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六卷 工业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服 物 工 业

《江南通志》:吴中以蚕桑纺织为工,故布帛之属,衣被四方。按布出于麻、棉、葛,帛出于蚕桑,《江南通志》但举蚕桑纺织,偏而不赅。凡物产之属于衣服者,一为植物,一为动物。节足动物中有一种鳞翅之蚕蛾,当其未成蛾时,表部形色圆自如蚕,故名曰蚕。饲以桑若柘,则吐丝而营函壳,乃名曰茧。淹茧而取其丝,名曰缫。既缫而合之曰纺,既纺而熟之曰 湅,既湅而色之曰染,既染而织之于是乎有帛。或不染丝而染棉,不湅丝而湅帛,又或即以生丝织成帛,帛其通名也。若夫麻布、棉布、葛布,皆产于植物。取麻而分析之曰林,联属之曰绩,漂澼之曰沤,既沤而纺而湅而染而织,皆与制丝同。故万民九职,七曰嫔妇,化治丝 枲。《考工》六职,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而《礼记·内则》亦曰:执麻枲,治丝茧。《周礼》官属典妇功有典丝,以掌丝入,典枲以掌麻草之物。麻枲之外,又有草,则葛布之缔络,是刈是获备焉。自宋、元而后,棉布以后起而夺麻葛之工,几与丝织品相埒。

考之江苏,布帛名品甚夥,棉布之杆弹、纺织、综线、挈花诸法,尤有名于昔时,不容不循次叙述于篇。至于毡毯类之产于动物之氄毛,火浣布之产于矿物之石绒,非江苏所特有者,则从阙云。

丝、棉、麻、草品工业

丝 织 品

《江宁府志》:其人工所为,则机工为天下最。江宁本不出丝,皆买丝于吴越。而秦淮之水宜染,机工在江宁殆千余人。所织缎、绸、纱、绢、罗、剪绒,织造之官司其贡篚,商贾之载,遍及天下。

《江南通志》有丝棉,无丝。《唐书·地理志》:苏州土贡八蚕丝。按《吴都赋》:乡贡八蚕之绵。注引《交州记》、《水经》温水注,亦谓象林桑蚕八熟茧。是八蚕,本非苏州所有,而《唐志》称之。或为八辈蚕,一蚢珍,二柘蚕,三蚖蚕,四爱珍蚕,五爱蚕,六寒珍蚕,七四出蚕,八寒蚕,则如永嘉。或为八熟蚕,自大蚕、二蚕、三蚕以至第八蚕,则如广州。可见唐代吴蚕之盛,远胜于今。《元和志》:润州开元赋丝。《寰宇记》:升州土产丝,楚州土产丝,通州土产丝。明以后,《通州志》无丝。《六合续志》:明初额征夏税,有农桑一项,计三千七百株,征丝三十八斤六两。至嘉靖元年,每两折银三分五厘。十六年,改折绢三十一匹,每匹折银七钱。折绢折银,则土产之丝不中贡品可知。由六合推之,江北所产丝不如昔亦可知。昔刘大中言:淮南桑麻之富,不减京东,宋时然也。淮北海州、丰县志皆有丝。《睢宁志》:丝时尝涌出,商贾云集收抽,民人获利,岁不止万余缗。似较胜江北。而江南近亦多丝。《上江两县志》:织红之丝,海宁为上,溧阳次之,各乡丝又次之。今时蚕桑局广植桑田,教民接树浴茧之法,其后可不藉材他方矣。《溧水志》:丝以邑西北近上元铜山者为最,近来东乡亦饲蚕。《锡金合志》:丝,旧惟开化乡有之,自同治初经乱田荒,人多植桑饲蚕,辄获奇赢,其风始盛,延及于各乡。《丹阳志》:向惟邑南黄丝岸等处有之,兵燹后,闲田既多,大吏采湖桑,教民栽种,桑荫遍野,丝亦渐纯,岁获利以十数万计。但水色不宜湅丝,或稍逊于湖州耳。《江阴志》:务业蚕者少,丝不多出。《丹徒志》亦有丝。《常昭合志》:西乡育蚕,所出丝品质略逊于嘉、湖。他日南乡若仿之,可望改良。

茧 丝

《志稿》:出镇江、太平。按太平非江苏属。今茧市在上海。《上海续志》:茧有黄、白二种。白者价较贵,有大如鸽卵者,有小如橄榄者。每岁茧熟时出售,由缫丝厂收买,惟所产甚少,故丝厂所用丝,尚需向他处采买。《江阴续志》:近买鲜茧,缫丝者少。茧有湖种、绍种、大白圆、中白圆、小白圆等目。大白圆多双功茧,价值低。 按:八蚕丝,《物异名记》谓八蚕共一茧,观此知其谬。 其有名莲心种者,佳品第一,蚕学家称为江阴种。法兰西多用细条份,必以此江阴茧,极有时誉。又《扬州府志》:名蚕丝。《仪征志》:蚕丝卖黄、白茧。《沛县志》:又有茧秧。

山 茧

《邳州志》有之。按即橡茧,本出山东。郑珍《樗茧谱》详之,曰:《尔雅》蟓山桑茧,仇由樗茧、棘茧、栾茧、蚖、萧茧,此五茧唯食桑者成于蚕室。余四种并山蚕食棘者,或今椒茧之类。萧茧成于蒿艾间,栾茧不可知,今槲茧正古之樗茧也。然《禹贡》丝亦山茧。又樗茧是椿绸,与槲茧、椽茧异。郑说误。

《江南通志》:出江宁城中,丝皆外省出,织工江宁称善。又云:土贡缎。按《一统志》:江宁土产缎。任大椿曰:《说文》有缎字,训履跟贴,不从段。《玉篇》、《类篇》无缎字。《宋书·范蔚宗传》义康饷孔熙先铜匕、铜镊、袍缎、綦奁等物,则晋、宋之间已有段。《唐六典》、《唐书·地理志》、《宋史·舆服志》、《元史·食货志》,缎犹作段。《明史·食货志》:天顺四年,苏、松、杭、嘉、湖五府织造常额外,增采缎七千匹。则字作缎,缎之盛行,亦从五府增造始。今之缎当古之绫欤?沈维钟曰:绮今谓之绫,绮之厚者谓之 䌼。《管子·立政篇》:刑余戮民不敢服䌼。䌼即缎。古意湮晦,始假段字,俗为缎字。今考䌼字,古书亦鲜见。《玉篇》:䌼,细绸也。盖绸之细者如今缎矣。《吴郡志》引《大唐国要图》:苏州土贡衫缎。《松江府志》:元宫使至松江,织金缎龙帐。是缎字,亦不始见于明。《上江两县志》花缎之类,《会典》有锦段、闪段、装花、暗花、五丝之别,其经不同。民间有头号、二号、三号八丝冒头,而以靴素为至美。其经首有万七千者,天青缎不能也。广皆二尺七八寸,有三尺二寸者。此外有线缎 摹本,其花有二,则八宝、仙人、芝鹤、夔龙、芙蓉、牡丹、鸾凤、云霞、麒麟、鹿、楼阁,河渠琐纹,回波杂沓。《苏州府志》:织造府所制上供平花、云蟒诸缎尤精巧。则多即明《南都察院志》所称,各色花素段之遗制耳。《丹徒志》亦有红缎,缎皆出江南。《泗阳志》:绸缎运至南京、镇江。

附 瓜皮帽

《江南通志》无。《上海续志》:以玄色杭贡缎制成,有硬胎、软胎之别。

《江南通志》无。《南史》:宋武帝节俭过人,张妃房唯碧绡纹蚊帱。《吴郡赋》:泉室潜织而卷绡。注:俗称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绡者竹孚俞也。任大椿引而释之曰:竹孚俞薄而脆,亦名曰绡。绡为生丝缯,其脆薄同,是吴地有绡。任昉《述异记》:扬州有蛇市,市人鬻珠玉而杂货蛟布。蛟人即泉先,又名泉客。泉先潜织蛟绡,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然则此绡又见于扬州市。蛟布、龙纱,皆其异名。盖其时皆滨水之人所织,故神其说,而谓为蛟人为泉先。

《志稿》:江都又有缣丝,乃生丝所织。按《丹徒志》亦有缣。《说文》:缣,并丝缯。《急就篇》注:练者煮缣而熟之。缣已练者呼为素帛,若今言白练者,是缣乃未练之帛,织以生丝。《古乐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缣与素异,亦与缣丝布异,但当言缣,不必言缣丝。

《江南通志》无。春秋襄廿九年《左传》吴公子季札聘郑与子产缟带注:吴地贵缟。疏:缟是中国所有。然《禹贡》徐州篚玄纤缟注:缟,白缯。则不必专重鲁缟。《小尔雅》:缯之精者曰缟,缟之粗者曰素。

《江南通志》有土抽绸,出扬州,高邮亦多。又出绵绸,丰县者为佳。又有攒绸,合丝为缕,尤坚而可久。又线绸、绵绸、纹绸、春绸、捺绸出苏郡。《志稿》:丹阳绸,仿湖绉制,俗称阳绸,销数最广。按 䌷、绸并音直由切,故大丝缯之䌷,亦假绸缪之绸为之。《一统志》常州府土产绸,不作䌷,而高邮州出土䌷,则仍作䌷。《唐书·地理志》:徐州、常州并土贡绸。《宋史·地理志》同。《邳州志》引《唐志》:土贡棉绸。《萧县志》引《徐州志》:有丝绸、棉绸二种。《扬州府志》但载棉 䌷。《通州志》名土绵䌷,出泰兴、黄桥、石庄。《靖江志》:邑只有绵绸、生丝绸二种,丝匀净,色光洁,质细紧白亮。绵绸与湖绵绸相似,胰熟生丝绸与杭纺绸相似。《仪征志》:宋有 䌷,出戒香尼寺,三十六院尼所制。此江北之䌷也。《松江府志》:子孙衣土名布机绸,子孙衣即只孙。《苏州府志》:纹线织者曰线䌷,捻绵成者曰绵䌷,比丝攒而成者曰丝䌷,出吴江,即缯。此误以缯为绸之专名,不知为棉之通名。《丹阳志》:绸俗称阳绸。光绪初,习机织于湖州者,归而仿制,推销日广。宣统初,南洋劝业会给头等奖章。此江南之 䌷也。而《上江两县志》有绸之类三,曰宁绸,曰宫绸,曰亮绸,则《江南通志》、《志稿》并失之。

《江南通志》无。《唐六典》:徐州贡䌷。按《说文》:,粗绪也 。徐铉曰:今俗别作,非是。《玉篇》:同,经纬粗细不同者。《广韵》作缯,似布。

附 茧袍深衣

《邳州志》有之。按《礼记》纩为,缊为袍。《说文》:,袍衣。《类篇》以絮曰,以缊 曰袍,是皆以丝之绵絮为之。邳州货有山茧,地近山东,此衣当即用茧䌷,其厚如,而以古之袍为名。

《江南通志》:出苏郡。又:一名丝绫,惟松江有之。按《一统志》:绫出松江府城,名吴绫。《松江府志》:今绫多出府城,东门尤盛,制作之精,为天下第一,虽吴门不及也。其上贡者幅广而长,曰官绫;缜密而轻如毂,曰糊窗。皆织染局造。《华亭志》:昔有绫,今无。又按《唐书·地理志》:海州土贡绫,徐州土贡双丝绫,扬州土贡独窠绫,润州土贡水纹、方纹、鱼口绣、叶花纹等绫,苏州贡绯绫布。《通典·食货》:丹阳郡,今润州贡方纹绫七匹,水纹绫八匹。又:广陵郡贡独窠细绫十匹。《通考》同。《元和志》:润州开元贡纹绫。宋《地理志》:海州、徐州、润州亦贡绫。《太平寰宇记》:升州贡纹绫;润州贡方纹绫,土产水波绫。苏州土产绫,扬州土产白绫,海州土产绫。《吴郡志》引《大唐国要图》:苏州贡乌眼绫。又引《图经》及《九域志图叙》:唐贡朱绫,朱绫即绯绫。又:贡丝布。是唐志苏州所贡绯绫与布为二物,可见苏州绫非止白绫。《姑苏志》:诸县有绫,吴江为胜,唐时充贡,谓之吴绫。《苏州府志》:吴绫今惟吴江有之。《都邛三余赘笔》:吴绫为裳,暗室力持曳,以手摩之良久,火星直出,工家多以脂发光润,故俗呼油缎子。又吴江、震泽二县志:绫绸,宋、元以前唯郡人为之,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雇郡人织挽,成、弘后土人有精其业者,童稚挽花。盖自苏州外,润州惟《丹徒志》有文绫云。土名紫薇缎,又曰亮花。扬、徐、海诸州失其旧业久矣。晋荀勖为晋文王与吴孙皓书:日令饷杂色绫千端。吴国夙以杂色绫著名者。《南齐书·高帝纪》:禁民间不得以绫作杂服饰。

《江南通志》:苏锦各种,五色炫耀。按《南齐书·高帝纪》:禁民间道路不得着锦履,不得作鹿行绵锦缘荐席。是宋、齐间锦出建康。《唐书·地理志》:扬州土贡蕃客袍锦、被锦、半臂锦。《通典》:贡蕃客锦袍五十领,锦被五十张,半臂锦百段,新加锦袍二百领。《通考》同。是唐代锦出扬州。宋《太平寰宇记》:扬州土产锦绮。《姑苏志》:蜀锦名天下,今吴中所织工巧殊过。盖犹汉之锦出陈留、襄邑,汉之季世,通行蜀锦耳。《松江府志》:紫白锦多为坐褥寝衣,雅素异于蜀。又有只孙锦,只孙为蒙古国服名,亦作哲逊,以锦为之,犹唐代蕃客袍锦也。又《禹贡》:扬州篚织贝。郑注:贝,锦名。《诗》云:成是贝锦。凡为锦者先染其丝,乃织之,则文成矣。锦之出于扬土,自古已然,故唐至元犹传之。《华亭志》:昔有锦、有只孙,今无。《苏州府志》:吴中盛织海马、云鹤、宝相花、方胜诸类锦,最工巧。明宣德间常织《昼锦堂记》,如画轴。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 今苏州有落花流水锦各色锦。

《江南通志》:绣绒,吴中名品。又顾绣,上海顾氏露香园所制。按《南齐书·高帝纪》:禁民间不得织成绣裙。是建康早有绣物。《一统志》:拨罗绒纹绣出南汇下沙镇,以彩绒缕结,实之以棉,花样隐起若罗纹,谓之下沙绣。又顾绣出上海县,山水人物,书法花鸟,无不生动入妙。皆为松江府土产。《松江府志》:上海顾会海之妾,更有空绣。《上海志》:顾妾刺绣人物,气韵生动,字亦有法,所谓画绣,价最贵。更有空绣,以丝绵外围如墨描状,着色淡雅。今顾氏露香园已无传其制者,外此作者虽间有之,著名亦罕。 此引《无声诗史》及《阅世编》。《札记》:旧志:顾绣衣裙画幅,俱劈丝为人物山水花鸟,称曰顾姬绣。戴有祺《寻乐斋集》有《露香园缪绣佛》诗,题注:上海顾绣始于缪氏,是姬确有姓,善绣者。又有广陵余韫珠、卢瀞香,吴门沈关关,高邮王瑗,昆山赵慧君,华亭丁佩。 见《中国美术史》。

《江南通志》又有文绢,出江宁城中,又出苏郡。又有乌丝绢,出郡城,光细滑泽,望之如水。《志稿》:生丝绢出溧阳。按《唐书·地理志》:徐州、常州并土贡绢。《宋史·地理志》同。 又海州、淮扬军亦并贡绢。《通典》:彭城郡贡绢二十匹。《通考》同。《元和郡县志》:徐州开元贡上细绢,又赋绢,海州开元赋绢。《太平寰宇记》:润州、升州土产绢,楚州土产绢,海州土产绢,海州土贡绫绢。《吴郡志》引《大唐国要图》:苏州贡丝绢、绫绢,今贡绢五百匹。《邳州志》引《唐志》:土贡双丝绫绢,宋只贡绢。任大椿曰:唐志随地皆贡绢,以其非贵缯,故所在皆有之。又《野客丛书》载:晋时尝赐绢百匹,在所不论。阮瞻千匹,温峤、庾亮等皆至五十匹,王导前后近二万匹,桓温前后近三十万匹,可验绢帛之多。《宋书·沈怀文传》:期限严峻,民间买绢一匹至二三十千。此言绢值之最贵者,若常值即不及二三千矣。是南朝之绢已赋于民。绢有生丝、湅丝之异。《诗·桧风》疏:经传之言素者,皆谓之绢。《玉篇》:绢,生缯。此生丝绢也。《类篇》双、致、绘纺,熟丝为之。为绢本字,此湅丝绢也。《松江府志》有画绢,仿宋式造。又乌丝绢,光细滑泽,望之如水。《华亭志》:昔有今无。《武阳合志》引《咸淳郡志》云:曩有机户善织,号晋绫绢,今绝。郡之民户岁输租绢,皆先期于溧阳诸处,售以充赋。是则松江、常州昔亦有绢。《苏州府志》:《左传》注,吴地贵绢。 按:本作贵缟。 今郡中多织生绢花纹者,名花绢。又有白生丝织成缜密如蝉翼者,名画绢,幅广至四尺余。织造局制上供绢,有阔至二丈者。《扬州府志》亦有生绢。《仪征志》:土产绢。宋有绢出成香尼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七年上谕,淮南平时一路上供内藏细绢九十余万。

罗绢 罗筛绢

《江南通志》无。《武阳合志》:罗绢,织丝细密成匹。《江阴续志》:罗筛绢,筛面、漉酒,其用最大。细密者有白色、淡青二种,制衣亦佳。《苏州府志》又名罗底绢,稍厚而密,亦出东城。

包头绢

《江南通志》无。《上江两县志》:往时有汪天然包头绢,精其业,几如和矢兑弓,著名四远,今无已夫。《丹阳志》有包头巾属盖头,颇有名。

制 帛

《江南通志》无。《明会典》:南京岁进贡司礼监制帛二,计共二十杠。

彩 帛

《江南通志》无。按《南齐书·高帝纪》:禁民间不得剪彩帛为杂花,不得以彩帛作屏幛。彩帛之外,又禁锦绣,则彩帛为五彩织成之花绢。《史记·货殖传》:文采千匹。《汉书》注:文,文缯也,帛之有色者曰采。《说苑·反质篇》:文采之帛,将安所施?《潜夫论·浮侈篇》:小民刻削绡毂,寸窃八采,以成榆叶无穷水波之文。《说文》:绮,文绘也。《释名》:绮,欹也,其文欹邪。不顺经纬之纵横,有杯文形,似杯有长命。其彩色相间,皆横终幅,服之使人长命。有棋文者,方文如棋。晋令:三品以下得服杂杯之绮,六品以下得服七彩绮。绮即彩帛。《陈书·张讥传》母遗制有错彩经帕,亦即彩帛。诸志未详。

《江南通志》:出江宁城中,又出苏郡。《志稿》:官纱出江都大桥镇。按李肇《国史补》:绫纱妙称江左。又云:造物由水土,故江东宜纱绫。《一统志》:江宁土产纱。又引《太平寰宇记》:武进出紧纱。《唐书·地理志》:常州土贡紧纱。《宋史·地理志》:常州贡纱。是宋以前纱出常州。今《武阳合志》仅存紧纱之名。《太平寰宇记》:升州土产纱;常州土产紧纱,出武进。唐陆羽《无锡慧山寺记》亦云:寺中有方池,岁集山姬野妇漂纱涤缕。《上江两县志》有西纱、实地芝地直纱。《姑苏志》:纱出吴城。《苏州府志》:纱素者名银条,即汉所谓方空:花纹者名夹织,亦有金缕、彩装诸制。一种轻狭而毂纹者曰皱纱,出盛泽。又有本色花、素生纱,夏月可代绤者,亦出郡城。兴化任大椿曰:纱一名毂,一名纺,一名。今考《汉书·江充传》注,以为今方目纱,则即《后汉书·章帝纪》之方空毂,为毂之一种。毂即今皱纱。《仪礼·聘礼》疏以纺为素纱,则即《周礼》司服、《礼记》杂记之素纱,别于花纱而名之。古以素纱为里。六朝以后,朝服、公服均服纱袍、纱单衣,首服亦通用纱帽,故又有官纱之名。《华亭志》:昔有纱,今无。盖松江昔亦有纱。

隔 纱

《江南通志》无。《宋史·地理志》:泰州贡隔织。《扬州府志》亦有其名。按即夹织为纱之有文者。见前。

《江南通志》无。元和朱骏声曰:吾苏称浙湖所织丝绸曰绉纱。按绉非纱,亦非绸。唐写本《玉篇》引《说文》:绉,一曰纤也。今本误蹴。汉《地理志》注:纤,细缯。此亦缯之一种。《丹徒志》有京绉,不独浙江有湖绉。

《江南通志》:出江宁城中,又出苏郡。按罗亦见《姑苏志》。又《吴郡志》引《大唐国要图》:苏州贡罗。《苏州府志》:罗出盛泽,有花有素。别有刀罗、河西罗。任大椿曰:绮,一曰罗。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地理志·叙传》并云:绮,今之细绫,谓绮之厚者。注《外戚传》云:罗,绮也,谓绮之薄者。今考罗本鸟罟之名,《楚辞·招魂》有罗帱,《史记·滑稽传》有罗襦,《燕丹子》有罗毂单衣,可知战国时人已盛用此物。《唐书·地理志》:润州土贡衫罗。《一统志》引作山罗。《宋史·地理志》:润州贡罗。《太平寰宇记》:润州土产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年九月戊寅,罢镇江府织御服罗。注引熊克《小历》:镇江府有岁贡御服花罗数千匹,日历岁贡花平罗六千三百余匹。是不独出江宁、苏州也。

堆 纱

《江南通志》:吴中名品。按《锡金合志》:堆纱刺绣,明尤仲骥妻俞氏所造,巧夺天工。曾充贡。

刻 丝

《江南通志》:吴中名品。按文震亨《长物志》:宋绣,宋刻丝,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楼阁、人物、花鸟,情态生动。

杂 饰

《江南通志》无。《上江两县志》:妇人领标、襈裾、襞积、绰裼诸缘,有金线阑干、旗带、花边之属。

红纶巾

《江南通志》无。《吴郡志》引《唐六典》:苏州贡。

紫纶巾

按《唐六典》:常州贡。

丝 帽

《江南通志》无。李济翁《资暇集》:会昌以来,吴人衒巧,有结丝帽若网。其巧之滛者,织花鸟相厕焉。

大红纬

《江南通志》:出镇江郡城,色鲜艳夺目。按《丹徒志》:名帽纬,又有头绳。

丝 线

《江南通志》无。《武阳合志》:经丝数缕,交为线。宜缝纴。《丹徒志》作丝线。

绒 线

《武阳合志》:取丝之纯细者,染成五色。宜刺绣。

彩 衣

《江南通志》无。《上海续志》:神袍、伶衣、冠冕、甲胄之属,多以锦绣纂组金箔翠羽制成。俗称其肆曰神袍店,彩衣街以此得名。

附 被袋

《江南通志》无。按李济翁《资暇录》:大中以来,吴人亦结丝为之,或有饷遗。

附 油衣

《江南通志》无。《旧唐书·杜亚传》: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亚乃令以漆涂船底,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令舟子衣之,入水而不濡。按今亦有油衣,不以绮罗为之。

附 兔褐

《江南通志》无。《唐六典》:常州贡。按此非若春秋定八年《左传》马褐之为马衣。唐李肇《国史补》云:兔褐,以兔毛为褐,亚于锦绮。后有染丝织者尤妙,故时人以兔褐真不如假也。据此,常州所贡亦丝织品,初非毛布之褐。宋黄庭坚《西江月》词: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虽昔有今无,诸志失之不考。

附 斑丝隐囊

《江南通志》无。《颜氏家训》:梁朝全盛之时,无不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

丝 棉

《江南通志》:出扬州府。按《唐书·地理志》:扬州、徐州并土贡绵。《江南通志》:棉当作绵,本作緜。又苏州土贡丝棉,亦当作绵。《元和志》:徐州赋用绵绢,海州开元赋绵。盖唐之调法,蚕乡岁输绢二丈,緜三两,不独贡也。《太平寰宇记》:润州土产绵,升州土产纩。纩为新緜。《六合续志》引《雍正志》:宋时贡赋有绸、绢、绵。《沛县志》亦有丝、有绢、有绵。又《元和志》:常州开元贡二色红紫緜布。《太平寰宇记》:常州土产红紫绵布。其时并非木棉布。

苎 丝

《江南通志》:出江宁城中。又:纻丝出苏州郡城。按《苏州府志》:苎丝有素,有花纹,有金缕彩,装制不一。《禹贡》织文是也。上者曰清水,次兼生,又次帽料丈八头。

丝 葛

《江南通志》无。《唐书·地理志》:苏州土贡丝葛。《元和郡县志》:元和贡丝葛十匹。《通典》同。 《太平寰宇记》:苏州土产丝葛。

麻 草 品

苎 布

《江南通志》:出通州余东。按《一统志》、《通州志》同。本名苎布。《书·禹贡》:扬州篚织贝。孔传:以织为细纻。《春秋》襄廿九年《传》:郑子产献吴季札衣。注:郑地贵纻。疏谓:纻是南边之物。晋左思《吴都赋》:纻衣缔服,杂沓似萃。又云:蕉葛升越,弱于罗纨。金坛段玉裁曰:《夏本纪正义》:越即纻布,其字今作绒。《广韵》:绒,纻布也。是纻布别名越。《晋书·乐志》:白纻舞是吴舞。《古乐府·白纻歌》吴兢解题:白纻,吴地所出。《唐六典》:扬州贡细纻。《唐书·地理志》:常州土贡布纻皂布,徐州土贡布,楚州土贡纻布。《通典》:晋陵郡贡细青苎布十匹。又云:润州开元赋纻赋布,常州土产白苎布。《宋史·地理志》:楚州贡苎布,扬州贡白苎布,常州贡白纻。《宝应志》引《文献通考》:宝应州贡纻布。《姑苏志》:罗纻出郡城,昆山又有苎布。《苏州府志》:漂而熟者名洗,白生者为生苎,出昆山祁家浜者名祁白,最精白。《昆新合志》:苎布有惠安、清水、杜织、加长、机白等名。又有铜板祁布,祁布最称精白。又《一统志》:苎布出太仓州。《丹阳志》:苎布细密,不让万载所出。《扬州府志》名白苎布。《海门志》:苎俗名白麻。《靖江志》:苎布亦坚致,但质稍重。

苎 帨

《江南通志》:出武进驿前、无锡荡口与靖江三处,皆绝佳。按《一统志》:帨出无锡延祥乡者佳。《武阳合志》:苎麻手巾有长短二种,城乡皆织。《锡金合志》:苎缣绩苎兼丝为之,轻白不减生绡,或织为帨亦佳。

赀 布

《江南通志》无。《一统志》引《唐书·地理志》:楚州贡赀布、贮布。按贮布二字,《唐志》本无,盖即纻布之误。《通典·食货》亦但云淮阴郡贡赀布十匹,《通考》同。《寰宇记》云:楚州土产赀布。赀布即 㠿布。《埤苍》:㠿,布名。《急就篇》㠿注:锡布之尤精者。锡布即布。《仪礼·燕礼》:幂用 绤若锡。注:今文锡为。,易也,治其布使滑易。又《丧服传》:锡者何?麻之有锡者十五升,抽其半。《木钟集》曰:如今单串黄草布然。《列子》、《淮南子》并云:衣阿锡。《子虚赋》:被阿锡。锡与细毂之阿齐名,已是细布。而 赀布尤精,唐为土贡,则淮南固有此布,非即黄草布。

楚 布

《通典》:东海郡贡楚布十匹。《通考》同。《元和志》:海州土贡楚布。《太平寰宇记》:海州土产楚布,以其地当楚分,其布特好,故名。

鸡鸣布

《江南通志》无。《隋书·地理志》:扬州、豫章之俗,颇同吴中,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据此,可知吴中棉纱。戴侗《六书故》云:麻绩而纺之者,亦为纱。《仪征志》:宋土产有鸡鸣布,妇女克勤,夜浣纱,晓成布。

孔雀布

《江南通志》无。《唐六典》:楚州贡。顾起元《客座赘语》亦称之。按此布之有文者,如《北齐书·祖埏传》之孔雀罗,或织成,或采染。《旧唐书·代宗纪》绫锦花文,亦有孔雀,但非布耳。

麻 布

《江南通志》:出苏郡。按《唐书·地理志》:润州贡火麻布。火麻即大麻,大麻为布粗,不及苎麻。然古人化治麻枲,实即大麻。《苏州府志》:麻布精粗不等,别有熟麻成者,名熟苎。此与熟苎布之号洗白者异,以其精似苎布而名以苎耳。《靖江志》:绩麻为布,精细异常,江南士大夫珍之。更织小而狭者曰手巾,最利暑月。

晒白夏布

《江南通志》无,《扬州府志》有此名。《海门志》:古名枲,织为布。今俗称枲织者为夏布。

苎麻线

见《沛县志》。

葛 布

《江南通志》:出金坛,名驰天下。又:草布,亦名草葛,出江都。按《吴越春秋·句践外传》:采葛作黄丝之布,献吴,号素。《吴都赋》服注:南方多葛,故曰服。又蕉葛注:葛之细者。《唐书·地理志》:苏州土贡葛。《元和志》:苏州元和贡丝葛十匹。《宋史·地理志》:平江府贡葛。《吴郡志》:贡葛布二十匹。葛布之擅名于江苏旧矣。《宋书·庾炳之传》称细葛斗帐,《梁书·任昉传》称葛帔练裙,《南史·隐逸传》称吴苞过江,冠黄葛巾,其时盛行葛布可见。《一统志》:江宁府土产葛布。《金坛志》:葛布出后岐村。《邳州志》有葛衫。又《植物名实图参考》云:葛者,上古之衣,其质重。吴蚕轻而重者贱,其质韧,木棉柔而韧者贱,其质黄,苎麻白而黄者贱。然褐之寿以世,帛之寿以岁,麻之寿以月。葛之寿次于褐,均于帛,逾于麻。又云:葛布以丝为纬,亦名黄丝布。浣之,则葛自葛,丝自丝,两者不相连属。纯葛则否。盖即唐人所称丝葛。

《江南通志》无。《晋书·王导传》:苏峻之乱,帑藏空竭,惟有练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练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遂踊贵。又《陈书·姚察传》:门生送花一匹,察曰:吾衣止是麻布蒲,此物于吾无用。是南朝自晋至陈,并有布及花。其字见《说文新附》。吴县钮树玉谓:字本作疏,然疏布非布名。《广韵》:葛。《类篇》: 绤属。则布乃葛布之粗而疏者,故王导取以易中纱单衣。至《桂海虞衡志》又有子似苎织布,有花曰花,为别一种布。故姚察衣而不衣花。诸志不详,盖昔有而今无者,然不当略。

兼丝布

《江南通志》有缣丝布,无兼丝布。《松江府志》:兼丝布以白纻或黄草兼丝为之,宜采色,为暑服之冠。《嘉定志》引《龚志》载:兼丝布以苎与丝织成,今久不见。《金坛志》亦名兼丝布。《武阳合志》名兼丝纻布,擘丝与布兼织之,宋时郡下武进县买以充贡。《苏州府志》亦作缣丝布,出郡城,合苎与丝比而成之。《锡金合志》:黄草缣用,黄草劈极细,合丝缕织而成。佳者出诸名葛上,出开化乡。是有二种。缣丝布别见。

苎经布

《江南通志》无,《扬州府志》有之,苎经棉纬。

棉 布

《志稿》:布出数之多,上海为最,次南汇,次华、娄,又次奉、金、青。其种类有筘布、按:即扣布。 稀布、 按:即希布。 套布。 按:即标布,并详见后。手纺纱织成之布曰杜纱布, 按:即土布。 汽机纱织成之布曰洋纱布。 按:即洋布。 今洋纱日多,杜纱布日稀。按《松江府志》引至元《嘉禾志》云:棉布,松江者佳。《志稿》所举诸县,皆松江属也。《辍耕录》:松江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木棉种于闽广。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自崖州来,乃教以制造杆弹纺绩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絮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五茸志逸》、《黄道婆祠记》同。《上海志札记》:其折枝、团花、棋局、字样,殆即后世锦布花布之属,则不仅有筘、稀、套诸布矣。盖自元至元二十六年江东木棉提举司,棉布盛行。其先如《史记》、《汉书》货殖传之榻布答布,《后汉书·马援传》之都布,说者并谓即白叠布。《梁书·高帝纪》:身衣布、衣木帛皂帐。《陈书·姚察传》:门生送南布一端,察曰:吾所衣着止是麻布、蒲,此物于吾无用。所谓南布,亦即南方吉贝布,是南朝未始无木棉。但若宋苏轼、蔡沈书传以吉贝为《禹贡》扬州之织贝,则不知有弁服之别耳。自元而后,由松江而推及他方。《姑苏志》云:木棉布,诸县皆有之,而常熟为盛。《苏州府志》有浜布,出唯亭,引陈三恪《海虞别乘》云:吾邑海乡之种木棉,实始于元,其种由松江传来,宝祐、至正间,尚未有木棉。《锡金合志》云:邑中不种棉,而出布特盛,出东亭者尤缜密,俗以无锡为布码头。《江阴志》云:棉花布,西乡及沙洲产最多,有白、紫二种,白者有大花、沙花之别。为布坚致细密,名雷沟大布。淮、扬各郡商贩麇至。《靖江志》云:农民种业多棉花,所为布不及江南,然坚紧耐着,屡浣愈白。《通州志》:紧厚耐着有大布、土大布、土布长尖诸名,其佳者曰沙布,曰家机布。《兴化志》:地本水乡,不工纺织,仅能织方机布。《丰县志》有棉花,有平机布。《赣榆志》:民惰,种棉不如法,不尽获利。《萧县志》:土产棉布,缕粗,所用半资苏、松。《睢宁志》:咸丰初,知县高丙谋始教民为布,今时渐多。《丰县志》:民俗多种棉,工纺绩,以产布名于四方。是由江南而及淮北矣。

大 布

《江南通志》:阔一尺七八寸,出太仓州寒山寺者佳。按《松江府志》:大布亦曰标布,凡布长十六尺为平梢,二十尺为套段。《上海志》:幅阔尖细者标布。《札记》:幅阔尺许,匹长二丈许者标布,有平梢、套段之分,总名大布。出三林塘、陈家行,价最贵。《续志》:套布有东套,每匹阔九寸三分至九寸八分,长一丈六尺至一丈八尺。别有北套、加套、廿八套,系邻邑所出。《一统志》:太仓州土产有崇明大布。《崇明志》:大布阔一尺七八寸,长八九丈,他处所无。《江阴志》:西乡及沙洲产棉花,白者有大花、沙花之别,为布坚致细密,名雷沟大布。《续志》:大花纱所织曰大布,亦名长布,长四丈三尺,阔八尺四寸。《溧水志》有棉花布二种:东西乡布坚致厚实,幅最阔;南乡布稍疏而狭,总名大布。《丹阳志》:土布纺草棉为之,细密宽阔,名土布,又曰大布,西乡出者尤坚致。《扬州志》:俗以布为棉织之专名,阔长曰大布。

阔 布

《江南通志》:东门阔布,出武进。《武阳合志》:阔一尺八九寸,出武进,此即大布。按此即希布。《松江府志》云:大布又一种希布,幅更阔,有单扣、双扣两式。《上海志·札记》:幅阔尺五六至七八寸,匹长二丈,出龙华七宝。《续志》:龙稀阔一尺一寸,长二丈二尺,销路减,均改织东西稀。东稀阔尺一寸二分至八分,长一丈七尺半至一丈九尺。西稀又名清水布,阔一尺零七分至尺一寸四分,长一丈六尺至丈七尺半。《金山县志》:出卫城者名卫稀布,阔而疏,有单穿、双扣之别。《华亭志》有一郡所同而我邑独著者,卫城之稀布。稀同希。又《崇明志》:单串布之稀松者,可为帐,贫民间以作夏衣。单串即单穿。《扬州府志》名单纂布,注云:疏者。

小 布

《江南通志》无。《松江府志》:小布亦曰扣布,又名中机布。《上海志》:狭而密者小布。《札记》:幅狭八寸,匹长丈五六尺者,俗名短头布,出东乡,价最贱。《续志》:白生又名小标,阔九寸半至九寸八分,长丈三尺至丈三尺五寸。又云:扣布亦出华亭、嘉定各乡。《华亭志》:有一郡所同而我邑独著者,叶谢之筘布。按 簆布即筘布。《崇明志》:小布阔一尺三寸。《江阴续志》:小布阔九寸,长二丈。《昆新合志》:棉布有标簆、杜织二种。又出千墩者名白生。《常昭合志》:布阔皆尺许,以长短分大小二种。北运淮、徐,南销闽、浙。《扬州府志》:狭短曰小布。

庄 布

《武阳合志》:阔一尺三寸,长三丈六尺,出阳湖,其佳者名东庄布。

门庄布

《武阳合志》:阔九寸,长二丈二尺。

厂 布

《江南通志》无。《江阴续志》:阔二尺,长五丈,有丝光、双股线、爱国等四百余种,行销各省。《上海续志》:丝光布以机器棉纱织成,有丝光如杭绉。又:爱国布光泽细致,各色完备。另有一种格子花,布样种种。此格子布与花布之格子布异,一为土纱织成,一为洋纱织成。《扬州府志》亦有爱国布。《六合续志》云:近有一种爱国布,他方人多服之,用以抵制洋布。然用洋纱为之,仍不啻行销外货。

高丽布

《江南通志》无。《上海志》:棉花布大要不出扣布、希布、高丽布三种而已。《札记》:《今目验要》以扣、标、希、高丽四种为大宗。纬文棱起而疏者为高丽布,出高桥、洋泾。《续志》:又名洋袍,经文凸起如柳条形者,有廿八袍,阔九寸二分至八分,长一丈七寸。又有三十三袍,长二丈一尺。又有三十七袍,长二丈七尺。《嘉定志》:纬文棱起而梳,昉于外洋,安亭殷贞女仿效织成。按高丽之名,非必出于东国。

高丽手巾

《江南通志》无。《松江府志》:手巾有二种,出上海者曰高丽。《上海志》:用棉纱提经梭织,纬如罗纹而凸,最耐久。有以蓝纬戒线,两头长二尺许作巾,每匹十巾。售运辽东,利同稀布。邑人馈遗他乡,每以此为土仪。《续志》:每匹分十条,分条处有裂缝,每条两头有蓝纬纱数茎。共有四种:廿四巾长一丈三尺,廿八巾长一丈六尺,廿五巾长一丈八尺,三十三巾长二丈一尺。其廿五巾较廿八巾反长者,亦系旧时习惯。每年约出四、五万匹。《川沙志》作线纱提经梭织纬,出川沙高家行镇。

双纱手巾

《松江府志》:手巾有二种,出周浦者曰双纱。《川沙志》:长二尺许,以双股棉纱为经纬,蓝纬线界两头。

毛 巾

《上海续志》:沐浴用,长二尺,阔一尺,正反一式,经线凸起如珠皮毛,有长阔适用作单被者。按此巾亦多用洋棉纱织成。《泗阳志》:光绪三十三年,令李宣龚建习艺所,习织疏布毛巾,旋废。

斜纹布

《江南通志》:出苏郡。又:松郡邑有斜纹布。按《松江府志》:以蓝白纱织成。《上海志》:其文侧理。《续志》:系外国货,近年江阴仿造。《江阴续志》:有专织斜纹者,行销亦广。《嘉定志》:经直纬错,织成水浪胜子纹,出娄塘。

正文布

《江南通志》无。《松江府志》有斗纹布,亦以蓝白纱织成。《上海志》作正文布,文方胜者,亦曰斗文布。《续志》作正纹斗。纹有廿八斗,长二丈一尺;有三十二斗,长二丈四尺;有三十六斗,长二丈九尺。三种均阔九寸至九寸五分。

捺 布

《松江府志》:又有捺布,促线为之,犹苏机之捺绸。按《扬州府志》作线布,线织者。

衲 布

《松江府志》:织衲,其纹如衲,近名衲布。《云间续志》:出下沙,近郡中亦有之。按此即衲布。《宋书·徐湛之传》:高祖微时伐荻,有衲布衣袄。《太平御览》引李氏与夫书:致衲一端。又《正字通》:今松江有织成指甲鱼鳞水波纹者,即王会于越衲。是此布有粗、细二种。

锦 布

《松江府志》:出上海,色样不一,若古锦然。《上海志》:今制者已罕。

答 布

《志稿》:徐州昔多棉布,邳州之答布尤良,土山、八义集人多工为之。今久辍工。按此即榻布。《史记·货殖传》:细布千钧,榻布千石。《集解》引《汉书音义》:白叠布。《索隐》、单行本。 《正义》皆非之,从《汉书》答布颜师古注,以为粗厚之布。又名都布。《后汉书·马援传》:制都布单衣。注引《东观记》都作答。《史记》:答布千匹,白叠布也。 按:此注引《史记》作答布,与今本异,单行《史记》索隐本同。

红纱官布

《江南通志》无。《松江府志》:宣德间,巡抚周忱奏:以布折税匹准二石,两端织红纱为识。天顺二年,阔白三梭布一匹准平米一石五斗至一石三斗,阔白棉布一匹准平米七斗五升至七斗。

阔白三梭布

《松江府志》:出沙冈、车墩间,幅阔三尺余,坚细若绸。又:酋墩布,阔三尺余。亦有三梭放阔名色,其后滋为象眼绫、 《宋府志》作腹。 纹云、朵膝、襕胸背等样。成化间,流闻禁廷,下府司织造大红、真紫、赭黄等色,龙凤、斗牛、麒麟等纹,一匹费至白金百两。弘治即位,罢之,遂绝。

番 布

《松江府志》:出乌泥泾。《上海志·札志》记:此未详何布。《华亭志》:番布有赭黄、大红、真紫等色,龙凤、斗牛、麒麟等纹。昔有今无。

大红布

《松江府志》:以红子花作染,鲜明倍于绫罗。《华亭志》:钱原溥尚书堂以大红布作吉服入朝,内竖见而悦之,言于上前,遂有织染局岁造大红布之例。《一统志》:太仓州土产有大红布。按《元和郡县志》:常州贡红、紫二色棉布。似红布不始于明。然《唐志》作红、紫二色棉巾。《一统志》又引作皂布,则非即明代大红布。

黄纱布

《嘉定志》:出安亭。

飞花布

《江南通志》:出苏郡。又:松郡邑皆能织。布出纱冈、车墩者,幅阔三尺余,紧细若绸。东门外双庙桥有丁氏者,弹棉纯熟,花皆飞起,收以织布,尤为精软,号丁娘子布,一名飞花布。按《松江府志》引《云间续志》:细布,东门、车墩新改标寸等布,各村镇自立名色,不能殚述,其最者曰飞花,曰赛棉绸,细密匀净。《华亭志》:有一郡所同而我邑独著者车墩之飞花布。《上海志》:棉花布吾邑所产,有三种, 即扣布、标布、高丽布,见前。 而松城之飞花、尤墩之眉织不与焉。《札记》:尤墩即府志之酋墩。 详前三梭布下。《嘉定志》:飞花布,纱细工良,狭短。王丕烈诗注:丁娘子布,飞花之精者,见《事物绀珠》。《苏州府志》:飞花布细软如绵。

缁 布

《武阳合志》:阔九寸,长一丈八尺,坚白轻圆,望之如毂。《续志》:合两端为一,曰对子布。

甬 布

《上海续志》:仿甬产,近分八样,柳布、胶布为多。柳布嵌粗条,或七或九,胶布则加胶浆,均经用双纱,纬用单纱。

诸暨布

《嘉定志》引《韩志》载:诸暨布,合麻与棉为之,今久不见。按《崇明志》有苎经布,苎经纱纬,即此布。

花 布

《江南通志》无。《松江府志》有雪里青布、柳条布、芦席纹布,并以蓝白纱织成。又有豆子花布,以五色经纬织成。按皆花布也。《上海志》:花布蓝白相间,或棋局文,或骨骰文,或芦席文,或大井文,花色实繁。《续志》:织成芦扉形,名芦文布;如窗格形,曰格子布。其用蓝纱作纬者,曰蓝柳条布,用白纱作纬者,曰白柳条布。幅匹同雪青布。雪青布蓝经白纬,每匹阔尺三寸五分至尺五寸,长丈九尺至二丈一尺五寸。亦有经白纬蓝者,即《松江志》雪里青。《金山志》亦有雪里青布、骰子花布。柳条布、骰子花即《松江志》豆子花。《嘉定志》有棋花巾,出安亭,以青白缕间织如棋枰。《苏州府志》、《昆新合志》并有棋花布,青白缕相间。《崇明志》即名曰间布,谓青白相间,可作被面。亦有杂用五色者。《扬州府志》亦作间布,有棋子、芦茂、柳条布、格布、米桶布。又云:梭布,各种花布,运自苏、松。

紫花布

《松江府志》:近年又尚紫花布,以紫花为之,不加染工。《上海志》:织成者不甚多,至宝山真如界所产,则尚紫花。《札记》:紫布原出真如,今东土遂为佳种。《嘉定志》:布以紫花织成,纱必匀细,工必良手,价逾常布。

缣丝布

《江南通志》:出苏郡。按《姑苏志》:昆山有丝缣布。《江南通志》系棉布下,则非白芝、黄草之兼丝布也。《松江府志》名云布,以丝作经,而纬以棉纱,染色最宜。《江南通志》谓之丝布,亦作绫布,即俗所谓云布,有极精者,花样既新,色亦娇媚,每匹价至三金。见《云间郡志》。

棉经丝纬布

《武阳合志》:以棉与丝兼织成匹,出阳湖各乡。

绒 布

《松江府志》:云布渐滥恶,改为抹绒布,杂用蚕丝纬之,花纹各种如织锦法,素者更淡雅夺目。据《目钞》云:云布久不用,近有精美如花绒者,价与绫等。余布无奇,独增桃花色、兰花色。按:此布与刮绒布异。

丝 布

《上海续志》:光泽细致,如丝织成。按此布亦洋纱布之一,与《唐志》、《吴郡志》之丝布异。

棉织罗缎

《上海续志》:式如舶来品罗缎。按此亦洋纱布之一。

羊毛布

《江南通志》无。《江阴志》:以羊毛弹和木棉中纺纱成布,黄山女工多业之。《续志》:今已澌灭。按此布即氆氇。梅鼎臣《字汇》:氆氇,布广、郎何二切,西番绒毛织者。《溧水志》云:《江南通志》所载氆氇,今无此种。张自烈《正字通》:氆氇,广中洋舶亦有至者,名多罗绒。此盖不知为江阴、溧水固有之物。

氆 氇

《江南通志》:出溧水。按《溧水志》今无此种。 见前。

毡 货

《上江两县志》:往时伍少西毡货,著名四远,今无。

剪绒花毯

《江南通志》:花样异巧,有广至数丈者。《志稿》:绒毡,土名毯,出东台安丰场。按《松江府志》:以木棉线为经,采色毛线结纬而剪之。《华亭志》:线经毛纬,昔有今无。《东台志》:绒毡濯以三仓坝海河水,色乃佳。又《江宁府志》:江宁人又买毳毛于陕西,织为毯罽之属,类西洋所制之紧密,其货贸亦远。

线 毯

《嘉定志》:出安亭,以棉线五色织成,可作行囊。

药斑布

《江南通志》:州邑皆出。《松江府志》:俗呼浇花巾。又云:印花布原名药斑,以皮纸积褙如板,簇花样于上,用石灰浆刷印而成。《嘉定志》:药斑布出安亭,宋嘉泰中土人归姓始为之。以灰药涂布染成,俟干拭去,青白成文,有山水、楼台、人物、花果、鸟兽诸像。《上海志·札记》:白地蓝花者为阳印,蓝地白花者为阴印。先取镂花空板,用阳文或用阴文置布板上,调石花粉胶矾如煳,将板空白处涂刷使厚,去板曝干,入靛缸,浸染成色,候干,刷去灰粉,即花地分明。而阳印较贵。又有单印者,止印布正面;双印者,两面俱印。向呼浇花,今呼印花。《苏州府志》名兰斑布,出安亭镇,以药涂布,染青白成文。《昆新合志》谓药斑布即今紫花布,则非。

刷花布

《江南通志》无。《上海志·札记》引褚华《木棉谱》:刻板刻作花卉、人物、禽兽,以布蒙板而砑之,用五色设其砑处,华采如绘。今俗呼刷花布。花式粗大,止供被袱之用,唯团花或制箭衣,着者绝少。按此与印花布略同。

刮绒布

《江南通志》无。《松江志》、《上海志》并云:染成而以刀刮,有芒如氆氇者。

踏光布

《江南通志》无。《松江志》、《上海志》并云:染成而以巨石压磨者。

沙绿布

《江南通志》无。《武阳合志》:南乡产绿柴,以其皮叶作绿色,大小布皆染。

棉纱 绵纱线

《上海志》:棉花曝后,以轧车轧去其核,名花衣;用弓弹松,名熟花衣;约而搓之,名条子;置纺车侧,手牵引如茧缫丝,绕锭而绩,名棉纱。用以为经,用以为纬,而布以成。取两纱相合成线,为棉纱线,用以缝纫。其合多纱而成绳成索者,不皆出于女红。《续志》:光绪二十年以前,沪上未有纱厂,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其后纱厂逐渐开设,机器纱盛行,手纺纱出数渐减。《江阴续志》:纱,向有木锭、铁锭二种,都由人力用摇车摇出。自利用厂制机器纱,每年售银约二百数十万两,而锭纱仅存十之一二。《崇明志》:棉纱一经一纬合而成线,曰纱线。《扬州府志》:未成布曰纱,交纱曰线,巾与带并有纱、线二种。《泗阳志》:棉纱运自上海。

机器纱

《上海续志》:俗称洋纱,用机器纺成,较土法所绩洁白而细。各厂林立,销售他处。

《溧水志》:以棉为之。按絮本训敝绵,是丝绵之敝者。邓粲《晋纪》:王敦籍周颉家,笥簏中有故絮。其时无木棉,今则花絮、棉絮,夺丝绵之品。

附 汗衫

《江南通志》:出盐城。《上海续志》:以洋纱制成,名目式样甚多,利夺舶来品。按洋纱汗衫即《江阴续志》洋汗衫,当非即盐城之旧。惜《江南通志》不详。

附 苎线卫生汗衫

亦见《上海续志》。按此即《江阴续志》线汗衫。

芙蓉衫

《志稿》:沤木芙蓉梗手织而成,出东台县,亦有以制被者。又:芙蓉汗衫,出通州。按《东台志》有芙蓉衫、芙蓉被,被制如衫,产安丰场,沤芙蓉根,手绩成,女红之极贵重者。根字误,当作梗。

芙蓉手巾:

《通州志》:出余东,以芙蓉皮及苎合织而成。

竹汗衫

《江南通志》无。《江阴志》:截淡竹梢线穿成衫,疏爽利汗,轻细者佳。出夏港镇。《续志》:自湖南线汗衫、洋汗衫通行,此衫销路不广,出数渐少。

莎 衫

《江南通志》无。《江阴志》:即蓑衣。按蓑草与莎草异,详《植物考》,此冒夫须之名。

黄草布

《江南通志》:苏郡又有草布。《一统志》:黄草布,出太仓州。又:扬州府江都县出草布,用黄草织成,名广陵葛。《扬州府志》同。《苏州府志》名黄草布,为布之下品。《昆新合志》:出沙葛村,其细敌纱,一名金丝布。宋旧充节贡,今久非所产。

芒 布

《江南通志》无。《昆新合志》:其名有老筘、勚著、杜织、加长、改机、杨庄、山东庄之别,杨庄尤细洁。

罗 布

《江南通志》无。《昆新合志》:全以芒作经,绵纱与芒相间织之,形如罗。若芒经绵纱纬者,别一种,非罗布。

草 笠

《江南通志》无,《邳州志》有之。按《礼记·郊特牲》:草笠而至尊野服也。注引《诗》云: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又云:其笠伊纠,皆野人之服。是邳州犹有以台夫须之草为笠者。

雨 笠

《常昭合志》:编竹为胎,夹以油纸为之。

笋箨冠

《南史》:齐高帝赐明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按:此即《汉书》竹皮冠。

谷皮冠

《尔雅翼》:江南人绩谷皮以为布,又取班谷之皮为冠。梁张孝秀常冠谷皮巾,蹑蒲履,执栟榈皮麈尾。

草辫草帽

《志稿》:宿迁邵店制者,近年为实业大宗。草辫多由青岛出口,草帽则售于江南皖、赣等处。按《沛县志》有草帽辫。

毡 冠

《邳州志》有之,即毡帽。

蒲 鞋

《江南通志》:蒲凉鞋,宜兴之陈乔尤著。《志稿》:淮安蒲菜,秋后断茎织屦,岁运江南亦夥。按《一统志》引《唐志》:常州土贡蒲屦,检《唐志》无此文。凡言蒲屦非皆蒲凉鞋。《松江府志》:蒲鞋有极细巧者,又有如靴者,老年人皆穿以御冬。《苏州府志》亦有蒲鞋。

草 鞋

《江南通志》无。《江阴志》:草屦,以草茎稻秸为之,出香山者佳。按《一统志》:太仓州土产有草履,出嘉定县。《太平寰宇记》:苏州土产草履。

木 屐

《江南通志》无。《上海志·札记》:旧志并有木屐,较他处坚美。

芦花鞋

《松江府志》引《南汇志》:出张江栅,亦有作长如靴者,野老以御冬。

《上海续志》:嘉庆二十四年,陆诚镛设肆,号陆翔熊,督工制造,坚劳耐着,销售甚广。近十余年,有裕记号肆,鞋亦耐用。按《唐书·地理志》:苏州贡鞋。《吴郡志》引作鞵,又引《图经》及《九域志图叙》:贡鞋子。《元丰贡录》:贡生丝鞋,皇祐初罢。皇祐当作元祐。

《仪征志》:市多单布袜。《上海续志》:同治十三年,韩茂春设宏茂昌号,制竹布袜,有天官商标,贸易甚佳。

食 物 工 业

食 物

骆驼蹄

《苏州府志》:蒸面为之,重阳节物。

冷 丸

《苏州府志》:用极细粉裹糖煮熟入冷水食之。《姑苏志》云:寒食节食。今惟盛夏食之。

凉 粉

《嘉定志》:以木龙子和水搓绞,入茨菇汁少许,即凝结如冻,食之解暑热。按木龙子即木莲子,详《植物考》。

《苏州府志》:以麦芽熬米为之。《楚辞》注:,饧也。唐人有胶芽饧,见陆龟蒙《祀灶解》。今总曰糖。常熟直塘市出葱管糖。昆山出如三角粽者,名麻粽糖。《上海志》:浸麦发芽,制成饧糖;又有以受湿之米制者,俗名新米大白糖。《赣榆志》作饴。

皮 糖

《志稿》:熬饴为饧,糁以芝麻,质韧可卷。徐州郡中所制最胜,他处无及者。

董 糖

《通州志》:如皋冒襄妾董小宛所造。

石榴糖 线板糖

《金山志》:出朱泾。

糖炒栗

《上海续志》:择天津良乡小栗,置沙中,加以饧糖炒熟,味美。

山楂糖

《陶庵梦忆》:南京方物。

松子糖

《陶庵梦忆》:苏州方物。

茶 馓

《志稿》:淮上最著名。按即茶食。《松江府志》:茶食有蓼花、地黄盒、一捻酥等名。引《云间杂志》有太平桥炙糕、回于家薄荷糕、胡都宪家胡饺柏糕。《娄县志》:常食有花糕、蜂糕、百果糕、绿豆糕、雪片糕。《青浦志》:茶食有玉露霜、小蒸银丝豆、生金泽糖豆。《金山志》:茶食名品甚多,有丁香糕、石榴糖、线板糖,出朱泾。《上海续志》:茶食有糕、饼、酥、饺之别,月饼年糕销售尤广。《江阴志》:茶食,长泾市为佳。

《苏州府志》引《说文》:粔籹,膏环,吴人谓糕曰膏环,亦曰寒具,方言谓之糕,今有海棠糕诸种。重阳日蒸五色糕相饷,曰重阳糕。《丹阳续志》有茯苓糕,夏时以薄荷糖霜作之。《金山志》有丁香糕。《苏州府志》:平望闵氏以粉餐著名,呼曰闵糕,陆鼎作闵糕歌。《上海志》:邑人薛氏善制,以糯米磨粉,和糖蒸作红白,折叠之甚软,名曰薛糕。《志稿》:徐州郡人磨楂实,以饴为之。宿迁制者尤有名。按亦名山楂糕。《陶庵梦忆》:苏州方物,有山楂、丁香楂糕。

饼 馅

《溧水志》:茶食,铺制售者颇佳。《苏州府志》但曰饼:春、夏之交,山人取松花调蜜,名松花饼;捣青苎头和粉为之,名苎头饼;用麦芽为之,名芽谷饼。《嘉定志》:徐孝子应敏,其父喜食桂糖,不能久藏,乃取桂花捣烂制饼,经久不坏。俗皆效之。或以松子、乌梅、福橘、檀香、薄荷、玫瑰、藿香诸品入糖制成,五色陆离,可以饷远,名曰桂花饼。《上海续志》:粤人设泰丰公司于南京路,制饼干,咸甜均有,名目甚多,利夺舶来品。《丹徒志》:,《集韵》同餈,今读若齐,饼类也。和油面杂椒盐为六角形,入炉火中炙透,藏器中,勿令风戾,可以致远,名曰京口。《青浦志》茶食有此。《嘉定志》:霜降后掘栝蒌根磨粉,漉去苦汁,晒干,加糖及薄荷,蒸食,名玉露霜;不蒸,不加糖者,名天花粉。《松江府志》:冬月有之,名因色;近蜡,以绿豆退沙,入糖蜜、香料,糅为膏片而鬻,名曰蜡黄。按此与绿豆糕相似,亦茶食之一种。《江南通志》 无。《续文献通考》土贡引《明会典》:南京岁进贡尚膳监,有紫苏糕二百四十八坛。

豆 酱

豆 豉

《丹徒志》引《袖中锦》:金山法豉为天下第一,他处效之不及。东坡诗:最爱斋厨法豉香。按《一统志》:镇江土产盐豉,出丹徒县金山者佳。

豆 腐

《上海续志》:黄豆制成,质嫩味美。其初磨成汁,未加石膏者,曰豆腐浆;豆腐之极嫩者曰豆腐花。另有豆腐衣、豆腐干。初制成者浸淹过雪里蕻之盐卤中,成臭豆腐干。豆腐干加酱油、香料煮成,名五香豆腐干,一名茶干。《宝山续志》:臭豆腐以老豆腐发霉,加盐汤、花椒。《金山志》有五香茶干。

腐 乳

《江南通志》:吴中名品。按《宝山续志》名酱乳腐,以老豆腐发霉,加酱盐酒成。《锡金合志》名腐豉,蓉湖尖所出者佳。粮艘贾舶运之,遍京邑及诸省会。

豆 生

《苏州府志》:俗名索粉,出吴江者佳。按即《沛县志》粉条。又有粉皮,并以绿豆粉制成。《金坛志》名豆粉。

豆芽菜

《苏州府志》:有黄豆芽、绿豆芽之别。

炙 豆

《武阳合志》:青豆至秋,大而嫩,以盐水煮而炙以炭,水干,脆而色浅绿。

笋 豆

《宝山续志》:立夏后,以竹笋去壳,和黄豆加食盐、酱油煮熟晒干,随时可食。

豆 油

《志稿》:徐州出,行销内地。按亦见《沛县志》、《泗阳志》、《通州志》。又《江阴续志》:土人多食豆油,各乡有油车。《丹阳志》:豆油以大青豆最宜。

豆 饼

《志稿》又有豆饼,亦能济荒。按亦见《泗阳志》。

《常昭合志》:有甜、咸二种,甜者用酱,咸者用其油。《宝山续志》:甜酱,小暑前以面粉、豆粉和水成块,切片煮熟,置稻草中霉变为酱黄,入盐水中晒成。每酱黄一斤,用盐四两。《通州志》:以三伏日造酱。《如皋志》:面酱、豆腐、麸酱各种,行远利倍鱼蛤。按《广阳杂记》:今江南尚有豆酱,北地但熟面为之而已。

酱 油

《通州志》:酱漉清汁曰酱油。按酱油皆非出于酱。《宝山续志》:以黄豆煮熟,拌以面粉,置稻草中,霉成酱瓣,如合酱法,洒而漉之,卤取时可用。《丹阳志》、《江阴续志》并有佳酱油。《上海续志》:光绪末年,万裕马头万豫酱园发明卫生酱油,取双套伏油,贮以磁瓶,无霉变之患,销售渐广,遂多仿造。

木樨花酱

《江南通志》无。《明会典》:南京岁进贡尚膳监有木樨花酱等物一百五坛。

酱 蔬

《宝山续志》:大暑前酱瓜俟酱晒成后,用生瓜、小黄瓜或姜、茄等渍入酱中,七八日即可食。《如皋志》:瓜菹皆可入酱,运卖甲于他邑。《川沙志》:瓜、茄、刀豆之类曰酱蔬。

酱 肉

《上海续志》:法取猪肉切成寸余方之正块,调以酱油香料,煮熟出售,俗称蔓笠桥酱蒸肉。酱蹄、酱鸭亦均有名。

油 醋

菜 油

《江南通志》无,《通州志》、《沛县志》有之,《泗阳志》作籽油。

棉 油

《江南通志》无,《通州志》有之。

花生油

《江南通志》无,《泗阳志》有之。

麻 油

《江南通志》无,赣榆旧志有之。《丹阳志》:俗名小磨麻油。

荏 油

《江南通志》及诸志并无。《本草拾遗》:江东以荏子为油。

油 饼

《通州志》:油渣成饼,利壅田。《如皋志》:贸迁江南,利不赀,凶岁兼可充腹。

《江南通志》:金坛粳米酿者极佳。《志稿》:滴醋出京口,味极香美,四方争货之。按《丹徒志》:名京口黑醋。《丹阳志》:俗名镇江醋,用以馈远。宣统初,南洋劝业会给头等奖章。赣榆旧志亦有醋。

醋大蒜

《宝山续志》:夏至后,以大蒜头洗净,且盐水渍之,加入酸醋,半月可食。

糟 腌

《江南通志》:出淮上。又:珍珠曲,出金坛。

酒 酿

《上海续志》:用糯米煮成饭,加以曲,酿成可食,或煮汤食,或代糟用。《宝山续志》:立冬后,以糯米蒸熟,清水沥之,置小缸中,加麦粉酒药,草盖护之使暖,二日后即成。亦名酒瓣糟。

糟 油

见《宝山志》。

糟 笋

《江南通志》无。《明会典》:南京岁进贡糟笋一百二十二坛。

糟 蔬

《上海志》引《颜志》称:露香园佳制,今比户能之。凡瓜、茄、刀豆之类,实具色香味,兼能致远。而露香园旧制无复遗矣。亦见《川沙志》。

糟 姜

宋贡物,详见姜下。

糟钵头

《上海志》引南汇杨光辅《松南乐府》,有豚蹄登席夜徐三句,注云:徐三,善鱼霜梅猪脚。迩年肆中以钵实糟,入以猪耳、肠、肝等,曰糟钵头。春时尤尚之,邑人称佳味。《川沙志》略同。

糟肉 糟鱼

《上海续志》:夏、秋取煮熟之猪蹄肘及鸡、鸭等,加以陈酒之糟汁,半日即可食。至春,羊肉蹄肘亦糟食。又用青鱼之生者糟之,煮熟食。又取腌鲤鱼煮熟,用酒酿糟之,名曰糟鱼,为盛夏美味。又《宝山续志》:冬至后以青鱼切块,置于酒酿中,加盐少许,春后可食。

醉鲤鱼

《金山志》:用椒盐腌透,以浮籽糟沃之。

醉 蟹

《宝山续志》:寒露后,以蟹置瓮中,加入葱、姜、食盐、酒浆,封口贮之;或加酱油、紫苏、茴香,随时可食。《上海续志》:初冬,取蟹之小者,浸以烧酒、酱油、葱、姜等物,越二、三日而可食。亦见《兴化志》。

糟 蛋

《宝山续志》:立春,以鸭蛋和老酒糟,同置瓮中,加以食盐封贮。间有酒家制而出售者。

腌 蔬

《上海续志》:仲冬时,取白菜加盐,匀置于缸,用石压之,越二旬复可食,以佐啜粥饮酒,味佳。另有腌芦菔、芥菜、雪里蕻、罗汉菜、莴苣、蒜者,亦佳。《宝山续志》:咸 虀,立冬后,以青菜洗净后,糁以食盐,缸中跣足践之,压以巨石,一月后可食。清明后,雪里蕻制法同,二、三月后可食。按诸志并未引《明会典》南京岁进贡尚膳监有腌菜台等共一百三十坛。

瓶 菜

《宝山续志》:立夏前,以菜蕊切细,盐渍一、二日,榨去水汁,装入瓦瓶或小瓮中,封口倒置灰中,生熟均可食。秋分后,罗汉菜制法同。加入切开之橄榄,尤香美。

青盐食品

《上海续志》:盐渍陈皮、橄榄、佛手、芦菔等,以陈者为佳。

腊 肉

《宝山续志》:冬至后,以食盐炒熟,擦于豚肉,置缸中,用石压之,立春后晒干。

腌 鸡

《宝山续志》:制法同腊肉。或同置腊肉缸中,味各佳美。或置糟中,加盐,即成糟鸡。

咸 蛋

《宝山续志》:立夏前,以鸡、鸭蛋同稻草灰、食盐置于瓮中,加入腊肉卤或咸菜卤,半月可食。若稍加烧酒,则蛋黄有油。亦见《宝应志》作盐蛋,《兴化志》作盐蛋蜑。

盐 鱼

《江南通志》:淮上诸邑所出为多。又云:出宝应、高邮。按《周礼·天官·笾人》鲍鱼注:鲍者,于福室中干之,出于江淮。《史记·货殖传》:鲍千钧。《汉书》颜注:谓鲍为鲍鱼、鱼,有臭,即今盐鱼。《本草别录》陶注:俗人以盐成。《唐本草》:、鲍二者,杂鱼皆可为之。是鲍鱼非干鱼。《兴化志》:邑人腌鱼及鸭卵,贩卖江南。不独宝应、高邮有之。

虾 酱

《金山志》:出沿海,捣细鱼虾为之。亦见赣榆旧志。

虾 油

《萧县志》有之。《如皋志》:虾油行远,利倍鱼蛤。

蟹 酱

亦见《萧县志》。

青 螺

见《如皋志》。与鱼鲞同为海味,通行各省。按即咸香螺。

干 腊

草头干 苋菜干

《江南通志》无。《宝山续志》有草头干,小满后,以清水煮之,带生取起,摊以芦帘,曝至极干,和鱼肉煮食。又有苋菜干,立夏后制法同前。按草头即苜蓿俗名。俗又有芥菜干、菜蕻干、白菜干、黄瓜菜干等,诸志未详。

萝卜干

《宝山续志》:冬至后,以萝卜切成细条,用盐渍之,晒至半干,加入炒熟茴香、丁香末封贮,或晒至极干,于饭锅上蒸食。

藕 干

见《沛县志》。

藕 粉

《松江府志》:前明惟露香园有之,顺治初,始鬻于市。按《沛县志》亦有之。又有连蕊。

桃 干

《江南通志》:出泰兴。按详果脯下。

芡 实

见《沛县志》。

鱼 干

《宝山续志》:立夏后,以鲚鱼、银鱼、河豚等晒干后出售远处。按此即《周礼·天官》之。《史记·货殖传》:鲰千石。《索隐》:鲰为鱼。《汉书·货殖传》作。《本草纲目》:今淮人以鲫作淡法鱼,颇佳。淡法鱼即鲰,亦即干鱼。鱿鲞详《动物考》。

鳔 胶

沈括《补笔谈》:朝廷调发军器,有弩桩箭杆之类,海州素无此物,民甚苦之,请以鳔胶科折。

虾干 虾米 虾子

虾干见《宝山续志》:以海白虾晒干。虾米见《宝山志》、《如皋志》、《兴化志》,以虾去壳晒干。《兴化志》又有虾子,云:取其子就日曝干,经久不坏,味胜虾米。

蛏干 蛤干

《如皋志》:为海味,与虾米通行各省。

濡 湿 类

乳 饼

《江南通志》:金坛为佳。按《苏州府志》:牛乳出光福诸山田家。旧乳牛冬取其乳,以菽乳法点之,为乳饼。别点其精为酥,或作泡螺酥、膏酥花。《上海志》:蒸牛乳作饼,白洁而软。

蜜 煎

《江南通志》无。《苏州府志》有之:以蜜渍果,出郡城。《通州志》作蜜饯,出泰兴尤佳。《上海续志》亦作蜜饯,云:糖制果品之湿者,各种俱备。又《续文献通考·土贡》引《明会典》:南京岁进贡尚膳监,有蜜饯樱桃等物七十坛。

果 脯

《志稿》:以糖渍诸果而干之,其法近由京师学制,已盛行于他处。按《江南通志》已有桃干与樱桃蜜套,云出泰兴,是即果脯。张岱《陶庵梦忆》:南京方物有套樱桃,苏州方物有白圆橄榄脯。《上海续志》作糖食,云:糖制之果品,似蜜饯而干。

糖杨梅

《苏州府志》:以糖霜拌杨梅,藏之瓮,经年犹鲜;熏者亦佳。按亦有以蜜渍其干者。

罐头食物

《上海续志》:鸟、兽、鱼、贝、菜蔬、果品各种完备,亦泰丰公司所制。按近年制者多家。

虾 鲞

《苏州府志》:煎鲞以虾子涂蒸熟贮小瓶,可饷远。按此正似今罐头食物。

熏炙品

《上海续志》:有煮熟而熏炙者,如熏蛋、熏鱼及鸡、鸽、野鸟等;有生熏者,如烧猪、烧鸭等。

炙 鱼

《苏州府志》引《吴越春秋》:专诸从太湖学炙鱼法,三月得其味。

鱼 鲊

《苏州府志》:出吴江,以荷叶裹而熟之,名荷包鲊。白居易诗:就荷叶上包鱼鲊。

水晶绘

《苏州府志》:以赤梢鲤鱼鳞净洗去涎,水浸一宿,用新水于釜中慢火熬浓,去其鳞滓,待冷即凝,缕切沃以五辛醋,俗称䐑子。

变 蛋

《武阳合志》:又名皮蛋。以石灰、豆箕灰、稻壳和水涂鸭蛋,置缸中,久则蛋黄柔凝,蛋清明亮以清,有松花纹。黄稍溏心者为佳。

酒 类

《太平广记》:江东云缸面酒,犹河北瓮头,谓初熟酒也。《猗觉寮杂记》:淮以南酒以升计,淮之北以角计。

江宁酒

《江南通志》无。《曲洧旧闻》张次贤记天下酒名:江宁府芙蓉,又百桃,又清心堂。《武林旧事》:建康酒有秦淮春及银光。《上江两县志》:钟山辟历涧水宜酿。《溧水志》有老酒、陈酒、白酒。范成大《食罢书志诗》:扶头老酒中。又《丙午新正书怀诗》:乌榄鸡槟尝老酒。按汪颖《食物本草》云:金陵瓶酒,曲米无嫌,而水有碱且用灰,味太甘,多能聚痰。

金坛酒

《江南通志》:酒出金坛,以米曲五茄皮酒为上。近以于氏白酿酒为金坛第一。《志稿》:今无。按《金坛志》:酒以五茄皮渍者名皮酒,于氏多用泉水酿之,尤佳。

京口酒

《江南通志》无。《晋书·郗愔传》:京口酒可饮。《舆地志》:京口出酒,号曰京清。南宋《肆市记》:第一江山北府兵,厨锦波春浮玉春,皆酒名。《一统志》:百花酒。镇江府出四酒,亦见《武林旧事》。又《典洧旧闻》张次贤记天下酒名:润州蒜山堂。《丹徒志》:今土人以江水造酒,黄者为百花,黑者为墨露。

曲阿酒

《江南通志》无。《丹阳志》:曲阿酒有百花、老、陈之名,又干和、五骰,皆曲阿酒名。见《谈荟》。昔有高丽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见诸说部。《丹阳续志》:百花酒,宣统初,南洋劝业会给头等奖章。按曲阿酒美,首见称于《北史·刘藻》,别详《太平寰宇记》润州高骊山下引《传》。《丹阳志》失考,但云见诸说部,何其疏也!

新丰酒

《入蜀记》:发云阳,过新丰小憩。李太白诗云: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又唐人诗云:再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皆谓此,非长安之新丰。

常州酒

《江南通志》无。《武阳合志》:酒清而醴,品在绍兴、镇江上。《梦梁录》:点检所酒库,有藩封正库,在常州无锡县。《武林旧事》载诸色酒,有名金斗泉者,注出常州,其来旧矣。又《合志》有黄酒、陈酒二种,以糯米于冬、春酿成。又白酒,蒸糯米杂酒药,置瓦钵,四围皆米而空其中,酿成汁。其露米已酿熟者,曰白酒糟。按李太白诗:兰陵美酒郁金香。或谓即宋齐兰陵,在今武进县西北九十里。

惠泉酒

《江南通志》:常郡惠山泉酒,以水出惠山,故名。按《锡金合志》:惠泉酒名曰三白,以腊月酿成,色白味清而冽,山中卖者颇多,以甘得名。蓉湖尖酿者尤上。又有荡酒,出鹅湖,色白而味冽。

江阴酒

《江南通志》无。《江阴志》:杜酒甘醇,百花芳冽,余名类尚多,概曰白酒。《续志》:出甲港者味近苦,与郡城同,所谓兰陵美酒郁金香者。近周庄用定山虎跑泉,亦佳。

苏州酒

《江南通志》无。《曲洧旧闻》张次贤记天下酒名:苏州木兰堂,又白云泉。《武林旧事》:苏州有齐云清露及双瑞酒。《苏州府志》:唐有五骰酒。宋孙冕守苏州,传酿法于木兰堂酒。又有洞庭春、白云泉,其法不传。吴俗善煮酒,或入木犀、玫瑰、五加诸品。其未煮而旋卖者,名生泔酒。白酒以十月白为最,今又有福珍、天香、玉露诸名。《昆新合志》:白酒,宋时谓之民酒,农时不在禁例。有菊花黄、十月白、梅花白、菜花黄诸名,惟性燥,不宜过饮。黄酒即俗称煮酒。又《常昭合志》:黄酒陈者稍良,白燥各种淡薄,烧酒亦止大麦、绿豆所酿,不及北方。又按汪颖《食物本草》云:苏州小瓶酒曲,有葱及红豆、川乌之类,饮之头痛口渴。

松江酒

《江南通志》引松江府《顾志》云:雪香酒,味香冽而色白,松酒之最佳者。俗以九月初制新酒,名开清,其品短水为上,九峰酒次之,清酒又次之。夏月则用白酒,其佳者曰靠壁清。上海有清酒,曰烧清,十月造,至夏始开。泖滨近有刘氏,汲泖水,仿三白法酿酒,味亦甘冽,号刘酒。按吴自牧《梦梁录》:华亭县有安抚司酒库,曰上海酒库。是华亭酒著自宋。《松江志》又云:华亭熟酒甲于他郡,间用煮酒、金华酒。隆庆时,有苏人胡沙汀三白酒,名苏酒。年来皆尚三白,而三白又尚莲花者、兰香者。《娄县志》:烧酒有蜜林檎、琥珀光诸名。上海旧志:琥珀光烧酒,用薄荷、苏木、白糖加入,色味俱佳。《续志》:今已不详。其酱园糟坊所酿,用稻者,有陈酒、糟烧二种,用麦者有麦烧一种。其设厂制者,多仿舶来品,有葡萄香并勃兰地等。

金山酒

《江南通志》无,《金山志》有三白酒、时酒、烧酒。

太仓酒

《江南通志》:太仓州酒有珍珠红、竹叶青、十月白等名。

嘉定酒

《江南通志》无。《嘉定志》:白酒有菊花黄、菜花黄、十月白、梅花白、戤壁清诸名。又蜜林檎,以烧酒和白酒浆酿成,入薄荷,领其色香味。又郁金香,制法同,以郁金为主,佐以他药。南翔石氏制尤美。

浦 酒

《江南通志》:出江浦。

淮安酒

《江南通志》:有苦蒿、金盘露、珍珠酒、五香药酒,惟苦蒿最美。又阜宁八滩有百益酒。《志稿》:近以产于渔沟、双沟、众兴之高粟,驰名远近。

高邮酒

《江南通志》:高邮以五茄皮造酒。又:高邮曰皮酒。《志稿》:扬州土人蒸制豨莶草以酿酒,或入药,能祛风活筋络。按《扬州府志》:五茄皮酒、冬青酒、豨莶酒俱出高邮。《兴化志》亦有五加皮酒。考《曲洧旧闻》张次贤记天下酒名:淮南、扬州百桃。今无此名。又汪颖《食物本草》云:淮南绿豆酒,曲有绿豆,能解毒,然亦有灰,不美。

江都酒

《江南通志》:江都曰雪酒。《志稿》:江都东乡以荞麦酿酒,名荞麦烧。按《扬州府志》:雪酒酿自郝氏。又有木瓜酒、佛手柑酒、菖蒲酒、白酒,俱出郡城。又引《宝祐淮扬志》:宋旧品有雪液、琼花露、平山堂、凝香堂、淮海堂酒。《武林旧事》:扬州酒有琼花露。庶斋《老学丛谈》:昔宋建制阃于扬,酒库有都造公使。《整暇集·思酒》:旧名云液。坡诗:扬州云液却如酥。后名琼花露。

仪征酒

《江南通志》无,《扬州府志》有生春酒。《仪征志》:宋土产多酒,诸官库所造。今市多坛酒,即府志生春酒。

宝应酒

《江南通志》无。《扬州府志》有乔家白、汜光春,出宝应。《宝应志》:二酒最佳。

泰州酒

《江南通志》无。《扬州府志》有绿罗春、秋露白,俱出泰州。周辉《清波杂志》:泰州雪醅著名惟旧,盖用州治客次井蟹黄水,蟹黄不堪他用,止可供酿。

东台酒

《江南通志》无,《东台志》有枣儿红、竹叶青、玉兰白、烧元蜜、陈醅瓮。

兴化酒

《江南通志》无。《兴化志》有白酒、状元红、五加皮酒。亦有雪酒,味醇,以陈者为佳。又有细酒,味淡,配烧酒乃适口。

通州酒

《江南通志》:雪酒,通州出。又:白酒,色白味甜;烧酒,色清味峻;陈酒,色黄味平。按《通州志》:烧酒有米烧、麦烧,皆佳。米烧有木瓜、玫瑰、沈香、乔饼、蒲卜、冰雪、佛手露、枣儿红、竹叶青诸名。又:陈雪酒,酿以腊月,陈二三年,有扣陈、老枯诸名。又:安邑春,出马塘场,一名枣儿红。又戤壁青,酿后每岁投以烧酒,有陈至数十年者,一盏醺人。又瓮头春,家酿者美。又蜜酒,以药糁饭而成,谓之原浆。又闭瓮,为浊酒。又生醅,村坊所沽曰开生。

如皋酒

《江南通志》无。《如皋志》:烧酒有糟烧、米烧、麦烧、芦烧各种。药烧有史国公、长春、万应诸名。以冰糖浸曰冰雪,以乌梅浸曰乌龙,余同《通州志》。又有三白酒,城中家酿第一。薄荷露,色浅碧,出马塘、丰利、掘港。亦有雪酒,用雪水、茶米、面曲,为元祐城中市沽之佳者,岁久愈厚。次曰老枯。亦有安邑春,以好陈酒代水,酿枣与米烧酒封缸,味醇醮。其余戤壁青、瓮头春、蜜酒、瓮生酒,并同《通州志》。

沛县、泗阳县酒

《江南通志》:沛县高梁、洋河大曲、窑湾绿豆烧,皆有名。按《沛县志》:高粱酒名最著,贾人常贩之他郡。《丰县志》同。《睢宁志》、赣榆旧志并有酒。《泗阳志》有大曲酒。

东海酒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十七:广州酒名甜娘,东海酒名二娘。诸志未详。

药 类

制陈皮

《苏州府志》:陈皮出洞庭,以青盐杂参贝制之,宋公祠所造最擅名。今《采访册》:宋制陈皮,祖传秘方在山塘。

饮 片

《上海续志》:童涵春药肆,精选著名。

肺 露

《上海续志》:水煮猪肺成汽,制为露,治咳嗽,豫园养素轩出售。今《采访册》:张三和秘制肺露,在苏州平江路。

半夏曲

《上海续志》:治咳嗽痰喘,宝善街王大吉药肆独著名。又有戈制半夏,戈庆余堂制。

宝珍膏

《上海志》:国初,姜廷九常念施药,子宾远名世耀,遇老人传授此膏方,如法修合,虽药贵,不加价。

人参再造丸

《上海续志》:光绪初,王承基病麻木不仁,子宗骏得此丸方,寿至八十九。出售牌名王思补堂,每年售至五万丸。王利川家所制亦有名。

六神丸

《上海续志》:雷允上药肆制售,治喉症,神效。余若诸葛行军散、卧龙丹、蟾酥丸、辟瘟丹,均有名。今《采访册》:皆畅销各国。六神丸为日本人必需之品。

疟疾丸

《上海续志》:同治初,邑人徐柏得方制丸,有神效。牌名徐毓和堂,迄今五十年。

营卫全补丸

《上海续志》:亦徐毓和堂所制,有盛名。

集成神化散

《上海续志》:嘉庆时,龚兰屏制施送,道光五年后出售,牌名龚兰雪堂。治痰中、痰饮、痰喘、痰疠等症。

十滴药水

《上海续志》:治霍乱吐泻,有神效。又有救命粉,治同。医生王立才发明。

疯犬咬伤药

《上海续志》:同治初,唐秀峰所制,传至今已数十年。

豨莶膏

今《采访册》:高邮瞻衮堂豨莶膏,于美洲巴拿马赛会得奖状。

何首乌粉

今《采访册》:高邮张立兴何首乌粉,于中华国货展览会得一等奖状。

珍珠丸

今《采访册》:苏州沈氏祖传秘方,在盘门新桥巷。

黑虎丹

今《采访册》:吴县王鸿翥、良利堂并出,治外症效。

茶 类

《江南通志》:已详见《植物考》。按三国《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率以酒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皓初礼异时,或密赐茶荈以代酒。古无茗饮,始于吴。谢宗《茶论》:茶古不闻,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谓之茶茗粥。但吴中未详茶之出产地及焙制法。《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客至辄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往候濛者,必云今日有水厄。是江东士大夫尚未皆好饮茶。《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可见其时淮南渐行茶茗。《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初入国,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以后,高祖谓肃曰:茗饮何如酪浆?对曰:茗不中与酪作奴。因号茗饮为酪奴,朝贵皆耻不复食。后肃正德归降,元又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水,然则洛阳不尚茗饮。隋、唐以后,朝野上下始皆崇尚。《唐书·李珏传》:珏上疏谓茗为人饮,与盐粟同资是也。考其源流,皆盛于江东。陆羽《茶经》称浙西以常州,次润州、苏州,又下而淮东之扬州不与。至宋则扬州茶又见于时贤称述矣。其余与江苏无涉者,可不赘言,已见于《植物考》者,亦不赘及。

宜兴茶

唐李肇《国史补》:风俗贵茶之名品益众,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云: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厥后遂为任土之贡。故《玉川子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明王广晋《群芳谱》:宜兴紫笋、阳羡春,茶之极品。紫笋者,其色紫而似笋。按近人多引汉王褒僮约阳羡买茶,不知僮约原文作武阳,不作阳羡。

江宁茶

详《植物考》。又梦溪《补笔谈》:《李后主文集》有《北苑记》,北苑乃江南禁苑,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非建安也。

苏州茶

西吴枚乘,品茗以虎丘第一,味淡而远,是与《茶经》取洞庭山不同。又《长物志》: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然其味实亚于浙长兴之芥。

扬州茶

《苕溪鱼隐丛话》:欧公和刘原父《扬州时会堂》绝句云: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注:时会堂,造贡茶所也。以《茶经》考之,不言扬州出茶,惟《毛文锡茶谱》云: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傍蜀冈,其茶甘香,味如蒙顶。第不知入贡之因起于何时,故不得而志。

六合茶

《长物志》:六合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宜入药品,茶之本性实佳。

用 物 工 业

家 具

农 具

陆龟蒙《耒耜经》:江东之田器四:犁、有犁镵、犁壁、犁底、压才、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槃、木与金十一。爬、亦作耙,今作。砺、有觚棱木。磟碡。有齿木。上海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器加六十一:耒、手畊曲木。耧、即无齿杷。耖、疏通田泥。劳、按《齐民要术》即耰。挞、打田篲。瓠种、下种。耧车、亦名耧犁。砘车、圆石辗转。牛轭、服牛具。秧马、即撬。、按:吴江《震泽志》:人耕起土用。《上海志》名铁搭。臿、《吴江志》作锹,即《尔雅》所云斛谓之疀。锋、首如刃锋。长镵、今名踏犁,《上海志》名捱枚。铁搭、有齿,非即。铁枚、木枚、铁丸枚、《上海志》止有铁枚。铧、两刃锸,本作。剗、除草。劐、如镵而小。钱镈、耘器。耨、耘苗。耰、诸志作锄。镂锄、镫锄、《上海志》名锄头。铲、即签。耘荡、《吴江志》作锡,江浙新制。耘爪、耘水田器。薅马、《吴江志》作竹马。、短镰。艾、镰,字本作刈。镰、刈禾曲刃。推镰、敛木。粟鉴、截穗。、江南方言谓之锲。钹、两刃刈。刀、辟荒。、切草。斧、伐木。锯、解截木。砺、磨刀。大杷、谷杷、竹耙、耘杷、小杷、或用积秸,或用晒谷。朳、平土聚谷。平板、摩田使平。田荡、踏粪入泥。辊轴、碾草。秧弹、篾直和弦。杈箝、木笐、《吴江志》:曝稻有竿,即。乔扦、用向笐。禾钩、约禾成捆。搭爪、檈禾束便于积。连枷、击禾。刮板。剗土。其未及者,吴江、震泽二志有罱,取土。有槌,艺麦。有床,打稻。有栊,脱壳。有筛、去 粃。有车、扇粟。有豁。削稿。《上海志》又有画,划谷。有锏。打豆、麦。

蚕 具

高邮秦观《蚕书》说制居化治之器凡九,曰:筐、织萑苇,范以苍筤竹。槌、建四木梁,之中悬筐十。篱、萑叶为之。簇、屈稿居茧。鼎、煮茧。鼎道钱眼、为板插大钱一,以总绪系。销星、为三芦管,枢以圆木转丝。添梯、揉片竹为钩,以过丝。车。如辘轳。《农政全书》加十有一,曰:火仓、通暖。抬炉、如矮床。箔、即薄曲。盘、盛蚕。椽、架箔木。架、阁槃、 犹北方槌之悬筐。网、抬蚕。杓、均叶或补空,南俗养蚕法。罋、铺茧。笼、蒸茧。连、铺蚕种纸。其所附桑具又有十,曰:几、如高凳。梯、斫高桑。斫斧、銎匾,刃阔。钩、采枝。笼、贮叶。切刀、叶。网、盛叶绳兜。碪、截木受刃。劖刀、劙桑。夹。上置刃。织红之具又有九,曰:丝籰、络丝。络车、掉籰收丝。经架、牵丝。纬车、亦名维车。织机、织缯。梭、竹纬。砧杵、捣练。绵矩、木为框,张茧绵或揉竹弯之。絮车。即《庄子》洴澼。

纺织具

褚华《木棉谱》凡二十四:花袋、捉花。收花篮、同上。蒲包、捆花。花布索、或绞稻草,或用茳草为之。芦帘、俗呼帘子。轧车、俗呼甩花郎头。弹花弓、俗但呼弓。弹衣槌、用坚木。钓花竹、钓用铁钩。团花凳、可以藉花。搓花盖、搓花用细竹茎,俗呼闩子。纺车、一手车,一脚车。纺纱椗、或用铁作锭,或用木作椗。经车、古用拨车床,后改。糊盆、俗呼糊盘。刷布汇、劈竹为之。布机、四足如床。布扣、削篾编成。梭子、两头镶牛角。布撑、削竹交互束之包铜皮三尖刺。刮布刀布夹、标布用之。布经团、卖者。浆纱。不复帚刷。又《农政全书》引《麻苎图谱》具十有二:刈刀、获麻。刮刀、刮皮。续、盛鲈。小纺车、纺车、转条。蟠车、又名拨车。刷、束草根为之。布机、织布。车、绩麻红臬紧具。绳车、合紧作绳。纫车、绳。旋椎棹。麻纹。《金山志》:服用有纱车,有铁锭。《嘉定志》:布经以极细棉纱八百缕排成,团结如饼,每团长约二十丈,以售织刷线布者。

甬布机

《上海续志》:仿日本布机制,较本邑旧式短而阔,附属品亦多,梭亦巨,两端有轮,故织时利于掷用。

渔 具

陆龟蒙《渔具诗》十五,题曰:网、结绳持网之总名。罩、圆而纵舍。、挟而升降。钓筒、缗而竿者,筌之流。钓车、亦筌之流。鱼梁、横川。叉鱼、棘而中之。射鱼、镞而纶之。鸣榔、以薄板击瓦器驰鱼。沪、列竹于海,吴之沪渎是,吴人今谓之簖。、错薪于水中,吴人今谓之丛。种鱼、药鱼、按二事非渔具。舴艋、所载之舟。笭箵、所贮之器。其序又有、罾罺、笱、承梁之虚。箄、编而沈之。,矛而卓之。凡廿有一。而置龟守之日神不与焉。皮日休和诗,又添五题,曰:鱼庵、钓矶、蓑衣、篛笠、背篷。宋张达明知吴江县,为《渔具图》,系十七诗,曰网、钓、罾、簖、罩、钓车、鸣榔、叉鱼、罱潭,即字,本作。与皮、陆同。又有裹丛、团、帆、旋网、篙枨、摸鱼、虾笼、撩浮八事。按苏辙《栾城集·和子瞻划鱼歌》注:吴人以长钉加杖头,以杖划水取鱼,是划鱼以杖。苏诗云:岂知白梃闹如雨,短钩划水如耕犁。又与叉以棘、射以镞、猎以矛异矣。陆游《入蜀记》:渡松江,有石刻曾文清公《渔具图诗》,前知吴江县事柳楹所刻渔具,比《松陵唱和集》所载,又增十事,未详所增之具。

丝 网

《兴化志》:取鱼用。按此网非以麻苎为之者。

车 类

水 车

《江南通志》无。按苏文忠《无锡道中赋水车》诗: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王注:江、浙间人目水车为龙骨车。《韵语阳秋》舒主作《前元丰行》云:倒持龙骨挂屋敖。是王安石亦咏之。其制并自《魏略》马钧作翻车始。《上海志·札记》车夫以足运车轴,轴转则水于斗板中贯鹤膝喷涌而上。斗板以片计者,凡数十,环累横木,即车轴。吴江、震泽二县志名曰人车。

牛车盘

《江南通志》无。《上海志》:盘如油车,面坊中所用,旁系水车,总名牛车。吴江、震泽二县志亦名牛车。

龙尾车

《履园丛话》:近吴门沈狎鸥孝廉按古法制龙尾车,不须人力,令车盘旋自行,一日一人可灌田三四十亩。然不可施之江南,犹之风车非不善,在大江边可行,若是日无风,便不得水,总不如水车之妙。

风 车

《谈征》:水车或以水转,或以牛马转,或以人转。惟高邮境内有以风转之者,他处未见。按今江南亦有之,不独高邮。

油 车

《江阴续志》:各乡有油车。

羊头车

《丹阳志》:小车,前有小轮。陆游《入蜀记》:过吕城闸,始见独辕小车。按《宋书·刘凝之传》:夫妻共乘笨车,出市买易。

肩 舆

《长物志》:今之肩舆,古之巾车。近金陵所制藤缠者,颇俗。

人力车

始于上海,通行苏、松、镇、扬等处。

马 车

马路通行。

附 汽车 电车

详《交通考》。

舟 类

吴 船

《江南通志》无。按《通俗文》:吴船曰艑。《玉篇》:艎,吴舟。艅艎,船名。《春秋·昭十八年传》本作余皇。《玉篇》又云:舽,吴船舡船也。杨慎转注:古音,吴人目舟曰舽舡。又《埤苍》:,吴船。《释名》:,江南所名,短而广,安不倾危者。《广韵》作船,亦云吴船。其字亦作舠,本作刀。

鳊鱼舟

《南史·陆云公传》:时天泉池新制鳊鱼舟,形狭而短,云公亦预焉。

青雀舫

《江南通志》无。按《方言》首注:今江东贵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又《穆天子传》鸟船注,今吴之青雀舫。二注并郭璞目验,其时有此船。庾阐《扬都赋》:青雀飞舻。《方言》注:今江东呼船头屋谓之飞闾。

朱雀大航

《江南通志》无,屡见晋、宋、齐、梁、陈书及《南史》。亦作朱雀桁。《方言》㶇注:扬州人呼渡津舫为杭。杭、㶇、桁同航。此航以对都城朱雀门名。

《江南通志》无。《北堂书钞》引《江表传》:孙权名舸为马,言飞驰如马走陆地。《古今注》:孙权名舸为赤马,又以舟名驰马。又《晋书》:顾荣、纪瞻被征,行至彭城,解舫为单舸而归。《梁书》:昭明太子游后池,乘雕文舸。《唐语林》引刘禹锡曰:魏文帝诗,画舸覆堤,即今淮、浙间船篷子上帷幕耳。

舴 艋

《吴郡志》引《松陵集》有此。按已详渔具。然《齐书·张敬儿传》:敬儿乘舴艋过江,诣晋熙王燮。《陈书·侯琐传》:王琳乘单舴艋走。是非皆用于渔。《玉篇》:舴艋,小舟也。

按《通鉴·梁纪》:侯景使引淮中。是秦淮中船。

秦淮灯船

详余怀《板桥杂记》、张岱《陶庵梦忆》,明钟惺有《赋》。

皮 船

《山居清话》:至正间,平江漆匠王某,以牛皮制一舟,内外饰以漆,可拆卸作数节。《苏州府志》:漆匠王某以牛皮制一舟,载至上都,游漾滦河中,可容二十人。按《晋书·慕容垂载记》有牛皮船,《宋书·张兴世传》有皮舰,并军用器,与此异。

平底海船

《元史·食货志》:上海总管进平底海船六十艘,运粮从海道至京师。按此船即今沙船,可行沙线。

大 船

《华严音义》引《字林》:舶,大船,今江南泛海船谓之舶。又梁元帝《吴趋行》:何时乘归。《玉篇》:,大船。江南大船名甚多,《三国·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刘备自京还,孙权乘飞云大船追之。《宋书·江夏王义恭传》:上以御所乘苍鹰船迎之。《南齐书·祖冲之传》: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梁书·陆云公传》:天渊池新制鳊鱼舟。《陈书·徐敬成传》:乘金翅自欧阳引埭上沂江油、广陵。《隋书·炀帝纪》: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凰艒、黄龙赤舰、楼船等。《五代史·南唐世家》:长淮之舟,皆为周师所得,又造齐云船数百艘。《补汉兵志》注:淮以南多楼船。皆所谓舶与也。

小 舟

《上江两县志》:仪凤门外民善操小舟,有凉篷、漆板、藤板、走舱、四不像等名。又《嘉定志》有船名牡丹头。按《方言》小舸注:今江东呼艖小底者,又短而深者谓之。今江东无艖、之名。其极小者名划子。

夜航船

《中吴纪闻》:夜航船惟浙西有之。然《古乐府》有夜航船曲。皮日休和陆龟蒙诗:酒三瓶寄夜航。

《方言》:江淮家居箱中,谓之荐。《华严经音义》:今编竹木以水运为,秦人名筏,江东名。按今江淮贫民犹多荐居筏中。

《方言》:船后曰轴。注:今江东呼拖为舳。按《汉书·武帝纪》注:舳,船后持柁处。是即杜诗所谓柁楼。今江东仍呼柁,不名为轴。

《方言》:所以隐榷谓之桨。注:摇橹小橛,江东又呼为胡人。按嘉定钱绎曰:今世以铁为之,状如小箘,谓之橹人头,与胡人之名亦相近。

附 红船

往来大江中济生。详《善举考》。

附 漕艘

南北运河并有之。详《食货考》。

附 商轮

有江轮、海轮,并自上海发出。详《交通考》。

附 长江水师船

有黄龙、快蟹、舢板等名。详《武备考》。

附 海云铁甲船

亦详《武备考》。

五 金

金银器

《江南通志》无。按《唐书·地理志》:扬州土贡金银铜器。《旧唐书·敬宗纪》:浙西、淮南各进宣索银妆盒三具。《一统志》:松江府土产银器,制作极精。元时有唐俊卿,与嘉兴朱碧山、平江谢君余并称。《松江府志》:陶南村记银工精诣者,松江唐俊卿、平江谢君羽、君和齐名。《陶庵梦忆》:吴中绝枝,朱碧山之治金银,百年无敌手。《苏州府志》:银作出木渎。元朱碧山蟹杯甚奇,其法不传。此志尚未及引朱彝尊《碧山银槎歌》:张、黄近乃出。注:张鸣岐、黄元吉。《上海志·札记》:张六官名肇周,以小字行,精治银,与朱碧山、谢君羽匹,所铸酒器、指环诸物,世以重价购之。《续志》:金银器皿雕刻精工,为郭庆云、费文元、裘天宝、杨庆和等银楼出品。

元 宝

《辍耕录》:银锭上字号扬州元宝,乃至元十三年大兵平宋回至扬州,丞相伯颜搜检将士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

乌 银

《江南通志》无。按《一统志》:常州府土产乌银,似白银,制为簪珥之属,刻画花草,用药点染。

金银箔

《江南通志》无。按《南齐书·高帝纪》:禁民间不得以金银为箔,马乘具不得以金银度,即俗字镀。 诸杂漆物不得以金银为花兽,是泥金、涂金、贴金皆禁,而禁金箔、银箔为重。

嵌金银丝

《上海志·札记》:嵌于乌铜铁器上,为宋嵌。邑传紫黎笔筒、界方、香盘、砚匣等,银丝嵌就回文香草,边有八分小篆铭赞,极工致,非宋嵌也。制创于郡人孙雪居克宏,一时名人效之,制作特精。按《履园丛话》:江宁人冯锡与能仿商周之嵌金银。

香炉铜器

《江南通志》:出苏郡城。按《苏州府志》:木渎王氏所制铜作昔称最。《松江府志》:元曹知白造汉唐鼎式炉今不传。嘉靖初,海上有黄懒轩仿古炉。《上海志·札记》引《沪考》云:邑城虹桥南游寓王常,字轩,制鼎式炉皆三足方耳,腹容一轩,小五合许,文有云雷饕餮,皆不烧斑染色,质淡者如初柳,浓者如熟杏。又《陶庵梦忆》:苏州甘回子文台拨锻范沙深心有法,而烧铜色等分两,与宣炉款致分毫无二,俱可乱真。《履园丛话》:近吴门甘、王两姓能仿造三代彝器,又有钱大田能造壶爵,与古无异。

七纸炉

《江南通志》无。《东台志》:以铜为炉,上置小锡炉,盛水令满,烧草纸至七八张,则壶水沸。

镂金铜器

《江南通志》:淮安鎏金工艺为精。按《松江府志》:万历初,华亭胡友思别以镂金为炉,一时盛贵。《娄县志》:明胡文明作鎏金鼎炉、瓶、盒等物,极工雅。考《梁书·刘之遴传》:古器有镂铜鸱夷榼、金银错镂古罇。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古器句容所铸,其艺亦精,今铸不及,必竟黑而燥。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句容县置官场,以铸局器,故有监官花押,其体轻薄,花纹细而可爱。亦有微青绿色及朱砂斑者,不能彻骨莹润,非古器也。

铜 镜

《江南通志》:铸镜淮镜开明,胜于湖镜。按《唐书·地理志》:扬州土贡青铜镜。《通典》:贡青铜镜十面。《旧唐书·德宗纪》:诏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罢之。《宋志》:贡镜铜。《寰宇记》:扬州土产铜镜。《仪征志》引《唐六典》:扬子贡青铜镜,尝以五月五日江心铸之。《一统志》:唐于扬子江心铸镜,宋尚入贡,今无。《扬州府志》同。又《丹徒志》:唐志贡伏牛山铜器,伏牛山即金山。古铸镜江海之上,镜背作波浪水藻鱼鸟纹。唐时铸镜于此山,名江心镜。《通考》:建炎元年,罢扬子贡照子。

铜钮扣

《江南通志》无,见《昆新合志》。

铜 钩

《上海志·札记》:张六官所铸一白铜百官笼钩,亦须朱提一斤。

铜 印

《江南通志》无。嘉定杜世柏、砀山朱德坪并能拨锻翻沙铸铜章,详印人传。

铜锡器

《志稿》:以扬州郡城及泰州海安镇所制为佳。按《唐书·地理志》:扬州土贡铜器,润州土贡伏牛山铜器。《句容志》:唐天宝至南唐后主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鼓铸,器物上多有监官花押。今学宫祭乐器品,尚有古铸铜器。又《一统志》:铜器,松江府城及上海皆有之,极工致精巧。《上海续志》:铜锡器皿多系日用要件,销售甚广。

锡 器

《苏州府志》:锡作出木渎,旧传朱象鼻所制最佳。按即朱端。《上海志·札记》:高桥人叶姓制锡器独佳,可百年不坏。或名为酒壶,二月余止得其一,促之,曰:欲速成亦可。既并列几上,击之,速成者破,而前一壶无丝毫损。考《茶余客话》:赵良璧、黄允占、当作吉。归懋德治锡。又《扬州画舫录》:吴人赵良璧变时大彬之所为,而易以锡。近时则以归复所铸锡壶为贵。

锡 注

《江南通志》无。按《陶庵梦忆》:宜兴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器方脱手,而一注价五六金。考注子始于唐,形若,而盖、觜、柄皆具,见《资暇录》。

铁 器

《江南通志》无。按《一统志》:常州府土产炉鼎之类,出无锡。又《苏州府志》:铁作自欧冶子铸剑,吴中铁工不绝。旧传灵岩山下数家能炼铁成铜,制刀者资之。此志未考欧冶子所铸,乃赤堇之锡,若邪之铜,初非铁剑。《朝野佥载》:则天如意中,海州进一匠作木火通铁,盖盛火晨转不翻。又《居易录》云:太湖中人缑长弓善铸铁冠如意,常为杨廉夫铸铁笛,杨赠诗云:湖中冶师缑长弓,有如汉代陶安公。是皆铁器。

翻 沙

《上海续志》:以沙制模型,冶铸新式种种铁器,厂设于闸北。

刀 错

《江南通志》无。按《唐书·地理志》:徐州土贡刀错。错非如汉错刀。《玉篇》:错,也。《说文》:、错,铜铁也。

刀 剑

《江南通志》:出崇明。按《吴都赋》:睚眦则挺剑,喑呜则弯弓,弓剑久成俗尚。《崇明志》:邑人好武,弓最强,崇剑与昆刀并称。徐姓造者良,今制法失传,存者绝少。

昆 刀

《江南通志》:出昆山。按《昆新合志》:形制甚小,可供文房之用。

袖刀 裁刀

《通州志》:并出余东场。

剪 刀

《江南通志》:出通州内。按《一统志》同。又《昆新合志》:尚明淀造者佳。《兴化志》亦有剪。

濮 刀

《志稿》:厨刀出上海濮氏,至今著称。按此本《松江府志》。《上海志》云:国初人濮元良善制钢,世居南城,所制不一,邑人名其所制厨刀曰濮刀,至今近邑钢器犹称最。

岳 刀

《江南通志》:出溧阳。

剪发刀

《上海续志》:宣统季年,盛行剪发,舶来品剪发刀利市三倍,求新厂工人仲学準、张嘉馨仿式制造。

衣 针

《江南通志》无,见《昆新合志》。又《苏州府志》:针作出郡城。又《华亭志》:针出郡城,俗名引线,大者名橄榄针,小者名羊毛针。人情以之馈远。

玉 石

制 珠

《江南通志》无。按《广阳杂记》:金陵人林六口制珠之法甚精,碾车渠为珠形,置入蚌中,养之池内,久则成珠。

雕玉器

《江南通志》:出太仓州。按《苏州府志》:玉作在专诸巷。《太仓志》:凡玉器类砂碾,州人陆子冈用刀雕刻,遂擅绝技,不传。《陶庵梦忆》: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又《玉纪补》有无锡阿叩创作叩锈,用玉器与铁屑拌匀,热醋淬之,埋通衢,数月取出,玉作橘皮纹,中铁锈蚀处作深红色。刻玉印章者更多。

玻 璃

《志稿》:光绪三十一年,宿迁运河北岸设玻璃公司,出品剧佳。宣统二年,因事停止。按玻璃昔名琉璃,《汉书·西域传》流离注: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加以众药,灌而为之。始于元魏月氏人商贩至京采矿铸之,故《广韵》注:玻璃玉西国宝。然《穆天子传》已云:升山取采石,铸以成器。铸石之器,屡见于南朝。《世说新语》: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梁昭明太子诗:玉帐水琉璃。吴均诗:北户映琉璃。刘孝威诗:青铺绿璅琉璃扉。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琉璃研匣,其非始于元魏月氏人明甚。昆山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琉璃厂在都城内,明之南都已先设铸石之厂矣。互见《矿物考》。

丝 革

《江南通志》无。按周密《云烟过眼录》:琢琴名家有张钺、张某、沈镣,皆江南人。是江南旧有善治琴者,不当略云。

弦子 提琴

《江南通志》:出太仓州与嘉定县。按《陶庵梦忆》:吴中绝技,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茶余客话》:雷文、张钺治琴,范昌白治三弦子。此未考。雷文乃蜀人;范昌白、昆白,未知孰是。

皮 货

《江南通志》无。按《通典·食货》云:广陵郡贡造水牛皮甲千领并袋。《通考·土贡》同。《一统志》:淮安府城出皮货。引《府志》云:海内共推淮安皮箱筍笑,以其硝皮最精熟之故。又《上海续志》:龙华制革厂所出牛羊革品,坚固耐用。又有靴鞋、衣包、扁箱、书包、小袋、腰带等,均佳。

《江南通志》:淮鼓大小鞔法皆精。按《一统志》:淮海皮货鼓尤佳。

水兕甲

《江南通志》无。《唐书·地理志》:扬州土贡。

合 土

砂 壶

《江南通志》:宜兴之澄泥造作为最工。按张岱《陶庵梦忆》:宜兴砂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器方脱手,而一罐价五六金。陈维崧诗:宜兴作者推龚春,同时高手时大彬;碧山银槎濮谦竹,世间一艺皆通神。阮葵生《茶余客话》:供春壶式有四家,董翰、赵良、袁锡、时鹏,鹏子大彬益擅长。后有彭君实、龚春、陈用卿、徐氏壶,皆不及大彬。大彬弟子李仲芳小圆壶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今不可得。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光彩射人,却失本来面目。《常州府志》:宜兴茶壶,澄泥为之,始于供春。而时大彬、陈仲美用卿、徐友泉辈,并制为花尊、菊合、香盘、十锦杯等式,四方争购之。又《上海续志》:月壶一名瞿壶,宜兴窑茶壶之古雅者。道光时,瞿应绍用窑土自制成,画竹题诗,邓符生为篆刻,人以得一壶为宝。日本人搜求售其国,值银数十圆。自应绍没,壶制不传。《履园丛话》:宜兴砂壶,近以陈曼生所制为重,呼曰曼壶。

蟋蟀盆

《江南通志》无。按《陶说》:盆为苏州陆、邹二姓所造,极工巧,雕镂精致。出之邹氏二女大秀、小秀者尤妙。又《戒庵漫笔》:宣德时,苏州造促织盆出。

陶 器

《上海续志》:以宜兴陶土及檀香沙制盆壶等器,雕刻绘画,入窑烧成。按《无声诗史》有苏州周时臣能仿唐、宋诸窑器。

砖 瓦

《江南通志》无。按顾炎武《郡国利病书》:砖厂、瓦厂,并在都城西。是南都城。又云:砖厂治仪真。此在明初,今无。《锡金合志》:砖瓦窑在望湖门外,贩鬻遍大江南北。各郡虽自造,坚致不如。又《上海续志》有瓦筒,以塞门德土制成,销售亦盛。

釜甑瓦器

《江南通志》邳州、宿迁、睢宁皆有。按萧县旧志:瓦器一出姬村窑,一出方山窑。

泥水作

《江南通志》无。《苏州府志》:出吴县香山。《姑苏志》云:永乐间,造北京宫殿,香山人有致显官者。

捏 像

《苏州府志》引《吴门补乘》云:虎丘捏像家抟土肖像,意态如生。木渎袁遇昌以塑婴孩得名,为虎疁泥人所自始。又戴延年《吴语》云:虎丘山塘粉饰土偶,鲜艳如生。

摩罗

《苏州府志》引《方舆览胜》云:平江府土人工泥塑,所造七夕婴儿尤精巧。又《梦华录》云:摩罗惟苏州者极巧,为天下第一。今木渎袁氏所制,益异众工。

攻 木 类

盆 树

《江南通志》无。《嘉定志》:始于朱三松, 名稚征。 仿名画,以宣州石布置盆中,杂植诸小树,修剪数十年,高不盈尺,而枝干粗细上下相称,更搜剔其根,使屈曲毕露。朱彝尊诗:疁城花石爱堆盘,定武花瓷尺半宽。按《嘉定竹人传》:盆树闻于天下。

箭 枝

《仪征志》:宋岁派折色征解。

木刻小品

《江南通志》无。《上海续志》:盆架、瓶架、座子等类,或用红木,或用旃檀,花样翻新,销售于骨董家,或储藏家。又有照片架等,亦精致。按《云间杂志》又有孙雪居紫檀杯、斝尊彝。

橄榄核

《江南通志》无。按清秘藏有夏白眼,能于乌橄核刻十六哇哇状,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鹭。又《竹人传》:封锡禄于橄榄核上镌草桥惊梦。又《坚瓠集》有沈君玉,《履园丛话》有杜士元。

桃核舟

《江南通志》无。按金元钰《嘉定竹夫人传》:封锡禄善镌桃核舟。赵学海妻吴氏所制,与封氏并传。又有吴中杜士元、虞山王叔远、姑苏金老。

梳 篦

《江南通志》:木梳出虎丘,篦出如皋。《志稿》:以黄杨木为之者佳。常州府城西男妇多业此。按《陶庵梦忆》:吴中赵良璧之治梳,百年无敌手。《武阳合志》:制造精细适用,异于他所。《兴化志》亦有篦。《通州志》:篦机出如皋。《如皋志》:旧有篦机巷、老篦巷,久著名。今发店愈多。

殿 额

《江南通志》无。按《唐书·地理志》:扬州土贡。

神 像

《上海续志》:以香椿木雕刻而成,大小不一,所制之肆名成佛处。

伞 栌

《志稿》:即雨伞栌头,以松木为之,出镇江黄连山一带,苏、松、太及浙江杭、嘉、湖均销之,故出数甚广。

漆 器

《上海续志》:髹匠张元春所制红木床及几案、椅凳、橱、箱、盆、桶等漆器,坚固光泽。按《南齐书·高帝纪》:禁诸杂漆物不得以金银为花绣。又《崔慰祖传》:漆器题为日字,流乎远近。是漆器久著名于南朝。

描金器

《古今事物考》:今两京匠人多作描金器皿。

螺蜔漆器

《江南通志》有其名。按《古今事物考》:洪武初,抄没苏人沈万三家,条凳椅桌螺钿剔红最妙,六科各衙门犹有存者。《池北偶谈》:螺甸则姜千里。《履园丛话》:周制之法,以螺甸等嵌于檀黎漆器之上,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创此法。乾隆中有王国琛、卢映之辈,今映之孙葵生亦能之。《桥西杂记》又云:漆砂砚以扬州卢葵生为最精。

书 板

《江南通志》无。《江宁府志》:雕印书板,海内资之,粗者多而精者亦不乏。

附 木炭

见丰县、砀山志。按《老学庵笔记》: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 石炭详《矿物考》。

竹 棕

雕竹器

《江南通志》:出嘉定。按《嘉定志》:竹刻始于朱松邻, 名鹤。 传子小松、 名缨。孙三松, 名稚征,稚征一作稚美。益臻神妙。而侯崤曾、秦一爵、朱幼芳、王永芳继之,国朝殷永清、杨褒、刘起辈皆托兴奏刀。至竹根人物,推封氏一门,施天章、周浩、尤绍卓著名。若顾氏竹筒,过巧易坏,非传作也。竹刻以画手行刀法朴老为贵,以工细争胜,古意已失。近专尚托青,并刀法亦失传矣。朱氏为明隆、万间人,此志但就嘉定一隅详之,犹未及金元钰《嘉定竹人传》之详。《辍耕录》有詹成雕刻,《陶庵梦忆》又有南京濮仲谦雕刻,皆精于竹刻者。

竹 器

《江南通志》有竹丝器。《上海续志》:以竹片、竹丝制成各种日用器。贫儿院所制竹椅等亦佳。

竹 箫

《江南通志》无。《松江府志》:戈蓼汀善制洞箫。又屠隆文房笺,胡子凡与蓼汀称江南二绝。又姜绍书《无声诗史》:金坛王尚廉制洞箫精绝。

斑竹器

《江南通志》:出虎丘。按《苏州府志》:虎丘山塘编紫竹为之,凡榻、椅、桌日用杂物咸备。张岱《陶庵梦忆》:苏州姜华雨之莓菉竹,名家起家,而竹工与缙绅抗礼。阮葵生《茶余客话》:姜华雨治莓菉竹,信今传后。

竹 筋

《江南通志》:出虎丘。按《常昭合志》:竹箸刻工,逊于嘉定,而朴净滑泽则过之。

藤 器

《江南通志》无。《上海续志》:藤器有靠椅、靠榻、小榻、小椅等。另有粤人开设之肆,所制亦佳。

藤 枕

《江南通志》:出虎丘。按《苏州府志》:治藤为之,出齐门。

棕 榻

《江南通志》无。《上海志》:以木为框,络以棕绳,密于鱼网。其以藤制者,价较贵。

杂 草

蒲 包

《志稿》:出兴化、东台等县,用以包盐,行销甚广。按《苏州府志》有二:装粮米棉花,出唯亭;装店肆里物,出杨枝荡。《江阴志》:为用不一,邑西焦垫有市,远近往购。兴化、东台志并有之。蒲包又有大用,《扬州画舫录》云:北郊工段档子用蒲包山石,为谢身灌字晓山所创。

蒲花胖褥

《松江府志》:市人制以贸易。或变为芦。

茅 索

《东台志》:茅为索,所以束蒲包。按《御览》引《纂文》:茅索谓之笮。

麦秸器皿

《江南通志》无。《丹阳志》:名式甚多,乱后失传,惟麦秸扇尚有为者。又《太仓州志》:南关有顾后山者,取麦秆绩丝成灯,擅独技。后山死,遂绝。

通草花

《江南通志》无。《武阳合志》:以通草染五色。《上江两县志》:城内民剪通草葺彩为花胜,鲜妍精巧同常州。

绒 花

《武阳合志》:绒则括染为片,剪制枝叶花朵,各像生花。

红 花

《通州志》:出泰兴。丰县、砀山志亦有。 互详《植物考·红蓝花》。

席 类

《江南通志》:出苏城虎丘者佳,次出浒墅。按《唐书·地理志》:苏州土贡白角簟草席。《宋志》:苏州贡花席。《寰宇记》:苏州土产席,出虎丘。《苏州府志》:草席自昔著名天下。齐谢眺《咏席诗》:本生朝夕池,落景照参差。《吴郡赋》注:吴有朝夕池。《姑苏志》云:出虎丘、浒墅,或杂色相间,织成花草人物,为帘或坐席。又一种横经者,出甫里。《吴郡志》引《图经》及《九域志·图叙》:唐贡灯心席。又考《九域志》:本朝所贡坐倚席。又引《元丰土贡录》:花席二十合,熙宁三年罢。又《进奏院状》:现今逐年进奏土席二十领。此土席即芏席,非土俗之席。 芏夫王详《植物考》。

龙凤席

《江南通志》无。按《唐书·地理志》:常州土贡龙凤席。《宋史·地理志》:常州贡席。《太平寰宇记》:晋陵、无锡二县皆出龙凤细席。《武阳合志》:今无之。《九域志》:常州岁贡席三千领。支 繋省钱,市草于横林镇,织于阙下。《锡金合志》:新安开化间居民织席为业,鬻于浒关、虎丘。

蒲 席

《江南通志》:江阴者为佳。按《江阴志》著之。《续志》:今已澌灭。又见《兴化志》、《萧县志》。

莞 席

《志稿》:出仪征朴树湾镇者良。按《唐书·地理志》:扬州土贡莞席。《宋志》同。《通典》:广陵郡贡莞席十领。《寰宇记》:扬州土产莞席。《仪征志》引《六典》:扬子贡莞席。亦见《扬州府志》。又《东台志》:席莞为之。

芦 席

《江南通志》:簟色工致性柔。按《苏州府志》:大者名船,小者名衬仓,出斜塘。又见《兴化志》、《海州志》、《萧县志》。

竹 席

《江南通志》无。按《吴都赋》桃笙注:桃枝簟,吴人谓簟为生。又《西京杂记》:会稽献竹簟,世号流黄簟。西京之会稽,兼吴郡地。

秫 席

《江南通志》无,见《萧县志》,盖以秫秸为之。

扇 类

羽 扇

《江南通志》:出高淳。按《江宁府志》:雁翎扇、鹅翎扇,高淳制以入贡。又《东台志》:鹳羽扇,富安场吴氏制者为最。按《南齐书·孔稚珪传》:父灵产,太祖饷之白羽扇。又《张融传》:陆修静以白鹭羽麈尾扇遗融。

折纸扇

《江南通志》:出江宁城中者,四方称最。按《江宁府志》:折叠扇,康熙间有制之最工者,曰仰家扇,今犹传其法。《上江两县志》:往时仰氏扇著名四远,今无。通济门外民善柔治竹木,雕刻文字,为折扇。又《苏州府志》:扇或金或素,最细巧,制扇骨亦极工。

贴绒扇

《志稿》:剪绒片为人物花卉,贴便面上,盖冒襄室人宫婉兰遗制。按贴绒不止为扇。《通州志》:绒画出如皋,波绢贴绒作屏障灯扇。《如皋志》:绒作画屏灯扇,家家能之,盛行京都各省。《画林新咏》云:贴绒画始于董小菀,以梅花瓣贴扇上,如皋女子遂沿此制。

戈 扇

《江南通志》:出溧阳。按《陶庵梦忆》:马勋、荷叶李之治扇,上下百年,保无敌手,此吴中绝技之一。又《秋园杂佩》:宣、弘间,扇鸣于时者,尖根为李昭,马勋制单根圆头,方家制方川扇,戈扇以地著。又《茶余客话》:康熙间,尚金陵仰氏扇、伊氏素纸扇,继又尚溧阳歌扇,吴制外惟川扇佳。

蒲 扇

《江南通志》:江阴者为佳。《志稿》:邳州制者极细密。按《江阴志》:邑西民多业之。《续志》:今已澌灭。又《邳州志》:蒲扇曲文密理,工称良焉。 麦秸扇已见前。

纸 类

花 笺

《江南通志》:出苏州郡城。又:松江谈笺有数种,惟玉版玉兰镜面宫笺甲于天下。按《吴郡志》:彩笺吴中所造,唐皮、陆有唱和鱼笺诗。《苏州府志》:唐鱼子笺,陆龟蒙有诗,蜀中传其法,名吴笺。宋颜方叔制有杏红、雾桃、夭天、水碧诸色砑笺,极精。亦有金缕五色描成者。元有春膏、水玉二笺,色尤奇。又以纨纸作蜡色,两面光莹,多写大藏经。故有宋笺、元笺之称。又张燕昌《金粟笺说》:金粟山藏金纸,造于苏州承天寺,今承天寺造纸,乃其遗制。又《一统志》:谈笺出松江府城,相传明侍郎谈纶得捣染法于内府,子孙以为业。笺凡数种,有名玉版玉兰镜面宫笺者为最。《松江府志》:谈仲和笺,其祖纶得之内府,研妙精洁,在古蜜香冰翼之上。《考槃余事》云:谈笺不用粉造,以荆川连纸褙厚砑光,用蜡打各色花鸟,坚滑类宋纸。

绢 笺

《江南通志》:出松江郡城,光滑精美,四方书画多宝贵之。按《华亭志》:笺绢向为贡品,自咸丰季年后停办。泥金笺有纸有绢, 描画工细。《上海续志》:今笺对以泥金珊瑚笺制《江南通志》者,价最贵。

《江南通志》无。按《元和郡县志》:常州开元贡纸六十张。《国史补》:纸则有扬州之六合笺。《一统志》:江宁土产纸,出六合县,谓之六合笺。又府境旧亦出纸,有故纸官署,在长乐桥侧,齐造银光纸处。此志尚未及南唐澄心堂之纸。陈槱《负暄野录》:吴人取越竹,以梅沃水淋令稍干,反复硾之,使浮茸去尽,筋骨莹彻,是谓春膏。其色如蜡,其光可鉴,故吴笺近出,遂与蜀产抗衡。江南旧称澄心堂纸,刘贡父诗所谓百金售一幅,其贵如此。今亦有造者,然为吴、蜀笺所掩,遂不盛行于时。米南宫有一帖。又《宜荆新志》:均山乡冈下村,尝造竹纸。《江南通志》载有檀皮、桃花诸种,今冈下村犹有纸坊里。造纸之法,久无闻矣,惟癸泾、练浦之间,澄稻秆以为纸。

麻 纸

《江南通志》无。按《宋史·地理志》:真州贡麻纸。《文献通考》同。《扬州府志》、《仪征志》并云:宋土产。

桑皮纸

《萧县志》:邑产良。《沛县志》亦有,又有楮皮纸。

朱砂笺

《锡金合志》:邑俞氏纯用朱砂积染而成,年久殷鲜不败。后秣陵仿为之,不及也。

装 潢

《江南通志》无。《苏州府志》引《米芾画史》有苏州褙工之名,又周嘉猷《装潢志》:往如汤、强二氏,无忝国手之称。又钱泳《履园丛话》:装潢各省之中,以苏工为第一。吴人庄希叔、吴文玉、叶御夫并擅此技,见《中国美术史》。

门 神

《江南通志》无。《锡金合志》:丹青人物,甲于天下。门神自京师以下,贩鬻无远不至。

纸 爆

《江南通志》无,见《江阴志》。此以代爆竹。

风 鸢

《江南通志》无。《通州志》: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叠藏之。《如皋志》亦云,他邑所无。

蟁 帐

《江南通志》无,《通州志》有此。一名蟁烟,裁纸作囊,实以木屑及蛇床子、鳝骨灰,可辟虫。

文 具

《江南通志》无。按《唐书·地理志》:江南道升州,土贡笔。《宋史·地理志》:江南东路江宁府贡笔。《明会典》:南京岁进贡司礼监笔料一。陈槱《负暄野录》云:《酉阳杂俎》载南朝有姥善束笔心用胎发,萧子云尝用之。此法今不复见于用。吴俗近日却有用竹丝者,或谓是苕枝而冒称曰竹丝。《上江两县志》:今无笔工。《上海续志》:狼毫、紫毫、羊毫,均以李鼎和笔肆所制为佳。

《江南通志》无。陆友《墨史》云:王惟清、丁真一隐居吴郡,皆能制墨,尤为米元章所赏识。又吴中人刘忠恕墨形制甚大,纹理剥落,试之色泽如新。《上海志·札记》引《沪考》云:顾名世自诩在方于鲁、程君房上,以松烟和油脑、金箔、珍珠、紫草、鱼胞捣二万杵制成,赠人止一笏,文曰海上顾振海墨。或曰取倭墨重造者,作松皮纹圆样,而无款尤妙。子名斗英。《续志》:今墨松烟、油烟均以曹素功号为佳。《韵石斋笔谈》:新安方、程二氏以治墨互相角胜。近时吴去尘墨颇胜,余在金陵,见去尘墨真者十一。考《渑水燕谈录》云:李超与其子廷珪以墨名家,江南又有朱君德、柴询、柴成务、李文远、张遇、陈赟,著名当时。是自宋以来,以墨名家者不一。

鹦鹉砚

《松江府志》:华亭郭氏仿宋局制。

澄泥砚

《通州志》:出州中。相传倭来犯时,取石压船,渡海至州,弃江滩上,人或取为墙基。海门陆某制为砚,有鳝鱼黄、玫瑰赤、蟹壳青、绿豆砂、赤豆砂诸名,能发墨,水不涸,与绛县汾囊泥陶成者有别。

漆砂砚

《江南通志》无。顾广圻《思适斋集》:扬州卢葵生于南城外市中得一砚,上有宣和御府制字,形质类澄泥而绝轻,入水不沉,甚异之。后知其为漆砂所成,授工仿造,凡文玩诸事,无不以漆砂为之,一时业此者甚众。亦见叶名澧《桥西杂记》。

灯 类

料丝灯

《江南通志》:武进独擅其长。按《武阳合志》:料之为质,与玻璃相似,有料珠、料丝二种。料珠多五色,圆湛如珠,缀以为灯,璨璨夺目。料丝则惟用本色为线,极细,有似洋帘。制灯先用绢或纸为地,上绘人物花鸟,其外冒以料丝,作斜纹,密排无间,以胶粘固,而丝之两边,俱嵌入灯架之边,燃烛时,光彩四耀,而外不见烛。特其线纤脆,易摧折脱落,故近时肆中间或为之,不若料珠灯之通行。又《丹阳志》:潘凤随杨文襄至云南,见所制料丝灯,归而炼石成丝,如式仿制,于是丹阳丝灯甲天下。又有王又玄巧翻新样,古雅精工,碧映金辉,如宋人叶玉,可称绝技。汤寅有《王灯歌》。然潘梧山乃造灯鼻祖,见姜绍书《无声诗史》。文震亨《长物志》则云:丹阳所制料丝灯,有横光,不甚雅。又《苏州府志》:一种名栅子灯,即云南所谓缭丝灯,在鱼行桥,盛氏造,今不传。其先又有昆陵钮氏制缭丝灯屏,见《竹窗词》。

羊角灯

《志稿》:烙羊角使薄,制为灯,光明如琉璃,土人呼为琉璃灯。扬州郡人业此甚众。按《陶庵梦忆》:王新建灯,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

包 灯

《志稿》:通州人包稚修所创,盛行于扬州教场。按《扬州府志》作扬州人。《通州志》:州人包壮行制,以蛇蜕通草,装潢而成。又《如皋志》:蛇皮、纱绢、通草制为春灯,花草、翎毛、人物,工巧极至。旧为通州人包姓所创,今皋人益胜。

夹纱灯

《江南通志》无。《苏州府志》:嘉靖中,赵萼制夹纱灯,以剡纸刻成花鸟状,熔蜡涂染,用轻纱夹之。《太仓州志》:坚丝灯今不传,惟赵氏夹纱灯颇朴雅。

纸 灯

《志稿》:上元、中秋间,扬州郡人复有制纸灯出售者。

影 灯

《吴郡志》:影灯巧丽,有万丽罗、玻璃球者尤妙天下。《武林旧事》:灯之品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苏州府志》引宋周密《乾淳岁时记》:禁中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又引《姑苏志》:往时吴中最多,范成大诗有琉璃球、万眼罗二灯为奇绝。一种名栅子灯,今不传。《康熙志》:以五色纸镌细巧人物者,出梅里,名梅里灯。以剡纸刻花竹禽鸟,用轻纱夹之者,名夹纱灯。又《松江府志》有梅花灯笼。又《丹阳志》:吕城土制纱灯笼有名。

《古今事物考》:汉淮南王安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按烛见于《燕礼·士丧礼》司烜氏,其制非始于刘安,或刘安始造蜡烛,与古烛荆燋异。

妆 饰

香 货

《志稿》:旧以扬州郡城戴春林为著名,薛文锡、谢馥春继之。按《常昭合志》:有桂花香珠,以桂花捣泥成丸而雕之,或为朝珠香串,以及佩带诸物,有极工致者。《苏州府志》:香器出常熟,如意、数珠、扇坠、帽架之属,皆捣桂花及玫瑰花和土为之。

香 粉

《江南通志》无。《上江两县志》:或熏麝调铅研脂,为香粉诸妇饰,下邑咸来取给。铅粉互见《矿物考》。

肥 皂

《江南通志》无。《上海续志》:浣濯之用,有方块、长条之别。按此仿洋肥皂制。

眼 镜

《江南通志》无。《苏州府志》:元人所谓叇,出西域。国朝吴江孙云球以水晶为之,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凡七十二种,而千里镜尤奇绝。著《镜史》。今市坊依其所创法制造,各处行之。又《上海续志》:吴良才号肆所制玳瑁边、银边眼镜有名,近西式眼镜盛行,贸易稍逊。

虫豸鸟兽

《江南通志》:有黄、白二种,出山阳。按《一统志》:常州府土产蜡。《海州志》有黄蜡、白蜡。赣榆旧志及《沭阳志》但载黄蜡。沛、丰、砀山志并有蜡,丰志又有蜡虫。互见植物、动物考。

《江南通志》无,《松江府志》有蜂糖。《唐书·地理志》:扬州土贡蜜。《赣榆志》名蜂蜜,沛县、睢宁、砀山志并有蜜。

鹤壶 鹤杯

《崇明志》:鹤卵以金银铄制为壶,杯之制同。

翠 羽

《丹徒志》:即鱼狗羽。

翎毛麂皮

《仪征志》:宋岁派率折色征解。

犀角雕刻品

《江南通志》无。《陶庵梦忆》称鲍天成善治犀,本王凤洲说。《中国美术史》有信甫之犀爵,尤某之犀杯。

象牙雕刻品

《江南通志》无。《上海续志》:雕刻人物鸟兽,花样众多,另有图章扇骨等,亦佳,西人尤喜购之。按《旧学庵笔记》称有尚均者,以象牙雕成竹箱,色微黄,篾纹铣泽,俨然江干女儿器。又《竹个丛抄》:金陵李文甫能刻牙章,武进蒋烈卿工犀牙图章,极精巧,为时所珍。又《中国美术史》:江都于款仙能刻象牙扇骨。

机 械 类

水 龙

《江南通志》无。《松江府志》:救火之器,古惟水袋唧筒,今上海唐氏自顺治初得之倭人,他处渐传其制。《上海志》:县南唐氏,外用坚木大桶,中以美锡作筒,联络上升,颈筒高矗,东西可转指。

定时罗

《江南通志》无。按《中国美术史》:定时罗一名日晷。《通志》所载,惟程宏宇、汪永年二家制者,四方未有比伦。此所引《通志》,亦《江南通志》。

自鸣钟

《江南通志》无。按刘献廷《广阳杂记》:江宁吉坦然创为通天塔,即自鸣钟。梁章钜《浪迹丛谈》:今苏州等处皆能制自鸣钟,岂必索之外洋人?钱泳《履园丛话》:按《朝野佥载》言武后时,海州进一匠,能造十二辰车,正南午门开,有一人骑马出,手持午时牌,十二时循环不爽。则唐时已有自鸣钟表。近江宁、苏州工匠亦能造。又周亮工《印人传》:华亭徐钰精究测量制器之法,凡乐钟、日表及日规扇,神工天巧,悉从十指出,分晷不爽絫黍。《松江府志》:郡以制刻漏自鸣钟、仪表名者,自娄县徐翊渶始。

浑天仪

《山居新话》:平江漆匠王某又尝奉旨造浑天仪,可以折叠,便于收藏,巧思出人意表,今为管匠提举。

机 器

《上海续志》:光绪三十年,邑人朱开甲 字志尧。于南市机厂街创设求新机器厂,制造新式机器。所制如十五丈长汽船,自来水厂用每日出水四百万茄轮引擎傍浦,一百五十匹马力卧式锅炉,七吨重滚路机,一百八十尺长趸船,四十尺自鸣浮筒,六十五尺长铁路桥,汽船用五百匹马力双火堂汽锅,火油引擎抽水机,汽船用汽力起锚机,铁路汽车火油引擎,连珠斗挖泥船,火油引擎碾米机,均有名,供各处之利用,定购者多。按此志所说,尚属近时。《枣林杂俎》云:吴人薄子理尝造木童,令司启闭奉客盘匜,灵动如生。《广阳杂记》云:薄子珏制一镜,能返照,桅杆斗中鸟雀,历历可数,凡物在高在深者,皆可照见。又《萝窗小牍》云:吴县姚某、元和唐再丰皆精轮捩之学,唐制木牛犬之属,并能行走鸣吠,则早有能为机器者,不待通商后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