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罗从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南宋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与杨时、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建炎四年(1130),特科及第,授惠州博罗县主簿。任满,入罗浮山,初师吴仪;以穷经为学。祟宁初,闻同郡人杨时得程氏(颢、颐)之学,慨然慕之,徒步前往,拜以为师。杨称"惟从彦可与言道。"后又赴洛阳,向程颐请教《伊川易传》。继承孔孟儒家学说,并能身体力行。创豫章学派,著名门人有李侗、朱松等。政治上主张"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宋史·罗从彦传》)。认为废祖先法度则变乱之起,恃德泽则生骄恢之心。法度之明莫如周朝,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遗绪,虽至今仍存。君主是天下的表章,若自己心正,则天下也正。太祖于寝殿中开诸门,侍皆端直开豁,无有壅蔽,以见本心。□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乃是尧舜之道。心正就要淡然无欲,不使自己的嗜好表露于外,则奸邪之徒无隙可入。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人君所以能有天下,是以其有民。民之所恃以为养是因有食,所恃为安是因有兵。故有民而后有食,有食而后有兵。君主应懂事物的先后轻重。治国要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在朝则天下大治,因君子上谏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生善心,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因小人所进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生怠心,故乱。所以天下之乱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犹如人伤气,则寒暑易侵;树木伤心,易被风雨折断。君子与小人相为消长,虽是文明之世,天下不能没小人;虽是乱世,天下不一定无君子。王者之道在于修己任贤。簿书讼狱,百官能否,非人主独自所能专掌。故王者择人而任,责其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用人座以德为先,才大而德不足,用则受累。他强调教化的作用,认为教化是朝廷之先务,廉耻为士人之美节,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知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朝廷不务教化而责士人知廉耻,士人无廉耻而望风俗美,这是不可能的。故他提倡仁、义、礼、智、信。认为士人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有忠义,则不固宠以欺君。立朝之士应当爱君如受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三者又相互依赖,凡爱君者必爱国,爱国者则必爱民。没有以君为心,而不以爱为心者。所以仁义礼智信是立身之本,缺一不可。君明,是君之福;臣忠,是臣之福;君明臣忠,则朝廷安天下治。父慈,是父之福;子孝,是子之福;父慈子孝,则家庭兴旺。俗人以富贵为福,这是陋见。关于人性问题,他认为中人之性,是由于所习。见其善,则习之为善;见其恶,则习于为恶。他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去人欲"说。认为嗜好是人情所不能免。但圣人无欲,君子寡欲,众人多欲。为去人欲,他推崇《中庸》。认为此书能使"世人学者尽心以知性,躬行以尽性。"罗从彦治学重视经世致用,是理学从二程发展到朱熹中间的重要环节。朱熹谓"龟山(杨时)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索,一人而己。"(《宋史·罗从彦传》)。全祖望评"豫章之在杨门,所学虽醇,而所得实浅,当在善人、有恒之间。一传为延平则邃矣,再传为晦弱(朱熹)则大矣"(宋元学案·豫章学案》)。著有《豫章文集》十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