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此狩野博士所录英伦博物馆所藏“唐大历四年沙州敦煌县户籍”也。《唐六典》“户部尚书职”:“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凡定户以仲年(子、卯、午、酉),造籍以季年(丑、辰、未、戌)。”大历四年,岁在己酉,正定户之年也。云“户主”者,《通典》引开元二十五年户令,云“凡户主,皆以家长为之”是也。云“户主索思礼,年六十五岁,老男”者,《六典》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唐志》:“天宝三载,更民十八以上为中,二十三以上成丁。广德元年,诏男子二十五为成丁,五十五为老。”又《六典》凡给田之制,丁男、中男以一顷,老男、笃疾、废疾以四十亩,寡妻妾以三十亩,若为户者(户主)则减丁之半。”此索思礼年六十五,故云“老男”。必书此者,以与授田之事相关故也。此下或书“寡”,或书“小男”,或书“废疾”,或书“小女”、“中女”,皆放此。云“昭武校尉、前行右金吾卫、灵州武略府别将、上柱国”者,“昭武都尉”,武散官,正六品上;“别将”,则唐制:上府别将职事官,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云“前行”者,《六典》:“凡任官,阶高而拟卑曰行。”此以六品散官任七品职事官,故曰“行”;又时已罢职,故曰“前行”也。“上柱国”者,励官第十二转。云“甲头某某”者,唐制:授官有团甲、过甲之制,授散官与勋亦然;言“甲头某某”者,犹唐以来言“某某下及第”、“某某榜下进士”矣。云“下中户”者,《六典》:“天下之户,量其资产,分为九等。”下中,则第八等也。云“不课户”者,《通典》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无课口者为不课户。诸视流内九品以上官,皆为不课户”是也。云“母汜氏上元二年帐后死”者,谓上元二年计帐上有其名,其后即死。已死而犹列于籍者,造籍者之失也。云“男游鸾,丹州通化府折冲”者,案《唐志》,丹州府名有“同化”,无“通化”。

然唐《袁秀严墓志》云“迁左威卫丹州通化府折冲”,正与此合。“折冲”者,“折冲都尉”之略。唐制:上府折冲都尉职事官,正四品上;中府,正四品下;下府,从四品上。不知通化府居何等矣。上“索思礼”名下,具散官、职事官、勋官三种,此仅具职事官、勋官而不著散官者,因勋官自上柱国以下授田各有差,而散官则与授田无涉故也。云“鸾男齐岳,年一十二岁,大历二年帐后编附”者,谓至大历计帐后,其名始编入也。云“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大历四年□口手实”者,《唐会要》(八十五):“开元十八年,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讫。”此行连用四印即是也。“手实”者,《文献通考》载宋熙宁七年吕惠卿议,引户令云:“手实者,令人户具其丁口、田宅之实也。”

《宋史·吕惠卿传》亦云“自供手实”。是前后所具丁口、田宅,皆出人户自供矣。云“乾元三年籍”者,乾元三年,岁在庚子,亦定户籍之年。《六典》注诸造籍起正月,毕三月。”故户籍以定籍之年名之,不以造籍之年名之也。云“合应受田陆拾壹顷伍拾巻亩”者,唐制:上柱国受田三十顷。思礼父子二人,勋皆上柱国,合受田六十顷;又思礼以老男为户主,合受田五十亩;游鸾为丁,合受百亩;又园宅地三亩,故合受田六十一顷五十三亩。下“安游璟户”,云“应受田三十一顷一亩”,亦上柱国勋田三十顷,丁田一顷,园宅一亩,与此同例也。云“威佰肆拾亩已受:廿廿亩永业,一十九亩勋田,一十四亩买田,一百六十七亩口分。三亩居住园宅,五十九顷十一亩未受”者,案从上应受田数中除去勋田六十顷、园宅三亩外,只余百五十亩为永业、口分之田,其中亩为永业,百一十一亩为口分(《唐志》:“丁、中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寡妻妾皆以二十亩为永业,余为口分,,而此口分得六十七亩者,此亦有说。盖思礼已老,游鸾又为他州四品职事官,均未必能躬耕。为之耕者,二奴也。二奴之年正在丁中,例得受田百亩。意其初以二奴之名受田二顷,然唐制奴婢无受田之文,于是即以思礼、游鸾之名受田百五十亩,然实际已受二百七亩。有司以其家勋田未受者尚多,又以游鸾官稍高,遂不复致诘,即据以定籍,故有参池也。

勋田六十顷仅受一十九亩,盖唐时职事官田与勋官田皆有名无实。下“安游璟”勋亦上柱国,而勋田未受半亩,亦其证也。田亩皆注所在地及四至者,为授受田也。“瓜渠,地在城东十五里”,疑即唐《沙州图经》之“北府渠,“孟授渠”亦见《图经》,云“长二十里”。《西凉录》云:“敦煌太守赵郡孟敏,于州西南十八里甘泉乡乡斗门上开渠溉田,百姓蒙赖,因以为号。”今城东一里,尚有此渠,知此渠自城西南迤至城东矣。

又:“安游璟,年伍拾叁岁,上柱国,开元二十五年九月五日授甲头王斛斯。”考《旧书·玄宗纪》开元二十九年,北州刺史王斛斯为幽州节度使”,当即其人。游璟于大历四年年五十三岁,上溯至开元二十五年,仅二十岁。上柱国,勋官第一,自白丁十二转乃得之,游璟此时似无遽得上柱国之理。疑游璟是岁代叔承户,其叔本有上柱国勋,游璟因而书之。唐制勋无袭法,又职事官田及勋官田未请受而身亡者,子孙不得追请(《六典》注)。游璟不知国故,因旧籍书之,有司以当时勋田本是虚名,亦不复致诘。可知唐时帐籍,固未能核实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