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仙佛奇踪

四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长生诠还初道人自诚氏辑王禾题注《长生诠经》,原题“还初道人自诚氏辑。”自诚即明朝道士洪自诚,四川新都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新都县志》及洪氏所撰《逍遥墟经序》。洪自诚有关道教的著作,现存有《逍遥墟经》二卷,《长生诠经》一卷,都收入明刊本《续道藏》中。两部著作都是资料选辑。《逍遥墟经》选录六十三位道教神仙人物传记,而《长生诠》则选录道教养生资料。作者选取《清静经》、《阴符经》、《胎息经》等二十余种道书片断,以及汉天师(张陵)、吕纯阳(吕洞宾)、白玉蟾等四十余位道师有关修养长生的诗词语录,辑为一编。所录诗文的内容涉及修心养性、导引行气及内丹修炼。大抵言澄心静意,服气咽津,性命双修,俾精气神俱全,而达于长生成仙之目的。具体的修炼功法,须读者自己亲身体验,毋庸赘述。

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

【题注】清静经,原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约成书于唐代。经文主要宣扬“澄心遣欲”,保持身心清静。又受佛教大乘空宗影响,认为不仅一切有形之物皆为空无,而且空亦是空,无亦是无。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题注】阴符经,原名《黄帝阴符经》,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经文认为天道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辨证关系。圣人应观察天地运行之道,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自己之行为合乎天道。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洞古经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众妙之门;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生。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

【题注】洞古经,原名《太上赤文洞古经》,约出于唐代。经文宣称:无为无动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修道者应清静无为,闭目塞听,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则可以长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大通经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大道无相,故内不摄于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

【题诠】大通经,原名《太上大通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认为大道无形无象,人性清静无为。修道者应对境忘境,不受外物诱惑;不生其心(思想欲念),保持真性清静。心灭则性现。原文见《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定观经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宅,有为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题注】定观经,原名《洞玄灵宝定观经》,唐代道士冷虚子撰。经文言修持定心观慧之道。教人舍弃外事,除灭念想(动心),静心内观,了悟本性空无。久而行之,自然得道成真。智慧圆明。原文见《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应迹: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

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题注】胎息经,经文出于唐代,略言内丹家存神行气修炼要诀。唐道士幻真先生注解此经云:“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胎息铭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止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题注】胎息铭,此文附于唐幻真先生《胎息经注》篇末,概述胎息吐纳要旨。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日用经日用饮食,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虑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若无。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

十二时中,常要清静。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如鸡抱卵,存神养气,能无离乎?

【题注】太上日用经,原名《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言内丹家行气存神要诀。教人存神定意,呼吸绵绵,使神气相结而生成大丹。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心印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题注】心印经,原名《高上玉皇心印经》,约出于晚唐至北宋。经文论述内丹修炼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上药三品,修道者应使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心印,禅的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以心去感受。

水火真经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文始经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

目视雕琢者,明愈伤;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皆妙者,心愈伤。

以神存气,以气存形,所以延形。合形于神,合气于气,所以隐形。吸气以养其和,孰能饥之;存神以滋其暖,孰能寒之。

【题注】文始经,原名《关尹子》,亦称《文始真经》,约出于南宋。经文言内丹性命修炼之道,强调静心与调息相结合。原书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洞灵经导筋骨则形全,剪情欲则神全,靖言语则福全。保此三全,是谓圣贤。

【题注】洞灵经,原名《亢仓子》,亦称《洞灵真经》,唐王士元伪造。其书言治国全身之道。形神福三全之说,出于该书首篇。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玉枢经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知全,能知止则泰安定。

【题注】玉枢经,原名《九天应无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约出于北宋末或南宋。经文第一节论“至道”,融合宋儒“致诚”之说与道家默言守柔之说。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冲虚经务外游不如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眠。

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昼想夜梦,神形所交。故神凝者,想梦自消。

【题注】冲虚经,原名《列子》,亦称《冲虚真经》,约成书于西晋。其书宣扬晋玄学家思想,符合道家清虚自守,不假外求之说。原书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南华经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题注】南华经,原名《庄子》,道教称之为《南华真经》。庄子认为物之无用者能保其天年,有用者则为人所伐,其说见《山木篇》。又庄子假托神仙广成子告诉黄帝长生之至道,其说见《在宥篇》。

三茅真经谷虚应声,心虚应神,神虚应气,气虚应精。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超乎精神,而无死生。

精从内守,气自外生,以气取精,可以长生。

【题注】三茅真经,三茅即茅盈、茅固、茅衷,相传为西汉时人,修炼成仙,道教上清派奉之为神。《云笈七签》卷104有其传记。

卫生经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当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洞神真经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肝金自全。恬静无欲,肾水自足。

元道真经草木根生,去土则死。鱼鳖沉生,去水则死。人以形生,去气则死。是故,圣人知气之所在,以为身宝。

【题注】元道真经,原名《太清元道真经》,约成书于唐代。经文言修持“元道”之法,其要旨在安静和柔,不移本性,常守虚无,使元气不散,思虑一致,则可常生久视。原书见《道藏》正一部。

汉天师语虚无大道,清静希夷,不染曰清,不动曰静,不视曰希,不听曰夷。勤此四首,可免轮回。

【题注】汉天师:东汉天师道创始人张陵。撰《太清金液神丹经序》。

纯阳真人一日清闲一日仙,六神和合自安然;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题注】纯阳真人,唐末北宋道士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撰有《纯阳真人混成集》。

六神:道教认为,人的心、肝、肾、肺、脾、胆各有神灵主宰,故称为六神。

真常:真实常住的意思。

虚静天师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有定主,无常应,心欲死,机欲活。

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题注】虚静天师,北宋道士张继行,字嘉闻,号虚靖先生,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撰《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

李真人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题注】李真人,宋元道士,名字不详。撰《龙虎还丹歌诀》。

三茅真君灵台湛湛似水壶,只许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题注】三茅真君,汉代方士茅盈、茅固、茅衷,合称三茅真君。《道藏》洞神部有《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寒山子冬则朝勿饥,夏则夜勿饱。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秽去其身。

【题注】寒山子,五代宋初道士,名字不详。撰《大还心鉴》一篇。

玉虚子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观晓悟,悟者不知谁。

无无藏妙有,有有现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

【题注】玉虚子,南宋道士李简易,号玉豀子。撰《玉豀子丹经指要》。

常寂,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

中黄真人天门常开,地户须闭。息息绵绵,勿令暂废,吸至于根,呼至于蒂,子谓之神,母谓之气,如鸡抱卵,似鱼在水,结就圣胎,自然蝉蜕。

【题注】中黄真人,宋代道士,名字不详。《道藏》洞神部有《太清中黄真经》。蝉蜕,解脱的意思。

马丹阳道性虽无修无证,尘心要日损日消,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

炼气作生涯,怡神为日用,常教龙虎调,不使马猿弄。

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

修心要作长生客,炼性当为活死人。

【题注】马丹阳,金朝全真派著名道士马钰,字宜甫,世称丹阳真人。撰有《自然集》、《渐悟集》、《洞玄金玉集》、《丹阳真人直言》、《丹阳真人语录》、《丹阳神光灿》等著作。

玄关秘论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无心于事,则无事于心。故心静生慧,心动生昏。

郝太古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仙。

静处练气,闹处练神。

【题注】郝太古,金朝全真道著名道士郝大通,号广宁子,世称太古真人。撰《太古集》。

王栖云心随境转,境逐心生。若要心定,世人爱的我不爱,世人做的我不做;红尘万缘勾引不动,自然心清意静,阴阳不能陶铸。

遣欲澄心亦是心,将心擒欲欲应深。争如不起群迷念,方现无中百炼金。【题注】王栖云,元朝全真道士王志谨,号栖云子。撰《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白玉蟾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

薄滋味以养气,去嗔怒以养性,处卑下以养德,守清净以养道。

真火本无候,大药不计斤,盖神即火气即药,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驭气,使气归神,不过回光返照,收拾念头之一法耳。

夫金丹者,采二八两之药,结三百日之胎。心上工夫,不在吞津咽气。

先天造化,要须聚气凝神。若要行持,须凭口诀。至简至易,非繁非难。无中养就婴儿,阴内炼成阳气。使金公生擒活虎,令姹女独驾赤龙。乾夫坤妇而媒假黄婆,离女坎男而结成赤子。一炉火焰炼虚空,化作微尘;万顷冰壶照世界,大如黍米,神归四大,即龟蛇交合之时;气入四肢,是鸟兔郁罗之处。玉葫芦迸出黄金之液,金菡萏开成白玉之花。正当风冷月明时,谁会山青水绿意。

快活快活真快活,虚空粉碎秋毫末,轮回生死几千遭,这回大死今方活。旧时窠臼泼生涯,于今净尽都掉脱。元来爹爹只爷,懵懵懂懂自瓜葛。近来仿佛辨西东,七七依前四十八。如龙养珠心不忘,如鸡抱卵气不绝。又似寒蝉吸晓风。又似老蚌含秋月。一个闲人天地间,大笑一声天地阔。

我有明珠光烁烁,照破三千大千国。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或如春色媚山河,或似秋光爽岩壑。亦名九转大还丹,又谓长生不死药。墙壁瓦砾相浑融,水鸟树林共寥廓。缺唇石女驾土牛,跛脚木人骑纸鹤。三业三毒云去来,六根六尘月绰约。此珠价大实难酬,不许巧锥妄穿凿。若要秘密大总持,寂灭之中闲摸索。几多衲子听蛰雷,几个道人藏尺蠖。茫茫尽向珠外求,不识先天那一着。那一着,何须重注脚,杜宇声随晓雨啼,海棠夜听东风落。

鸟兔乾坤鼎,龟蛇复姤坛。世间无事客,心内大还丹。白虎水中吼,青龙火里蟠。汞铅泥蕊艳,金木雪花寒。离坎非心肾,东西不肺肝。三旬穷七返,九转出泥丸。

【题注】白玉蟾,南宋著名道士。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后改名白玉蟾,世称紫清先生。撰《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等书。

姹女,道家炼丹用的丹汞,即水银。

菡萏(hun dun),荷花。

衲子,出家僧人的代称。

尺蠖(huò),一种蛾的幼虫。

杜宇,即杜鹃鸟。

司马真人夫欲修真,先除邪行,外事都绝,无以于心。然后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灭,务令安静。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骄。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后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题注】司马真人,唐代上清派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著有《服气精义论》、《坐忘论》等。

应化:应现、变化的意思。

真常:真实、常驻之意。

坐忘:庄子用语。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

孙真人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父母遗体能宝之,洪范九畴寿为最。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欲求长生须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因保此身。怒甚编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常令酒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呜云鼓,寅晨漱玉津,妖邪难犯已,精气自全真。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持本在人,君能尊此理,平地可朝真。

【题注】孙真人,隋唐著名道士孙思邈,北宋时追封为妙应真人。撰《千金方》、《四季行工养生歌》、《存神炼气铭》、《摄生论》、《福寿论》等。

文逸曹仙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二物互相亲,失却将何为本柄。重阳祖师弃了惺惺学得痴,到无为处无不为。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风雷迥不知。两脚任从行处去,一灵常与气相随。有时四大醺醺醉,借问青天我是谁。理性如调琴,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和矣。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成矣。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也。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着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题注】重阳祖师,金朝全真祖师王哲,字知明,号重阳子,世称重阳真人。撰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分梨十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书。

无色界:三界之一,即无物质,无身体、无宫殿,只存意识,以此进入深妙的禅定境界。

李靖庵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内外合一。到这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

【题注】李靖庵,金元时全真道士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撰有《全真集玄秘要》、《中和集》、《道德会元》、《莹蟾子语录》等。

无心真人心田清静,性地和平。端念正身,不离当处。神归气复,性定精凝。魂魄混融,阴阳交媾。丹田有宝,对境无心。一气归根,万神朝祖。沉沉默默,捧捧存存,兀兀腾腾,绵绵相续,方是修行的活计,办道的家风。

石杏林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以神足气内,丹道自然成。

心天无点翳,性地绝尘飞。夜静月明处,一声春鸟啼。

【题注】石杏林,北宋道士石泰,字得之,号杏林。撰《还源篇》。

施肩吾气本延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行气主,便可作真人。

【题注】施肩吾,唐末道士,字希圣,号东斋,世称华阳真人。撰《养生辨疑主诀》、《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钟吕传道集》等书。

张紫阳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谓和合四象。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有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是谓五气朝元;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是谓三化聚顶。

虚无生白云,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鼎上飞紫霞。

华池莲花开,神水金波净。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

龙从东海来,虎向西山起。两兽战一场,化作天地髓。

大道元来一也无,若能守一我神居。此心莹若潭心月,不滞丝毫真自如。水火从来一处居,看时觉有觅时无。细心调燮文兼武,片晌教君结玉酥。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故内炼之法,以目视鼻,以鼻对脐,降心火入于气海,功夫只在片饷而已。

【题注】张紫阳,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真人。撰《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秘诀》。

燮(xiè):调和、谐和之意。

海上道人但向起时作,还于作处收。蛟龙莫放睡,雷雨直须休。要会无穷火,常观禾尽油;夜深人散后,唯有一灯留。

朱紫阳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之,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调之不废,真气从生。药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进退,皆于真气中求之。鸣呼尽矣。

谭景升悲则两泪,辛则两涕,愤则结瘿,怒则结疽。心之所欲,气之所属,无所不育,邪苟为此,正必为彼。是以大人节悲辛、诫愤怒,得浩气之门,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蚌内守,若石内藏,所以为珠玉之房。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便是无物景界。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谓是欤。

【题注】谭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谭峭,字景升,号紫霄。撰《化书》。

魏伯阳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若耳逐于声,便精从声耗而不固;目荡于色,便神从色散而不凝;口多言语,便气从言走而不聚,安得打成一片以为丹塞?修行之人,若不于此三宝关键,收拾向里,无有是处。

今人精从下流,气从上散,水火相背,不得凝结,皆是此心使然。心苟爱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心苟忿念不生,此气必不上炎。一念不生,万虑澄彻,则水火自然交媾矣。

【题注】魏伯阳,东汉末方士魏翱,字伯阳,号云牙子。撰《周易参同契》。

陈虚白混沌生前混沌圆,个中消息不容传。璧开窍内窍中窍,踏破天中天外天。斗柄逆旋方有象,台光返照始成仙。一朝捞得潭心月,觑破胡僧面壁禅。夫神与气精,三品上药。炼精成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此七返九还之妙药也。然产药有川源,采药有时节,制药有法度,入药有造化,炼药有火功。西南有乡,土名黄庭;恍惚有物,杳冥有精;分明一味水中金,但向华池仔细寻,此产药之川源也。垂帘塞兑,窒欲调息;离形去智,几于坐忘;劝君终日默如愚,炼成一颗如意珠,此采药之时节也。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至宝;大道不离方寸地,功夫细密要行持,此制药之法度也。心中无心,念中无念;注意规中,一气还祖;息息绵绵无间断,行行坐坐转分明,此入药之造化也。清净药材,密意为先;十二时中,气炼火煎;金鼎常教汤用暖,玉炉不使火少寒,此炼药之火功也。

采时为之药,药中有火焉。炼时为之火,火中有药焉。能知药而收火,则定里自丹成。古诗云:“药物阳内阴,火候阴内阳。会得阴阳理,火药一处详。”此其义也。必以神驭气,以气定息,呼吸出入,任其自然。专气致柔,含光默默,行住坐卧,绵绵若存。如妇人之怀孕,如小龙之养珠,渐采渐炼,渐凝渐结。工夫纯粹,打成一片,动静之间,更宜消息。念不可起,起则火炎;意不可散,散则火冷。但使操舍得中,神气相抱,斯谓之火种相续,丹鼎相温。炼之一刻,一刻之周天也。炼之一日,一日之周天也。无子午卯酉之法,无晦朔弦望之期。圣人传药不传火之旨,尽于此矣。

【题注】陈虚白,元朝武夷山道士陈冲素,号虚白子,又号真放道人。撰《规中直指》。

斗柄:指北斗七星。四星像斗,三星像杓,故又称为斗杓。

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和第一天。

弦望:弦,半月,为农历每月八日;望满月,为农历每月十五日。

丘长春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表天遮万象。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彻。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纵横自在无拘束,心不贪荣身不辱。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气无升降,息定谓之真铅。念无生灭,神凝谓之真汞。息有一毫之不定,形非我有,散而归阴,非真铅也。

念有一毫之不澄,神不纯阳,散入鬼趣,非真汞也。

【题注】丘长春,金元时全真道著名道士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撰《大丹直指》、《磻溪集》、《鸣道集》、《摄生消息论》。

翠玄真人炼气徒施力,存神枉用功。岂知丹诀妙,镇日玩真空。

玉液滋神室,金胎结气枢。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

火枣原无核,交梨岂有渣。终朝行火候,神水灌金花。

神气归根处,身心复命时。这般真孔窍,料得少人知。

万籁风初起,千山月正圆。急须行正令,便可运周天。

云散海棠月,春深杨柳风。阿谁知此意,举目问虚空。

【题注】翠玄真人,姓名不详。北宋道士石泰号杏林,又号翠玄子,疑即此人。

又南宋道士陈楠号翠虚子。

紫霞山人丹即筌啼道即鱼,忘筌得道证空虚。莫坚守抱无为一,扑碎虚空一也无。妙有灵光常赫赫,含含法界自如如。随缘应感常清净,九载金刚不坏躯。抱一子耳不听则坎水内澄,目不视则离火内营。口不言则兑金不鸣,三者既闭,则真人游戏于其中。

【题注】抱一子,南宋道士陈显微,字宗道,号抱一子。撰《神仙养生秘术》、《显微卮言》、《玄圣篇》等。

陈泥丸修仙有二等,炼丹有三成。上品丹法,以身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晌之间,可以凝结成胎。中品丹法,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成象。下品丹法,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成功。

【题注】陈泥丸,南宋道士陈楠,字楠木,号翠虚子。尝以泥丸为人治病,湖广人称为“陈泥丸”。撰有《翠虚篇》。

李道纯真铅真汞大丹头,采取当平罔所求。有作有为终有累,无求无执便无忧。常清常净心珠现,忘物忘机命宝周。动静两途无窒碍,不离常处是瀛洲。三元大药意心身,着意心身便系尘。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顿忘物我三花聚,猛弃机缘五气臻。八达四通无挂碍,随时随处阐全真。性天大察长根尘,理路多通增业识。聪明智慧不如愚,雄辩高谈争似嘿。绝虑忘机无是非,隐耀含华远声色。一念融通万虑澄,三心剔透诸缘息。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能于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息缘返照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

【题注】李道纯,金元时全真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撰《中和集》、《莹蟾子语录》等。

天来子欲捞北海波心月,先缚南山岭上云。若也有人知此意,便堪飞鸟见元君。

半轮月照西江上,一个飞鸟北海头。月落鸟飞寻不见,广寒宫内倒骑牛。玄牝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来。

采药要明天上月,修行须识水中金。月无庚气金无水,纵有真铅枉用心。【题注】天来子,姓名不详。南宋道士邵若翮号本来子,疑即此人。

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个者的尊称。如西王母也称为“金母元君”。

玄牝:道家指衍生万物的本源。

无梦子身为车兮心为轼,车动轼随无计息。交梨火枣是谁无,自是不除荆与棘。向为客兮心为主,主人平和客安处。若还主客不安宁。精神管是辞君去。

【注释】

交利火枣:道家称神仙所食的两种果品。

龙眉子溟涬无光太极先,风轮激动产真铅。都因静极还生动,便自无涯作有边。一气本从虚里兆,两仪须信定中旋。生生化化无穷尽,幻作壶中一洞天。【题注】龙眉子,南宁道士,姓名不详。撰《金液还丹印证图》。

溟涬:天体未形成前的自然元气。

紫虚了真子乾坤橐龠鼓有数,离坎刀圭采有时。铅龙升兮汞虎降,龟蛇上下两相持。天上日头地下转,海底蝉娟天上飞。乾坤日月本不运,皆因斗柄转其机。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虎龙战罢三田静,拾取玄珠种在泥。黄婆媒合入中宫,婴儿姹女相追随。年中用日日用时,刻里工夫妙更奇。暗合斗牛共欢会,天机深远少人知。

【题注】紫虚了真子,南宋道士萧廷芝,字元瑞,号紫虚了真子。撰《金丹大成集》、《金丹问答》、《乐道歌》等。

橐龠(tuóyuè):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器具,尤如风箱。

莹蟾子抱元守一通玄窍,惟精惟一明圣教。太玄真一复命关,是知一乃真常道。休言得一万事毕,得一持一保勿失。一彻万融天理明,万法归一非奇特。始者一无生万有,无有相资可长久。诚能万有归一无,方会面南观北斗,至此得一复忘一,可与造化同出殁,设若执一不能忘,大似痴猫守空窟。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寂,西天胡子没髭须。今人以无唤作茫,然荡顽空涉畏途。今人以一唤作一,偏枯苦执空费力。不无之无若能会,便于守一知无一。一无两字尽掀翻,无一先生大事毕。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常推心上好,放却日头禅;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得有祸先。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莫看嗔和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姻缘。打开入我网,跳出是非圈。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来去浑忘却,生死何预焉。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兴来自消遣,困去且打眠。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题注】莹蟾子,即金元时全真道士李道纯。有《莹蟾子语录》。

迍邅:处境困难之意。

导引法闭目冥心坐,据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拄,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拔足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自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穴病不能■。子午午前作,造化合乾坤,连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