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崔铣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崔铣〗(1478-1541年)字钟,一字仲凫,号后渠。明安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因忤宦官刘瑾,出为南京稽勋主事。瑾诛,召还翰林,晋侍读,后告归。嘉靖初,起原官,寻擢南京祭酒。集议大礼,因上疏忤帝,勒令致仕,家居十六年。以皇太子立,选官僚,起少詹事兼侍读学士,转南京礼部右侍郎。其学以程、朱为宗,但于程学中之言心学者,则又删之,以为涉于高虚,为门人之附会。其诋王守仁不遗余力。对于理气关系问题,铣自有心得。并不完全附和朱熹。他不同意朱熹“气有聚散,理无聚散”之说,认为理常聚而气亦聚,气若散而理亦散,气散则理无所附。关于心性之辨,崔铣认为性之离曰心,心之所具曰理,理即性,心乃发用此理亦即发用此性者,天命之谓性,故物之理即吾心之理。而心者为知觉,不可以知觉即是理之成,但心是“臭万理而出命”者,因为“无命外之理,无心外之命,无命外之心”。因“性即理”,所以,“性者仁义而已”。但性有等,其原因在于“气”。他同意“气即理”之说,认为孩童爱其亲之仁、敬其长之义、喜笑慕恋之爱、恭敬推逊之敬,皆为“气”,而发于用者,即其在于中者,故理者气之条,善者气之德,理气不是二物。同时,他又指出,心性虽不离,亦非杂,二者毕竟是区别的。认为“知能”为心之用,“爱亲敬长”为性,“好利恶害”为心之觉,“生可舍”、“死可取”为性,“心灵而性活,心移而性宰”。认为孟子所谓良知良能为心之用;爱亲敬长为性之本。因而他特别反对王守仁“致良知”而忽视良能的作法,认为“若去良能而独挚良知,是霸儒也”(《明史·崔铣传》)。关于“格物致知”,崔铣基本承袭朱熹之说,强调“格物”和“履事”,批评“不格物而曰致知者”为“妄”;“不履事而曰存心者”为“偷”。关于为学之要,铣尝言“学在治心,功在慎动”(同上)。在经济思想方面,崔铣赞赏古代的井田和封建,认为,三代而上行井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开阡陌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崔氏著有《士翼》、《松窗寤言》、《政议》等。其思想有一定影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