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诗话人生

少年篇(1892—1904)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小黑塞要做文学家的愿望,同父母、学校的期望发生了巨大冲突。他知道,父母和老师虽然言谈中十分尊重作家,然而一个小孩子想当作家,在他们眼里真是疯了。他们对他的期待是做一名牧师或神学学者。

经过几年叛逆抗争、狂飙突进的青春期,18岁的黑塞终于在1895年10月17日告别了亲人、故乡,只身前往图宾根,走上了他所希望的自食其力的文学人生道路。

《浪漫之歌》及《午夜之后》

1895年10月至1899年6月近4年时间,赫尔曼·黑塞是在图宾根黑肯豪尔书店度过的,他先做了三年学徒,后来做了一年书店伙计。在这里,他白天做店员,晚上挑灯夜战,自修,创作。

他阅读大量德国及外国书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哲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黑塞钦佩歌德君主般的沉着稳重,然而又觉得自己很难仿效。他更容易受到吸引并愿意接受的是像诺瓦利斯、艾辛多夫这样的浪漫派作家,在他们那儿他很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平庸乏味的现实对浪漫作家的折磨,以及他们对“蓝花”的浪漫追求,正与他的生活状况相类似。书店里的工作是他的乏味现实,而他的“蓝花”是他的一间斗室。从到毛尔布隆上中学开始,他便有一种要用文字将自己梦想表达出来的冲动,他的渴望令他备受磨难。他要写诗,诗如同肖邦的音乐,肖邦音乐是感情的倾诉,是转变成音响的感情。

于是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在斗室烛光下写出了一首首富有浪漫情怀的诗篇。母亲过55岁生日时,他送给母亲一本小册子作为礼物,小册子里都是他自己写下的文字和诗篇。对母亲56岁的生日,他还计划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黑塞了解到,德累斯顿有个出版商愿意为青年作者提供帮助,出版他们的作品,前提是自己支付印刷费。于是黑塞决定自费出版自己的诗歌集,他将自己15—21岁间创作的诗歌编辑成册,用自己做学徒工的积蓄支付了175马克的印刷费。1898年9月30日,21岁的赫尔曼结束了书店学徒期,转正为伙计在书店工作,从此每月可得到80马克的工资。

10月份,飘逸着清新的油墨味的诗集寄来了,这本收集了38首诗歌的薄薄诗集,封面左面是葡萄藤枝叶,右面写着:浪漫之歌,赫尔曼·黑塞。

可以说,黑塞的文学创作生涯正是以这第一本诗集为开端的。多年后,他自己将这第一本诗集自嘲为“小韵律玩意”和“唉叹篇”。不过从诗集中读者不难感到他在语言韵律方面的追求和努力。这本44页的诗集共印刷600册,两年内只卖了54本。

黑塞兴奋地马上将诗集寄给母亲,作为送给她56岁生日的迟到的礼物。

一年之后,黑塞的第二本小书出版,这是一本85页的随笔集,书名选用的是《浪漫之歌》中一首诗的诗名《午夜之后》。1940年这本小书再版时,赫尔曼·黑塞在前言中写道:“这是我第一部随笔集,其书名的含义对我很明确,对许多读者则不然。在这里我想做一下暗示,暗示我的住所和我创作的田园正位于某个奇妙的时空之间……这些散文里我想展现的正是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理想王国,一座美丽的岛屿;这里的创作是解脱白日卑微劳作后对夜晚的回归,是对梦想和美丽孤独的回归;书中不乏美学追求。”简单地说,书名昭示:这些都是年轻黑塞斗室里挑灯夜书的作品,是无眠午夜后有关他梦想的文字。

伴随《午夜之后》的出版,22岁的赫尔曼·黑塞觉得,他青少年时代的狂热、敏感、哀伤该告一个段落了,巴塞尔又一次在召唤他,他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图宾根,很快在瑞士巴塞尔一家书店找到一个做伙计的职位。

巴塞尔:文坛新星

1899年9月黑塞来到巴塞尔。他先在莱希书店工作,1901年4月起,又转到瓦藤维尔旧书店,一直待到1903年初。在巴塞尔,他也像在图宾根一样,一般白天工作,晚上研习,写作。

在那里,他很快找到一个能让人受到精神激励的思想活跃的新环境。他常到国家档案馆官员、历史学家鲁道尔夫·瓦肯纳格尔家拜访,还潜心自修大学美术。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成了他最喜爱的流连之处。很快,他的新作《赫尔曼·劳舍尔的遗诗遗文》(后改名为《赫尔曼·劳舍尔》)于1900年11月在莱希书店出版社出版,得到好评,为此他也得到一笔收入。

1904年2月首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出版,出版社除了同他签署“出版合同”外,还签订了一项“附加合同”,这个“附加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在接下来的五年内,菲舍尔出版社享有购买赫尔曼·黑塞所有新作的权利。

这样,26岁的黑塞终于梦想成真,从一个书店店员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实现了“将自己业余时间的梦想与劳作变成日间梦想与劳作”的愿望,实现了靠写作养活自己的理想。

经济上的改观,让他认识到:自己结婚的时机已经成熟。1904年8月,27岁的黑塞同36岁的玛丽亚·波诺利缔结连理。婚礼过后,他们迁入博登湖畔德国境内一个小村庄。

青少年时期的诗作

新婚夫妇搬到德国乡下前的黑塞青少年时期,是黑塞诗作的丰盛期。1898年年底他结束书店学徒时,自费出版的诗歌集《浪漫之歌》,编辑的是他15—21岁间创作的诗歌。

《浪漫之歌》问世三年后,1902年6月柏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它是卡尔·布塞所编丛书《当代德意志诗人》的第三卷。该《诗集》发表了166首他的诗篇,其中大部分写于22—25岁三年间(18—25岁间他共写下大约380首诗)。对这本《诗集》,文学评论家特奥多尔·豪斯(后任第一位联邦德国总统)认为“除了一些可爱的稚嫩感及仍常出现的青年作家的不够灵活感外”,这个时期的黑塞诗作“都是艺术上的成熟作品……声调不再”(像《浪漫之歌》中的)“那样高扬,不论是早春的明媚、夏夜的沉寂,还是秋日黄昏的萧瑟都不再那么强盛;色彩柔和了些,心灵的跳动缓慢了些,而且更委婉,更富有思想了。《诗集》中的诗作都是出色作品,形式自如简约……诗人要同他的青春告别,尚不具有成熟男人的沉稳,无奈顺从之中还流露着轻微的胆怯和抱怨”。

《诗集》编者卡尔·布塞这样评价年轻的黑塞,他如此“不安而寻求安宁,无家无乡而寻找归宿。他常仰望星空,赋予‘渴望’以不同名称”。这便是黑塞被称为怀乡诗人的开始,而这里的“乡”,并不是地域上的意义,而是精神上的追求,对文学美学的追求。

这部《诗集》分为六个部分:步行篇、爱情篇、歧路篇、致美篇、南方篇、和平篇。

《诗集》出版四年后,黑塞自己评价道,这些诗歌很“有小伙子的劲头”。

黑塞青少年时期著名的诗篇有:《乡村夜晚》、《伊丽莎白》、《原野上……》、《白云》、《七月的孩子》等。

献词

这些歌儿乏艺术,少光亮,

无所雕饰,它们在花谷里唱响,

可创作它们的心,是热的,

我总是发自内心吟唱。

教我唱的,并非什么智慧,

快乐的歌就诞生于我胸膛;

如果歌儿,在春之山谷唱起,

随着风儿,它又会逝于晚霞旁。

如果你能理解,在玩笑乐趣与痛苦中

我将什么当做了神圣,

如果在这些歌中,你能将我年轻的心读懂,

那便是我所期盼的报偿。

(1892夏)

题解:这一年是黑塞青春期狂飙突进、危机重重的一年。在毛尔布隆修道院中学,14岁黑塞的理想同学校经院式精英式教学体系发生了剧烈冲突。1892年3月7日,他从毛尔布隆修道院中学逃出,第二天家人才收到他平安返校的电报。后来人们了解到,这一夜他是在零下七摄氏度的野外一个茅草垛里度过的。

为他的一时“糊涂冲动”,黑塞必须受到处罚。他从半夜12点半一直被关到早晨8点半,关了八个小时的禁闭,这期间没有吃喝。返校后,他萎靡不振仍然不能正常就学,5月7日父母只好将他带到巴登鲍尔一个牧师朋友的疗养院。

黑塞在疗养院的日子本来还算悠哉游哉,可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奥格妮的年轻姑娘,尽管女孩比他大7岁,可他对她仍一见钟情,不能自拔,不断给她写情诗。受到婉拒后,他的内心又一次失去平衡,他羞愧已极,甚至买了手枪,威胁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两天后,在牧师建议下,他被送往专门收治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的施德藤宫安定疗养院。

整个七月份他都在这家安定院度过,父母让他住院的决定令刚满15岁的小黑塞愤懑不已,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使他一时产生了很强的叛逆心理。这期间他写下23首献给奥格妮的诗,这里便是其中一首。

我的墓歌

我的墓歌应是愉悦音响,

是明朗晨辉中的

快乐的春歌,

是鸟儿们的风趣的鸣唱。

不要用十字架装饰我的宁静,

莫让死亡字眼出现在碑石上,

要用花环将我哀悼,

用泪水将我埋葬。

我的名字将伴随主人死去,

只有我的歌还会继续传唱,

它们响在远远近近,

在树林里,山谷中,小溪间,草地上。

如果有颗年轻的心,

将之理解,并将它

在爱之痛、春之趣里吟咏,

那便是我最后的愿望。

(1892夏)

题解:这首诗也为奥格妮所作。日后,黑塞与奥格妮建立了终生的友好关系。

我是一颗星

苍穹中我是一颗星,

将这世界打量,将这世界鄙夷,

在自身灼烧中燃尽。

我是大海,翻腾于黑夜,

哀怨着,沉重奉献似的,

重新扑到旧日罪孽上。

我被你们的世界驱逐,

被骄傲造就,被骄傲欺骗,

我是国王,却没有疆域。

我是哑然的激情,

在没有炉火的房子里,在没有刀剑的战场,

病倒在自己的能量中。

(1896)

题解:1895年10月,18岁的黑塞告别家乡,前往图宾根一家书店,开始了三年学徒生涯。学徒工余时间,除埋头阅读自修,进行文学创作,他还喜欢同友人聚会或徒步行。

写这首诗时黑塞正在图宾根黑肯豪尔书店做学徒。这首诗也是一种对青春激情的描写。这里的国王不是童话中,或某个王国的国王,而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不被世人理解,被驱逐,有劲无处使,又满怀自信渴望的感觉。“旧日罪孽”应指他在父母、家人眼中的种种劣习,现在他需用奉献精神来做补偿。笔者在网上读到当代德国读者对这首黑塞诗的评论,一位年轻人写道:他喜欢这首诗,因为它会是某些时刻情感的表达。这首诗选入了黑塞自费诗集——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

青春的离去

夏,累了,低下头颅,

凝望湖面它泛黄的身影。

我已走累,风尘仆仆,

林荫路上踽踽独步。

杨树间吹过怯怯的风,

红红的,是我身后的天空,

面前是对黄昏的恐惧,

是死亡,是朦胧。

灰尘满身,我蹒跚前行,

青春已在身后驻步踌躇,

她垂下俏丽的头颅,

不愿陪我走日后的路。

(1897.9)

题解:“青春为什么要离去?”人们不是很明白。

据称:“这里指的是作者在与年少时光告别。青少年时期也意味着玩耍时光,受父母保护、无忧无虑的时光。告别青少年时光,意味着要挑起生活的艰辛担子,作者感到少年时光已留在了身后,他已在走向成人、成熟。”

也就是说,这里的离去,是作者感到青少年时光的逝去,他正走上艰辛的成人之路。这年,20岁的黑塞还在图宾根的一家书店当学徒,他履行了自己对父母许下的诺言:自食其力,承担自己的生活。

乡村夜晚1

羊倌赶着羊,

穿过宁静的街巷,

房舍,睡意来袭,

朦朦胧胧似入梦乡。

当下,这些墙里,

只有我来自异乡,

我的心浸满忧伤,

将一杯思念之酒饮光。

路引我行至的地方,

到处都有炉火闪亮,

只是从未感到,

身在故国家邦。

(1897.10.18)

题解:此时黑塞在图宾根黑肯豪尔书店当学徒工。此诗收在诗集《浪漫之歌》中。有评论家认为,该诗不失为黑塞青年时代的纯朴佳作;但最后一段并不适宜黑塞本人,因他早就知道他的心灵故乡——他的精神归宿是文学创作。诗中的“我”,不一定是作品本人,就像小说中的“我”一样。

午夜之后

午夜之后,

人们都已坠入梦乡,

只剩月亮和森林还清醒着;

一座白宫矗立,高大宽敞,

里面住着我和我的梦想。

里面的画作,每幅都辉煌,

来我这儿做客的是我的梦,

梦里有高脚酒杯,有韵文诗行,

还有口若悬河的畅谈,

只有清晨能使它们不再作响。

清晨像粗暴的拳头在墙壁上敲击,

它长驱直入,驻步不动,斜眼打量,

它手提一盏日光灯,

光线在风中好像断碎了一样,

那里,也断碎了我的梦。

墙壁的辉煌顿然消荡,

艰辛的生活凄厉闯入,

我只能兢战,沮丧,去受劳作之苦,

从命于生活的威严,

哦,午夜,我多么将你向往!

(1897.10.18)

题解:这首诗是黑塞在图宾根做学徒时期挑灯夜读与创作时光的写照,也是《浪漫之歌》中的诗篇。继《浪漫之歌》之后,黑塞出版的第二部小书——一本散文集便以这首诗的题目命名。诗行中可以读出,作者如何不情愿地迎接清晨。

死鬼夜行

夜里死鬼横穿小城,

一个窗口还在楼顶泛红,

那里坐着一位病诗人,

依然醒着,斟酌着诗行。

死鬼轻轻撞开窗口,

吹灭了昏暗的挂灯。

他一颦一笑,伴一缕轻烟,

小城与房子遂陷黑夜茫茫。

(1898)

题解:死或死鬼(der tod)是浪漫派文学家的主题之一,在黑塞诗歌中也常出现。这首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少被七次谱曲。“病诗人”也许就是作者本人。

欧洲传统文化中,死鬼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负面形象,他负有将人接到另一个世界的使命。在一些德国教堂还存留着以“鬼舞”为题的中世纪壁画,画面上人们不分神父、乞丐,一视同仁,都由骷髅般的死鬼拉着手一起跳舞。

八月

这是夏季最美的一天,

之后,它会在沉寂的房屋前,

在甜美鸟鸣与芬芳的香气中,

悄然离去,不再回返。

这一刻如此辉煌灿烂,

夏,展出了它全盛的美艳,

红彤彤的

要庆祝它的最后一个夜晚。

(1898.8)

题解:尽管图宾根位于德国南方,这里的夏季仍然很短,八月便可以与夏日告别。此景令年轻的黑塞动情,他以诗意描绘了这一时刻。

文学家之歌

这是年轻人的权利与自豪:

我们成材,自另一种木料,

不同于多少年前的人们,

我们热爱生命,

亦不将日子和岁月计较。

我们还能大把大把地

将金色青春消磨;

刚刚笑着醒悟

先前努力的失误,

第二次爱的涌动(1),又莽撞起步。

只是有时我还要畅想:

如果岁月流逝,

热血强健之手变得倦软,

寻常劳作不再能承受,那将怎样?

如果强盛不疲的爱火,

终归于倦怠,

歇息于奄奄星火之间,

如果你的双唇润红不再,那将怎样?

那么,对飞翔的渴望,

是否还可将你救出日间羁绊,

带你到蓝岛之上?

那里有你梦泉的喷涌,

那里,在对美之图像的憧憬中,

你的心可忘却所有苦痛,

那里就是我的家乡。

哦,家乡,哦,渴望!请给我力量,

战胜日间劳役,用激情

救下我的艺术火光!

让我受难的、

相信你奇迹的沉重的头颅,

终于能安睡在你的怀中。

请给我力量,一生一世之长;

在奋斗、成功与失败中,

让渴望永远像雄鹰般骄傲,

望见岩缝、险阻之后,

最后它还能

注目那火红的家乡。

让我的爱与文学者的目光,

将苦恼过失与担忧掠过,面向朝阳,

我的爱,怎样孤独、遥远,面向未来,

又包罗万象。

(1898)

题解:诗中的“白日羁绊”、“劳役”指作者日间在书店的工作,“蓝岛”、“家乡”是年轻的黑塞浪漫主义的理想境地。heimweh,是黑塞喜欢用的词,字面义为想家、怀乡,但在黑塞,主要是对理想的渴望。

* * *

(1)爱的涌动,这里指热衷某事物或尝试的冲动。

致美人

在我童年的时光,

你罩护着我,以你宽广的翅膀:

不论近前的油绿,还是远处的金黄!

在遥远的天边,

你为我造出了渴望之乡。

在我青春的年华,

你,一头鬈发的高贵女人,

引我迈出了勇敢的舞步,引我去历险,

还带给我思量生与死的夜晚。

我那渴望之乡,每个夜晚,

都在火红的天边闪光。

舞步、历险

已沉入幽暗的时间之河,

我的孤寂

无际无边,四处膨胀。

绿色金色与天空都已消失;

我的渴望之乡,

就在我生病的心岸上。

面向岸边

我张开双臂。渴望

令我的目光将生死超越,

我的歌已为你跪下,

你可会再来?

我的生命在我膝上。

在我的渴望之乡,

神殿已可举行典礼。我能看到那高墙,

能嗅到那儿飘来的芳香。

如果我的眼睛再不能看见,

你说,美人,黝黑的艄公(1),

能否带我回家?

(1898)

题解:这年,学徒期结束之时,21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浪漫之歌》。这首诗为《浪漫之歌》中的第一首,诗集前面写有“献给玛丽亚和盖露德女士”的字样,这是两个想象出的人物,黑塞以美人作为美学象征。诗集中的所有诗作都以追求精神家园为浪漫主题。

诗集出版后,21岁的黑塞马上将诗集兴奋地寄给母亲,作为送给她56岁生日的礼物。母亲认真读了他的诗作,她认为有些很美,有些却是她不能理解的,不情愿读,有些让她感到“爱情好像不很纯洁”。宗教情怀很重的母亲给黑塞写信说,她希望他的诗能有些“更高尚的内容”,她还想知道那两位女士是谁,最后谆谆告诫:“上帝赋予了你天赋,你只有找到它,并用它来奉献给上帝,才会让你的小老妈为你感到幸福……”

* * *

(1)艄公,在古希腊神话中,艄公用船载人渡往死亡。

初夏之夜

天上雷鸣电闪,

花园里,

一棵椴树在抖颤。

天色已晚。

一道天光,

灰白明亮,

一个个大湿眼睁开,

瞠目水塘。

草茎摇荡,

花朵还在上方,

似有锋利镰刀的

横扫声响。

天上雷鸣电闪,

空气湿闷,

“你也感到了吗?”

我的姑娘声音抖颤。

(1898)

题解:这首诗选入了《浪漫之歌》。对天气变化的描写,一个女孩正好也在身边。姑娘问:“你也感到了吗?”“这里感到了什么呢?汉语中不能没有宾语,这是我不能想象的。”米勒老师说,“这种情况下是指害怕。”

因为我爱你

因为我爱你,夜里

才莽撞、悄悄地找到你,

为了不让你忘记我,

于是我带走了你的心。

现在那整颗心都在我这里,

是好是歹,都是我的;

我的爱在肆野燃烧,

没有哪个天使能把你救去。

(1898秋)

题解:这年年底出版的《浪漫之歌》中,爱情诗多为往事或结局不幸,但这首不同。然而研究黑塞生平的专家认为,这期间黑塞还没有真正的爱情生活。作品中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秋后黑塞结束了书店学徒生涯,开始在书店当伙计。黑塞的爱情诗大约占他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一,主要写于15至55岁。

建议

嘿,小伙子,自己去找路,

让我接着走!

我得披星戴月,顶风冒雨,

我的路还长,尽是辛苦,

最好去跟别人走!

那些道路直通平坦,有众人脚步,

我要孤独,

要为之生存,为之祈福。

你看我站在山上,

不要将我的羽翼嫉妒!

你会以为我站得很高,离天很近——

在我眼里,这山不过一座小土丘。

(1898)

题解:《浪漫之歌》中的诗篇。21岁的黑塞表达了一种愿意自立独行的愿望。

我的快乐爱情

我的快乐爱情将我抛弃,

我找她,在所有的巷子里,

可她已离我远去,

落入了明媚的桦树林,

她的四肢柔美而舒展,

她自喜于自己的妙美体形。

她在那儿与精灵们跳舞游戏,

长长的鬈发

顺着雪白脖颈飘逸,

她采龙胆花打发时间,

晚上让月光

浴洒她的胴体。

我只想静候在此,

小心地,将门窗关紧,

然后躺倒在凉枕里。

如果有一天,她厌倦了绿林,

又将回路找到,

她必须先把门敲。

(1898.12)

题解:这首爱情诗,可以说是21岁的年轻诗人对爱情的一种风趣想象。

西尔槽

巨杉底下我来歇息,

眼前重现往日记忆,

那时我还是个小男孩,

头一次忧伤,伴着同样的林间气息。

就躺在这儿——这片青苔地,

我做了个男孩儿梦,野性而羞涩地。

那是一个女孩,身材苗条,一头金发,

那就是我花环中,第一朵玫瑰花。

时间流逝,梦境迷离,

这一个远去,另一个走近——

直到再一次离去!

可折磨我的,还是那第一张图画。

她是谁啊?我只知道,

她:可爱美丽,身材苗条,一头金发。

(1898.12)

题解:这是黑塞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十四行诗之一。

西尔槽,黑塞家乡卡尔夫城边一个小村,是黑塞幼年时家人喜欢郊游的地方。此时诗人似乎又回忆起年少时光。1975年后,西尔槽并入卡尔夫,成为一个城区。

春天1

昏暗地窖(1)里,

我已梦你很久,

想你的树木,你的芳香,

想那蓝天与鸟儿的鸣唱。

而现在,你这番装扮,

辉煌灿烂,

展现于我面前,如被光彩浇灌,

奇迹一般。

你又将我认出,

轻柔地将我引诱,

你这神圣的复出,

让我的四肢都在抖动。

(1899.4)

题解:黑塞此时已结束学徒工生涯,在图宾根黑肯豪森书店当伙计。白天工作,夜晚读书创作。这里描写了春天给作者带来的强烈震撼。

* * *

(1)昏暗地窖,德国冬季阴冷,黑夜较长,使人有深陷地窖感;也会与低落心情有关。

暮蓝

哦,多么妙美纯净,

你这傍晚天空的碧蓝!

你从紫红与金黄中脱出,

平和而谨然,秀美舒展。

你好似蓝色海洋,

幸福就在船锚之前徜徉,

那是神圣的休憩,

尘世烦恼滴落船桨。

(1899.4)

题解:青春年华有多少不安躁动,而傍晚的蓝天却可给在书店工作的年轻黑塞以安慰,为他带来平静愉快,就像一艘在海里抛锚休息的船,可忘却尘世间的烦恼。

这里关注的对象是蓝色,但第二段又转变为主观议论。

露露

那一刻,我感到了

你娴静美丽之近,

如同云朵的影子

掠过高坡上的草地。

在梦与梦间,

生活不时将我找回,

它闪着金光,热情将我诱惑,

然后光亮熄灭——我还要继续做梦。

梦盼那清醒时刻,

要梦,当我合眼睡去,

那佳运的凉影

可否在我上方滑过。

(1899)

题解:1899年8月中旬,黑塞离开图宾根前,他们“小圈子”成员搞了一次告别出游活动,一起到泰克山下基希海姆(kirchheim/teck)住了几天。在那里,黑塞爱上当地一家饭馆老板的侄女,他叫她露露。后来他终生同她保持了通信联系。

1899年9月中旬,黑塞来到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城市巴塞尔。托运来的大箱子里有许多尼采哲学著作,还有一幅镶在框子里的油画《死亡岛》——那是瑞士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作品。尼采和勃克林正是黑塞此时最心仪的人物,他们两人都在巴塞尔居住过,这也是他要来巴塞尔的原因之一。

这首诗写在黑塞去巴塞尔前、回家探望父母期间,是对他心动时刻的回忆。后收入短篇小说《露露》中,该篇为他的短篇集《赫尔曼·劳舍尔》中的一篇。他的第三部小书1900年年底由他工作地瑞士巴塞尔莱希书店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黑塞以劳舍尔好友身份编辑劳舍尔的手稿。

致父母

那些年,对你们何其艰难,

而对我,对我们这些孩儿,

却是纯美、快乐而亲切,

奇妙无边。

对你们,那是辛苦的忧愁之路,

对我们却是一串轻盈的少年脚步!

在我们,它似一阵香气飘过,

在你们却悠长延绵。

在你们,却是悠悠长途。

现在,我们还要将生活体验,

要经历一个个春秋寒暑,

要用我们年轻强壮的手,

将日子做个扭转:

你们应该休息,

让我们来担生活的重负!

(1899.11)

题解:黑塞22岁生日刚过不久,他的第二本小书、85页的随笔集《午夜之后》出版。7月12日得到新书后,他马上给父亲寄了一本,作为送给父亲7月14日52岁的生日礼物。1940年这本小书再版时,黑塞在前言中写道:“这是我第一部随笔集,其书名的含义对我很明确,对许多读者则不然。在这里我想做一下暗示,暗示我的住所和我创作的田园正位于某个奇妙的时空之间……这些散文里我想展现的正是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理想王国,一座美丽的海岛;这里的创作是解脱白日卑微劳作后对夜晚的回归,是对梦想和美丽孤独的回归;书中不乏美学追求。”简单地说,书名昭示:这些都是年轻黑塞斗室里挑灯夜书的作品,是无眠午夜后有关他梦想的文字。

伴随《午夜之后》的出版,22岁的黑塞觉得,他青少年时代的狂热、敏感、哀伤该告一个段落了。这时巴塞尔又一次在召唤他。“除了去巴塞尔之外,当时我别无愿望,”后来黑塞在他的《巴塞尔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很快他在瑞士巴塞尔一家书店找到一个做伙计的职位,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图宾根。

这首诗写于黑塞来到巴塞尔不久。诗文中可以读出,年轻的黑塞的成熟与自信。

诺瓦利斯

自你甜美韵章,

吹来扑鼻的青春芳香,

它悄无声响,消融在

我多彩的文学梦乡!

它如此轻柔,之于我

犹如秋日迎来五月鲜花的问候,

它认真地对我轻声道:

我距我的青春怎样的远遥。

(1899)

题解:此诗表现出黑塞对浪漫派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的热爱。诺瓦利斯是他的榜样。黑塞在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里,以100多年前诺瓦利斯的诗句作为开篇:

——看哪,那个个别人就在这里,他来自同一片土地,

同你们一样感到被驱逐,哀伤的时光

已经过去;快乐的日子

在早早向他致意。

致“小圈子”

被视作堕落、时髦,

我们听之也其乐陶陶,

实际上我们是青年绅士,

品行堪称最高雅,最新潮。

无论如何,那是段美好时光,

有聚会,有最初诗章,

那是些无拘无束的谈笑岁月,

一切还可重蹈,我希望。

劣习中我为自己打拼道路,

你们却已步入美德之路,

在这儿我送上远方的问候,

问候你们,问候失落的青春。

(1899)

题解:此诗为黑塞短篇故事集《赫尔曼·劳舍尔》中短篇《十一月之夜》的开篇。

借赫尔曼·劳舍尔之名,黑塞在巴塞尔写下了对图宾根生活的回忆,他回忆了与几位大学生结为“小圈子”的日子。当黑塞白天在书店当学徒工,夜晚挑灯夜战自修文学的时候,他原来的中学同学不少已进入图宾根大学学习神学,这就是他诗中所说的“美德之路”。而劣习则指自己的固执、不循规蹈矩、嗜酒吸烟等。读者可以读出,黑塞在此流露出的自豪感。黑塞须在书店工作糊口,故而他称自己的青春为失落的。

后来此诗收入1902年出版的《诗集》中的“歧路篇”。

无声的云儿

云儿纤细,白净,

云儿柔和,无声,

云儿游弋于蓝天中。

低头去悉心感受吧,

白色凉爽令人何等快活,

你头上的云儿前行在蓝梦中。

(1900.1)

题解:黑塞到巴塞尔莱希书店当伙计后,业余时间喜欢访问博物馆、徒步旅行。前半句是诗人仰望天空后对云的描述,后半句则是说,低下头吧,你会感到,云飘过头顶时的凉意。

黎明时分

身披银装,

原野沉默静寂,

猎人拉弓搭箭,

林萧萧,一只云雀腾翼。

林萧萧,又一只

飞起,落地,

猎人拾起猎物,

白日将世界走进。

(1900.1)

题解:这次黑塞又上路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冬日清晨的那一刻。

桦树

诗人的思绪再完美,其分支也不如

你的枝杈这般纤细,

不如你轻盈,能那样随风飘起,

不如你那般尊贵,能腾入蓝天里。

你妙龄柔美,苗条有余,

每一风息

都会令长枝

矜持,谨慎,晶莹地荡起。

原来如此,你这般轻盈摇曳,

带着微颤,

在我面前舒展,

是要为青春温柔的爱人做个比喻。

(1900.1)

题解:这是一首爱情诗。桦树树枝娇嫩柔软、婀娜多姿,在23岁年轻的黑塞眼里,如同他恋人的化身。

原野上……

天上云儿飘荡,

原野上风儿吹唱,

我,母亲失落的孩子,

走在原野上。

路上树叶纷飞,

树上鸟儿鸣唱,

山外山的某个地方,

定是我遥远的家乡。

(1900.5)

题解:这是作者一首广为读者喜爱的诗歌。读者阅读时眼前也许会出现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或许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正风尘仆仆,一路走去。远足是青年黑塞喜爱的活动。这年复活节他同好友芬克在德国南部城市弗莱堡周边步行。

这里的“我”,既不能忘记自己的童年,又想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伊丽莎白

1

你的手,你的唇与额头,

溢满春光,那样清纯温柔而靓丽,

佛罗伦萨古老的画里,

我曾感受过这奇妙魅力。

你这妙美的五月佳丽,

曾生活在久远的年代里,

波提切利(1)为你作过画,

你就成了弗罗拉(2),裙衣上开满鲜花。

你还是但丁心仪的姑娘(3),

你的问候征服了年轻诗人,

你的秀足在下意识间,

知道怎样游走天堂。

3

好似一朵白云

立于高高天际,

这般遥远,洁白而秀丽,

伊丽莎白,这就是你。

云儿飘来荡去,

你几乎不将它留意,

可在夜里,

它又飘入你梦里。

它飘行,闪着银白光亮,

脚不停步,一路前去。

对那白云,

你有着怎样的甜美向往。

(1900.5/6)

题解:这是黑塞著名的青春爱情诗。这首诗共有4个部分,这里译出其中第1、第3部分。此时黑塞在巴塞尔一家书店做伙计,工作之余常参加历史学家、国家档案馆官员瓦肯纳格尔在家里举办的文化沙龙。1900年2月,他在沙龙结识了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年轻女钢琴家、舞蹈家,美丽的伊丽莎白同他年龄相仿,是一位牧师的女儿。黑塞对她一见钟情。然而作为一个来自德国黑森林的书店伙计向她求爱,他还太年轻腼腆。不过他至少可以将这份爱情保存在心里。

这一年天气温暖的时候,他只身前往他喜爱的瑞士“四林湖”休假两周。他喜欢在那里钓鱼,徒步行,在湖里游泳;还会带上一瓶葡萄酒,租上一艘小船,向湖中划去,然后几小时荡在水上。这是令他心旷神怡的时光,他会远眺群山,近观水鸟、水草、湖中水色,还会久久凝望头顶上的浮云。一次眼望浮云,他竟忘情地哼出一段曲子,随后脑子里涌现出一行行诗句,爱情诗《伊丽莎白》于是应运而生。

很多年后,他曾写道,文学就该这样,不该刻意去写,而应在“有意无意”之间从经历中产生。

第3部分中,第一段的“你”是伊丽莎白,而第二、第三段中的“你”,是作者。

第3部分后来出现在黑塞的第一部小说《彼得·卡门青》中。它与《露露》一起被认作黑塞最著名的爱情诗。

* * *

(1)波提切利(bottielli,1445—1510),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他从诗人波利齐亚诺一首诗中得到启发,画了一幅《春神》。

(2)弗罗拉(flora),古罗马神话中春天和鲜花女神。

(3)指但丁年轻时所爱的姑娘贝阿特丽丝,她25岁时早逝,是但丁诗集《新生》的灵感所在。《新生》中但丁描写他到天堂后,贝阿特丽丝引导他游历九重天。

重游童年故地

蓝天上

射下道道光芒,

照着条条小路,

照在草地上;

那个花园

在深深的山谷里,

最后的日光中

它在山坡上闪亮。

花园下方,

那森林环绕的

老地方,

我的童年还在做梦。

如果我将它唤醒,

在它面前跪下,

它定会吓上一跳:

我已变得怎样陌生。

(1900.7)

题解:黑塞所以要重返巴塞尔,除了出自对尼采及瑞士画家勃克林的喜爱外,还因为他的童年是在巴塞尔度过的。

黑塞4岁时,他们全家搬到巴塞尔,因为父亲要到巴塞尔教会传教中心工作。他们住在米勒路(müllerweg),一直住了五年。那里有一个花园,还有草地。那里春光明媚,夏日彩蝶蹁跹,鲜花烂漫,阳光、夏日、彩蝶、鲜花、花园……这一切都成了日后黑塞诗歌创作的主题。巴塞尔这座城市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夜里

一些念头常令我梦中苏醒:

一艘航船行驶在阴冷的夜间,

它穿过大海,寻找彼岸,

它热切的渴望却使我倍感磨难;

一些水手都不知晓的地方,

北极红光在无人观赏地亮闪;

一只女人的手臂,在寻找爱情,

它洁白温暖,伸在枕边;

一位小伙儿,在茫茫的大海里,

正做一个黑暗了结,他定是我的伙伴;

还有那已经认不出我的母亲,

也许正在梦里,将我的名字呼唤。

(1900)

题解:在巴塞尔书店诗作中找到。工作时,黑塞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一些诗篇投到报刊上发表,这里便是一首。诗中表达的忧郁、同情、惆怅等情怀,也可以是其他。

我的苦恼

我苦恼,因为戴假面具

我能如此老练地游戏,

我学会了欺瞒他人,

欺瞒自己,而丝毫不触动内心,

也没有哪首歌,

没有目的,不是游戏。

窥视我内心,

真可谓之烦恼,

每次搏跳我都可预知,

没有哪个梦的下意识警示、

没有哪个兴趣感、苦痛感

更能让我心灵感动。

(1900.12)

题解:这首诗出自《赫尔曼·劳舍尔》。

像在图宾根一样,在巴塞尔初期,黑塞白天在书店工作,晚上才能坐在书堆前,做他的作家梦。与从前不同的是,现在他要尝试以现实主义手法写下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写下那些留在记忆中的、包括在图宾根的生活故事。其中就有他在图宾根书店工作时经历过的难忘一幕。

那天他正在书店工作,一列送葬队伍从门前经过。躺在棺材里的是位年轻人,叫埃波哈特,死于自杀,黑塞认识他,是位十分敏感、胆小、容易受伤的大学生。在瞥见棺木的那一刻,他忽然清醒地感到,如果他不是一次次最终“回到寻常有序、平凡生活”中的话,他也完全有可能成为躺在里面的人。这个经历他写在了短篇《十一月之夜》中。

他陆续写下的短篇还有《我的童年》,这是对早年巴塞尔生活的回忆,还有《露露》、《不眠之夜》、《1900年日记》和《最后的诗稿》等。这些构成了他的第三本书《赫尔曼·劳舍尔》。书中的名句是:“没有目标的生活犹如荒漠,有目标的生活烦恼重重。”

哲学

从下意识到自觉意识,

从意识再通过众多途径回转,

回到我们下意识已知的东西,

在那里反击,不留情地

去质疑,去寻求哲学真理,

这样我们就达到了

诙嘲的第一等级。

然后轻蔑世界的冷酷深渊

会通过勤勉审察,

通过多种明镜,

让我们受制于冷酷严厉,

带我们进入寒战中的神经错乱。

之后它带我们返回,

通过认识间的缝隙,

抵达轻视自我之境地,

抵达白发人幸福的甜苦一体。

(1900.12)

题解:这是赫尔曼·劳舍尔的遗诗。黑塞喜欢哲学。他喜爱的哲学家尼采,25岁时在巴塞尔大学当上古典哲学教授;1900年8月25日在德国去世,时年55岁。

这里说的是,自觉意识导致诙嘲(ironie),导致对世界的轻视,最终又会达到对自我的轻视。这里的思虑与《我的苦恼》一诗相近,但这里的“诙嘲”所表现出的幽默感,有面向未来的积极意义。黑塞的幽默感还表现在他后来的一些玩笑诗(scherzgedichte)中。此诗有一种有意做出的干巴巴的幽默。

1958年4月3日,80岁的黑塞在一封信中再次提到这首他本人58年前写下的诗,他以为“这首诗写作得不够好,却具有那个生活阶段的特色”。他还写道:“对于罩在清冷霓虹灯下、看上去是自觉意识及理性完美的领域,通往那里的道路是有的。可对徜徉于这些领域的人来说,那里既不存在土地、温暖,也不存在纯洁及爱。而要达到这些,不能通过逃避,而要通过对这些清冷领域的超越。失去它们是可能的,而再次抵达也有可能。”这里的表达适于黑塞肯定生活的态度,轻视自我应是通往温暖及爱的基础,不过这些在该诗中没有再明确说明。

“诙嘲”不同于不具同情心的嘲讽(zynismus),诙嘲是善意的诙谐嘲弄,内涵丰富,具有同情心。在哲学中,“诙嘲”是一个重要的修辞、思考、思辨、讨论问题及交流的手段,具显著的积极意义。

阿尔卑斯山上

这就是远足:

阿山(1)上白雪皑皑,明洁晶莹,

远方的目极之处,

正是那首个意大利蓝湖!

这里风高,空气轻涩,

也会有甜蜜预感飘荡,

预感远方紫香四溢,

阳光照耀着南方海洋。

眼睛似已望见

远处佛罗伦萨的灰白教堂,

想象中山峦那一方,

罗马升起,披光携亮。

不自觉地,口唇边

已发出陌生妙美的语音,

而那令人兴致盎然的大海,

正远远送你以暖暖蓝光。

(1901)

题解:年轻的黑塞跋涉在阿尔卑斯山晶莹的白雪中。天寒地冻,远处可望见一泓湖水,那里正是意大利的边界线。高山冷瑟的寒风中,作者向往着远方的紫香,憧憬着沐浴在阳光中的南方海洋,洋溢着对意大利的渴望。对意大利的向往来自他对古典主义、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崇。这年3月底,他实现了到意大利旅行的梦想。

* * *

(1)阿山,指阿尔卑斯山。

圣斯蒂法诺教堂(1)回廊

四面墙壁,灰白,破旧,

这里由波德诺内(2)亲手画就。

时光偷吃了画面。你只能见,

局部的残痕,轮廓的浅显。

退色的壁画上仍可见:一只胳臂,一只秀足,

那是久远美人留下的幽灵般问候。

一个孩子睁着双眼,笑得很逗,

令观者滋生别样爱怜,别样感受。

(1901.5)

题解:这是一首意大利旅游诗。

短篇集《赫尔曼·劳舍尔》的出版为黑塞带来一笔收入。黑塞于是向书店老板莱希先生递了辞呈,1901年1月1日他离开莱希书店。从8月1日起,他开始在一家旧书店工作,工作时间相对较短。这家旧书店也在市中心,离莱希书店不太远。开始新工作前,3月25日他第一次前往意大利,开始了为期七个星期的独自旅行。这期间,他访问了佛罗伦萨、米兰、拉文纳、威尼斯等地;5月17日他踏上回程,回老家看望父母。日记中他写道:“这是生命中无求无索、梦一般的美妙时光,现在我就知道,有一天我还会对它深深向往。”

* * *

(1)圣斯蒂法诺教堂(santo stefano),位于威尼斯市,建于13世纪。

(2)波德诺内(pordenone,1484—1539),意大利画家。

好像一道波浪

好像一道波浪,由水沫镶边,

来自蓝色潮涌,它要完全伸展自己,

累了,又美美地回到海里。

好像一朵云儿,航行在轻风里,

将所有朝圣者的渴望唤醒,

灰白,银亮,又逝于白日里。

还像炙热路边的一首歌曲,

韵律美妙,声调陌生,

把你的心远远诱出这块土地。

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在时间里脚步匆匆,

很快会没了音响,可还会回到家里,

回到永恒及渴望的王国里。

(1901.5)

题解:我——一个朝圣者,如波浪,如云朵,我的生活总在运动之中,又会回到永恒之国,渴望之乡。米勒老师对我说,这里的朝圣已不再是一般宗教意义上的朝圣,与寻庙烧香没有关系,这个“圣”是人生之路,是理想,是精神境界;这里朝圣者(pilger)经过几百年来的社会变革,已变得世俗化了,几乎是步行者(wanderer)的另一种表达。请参阅后面的《朝圣者》与《行进者之歌》。

拉文纳

我也去了拉文纳城,

这座小城弥漫着死气,

处处是教堂,处处有废墟,

书里的介绍颇为详细。

你走在城里,瞧东望西,

街道如此潮湿,如此昏暗,

千百年已经过去,

到处是青草,到处有苔藓。

这一切就像那些古老歌曲,

人们静听,不会笑起,

每人都倾听,沉思,

任凭黑夜降临。

(1901.6)

题解:拉文纳是一座意大利北方古城,也是14世纪初但丁去世、安葬的地方。该城公元5至6世纪为东哥特王国都城,6至8世纪为东罗马帝国统治意大利的中心。这里以保存有古罗马,特别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古代建筑及遗址著称。

这是黑塞一首很成功的“意大利之行”诗歌,具民歌风格,也是最早被谱曲的诗歌之一。全诗为两部分,这里为第一部分。

基奥贾

屋房栉比鳞次,墙色天然灰棕,

马利亚圣像静立墙龛中,

水面如镜,渔夫黝黑坐于宽宽的渔船上,

贡多拉船荡漾在水中。

每面剥离秃裸的墙壁上,

所有的石阶、水道和街巷,

不论何处,都有绝望的哀伤在打盹,

它要讲述过去时光。

石板路上我轻轻漫步,

暗怀惊诧,怕惊醒这哀伤。

如果它醒来,我可就再也逃不脱!

于是急急走开,去找港湾,找海洋,

找一艘能航行的船。

我的身后,街巷犹疑,哀伤,沉入梦乡。

(1901)

题解:基奥贾(chioggia)是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的一座小水城,被称为微型威尼斯。贡多拉为典型的威尼斯传统游船,船形狭长,两头翘起。

这年黑塞的第一次意大利之行历时七个星期,最后一站是威尼斯。

黑森林

山峦起伏,奇妙逶迤,

山体色暗,草地明丽,

红的岩,棕的峡谷地,

都罩在杉林的阴影里!

当教堂那边

虔诚的钟声响起,

和杉树摇曳声交响而为一,

我会凝神倾听,长久长久地。

于是往昔记忆将我攫住,

好似夜晚火炉旁

读过的传说传奇,

因为我曾住在这儿的家里。

那时在我小男孩的眼里,

远方更高贵,更柔和,

而披着松杉林的群山,

更是神圣富庶地。

(1901)

题解:在联邦德国西南部,有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地区,南北长约150公里,宽在30至50公里之间。这片平缓起伏、风光秀丽的丘陵山区就是著名的黑森林地区,位于德国巴登符滕堡州。在黑塞早年生活期间,这里曾归属两个自治邦国,西边属巴登邦国,东边则在符滕堡邦国版图上。这块符滕堡邦国的土地,主要生活着施瓦本人,他们相传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自古以勤奋、节俭、富有著称,首府在斯图加特。卡尔夫是一座与它相距约50公里的小城,依山傍水,镶嵌在黑森林北缘的山丘之间。

这年黑塞去意大利旅行前后,回到位于黑森林北部山区的故乡卡尔夫小住。故乡激起他对童年的回忆。

在北方

我是否该说,我梦想着什么?

那是座座山丘,阳光普照,

树木葱郁覆盖其上,

那是黄的岩石,白的宅房。

一座城市建在山谷里,

一座城市闪着大理石亮光,

闪亮在我眼前的还有众多教堂,

这座老城,就是佛罗伦萨。

窄街小巷片区的中央,

有一座古老花园,

那里定有幸福,将我等待,

是我把它留在了那方。

(1901)

题解:回到北方巴塞尔(或德国)的黑塞,又回忆起他访问过的意大利古城佛罗伦萨。

夜1

天色灰暗,乌鸫鸣啼,

夜晚降临山谷地。

燕子歇息了,漫长白昼

也将它们搞得力尽筋疲。

我疲倦地拉着提琴,

低缓弦音溢出玻璃窗,

美丽的夜,你可懂这支曲,

这是我的老歌,要将它献给你?

森林送来凉意的喧哗,

心中顿感清爽惬意,

轻借友善之力,

梦、夜和瞌睡将我胜取。

(1901)

题解:这里的风景应该是黑塞家乡卡尔夫。黑塞从小喜欢拉小提琴。

5月从意大利归来不久,黑塞收到一封令人欢欣鼓舞的信。它寄自柏林,寄信人是知名作家卡尔·布塞。布塞正在编纂《当代德意志诗人》丛书,他读过赫尔曼·黑塞的诗,且很喜欢,因而打算在这套书中出一本《诗集》。年轻的黑塞感到莫大荣幸,他赶快将自己的诗作进行整理加工,还想好了要在新诗集前写上“献给母亲”的字样。

也许此诗表达的正是此时黑塞的轻松平和的心情。

赶路人客栈

多么美妙,多么新奇,

每个夜晚,

由枫树凉凉护卫,

喷泉轻流不息。

如香烟一缕,

月光总会照上楼侧山墙,

云朵片片,

总会飘过清凉幽暗之天际!

一切都会驻守,都会持续,

而我们歇上一夜,

又会踏上苍茫大地,

没有人再将我们忆起。

也许许多年后,

喷泉又会流到我们梦里,

还有曾经的城门、山墙,

可现在,还离得远哩。

忽然闪出家乡感觉,

这里毕竟是陌生房檐,

一位陌路客,一个短暂歇息,

他不知这座城池,城名也早已忘记。

多么美妙,多么新奇,

每个夜晚,

由枫树凉凉护卫,

喷泉轻流不息。

(1901.8)

题解:1901年8月1日24岁的黑塞开始在巴塞尔瓦藤维尔旧书店工作。他将工作时间减至最少,每月只挣100法郎,相当于在图宾根做伙计时的收入。其余时间用来读书写作,准备出《诗集》。

这也是一首著名的远足诗,收在1902年《诗集》的远足篇中。

德文诗名直译是:走村串乡者客栈。此处的走村串乡者可以是流浪汉,但主要还是打工者或徒步旅行者,如克诺尔普、黑塞这样的人,具积极意义,相当于现在的背包客。这里的喷泉是修在地面上的简易井水池台,在德国的村边、路口、旅舍院落里很常见。简易喷泉起源于古罗马,通过一个机械装置,出水口不断将下面的井水、泉水送出。黑塞描写的这个客栈,枫树下有一个小喷泉。喷泉、云朵、城门、山形侧墙都会原地不动,或保持不断运动,他这个路人却得停下歇脚,再赶路。

同一个梦总会出现:

七叶树上,红花开遍,

花园里,夏花烂漫,

一座孤老房子立在前面。

在那里,在那宁静的花园,

母亲轻荡我的摇篮,

这已经是久远的事,

花园、树木和房子也许早已不见。

也许那儿已成了草地一片,

还有犁耙,立在田间,

不见了家乡、房屋、树与花园,

剩下的只是我的梦幻。

(1901.8)

题解:从意大利回来、在开始新工作之前,黑塞待在卡尔夫父母家中。母亲身体很不好,骨软化症加剧,还增加了肾病,每天生活在病痛中。

黑塞已经为他小时候的顽皮不逊以及给父母带来的麻烦、愁苦、焦虑,向母亲表示了歉意,母亲也表示了对他的原谅。尽管如此,深深的内疚还会使他夜不成寐。这首诗表明,8月回到巴塞尔后,作者还时时想念着家人和家乡。

七叶树为德国常见树种,树形高大,枝叶繁茂,果实形似板栗,但不可食用,以前曾用作马匹饲料,亦为德国啤酒园中不可缺少的常见遮荫风景树。

孤寂之夜

你们,困苦的人们,

不管远近,都是我的兄弟,

你们梦想,

高高的星空上,苦难会得到慰藉,

你们,惨淡黑夜里

干枯的手,默默握紧,

痛苦的你们,无眠的你们,

困苦、迷茫的同伴,

没有星星、没有好运的船老大——

陌生的人们,你们都是我同类,

请来将我的问候回应!

(1901.8)

题解:这是作者夜里醒来独自做出的思考,富有博爱情怀。可以说这是黑塞的一首“静夜思”。诗歌中所指的困苦,不是物质生活上的困苦,而是心灵上的。此诗的结构很容易让人想到歌德的《步行者夜歌》(wanderers nachtlied):

你,自那天上,

能平复所有人间忧伤,

谁若有双重痛苦,

你能给予双重灵丹慰藉,

啊,人世追逐我已厌倦,

所有乐趣与痛苦又有何意义?

甜蜜的平和,来吧,

快来我心里!

常做的梦

我又在梦幻那个陌生佳丽,

梦里她常在我面前站立。

我们彼此爱恋,她的双手

抚在我额前发间,美妙无比。

她理解我谜一般的情性,

也能读出我的灰暗心理。

若问我:她是否有披肩金发?这我不知,

可她的容颜妙若童话里。

她叫什么我也不晓。可听上去十分甜蜜,

像“遥远”的歌唱。

如你亲爱的人的名字,

你知道它在远方,已将它失去。

她的声音模糊不清,

就像我们爱过的人的音响,已经逝去。

(1901.11)

题解:这是一首爱情诗,原作者为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1844—1896),法国象征派诗人。原诗为十四行诗,24岁的黑塞将之改为两行一小节。这里的“遥远”是名词,遥远本身被视为一首歌。

你也会吗?

你也会吗?有时,

大厅里欢声笑语,

庆宴中趣味横生,

你却忽然不再言语,扭头走掉?

你倒在床上,却无法睡着,

好像一个人忽然想家;

所有乐趣与言笑都云散烟消,

你哭起来不能自已。你也会吗?

(1901.11)

题解:巴塞尔的社交场所,也为黑塞涉足之地。但作为年轻的书店伙计,如这里表述的窘迫之情会在所难免。

终曲

云飘风瑟,让我受凉,

让我患病。

我像个不语的孩童,

迷蒙中又会静养康复。

只是心底还留下

一个轻轻的伤心的音响,

它来自我可怜的爱情,

抑制了我所有的兴趣。

伴着风吹、林啸,

对这无名声响

我能几小时几天地倾听,

不出一点儿声响。

(1901.11)

题解:爱情已成过去,却令“我”患病,难以忘怀,希望在静静的思念中复原。

雷电

远方频频电闪,

茉莉带着别样的光,

如羞涩的星星

在你发间闪亮。

夜,你没有星星,

闷热,又没有风,

为你奇妙的魅力,

我们献出玫瑰与亲吻。

亲吻,没有幸福与眼的亮闪,

刚刚亲吻,便已后悔,

错乱的舞步中

花瓣自熟透的玫瑰落散。

这个夜没有露滴,

爱情没有幸福也没有眼泪!

天空的雷电,

令我们担忧,令我们渴求。

(1901)

题解:这首爱情诗收于《诗集》爱情篇中。闪电是黑塞爱情诗中的重要主题,象征着高亢、低落以及破裂的感情动荡。这里玫瑰象征爱情。

华丽圆舞曲

肖邦舞曲喧响着,

野性又奔放。

窗上闪着白色电光,

花环萎蔫,饰于钢琴上。

我拉小提琴,钢琴你来弹,

这样演奏何时为终端,

你我都在等,心儿惴惴不安,

看谁先将这个戏法中断。

看谁先在节拍里停住,

将烛火从自己跟前移开,

看谁先将那个

谁都回答不了的问题说出来。

(1901)

题解:音乐声喧响,舞步奔放,灰白电光闪亮在傍晚时分,凋萎的花环象征着爱情的不在。然后是,你和我,谁先将烛火从乐谱前移走,将表演中断?

我爱……

我爱那些女人,她们是

几千年前诗人之所爱,所赞扬。

我爱那些城市,它们荒凉的城墙,

将古代王朝痛悼。

我爱那些城市,它们只可能出现,

如果没有今人再生活在地球上。

我爱那些女人,她们修长、奇妙,

尚未出世,孕育于岁月的腹腔。

终有一天,她们会以皎洁星星般的美丽,

同我梦中的美人一样。

(1901)

题解:生活在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巴塞尔,黑塞的爱情诗中也平添了思古之幽情。

我的心仍希望……

我写过非常多的坏文字,

做过非常多的坏事,可在一些好日子里,

我的心仍然常希望,

还会有爱我的人在这世上。

他们爱我,因为我内心

还保存着我青春的形象,

因为他们自己会忆起

近日的罪过与远去的时光。

(1901)

题解:年轻黑塞的心,敏感,会自责,还有思渴爱的单纯。

请求

你将小手递我时,

那里说了许多没说的话语,

我是否因此问过

你爱不爱我?

并不希望你爱我,

只希望知道你在近前,

只希望你能有时

一声不响,将手递我。

(1901)

题解:一首青涩的爱情诗。

转折

青春就这样子打发了,

一去不返,没了踪影,

消磨没了,畅想掉了,

溜达走了,痛饮净了。

只因那诗与星星的世界,

还不是自己的归属,

于是,它们尤其美妙,

成了我的梦幻,成为对蓝色远方的追逐。

(1901)

题解:在巴塞尔的黑塞,还有着在图宾根时的浪漫情怀。

打油诗

一位骑士,一个侍兵,

幽暗山间,双双骑行。

侍兵背着硬纸夹,

里边尽是故事文献。

骑士一身黑衣,

头上帽子硬挺,

这位衣帽潇洒,

侍兵妒嫉得要命。

侍兵杀了骑士,

成了一宗人命案,

将它记入文献夹,

侍兵拍马出了山。

(1901/1902)

题解:打油诗(moritat)指街头艺人边演奏边说唱的段子。这是一个滑稽故事。在某些黑塞诗集中,被收入玩笑幽默诗类。

春夜

七叶树上,

风儿伸展它睡木的翅膀,

尖尖屋顶上,

黄昏降临,洒满月光。

一股股喷泉涓涓地流淌,

在将杂乱的故事传讲。

铜钟已在等待,

要为十点鸣响。

花园里树木已睡

身披莹洁月光,

树冠隐隐传来

美梦声响。

提琴已经拉热,

犹疑中我将它取下;

惊异那蓝色大地,

我梦幻,渴望,默无声响……

(1902.5)

题解:年轻的黑塞尤其推崇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这里能看到艾辛多夫诗篇《月夜》的影响:

好像天空

静吻了大地,

以至它只能在莹莹花丛中,

将天空思梦。

风儿吹过田野,

麦浪轻柔翻动,

森林哗哗作响,

星星明洁的是这夜空。

我的心灵,

也展开她的翅膀,

飞过沉静大地,

好像她要飞回家中。(出自郭力编译《德国名诗精选精析》)

艾辛多夫的“家”(haus)同诺瓦利斯的蓝花及黑塞的家乡(heimat)一样,都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世界,美好归宿。

致母亲

原本有很多话儿要对你讲,

我有过多的时间生活在异乡,

可你总是最了解我,

不管在什么时光。

而今,这第一件赠礼,

捧在孩儿忐忑的手上,

早就想好要送给你,

你的双目却已阖上。

不过我能感到,

阅读诗行,这痛如何会悄然消荡,

因你那无以言述的慈祥,

如千丝万线将我裹网。

(1902.6)

题解:1902年6月柏林的古鲁格出版社出版了黑塞的第一本《诗集》,这就是卡尔·布塞所编丛书《当代德意志诗人》的第三卷。其后以单行本问世,此诗集1950年再版时改名为《青春诗集》。黑塞的母亲却在诗集出版前4月24日辞世,去世时不到60岁。这首诗是印在诗集前面黑塞给母亲的献词。

晚会

我得到了邀请,

却不知因为何故;

大厅中站着许多先生,

个个小腿精瘦。

他们都有头有脸,

或者名声赫赫,

有的写了剧本,

有的出了小说。

他们知道怎样举止洒脱,

知道如何言语不休。

我却羞于启齿,

说自己也是作者一个。

(1902)

题解:作为年轻作者,黑塞常会受到各种邀请,出入各种社交场合。而黑塞对之唯恐避之不及,此诗为他喜欢独处、生性内向、不善交际的写照。

青年工匠旅舍

钱已花光,酒瓶也已空荡,

一个挨着一个

累死了,躺到地板上,

他们走的路,很长很长

一个梦见警察,

拼了命才得挣脱,

另一个似躺在晒热的野地上,

沐浴着暖暖阳光。

第三个愣愣地瞪着烛光,

好像撞上了魑魅魍魉,

他撑着脑袋,却不瞌睡,

只是暗自忧伤。

烛光熄灭,万籁俱寂,

只有窗玻璃反着亮光,

拿上帽子,提起手杖,

他轻轻走入黑夜,走到路上。

(1902)

题解:1902年6月,25岁的黑塞患了眼疾,有几个月不能写作。母亲去世、自己十分愧疚,还有一些朋友离开了巴塞尔,他心情常处于抑郁状态。徒步行便是他喜爱的活动。

工匠一般指木匠、铁匠、钟表匠、裁缝等行业工人。在德国,结束学徒后的年轻工匠,应远足他乡找活儿做,练手艺,因而到处会有为他们提供住宿的简易旅舍。

夜行1

夜色已深,小路静寂,

河水在一旁流淌,

水流沉闷迟缓,

懒懒地拍打着黑夜的沉寂。

它喧响于深深的河床,

似怨似恼,单调沉重,

好像它想休息,

同它一样,我已力尽筋疲。

这是陌生土地上

一次伤心的结伴夜行,

没有停歇,没有言语,

两者都不知,向何方去。

(1902)

题解:这是一首深受喜爱的黑塞步行远足诗,由音乐家多次谱曲。

西风轻轻吹起,

椴树声声叹息,

月亮穿过树枝,

窥进我小屋里。

心爱的人将我抛弃,

我给她写了

一封长信,

月光正照在信纸里。

这宁静的光,

在字行里移走,

我的心在哭泣,

忘记了睡眠、月亮和夜祈。

(1902)

题解:年轻失恋者的悲伤,如此生动地跃然诗行。

白云

哦,瞧,它们又在飘弋,

轻盈的像被人遗忘的

丽歌之乐曲,

荡在蔚蓝的天宇!

你不会将它们理解,

假若你未曾有过漫漫旅途,

未曾有过远足者的

痛苦与欢愉。

我爱这朵朵白云,

如同爱风爱海,爱太阳,

对无家无乡的人,

它们犹如姐妹、天使一样!

(1902.11)

题解:这是一首深受读者喜爱的远足白云诗。此时黑塞在巴塞尔一家旧书店做店员。徒步旅行、远足是德国人的民族传统,也是黑塞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它不是盲无目标的漫游、漂泊,而是目标明确的健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白云是黑塞远足时的伴侣。

圣诞夜晚

立于幽暗窗后,

我将这白城久久注目,

聆听铜钟敲响,

直到钟声也沉寂无声。

此刻,这清纯静谧的夜晚,

似梦一样,披着冰凉冬装,

它由银色月亮护卫,

将我这边的孤独打量。

啊,圣诞!我心底

升腾起对家乡的念想,不无忧伤,

忆起遥远的宁静时光,

那时的圣诞节也会为我临降。

从那时起,我满怀暗涌激情,

不停远足,

在大地上交错纵横,

要将智慧、真金、幸福追逐。

现在我累了,困顿潦倒,

歇在最后的路上,

而家乡与青春像梦一样,

还在蓝色远方。

(1902/1903)

题解:这座白城应是巴塞尔。25岁的黑塞身在异乡为异客,圣诞之夜思念起家乡与少小时光,并回忆自己的追寻之路。

美好的今天

明天会怎样,明天?

乐事不多,会有担忧、悲伤,

头颅会沉下,酒会洒到一旁,

你该活在今天,在美好的今朝!

无论时光怎样快,

将它的舞圈转换,

只是这杯满酒

畅饮得由自己,不容替换。

我自由的青春火焰

这些天在高高燃烧。

死鬼,我的手在你那边,

难道你要强迫我,你敢?

(1903.5)

题解:1903年初,《赫尔曼·劳舍尔》获得成功后,柏林著名的菲舍尔出版社注意到了这颗文坛新星,不久给黑塞寄去一封信,婉转询问他是否有新的写作计划。黑塞回信说,在尝试写小说。

1903年4月底,黑塞第二次去意大利旅行,这次与他同行的是后来成为他第一任妻子的玛丽亚·波诺利。旅行结束回到巴塞尔,他接着写小说《彼得·卡门青》。之后他将小说手稿寄到菲舍尔出版社,很快收到出版社回信,表示很喜欢这部小说,准备出版。不仅如此,出版社还同他签订了一个附加合同,附加合同上白纸黑字地写着,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菲舍尔出版社享有购买黑塞所有新作的权利。就这样,尽管尚未得到《彼得·卡门青》的稿费,26岁的黑塞做作家的梦想几乎实现了。这首诗也表达了初登文坛年轻作家的自信、喜悦与自豪:享受今天吧,连死鬼也不能把我怎样!

夜行路

夜间我走出山峦,

小路引我走过山脚草地,

走出不可见的柔和树荫,

城门大敞,古城就在眼前。

长街上我疲惫漫步,

到处是黑玻璃窗在闪动,

惟有一处烛光在请过客留下,

所有的都已睡去,黑夜罩四处。

我又远远走上原野,

回首远望,但见一个楼侧山墙,

美妙幽黑,它也不能眠,

一处光亮,悬在塔楼上。

那高处有个人没有去睡;

棍上挑个灯笼摇摇晃晃,

弯腰探身向远处张望,

向我这方,循着难以听到的脚步声响。

(1903.5)

题解:这是一首远足诗。1903年4月1日黑塞第二次去意大利旅游,这次与他同行的是玛丽亚·波诺利。玛丽亚是瑞士第一位女职业摄影师,热衷弹奏肖邦钢琴曲,也善登山,她因事缠身,先回了瑞士。黑塞回到巴塞尔不久同玛丽亚订婚。1903年10月回故乡卡尔夫,边做实地考察,边写作小说《在轮下》。

抵达威尼斯

运河幽暗无声,

海湾沉寂空旷,

一排排屋房,古旧灰白,

带着哥特式的窗,摩尔式的门堂!

好似陷入了深梦,

好似在由死鬼摇荡,

时间在这里睡着,

所有的生命都似乎很远长!

这里,我要独自一人

穿过古老街巷,

要借助火把火光,

站到游艇码头台阶上,

要像个又喜又怕的孩子,步入黑暗,

望入黑窗。

(1903)

题解:1903年4月黑塞第二次前往意大利。这首诗描述了威尼斯留给年轻诗人的初次印象。

我的生命曾怎样?

如果今日生命结束,我的生命曾怎样?

失落了?光做梦了?不,那是一串

静静的喜悦,我将它们双手

接过,送出,又重新获得。

那是与这个地球爱的结盟,

她的美丽令我深感快活,

它总以其强力姿态,

将我的目标推向永恒。

这是与流水、田野、山风

兄弟般的同盟,它一向坚实牢固,

那里有碧空上的行云,

它们的歌儿将我的家乡吟诵。

它们的力量永恒强大,

我一直忠诚于这个兄弟同盟;

多少年来我的罪过是,

与人类相比,它们更加令我珍重。

(1903)

题解:1902年6月《诗集》出版带来的快乐,引起黑塞对自己年轻生命的回首。

七月的孩子

我们,生于七月的孩子,

喜爱白茉莉的淡淡花香,

我们漫步鲜花烂漫的花园,

喜欢迷失在沉静的梦乡。

绯红的罂粟是我们的伙伴,

它们火红地燃烧,抖抖颤颤,

在麦田里,在热墙上,

它们的花瓣任风儿吹散。

就像七月的夜晚,

生活要载着梦幻,将它的圈舞跳完,

要手持红罂粟与麦穗花冠,

给出梦想,给出盛大的丰收庆典。

(1904.5)

题解:1904年2月,小说《彼得·卡门青》出版后很快出了第三版,取得了很大成功。经济上的改观,使黑塞更有信心做一个中产自由作家,并且认为结婚的时机已经成熟。

德国七月的花园,鲜花锦簇,白茉莉花在淡淡飘香;麦田里,红红的罂粟花颤巍巍地盛开,麦穗已经饱满。七月的夜晚,总有欢庆丰收的喜典,孩子们喜欢围成圈来跳舞。这里花园象征美梦,红罂粟代表梦的热烈,将圆圈舞跳完则意味着应有完整的人生,麦穗、丰收又是人生要充实、美满、有所成就的象征。这就是说,生在七月的孩子要富有梦幻,生在七月的孩子人生要有始有终,要有所成就。诗人黑塞本人正出生在七月(7月2日),他祝所有生在七月的孩子,人生美满!

诗中的庆典很容易让人感到,黑塞此时的成就感及喜悦心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