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长部经典

三三 等诵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末罗族之间,次第游行至名为波婆之末罗族都城,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之庵罗树园。

此时,恰好波婆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乃至任何人皆未曾住此。

波婆之末罗族等闻:“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末罗族间而至波婆,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之庵罗树园。”

尔时,彼婆罗族等,便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一面已,波婆之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波婆之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及他任何人皆未曾住此。唯愿世尊,世尊为最初之受用此。世尊之最初受用此者,于后,波婆之末罗族等,将永远得利益安乐。”

世尊默然而允许。

尔时,波婆之末罗族等,知世尊承诺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回彼讲堂。回来以后便于讲堂铺敷物,铺敷物已,设甚多座,放置水瓶,高挂油灯已再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波婆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讲堂于一面已铺设敷物,设置诸座,放置水瓶,挂油灯。世尊!世尊若为时宜,即请赴之。”

尔时,世尊着下衣,持上衣及钵,与比丘众俱,诣往讲堂。诣已,洗足而入讲堂,依中央柱向东而坐。诸比丘众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西壁向东而坐于世尊之后。波婆之末罗族等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东壁向西,面世尊而坐。尔时,世尊至夜之深更,为波婆之末罗族等说法,教诫彼等而令感奋、喜悦、庆慰而离去。

“宇阇达等!夜至深更矣,汝等想是时宜当回去!”

“诚然,世尊!”彼波婆之末罗族等,依世尊之[教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离去。

尔时,世尊于末罗族等离去不久,遍见寂静默然之诸比丘众,而告尊者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诸比丘众已达远离惛沈、睡眠,舍利弗!当奋起心志,为此诸比丘众说法,我因背痛,今将少卧休息。”

尊者舍利弗,则应诺世尊:“诚然,世尊!”

如是,世尊从僧伽胝衣叠为四叠,置于右胁下,恰如狮子之卧而卧——[一]足叠于[他]足之上,有具念、正知,[自]为起想。

尔时,恰尼乾子死于波婆不久,而因其死,尼干诸徒分裂为二派,互相相斗、相诤,而渐卷入斗诤,交系锐利舌锋而住。谓:“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将来]汝如何亦不可能知耶!”“汝行邪行,我行正行!”“我言与理相应,汝言与理不相应!”“汝当言于前而言于后,当言于后而言于前!”“汝不精细思虑,立即被颠覆!”“汝虽立言论,但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而巡游[学习],若能者既自解之。”

如是,尼乾子之徒众间行杀戮。然,彼尼乾子之诸在家白衣弟子等,对尼乾子皆厌忌、讥慊、遗去已,其状态恰如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正等觉者所说之法、律;又如不得为依持处之破塔。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

“友!尼乾子最近死于波婆邑;而其死后,尼干徒分裂为二派……乃至……如不得为依处之跛塔。友!于所询,彼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如是非依正等觉者之所说法、律。然者,友!我等是世尊之法,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当不令纷诤。盖令此梵行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友!然者,云何为我等之佛法?彼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令其结集之,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一法者何耶?

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一切之有情依行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开示二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二法者何耶?

一 名与色。

二 无明与有爱。

三 有见与无有见。

四 无惭与无愧。

五 惭与愧。

六 恶言与恶友。

七 善言与善友。

八 入罪善巧与出罪善巧。

九 等至善巧与依等至起善巧。

一〇 界善巧与作意善巧。

一一 处善巧与缘起善巧。

一二 处善巧与非处善巧。

一三 质直与柔和。

一四 堪忍与可乐。

一五 和顺与供养。

一六 无害与清净。

一七 失念与不正知。

一八 念与正知。

一九 不护根门与不计食量。

二〇 能护根门与知食量。

二一 思惟力与修习力。

二二 念力与定力。

二三 止与观。

二四 止相与精勤相。

二五 精勤与专念。

二六 戒成就与见成就。

二七 戒衰耗与见衰耗。

二八 戒清净与见清净。

二九 见清净与依见精勤。

三〇 厌可厌处与为生厌之正精勤。

三一 于善法不喜足与于精勤不遮止。

三二 明与解脱。

三三 尽智与无生智。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说此二法。[故]于此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一〇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三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三法者何耶?

一 三不善根: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

二 三善根: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

三 三恶行:身恶行、诸恶行、意恶行。

四 三善行: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

五 三不善寻:欲寻、恚寻、害寻。

六 三善寻: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

七 三不善寻:欲思、恚思、害思。

八 三善思:出离思、无恚思、无害思。

九 三不善想:欲想、恚想、害想。

一〇 三善想:出离想、无恚想、无害想。

一一 三不善界:欲界、恚界、害界。

一二 三善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

一三 复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四 复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一五 复三界:劣界、中界、胜界。

一六 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一七 复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一八 复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

一九 三结:有身见、疑、戒禁取。

二〇 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二一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二二 三求:欲求、有求、禁行求。

二三 三慢:‘我胜’慢、‘我等’慢、‘我劣’慢。

二四 三时: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

二五 三边: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二六 三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

二七 三苦性: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二八 三聚: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二九 三疑,关于过去时之疑:犹豫,不得决意,难平意,关于未来时之疑……乃至……关于现在时之疑……[乃至]……。

三〇 如来三不护:友!如来有清净之身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身恶行;友!如来有清净之语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语恶行;如来有清净之意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意恶行。

三一 三障:贪障、瞋障、痴障。

三二 三火:贪火、瞋火、痴火。

三三 复三火:供养火、居士火、惠施火。

三四 三种色聚:有见有对色、无色有对色、无见无对色。

三五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

三六 三人:学人、无学人、非学非无学人。

三七 三长老:生长老、法长老、认定之长老。

三八 三福业事:施行福业事、戒行福业行、修行福业事。

三九 三举罪事:依见、闻、疑。

四〇 三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现前之欲,于现前之欲有自在力,犹如人及一分天并一分险难处者。此为第一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自]化作欲,彼等于[自]盛化作,于欲有自在力,犹如化乐天,此为第二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他化作欲,彼等于他化作欲,有自在力,犹如他化自在天,此为第三欲生。

四一 三乐生:友!有诸有情,于所修习起禅定乐而住,犹如梵众天,此为第一乐生;友!有诸友情,于乐令遍润、遍满、充满、遍溢,彼等便时常发感激之语,曰:‘彼为乐!彼为乐!’犹如光音天,此为第二乐生,友!有诸有情,于乐令犹遍润、遍满、充满、遍益,彼等如是满足已,而感受乐,犹如遍净天,此为第三乐生。

四二 三慧:学慧、无学慧、非学非无学慧。

四三 复三慧:思所成慧、闻所成慧、修所成慧。

四四 三仗:闻仗、离仗、慧仗。

四五 三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六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四七 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四八 三修:身修、心修、慧修。

四九 三无上:见无上、行无上、解脱无上。

五〇 三定: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

五一 复三定:空定、无相定、无愿定。

五二 三清净: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五三 三寂默: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

五四 三善巧:增益善巧、损益善巧、方便善巧。

五五 三憍:无病憍、年壮憍、活命憍。

五六 三增上:我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五七 三论事:关于过去时,如为此言说:‘于过去时有如是’;关于未来时,如为此言说:‘于未来时当如是’;关于现在时,如为此言说:‘于现在时有如是’。

五八 三明:于过去随念所住智明,对诸有情之死生智明,对诸漏灭尽智明。

五九 三住:天住、梵住、圣住。

六〇 三神变:神通神变、知他心神变、教诫神变。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如是诸三法。故……乃至……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一一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四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四[法]者何耶?

一 四念处:友!于此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断世间之贪、忧,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有正知与[正]念,断世间之贪、忧。

二 四正勤:友!于此有比丘,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诸恶不善法当断,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未生之诸善法令生,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诸善法令住不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欲起、发勤、策心、持心。

三 四神足:友!于此有比丘,修欲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精进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思惟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

四 四静虑:友!于此有比丘,离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静虑而住,灭寻与伺,内心归于稳静,得心一境性,[如是]无寻无思,三昧地所生之喜、乐,成就第二静虑而住;离喜为舍住者,具念,有正知,由身觉受乐,诸圣者称为:‘舍、具念、乐住者’,成就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断苦,乃至灭所有之喜、忧,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静虑而住。

五 四修定:有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现法乐住;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获得知、见;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诸漏之灭尽。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现法乐住?友!于此有比丘,由离欲、离诸不善法,成就初静虑而住……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成就第四静虑而住。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现法乐住也。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知、见之获得?友!于此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专作日想,观夜如昼,观昼如夜,如是明彻、澄亮之心,修光明晖耀之心。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智、见之获得也。友!修定,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正念、正知?友!于此有比丘,了知受之生起,了知住,了知灭,了知想之……[乃至]……寻之……[乃至]……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正]念、正知也。友!修定,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诸漏之灭尽?友!于此有比丘,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乃至]……此是想……乃至……此是行……乃至……此是识,此是识之集,此是识之灭也。友!此修定,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诸漏之灭也。

六 四无量:友!于此有比丘,慈俱行之心,遍满一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亦然]。如是遍满上、下、横、一切处、一切方、一切之一世界,慈俱行之广大、大广博、无量、无怨、无忧之心而住。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舍俱行之心……乃至……。

七 四无色:友!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之色想,灭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为‘虚空是无限’,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超越空无边处,为‘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而住;超越一切识无边,为‘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超越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

八 四依:友!于此有比丘,思惟一[法]而受用;思惟一[法]而忍受;思惟一[法]而远避;思惟一[法]而遣除。

九 四圣种:友!于此有比丘,随所得之衣服而喜足,且赞叹随所得衣服之喜足,衣服之因缘故,无陷不当、不应[之方法],若不得衣服亦无懊恼;虽得不染着、不迷闷、无罪过而见过患,受用出要之慧;更为随所得衣服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为古往以来第一圣种住者。复次,友!有比丘,随所得饮食而喜足,且赞叹随所得饮食之喜足,饮食之因缘故,无陷不当、不应[之方法],若不得饮食亦无懊恼;虽得不染着、不迷闷、无罪过而见过患,受用出要之慧;更为随所得饮食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复之,友!有比丘!随所得房舍而喜足……乃至……复次,友!有比丘,乐断、爱断,乐修、爱修。而彼为乐断、爱断、乐修、爱修,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为古往以来第一圣种住。

一〇 四勤:律仪勤、断勤、修勤、随护勤。律仪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是,若不制御眼根而住者,当于贪、忧、罪、不善之诸法随起,能入其制御,入于护眼根、眼根之制御;耳之闻声已……乃至……鼻之臭香已……舌之尝味已……身之觉触已……意之识法已,不取相,不取随相……[乃至]……。友!此谓律仪勤。断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不忍容已生之欲寻,断、灭、远离、令无有,不忍容已生之恚寻……不忍容已生之害寻……诸已生之恶不善法……[乃至]……友!此谓断勤。修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修念等觉支,此离之依、离欲之依、灭之依、舍离之成熟者也。修择法等觉支,此离之依……乃至……修精进觉支……修喜等觉支……修轻安等觉支……修定等觉支……修舍等觉支,此离之依、离欲之依、灭之依、舍离之成熟者也,友!此谓修断。随护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随护已生善之定相,[谓:]骨想、虫啖、青瘀想、败坏想、胀膨想也,友!此谓随护勤。

一一 四智: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也。

一二 复四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也。

一三 四预流向支:亲近善士、听受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也。

一四 四预流果支,友!于此有圣弟子,于佛陀成就信不动、即:如是彼佛陀是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无上师、调御丈夫者、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成就信不动,即:世尊善说之法,现见而超越时,言近观而能知见,引导、唯智者亲所谅知也,于僧伽成就信不动,即、世尊之圣弟子僧伽,具足妙行,具足质直行,具足如理行,具足正行,所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圣弟子僧伽,应恭敬、尊重、布施、合掌礼拜、是世间之无上福田。成就圣所爱之戒,此非所坏,无败秽、非所渎、无所损、自在、智者所赞叹、无染污,导于定。

一五 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也。

一六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

一七 四食:段食、若粗、若细也,第二解[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也。

一八 四识住:缘色而坚立识,以色为境,以色为依,以喜为座,增长、增益、增广。友!缘受……友!缘想……友!缘行而竖立识,以行为境,以行为依,以喜为座,增长、增益、增广。

一九 四不行处行:贪不行处行,瞋不行处行,痴不行处行,怖不行处行也。

二〇 四爱生:友!因衣服而于比丘爱生;友!因饮食而于比丘爱生;友!因房舍而于比丘爱生;友!更因有无有而于比丘爱生。

二一 四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二二 复四行:不堪忍行、堪忍行、调伏行、寂静行。

二三 四法足:无贪法足、无恚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也。

二四 四法受:友!有法受,于现苦当来亦苦报;友!有法受,于现苦当来有乐报;友!有法受,于现乐当来有苦报;友!有法受,于现乐当来亦有乐报。

二五 四法蕴: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也。

二六 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二七 四处:慧处、谛处、舍处、止息处也。

二八 四记问:一向记问,分别记问,反结记问,应舍记问也。

二九 四业:友!有业,黑而有黑报;友!有业,白而有白报;友!有业,黑白而有黑白报;友!有业,非黑非白而有非黑非白之报,转向业之断尽。

三〇 四应证法:宿住[之事],应依念而证;死生[之事],应依眼而证;八解脱,应依身而证;漏尽,应依慧而证。

三一 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也。

三二 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也。

三三 四离轭:由欲轭之离轭、由有轭之离轭、由见轭之离轭、由无明远之离轭也。

三四 四系:贪身系、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身系也。

三五 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也。

三六 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也。

三七 四入胎:友!有一类不正知而入母胎中,不正知住母胎中,不正知从母胎出,此为第一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不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二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三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四入胎。

三八 四自体得:友!有自体得,自思所作用而非他思;友!有自体得,他思所作用而非已思;友!有自体得,自思与他思俱作用;友!有自体得,自思与他思俱非作用。

三九 四施净:友!有施、施者净,于受者非[净];友!于受者净,施者非[净];友!有施、施者、受者俱非净;友!有施、施者及受者俱净。

四〇 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一 四非圣言: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

四二 四圣言: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也。

四三 复四非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识言识也。

四四 复四圣语: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识言不识也。

四五 复四非圣言: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识言不识也。

四六 复四圣言: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识言识也。

四七 四人:友!有一类人令自苦、勤自苦;友!有一类人令他苦、勤他苦;友!有一类人令自苦、勤自苦又令他苦、勤他苦;友!非令自苦、非勤他苦、又非令他苦、非勤他苦,彼不令自苦,不令他苦而于现在世断欲、灭尽、清凉、觉受乐、自为圣性而住。

四八 复四人:友!有一类人,有自利行而非他利[行];友!有一类人,有利他行而非自利行;有一类人,非自利行亦非利他行;友!有一类人,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

四九 复四人:于闇赴闇、于闇赴明、于明赴闇、于明赴明。

五〇 复四人:不动沙门、赤莲华沙门、白莲华沙门、妙软沙门。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之四法。[故]……乃至……当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第二 诵品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五法。[故]……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五法者何耶?

一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 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

三 五欲功德:眼所识之色是可爱、可喜、可乐、可意而能令赍欲,又能令染着;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可爱、可喜、可乐、可意而能令赍欲,又能令染着。

四 五趣: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也。

五 五悭:住处悭、家悭、利得悭、色悭、法悭。

六 五盖:欲贪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七 五下分结: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瞋恚。

八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九 五学处: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窣罗迷丽耶、末陀等诸放逸处。

一〇 五不能处:友!漏尽之比丘,不可能故意断生者之命;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盗心不与而取;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淫欲法;漏尽比丘,不可能正知而说虚诳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爱欲意受用所蓄积——犹如前在家时。

一一 五损失:亲属损失、财损失、病损失、戒损失、见损失。友!诸有情因其亲属损失、财损失、病损失、身坏命终之后,不生于无幸处、恶处、险难处、地狱;友!诸有情因其戒损失、见损失,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无幸处、恶处、险难处、地狱。

一二 五成就:亲属成就、财成就、无病成就、戒成就、见成就。友!诸有情因其亲属成就、财成就、无病成就,身坏命终之后,不生于善趣、天界;友!诸有情因戒成就、见成就、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

一三恶戒、犯戒者之五患:友!恶戒、犯戒者因!放逸而大损失财富,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一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恶名流布,此是恶戒、犯戒者之第二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若近此等任何诸众,[即:]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等,无不得怖畏、意安,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三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于迷乱而命终,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四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无幸处、险难处、地狱,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五患。

一四 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友!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财富聚,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二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亲近任何诸众: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等,皆得离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戒者之第三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终,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四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身怀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一五 友!叱责比丘欲叱责他人时,于内心现前五法,应可以叱责他人:‘我于应时语,非时不语。’‘我应语实,不语不实。’‘我应语柔和之语,不语粗语。’‘我应以慈心语,不怀瞋恚语。’友!叱责比丘欲叱责他人时,应于内心现前此等五法而叱责他。

一六 五勤支:友!于此有比丘,有信,信如来之正觉,谓: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为无病、无疾,成就体温平均之消化力,不过冷不失热,得中庸堪精进,无谄无诳,及于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前,如实自显现;为断不善法,为成就善法,专念精进而住,有力有势,常于诸善法中,系轭而[住];具慧,应趣生灭观成就慧,此是圣正决择,趣苦之尽。

一七 五净居:无烦、无热、善现、善见、阿迦腻吒[天]也。

一八 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般、有行般涅槃、上流趣阿迦尼吒也。

一九 五心芜: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疑、有危惧、不能胜解、不能心安净;友!若有比丘,如是于大师有疑、有危惧、不能胜解、不能心安净者,彼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能向于趣向;如是心之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一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法有疑,有危惧……乃至……[此为第二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僧伽有疑……[此为第三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学处有疑……[此为第四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之间,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动、生芜心;友!若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之间,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动、有生芜心者,彼之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也。如是其心之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五之心芜。

二〇 五心缚:友!于此有比丘,于爱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心、不离热恼、不离渴爱;友!若有比丘,于爱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心、不热恼、不离渴爱者,彼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其心如是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一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身不离贪……乃至……此第二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色不离贪……乃至……此为第三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唯取食胃之所欲,享受胜乐、触乐、眠乐而住,……[此为第四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类祈愿诸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为天或天之类。’友!有比丘如是一类以祈愿诸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为天或天之类。’如是比丘之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且其心如是热勤、专心、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五之心缚。

二一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二二 复五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二三 复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二四 五出离界:友!比丘于此虽思惟欲时,其心不趣入于欲,不信乐、不安住、不被牵引,而且思惟由此之舍离时,则,其心能趣入舍离、信乐、安住、受牵引;则,彼如是之心,由欲善离、善修、善起、善解脱、善离系。然,凡为缘欲所生之诸漏、损害、热恼,由此皆脱离,彼断无[由]受为受,此名为由欲而出离;复次,友!于此比丘思惟瞋时,其心不趣入瞋……[乃至]……是名为由瞋出离;复次,友!比丘于此,思惟害时,心不趣入害……[乃至]……是名为由害出离;复次,友!于此比丘,思惟色时,其心不趣入于色……[乃至]……此名为由色出离;复次,友!比丘于此,思惟有身时,其心不趣入有身,不信乐不安住,不被牵引,而且思惟时由此舍离,则,其心能趣入舍离、信乐、安住、受引导;则,彼如是之心由欲善离、善修、善起、善解脱、善离系、如是凡缘为有身之诸漏、损害、热恼,由此皆脱离,彼绝无[由]受为受。此名为由有身之出离。

二五 五解脱处:友!于此[大]师,又有随一之应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比丘说法,友!斯[大]师,或有随一之应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比丘说法,从其所说,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而且觉知斯义、觉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而生喜[心];有喜心者,身归稳静;身归稳静则有乐受,有乐者心定,此为第一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应尊重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为他人说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为他人说法,从其所说,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为第二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且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亦非为他人说法,而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读诵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详细读诵法,从其读诵,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名为第三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非详细为他人说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读诵法,而如所闻、如所忆持,于心随寻、随伺、随观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于心随寻、随伺、于意观察法,依于此等,彼于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名为第四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应尊重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为他人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读诵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于心随寻、随伺、于意观察法;而能以慧,善取随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念、善通达。友!有比丘如斯能以慧,善取随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念、善通达,而依此等,彼于法觉知义、觉知法。而且如是觉知义、觉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则生喜[心],有喜心者身归稳静,身归稳静者有乐受,有乐受者心定,此为第五解脱处。

二六 五解脱成熟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五法。[故]……[乃至]……。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之六法……[乃至]……。

六法者何耶?

一 六内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二 六外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三 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四 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五 六受身:眼所生之受、身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六 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七 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八 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九 六不恭敬:友!于此有比丘,不恭敬、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法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僧伽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学处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交友而住。

一〇 六恭敬:友!于此有比丘,有恭敬、随顺于[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乃至]……于不放逸……[乃至]……于交友……[乃至]……。

一一 六喜近伺:以眼见色已,赍喜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闻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而赍喜近伺法。

一二 六忧近伺:以眼见色已,赍忧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赍忧近伺法。

一三 六舍近伺:以眼见色已,赍舍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赍舍近伺法。

一四 六和敬法: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乃至]……兴起慈语业……[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乃至]……兴起慈意业……[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如法之所得,如法之所获,至所受于钵中;至所获得,与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则不止,不相伴受用者则不止;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彼于此诸戒之无坏、无断、无杂、无瑕而解脱,智者所称赞、无秽、导于定,如是于诸戒间,与诸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受持而住。如是之和敬法……[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彼之此见、神圣、导引、能善诱此等所有之正尽苦。于如是之诸见,与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修学而住。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摄受、无诤、和合、导于一趣。

一五 六诤根:于此有比丘而有忿、有恨;友!比丘如是有忿、有恨,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不尊重、不随顺随于法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僧伽而住,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友!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随顺[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者,则于僧伽兴起斗争,有人兴起如是斗争者,赍众多之不利,赍众多之非乐,赍众多之非义,赍人、天不和与痛苦。友!汝等如是周遍观察于内外之诤根!友!而且汝等,为断如斯之恶诤根而精勤;友!若汝等如是无周遍观察内外之诤根者,友!其时汝等则不到达除却将来之恶诤根。彼恶诤根之断乃如是;彼恶诤根将来不能除却亦如是。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覆、有恼……。[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嫉、有悭……(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诳、有谄……[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恶 望、邪见……。[复次,友!于此有比丘]自取着所见,坚守不舍弃。友!比丘之如是自取着所见,坚守不舍弃者,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友!于此有比丘如是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者,于僧伽会兴起斗诤。友!有人如是兴起斗诤者,应赍众多之不利,赍众多之非乐,赍众多之非义,赍人、天之不利与痛苦;友!汝等如是于内外应周遍观察其诤根;而且汝等为断其恶诤根而精勤;友!汝等如是于内外无周遍观察其诤根者,友!其时,汝等将不能到达除却将来之诤根。彼诤根之断乃如是,彼诤根之将来不能除却亦如是。

一六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一七 六出离界: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为所乘、为所因,行、数修、令善精勤;而且我尚有瞋恚、缠缚而住。’人应告彼言:‘勿[为]如是,尊者!勿作如是言、勿咎责世尊,咎责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说。’友!无处亦无所容,凡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为所乘,为所因,行、数修、善精勤、尚于其时,心为瞋恚所缠缚者,无如是处。友!慈心解脱,既不外于出离瞋恚也。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悲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害[心]缠缚而住’……[乃至]……友!悲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害心。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不乐所缠缚而住’……[乃至]……友!喜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不乐。复出,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舍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贪所缠缚而住’……[乃至]……友!舍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贪。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无相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随相识’……[乃至]……友!无相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一切相。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远离有我[见],因此我无周遍观见,而我心尚有疑、狐疑箭所缠缚而住’,人应告彼言:‘勿为如是,尊者!不应作如是言,勿咎责世尊,咎责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言’。友!无处无所容。凡远离‘有我’见,不周遍观见‘我乃此也’,而尚有心疑、狐疑之箭所缠缚者,无如是处。友!远离‘有我’之慢,此即不外于出离疑、狐疑之箭。

一八 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得无上、我无上、行无上、忆念无上也。

一九 六随念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二〇 六恒住: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也。

二一 六生类: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黑生类而生黑法;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黑生类而生白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黑生类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白生类而生白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白生类而生黑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白生类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

二二 六决择分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非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六法。故……[乃至]……。

友!……[乃至]……世尊正实开示诸七法,故……[乃至]……。

七法者何耶?

一 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也。

二 七觉支:念等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也。

三 七定具: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也。

四 七非正法:友!于此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慧也。

五 七正法:友!于此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勤精进、念现前、具慧也。

六 七善士法:友!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知人也。

七 七殊妙事:友!于此有比丘,于热求受持学处,于当来勿离渴望受持学处;于观察法……[乃至]……于调伏 望……[乃至]……于闲居……[乃至]……于勤精进……[乃至]……于具念明察……[乃至]……于热求有见解,于当来渴望勿离见解。

八 七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也。

九 七力: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一〇 七识住:友!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备种种想;犹如诸人及一类天、一类险难处者,此为第一识住;友!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备一种想,犹如梵众天之最初生时,此为第二识住;友!有诸有情,具一种身,备种种想,犹如光音天,此为第三识住;友!有诸友情,具一种身,备一种想,犹如遍净天,此为第四识住;友!有诸有情,超越一切种之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也’,成就空无边处,此为第五识住;友!有诸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此为第六识住;友!有诸有情,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此为第七识住。

一一 七应供人: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脱、随法行、随信行也。

一二 七随眠:欲贪睡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也。

一三 七结:爱结、瞋结、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也。

一四 七止诤:能止、或能治所起之诤讼:当与现前毗奈耶、当与忆念毗奈耶、当与不痴毗奈耶、当依自认而行、多数决[法]、求其罪处[法]、草覆地[法]也。

友!……[乃至]……世尊开示此等诸七法。[故]……[乃至]……。

第三 诵品

友!……[乃至]……世尊正开示诸八法,故……[乃至]……。

八法者何耶?

一 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也。

二 八正: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三八应供人:预流、成就预流果应证位,一来、成就一来果应证位,不还、成就不还果应证位,阿罗汉,成就阿罗汉[果应证位]也。

四 八懈怠事: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即为念:‘我有应作之事业,而且我身依作其事业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不为得未得,不为至未至,不为证未证,不为勤精进,此为第一懈怠事;复次,友!于有比丘,已作事业,乃为念:‘我已作事业,而且我身依作其事业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而……乃至……此为第二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应行道路,乃为念:‘我应行道路,而且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而……此为第三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为念:‘我已行道路,而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为第四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行某村、镇行乞,于十二分不得好恶之食,乃为念:‘我或往某村、镇行乞,十二分不得好恶之食,而且我身疲惫而不堪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是第五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好恶之食,乃为念:‘我或往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而我身疲惫而无堪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等第六懈怠事;复次,有比丘,有起少疾,乃为念:‘我有起少疾,卧息较好,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为第七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病愈、疾治不久,乃为念:‘我病愈、疾治不久,而我身力弱,不适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不得未得,不至未至,不证未证,不为勤精进,此为第八懈怠事。

五 八精进事: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乃为念:‘我有应作之事业,而我作事业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为至未至,为证未证,应勤精进!’彼便为得未得,为至未至,为证未证,令勤精进,此为第一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作事业,乃为念:‘我已作事业,而我作事业之时,不能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二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当行道路,乃为念:‘我应行道路,而且我于行道路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三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为念:‘我已行道路,而且我于行道路之时,不能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四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得十二分好恶之食,乃为念:‘我往某村、镇行乞,得十二分好恶之食,而且我身轻堪为事业,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五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乃为念:‘我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且我身力具,堪能事业,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六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起少疾,乃为念:‘我起少疾,而我疾虽增盛,亦无所惧,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七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病愈、疾治不久,乃为念:‘我病愈、疾治不久,而我病虽有再发之可能,亦无所惧,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八精进事。

六 八施事:行近施、因布畏而施、‘彼曾施我’而施、‘彼将施我’而施、‘施是善’而施、‘我炊彼未炊者不得与施物’而施、‘我行此施时善名流布’而行施、为心之庄严为心之资助而行施。

七 八施生: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衣服、车乘、华鬘、薰香、床坐、房舍、灯明等。彼希望其惠施有所[果报],谓:彼见刹帝利、婆罗门、乃至居士等族,充满五欲功德,具足供御,彼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利帝利、婆罗门,乃至居士等豪族。’彼决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为其心解脱于下者,无修胜处,转向其生处,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恶戒者,友!而具戒者之心愿,清净而常成就;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乃至]……而彼有所闻:四大王众天长寿、美貌、饶多其乐,彼乃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生于……’[乃至]……。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乃至]……而彼有所闻:三十三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夜摩天……[复次,友!……而彼所闻:]睹史多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乐变化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他化自在天……[乃至]……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衣服、车乘、华鬘、薰香、涂香、床坐、房舍、灯明等。彼希望其施有所果报,而有所闻:梵众天长寿、美貌、饶多其乐。彼乃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梵众天。’彼决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其心如是解脱于下者,无修胜处,转向其生处,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恶戒者,名为离贪者,而非具贪者。友!而且具戒者离贪者之心愿,清净而常成就。

八 八众:利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大王众、三十三天众、魔众、梵众也。

九 八世法:得、不得、名声、恶声、诽谤、称誉、乐、苦也。

一〇 八胜处: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些少好恶之诸色,而且[对此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一胜处;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无量好恶之诸色,而[对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二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些少好恶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三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好恶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四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青、青色、青泽、青光之诸色,犹如青、青色、青泽、青光之鸟莫迦花,或青、青色、青泽、青光,两面柔滑如波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青、青色、青泽、青光之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五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黄、黄色、黄泽、黄光之诸色,犹如黄、黄泽、黄光之羯尼迦华,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六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赤、赤色、赤择、赤光之诸色,犹如赤、赤色、赤泽、赤光之槃豆时缚迦花,或赤、赤色、赤泽、赤光之两面柔滑如波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无色想,于见赤、赤色、赤泽、赤光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七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白、白色、白泽、白光之诸色,犹如白、白色、白泽、白光之鸟沙斯星,或白、白色、白泽、白光之两面柔滑之波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白、白色、白泽、白光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八胜处。

一一 八解脱:有色而观诸色,此为第一解脱;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观诸色,此为第二解脱;有‘清净’等胜解,此为第三解脱;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空是无边!’成就空无处而住,此为第四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处而住,此为第五解脱;超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此为第六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为第七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此为第八解脱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如是之八法,[是故]……[乃至]……。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九法。[是故]……[乃至]……。

九法者何耶?

一 九害心事:‘彼对我作不饶益’,而结害心;‘彼对我作非义’,而结害心;‘彼当对我作不饶益’,而结害心;‘彼曾对我所爱、可意者行不饶益’,而结害心;‘彼曾对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彼将对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乃至]……‘[彼我曾于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彼将对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

二 九害心调伏:‘彼曾对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对我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对我当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曾对我所爱、可意者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当对我所爱、可意者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乃至]……‘彼曾对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对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当对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

三九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种种身及种种想,犹如诸人、一部分诸天、一部分之险难处者,此为第一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种种身及一种想,犹如梵众天之最初生时者,此为第二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一种身及种种想,犹如诸光音天,此为第三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一种身及一种想,犹如诸遍净天,此为第四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无想亦无别受,犹如诸无想有情天,此为第五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也!’成就空无边处,此为第六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此为第七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成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此为第八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此为第九有情居。

四 梵行住之不时不节:友!于此有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觉者也;又说示法,此顺寂静、顺般涅槃、导引等觉,善逝之所开示也。[然而]彼人[恰]生于地狱时,此为第一梵住之不时不节;复次,友!于此有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觉者也,又说示法,此顺寂静、顺般涅槃、导引等觉,善逝之所开示也。[然而]彼人[恰]生于畜生趣时,此为第二梵行住之不时不节也。……乃至……[恰]生于饿鬼趣时……。生于阿修罗众中……乃至……生于长寿天众中……乃至……恰受生于边地,于此蛮族、无智者之间,于彼处无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行。……[乃至]……虽受生于中国,而自有邪见,有颠倒见,谓:无布施、无供养、无烧施、无善行、恶行之异熟果报,无此世,无彼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于此世彼世皆无自证智,作证已之宣说,此为第七梵行住之不时不节;复次,……[乃至]……虽受生于中国,自持恶慧、愚痴、聋哑而不能了知善说、恶说之义理,……[乃至]……复次,友!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不出现于世,对于法之顺寂静、顺般涅般、导引等觉,善逝之无所开示亦无宣说,而自已具慧,不愚痴、非聋哑、得理解善说、恶说之义理,此为第九梵行住之不时不节。

五 九次第住:于此有比丘,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静虑而住。……[乃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成就第四静虑而住,超一切想,灭诸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而住;超一切识无边处,‘成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

六 九次第灭:成就初静虑者,欲想已灭;成就第二静虑者寻、伺已灭;成就第三静虑者喜已灭;成就第四静虑者,出入息已灭;成就空无边处者,色想已灭;成就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已灭;成就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已灭;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已灭;成就想受灭者,想受皆灭也。

友!彼正智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如是正开示诸九法。[故]……[乃至]……。

友!彼正智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诸十法。[故]……[乃至]……。

十[法]者何耶?

一 十依因法:友!于此有比丘,具戒而能护顺解脱律仪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见微罪亦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友!如是有比丘,具戒而能护顺解脱律仪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见微罪亦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多闻而持闻、积集闻、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义、文具足,一向圆满而开示清净之梵行,多闻、持、唱诵积集、专意观察、依见善通达如是类之诸法,友!有如是比丘多闻……乃至……依见善通达如是类之诸法,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为善友、善伴、善伴党,友!如是,有比丘为善友、善伴、善伴党,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是善言者,而具足、堪忍善言之因法,善易意解诸教法,友!如是,有比丘是善言者……乃至……善易意解诸教法,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是为同梵行者种种之所作业,彼于此等,作此,有精巧、精勤、成就此,具足一切方便及思虑,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具足一切方便及思虑,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法欲,于喜谈、胜法、胜律有大欢喜,友!如是,有比丘……乃至……有大欢喜,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随[所与]之衣服、饮食、床座、病为缘而喜足医药,资具,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喜足医药、资具,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勤精进而住,为断诸不善法,为成就诸善法,有势力,有精勤,于诸善法常不废忍持,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常不废忍持,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念而能具足最上念,于远所作及远所说,俱善忆念性、随念性,友!如是,有比丘……乃至……随念性,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慧而顺生灭[之意解],圣而顺择,具足趣于正尽苦之慧,友!如是,有比丘,具慧而顺生灭[之意解],圣而顺决择,具足趣正尽苦之慧,此是依因法。

二 十遍处:有人想地遍,上、下、横无二无量也;有人想水遍……有人想火遍……有人想风遍……有人想青遍……有人想黄遍……有人想赤遍……有人想白遍……有人想空遍……有人想识遍而上、下、横,无二、无量也。

三十不善业道:断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瞋恚、邪见。

四 十善业道: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

五 十圣居:友!于此有比丘,断五支,具足六支,有一护,有四依,舍自谛,求之断尽,于思无浊,身行寂静,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也。然者,友!有比丘断五支者何耶?友!于此比丘断爱欲,断瞋恚,断惛沈、睡眠,断掉举、恶作,断疑,友!此是比丘之断五支;然者,友!有比丘具足六支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也;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友!此是比丘之具足六支;然者,友!有比丘有一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具足念[善]所护之心,友!此是比丘之一护;然者,友!比丘有四依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熟思而追求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远避一法,友!此是比丘之有四依;然者,友!比丘舍自谛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诸杂于自各有谛,彼舍、弃、除、吐遣、放舍、断、远离其一切,友!此是比丘之舍自谛;然者,友!比丘之求断尽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欲求,断有求,寂止梵行求,友!此是比丘之求断尽;然者;友!比丘于思无浊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欲思,断恚思,断害思,友!此是比丘于思无浊;然者,友!比丘身行寂静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乐,断苦,灭于前所有之喜、忧而无苦、无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此是比丘之身行寂静;然者,友!比丘心善解脱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由贪心解脱,由瞋心解脱,由痴心解脱,友!此是比丘心善解脱;然者,友!比丘有慧善解脱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了知:‘我已断贪,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瞋,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痴,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友!此是比丘之慧善解脱。

六 十无学:无学之正见、无学之正思惟、无学之正语、无学之正业、无学之正命、无学之正精进、无学之正念、无学之正定、无学之正智、无学之正解脱也。友!于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如是正宣示诸十法。于此[故]我等,结集其一切,又不能不令不混诤;为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众多之利益、众多之安乐、对世间之慈愍也。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尔时,世尊起立,告尊者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为诸比丘,说等诵教法。”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大师是允许。”如是彼等诸比丘,[闻]尊者舍利弗之所说,而欢喜、随喜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