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晚学盲言

四五 雅与俗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中国民族之历史文化生命,绵亘五千年,不断扩大,举世无匹。其有关人生大道之理想与实践,经多方斟酌调整,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绝非专拈片面单辞,所能发其蕴奥。余曾论中国民族重群居,但绝不妨碍其个人特立独行之抒展。又论中国民族重视人生之普通面,但亦绝不妨碍有关其个人超卓之表现。今再重提一义,中国人每分雅俗,崇尚雅正,轻视流俗。此一观念,似与其重群居言普通寻常,义相反而实相成。

小戴礼有言:“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汉书王吉传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故俗必富地方性。拘阂于俗,实与重群居重人生之普通面者有别。中国古人每言,移风易俗,匡时正俗,拂世摩俗,化民成俗。又言:振风荡俗,陶物振俗,镇风静俗,和人宁俗。又言:悖世离俗,拘文牵俗。凡涉俗字,皆加鄙视。唯老子主小国寡民,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果如此,绝不能形成为一民族团体,与文化传统,并亦绝不能求其扩大与绵延。与尚群居而言,普通寻常之义显不同。庄子山木篇,与老子抱不同意想,市南宜僚告鲁侯:“南越有建德之国,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此言必远俗乃能近道,捐俗乃能建德。离俗愈远,捐之愈尽,而后道德之意始显。

史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告其臣下曰:“穷乡多异,曲学多辩。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肥义之劝其君则曰:“有高世之功者,负异俗之累。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盖俗必限于地,限于时。既富区域性,亦限时代性。庄子秋水篇所谓:“井蛙不可以语海,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道,束于教也。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将可与语大理。”故重群居与普通寻常,譬之水,乃大海,非潢潦。仲长统所谓至人能变,达士拔俗。俗与群不同。务功利如赵武灵王,唱为道德如庄周之徒,莫不知此。孔孟儒家,教人不从流俗之持义,则尤峻而平,尤通而实,最为的当。

最先辨雅俗者,起于诗。凡中国传统论及音乐艺术文学,皆必辨雅俗。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言乃指西周语,如今人言国语。方言则是乡音俗语。凡大群相居,必当有一种普通语文,如欧西中古时期,亦共同使用拉丁语、拉丁文。现代国家兴起,语言文字乃始日趋分裂,于是欧西诸邦,遂极难有融和合一之希望。在中国则自西周封建,其时疆土已极辽阔,包有河淮乃至长江流域,诸侯之朝聘盟会,必有礼,亦有乐。礼则雅言,乐则雅音。礼乐之用,主要在诗。文字音声皆尚雅,即是一种普通语言与普通文字。亦如西方中古时期耶稣教会之必用拉丁文、拉丁语。故在秦代郡县统一之前,西周时代已有封建之统一,提倡尚雅实有莫大之影响。即从春秋时代列国卿大夫所取名字,亦可证其时采同一文字,有同一意义,并寓同一尊尚,此即文化统一明白可指之一例。

文字一成不易变,语音则易变,乐声则更易变。孔子主放郑声。郑声先只流衍于郑地,乃受各地之喜好而竞相慕效。虽若通行,实系俗化。此犹妇女服装,亦分雅俗。雅取共同一致,俗则各趋所好。战国时邯郸赵女,其服饰仪态,亦受各地之慕效,李斯称之为随俗雅化,佳冶窈窕。其实赵女之佳冶窈窕,其得举世之慕者,虽若已化而为雅,实则仍是邯郸一时一地之俗而已。故梁惠王告孟子,亦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先王之乐,可以通行于各时各地,历久不变,故谓之雅。世俗之乐,则起于一地,盛于一时,不久而必变,故谓之俗。

中国传统观念,则贵矫俗厉化,须能矫其俗而化之于雅,不贵随其俗而貌化为雅。随其俗而貌化以为雅,论其实质则仍是俗。西方文化传统,则正近于李斯之所谓随俗而雅化,故多变。如妇女服装,经三数年一变。即如音乐,在先有古典乐,继起有爵士乐。经多数爱好,即风行一时。久则生厌,标新立异,花样又变,格调更新,主要皆在投人所好。此之谓时髦,此之谓潮流,大众随之趋赴。孟子告梁惠王,提出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之分别,而主要则在与民同乐。因曰“今乐犹古乐”。此虽孟子所言,后人终不以为然,乃曰:今乐古乐何同。当如孔子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乃始是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则属救时之偶语。孟子意,只劝梁惠王能与民同乐。果能此,则必知进而求人心之所同,则终必归于雅道。限于一时一地之俗,非人心之大同,则终与雅道异。故中国人常连称雅道,亦称雅正。正即有定义,本于道始得定。

古人称,君子三日不废琴。又称雅瑟雅琴。琴瑟乐器,日常不废,此亦一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此事流传古今,亦成一佳话。伯牙擅琴技,为一大音乐家,但人不易知。中国人观念,睎人能知音习琴,但不望人人能为一伯牙。不知音不习琴乃俗人,知音习琴而必求为伯牙,亦未能免俗。悼念知己,心有不忍,若鼓琴专为求知于人,亦仍不免俗。鼓琴本以自怡悦,求如伯牙,乃在成名。怡悦在心,大群普通寻常所当从事,不失为雅。伯牙之不鼓琴,乃为人生一大话题。人生贵能超俗自娱,自适其适。尽其所至,而得为一不世之人物。故人人可习音乐,但不必人人成一大音乐家。宋玉言,有下里巴人,有阳春白雪。此一喻,亦千古流传。下里巴人多得附和,仅是俗。阳春白雪少获知赏,始是雅。故欲知中国文化传统,雅俗之辨,涵有深义,不容不知。岂得由比较多少数而即知。抑且鼓琴本为自怡悦。钟子期死,伯牙心念知己,鼓琴而不悦,其不鼓琴固宜。至如论道讲学,则孔子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故颜渊死,孔子哭之恸曰:“天丧予!天丧予!”而孔子之讲学论道则如故。又岂得以伯牙为例。

论音乐必分雅俗,论其他一切艺术亦然。文学亦然。唐之初兴,文章承续徐庾余风,天下祖尚,乃已成俗。陈子昂作感遇诗三十八章,始变雅正。文学复古,即是文学开新,亦即是由俗返雅。由俗返雅亦是变,但变而不失其常。其诗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子昂心中,正为知前有古人,又知后有来者,乃不欲以追随时尚俗好为足,而有此怆然涕下之心情。继子昂而起者有李太白,其诗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此亦一种复古呼声。而太白之诗,在唐代,显然亦是一开新。唯中国文化传统,开新必在复古中。蔑古开新,则必随于时俗,不得谓之雅与正,亦即非道所在。李白同时有杜甫,亦以复古为开新。其诗曰:“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又曰:“风流儒雅亦吾师。”中国人必连称文雅,而雅之一义必兼古。盖雅必通于古今,俗则限于当世。后浪逐前浪,后浪起即前浪退。故尚俗则唯知当世,前无古,后无来,唯知变,不知常。若言有常,亦唯常陷于俗而止。此非中国文化之大理想所在。中国人亦常言儒雅。因儒学贵通古今以求常,故荀子有雅儒俗儒之分,其实俗儒即不得为真儒。

韩愈倡为古文运动,亦承陈子昂、李、杜古诗运动一脉而来。韩愈自言为之二十余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如是者有年,然后识古书之正伪而黑白分。其观于人,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韩氏所言,实亦只辨一雅俗。正即雅,伪即俗。古书中亦有雅俗,唯其历久而能传,则必雅多而俗少。韩氏言,志乎古必遗乎今,今即是俗。韩氏之文,亦未能大行乎其世,直至于宋始大行,苏轼谓其文起八代之衰,即指其能反俗以回之雅。俗必变,雅则始能正,垂之后以成其常。

推而言之,中国全部艺术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之进程,亦莫非以此一义,贯彻始终。即在庄子,亦必言“技而进乎道”。昌黎亦言:“非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中国人言道字,即犹今人言文化。理想中之艺术文学,必从全部文化中生根流出,亦必回归于文化大体系中为其止境。此等理想,即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亦同样有之。陶渊明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曰:“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俗情。”渊明之为人与其诗之备受后代爱崇,其主要即在此。其先曹植亦曰:“人主有所贵尚,出门各异情。朱紫更相夺色,雅郑异音声。”上自帝王所好,下至社会众情所向,自中国传统观言之,皆不脱俗。林逋诗:“闲草遍庭终胜俗,好书堆案转甘贫。”庄子亦言:“不为穷约趋俗。”故必甘贫乃能违俗。苏轼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又曰:“鸣蛙与鼓吹,等是俗物喧。”范成大诗:“竹枝芒鞋俗网疏。”司马迁史记亦谓:“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是违俗必耐寂寞,薄荣名。此非达理慕道,无以跻斯。陆游诗:“穷理方知俗学非。”此皆辨雅俗。

会合中国古今各时代各方面之共同意见,无不以媚俗为羞,脱俗为高。中国以一广土众民之大国,统一政府高高在上,君相之位,贵莫与伦。自秦以下两千年,为士者,不论在朝在野,不论治乱昏明,要之,当有一番自立不屈之气概,不为当前政权所掩抑。又其民阜物丰,从事工商业,易有成就,致富不难。然在社会上,亦终无豪商巨贾大企业之得意兴起,如近代西方之资本家。此正缘中国传统观念,富贵皆不能免俗,乃皆淡漠视之。此实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内在精神之所寄,所当特别提出,而继之以深入之阐发者。

权势所在,财利所集,则必为众情所共赴。而中国传统观念,则深思远虑,视之为畏途。防微杜渐,戒人勿近。而统以一俗字包括之。人既鄙耻其俗,则权势财利,可于人群大道少所牵掣,而每一人之内在心情,乃可多有其自由发抒之机会,而不致为外面事态所沈溺。今再以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之转变言之,西汉以经学取士,迄于东汉,群目以为禄利之途,而民间之古文学,乃与朝廷博士之今文学代兴。魏晋以下门第鼎盛,而佛教东来,高僧迭起,乃以出家为人生最高之向往。唐代禅宗如日中天,北禅成为两京帝师,三朝法祖,而神会荷泽辨道,不啻公开向朝廷作翻案。厥后南禅掩胁天下,五宗七叶,全国皆南禅,而神会之名字与其著作,转归湮晦。最近始于巴黎重睹敦煌孑遗之孤本,乃知在当时有此一番惊天动地之大事。然何以南宗诸禅之祖师皆不乐予以称道,遂使此事于短期间即归消沉,若不复为人所知。此亦中国人观念,哄动热闹,喧张翻滚,大众奔凑,一时甚嚣尘上,皆不免于俗情俗态。而鄙夷视之。方外自属尤甚。苏轼诗:“屡接方外士,早知俗缘轻。”此见中国僧侣更不喜世俗嚣张。今人乃以西方观念读中国史,遂认此事为不可理解。

又如唐代以诗赋取士,宋代易之以经义。然王荆公三经新义,亦招来同时之诟议。元明清三代,以朱子四书义取士,而当时群鄙之曰时文。姑不论其内容,政府所提倡,社会所群趋,即不免为俗套。今人又群以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乃一帝王专制政府,一若唯帝王一时意志所向,即举国遵奉,而不知其有大谬不然者。中国观念中,又有道统治统之分。道统属于雅,此始可尊。治统则可雅可俗。果失雅正,即不为群所尊。故自古无不亡之皇朝,而孔子则永为中国人所尊。此可谓无统,必附于道以成统。则中国人论政治,实亦凭于其雅俗之辨以为判。

西方人似无中国所谓雅俗之辨,亦可谓有俗而无雅。如希腊各城邦各有其俗,但如何得为一希腊之大雅君子,则各城邦人士均无此想。如宗教,如科学,以及各项学术分派皆以成俗,非以成雅。耶稣之上十字架,以及罗马耶教之地下活动,岂不皆以此俗反他俗。但及耶教风行,教会教皇,蜂起矗立,便又有新教,起而反对。科学亦如宗教,其先在落寞中为人所不为。但其后则与宗教成为对立之两型。如哥白尼之天文学,即遭教会压制。其他大批科学家,亦几乎莫不如此。马丁·路德与哥白尼,皆受囚禁。而伽利略则遭遇更酷。其实宗教科学外,哲学亦然。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凡一俗起,即遭他俗之反对。此乃违时违俗,并非违理违道。班固汉书有言:“依世则废道,违俗则危殆。”此两语,在西方历史上,表现得更鲜明。

事态时代化,习俗难返,流弊滋生,此一层,亦在西方史上表现得更清楚。即如科学,在今日之西方,岂不已成世俗化。寻求真理之精神日减,供给俗用之趋向日增,其所以为学者已变质。姑举爱因斯坦为例。初发表相对论,几于欲索解人不得,此真乃一种超俗之新理论。但原子能被发现,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究不能不说其亦由爱因斯坦所发动。要说明一个秩序井然的宇宙存在,此显是一项真理寻求,但变成为一项大量杀人之武器,终不能不说是一项世俗应用。最高宇宙真理,一经世俗运用,而转成为一项大量杀人之武器,可使人类在刹那间全归绝灭。原子能的惊人力量,不得不谓之亦出于真理。但今天人类的迈向原子时代,却不能说其亦是一真理,只能说其仍是一世俗。真理与世俗间,岂不应有一分别。中国传统观念,力求提出道与俗,雅与俗,正与俗,真与俗的一切分别,正为此故。唯其如此,故在中国传统文化四五千年的长期演进中,世俗力量,终不能过分得势。在西方文化中,则正因此一分别未能鲜明提出,遂不免世俗力量时时上升。苏格拉底、耶稣之遭遇,在中国史上固未见。而如爱因斯坦,虽不愿接受原子能之父之称号,但原子时代,究是由其开始。此亦可谓俗势终于胜过了真理。西方史上一切悲剧皆由此。

今天的中国人,一味西化,道俗、雅俗、正俗、真俗之辨,不复关心,而且尽可能加以放弃与否认。尽求科学化,一若科学即是真理,不悟羼进了世俗,则真理可成为非真理,抑且反真理。今天的中国人,又甚至认为能供世俗应用,才始是真理。则如耶稣上十字架,当时其所宣扬,尚未为世俗接受信仰,岂得因此即认其为非真理。又如爱因斯坦之相对论,是否当因其发展成了原子弹,乃始可十足认其是真理。又如康德在十八世纪之末,写了永久和平一书,主张有一个强大的国际联盟来维持世界之永久和平,此一理想,至今已弥见其不失为人类和平前途一真理,但此理想,迄今亦仍未能为世俗所好好接受与运用,又岂得即此而便认其非真理。

上举西方史上宗教、科学、哲学诸项来阐明中国传统观念中道俗雅俗之辨之涵义,可会通于西方历史之具体演进而无碍。此下试再举艺术、文学为例以加说明。中国人辨雅俗,主要本在文学艺术两项,已如前举。在西方历史上,宗教、科学、哲学诸项,显可援用中国道俗之辨来作说明,而艺术与文学,则西方人似乎更偏尚通俗一面,与中国传统观念中雅俗之辨更有距离。俗则必尚新,必趋变,无传统可言。近代西方画家如毕加索,在其中年以前,实于彼邦传统画法,有甚深造诣。但晚年则画风一变,大异往昔。在世俗眼光中,新与变,总觉可喜,而毕加索之画,遂更轰动。但循此以往,另有新毕加索继起,仍必求变。毕加索亦仍必被遗弃。全部西方绘画史全如此,全以能变能新轰动一时,但不久即又为后人之求新求变所弃,而弃之唯恐不速不尽。在中国传统观念下,则一画家果能获得同时及后人多数之爱好欣赏,自必有画理画法寓其中,一为共通之理法,一为独擅之技巧。若过分注重其前者,则理法不免成为俗。唯注意其后者,则理法虽创自前人,然可以为后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传统,而永垂不绝。庄子曰:“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象亦称相,属外在。环中当属体,乃内在。外在之相,与俗共见,内在之体,则作者一心之技巧,唯待知者知。固须内外共成一体,但西方则似偏重外,中国则偏向内。但中国人之重其外,亦有过于西方人之重其外。故在中国画史上,历代画品非无变,但规模格局,比较近似守旧,只在守旧中不断有开新。西方则在不断开新中,到底亦脱净不了旧。其不同只在此。孔子说郑声淫,淫即指其太过渗进了俗的成分。俗声俗调一时成为风气,最多只如李斯所说之随俗雅化,究与雅声有辨。俗情雅意互为消长,苟不能超乎象外,即不能直探环中。明代理学家倡为流行即本体之说,究非真言。果违本体,流行何足贵。故庄子屡言技而进乎道,而并不贵于道之流为技。绘画与音乐皆如此。

文学亦然。韩愈倡为古文,唯“陈言之务去”,陈言即是俗套。韩愈又言:“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尤其精。当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韩愈于音乐诗文一贯说之,郁于中成其体,泄于外成其象。善鸣绝非世俗。又曰:“人之于言有不得已。”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声出于口,皆有其弗平。若俗情,则其所谓不平与不得已者皆甚浅。亦可谓无所思,无所怀,随于众以成俗。时俗既迁,风气随之。故其人苟习熟时俗,则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坏,恐不复振起。又曰:“与世沈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韩氏所论,皆从古今道统大本原处出发,不依世俗之毁誉从违为进退。后人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若依当时俗见,则一部文选已足,而韩愈力求跨越,一意上追三代两汉,亦欲以复古为开新,亦甚赞陈子昂与李、杜。此虽韩愈一人之言,而全部中国文学史演进精神,亦可谓无逃其所指陈。

宋元以后,戏剧说部,骤兴特起,如王实甫之西厢记,施耐庵之水浒传,尤其脍炙人口,迄今不衰。然戏剧说部,终不免以英雄美女,战争恋爱,为其主要中心题材,此皆于世俗大众,有刺激,有兴奋,有迷恋,有向往,为俗情所共凑,然究非人道大统本原之所在。渲染过分,近于孔子所欲放之淫。故终不得预于中国文学之正统。远自诗骚,下迄近代,在诗文辞赋之正统文学中,亦未尝不及于英雄与美女,战争与恋爱,然皆避俗而归雅,亦不以为文学之中心题材。故立言得与立功、立德并称三不朽。而又连称文化、文教,凡言文,必不忘于教与化。犹如凡言技艺,必不忘乎道与德。故文艺必主于雅而忌于俗,此为中国一传统观念,亦中国文化一特殊精神之所寄。

今人慕效西化,崇尚通俗,好言地方化、时代化,独避言一雅字。于绵延五千年之文化传统,转成广土众民之大一统国家之所以然,全不顾及。则兹篇所陈,亦仅拾古人余吐,殊不值时贤一哂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