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全祖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全祖望〗(1705-1755年)字绍衣,一字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自署鲒□亭长,清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受张廷玉排斥,仅以知县用,愤而弃官,不复出。为户部侍郎李绂所重,曾入山东济南学政衙门幕。结识杭世骏、方苞等。归里贫且病,饮食不给,人有所□,不受。曾主讲浙江"蕺书院"和广东"端溪书院",为士林所重。年十六既能为古文,讨论经史,证明掌故。为学强调躬行,对朱熹、陆九渊采取调和态度。认为圣学莫重于躬行,而立言究不免于有偏。朱陆之学皆躬行之学。其立言之偏,而后人则采其醇而略其庇,此乃真能会同朱、陆者。认为在对待朱、陆两家的态度上,著名之人皆不言两家之是非,而言两家之是非者,均未深知朱陆者。批评理学家"遇疏陈腐"。服膺黄宗羲,赞扬其学必源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的治学之旨。黄氏之学兼通九流百家,不诡于纯儒,杂而不越。以其学言之,有明三百年无此人,尊为"魁儒",但认为文人习气与党人之习未尽。积十年之功,续补《宋元学案》,经其特立者四十五,修补者十七,旁收不遗余力,有六百余年儒林所不及知而予表面出之者。对宋儒评价较为中肯,尤多编纂体例多所创见。精于史学,尤熟于明末清初史事。论史注重民族气节,不满于明末自负身心性命之醇,以气节为粗的讲学风气,认为历史人物的忠贞大节而不在于区区著述之间。于史书多有论评。对《史记》列传不满,而对《宋史》评论尤多,曾有志于重修之。对《唐书》、《五代史》、《金史》、《元史》各有评论。对官修《明史》,曾六次致书发表意见,力主将隐逸归于忠义。又答弟子所问经史疑义,录为《经史问答》十卷,前承古贤,后启学者,可与顾炎武《日知录》比美。又继阎若璩、何焯之后,第三次笺注王应麟所著之《困学纪闻》。认为纬书之说除灾详怪诞之外,不无可采。致力于辑佚校勘工作。曾与李绂共同倡导对《永乐大典》的辑佚。又至少参阅明清两代二十多位学者的校注,在先世三代校注基础上,积多年之功,七校《水经注》,将正文与注文分开,各归其位。虽赵一清、戴震都曾予以校注,各门弟子多互相指责,然梁启超则认为全氏是开山之主,功不可没。认为明末至清初的史料文献,若不及时收集,必尽泯灭。故遍求乡里及诸人后嗣,有不肯出者,则长跪以求,片纸只字,亦编次收拾。有认为其为乾嘉史学文献派的代表。治学渊博无涯,于书无不贯通。阮元极赞其学如百尺楼台,实从地起,其功非积年功力不可;亦尝谓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传,而祖望兼之。还著有《鲒□亭文集》、《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