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孙奇逢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孙奇逢〗(1585-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晚年因在河南辉县夏峰村讲学,学者中称之为夏峰先生,又自号岁寒老人,清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保定)人。祖为嘉靖举人,父为明末秀才。少倜傥,好奇节,内行笃修。年十七考中举人,后屡试不第。以教书糊口。营救左光斗,为“范阳三烈士”之一。曾抗击满清兵入侵。先后拒绝明远、农民起义军、清廷招聘。但剃发易服。曾传播野史,被告,经弟子调停,事息。从事著述讲学活动,汤斌、耿介、傅山等,都曾登门拜访,影响远及江浙。死后入祀百泉书院,从祀文庙。为学调合朱熹王阳明,认为周敦颐之无欲,二程之主敬,朱熹之穷理,陆九渊之本心,王阳明之良知,皆从治博中体认精微,所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无非说约之旨。诸儒的学说,都秉承了孔孟的说教,将“道统”寓于“学统”之中,包含着治国安民的大道理。后世学者,对宋陆异同聚讼不已。主要是缺乏融通之见,失其原初之旨,支上生支,遂成歧途。认为王阳明之良知,朱熹之格物,本来无异。若主之王阳明之说,则天下无心外之物,无物外之心。因我心原有此物,起一念事亲,则亲即是物;起一念事君,则君就是物,知与物不相离。若主之朱熹之说,则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诗书文字干言万语,只是说明心性。若不是灵知原在我心,如何能会文切理,通晓文义?一旦明了,则物就是知,物物皆知,水月交涵,光光相射,勿再辨格之与致。此亦知与物不相离者。知此,则致知有致知之功夫,格物有格物之功夫。然而,朱熹与王阳明学说有原则区别:朱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主格物;而王则谓物不外我心,外我心而求物理,则无物理。遗物理而求我心,我心又是何物?调合的结果,只能是非王非朱。针对王学趋于空虚,于是提出求得把柄之主张。认为提出一个把柄,立定一个主宰,不于无声无形中向本体,而于有条有理众著而成象者见本原。而礼乐皆为本。因而提出乾坤浑是一个礼。力辨王阳明为儒而与禅不同,认为心善无不善为禅宗,为释氏本心之说。性命于天,自是至善无恶。孟子所以道性善,此圣学本天之说。本天,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能兼善天下。本心只能了当一,故谓之自私自利。有统体之理,有一偏之理,理有偏全,学术自别。又在儒学中谈顿渐,以调合朱王之异。认为顿从渐来,无渐何顿可言?渐为下学,顿为上达。二者不可以分言,顿之非虚,而渐之非实,当不作歧观。痛斥乡愿,主张做有所作为的英雄。不开眼界,不大心胸,不去取圣贤,未许读书。主张凡从口耳入者,皆非自得,故居之不安。居安则静,静乃太极。本体与天地万物同居,故曰“深”。主张“心性天命”四字只一样,人具之为心,心之灵为性,性自出于天,天之一定为命。提出以慎独为宗,体认天理为要,日用伦常为实际的一整套学习内容和方法。鄙薄学风空疏浅陋,反对程朱穿凿附会,理学应从明返于宋。认为学问吃紧,当先透生死之关。此关一透,功名富贵自可消费力。人能念念不忘死候,日夕戒慎,临深履薄,自不敢恣情纵欲,作越理犯分之事。告诫弟子,学问之事患无处下手,故无得力处,知为“躬行”二字上着手,便一了百当。鼓励用儒学观点字字句句对照身心,直到毫无躲藏处,浑身充汗,方是本性出头的时候。论者谓其调合朱王,犹为旧学(理学)坚守残垒,效死勿去。与黄宗羲、李□并称清初三大儒。因其传学至广,年尤老寿,授徒甚多,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学者。著有《四书近指》、《理学宗传》、《岁寒集》、《岁寒堂续集》、《夏峰先生集》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