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西胡续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自《汉书·西域传》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后世所记胡人容貌,如《世说新语》(六。)记康僧渊,《太平广记》(二百四十八。)引《启颜录》,记隋三藏法师,又(四百三十五。)引《朝野佥载》记宋蔡事,无不如是。《北史·于阗传》言:“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惟此一国,(于阗。)貌不甚胡。”《唐书·突厥传》言:“颉利族人思摩,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故但为夹毕特勒而不得为设。”是胡之容貌,显与他种不同。而其不同之处,则“深目多须”四字尽之。隋唐以来,凡非胡人而貌类是者,亦谓之胡。《刘宾客嘉话录》言:“杨国忠知吏部铨,呼选人名,引入于中庭,不问资序,短小者通道参军,胡者云湖州文学。”李匡义《资暇录》(下。)云:“俗怖小儿日‘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嘲邓艾吃。”《东观奏记》:(上。)宣宗问宰臣白敏中曰:‘有一山陵使,胡而长,其人姓氏为谁?’敏中奏:‘景陵山陵使令狐楚。’”《侯鲭录》:(四。)

“王晋卿尝过巩洛间,道旁有后唐庄宗庙,默念始治终乱,意斯人必胡。及观神像,两眼外皆髭也。”是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此名当六朝时本施之胡人。《艺文类聚》(三十五。)载:“梁简文帝谢安吉公主饷胡子一头,启云:‘方言异俗,极有可观,山高水远,宛在其貌。’”即用《世说》所载康僧渊事,盖谓真胡人。至唐而中国人貌类是者,亦谓之胡子。《太平广记》(二百四之五。)引《御史台记》云:“邵景萧嵩俱授朝散大夫,二人状貌类胡。景鼻高而嵩须多,同时服朱绂,对立于庭。韦铿帘中独窥而咏曰:‘一双胡子著绯袍,一个须多一鼻高。’云云”。

又《云溪友议》载唐陆岩梦《桂州筵上赠胡子女》诗云:“自道风流不可攀,那堪蹙额更颓颜,眼睛深却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是自唐以来皆呼多须或深目高鼻者为胡或胡子。此二语至今犹存,世人呼须及多须之人皆曰胡子,俗又制鬍字以代之。《北梦琐言》(七。)载《蔡押衙诗》云:“可怜洞庭湖,却到三冬无髭须。”以其不成湖也。是唐人已谓须为胡。岂知此语之源,本出于西域胡人之状貌乎!且深目多须,不独西胡为然,古代专有胡名之匈奴,疑亦如是。两汉人书虽无记匈奴形貌者,然晋时胡羯,皆南匈奴之裔。《晋书·石季龙载记》云:“太子詹事孙珍问侍中崔约曰:‘吾患目疾,何方疗之?’约素狎珍,戏之曰:‘溺中可愈。’珍曰:‘目何可溺?’约曰:‘卿目畹畹,正耐溺中。’珍恨之,以告石宣。宣,诸子中最胡状,目深,闻之大怒,诛约父子。”又云:“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是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

《安禄山事迹》(下。)云:“高鞠仁令范阳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死,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事亦相类。夫安史之众,素号杂胡,自兼有突厥、奚、契丹诸部。晋之羯胡,则明明匈奴别部,而其状高鼻多须,与西胡无异,则古之匈奴,盖可识矣。自后汉以来,匈奴寝微,而东胡中之鲜卑,起而代之,尽有其故地。自是讫于蠕蠕之亡,主北垂者,皆鲜卑同族也。后魏之末,高车、突厥代兴,亦与匈奴异种,独西域人民与匈奴形貌相似,故匈奴失国之后,此种人遂专有胡名。顾当时所以独名为胡者,实因形貌相同之故。观《晋书·载记》之所记,殆非偶然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