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三垢

或名三秽。又名三毒。谓贪瞋痴也。禅门云。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违忿之心名之为瞋。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论云。若心能令生死相续。是名为垢。此垢心差别。为贪恚痴。等是垢心。名为烦恼。亦名罪法。亦名退法。亦名隐没法。亦名热法。亦名悔法。有如是等名。是垢心修集。则名为使。非但垢心生时名使。烦恼名贪恚痴。疑憍慢。及五见此等差别。故有九十八使。

结使

结者。是缠缚义。谓缠缚行人不令解脱故。使者。以驱役为义。谓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故。略则言三结。广说则八十八使。若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尽。得须陀洹果。若三结尽。贪瞋痴薄。得斯陀含果。若贪欲瞋恚尽。得阿那含果。若一切烦恼永尽。得阿罗汉果。

涅槃

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总言不生不灭也。楞伽经云。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新云。梵本正名波利泥缚喃此云灭度。肇师论云。涅槃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其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又新翻为圆寂。贤首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或云泥曰。或云泥丸。又云泥洹。肇师云。泥洹尽谛者。岂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寂灭。故谓之尽矣。有翻为安乐。谓已离烦恼结贼故也。二教论云。涅槃者。常恒清凉。无复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莫知其所以名。强谓之寂。其为至也。亦以极哉。详如受戒犍度中释。

浮囊

西域渡海之人。多作鸟翎毛袋。或用羊皮牛皮作之。或赍巨牛脬。海船若失。即吹气浮身。以渡大海。大经喻云。如一罗刹。随度海者。总乞浮囊。度者答言。宁杀身命。浮囊叵得。罗刹复言。不肯全施。见惠其半。彼人尔时亦不施与。如是展转乞微尘许。彼人尔时乃至微尘。亦不施与。菩萨摩诃萨。持禁戒时。亦复如是。烦恼罗刹。教化菩萨。令犯四重。护余轻者。菩萨不随。劝犯僧残。菩萨不许。劝犯波逸提。菩萨不肯。劝犯提舍尼。菩萨不肯。劝犯突吉罗。菩萨不随。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敬重坚固。等无差别。何况声闻急求度脱。而可轻毁者耶。

帝释堂

帝释者。梵音具云释提桓因。亦云释迦提婆因陀罗。大论云。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陀秦言主。合而言之。谓能为三十三天主。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杂阿含云。佛言。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杂阿含经云。帝释本为人时。极大聪明。断事之时。须臾之间。能断千事。以是因缘。故名帝释。佛告诸比丘。坚持七行。必得帝释。何以故。昔者帝释。为人之时。发初履行。孝顺父母。恭敬尊长。所言柔软。断于两舌。好施无悭。恒修实语。终不欺诳。不起瞋恚。设生嫌恨。寻思灭之。正法念处经云。帝释是初果须陀洹。现身有千头。华严云。现身有千眼。手持金刚杵。流出火𦦨。璎珞经云。汝今帝释。功德众行。至千佛兄弟过。无复贤劫名。中间永旷绝。二十四中劫。后乃有佛出。刹土名普忍。彼佛寿七劫。遗法亦七劫。其法已没尽。旷绝经五劫。汝于彼刹土。当绍如来位。号名无著尊。智论云。昔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迦叶佛塔。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共为三十三天。帝释居中。婆沙论云。帝释为二处天主(四王天忉利天)。因本经云。须弥山顶。善见大城。周万逾缮那。重门高一由旬半。城有千门。严饰壮丽。中央金城。门有五百。中有楼阁。名皮禅延(亦云毗阇延即殊胜殿也)。正理论云。殊胜殿。周千由旬。其地真金杂宝严饰。柔软如妒罗绵。随足高下。阿含云。目连尊者。游历小千界。无有端严。如毗阇延堂(余如受戒犍度。忉利句中释)。

七宝

诸经所出七宝。各略不同。华梵亦别。今如本律所出。一金。二银。三真珠。四琉璃。五珊瑚。六砗磲。七码瑙。大论云。一金。二银。三毗琉璃。四颇梨(此云水玉。或云水精)。五砗磲(其色青白。有云大贝。如车之渠。渠谓车轫。其状类之。故名车渠也)。六码瑙(此宝。色如马之脑。因以为名。其色赤白)。七赤真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大论云真珠出鱼腹中。或竹中。或蛇脑中。不必唯生蚌胎也)。无量寿经。有珊瑚。无珠。恒水经。有明月珠。及摩尼珠。并真珠。大论云。是宝有三种。有人宝。天宝。菩萨宝。人宝力少。唯有清净光色。除毒。除鬼。除暗。亦除饥渴。寒热。种种苦事。天宝。亦大。亦胜。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可共语。轻而不重。菩萨宝。胜于天宝。能兼有人宝。天宝事。又能令一切众生。知死此生彼。因缘本末。譬如明镜。见其面像。复能出种种法音。雨诸幢幡华盖。供养之具。供十方诸佛。又雨诸生活具。四事给施众生。以除贫穷苦厄也(四事者。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七觉意

即七觉支。或云七菩提分。菩提此云觉。增一阿含经云。若如来出现世间时。便有七觉意宝。出现世间。所谓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出现于世。若如来出现世间时。便有此七觉意宝。出现世间。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此七觉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猗。美也。玉篇曰。叹美之词。字又作袆。郭璞曰。袆。谓佳丽轻美之貌。今此觉意。由定加行。离沉掉故。引定身心。轻美安和。即当轻美之义。故得定者。非唯心安调畅。亦复容貌充润也。余如下释)。

五阴

亦云五蕴。谓色受想行识也。阴以盖覆为义。谓能盖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名为阴。若具此五。名之为生。若散坏时。名之为死。色者。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为色。受者。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为受。想者。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为想。行者。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为行。识者。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为识。杂阿含经。佛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无常。若无常者是苦。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以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鸯崛魔

或云鸯崛摩鬘。或云鸯崛摩罗。西域记云。鸯窭利摩罗。唐言指鬘。旧曰鸯崛摩罗。讹也。按贤愚经云。是波斯匿王。大臣之子。其母素性。不能良善。自怀妊此儿以来。心性恭顺。乐宣人德。慈矜苦厄。不喜说过。遂立字为阿衅贼奇(此云无恼)。后受邪师教。杀人取指为鬘。人号为指鬘。鸯崛摩经云。姓奇角。是舍卫城人。其师梵志。教授五百弟子。鸯崛摩为上首。仪干刚猛。力超壮士。手能接飞。走先奔马。聪慧才辩。志性和雅。安详敏达。一无疑碍。色像第一。其师教至日中。使杀百人。人取一指。满百人指。以鬘其额。得生梵天。时少一指满百。欲害母取指。佛即愍念。往至其前。彼见佛。舍母。欲取佛指。趁佛不逮。佛为说偈。心即开悟。出家证阿罗汉。时到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至一长者家。值其妇产。难便作是念。众生苦痛。受恼无限。长者语曰。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产难。答曰。我始出家。未知此法。当往问佛。却来相报。遽还以缘白佛。佛言。汝今往彼妇所。而作是说。我从贤圣生已来。未曾杀生。持此至诚之言。使彼母人。胎得无他。时鸯崛魔。即至彼妇所。语曰。我从贤圣生已来。不杀生。此至诚言。胎得解脱。是时妇胎。即得分娩。母子获安。佛言。我弟子中。第一聪明捷疾智者。鸯崛魔比丘是(出增一经)。

记莂

莂。必列切。音别。按此字体加草。本是种穊移莳之名。今此借用。经音义云。别。分别也。经文从草作别。非也。旧经多言印驻。一也。文句云。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别。谓佛诚言。授其当果。时事决定。近远了别。从佛授与得名。故言授记。

王印

(如律文喻释)论云。如人捧持王印。随处无畏。行者亦尔。执持戒印。到处无碍。不为一切魔怨所娆。直至涅槃。但坚捧持。无令毁失。不必于中求义。

三恶

谓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地狱者。谓此处在地之下。其造作极重恶业众生。堕于此道。饿鬼者。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水浆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而食。又其次者。时或一饱。谓造作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于此道。畜生者。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其造作恶业众生。由愚痴故。生于此道。详如下述。

神仙五通

梵语茂泥。此云仙。释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者迁也。迁入山也。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迁。抱朴子云。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楞严经云。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余如经说。此不繁录。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处胎经。妙胜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修习何法。得神通道。佛遂为说欲界中之五通。一者足不履地。谓身能飞行。履空如地。履地如空。二者知人心命。谓能知他人之心。行善行恶。生善处恶处。三者回眼千里。谓于天下众生之类。若好若丑。城郭屋舍。山岩树木。回眼之持。无有远近。皆悉能见。四者呼名即至。谓于天下男女。及象马巨细等声。无不能闻。若有呼其名者。或远或近。随即而至。五者石壁无碍。谓于天下周旋往来。山河石壁。无所障碍。如宗镜录。五种通中。第三依通。谓依凭术法。任意无碍。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之类。此皆神仙之术也。佛说偈言。

凡夫所得通  犹如诸飞鸟  有近亦有远

不离生死道  佛通无碍法  真实无垢秽

念则到十方  往返不疲倦  以慈念众生

得通无挂碍  仙人五通慧  转退不成就

我通坚固法  要入涅槃门

今言神仙五通。正凡夫所得者。

苏罗婆国

善见律云。不得此草名也。五分律云。须赖婆国。母经云修赖吒国。皆一也(按苏须修三字。梵音相同。此译云善。赖吒。此云国也)。

毗兰若

善见云。毗兰若者。此是国名。五分云。毗兰若邑。十诵云。毗罗然。婆沙律云。毗罗然国。近雪山故名毗罗然。是外道沙门梵志所乐处。中本起经云。舍卫国界有都。名随兰然。有婆罗门。名阿耆达多。

那邻罗濵洲

善见云。那邻罗者。即夜叉名。因夜叉鬼依此树故。而号之濵洲。戒因缘经云。鞞罗然国。无有堂舍。北有大失利沙山。山谷广大。草木深𨗉。种种华树。若干种鸟。尔时世尊及比丘僧。于彼山宿树下而住。

曼陀罗树

此云适意。又云白华。善见云。此是练木树也。

毗兰若婆罗门

善见云。生于毗兰若国。因国号之。五分云。毗兰若邑。有婆罗门。名毗兰若。波斯匿王。以此邑封之。十诵云。毗罗然国。有婆罗门王。字阿耆达。婆沙律云。阿耆达者。以供养火故。名阿耆达。婆罗门。此云净行。亦云梵志。是四姓中之贵姓。劫初种族。山野自间。故人以净行称之。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术。我慢人也(余如受戒犍度中释)。婆沙律云。此婆罗门王。从无始来为痴闇所盲。不顾好恶。又此人长夜恶邪。是法怨贼。虽复请佛。无信敬心。是故不以为意。又佛欲现受宿报故。而受彼请。谓过去世。有佛名毗婆叶。国王名槃头。办种种甘美肴膳。请佛及僧。佛及大众。食讫还归本处。时有婆罗门。名山王。教授五百童子。见食香美。便兴妒意。曰。此等髡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此甘馔。告诸童子曰。汝等见此髡头道人。食甘膳不。诸童子曰实见。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佛言。尔时山王婆罗门者。则我身是。尔时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罗汉是。我于尔时嫉骂应食马麦。卿等亦云。如是以是因缘。我及卿等。经历地狱。无数千岁。今虽成佛。由彼残缘。我及卿等。于毗兰若。食马麦九十日。我于尔时。不言与佛马麦。但言与比丘。以是故我今得食捣麦。以卿等加言。当与佛麦。故今日卿等。食着皮麦耳(出兴起经)。

瞿昙

或云俱谭。又云憍昙弥。文句曰。瞿昙。此云纯淑。古翻为泥土。西域记云。乔答摩。旧云瞿昙。讹略也。苑法师云。具云瞿答摩。瞿者。此云地也。答摩。最胜也。谓天以外。在地人类。此族最胜。故云地最胜也。或曰瞿昙弥。或云憍昙弥。或曰瞿夷。皆女声呼也。南山云。瞿昙者。如十二游经云。昔者菩萨。阿僧祇初。为国王。父母早丧。让位求道。师姓瞿昙。因从氏焉(遂受其姓。名小瞿昙)。梵言瞿昙者。星名也。如此张氏。因星立姓。自古相传。言瞿昙。谓泥土者。但是译人取言轻重成讹。今问梵僧。言瞿荼者。泥土也。求昙者星名也。故知因星得姓。定非泥土。至于后代。改姓释迦(言女声呼瞿昙为瞿夷者。未必是也)。

沙门

或云桑门。或云沙迦懑曩。皆讹也。正言室摩那拏。此言功劳。言其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师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也。或翻勤息。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增一阿含。佛告阿难。有二种沙门。有习行沙门。誓愿沙门。彼云何名为习行沙门。于是比丘。行来进止。视瞻容貌。着衣持钵。皆悉如法。不着贪欲。瞋恚。愚痴。但持戒精进。不犯非法。等学诸戒。是谓名为习行沙门。云何名为誓愿沙门。或有比丘。威仪戒律。出入进止。行步容貌。视瞻举动。皆悉如法。尽有漏。成无漏。于现法中。身得证。而自游化。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名为誓愿沙门。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见行者(佛名大沙门。故从佛出家者。称名释迦沙门)。

释种

释者。具云释迦。此翻能仁。长阿含经云。过去有王名曰懿摩(即第十轮王。去善萨身一百世。如受戒犍度中释)。摈斥四子。令出国(第四子名庄严。即净饭王所承)。子奉王命已。到北雪山。住直林中。五分律云。居雪山北。四方遐旷。菜果滋茂。顿驾数年。归德如市。郁为疆国。父因往召。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有能。因名释种。又云住直树林。复名为释。既于林立国。即以林为姓。故以释迦翻为直林。南山云。今据梵音。呼直为释。天竺诸事。一物多名。此又因林而命氏矣。若准别传。彼土有树。名曰释迦。根干茂盛。佛祖统纪云。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王种。而不知瞿昙释迦前后立姓之由。瞿昙之义有四。或云纯寂。或云地最胜。此从本德而称也。或云甘蔗。或云日种。此就本缘而言也。释迦之义有三。据德立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曰舍夷直林。然释迦立姓之由。虽因甘蔗王之四子。而实出自瞿昙也。瞿昙释迦。称虽有异。姓即是一。或加甘蔗。舍夷。列为五姓。则本末相分。源流一致。是知舍夷释迦二姓。出自甘蔗。甘蔗出自瞿昙。其实皆刹帝利王之一姓也(舍夷亦树名也)。

十号

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如来号者。如过去诸佛行六波罗蜜。得诸法。如相来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来。如诸佛来。故号如来。应供号者。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又证涅槃时。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无著。复名无所著。正遍知号者。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又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复号等正觉。明行足号者。明即三明。谓天眼宿命。漏尽明也。行足者。谓如来身口意业。善修满足。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修令满足。故号明行足。善逝号者。善逝即妙往之义。谓如来。正智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往佛果。故号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号者。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正觉正知。无不解了。无上士者。谓于三界人天。若凡若圣。一切有情之中。唯佛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号者。谓佛具大丈夫力。而能调伏善恶二类众生。以第一义。涅槃之法。显示调御。令离垢染。获得最上涅槃。故号为调御丈夫。天人师号者。谓非独与阿难一人为师。所有四众。及天上人间。沙门。婆罗门。魔王。外道。释。梵。龙。天。皆归命。依教奉行。俱称作弟子。故号天人师。佛号者。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明。故号为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三觉也)。世尊号者。谓以无漏智等法。破彼贪瞋痴等。一切烦恼。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尊重。故号为世尊。如上所解。文出十号。经若以义略释之。一是仿同先迹号。二是堪为福田号。三是遍知法界号。四是果显因德号。五是妙往菩提号。六是达伪通真号。七是摄化从道号。八是应机授法号。九是觉悟归真号。十是三界独尊号。又文句云。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此十德。名世间尊(三聚者。谓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诸天魔梵

诸天者。举其总也。梵云提婆。此言天。天者。天然。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言最胜因者。所谓十善。身三。语四。及意三行。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即名十善。以兹十善。运出五道。故此十戒。名曰天乘。业报差别经云。若众生。具修增上十善。得欲界天报。修有漏十善。与定相应。得色天报。修四空定。得无色天报。言魔者。梵音具云魔罗。大论云。秦言能夺命。能夺智慧命故。又翻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肇师曰。秦言。或名杀者。或云极恶。断人善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云极恶也。涅槃疏云。依于佛法而得善利。不念报恩。反欲加毁。故云极恶。垂裕云。能杀害出世善根也。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是他化天所摄。因本经云。梵身天下。有摩罗波旬宫殿(梵身天。是色界最下一天也)。楼炭经云。欲色二界中。别有魔宫。纵广六千由旬。宫殿七重。云云。言梵者。梵是西音。此云离欲。或云净行。法华疏云。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亦称高净。证真云。劫初成时。梵王先生。独住一劫。未有梵侣。后起念云。愿诸有情。来生此处。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测。便执梵王是常。梵子无常。净名疏云。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禅中间。即中间禅也。谓在初禅二禅。两楹之中也。毗昙云。二禅以上。无言语法。故不立主。禅门云。初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文句云。梵王住初禅中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得主领为王。单修禅为梵民。加四无量心为王。妙乐云。梵即色主。亦三界主。大论云。帝释为二处天主(四天忉利)。魔王为欲界主(以其居欲界顶。故也)。大梵王为三界主。感通传。答南山云。魔王虽欲界主。帝释四王。若行佛法。魔不能制。又娑婆世界主。名摩醯首罗。华严经云。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涅槃疏云。摩醯首罗。居色界顶。主大千界。辅行云。摩醯首罗。能覆大千。举世尊之。以为化本(大千界内。有万亿梵王。此处梵王。名尸弃。居大千之中。以统御为主。其实主领小千界。摩醯首罗。以其报最胜故。居色界顶。能覆大千。为世主宰)。

上中下善

亦云初中后善。成论云。佛法无时不善。于少壮老。三时皆善。入时行时出时亦善。又初止恶。中舍福报。后一切舍。是名三善。又佛三时。常说正法。不杂非法。初中后时。常为智者之所爱乐。又于三时。一切甚深。不如余经。初粗。中细。后则微末。以是等缘。故名三善(余经。即诸外典也)。

梵行

梵是西语。具云梵摩。此言清净。或云清洁。正言寂静。律摄云。梵谓涅槃。此行能趣。故言梵行之行。名为梵行。成论云。梵行者。八直圣道。名为梵行。是名涅槃道。能到故名梵行(八直圣道。即八圣道。详如下释)。

问讯

讯。言也。意取发言慰问。以伸诚敬。非类今时。但以合掌低头。默而无言。名为问讯。斯乃仅可以为和南轨式。非关问讯之仪。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持地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不。大论云。问讯少恼。少病。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何以问少恼少病不。谓有二种病。一者外因缘病。二者内因缘病。外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坠落推压。如是等种种外患。名为外病。内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种种。名为内病。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是故问少恼少病不。何以不问无恼无病。而问少恼少病耶。谓身为苦本。无不病时。何以故。是四大合而为身。地水火风。性不相宜。各各相害。譬如疽疮。无不痛时。若以药涂。可得少差。而不可得愈。人身亦如是。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则死。以是故。不问无恼无病。外患。常有风雨寒热为恼。复有身四仪。坐卧行住。各久则恼也。若问少恼少病则足。何以复言兴居轻利耶。谓人虽病差。未得平复。以是故问兴居轻利。何以故问气力安乐不。谓有人病差。虽能行步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施为故问气力也。安乐不者。有人虽病得差。能造事施为。而未受安乐。是故问安乐不。又有人无病有力。复为贫穷。恐怖。忧愁。不得安乐也。复次。有二种问讯法。谓问讯身。问讯心。若言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是问讯身。若言安乐不。是问讯心。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缚。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以是二病问讯。故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安乐不。问曰。人问讯。则应尔。诸天尚不应如此问讯。何况于佛。答曰。佛身二种。一神通变化身。二父母生身。受人法故。故不如天。是故应如人法问讯。

绕佛

绕。同绕。围绕也。或曰旋。旋谓周旋回转。欲其圆如规也。旋绕之仪。出自天竺。天竺之礼。有其多种。或以礼拜为恭。或复旋绕表敬。旋有左右。绕有吉凶。右旋名吉。左绕名凶。故诸经论中。皆曰右旋。是以左绕。为神所诃。乃至右绕麦积。为俗所责。然左右之仪。应须辨之。即如此方行事者。顺于天时。面西北转。偏袒右膊。向佛而旋者。是也。寄归传云。言右旋者。梵云钵喇特崎拏。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矣。西国五天。皆名东方为前方。南为右方。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或云。绕百千匝。不云右者。略也。然旋绕时。或千匝百匝。十匝七匝。五匝三匝。各有所表。且论常行三匝者。表供养三尊。止三毒。净三业。灭三恶道。得值三宝。余可意知。斯不繁述。若论其福果者。如菩萨本行经云。昔佛与阿难入舍卫城。而行乞食。时彼城中。有一婆罗门。从外而来。见佛出城。光相巍巍。时婆罗门。欢喜踊跃。绕佛一匝。作礼而去。佛便微笑。告阿难言。此婆罗门。见佛欢喜。以清净心。绕佛一匝。以此功德。从是以后。二十五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快乐无极。竟二十五劫。得辟支佛。名持儭那祇梨。以是因缘。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处。得福无量也。

三月夏安居

三月者。九旬之日也。夏是雨时。安居略分三种。谓前中后也。若四月十六日结者。名前安居。从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结者。名中安居。唯五月十六一日结者。名后安居。前一是正。后二为有事难。不及前结。如来愍众顺物。故开一月。谓从四月十七。至五月十六。于此一月中。续结令成。脱此不得。以不成法故。然此三时。皆须住满九旬为期。其前结者。当住至七月十五日解。若中结者。从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四日。中间若有事缘。数满九旬。听解而去。若非正缘。还须同后结者住。至八月十五日解。据此三时。偏约夏月者。情在三过。一者无事游行。妨修道业。故母经云。夏中无缘。不应乞七日法。冬中无缘。不应行。二者伤损物命。违慈实深。以夏中方尺之地。悉皆有虫。故正法念经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则跏趺而坐。三者所为既非。故招世谤。以诸檀越嫌言。外道持戒者。畏伤众生。夏犹不行。况佛弟子慈心者。冬夏所求。无有厌足。鸟依林树。野兽依山。皆有住时。云何比丘。无暂时息。以斯之过。教兴兹焉。今如来随顺众生。故于毗兰若。前三月夏安居也。

波罗国

或云波利国。波利。乃北天竺外。雪山西。缚喝国之。城名。非东南海中之波罗国也。有云波罗奈国。波罗奈。是中天竺境。与波利悬隔。此由波罗波利音之相近讹转也。

魔波旬

魔有四种。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今此言魔。正属天魔。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原非字义。本是梵音。具云魔罗。秦言能夺命。波旬。正言波卑夜。此云恶。是魔王名也。什师曰。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亦名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曰恶。若以恶加己。还以恶报。是名为恶。二曰大恶。若人不侵己。无故加害。是名大恶。三曰恶中恶。若人来供养恭敬。不念报恩。而反害之。是名恶中恶。魔王最甚也。诸佛常欲令众生安隐。而反坏乱。故言甚也。

大目连

或曰目犍连。又曰目乾连。阐义钞云。目犍连姓也。此翻赞诵。文殊问经。翻为莱茯根。真谛云。勿伽罗。翻胡豆。二物皆古仙所嗜。因以命族。新云没特伽罗。此云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因以为名。大者。以尊者得大神通。又欲于同姓中拣别。无令滥称故。什师曰。生便有大智慧。故名大目犍连。又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树名也。父祷此树神。而得子故。亦云拘隶多。皆一也。新云从父本名。名俱利迦。什师曰。时人多召其姓。鲜召其名也。是佛声闻弟子中。神通第一也(父名。生处。如受戒犍度中释)。

郁单越

或云郁坦越。又曰郁单曰。此云胜处。亦云胜生。又云高上。长阿含经云。郁单越者。其义云何。于三天下。其土最上最胜。故名郁单越。或云俱卢洲。西域记云。拘卢洲。旧云郁单越。又曰鸠楼。讹也。居须弥山北。其土丰乐。如比上天。人无我。我所。物皆自然。不假工力。故有自然粳米也(粳。音耕。俗作粳。粳。皆一也。详如三十事中释)。

舍利弗

舍利。此云身。亦云鹙。弗。此言子也。涅槃经云。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此翻身子。文句云。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言鹙子者。谓其母眼明净。如鹙鹭眼。阐义钞曰。新云奢利佛呾罗。奢利。此云鹙。即百舌鸟。亦云春莺。佛呾罗。此言子。以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显之。故云鹙子。尊者本生摩揭陀国。那罗陀村。乃南天竺。提舍婆罗门。大论师之子。八岁便升论床。摧伏诸大论师。故经云。尊者是世间第二佛。为法之将。能随如来。而转法轮。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一切世间所有智慧。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唯除如来也。尊者今请如来预为比丘制戒。如来以诸弟子。未生漏法。未为制戒。然尊者。非但今时。预请如来结戒。亦曾于过去世时。波罗奈国。大名称王所。为大臣。名曰陶利。智慧聪明。时诸民众。未有过患。而请王制诸刑罚。王念庶民。未有过恶。不以制罚。复于今时。诸比丘未有漏法。而请世尊预制禁戒。佛知诸弟子。未有有漏法生。不以制戒。譬如转轮圣王。不以无过。而为婆罗门居士。而制刑罚。佛亦如是。尔时大名称王者。世尊是。时大臣陶利者。尊者舍利弗是也(余如受戒犍度中释)。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

音释

五见

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

音匿。

四流

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音陵。鸟羽。

音抛。膀胱也。

音颇。不可也。

音棒。蛤属。

音欣去声。

嗔字去声。逐也。

门字上声。

音意。

音迎。柱也。

莱茯

上音来。下音伏。

音叔。豆也。

先字上声。同鲜。

鹙鹭

上音秋。下音路。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目录毗婆尸佛尸弃佛随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契经祇夜经受记经偈经句经因缘经本生经善道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波提舍经恐畏林偏露右肩未为结戒有漏法毗舍离迦兰陀村须提那子阿罗汉华水故二欲想念热火炬䟦阇子戒羸雌猕猴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丘善来比丘乞求比丘着割截衣比丘破结使比丘白四羯磨比丘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