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上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

明匡山逸臾憨山释德清解

明新安 程梦旸觉我较阅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谓虽多。总是圆觉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圣迷悟依正因果之本。为诸佛之本源。号为法身。为众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单以法为名。其大方广。乃此心法所具体相用三大之义。然大即体大。谓此一心。包法界而有余。扩太虚而无外。横该竖遍。大而无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训法也。谓此一心为众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轨则。一闻佛性。便能生解。长劫轮回。持而不失。故曰轨物生解。任持自性。以无相真心。而为有相之法则故。方为相大也。广即用大。以称此心体周遍无遗。无刹不现。无物不周。故为用大也。以此法义圆备一心。以此经中直指此心。为生佛迷悟修证之本。故云单法为名也。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以凡是佛所说之经。通名契经。谓是契理契机之教。但应机有大小。为小乘人说者。名不了义经。为大乘人说者。名了义经。谓显了究竟之极谈。以题中通指此经。乃经藏中了义之经。非不了义经也。上十字。乃一经所诠之法义。下一经字。乃别指当经能诠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者。经云。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即如来藏清净心体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法界性究竟圆满。是则名为因地法行。首称大陀罗尼门。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为诸佛之因地菩萨之行本故。以此为一经之体也。以圆照觉相为宗者。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故以为一经之宗也。离妄证真为用者。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以此为用也。一乘圆顿为教相者。以此经纯谈觉性。圆修三观。顿证一心。虽列二十五轮。但是一心转换。并无阶级次第故。以圆顿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台释经之轨则。摄尽全经之旨趣故。学者开卷。了此则恩过半矣。

唐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

此翻译名氏也。罽宾乃西域之国号。此云贱种。以此国开土乃贱人自立为君长故。相传为名。佛陀此云觉。多罗此云救。乃译师之名也。传译年代。具载别传。

匡山逸臾憨山释德清直解

初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

此下至平等法会。总名证信序。以诸经之首皆有此序。名为通序。以阿难请问佛遗命立言证法有所授也。如是我闻者。谓阿难结集法藏时。口宣佛言。谓如是之法。我阿难从佛所闻。非臆说也。一时之言。本无定指。但是佛与弟子。机感会集之时。故凡说经。皆曰一时。

婆伽婆。

亦云薄伽梵。乃梵音楚夏耳。是佛之果号。此号。从来不翻。以含多义故不翻。谓此一语。具有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皆称佛德。若翻一名。则摄义不尽。故但存梵语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为说法主。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此说经处也。佛有三身。谓法报化。所依土亦有三。谓寂光。实报庄严。及方便有余。法有佛依寂光土。报身佛依实报土。即卢舍那佛。住华藏土。与地上菩萨。说华严经。化身乃释迦佛。依人间灵山舍卫精舍等处。为人天等。说三乘法。今说经处。言大神通光明藏者。乃常寂光土。是法身所依。言三昧。此云正定。正受者。乃正定中受用。意显此经乃法报同体之佛所说正定正受乃自受法乐之处也。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者。言法性土。乃诸佛所证常寂光土。以光为严。非余宝物庄严也。以此寂光乃法身之安宅。故云住持。即此说处依真。便非他佛余处可比。显法最殊胜也。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言寂光。乃生佛平等之实际。谓诸佛之安宅。即是众生本有不迷之觉地。此显真妄不二之真境也。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此言寂光真境。乃诸佛众生。若身若心。皆同寂灭平等之实际。此体深也。圆满十方。谓用广。言其用圆满。含褁十方。广大无外也。不二随顺。文倒。应云随顺不二。谓一切圣凡。皆归此中平等一际。故云随顺不二。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上不二境。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也。以无身心之相。何有主伴之分。若无主伴。无说无示。则无说法之事矣。今言从不二境现诸净土者。正显从自受用现他受用土。乃为地上菩萨。说自性法之报土。此中乃有说听。然此土中。虽有说听。而如来尚在三昧。未曾出定。何以有说。意显此经乃法身如来所说之法。显示离心意意识境界相。此正如来最胜清净禅。殊非他经可比也。楞伽经中。法身说法。乃以法证佛。此经以处证佛。二经合观。良有深旨。此从来所未达者。请深观之。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此标伴众列上首之名也。十二大士。旧解。皆以三观释其名。然各具其德。似不必拘。言皆入三昧者。以佛乃即法身之报相。土乃即寂光之报土。况佛自入三昧。说自性法。岂有听众散心而可入耶。故必入三昧。然后可同住此平等法会也。问曰。主伴皆在三昧。则无听矣。将何以显法耶。答曰。此不思议之妙法也。昔空生岩中宴坐。天帝散华赞为善说般若。空生曰。我实无说。天帝曰。尊者以不说说。我以绝听听。如此说听。是真般若。了此。可信三昧中善说善听也。旧说菩萨既有启请威仪必有出入之文。或译人略之。此说太拘。岂不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岂独佛常在定而菩萨便不定耶。八地菩萨。现三昧乐意生身而度生。岂出定耶。若执必出定而有听受启请。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岂非菩萨之事耶。因便及此。学者识之。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经家叙置问法之威仪也。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此正陈请辞也。问有二意。一问如来因地发心。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问现在菩萨。于大乘中。已发清净愿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修行。得正知见。不堕偏邪之病。若蒙开示。则使未来末世众生有发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说而修。则不堕于邪见矣。此虽为现在而问。其实多为未来之机。此悲愿之心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置求法之恳诚也。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赞善问诫听许说也。下仿此。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下仿此。以叙十二大士请法之仪。一一皆同。其文最整。故不重释。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此直示本起因地也。如来因地。独标圆觉一法。而为行本。然称此圆觉。为陀罗尼门者。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此圆觉。为十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一切圣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圆觉一心。而为建立。以无一法而不具。故曰总。因果纤毫不失不坏。故曰持。一切圣凡无不由之。故称为门。流出者。即由此建立之义。然此觉体。为诸佛之法身。为众生本觉之心地。虽染而不染。故曰清净。从来不妄不变。故称真如。但以无明障蔽而不现。诸佛如来。于因地。依此本觉真心。发始觉之智。断尽无明。始本合一。名究竟觉。为得菩提之果。还归寂灭一心。名为圆寂。是称涅槃。是知诸佛果德。皆依此圆觉一心建立。故云流出。然不独佛果。即菩萨因地诸波罗蜜。亦从此出。故云及也。以诸佛之因地。为菩萨之行本。故云教授。是故。一切如来成佛本起之因地。更无别法。皆依此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体。相即性体也。以此圆满照彻无遗。则无明永断。圆证法身。唯此一法而已。故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然圆照。即一心三观之智。清净觉相。即一心三谛之体。全经但发明此一句而已。

问曰。此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云云等。与首楞严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等。语势似同。义有何别。

答曰。语虽似同。义有小别。以此经直指觉体为因地心。彼经以首楞严大定。为成佛初心之方便。此体彼用。为不同耳。然所同者。彼经先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依之建立首楞严大定。然不生灭心。即此觉体。彼首严定。即此圆照清净觉相。以此圆照即彼大定。此中觉相。即彼不生灭心。摄用归体。究竟无二。故皆为成佛之本。

问曰。佛言圆觉陀罗尼门。为如来本起之因地。又曰。清净真如。则为众生不迷之佛性。又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则本无无明可断也。忽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则义不相蒙。敢问其旨。

答曰。此义幽深。非粗心可拟。请试言之。然圆觉妙心。乃诸佛众生平等无二之法身也。以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然清净真如。乃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良由最初一念无明不觉。迷此法身。而成五蕴幻妄之身心。则本有圆觉。而为不迷之佛性。以烦恼不能染故。曰清净本来不妄不变。故曰真如。故清净真如一语。直指众生迷中之佛性也。以诸佛因地同是众生。但能依本觉之佛性。发起始觉之智。断尽无明。始本合一。名得菩提。还证寂灭一心。故曰涅槃。是则诸佛菩提涅槃之果德。皆从迷返悟修而后得故。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然修断之方。皆依圆觉自性之智光。还照寂灭清净之心体。故曰圆照清净觉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则无明顿破。故曰永断。此实成佛之秘诀。顿悟顿证之妙门。为如来因地之法行。此经直指一心圆顿之旨。故首揭于此。为一经之宗趣。语义幽深。非浅识可了。故特发之。

云何无明。

此徴释无明之体。将显圆照之功也。此徴下释。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此释无明之元也。谓众生本有法身。元无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本来之佛性。起贪嗔痴。造种种业。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种种颠倒。虽在往来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动故。如人迷方而方实不转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认四大假合之幻身。为己身。妄认攀缘六尘影子妄想缘虑之心。为真心。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病目喻无明。空华喻妄身。二月喻妄心。认妄失真。故云颠倒。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此喻示无明之体也。谓法身本无身心之相。如空本无华。今妄认四大为身。如执空华为实有。由妄执故。不唯迷本法身。故云惑此虚空自性。亦复不知妄身从无明有。故云迷彼实华生处。由此颠倒故。有轮转生死。此乃无明之体也。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此释无明体空。以明生死本来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颠倒。如梦中事觉后即空。以生本无生故。灭亦无灭故。如空华无定灭处。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此的示顿悟妙门。以显圆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谓诸佛因地修行。唯以圆觉自性光明。圆照自心寂灭之体。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华。本来不有。则生死当下顿断。以身心本空故。无可受生死者。此非造作而后无。特以本来自性元无故也。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此拂能所对待之迹。以显圆照平等寂灭究竟一心净觉之智也。云彼知觉者。乃指上知是空华之知。即所谓圆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为能照之智。者字指所照之境。即清净之觉相。如虚空乃喻所照之觉体。所谓清净法身。犹若虚空。谓此觉体。虽是本有。向被无明障蔽。从来不觉。今仗智光一照。则无明顿破。本体当下现前。则历劫生死。一时顿断。是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特显智照有功也。知虚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谓初以智照惑。惑灭则智亦不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犹是无明。故须遣之。故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此则能所双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体独立。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直至心境两忘能所俱泯。故云有无俱遣。如此乃合寂灭一心。故云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文倒。应云随顺净觉。即前云随顺不二也。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此徴释所照寂灭心体。重显绝待真心。以示清净觉相也。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以寂灭心体本来如虚空性。常住不动。此显空也。谓今虽有身心生死。本来如空中华。以如来藏中无起灭故。不容有知见故。此显假也。如者称也。谓称法界性。究竟圆满。周遍十方故。此显中也。此实妙觉明心之实际。如来因地唯此而已。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菩萨发心。当因此而发。则为真因。众生依此而修。则为正行。故不堕邪见。此结问答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偈颂对之。则有无广略可知。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普贤大士。闻前开示。蹑迹起疑。故特启请修行方便也。由前佛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顿悟。当下顿了生死。则不假修行。更无方便。此则太有径庭。非上上根人。不能领悟。奈何末世众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修行。必难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故此首问修行。以求方便渐次之法也。若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然空华即幻妄也。若纵有众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则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灭。则能知之幻亦灭矣。如此能所皆灭。则无有心矣。又谁为修行之人耶。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诸众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则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是则令妄想心云何解脱耶。此三疑也。因此请问如来。愿说修行之方便。当令众生永离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不妨以幻修幻。为一答。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不入断灭。为二答。知幻即离。亦无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为三答。然通释成前章顿悟顿修之意。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之恳诚也。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赞善问诫听许说也。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答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此答以幻修幻。以释成不入断灭之意也。谓以觉觉幻。觉亦是幻。故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幻灭而觉存者。此亦是幻。故云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若更起一见。说幻灭而觉亦无者。亦复是幻何也。以未达究竟实际故也。直须有无俱遣。照体独立。故云幻灭名为不动。以种种幻化皆生圆觉妙心故。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此示离幻方便。以答永离诸幻之请。以遣离幻之心也。谓知是幻。方起能离之心。诸幻既灭。若坚执有能离之心。此心亦如幻者。故应亦复远离。此遣第一重能离之心也。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此遣第二重离心之离也。谓初以知离幻幻灭。则遣能知之心。若能知已泯。则此离亦如幻。故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此遣第三重离上远离之离。所谓遣遣也。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此言遣之又遣以至无遣。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也。钻火喻诸幻智。灰飞烟灭以喻遣遣。唯有地存故。喻不入断灭。此总结答问意也。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此结示顿悟顿证。以显究竟一心之旨也。

问曰。上答以幻修幻。遣之又遣。皆是方便渐次之意。今结示云不作方便亦无渐次。岂佛自语相违耶。

答曰。此义幽玄。诚难体会。上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虽云重重遣拂。所遣拂者。总是一幻。谓此妙觉心中。凡有起心。动念丝毫。见处未忘。通皆是幻。若知到底是幻。则一切诸幻自离。但知而已。又何别作方便。若但存执着之心。即是知见未忘。便名微细法执。了达一切皆幻。则当下消亡全体自现。故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正如香象渡河。一踏到底。所谓不作方便。亦无渐次也。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结酬问意也。谓必要如是重重遣拂。乃能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长行。但云种种幻化生于觉心。不知何者是幻化。故颂中补无明二字。谓种种幻化。皆无明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此普眼。请开渐次之行。以释圆照清净觉相之义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顿悟一心。当下顿证。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众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则长在生死。若修行无正方便。则无门可入。若无渐次。亦难顿悟故。问思惟乃初心止观下手工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则。总是开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此重请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门。然后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为急故结请方便也。假说者。于无方便中。设方便故。为假说耳。按后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宴坐。乃正方便。恒作是念。止观双运。乃正思惟。非幻不灭。乃安住垢相永灭。十方清净。乃开悟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䖍诚。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机默伫。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此总答问意也。普眼虽问修行渐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单问离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修行捷要。只是以正念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应当正念。然正念者。无念也。故凡起心动念。在圆觉体中。皆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则诸妄自灭。故云远离诸幻。以前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故须离念乃得相应。论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此以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此示离念之方便也。梵语奢摩他。此云止也。然修行必以止为首者。以众生向认妄想攀缘之心。念念生灭。无暂停时。今欲一但离念。岂可得耶。故先修止行。以为最初工夫。为入禅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谓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以此三止。为前导。然后可入空假中之三观。今经之止。但是体真止也。若修此止。先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则诸想歇灭。内外一空。即此空处。便能体合真心。妄想不生。则念自离也。故以止为正念。若正念现前。则诸妄顿灭。故云远离诸幻。此为入禅之切要。学者应知。坚持禁戒者。此正楞严三渐次。先持四重。皎如冰霜。故曰坚持。宴坐静室者。以行人向在动乱境中。非宴坐。不能摄心。以此证之。既不动作。则单修体真止耳。然必安处徒众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见同行。为依止。决择使行易成耳。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此示入观之方。以答渐次思惟之问。先示假观也。今普眼渐次方便思惟之问。盖因文殊章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乃顿悟顿证。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顿入。故有此请。世尊先示修止。为前方便。今示入观。正答思惟之问。先示假观之方。初教观身。次第分析。然后观心此示渐次之方也。然观亦有三。谓空假中。今依楞严。如幻三摩提。乃示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假入中。正显修心之渐次。此先观身如幻。故为假观。三观圆具一心。总释前知幻即离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此示观心之方便也。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即所造六尘。以根尘和合。识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谓现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识攀缘前五尘。落谢影子。以缘气聚积。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为心。以众生日用但认此假影为心耳。今观此心。离尘无体。苟不认假为真。则妄想自消。即妄想消处。不求真而真自复。故为假观之方便也。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示假观之成功也。前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离。不能顿离。故教先观此身四大是假各归散灭。内根既无。则外亦无尘可对。根尘既消。则缘心亦灭。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此示从假入空观也。谓以观照根尘识三。俱已消灭。然所观既空。则能观亦泯。故云幻灭亦灭。以前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故观照亦不立。此则能所两忘。对待斯绝。唯一圆明清净真心。故云非幻不灭觉心不动。清净乃空之异名。故云空观。镜喻可知。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从空假以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圆照清净觉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此显绝待真心。以示圆照清净觉相之体也。摩尼珠喻圆照净心。随现五色喻五蕴身心。旧注云喻五道。此指太宽。以经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蕴。而随类之言。意该五道。然正义的指五道众生。总一五蕴身心耳。谓妙圆觉心。本无五蕴。良由无明业幻所作。全从妙心所现故。如摩尼随现五色。众生不了真心。但认五蕴幻相故。如痴人执珠体实有五色也。以错认五蕴为我。以覆蔽真体。故为幻垢。今以观智。照破五蕴皆空。故名菩萨。以对待未忘。犹是无明故。真体未显。若对待一忘。能所双绝。乃显绝待真心耳。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此正显圆照之相也。谓此妙圆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名为真空。初因一念无明。障蔽妙明。遂变真空之体。而为十方顽空。今无明既破。则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故观十方虚空。从觉心显发。然虚空既消。则妙明体露。故云显心清净。此心一净。则十法界无不清净矣。故下文。历明圣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净。即前云清净觉相。然清净乃空之异名。从此已下至平等不动。总示空观义也。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此显妙觉心体圆照之相。以示空体也。此见尘。特指无明妄见。乃八识之见分。圆映六门。此见即是尘。非色尘也。谓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见而有。今无明一破。妙觉圆明。心境双亡。能所斯绝。此见亦泯。故十法界荡然清净。由清净故。则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圆照法界。故下文。一一历言。六凡四圣心境。一一清净周遍也。据理。即一心圆照。圣凡影绝。但问示未悟。故下文次第一一历言。以显圆明周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此正言六尘清净也。以此言六尘。故知前见尘。非是六尘。盖指妄见即是尘耳。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言四大清净也。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净也。根尘识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为众生依报之地。总而言之。则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净。此正与法华所言六根清净义同。彼经但言持经法师。乃观行位人。即得六根清净。此言顿悟唯心。则凡圣俱泯故。历出世四圣一切清净耳。上言六凡。下言四圣。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此历言出世四圣境界悉皆清净也。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将显根身世界圆满清净。此先举正报一身以及多身。凡是众生。无不清净。然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则众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褁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例观依报世界清净。如是则众生界空。圣凡齐泯。唯一清净圆明宝觉矣。楞严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而一切法皆如来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以虚空世界众生因迷觉性而有。今一切法。合乎圆觉。则平等平等。寂灭无二。故云不动。此但显泯一切法。当空观义也。由摄事归理。理遍则事亦遍。故下文云一一周遍。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此历十法界。以显事随理遍。当法界理事无碍门。示假观义也。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此历十法界。以显事事无碍法界周遍含容观。当一心中道义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无杂各不坏相故。成圆觉普照义也。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戒。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此示寂灭一心平等不二。正显清净觉相也。以缚脱憎爱等皆二相也。由无明妄见故有二相。今以圆照。则一切皆觉。故无二也。眼光乃八识现量。圆照诸根。在眼最显故。取喻圆觉普照无二之体。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重释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之相。以显究竟一心之极证也。以如来藏中本无迷悟生死去来之相。然生死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回视往事。如昨梦耳。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此重示寂灭一心究竟无二之体也。前云圆觉性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诸波罗蜜。谓迷清净真如。而为五蕴之众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证之果。诸波罗蜜。为能证之行。以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梦。既如昨梦。则岂有修证得失取舍之事耶。既无修证。则无能所。一切影像。毕竟寂灭。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坏。此圆照法界清净觉相之极。则通释首章。皆以圆照清净觉相之义也。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此结酬请辞。指归正行。故皆云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颂义如文可知。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赞谢也。因前佛云犹如翳目见空中华。以上开示根身世界一切清净。如空华影落。故此谢云。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也。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此金刚藏启请。因闻佛说众生本来成佛一语。顿起三疑。故兴此问。意谓。佛初说众生因无始无明。妄认身心。故有生死。且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则无明乃众生本有也。云何复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无明耶。若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则一切如来。是已成之佛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耶。因闻众生本来成佛。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之语。相违故。展转三疑。以致此问。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䖍诚。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机默伫。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此意责问者不应以生灭心妄辩圆觉之体也。以十法界迷悟因果。皆生死边事。从妄见有。圆觉性中本无此事。若以妄见而辩圆觉。则此觉性亦同生死法矣。世界有三种。谓众生正报世间。依报世间。诸佛为智正觉世间。此总该十法界依正因果也。始谓迷本之因。终谓涅槃之果。生灭乃众生之身心。该住异之四相。前后乃三际前后。乃过未以该现在。有无聚散。乃世界成住坏空。有无乃住空。聚散乃成坏。起谓三界生死。止谓二乘涅槃。如上之事。乃妄见妄想。念念相续。从来生灭不停。循环往复。种种取舍。如此皆是轮回生死之妄见也。若以此妄见。而辩圆觉。而圆觉性。亦同生死之法矣。故云即同流转。若以妄见。而免生死。无有是处。此总责颠倒。下以喻详示。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此以四法喻妄见也。湛水无波。因动目而有波。定眼无轮。由旋火而有轮。月岸不移。因云舟而运动。湛水定眼月岸。通喻觉性。水波火轮云驶舟行。通喻妄见。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此先合喻。诸旋。乃水波火轮云驶舟行。彼物。指湛水定眼月岸。谓旋若未息。而彼诸物。必难先住也。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以浅况深。通责迷倒也。意谓世间浅近之事。若旋不止。而彼物必难先住。何况以生死妄见。而辨净妙常住之觉性。岂不堕彼流转耶。此三惑之兴。实由妄见分别耳。此总责三疑。下正答问义。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此以空华一喻。总答所问。以决三疑也。幻翳喻无明妄见。空华喻生死涅槃。虚空喻妙觉真心。此通显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妙圆心中。本无此事。今刚藏之疑。因闻首章佛说无明乃众生妄认幻妄身心。为本有者。此则众生。的因无明。而有也。如此何以又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是佛。后作众生。则是无明。从佛心中而有矣。如此则诸佛心中。何时更起烦恼。而作众生耶。此展转三疑。皆从妄见分别而有。特未悟妙圆真心耳。故先总责轮回颠倒之见。而以幻翳空华之喻。以总答之也。若悟空本无华。何疑众生本来成佛。若了华从翳生。又何疑成佛后起烦恼。此如来善巧开示。了此一喻。则三疑顿释矣。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此特示妙圆常住真心。不属生死涅槃。以重释佛起烦恼之疑也。意谓。虚空尚不随于幻华起灭。何况妙觉明心。而为虚空本性。又岂随于生死涅槃起灭耶。苟悟觉性平等常住不动。诸佛证此。岂复生迷。故以销金之喻。以结示之。若了此喻。则众生虽本是佛。现在无明。不妨修而后成。如金虽本有。现在矿中。终以销而后见。所谓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若知金性不坏。又何疑佛更生迷。此喻约而义妙。故刚藏之疑。不俟一一而冰释矣。下的示了义。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此的示圆觉性中本无生死涅槃之相。以决刚藏之疑也。若悟此性。自无起灭颠倒之见矣。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此示圆觉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灭。尚不能至自证涅槃。何况众生。以生灭心。欲入妙圆不生灭性。决不能矣。故喻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也。二乘身心语言皆灭者。以断六识分别之心。七识已伏不行故。无觉观语言。但所证涅槃。乃第八识全体无明。认为涅槃。以二乘人无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亲证所现涅槃。意谓。二乘心行已灭。尚不能知自证无明境界。何况以生灭心。欲入如来妙圆觉心。此必不能也。故以萤火喻之。乃结示当断轮回根本。正指无明妄见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此直示妄元。结责当机也。意谓。但凡夫起心动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辨于佛境。远之远矣。故如邀空华。复结空果。所以展转。但增妄想耳。如是虚妄浮心。岂能成就圆觉方便耶。故非正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赞谢。

下正陈请辞。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此正陈问义有四。由上佛说菩萨修行。先断轮回根本故。此首问云何当断者。意谓何等是轮回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爱贪欲是轮回根本。二问轮回有几种性。佛答。以因二种障。有五性差别。三问修行有几种性。佛答。即以五性而显差别。四问菩萨度生有几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愿力。然所问正为修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萨修行。本为度生而修行。亦不舍众生界。以度生即修行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当机默伫。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此直答轮回根本也。无明有二。一发业无明。二润生无明。发业者。乃无始最初一念妄动。迷本圆明。故号无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说。无始本起无明也。此虽迷真认妄。尚未续诸生死。但能发业而已。二润生无明。正是生死相续轮回之报本也。由前迷理无明。妄认五蕴身心为我。即于此幻身。复起男女好丑憎爱之见。而贪爱淫欲之想。因爱见而发。所谓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百千万劫。长在缠缚。故众生迷法身慧命之真性。但以淫欲一事。而为受生禀命之正矣。故曰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轮回。当以断淫为第一义也。此正与楞严所说。世出世间。生与无生。尽在淫心断与不断故。今经的指先断淫欲为修行之要。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此正示爱欲为生死根本也。以众生五蕴身心。元因爱欲而有。但以爱欲为性命之正故。贪欲之境虽多。即种种诸欲。皆是助发爱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为助因也。以爱根既深。而助发爱性者日厚。心心着欲。念念润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续也。下示轮回之本。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此申明爱欲为生死根本也。欲因爱生者。上云由有诸欲助发爱性。盖言诸欲亦从爱而生也。以爱为根本。欲为助因故。然欲者贪也。爱者淫根也。以众生淫心所爱者。男女之美色。因爱其色。故贪种种。饮食厚味以养之。铅华锦绣以饰之。荐褥温软以适之。乃至声色以悦之。一切诸欲。皆从淫心而发也。故曰欲因爱生也。命因欲有者。以众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后舍命未受后报。尚有中阴身。此身别无所见。但求欲境故。千万里遥见男女交媾之处。若曾有宿染爱缘者。即速疾至前。则以男女之想。为己有。渴爱心极。则乘爱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纳想不舍。遂结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资其生者。乃爱欲为因。及受后报之身。乃以爱命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续而不休也。楞严众生相续发明此义。下示轮回之状。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此明三途恶报苦果皆因淫欲而有也。以爱心炽盛。奔趣欲境。然境有违顺若境顺其心。则爱益滋甚若境违心。便生憎嫉。乃至嗔怒打骂。甚至杀害。则无恶而不造。所以复招三途地狱之剧苦。皆因爱而致也。

舍恶乐善。复现人天。

此明由爱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种种业。总之不出十恶业。谓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嗔痴。此十恶业。皆由爱欲而发。若备造则感三途之报。若平平不造。则感生人道。若增修善品。则感生天上。盖人天由爱厌业道。亦从爱而致也。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上言人天。且指六欲天报。言六天全未断欲。但不作恶故。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诸天爱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爱欲。是染是粗障。故深厌离。故云弃爱乐舍。且欣上是净是妙是离。故欣乐取证。然欣亦爱也。故云还滋爱本。由此但名有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轮回不成圣道。良由以爱舍爱故。生死不断。所谓饶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筹。以生死情根未断故也。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此总结轮回根本皆贪欲渴爱之过患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此释疑显权也。恐有疑云。菩萨入诸生死。岂非贪欲之过耶。故此释云。菩萨但示贪欲。而入生死。以同事摄。令彼舍贪。乃是权现。非实事也。然修行者。必断贪欲。于清净心。方得开悟耳。

上答轮回根本。下答种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此下答轮回问有几种性也。谓理事二障。为轮回性。性体也。以理障乃发业无明。事障乃润生无明轮回生死。以二障为体。即修行差别。亦因无明厚薄二障浅深而显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修行有几种性。先徴后释也。五性者。一凡夫种性。二二乘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外道种性。此初凡夫种性也。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此二乘种性也。以二乘人。但断六识三毒。离分段生死。故云永舍贪欲。经云。但尽生死。谓为灭度。其实未得一切灭度。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萨种性也。三贤伏二障。地上断二障。论云。分别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刚道后。异熟已空。则二障永断。即入如来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种性也。若言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则各各皆是如来种性矣。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识。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开示之。因此修习。则有顿渐不同。此不定性。在师不在根。所谓闻熏成种也。若遇大善知识。以如来正修行路开导修行。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此显佛性是一因师不定故。楞伽要亲最胜知识也。此则三乘皆不定摄。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外道种性也。既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无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师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师之过。非众生佛性之过也。此经圆教大乘。无机不摄。以因师邪而邪。若舍邪归正。无一不成佛者。阐提作佛义见于此。

上答修习差别。下答化生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此答菩萨回入尘劳有几方便之问也。谓菩萨利生方便虽多。唯以大悲为首。大愿持之。以同事摄之。是为妙行。然菩萨度生。以四摄法。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经重在断欲为首故。独称同事。为断爱之妙行也。苟非愿力所持。冒然同事。无不堕者。故要依无始清净愿力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此言不但菩萨利生依大愿力。即末世修行之人。亦当以大愿持心故。不堕邪见也。谓菩萨修行。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者。此乃决志成佛之人也。故先发愿言。我今住佛圆觉。志愿成佛。故所求知识。莫值外道邪师及二乘劣解坏我善根。愿得菩萨最胜知识。依教修行。渐断诸障。若得障尽愿满。则成就佛果矣。妙庄严域。乃佛之果海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增爱

及与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长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别。偈言。但能顿断烦恼。不拘五性差别。则当一时顿成佛果也。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赞谢。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此问圆觉妙性圣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证差别也。因前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则一超顿登佛地。不涉渐次矣。又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此则本无差别之性矣。上问差别。佛答以因二障浅深而有。今问修证差别。意谓觉性既是平等。则二障亦不能为差别故。今问从凡至圣修证。云何而有差别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当机默伫。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因问觉性是一云何圣凡修证差别不同。故佛先示以觉性本来平等无二。菩萨众生。亦无取证次第。自性无性故云非性。凡圣皆具故云性有。随缘而现故云循诸性起。本无修证次第。然后示以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也。眼不见眼。喻觉性本无能所对待。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此示因众生迷倒妄有差别。其实了无能所取证也。下示无差别之差别。旧解约天台六即以释之。谓性自平等。凡圣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觉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众生迷倒。幻化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此显六即差别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穷源。寂灭无二。若委明六字。则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则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圆旨也。上总示圆理。下示六即。经义相符。故以释之。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我爱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众生全体在迷。约佛性在迷故云理。众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觉性而为妄想。背法身而认五蕴故。云由妄想我。执妄身为我。我见坚固不舍故。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造诸恶业。然造业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此名字即也。以众生迷己。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识开导。了悟自性。生即无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识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此观行即也。此天台圆教五品观行位人。圆伏五住。先断见思故云劳虑永断。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净。耽着净境。故云净解为碍。无明全在。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天台判圆观行位与别信位。同断见思。名为外凡。故结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相似即也。三贤位人。观智增明。已见前净解为碍。今已断之。所断虽亡。能断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见觉为碍。能所未亡。故于圆觉而不自在。结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贤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净解觉。是能观之智乃见觉。即前二位。以对待未亡故。俱名障碍。今地上菩萨。已证平等真如。以即体之智。还照寂灭之体。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觉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此以喻明观智俱泯能所两忘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无能断者。然以照为碍者。楞严云圆明照生。所以圆明体中本无能所。但起一照心。则形所相故以照为碍也。以诸无明通名诸碍。非照不灭故。以碍灭碍也。若诸碍已断。则照亦不立。故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显地上菩萨之实证也。谓菩萨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种种言教开示。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则一切言说皆剩法矣。故如见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断观智能所之说。皆标月之指耳。今既证一心。则能所双忘。观照俱泯同时寂灭矣。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结位也。此经单以圆照觉相为宗故。位次不说所断。但约观行浅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对普贤章中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即净解未忘。当观行位。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即见觉为碍。当相似位。有觉有照。同时寂灭。即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当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即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名究竟觉。当究竟即。经旨了然。幸深观之。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对等法。皆迷悟边事。良以圆觉妙性不属迷悟对待因果故。一切寂灭。平等一如。以妄见而观。则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则犹如虚空。一切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证有次第者。皆为不了寂灭心体。妄有修证。不忘能所对待故。悟有浅深。今示平等一心任运合道。乃圆悟顿证之妙旨也。以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现。故云居一切时。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现量故也。谓众生妄想。本自无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斩头觅活。故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拟议。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扬声止响。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处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别求真实。则头上安头。弥增颠倒。故云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诀。苟能任运如斯。则心心合道。念念证真。不起灭定。而现度生事业矣。从上诸祖。未有不入此法门者。此参禅向上一路。所谓衲僧巴鼻也。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此直指顿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门即上居一切时等。以此法难信难解难持。若闻而不生惊怖者。可谓善能随顺觉性也。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此结上顿悟任运合道之机。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虽居因位。决定成佛无疑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此颂觉性平等本无差别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初二句总颂差别所以。众生一句观行即。菩萨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颂分真即。大觉二句颂究竟即。然初句觉与未觉。亦该摄理即名字即也。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末二句总颂位行虽差皆随顺觉性。

圆觉经直解卷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