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入中论卷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有计我执之境,为五蕴,有计唯心者。若如彼宗,乃至有诸蕴生时,即应有我执转,以有我执事故。颂曰:证无我时断常我 不许此是我执依 故云了知无我义 永断我执最希有

设若常我是我执境,由无彼故可断我执。然汝计余法(五蕴)为我执境,由见无余事(常我)而断我故。借此唯于汝论为然,其实毫无关系。今以喻明。颂曰:见自室壁有蛇居 云此无象除其怖 倘此亦能除蛇畏 噫嘻诚为他所笑

设有愚人室有可怖毒蛇而不知畏,安闲居住而不设法救治,但心念无象岂能免蛇噬。如是计五蕴及唯心为我境者,知无常我,仍不能除缘蕴我执,亦定不能解脱生死。

如是已说我非即蕴,当说能依所依,我亦无性。颂曰:于诸蕴中无有我 我中亦非有诸蕴 若有异性乃有此 无异故此唯分别

若有异性能依所依乃能应理。如云盘中有酪,世间许盘与酪异性,乃成能依所依。然诸蕴非异我,我亦不异诸蕴,故蕴与我无能依所依性,我亦非有蕴

。颂曰:我非有色由我无 是故全无具有义 异如有牛一有色 我色俱无一异性

我与诸蕴一性异性如前已破。若计我有蕴者,不异而有,如云天授有色。异性而有,如云天授有牛。然我与色,一性异性二俱非有,故计我有色,亦不应道理。

今当总结以上诸破,由所缘行相颠倒数量门,明萨伽耶见。颂曰:我非有色色非我 色中无我我无色 当知四相通诸蕴 是为二十种我见

五蕴无我,然萨伽耶见,由四种相执蕴为我,遂成二十种萨伽耶见。若谓应作五相观察。中论亦云:" 非蕴不离蕴,彼此不相在,如来不有蕴,何处有如来" 。此成五分。云何只说二十种见耶?曰:二十种萨伽耶见,是经所建立。彼见若不缘蕴,则不执我。但以四相,缘蕴而转,无第五相。以离五蕴,别无可执为我之事,故萨伽耶见唯二十种。中论中说第五异品,当知是为破外道宗。

经说:以金刚智杵摧坏二十种萨伽耶见高山,而证预流果者。颂曰:由证无我金刚杵 摧我见山同坏者 谓依萨伽耶见山 所有如是众高峰

萨伽耶见山,未以圣金刚智杵摧坏之前,从无始生死以来,起自无明地基。竖穷三界,横遍十方,日日增长烦恼巉岩。若以现证无我金刚智杵摧坏之后,与最高峰同时坏者,当知彼即此见高峰。

今当破正量部所计实有补特伽罗。颂曰:有计不可说一异 常无常等实有我 复是六识之所识 亦是我执所缘事

离诸蕴外无我可取。故非离蕴别有补伽罗,亦非即蕴自性,犯有生灭过故,是故我与诸蕴一性异性俱不可说。如不可说一异,如是亦不可说是常无常,然是六识所识。又此补特伽罗,亦可说是实有,以说是造者受者故,生死涅槃,系缚解脱,所系属故,亦许彼是我执境事。此说非理。颂曰:不许心色不可说 实物皆非不可说 若谓我是实有物 如心应非不可说此颂显示,不可说者,定非实物。次明假有。颂曰:

如汝谓瓶非实物 则与色等不可说 我与诸蕴既叵说 故不应计自性有

如许瓶与色等,不可说是一性异性,而是假有。如是我亦应是假有,如瓶。如是二颂已明破立。今更明一性异性为实法所依,以我非是实法所依而破实我。颂曰:

汝识不许与自异 而许异于色等法 实法唯见彼二相 离实法故我非有若如汝计,我实有者,则定当如识不异自体,而异色等,然此非有。应知非实法所依故,我非实有,如瓶。

由是观察,计我实有,皆不应理。颂曰:故我执依非实法 不离五蕴不即蕴 非诸蕴依非有蕴

若分析我执境,计是实有不应道理。以非离蕴别有,亦非即蕴自性,又非诸蕴之所依,亦非以诸蕴为所依而依。诸蕴为显能依所依,故略文摄更互相依,计我有蕴亦不应理。是故随计假我,或计我不可得,然不应许,如前所说行相之我。颂曰:此依诸蕴得成立

如为不坏世俗谛故,唯许依彼因缘有此法生,如是此中许假有者,虽破上述有过诸相,然为世间名言得安立故,亦许依止诸蕴假立之我。现见施设名言我故。为欲成立假我义故,今以外喻明所说义。颂曰:如不许车异支分 亦非不异非有支 不依支分非支依 非唯积聚复非形

此中一品、异品、能依品、所依品、具有品,此五品如前已说。积聚品与形状品,更当成立。为明彼义。颂曰若谓积聚即是车 散支堆积车应有

此虽于前已说,今更说者,是为显示余过失故。以是颂曰:

由离有支则无支 唯形为车亦非理

若离有支,则亦无支,故支非有。为当说是何者积聚而成车耶?此亦字所

摄义,谓唯形状为车不应道理,唯积聚为车亦不应道理。何则?以离有支,则

无支故。是故唯形为车亦不应理,无有支义是彼自宗所许。

复次,若计唯形为车。且问彼形,为是支分之形?为是积聚之形?若计为

支分形状差别者,为是不舍原有之支形耶?抑弃舍原形别有异形耶?若谓不舍

原形,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汝形各支先已有 造成车时仍如旧 如散支中无有车 车于现在亦非有

若谓未成车前,轮等形状差别,造成车时,仍如旧者。如于尔时诸散支中都无有车,则定当知造成车时亦无有车,以支分形状无变异故。若计第二义,则有余形以为车者,此亦非理。颂曰:若谓现在车成时 轮等别有异形者 此应可取然非有 是故唯形非是车

车众支分,轮轴辖等形状差别,如方、长、圆等,若谓于成车时,离原有者,有余轮等形状差别,新生起者,则应可取,然实不可取。如具辐辋毂等差别形状之轮,于成车时,未见本形有所变异,如是轴等之形状亦无变异。故许支分之形状为车,不应道理。

若谓轮等积聚之形状差别是车者。此亦非理。颂曰:由汝积聚无所有 彼形应非依支聚 故以无所有为依 此中云何能有形

倘所言积聚,有少实体,乃可假立依彼之形。然所言支聚都无所有,云何依无所有假立形状。汝许假法必依实故。若谓积聚,虽非实有,亦可依彼假立不实之形状者。颂曰:如汝许此假立义 如是依于不实因 能生自性不实果 当知一切生皆尔

依自性不实之无明,生自性不实之诸行;依自性不实之种子,生自性不实之芽苗。如是当知一切因果,皆自性不实,徒费百千劬劳,执着无肉可食之物影假鹿,此复何为?颂曰:有谓色等如是住 便起瓶觉亦非理

此中有云:于色等如是安住上,便起瓶等觉心。亦以车喻而破。复次颂曰:由无生故无色等 故彼不应即是形

色等不生如前已说。由无生故,色等非有。计无所有为假立瓶等之因,及计瓶等以实法为因,均不应道理。故瓶等非是色等形状差别。

问曰:若以所说七相推求车无所有,则车应无。世间依车所立之名言,皆应断绝,然现见世云:取车、买车、造车等。由是世间所共许故,车实是有。答曰:此过唯汝乃有。谓以前说七相推求,车不应理。然汝许是以理推求有所得法,而后安立。不许有余方便成立,故取车等世间名言,于汝宗中云何得有,然于我等全无过失。

何则?颂曰:虽以七相推求彼 真实世间皆非有 若不观察就世间 依自支分可安立

如前所说:“如不许车异支分”等,以七相推求。随于胜义、世俗,车均不成。然若不观察,唯就世间如立青等与受等,唯缘起性。如是亦可许依轮等支分假立名车。由许依缘假立,故我宗中,全无失坏世闻名言之过。即彼敌者亦应共许此义。

又此宗中,由世间共许门,非但能成立依车之名言,即此所有诸名差别,皆可不加观察,由世间共许门而自许也。颂曰:可为众生说彼车 名为有支及有分 亦名作者与受者

此中如车观待轮等自支即名有支,观待轮等各分即名有分,观待能取轮等作用,即名作者,观待所受即名受者。复有倒解佛经义者,谓唯支聚,都无有支,以离支聚不可得故。如是唯有众分,都无有分。唯有诸业都无作者,唯有所受都无受者,以离所受无可得故。住如是见,一切世间世俗,皆颠倒说,若如所许,即以前因亦当破坏所许支等。故遮。颂曰:

莫坏世间许世俗

由世间世俗,若如前观皆不可得,若不观察,唯就世许,则皆可有。故瑜

伽师,以此次第,如前观察,速能测得真实渊底。颂曰:

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 彼亦速入真实义 故如是许彼成立

倘所言车少有自性,则瑜伽师审观察时,于七相中随于一相,定有自性可

得。然实无所得,故所言车,唯是由无明翳障蔽慧眼者之所妄计,实无自性可

得。诸瑜伽师生是定解,即能速疾悟入真实义。亦字表示亦不坏世俗,故应许

此是不加观察由共许而成立。诸有智者,当知此宗唯有功德,全无过失。

问曰:诸瑜伽师虽不见有车,然见有彼支聚,此应是有。答曰:汝于烧布

之灰中寻求缕线,诚属可笑。颂曰:

若时其车且非有 有支无故支亦无

设作是念:车拆毁时,岂无轮等支聚可得:云何可说无有支故,支亦非有

?曰:此亦不然。起是念者,是由先见与车相属,乃知轮等是车支分,余不知者,唯见轮等,观待各自支分,自是有支。由彼未见轮等与车相属,故亦不知是车支分。

复次,当依此喻了知彼义。颂曰:如车烧尽支亦毁 慧烧有支更无支

喻如火烧有支之车,彼诸支分一定烧毁。如是以观察木互相摩擦,发生无所得之慧火,烧毁车时,则成为慧火燃料之支分亦皆烧毁不能独存。如为不坏世俗谛故,诸瑜伽师速能悟入真实义故,观察车义立为假有。颂曰:如是世间所共许 依止蕴界及六处 亦许我为能取者

如依轮等假立名车,轮等为所取,车为能取。如是于世俗谛中,为不断灭世间名言故,亦许我是取者,如车。五蕴、六界、六处,是我之所取,以依蕴等假立我故。如轮等为车之所取,如是蕴等亦是我之所取。如于世间名言,安立所取与取者之建立,如是业与作者之建立,亦当如车而许。颂曰:所取为业此作者

蕴等所取安立为业,我即安立为作者。

若许我是依缘假立,则非坚不坚等分别之所依。故应遮遣常无常等分别。颂曰:非有性故此非坚 亦非不坚非生灭 此亦非有常等性 一性异性均非有

依诸蕴假立之我,非是坚性,亦非不坚性。若我是不坚者,中论云:“所受非是我,彼有生灭故,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又云:“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若五蕴是我,则我有生灭。然汝不许我有生灭,故五蕴非我。计我不坚不应道理。如是计坚亦不应理。如中论云:“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此中亦无常住等性。如论师于观如来品云:“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是性空中,亦不应思惟,如来涅槃后,云有或云无”。我与诸蕴,一性异性,亦皆非有。中论云:“若五蕴是我,我即有生灭,若我异五蕴,则无五蕴相”。又云:“即薪非是火”等。何故于我不可分别坚不坚等?论曰:“非有性故”。若我有少自性,乃可于彼分别坚不坚等。由我全无自性,故彼非有。如经云:“世间依怙说,四法无有尽,谓有情虚空,菩提心佛法。若彼法实有,宁不有穷尽,无实不可尽,故说彼无尽”。

若以七相推求,常无常等决定非有。若人不见无性,由无明增上故执为有性。次由萨伽耶见执着为我,是则流转生死无穷。颂曰:众生恒缘起我执 于彼所上起我所 当知此我由愚痴 不观世许而成立

推求我时,外道之理,由见即蕴非理,遂倒执彼自性,谓我异蕴。内教诸部,由见离蕴无有异我,或又误执唯蕴是我。诸有无倒了解如来所说义者,见彼非有,而得解脱。又天、人、鬼、畜等一切众生,皆由无知随逐,恒缘彼我起我执心;缘彼所自在转或系属彼者,眼等内法,与诸外法,起我所执心。然彼我者,是由无知所成,非有自性。此虽非有,然由愚痴假立名言。故瑜伽师

,见我毕竟无有可得;由我不可得故,则眼等所取亦皆不起。诸瑜伽师,由不见少法是有自性故,解脱生死。中论云:“若内外诸法,我我所皆灭,诸取亦当灭,取灭故生灭”。

云何无我,亦无我所。颂曰:由无作者则无业 故离我时无我所 若见我我所皆空 诸瑜伽师得解脱

如无陶师则无有瓶,故无我时亦无我所?如是由见我与我所,皆不可得,则即不见生死,诸瑜伽师当得解脱。若不见色等,则彼不起缘色之贪等烦恼,是故声闻独觉,不受后有而般涅槃;诸菩萨众,虽见无我,然由大悲增上力故,乃至未证无上菩提,恒生三有。故诸智者应当勤求如所说之无我。我及我所唯是假立与车相同,如观察车等七相非有,如是瓶等余法皆应例知。然是由余世间共许而有,佛不观察亦许为有。颂曰:瓶衣帐军林鬘树 舍宅小车旅舍等 应知皆如众生说 由佛不与世诤故

经说:“世与我诤,我不与世诤”。故不应违害世间所许也。

复次,世间以何等法施设名言。颂曰:功德支贪相薪等 有德支贪所相火 如观察车七相无 由余世间共许有

如瓶是有支,泥等为彼支,瓶是有德,绀青花纹等是彼之功德。瓶是所相,鼓腹翻口长项等是彼之能相。如是衣等当知亦尔。贪为染着,有贪谓贪之所依;火是能然,薪是所然,此中皆是以支为因施设有支。观待有支施设诸支,乃至观待于薪安立为火,观待于火安立为薪,与车喻相同。此等唯是世闻名言,于此等上观察不转。非唯支等是互相观待而立,即因果二法亦是相待而立。颂曰:因能生果乃为因 若不生果则非因 果若有因乃得生 当说何先谁从谁

因果二法,当知亦是要有彼法乃有此法。因果二法皆无自性,若如汝说因果二法有自性者,此二法中为先有因?抑先有果?为先从因生果?抑先从果立因?是故当知因果亦唯假立,相待而有,非自性有,如车。

复次,若谓因自性能生果者,为与果合而生?为不合而生?颂曰:

若因果合而生果 一故因果应无异 不合因非因无别 离二亦无余可计

若谓因与果合而生者,合则成一如江海水合,不可分别此法是因,彼法是

果,当云何法由何法生。若不合而生者,如不相合,不生其余非果,如是不合亦应不生此果;或不合而能生,应生一切法。其计因果有自性者,离生所生合不合外,复无第三可计,故有自性因,定不能生果。是故颂曰:因不生果则无果

若时因不能生果是则无果。颂曰:离果则因应无因安立因法为因者,是以生果为因由,若无有果亦成因者,则因法之为因应无因由。故因果法非有自性。

汝宗如何?颂曰:此二如幻我无失 世间诸法亦得有

若如他宗,能生所生是有自性,则于彼上此观察转。若如我宗,诸法皆由颠倒遍计而生,自性不生,如同幻事。虽无自性,然是分别境界。如眩翳人所见毛轮,于彼法上不可思惟,故我无有所说过失。世间不观察所立诸法亦皆得有,故一切皆成。此中他作难云,如观因果为合而生?为不合而生?汝亦同犯。颂曰:能破所破合不合 此过于汝宁非有

若谓能破与所破相合而破,过失如前。若谓不合,过亦同前。离此二外,亦无第三可计。如是汝之能破,非有破除所破之功能,由汝能破反被他破,故因果法亦即成立。是故颂曰:汝语唯坏汝自宗 故汝不能破所破

复次颂曰:

自语同犯似能破 无理而谤一切法 故汝非是善士许 汝是无宗破法人

此中自语同犯如前已说。无理而谤一切法者,汝言:同是不合故非能生。此有何理?如磁石不合,唯于可能处乃吸引铁,非吸一切。如眼不合,唯见可能处之色,非见一切。如是因虽不合而生果,要可能者乃生,非生一切不合者。如是全无正理谤一切法,故汝非是善士之所许可。复次汝是破法人,不立自宗唯破他宗者,名破法人。汝之观察无自宗,唯破他宗故。为答此难。颂曰:

前说能破与所破 为合不合诸过失 谁定有宗乃有过 我无此宗故无失

汝云:“自语同犯似能破”。此于我宗不同犯过。何以故?以我宗中能破所破合亦不破,能破所破不合亦不破,以能破所破,俱无自性故,是故不应思惟合与不合。如经云:“具寿须菩提!为以生法得无生得?为以无生法得无生得?须菩提言:具寿舍利弗!我不许以生法得无生得,亦不许以无生法得无生得。舍利弗言:具寿须菩提!岂无得无证耶?须菩提言:具寿舍利弗!虽有得有证,然非以二相。具寿舍利弗!若得若证唯是世间名言,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菩萨,亦唯世间名言,于胜义中无得无证”。此谓由犯二边过故,破以生法与无生法得。然彼二法若全无亦不应理,故不观察于世间名言,许有得证。如是能破所破若合不合虽皆非有,于名言中当知能破破于所破。复次颂曰:如日轮有蚀等别 于影像上亦能见 日影合否皆非理 然是名言依缘生如为修饰面容故 影虽不实而有用 如是此因虽非实 能净慧面亦达宗

如所言影像都无少法,观与日轮为合而生?为不合而生?虽一切种俱不应理。然由色缘现前,即有影像可见,亦能了知欲知之义。如是自性本空之能破,能破于所破;自性本空之正因,能立其所立,不犯二边过失。故言自语同犯过失,不应道理。由慧即面,故名慧面;言净慧面,谓由断除无明,令慧清净。言能者,谓见彼因有斯能力,由于假有者,以彼双关推征,不应道理。故依二边,于中观师若破若答,皆不得便。如提婆云:“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于彼欲兴难,毕竟不能申”。中论云:“依空间难时,若人欲有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所立”。由此亦当说能生因。

此中有云:“中论此时是能生因,非能显因。合不合难,是能显因,非能生因。故我自语非似能破”。此不成答。由说有过之事,他不忍可。如能生因,则能显因,亦有过失,故彼答难不应道理。复次,此为成立中论所立宗故,自出能立,他举能破,答彼难时,仅答似破,此亦唯是他人所破。故唯吾之答覆最为端严。复次颂曰:若能了因是实有 及所了宗有自性 则可配此合等理 非尔故汝唐劬劳

汝将不净宗之过失,妄为净宗安立,是于我等唐设劬劳都无有益。如破眩翳人所见发等一性多性,圆形黑色等,于无翳人都无妨害。如是观察无自性之因果,汝执二边而破亦无妨难。故汝所立,眼及磁石等喻虽不相合,而有作用,亦应破除,以彼犯过亦相等故。汝今弃舍无自性之正道,爱着恶分别之斜径,分别臆造,障蔽真道,汝何用此大劬劳为?复次颂曰:

易达诸法无自性 难使他知有自性 汝复以恶分别网 何为于此恼世间

如以自宗极成梦幻等喻,能使通达世间诸法皆无自性。若令了知诸法有性,则非易事,以无共许喻故。以是我能破一切难,无人能答。是谁使汝故恼世间?诸世间人如蚕作茧,已为烦恼恶分别茧之所缠缚,汝今何为,复于其上,更以恶分别丝结成坚网,周匝遍绕故恼世间。汝应弃此妄诤,一切诸法如同影像,既无自相,亦无共相,岂有现量或比量耶?此中唯一现量,谓一切智智。复次颂曰:了知上说余破已 重破外答合等难 云何而是破法人 由此当知余能破

前安立缘起,及安立假设,破除他宗所余能破,善了知已。进观因果为相合生,为不合生,外人为答此难所说道理,则应重破。中论所说,唯遣分别,吾前已说。中论宁有破法之过?我此中亦非破他宗,以无可破性故。我岂是破法之人?又汝所立此相,由何能成正相,有谁不立自宗唯破他宗。故此破法人相,毕竟非理。如是等余能破即由此宗而当了知。始从“彼非彼生岂从他”。至“观察速当得解脱”。明法无我。次从“慧见烦恼诸过患。”直至此颂,明人无我。

今当宣说空性差别。颂曰:

无我为度生 由人法分二

略说无我有二:谓法无我与人无我。何故演说二种无我?曰:为度生。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颂曰:

佛复依所化 分别说多种

由所化众生有种种意乐,即此二种无我。佛复分别演说多种。颂曰:

如是广宣说 十六空性已 复略说为四 亦许是大乘

经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数空、本性空、一 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如是广说十六空已。又云:“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复说四空,又说此诸空性名为大乘。若空不空,都无少法。如是诸行,唯由所化众生增上,随世俗说,如说色等。中论云:“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此中且说内空。颂曰:

由本性尔故 眼由眼性空 如是耳鼻舌 身及意亦尔

非常非坏故 眼等内六法 所有无自性 是名为内空

经云:“云何内空?内为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此中常者谓不舍本性,此复暂住即灭,非全坏故”。此谓若法有自性,则应是常,或永失坏?中论云:“性从因缘出,是事则不然,性从因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有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论师论中所说差别行相,如是本性。论师许有耶?曰:如薄伽梵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说法性可许是有。此法性为何等?曰:即眼等之本性。眼等本性为何?曰:谓不造作,不观待他,离无明翳慧所通达之本性。此性有耶?曰:谁云此无?此若无者,诸菩萨众复为何义,修学波罗蜜多道。然诸菩萨为通达此法性故,如是勤修百千难行。如经云:[善男子!当知胜义,不生、不灭、不住、不来、不去。非诸文字所能诠表,非诸文字所能解说,非诸戏论所能觉了。善男子!当知胜义,不可言说,唯是圣智各别内证。善男子!当知胜义,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为何义故,诸菩萨众,剃除须发,披着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复为证得此法性故,勤发精进,如救头然,安住不坏。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无益。诸佛出世亦无有益。由有胜义,故诸菩萨名胜义善巧]。外曰:噫!既不许少法是有自性,忽许无所造作,不待他成之本性,汝诚可谓自相违者。答曰:是汝未了中论意趣。此中意趣谓愚夫所取眼等缘起自性,即是彼等本性者,则修梵行徒劳无益,由彼非是眼本性故。为见此性而修梵行,则成有益。此复我待世俗谛故,说不造作,不待他成。若性非是愚夫所见,说名本性则应道理。唯此非胜义事,亦非无事,以此本性即寂灭故。又此本性,非唯论师许有,亦能令他受许此义,故立此本性为二极成。有说热等为火等本性,如彼所说毕竟非理。由是缘起,即造作故,有所待故。以有彼故,则说无造,不待他成,不应道理。此中谓无胜执性故,于世俗中如义成立故,广辨已了,当说正义。此中言眼等由眼等性空者,显自性空。非说眼等由离内作者故空,亦非由二取性空,谓由此一法无彼一法,说名为空。此中外空。颂曰:

由本性尔故 色由色性空 声香味及触 并诸法亦尔 色等无自性 是名为外空

经云:“云何外空?外谓外法,即是色等。色由色空,乃至法由法空,如前非常非坏,本性尔故”。等广说义,遍入下释一一空中。颂曰:

二分无自性 是名内外空

经云:“内外诸法,无内外法自性,名内外空。”颂曰:

诸法无自性 智者说名空 复说此空性 由空自性空

空性之空性 即说名空空 为除执法者 执空故宣说

经云:“云何空空?空谓一切法空。此空复由空空,是名空空”。有执空性为实法者,为破彼等执空法故,说此空空。如云:[为破诸分别,故说甘露空,若复执着空,佛说极可呵]。颂曰:

由能遍一切 情器世间故 无量喻无边 故方名为大

离十方外,别无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由方能遍一切众生,故名为大。由遍十方而修慈无量等。十方即是无量之喻,由无边际,故亦名大?颂曰:

由是十方处 只十方性空 是名为大空 为除大执说

经云:“云何大空?谓东方由东方空”。有执十方无量,于十方上起实大执,为除被执,说此大空。如胜论派执方为实。颂曰:

由是胜所为 涅槃为胜义 彼由彼性空 是名胜义空

为除执法者 执涅槃实有 故知胜义者 宣说胜义空

经云:“云何胜义空?胜义谓涅槃。当如此中涅槃由涅槃空”。有执涅槃为实法者,为除彼执,故说此空”。义谓所为句,或所知句。颂曰:

三界从缘生 故说名有为 彼由彼性空 说名有为空

经云:“云何有为空?有为谓三界,当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颂曰:

若无生住灭 是法名无为 彼由彼性空 说名无为空

言由彼者谓由无为。经云:“云何无为空,无为谓无生、无灭、无住、无异,当知此中无为由无为空”。颂曰:

若法无究竟 说名为毕竟 彼由彼性空 是为毕竟空

经云:“云何毕竟空?究竟谓常究竟断究竟,若法究竟不可得,是名毕竟,当知此中毕竟由毕竟空”。颂曰:

由无初后际 故说此生死 名无初后际 三有无去来

如梦自性离 故大论说彼 名为无初际 及无后际空

经云:“云何无际空?若法初后不可得,则无中间。若法初后中间俱不可得,即无去来。当知此中初后中间,由初后中间空,非常非坏”。初谓初际,后谓后际。颂曰:

散谓有可放 及有可弃舍 无散谓无放 都无可弃舍

即彼无散法 由无散性空 由本性尔故 说名无散空

经云:“云何无散空?散谓可放可弃可舍。当知此中无散由无散空”。散谓有可舍,无散谓全无可舍。颂曰:

有为等法性 都非诸声闻 独觉与菩萨 如来之所作

故有为等性 说名为本性 彼由彼性空 是为本性空

经云:“云何本性空?谓诸法本性!无作、无为,非声闻作”。颂曰:

十八界六触 彼所生六受 若有色无色 有为无为法 如是一切法 由彼性离空

此是一切法空。经云:“云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谓有为无为,十八界谓内六处,外六处,六识身。六触,谓眼和合触,至意和合触。由触为缘所生六受,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颂曰:

变碍等无性 是为自相空

何为色等自相,为广说故。颂曰:

色相谓变碍 受是领纳性 想谓能取像 行即能造作各别了知境 是为识自相 蕴自性谓苦 界性如毒蛇

由摄持义同说界以毒蛇为相。颂曰:

佛说十二处 是众苦生门

以是出生众苦之门故。颂曰:

所有缘起法 以和合为相

和合为缘起相。以缘起,是由和合之所显故。颂曰:

施度谓能舍 戒相无热恼 忍相谓不恚 精进性无罪

精进,以摄持善法为相故。颂曰:

静虑相能摄

能摄一切善法故。颂曰:

般若相无著

趣向涅槃故,不着一切故。颂曰:

六波罗蜜多 经说相如是 四静虑无量 及余无色定 正觉说彼等 自相为无嗔

世尊说彼无嗔为相,由离嗔恚乃能得故。颂曰:

三十七觉分 自相能出离

出离谓解脱。以此是出离生死之因,能得出离,故名能出离,即以能得解脱为相。静卢等义如前已说。颂曰:

空白无所得 远离为自相

由诸法无所得,不为分别垢所染污。故空解脱门以远离为自相。颂曰:无相为寂灭 第三相谓苦 无痴八解脱 相谓能解脱

无相解脱门,由相不可得故,寂灭为相。第三谓无愿解脱门,此以苦与无痴为相。由正观察诸行为苦,及以正慧观诸行性,不希愿故,故第三解脱门以苦与无痴为相。八解脱者,谓有色观诸色,是第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是第二解脱。净解脱第四静虑性,是第三解脱。四无色解脱,如前已说。想受灭,是第八解脱。此诸解脱,能从等至障中得解脱故,以能解脱为相。颂曰:

经说善决择 是十力本性

下文所说十力,当知以善决择为相。由善决择无障碍相,故名为力。颂曰:

大师四无畏 本性为坚定

四无所畏者,谓佛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佛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因。如经广说。或佛自称,我已永尽诸漏。广说乃至,依法立难。佛于是漏犹未永尽,或佛宣说,诸障碍法染必为障,广说如前。或佛宣说正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正尽众苦,作苦边际,乃至广说。此诸无畏,以极坚定为相,谁亦不能有所动故。颂曰:

四无碍解相 谓辩等无竭

四无碍解至下当说,彼等以无竭为相。颂曰:

与众生利益 是名为大慈 救护诸苦恼 则是大悲心喜相谓极喜 舍相名无杂

大慈,以与作利益为相。大悲,以救护诸众生苦恼为相。大喜,以极欢喜为相。大舍,以离贪嗔无杂为相。颂曰:

许佛不共法 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夺 不夺为自相

佛十八种不共法。如经云:[善现!始从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终至无依入般涅槃。于中如来,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忆念无退,等持无退,般若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若智若见于过去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末来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此十八种佛不共法,以不可夺为相,由常无误失等,他人不能得其便故.此等广释,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应当了知。颂曰:

一切种智智 现见为自相 余智唯少分 不许名现见

若有为自相 及无为自相 彼由彼性空 是为自相空

已说自相空。颂曰:

现在此不住 去来皆非有 彼中都无得 说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 由使自性离 非常亦非坏 是不可得空

过去未来,已灭未生故,现在不住故,三世皆非有。经云:[不可得谓此中求三世不可得,当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颂曰:

诸法从缘生 无有和合性 和合由彼空 是为无性空

和合性谓从和合所生,由从因缘生故,和合性非有。自性谓无性,彼之空性,即无性自性空。如是已广说十六空,当说四空。颂曰:

应知有性言 是总说五蕴 彼由彼性空 说名有性空

有性谓五蕴。此有性由有性空。颂曰:

总言无性者 是说无为法 彼由无性空 名为无性空

无性谓无为法,虚空涅槃等。此无性由无性空,是为无性空。颂曰:

自性无有性 说名自性空 此性非所作 故说名自性

自性谓本性,非声闻等之所作故。自性由自性空,是为自性性空。颂曰:

若诸佛出世 若佛不出世 一切法空性 说名为他性 实际与真如 是为他性空

他性谓最胜性,其最胜性谓常有性,或言他性,谓殊胜智所通达性。彼由彼性空,或言他性为彼岸所有,出世间故名为他性,即是实际,由不变故即真如义。空性为相之空性,名他性空。颂曰:般若波罗蜜 广作如是说

今当说信解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不共功德,结述般若品。颂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 遍达三有本无生 如观掌中庵摩勒 由名言谛入灭定

言如是者,显前所说观察道理。由前观察,发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真实之黑暗。彼复由世俗谛力,入灭尽定。灭定自性,亦非弃舍救护众生之意乐。颂曰:

虽常具足灭定心 然恒悲念苦众生

此菩萨加行属生死摄,增上意乐属涅槃摄。故于无依众生,恒时增长大悲。颂曰:

此上复能以慧力 胜过声闻及独觉

第六地菩萨以上,第七地等,能以慧力,胜过佛之声闻弟子及诸独觉。颂曰:

世俗真实广白翼 鹅王引导众生鹅 复承善力风云势 飞度诸佛德海岸

此菩萨之世俗功德,亦增上炽盛,能引导深植善根之众生群鹅,其飞度于诸佛功德大海之彼岸者,厥为二谛,即此菩萨之白广双翼也。

第七菩提心远行地

已说发第六心,今说第七发心。颂曰:

此远行地于灭定 刹那刹那能起入 亦善炽然方便度

入灭定者,请入实际。说真如名灭,此中息灭一切戏论故。此第七远行地菩萨,于第六地所得灭定,刹那刹那能入能起。经云:[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又此地中方便波罗蜜多亦最清净。当知唯由般若行相差别,名为方便、愿、力、智度,善择法时即是慧度,非余相故。第八菩提心不动地

已说发第七心,今说第八发心。颂曰:

数求胜前善根故 大士当得不退转 入于第八不动地

又彼菩萨,数数为求胜过以前之善根,即当入于第八不动地,得不退转,彼数数得胜前善根者。经云:[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排牵而去。若至大海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视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菩提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颂曰:

此地大愿极清净 诸佛劝导起灭定

又此菩萨初发心时,所发百万阿僧祇等十种大愿,于此地中皆得清净,故此地中愿波罗蜜多最为增上。此不动地菩萨立为童真地,第九地时得法王子。第十地时,得佛灌顶,如转轮王。不动地菩萨,入灭定时,诸佛世尊劝令起定。经云:[佛子!此住不动地菩萨,由本愿力故住此法门流。诸佛世尊与彼起如来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胜义忍随顺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弃如此忍门。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常现在前,种种寻伺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广说乃至[若诸佛世尊,不与此菩萨起一切智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由其如是起灭定故。颂曰:

净慧诸过不共故 八地灭垢及根本 已尽烦恼三界师 不能得佛无边德

无分别智如旭日东升,所有三界行一切能感生死之烦恼,如同黑暗,及其根本皆悉消灭。此地菩萨由断彼烦恼故,为三界尊长。然于尔时犹未获得诸佛世尊之功德,为得彼功德故,复更精进。经说:[彼时即入究竟涅槃]。故知此地已离三界欲,若未离欲定不能得究竟涅槃故。若此地菩萨已离三界欲,则生死永灭,如何圆满一切佛法耶!颂曰:

灭生而得十自在 能于三有普现身

此地虽已灭除生死,然由证得十种自在,由此之力受意生身,能现种种身,故此菩萨圆满一切资粮都不相违。十种自在,如经云:[得寿自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智观入故。得财自在,以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庄饰加持故。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得愿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现成佛故。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得智自在,已能示现佛力、无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觉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

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已说发第八心,今说第九发心。颂曰:

第九圆净一切力 亦得净德无碍解

第九地菩萨,力波罗蜜多,最极清净,亦得四无碍解清净功德。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此中以法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自相。以义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差别。以词无碍解,善能无杂演说诸法。以辩无碍解,能知诸法次第相续无间断性。

第十菩提心法云地

已说发第九心,今说第十发心。颂曰:

十地从于十方佛 得妙灌顶智增上 佛子任运澎法雨 生长众善如大云

又此菩萨住十地时,获得十方诸佛灌顶。如经云:[又此菩萨证得百万阿僧祇三摩地已,最后名一切智智灌顶大三摩地而现在前。此三摩地才现前已,有大宝王莲花出现,其花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广说乃至[以满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莲花而为眷属,菩萨身量与其莲花正等相称。此三摩地现在前故,示坐宝王莲花座上,彼适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诸佛众会,皆从眉间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萨而为灌顶]。又此菩萨智波罗蜜多最极清净,为欲生长世间善根稼穑故,任运降澎甘露法雨,犹如大云。

已说发第十心,今说从第一菩提心起所得功德之数。颂曰:

菩萨时能见百佛 得佛加持亦能知 此时住寿经百劫 亦能证入前后际

智能起入百三昧 能动能照百世界 神通教化百有情 复能住游百佛土

能正思择百法门 佛子自身现百身 一一身有百菩萨 庄严围绕为眷属

如经云:[既出家已,一刹那顷、瞬息、须臾,能证菩萨百三摩地,见百如来,彼佛加持皆能了知。能动百世界,能往百刹土,能照百世界,成熟百有情,能住寿百劫。于前后际各能入百劫,于百法门能正思择,示现百身,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围绕]。颂曰:

如极喜地诸功德 如是住于无垢地 当得功德各千种

如发第一菩提心菩萨,所得功德皆是百数。即彼功德,发第二菩提心之菩萨,各得千数。又彼功德,于第三菩提心等五地时。颂曰:

余五菩萨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 次得百千俱胝量 后得俱胝那由他 百转千转诸功德

此中发第三菩提心之菩萨,当得百千所说功德。发第四心菩萨,当得百俱胝功德。发第五心菩萨,当得千俱胝功德。发第六心菩萨,当得百千俱胝功德。发第七心菩萨,当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以上功德,计算俱穷,当以微尘而数。颂曰:

住不动地无分别 证得量等百千转 三千大千佛世界 极微尘数诸功德

菩萨发第八心,如所说功德,当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颂曰:

菩萨住于善慧地 证得前说诸功德 量等百万阿僧祇 大千世界微尘数

发第九心菩萨,所说功德,与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相等。颂曰:

且说于此第十地 所得一切诸功德 量等超过言说境 非言说境微尘数

菩萨发第十心,如上述功德,当得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言且说者,显说功德之次序,谓犹不止此数。又此菩萨,颂曰:

一一毛孔皆能现 无量诸佛与菩萨 如是刹那刹那顷 亦现天人阿修罗

发第十心菩萨,能无分别,于自身中一一毛孔,示现无量诸佛,各有无数菩萨而为眷属。刹那刹那,各现异相,又能于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示现五趣有情,人等各异不相紊乱。亦字摄未说者,谓于应以帝释、大梵、护世、人王、声闻、独觉、如来等身而教化之有情,即能任运示现帝释等身而为说法。此诸功德差别,广如经说。

已说菩萨地功德,下略说佛地功德,由称颂门,赞佛世尊。颂曰:

如净虚空月光照 生十力地复勤行 于色界顶证静位 众德究竟无与等

譬如明月于净虚空中,能照耀一切众生。如是已得第十发心,净治能障佛法之黑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为得佛地故复更精进修行。由此精勤故,诸佛世尊唯于色究竟天得无上智,此地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诸功德至此为极,最殊胜故。亦是无等,以无与此相等者故,更无过上者故。世尊于彼成正等觉时,一刹那顷即得一切智智。颂曰:

如器有异空无别 诸法虽别性无差 是故正知同一味 妙智刹那达所知

如瓶盘等器虽有差别,然彼上之虚空毫无差别,同无碍故。如是色受等法虽有差别,然彼上之真实义,无生为相,亦无差别。是故当知此真实义唯是一味,此复唯以一刹那智周遍了知。故佛世尊,唯以一刹那智而得一切智智也。

外问,颂曰:

若静是实慧不转 不转而知亦非理 不知宁知成相违 无知者谁为他说

既安立无生为色等诸法之真实义。又安立彼为可知。若时安立寂静为真实义,则于彼义,应许智慧毕竟不转。以若于不生为性之真实义,智慧转者,为以何行相转。由无行相,故于真实义,智慧应不转,若慧不转,则说决定所知,不应道理,云何可说遍了知此耶?若谓不知即是遍知真实义,亦不应理。何以故?若不遍知,宁是能知,应成相违。说不知为知互相矛盾,故不遍知,如何是知。若无有心,则亦无知者,汝等谁复为他宣说,云我知真实义。如是行相,而令他了知耶?是故此说不应道理。答彼颂曰:

不生是实慧离生 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

此中若识随取彼相,即说此识了知彼境。如识生时带青行相,即说知青。如是此智生时,随取真实义之行相,即安立为知真实义。为显此智随取彼相,故曰:[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即依缘彼行相而立。言[如心有相]等,是取共许之喻,如前已说。故由假名立为达真实义,实无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

又汝说云:若无知者,谁复为他宣说真实义如是行相耶?今当解释,此智虽是不生,然于世间亦非不能显示真实。颂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 化身虚空及余物 彼力发音说法性 世间由彼亦了真

诸佛如来,住何色身现证法界,此身是由百福所感,具足不可思议种种身相,是诸菩萨受用法乐之因,即于现在仍说法要。如云:[曼殊室利!当知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由此百福所感色身,发出如来加持音声,世间堪闻如是行相正法器者,便能无倒了解真实。不但百福所感色身,即此加持之化身,发出显示诸法真实义之声音,世间由此亦能了解真实义。又非但化身,即如虚空,及余草木岩壁等物,虽无心心所,然由彼力,亦能发出声音,世间由此了解真实。诸无心心所法,现在既无分别作用,云何能为说法之因耶?当举外喻以明斯义。颂曰:

如具强力诸陶师 经久极力转机轮 现前虽无功用力 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 现前虽然无功用 由众生善与愿力 事业恒转不思议

由何力故,虽无分别,而能称其所化机宜,饶益无边诸有情界,谓诸菩萨昔发大愿,如佛世尊现无分别,犹摩尼宝及如意树,随其所宜饶益众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动,教化众生而不失时。愿我亦能如是。由此愿力,与诸众生堪闻是法善业成熟,故有如是事业差别。由是当知,现前虽无功用,而能宣说法真实义,饶益有情。

今当说佛法身。颂曰:

尽焚所知如干薪 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灭 由心灭故唯身证

智慧自性身,尽焚一切如同干薪之所知。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诸佛法身。是故经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尔时法身不生不灭,依此故云:[曼殊室利!当知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由于此智真实义境,诸心心所毕竟不转。故依世俗,立为唯由身证。颂曰:

此寂灭身无分别 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 离戏论者始能见

若身现证此真实义,即说彼身为寂灭性,由其永离心心所故,性虽寂灭,然能饶益有情。故云:[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义谓此身虽无分别,如如意树及摩尼珠,亦为成满所欲之因。此身为利世间故,尽未来际,常住于世。言常者,表久远住。是故当知,生死未空,虚空未尽,诸佛恒以此相饶益有情安住世间。又此百福相好庄严之身,唯诸菩萨已离戏论,久修福智二种资粮,证得无垢净慧镜者,始能现见;有戏论者,则莫能见。

余等流身,或从法身起,或由色身之力而起。唯以调伏众生因缘而起,为显此身威力差别亦不可思议。颂曰:

能仁于一等流身 同时现诸本生事 自生虽已久迁灭 明了无杂现一切

未得一切智智之前,无始以来自本生事,虽皆久已迁灭。然为显示彼一切故,便能同时,于一等流身中,明了无杂任运示现,一切本事,如明镜中现众色相。

又佛往昔行菩萨行,于何所,为何事,如何行,如是一切,皆能于一身中任运示现。颂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 诸佛身行威力等 声闻僧量如何行 诸菩萨身若何等

演说何法自若何 如何闻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 于一身中能普现

诸佛世尊昔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供事何等诸佛世尊,于何等佛刹,以吠琉璃宝,玛瑙宝,帝青宝,颇胝迦宝为地,宝树围绕纵横相等,其中有情差别庄严,诸佛世尊示现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现。又彼诸佛世尊,身行之殊妙威力,及彼声闻僧众,数量若干,如何修行法随法行,乃能成彼声闻僧伽。又彼诸佛之佛刹中,诸菩萨众,相好严身形量具足,如何受用衣食卧具等事,演说何法,为说一乘抑说三乘,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现。又于尔时自身若何,为生婆罗门等何等种姓成就何等色身智慧,为是在家,为是出家。听闻法已,为受有余学处,或无余学处。修何种行,以何衣食庄严具等,供养诸佛世尊及彼声闻菩萨,经几久时,供几许量,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现。如说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本事。颂曰:

如是持戒修忍进 禅定智慧昔诸生 彼等无余一切行 于一毛孔亦能现

此接前颂[于一身中能普现]句,显往昔所修六度诸行皆能于一身中普现。又非但能于一身中普现一切,即于一毛孔中亦能普现一切诸行。又非唯能现自所修行。颂曰:

诸佛过去及未来 现在尽于虚空际 安住世间说正法 救济苦恼众生者

彼初发心至菩提 一切诸行如己行 由知诸法同幻性 于一毛孔能顿现

且如通常幻师,唯以咒力尚能于自身中,示现种种物相。何况诸佛世尊与诸菩萨,已知诸法本性与幻事性全无差别,岂不能现,谁有智者仍不能解或反生疑。是故智者,当由此喻增上信解。

如自诸行与诸佛行,于一毛孔皆能顿现。颂曰:

如是三世诸菩萨 独觉声闻一切行 及余一切异生位 一毛孔中皆顿现

已说身圆满次显虽无分别,而得随欲自在圆满。颂曰:

此清净行随欲转 尽空世界现一尘 一尘遍于无边界 世界不细尘不粗

诸佛世尊,随所欲门,能于一微尘境上,示现尽虚空际一切世界,然世界不细,微尘亦不粗,各住本性,而能随欲示现也。又云:[一尘遍于无边界]。谓诸佛世尊,略起欲念,即能现一微尘,遍于无边一切世界。如是颂曰:

佛无分别尽来际 一一刹那现众行 尽瞻部洲一切尘 犹不能及彼行数

佛无分别,尽未来际,每一刹那示现众行之数量,尽南赡部洲所有微尘数量,犹不能及。此等是由不共功德门,称赞世尊。

佛地是由十力所显,故当略说少分差别。颂曰:

处非处智力 如是业报智 知种种胜解 种种界智力

知根胜劣智 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 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 如是死生智 诸漏尽智力 是谓十种力

此中且说,处非处智力。颂曰:

彼法定从此因生 知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 智无碍着说名力

言“彼法定从此因生”者,仅是一例。有从因生者,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异熟;有从此得者,如从圣道能得涅槃,如是等类皆此中摄。若彼法定从此因生,即说此是彼处,处是因义;与上相违,即名非处。谓若此法不生彼法,此法即非彼法之处。如从善业不生不可爱果,及得见道不更受第八有。故此远离一切障品之智,即立为诸佛世尊之力。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广说。

今当说业异熟智力。颂曰:

爱与非爱违上相 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 遍三世境是为力

可爱业,非可爱业,爱非爱杂业,能尽因无漏业,与彼三业之异熟,亦如其业有种种差别。总凡三世所摄一切世间,自性差别,佛皆遍知。此遍一切所知之智,于任何境皆无碍着,即安立为世尊之业异熟智力。如经广说。

今当说种种胜解智力。颂曰:

贪等生力之所发 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 智遍三世名为力

此中贪字表示烦恼,故亦摄嗔等。等字则摄信等善法。生字表示贪等种子。由此出生贪等故,故由贪等与信等种子,所摄持之意乐,即名增上胜解。及增上意乐,欲志胜解。又此胜解,虽由余法之所覆蔽,然佛一切种智,亦能知彼自性差别。即安立为诸佛世尊之种种胜解智力。如经广说。

今当说种种界智力。颂曰:

诸佛善巧界差别 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 遍诸界别说名力

本性、自性、空性,是诸异名。诸佛善巧一切界差别之智,了知眼等界性为内空等相。于此无量差别无障碍转,即安立为种种界智力。广如经说。

今当说根胜劣智力。颂曰:

遍计等利说名胜 处中钝下说名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 种智无碍说名力

遍计谓不实增益。遍计即根,能生贪等有自在故。等字摄信等诸善法因;胜字谓殊胜;劣字谓处中与钝下位;眼等,谓眼等二十二根。此中了达诸根自性,与互为因果之无碍智,即安立为根胜劣智力。广如经说。

今当说遍趣行智力。颂曰:

有行趣佛有行趣 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 智无障碍说为力

此中行谓道迹,若于何行,有趣一切道之本性,即名遍趣行。有行能趣佛地,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者趣天,乃至有者趣地狱。等字表示有种种相,此中若有某行能趣某处,诸佛如来即如实知,彼行趣于彼处。是故世尊于一切行无障碍智,即安立为遍趣行智力。如经广说。

今当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颂曰:

无边世界行者别 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 智无障碍说名力

无边世界中,由行者差别,遂有无边差别。静虑有四,解脱有八,奢摩他谓等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为相。次第等至有九,谓四静虑、四无色、想受灭等至。杂染因谓无明与非理作意等。清净因谓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等。佛智于彼由行者差别,有无边差别之静虑等,无障碍转。即安立为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广如经说。

今当说宿住随念智力。颂曰:

过去从痴住三有 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 彼彼智慧说为力

言从痴者,是说随念之境。谓从无始生死传来一切宿住。言尽情者,摄无边际诸有情界。言并因者,摄彼之因缘。如经说:[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等。其中若念:[如是形状]。是并行相随念。若念:[我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是并处所随念。余文即并因随念。如是于一切宿住并因缘、处所、行相。诸佛世尊智无障碍,是为宿住随念智力。诸佛世尊由此力故,于过去世心心所皆如实知。实知有无善根,如应说法皆令有果。广如经说。

今当说死生智力。颂曰:

尽虚空际世界中 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 清净无碍说名力

死谓诸蕴坏灭,生谓结生相续。一切世间若死若生尽虚空际,由种种业之所支配。如是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刹那皆能任运如实遍知。世尊此智究竟清净,于任何境都无障碍,即安立为死生智力。诸佛世尊非但能知有情死生,以净天眼亦能了知无量无边成劫坏劫。如经广说。

今当说漏尽智力。颂曰:

诸佛一切种智力 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 于彼无碍智名力

此中烦恼,谓无明与贪等,能烦恼三界故。若法于心染着、薰习,随逐而转,是名习气。烦恼边际,薰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声闻独觉以无漏道断除烦恼,然终不能断彼习气。如油花等虽已除去!然瓶衣等,由与彼等久相触故,犹有微习可得。如是诸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习气仍在。由昔世中多作猿猴,故跳跃而行。由昔世中作婆罗门,故唤他为婢,世尊虽遮,终不能改。其中无明习气,能障了达所知,贪等习气亦为身语如是行相之因。无明与贪等习气,唯由一切种智于成佛时乃能永断,非余能断。故若尽断一切烦恼习气,及断能使习气相续之烦恼,诸佛妙智于彼一切无障碍转,即安立为漏尽智力。如经广说。

如是一切究竟圆满如来智境,不可思议。复具其余一切功德,恒时不离法身而住。一一功德若广分别,唯有虚空方堪为喻。能为堕入欲有见及无明四暴流中,无依怙者,作大依怙。诸佛世尊如是十力,于普光明佛地究竟清净。诸佛色身一一毛孔,大丈夫相及诸随好,力无所畏,及不共佛法等功德差别,唯是诸佛所行境界。设若宣说,以是诸佛自智境故,寿量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不作余事汲汲宣说,犹不能尽,何况菩萨独觉声闻,岂能了知宣说诸佛一切功德。

当以譬喻,显示斯义。颂曰: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如妙翅鸟羽翅丰满,仗承风力善能致远,然彼非由虚空穷尽而还,是由自力用尽而回转也。如来功德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且诸菩萨安住十地,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尚不能尽说如来功德,何况独觉或诸声闻,岂能了知功德究竟。非由功德已尽而止,是由自身慧力已尽而止也。

若时彼等于佛功德尚不能知,不能宣说。何况我等被无明翳之所障蔽,于如实义皆不现知,岂能赞说如来功德。故非我处。颂曰:

如我于佛众功德 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 故我无疑述少分

如是我于如来功德,虽全不知,然能无疑述少分者,是依他教而说。故曰:[然由龙猛已宣说]。

此论中总说诸佛甚深法性与广大功德。颂曰:

甚深谓性空 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 当得此功德

今当说佛化身,此是声闻、独觉、菩萨共同境界,共同方便,随其所应,亦是异生境界,任运成为善趣等因。颂曰:

佛得不动身 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 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 咸导至涅槃

虽佛世尊已出三界,然以化身,随顺世间现示有父母等,重来三界,如其所应演说正法。诸有情界有种种行,佛皆导令安住涅槃,言以大悲心者,谓非为名闻及望报恩等。

如是已说如来身建立。次明佛于一乘说有三乘,是密意教。颂曰:

离知真实义 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 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 无等无别乘

若不了知真实义,不能尽断一切烦恼。诸法所有不生为性之真实义,都无别异,如前已说。虽见有异,然彼无别,故真实义性无变异。由无差别无变异故,则缘真实义之智,亦同一性。若自性有多者,则智不能通达真实,以如本性未通达故。如是由真实义唯有一故,缘真实义之智,亦无差别,故唯一乘,非有三乘。经曰:[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言大乘者,大谓诸佛世尊,由永断无明证得离障智故,诸佛之乘故名大乘。或乘即大,名为大乘。由具不可思议佛智者,住彼乘故。或由能缘无边诸法差别故,或由永断一切无知故。由彼是乘,亦即是大,故名大乘。

若大涅槃唯有一者,云何经说以声闻独觉乘,亦能般涅槃耶!此是如来密意语言。颂曰:

众生有五浊 能生诸过失 故世间不入 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 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 度尽诸有情

能令身心都无堪能,故名五浊。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寿命浊,由是烦恼增上转因,彼能摧坏殊胜胜解,故亦阻止希求如来无上妙智。是故世间于佛甚深难通达智,不能趣入。然佛世尊,不因众生暂非法器,即便弃舍不令解脱。由佛世尊具足妙智大悲方便,往昔曾发广大誓愿:愿我度尽一切有情。故于度众生事,不稍懈废,更求其余度生方便,要由余门满所愿故。

由诸众生有多障缘障入大乘,复应将诸世间安立涅槃。颂曰:

以是如智者 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 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 次乃说一乘

此喻广如妙法莲华经说。略谓如大商主,于未至宝洲之中间,为休憩故,变作化城。如是世尊,亦于未至大乘之前,由于方便善巧门中,依止寂灭快乐,宣说声闻独觉二乘,而为得入大乘方便。后为已断生死烦恼者,宣说唯一大乘。彼等亦当如佛,圆满资粮证得一切智智,宣说一乘之理,如集经论等应当了知。

今当宣说世尊证菩提时与住世时。颂曰:

十方世界佛行境 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 然此秘密未尝说

诸佛世尊,由化身门,虽现降生与涅槃等,然化身之因,成菩提时量,今当宣说。谓如佛智所行境界,尽尔许世界中所有微尘数量,世尊成佛之劫数亦尔。昔未修集善根者所难以信解,故此秘密未可为说。若能于此增上信解,即得无量福德资粮,故亦有处为彼宣说。

如是已说证菩提时,其后当说住世时量。颂曰:

直至虚空未变坏 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 佛岂入于寂灭处

世尊系从般若波罗密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之所养育。是故当知世尊未来之寿量,是直至虚空未坏,一切世间未皆成佛,终不入于大般涅槃,诸佛为欲饶益一切有情,尽未来际救度众生,此大悲心,其相云何?颂曰: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食谓五欲尘。由贪着而食,是啖杂毒之食,能为大苦之因故。执彼为实者,是由愚痴过患而生。如佛世尊,于彼生死众生啖毒食者,所生之哀愍。假使慈母,见自爱子误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由大悲心所养成者,岂入涅槃。

由大悲心,能阻止入涅槃之意乐,故佛世尊,观见世间为种种苦之所迫切,不般涅槃。颂曰:

由诸不智人 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 故佛不涅槃

由不智人,执实有事,深信业果生人天趣,此定当受生死位苦,亦当受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诸有成就邪见执无事者,当堕地狱等诸罪恶趣,亦定当受前说众苦。故佛世尊,缘苦众生起大悲心,遮止佛意不入涅槃,常住世间。颂曰:

月称胜苾刍 广集中论义 如圣教教授 宣说此论义

如离于本论 余论无此法 智者定当知 此义非余有

如离中论,余论未有无倒圆满说此空性法者。如是智者决定应知,我等此中所说论义,并释妨难,如空性法,亦是余论所未有者。是故有说,经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许世俗,当知此说是未了知中论真义。有说萨婆多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说世俗,当知彼等亦是未知中论真义,以出世法与世间法相同,不应理故。故诸智者,当知此宗是不共法。有由不知菩萨意趣,不解真实义者,仅闻此文便生布畏,遂即弃舍此出世法,今为无倒显论真义。颂曰:

由怖龙猛慧海色 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 望月称者心愿满

若谓: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论师,彼等是否闻文生怖,弃舍无倒显示缘起义者,即如是答。如何乃能通达此义?颂曰:

前说深可怖 多闻亦难解 唯诸宿习者 乃能善通达

由见肊造宗 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 莫乐他宗论

如诸外道,昔未植信解空性之习气,虽断欲色无色三界烦恼,自能创立宗派,然于能仁所说胜义,不能信解。如是彼等,虽已成就如是多闻,然无信解空性种子,故犹不能了解空性。若有宿世建树信解空性习气,即于现在,唯由因力,亦能通达空性渊底。虽执外道邪论为真实者,现见唯由因力,亦能测度空性渊底。故除中观宗外,由见他宗臆造之理亦如说有我之邪教,应当舍离爱乐之心,不以为奇。唯增上信解空性之正见,最为希有。颂曰:

我释龙猛宗 获福遍十方 惑染意蓝空 皎洁若秋星

或如心蛇顶 所有摩尼珠 愿普世有情 证真速成佛

此入中论,是能光显深广理趣,安住大乘,成就不可夺之智悲,能于壁画乳牛构取牛乳,破除实执之月称阿阇黎所造。

证多如经录 倘后有译者 依本释翻译 正直善观察

迦湿弥罗圣天王时,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论师,与西藏跋曹日称译师,于迦湿弥罗无比大城宝密寺中,依迦湿弥罗本翻译。后于拉萨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论师,与前译师,依照东印度本善加校改决择。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入中论 月称菩萨造 法尊法师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