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会稽云门湛然澄禅师语录卷第七

门人明凡 录

吴兴丁元公山阴祁骏隹 编

请示

僧参。云。求和尚开示。师曰。菩萨初发心。便登正觉。汝发足处。早已开示。更教我说个甚么。

翰林王聚洲居士问曰。某亦尝於楞严留心。颇有透处。但於一人发真归元。十方世界悉皆消殒。未能痛快比如如来岂非发真归元者乎。既发真已。世界何不消殒。若消殒。则大地众生无立脚处。何更云如来与诸天人同在祗桓精舍而说法乎。若不消殒。则如来诚实之语。岂有不足信耶。师曰。如来且置。只如公於大明之下。骤然走入暗室之中。还能见有许多世界也无。曰若骤然走入。惟见暗黑。别无可见。师曰。若诸不入者。还见世界否。曰见。师曰。何以彼见而公独不见乎。曰繇明入暗。暗生明灭。故惟见黑暗。而不见山河大地。彼不入者。明相宛然。故无不见耳。师曰。一人发真。例如一人入暗。与相类否。曰是正相类。师曰。如此。则何疑一人发真。而世界不消殒乎。又如十人同作一梦。间或一人获醒。一人世界全消。彼中九人受用如故。十人同醒。则十人世界全消。不可以一人之醒。而拨九人之有。亦不可以九人之寐。而疑一人之无。惟证乃知难可测也。曰如师所论。理固颇通。何以世尊亦倚灵山说法耶。岂有如来未曾发真者乎。师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住灵山者。逗应群机。犹水中之月。岂实有耶。狂猨无知。妄心欲取。而且不知水中无月耳。众生以肉眼观佛。以为佛住灵山。若以慧眼观。则证诸法如义。不知何者是佛。何者非佛也。虽然。又般若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三者既无。则自己尚无处所。何处得有世界山河大地。故云十方世界。犹如手中所持一物。返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空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以此而观。明若日星。而公於此处岂不为痛快哉。所以不能痛快者。但於文字着脚。而不返照自心。致使分别成谬也。故肇法师云。会万法归於自己者。其惟圣人乎。

僧问。某甲用功。似有个见处。祇是有疑。师曰。见个甚么。僧云。见自心包含世界。师曰。自身聻。僧云。亦在自心中。师曰。若恁么。见我显圣寺即今做甚么。僧云。身中总一片无所隔碍。师曰。还见隔壁事么。

僧问。见闻知觉是心不是心。师曰。若是心。云何叫做见闻觉知。若不是心。应同外物。云何知是见闻觉知。而终不云他见他闻。於此正好着力。参久自有悟处。师复云。一不得别求玄妙。二不得希望证圣。三不得怕怖生死。四不得拨无因果。

僧问。和尚教人不思善不思恶只恁么去。三十年不出山。我称是人真善知识。学人一闻此语。疑信相半。信者。信今诚实之言。疑者。古云。草衣木食。若不思玄。异於深山野人者几希。又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何故和尚教人不思善不思恶只恁么参。不惟不敢承当。亦难使人信受。师云。汝信我言。不能尽记古语。疑信不能不半耳。昔者能大师向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繇是明公豁然大悟。汗流夹背。既悟。便不同於深山野人。吾言非为谬矣。如云大事已明未明皆如丧考妣者。良繇道力未充。命根未断。故於已明未明生疑。若向父母未生前看破。则无此问矣。

僧问。和尚尝言昏沉即解脱。散乱即清净。但於学人分上恰有不相应处。昏则忘怀。散则浪荡。既昏散不妨於道。何故经云。除睡尝摄心。能生诸禅定。师云。风云雷雨。天之妙用。昏散运用。人之尝情。执风云而昧天体。执昏散以迷真心。自成颠倒。若悟本心。一切皆名妙用。教有明文。非吾臆语。苟未见性。妄认假名。自成迷背。所以劳他古人多方抑扬。随时破立。故曰。无有定名阿耨菩提。汝真有意於此。当力穷见性。一念开明。但有言说。俱无实义。思之勉之。

问悟道之人还假修行否。师云。正好修行。何也。法身乃证得。报身从修得。曰恁么有两个耶。师曰。我不说有两个。亦不说一个。法身者即自己也。经云。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知证义。报身者。犹如衣服。实从办得。若说是我身。如何又脱得着得。若非我者。被人盗去。云何又云被人盗去。

僧问。某甲即今如何用心则是。师云。无所用心处。是汝用心。以无所用心是真用心义。又云。汝是读书人。岂不闻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比如行路人有拄杖子。则不得自在。若有所担负。则不得自在。要自在者。岂不是空手行也。又云。无言是天地之至言。故曰。天何言哉。春到则普天匝地皆春。可不信乎。

僧问。某甲欲修行。不知把柄。求和尚开示。师云。汝要把柄做甚么。譬如人之眼睛。可外求得么。纵汝外求。可得的。即是可失的。

岳石帆居士云。云栖和尚赚度许多好和尚好秀才在会下。我所以不肯他。师曰。圣贤尝受屈。士云。何谓也。师曰。莫我知也夫。予欲无言。盖因无当机之人。自摩其胸。发此长叹耳。士曰。此是方便遮护语。师曰。是非相诤。他总不起。须是我为后学者。发其蕴奥。士云。我非强抑。昔时曾亲与他诤论。师曰。昔时诤论。今须赞叹。始见居士有天神不测之妙。士云。你是云栖和尚那。师曰。我是弟子。士云。赞叹你。即是赞叹云栖也。师曰。居士莫涂糊人好。士又指大众云。你等当看这个和尚。师曰。他终是不信你。祇是看自家。士云。当今佛法寥落。须尽力为之。师曰。天地间自有时节因缘。非某能为也。居士唯唯。

问西方是有是无。师曰。无。曰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既有方所。那得言无。甚违经意。师曰。不道事中无。祇是理上实无。经文分明。是你错解。佛者觉也。土者觉知之地也。十者圆足之数也。今言十万亿佛土者。盖言超数量觉照之地。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然何以要超数量觉照耶。盖才有动念。便属数量。才有数量即受烦恼。不名极乐矣才有觉照。即属取舍。有取舍。即受生死。不名本性无量寿佛矣。是故禅门直指一念未生前。又云。父母未生前。乾坤混沌时。洪蒙未判时。也只说得数量觉照不及之地。岂别有旨也。法华经曰。尘点佛剎前有佛号大通智胜如来。且尘点佛剎。岂容思议哉。苟容思议。恶得名为大通智胜乎。如是一大藏教中。莫不指归。数量觉照不及处。是自性天真之佛。无别有佛待你成也。故或曰。不可说不可说劫前。有佛号某。或恒河沙劫。或不可思议劫。或无量阿僧祇劫前。有佛号某。一皆以超数越量离觉泯照为是也。汝何得循文背旨。失佛本怀。是则为灭佛种也。曰然则超数越量离觉泯照。何者是本性无量寿佛。师曰。恩大难酬。速礼三拜。曰若然者。则古人例有证验。岂虚说耶。或天乐迎空。或异香满室。或化佛现前。或莲标姓字。将谓邪魔所作乎。师曰。非谓虚说。亦非邪魔。此乃慈父胜方便门中之事也。盖谓三乘厌苦。菩萨说此净土之门。实为权诱。渐渐引归一乘。故有佛来迎。有我生去。彼此历然。净秽逈异。是佛权门。岂为实教。故法华经云。是诸佛世尊更有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异方便者。即净土三乘等教是也。第一义者。即一乘实教是也。故经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既云一乘。岂有去来净秽之可间耶。故华严经。始终一际。因果同融。微尘剎土。总一法界。会六道四生。同入佛乘。故论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无边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信实。则善财一生顿证。滞权。则身子多劫难成故予前所论者。非为杜撰。出是实宗。子所难者。亦非谬问。依佛权设。然予非实人。但知教道可宗。与子称性而论也。

云鹤居士问。念佛得生西方否。师曰得。曰何以得生乎。师曰。予亦不知何以得生。汝但念佛。不患不生也。佛如最上医王。撮略群书。合就灵丹。诚能服之。自然疗病。不必究其方之是非也。曰即如丹药修合。必有原繇。念佛岂无因耶。师曰。譬如甘草解毒。大黄发泻。或有人问。大黄何以发泻。虽医王有所不知。而大黄实能发泻。故予亦曰。念佛不知何以得生西方。而念佛实能往生西方。虽教中云阿弥陀佛因中愿力所致。亦三乘权诱之言。要非大乘称性之语。何也。譬如箭穿石虎。笋发寒林。未审谁假愿力使之然也。若无自心之诚感。而欲究其所以然。吾不知其然而然矣。雁田柳子问。经云。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为是身变耶。为是语变耶。若是身变者。则如来应默然。如不默然。何繇得解。如牛犬之有声。如来亦应具嚎吠之声。如不嚎吠。何繇得解。如其不然。何以称随类也。师曰。如来非身变。身相如故。亦非语变。语相如故。以其不变。故能随类各解也。何也。如其有变。则在天非人。在人非天。岂能各应也哉。譬如世之演戏者。岂有变也。然群聚而观之。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风流者见之。谓之风流。斗诤者见之。谓之斗诤。乃至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各适其适。莫不称益。退谓人曰。此戏唯孝唯悌。乃至惟风流惟斗诤。不仁不义。岂戏者有异乎。实乃观者各解其自心耳。虽然。须知有不变而变。变而不变。何也。即如戏之於戏也。谓其有变。则戏者安有二心。谓其无变则观者何能各解。一幻戏如是。法法亦复然。而况於佛乎。是以耳聪者善闻琴瑟之妙。眼明者特辨玄黄之精。然琴瑟不为聋者所移。玄黄不为盲者所惑。而聋盲自异。其犹大海汪洋。终莫能穷。随力大小。取之有多寡。而海不为之增减。佛法浩翰。终不能测。利钝解之浅深。而法不为之是非。各解繇人。佛岂为亲疎哉。

居士又问。真即是妄。妄即是真。真妄既不有二。何以令人除昏遣妄。而集於定慧也。譬如水不离波。波不离水。宁有离波之水。不湿之波乎。今云。断妄证真。便同离波求水。非惟不能证真。愈且增其虚妄。故曰。断除妄想重增病也。若认妄想即真。不必断除。经又云。妄尽觉圆。又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良繇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楞严经中十因六交。莫不皆繇妄想而受轮回。断者不是。纵者亦非。如是难明之义。惟师决之。师曰。真本不有。因妄显真。妄本不生。依真而起。故曰。因迷迷觉。觉不生迷。凡圣人设教。犹良医用药。岂执其方。先欲破妄。而真妄对破。故曰。妄尽觉圆。次欲破执。真妄俱即。而亦妄真俱非。故曰。断除增病也。盖欲自契本心耳。如能悟旨。则非是勿经於口。真妄空自有名矣。今时儱侗之师。强欲以名言自得。执此即妄即真而自负。不知举意即乖其宗矣。而人或诘之。复引即水即波之句以强释。是岂达方便之门乎。且如水果是波也耶。水果非波也耶。夫水本无波。繇风所作。狂风所吹曰涛。大风所吹曰浪。尝风所吹曰波。微风所吹曰纹。其悠悠漾漾。千名万状。莫不皆繇风使之然也。水果是波则无风之时。恬然清净。波相不有。波相不有。应非有水。水果非波。则陆地无波之处。凝然不动。不动皆应是水。如此。则水陆无分。世界不成安立。夫真本无妄繇境所作。顺境所感曰喜。逆境所感曰怒。违境所感曰哀。美境所感曰乐。其纷纷纭纭。莫不皆繇境使之然也。真果是妄。六根不到之处。泯然无知。境相不有。境相不有。应非有真。真果非妄。则日用交错之际。杳然忘返。念相迁流。念相迁流。真应是断。今推其波。有时有。繇乎风作。有时无。繇乎风息。作息既繇其风。则水体凝然不动矣。如其有动。则水具心识。如其有心则水应自言我能动耶。我能静耶。我能生波耶。波非我是耶。波即是我。而我即是波耶。而水不能自言者。以其无情耳。无情则无动。无动则无所不动。故曰。江河兢注而不流也。吾心与真妄杂出而不能辨者。亦犹波之作息。滥於水而不能分者也。波既作息繇风非关於水。则此真妄。亦皆繇境。而岂关於心乎。然则波耶水耶。真耶妄耶。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惟宛转消归自己而已矣。不然。则不能免其随言生执。又安能自了哉。

问无明即佛性。何谓也。师曰。无明佛性同出根本知中。各无自体。以佛性无体。迷为无明。无明无体。悟为佛性。非佛性外有无明。亦非无明外有佛性。惟迷悟使之然耳。犹如日明夜暗。同住虚空。循环往复。各无自体。苟知无体。则无明即明。若执有佛性。则明即无明。不着不拒。则超然自得也。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取。义可泮然矣。又问。烦恼即菩提。何谓也。师曰。梵语菩提。此云知觉。若烦恼异於菩提。则烦恼菩提各不相知。若菩提异於烦恼。则菩提烦恼各住一际。各住一际。则菩提自菩提。谁住菩提。各不相知。则烦恼自烦恼。谁知烦恼。以菩提不异烦恼。迷菩提为烦恼。以烦恼不异菩提。知烦恼即菩提。盖知之为言觉也。故曰。知则不为冤。虽然。若将个知即菩提蕴在怀中。便名烦恼。故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直饶知见无见。斯即涅盘。犹未脱略。何也。盖此事直须妙悟自心。不在言宣耳。

陶石篑居士问。师在此作么。答曰。看华严合论。曰师在室中着此小小境界。当看是论。曰不然。却是室外者更当看也。曰何谓也。曰居室者必知室外有空。空外更有空可谓小不迷小。大不着大。内外该融。小大相入。只恐在室外者。迷此六合一总之空。不复知空外有空。界外有界。岂知华严法界中十方各具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外。更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耶。故当看也。居士曰。多知多知。

太史又问曰。师於禅门用力久矣。而梦昧为有无耶。如或有之。何方以制之。师曰。世称无梦者有三焉。一者七住已还。想阴已尽。此乃定力所持。故得无梦。证者之事。经云。想阴尽者。梦昧俱息。犹如晴空。二者用功真切。窹寐恒一。信力所持。故得无梦。初心之事。如服丹药。寿千万年。非是本有。三者倦劳之极。或无明浓厚。失忆为忘。妄谓无梦。非实是无。深成不觉。愚者之事。予於三者未有取焉。何则世之人徒以梦为梦。觉为觉。而不知觉即梦。梦即觉也。若觉是实。则无入梦。若梦是实。应无有觉。居觉非梦。居梦非觉。犹明暗相倾。何有自性。别有国土梦。五十日乃得一觉。彼得不为梦。是而觉非者乎。如是则我世界中曷尝非梦。而。曷尝非觉乎。以此而推。则彼定力所持。是名假惺惺。信力持者。是名强作主。诸佛成就梦中佛事。所谓说梦法。度梦众生。开梦方便。坐梦道场。现梦神通。入梦涅盘。菩萨修梦万行。献梦供养。声闻缘觉得梦解脱。入梦禅定。人天三途梦受果报。入梦生死。争梦人我。说梦是非。造梦恶业。转梦轮回。居士兴梦问。山僧起梦答。纵之亦梦。制之亦梦。止之亦梦。作之亦梦。说到此间。忽见那咤太子执降魔杵当头一挥。虽觉脑门磕碎。犹未醒在。

鲁据梧朱交芦诸子过访。问曰。经云。世界山河大地皆因妄想结成是否。师曰然。曰和尚为我想得一锭金否。师曰得。曰何不与我一见。师曰。子尝於闲寂之时也想杭城否。曰想曰。正当想时。彼处楼台殿阁人物街道皆俨然否。曰然。曰既然如是。何不拈出来与山僧一看。曰然则然矣。只是拈不出。曰若然者。子尚拈不出。争教山僧又能拈出与子看。子如一想。则有一城景致俨然在目。若千想万想。则有千城万城景致各各俨然在目。彼亦不来。此亦不去不来故彼城非无。不去故此想非有。以非有非无故各住一际。各住一际。故一人想则城现一人想中。若千人万人想则城现千人万人想中。曾无定体不因一人想而城为之一。不因多人想而城为之多。故曰。非如非异。非实非虚。非如故非一。非异故非多。非虚故随想成办。非实故想处不真。子如一念不生。山河大地当下泯绝。何处更有山河大地来。是知一切皆随想念建立。故云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岂虚语哉。

有新戒欲募缘造寺谒师。师诫之曰。大抵出家。人要以生死为本。福缘次之也。昔者杨岐老人亲总十年院事。及住杨岐。屋颓壁败。门人欲修饰之。老人诫却之。盖老人亲从此中过来。艰辛备历。乃有此语。可谓曾为浪子偏怜客矣。今之人不闻如是之训。才出家来。把个脚跟未稳话。丢向一边。祇欲干办缘事。以消岁月。倘因果一差。失脚三途。经劫罔返。此事且置。祇如因正果正。福享人天。何曾不云迷中倍人。何也。大凡人都被善恶二种因果轮回六道。自己佛性终成迷背。故曰。作善则善现。作恶则恶现。真心则隐没。岂不见梁武帝问达磨云。弟子造寺度僧有功德否。磨云。实无功德。功德在自性中求。岂外求耶。如此。则我出家人不以生死为念。向自性中求。可乎。曰然福德亦不可少耳。如某某修营寺宇。嗔怒无当。人不为过。岂非福力所持耶。师曰。实非福力。乃魔持耳。枣柏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修菩萨行者。慎勿起嗔。苟有一毫嗔念。则有一分嗔怒魔增其势力。舍命之后。继有福德。报为大力鬼王。并修罗夜义之类。福消报尽。还堕三途。曰起嗔如是。未审修道还有加势力也无。师曰有。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菩萨。各有如来威力加被。说当位法门。是其义也。曰若然者。佛与魔果何物耶。而能与人势力若是。师曰。本非外物。皆自心之力。法尔如然故也。譬如世人燔烧屋宅亦用火。蒸煮饭食亦用火。烧炼丹药亦用火。凡用火之时。各有一分自然风力。与之俱发。成熟其事。燔屋邪也。煮饭正也。炼丹道也。风火皆无分别。而能随事得失。亦犹佛魔无有分别。而能随心是非。藉风发火。因心成事。皆不得而异也。良繇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熟。今人不了自心。尝随境转。魔得其便。牵入恶道。皆繇未明佛性。自无作主。使之然也。岂魔佛云乎哉。如此。则子所言福德亦不可少。其可信诸。不可信诸。

有客游禹陵过访。问曰。彼中有窆石甚异焉。师曰。何谓也。曰始吾於无心之际。推之则动。其后着意推之则不动。其故何也。师曰。破色心论云。佛说心力最大。水无香故动作胜地。火无香味故动作胜水。风无色香味故动作胜於三大。心非四大。故动作胜於诸大。是知无心之力。无有限量。其量能转天为地。转地为天。大中现小。小中现大。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故净名以不思议目之。夫不思议岂容有心乎。心思一萌。则属分限矣。昔者鸠摩罗什年七岁时。随母往烧香。寺中有铁钵。可受石余。什即置之於顶。乃作念云。钵甚大。我年甚小。得无重耶。不觉失声。钵寻堕地。母问曰。何也。什曰。我始无心。置钵於顶。不觉其为重。无端分别。钵大我小。宁无重乎。即觉甚重。力不能戴。故失声耳。是时罗什即悟万法皆惟自心。无有他物。以此而推。子之始也无心。故能动石。次也有意。故不能动耳。是以箭穿石虎。非人力之能为。酒劳三军。岂曲糵之成就。是皆本乎无心。神而应之。略着思惟。即已不堪也。吾知诸佛凡夫。本不相隔。但十二时中。其神机注发。不能自知耳。

只玄居士问。格物物格意旨如何。师弹指三下。曰某甲特来礼拜。求脱生死。师云。居士未发足之前会得。方脱得生死。於今开口已错了也。不见古人道。望州亭与汝相见了也。乌石岭与汝相见了也。僧堂前与汝相见了也。一念发心。是汝脱生死处。一路而来。是汝脱生死处。士礼拜而出。师唤云。来来。我再向汝道。士回首。师云。我向汝道了也。士拟议。师云。去。明日来。僧问。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某甲无奈心意识混扰。不能直进。乞师方便。师云。还识心意识么。曰不识。师曰。识尚不识。欲离何物。譬如世人结冤。而欲远离。必先知其结冤之繇。然后与之远离。

僧问。古人道。离却心意识。绝却凡圣路。然后有参学分。某甲欲离心意识未能何也。师曰。心意识作何形状。有甚冤尤。汝欲离他。送至何方。僧曰。恁么则无心意识耶。师曰。汝适来要离心意识。如今又怕他无那。汝知之乎。夫心意识者。聿起名心。思惟曰意。分别曰识。名虽有三。其体惟一。惟一之体。其性无生。无生之性。应用有别。故立三名。能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尚不名一。何况有三。学者循言背旨。起心动念。皆归迷闷。若不妙悟真源。终无自济之日。故古人多方提唱。无非欲令人忘心顿证。谁知反起心识。牵动前尘。致使醍醐翻成毒药。可悲也夫。

明翮问。某甲看个拂子放下因缘。只是教人休歇去。莫是化城事否。师曰。不是你看他古人问如何是法身。竖起拂子。如何是法身向上事。放下拂子。岂可作放下论耶。若真正悟明。放下不放下。总是闲话。所以道末后一着。始到牢关。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僧举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某甲看经数年。并无入处。未审和尚有何方便。师云。汝疑向有无处着脚那。曰。某甲不向有无处着脚。师曰。你岂不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狗子何谓无佛性耶。作此疑否。曰然。师曰不然。要会这些。须向此老未开口已前会得。始获安乐。若向他舌头下会取。直饶千万劫。并无会时。何以故。此事不在语言上故也。

僧问。丹霞劈佛。和尚铸佛。是同是别。师曰。丹霞劈佛。和尚铸佛。僧拟再问。师曰。似欠伶俐。首座曰。是便是。只是与古人相违。师曰。前人已纳败阙。你不可复踏故阱。若要安乐。直似婴儿相似。始得恁么。所以宝镜三昧云。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哆哆啝啝。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到恁么地。始获大体。更得大用。始可为人。

内翰黄慎轩。侍御左心源。给谏萧九生。尚宝刘自明。同会於白云观。慎轩问。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只如真与识神作么生分别。师曰。此极易耳。但未获一番妙悟。似难辩白。且如教中云。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即此一语。得失相半。何则。盖所谓但落言思。早已不是。实惟亲到一番为妙耳。只如山僧在越之时。有人问予上京之程。予尝答之。所谓北关而至於苏州。镇江。淮安。济宁。临清。以及张家湾。进海岱门。虽与人说。实未曾到。而心中未免惶惑。今也既已来此。始知前之所说不谬。惶惑之心不待制而除之矣。人或问之。所答如前。祇我一人。名同境同。言同句同。其间一真一假。不待辩而明矣。是知前之所说。似是而非。所以不能自尽其疑也。今之所说。亲到了然。所以是非不能及也。故古人石火电光之机接於人者。盖欲其亲证之也。苟能亲证。所谓真耶。识耶。亦不待辩而明矣。

司业传商盘问曰。某於禅门用力久矣。亦尝有悟。对机问辨之次。未能痛快。不知过在何处。师曰。公之所难。难在为人。而独不知难於自为也。故吾尝以二事验人。而未见有透之者。何为二事。一者验於文字。夫文字。即诸佛言说法身也。汝云曾悟者。悟自心也。自心即是佛心。既悟佛心。当解佛语。既解佛语。便能於诸佛所说经教。诸祖差别机缘。一见了然无有疑惑。如或有疑。则所言悟者未必然矣。二者验於自心。於日用应酬之际。似有一分作主。为物所寄。是诚不觉。此且置。只如离物寂静之时。跏趺坐禅之际。中间似有一物。上下往还。所谓是是非非。得得失失。疑疑惑惑。取取舍舍。还得安帖否。如或安帖。则尽世间。所有草木。尽化作人。一一人具无量舌。一一舌具无量问难。一一问难具无量差别。非前非后。一时问来。只消弹指一下。悉皆答之矣。可谓得大无畏。具大自在。间或未得安帖。何必云对机应酬之际未能痛快。当寂然无事之时。早已誵讹了也。故曰。人许我易。我自许难。又曰。惟人自肯乃方亲。公宜勉诸。

太常赵石梁问曰。吾家新丧二孙。不觉心动。欲归一探。师曰。公有静功可持。云何心动。曰虽有静功。遇境不能不动。未知过在何处。师曰。譬如琉璃。乃世间之至宝。有人持之不舍。孜孜护惜。是人岂无食时睡时。屙时倦时。当是时也。释之不可。持之不可。何也。持之妨事。释之防碎。於是取舍惶惑。有不胜言者。争如不贵琉璃。手不持物。於一切时。纵横自在。任运施为。无往不可。较彼宝琉璃者。又何如耶。所以诸佛拔凡夫五欲乱心。但以方便言说而教导之。使之发心。拔二乘偏空定心。必以不思议神力而激动之。然后发心。故迦叶云。五欲凡夫於无上道而有返复。我等皆无。又云。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我等何为永绝其根。於此大乘。已如败种。以此而观。则知公有静而有不静。若凡夫者。无静则无不静。故曰。一切凡夫。本来圆觉。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莫不皆言本来如是。拟心趋向。则非是相乖矣。太常曰。这个意趣。毕竟如何。师曰。如来临灭度时。大众不胜其哀。是诸菩萨。天人国王后宫夫人。并婆罗门。各各以上妙供。倍倍增胜。持以上佛。而皆不受。纯陀者工巧之子。无一物将来。何以如来受其最后供养。记彼满足檀波罗蜜。盖如来极唱最后之微意耳。且如来入灭度者。根身器界。正报依报。一切尽舍。乃名灭度。而诸菩萨。既有以持来。如来欲何受乎。设有受之。欲置何所。故纯陀无物将来。正适如来无受为正受矣。般若云。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此类彼。如合符节。故香岩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连锥也无。类而推之。则知香岩老人非无原矣。

严印持居士问曰。今人参禅。尝有错认者。过在何处。师云。如人失却一包银子。左寻右寻。忽然寻着一包珠子也不认。寻着一包金子也不认。毕竟寻着自己这一包方才说是了。士云。倘渠寻着金珠时。便认了如何。师云。除非是渠欺心。要他的才认。

书问

答德王

客岁重蒙颁赐。垂念山衲。何以克当。又承下问。愧不能深慰圣怀。聊裁寸忱。谅大王已洞鉴之矣。山僧向欲上京请藏。特谒圣颜。面陈衷曲。余为南北众友苦留。兼闻辽警。故中止耳。兹者蕴真来。重蒙慈赐。感荷无已。惟炷香佛前祈祝洪福万安。寿固天地。道德弥高。等泰山之耸耀。见知朗豁。似沧海之渊深。位齐不退。心契真如。总法界以为家。视四生若亲子。此即山僧之所祷也。蕴真回。先肃此启。余容面报。

承问。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此则不难。若能念念了达目前生灭。凡起一念。凡灭一念。俱要了知。则生死不待预期。自然瞒不得矣。故古人有言。死时应尽终须尽。坐脱立亡唬小儿。酪出乳中无别法。死而何苦欲先知。但时中不可差过也。二问。死后杳无踪迹者。譬如大王睡熟时。亦尝做梦不。四体调适不动。与死何异。然则梦中所有善恶是非。苦乐得失了了不昧。岂尽无踪迹耶。但他人不见。以之为无。自己则未尝无也。三问。善知识临终有病者。此所谓异熟业也。夫知识秪此一生。则永出三界。所有旷劫积集业债。於此毕酬。不待再来也。如人远去不返。所有陈债俱要索还。如不远去。债主不急索。此必然之理矣。凡夫无病而有预知者有二种。一谓多生所积戒杀功成。二为报其现生无事真实。必非诈谋多事者能之也。四问。枯骨埋葬有吉凶者。教中所谓名言习气也。谚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况人身四大。共禀五行。顺则为吉。逆则为凶。岂特枯骨为然。架屋造船。皆有休咎分焉。五问。坐禅。开眼闭眼皆不论。祇要念念不昧。了了尝知。自然寂不失照。作得主宰。故曰。不论禅定解脱。祇要见性。此之谓也。六问。杂念纷飞。如何作观。古人有言。以纷飞之心。穷彼纷飞之念。穷之无处。彼纷飞之念自然无矣。此乃还源之妙观。非彼观动观静观彼观此之可比也。七问。身中果有三魂七魄。不知有魂管尸骨不。此皆圣贤指凡夫。迷一真性。枉受轮回。不了自心作一多解。故曰。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如能获悟。则一根若返源。六用成解脱。又云。尚非其一。何处有六。一六既非。三七何有。不可以迷为解。自起深疑也。八问。身中十二宫辰。此本玄门外道。执色身为自己者。作此说也。不闻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若能了悟能依之色身不有。则所依之十二宫辰何在。亦不可执无有身落於断见。何则。人人有法身常住。不生不灭。备之在我。终不繇他。儒云。未知生焉知死。又云。天开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究之於未分已前。混沌已后。惟一虚空。何有十二宫辰。天地可譬人身。虚空可譬法身。迷成两途。悟惟一致。所谓三魂七魄。十二宫辰。不可执其定有定无也。拙衲管见如此。惟大王鉴之於文字语言之前。自知旷劫已来。无有一物一名。可称外有。直下孤明独立。无物当情。纵横去住。岂让於佛。谅大王早见及此。为愍末世众生。故作此问。发明向上大事。示彼苦海舟航。真菩萨之再来也。柰贫道智浅才疎。不能少副所问为惭尔。

再答德王(此在初答)

丙辰之秋。蕴真过访於嘉禾之福城。备道大王归向三宝。广修福德。山僧已知非今世之事。皆繇曩劫修来。不则皆为富贵所迷。五欲所恋。罔知返本矣。今即此不忘之心。便是大王本来面目。自己主人公也。山僧特以拙刻。并书数语呈览。谅大王亦已悉知。今者复蒙施金顾问。意欲辨明真伪。山僧读之汗颜。未敢加答。然亦不敢违背圣意。但以平日所学所见者。少欵数辞。以慰来问。念佛不能开发聪慧者。第恐心不诚。诚则明矣。譬如水浊失鉴。清则毫发不可昧也。然大王心志勇猛。直欲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处。夺骊龙之珠。截犀兕之角。故以明心见性为问耳。所言心性者。一身之主谓之心。心能变化谓之性。以心能成佛。心能成凡。心能造善。心能造恶。造善者则生天堂。造恶者则堕地狱。心起邪见。则落外道天魔。心修四谛十二缘。乃至六度万行。则名三乘。若能圆见自心。则法界皆我自心。曾非他有。故谓之佛。以觉自心故也。昔者异见王欲灭佛法。宗胜往劝不能。波罗提救之。乘云而至。时王愕然问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又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在用。王自不见。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以是而推。则知大王从曩劫来。出生入死。不知其几千万也。而大王之佛性。未尝有生灭去来。大王之色身。又何尝有生灭去来。能知於此。则是大王本来面目。亦即大王之佛性也。以人不能直下自信。故如来权说三乘。修有为行。善根调熟。信心自许。然后直下承当。是知三乘曾非别旨也。所言有为虚妄者。其犹渡河用筏。非筏。则不能渡。到岸则筏成弃具矣。人之欲渡生死此岸河者。必假有为有相之法。以渡涅盘彼岸。非此则不能渡。渡至彼岸。则有为之法皆虚妄。非未渡者可以弃之也。别有一等。不自信自佛。自净自土。故如来别开胜方便门。令人念佛求生净土。见佛则见自心自佛。曾无别佛。所以教载佛语。禅示佛心。实无别法。不识后代之徒。宗教相非。过於水火。所以古人於方便门中。更开方便。令人用功参扣。久久纯熟。自信自心。自知下落处也。如云。一静之中。无人无我。而不知一静之中。无文无字。无圣凡。无用工。无参扣。无西方。无东土。何处更有许多疑情也。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又曰。文言道断。心行处灭。而大王之肯心自许。则群疑自释。不必贫僧叨呾也。所问不知何为性命者。此不知自性本然之理谬执色身妄心以为自己。故有此论。山僧逐一配明。心犹大海之水。性犹水之能成泡者也。色身如水结之泡。命犹幻泡所住之时也。水因风击而成幻泡。心随境转而就色身。泡之不能久住。犹身之不能久住也。而彼外道欲使色身常住。谓之曰修命。目曰长生。犹欲使幻泡之不灭。乌可得哉。如或可得。彼修长生者。今在何处。彼既不能长生。而人之冀长生。双修性命者。不亦谬乎。故我佛示人本有之心。此心不生不灭。非去来今。实不同於戏论也。若悟自心。则一亦不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菩提。岂三魂七魄十二元辰之有也。彼等亦依无常色身。作此邪说耳。如不能即信。惟大王所云。一静之中。人我尚无。何处更有魂魄可得耶。又有道与无道异者。其犹二人同睡。其一人心清昏薄。安然稳睡。逍遥自适。其一人心乱昏重。魂梦颠倒。叫唤狂乱。所睡是同。受用各异。有道无道。受用亦复如是。要知身后模样。须知见前作略。若现前作得主。则身后亦作得主。无别模样也。所言老子教无为。教默养。冀生於天。而后有阴阳炼度闺房战胜等术。七十二家。彼呼为傍门皆昧自身。心外求道。总名外道。圆顿教者。即吾教诸大乘经是。达磨教。即禅门直指自心见性成佛者是。二祖三祖。代代相承。源流有据。非彼外道僭称者也。金光教。乃玄门图报祸福。冀求衣食者也。净空无为。俱是俗人。口说空无。身染俗累。妻子产业。与人无异。言行相乖。拨无因果。即如罗道人。现受天牢之报。甚非可信。归家认祖偈。都是邪人谬造。除明自心之外。更有何加。以不能自明其心。故劝方便念佛。功成见佛。引归西方。佛当开示邪正自知分齐也。山僧所见如此。特以进答。惟大王详鉴之。

答德王

承问身性之异者。虽则常所知。实非常所尽证。非不证也。盖以自背。故谓之迷。岂其皆无而修得之也。贫道即以现前指出。可使日用亲证焉。身犹万象。性犹虚空。万象去来生灭不停。皆为虚空之所容受。而虚空亘古亘今。凝然不变也。身之动静生灭。莫不皆现自性之中。而自性能知去来动静生灭。宁不如虚空亘古亘今不受生死者乎。若能一念不生。身心当下无有处所。何处见有生死来。所以贫道劝人常住无念。自然前后泯净。即此无念。顿入大光明藏。总法界都是个自己法性。从上佛祖都向此中安住。何必临终求验也。昔者有鬼逼禅师。桥上打坐。隐闻众鬼相语云。今日有替代来也。他鬼问曰。替代者何人。曰戴铁帽者即替身也。至晚天雨。岸上人顶铁锅入河濯足。禅师急止之。语其故。其人即回。鬼嗔曰。何等秃物败吾好事。我当报之。繇是鬼皆围绕欲害僧。僧即敛念不动。鬼曰。好一座塔。人从那里去了。少时鬼散。僧作念云。鬼去也。鬼复聚云。来也来也。僧复敛念。鬼云又不见了。如是者三。豁然大悟。时人号为鬼逼禅师。当其念动。鬼得以见之。此即生死宛然。念敛则鬼尚不见。更何能害之。鬼所得见者。皆繇我心生灭故。或有或无。然我自性。若存若灭。若去若来。皆现知中。湛然常住。更求方所。似差一着也。敢问大王此中用力已久。亦有片时入寂不。倘亦有入寂时。还见有身心不。若有身心。不名禅寂。若有禅寂。毕竟没有身心。既无身心。宁有方所归乎。此时无身可得。无心可起。临终有何异焉。若无异者。何不当下使其无心。而乃俟临终求验耶。

答方眉子(法名大瀛。歙县人)

足下所述。甚有来历。但学道之人。一人所在也要到。半人所在也要到。此语虽浅近。於今时极有好处。何也。盖此事最细。佛出世时。莫大圣流。尚怀畏怯。而佛犹秘之。四十余年。末后拈花。始露消息。是知非易易言者矣。故如来於一乘。而开作三乘。展转调护。苟得开悟者。世出世间。宗乘教乘。广大差别。悉皆通达。辩才如海。问一知十。承当此事。可谓如水注一瓶水。更无少欠。非惟人信。抑且自许者也。迩来诸方大有不然。於教乘中。一无所据。但於古人机缘暗地凑插。或下一转语。或作一偈颂。以当平生。直恐烂泥里有刺。极须简点。予观足下偈颂。极有相应。但不知足下。於三乘十二分教。展卷释然无惑不。祖师机缘。一一识其来处意不。行住坐卧之间。得坦然无挂碍不。触境逢缘。一一自在不。所谓自在者。非谓於善恶不动为自在。要即恶以成利益。始名自在也。若不得恁么地。极须仔细。不得草草。若得恁么地。而足下云人嘉禾恐熟识踪迹之。即为有碍矣。故古人云。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光不透脱。此亦是病。大丈夫汉。顶天立地。直须竖起金刚脊。放下铁面皮。初无畏怯。始称得无碍道人也。山僧一无所知。以足下问及。故以实语相覆。惟足下一一自己评勘。是非皎然。如欲深造。将如来了义大乘。顿在目前。如临宝镜。妍丑自彰。切不可以古人语为病。弃置佛语而一味弄无义味话头。是弃其师而重其徒。诸方病患皆在於此。当时药山大沩百丈诸大老。凡所出言。与修多罗合。皆繇宗教兼畅。故得光垂万古而不泯也。今足下真正要担当此事。所谓一人所在也要到。半人所在也要到。当尽心焉。

答李借假居士(名化龙。粤东南海人)

三复来书。知老居士宿承愿力。来此末世。现宰官身。求出世道。为众生作轨范也。不则妙年何能不为富贵所沈。而知有此事耶。相似知解。或者有之。何能决然长斋。若曰非再来人。吾必不信矣。蒙示依疏论净土话头等语。皆是途径之说。可信不可执。何以故。无真实立故。徒使人终日取舍劳心费力无益也。公何不体取六祖之言。不思善。不思恶。只恁么参。自然心入无生。湛然常寂。此语何等径直。远离途径。直下自信。所谓成佛。无尚於此矣。贫道自惭无德。空为海内所知。荷蒙玉翰遥颁。下情愧汗。不敢以繁词秽耳。仅以所知录呈。若能担当。则一念相应。即一念佛。百念千念亦复如是。切勿堕随言执见。说有禅可参。便作禅解见。说有净土。便作净土解。说有经论。便作经论。解。说有戒律。便作戒律解。如是等皆是随言作计。被他所转。迷背自心。终无了日。如云未悟者。公初不知有出世事缘。经论乃知。知即悟也。若云不能修行。此一念长斋已是修行。若推以广之。则万德万行。作福方便。皆从此一念发起也。若云未明大事。但看不思善。不思恶。两头坐断。中间自虚。此祖师之言。公能不信乎。若信则大事已明。不须更明。贫道所知。如是而已。

答推府王桥海

来翰云。悟了还同未悟。实如所论。但此事非悬料可了。必须实到这个田地始得。如某昔读荔枝赋。时中遥想滋味。或人问之。亦与强说。终不得无疑。前岁虽则已尝。犹未知其深趣。兹者备悉种类。滋味尽尝。较前看书与略得滋味时。岂不天渊乎。是故若能真正向这里歇心。自然无边差别。一念顿断。更要觅个疑处。了不可得。谅居士已到这个境界。非下情所知。今且问父母未生前。阿那个是居士本来面目。乞通个消息。

问。儒释不坏权实者。凡有施为。皆不出权。将谓实者离一切施为也。三乘人所见皆如此。惟大乘人所见不同。斩猫刈蛇。皆是满盘托出。非常境界。全体昭然。但人不能解耳。虽然。未到这个田地。切不可妄拟。昔玉泉皓禅师。尝制犊鼻裈。书历代祖师名字。乃云。惟有文殊普贤。略较些子。且书於带上。故丛林目为皓布裈。有乡僧亦效之。师见而诟曰。汝具何道理。敢以为戏事。呕血无及也。其僧竟如所记。故吾谓不可妄拟。昔者丹霞烧木佛。院主呵之而须眉堕落。所以不识此境界。斥之亦不可。故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是故知南泉归宗之辈。高提祖印。直示向上机关。非拨无也。若不是他说破。没世之人。安知有这个时节。惟居士明知此事。假兴诸问。作末世法眼。奈某智短。不副所问为惭耳。

居士垂问二段。直如银山铁壁。山僧不知所措。苟非日用真正留心个中。安能造诣如是之细也。然欲通其难。不外自己。舍己而别求。是不得其计矣。何则。佛说如幻。六祖云。不思善恶。皆所谓拨尘见佛。譬如有人流浪他乡。知识教其回家。必曰路中不可游荡。莫管是非。一直到家。既到家已。不妨治生产业。皆要用。幻与非幻。不必言矣。如此则在路不顾闲非。实为归家之正法。何无记之有。到家自有分外消息。不必预防无记而生疑也。又极乐人寿无量。佛寿亦无量。云何弥陀观音有泥洹。此有二义。一者佛对众生说。不对佛说。故曰众生病故。菩萨亦病。若众生病愈。菩萨亦愈。二者佛有二身。一者法身不属生灭。二者报身修因报得。众生之寿无量者。对此方百年之说。如玄门称千万年为长生者。对短说长。故报身之无量。非同法身之无量也。要而言之。佛为度众生故。示生三界。既有所度之机。机尽则应亡。是为泥洹。夫泥洹者。不生不灭之谓。非永灭不生也。又娑婆与极乐无垢短长较量者。此皆约报境而言。非真境也。境既属报。其长短自不能同矣。吾以义推之。娑婆之名堪忍。以能忍苦故。极乐反此。总名对待。而不若无垢者。以其苦乐两忘故也。又云。势至不泥洹者。彼大菩萨愿力持故。若云弥陀灭后。观音势至相次绍位。亦未有不般泥洹之说。但后后耳。所言弥陀化身多者。亦众生心数。念念出生。有何数量。如此。则三十六万亿。犹是对机之数。况藏中无文。故云栖大师斥之。吾谓但恐不能实悟耳。如能真悟。则佛及众生。大小数量。此界他方。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若悟菩提本无所有。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管见如此。谅居士有格外之识。非下情所知尔。

答张少尹

承示。未有佛时。先有某甲。此言虽则近理。恐未尽善。不见道圣名凡号。总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又云。用棒用喝时。皆是以无情剑。斩断是非。似则也似。是则未是。不可背地里说兵书也。且如现前尊夫人有病。而足下便云累不能脱。此岂不是德山棒。临济喝耶。正恁么时。不知作么生斩。况日用纵横。是非关锁。总是个德山临济。大须着眼。不可说了便休。至嘱至嘱。

答陈麓亭居士

接手书。知足下用心。非泛泛者比。但此事极易。日用现前。举心动念。便觉云山万里。苟非真得一回汗出。要脱生死恐未能耳。何也。盖此乃不思议境界。略涉思惟则已不是了也。其过在乎当人。不贵妙悟。祇欲将文字凑合。容易明白。不知这个容易。却是大病。若真正发明。一切差别因缘。当念氷消。更无疑滞。犹演若之得头。狂怖顿除。何处更容疑惑。如欲更问于人是我头耶。非我头耶。其狂未省耳。繇是而推。敢问足下。只此一偈之外。一切差别公案。得释然无疑否。於生死分上。得脱然否。如或未能。则此偈未必然矣。愚末无知。敢尔直言。谅居士个中人必不我罪。

佛事

雪夜为达观大师茶毗

达大师。达大师。生前好恶相半。灭后是非两忘。天人已失依怙。四众永没舟航。大地一时变白。松涛彻夜颠狂。吹散许多障碍。竖起无上法幢。大师来也。在什么处。却在山僧笔尖头上放光。那知音的搥胸叫屈。那不知音的徒自悲伤。偈曰。石火光中着脚。电光影里翻身。当场烧却皮袋。踏碎毗卢顶[宁*页]。露出本来面目。千圣莫有知名。只解自问自诺。休言无臭无声。

为澜日华侍者举火

祇望曾参养曾晢。谁知颜路泣颜渊。他日音书报慈母。哭声儿子叫声天。华侍者。听我宣。若欲脚下承当。须悟父母生前。大众。父母生前即且置。只如四大败坏后。你一灵真性向什么处安身立命。还会么。若也不会。须得山僧痛下毒手。与汝槌拶。不比临济棒。德山喝。直下要与诸方别。提起一把无明火。烧得髑髅顶门裂。顶门裂。露出当先那一着。掷火把云。犹如大梦获醒时。心纵精明向谁说。

为信侍者封关

揭却拄杖头。封却布袋口。分付主人公。心猿莫外走。信侍者。还肯么。匙钥在山僧手里。繇不得汝也。直教一千日后。与汝相见。封竟乃云。锁则锁矣。封则封矣。未审还有人解得转身通气句也无。若无。山僧自道去也。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妙峰和尚举龛

宝棺说法。特为末世不孝儿孙。金椁双趺。示彼将来可信之法。世尊一片婆心。现此未曾有事。争似我今日先师大和尚。放下身心。一切不管。恹此大众喧繁忻彼青山空寂。所谓此处不安身。自有安身处。

为松巢林上座举火

万里神光顶后相。着眼看时看不见。若教火内翻身后。打破虚空无两样。林上座还会么。须领略。放四大莫把捉。你须证。你须觉。忽然踏着来时路。始信从前都是错。须知净土有莲胎。不恋娘生这躯壳。这躯壳。与烧却。若也会得。当下安乐。其或不信。老僧与你下个毒手毒脚。全凭一把无明火。烧得大千无好恶。

会稽云门湛然澄禅师语录卷第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