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伤寒大白

卷四 阴厥阳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按厥逆、厥冷、四逆,一也。阴阳二病,皆能发厥。然阴厥易明。惟阳厥有阳邪内传阴经,脉数沉细,误认阴寒者。有阳邪内传阳经,冷汗时出,误认阴寒者。有表邪内伏,身冷无汗,脉伏不出,误认阴寒者。不知阴寒起病,身不发热,口不作渴,二便清利,神气清爽,手足厥冷,不能举动,六脉沉迟不数,此阴经寒厥之症。《伤寒论》以四逆汤、干姜甘草汤、吴茱萸汤等,治气分火虚厥冷。于恶寒门,有当归四逆汤,治血分冒寒。又立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血分恶寒。类于厥冷,即可推此以治彼。以上治阴经阴厥之法也。若初起发热恶寒,热久不凉,渐至手足皆冷,又或热片时,神昏不语,或独语谵妄,身虽厥冷,手足仍能举动,大便或闭或泻,小便赤涩,甚至自遗不觉,其脉沉细而数,此阳热传入三阴,乃阴经阳厥之症,用寒药则碍厥冷,用热药则碍阳邪,故仲景用四逆散疏通胃阳,阳气外达,待厥愈足温,再清其热。若初起发热,自汗烦躁,至八九日忽然四肢厥冷,口燥唇焦,烦渴引饮,神昏不语,扬手掷足,身虽厥冷不欲衣被,冷汗常出,脉大沉数,或数时一止,此阳邪传入三阳,乃阳经阳厥之症,宜河间凉膈散、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内伏之热外发,则手足温暖。然后看里有结热者,再清之。有下症者,二承气汤选用。若初起恶寒发热,六脉或浮大,或沉伏,烦躁呻吟,忽尔手足皆冷,此表汗不出,表邪内伏之厥冷,宜升阳散火汤、羌独败毒散发散表邪,则汗出厥愈。以上三条治阳厥之法也。另有夹痰、夹食、夹食气,填塞中脘,升降不通,胃阳不得四布,亦令人手足厥冷,宜用消导痰食,导痰汤、保和散再加开豁之药。

【升阳散火汤】

升麻葛根羌活独活柴胡白芍药防风甘草

里热见厥,用凉膈散等。表邪内伏厥冷,以此方升散。

【羌独败毒散】

三阳表邪内伏,用升阳散火汤。太阳表邪内伏,则用此方。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

热在上焦而厥,用凉膈散。热在中焦,用白虎汤。若三焦皆热,则用此方。

【大承气汤】见大便秘结。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

此条本是阳症,因表虚脉浮,卫虚自汗,又误汗复亡其阳,故使厥。误下复竭其阴,故咽中干,烦躁。若用温复阳,则碍咽干烦躁。用寒,则碍厥冷。故此方以干姜暖中。甘草缓急,待其胃阳敷布,厥愈足温,然后作芍药甘草汤,调和阴血。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石膏荆芥

此方妙法,妙在石膏、荆芥辛凉上焦,润其咽干烦躁;又藉其辛凉入血,助芍药、甘草下缓肝急,使其脚伸;脱去干姜辛热,以防胃热谵语,微露下文用调胃承气汤,复清胃热。

【调胃承气汤】

大黄枳壳浓朴甘草

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暂用此方。

【四逆散】

柴胡白芍药枳实甘草

三阳表邪内伏,四肢厥冷,升阳散火汤等发之。热邪内传,四肢厥冷,凉膈散等清之。三阴脏寒而厥冷,以四逆汤等温之。今本是阳症,因热邪内传阴经而厥冷,故以柴胡、白芍药疏通肝胆,伸阳气外达,则肝主四末而四肢自暖。又以枳实、甘草疏通阳明里气,伸胃阳外布,则胃主手足而手足自温。此方分治阴经阳厥,与阳经阳厥不同者。

【凉膈散】见发狂。

【白虎汤】见潮热。

【吴茱萸汤】见恶寒。

【白通猪胆汤】

厥冷有脉,用四逆汤。脉伏,加葱白以通阳气。阴极发躁,加胆汁以监制。家秘恐凝浊,易川连少许,宗连理汤法。

【当归四逆汤】

当归白芍药桂枝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此治血虚冒邪,不能发汗外出。例如气虚冒邪,而用人参败毒散、参苏饮。

【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知母石膏当归芍药黄芩甘草

此治误下邪伏,故用升散法从表发出。以知母、石膏、黄芩清里热,以归、芍引入血分至深之处。家秘加羌活,去麻黄,以其咽喉不利吐脓血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