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

第一观阴下。第八依章解释。自为十文。初阴入境又二。初明阴境。次明十乘。初又略四。初略释三科。次明三科开合。三引二论以明同异。四正示境相。初又二。先列数。次阴者下。释名。初附小宗。示知境处。次释名中但以因果两释摄诸解尽。婆沙以略[廿/积]总等而释阴名。以轮门等而释入名。以分别等而释界名。

婆沙下。明离合。与俱舍同。俱舍云。愚根乐三。故说阴界处三。今文云迷。迷即愚也。言少分者。阴中名略。则无少分。入界则有。法处法界各含色心。故今且从。入界准可知。法含色心即二少分。合之为法。意但是心。余十唯色。言二少分者。如法入中有四类法。谓无表色。心所法。不相应行及三无为。不相应行。非色非心。即第三聚。同在法入。

数人下。第三。二论不同。又二。初引。次释疑。初又二。初正引二论。次释次第。初文者。先约心王似用。成论故先明之。故成论前后。有部同时。

若就下。判次第前后。言不得隔王者。王必前后。不合居中。故云不隔。

若论下。释疑。释云。既约言说。非行次第。

四又分别下。正示境相。又三。初略列诸阴由心。次略示境相难思。三正示心为所观之境。初又二。初通列诸阴。次引大小教证。初文者。入界名宽。故但从阴。后例界入。以识入识。界为初。何往不得。但彼识多含。故且从阴。故依经论皆从心造。见爱唯迷。故云秽污。但是从果。变化即功。巧五善根者。念处及燸等。五停治障。故且未论。五亲方便。是故云也。虽列正念法。意在华严。华严种种。义通十故。

次世间下。示境难思。又三。初举况夺其不知。次纵其知小。三破执显大。初又四。初稍九阴及华严心造。非凡能知。人间目嘱。尚叵穷尽。况复十界凡识宁知。故今且以报阴比决。令识下文不思议境。次凡眼下。举不见譬以譬不知。肉眼世智凡眼。三惑全在。名之为翳。尚暗真谛之近。况见中道之远。三弥生下。合譬。况失界内。偏真名一隅。界外圆中名边表四。如渴鹿下。重譬不知之人。

次纵令下。纵其知小三。故大集下。破执显大。又二。初引佛世不知之人为破。佛世尚自住小各执。执有门七方便名常见。说异能断。执成论观空名断见。说一能断。次况佛下。举佛灭后不知之人为况。 三引龙树大权破执。

然界内下。第三。正示心为所观之境。又四。初重明正境为诸法之由。次佛告下。先引小经阿含。次引大论为证。三若欲下。举譬。世出世阴如条如病。一念识心如根如穴如华。他治病。汤不过一两种。灸不过一两穴。四今当下。克示境体。略二从阴。如去丈就尺。略四从识。如去尺就寸。又若探取下。不思议境。说者一念。十界三科如丈。一界五阴如尺。唯一识心如寸。达一具已度入一切。则尺无非寸。丈无非尺(观境竟)。次观心非下。示能观十法。又二。初正明十观。次举三喻劝修(在第七卷末)。初又二。初明端坐观阴入。次历缘对境。初又二。初法说。次总喻大车。初又六。初列十法。次生起。三举譬。四称叹。五广解。六结示。

初文者。观法无十。逗根故十。虽复随根。唯妙心境。文十义十。根三意二。分近远故。近谓初住。远即极果。又次位远。极果下。三非全观。法为成观。故相从云也。

既自下。生起。

三举譬。又二。先譬。次合。初又二。先胜堂。次善尽。初文者。毗首是天家巧匠。帝释由修罗战胜。因造此堂。故号得胜。又千界第一。故名最胜。不能委消。下文自合。次善尽者。如张顾之徒。得笔墨之妙。此十观下。合。以此一合。双合二喻。最后亦同结二人。今先对二譬。次消合文。先胜堂者。横竖等合。不疎不密等。初则下。合巍巍等。意圆下。合非拙匠等。若合后譬。横竖等。合往郭逼真。微妙等。合图写等。初则下。合生气等。非诵文合填彩人。次释合文。言横竖者。通别二意。即十法中境穷实相名竖。包十法界名横。发心上求名竖。下化众生名横。安心彻理名竖。六十四番名横。若得此意。下文准知。若总十法。位位相望为横。一一至极名竖。遍摄诸法名收束。理幽为微。绝待为妙。不滥名精。次比名巧。初则以圆为真。指三为伪。中则第七为助。余皆为正。后则第九安忍。第十离爱。若观若说。无所缺少。名为意圆。安布收摄。名为法巧。遍摄名该。收入名括。以该故周。以括故备。依此说行。则四教。十六门。五时。八教。同归一心。尚非偏教教主所知。况暗证者。规圆矩方。法有准则。简真伪境。初有则也。正助相添。中有则也。安忍无着。后有则也。若至初住。名萨云若。

盖如来下。第四称叹。今依彼妙一乘故。还以法华文叹。迹乃大通为积劫。道场为妙悟。本即以本行为积劫。本成为妙悟。本迹虽殊。不遗斯二。身子等者。寂场机生。更施方便。三昧调熟。灵山始开。点示四一。演五佛章。法譬因缘在兹十法。故十境十法皆譬大车。是故结曰正在兹乎。世犹不知是法华三昧。此则如说修行。亦何谢於持读。但有相无相俱为方便。善取其意无令自欺。

一观心下。第五广解。文自为十。初更明境者。问。初应明观。那复说境。答。前虽指心。未示境相。恐疑犹有能造所造。故更依能观辨所观妙。所观妙已能观自成。又境为九本。故委明之。於境又二。初标。次释。释中又二。初思议。次不思议。初又为四。初明用思议意。次明思议之由。三正明思议。四总结。初明意者。文十义十。意显不次。故云先明等。明思议已。点示一心。故云易解。人见注云。非今所用。外别求者。远矣远矣。如为实施权。意在於实。开权显实。意在於权。乃至待绝。悉皆如是。乃至旨归。思之可见。

次思议下。明思议之由。由大小乘皆云心生。以教权故。故未云具。贬云思议。三若观下。正明思议之相。佛法界中皆实相者。无非法界亡泯诸法。谁善谁恶泯前界内三善三恶。谁有谁无泯前三有及二乘无。谁度不度泯於四弘能度所度。至后虽泯前。从渐来始终犹成可思议也。取后弃前二法俱失故。释名下。四段皆然。揽解成今不思议观。四此之下。总结。

次不思议。文异义异。意非次第。於中为七。初总明理境。次明自行境。三明化他境。四明结略自他事理以成三谛。五举譬。六明境功能。七收前事理自他归乎一心。初文又四。初引正教。次释境总名。三明境所摄法。四结成理境。初文者。前文云造即知是具彼功德林。广颂其相。又心造者不出三意。一者约理。理即是具。二者约事。三者变化。言约事者不出三世。三世又二。一者过造现。二者现造於现。三变化者。圣人同凡。并由理具方能事现。今但观理。总摄凡圣。

次法界下。释境总名。问。法界与法性何别。答。异名而已。云法界者。诸法界分。一切诸法皆以三谛而为界分。为显三谛故须云十。故释三字离合成三。初约真谛作所依释。十数是假。空为所依。能依於所。故十皆空。又此下。约於俗谛作隔历释。是故十法各有界分。从又此十下。约於中道作真如释。十法无非真如实理。若读此文。十法界三字随义为句。初番十字独呼法界字合。次十法字合界字独呼。后三字俱合。依此读文。三谛义显。三俱无相。寄事可分。由识三千空中易辨。千万翻覆三法凝然。能作此知。万法融治。

十法下。第三境所摄法。又二。先明三世间。次明十如。初又二。初正释。次结示。初又三。初明五阴世间。次明众生世间。三明国土世间。初明五阴。十法不同。又为三。初列十种五阴。次引论等证於佛界五阴。三总结十界以成世间。初如文。次引证又三。初引大论证法。次引无量义释疑。三重引大经证成佛界释无量义。三以十下。结。如文。揽五阴下。释众生世间。如揽指为拳。於中亦三。初列。次引大论证佛界成众生。三大经下。证成世间。即差别也。初引经。故大经中依正皆有十时差别。正则始自歌逻。终至老死。依则牙茎。终至结果。直约下。正结成。如文。十种下。释国土世间。十界所依。不出四土。文亦为三。初列四土。次引仁王证佛居名土。九界名阴名生。有土不疑故唯证佛。佛亦具三土。三土下。结成世间。次此三十下。总结示从心。问。为何教门立三世间。答。名在大论百八三昧中。

又十种下。释十如。故法华云。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性等。人皆读之。人皆暗之。故知十如随於十界。自成三谛。故南岳读之凡有三转。初以如为句。空也。次以相为句。假也。次以是为句。中也。常读且依相等为句。於中为三。先阴。次生。三土。初五阴十如又三。先标。次列。三释。释中自二。先总。次别。以总冠别。总别皆如。初文十如自为十段。初相中三法譬。合法如文。譬中云休否者。休。喜也。否。恶也。十界相望。善恶可知。昔孙[利-禾+登]等者。引事证相。汉末三人俱诣相者。相者唯记孙[利-禾+登]不记曹操。褰衣示之。相者大笑。乃知天下应为三分。曹公相隐如八界。孙[利-禾+登]相显如二界。远近皆记者。远如鸽雀及法师等。近如弥勒及记贤劫。亦如楞伽有四种记。一未发心。二适发心。第三密记。四无生忍。四中三远。无生则近。

如是性中又二。先正解。次破古。初亦三。初法如文。次譬中云燧人者。出火木也。此土先有燧人出火。故后名物名之为燧。观钻境燧。助以乾草。运功如手。惑断性。显义如火出。复能利物名烧一切。心亦下。合如文。

次世间下。破古。为二。先总。次别。别又为三。初涅盘下。破法华不明佛性。次有师下。破分十如以为权实。性成无常。三涅盘下。破净名菩提相是无常。却列涅盘而成就无常。

释体。如文。

释力中云烦恼等者。且寄四圣力用以释。若通论者。夫有心者皆十界用。六余如文。

次类解。即是别解。又二。先标。次释。释中自为四。恐烦难见。束为四类。故名类解。初三恶。次三善。如文。

三二乘类中云涅盘为相者。涅盘者即是无余。其法粗者名之为相。解脱者即法乐也。其法细者名之为性。得无余者可表二乘。得法乐者性必无改。五分为体者。只是色心。以戒为色。余四是心。言五分者。道俱戒事理定无漏慧二解脱者。了脱智也。无系为力者。以择灭慧离三界系。既后有等者。未来生阴名为后有。后阴生阴名后有田。二乘生尽故云不生。田是生义。大经云。一者亦果亦报。二者唯果无报。

四菩萨类中正因为体者。问。总中云色心为体。应须十界皆云色心。此中何以正因为体。答。圆释正因。正指色心。苦道故也。於中又三。初正释。次辨逆顺。十中从便。更约因缘。六道顺。界内二乘逆。二乘顺。界外佛菩萨逆。菩萨类多。随其行位以判逆顺。言淮知者。性相体三。总说因缘。力是因缘功能。作是因缘运用。果报是因缘习报。故知略即因缘。广即十相。三若依辨下。辨报有无。佛有报身。具如玄文。若大璎珞。乃成四句。

次众生十如。例前可知。

三国土十如者。委明四土。应辨横竖。具如净名释佛国中。今且用四以摄十界。同居六界。余三四界。亦可分方便二乘。实报菩萨。寂光在佛。

夫一心下。第四结成理境。恐人迷前。故重结之。於中又三。谓法譬合。初言无心而已者。显心不无。介者才有也。但异无心。三千三德悉皆具足。故大师一代演说。唯此止观言及三千。故知余虽云观。非观正宗。故所论皆略。故序中云。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良有巳也。凡诸释义不能取异诸教者。良由不语三千故也。

次例如下。譬。八相迁物者。相谓能迁。物即所迁。俱舍云。此谓生生等。於八一有。能八即本。随二四相故。大名本。小名随。以此八故。故成有相。言生生者。所谓小生生大生。余三亦然。此八望法不前不后。心与三千亦复如是。

今心下。合。非识是不思。非言是不议。此理境竟。

次问下。明修得境。又二。先问。次答。初文者。此自行境。故先问起以成行相。於前理性未论性过。故今须以四性推捡。今此问者且约所起。对理本具而为破执。其实但离本具性计。故下。答文。离四执已。还依本理。一念三千。又前云理具。又云修具。故须此捡以成行相。

次答中二。初约四种四句破执以明行相。次引证。初文二。先释。次结。初又四。初横四句。又为五。初引。二论。然此破性不同。三教。今唯理性寄二论者。论存教道。恐执教妨理。故引而破之。言无没无明者。梨耶恒有故云无始无没无明。次若从下。示各计之相。判属性过。计心为自。计缘为他。三若法性下。正破性计成过。又二。先破地师。法性非真缘者。还引所计。准理破之。心性俱非。地人僻计法性非心而许心具。亦可法性非缘而论具。何得不许摄师梨耶。次若言下。破摄师以他破自。法性之外别有梨耶。若许梨耶依持。即许法性依持。若不关者。理复不成。四又违经下。引教示过。经即大品。教既非四。何以各计。五更就下。寄於梦喻以破性过。於中三谓喻合结。初又三。初定四句。次若依下。责破。三四句下。约成无生。次心喻下。合。恐悞。喻中既以眠心相对。合中应云。心喻法性。眠喻梨耶。梦事即喻生一切法。纵眠人等者。只应改云睡喻梨耶。若言睡人亦有不梦时者。但取梦时为喻。三当知下。结。推虽叵得。梦事不无。若为他说。还依四句。三千一念。准此可知。何但说尔。观亦随宜。故观心论中。一句各生三十六句(明横破竟)。

次竖破者。前横以梨耶法性相对成计。已异藏通。彼二无有梨耶名故。虽云生等。指现心境。推两亦者。初二计单已被破讫。转计两亦。故须破之。各已不生。二不生合。云何能生。犹如水火自相损坏。岂更生法。破双非者。灭为能生。不灭是所。既云双非。则无能所。云何能生。

亦纵亦横下。第三四句。恐计横竖。异前两单。故须更破。此则於竖四中。一一计横。初句计四。即前文是。灭计四者。即云自灭生他灭生等。三四及破亦可准知。此是以横织竖随计破之。若总论者。谓横及竖方生诸法。破亦准知。

非纵非横下。第四四句。单双既破。便计双非。乃云俱离而生诸法。共合尚破。俱离岂存。

次言语下。结成修境。若不尔者。两结如何。

次大经下。引证。横竖生生等文。已是竖竟。若证横者。生只是目。余三准知。三四可识。问。前理性境及章安问。皆云任运。何以对缘方成修境。答。推前具为心为缘。恐计成性。故为推之。以无性计。即名空中。何所疑耶。

三当知下。明化他境。又四。初结前生后。二明化他相状。三明佛意体性相即。四明教法大体。初又五。初约二谛结前生后。结前自行。生后化他。岂有自满而不利物。故约多证以成利相。第一义谛结前。世谛生后。故为他说。必说四句。三千空中。次如佛告下。结。约佛经证结生。此是大品。德女答佛。并是结前。佛皆言如是。即是生后。三约龙树中论以证结生。生字生后也。四引大经明结生后也。四引大经明结生不可说。结前有因缘。故生后五。虽四句下。释诸结生。四句冥寂释前结。慈非怜愍释前生。若凡若圣。凡有所说。四句破已无不利他。然此利他不同起教。彼在八相。此局初心。纵通后心。仍在习果。问。何故破乃俱四。利他各一。答。知机设化。是故各一。自防转计。是故至四。

次或作明化他相状。於前四句各具四悉。即十六段。文相易见。且合为四。随物十六受益不同。一四初世界四者。心具即自。知识即他。水银和金是共。自尔只是无因。四顺欢喜即成世界。云何下。为人中四。准信即自。值佛是他。殊自水他即共。非内等是无因。言先尼者。佛法无着。若先尼有着。小乘亦难。况大乘耶。论约大乘。故以小况。

二佛旨下。第三明佛意体性相即。佛意本即。劝习者。顺於中。又二。初正明相即。次判得失。初又三。初正明体性二谛相即。次约利他二谛相即。三总结自他体性相即。初言不在等者。即第一义。次又四句下。约利他。又二。初法说。次若为下。譬合。言若为盲等者。譬佛意也。依无着说皆契悉檀。故云见乳。即世谛下。结譬。三当知下。结自他体性相即。经论者如前引。次天亲下。明得失。又二。初明失言。矢石者。如箭射石终无此理。次若得下。明得如文。

四若随宜下。明佛教大体。逼物虽用适时之变。佛教大体皆因缘生。则自他等。皆从於共。故今复依大体而说。於中又二。初正说教门大体。次明所生法妙。初言无明法法性等者。如丹是药法。来法於金。法性无明比之可见。自染生。他净生。自他即从染净和合(云云)。故知凡推四句。皆推和合。故四推已和合宛然。次一性下。明所生法妙。又二。初明所生即和合性。故云性。故云一性虽少等。以从缘故。缘生即空。故云无明等。性本无故。见此性已妙理存焉。次何者下。释所生。性即无明。故多非多。无明即性。故一非一。

故名下。结化他境。

若解下。第四。还依教体。结前诸法。即是三科。三世间等。专示妙境。三谛之相至此卷后方始例释。此中成境且总揽之以成三谛。於中又二。初结略。次示三谛等。初一心下。历前心造。一阴下。历前五阴。一入下。历前十二入。一界下。历前十八界。三科共成阴世间也。一众生下。历前众生世间及国土世间。一相下。历前三处十如。

次若法性下。示三谛等。示前所历诸阴生土如等。是三谛等。又为三。初结三谛等。次会异名。三诫劝。初又五。初三谛。次三观。三三智。四三语。五三趣。初又二。先释。次如是下。例。

若一法下。结成三观。亦二。先正释。次例。初又二。先别。次一。空下。总历。一切下。例。如文。

若因缘下。结成三智。亦二。先别。次总。总即是例。以权实例观。亦应先对三法。次明总相。故云一权等。

若随情下。结成三语。亦二。先结。次例。初文者。能说名语。被物名教。复以渐等三教结之。随他即渐。随自即顿。共即不定。前大意中於一圆顿示三种相。今妙境中收三止观同入圆顿。故以此三会三止观及以三语。遍历下。次例。如文。

若解下。结成三趣。由渐等教起於三趣。对於三教。合不可得及趣非趣为一圆顿。一切法中开为余二。准上三观亦合有例。但是文略。

次此等下。会异名。妙境不殊。得名处别。随义名思之可见。 三种种下诫劝如文。

如如下。第五。举譬妙境总譬前性修他结等文也。於中又二。初正明三喻。次劝信。初珠喻者。第一义天。故云天上。理性之实。故云胜宝。无染自净。无外故妙。只一剎那。故云芥粟。满自他果。名有功能。能满他愿。故名为欲。体是宝炬。故云宝也。真宝名琳。似宝名琅。如正助门不出此理。非自他性故非内分。从不谋去。具利他用。非纵故不谋前后。非横故不择多少。任运故不谋。称机故不择。虽五味次第而常秘密不定。故非纵。虽诸教不同而适时增减。故非多非少。机应不当权实故非粗妙。触缘斯现故云称意。丰捡益物不穷故云穰穰。穰穰。福也。乃至正报珠亦现之。两字去声。非本无今有故不添。非本有今无故不尽。下之二譬语少意同。准此可知。

三毒譬者。定有定无非二边相。次三梦者。法性无明相对以消。多少亦应可见。翾。小飞也。梦悟相对。消之可知。安乐行梦。亦何异之。次若信下。劝信。如文。

此不思议下。第六明境功能。下九名妙。良由兹也。

说时下。第七收摄诸法以入观境。一心中具自他修性等。

次明第二发心。初起造趣名之为发。非前三教名真一心。三谛名正。菩提是果。境是所行。心是能趣。慈等所用。依教反迷。故名为发。制心顺法故名为誓。期心有在故名为愿。问。应先发。何故以境居前。答。若无所缘。心无所诣。亦可先已曾发。今令重教。於中为六。先总标。如文。次正释。三结会境智。四简非。五总结。六观心。既深下。正文。释二。先悲。次慈。先悲从说。今此从行。初又三。初明境。次正起誓。三结。初文二。初牒前妙境。故云一。苦等因果得名。故但云苦。三千一念。故云一切。凡一切言。皆准此也。只法性变作无明。故依无明而起於悲。

次自悲下。历境思惟。为起誓之由。於中又二。初明九非心。次明二乘心。亦寄次第而缘自他。初文又二。初明苦集。次明悲他。初又二。初三途。次人天。初又二。初明因苦果苦。次明誓由。初又二。先苦因招苦果。言昔苦等者。昔三途因也。转环下。昔三恶果也。次而今下。今世果上复起於因。次百千下。惊叹为起誓之由。

次设使下。明人天。又二。初明无道灭。如市易等。并譬相福。唯换三途。须臾又易。易换由福。更增罪累。故云翻更。苟者。取鱼器也。相心如鱼如蛾。相福如苟如灯。感果如入如赴。虚构名犹计。世智名邪点。结厚为逾迷。苦深为逾远。乏真理水名渴。感报增欲名更饮醎。反增生死名为更甚。即损道也。相福如须皮。三学如身体。相心如系缚。受果如入向。却随三途如弥坚。转痛无明如盲。戒善如入。受果如枣。相心如不固。获福如堕洑。

次把刃下。叹无道灭皆趣菩提。如操刀得柄。若准相心如把刃把火。菩萨睹之如履虎尾。

次自惟下。悲他。如文。斥凡夫及於六度。六度如毒。凡夫如伪。兼於二乘。

次假令下。明二乘心即是一脱。二乘因果亦成誓境。於中亦二。初明无弘誓。但有二乘因果。次伤他。初又二。初正明二乘因果。苏者死已更生。三藏不即。故如隘路。菩萨如公行。二乘如叛出。生死烦恼。损害涅盘。如怨心。故便三界皆名为国。周遍五道如备历。三界无安如辛苦。失於大愿名之为绝。更发小志名为复苏。背大往於生死贫里。除粪求智慧钱名佣赁。生死为夜。涅盘如日。小果息处名为草庵。未发大心名不肯进。拙度破惑名为鄙事。

次不信下。惊叹。愍伤之由。由背大故。方等犹谤。故不信不解不行名不识。不知别惑故可悲。不识别理故可怪。

次思惟下。正自愍伤他。思惟是弘誓之始。鲠痛是悲愿习成。伤之至甚。故云鲠痛。

次即起下。正明弘誓。又四。初依境立誓。即约众生起於初誓。次约烦恼起於次誓。以无缘悲经历今昔。故并约事以论悲心。缘已发誓。须顺理境。故下诸誓皆约三谛。慈誓亦然。

次众生下。明誓相。亦寄次第而明思惟。初是空相。虽知下。假相。虽知下。中相。一一皆历两誓明之。誓愿既广苦集亦长。

三何者下。释相斥偏。初斥藏。次斥通。次斥别。二观犹有无明所缚。故云非脱。四今则下。显正。於中又二。初法中道双非。故非毒伪。次如鸟下。举譬。又三。初譬中飞空不住。如即空而假。虽不住去。譬即假而空。次虽空下。合。三是故下。更以斗空帖合。三故名下。结。

又识下。次明慈誓为二。初境。次誓。初又二。初总牒前妙境。故云一乐等。

次我及下。别明誓境。明无道灭。昔虽等者。但求人天。而不知求无作道灭为究竟乐。譬中。瓦砾如不识灭。营光如不识道。

次今方下。依境发誓。又三。初立誓境。先约道起初誓。次约灭起次誓。次虽知下。明誓相。亦寄次而辨不次。初文。空。虽知下。假。虽知下。中。中观中。法门标初誓。佛果标次誓。非修等者。释初誓。非证等。释次誓中非修证亦可修证。是故发誓自为为他也。

三是故下。斥伪显正。应约三教以简毒伪。非空见爱等。彼未证中通名为毒。二乘九非通名为伪。二乘及诸教入空俱名为空。三教出假并名见爱。从初观理。故并非之。

三如此下。结会境智。初明誓愿与境智相即。次慈悲下。明智慧与慈悲相即。智只是解。依境生解。依解起誓。境是所缘。誓是能缘。以无缘慈悲缘此智境。境名无缘。誓名无念。用此慈悲故能任运。

四不同下。总简非斥伪。

是名下。第五总结。大意准前。故指上也。单云悲者语随便耳。又此四弘更互相资。同在一念方名誓相。第六观心。约一念无作四谛。

三明安心。善以止观安彼法性故名安心。於中先标。次释。释中三。初善以下。释名。上深达下。结前生后。初结前境深。故云渊奥博运。下结前誓广。故云亘盖亘遍也。境非不广。誓非不深。且从事理。释名便故。

须行下。生后境所誓能。但是空解。今心安境方乃相称。安已利他。总填初誓。安已惑断。填次誓也。惑断法具。填第三誓。分分证真。填第四誓。乃至正助皆名填愿。

三无明下。解释为二。先总。次别。逗利钝故。发宿现故。惑轻重故。宜乐异故。总中又二。初明止观。次显体同。初又二。先明理境。次明止观。初又二。先法。次譬。法中唯指法性。更不余途。次如寒下。举譬。加於寒眠二缘。亦只指於法性家之无明以为结覆。一往乃似寒覆在心水之外。理论全是心水。故应观前无明只是法性。名融名觉。

次今当下。略明止观。以为总安之相。又二。先止。次观。初止又二。初明用止。次明成相。初文先正明止。虽颠倒下。譬。不信下。合。念法性言。稍似於观。为成於观。系念俱止。法性故也。次体达明止成相。

次明观中又二。亦初明用观。次明成相。初文亦二。先法。次譬。劫火如前。空藏海慧。欲入会时。佛前先现是相以表自德。兼示利人。故令时众唯见空水。观法亦尔。法性无外。

介尔下。观成。又二。初明观成。次举譬。初文结成二空以为成相。介尔非妄。剎那谓计观者。介。助也。即微细念。细念者破。名为性空。空相叵得。名为相空。

次如前下。举於火木。亡能亡所。以譬二空。法界下。合亡。

次只是智下。显止观体同。寂照同时。故云只是。令下别安可识。故分止观二相。况复其体不二。令无二名。故知此中别而不别。下别安中。不别而别。

不动下。更重辨相。即初明止即是观。不动下。明观即是止。不动智下。明二法双用。由得法性故二俱安。

不动下。更却覆之。上句止安故观安。此中观安故止安。故金光明云。依於法身有大定慧。

若俱下。别安。先叙别意。於中又二。初叙意。次正释。初又四。初重述总安非宜以为征起。俱谓止观俱不得安。次夫心神下。总出不安之相。为别安由。冥昧是观不安。[打-丁+(稯-禾)]利是止不安。[打-丁+(稯-禾)]字应作[这-言+坐]。疾也。汩。为笔反。亦疾也。倏。一駃也。亦惊也。三歒强下。引事以况不安之相。暗散如敌强。行微如力弱。事在六国。出春秋中。二既相[捱-圭+七]。恐二俱表。今亦如是。总安与暗散相抳则先。止观与法性义同俱亡。俱少分解。未堪全取。四当殉下。总云事安之仪。以生从死曰殉。誓精进故也。荐。献也。肌。皮也。假使皮骨枯朽。专修不懈。坚志别安。以期入品。乃至初住。故云誓巧。

安心下。正明别安。望总云别。非谓次第。望下结数。别仍成总。下对次第。此名一心。故今总别俱名一心。故知只是总中止观。以止观别用。复加信法。四悉相资。而成别相。於中又二。先列二门。次广解。广解又五。初释自他一百二十八番。次历三观结数。三寄四悉开显。四以所显能。五举譬。初又二。先辨师判行。次正释。初又二。先辨师。次判行。初又二。先列二师。言利他者。菩萨运怀元为利物也。

圣师下。释。释初圣师。次凡师。初又三。初明三力者。即不思议中空慧法眼及化道也。故於一眼以分法慧。

次如鞠多下。引人以例圣师难值。故付法藏云。并是圣人教。上树者。如第四卷引。以食悟者。贪食热粥。语令得冷。乃以口吹寻冷。尊者语言。汝欲火犹热。应以观水除其欲热。寻悟罗汉。呵责悟者。得第四禅谓为四果。多以女像隐而试之。自觉欲想。复和上形而呵责之。由是获果。非未熟而化。名不待时。非机熟而不化。名不过时。盲龟下。举譬。圣师难遇。如大经中此龟三千年一出。海唯一木。木唯一孔。何由可值难得之孔。忉利芥子投阎浮提针。亦复过是。四依难遇。复倍於斯。

次凡师。又四。初开凡师施化。次譬凡师化益。於中先譬。以圣显凡。虽有三力而亦无益。故付凡师如世医法。上医视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圣观三叶现三轮化。色等譬三。次第可见。障重无机。圣亦无益。无当机利。名不能起死。次若不下。正譬。凡师化益虽无意业。容有余二。大师自斥称为凡师。偶有益者故云挑脱。自谦引后。故云依语。等故下。诸文皆云师应问言等。三身子下。举圣况凡。小圣尚自差机。况乎余者。大经云。身子.目连非真知识。如教二第子差机失利。浣衣知不净。金师善知息。如何错教。言具缚者。六根五品皆具无明。故云具缚。如第一卷。但指初住为圣师故。况三藏菩萨二缚全在。四今不下。正结。示令凡师化他。

次他有下。判行为五。初略立二行。次引二论辨别。三然数下。判存二宗而非全用。纵容和通。行成在见道。方便是根性。行成由方便。不可硕异。故多论所因不同。今以一向德宗少别似今相资。是故今家会而存之。四今师下。助今师意。正释二行。明久因为现种。现有藉久因。久因异德宗。现有异多论。故今但论宿为现在。闻思之种验现知昔。随机逗之。於大经云。一经於耳七劫不堕恶。思惟其义必得菩提。即是久远闻思种也。五若论下。判於利钝更互得名。不同两论。

已说下。正明别安。又二。先结前生后。师应下。正释。正释又二。先明自他一向。次明他相资。初又二。先正释。次结数。初又二。初化他。次自行。初又二。先示法相。次结数。初又二。初单明二行。次明回转。初又二。初总设问答辨性为施化之方。

次正释。初又二。先问。次其人下。答。述彼所尚。於中又二。先明信行。次明法行。

次既知下。正释。为二。先信。次法。初又三。先标法数。次释三结。初如文。释中八番。一一各有三意。一示法相。次指广。三结成悉檀。初言咄男子下。正示相。此中所引但示说仪。虽有儒小偏渐等言。言近意远。皆为成於圆顿四悉止观行相。下文结数自别义开。言以其一意者。此如老子中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老意但天地合於阴阳之道名之为一。今以苦集因缘并以得灭为一。六蔽乃以彼岸为一。三乘之极故云为最。善巧下。指广。是名下。结成。悉檀下之七番。但为七文。

次为人中言如天等者。亢亦旱也。卉是草之总名。引彼不生显所能生。即生善也。婆伽龙王。文在华严。今云四方。即阿耨龙王也。

人亦下。合而不合。七日及四方。合河兼池加道品树。初反合不生。若能下。合生。亦可教观说之。发诸禅如雨者。以能为诸法门因故。燸等。三藏也。苦法忍等。如前转法轮中。顺忍等。通教诸法也。寂灭无生。别圆善根也。并因禅生即生善也。

对治中云醉象者。如前释穴驮出大论。五翳者。成论云。譬如日月。烟云尘雾及修罗手。五翳不现。今通取能障。故总名翳。风动尘曰埃。烟云起为霭。曜灵者。日月也。亦云虚空中明也。既为障蔽。故须对治。睫近等者。霄者近天。赤气薄。云得具。故成赤气而不可见。中论大经并有八不可见。皆有睫近。而中论如霄。

从夫散下。并修空所治之恶。密室中灯。除风破暗。金錍者。大经性品云。如众盲诣医。医以金錍净其眼膜。示一二三指。问云见不。答中一指不见。二三云见。经自合云。十住少见。即圆十住见於三谛。第一义中云心若等者。世间即生法。世间即不生不灭法。皆由於定。不生不灭即是真理。真理即第一义也。如来成道亦第一义。常乐定亦然。有禅定者等者。电光如遗教。见道亦第一义也。破无数亿等者。结破见理也。

其人下。约观信行四悉。初一问言通至於此。我闻等者。斥法行也。三恶等者。举世苦况烧然负重苦仍有限。无明障谛通至实报。故云大苦。方隅可譬权实理也。亦可界内外谛各有方隅。多闻等者。乐即乐欲。闻即信行。可对世界。故恶等言。相从来耳。如教等者。四种道品为道。二死为非道。界内以三途为坈坎。界外以界内善为坈坎。分别道等种种不同。即世界意。

为人中云月开等者。青莲因月。赤莲因日。大经云。如赤莲华日照无不开荣。目兴等者。大经云。一切作务皆待日明。主.胶.火.导并譬於观。商.画.坏.盲并譬於行。行即善也。种智即善中最也。故从胜。

举对治中。怨即是恶。识怨即是能治观也。武将有谋者。如秦有王剪。魏有吴起等。皆善破陈障故如破恶。

次云热火暗薪缚。并所破恶。

第一义中云井中等者。大经云。如暗室中有种种宝。暗故不见。日照故见。不可说言本无今有。涅盘亦尔。须以去。般若偈意。诸法实等。并第一义意。等观者。并是因观入第一义也。如是下。结。

其人下。次明法行。为三。初重辨根性。嘿以复嘿者。明思不移。损之又损。此肇公借周易词。即以真理极故名无为。斥信行闻名为有为。故如坐驰。今借庄周坐亡之言。以会忘文观理。随文曰驰。

次当为下。正释。亦有八番。初四是止。话。户夬反。

为人中。何法不备下。止具十度。一一度中一切法足。善岂过之。故善中最。前六可见。因止等者。止为双非。方便故也。止中具诸愿。故云一切。有除惑功。故名为力。此是中智。故云不二。对治中言壁定者。室遮八风。得中止已。能离界内界外二八故也。朝露等者。露如散。阳如止。晞。乾也。止是大慈等者。如慈治嗔。大明咒者。般若大慧即大明也。般若是咒。名大明咒。总持诸法。即遍治一切。故云皆遣。止是佛等者。念佛治障。今以法佛止治妙道障。阿伽陀等。并能治之上。第一义中言止即体真者。用次第名以成妙止。是佛母等者。实母权父共佛子。法性寂照即佛师也。佛身即法应也。止因果是眼。定慧能严。今止属定故云相好。具法名藏。所依名处。具牒前宜。除牒前治。即是约理生善破恶。

彼人下。约观四悉。初言正觉等者。在因名观。在果名觉。正观大等。借果称叹。生善中能生等者。能生五分。生善中最。

化道次授药对治中。能照即破暗。得实即除贫。第一义中云但当等者。此四皆是无生观意。具如疏文观心释。 四是为下。结。如文。

复次下。明回转者。初二论中云始终者。二论并以始终利。今不同之。於中又四。初总标来意。次引二论。三今明下。正明今意。四若法行下。正明回转。转不转下。第二结数。如文。

次明自行。自行即止观双说。化他即止观离明。教化以说为本。故先明信行。自行以思为本。故先明法行。又教他人各故离。自行人一故合。於中又二。先直明行相。次明回转。初又三。初征起。次标二行。故云若欲等。三乐寂下。正释。於中又二。先法。次信。初又二。先释。次结。初四悉为四。一一各有一止一观。初乐欲中。初是止。若欲下。观。以在初故。未论生过。次其心下。为人等三皆先因前生过。次用止观治之。若念念下。对治。修止下。第一义。是为下。结。并可见。

次明信行亦二。初释。次结。释中亦四。谓四悉。初文止观乐欲未生过等。义亦如前。下三亦前生过。次用止观。听观下。为人。或时下。对治。或听下。第一义。是为下。结。

若法下。次明回转。如文。次自行下。结数。如文。

复次下。次明相资。又三。先正明相资。次举譬。三斥失。初又三。先标。次释。三结信法数。初如文。释中又二。初明信资法。次明法资信。法多信少名信资法。信多法少名法资信。亦曰正助。初信资法既曰相资。乃是互益。二文各二。初释。次结。初文二。先止。次观。初止中四悉言如法者。既以信资。以法为名。初总明信为能资。冠下四悉。若具广说。一一悉上皆云随闻一句乃至皆遣。避文烦故。但标初句。还坐下。乐。次下。三。又闻即下。三悉。

次又闻下。观中四悉信资於法。於初二句有闻语。下二准知。破恶对治。欲悟第一义。此乃下。结。问。何不云悟而云欲耶。答。此立四悉。寄行辨之。未是恶破见於真理。但异前三属第一义。故前但示豁豁朗朗等。

次信行下。法资信。四端坐等。即四悉也。文中阙观。

是为下。结。 次前作下。第三结信法数。并如文。

次夫心地下。举譬。又三。初法文者。不同前总。故云逐愿。譬如下。加以饮食丸散阴阳三双譬之。各遍前意。合成四悉。随愿乐欲也。饮食生善。丸散对治。阴阳第一义。三八番下。结。

三一种下。斥无相资之失。故此二师岂准偏用。都无信法等。一止一观偈亦无据。引成偏也。师既哽塞。学者必非。人天尚无。安克真妙。故引大经。浆即人天。酪等出世。

次若就下。历三观结数。言若就者。别立之辞。文虽唯顿。更约次第。各有一百二十八番。依前重述。故云又也。辨前合成五百一十二番。如下破遍。一一句见。一一品思。皆云信法。相资回转。即是一一各有六十四番。后横竖不二亦是一心一百二十八番。故知此中且随谛说。若依前后作相显说。亦是次第显不次第。若尔亦可不思议中三各自为一。三中之一复为一。此亦自有四番一百二十八。问。圆何以别。答。如下第六卷中云。多入空。少入假等。单三复三具足者。一合成七重。若次第中唯得为三。虽复五百一十二番。但语信法。或以止观摄无不尽。为判权实更约四番。

三悉下第三。约四悉。且文者世医所治。借大论文以成今意。属世谛者制为世医。三悉更互相生相须。随得一悉更须余悉。故云更生至第一义。纵未元生。证必由此。故云不生。又永异前三。故云不生。故下。结。又云世出世互相成显。故一一行皆应四悉。故第一义未极更须上三。此中本是不思议。四故得相显。

四若离下。以所显能。重示前境。今知无别。

若心安下。立疑。疑云。行者必须前诸句耶。故为释云。如前总安一句即足。若不安者置总从别。故至诸句总一句得安。尚不至二岂六十四。故引譬云。得鸟者罗之一目。五一目下。举譬。譬前多番止观。於中又三。初譬者。或逗多人。一人前后故须尔许随得入处。故云得鸟。一生行之岂唯一目。若得入者尚可多人共一。何但多人用多。故下结云。如为众人。一人亦尔。罗者鸟罟。次众生下。合。三须广下。提譬[土*古]合。[木*甫]者陆[狂-王+万]也。

四明破遍为二。初略明来意。次广明破遍。初又二。初对妙境明破意。次对安心明破意。初又二。初牒前境以征起。故云法性等。合即一念。散谓三千。次但众生下。答明破意。理实不当破与不破。安尚不安。是故须破。无始颠倒谁论多少。曾行前三故云少耳。称自未破故更云破。前令诣理故名为安。今准教推故名为破。安破从事。心境唯一。

次上善巧下。对上安心以明破意。亦二。初牒前安心。若前已安。安即是破。今更明破由前未安。次若未下。正明破意。言有定之慧者。然安破二门岂应偏独。若宜有慧定。如前用安。若宜有定之慧。如今明破。宜乐不同。名不徒设。

然破法下。广破。又二。初明所依门。次正明广破。初又二。初通举诸门。次别取教门。欲别依无生。故於引通取别。初文又二。初先列经论所出教行智理。互相因入。不过此四。文字即教。四十二字门。南岳两解。一通三乘。二别约圆。今废通从顿。故四十二字一一相具。一家或将譬於圆位。今言教者。如大品云。语等字等。从语即教。或观行下。明行为门。三昧即行。或智下。以智为门。或理下。以理为门。次依教下。次明生起互通教观。居初是今所用。以教能至行智理故。故今此教光扬明显。次三门下。别取教门。又二。先明去取。次三藏下。正取教门。於中又二。初通列诸教。次别用圆教。初言先破见者。元佛弟子也。或慧行断厌。或善来无学。或三十四心并俱断也。通教大同。但佛无俱断。别竖次第。倒余可见。言横不遍者。不能位位遍摄诸法。次今不下。别用圆。仍又二。先牒前心境以显圆门。一境一切境指前妙境。一心一切心指前安心。发心还依此破。故云破遍。次余门下。正用圆门。於中又四。先辨遍不遍。次所谓下。正列圆四门。三今且下。明去取。理虽相即。从教从多。故於圆门且存无生。四无生下。明用空门功能。於中又二。先明横竖摄相。次广示相。释义功能。初又二。先略明横竖。次结。初又二。先竖。次横。初又二。先标光显二意。次何者下。释上二意。於中又二。先明到因。次明到果。初又二。先明教门能通。次明光扬能显。初又二。初正明教门通行至因。次引二住为证。皆以通行至因并无生为首。

次止观下。明止观能显。又二。先法。次譬。初文者。虽有此教必须行显。至於初住无生。次举譬者。人即行人。位谓入住。若空有其门。门何所被。空有其人。人何所禀。人教相应方名俱有。如人入相门方禀显。

次明通果者。亦二。初明教门能通。次明止观能显。初文先出所通。即涅盘不生。故定慧二法至果方满。引大品者。虽理无去来。然从佛得名。法华准知。

止观下。能显。又二。初正明能显。由果满故一切俱满。巍巍等者。高出貌也。堂堂。容也。白虎通云明也。即果智高明如星推月。今即果满能利他也。照十宝山者。果月处空。照十地山。影临四海。即起应也。果亦下合。汲四机者。水如机。影如应。四教四门并名应也。

次引证。云礼骨塔者。於众会中忽然塔现。佛自起礼。以此塔中有佛先身舍利。由因感果。是故起礼。岂非光扬。故引为证。

次明横摄。又二。初无生下。结前生后。次大品下。正释横门。问。何故横竖俱引四十二字。答。前於一门竖入。即阿字门。今以四十二字一一相望。故名为横。横竖总在阿字门中。乃至并在四十二字。故俱引无妨。次横竖下。结。

此意下。次广明门相。释横竖义功能。文自为三。於中又二。先标列来意。故云难见。但如前释。意犹未显。故次引佛藏等释於三意。三意又三。初佛藏。为二。初事。次理。理即观心。初事又二。先正引经以明外用。次合无生门。言外用者。经言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如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乃至劫尽烧时。一睡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总有八事。八中吹睡义合无生。则内外相称。是故引之。

彼经下。次合无生门。正辨相称。若有自言得无生者。请凭外用。

次须下。约理即外用之由。一剎那起名一众生。即起即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劫尽三灾意也。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端。应以止观观之。若成智断。必有外用。

次引涅盘释义。诸经咸有。不及涅盘。故今引之释成其理。其理不出自他智断。能所事理。思议不思议等。悉无生也。文在第十九卷经。於中为二。先引经释。次料简。初又二。初释四句。次释六句。初又三。初略举经文。次略明摄法。经列不闻闻等四句。次列生等以释闻等。次列至等以释生等。今从中说以摄前后。又顺一家无生名故。古有多释。且置未论。经欲说此。光照十方召诸菩萨。方为众说。此不容易。诸文亦以生等用对四教。则是义立。今择无生兼消经义。故依经列。先例四句。次案此下。略举相摄。只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具如下释。若不尔者。何名为遍。则破遍门义兼一部。一部只是自他因果。

次不生生下。第三广释经义以明摄法。於中四句自为四文。初句为二。先引经释。次明今解。然诸句后。凡云经释。并佛自释。凡云今解。即大师释佛解。皆引佛藏吹唾结之。唯初句阙结。准例合有。初文先牒经句。安住下。经解。

次今解中叹明所安。故先释世谛。次明能安等释安住。理无二法故且云共。能生所生能安所安亦复如是。以止观安之方成妙境。此观初成名观行位。观托世谛观名圣孕。圣托胎故名托圣胎。又圣种中生名托圣胎。至初住位名出圣胎。从圣生故名出圣胎。契一分理故名不见。不见即是不生智成。此释不生字。获佛下。释生字。引论者。诸法是无明世谛。般若是佛知见开。

经释下。释第二句。亦二。初引经中先牒句。次不生下。经解。名大涅盘下。总标。生相下。释两不生。生相尽故即智断满。修道得故即因契果。

今解中二。先结成因果。次以佛藏结。初文二德圆。释生相尽。即指妙觉为寂灭果。次因果下。佛藏结。

次第三句亦二。先列第三句。世谛下。经解。

次明今解为二重。初又二。初正解。次以佛藏结。初又二。初正释此句。次以此句释初句。初文者由无明与法性合出生诸法。故名无明以为根本。但破根本。法则不生。名之为死。

此释下。次以此句释初句。重明所用义旨。此以断德释智德。还是智家之断。故用释之。若释初句智德成。即初句中下生字。若此句中断德成。即此句中下不生字。不生名同等者。简两句中不生字。初句上不生字。此句下不生字。两处名同。事理则异。初句智德缘理名不生。此句破事或尽得不生。名以理望惑。惑则是下。故云下破。以惑望理。理则是上。故云上缘。

次初句下。简两处生字。初句下生字属智。此句上生字属惑。两生名同。缚脱不等。初句智是脱。此句惑是缚。是故须简。既以第三释第一。亦可第一释第三。以此二德同时故也。虽然。必先运智。岂惑先断。

次初句下。佛藏结。此既释初。亦以初句相即为结。

次经重释第三句。亦二。先引经。此初牒句。次今解。经既两解。大师判之。於中二。先正解。前云断者是自惑灭。今云四住即断四住惑。能自在生。此是通教。断四住位尚能自在。况圆初住真位耶。故以通劣显於圆胜。或灭下。亦以佛藏结。此两解。或灭结初。化兴结此。

次解第四句。亦二。先引结。次今解。今解又二。先正解。次寄。此文后重辨四住菩萨。初文但正阙结。何意下。牒向再释以为能化。有漏是生。相续不断故名生生。即所化境。

是故下。牒能化意。是为下。结成功能。前之三句是化他能因果智断。此句即是所化境也。

次重释四住者大师重以地持六住用释四住解佛。

次释。於中又二。初引论释。次今释经意。初文者。地持即当别教义也。尚以通显。岂无别耶。故以地持消经显义。论六住者。从十住前不在六数。即指十信。六皆不退故受住名。已断见思故云不退。言一人者。六中初人乃至行向皆在於兹。故云数进。第三净心住为初地者破同体见。故云离我。即别见道。行道迹住即别修道位。决定.究竟住者。亦别修道也。

经称下。次大师释经意。至行道迹住名真出假。

次释六句。又二。初正破不可说。次引大经可说。前四句直明因果无生。未破无生。故经重明。故句句下皆不可说。初又四。初正破六句不可说。次结成破遍。三以佛藏结。四引楞伽释成。初又二。先列六句示遍。次解释。初文者前之四句唯圆。今六句双破偏圆。即是今文破遍正意。是故六句皆约自行。案此下。示遍。即句意也。

若破下。解释。於中又二。初明大师释经。次大师释佛所释。初又二。初正释。次结遍。初又二。初判思议不思议。应云解惑。次正解。正解又二。初思议。次不可思议。初又二。先惑。次解。初有两句。又二。初别释。显可思议。次总释。显不可说。初文者。约次不次。能所相从。故解与惑俱名思议不思议也。问。何以亦破不思议耶。答。理非偏圆。须破圆着。故又云不破圣人所得等。界外等者。理体无生而惑是生。故云不生生。界内之惑云枝末者。界外已生。生上复生。故云生生。有内粗等别名可思议。次此惑下。显不可说。言并是等者。凡是生生皆所化故。因所有能皆不可说。不可说者正显破义。

次破思议解。亦二。先别释两句成可思议。次释不可说。初文界外之解。云双遣者。兼前得名。遣分段者。因中说果。问。界外之惑是能化者。与界内解有何差别。答。所望处别。人则不殊。

此解下。示相得相。十六门别故云种种。从浅至深皆属自行。从化他边有多因果。理尚下。释不可说。四种道谛是能趣行。灭谛法性是所趣理。理性尚无。何得种种。故不可说。

次破不思议。亦先惑次解点圆理。或不分内外名不思议。先惑又二。先释。次明不可说。初文者。先且结成不思议。故云只是等。无明下。结不可说。

次破解者。亦先示不思议相。故云只是。於此制出圆因圆果。理不下。明不可说。理俱无说。故二说不可。

次将彼意下。结遍。如文。

佛自下。大师释佛所释六句。文自为六。初句亦二。先牒佛释。次明今解。今解又二。先解不生生。故云依佛此旨。次生即下。明不可说。

云何下。释第二句二。先牒经释。次今解二。先释生生。生生下。明不可说。初言八相等者。如前释。问。论八相中小生生大。此中何以大生生小。答。小生生大理数而然。大生生小大引起故。次文不言假者。以理空中对生生说。生生假故。对空中已。生生自成不思议。

次释第三句。亦二。初正解。次判属界内。初又二。先牒经。次今解。先释生不生。次明不可说。初又二。初约四性解生。即名为生者。释上生字。四句破已。尚无无句。何得有四。是故般若非四句生。故名不生。又般若下。重约化他解。以不生生释生不生。生即无生。由般若生。世谛已死。故虽云生而生自在。

次若般若生下。明不可说。若般若生。牒初解中第二解及次解中初解。云般若生时若自在生。牒上第二释中后解。谓而生三界也。此之两生皆不可作生而说者。非次第故。

次据此下。判。如上文。

次释第四句。先释。次判。初又二。先牒经。次今解。先释不生不生。尚非下。明不可说。据此下。次判。如文。既是极果。知是界外之解。

次释第五句。先列经。次今解。先释生界内外等者。揽前两句。思议之惑只是一念。因缘生心。缘生空中。明不可说。

次释第六句。先列经。次今解。先释不生。亦揽两解无不诣理。理绝心口下。明不可说。故不可作圆理而说。次佛以下。结成破遍。

三依佛下。以佛藏结前四六两处句相。言前四句等者。结初四句即吹而唾。次第三句即唾。而第二句者吹唾成就。第四句者吹唾所化。故知三句。三句吹唾。第四句者。若单所化义即属次。次不独成义须兼唾。若以所显能。全是吹唾之功用也。后两句者。即六句中后两句也。以此句两向用之在六句末。同名为唾。唾只是破。破者只是不可说也。故六句下皆云不可说耳。若将结前四句文者。二句既是不思议解惑。解惑不二吹唾同时。故以结前四句智断。此乃但结上不生。未论二句下不可说。故用生字以结前吹。用不生字以结前唾。若兼后二句。不可说亦结前者。结前吹唾悉相即也。亦不可作相即而说。

四引楞伽释成六句。又二。先释楞伽。次引同大经。初又三。初引经双标二法。彼无常品。因大慧问世尊何故言於二夜不说一字。佛言依二密语即自证等。佛岂无教。但依此二则无可说。

次自法下。引经双释二法。一一皆先牒次释。初自法中云。彼如来者。彼过现诸佛证体无殊。名不增减。离言说等者。於自证所离也。

释曰下。释经意。离言说等者。於自证中无此二故。具如经释。

本住下。释本住法。即佛所行及本证理。并非修成。故云非作。遍一切处。故名无住。理是所至。道是所行。故举譬云并非行者至者所作。

经曰下。引经助释彼经。次文列古城喻。即是佛问。大慧答文。

三当知下。依经双结。二法非口等。亦是不可思议。

次此义下。引同大经。以生生为本法者。前云有漏。今损即理。若尔。何以云所化。答。一切所化悉本法故。生随顺缘。生者结前生生不可说。故前释云即是空中。今亦是。第二三句准说可知。不生不生即究竟者。智断究竟也。余文同前。

次引大经明亦可说者。自证之后必须答他。於中文二。先真。次释。初又三。初略标。次今解下结通三。亦以下。佛藏结。

十因缘下。次释。又五。初列出十支。不云生死支者。属未来故。今此且论从过至现。故大经续前不可说文。后即明可说。前言为生作因者。以彼宿种在无明行中。至今亦随无明起爱。复由现在闻法发习。次明三法。又三。先列。次释。三文。众生下。显遍第三。引大品证。第四佛藏结。如文。五引地持释成者。然地持中立四种性入灭声闻。非今所用。如楞伽.深密等并方等部。[怡-台+坐]以策发。如净名中迦叶败种。附方等故。以四性且对四教。

次料简中三重问答。初问今立第四句赴机是立。六句是破。四句智即是亦破亦立。何以无第四句耶。亦以大经文答。即初地已去双非文也。故前四六无生等文。分成亦在初地住故。章安消云。深无底故惊。广无边故怪。非分别智知故非难。泥洹智不消故非易。非真故非内。非俗故非外。非色故非相。非心故非非相。非去来今故非世法。无中边故无有相貌。绝四离百故世间所无。章安不释非方圆等。今助释之。非别故非方。非通故非圆。非空故非尖。非有故非邪。若对前文作破立名非破。非难非立故非男。余句比说。

次问者。圆有四门。无生摄尽。应癈诸门。答中开三。初幻门开句。非但无生摄尽。亦乃余三遍收。於教行便。且从无生。尚乃开为三十二门。但何四耶。故三十二门亦随举一门收三十一。何故难言令癈余门。次引大经证於智断。言月无增减者。譬不别而别。寄惑智边说有增减。虽有诸门只是智断。智断不二。诸门何殊。大经云。因须弥山。俱舍云。近日影[雨/复]。应依阿含。白银瑠璃。渐渐互现。

三若无生下。明摄法周遍。

次问无生门等者。门称无生。前何故云无生生等。无生生是四句中第一句。生生是第四句。生自在是第三句。答意者此生并是无生功能(初明所依门竟)。

次正明破遍。为三。初正约识阴破遍。次例余阴入(在第三卷末)。问答料简初自为三。今又分三。初标列。次明章意。三广释初文。皆云始修源底者。标中探说文旨故也。尽源故横周。尽底故竖穷。言始终者。坚破[火*句]然。有始有终。一见一思无非法界故尽源底。一一横门皆能至竖。及皆法界不二。复能若横若竖。然虽三章。但成二义。谓次不次。横竖只成一次第意。次成不次准前可知。故云竖即论高。乃至无竖而不广等。

竖则下。次明章意。又二。初明互融。如前略说。次引法华证意圆。是故一家释义皆先总次别。后还结撮出其元意。意虽若是。为显不二还须依章三段解释。使法相不乱以成不二。

一无生下。第三广解。初释竖破。文自为三。今又分三。初标数列章。次示章意。三正广解。初如文。

次如此下。示章意。又三。初略示章意。如文。次引证。文三义三。意在度入归於一心。故此下文仍恐文烦。且示六处。於中又三。初引大论为令易解。是故别列。次引华严为於钝根。三引法华为施权故。初如文。引华严二。二亦非二。然今约观但成借义相成而已。法华唯一。开钝成利。权即是实。正当今意。三从今欲下。总别结意。复显文旨。诸教既尔故今依之。故示读文者先知六处。一破见位后。二破思位后。三四门料简中。四出假利益中。五结破遍后。六修中观。初只应且竖尚示六文。况复章初频预谈意。殷懃指的尚恐犹迷。傥沉密隐映从何取解。

三正广解。初从空入假。自为三。先列。次释。释中初从见假入空。文自别。二初释见假。又二。初明能依能障。次正明见惑。初又三。初法。次譬。后合。初言见惑等者。明障所从而生及以能障功能。次如炎下。譬。云炎梦者。见惑也。空觉者。真体也。此惑下。合。

次然见下。正明见惑。又二。初释从解得名。次释当体受称。初又二。先释名。次见惑下。正解。正解又二。初明外外诸见。次明佛法生见。初二。初正明外外。次结。初又二。先列。次单。

四见下。释。释又二。先释三种四句。次释无言。初自为三。初单见又二。初列。次於一下。释。释又三。初广约有见生八十八使。次余三见例。三广历六十二见。初又二。先列十使。次历界结数。初又二。初利。次钝。初言谓有於我等者。外计麻豆母指等是神身。四句及一异等计亦不已。名为我见。计我断常名为边见。由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自然冥初世性。名为邪见。执邪为道名为戒取。谓是涅盘名为见取。是己法下。因见生钝。

次如是下。结数。历谛成使。欲苦下。具十道。除於二见。集灭离三见。上界不行恚。但成八十八。

次三见例者。但以无见而为根本。如计我是无乃至双非。即其相也。

若历下。第三。历六十二见中二。先历。次结斥。初又二。先历六十二生八十八。次历六十二八十八各生百八。初言澜漫者。游彼也。五十八。次文各以五根违顺平平为三。意根乃以心意识为三。法相似别。会之大同。意以心意识为三世故。

次当知下。结斥。中二。先结。次斥。初文者心昏眼盲盲故不觉。即无明昏。智眼盲也。故不知见真谛之理。

次讲下。斥。以彼不知俱是见故。於中又三。先斥旧。次引证。三正判属见。初又二。先斥谬有去取。次此语下。斥违经负心。若初三是见。二四非见。六十二中但有其半。心实则违经。虚诈乃负心。

次引证。如文。

中论下。判。且证有无悉皆是见。无既是见。双非宁免。於中又四。初据中论不免性过。故属见。次又此下。验无非证法。故属见。三诸外道下。是邪人所计。故属见。於中又三。初通叙邪人所计。言本劫等者。本谓过去。有十八句。末即未来。有四十四句。具在长含。次如长爪下。别引证。见即属单四见中双非句也。准上下文。并单四见中后三句摄。及以无言。三引高着。举况。指长爪为外道中高胜学叶满者。况暗钝者耶。今判下。第四。今家判结。

次明复四见。句别具二。故名为复。并缘法尘。於中又二。初明四见。次於一一下。明见所生或。

三明具足四句句法。至四句皆四故。故云具足。虽复具别并不出四。故皆云四。单但四人复则八人。具十六人。皆除与前相似句。故为成复。具故重列之。若论人法。更无别立。故复收单。具收单复。

次一见下。明见所生或。

次绝言见。亦二。初正明绝言。次一一下。见所生或。

次如是下。结。如文(外外文了)。

次明佛法起见。初正起见。又二。初明四见。又一下。明绝言。如是下。明见所生或。

复次下。第二。当体名假。与所从解名见名或。缘别皆见。所言假者不出三假。於中分三。初释名。次例前立相。三又於下。解释。释又为二。初通释三假。次别明假所生或。初又四。初正释三假。次会异。三引证。四总结。初又二。初明小乘随事三假。次明大乘随理三假。初又二。先约心。次约色。初又二。初正解。次引开善证相待义。初又二。先列。次释。初文者。心因内外故曰因成。能相续起名相续假。以此二假更互相望。假立生名故云相待。内外因缘相望名横。若竖待者意亦准知。言三无为者。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旧名数缘.非数缘。俱舍云。此中空无碍。虚空以无碍为性。择灭谓离系。随离三界见修一系。皆得一择灭也。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於阙缘处。当法不起。非慧力所择。名非择灭。三皆无心。待我是有。故有是假。 次开善下。证相待义。在后当破。

次约色中又二。先正报。次依报。初文者。往因现缘悉皆不实。不实虽住。假后念续。往灭非身。他非我身。即横竖二待。一切行相皆具此二。次约依报者。依从正立。安能有实。论师即是弘成论者。今为成观。余不假明。是辨安心。故无傍及。

次但此下。明随理三假。言大乘者。衍门三教也。无明幻化不可局一。外四大柱从四微成。既现镜中岂有能成。能成尚无所成安有。镜柱如幻故云幻柱。镜柱因缘和合见故。外柱理然本从众缘。言四微者。色.香.味.触。一切四大皆具此四。四微於柱名为能造。像於外柱名为所造。故於境中推能及所皆不可得。因成既然。续待匹得。故但况云历时节等。时即相续。长短相待。以一况字冠下二句。大论广明。今云随理。理通权实。三教所依。二理各别。今竖破见且从通理。别理在下。修中观。初举易况难者。信镜幻易。知外假难。三皆不实。内外何殊。虽俱不实。信幻易故。大乘教共立十喻。偈颂如前。

又释论下。会异。中二。初会三有。次三假聂提。初又二。先列。次释。自三然论三有。三假但相待名同。余二名异。於二名中法假同。因成假名。但揽法假而立。似异相续。文虽不会而意在会。余二可见。言假名者。由法相续方名假柱。初释相待全是论文。如待长名短。待短名长。彼此东西亦复如是。由彼之长短东西。令我乃有长短等名。亦由我故彼长等生。

次释假名有中虽有等者。假名不同实法之有。故云因缘。亦不同於菟角之无。菟角名下无菟角实。假名之下有实法故。成酪亦然。言色等者。此非和合造酪因缘。是因缘者皆具四事。故名四事为和合法。是故和合假立酪名。

又如下。举类释前。实法假名重重生故。言毛分者。众分成毛。分是实法。展转望假。实亦可知。如俱舍云。极极金水。菟羊牛隙尘。虮风麦指节。后后增七倍。岂非十二假实不同。

论又云下。会三假。三聂提。论三有聂从。义同三假。三科并在三假品中。故今总会。聂提此翻为假施设。於中又二。先会。次释。初又二。先问起。次答。答中先会。名可见。

次论云下。释五众和合与因成最显。五众下。释受假名相续者。由根等不绝。义同相续。用是下。会相待名。用树实法及枝叶名。又树枝叶各有假实。故待非树有树名生。一切诸法悉皆如是。

璎珞下。第三引证。三假。四经不同。初引璎珞具三假。本业云。诸法缘成。假法无我。有法相待。一切皆虚。相续名一。空不可得。三假各有二句。经意皆以上句假相。次句总破。次第虽别三假义足。

次引大品证因成。有缘是众缘。思生是生法。

三引大经证相续。借外道计以释相续。外道正计相续为实。如人读诵四阿含经。若不相续安能至四。食法亦然。

四引净名证相待。经从破说。云不相待。四句破已。一念不住。意明衍门亦三假也。

当知下。第四总结。

次所谓下。别明假所生或。即历教不同。前虽释小未云四门及所生或。既各三假。今为对衍故重列之。於中又二。初正明生或。次如来下。明生惑之由。由着生惑。教意不尔。执者成过。然大论斥小。从藏得名。故论云。佛法二种。一者争处。二无争处。诤谓余经。历一切法悉分二。然通论之。於十六门。六门皆有起见起假。如天甘露能为长寿短寿二缘。甘露不尔。食者不同。以由语见。圆亦生着。

次明破假观中。文自分三。初又三。初横破。次竖破。三料简。初自分四。四中初破单。於中前文列中绝言并在。三四见后。今明破中。一一四见后便破绝言。今先破单。次破绝言。初又二。初正破。次结劝。初文自分略广二释。初立二门。次解释。释中初略破。次广破。初又二。初重叙略境。次明略观。境四观二。合成六略。言境四者。一见略。不云四句但云一见。二假略。无三假相但云不实。三所生略。无八十八但云结结。如前四防过略。不出过相但云如后。言观二者。一止观略。不云二空但云双寂。二者结略。不云眼智但云入空。此六并通下四见首。后广此六故云广也。言如后者。如此卷末得失中说。境四如文。

止观略中。初止。次观。对下六十四番。此中名总。初文云扬依焰者。风飘为扬焰之动相。故知依焰方动。焰必依空。实处无故。焰之与扬俱是动法。见与无明亦复如是。焰依空。如无明依法性。空无所依。眠梦亦尔。准说可知。

次又观下。释观中无明只是法性。不二只是不异。

法性本下。释向不二不异。无明即性。性何所染。名本清净。是故二法俱无起灭。故知无明无始不起。今虽法性复何所灭。

若谓下。释二性同。能观等者。二法是所。空即能观。非但所观不二。亦乃能所体一。虽有法性无明之名。俱在真谛。从次第故。

次信行下。广破四见。自分四文。初有见又四。虽对四见离总名别。未分信法仍得总名。初立利根信法二行以结前。如前略足。

次其钝下。明为钝根。引中论意以生后。更广论也。先明广意及用广法。故依中论。破末代机不承龙树。知复何依。 三今亦下。明依论意以立广观。

次若一念下。第四广明观法。於中又二。先牒前三假以为所破。次当观下。正明用观。於中又三。初总历有见三假以修观。次别明回转六十四番。三明见度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用观。次例破余见。三结成无生。初又三。谓破三假。破一一假皆先以四句破。次结二空。初因成中二。先列四句。次若心下。推破。破中又二。先破。次结。初言前念等者。根无别体。即灭意是。由灭故生。即当根义。五识亦尔。由灭意生。分别能起时名意识生。今非五识意。以缘法尘名为识耳。故以此识对根研责为有为无。根识有无虽复不同。俱在己心。故名为自。故互责之。今求叵得。此中心识由对尘立。虽二。是故文中二名互用。不依法相而分二别。为从根生责灭生。为从识生责生生。若根下。破上句。小宗虽许根生。今为破须责。若从识生。为妨最大。是故不责。识生无穷故也。

从根为下。双定。

根若有下。双责。初责有识则有二妨。谓根识并及能并尚生。故生无穷。若无能所。生亦不成。又意灭生。不灭非根。故无生义。况生灭并。根义不成。生义亦失。

根若无下。责下句。例余无识皆能生也。

根虽下。纵难。此初立也。有已下。责有同前并。无同无情。又识下。责性一异。若一下。责一句。凡言性者。当生为义。若共一者。则无能所。若异下。责异句。异同无性。无性能生识。即名他生。何以计自。

次如是下。结。

若言下。破他生。自性破责。便谓由尘。望根名他。兼教证缘。即是他生。悞引成计。亦破。

次今推下。用观先定。

尘若下。责。先责是心则有三妨。一尘非心妨。二同自生妨。三成并生妨。尘若非心容可计生。尘若是心还成并生。尘若非心下。次责非心。与前根中无识义同。亦如前责。责性例前。结。如文。

若根下。责合生。见单复破。避单计双。名为苦生。於中二。先直难。次难性。初又二。先破。次结。初文三。初法中先立。次若各各下。责有。亦同前两处计有。故云自他。若各各无。如二砂无油。和合亦无。

次譬中。先立两句。若各有下。次责两句。如前。若镜面合一者。各有无。恐计异方不能生像。和合方生。故结责云。实不合一。不近不远方能现像。离在异方如何能生。

三根尘下。合。但合若镜面已下文耳。已上文者。准结自知。 如是下。结。 次又根下。难性同前。

次破离生。三既被破。三外计离。於中先推破。次结。初文先判无同不生。先定。

次若言下。责性及同异。准前比知。

如是下。结。如文。 次中论下。总证四句。

次若推下。结成二空。又五。初略示二空相。但无性计即名性空。亦不不下。相空。性破准相。故云无不住。无句名为相空。不在等者。内只是因。下二准知。自有只是无因异名。二空但时。不可一异。次若四句下。以二谛结成二空。性执名世。不得名谛。破世见理。故名世谛。故云破性。性破唯相。复依真理以云其相。名为破假。故大品中历一切法不内外等。此是共空。次劝学品及集欢品方乃独云菩萨。即菩萨生法二空。今文从共。

三性相俱空下。结示总别。从假入空俱云二空。故名为总。以此二空冠自他等。此仍成别。若从行者不必至四。念从法说。尽理言之。

四引中论证。同前引证性。今证无性。故云论同。五若根下。示此二空即十八空。十八自从根尘等别。历一一空。空为能空。何以不对。内外是所。消之可见。问。从有法至无法有法以对三句。双非句耶。答。双非已被毕竟空破。故不至此。问。前六已明二空。何须次七。答。大论云重明二空耳。

次破相续。类前可知。今略为三。初来意。次正破。三结。

若不下。破相待中三。先与前两假辨异。次破古。三正推。初又二。初略异由。由计有故。次因成下。释出异相相续。为别灭者。别在有情。心所灭故。异彼虚空。复异择灭。是有为故。复非择灭。非心所故。唯对偏情。得相续名。相待对通者。灭名通故。别在我心。对彼通三。故名相待。虽不等者。灭名无生。无生同故。得通引。

上既下。次破古。亦三。初牒开善旧解。借彼因兼之名以释相待。因前兼此故云因兼。上但二重。今至第三。故云过之。次又因兼下。今家正解。即相待中具上二故。二假之后或虽未破。缘无生解。解对意根。即相待中因成相也。因上二假至相待中。即相待中相续相也。因上至此故名为因。此兼上二故名为兼。释因同旧。兼过稍别。望旧可知。

三释既下。结斥。

今捡下。第三正推破相待中二。初正破。次如是下。结成二空及十八空。故知前无慧眼等言。即文略也。又亦不云一切智等。并略。

次非但下。例破诸见。

三是名下。结成。光扬能显。并如文。

若不悟下。大文第二六。十四番对信法等。复名为别。离前止观。对今信等。下去例然。见若被伏但在燸等。故云有漏。

已被伏下。第三见度计转。有虽被伏仍度入无。

次夫破下。破无见又二。初立二行三根。结前生后。次正破。初又二。初明二行。次若上下。明三根。即破之由。依无起计。以成下根。下去一一皆破根行。或无者。略闻观生等。生即有见。谓无为实。是故须破。

次又当正破。亦二。先总。次别。总谓直修观法。别即三假四句。此总即同初文。前文对四见名总。今此对一见名总。

次总破下。释。释总又为三。初总破无见。先且引经以明破相。初引大品者。以识了别於生即有见。无生即无见。有无俱破。故互相况。皆云不可得者。以深况浅。以浅况深。思之可见。

次引楞伽证前总破。经云。若起空见名为坏者。堕於自共。彼经破见。其文不少。

三然无生下。斥谬。

次别破。又三。初正破。次六十四番。三见度计转。初又二。先叙来意次第。次正破。初又三。初略示空见。次比决邪正二空。三示空见三假。初又三。初牒前有见。破假之相。为无见之由。由有被伏。成今无境。总别三破。名用止观。不见三假。似性相空。泯然入空。不见内外。似破因成。亦无前后。似破相续。无相形待。似破相待。次寂然下。明无见体相。三而起下。责见过相。

次释论下。比决邪正二空。又二。先明外人邪空。次明佛弟子正空。初又二。初明邪空生使。次如是下。结归邪空。次明正空。知爱即是过由。由於着心。着心若生知过须离。离须修观岂计无生。

三云何下。示空见三假又二。初重牒计转为无见之由。次无生下。示三假相。

次当推下。正明用观。为三。初正观。先破因成。次当知下。结成二空等。非但下。第三。例破诸见。

次若未下。六十四番。三勤修下。见度计转。

三明亦有亦无二。先叙次第。次正明修观。初又三。初明见相。次引人为例。三略示三假。初又三。初牒前为起见之由。次或进下。正示见相。三发此心下。示见过患。

次如长爪下。引人为例。中三。初正引长爪。一切能破是亦无。计有此见是亦有。言得悟者。因佛示故。次发见下。引同长爪。三云何下。广示见相。於中又二。先苦。次集。初言五不受者。经云。菩萨行般若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身子问须菩提。何故不受。答般若性不受故。汝何以受於第三句耶。

次又我下。示集。

三又此下。略示三假之相。

次今破下。正明修观。又三。初正明修观。次明六十四番。三见度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用观。次如是下。结成二空。三即是下。结眼智。二三如文。

次破非有非无见。亦二。先明次第。次正明用观。初又二。初略明见相。次示三假。初又三。初明起见之由。次明见相。三明过失。初由又二。初正明由。次所以下。释。

若不定下。次明见相。又二。初正见相。次何以下。释。

三坚着下。明过失。又二。初正斥。次我心下。明十行使即所生惑。宁起等者。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恶取见怀上增慢。此乃少分。应云。宁起我见遍於法界。不恶取空如芥子许。毒草等者。毒草苦集。药王道灭。

次又一一下。示三假相。此一一过。各具三假。

若破下。正明用观。又三。初直明用观。次明六十四番。三见广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破假。次例破诸或。三结成二空。初又二。初直明用观。次点示四谛。於中又三。初复次下。正示四谛。结於向文不出苦等。次夫一下。明四谛功能。三如来下。引小况大。破见之功实在三藏。故初转法轮正在破见。故诸部阿含。佛及弟子凡有所说。皆云四谛。生灭尚尔况后三教。

次若非下。例破诸见。三结成二空。若不下。六十四番见度计转。并如文。

次所以下。结劝。言不杂者。见相假相一一不同也。

次破无言。又三。初示见相。次略有下。复以众多绝言通责。若谓等者。判其不出复具四句。言不出复见。第二句者即无无句。言不出具足。初句者即初四句。中有四句。即有非有非无亦是第四句中初句。即非有非无有。三法华下。引证。

次复具及复具下。绝言准前。亦应广略推责结成等相。今文极略。但先明复具。

次明绝言。绝言又二。初又复下。先出见相。次如此下。破。破又二。先破。次何以故下。释。释又二。先横。次竖。前诸绝相望为横。今以因果前后相望为竖。竖又三。初正明竖。次上来下。重判横竖。如一有见中三假四句为横。度入至四名竖。於有见中。因成是横。相续是竖。相待二具。一一见初皆有总破。未分横竖。大途等者。如向横竖不出於横。何者。诸见是横。复以横破。故并成横。

次今当下。正明竖破。以竖法责故云竖破。言竖法者。句法浅深故名为竖。始自三藏五停。终讫圆教妙觉。此等位生。故名为生。汝若言生。是何等生。一一责之。今其无分。任自成见。於中又二。先明竖四句。次明竖绝言。初四句又二。先破生句。於中又三。初征起。如文。为是下。列出四教。自为四文。初是三藏。为是乾慧下。通位。为是三贤下。别位。为是铁轮下。圆位。别不列信。圆不列五品者。只是略耳。言重虑者。虑谓思虑。重观前真。故云思虑。三用此下。结。

次若计下。竖破无生句。又二。初正破。次寄中论师辨异。初又二。初征起。次为是下。列责。不分教相。但通途作无生之名。义通诸教。於中又三。初约三障以明不生。见思等三是烦恼障。为行下。约事理破。为破三障故得行理。行理穷满名为不生。世人下。约三佛破。於中又三。先斥旧。若唯法佛。摄化不用。然此不生不生。不得作重语读之。应须简书。上不生为上句末。下不生为下句头。

今释下。正解。文有四重。初事理隐显择。法身本有为隐。报应破或有用故显。故以三或并对三身。无明或尽智满名报。尘沙障法门。见思障化道。此二或破方成应身。次又无明下。对治三惑择。以将三身故。对三身故对三惑。随惑显身亦应可解。

三又业下。约能治所显释。业行位智以为能治。真如实相以为所显。复由业等三烦恼破。报应成就。成故理显。

四者别对三因释。修性皆尔故用对之。俱通别圆意在於圆故。初三似别。二四扶圆。以别显圆共成责义。文前三释。约诸法不生而三佛生。第四一释。诸法生而三佛生。意在总论诸法不生而三佛生。故总结云生即无生无生即生。若唯法佛不见诸意。今文本责无生释三佛义。因破他故使明相即。於中文三。初约理结故相即。次引证结。三将诸下。责。并无比等。岂非见耶。

有人下。次寄论师异辨。又二。先斥旧。次用彼非以显今是。因出异解以破他非。初又二。初引他难。次论师救。论师被他谬破。虽作多意不明分齐。故被他约凡小破责。加字申通令得会中。若尔非迁变之生灭。未会真空。今且与其不不生边。故云扶中。责其不远。故云伤文夫义。

三今家破。又二。初此解下。略斥。次何者下。释。释又二。初释失义。次释伤文。初又三。初明所失之义。谓失於兼通会别之义。论文圆宗既有异含。如何被责伏无中道。如汝被破正当论文。所兼通藏即初文是。

若生下。为其出论含别之义。若生下。出论正宗。言破二十身见者。经论不同。此不假述。五阴各四成二十句。计色与我大小一异。四阴亦然。破得初果。次案文下。结示。兼二即通藏。

三龙树下。示正文义。推功论主如何弘论破失中。

次开下。斥伤文失。论语第九接玙见孔子领徒。因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意斥孔子出不遇时。故邓艾酬於魏主云。凤兮凤兮。只是一凤。徒自加不而犹失义。

抽笔下。斥甚着述伤文。前斥所说伤文也。

悬疣下。约喻以责。疣者肉之余。横生一肉着体为赘。加点。义如赘上生疣。

次今解者。还将彼非以显今是。为扶含显。存本不。生依汝加不。亦有多不不生也。故责见心为是何等。於中又二。初正显。次结斥。初文十重。初标。次列释。释又为三。初二明非由但破生亦破不生。故云不不生。以正破邪明不不也。第三至九皆以二不破两或生。即是以一生字对上两不义而言之。开为两生即两不生。结句但云不不生者。只存略。下去皆然。第十妙觉智断永满。故两不生。三释并存妙觉位耳。又从三至九皆先择竟。次生后句。初文长爪成第四句。及绝言者。一切能破。似双非语。皆可转。似绝言是。是则一计前后四出。即后三句及以绝言。今总破之。似一不生。不生邪见。是故须破。名不不生。如非想下。引非总无生。亦须破故。言第五不可说藏者。具如大论引续子毗昙。故其所计犹违小宗。是故判之为附佛法。不生亦不生者。亦是不生法破故也。三藏菩萨未得不生。故中文无缘觉侵习。习既未尽故亦不论。言体不者。以异折故。菩萨空同。二乘假同。别教亦不云别。人登地犹有别。

二次结斥。如文。

次明第三第四句。又二。初略损上文。次别释。言如上等者。发大心中双非传脱。传脱只是有无二边。若尔。第三云何。答。遮照异耳。若历闻法离四。是则五十六重。双非双照加四弘六即。即有六十六重。况复诸教并有此位。汝是何处双非双照。释名等者。破横竖中各有此句及绝待与绝体。体是此句。虽即略损。复更历事。

次若谓下。别释二文。又各为三。皆先征起。次释。三结。初一如文。

次为是下。释中言内外业报者。只是界内界外。折中亦得。当教论之。通教意同。

若非如此下。结第四句。三文可见。

次竖破绝言者。又三。初以外外等六责之。言哑法者。外计以此而为正道。次三藏下。约佛法。又三。初正责。四教皆以四门通理名绝。次不可众多下。况责。三为此下。明过患。即是见所生惑。第三十种责为五。初略标。重以十种四句外责之。故云更也。次十种下。列。直立四句故云一往。四上复四故曰无穷。如前释。三假四句乃至复具等得悟者。从门得悟名门。为四摄属者。四教各有有等四门。以句摄之。门属句。言权实者。如云三教为权。圆教为实。各有四句开显者。实外无权云何言出。不过法华故云齐此。灭后起净故云失意。作论通经故有得意。三一往下。解。四若不下。结责。五前横破下。判横竖。始从外外终至灭后。故名为竖。

今世下。第三离料简中二。初斥伪。次释疑。初文二。初斥邪人邪法滥正人法。次通斥一切凡夫。初又二。初斥人法滥真。

次别出所滥之法。又二。初正明人法之失。次以九事比决邪正。初又二。初明邪人滥法。次引例结责。初又二。初以正滥邪。言恶魔等者。谓曾出家。破戒还俗。更作道士以灭佛法。又如大品。天魔亦作比丘。为菩萨说相似道。骨观乃至阿罗汉法。何须生死受种种苦。报恩经云。贼住越济。断善根人受戒不得。正以破内外道名为越济。济。路也。越此二路故云也。偷安者。淮南子云。偷者天下之大贼。邀者。古尧反。要也。求脱无由。苟求平等。押商等者。平斗之本曰槩。以道士心木。平二教斗。终无是理。道入佛法。偷正助邪。押十二八万之高。就五千二篇之下。名摧尊入卑。以释彼教。如法师着二教论。教唯有二。谓儒与释。俗有九流。道即道流。若道立教主。则九流分九。如儒流中牟子.李思慎等。洞晓根源。

次以道下。以邪滥正。旧注云。可说之道非真常之道。名亦准之。虽有真常之名。将何以拟三谛四德。

次何者下。引例结责。

诸法下。次以九事比决。又二。初正比决。次结责。初九事者。如道土李仲卿着十异。琳法师立十喻以喻彼异。文以七。复加威仪及以族位。一者理本不齐。亦损向来所滥之法。虽有无欲之言。言下无旨。徒置常道之说。说无所归。无欲观妙之言。欲妙不唯一揆。教相下。二教不齐。今略举一不齐之言。然五千之文但去奢自约。自约自俭。守弱患身。岂可与夫逗大小用偏圆逆顺化冥显益同年耶。

况以下。三苦集不齐。但略举况。老虽患身去欲。未达患源。弊智劳形。不穷弊本。苦集增长。去道弥途。岂与夫舍三界系。离三惑缚。具足三智。住三涅盘同邪。

况将下。四以道灭不齐况之无作四谛。彼典无名四德。涅盘归乎极教。本既下。五示迹不齐。灭理为本。应化为迹。

佛以下。六相好不齐。

佛说下。七化境不齐。先老次庄。佛说下。说字税音。宣意也。非私曰公。[火*句]。明也。隐密私说。尹喜一人。列传云。喜为周大夫。善星像。因见异气而东迎之。果见老子。请着书五千文。若也齐於梵音遐被。何以五千授喜一人。又漆园不。述庄本迹蒙人也。名梁惠王同学。着书十余万言。而皆寓言。今宋川北故蒙城是其处也。现有漆园乡。是着述轨轨迟貌。

复次下。八戒仪不齐。

如来下。九因位不齐。颙颙。仰也。

次盲人下。结责。

次复次下。别明所滥之法。又二。初正明外人滥法。次六句料简。初文者先辨同异。前既已明多种绝言。绝言之前应多种四句。中论不生不灭即是别圆第四句相。即真中道正绝言也。故以绝言绝句外无法。如外邪绝欲破别圆。三藏破外三何所论。

次问下。料简。初问者既不许以诸句破论。谓为有着。於论起见。当如何耶。答分六句。本以中论而为难辞。故今亦以中论意答。论既兼含。总有四意。亦以四意对彼外人。复以四种不生灭见。对四教下正绝言故。有破等三双不同。且如三藏不生不灭破绝言见。三藏绝言破不生灭。见相修相即准例可知。修中亦须以邪修正。相即须得当教言之。外外对衍有三六句。除外外已。复以教教自用。见与正行成四六句。又以藏对三。以通对二。以别对一。都有一十四个六句。若论答问破邪。一个六句即是楞伽。具有以幻破外。约通三教。准例用之。

次通斥凡。又二。初正斥。次明见破由观功德。初文者。一切凡夫无非见也。鱼王等者。此二若行皆多随从。

次当知下。示见过患。明观功能。於中又二。初明方便。通且寄外外。故云避具入绝。前约佛法。亦云乃至避别入圆。以正观遂而破之。故云无远不届。具如向来一十四重。次若得下。约直断道。以见望思名之为多。故云从多。且从见遍望余未遍。言三结者。问。见八十八。如何云三。答。论云此三是三三昧近对治法。身见空近治。戒取无愿近治。疑无相近治。此三复生三种增上身见。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於过未遍见犹豫。若说三结即具诸见。

次问下。释疑。又二。先释能。次释所。破疑各有问答。初问能破止观既有三种。空破已多。二何所破。言无量如前。外外乃至圆绝尚用三藏破之。说复衍初。当知后观更何所破。答者空破见思但成有。乃至圆门亦但见摄。思尚未破何虑无耶。借使通。皆以见为名。后二自有无及二边。故知下。结意。

云何下。兼责。前来诸见横起。诸见尚在。未得初观。况复二耶。云何诸师自谓真道。故大论下。明有无皆见。即大论序归敬偈文。又通以诸见而为有者。为斥二我。又非但斥小。但未得涅盘无。皆名有也。

次问者。既一切见同斥为有。有见既多。无亦应然。答意者。夫入涅盘无。故有非一。空无中妄。故不可多。

大文第二明得失。先标。次释。释中先问意者所破之见既皆是失。能破止观始从外外终至圆门亦有失不。答中四意。初列四句。次举四譬。三前二下。判。四所以下。释。释自四句。初二句是外道得失。亦云修正观者。本佛弟子。自观起见。过同外道。於中复辨事惑尽者。且名为得。事惑未除。唯恶名失。又外道中常见者得。断见者失。此且寄外而论得失。次佛弟子两句者。虽复用观。见惑未断。名之为失。惑即入真。方名得。初人望外失却成得。不起见故。具如前文。於一一见。判行判根。上根即是佛弟子得。中根即是佛弟子失。下根即外道得失。

大文第三明位者。文虽列四。令遍识耳。今在衍初遍知。即是在在於文旨。於中二。先正明位。次结成。初又二。初正列位。次料简。初又二。初正列。次断伏下。判同异。次问下。料简兼示文旨。次显不次。初问答如文。问意者只应直明别圆之位何须前三。若且论次第。只应列别。此是止观正文。读者尚昧。前前处处数有文旨。今於答中复申四意。一上明下。恐发宿习故须具辨。次又欲下。为令行者遍识不滥。三又半下。明后三教为圆助道。四又岂下。开显但实何须譬空。显体不异也。

次体假下。结成止观。见思名止。达空名观。通结前来一切诸见。见息达空无非止观。此是第一节示文旨竟。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