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普济方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总论

夫骨蒸掩复连。尸疰、劳疰、虫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等。皆曰传尸者。

以疰者注也。病自上疰下。与前人相似。故曰疰。其变有二十一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边有小结核。

连腹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咳脓血。如肺痿肺痈状。或腹下利。或羸瘦困乏。经时积月累年。以至于死。死后乃疰易旁人。乃至灭门者。是也。更有蜚尸遁尸寒尸丧尸疰尸谓之五尸。及大小附着等证。不得知所苦。无处不恶。乃挟诸鬼邪而害人。以三因权之。内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气所袭。虽若丽乎不内外因。奈其证多端。传变迁移。难以推测。故自古及今。愈此病者。十不得一。所谓狸骨水獭肝天灵盖铜鉴鼻。徒有说。未尝见效。唯膏肓崔氏穴。若早灸之。可活数年。晚则不济也。

病者憎寒发热。自汗面白。目干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其传在肝病者。憎寒发热。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腹泄泻。口疮。其传在心病者憎寒发热。面青唇黄。舌本强。不能咽。饮食无味。四肢羸瘦。吐涎沫。传在脾病者。憎寒发热。面赤鼻白。

干燥毛折。咯咳嗽喘。时吐白涎。或有血线。传在肺病者。憎寒发热。面黄耳叶焦枯。筋骨酸痛。小便白浊遗沥。胸痛。其传在肾。所谓劳蒸者。二十四种随证皆可考寻。毛折发焦。

肌肤甲错。其蒸在皮外。人觉热。自反恶寒。身热剧。其蒸在肉。发焦鼻衄。或复尿血。

其蒸在血。身热烦躁。痛如针刺。其蒸在脉。爪甲焦枯。眼昏。两胁急痛。其蒸在筋。版齿黑燥。大杼酸痛。其蒸在骨。背膂疼痛。骨酸澌。其蒸在髓。头眩热闷。口渴吐涎。眼多眵泪。其蒸在脑。男子失精。女子白氵㸒。其蒸在玉房。乍寒乍热。中腕与颤中烦闷。其蒸在三焦。小便赤黄。凝浊如膏。其蒸在膀胱传道不均。或秘或泄。腹中雷鸣。其蒸在小肠。

大腹隐痛。右鼻干痛。其蒸在大肠。口鼻干燥。腹胀。睡卧不安。自汗出。其蒸在胃口。苦耳聋胁下其蒸在胆。里急后重。肛门肿闭。其蒸在回肠。小腹痛。筋脉纵缓。阴气自强。

其蒸在宗筋。眼昏泪下。时复眩晕。躁怒不常。其蒸在肝。舌焦黑。气短躁闷。洒洒淅淅。

其蒸在心。唇干口疮。胸腹闷满。畏寒不食。其蒸在脾。咳嗽喘满。咯痰吐血。声嘶音远。

其蒸在肺。耳叶焦枯。香港脚酸疼。起居不得。其蒸在肾。情想不宁。无故精泄。白物绵绵而不举。其蒸在右肾。心主胞络。心膈噎塞。攻击痛疼。俯仰烦冤。其蒸在膈。诸证虽曰不同。

其根多有虫啮其心肺。治之不可不绝其根也。

病源云。夫蒸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都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伤内。即变为疳。

食人五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足出。翕翕思水。口唾白沫,卧即浪言。

或惊恐不定。脉数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闷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觉得烦热。两胁下胀。大咳彻背。连脾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或体肿目赤。寝卧不安。五曰内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而内热。把手附骨。而热甚。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

大凡男女传尸之病。心胸满闷。背转疼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虽欲寝卧。卧不得寝者。膂急痛。膝脑酸痛。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至平旦。精神尚好。午后四肢微热。面无颜色。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才不如意。又便多嗔。行立脚弱。夜卧盗汗。梦与鬼交。或见先亡。或多惊悸。有时咳嗽。虽思饮食。不能多餐。死在须臾。精神尚好。或时微利。两胁虚胀。口燥鼻干。常多粘唾。有时唇赤。有时欲睡。渐成沉羸。犹若涸鱼不得死矣。其病变状多端。考其源。先从肾起。初受之气。两胫酸疼。腰背拘急。行立脚弱。肾已虚矣。次传其心。心受其气。夜卧必惊。或多怔悸。心悬汲汲。梦见先亡。有时盗汗。饮食无味。口内生疮。心常烦热。惟欲眠卧。朝轻夕重。两颊口唇。悉皆红赤。如敷胭脂。又时手足五心皆热。心皆受已。次传于肺。肺初受气。咳嗽少力。有时气喘。卧则更甚。鼻口干燥。不闻香臭。或时闻朽腐物气。愦愦欲吐。肌肤枯燥。时或刺痛。或似虫行。干皮细起。状如麸片。

肺既受已。次传于肝。肝初受气。两目。面无血色。常欲颦眉。眼视不远。目睛干。又时赤痛。或复晴黄。朝暮懵昧。常常合眼。眠卧不熟。肝既受已。次传于脾。脾初受气。两胁虚胀。食不消化。又时泻利。水谷生虫。有时肚痛腹胀。雷鸣。唇口焦干。或生疮肿。毛发干耸。无有光泽。或时上气。抬眉喘气。痢赤黑汁。至此候者。将死证矣。大凡此疾。良由祖先积孽。杀害过多。或有命债。殃及后世。或沦没恶趣。未应解脱。为人之后。不为释冤。不为荐福。或患此而亡。传染是疾。以希资救。又其家人久不营葬。不时祭祀。山水冲注。狐狸穿犯。幽宅不宁。出而为祟。递成相传。传染不已。故传尸非唯一门相染而成也。

人之气血衰败。脏腑虚弱。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此疾。其候咳嗽不已。或胸膈妨闷。

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吐鲜血。动至一二升。

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发癫狂。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雨而来。

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

传惹斯疾。故传尸者。须知三尸九虫。何也。三尸者名在后论。九虫者烟虫。寸白。胃虫。

人皆可治之。其余六虫。有六代行在后人。若受一虫。此人死后。兄弟子孙骨肉亲属。绵绵相传。以至灭族。凡疾始觉。精神不美。气候不调。切戒慎酒色。调节饮食。如或不然。妄言邪师。或言鬼祟。以至不起。慎之戒之。尸虫游食日辰。及治法。大抵六虫一旬偏游。四穴转流。周而复始。已具六代。法中自立春一日后食起。三日一食。五日一醉。归于所归穴。大醉五日。故五日虫醉。可以下药及灸。其三日虫食。切不可妄有医治。虫在人身中。一虫可占十二穴。六虫在人身中。共游七十二穴。上旬十日。从心至头游四穴。中旬从心至脐游四穴。下旬从脐至足游四穴。上旬可先服药。后灸所游穴。其虫头上向。若下火灸。虫如紫蚕苗。出在汗中。更服药取之。以虫尽为度。更服补药。永得安耳。中旬其虫所游穴中。

头向下。亦服药取之。不灸也。恐虫觉悟。永难取。盖此虫性以通灵。务在精审。勿令有悟可也。

观尸虫色。知病浅深。凡名医知者。先知毒瓦斯与虫并行。攻人脏腑。遇阳日长雄虫。遇阴日长雌虫。缘先食脏腑脂膏。故其色白。次食血肉。血肉尽。故其虫黄赤。次食精髓。故其虫紫色。精髓尽。故其虫黑色。传入肾中。病患方死。若求医士晓通病源。先取其虫。视其理。自知轻重。其虫如白色。可二十日服药补之。其虫如黄赤色。可六十日服药补之。其虫如紫黑色。可百二十日服药补之。十中可保一二。虽不能为一身除害。亦可为子孙除害矣。

服药仍须一载之中。刻意调摄。亦可痊平。如此得命。可为再生也。又云虫头赤者。食患人之肉。其病可治。头口白者。食患人之髓。其病难治。虽不得断。则不传子孙矣。

六代传病。及诸虫形状。凡治病之道。要须药病相应。神效仍在泻实补虚。调治脏腑。

方得痊愈。故三尸九虫。种种灵异。莫令知之。或似蜣螂。或似红线马尾。或似虾蟆形。或似刺。或似鼠形。或如烂面。或有足无头。或有头无足。或化精血。归在亢阳之内。种种形类。实难辨之。浅学之流。难施方剂。误医甚多。枉死不少。或则取虫不补。或则学浅妄传。皆是徒费资财。通无去病之理。遂致夭折。岂不悲哉。

三虫。在人身中染着之后。或大或小。令人梦寐颠倒。梦魂飞扬。精神耗散。饮食渐减。

形容渐羸。四肢酸痛。百节劳倦。憎寒壮热。背膊拘急。脑与头痛。口苦舌干。面无颜色。

鼻流清涕。虚汗常多。行步艰难。眼睛多痛。其虫过丙丁日食起。醉归心穴中。四穴轮转。

周第二代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第二代为觉劳病。谓传受此疾已觉得病。觉病者。患乃自知。夜梦不解。与亡人为伴侣。醒后全无。情思昏惰。似醉。神识不安。所嗜食味。辄成患害。或则气发动风所加。四体不和。心胸满闷。日渐羸瘦。骨节干枯。或呕酸水。或则醋心。唇焦口干。鼻塞脑痛。背膊酸疼。虚汗常出。腰膝刺痛。如此疾状。早须医治。失时致伤三虫。在人身中。令人气喘。唇口干。咳嗽憎寒。心烦壅满。毛发焦落。气胀吞酸。津液渐衰。次多虚竭。鼻多清水。四肢将废。脸赤面黄。皮肤枯瘦。腰膝无力。背脊酸疼。吐血唾脓。语声不利。鼻塞脑痛。胞膈多痰。重者心闷吐血。强倒在地。不能自知。其虫遇庚辛日食起。归肺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灸取虫后。补肺当瘥。

每三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每三代为传尸劳病。传受病患。自得之日。渐羸瘦。

顿改容颜。日日忧惶。夜夜恐惧。不遇良医。就死不远。

三虫在人身中。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呕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肠胀虚鸣。卧后多惊。口鼻生疮。唇黑面青。日渐消瘦。精神恍惚。魂梦飞扬。饮食不消。气咽气干。汗出如油。目昏多泪。其虫遇庚寅日食起。醉归厥阴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其虫后服。补药当瘥。

第四代病并尸虫。形状游日治法。

三虫在人身中。令人脏腑虚鸣。呕逆。肠中癖气块。憎寒壮热。肚大筋生。腰背疼痛。

或虚或瘦。泻痢无时。行履困重。四肢憔悴。时气上喘。口苦皮干。饮食过多。要吃酸咸之物。其虫遇戊己日食起。醉归脾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出虫后。服补药当瘥。

第五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三虫在人身中。令人多怒气逆。筋骨拳变。四肢解散。面黑面青。憎寒壮热。腰背疼痛。

起坐无力。头如斧斫。眼睛时痛。翳膜多泪。背膊刺痛。力惫身羸。手足干枯。卧着床枕。

不能起。手足似中风。四肢顽麻。肠内多痛。眼见黑花。忽然倒地。不省人事。梦寐不祥。

觉后遍体虚汗。其虫遇甲子日食起。醉归肝肠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虫出后。补肝当瘥。

第六代病并尸虫游食治法。

三虫在人身中。居于肾脏透连脊骨。令人思食。是物要餐。身体羸。腰膝无力。髓寒骨热。四肢枯干。眼见火生。或眼多黑暗。耳内虚鸣。阴湿燥痒。冷汗如油。梦与鬼交。小便赤黄。醒后昏沉。脐下结硬。或奔心胸。看物如艳。心腹闷乱。骨节疼痛。其虫遇丑亥日食起。醉归肾穴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虫出后。补肾填精当瘥。

取虫防护法。

先令病患家用好纸糊一室。不留罅隙。寻志诚人过递。以安息香水洒了过递人之身。又以雄黄雌黄涂其鼻孔耳眼唇上。安排铁钳一个。布巾一幅。用香油二斤。以锅盛顿微煎令沸。

仍服药后腹中疼痛。如刀斧劈。不妨。至巳牌必须下虫。或取下臭秽如胶膝。或吐泻脓血症块。皆于灰桶中。其虫或从汗出。紫蚕苗状。或于耳鼻口中出。或小便中出。异般形状不止一也。或青黑或黄红。大者急用铁钳取于油内煎。当日将油纸裹虫入瓦罂内。锻石填实。埋弃于深山远僻处。免致再染人。患人衣服床席。并皆弃去。医人吩咐药后。亦须远去。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又论

论曰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疰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曰骨蒸。复连尸疰、劳疰、虫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疰下。病源无异。是之谓疰。又其变则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丧尸、注尸是也。

其名不同。传变尤不一。感此疾而获安者。十无一二也。大凡五脏所传。皆令人憎寒发热。

其证状各异。有如传之于肝。则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烦惊怪。传之于心。则面黑鼻干。

口疮喜忘。大便或秘或泻。传之于脾。则面青唇黄。舌强喉哽吐涎。体瘦。饮食无味。传之于肺。则面赤鼻白。吐痰咯血。嗽喘毛枯。传之于肾。则面黄耳枯。胸满膈痛。白浊遗沥。

又有二十四种劳蒸者。亦可因证验之。蒸在心也。少气烦闷。舌必焦黑。蒸在小肠也。腹内雷鸣。大肠或秘泄。蒸在肝也。目昏眩晕。躁怒无时。蒸在胆也。耳聋口苦。胁下坚痛。蒸在肾也。耳叶焦枯。腰脚酸痛。蒸在右肾也。情意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嗽咯血。

声音嘶远。蒸在大肠也。右鼻干疼。大肠隐痛。蒸在脾也。唇口干燥。腹胁胀满。畏寒不食。

蒸在胃也。鼻口干燥。腹膨自汗。睡卧不宁。蒸在膀胱也。小便黄赤。凝滑如膏。蒸在三焦也。或寒或热。中腕膻中时觉烦闷。蒸在膈也。心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脉纵缓。小腹隐痛。阴气自强。蒸在回肠也。肛门秘泄。传道之时。里急后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遗精。女子白氵㸒。蒸在脑也。眼眵头眩。口吐浊涎。蒸在皮也。肌肤鳞起。毛折发焦。蒸在骨也。版齿黑燥。大杼酸痛。蒸在髓也。肩背疼倦。骨酸疼。蒸在筋也。眼昏胁痛。爪甲焦枯。蒸在脉也。心烦体热。痛刺如针。蒸在肉也。自觉身热。多不奈何。四体动。蒸在血也。毛发焦枯。有时鼻血。或复尿血。详诸病证。大略如斯。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虫啮祸之甚也。治法先宜去根。次须摄养。亦有早灸膏肓崔氏穴。而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蒂固而治之。则无及矣。平时得三五方用之颇验。漫录于左。以为备治。

论曰传尸劳者骨蒸之病。流传五脏也。其证。半卧半起。旦即醒。然午后微蒸。情常不悦。心多惊悸。夜即盗汗。梦与鬼交。两颊红赤。唇如血色。欲睡不得眠。欲食不能食。

或。时或微利。鼻口干燥。渐至羸。虽死在须臾。精神尚爽。是其候也。治之若缓。犹如水涸。不觉其死。

近世以来。童男室女。丈夫妇人。月水不调。脐腹冷痛。五心烦热。医者一见。便作骨蒸劳证治之。病者闻之。莫不惊骇。殊不知人本无劳证。皆原禀受怯弱。血气不足。治之不得其法。用药不善。遂成此疾。且多以柴胡地骨皮青蒿知母藕节鳖甲紫菀麦门冬为退热之剂。

已服之后。热虽渐退。未久复来。医者便究本原。不详医书所谓虚热语。再用前件等药。愈进而血气愈虚。疾势愈甚矣。况前药性冷。必伤脾胃。日复一日。不思饭食。以致伤胃滑泄。

肢体瘦悴。以致不救。此乃柴胡等药误之矣。深可怜悯。盖柴胡等药。乃伤寒表解之剂。若血气虚者。非所宜服。向来必用方中。亦曾言之。但其辞文隐而难晓。今明言其略。庶几易知。若受病之人。未曾服前件药。犹为易治。已曾服后。倘或过多。真气表尽。难以收救。

宜服宜神饮。

凡患骨蒸之人。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伤热。冷甚则药气难通。兼之胀满。食不消化。或腹气上热。甚则血脉拥塞。头眩目疼。唇干口燥。心胸烦闷。渴欲饮水。此等皆是将息过度之状。深可诫也。将养之法。须寒温得所。先热而脱。先寒而着。若背伤冷。即令咳嗽。若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覆衣伤浓。即眠卧盗汗。若覆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以饮食不限时节。宁可少食。保无宿注。数数进之。助药势也。必须软。易消故也。不宜生硬。

恐损胃气。致不消也。此皆以易消食之为瘥。骨蒸之病。无问男女。忌房室举动劳作。有所不宜。陈臭酸咸粘食不消。牛马驴羊大小二豆猪鱼油腻酒面瓜果野鸟之属。葵笋蒜蕨及生冷等。并不得餐。自必平复。一月以后。乃渐开也。大略如此。触类而长之。此病宜餐煮。饭盐豉豆酱姜葱韭枸杞苜蓿苦菜地黄牛膝并须煮烂食之。候病稍退。恐肌肤虚弱。可时食干鹿脯。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治诸疾药性(出拔粹方)

实热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气乌梅秦艽柴胡血青蒿鳖甲蛤蚧小麦牡丹皮肺鼻(干)乌梅天门冬紫菀麦门冬皮(白舌吐血)石膏桑白皮肤(昏昧气睡)牡丹皮气(遍身气热闷促鼻干)人参黄芩栀子大肠(口鼻孔干痛)大黄芒硝脉(唾白浪语脉络溢脉缓急不调)生地黄当归心(舌干)黄连生地黄血(发焦)地黄童子小便当归桂心小肠(下唇焦)赤茯苓生地黄木通脾(唇焦)芍药木瓜苦参肉(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芍药胃(舌下痛)石膏粳米大黄芒硝葛根肝(眼黑)川芎当归前胡筋(甲黑)川芎当归胆(眼白赤色)柴胡栝蒌三焦(乍寒乍热)石膏竹叶肾(两耳焦)生地黄寒水石石膏知母脑(头眩闷热)地黄防风羌活髓(髓沸骨中热)天门冬当归地黄骨(齿黑腰痛足逆变丹食脏)鳖甲地骨皮牡丹皮当归生地黄肉(肢细趺肿脏腑俱热)石膏黄柏胞(小便赤黄)泽泻茯苓沉香滑石生地黄膀胱(左耳焦)泽泻茯苓滑石凡此诸蒸。皆热病后。因食肥肉油腻。及房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变成劳瘵。即死矣。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劳瘵(附论)

劳瘵之证。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又有外感风寒热湿之气。先为疟疾。以致咳嗽。寒邪入里。失于调治。不能保养。过于房劳。伤于饮食。久而成劳瘵之候。其为证也。令人肌肉羸瘦。毛皮干枯。寒热盗汗。遗泄白浊。或腹中有块。

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或聚或散。或咳嗽痰涎。或咳唾脓血。及传变则为二十四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其名状虽不同。转变虽不一。其所谓伤不过五脏。诸方载。皆云有虫啮心肺间。治法当先去虫。然后调养五脏。至若传尸一证。名骨蒸。复连尸疰。劳疰。虫疰。毒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如劳瘵多是血气亏损。多因轻病时。

发汗通利。差误所致。或感六气成咳嗽。未解散。先服补药。竟成久咳。复以房劳恣饮。强食。变为寒热。只宜服平补之药。又有能倍食肉。思食者。名曰传尸。亦有灭门者。其药虽有天灵盖紫河车狐肝獭爪麝香等自未及用。世云。有鬼根据其身。有虫食其脏。妇人多病此。

盖于产后闭经而传之耳。

木香蛤蚧丸

(出直指方)

治劳瘵久嗽。声干。骨痿瘦瘁。

蛤蚧(一对尾全者洗净酥炙)生鳖甲(去裙醋炙干)白茯苓川芎当归北五味子牛膝(各七钱半)绵黄柴胡知母贝母鸡心槟榔明阿胶(炒酥)巴戟(酒浸去心晒)桃仁(酒浸去皮焙各半两)木香(三钱)肉豆蔻(三个生)秦艽(洗)羌活生发(纸燃火烧存性)故纸(炒各三钱)上细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煎枣汤空心服下。

参散

(出直指方)

治劳瘵嗽喘咯血。声焦潮热盗汗。

柴胡当归明阿胶(炒酥)黄(蜜炒)白茯苓川芎半夏(制)贝母(去心)枳壳(制)北桔梗秦艽(洗)甘草(焙各半两)人参北五味子羌活防风杏仁(水浸去皮)款冬花桑白皮(炒各三钱半)生鳖甲(去裙米醋炙黄)紫菀茸(各二钱)上粗末。每服二钱半。姜枣煎。食后少顷服。

沉香鳖甲散治劳瘵身痛

凝神饮子

(出仁存方)

治劳瘵憎寒发热。口干咽燥。自汗咳嗽。唾血。瘦剧倦

乏。

人参(去芦)当归(去尾)白芍药白茯苓(去木)黄(去芦)白术半夏曲五味子熟地黄甘草川芎莲肉大麦门冬(去心)桔梗(以上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乌梅枣子各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服。如嗽加阿胶。虚极胸满者。加木香。

湿纸煨。沉香亦得。不思食加扁豆。一方无川芎。

桃仁煎

(出直指方)

治劳疰传尸。骨蒸倦弱。

大川椒(出汗)生犀角当归续断(各一两)桃仁(去皮炒)鳖甲(醋炙黄各一两半)白矾()猪牙皂角蛤蚧(一双去头足洗酥炙)安息香苏合香雄黄(各一分)麝(一钱)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或用真川椒泡汤下。

虎牙丸

(出直指方)

治劳瘵瘦悴。咳嗽声哑。骨痿。杀下瘵虫。

紫河车(一具即男子胎衣水洗净酒醋再折洗用童尿并好酒煮烂)麝(半钱)黄头(取肉四两童尿并酒煮烂)大红川椒(去合口并子以黄杆纸托之就放于热炉内频拨去油顿地上盖一宿一两半)鹿茸(七钱半酒炙)生鳖甲(一枚去裙醋浸一宿又醋一盏仰盛慢火炙令醋尽)桃仁(水浸去皮)秦艽(洗)木香明阿胶(炒酥各半两)雄黄安息香生发(纸燃火烧存性各二钱半)虎头关骨(酒浸二宿炙焦一两半)上细末。以紫河车狗肉杵粘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粒。月首五更空心米汤下。午时又服。如无胎衣。以雄猪肚代用。修事同。

治劳疾

(出百一选方)虎粪内骨(一钱人骨为最兽骨次之杀虎大肠用着亦可用青蛇脑小豆许或绿豆许同酥涂炙色转为度无蛇脑只酥炙亦得)天灵盖(三钱酥炙黄为末)鳖甲(极大者酥炙黄为末一两九肋者妙)青蒿(取梢三四寸细判六两)安息香(半两)桃仁(一分去尖研为末绢筛过)麝香(一钱别研)槟榔(一个别为细末)豉(三百粒)葱白(二十一根打破)童子小便(半升)东引桃柳李桑枝(各七茎粗如筋头大各七寸细锉)枫叶(二十一片如无亦得初不曾用)上先将青蒿桃、柳、李、桑枝、枫叶、豉。以官升量水三升煎至半升许。去滓。入安息香、天灵盖、虎粪内骨、鳖甲、桃仁与童子小便。同煎取汁。去滓。有四五合。将槟榔、麝香同研均。调作一服。早晨温服。以被盖覆汗。恐汗内有细虫。以帛子拭之。即焚此帛。相次须泻。

必有虫下。如未死以大火焚之。并弃长流水内。所用药切不得令病患知。日后亦然。十来日后。气体复元。再进一服。根据前焚弃。至无虫止。此药如病者未亟。可以取安。如已亟。俟其垂死。则令下次已传染者服之。先病者不可救。后来断不传染。

袁州寄居五节郎李应本。相州法司尝以吏役事韩似夫枢密。兵火后。忽于宜春见之。云兵候军得官。今闲居于此。从客问其家事。潜然泪下曰。应先有儿女三人。长子因买空宅。

无人所居之室。忽觉心动背寒。遂感劳疾。垂殆。传于其次室女。长子既死。女病寻亟。继又传于第三子。证候一同。应大恐。即祷于城隍。每月设面饭以斋云水。冀遇异人。且许谢钱三十万。数日因往市中。开元寺前有一人。衣羽士服。自称贫道。踵足而呼曰。团练,闻宅上苦传尸劳。贫道有一药方。奉传。同入寺中。问其姓名。不答。曰何必云云。应即假笔书之。道人言欲过湖南。应留之饭。云已吃饭了。欲赠之钱。云有盘缠。临行又言。此药以天灵盖、虎粪内骨、为主。切须仔细寻觅。青蛇脑如无亦可。服药前一日。须盛享城隍。求为阴助。应曰。既求于神。何必用药。道人曰。不然。即揖别西去。应以事颇异。敬如其言。

治药既成。设五神位。各俱饮馔十品。如待宾客。以享城隍。又别列酒食。以犒阴兵。仍于其家设使者一位。于病榻之前。服药食顷。脏腑大下。得虫七枚。色如红熬肉。而复白。长约一寸。阔七八分。前锐后方。腹下近前有口。身之四周有足。若鱼骨细。若针尖而曲。已死。试取火焚之。以铁火筋扎刺不能入。病顷减。后又服一剂得小虫四个。自此遂安。今已十年。肌体悦泽。不复有疾。道人后竟不来。此方传之枢密之孙。韶州使君希道。

蜡杏汤

(出医学切问)

治远年近日劳疾。

柴胡桔梗甘草(各一钱)老鼠刺根黄芩茴香(炒)罂粟壳(去蒂根蜜炙)胡椒(各二钱)乌梅黄蜡杏仁款冬花(各一钱)上以新瓦瓶。盛水三四碗。安药在内密封。慢火煨熟。睡至四更暖服一盏。吃尽用好酒三四碗。再煨滓服。亦如前。妇人加当归。

男子加人参。吐血加阿胶、北五味子。

再生丹治一切劳证黄瘦。虚损。诸药不能治者。此药大效。

沉香(八钱半)木香(五钱)槟榔(五钱)大茴香(一两盐炒)小茴香(一两盐炒)木通穿山甲(一两酥炒)全蝎(一两微炒)通草(一两)灯草(五钱)头红花(二钱半)上为细末。甘草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盐汤空心服。干物压之。

雄麝丸

(出直指方)

治劳瘵。杀瘵虫。下恶物。

雄黄雌黄青黛(干)代赭石(醋淬)朱砂(细研各三钱半)大虾蟆(一个酒炙黄)安息香阿魏(酒浸研用各二钱)男子天灵盖(酥炙黄二钱)麝(半钱)川巴豆肉(肥者十粒略去油)上为细末。软硬饭头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二十粒。桃仁四十个去皮研煎汤。

月初五更空心下。

治瘦

(出本草)

用牛肝。醋煮食之。

又方

(出本草)

治远年近日劳疾。

取雄猫儿脑髓眼睛生用。酒浸服。其劳虫便从鼻出。一方黑猫生取肝。晒干为末。月首五更空心酒调服。或酒浸服。能杀瘵虫。

治男子妇人骨蒸劳瘵。憎寒发热

(出经效良方)青蒿(春夏用叶秋冬用子不用叶用根不用子用茎四者相代必用童子小便浸过或有功无毒只一握)大鳖甲(醋炙)白术(煨)地骨皮白茯苓桑白皮粉草(炙)楝参栝蒌实北

清骨散

(出经效良方)

治男子妇人五心烦热。欲成劳瘵。

北柴胡(七钱半)赤茯苓(用一两)人参防风(去芦)熟地黄秦艽(各一两)生地黄(用一两)胡黄连(半两)薄荷叶(七钱半)上罗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

温服。

蜡煎散

(出医学切问)

治一切劳疾。

白鸡冠花子木香(各一钱)人参(盐炒去芦)马尾勃青蒿子(一勺童子小便浸三宿)鳖甲(醋炙)款冬花(各半两)糯米(一勺)甘草(二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乌梅黄蜡煎。无时服。

烧发方

(出直指方)

治劳瘵。

用生发烧存性。为末。以水调之。空心服。此亦用枕骨之意。苏合香丸皆要药也。

治劳瘵病证已见。而未成者。

(出百一选方)取稻草根细切浓煎。不以时候熟水饮之。

芎归血余散

(出直指方)

治劳瘵。

室女顶门生发(一小团井水洗去油腻法醋浸一宿日中晒干纸裹火烧灰存性)当归(三钱)真川芎(半两)木香桃仁(水浸去皮焙各二钱)安息香雄黄(各一钱)全蝎(二枚)江上大鲤鱼头(生截断一枚醋炙酥)上为末。分作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净室中煎七分。

入红硬真降香末半钱。服此药烧北斗符。入药。月初五更。空心向北目天咒曰。瘵神害我生人。

吾奉帝敕。服药保身。急急如律令。念咒五遍。北面服毕。面南吸生气入腹中。烧真降香置床下。午时又如前服药。后以鳖甲生犀散取虫。

鳖甲生犀散

(出直指方)

治瘵疾。杀瘵虫。取出恶物。

天灵盖(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以檀香煎汤候冷洗咒曰雷公灵雷公圣逢传尸即须应急急如律令咒七遍次用酥炙令黄)生鳖甲(一枚去裙醋炙黄)鸡心槟榔(半两)安息香(半两)虎长牙(二个醋炙酥如无则用牙关骨半两)桃仁(水浸去皮焙干半两)生犀角木香甘遂降真香干漆(杵碎炒烟出略尽存性)阿魏(酒浸研各三钱)穿山甲(取四趾醋炙黄)雷丸(二钱)蚯蚓(十条生和药)全蝎(三个)上为末。每服半两。先用豉心四十九粒。东向桃李桑梅小梢各二茎。长七寸。生蓝青七叶。青蒿一小握。葱白连根洗五片。

石臼内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取一盏。入童子便一盏。并药煎取七分。入麝一字。月初旬五更。空心温服。即以被覆汗。恐汗中有细虫。软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时必泻虫。以净桶盛。急钳取虫付烈火焚之。并收入瓷器中。瓦片敷黄雄盖之。泥和灰扎。埋深山绝人行处。

五枝散

(出直指方)

取下传尸劳虫。

桃枝李枝梅枝桑枝石榴枝(并向东小枝各七茎长三寸)青蒿(一小握)苦楝根(白皮七寸)葱白(连根洗七片各寸截)生姜青(七叶)上以童便一升半。煎取其半。去滓。入安息香、苏合香、阿魏各一钱。煎至一盏滤清。调朱砂、雄黄、雷丸、枯白矾、硫黄末各半钱。鸡心槟榔末一钱半。麝一字。分作二服。月初五更。空心进一服。五更五点。又进一服。约午前下瘵虫。净桶盛。急钳。收入油铫内煮。仍倾油虫入瓷器。灰扎。埋山僻处。

地骨皮散治男子妇人。童男室女。骨蒸壮热。肌肉减瘦。面色萎黄。小便赤色。

恶心潮热当归(四两)黄(半斤)秦艽(六两)知母(二两)枳壳(一两)地骨皮(一斤)甘草(一斤)上罗匀。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三片。乌梅枣子各一个。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不拘时候。

小灵宝丹

(一名辟邪丹出海上名方)

治传染疾。去邪梦。恍惚安精神。

天灵盖(一枚得蔡州者良涂酥炙令黄)虎头骨(一两涂酥炙令黄)鬼箭(一两)白术(一两锉酥炙令黄赤)朱砂(一两上品者别研)雄黄(一两上品者别研)麝香(一两择真者别研)上择于寅辰午申戍日。午时前。修合。静室中勿语。根据法杵罗。前四味末。同后三味末。合匀。研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渐加至十丸。煎安息香汤下。食后日二服。七日中。当有灵异或有影响。或若梦有人辞去。病当安。

伐劳鬼哭饮子

柴胡(半两)秦艽(半两)阿魏(半两)东引桃枝(一握)青蒿(一握)甘草(炙半分)槟榔(生研末分作三服用。)上各细锉。以童子小便二升。浸一宿。至明早。煎至一升。

去滓。分作三服。每服如前槟榔末和匀。空心温服。如人行数十里。又进一服。男病女煎。女病男煎。吃一二服。或吐或泄。即不用服第三服。若未吐则再进第三服。病在上即吐。在下即泄。出恶物或异色虫或如乱丝发。一月内忌面食。肥脂。葱菜等物。合及煎时不得孝子妊妇鸡犬见。药滓长流水中弃之。

全鳖丸

(出直指方)

治劳瘵。虚热嗽喘。

知母贝母(去心各三两)明阿胶(炒酥各半两)柴胡(二两)川芎(一两)当归(半两)杏仁(浸去皮三两)上粗切。入浓瓷器中。用中等鳖一个。活宰。于头上去鳖病。

以鳖肉并血并药。用醇酒五升。同浸一宿。密纸封。次早。慢火同煮。候香熟。取鳖令病者随意食之。只留鳖甲。并骨。并药焙干为末。以浸药酒汁。调米粉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不时米饮下。

万全饮

(一名青蒿饮出圣惠方)

治一切劳疾。传尸劳瘵。不问远年近日。皆可

治之。此药妙阿魏(一分童子小便磨化)甘草(大者三寸)东引桃枝(小者一握)青蒿(一大握用子皮一两)槟榔(一两末)葱白(二寸并根)上用童子小便二升。浸桃枝蒿草葱白四味。

一宿。来日五更初。煎取六合。去滓。入阿魏更煎四沸。分为二服。每服临吃时入槟榔末半两同服。如觉恶心必吐。吐后更进第二服。服时不得与患人语。及不可与患人对面。恐恶虫飞入人口鼻内。此药如女人患。男子面北与煎服。男子患。女子面南煎。忌猫犬见。春二服。

秋三服。一年五服。劳虫并尽。病若在上先吐。若在下则利。皆出黑虫如发。及如马尾。一方有东向柳枝。无葱白。

五枝散

(一名青桑枝饮出医方集成)

取劳虫方。

青桑枝柳枝石榴枝桃枝梅枝(各七茎每长四寸许)青蒿(一小握)上用童子小便一升。葱白七茎。去头叶。煎及一半。去滓。别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再煎至一盏。

滤去滓。调辰砂末半钱。槟榔末一分。麝香一字。分作二服调下。五更初一服。五更三点时一服。至巳时必取下虫。色红白者可救。青黑者已传入脏腑不治。见有所下。即进软粥饭。

温暖将息。不可用性及食生冷毒物。合时须择良日。不得令猫犬孝服秽恶妇人见之。危氏方名青桑枝饮。有鬼臼赤箭各五钱。凡传尸者。必须先服此药。取下虫。然后随证调治。亦不可一概用药。如初取下虫色已黑。纵服妙药亦无补也。然犹不使传他人。一方无石榴皮。

蓝汁方

(出直指方)

杀瘵虫恶虫。皆化为水。

生蓝青叶(研取自然汁一大盏)雄黄枯白矾安息香红硬降真香末(各半钱)麝(少许)上以雄黄等同研。入蓝青汁内。月初五更。空心服。北方通治虫毒。解诸毒。

润神散

(出三因方)

治劳瘵憎寒发热。口干咽燥。自汗皮剧。烦躁。

人参黄淡竹叶甘草(炙)桔梗麦门冬(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不以时自汗。大小麦同煎。温服。

治劳疾

木香(二两)麻黄(二两)陈皮杏仁艾(各四两)上用好酒一瓶。入药瓶中浸一个月。日进二盏。空心服。

薤白散治久患咳嗽。肺虚成劳瘵。及吐血咯血等患。

鳖甲(炙二两)鹿角胶(三分)甘草(一两炙)阿胶(炒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入薤白一茎。长二寸同煎。至六分。食后临卧先嚼薤。次服药。一日三服。

专治劳瘵

杏仁(一升去皮尖童子小便冬浸五日夏浸三日取出新水淘净后用)胡桃仁(四十九个汤浸去皮蜜养)人参(一两)白矾(半两)上熬成膏。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食后服。

猪肚丸

(出御药院方)

治男子肌瘦气弱。咳嗽渐成劳瘵。

白术牡蛎(烧各四两)苦参(三两)上为细末。以猪肚一个。煮熟研成膏。和丸。

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日三四服。神效。瘦者服即肥。莫测其理。颖昌李荐方叔其子得效。施人亦屡应。

明目丹

(出百一选方)

治劳瘵

砂硼砂雄兔粪(三味各等分)上为末。用生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

甘草一分槌破。新水半盏揉甘草浓汁。吞下。每服日。须初一以后。十五以前。五更时。令病人坐起。须预戒令不得作声。息气服之。作声即不效。或怕水冷。微温不妨。每合药时。必于八月十五日。三更前合。如急要服。则就每月十五日以前月明修合。勿令妇人杂人鸡犬猫畜见。合时与服。倘人过不得作声。切记切记。

治虫解劳。悦泽肌肤。去劳热。

槟榔(一两半)龙胆(一两)干漆(半两)上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

至十五丸。热水吞下。

治患劳人烧香法

(出本草)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上为末。蜜一斤。和入瓶内。封闭埋窨十日。却取出。

用炭六两烧。又用蜜六两。再入瓶内埋五日。取出烧光。令病患闻香气。其病自愈。

治劳病

锦文大黄(半斤)血竭(五钱半为末)上用酸醋五升。用砂锅内煮令醋干。同血竭为末。

炼蜜为丸。弹子大。空心服。男子青木香汤下。妇人当归红花酒送下。

柴胡散

(出经效良方)

治邪入经络。体疲肌热。兼治伏暑。

柴胡(四钱)甘草(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食后热服。冬润肺。

夏解劳伤。老幼皆可服。

治劳气

用小芥子三升捣末。绢袋盛。酒三升浸之。历七日去滓。温服半升。渐至一升半。得方便合。忌如他药。

神传膏

(出本事方)

治劳瘵吐血妄行。

用剪草一斤。婺台州皆有。惟婺州者可用。状如茜草。又如细辛。净洗为末。入生蜜一斤和为膏。以银石器盛之。不得犯铁器。九蒸九曝。一日一蒸曝。病患五更起。向东坐。不得语。用时挑药如粥服之。每服四匙。良久用稀粟米饮压之。药冷服。粥亦不可大热。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肺损咯血。只一服愈。寻常咳嗽血妄行。每一服时神效。

有一贵人。其国封病瘵。其尊人尝以此方示之。九日而药成。前一夕病者梦人戒令。翌日勿令服药。次日将服之。为屋上坠器中。不可服。再合既成。又将服为猫覆器。又不可食。

又再作未就。而是人卒矣。此药之异如此。若小小血妄行。一啜而愈。或云是陆农师夫人。

乡人艾孚先尝亲说此事。渠后作大观本草亦取入集中。但人未识。不甚信耳。

太上延年方胜追魂散

(出华佗中藏经方)

治劳瘦垂死方

人参杏仁(去皮尖)天灵盖(一两炙)椒(一分去目微炒出汗)柳桃心(一小握)柴胡(一两)上用童子小便一升。末一两煎令热。空心日午各一服。五日效。

神仙夺命丹

(出杨氏家藏方)

钓传尸劳虫。

石燕子(一枚火烧令红醋淬冷)母丁香(一钱半)水磨雄黄(二钱)酒蜡(半两)鳖血(一蛤蜊壳)上件为细末。将酒蜡鳖血同化开。为膏子。次入余药和成剂。丸如绿豆大。

每用一丸。装在钩子上。钩系绯线一丈二尺。再用丝线少许裹缠丸药。令患人先吃糕两口。后用一服。此药吞下良久。线动。用力拽出。急以铁钳投热锅内。急煎。五月五日日未出时合药。不得人见。

治一切男子劳蒸传尸。流连鬼疰。夜梦不祥。精原流出。元气亏损。小便频数。忽

黄忽赤。吃食减少。心躁不安。身上肌肉。忽觉枯瘦。面色乍青乍黑。乍赤乍白。变异

不定。精神不足。多困少力。大腑伤热。一切劳候。百般病证,并皆治之。脉气洪大。

亦可吃。

(出杨子黄连肉豆蔻当归(各四铢)麻黄(去根)天灵盖(酥炙焦色)鳖甲(醋炙各半两)杏仁虎骨(酥炙)茯苓柴胡(去毛)贝母(去心)沉香木香羌活牡丹皮(去心)桔梗前胡(去毛)荆芥穗(各一两)细辛(三铢)上杵骨药三件为末。所余药为散。

每服一两。以童子小便一碗半。于新瓷瓶内炼之四回。以糠火烧炼。取一盏半。至鸡鸣时。空心去滓。热吃。临药热时。更入葱头五枝。同炼。内有天灵盖虎骨鳖甲等。根据法修治。杵罗如飞尘。所余众药等只粗罗为主散。却尽底相滚。令匀。然后煎炼服饵。留滓焙干为末。炒熟面相滚。滴水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熟汤下三十丸。

神授散

(出危氏世医得效方)

治诸传尸劳气。杀虫。

上用川椒二升择去子。并合口者。炒出汗。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调下。须痹晕闷少顷。如不能禁。即以酒糊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三五十丸。昔人曾与病劳妇人交。妇人死。

遂得疾。遇一异人云。劳气已入脏。遂令急服二斤。其病当去。如其言。服之几尽。大便出一虫。状如蛇。遂安。续有人服之。获安。济者多矣。

治膏肓劳嗽。喘满成瘵。

(出永类钤方)真苏合香丸(四两)通明雄黄(二两)黑锡(炒灰末半两)上辰日取东引桃枝二尺四寸。柳枝一尺二寸。东引石榴根六寸。捶碎水熬二盏至一盏。复熬至半盏。瓦器中煎之。乳钵中将前三药旋入药汁中。捣千余杵。分作三十丸。朱砂末二钱麝香少许为衣。曝干。姜汤嚼下。干嚼亦可。却服助药。嗽甚者。合香只二两。次以黑锡作细末。每服五钱。五更初炙猪肉蘸吃。助之。又补以青蒿鳖甲嘉禾散等分。乌梅姜枣煎服。一月愈。

夏贵公熏劳法

(出永类钤方)好雄黄(三钱)茜草(二钱)款冬花(二钱)玄参(三钱)百部(三钱)艾叶(一钱)信石(半钱)雌黄(半钱)雷丸浓朴(作末)以香炉有盖者封上。留一小孔。出烟患人以纸塞鼻。以口吸其烟。久则饮少许清米饮。

日三次。虫死嗽愈。加百部芜荑仁苏木熔蜡和摊纸上。贵公在蜀作宣抚。甚秘宝之。以膏肓之疾。药不能及。熏之有效。

治劳瘵

(出永类钤方)三月四月。取桃叶五升。熟捣。脱衣避风密室中。坐其上。从旦至暮。尸虫悉出。

又方

(出永类钤方)空心食榧子百个。诸虫悉化为水。

又方

(出永类钤方)桃仁去皮研膏。煮汁如米作稀粥。空心日二服。

又方

(出永类钤方)用桃叶捣汁服。

又方

(出永类钤方)酸石榴皮东引。无根水浓煎。初更服。天明虫下。稀粥补之。

又传尸劳疾羸瘦者

上以鳖甲一个。烧令黄色。筛末。酒服方寸。早午日二。

治劳嗽骨蒸。久积羸弱成瘵者。

(出本草)以温州白干姜一物。浆水煮令透心。润温湿取出。焙干捣筛。陈廪米煮饭为丸。如桐子大。一服三五十丸。汤酒任用。其效如神。

治瘦病骨蒸羸瘦。精髓虚弱。四肢少力。

(方见猪肾羹方)

治瘦病咳嗽骨蒸羸弱。助血。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灸法

崔氏灸穴崔氏承相灸劳法。外台秘要崔相家传方。及王宝臣经验方。悉编载。然皆差误。毗陵郡。有石刻最详。予取诸本。参校成此一书。此石刻方。极为委曲。根据此治人。未尝不验。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成。久病虚弱。亦用此而愈。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唐中书侍郎崔知悌政序

夫含灵受气。禀之于五行。摄生乖理降之于六疾。居岐黄广记。蔚有旧经。攻灸兼行。

显著斯疾。骨蒸者。亦名传尸。生谓。亦称复连。亦曰无辜。丈夫以癖气为根。妇人以血气为本。无问少长。多染此病。婴孺之流。传注根。其为状也。发干而耸。或聚或散。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或卧出盗汗。梦与鬼交。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上气食少。渐就沉羸。纵延时日。终于尽。予忝洛州司马尝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

前后瘥者。数逾二百。至于狸骨獭肝。徒闻曩说。金牙铜鼻罕见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济急。

非止单攻骨蒸。又别疗气疗风。或瘴或劳。或邪或癖。或患其状甚广。灸活者。不可具录。

略陈梗概。又恐传受讹谬。以误将来。今故具图形状。庶令览者易悉。便所在流布。颇用家藏。未假外请名医。旁求上药。还魂返魄。何难之有。遇斯疾者。可不务乎。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取穴法

先两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之。勿令展缩。顺脚底贴肉坚踏之。男左女右。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令当脚跟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直上。至曲中。打横纹截断。

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上至循头。纵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黑点记之。黑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钩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记脊骨上黑点。横量取平。

勿令高下。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点正压脊骨上黑点为正。两头取平。令无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灸穴。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必是岐骨。人有无岐骨者。至双胸前两岐骨下。量取一寸。却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却背翻绳头。向项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令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之。黑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其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以黑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

以白圈记之。白圈处是灸穴。以上是第二次点穴。连前共四穴。同时灸。日则各七壮。至二七壮。累灸至一百壮。或一百五十壮。为妙。候疮欲瘥。又根据后法再灸二穴。又次二穴。以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黑点上。当脊直上不坚点。令绳中停。中心在墨点上。下绳尽头。以白圈两穴。白圈是灸处。以上是第三次点两穴。谓之四花。穴灸两穴。

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各取离日。量度讫。即下火。唯须三月三日艾最佳。疾瘥。百日内慎饮食房室。安心静处。将息各一月。后觉不瘥。复初穴上再灸。

凡骨蒸之后。所起辨验。有二十二种。并根据上项灸之。(出济生方)一、胞蒸。小便赤黄。二、玉房蒸。男遗尿失精、女月漏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

四、髓蒸。觉髓沸热。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发焦。八、脉蒸。缓急不调。九、肝蒸。或时饥前昏眩。十、心蒸。舌焦或疮或时胸满闷。十一、脾蒸。唇焦折或口疮。十二、肺蒸。口干生疮。十三、肾蒸。耳干焦。十四、膀胱蒸。右耳焦。十五、胆蒸。眼目失光。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气。下泄不禁。十八、大肠蒸。右鼻孔疼痛。十九、三焦蒸。乍寒乍热。二十、肉蒸。别人觉热自觉冷。二十一、皮蒸。皮肉蒸鸡皮起。二十二、气蒸。变身壮热不自安息。

用尺寸取穴法

(出济生方)凡孔穴尺寸。皆随人身形大小。须男左女右。量手指中心一节。两横纹中心。为一寸。

取艾法

(出济生方)端午日。日未出。于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辄采之。以灸殊有效。幼时见一书中云。尔忘其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苟以意命之。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耶。

用火法

(出济生方)黄帝曰松、柏、柿、桑、枣、榆、柳、竹等木火用灸。必害肌血。慎不可用。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精镜子于日得者太阳火。为妙。天阴则以槐木取火。亦良。

治劳瘵

膏肓肺穴。每穴各灸九壮。仍根据虫醉日。各穴穴。多灸多为妙。灸后百日。忌煎生冷热物。毒食。仍戒房事。避风寒。减喜怒。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犹觉未瘥于初穴上。

灸劳病方

(出瑞竹堂方)从下数至第三根短筋。稍尖上。灸二寸炷。男左女右。又于项后数下至第三脊沟点穴。

灸。随病患年纪。几十岁即灸几十炷。

灸劳瘵方

膏肓二穴。可以回生。或肚脐相对。取背脊骨。正对灸。有验。艾炷亦不可多。

骨蒸传尸之病。乍寒乍热。有时唇赤。或颊赤。并痢血多唾。欲得食或不欲食。两脊脉常急。患人多咳盗汗。以指按捻脊膂四边肉。有时心胸胀满。气急黄瘦。膂中肉尽。遂即着床。胸前自动。脊膂两边肉尽灸疗即难。如灸。候胸前肉动。非是灸法。如看病患是也。更不须选离日。即将病患于五道头日午时灸。灸七壮。若先知其病。又缓。即取离日午时大吉。

欲灸覆病患面向下。着地取撅。肋头以病患大拇指。自捻着。展中指。直向脊骨。指头脊膂中肉小筋上。点记。从点记处。向上至耳下尖头。即中尖。屈绳从初点处。向上还当脊膂点绳所到记之。更又在屈绳从原点记处。向上还准前点记。一边点四处。两边俱点。总八处。

各须去脊骨远近一种。并须上下相当。下从撅筋。上至耳根取直。共八处。一时下火。艾炷如枣核大。坚实作灸了。即以灰三匝围坐处。便归家。不须回顾。禁面生冷肉。时忌色。及杂食。平复后。任根据常未平复。有若犯。重

神素师灸骨蒸咳法

当头耳孔。横量。相离三寸许。相当灸有穴。日灸三壮。至第八日。灸二七了。第三椎上第二椎下。男取左手。女取右手。头指根据两指头。东西灸。日一七壮。至第八日。各灸五十壮。复五日。日各灸十五壮。胫取系鞋。横大文量至膝。下中分当胫骨外。日灸一七壮满。

第八日日灸满三十五日了。当背上。皆男左女右取头指取腕文。当指当头灸。日七壮。至第八日满百壮。妇人肚胀月节不通。取左手头指。当脐量至下腹。当指头灸。日七。满三百壮。

膈上午后灸。膈下午前灸。

又灸法

立脚于系鞋处横文。以手四指于文上量。胫骨外逼胫当四肢中节按之。有xiao穴。取一缕麻。

指掌穴

(出经效济世方)

治劳疾。用纸条比病患手自中指末尽手掌第一横纹。

又益之以半。是为一掌半。将此一掌半纸条。断而为二。去一半不用。以此纸条。自病

人项后第一捶骨当

脐心穴

(出经效济世方)

令病患赤足于平地上正立。用木杖子自地比至脐心。

截断竹杖。用

取寸法

(出经效济世方)

取病患中指中节外纹为一寸。切不可用内纹也。指掌

穴用一寸点两穴。脐心穴用一寸二分点两穴。皆于元墨记处。相去一寸。及一寸二分。

非谓两旁各一寸。及一寸二分也。凡此指掌。并取寸。皆男左女右比之。每穴灸七十壮

。至百壮。后凡百忌慎医者此方立效)凡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瘠不能言。及喉痹失声。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杀人。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入三分补之。以灶突墨弹丸。将水和服。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针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一法以癸亥夜二更。六神皆聚之时。解去下体衣服。于腰下两傍微陷处。针灸家谓之腰眼。直身半立。用笔点定。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炷七壮。劳虫或吐或泻出。实时平安。断根不发。更不传染。令病患偃卧。用皮纸条浸湿自项高骨直贴至尾。脊骨。看何处一点先干。乃穴也。以笔点记。灸二十一壮。此腰眼穴。俗言不可灸。为明堂经不载。是不然。

盖所谓即也。(出永类钤方)

咒法断伏连解法

上先觅一不开口胡芦。埋入地。取上离日开之。煮取三匙。脂粥内。其中又剪纸钱财将向新冢上。使病儿面向还道。背冢坐。以纸钱及新综围冢及病患使匝。别将少许纸钱。围外。

与五道将军。使人一手捉葫芦。一手于坐旁以一刀穿地。即以葫芦一手于穿地。及坐葫芦上。使一不病患。捉两个锁。拍病患背。咒曰。伏连伏连解。伏连伏连不解。刀锁解。又咒曰。生人特地上。死鬼特地下。生人死鬼。即各异路。咒讫。令不病患。即掷两锁于病患后。

必取二锁相背。不背更取掷。取相背止。乃还。勿反顾。又取离日。令病患骑城外车辙。面向城门。以水三升。灰三重。围病患。又作七个不翻饼于五道将军。咒曰。天门开。地户闭。生人死鬼各异路。今五离之日。放舍即归。咒讫乃还。莫回头。此法大良。

按摩法疗骨蒸方

上患等病。必瘦。脊骨自出。以壮丈夫屈手头指。及中指。夹患人脊骨。从大权向下。尽骨极。揩复向上。来去十二三回。然后以中指于两畔处。极弹之。若是。此病应弹处。

起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