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春秋史

第十五章 北方政局的终结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绪论 春秋晚期的北方政局:国际形势方面,是晋国因卿族的大扰乱而失掉盟主的地位,齐国企图复霸未能成功,同时吴、越的势力向北发展,代为中原的盟主。列国内政方面,是世卿专横,互相兼并;结果成立了三家分晋和陈氏代齐的局面。

宋盟后的和平局面 且说盟宋以后,中原各国共属晋、楚,朝聘往来,一变往日的恶氛为景气。吴国也派有名的大夫公子季札历聘上国,中原的文化从此渐渐开化了东南方的蛮区。鲁昭公元年,晋、楚再邀诸侯相会于虢地(古东虢国地,在今河南荥泽县附近),重修宋盟之好。在结盟的时候,楚令尹子围向晋人请求诵读旧盟书,不必重排新次序,晋人答应了,于是仍让楚国做了老大哥。就在这时,鲁执政季武子带兵伐莒,夺取郓邑,莒人向国联大会报告。楚人征求晋人同意,想把鲁使叔孙豹戮了以示惩戒,晋人竭力替鲁国求情,楚人方才答应赦免鲁使。在这里可以看出楚人的强横和晋人的卑屈。到楚灵王即位后,又派使向晋国要求诸侯来朝,晋人畏惧他,不敢不答应。楚人又请与晋结亲,晋侯也答应了。这时若不是吴国在南方牵制楚人,楚庄王的把戏又将重现于中原了。

这时晋国确已渐趋衰弱,晋大夫叔向曾对齐大夫晏婴批评晋国的内政说:“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政在家门,民无所依。”这可见晋国军政和民政的不修,公室的卑下和卿族的专横了。那时晋君因为失了政权,愤恨诸大夫到了极点:强卿荀盈去世,晋平公只顾喝酒作乐,装着不知道。他又想废去知(荀)氏,立亲信为大夫,但终究敌不过世卿的势力,只得命荀盈的儿子荀跞继位为卿,盖过了嫌隙。

鲁昭公十一年,楚灵王诱杀蔡君,起兵围蔡。晋国邀合诸侯的大夫于厥辮,图谋救蔡,可是到底不敢与楚人开衅,只派了使臣向楚国请求罢兵。楚人哪肯答应,立即把蔡国灭掉,晋人也不敢对楚怎样。

这时不但楚国对晋无礼,就是齐国也轻视起晋来。当晋平公去世,子昭公夷嗣位,诸侯往晋朝见新君(鲁昭公十二年)。晋侯宴享齐景公(庄公弟杵臼,嗣庄公位),行投壶的礼节。晋侯先投,晋臣荀吴赞礼,说道:“有酒像淮水一般多,有肉像小山一般高,我们寡君投中了这壶,做诸侯的领袖!”晋侯一箭投去,中了。挨到齐侯,他举起箭来,也自己赞着说道:“有酒像渑水一般多,有肉像山陵一般高,寡人投中了这壶,代替晋君做盟主!”一箭投去,也中了。晋人当下大不高兴。齐臣公孙?一看情形不好,急忙前进解说道:“天气晚了,两君也都劳苦了,我们可以出去了!”说罢,就奉齐侯辞出,晋人也不敢把齐侯怎样。原来这时齐国正在向北方发展:北燕君因内乱奔齐,齐兵为他伐燕,征服燕国。后来齐侯派兵把燕君送入燕国的唐邑(在今河北唐县附近)。齐景公确有志于复霸了。

晋国的国势实际已衰,但表面上却还要装些威力出来以维持他的盟主地位。鲁昭公十三年,晋人乘楚国的内乱,尽起国内的军队四千乘,邀合诸侯会于平丘(在今河北长垣县附近),想重修旧盟。齐人不肯修盟,晋人用了威势和辞令勉强把他逼服。一面再大阅军队,表示要开战的意思,诸侯不由得都怕起来,愿听晋国的命。诸侯在平丘修盟,晋人重颁诸侯贡赋的数目,并讨罚鲁国侵邾、莒小国的罪,不许鲁国与盟,拘了鲁执政季孙意如以示威。但郑执政子产却敢力争减低郑国的贡赋,他从中午和晋人争持起直到天晚尚不肯歇手,晋人不得已,勉强答应了他。盟后,郑大夫子大叔责备子产过于激烈,恐怕诸侯来讨。子产道:“晋国的政权不统一,内部正在闹着,哪有功夫来讨我们!”可见晋国的纸老虎已被子产戳穿了。其后鲁昭公十六年,齐景公伐徐、莒、郯等东方小国盟于蒲隧。十九年,齐兵伐莒,攻入莒国的纪邑。二十二年,又伐莒,被莒人所败,齐景公亲征,便征服了莒国。二十五年,昭公奔齐,齐景公夺取鲁国的郓邑,给昭公居住,齐、鲁、莒、邾、杞五国盟于讅陵。这些都是齐景公图复霸的先声。又宋国在鲁昭公十九年也曾起兵伐邾,攻克虫邑。邾、荋(小邾)、徐三国会宋公同盟于虫。宋国也居然成了东方的小盟主,晋国并不过问。这都可证晋霸的衰微。

衰晋的攘夷与勤王 晋国虽已成强弩之末,但也有两件差强人意的事:第一件是剪除戎狄的余种。自从赤狄和长狄衰亡,狄的大族仅剩了一个白狄。白狄本来大部在西方,因赤狄之亡,渐渐东迁,在东方分为鲜虞(在今河北正定县一带),肥(在今山西昔阳县一带),鼓(在今河北晋县一带)三大部落,对晋、鲁等中原之国和亲(鲁襄公十八年,白狄始朝鲁;廿八年,白狄与诸侯朝晋)。晋势既衰,戎狄又起。鲁昭公元年,晋人毁车为行(步军),先把群狄和无终之戎在大原地方打败,不久就起兵灭肥,又屡伐鲜虞,两灭鼓国,白狄之族从此只剩了一个鲜虞孤独存在着,仍时常与晋眐兵(曾被晋人所围)。同时晋又发兵灭了陆浑之戎,扩地直到汝滨。所以春秋时“攘夷”之功确要推晋国为最大。戎狄的衰亡,就是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扩大,晋实在是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恩人啊!

晋国在这时的第二件大功是安定王室。原来周景王(周定王传子简王夷,简王传子灵王泄心,灵王传子景王贵)的太子寿早年夭折,景王先立了寿的母弟王子猛为太子,后来又宠爱庶长子朝,想改立朝为太子,大臣单氏和刘氏不赞成,景王想除去他们,以达到改立太子的志愿,未成而死。单、刘二氏拥子猛即位,是为悼王。王子朝作乱,赶出了悼王,单、刘二氏向晋求救,晋顷公(昭公子去疾)派兵把悼王送回王都,子朝又把他杀死。悼王的母弟王子匄即位,是为敬王。晋兵和王师进攻子朝,子朝的兵渐败,晋兵撤回。王子朝又借了大臣尹氏的力量把敬王赶出,自立为王。晋人邀合诸侯会于黄父,令诸侯输送粟米和卫队给敬王。那时王子朝已把敬王赶得无路可走,晋人急忙再起兵勤王,赶走子朝,奉敬王复位,派兵替王室守御。诸侯又会于扈,晋国令诸侯都派兵戍周。周人讨子朝的余党,叛党作乱,敬王很是忧虑,派使向晋国请求替他修筑都城,晋人答应,就征集诸侯的人马替周王修筑好都城成周(这时晋国是顷公子定公午在位),各国都收回戍兵。后来周人乘吴兵入郢之变,到楚国把王子朝杀死。子朝的余党又联合郑国扰乱王室,周王再度出奔,晋人又起兵送王回都,王室从此就安定了。周室这场大乱,起于鲁昭公二十二年,到鲁定公八年,方才完全平定,直闹了十九年之久。

召陵之会 晋国在韩、魏、荀、范等氏当权之下灭了祁氏和羊舌氏的族。诸强族大分其赃,势力从此更大,公室益加卑微(这时晋国因强族当权,与各国卿族结纳,所以鲁昭公被逐,晋人不讨季氏)。楚国因连受吴人的侵扰,势力也大减削,而执政子常又非常横暴,欺凌诸小国。诸小国受不了楚人的侵略,都背楚向晋;蔡侯并且亲自朝晋,请兵伐楚。晋国邀合齐、鲁、宋、卫、郑、陈、蔡、许、曹、莒、邾、滕、薛、杞、顿、胡、小邾等十七国会于召陵,打算讨楚。一面周室因王子朝逃在楚国,也命大臣刘文公来督领伐楚的军队。不料晋臣荀寅向蔡侯需索贿赂未得,怨恨蔡侯,便在执政范献子的面前说道:“晋国方在风雨飘摇的局面中,诸侯正想离叛,在这样情形之下,那里能够打胜楚人,不如辞去蔡侯了罢!”范献子听了他的话,就把伐楚的事作罢。此次晋国这样大张旗鼓地讨伐楚人的罪,结果仍弄得虎头蛇尾完事,诸侯因此都更看不起晋,晋国于是乎开始失掉诸侯了。

齐国的复霸运动 齐国久郁思动,乘着晋国失掉诸侯的当儿,想实践代晋为盟主的志愿。鲁定公(昭公弟宗,嗣昭公位)七年,齐景公先邀郑献公(简公传子定公宁,定公传子献公虿。献公后传子声公胜)在盐地结盟(这时郑已背宋盟,叛周与晋,又曾乘楚国的败灭掉许国),向卫征会。卫大夫不愿叛晋,齐人起兵侵卫,卫灵公也与齐侯在沙地结了盟。只有鲁人尚未肯即时加入齐党,所以齐兵两次伐鲁,鲁兵也两次侵齐。晋人救鲁,顺道邀卫结盟,因晋人对卫侯无礼,卫人仍不肯从晋,晋兵就侵郑和卫,鲁人也帮着晋攻卫。卫、郑同盟于曲濮,合力抗晋。于是中原又重新走入战乱的局势之中。

齐、卫联军伐晋,攻破晋邑夷仪,晋人战败齐军。鲁人又与齐讲和,齐、鲁会盟于夹谷,孔子相鲁定公赴会,以礼辞折服齐人,齐人退还鲁国汶阳的侵地,向鲁讨好,齐鲁也联成了一气。晋兵围卫,齐、卫、郑三国会于安甫,图谋对付。鲁国也来与郑通好,开始真正的叛晋。齐卫两国又会于?氏(今山东钜野县附近),派精兵伐晋河内地方(在今河南汲县一带)。这时东方四大国——齐、鲁、卫、郑,成为一党,奉齐为主以抵抗晋国。晋国已在四面楚歌的形势中了。

晋范中行氏之乱 晋人在外既受了侵侮,内部又起大乱。当齐、卫联军伐晋河内的那年(鲁定公十三年),晋臣赵鞅命守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县附近)的大夫赵午把卫国进贡来的五百家人民从邯郸迁到他的私邑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县),邯郸人不肯马上照办,赵鞅大怒,把赵午召来杀了。赵午的儿子赵稷等就据邯郸叛变。赵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又是范吉射的亲家,于是范、中行(荀、中行与知是一族的两支)两家作乱,响应邯郸,起兵伐赵氏,赵鞅逃奔晋阳。范氏和中行氏当了政权,嗾国人把晋阳围住。不料范氏的内部在这时候也起了分化,范氏族人范皋夷勾结知、韩、魏三家劫了晋侯,起兵攻伐范吉射和荀寅。范氏和中行氏就反攻晋侯。国人帮助公室和三家,范、中行氏战败,逃奔朝歌。韩、魏两家借了君命召回赵鞅,结盟于公宫。赵鞅自己也杀了知氏所忌恶的家臣董安于,以向知氏讨好,于是知、赵、韩、魏四家联成一气,赵氏始安。

晋兵围困朝歌,齐、鲁、卫等国想利用晋国的内乱,乘机捣乱,他们结会,预备援救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的党也引动狄兵袭晋,不得胜利。宋景公(元公子头曼,嗣元公位)此时也加入了齐党,共同反晋。晋国很是危急,赶快起兵先打败了范、中行氏的兵,又把郑国和范氏的联军打败。同时齐党之中也起分裂,原因是宋国入了齐党,郑、宋是世仇,郑兵伐宋,击败宋军。齐、卫便结会图谋救宋。因齐党内部的分裂,他们只得暂时松懈了对晋的压迫。

那时邯郸的赵氏尚未降晋,与朝歌的范、中行氏联合;晋兵攻邯郸。鲁哀公(定公子蒋,嗣定公位)元年,齐、卫联军去援救,围困晋邑五鹿。不久,齐、鲁、卫、鲜虞四国联军再伐晋,夺取棘蒲地方(在今河北赵县)。赵鞅带兵伐朝歌。那时卫太子蒯聩因得罪于他的父亲灵公和后母南子,逃在晋国,卫灵公去世,卫人立蒯聩的儿子出公辄为君。赵鞅顺便把蒯聩送入卫的戚邑,借以威胁卫国。这与齐、卫捣乱晋国的方略是如出一辙的。齐人送粮饷给范氏,由郑兵间接输送。赵鞅带兵拦路截劫,在铁地(在今河北濮阳县附近)开战,郑兵大败,赵鞅把齐国送给范氏的一千车粮饷尽数抢下。齐、卫联军围困卫太子蒯聩所在的戚邑。赵鞅也加紧围攻朝歌,荀寅等逃奔邯郸。齐、卫联军救范氏,重围五鹿。赵鞅又急攻邯郸,邯郸降晋,荀寅等逃奔鲜虞。齐兵伐晋,夺取八邑,会合鲜虞人把荀寅等送入范氏的私邑柏人(在今河北尧山县附近)。鲁哀公五年,晋兵转围柏人,荀寅和范吉射逃奔齐国。于是晋国范、中行氏之乱才告了结束。

晋乱定后,赵鞅带兵先伐卫,次伐鲜虞,讨他们助范、中行氏乱晋的罪。宋人这时大约也叛齐向晋,齐人伐宋。宋人为晋侵郑,晋人自己也屡伐卫。同时宋人伐灭曹国,郑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郑人服了晋,宋人又叛晋攻郑了。这可见郑、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还没有解除。

齐陈氏的专政 晋乱方定,齐乱又起。先是,齐世卿陈氏联合鲍氏除灭公族栾氏和高氏,陈、鲍两家分掉栾、高氏的室,陈桓子听了有名的大夫晏婴的话,把自己分得的栾高氏的田尽数还给公家;一面又召回许多逃奔在外的公族,把禄田拨还他们;又分自己的私田去周济那无禄的公子公孙,因此大得齐景公的奖赏,赐给他莒(陈氏私邑)的旁邑,他辞谢不受。景公的母亲穆孟姬替他转请得大邑高唐(在今山东禹城县附近)做赏邑,陈氏开始大强。那时齐君厚敛于民,陈氏却厚施于民,所以百姓更归向陈氏。到了春秋末年,陈氏的潜势力愈大。齐景公去世,庶子荼继位。这时齐政尚在世卿高、国二氏的手里,齐国大势未定。陈乞假意服事二氏,天天在他们面前报告诸大夫将要谋害他们,教他们先把诸大夫除去。等到遇见诸大夫的时候,又在诸大夫的面前报告高、国二氏将要不利于大众,教诸大夫先动手除去高、国。诸大夫渐渐被他煽惑,就共奉陈、鲍两家为主以攻击高、国氏。高、国二氏战败出奔,于是大权尽入陈氏之手。不久陈乞就废了国君荼,迎立公子阳生为君,是为悼公。悼公即位后,又把荼杀死了。

齐吴的争衡 齐国正在内乱,吴国的势力却日渐北上,于是又形成齐、吴争雄的局面。鲁、宋、邾三国先与吴联结。鲁国因侵邾的事触犯了吴国(这时中原无霸,鲁国常攻邾国,宋国也屡侵曹国,邾人服属于吴,故吴为邾讨鲁),吴人伐鲁,攻破武城、东阳,进兵泗上;鲁人与吴讲和。同时齐人也来伐鲁,夺取讙、阐二邑;又派使向吴请兵共伐鲁国。鲁人赶快与齐讲和结盟。齐人归还二邑,辞却吴兵。吴人大不高兴,就在邗江上筑了城,开沟接通江淮的水,以为粮道(这就是运河建筑的开始),邀合鲁、邾、郯三国的兵伐齐南鄙。齐人弑了悼公向吴人解说(想来这也是陈氏的主意),吴人仍不肯罢兵,派偏将带领水军从海上攻齐,被齐人打败,吴兵方回。晋国这时也来凑热闹,由赵鞅带兵侵齐,夺取犁邑和辕邑,毁了高唐城的外郭,内侵到赖地(在今山东历城县附近),以报齐人助范、中行氏之仇。

次年(鲁哀公十一年),齐人伐鲁报恨。吴、鲁再联军伐齐,齐人起兵抵御,在艾陵(在今山东泰安县附近)开战,齐兵大败,主帅国书等被杀,将士和甲车丧失得很多。于是鲁、卫、宋诸国都归服了吴人。吴人征诸侯结会,拘了卫侯,因鲁人的劝谏,方把卫侯释放。

这时中原无霸,齐国既因吴、鲁的联攻而失坠东方的霸权,宋、郑也因世仇的关系,互相攻伐得很厉害,几乎恢复了春秋初年的形势。齐、鲁、吴相哄于东,宋、郑又相哄于西,晋、楚皆自顾不暇,宋盟以后中原和平的局面至此完全破坏了。

黄池之会 吴国既打败了齐兵,国势的外表更强。鲁哀公十三年,吴国又续开新沟,通过宋、鲁的边界,北连沂水,西连济水,北上邀合晋、鲁等国会于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附近),想借这次盟会来争得中原盟主的地位。周室的大臣单平公也来监盟。当结盟的时候,吴、晋两国争起先来,吴王听得国都被越人攻破,太子被杀,后路也被越人截断的消息,颇觉踌躇,幸由大夫王孙雒献计,陈列军队,向晋挑战,晋人惧怕起来,只得让吴人占了先(据《左传》的记载,黄池之会是晋人占先的,此说不甚可信,改从《国语》)。这是晋国势力的再挫。吴人回国时,又顺便烧了宋国都城的外郛,以向诸侯示威。可见吴人这时虽弄不过越,但他对于中原诸侯,却仍是横行无忌的。

卫国的历次内乱 齐人被吴所重创,吴人在南方也受了越人的重创,楚国被吴侵扰,元气也尚未完全恢复,晋国便想乘机起来恢复霸权。他先伐卫国,次伐郑国。卫太子蒯聩勾结内应从戚邑回国即位,是为庄公,出公奔鲁。庄公即位以后,想尽去旧臣,赶走执政孔悝和太叔遗,而且仍不肯服晋,晋人又起兵围卫;齐人救卫,把晋兵逼回。隔了些时,晋再伐卫,攻入卫都外郛,卫人赶掉庄公,与晋讲和;晋人改立襄公的后裔公孙般师为君。晋兵既去,庄公又重新回国为君,仍被国人赶出走死。齐人伐卫,把卫新君般师捉去,改立公子起为君,又被臣下赶掉,出公回国复位。不料出公仍不如国人的意愿,被逐出奔。他勾了越兵来伐卫,但终不得复国,后来死在越国。卫人立庄公的弟公子?为君,是为悼公。

晋齐的最后争衡 鲁哀公二十年,齐、鲁会于廪丘,想替郑国报仇去伐晋。郑人惧怕晋国,辞去诸侯的兵。隔了三年,晋人起兵伐齐,在犁丘(在今山东临邑县附近)开战,大败齐兵。次年,晋再邀鲁伐齐,夺取廪丘地方。哀公二十七年,晋人曾伐郑,齐兵来救,晋兵退回。悼公四年,晋人再伐郑,围困郑都,终因内部将帅不和,无功而回。

春秋末年的中原各国内政 这时中原各国的政权都在大夫的手里,列国间弑放君主和叛乱的事屡见不绝,如宋有司马向?和大尹专政之乱,卫国也迭次发生内乱。连周天子在国内的政权也已下移到王臣手中,这就开了战国时周分东西的先路。鲁国季氏的政权,曾下移到家臣手里,季氏的家臣阳虎竟敢拘了季孙桓子,杀放季氏的亲党,强与鲁君三家和国人结盟,专横无忌到了极点。他又想去掉三家,就结合党徒劫了鲁君作乱,结果不容于国人,被孟氏所败,偷了国宝据邑叛国,终被国人逐走。这时叔孙氏也有家乱,家臣侯犯据邑叛变,好容易才把他打平。于是季、叔二氏都把私属大邑的城毁了,以免家臣据城作乱。只有孟孙氏不肯毁私邑成城。后来成邑也终于背叛孟氏,费了许多的力气才收回来。季氏又曾创立新赋制,竭力增加人民的担负,以扩充势力。鲁哀公想借越兵(这时越已灭吴)来去掉三桓,反被三桓逼逐出国。到哀公子悼公宁即位,三桓的势力越发强盛,鲁君更形同傀儡了。

齐国的陈恒也在这时杀死执政阚止,弑了国君简公(悼公子壬,嗣悼公位),立简公弟平公骜为君,陈恒自为国相,把大权一手抓住,从此齐国在实际上就变成了陈氏的国家。

晋国自从范、中行氏灭后,知、韩、魏、赵四家共分二氏的地,领土愈广,势力愈大,竟把国君出公(定公子凿,嗣定公位)赶掉。知氏在四家中尤为强盛,他贪蛮不讲理,向三家要索土地;赵氏不肯,知氏就邀合韩、魏二氏围攻赵氏;韩、魏恐怕“鸟尽弓藏”,反做了赵氏的内应,三家合力来把知氏攻灭。此后三家共分晋政,晋国在实际上也就变成三家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