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径中径又径卷首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圣祖仁皇帝圣制五灯全书序(三集文)

朕惟天生蒸民。厥有恒性。迨物交私蔽以后。遂不能有善而无恶。故操治世之权者。必兢兢以劝善惩恶为先务焉。大易着闲邪存诚之义。尚书明福善祸淫之旨。皆所以启牖下民。使之回心向道。而勿即于匪彝也。间尝流览释氏之书。立教虽主于空寂。而其戒欺去妄。蠲忿窒欲。亦与劝善惩恶之道盖无殊旨焉。自宗门教兴。曹溪而下。五派迭衍。各有撰述。宋景德以后。裒集为传灯诸录。嗣是又举挈要领。汇成一编。是为五灯会元。洎乎本朝沙门海宽。念其支派繁衍。自宋金元明数百年来。传述阙然。乃着缵续一书。今圣感寺僧超永。复虑谱牒渐棼。闻见不一。用是旁搜博考。折衷于二编。而参订之。删其繁芜。增所未备。以成全书。其用心也。可谓勤矣。至于简牍所载。互相印证之语。罕譬曲喻。为说甚伙。而其大指要归。亦惟欲祛迷惑。以复性真。不越乎闲邪存诚。牖人为善之意。匪仅有裨于禅宗教旨而已也。故为之序。

世宗宪皇帝御选语录卷十三序文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后直指心传。辉映震旦。宗门每以教典为寻文解义。净土为著相菩提。置而勿论。不知不觉。话成两撅。朕于肇法师语录序。已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于净土之旨。又岂有二。这个如摩尼珠。面面皆圆。如宝丝网。重重交映。如大圆镜。万有虚空不得而出。如大火聚。万有虚空不得而入。诚乃不无不有。无欠无余。果能了悟。则终日吃饭。不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条丝。然则终日念佛。岂有为念佛所挂碍哉。如犹不能了悟。则色空明暗。受想行识。尽是一场大梦。又何必但许人恶梦。而不许人善梦也。曹溪十一传。而至永明寿禅师。始以净土提持后学。而长芦北涧诸人。亦作净土章句。及明莲池大师。专以此为家法。倡导于浙之云栖。其所著云栖法汇一书。于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然而已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致歧而视之误谤般若。故择其言之融会贯通者。刊为外集。以示后世。如学人宗旨不明。即将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作无义味语。一念万年。与之抵对。自然摸着鼻孔。如其已得正悟。则丈六金身。是一茎草。三千世界。是一微尘。延一刹那顷于万亿年。扩一毫毛端为四大部。宝池金地。充塞现前。翠竹黄花。无非正受。于此净土。正可随喜。花开见佛。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是为序。

高宗纯皇帝圣制诗文

云栖寺再叠旧韵一律(三集诗)

万绿琼竿参汉青。十寻枝见下亭亭。此中寻路一时到。教外无言六字听。(是寺僧以念佛为务不参禅)坐对溪声流不尽。了同山色峙常停。道场开后於菟避。(志称其地人迹罕至明僧袾宏结庵后虎不伤人)借问山僧具底灵。

游云栖四绝句(四集诗)

循塘减从路由西。花拂垂鞭香马蹄。已是不凡仙境界。云标遥认寺云栖。

前疑无路路原通。密护干天绿竹丛。笑指洗心亭下水。碧云寺里偶相同(香山碧云寺洗心亭即仿此以名之去岁临憩曾有佳名津逮自云栖之句)。

低檐矮屋不华寺。淡食粗衣本分僧。朝暮但勤持六字。可知六字括三乘。

廊转东厢曲径连。别开轩阁小留延。得无涂污净修处。试问莲公应不然。

贯休极乐图赞(二集文)

西方极乐。兜率陀天。琉璃界道。梵网层悬。宝树七种。仙禽十二。匪啻庄严。各具深义。圆觉倒退。菩萨声闻。无央数众。瞻两足尊。堂堂弥陀。侍法王子。左右以居。观音大势。(叶)池茁莲花。跽听法人。以清净缘。为安养因。贯休作图。示往生者。一步不移。又何谓也。

仁宗睿皇帝圣制诗

舍卫城瞻礼(初集诗)

极乐道场谁得到。佛城即此可瞻依。色声相泯宗风阐。欢喜心钦爱日晖。见月空中真本幻。拈花镜里是仍非。䖍祈奋迅狮王力。迅伏邪氛正教归。

大悲阁瞻礼(二集诗)

巍峨层阁焕云楣。满月金容现大慈。愿渡群生登极乐。妙观察智物无遗。

皇上御制赵文敏书中峰和尚净土诗册䟦(养正书屋全集)

赵松雪书本师。晋唐虽笔势不同。而其规矩神韵。无不各极其妙。故宋元以降。未见其伦匹。余每观公墨迹。莫不心神开悦。展玩愈久。而妙趣益生。令人至于忘餐而不能释手。此册书中峰和尚净土诗二十六首。雄秀多姿。公又自为小偈一篇。系于卷尾。所以重申净土之奥义也。览是册者。须参无相真心。宗乘实法。凡八万四千尘劳门。莫不昭然指示。而开智海度迷津之功。真与楞严接踵矣。尝观三希堂石刻中。公与中峰和尚往来。简札甚伙。其平日皈依顶戴之诚。已可概见。想公之书此册。必竭精尽力而为之无疑也。今获览此真迹。其殆操如意珠。而游极乐国也乎。余愧不知书法。不参禅理。用识数言。聊寓倾向之意云尔。

佛之教人。无非劝善戒恶。皆正教也。与儒教何以异。邪教不可不锄。正教有不可废。人能遵奉佛敕。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胜残去杀之风。将见蒸蒸日上。我

圣相承。崇奉三宝。诚以治理相关。有裨于世道人心不浅也。学者未识此理。剿辞辟佛。弗思耳矣。佛自隆古以前。已历无量数劫。其生于周昭王时者。为释迦牟尼佛。孔子谓西方有圣人。盖已知有此佛。后汉明帝朝。其教始入中国。全藏八万四千法门。以明心见性为极则。第真参实悟。累劫难穷。菩萨尚昏隔阴。声闻犹昧出胎。功败垂成。良可叹惜。释迦牟尼佛悲怜末学。于禅教律之外。特出异方便。复开净土一门。为说阿弥陀经。指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依报正报之胜。令人执持名号。惟在一心不乱。即能七日有成。如顺水扬帆。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捷。孰逾于斯。盖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愿济度众生。广垂接引。其威神亦不可思议。故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极乐。此全赖佛力摄取。与专仗自力参悟者。难易迥殊也。世之辟佛者无论已。其有修行志切。率以坐禅参究为先。高远难行。徒致一无成就。即持名不辍。未尝乏人。又皆志在求福。欲得勤勤恳恳。专心求生西方者。百无一二。且问以净土一门。多未明晓。甚或妄生疑谤。夙障之重。一至于是。夫人生如水上泡。倏忽澌灭。功名富贵。一切皆空。何物可以将得去者。且一生行事。岂乏罪愆。六道轮回。何所底止。一生西方。即不退转。有如此至简至易之径路。不知猛力跳出。噬脐何及。余根钝障深。茫无解悟。惟于净土法门。信之笃而愿之坚。一息不容稍懈。又思广度有情。普济含识。嘉庆甲戌。曾取前贤净土论说。择其精语。辑为径资浅切编。嗣见荆溪周子克复净土晨钟一书。先得我心。不复授梓。继思醒世之书。先贵破其沉迷。方可引之入胜。否则阅未终卷。难免昏昏欲卧。此编以醒迷发端。开门见山。更足怵人深省。且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今以三者为大纲。层递分门。较有次第。是以重加订定。删其繁文。增其未备。莲池大师有曰。持名一法。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谨取以改编名。仍付剞劂。用作法施。虽然世人念佛者多。得生净土者少。何以故。良由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莲池大师曰。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观此则从善去恶。为修净根源。恶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爰恭录

圣制

御文。有关于传灯净土诸篇。弁诸卷首。彰正教而佐治功。岂曰小补之哉。后附昔贤净土歌咏。亦以声音感人。足动欢喜赞叹云尔。

道光五年乙酉正月兵部侍郎巡抚江苏等处提督军务归安张师诚自序

经谓一切惟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然则弥陀至圣。不隔下凡。极乐虽遥。岂离方寸。所以前贤往哲。即于尘劳中作佛事。烦恼里转法轮。心境圆融。自他不二。莲华世界。正不待远过十万亿佛土也。但此圆顿法门。无上妙谛。岂舍秽求净。离心觅土者。所能窥其涯岸耶。吾乡张兰渚先生。字心友。讳师诚。居湖州归安县。父梦日轮照窗。寤而生师。母早故。事父以孝闻。少年登科第。历任封疆。为江苏巡抚。见苏城杀业甚伙。屡出示劝戒。遇放生河等处。必严捕鱼之禁。署中不晏客。不杀生。已而长斋奉佛。栖心净土。自号一西居士。择前贤净土论说。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并自为之序。后附净土歌咏。其自作数十首。最为警切。道光八年。年六旬余。乞假归里。静居斗室。一意西驰。逾年卒。临终时。诵弥陀经毕。才举佛号至第五声。寂然而逝。予读其辑集并诗。深叹名列显贵之班。身任封疆之职。而念念修持净土。竟有如是之恳且切也。殆现宰官说法。为后世作一标榜者欤。

时在

同治七年孟夏浙江钱塘菩萨戒弟子许净中续序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