌者一载犯决断。

释。谓律听老病骑乘。以无异念故。若比丘无缘。骑乘马骡驴。犯何篇事。答言。若无缘骑雄者。一住犯舍堕。以故慢佛语故。过三谏不止者。谏云。大德禀持戒法。当勿骑乘。不宜违教。若违教者即慢佛语。慢佛语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宜骑乘。若过三谏不止犯决断。雌者一载犯决断。以与畜生女身。分相触故。

问。聚落中。比丘看白衣斗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斗。竞也。争也。谓律制比丘不往观军阵。若比丘于聚落中。看白衣斗犯何篇事。答言。犯舍堕。以慢佛语看生散乱心。失正念故。

问。比丘暂捉棋子五木而戏。犯何事。答。犯堕。

释。棋子者。言围棋子也。五木者。梵语波罗塞戏。此云象棋。即队伍之木也。谓沙弥不听执捉棋子。若比丘暂时执捉。棋子五木而戏。犯何篇事。答。犯堕者。以不信佛语而犯戒故。

问。聚落中三岁小儿抱呜口。犯何事。答。犯堕。

释。抱。持也。呜者。声出口也。谓比丘之行。远离爱染。若于聚落中。以三岁小儿抱持呜口。犯何篇事。答言。犯堕。以不信佛语作非威仪故。

问。聚落中。合白衣相扑犯何事。答。犯突吉罗。

释。谓律制不得亲近相叉相扑。以掉举事故。若比丘于聚落中。合白衣相扑犯何篇事。答言犯突吉罗。以恶作事故。

问。聚落中看白衣合畜生。犯何事。答。知非法故看犯舍堕。不知不犯。内起淫心。口有染污言。犯决断。

释。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即六畜也。言牛猪马羊犬豕。辅行云。摄趣者。以五道中。皆遍有故。又婆沙云。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闇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谓比丘于聚落中。看白衣和合畜生。犯何篇事。答言。若知看非法。故意看时犯舍堕。不知非法看时不犯。若眼看时内起淫心有染污言。同于粗恶之决断也。

问。比丘食不足。得嘱未具戒者否。答。得。唯除婆罗门。

释。未具戒者。言沙弥及五戒也。婆罗门者。言净行也。门者。闻也。声彻于耳。因他语而知法也。谓比丘受食不饱足时。得嘱未具戒者否。答言。得者。以食是助道缘故。唯除婆罗门者。以五戒人五常人得嘱。唯净行不得。恐生不善之语故。

问。山中旷野中。见一无主器物。可取用否。答。得用。要须语王。若王家之人。若语余人得用。不得持去。犯舍堕。

释。谓律制比丘不与取犯戒。若行于山中。旷野中。无人之处。见一无主器用之物。可得取用否。答言。得取用之。但要须语王若王家之人。或余人得用。明有证人取。非不与取。若用已不得持去。须置本处。不违前。语白之言。若持去者犯舍堕。

问。道人作医得取物否。答。若慈心持得作。恶心不得。无衣钵前人与得取。若有衣钵。前人强与。为福事得取。若人不与。亦不得为福乞。犯舍堕。

释。医者。疗也。言作医疗病疾之师也。谓律制合和汤药。是邪命戒。若比丘道人作医病之师。可得取财物否。答言。若自利已办。欲发济人慈心。而持守者。作医师。或但有慈心亦得。若希利邪命之恶心。不得作也。无衣钵者。言虽发慈心。为无衣钵。前人与者得取。若有衣钵。前人强与。为修福事得取。若人不与。亦不得为福事乞。若假福乞犯舍堕。

问。食巾。或少多酱菜饭羹堕上。要须浣否。答。不污亦须日浣。若有沙弥白衣付之。日从受不犯。若已付着室中无苦。若不付。有不浣。犯舍堕。

释。谓律制受食威仪。如法净洁。若比丘食巾。或少多酱菜饭羹堕上。要须浣否。答言。若食巾不污。亦须日浣。以表外则巾须日浣。内则心垢时除也。况有污而不浣也。若巾污不污。有沙弥白衣付之日从受持不犯。若巾已付彼。着彼沙弥白衣室中无苦。若不付彼及有污不浣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私房。小小出不闭户。有犯否。答。犯舍堕。

释。谓律制比丘应畜户钥。不致失事。若私己房室。小小缘事出房。不闭其户。有所犯否。答。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私房内。拍手笑。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谓比丘出处遵佛语离诸戏笑及痴眷属。而念所受法勿令忘失。若于私房之内。拍击其手。高声而笑。有违清训犯何事。答言。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得踯过小水小坑否。答。不得。犯堕。昔有一优婆塞。请一比丘。欲与作一领好衣。比丘即随去。中道有一小水。比丘便踯度。此优婆塞便嫌。心念我谓是好比丘。欲与一领好衣。而更跳沟坑。我归当与半领衣。此是无著。知其人念前行见水。复故踯过。贤者复念。我归当与一张粗㲲。前行见水复踯过。贤者复念。我归。当与一顿食。无著复知其念。前行见水。便举衣涉渡。贤者问比丘。何以不踯渡。比丘言卿前与我一领衣。己一踯。过水。正得半领。复一踯正得一张粗㲲。复一踯。正得一顿食。我今所不踯者。恐复失食。贤者乃知是得道人。便向忏悔。将归大供养。以此验之。知比丘不得踯过坑水。

释。踯者。跳也。谓比丘威仪行。如象王牛王。是名如法。若行路值水坑时。可得踯过小水小坑否。答言。不得。犯堕。以故犯非威仪也。昔有一优婆塞下。引请食行路踯水减䞋之缘。自他少利。由踯水道人说意。二利方全。况未得道人。定不宜踯水并坑。以此下结答行不得踯水坑也。

问。比丘走犯何事。答。犯堕。有急事不犯。

释。谓比丘行来。须宜缓步。学马胜之威仪。可谓善好矣。若故疾速走路者。犯何事。答。犯堕。以故犯非威仪也。除有兵贼虎狼火水。急难事不犯。

问。有人出家之后。还来盗本家物。犯何事。答。犯弃。所以尔者。初出家时一切尽舍。非己物故。

释。谓有善信人。舍物出家之后。其所舍物。尽属本家。还复盗取。本始在家时物。犯何篇事。答言。犯弃罪。所以尔者。以初出家时。一切尽舍非己物故。

问。比丘本在俗时。共父母兄弟藏物。出家后。人尽死。比丘还自来取物。犯何事。答。若自取犯弃。若有所亲白衣可说。便取作福。应分半与官。所以尔者。此物无主。应属官。不得全取。取犯重。

释。谓比丘本始在俗中时。共父母兄弟藏收财物。及出家后。俗人尽死。比丘还复自己来取藏物。犯何篇事。答言。若俗亡已。自取藏物犯弃。以始出家尽舍。非己物故。承上自取犯弃。当如何尔。若比丘有所亲白衣。可与说之便取作福。应分半与官。所以尔者。此物无主。应属官。不得全取。若全取犯重。

问。师更受戒小弟子。弟子得下腊下戒。及在下行否。若不下。得为作礼否。答。都无此理。

释。更者。再也。谓比丘叙腊。以别尊卑。若比丘师。或犯戒缘。作沙弥白衣。更再受戒。小于弟子之戒。其弟子为当称于上腊上戒上行。为是还得下腊下戒。及在下行否。又问。若僧必以腊别尊卑。其弟子不得下腊等。可得为师作礼否。答言。都无此理。以师更受戒。应称下腊。得为弟子作礼。何以故。以腊为尊故。不存始时轨则故。

问比丘行他田地中。或有苗。或无苗。有事否。答。有苗犯堕。急事不犯。无苗尽得。

释。谓比丘于岐路行不蹋生草。是名持戒。若行走他男女半择迦之人田地中。或耕恳种植有所生苗。或无有所生苗。有犯事否。答言。若有苗无缘而走犯堕。除急事之缘不犯。若无苗。有缘无缘尽得。

问。大悔人已发露。或五三日。或有难众僧分散。罪得决否。答。更求众乃决。

释。大悔人者。谓比丘犯僧残。于二十大众中。乞摩那埵行之人。既已向僧中发露行行之时。或经五三日。而六日夜未终。或有难缘众僧分散。虽六夜未满。二十僧中。未作出罪羯磨。其罪决了否。答言。更求众乃决者。若时未竟。众已散。更再求众。及满六夜时。乃得决了。岂唯令余众。不举其咎。亦令犯者知惭。不复更作也。

问。王者问吉凶事。比丘为说。然后供养。犯何事。答。若得食犯堕。得衣犯舍堕。若说征伐。得供养犯重。

释。王者。往也。言四海之人皆归往也。吉凶事者。言祸福消长也。谓持净戒者。不得占相吉凶。律已禁之。若王位之者。问比丘吉凶之事。比丘为说。然后供养。比丘受之犯何事。答言。若说吉凶得食者。犯堕。以不信佛故。得衣犯舍堕。以贪慢心故。若说征取战伐得供养犯重。以同为利教人杀故。

问。比丘有缘事。俗田行否。答。得。

释。谓比丘于路行时。须视目前七尺之地。不得左右顾视而行。是正法威仪。若有难事因缘。正路不宜。于俗人种植之田。可得行走否。答。得者。以远难身安故。

问。比丘未满五腊。不依止犯何事。答。不依止师。若饮水食饭。日日犯盗。若先不知法。犹得忏悔。

释。五腊者。百一羯磨云。如世尊说。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历人间。云何为五。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及能诵持。大德。若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等。大德。有满四夏。善闲五法。亦得离否。佛言不得。以五岁为定量故。大德。有满五夏。未闲五法。此人得离依止否。佛言不得。以五法成就为定量故。又若已证三明。净三垢。才三夏。此人亦须依止师否。佛言。不由未得已得等。已证已悟。得离依止。然由顺所制事。须满五夏五法。得离依止。乃至近圆已。生年八十。满六十夏亦须依止。大德。当依何人。佛言依老者。如无老者。可依小者。大德。若欲师礼。此欲如何。佛言唯除礼拜。余悉应作。此名老小苾刍中出家者。始受具戒。沙门仪法。未能周悉。要须依止长宿有德行者。谓律制满五腊。知五法。得离依止。若比丘未满五腊。不依止。犯何篇事。答言。若不依止于师。饮水食饭。日日犯盗。以无依止。不知律法。无德可消故。若先不知依止之法。犹得忏悔如法依止。以显知法不得忏也。若尼不依承和尚犯堕。

问。若比丘或十腊不诵戒。答同上依止。

此重也。

问。比丘市卖。自誉己物过价。前人信贵买犯何事。答。犯盗。

释。谓比丘持戒。应不妄语。若市易而卖。自誉称美己物。过越其价。前住信人。信比丘不妄言之。贵价而买。此比丘犯何篇事。答言。犯盗者。以盗取有二。一身。二口。此属口不与取故。若五钱者犯重。但四三二一者。故云盗也。

问。比丘行迥路。有食无人受。云何得食。答。正得舒一手下向。一捉食便止。过犯舍堕。

释。谓律制受食。须有证人。明非盗取故。若比丘行于迥路。有五嚼食。无有证人授受。云何得食耶。答言。若迥路有食。正得舒一手下向一捉食便止得啖。明不二捉也。若过一捉。至二捉者。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舡行水奔不得下。得水中便利否。答。得。

释。谓律制不得净水中。大小便应当学。若比丘舡行水奔不得下。得水中便利否。答言。得者。以非故为。是有缘故。

问。比丘书经竹木上。诵讫拭去。犯事否。答。犯舍堕。

释。谓菩萨求闻半偈。遍书市井康庄。及诸木石。俾见闻者。皆获义利。若比丘书经竹木上。诵讫拭去犯事否。答。犯舍堕者。以诵讫拭去。慢佛之语。绝流通心故。

问。未满五腊。得并入诵律否。答。不得为。可粗教诫而已。若诵犯舍堕。大戒不灭沙弥戒。故是沙弥非。答。非。

释。谓律制比丘满五腊。知五法。得并满五腊成就五法。诵于广律。若未满五腊。未成就五法。可得并入满五腊。知五法者。诵广律否。答言。不得为者。以未满五腊故。但可粗教诫持犯重轻而已。若故诵者犯舍堕。虽云未满之大戒。不灭尽沙弥所学戒律故。夫然者。是沙弥戒。非沙弥之大戒耶。答言。非是沙弥是大戒也。

问。比丘昼眠犯何事。答。开户不得。犯堕。

释。昼者。日中也。眠者。言仰卧睡熟也。谓经云。佛教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中后夜。亦勿有废。夜尚勿废。若比丘昼眠者。犯何篇事。答言。开户不得者。以不信受佛语。亦令见者不生信故。所以犯堕。故律制闭户暂窹者得。

问。比丘舍内都不着三衣。犯何事。答。坐禅诵经不着。犯堕。

释。谓律中着衣颂云。世世常得披。若比丘于舍宅内。都不着三衣。犯何篇事。答言。若坐禅诵经应着七衣。若都不着犯堕。以违佛制故。显余时无犯。

问。比丘行道着泥洹僧。得系脚否。答。大寒得。

释。谓律制齐整着内衣应当学。以不得高下象鼻等。若比丘行于道中。所著泥洹僧得系脚否。答言。大寒时得系脚者。以障严冷故。显余时不得。

问。比丘畜漆器。犯何事答。漆木器尽不得用犯堕。

释。漆器者。言漆钵器。及随钵器也。谓律制应器。铁瓦二种。是如法器。若比丘畜于漆器。犯何篇事。答言。若漆应器。木应器。尽不得用。以同外道故。若用犯堕。以不信佛语故。

问。比丘己食手。或搪饮食污手更得受食否。答。得。

释。搪者。揬也。冲揬也。言或搪冲饮食。污其手也。比丘威仪须净手受食。若比丘己食手。或搪冲饮食污手。可更得受食否。答得者。以是皆食故。

问。比丘至上房中不坐。辄坐犯何事。答堕。

释。上房者。言楼上之房也。不坐者。言不应坐也。辄者。专也。谓四分戒云。不得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应当学。若比丘至上房中。知下房有佛不应坐。而辄坐者。犯何篇事。答言。犯堕者。以不信敬佛语故。

问。比丘旋塔。或比丘尼。优婆夷。随后从有犯否。答。若有优婆塞不犯。

释。旋。绕也。言旋绕瘗佛骨之所也。若人香花供养祈福灭罪如生不异旋绕敬礼者近获三乘。远至菩提矣。谓戒本比丘。不得与尼女共道行若比丘旋塔。或比丘尼优婆夷。随后从之。有犯事否。答言。若如是旋塔。有优婆塞者不犯。以无嫌疑事故。意显无者犯恶作也。

问。比丘生菜已净。有根得食否。答。得。

释。生菜者。言生气之菜已火净也。谓律制果菜勿啖生气生命。须净之而食。若比丘生菜已净。有根未除去者可得食否。答。得食者。以净成熟故。

问。弟子远行寄师物。或师寄弟子。过期不还。或经年岁。可取用否。答。若去时无言不得用。若知在是有主物。若死是四方僧物。

释。过者。越也。期者。复时也。言从旦至旦故。谓律云凡僧寄物。不得取用。以活是有主物。死是四方僧物故。若弟子远行他方。寄附师物。或师寄物与弟子。皆过越所期之时。或经历几年几岁。此物师资皆可取用否。答。若师资去时。皆无有言。我不还时汝可取用者。皆不得用何以故。夫师资虽亲。若知在是有主物。若知死是僧物故此影师资有言者。皆得取物也。

问。比丘教白衣。不祭一切亡人。为是理否。答。非。假使父母不食。敬心供养。亦得其福。

释。祭者。祀也。儒云。祭则致其严。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若比丘教化白衣。不祭一切亡人。为是理否。答非者。以祭虽是权。有报本生孝之义。不绝人伦之情。若云不祭。非出世之正理也。恐彼意云。我云不祭者以亡人不食故。即纵云。假使父母不食者。夺云。若敬心供养。亦得其福故。

问。众中得共师并坐否。答。不接得共盘食。

释。比丘威仪。不得与大己五夏者共房住。以是阇黎位故。若比丘在众僧中。可得共师并坐受食否。答。若比丘在众僧中。共师之坐。不相接者。得并坐共盘食。明并接者不得。

问。比丘不褰三衣礼佛。犯何事。答。众多。

释。褰。扱也。说文云。收也。引也。威仪云比丘不得足蹈袈裟敬如塔想。若比丘不褰三衣礼佛像者。犯何篇事。答。众多者。此少犯字约义应云犯众多。以不褰而礼。乖于圣制。犯众多学法之恶作也。

问。比丘得手自合药否。答。被净草得。

释。经云。持净戒者。不得合和汤药。以犯邪命故。若比丘可得手自合药用否。答言。被净草得。以不伤物命故。

问。比丘休道意。已着俗服经时。向其尊礼拜。然后来投众。求复常位。为应听否。答。若不舍戒者应听。

释。休。息也。言休息学道之意也。谓比丘休道意。舍法服已着俗服经于多时。亦向其俗中之尊亲礼拜。即名俗人。然后来投众僧。求复为比丘常久之时戒腊之位。为应听否。答言。谓虽休道着俗服向礼者。若不舍戒者。应听本腊常位。可作戒羸忏悔。明已舍者不应听也。

问。比丘知其父母兄弟。破落属人。而不购赎有罪否。答。若为行道不赎无罪。

释。破落者。言破坏零落也。购者。以财相赇也。赎者。以财赎罪也。菩萨戒经云。若见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相。不赎犯轻垢。若比丘知其父母兄弟。破落属人。而不购赎有犯罪否答言。若为修行大道。期出轮回以拔亲等生死之苦。缓于世间。少时苦缘。而不赎者。无罪。以显不行道者。有罪即堕也。

问。若人白僧称言圣众。得然可否。答。不得然可。

释。圣众者。言四果之人也。谓四分戒云。自称言得上人法者。犯弃。若人白于僧伽。称言圣众。得然可为圣众否。答言。不得然可者。以众有凡僧故。

问。若人持物施僧。言施圣众。应受否。答。若不言。得分得取。以众通有俗故。

释。谓律明施僧物。不应与尼错因果故。若人持物施僧伽时。言说施于圣众。可应受否。答言。若不言圣众者。得分得取。以众通有俗僧故。显有言者不得取也。

问。行道过水。使人负渡。犯何事。答。若不老病。犯堕。

释。负者。荷也。渡者。济也。谓四分戒。比丘不得与女人身相触。犯僧残。若比丘行走道路。过越于水。使人负渡。彼此身分相触。犯何篇事。答言。若不老病使人负渡犯堕。以犯男身相触故。若有老病缘者不犯。

问。众僧家奴。比丘得小小倩使否。答。小小取与得。大事不得。

释。倩者。假借便人曰倩。谓律明僧物。体重如山。不宜私用。若众僧家奴。比丘得小小倩假便人使用否。答言。若小小取与得使。大事不得者。即是僧物故。

问。比丘养爪甲长。犯何事。答犯堕。

释。涅槃经云。发长及爪甲长。是破戒之相。若比丘畜养爪甲长者。犯何篇事。答。犯堕者。以律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又经云。恶比丘相。头发须爪。悉皆长利。是以犯过。

问。上座比丘未浴。下座于前浴有犯否。答。犯堕。

释。谓四分戒云。半月洗浴。以除风湿垢秽。无病比丘应受。须叙腊之尊卑。不违佛制。若上座比丘未浴洗。而下座不敬上座。即前浴者。有犯事否。答。犯堕者。以不敬人。如婆罗众会故。

问。比丘器中。忽有异物。或复弊故。不知谁许可取用否。复可弃否。答。与僧不得私用。

释。异物者。言奇异之物也。弊故者。言弊坏故旧也。谓四分戒云。不与取者犯弃若比丘应器中。或余器中。忽有异物。或复弊故。不知谁许。可得取用否。若用是不与取。复可弃否。答言。若器中有物。应与众僧不得私用者。以无主认者。应属僧故。若取用犯弃。

问。有一住处多来去僧。所有遗亡。或是神。或是弊衣。 永无取用者。可取否。答。与众僧。众僧停一月一岁后得用。若后主来。僧物偿。若是贵珍宝。众后不能偿者。勿用。

释。一者。同也。言有招提是僧伽。一同之住处也。神者。重也。言神重之珍宝也。谓有一住处。多有来去之僧。所有遗下忘收之物。或是神重之宝。或是弊故之衣。永远无人来取用者。其遗忘主。已作失想。应不以活死同例。比丘可得取用否。答言。凡招提所有遗忘。尽与众僧。不宜自取。虽与众僧。僧应停止一月一岁之后。可得用耳。以待彼索故。若用已后主来索者。将僧物偿之。若遗物是贵珍宝。众后不能偿者。勿得用之。

问。比丘有知旧白衣来造已。得语上座维那。持僧食与否。答。僧先令得。不令不得。

释。若比丘有知旧白衣。来于界内。造为其事已毕。可得语上座维那。持僧食与否。答言。若僧先有制令。开与俗人得持僧食与之。不令不得者。言僧先不有开俗人制令者。不得持食与也。故日藏经云。时知事人。得利养已。或自私食。或复盗与亲旧俗人。以是等缘。久处恶道。出已还入。如是愚痴。不见当来果报轻重。我今诫来沙门弟子。念法住持。不得自称。我是沙门。真法行人。倚众僧故他信施物。或饼。或果菜。但是众僧所食之物。不得辄与一切俗人。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别而食也。

问。比丘舍道还俗。后更出家。前师故是师非。答。非是。

释。舍道者。文云。大德僧听。我从今日不复能持大比丘戒。三说。谓佛制受法者为师。不受法者非师。若比丘舍修道之戒。还归俗家。后更出家受戒。前师故旧是师。非也。答言。非是者。已舍戒法故。

问。临坛诸师僧。可呼言师否。答。无此理。不从受法者尽不得为师。

释。诸师僧者。言诸人受戒之三师七僧也。谓律明坛上作法皆名为师。若沙弥登坛受具。其临近坛所。诸人受学之师僧。可得俱呼言师否。答。无此理者。以临坛师僧。无此称呼师之理也。何者。不从彼受教授。三羯磨。三证戒。四随相。四依之法故。是以临坛者。尽不得为师也。

问。一切师得呼为和尚否。称为弟子否。答。不得。正可敬重如俗中之尊。

释。一切师者。言一切诸人受戒之师也。谓佛云授戒法称为和尚。若一切人受戒之师。皆得呼为和尚否。皆得称为弟子否。答言。不得者。以未受法皆不得称故。然虽不得。岂可慢之。正可敬重。如俗中之尊也。报恩经云。问得称佛作和尚。阿耆梨否。答。于弟子有和尚等义。佛不为人作和尚。是故不得称也。从诸比丘三语三归受戒。得称和尚等否。答。不称和尚。得称阿耆梨。大爱道八法受戒。亦得称阿耆梨。不得作和尚也。问。佛云何为人。不作和尚等。答为平等故。佛等心故。令尽事无偏。不与彼作和尚。不与此作和尚。又止斗诤故。若作和尚等。则有亲疏。既有亲疏。即有斗诤。又为止诽谤故。若作和尚。外道当言沙门瞿昙。自言慈等一切。与一作和尚。不与一作和尚。与俗人无异。又为成三归故。若佛作和尚。则堕僧数。如受具三师七僧。十众受戒。若作和尚。则入十众。若入十众。即堕僧数。无有佛宝。若无佛宝。不成三归也。

△十四三自归事

三自归事品第十四

释。三者。言佛法僧也。自者。言对他住相三宝也。归者。投也。依也。言归投依彼。能息无边生死苦轮。大怖畏故。如是三宝。皆自归乎一体。非他住相也。萨婆多毗婆沙问曰。三归以何为性。有论者言。三归是教无教性。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名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也。有云三归是三业性。身口意业。有云三归。是善五阴。以众生善五阴为三归。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人有罪投王。求救护等。归依佛者。何所归依。名归依佛。答。归依语。回转一切智无学功德。问为归依色身。归依法身耶。答。归依法身。不归依色身。不以色身为佛故。问。若色身非佛者。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答。以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归依法者。何所归依。名归依法。答。归依语。回转断欲。无欲尽谛涅槃。问。为归依自身尽处。他身尽处。答。归依自身尽处他身尽处。是归依法。归依僧者。何所归依。名归依僧。答。归依语。回转良祐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名归依僧。问。为归依俗谛僧。为归依第一义僧。若归依第一义谛僧者。佛与提谓波利。授三自归。不应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第一义谛僧常在世间故。答。以俗谛僧。是第一义谛僧所依。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欲尊重俗谛僧。故如是说。

问。三自归趣得人受。复有不应受者。答。除五逆罪。得。

释。谓律明受戒。以三归为戒体。若住信人。受于三宝。皆自归乎一体。有所趣向。是得与一切人受。复有不应受者耶。答言。唯除五逆之罪。此不应受。余一切人尽得受也。

问。三自归斯行何事。答。身口意不行邪事。及不随邪见师。

释。谓律明受三归者。是为修明心迹之师范也。若受三归之后。斯行何事。不乖所受耶。答言。谓身口意之用。不见有所行二边邪事。及外不随谬执己见。乖于谛理邪见之师者。如是即契三归之正道故。

问。云何犯自归。答。好邪见随外道师。

释。若住信之人。云何所为。即犯所受三自归邪。答。此三归者。由回彼有无之邪心。转从一心之正道故。若好分别之邪见。随外道师者。即犯三自归也。

问。若犯三自归。云何悔。答。向本师悔。若无本师。向余比丘亦得。

释。谓三归是入道之正缘。心师之妙迹。若人好邪见随邪师。犯自归云何忏悔。答。若犯之后。但向本受三归之师忏悔。即得清净。若无本师。向余比丘亦得。文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好邪见等。犯三归。今向大德发露忏悔。三说。彼云慎莫更作。答云。顶戴奉持。

问。若不能持得还否。答。得。

释。谓三归既修道之正务。当永奉持。若人邪见之习厚者。而不能受持。可得还于师否。答。得者。以不使邪见杂于正道故。不令净信生不善心故。虽云得还。已植当来道种故。

问。若还。还云何。答。向本师。若一比丘言。我从今日已后。不复能归佛归去归比丘僧。如是三说。若不满三。故成就三归。

释。谓律明比丘舍道还俗。须还戒法。不令在家犯于过故。若三归难持。亦得还者。其还之法为云何也。答言。但向本受三归之师前。若余一比丘言。我某从今日已后。不复能归三宝。如是三说。若不满三。故成就三归。以受时三说。还时亦满于三。方不成就三归。问受善难持。当宜奖劝。云何佛许还也。答。以初受时。植其善因。况后还语岂不熏心至于多生。必蒙利益。例不轻缘。等一理尔。

问。或人受三自归。乃悔宿命恶逆。为是理非。答。无此理。

释。律明受戒。须露罪缘。三业无尤。方纳戒法。若或有人受三自归时。乃悔宿命中。十恶五逆。为是其理。非耶。答言。无此理者。以现生罪相。轻重不差。宿命恶逆。有无难定。心境乖违。故无此理。

问。三归正得从一人受。复得从三人。各得受一归否。答。不得。

释。谓三自归者。是一体三宝。名虽有差。其体元同。以心体本无分别。约智而言。名为佛宝。本自清净。绝欲而言。名为法宝。本来圆融。称理而言。名为僧宝。是名一体三宝。若三自归正得从一人受。复得从三人前。各得受一归否。答言。不得者。以受一归时。二义具足。由体同故。

问。受三归法要终身。复可得一年半年。十日五日否。答。随意多少。

释。经言。受八戒法。随意不定。若人受三归之法。要当终尽身形。复可得一年半年十日五日否。答言。随其受法人意。多则终尽身形。少则年月日皆可。

问。若从师受。一年半年。自归日满后。故是师非。答。一从受法终身是师。

释。若人从师受三自归。一年半年。自归日满。为如菩萨永劫之师。为是归日满后。故是其师。非耶。答言。以受法后。无论满与不满。但一从受法终身是师。

问。三自归得但受一二归否。答。不得。

释。若受三归时。既云随意多少。亦得但受一二归否。答不得者。以体虽同。德用差别故。非法非律非佛所教故。是以不得受一二归。

问。受三自归现前无师。得逢从文受否。答。不得。

释。谓佛以法为师得成大果。若人受三自归。或现前无师。亦得逢于经文。即从文中受否。答。不得。以无所授之师故。不类法先佛后而相例故。

问。先受三归犯不悔。得更受否。答。不得。要当悔。若欲当受。舍先所受。若不舍更受者不得。

释。谓律制更受须如法。悔已得受。若人先受三归犯于邪见。随外道师不忏悔者。可得更受三归否。答言不得者。以未悔邪见及师。有覆藏心未得清净故。要当悔已得受。若欲当更受者。舍先所受归法。可尔更受。若不舍者。更受不得也。

△十五五戒事

问五戒事品第十五

释。五戒者。一不杀。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愍彼。以慎伤暴。二不盗。谓不与而取。即名为盗。义既非宜。故止攘窃。三不淫。若在家。即不邪淫。谓女有三护。法亦禁约。守礼自防。故止罗欲。四不妄语。谓覆实言虚。诳他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谓昏性乱神。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今绝饮。原佛五戒。本化人伦。若不受持。人间路绝。若持无犯。承此戒善。越于三涂。得生人中。名人乘法。故经云。佛弟子有二种。一在家者。初受五戒为本遮三恶趣。求人天福。以未能永舍家眷缘累故。更加三戒。助前五戒。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也。

问。不受三归。得受五戒否。答。不得。

释。谓律制受戒。先受三归戒体。次授戒相。使识相护持。令戒体圆满。若人不受三归。得受五戒否。答言。不得者。萨婆多云。问。若人不受三归。得五戒否。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否。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归。受三归竟。尔时已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五戒名字故。若受八戒十戒。如五戒说。五八十戒。功德力少。是故若受三归。即便得戒。不须多缘多力。若具足戒。须多缘多力也。

问。若受三归。犯而不悔者。得受五戒否。答。不得。

释。谓受戒之制。先审其妨。忏灭愆尤。堪禀戒法。若人先受三归。犯于邪见及师。而不忏悔者。得受五戒否。答。不得者。以未忏邪见。有覆藏心。未获清净故。

问。受五戒法。可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否。答。随意多少。

释。谓住信人。欲受五戒。为当要至终身。可得如三归。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否。答。随意多少者。言随住信人意。多则终身。少则年月日皆可也。然此随意之制。是开权时事。若至方等时。优波离问。五戒可得。十日五日否。佛答不得。以如来制戒。各有限斋。五戒者。必尽形寿。八戒斋法。一日一夜。

问。受五戒不悔。得更受否。答。不舍不得更受。不悔亦不得舍。

释。谓若人已受五戒。或犯杀业。及于盗等。欲如法者。应悔已更受。而不悔者。可得更受否。答。若不舍戒。不得更受。以有所受戒在故。纵然舍戒。须当忏悔。若不悔者。亦不得舍。而更受也。

问。五戒尽得悔否。答。若杀人。淫其所尊。及比丘尼。盗三尊财者。不得悔。余得悔。

释。谓律明有所犯戒。作法忏悔。若人受五戒。有所违犯。尽得悔否。答。若住信人杀断人命。淫其所尊。及比丘尼。盗三尊财者。皆不得悔。以杀即重淫即逆重。及尼者。如莲华色女。在俗与母共夫。与女共婿。遂惊生死迷乱。乃至于此。若非出家颠倒何息。即诣佛所。闻法求度。佛命爱道度之证果。后乞食时。有婆罗门见生染心。伺彼乞食伏于床下。是日诸尼。竟夜说法。疲极还房。仰卧睡熟。婆罗门。即作不净行。彼觉已升空。婆罗门床上。生入地狱。盗三尊财者。如经云。若居士以盗心。取像利养。犯不可悔。计直轻重。以盗心偷舍利。犯中悔。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师。清净心取无犯。若盗佛像。为供养故无犯罪也。若为得钱转卖。得偷兰遮。盗经不问供养。不供养。计钱得罪。若盗舍利。偷兰遮罪也。僧物可知。余者。谓除上三戒。余尽悔也。

问。五戒若不能持。得中还否。答。得还。若欲都还五戒。合三自归还。言从今日。佛非我尊。我非佛弟子。如是至三。法亦尔。若还一二三四者。但言我从今日。不复能持某戒。如是至三。若不满三。戒犹成就。

释。谓受戒既随意多少。若五戒不能持。可得中还否。答。得还者。以远近皆得故。若欲都还五戒者。同前三自归还如文云云。

问。五戒可从五师。各一戒否。答。得。

释。谓三归受正得一人。以同体故。五戒名体皆差。若遇缘发心。可从五师。各受一戒否。答。得者。以机缘应时故。

问。既受五戒偏所重。可但分还一二否。答得。

释。谓住信人。既受五戒。偏其所重。难持。可但分还一二戒否。答。得者。以例受时随意故。

问。五戒可但受一二三否。答。得。随意多少。

释。谓住信人。于其五戒不能全持。可得但受一二三戒否。答。得者。以随机之意得也。若据萨婆多部毗婆沙问。凡受五戒。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否。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经说。有少分优婆塞。多分满分等。此义云何。答曰。所以作是说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也。

问。比丘犯重戒。或犯酒戒得否。答。不得。

释。谓比丘见住信人。犯五戒中。若重若轻。应教忏悔受持。而故令人犯重。或犯酒戒得否。答。不得。以无教人犯戒理故。

问。颇有八戒白衣否。答。无。惟有八关斋。

释。颇者。可也。八戒者。始于不杀。终至不坐高广大床关者。闭也。言持此戒。能闭三恶。开升天路。斋者齐也。言齐身口业也。又齐者。只是中道。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故。此戒以斋为体。八事助成。合而称之名八关斋谓律制在家。不能终身守戒。开其方便一二日等。若在家不能斋者。颇有八戒白衣否。答。无者。以无八支戒之白衣。教中唯有具体之八关斋。时有以剃发者。搭衣授八戒。按经律中。非法非律非佛所教。盖为在家不能终身持戒。之方便也。故报恩经云。此八戒于七众中。何众所摄。以无终身戒故不名优婆塞。以有一日一夜戒。不名五常人。当名中间人。是知与出家。授八戒者。安忍以沙门相。不置七众内。而置七众外。岂唯坏于轨则。亦同无解作师矣。

△十六十戒事

问十戒事第十六。

释。十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华鬘。香油涂身。七不自歌舞作倡。及故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生像金银钱宝。若按律文。名下出家者。先以十戒为本。尽形受持。虽舍家眷因缘执作。于俗人等是出家。于具戒者。故是在家。是名下出家。其中出家者。次应舍执作缘务。具受八万四千向道因缘。虽舍作业缘务。身口行业未能具足清净。心结犹存。未得出要。上及不足。下及有余。是名中出家。上出家者。根心猛利。次应舍结使缠缚。舍结使缠缚者。要得禅定慧力。得禅定慧力。心得解脱。心得解脱者。名净身口意。出于缘务烦恼之家。永处闲静清凉之室。是名上出家也。

问。不受五戒。得受十戒否。答。若先三自归得。以十戒中即有五戒。亦不复受。

释。谓善戒经云层楼四级。次第而登。不至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乃至不至三级。至第四级。无有是处。若人不受五戒。得受十戒否。答。若先受三归。不受五戒者。得受十戒。何者。以十戒中。即有五戒故。

问。犯五戒不悔。得受十戒否。答。不得。若先不知悔已受。而不悔不得。

释。若人已受五戒。后犯不悔。得受十戒否。答。不得者以未如法故。已受下应有得字。若沙弥先不知。犯戒忏悔。已受十戒者得。虽受得戒。亦要忏悔。而不悔犯不得如法故。

问。若师犯重戒。从受十戒得否。答。不得。

释。谓律制和尚。德腊具足。方堪为师。若师犯重戒从受十戒得否。答。不得者。以师不清净。所受戒者。不成就故。

问若犯重戒从受十戒得否答不得。

释若犯重戒一句约义脱于阇黎二字以前问中是和尚故销文释义如上。

问沙弥犯十戒尽得悔否答同上五戒。

释此中悔不悔同上五戒之意。

△十七沙弥事

问沙弥品第十七

释。此品标沙弥悔忏说戒等事。又。间于比丘岁坐等事。疑是累朝奉。重。藏必重刊。誊写失其次序也。

问。悔须众否答。不须众。但向本师得了。若现在无师。向余一比丘亦得。

释。谓比丘犯事轻重之殊。对首忏悔多少不一。若沙弥悔过时须假众否。答。不须众者。以沙弥受戒。不以多缘多力而成就故。是以悔过但向本师得了。若现在无有本师。向余一比丘亦得。

问。沙弥半月一说戒否。答。无此理所以尔者。以沙弥戒不成俗人。然终已可说。

释。谓佛制比丘半月说戒令长养善法。净除破戒之过。若沙弥亦得半月一说戒否。答。无此理者。以沙弥律无此半月之理也。所以尔者。以沙弥戒不成俗人然终尽沙弥受比丘戒。方可半月一说。

问。沙弥犯戒。得还向沙弥悔否。答。不得。

释。谓沙弥犯戒。悔向本师。及余比丘。此若无时。可得还向沙弥悔过否。答。不得者。良由比丘境胜。了知持犯重轻。亦可勉勖呵责。令其如法。以沙弥智浅。不解开遮持犯故。

问。沙弥得着俗服否。答。不得。

释。律制沙弥剃发。即着缦衣及裙。是如法之服。可得著于世俗人衣服否。答。不得者。以剃发披缁。形服相称故。

问。师有种种违法事。沙弥得舍更求师否。答。得。

释。违法事者。言犯戒邪见威仪净命等。皆违背教法之事也。若沙弥之师。是模范之义。而有种种违背法律之事沙弥可得舍离。更求师否。答。得者。以师有非法别求良导故。

问。沙弥叛师。以白衣师。综习俗竟不舍。或经年月。还来投。师。故是沙弥非。但悔过而已。不须更舍戒耶。答。故是沙弥但向师忏。本不舍戒。不得更受。受亦不得戒。

释。叛者。返也。综者。绮缕也。律制离俗沙弥。不得亲习浮游俗子。及破戒沙弥。恐妨正念。若沙弥叛返于师。以白衣为师。综习俗事竟不舍之。或经年月。还来投其所叛之师。故旧是其沙弥非耶。为是但悔过咎而已。不须更舍戒耶。答。虽叛习俗。故是沙弥。但向师忏综习之过。不须舍戒。以本不舍戒法。故不更受也。纵受亦不得戒。

问。沙弥为贼所抄。经历年月。或转经主。得逃否。答。转经主不得。

释。贼者。害也。抄者。掳掠也。若沙弥为贼所抄。经历几年。若干月或转经主。可得逃走否。答。若贼转卖。经于买主不得逃走。以显未经主得也。

问。沙弥犯禁。师僧已摈谢。否更出家否。答。若不舍戒。故是沙弥可忏而已。

释。禁者。制也。戒也。止也。大经云。如佛禁无常。汝犹说者。即破佛禁。舌则堕落。今云佛禁重戒。及邪见等。律明沙弥犯根本者。是突吉罗灭摈。及邪见等皆不共住。若人已受沙弥之戒。干犯佛所禁止之戒。师僧俱已摈弃谢退。比得更出家否。答。谓虽摈谢。若不舍戒。故是沙弥。祇可忏悔而已。

问。白衣时。从沙弥受五戒。然后出家受大戒。本师故是沙弥。得呼为师否。答。得呼为师。但不得为礼。白衣时从尼受五戒。然后出家亦尔。

释。谓若人在俗白衣时。从沙弥受五戒。然后出家受大戒。本师故是沙弥。可得呼为师否。答。得呼为师。以受法故终身是师。但不得为礼。乖尊卑戒腊故。又白衣时或从尼受五戒等如上。

问。比丘贪资之物。犯何事。答。其罪甚重。昔有一比丘。贪着一铜铙。死后作饿鬼。众分物竟。便来现其身绝大黤黮。如纯黑云。诸比丘惊怪。此是何物。众中有得道者。言是死比丘。贪着铜铙故。堕饿鬼中。今故贪惜。来欲索之。诸比丘即以铙还。既得便捉。舌䑛放地而去。诸比丘还取之。而绝臭不可近。复使人更铸作器。犹臭不可用。以此验之。知贪为大患。比丘贪着衣服。乃有自焚之酷。昔有一比丘喜作衣服。昼夜染着。得病困笃。自知当死。便举头视衣。内起毒想言。我死后谁敢着我此服。不久命终。作化生蛇。还来缠衣。众与死比丘出烧葬讫。遣人往取衣物。见蛇缠衣。近咽吐毒不敢近。即还白众。具说所见诸比丘便共往看之。都无敢近者。有一比丘得道。入四等观。四等观毒不中。便往近之。语言此本是汝衣。今非汝有。何以护之。便即舍去。不远入一草。毒火出然草。还自烧身。命终即入地狱。地狱一日之中。三过被烧皆由贪害。

释。谓比丘之行。息灭三毒。若贪爱资生之物。犯何篇事。答。谓余长财等。获咎犹轻。其贪爱资生。及衣服者。罪甚重也。昔有下引二事证成贪罪。于中各三。初明贪事之因。次明死后之报。后明结证罪重也。

岁坐竟忏悔文

释此文分三。

○初标岁坐发露三。初僧听学佛岁坐。

若僧听。多萨阿竭所受岁坐。比丘应尔。

释。多萨阿竭。此云如来。若僧听者。言若僧时到。僧忍听多萨阿竭所行受岁结坐。我等比丘。应尔受岁结坐竟忏悔也。问佛从他安居。自安居。答。有言从他安居。有言自安居。何以故。佛自得一切十力四无所畏。故不从他。又云佛自结此法。自制此法。是故自安居。问。佛三语安居。一语安居。答。佛一念安居。不以口言。以不忘故。

△二明前后开遮。

我从岁始至今岁竟。六月中多所违失。违失者戒事。除二鼻二事。余不除。是世尊集和僧所教来。

释。我比丘某。从受岁结坐之始。至今一岁之竟。前余安居。六月中。多所违犯过失。违失者戒事。若眼耳舌身意所犯。如法忏悔。唯开除左右二鼻。所闻香臭二事也。且如五篇中。欲染之法。始由意中贪习。次发身行口言。然意虽为欲染之主。若无眼见耳闻身行口言之助缘。欲染违失戒事。无由而犯矣。是知鼻闻男女身香亦为助缘。比于四根。兹为其次。故可除也。余之四根违失先助。故不除之。然五根所犯。是大觉世尊。集于和合僧伽。所教来命之忏悔也。

△三发露请忍。

今我是思念。共诸君发露。陈说所违失事。君各忍受。

释。君者。群也。言请群下。各各忍受发露也。谓今我比丘。是六月中。思念五根所犯。共诸君发露陈白而说。所违失事。请君各各。皆忍可受我所犯。令获清净也。

△二别释二。初明时中全缺。

我若九十日。无世尊定。无世尊智。无世尊戒故多犯。无世尊智。无世尊戒故犯。无世尊戒故犯。无世尊智故。多失教事。无世尊定故。多犯乱意。

释。文标世尊定智戒者。言如来所演三藏之教。诠显戒定智之三学故。非言果位有三学也。谓我比丘。若于前后九十日时。无有世尊。所说戒定智故。所以多犯过也。此含有三学而证道果。或于此时。但有世尊定故。缺于智戒二学。故有犯过也。此含有戒智二学。缺于定之一学也。无世尊下。别明三学犯事。谓因不学世尊戒故。遂干犯别解脱过。又不学世尊智故。多有失学佛所教诫之事。又不学世尊定故。多有违犯乱想邪思之意也。

△二明念所犯事。

或念欲法。不行欲事。或念盗法。不行盗事。或念杀法。不行杀事。或念欺法。不行欺事。或念僧伽婆尸沙法。不行僧伽婆尸沙事。

释。或者。不定之辞也。承上时中全缺。主助皆具。故多违犯过失也。此但举意所念戒学。初篇二篇之事。未具四根之助。虽然过轻。亦须忏也。戒念既尔。余之二学。皆念违失可知矣。谓比丘或于此时。念思欲染之法。不行欲事。或念思盗取三宝之物。及官民物之法。不行盗事。或念思杀害于人。及故杀众生之法。不行杀事。或念思欺人而言。证得智果之法。不行欺事。或念思僧伽婆尸沙。身相触至于污他家之法。不行僧伽婆尸沙事。

△三结犯事通轻。

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仪

释。谓比丘于此九十日中。五根所犯之事。不但初二篇已犯之事。及念思未犯。乃至通于威仪之事。亦须作法忏悔也。良由佛制。受岁比丘。自恣举过。发露忏悔。内心无隐覆。外律获清净。禅定解脱。皆有之矣。纵未证得。岂不罪灭福生乎。

此后三问。白衣欲出家。及多人受戒。沙弥受戒。重前故略书之。

授五戒。比丘唯得授婆罗门。于余者。尼授不得问中间事。问者犯僧残。

释。此文少问否答三字。谓律制受戒。预审其妨。遮难清净。方堪如法。问。若比丘授人五戒。唯得授婆罗门戒问之。及于余者皆可问否。答。谓婆罗门及余者皆须问之。但与尼授。比丘不得问中间事。以女身中间隐屑之事。令彼羞惭故。若违而问者。犯僧残。以同淫欲语故。

问。一切所有。王者不全施。得取否。答。王者不嫌便得。

释。谓律制恶求多求犯罪。施而取之生人福故。若比丘于四事等。一切所有是助道之缘。而王者。但供一二。不全施与。比丘得取未施物否。答。若王者不嫌难满难养者。便得取之。影嫌者不得取也。

问。见人行欲不呵犯事否。答。前人可谏。不谏犯舍堕。若不可谏。向一比丘好发露。

释。谓戒明菩萨入僧中见非法笑者。不呵止之犯罪。若比丘见人行欲。不呵止之犯事否。答。若前行欲之人。不觉而犯。可谏令悔。舍不谏者。犯舍堕。以慢佛语故。若或凶恶。及豪强之力。而不可谏者。即向一比丘好发露亦得。不乖戒和同修之德也。

问。比丘先犯事。更受戒得共住否。答。犯重不得更受戒。决断讲过得。更作不悔亦不得。况得共住。

释。律制波罗夷不共住。若比丘先犯事。不舍戒作白衣沙弥。更受戒可得共住否。答言。犯重者。不得更受戒。岂得共住。若犯决断。不须舍戒。但讲说悔过一种羯磨得更受戒。若决断二种羯磨中。更作决断不悔。亦不得更受戒。况得共住。

问。有急事比丘。持弓箭上舡。可随去否。答。主犯重。寄载犯舍堕。

释。律禁不得观象马势力。并弓刀等。若有贼难兵难等。比丘持弓箭上舡。寄载比丘可随去否。答。主载比丘犯重。以比丘出俗。当秉般若弓。坚固箭。杀烦恼贼。期出生死而持刀兵器。正与贼叛同事故。若寄载者。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官逼作非法。犯何事。答。不得作。

释。谓律明僧之纲要有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若比丘被官法所逼作非教法之事者。犯何事。答。不得作者。以官法虽逼。决不可为。故经云。宁可失身命。甚勿有所犯是也。

问。二男共戏便止。犯何事。答。成犯决断。

释。此问同前解意。

问。比丘盗听二男行欲。犯何事。答。无欲心听。犯舍堕。有欲心听。身不失。犯突吉罗。

释。承上成二男者犯过。若比丘知彼二男。覆障处行欲而盗听者。犯何篇事。答。若无欲心听。犯舍堕。以知而不呵。即慢佛语故。若有欲心听。而身不失。犯突吉罗。若失犯僧残。

问。比丘病不能行。得乘车马否。答。雄者尽得。雌者无想犯舍堕。有想犯决断。不知是雌无罪。

释。律禁骑乘有罪。若比丘病。难以行走。得乘车马否。答。若雄者尽得。以制比丘不与女身相触故。今非畜生女。兼有病缘异念不生故。雌者。无想犯舍堕。以慢佛语故。若有想犯决断。以与畜生女身触故。不知是雌无罪。以无想心故。

问。比丘嫌经不好卖去。更作好者。犯何事。答。卖经如卖父母罪同。

释。谓经诠妙义。乃法身父母。应尊重供养。岂在庄饰精奇。故不宜嫌。若比丘嫌经不好卖去。更作好者。犯何篇事。答。若比丘卖经其罪甚重。如人卖父母。即逆罪同也。

问。二男角力犯何事。答。犯堕。

释。角者。竞也。触也。谓比丘应以忍辱之力。示人。是大人觉者。若成于二男角竞血气之力。是小人掉举。犯何篇事。答。犯堕者。以与相叉相扑同故。

问。畜生行欲。比丘验令全别离。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经云。比丘守护根门。如龟藏六。不得纵心而视邪境。若畜生行欲。比丘验其令全方别离之。犯何篇事。答。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着小衣行留大衣得受人施否。答言。得。

释。谓入聚落应着大衣受施。若比丘着小衣行入聚落中施主家。留大衣于界内。得受他施否。答言。得者。以三法衣。皆名福田衣故。

问。比丘夏中得受僧物否。答。若施僧物即应分。不得停。

释。谓比丘夏满方受衣财。有急施衣止开十日。若于夏坐中不受施物。有人施僧物。可得受僧物否。答。若檀越施现前僧物。即应分不得停止。若停止夏满有去来之僧故。以显非僧不得受。

问。比丘有好知家结事委任之。更异比丘从乞得物。犯何事。答。观主人意不得犯舍堕。知主意好得取。

释。律明比丘乞食振锡三下。三若不来至于五下。五若不来至于七下。以不令施者生讥嫌故。若比丘有好知家。而结属家事委任之。更有异比丘。从其委托乞求得物。而任之有犯何篇事。答。委托比丘观主人意恶不得与。若与犯舍堕。以取有主之物故。若知主人意好者。得取与也。

问。鸠雀于人舍内作窠。比丘破。或塞鼠孔。犯何事。答。鸠雀未有子得去。有子不得。鼠穴唯有一孔不得塞。若有内外孔。得塞内者。

释。比丘不得坏鬼神村种子村。犯堕。若鸠雀于人舍内作窠巢。比丘破之。或塞鼠孔。犯何篇事。答。若鸠雀窠中。未有雏子得去。有子不得。以损众生命故。若鼠唯有一孔者不得塞。以绝彼命故。若有内外孔者。得塞内者。留于外孔令出入故。

问。比丘得与师友同学。得作书否。答。在他方情通异国不得。

释。律明弟子于师当三时敬礼。晨昏问讯。于友应迎来送去。以酬拔济辅助之功。若比丘或游行于它方。得与师友同学。修作书信问候表其诚否。答。若在它方得作。情通异国。不得作书。以犯王禁故。

问。人出家王法父母不听。为得戒否。答。不得。

释。律制犯轻遮者。不得受戒。若人出家。王法父母俱不听。度之受戒。此人为得戒否。答。不得戒。以故违佛禁也。又非法非律非佛所教故。

△三流通分三。初赞请。二许说。三奉行。初赞请。

尔时目连从座而起。白佛言世尊。快说毗尼。于如来灭后。谁能受持如是毗尼。

释。快说毗尼者。言快然。畅佛所怀。答说目连。启问五百。轻重之事。因果罪福之缘。令无惭僧咸生善信。离苦得乐故。但未知灭后。谁能受持如是毗尼之法也。

△二许说二。初思者能持。二谤者轮回。初思者能持。

佛言。目连。思学毗尼者。当知是人。能修行如是毗尼。

释。谓佛言目连。若人于如来灭后末法。闻是毗尼。能思而修之。学而习之。当知是人。决能修行。如是毗尼也。

△二谤者轮回。

佛告目连。吾灭度后。若有比丘比丘尼。诽谤如是毗尼者。是魔朋侣。非吾弟子。如是人辈。世世学道不成。不出三界。吾今怜愍诸众生辈。

释。谓佛告目连。若吾灭度之后。有比丘比丘尼。闻是戒已。即诽谤言。此乃为小乘钝根令循方便之事。非我大乘利智之行。不信入大之本者。当知是人是魔朋侣。以不乐慕戒法故。非吾弟子者。以不依佛教故。如此人辈。岂但不思习佛道。纵然世世思学佛道。徒用其功。不成无学。以不信戒为道本故。是以永处轮回。不能超出三界故。是故吾今怜愍诸众生辈。故说斯戒。脱凡入圣之要辅也。

△三奉行。

是时目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闻说喜者。谓目连圣者。闻佛所说轻重之事。罪福之缘。又说受持者。速出轮回。疾成佛道。言诽谤者。永处生死。佛道无成。由是能令无惭比丘。仰学珍重。于戒缓者。欣慕修学。共出轮回。期登极果。是佛慈悲善护流通。所以尊者。闻是说已。欢喜奉行。

偈曰。

超凡入圣戒为先  珍重修持志特坚

极位护斯成最胜  初心于是学犹偏

目连五百慈悲问  愚辈三思采律笺

仰愿法门崇信者  修因当列佛三千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释卷下(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