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彭龟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彭龟年〗(1142一1206年)字子寿,号止堂,南宋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及第,授宜春尉、安福丞。荐为太学博士、累移兼嘉王府直讲、起居舍人、吏部侍郎。为官廉正,敢于面折廷诤。少好学,喜深思。读程氏《易》,至废寝忘食。从朱熹、张□问难质疑,其学益精。主要门人为子彭钦、彭铉。崇尚儒家的仁政,强调君主应当审明"用心有义利,主德有诚伪,用人有邪正,听言有是非"(《止堂集》卷四《论人主用心立德用人听言四事疏》)。所谓"用心有义利",明德于天下,其要为正心。而心正与不正,在于义利间。"出于吾心之诚,然而不能自己",谓义;"不出于吾心之诚,然而有为为之",谓利。如孝于父母,是吾心不能已,为义;若子不孝于父母,则父母谴责,天下讥议,而后孝敬,是有为而然,非义。故君主涵养要不断推广,使之有所为而为之事逐渐少,无所为而为之事逐渐多,积久习熟,自然离王道不远。所谓"立德有诚伪",实即实理,凡事从实而为则谓诚,不从实而为则谓伪。实则常自处以不足,故听言纳谏,惟恐不及;不实则好示人以有余,故文过饰非。欲不纵则君道实,君道实则天下安。所谓"用人有邪正",君主惟以辨君子小人为职,君子小人不能辨,则人主之职废。知人的要法,是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君主先治己之性情,而后能知人的性情。其性情与君子近,则所用者必君子;性情与小人近,则所用者必小人。故君主要辨别君子小人,莫若急于治性情。所谓"听言有是非";是言难听,如何分辨。"民众听之则圣",单独听之则愚。公共之言容易识,私独之言难信。君主应精考圣贤之言,多亲儒学之士,常使圣心昭明,了无蔽惑。他还强调振纲纪,认为尧使舜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自尧以后,凡君临天下者,以尧之所治治民,则天下治;不以尧之所治治民,则天下乱。所谓王道,莫要于三纲五常。并从儒家的仁政出发,主张"任法不如任人"。认为古之善治天下者,详于用人,而略于用法。官非其人,法亦徒设。奸吏弄虚舞弊,足以乱法。故任法不如任人,变法不如变俗。使天下士大夫皆持公而忘私之心,则国家之法无有不善。如有所不及,"亦必有以治之"。其治学,主张读古人书,应当知古人心,心"乃圣贤传道之实地"。如不得其心,虽亲见其人,闻其言,且不能无疑。《孟子》七篇,人能诵之,然而知其道者绝少。非是其书难读,是知其书,而不知存其心。他继承了程、朱的天理论,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人得天地之正气以成形,得天地之正理以成性。人道盛,则世亦盛;人道衰,则世亦从而衰。所以应去人欲,存天理,须于日用间下功夫。但有些思想又异于师训,认为"大学格物之外,非别有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又言"大本者,即此理之存;达道者,即此理之行,未有极其中而不和者,未有天地位而万物不育者,不必分说。时中者,以其全得其理,故无时而不中,非是就时上取中也"(《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彭龟年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传播扩大了理学影响,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史称"其学识正大",议论简直,善恶是非,辨析甚严"(《止堂集》)。全祖望称:"宣公(张□)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然如彭忠肃(彭龟年)之节概,吴文定之勋名,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著有《止堂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