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本经疏证

《本经序疏要》 卷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踒折

【生鼠】微温。牡鼠,疗踒折,续筋骨,捣敷之。

【生龟】平。身肿,踒折(《食疗》)。

【生地黄】大寒。主堕坠,踠折,瘀血,留血。

【乌雄鸡血】平。主踒折,骨痛。

【乌骨鸡】平。

【李核仁】平。主僵仆跻,瘀血,骨痛。

蜀本

【自然铜】平。疗折伤,散血,止痛。

【木?子】温。主折伤,散结肿。

【骨碎补】温。补伤折。

【无名异】平。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

药对

【续断】微温(臣)。主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金疮血,内漏,止痛。

踒,《说文》《玉篇》皆云足跌也。踒折,后人或谓之被打(《千金》),或谓之腕伤(《病源》),或谓之伤折(《圣济》),或谓之跌仆损伤(今人),其意皆无踒折二字之周,盖为人所侮,不过力不相及,在伤者本无病也,而有气愤之兼,暴折之歉,若但蹉跌,则或以眩晕,或以惊触,或以下弱,或以失足,或从车覆,或从骑蹶,或因道滑,或因巉岩。当时之情景不同,则受伤之浅深自别,而气血之违从遂殊,曰足跌而致折,则人之相加,己之失误,并宿疾之发动,无不由之矣,故谓之周。然其间派别,犹有头破脑出、折骨伤筋、压迮堕坠、内损中风、发痉、发肿诸异,除此之外,则无不有瘀,而瘀又有新者久者,皆按篇中可循条理而得其绪。夫在血曰瘀,曰内漏,曰止,曰散,可想见其伤折后血之情形;在跌曰堕坠,曰僵仆跻,可想见致伤折之景状;在痛曰骨,曰腕,曰肿,曰折,可想见受伤折之部位。而所列之物,偏选其跌而不伤者(鼠),开而能阖者(龟),折而可联者(鸡),外虽断而中仍连者(地黄、续断),击之可碎,镕之可合者(自然铜),紫烂于外,青白其中者(李),皆使元气不随伤而伤,不因折而折耳。至因是而幻成他候,则仍有本类可稽,取治则于彼焉。

瘀血

【蒲黄】〔平〕。消瘀血。

【琥珀】平。消瘀血,通五淋。

【羚羊角】〔寒〕微寒。去恶血,注下。

【牛膝】〔平〕。逐血气,伤热,妇人月水不通,血结,逐恶血留结(《药性论》)。

【大黄】〔寒〕大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

【干地黄】〔寒〕。逐血痹,破恶血,通血脉。

【朴消】〔寒〕大寒。破留血闭绝。

【紫参】〔寒〕微寒。疗肠中聚血,散瘀血,主心腹坚胀(《药性论》)。

【桃仁】〔平〕。主瘀血,血闭瘕,邪气。

【虎杖】微温。破留血症结。

【茅根】〔寒〕。除瘀血,血闭,寒热。

【蟅虫】〔寒〕。破瘀,下血闭。

【虻虫】〔微寒〕。木虻,主瘀血,血闭。蜚虻,主贼血在胸腹。

【水蛭】〔平〕微寒。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

【蜚蠊】〔寒〕。主瘀血,通利血脉。

蜀本

【天南星】利胸膈,散血。

药对

【鲍鱼】温。主踒跌。除瘀血痹在四肢不散。

【饴餹】微温。去血病(臣)。止渴去血。

【神屋】平。主血。

【败龟】治血麻痹。

【庵闾子】微寒。主藏血,身中有毒(臣)。主五藏瘀血,心下坚。

【芍药】微寒。主逐贼血。除血痹,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

【鹿茸】温。主血流在腹(臣)。

【车前子】寒。主瘀血痛。叶及根,主瘀血,血瘕,下血。

【牡丹】微寒。主除留血(使)。主症坚,瘀血留舍肠胃。

【射干】微温。主除留血,老血(使)。疗老血在心脾间,欬唾,言语气臭。

【藕汁】寒。主消血。破产后血闷。

【天名精】地菘是也。寒。主瘀血,血瘕欲死。

玩篇中端绪甚繁,第一先剖其瘀之情状,则濡迟有待曰留(篇中凡朴消、牡丹、射干皆治留血),壅塞不通曰闭(大黄、茅根、蟅虫、虻虫、桃仁皆治血闭),积久而朽曰老(射干主老血),?困垢秽曰恶(羚羊角、牛膝、干地黄、水蛭皆治恶血),败类害良曰贼(虻虫、芍药皆主贼血)。其次当究其瘀之部分,则在内曰肠中(紫参疗肠中聚血),曰腹中(鹿茸主血流在腹),曰胸腹(蜚虻除贼血在胸腹),曰心脾(射干主老血在心脾间),曰心腹(紫参散瘀血主心腹坚胀),曰胸膈(天南星利胸膈散血),在外曰血脉(干地黄主通血脉,蜚蠊主利血脉,芍药主通顺血脉),曰四肢(鲍鱼主血痹在四肢)。其次当审其瘀之为病,则曰寒热(大黄、茅根皆主血闭寒热),曰淋(琥珀主消瘀通五淋),曰注下(羚羊角主恶血注下),曰渴(饴餹主止渴去血),曰麻痹(败龟主血麻痹),曰症瘕(桃仁主血闭瘕邪气,虎杖主留血症结,水蛭主血瘕积聚,车前根叶主血瘕下血,牡丹主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天名精主血瘕欲死),曰月水不通(牛膝主月水不通血结,水蛭主瘀血月闭),曰踒跌(鲍鱼主踒跌),条分件析,皆有循绪以通,特已后经方治是,均附载他门,不别标统领,遂使内有瘀血,无以悉其外见情形,是盖当细核焉。夫仲景书虽云不无疏漏,要其彻源彻委处,未尝不纲举目张,何为源,病因是也;何为委,病处是也。病形则有内外之殊,内因者,所谓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伤;外因者,瘀或比于风(桃仁承气汤证),或比于热(抵当汤丸证),或比于水(大黄甘遂汤证),皆所经见于书者也。病处则有上下之别,在上者为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蟅虫丸证),为其人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畜结痈脓,唾如米粥(肺痈证)。在下者为着脐下腹痛(下瘀血汤证),在少腹不去(温经汤证),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大黄甘遂汤证),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下白物(矾石丸证),亦所经见于书者也。但其所陈,不若此篇之备,然据所谓:『如狂喜忘,少腹满而小便自利,脉微而沉。』『脉沉结,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黑,无表里证。』而『发热,脉浮数,虽下之,脉数不解,消谷善饥。』其景其情,在内在外,固已略备其概矣。而其最有致者,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曰:『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此曾经半产,瘀血少腹不去。』统而言之,已见热标而无热证,脉无热象者,瘀也。有所阻则应有所不通,有所阻而气化仍通者,瘀也。并无所阻而自谓若有所阻者,瘀也。有燥象而不渴,不应渴而反渴者,瘀也。盖气以化而行,血以行而化,气已行而结者犹结,则非气病,况血应濡而不濡,实未枯而似枯,是非有瘀,何由得此哉!故曰:『仲景书虽似疏,然得为是编之纲;是编虽密,仅能为仲景书之目者此也。』

火灼

【柏白皮】微寒。主火灼烂疮。

【生胡麻】〔平〕。润五藏,主火灼(《食疗》)。

【盐】〔寒〕。

【豆酱】寒。汤火烧灼,未成疮,用汁点之。

【井底泥】寒。治汤火烧疮用之。

【醋】温。

【黄芩】〔平〕大寒。下血闭,恶疮疽,热火疡。

【牛膝】〔平〕。主伤热火烂。

【栀子】〔寒〕大寒。

《集验》云:『凡被火烧者,初慎勿用冷水、冷物并井下泥,火创得冷,即热气更深,转入至骨,烂坏人筋,挛缩者良由此也。』《病源》《千金》亦云然,《圣济总录》亦深禁冷物淋搨,又云:『水火之气,当因其势而利导之,汤火误伤,毒方炽,通导而泄其气可也。』本非气血所生病,故治不及于汤液,特在乎涂敷膏浴,治其外而已,乃本篇直列井底泥于中何哉?夫《别录》固谓为汤火烧创用之矣,核之以豆酱下之“未成疮用汁点之”之语,则固用于后而非用于初者也。大抵齐梁及唐皆尊信是编,而是编者又祇列其物,而不下其物注脚,则恐后人宗之者,漫拈以取快一时,不计后日深害耳,其实有何不可用哉!然据此已足见已成疮、未成疮,宜分两途治矣。再考《千金》《外台》,凡治此者,多以膏油调敷,几乎无方不然,而本篇所载仅止九物,酝酿蒸暴而成者,盐、酱及醋已得其三,即井底泥之柔冷难燥,柏皮、胡麻之多脂,又得其三,其余则牛膝以遏其上游,栀子以醒其变色,黄芩以界其腐溃耳。而居其前者,果何为者耶!夫蒸盦不至臭败,暴炙不为消泯,反能成净洁之质,芳香之气,以助人元气者,何不可救人被蒸盦暴炙之害,且能耐蒸盦暴炙者,惟滋膏润泽耶!是二端者,一以其受成艰苦,化患害于方殷;一以其秉赋丰腴,拒侵轶之盛炽,曾谓无故也哉!而《千金》《外台》意即可于是征之矣。

痈疽

【络石】〔温〕。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

【黄?】〔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白敛】〔平〕微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

【乌喙】微温。主痈肿脓结。

【通草】〔平〕。散痈肿,诸结不消。

【败酱】〔平〕微寒。主痈肿,浮肿,结热。

【白芨】〔平〕微寒。主痈肿,恶疮败,伤阴,死肌。

【大黄】〔寒〕大寒。傅一切疮疖痈毒(《日华》)。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消痈肿。

【元?】〔微寒〕。散颈下核,痈肿。

【蔷蘼】微寒。主痈肿,恶疮,败疮,热气,阴蚀不廖。

【鹿角】〔温〕微温。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虾蟆】〔寒〕。主痈肿,阴疮。

【土蜂子】〔平〕。主痈肿,嗌痛。

【伏龙肝】微温。与醋调涂痈肿。

【甘焦根】大寒。主痈肿,结热。

药对

【砺石】火烧于苦酒中淬破,醋和,帖之即消。(《北史.方技马嗣明传》“练石法,以麤黄色石,如鹅鸭卵大,猛火烧令赤,内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频烧至石尽,取石屑曝干,捣,下簁,和醋以涂肿上,无不愈。”)

【乌贼鱼骨】微温(臣)。主阴蚀肿痛。

【鹿茸】温(臣)。散痈肿,骨中热疽痒。

【升麻】微寒。帖诸毒(君)。疗痈肿,水煎绵洗拭疮上。

【赤小豆】平。主帖肿易消(臣)。排痈肿脓血。

【侧子】大热。主痈肿。

曹青岩曰:『痈疽虽寒热邪气所为,实因气血壅瘀而致,故内无壅,则邪气侵袭仅生疾病,内有瘀,则邪气依附遂发痈疽。』《病源》曰:『六府主表,气行经络而浮,不和则邪气乘而为疽。』是痈邪浅而轻,疽邪深而重,然《灵枢.痈疽篇》有名痈而深重,名疽而浅轻者,是痈疽之名不必泥,浅深之致亟当辨也。盖邪结轻浅,虽血肉腐坏,泻脓可瘳;邪结深重,则经脉败漏,伤藏以死。治外实者开之,治内虚者托之,血瘀则通,气壅则宣,所谓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责虚取实,适事为故也。

予不善治疡,然尝闻之治疡犹治伤寒也。伤寒首论外解未解,疡则先分已溃未溃;伤寒次审里实不实,再察有无虚象,疡则亦然,是故疡之始治,自有条理,与伤寒迥殊,若其初作已挟虚,方脓而挟实,与夫内搏而传阴,外开而不阖,种种与伤寒同,即以伤寒法治之可也。今观篇中,皆始条理事,而其委曲周折,当异于伤寒处,剖析綦详,如分别部位,则曰颈,曰嗌,曰阴,是其所至之上下可见矣。研核久暂,则曰散曰消,无非开首之治;曰排曰止痛,无非成脓之治,皆在未溃之前,是其所在之浅深可见矣。至谛审名目,则曰肿曰结,肿则有浮有坚,结则有气有热有脓,此亦未溃前事,是其所受之来源可见矣。推究极尽,则曰败曰伤,皆已溃后事,是其所留之祸患可知矣,而又不遗傅帖之术,膏摩之方,盖亦明明示人以除是已外,尽可同他疾一例治也。虽然题曰痈疽,篇中列药二十二味,乃疽字祇两见,余则尽属治痈,未免偏重不均。夫是亦伤寒例耳,回检《伤寒篇》起首之治,即无桂枝外解而后,凡为补为温,纤悉不载,以伤寒实证正治,原已具于篇中,调和温补乃借虚证之治以治伤寒,非伤寒正法也,则于此篇遂可识疽证纯宜用补,无他别法,即其仅一见于黄?,再见于鹿茸,可以会悟矣。若其入后之治,本与痈同,痈且不载补剂,疽更何劳独出,不又有例可循耶!

恶疮

【雄黄】〔平寒〕大温。主恶疮,疽,痔,死肌。

【雌黄】〔平〕大寒。主恶疮,头秃,痂疥,下部?疮。

【粉锡】〔寒〕。疗恶疮。

【石硫黄】〔温〕大热。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及恶疮,下部?疮,止血,杀疥。

【矾石】〔寒〕。阴蚀,恶疮。

【松脂】〔温〕。主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

【蛇床子】〔平〕。主恶疮。

【地榆】〔微寒〕。主恶疮,热疮。

【水银】〔寒〕。主疥,瘘,痂,疡,白秃。

【蛇衔】〔微寒〕。主恶疮,头疡。

【白敛】〔平〕微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

【漏芦】〔寒〕大寒。主皮肤热,恶疮,疽,痔。作浴汤主热气,疮痒如麻豆。

【檗木】〔寒〕。主阴伤,蚀疮,口疮。

【占斯】温。主寒热,疽疮,恶疮,痈肿。

【雚菌】〔平〕微温。去长患白?瘑疽。(?同癣)

【莽草】〔温〕。主风头,痈肿,乳痈,除结气,疥瘙。

【青葙子】〔微寒〕。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恶疮,疥虱,下部?疮。

【白芨】〔平〕微温。主痈肿,恶疮败,伤阴,死肌。

【楝实】〔寒〕。主疥疡。

【及己】平。主诸恶疮,疥痂,及牛马诸疮。

【狼跋】平。主恶疮,瘑疥。

【桐叶】〔寒〕。主恶贼疮着阴。

【虎骨】平。主恶疮。

【猪肚】微温。

【?茹】〔寒〕微寒。主蚀恶肉,败疮,死肌,排脓恶血。

【藜芦】〔寒〕微寒。主头疡,疥瘙,恶疮。

【石灰】〔温〕。主疽疮,疥瘙,热气,恶疮,癞疾,死肌,堕眉,疗髓骨疽。

【狸骨】温。主恶疮。

【铁浆】平。治时气病,骨中热,生疱疮、豌豆疮,饮之差(梅师方)。

蜀本

【野驼脂】主顽痹,风瘙,恶疮,毒肿,死肌,筋皮挛缩。

药对

【苦?】寒。主诸恶疮,软疖(君)。疗恶疮,下部?。

【白石脂】平。主疽,痔,恶疮(臣)。

【?蒌】平。主积年恶疮(臣)。

【?本】温(臣)。治皮肤疵?,酒?,粉刺。

【菖蒲】温。主风瘙(君)。主痈疮。治恶疮,疥瘙。

【艾叶】微温。苦酒煎,主除癣及下部疮(臣)。疗下部?疮。

【槲皮】平(臣)。治恶疮,煎汤洗之(《药性论》)。

【葵根】寒(君)。主恶疮。

【柳华】寒。主马疥,恶疮,煮洗立差(使)。痂疥,恶疮。

【五加皮】微寒。主疳疮(使)。主疽疮,阴蚀。

【梓叶】微寒(使)。主烂疮。

【苎根】寒。主小儿赤丹(使)。

【谷叶】平。洗之令生肉(臣)。

【萹竹】平。主浸淫,疥,恶疮(使)。主浸淫,疥瘙,疽,痔,女子阴蚀。

【大麻】平(臣)。嚼涂治小儿疳疮(《子母秘录》)。

【孔公孽】温。主男女阴蚀疮(臣)。主邪结气,恶疮,疽,瘘,痔。

【紫草】寒。主小儿面上疮(使)。

【马鞭草】平。主下部疮(臣)。主下部?疮。

曹青岩曰:『疖、疽、癣、疥,皆恶疮也。』《病源》曰:『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虚腠疏,则湿邪乘入,化为热毒,侵食肌肤,浸渍血脉。疖、疽则或肿或腐,疥、癣则为痛为痒,延扰日久,变化生虫,浅则外淫,深则内薄,既宜化其浊秽,又当洁其脓腐,然毒本散漫,药峻则伤气血,药缓则邪淹留,欲弭其患,必于宣逐之中,寓以抵罅补隙,则邪气去而络隧宁矣。』

按本篇除异名同患,异文同义,如?即癣(《释名》“癣,徒也。”侵淫移徙日广,故青徐谓癣为徙也,《音义》引此作?),瘙即疥之所苦(《释名》“疥,齘也。”痒搔之齿。?,齘也),痒即瘙之所由(《释名》“痒,扬也。”其气在皮肤中,欲得发扬,使人搔发之而扬出也),痂即创之所结,外曰疽,曰秃,曰?,曰瘑,曰癞,曰疖,曰丹,《病源》曰:『体虚受风热湿毒,与气血相搏,则发恶疮,痒痛焮肿而多汗,身体壮热。』癣者,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则血气否涩,皮肉隐胗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有匡郭,里生虫,搔之有汁,有干藓,有湿癣,有风癣,有白癣,有牛癣,有圆癣,有狗癣,有雀眼癣,有久癣。疥者,皮内隐起发如??,极痒,搔之汁出,旋作干痂,皆有虫,有马疥,有水疥,有干疥,有湿疥。疽者,瘑之类,多发于支节脚胫,相对??,作细孔,如针头,其里有虫,瘙痛,搔之黄汁出,随差随发,有甲疽,有查疽,有顽疽,有根疽,非痈疽之疽也。秃见前《发秃落篇》,?见后《?篇》。瘑疮者,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有燥瘑创,湿瘑疮,久瘑创。癞者,多从风起,初入皮肤,流通四支,潜于经脉,或在五藏,眉睫堕落,鼻柱崩坏,语声变散,耳鸣啾啾,皮肉顽痹,不觉痛痒,有乌癞,有白癞。疖者,人运役劳动,阳气发泄,遇风冷湿气折之,经络之血结涩不通,乃生核如梅李。丹者,风热恶毒所为,令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象。诸患者,其来有自,其制有物,则其间自有针孔相符处,可人人领会而不必缕述者也。第其植根非深,而琐碎淹蹇,倏忽以至,迁延不退,积久内伐,仍可毙人,所当比诸内证,阐发其理者。盖痈疽既犹伤寒,此类则犹疟痢,疟痢者根连内外,此类之根未尝不亦连内外。伤寒乃伤荣卫,概从气分鼓荡;疟痢则伤经隧,每傍血脉消长,是疟痢为着形体而伤寒反仅碍气机矣。是做碍气机者易进易退,虽奔腾踊跃张甚,而可决其生死;疟痢则县延反复迟滞,而难断其违从,譬之天降时雨,纵倾盆倒峡,每多生物之功,惟淫霖弥逆,积日累旬者,伤害禾稼实甚也。篇中诸病,大率由湿、火、痰、虫、风酝酿以成,受之者多在血脉,而湿乃浸淫之湿,可由逐而去,风非外中之风,可由散而息,从湿生火,火与湿搏而成痰,从湿热生风,风与湿热媾而生虫,故篇中药物除湿者几居其半,即治风、治火、治痰,亦必关照驱湿通血脉,此其大纲矣。

漆疮

【蟹】〔寒〕。败漆,愈漆疮。

【茱萸皮】〔温〕大热。吴茱萸皮能疗漆疮。

【苦芙】微寒。主面目通身漆疮。

【鸡子白】微寒。治漆疮涂之。

【鼠查】见杉材注。洗漆疮。

【井中苔萍】大寒。主漆疮,热疮。

【秫米】微寒。疗漆疮。

【杉材】微温。疗漆疮,削作柹,煎汤(隐居)。

蜀本

【石蟹】寒。主漆疮。

【漆姑叶】微寒。疗漆疮。(见杉材注隐居云)

药对

【芒消】大寒。傅漆疮(君)。汤渍芒消令浓,洗漆疮。

证类

【黄栌木】洗汤火漆疮及赤眼。

曹青岩曰:『漆之为物,濡湿则干,风燥反润,投以咸卤则消化为水,人着其气则肿而为疮。』《病源》曰:『漆疮者,瘙痒肿起,先发赤?,后生细粟。厉者,肿脓焮痛极而为痂癞。然有不畏者,终日播弄了无他苦,畏者远袭其气辄发。轻者至七八日不治自差,重者治以相制之物,亦必七八日始已。』或曰:『其人本有湿热,感漆气之窜烈则为疮。』每见易生疮疥者,染气即发,遇漆则固无恙也,是禀赋之畏恶,非湿热之感召也明矣。

按治漆疮者,惟化患害为护卫,其义最精且尽美尽善(杉材柹),其次去结聚(茫消),清热毒(井中苔萍),其次充土气(秫米),泽肌肤(鸡子白)美矣。若夫任败漆之物(蟹、石蟹),漆气固为之解散,其质将奈之何,是又可证仍有去滓消毒之物为之佐使,以善其后也。惟漆之为物,《本经》列诸上品,谓为无毒,《别录》则增有毒于下,其理所当究焉。夫人乖常理曰奸,物戾常情曰妖,在人视之为妖,在物所具则为毒,漆之毒以其得燥反漓,得湿反凝耳。然则《本经》何以着其主绝伤、续筋骨、填髓脑之功?夫正以其止能于血液盛满之躯,续筋骨、填髓脑也,故《本经》不曰主绝竭、绝涸,而曰绝伤,正为其人血液盛满时,忽遭伤损,致断绝不续耳。既知其如是,不遂可知其于血液燥涸人,则能劫血液使漓,扬血液使沸耶!故患漆创者,多娇怯白嫩之人。蟹咸寒散血,漆能劫之则蟹能散之,漆能扬之则蟹能止之,所以为第一的对之剂,篇中诸物欲尽识其用意所在,即以是推之可也。

瘿瘤

【小麦】微寒。

【海藻】〔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

【昆布】寒。主瘿瘤,聚结气。

【文蛤】〔平〕。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除瘿瘤气,虚而有痰气加用之(《药性论》)。

【?母】〔平〕微寒。与连翘同治颈下瘿瘤(《药性论》)。

【通草】〔平〕。根治项下瘿瘤(《药性论》)。

【松萝】〔平〕。主项上瘿瘤。

【连翘】〔平〕。主瘿瘤,结热。

【白头翁】〔温〕。主积聚,瘿气。

【海蛤】〔平〕。治项下瘿瘤(《药性论》)。

【生姜】微温。

药对

【元?】微寒。主散颈下肿核(臣)。

【杜蘅】温(臣)。主项间瘿瘤(《药性论》)。

曹青岩曰:『瘿瘤,皆气结疾也。』《灵枢.刺节真邪论》曰:『有所结,气归之,津液邪气凝结日甚,连以聚居为昔瘤。』是瘿瘤悉缘积累而也。瘿专主气,瘤兼主血。瘿不治则能妨咽;瘤不治惟日?大而无痛痒(聚沙曰?),故《病源》有“瘿可破,瘤不可破”之戒,恐气血外竭而致毙也。二候初觉,但宜解结气,通津液,使不连聚?大,化热为脓则善矣。

按古人谓险阻气多瘿(《淮南.坠形训》),轻水所多秃与瘿人(《吕览.尽数》),何哉?盖生其地者瘿其气,食其畜者践其形。气应上达,血应潜趋,当达不达,以其地势有以撄之也(撄,拈也,乱也);当趋不趋,以其力微不能前进也。是二说者,一似言瘿(《淮南》),一似言瘤(《吕览》),以瘿与瘤本系同类,特随处结聚曰瘤,但居颈项曰瘿。以义言之,婴,绕抱也(《淮南.要略训》“以与天和相婴薄”注);留,滞守也(《庄子》“山木无留居”注),滞守者不能择地,绕抱者必倚险要,故曰瘿颈瘤也(《说文》)。瘿,婴也,在颈。婴,喉也(《释名》)。瘤,肉起疾也(《广韵》)。瘤,流也,气血流聚而生肿也(《释名》)。犹不可见泛称则为瘤,在颈则为瘿耶!即瘿专主气,瘤兼主血,亦于此可识矣。血有定届,气无定行,则宜瘤有常处,瘿无常处,乃适相反。又气能鼓激,聚则迫急,血主流行,聚止盈科,则应瘿急瘤宽,瘤垂瘿突,乃复相反,何哉?夫成瘿者,非有余之气,为瘿者,乃气阻之血。气缘不足,故不能通达而陷于险;血缘气阻,故反能鸠合而结为垒,则瘿如缨络之垂,瘤似榴球之湛,非无由也。虽然气本因疲乏,不尽欲行之量;血亦因气滞,乃故违流动之趋。是其责皆应在气,故本篇少独治瘿瘤之物,有之,惟一味耳(白头翁),且见颈项字样者,十四味中复居其七,是可晓行气则血自流,解郁则血自顺,开结则血自通,化痰则血自利,除火则血自宁耳,曾谓竟不治血哉!

瘘疮

【雄黄】〔平寒〕大温。主寒热,鼠瘘。

【矾石】〔大热〕生温熟热。主寒热,鼠瘘。

【常山】〔寒〕微寒。主鼠瘘。

【狼毒】〔平〕。主恶疮,鼠瘘,疽蚀。

【侧子】大热。寒热,鼠瘘。

【连翘】〔平〕。主寒热,鼠瘘,瘰疬。

【昆布】寒。主结气,瘘疮。

【狸骨】温。主鼠瘘,恶疮。

【王不留行】〔平〕。主瘘乳。

【斑描】〔寒〕。主鼠瘘,疥癣。

【地胆】〔寒〕。主鬼疰,寒热,鼠瘘,恶疮。

【?甲】〔平〕。

药对

【蟾蜍】寒(臣)。治鼠漏,恶疮(《药性论》)。

【附子】大热(使)。

【漏芦】寒。主诸瘘,疗诸瘘疥,久服甚益人(隐居)。

【白矾】寒。主瘘,恶疮,瘰疬(使)。治鼠漏,瘰疬(《药性论》)。

【雌黄】平。主诸瘘,恶疮(臣)。

【车前子】寒。

【蛇衔】微寒。主鼠瘘(臣)。

证类

【虾蟆】寒。虾蟆即蟾蜍也,重出。

曹青岩曰:『瘘疮之源凡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陷脉为瘘,留连肉腠。」是缘疡久不敛而成者。《灵枢.寒热篇》曰:「鼠瘘之本在藏。」是因情志拂郁而发者。又曰:「浮于脉中,未着肌肉,外为脓血。」是受虫鸟之毒而生者。』夫虫鸟之毒,或自饮食染其精液,或自居处袭其毒气,内则决而逐之,外则蚀而去之,所谓从本引末以去之也。疡久不敛,或疡生筋骨空陷之处,外阖而内不联,或以气血虚乏,腐去而肉不长,所谓补虚易而塞漏难也。情志拂郁,则精血内沮,他藏之损不若肝藏之专,男子每发于茎,妇人历生于乳,经方所谓?瘘、乳瘘是也,亦有发于颈掖者,所谓狼瘘是也。其成每至数年、数十年,其溃每至于死而后已,近世名之曰失荣、乳岩、阴岩,治者善于补救,尚尔无裨,攻蚀则适促其生也。

按陷脉为瘘,即所谓漏也。本在于藏,上出项腋间者,即所谓瘰疬,是其未溃者也。浮于脉中未着肌,即外为脓血者,即所谓鼠瘘,是瘰疬之已溃者也。漏者,当求诸痈疽治虚之法;瘰疬者,当顺气开结;鼠瘘者,当杀虫解毒。痈疽治虚,顺气开结,自宜依指他求,若解毒杀虫,则此篇备矣。凡曰瘰疬,及言瘘不言鼠者,皆解毒者也。言鼠瘘、恶创者,皆杀虫者也,而顺气开结,亦多寓焉。盖惟专顺是气,专开是结者,皆不假取诸他篇也。虽然鼠、蝇、蜂、蚁、蛇、蛙、虫、蚝、蚍蜉、蛴螬、蜣螂、蚯蚓、虾蟆、螲蟷、鵰、乌鹤,撅既遗精于食,既中毒于人,何以不为内患,而反流于经脉,发诸皮腠,且能不着肌肉耶?夫惟如此,方可用篇中诸物而不嫌其毒也。盖人藏府充实,毒本难干,设藏府不虚,第经脉懈弛,则毒不内犯而外流,故药物亦得以毒化毒耳。假使毒内蕴而发病,宁得尚攻伐耶!就是而循其所列之物,察其气性之异,合夫克化之理,推其生制之宜,而更佐以抵隙补罅之资,期归于成平,帖服而后已,讵不可哉!且《灵枢.寒热篇》岐伯答帝治鼠瘘,《千金》《外台》皆作“请从其末,引其本”,今本乃作“请从其本,引其末”,唐人所引,讵无所本,况非止一处也,不与本篇之旨脗合耶!

五痔

【白桐叶】〔寒〕。皮,主五痔。

【萹蓄】〔平〕。疗疽,痔。

【猬皮】〔平〕。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

【猪悬蹄】〔平〕。主五痔,伏热在肠。

【黄?】〔微温〕。主五痔,鼠瘘。

蜀本

【五灵脂】温。

【五倍子】平。疗五痔,下血不止。

药对

【龟甲】平。主五痔(臣)。

【赤石脂】大温(君)。疗痈疽,疮,痔。

【檗木】寒。主肠痔。

【榧子】平(臣)。主五痔,去三虫。

【槐子】寒(君)。补绝伤,五痔,火疮。

【蛇脱】平。寒热,肠痔。

【腊月鸲鹆】平。作屑主五痔。主五痔,止血。

【?甲】平。主五痔(臣)。主蚀痔,恶肉。

【腐木糯】寒(臣)。

【竹茹】微寒(臣)。治五痔(《药性论》)。

【?耳】微寒(臣)。为末水服治五痔(《千金翼》)。

【槲脉】平。烧作散主痔。槲若,主痔止血。

证类

【槐鹅】微温。治五痔。槐花鹅见《简要济众方》。

【柏叶】平。

【艾叶】微温。治五藏痔,泻血(《药性论》)。

曹青岩曰:『痔侯凡五,皆下血,有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经脉横解,肠澼为痔。』《病源》曰:『醉饱合阴阳,致血气劳扰,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为痔。』据此,则痔因气劳扰而下注,血即随注而渗泄,泄而不畅,则瘀滞变热而结肿,渗而不已,则经脉滑溜而为澼,肿久为脓则成痿,澼久乏气则脱肛。肿而热者,化其热;虚而滑者,固其脉。必补益其气,使枢轴旋不阻,斯治法之善也。

按崔氏曰:『五痔肛边,生肉如鼠乳,出孔外,时时浓血出者,牡痔。肛边肿痛生创者,酒痔。肛边有核,痛,寒热者,肠癖。大便辄清血者,血痔。大便难,肛良久乃肯入者,气痔。』《集验》曰:『气痔,温寒湿劳即发,蛇脱皮主之。牡痔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颇见外,妨于更衣,?甲主之。牡痔从孔中起,外肿,五六日自溃出脓血,猬皮主之。肠痔,更衣挺出,久乃缩,猪左悬蹄甲主之。脉痔,更衣出清血,蜂房主之。』两说者参差不齐,大同小异,更核之《病源》《千金》,又或小有不同,盖突于外者为牡,苞于内者为牝,着于肠者为肠。血者,血之不摄;气者,气之不举,则牡者为肿,牝者为痛,便艰者为肠,重坠者为气,流血者为血,而肿者有湿有火,痛者有热有瘀,便坚者有燥有火,重坠者有湿有热,流血者有瘀有虚。篇中解热、清火、燥湿、渗湿、举气、调气、通瘀、止血、滋燥、清燥,非特一面周到也,皆可就其病之偏重为之调剂,俾归于平焉。欲使知此病之解热、清火等义,绝与治他病者不同,一若预烛后人将必有以阴阳、表里、虚实笼统大概之说,为治病标准者,诏之,俾息其喙,是书之微义也。

脱肛

【?头】平。头血涂脱肛(《药性论》)。

【卷柏】〔温〕平微寒。治脱肛。

【铁精】〔微温〕。疗脱肛。

【东壁土】平。主下部疮,脱肛。

【蜗牛】寒。大肠下脱肛,筋急。

【生铁】微寒。主治下部及脱肛。

删繁云:『肛者,主大便道,肺与大肠之合也,号为通事令史。若脏伤热即脱,闭塞,大便不通,或肿,缩入生创;若府伤寒,则肛寒,大便洞泻,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病源》云:『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利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利用气?而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即已如是,岂有用寒凉之理,乃篇中列药六味,寒凉者三,重坠者二,此曷故哉?夫固当体藏府情性,而审其耐寒耐温之所以然矣。试检《千金.大肠虚冷篇》,其证则谓“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其治则用灸为多,其用药则黄连补汤,其物则黄连、茯苓、芎藭、石榴皮、伏龙肝、地榆,何尝有一味温补,而曰:『治大肠虚冷,利下清白,肠中雷鸣相逐。』是诚何故?乃治大肠实热之生姜泄肠汤,反生姜、白朮、桂心连用,是知《千金方》五藏六府虚冷实热诸篇,非泛泛设,乃藏府耐药性情精理所系矣。故删繁疗肛门寒则洞泻凸,用猪肝散方,猪肝、黄连、阿胶、芎藭、艾叶、乌梅亦不滥用温剂,两相印证无异义也。本篇大旨,寒凉三味具伸而能缩之机,重坠二味取坠可转升之理,?蜗之伸缩,不待言,即卷柏亦得水则舒,暴干仍卷,犹是此意,铁则本重而浥取精气于水,不已化为轻乎!至东壁土则缘水过下趋为祸,始还以防水之物为堤埂之干耳。超超元理,益人神智如是。

【青葙子】〔微寒〕。主下部?疮。

【苦?】〔寒〕。疗下部?。

【蚺蛇胆】寒。主?疮。

【腹蛇胆】微寒。心腹慝痛,下部?疮。

【大蒜】温。散痈肿?疮。

【戎盐】〔寒〕。

药对

【艾叶煎】微温(臣)。疗下部?疮。

证类

【马鞭草】平。主下部?疮。

蚘虫

【薏苡根】〔微寒〕。下三虫。煮汁作糜食香,去蚘虫效(隐居)。

【雚菌】〔平〕微温。去蚘虫,寸白。

【干漆】〔温〕。利小肠,去蚘虫。

【楝根】微寒。疗蚘虫,利大肠。

【茱萸根】〔温〕大热。根白皮,杀蛲虫。

【艾叶】微温。汁杀蚘虫(隐居)。

药对

【石榴根】平(使)。疗蚘虫。

【槟榔】温(君)。杀三虫。

证类

【鹤虱】平。主蚘蛲虫,用为散,肥肉臛汁方寸匕。

【龙胆】寒、大寒。去肠中小虫。

寸白

【槟榔】温。疗寸白。

【芜荑】〔平〕。逐寸白,散肠中嗢嗢喘息。

【贯众】〔微寒〕。去寸白。

【狼牙】〔寒〕。去白虫。

【雷丸】〔寒〕微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

【青葙子】〔微寒〕。杀三虫。

【橘皮】〔温〕。止泄,去寸白。

【茱萸根】〔温〕大热。治寸白虫(《药性论》)。

【石榴根】平。疗寸白。

【榧子】平。去三虫。

药对

【桑根白皮】寒(臣)。利水道,去寸白。

曹青岩曰:『湿热之气,变化生疮,蚀烂孔窍,即《金匮》之狐惑,《病源》之疳?也。伤寒热病,邪不尽达,熏蒸腹中,浸淫孔窍,令人下部或咽喉生疮,喜睡恶食,微热利血,甚则胃虚,气逆呕哕,每有致死者。嗜甘之人,脾胃气缓,虫动侵食,亦能为之,但宜化导郁勃之气,盖欲复洼聚之流,先瀹湮遏之源是也。』又曰:『九虫之害,蚘与寸白为多,皆溺热化生者也。蚘处胃中,每有上逆吐出者;寸白处肠中,但从大便出者。蚘依于血,寒则内动而致腹痛;寸白附于液,热则滋生而致疳蚀。其生也,藉藏府之湿热;其出也,凭糟粕之黏裹。蚘则必待血滞通而后行,寸白必待凝液化而始出,蚘性畏苦,寸白性畏辛,得其性而制之,流毒可冀免矣。』

按?、蚘、寸白,所由不同,趋向殊异,而均为虫者,以脾胃失职,湿热蕴隆则同也。狐惑属心,心者火,火逢空斯发,故主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着物即燃,故主蚀。蚘属肝,肝者木,木上耸下朻(朻,木下曲《说文》),故主上下皆出,喜润恶燥,故主烦。寸白属脾,脾者土,土藏垢纳污,故主津液凝浊,生物繁庶,故主羣。又狐惑连表而里不靖,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蚘病在阴而阳不振,故主脉微而厥,肤冷,静复时病,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寸白诸书皆少言其外候,惟《千金》谓脾劳热,则有白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本篇谓肠中嗢嗢喘息,虫自出不止,则阳不运阴而反激阴之候也。又肝藏血,故蚘每倚血为起伏,篇中薏苡根、干漆、楝实、艾叶皆属血药而能杀虫者。脾生津,故寸白必凝津为窠臼,篇中贯众、橘皮、榧子、桑皮皆于津液中杀虫者。蚘服苦,篇中诚有沈苦之列;寸白服辛,篇中不乏辛烈之厕。质之于?,则辛苦并陈,津血并利,而与寸白同用青葙,已可见其清湿热可瘳,与蚘同用艾叶,又可见其行血液乃伏。然执此而不知权变,犹执一也。权变惟何?《伤寒论》之乌梅丸、《金匮要略》之甘草粉蜜汤、甘草泻心汤、苦?洗、雄黄熏是也。说者谓:『虫生于风,故风字从虫。』此言良是,第此风若系外中内生,其咎应不止此,是必别有故,试思湿盛则为痹为挛,水停则为痰为饮,又安得生虫,惟其中有热,则阳气不得入而与之交化,于是阳气与湿热错而相摩荡焉。《正蒙》所谓:『阴气凝聚,阳在外不得入,则周旋不合而为风者是也。』是知生虫之湿与水,非盛满停潴,乃饮食精微之余,不随阳化者,仍系生气之萌,故成有生之物,确似风而实非风也。或者又谓:『?与寸白,人不常有;蚘则夫人有之,故多,别无大病,稍稍怫逆即见于吐者是已。』盖天之与地,无所不包,阴阳交化而孕育者,无物不有,则人腹之有虫,又何疑焉!古人亦以泛辞置之曰:『人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皆依肠胃之间。若府藏实则不为害,虚则侵蚀焉,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病源》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