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相宗八要解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续藏经 相宗八要解

明 明昱着

相宗八要目录

因明入正理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八识颂  唯识三十论  观所缘缘论  六离合释  观所缘缘论释  三藏大师真唯识量

叙相宗八要解

夫约法而解。犹滞依通。忘言而说。斯名胜义。雪浪恩公揭相宗於八要。岂其逗人以舌本耶。毋亦以贫女之宝藏待掘斯出。力士之额珠不指还迷。如云心宗一法为大慈。又为般若母。则相宗一切可废。而天亲菩萨亦几谤佛矣。然揭直下祖位。以示初机学人。毕竟说食不饱。是以古佛大生悲悯。谓一切无明皆是法缚。藉知万法并由执生。如声呼响答。无执遂以无法。如声灭响亡。穆然寂然。如如自在。阿谁众生。阿谁祖佛。则举目便已周遮。而论释证诠。总为空中着翳耳。惟其不然。则实未见月。安得废指。从未见象。恁地摩牙。息念须从念息。破执还从执破。向无基师之着释。则百法如夜。不有护法之广约。则唯识茫然。缘论六释。译师不厌注脚。因明三支。古宿亦衍词源。要以奥义若海。大舶泛而不尽。妙旨如丝。机女抽而愈有。则高原八解。安知不具醍醐初味耶。近来狐禅未讨宗旨。輙绝言说。就令枯坐十年。究竟有何了当。故世有啄穿无明之[声-耳+卵]。欲飞三界外者。斯可与谈此解矣。

三楚 游士任 题

叙高原大师相宗八要解

始余晤西蜀高原大师於虎林净慈寺。抵掌而谈。大畅唯识宗旨。因阅其所解相宗八要中因明入正理论一二种。余甚心契。业已为序梓行之。今八要解全帙刻成。复问序於余。余因忆昔白下雪浪恩公演说宗教。特从大藏中录八种示人。以为习相宗者之阶梯。是谓相宗八要。至於解义云何。盖是书原出两土之作。菩萨祖师渊源既远。翻译着述文义尤深。且若论若颂若释称说种种不同。或於作者之旨不无余蕴。或於学者之衷偶有疑端。至有文词稍碍而未圆。注疏尚略而未备者。大师有忧之。是故欲其释疑开悟。言不妨赘也。欲其明理了彻。意不妨约也。有会释释记。而义无不剖。有通关直疏。而辞无不畅。有义钞证义。而益发其所未发。尽证其所未证。繇是令习学相宗者。一披览焉。不待顜探。而文粲然。而义跃然。此大师嘉惠后学之意。良非浅鲜。即起雪浪而示之。能不首肯乎。余又念在昔天竺国诸菩萨。往往造论通经。发挥唯识宗旨。以破邪外。而大师以一人之笔。阐扬两土之书。乌知非天亲菩萨等化身重宣此义也哉。是为序。

时万历壬子腊八日玉溪菩提庵圣行和南书

相宗八要凡例

相宗八要。缘於两土之作。当先彼而后此也。故有列名合本名题之说如左。

一.百法赘言

大乘百法明门论及唯识三十颂。乃天亲菩萨始造。为创归大乘之本旨。宜初列名。此论原文唯一百法。及二无我。窥基大师着释。於今之学者。间有所疑。故又赘言以释之。名百法赘言。平头下乃天亲菩萨本论文。圆圈下基大师着释。文。低一字者。即赘言也。别为一本。

二.唯识约意

唯识三十颂。自天亲作。后护法等造论释之。义有广约。以广演破执。约意明理。今多引论中明理之意释颂。故名唯识约意。

三.缘论会释

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所造。次於天亲。故次列之。继有护法论师造释。以解其义。今间引释词。会合论文。互相发明。题名缘论会释。

四.六释通关

六离合释法式。虽失造论及译师名。亦彼土所作。因文有关隘。故着数语通之。题名六释通关。已上三论皆少不成册。合为一本。

五.缘论释记

观所缘缘论释。乃护法菩萨造。以释陈那菩萨论文。唐义净法师翻译。文词简古。语势生奇。故祖陈那论文。分章於前。护法释文。从而释之。凡於平头题论曰者。乃陈那论文。题释曰及不题释曰者。皆护法师释论文。低一字者。即记词也。故题缘论释记。别为一本。

六.因明直疏

因明入正理论。文约义丰。卒难理会。稍加直词。傍疏其义。故名直疏。

七.三支义钞

三支比量。乃奘大师所立。永明寿师於宗镜录中。已释其旨。间有余蕴未发。或文从简约。今略钞其义。故此名焉。已上二论。虽为两土之书。文义相关。因便合为一本。

八.规矩证义

八识规矩。奘师所作。唯十二颂。祖於唯识论文。虽泰师补注。所引论文尚有阙略。今引而证之。故名规矩证义。虽奘师先於寿师。而先列彼者。以彼因便故。此别为一本。

相宗八要凡例(终)

六释法式通关冠注序

杀三磨婆释也者自玄奘西游方传此土诸法相师莫不举解三藏名句郁由斯式故为相宗八要之一此非惟习相宗之要而学建一密者亦岂外诸哉所以我弘法大师及清凉观师等即以此释简义之相滥者往[?﹋]在焉去岁癸未之夏晒大藏之日偶阅斯通关乃誊去至其通释关隘者词义无碍痛快醇至真后学之奇珍也顾始涉之徒於六释名义窒碍亦不少矣乃者不顾猥拙傍附国字训点冠赘丛脞臆说以勒梨予之孤陋僻解颇多矣庶通凿之士详而正焉。

宝永元年龙集甲申孟夏上澣之吉东奥圆通沙门宥范书於洛东智积寓馆

六离合释法式通关

失造论及译人名

蜀沙门明昱通关

夫欲解释名句文身所诠之义。必用六种离合方尽其旨。苟阙其一。义未尽焉。言法式者。文中各引一法以为格式。推而广之。经律论藏备悉其猷矣。於中语势闲有关隘。恐初学尚疑。因而解释以通之。故云通关。

西方释名有其六种。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邻近。以此六种有离合故。一一具二。若单一字名即非六释。以不得成离合相故。

西方即西域。自五印土及余诸国。皆以此法解释文义。若名句中有能有所。即以能所彰明其义。名能所依彰。依主释。若义体上能持业用。即名体持业用。持业释。若於自义取佗为名。即名将佗显己。有财释。财者资生义。以佗资我故名有财。若义互违不相随顺。即名两别兼举。相违释。若义挟带数量多少。即名体挟数量。带数释。若於彼此义相邻近。即名居近邻强。邻近释。以此六种各有离合。故於六种一一具二。成离合相。若单一字一名即非六释之式。以单一字不成离合相故。

初依主者。谓所依为主。如说眼识。识依眼起。即眼之识故名眼识。举眼之主以表於识。亦名依士释。比即分取佗名如名色识。如子取父名。名为依主。父取子名。即名依士。所依劣故。言离合相者。离谓眼者是根。识者了别。合谓此二合名眼识。余五离合。准此应知。

所依为主者。主是不动义。以显能依客义。有动即有去来及有生灭。如说下举例明依主的义。识依眼起者。眼根常住。识自起灭。识不自名。由眼得名。举眼之主以表於识。名为眼识。故名依主。亦名依士者。即前眼识又名依士。前名依主。释眼识名。此名依士。释眼识义。识由眼得名。名为眼家识。故名依主。眼由识得名。名眼识。缘色故名依士。士即子义。根能发识。根得父名。识即为子。识能了别色。名眼识缘色。依士释也。分取佗名者。识取眼名依主。眼取识名依士。皆名分取。如名色识者。依境名色。识喻上依。根名眼识。如子下喻依主.依士两名。所依劣故者。谓识胜根劣。根得识义。故名眼识。能了别色。是谓能依识胜。所依根劣。言离合下。释六种皆有离合。故云余五离合准此应知。

言持业者。如说藏识。识者是体。藏是业用。用能显体。体能持业。藏即识故。名为藏识。故名持业。亦名同依释。藏取含藏用。识取了别用。此二同一所依。故云同依也。

藏识即第八识。有含藏用。名为藏识。识是体者。识能发业故藏。是业用者。业从识起。故因业显体。由体持业。业即是体。名持业释。亦名同依者。藏识二义。同一所依。藏是能藏。以含藏为用。识是见分。以了别为用。含藏.了别皆依识体。同自证分体。故名同依。

言有财者。谓从所有以得其名。一如佛陀。此云觉者。即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分取佗名。二如俱舍。非对法藏。对法藏者是本论名。为依根本对法藏造。故此亦名为对法藏论。此全取佗名。亦名有财释。

财者资益义。以佗资我。名为有财。佗是我所有。故云谓从所有以得其名。一如佛陀。此云觉者。下举例释有财之名。觉字名佗。者字名自。自佗共名。名为分取。俱舍此云对法藏。依对法藏造论亦名对法藏论。此即全取佗名。亦名有财释。

言相违者。如说眼及耳等各别所诠。皆自为主。不相随顺。故曰相违。为耳及眼二言。非前二释。义通带数.有财。

眼及耳等者。等於鼻.舌.身意。眼诠缘色。乃至意诠缘法。故云各别所诠。各为所依。发生各识。互不相借。故云皆自为主。既自为主。无随顺义。故曰相违。为耳下。简此相违释。不同余释有互通义。耳及眼者。南北藏皆错为有及与。今从义改正。即前眼.耳二言。举此二言为相违释。不同前说依主.持业。通余二释。依主释通带数。有财.持业亦通带数释故。

言带数者。以数显义。通於三释。如五蕴二谛等。五即是蕴。二即是谛。此用自为名即持业带数。如眼等六识取自佗为名即依主带数。如说五逆为五无闲。无闲是果。即因谈果。此全取佗名即有财带数。

谓於名句挟带数量名为带数。或唯用自。通持业。或唯用佗。通有财。或自佗兼。通依主。故云通余三释。五蕴二谛等者。等余三身四智乃至九定十禅。皆名带数。蕴有五数。五即是蕴。谛有二数。二即是谛。此皆用自为名。故各名为持业。於五於二名为带数。又眼等六识皆以识为自。眼等为佗。自佗共名。名为依主。以有六种。复名带数。又如有人呵骂造五逆罪者。名五无闲种。全取果名以表五逆。此唯用佗。名为有财。因果各有五种。复名带数。

言邻近者。从近为名。如四念住以慧为体。以慧近念名念住。既是邻近。不同自为。名无持业义。通余二释。一依主邻近。如有人近长安住。有人问言为何处住。答云长安住。此人非长安。以近长安。故云长安住。以分取佗名。复是依主邻近。二有财邻近。如问何处人。答云长安。以全取佗处以标人名。即是有财。以近长安。复名邻近。

相邻就近。藉彼为名。故名邻近。四念住者。谓别想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皆以决择慧观。而云念者。定由念起。慧因定生。念慧相邻。故名念住。喻邻近义。凡言邻近必有自佗。故不同前用自为名。无持业释。唯通依主.有财二释。一依主下释依主邻近。言长安住者。长安为佗。住者为自。自佗共名故言分取。二有财下释有财邻近。言长安者唯用佗名。故云全取。

颂曰。

用自及用佗  自佗用俱非  通二通三种  如是六种释

总颂六离合释名及义也。今复作颂解释颂意。

持业唯用自  有财唯用佗  依主自佗用  相违用俱非  邻近通二释  谓依主有财  带数加持业  故名通三种  如是六种释  愿共一切知

六离合释法式通关(终)

宝永元甲申年八月吉日筱路宇右卫门盈贞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