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清初诗文词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清朝入关以后,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引起了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各地抗清的武装斗争一直延续了四十年。除明朝的残馀势力还在竭力抵抗外,江南一带士大夫的抗清运动前仆后继,壮烈牺牲,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还有很多明末的遗民虽未参加武装斗争,却始终坚持不合作态度,不赴考试,不受官职,宁甘老死于山林岩穴之下。他们中间有不少著名的诗人或文人,都亲身经历过巨大的世变,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反映了那时代的民族斗争,充分表现了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当然,这些爱国遗民的思想立场主要还是封建主义的,他们抗清的言论或行动基本上是从忠于明王朝出发的。他们不但不和农民军合作,反而诋毁他们,所以没有成就。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早年与归庄同入复社。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又垦荒于雁门之北,以为恢复故国的准备。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活。顾炎武痛感明亡之后,士大夫民族气节丧尽,乃倡在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志气。这对于后来汉族人民不断起义反清的革命运动起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有人想荐举他修明史并应博学鸿儒考试,他都坚决拒绝。他主张学以经世致用为本,反对空谈心性。他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反对一切神怪无稽、剿袭、佞谀之文。认为言志为诗之本,观民风为诗之用,而赞成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所以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以上见《日知录》)。

顾炎武的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托物寄兴,吊古伤今,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建立功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当清兵南下之际,他写了一系列的诗篇。在《感事》中,对南京拥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师扬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在《秋山》中,历述江阴、昆山、嘉定等处抗清失败以及被屠杀劫掠的惨状:"一朝长平败,伏尸篇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他赞扬那些壮烈殉国的"归元贤大夫"和"断脰良家子",而以"句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来鼓励当时东南人民抗敌救亡的决心。杨廷枢、顾咸正、陈子龙、何腾蛟等抗清不屈而死,炎武都有诗哀悼他们,表扬他们的民族气节。作者常常通过拟古、咏史、游览、即景等题材以抒写他的怀抱。例如《拟唐人五言八韵》六首,以申包胥、班定远、诸葛丞相、祖豫州等为题,或悲往事,或明素志,或寓不忘恢复之意,不是泛泛拟古之作。直到晚年还写了这样的小诗,表示他的志节:"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平生李少卿,持酒来相劝"(《海上》)。

顾炎武是有非凡的抱负的。他说:"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而在《范文正公祠》诗中更说:"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显然是指图谋恢复的计划。他始终抱着恢复故国的希望,绝不灰心:"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犹看正朔存,未觉江山改"(《见隆武四年历》)。康熙元年,他已五十岁了,还说"路远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五十初度》)。"苍龙日暮还行雨,老对春深更著花"(《又酬傅处士》)。直到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起反清旗帜,他在《哭归高士》诗中怀着悲喜交集的心情写道:"碧鸡竟长鸣,悲哉君不闻!"虽然他十分痛恨那些叛国投敌为虎作伥的汉奸。

顾炎武生于社会变乱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由于他敢于正视现实问题,又坚持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他反对摹仿,而格调苍凉沉郁,往往接近杜甫,如《海上》、《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等。现举后一首于下: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炎武散文中的记叙文如《吴同初行状》写吴沆在昆山起义抗清,殉难而死,同时揭露清兵破城时大屠杀的罪恶。《书潘吴二子事》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一案对江南文士进行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以上二篇表扬了他们的民族气节,朴素中具有感人力量。顾炎武的散文不事藻饰,一般都表现了纯朴自然之美。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馀姚人。是一个著名的史学家。他曾纠合义兵抗清,为鲁王监察御史。又先后渡海及走宁波结山寨,坚持抗清斗争。他的《明夷待访录》中《原君》一篇激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政治,认为封建皇帝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乃"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出仕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种民主主义思想是他从明末的现实政治和出死入生的斗争中认识出来的。他熟悉明朝历史掌故,写了很多传记文,表扬了抗敌的民族英雄和爱国的节义之士,前者如十九年坚持斗争的张煌言,后者如十二年保藏义士头颅的陆宇 ,为他们写墓志,极为动人。他的《张南垣传》和《柳敬亭传》是根据吴伟业原文改写的。他写画家张南垣善于造园林假山,匠心独运,天然、逼真。艺人柳敬亭说书,能令人"驩咍嗢噱","慷慨涕泣"。《万里寻兄记》写兄弟的友爱,鞭挞当代帝王--英宗与景皇因"富贵利害,伐性伤恩",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性。他的散文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摹拟,而重视内容,故讥"今人无道可载,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是空无一物而饰其舟车也"(《陈葵献偶刻诗文序》)。黄宗羲的诗多故国之悲,怀旧之感,如《感旧》云:

南都防乱急鸱袅,余亦连章祸自邀。可怪江南营帝业,只为阮氏杀周镳!(注:见郑大节校刻全祖望选定《南雷诗历》卷一。)

又如九日《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云:

两两三三郭外阡,僧房篱落共连延。高林初带冰霜气,风景俄成惨淡天。如此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不须更觅登高地,只恐登高便泫然。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举崇祯乡试。明亡,起兵抗清。瞿式耜荐为桂王行人。后辞归,以著述为事。他在《黄书》、《噩梦》中主张保护种族,抵御侵略;土地应归耕者所有,"非王者之所得私"。这些议论从当时社会情况出发,极有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诗往往追怀往事,感慨平生,从中透露了一些抗敌救亡的活动和情绪。如《耒阳曹氏江楼》云:"韩城公子椎空折,独倚吴钩赋远游",可能是指兵败逃亡的事。《小楼雨枕》云:"援毫犹记趋南史,誓墓还谁起右军",则是回忆从亡桂王时事。《续哀雨诗》云:"寒烟扑地湿云飞,犹记馀生雪窖归。泥浊水深天险道,北罗南鸟地危机。"又云:"天吝孤臣唯一死,人拚病骨付三尸",又是由桂逃归途中艰险情况的追述。而"他日凭收柴市骨"之句,则指瞿式耜在桂林殉国,尚待收葬回籍而言。至《读指南录》警句云:"沧波淮海东流水,风雨扬州北固山。鹃血春啼悲蜀鸟,鸡鸣夜乱度秦关。"又云:"沧海金椎终寂寞,汗青犹在泪衣裳!"通过文天祥在镇江逃脱的描写,表示报国未遂遗恨无穷的感慨。他又有《咏史》六言诗二十七首,无疑的是借史实写"行朝"时事,广泛地反映了当日各方面情况,语多讽刺(注:如第十首云:"元载饥寒扫迹,苏秦车骑迎门。裹马装妻勾当,髑髅血肉乾坤。")。他论诗"以意为主",以情景"妙合无垠"为贵。从他的许多诗篇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努力贯彻这种写作精神。

明末爱国遗民以诗名者还有杜浚、钱澄之、归庄、申涵光、吴嘉纪、屈大均等。杜浚 (1611-1687),字于皇,湖北黄冈人。他以文章气节自励。孙枝尉将应博学鸿儒之举,作书劝他"毋作两截人"。又称道屈大均是鲁仲连之流,自己的同调,以为"士贵有骨",鲁仲连"不肯帝秦,是其骨也"(《复屈翁山》)。不肯帝清之意自在言外。他的诗师法杜甫,尤擅长五律。往往借题发挥,多所寄托。如《古树》云:"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又有《初闻灯船鼓吹歌》,结语写道:"曾听当时煞尾声,又听今朝第一声。"表现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深厚感情。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初名秉镫,安徽桐城人。他曾为桂王朝翰林院庶吉士,后归隐田间。其诗五古冲淡闲逸,《田园杂诗》诸作颇近陶渊明;乐府歌行多反映当时人民的悲惨生活,如《水夫谣》云:"水夫住在长江边,年年捉送装兵船。""爷娘养汝才得力,送汝出门倚门泣。腐肉已充乌鸢饥,家家犹望水夫归。"还有《催粮行》、《获稻词》、《捉船行》等篇都写得极沉痛。《孤雁篇》、《孤萤篇》、《搏虎行》等篇皆有寄托,有讽刺,与张(籍)王(建)乐府相近。归庄(1613-1673),一名祚明,字玄恭,昆山人。清兵南下,下令剃发,城中士民大哗,庄鼓动群众,杀县令,闭城拒守。城破,杀四万人,庄亡命得脱,穷困以终。他的诗突出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惨祸,如《悲昆山》描写人民惨遭屠杀的情况,同时也揭露敌人的残暴:"城陴一旦驰铁骑,街衢十日流膏血。白昼啾啾闻鬼哭,乌鸢蝇蚋食人肉。一二遗黎命如丝,又为伪官迫慑头半秃。"《伤家难》四首也写得非常惨痛。亲朋劝逼他剃了头发,心情十分痛苦,认为"毁伤贻大辱","苟活不如死"(《断发》)。他在僧装逃亡中了《冬日感怀贻山中诸同志》诗,慷慨悲歌,充分表现了他的恢复故国的意愿,如云:"垄上可能兴大楚,岛中莫便殉田横。""豪杰由来须际会,寒灰他日定重然。"坚决反对民族压迫的归庄,看见"商君法令牛毛细,王莽征徭鱼尾 ",相信广大农民会起来反抗,他说:"不信江南百万户,锄耰只向陇头耕"(《己丑元日》)。归庄穷得没有土地,反而庆幸自己不要向清政府纳粮,他的《观田家收获》云:"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五载输粮女直国,天全我志独无田。"归庄就是这样随时随地流露出他的民族感情。吴嘉纪(1618-1684),号野人,泰州(今江苏泰县)布衣。家居海滨,每遭水患,而"苦吟不辍"。有《决堤诗》描写他"空肠瘦骨当狂澜"的苦况。由于生活穷困,又处在兵祸惨烈的年代,使他体会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他长于乐府及五七言古诗,《李家娘》揭露清兵破扬州时屠杀劫掠惨无人道的暴行,是一篇血泪的控诉。《粮船妇》、《流民船》、《邻翁行》、《海潮叹》、《挽船行》等篇从各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悲惨命运。他表面虽不谈国家兴亡大事,但如《谒岳武穆祠》云:"河北当年轻与敌,中原今日复谁争?"《赠歌者》云:"战马悲笳秋飒然,边关调起绿樽前。一从此曲中原奏,老泪沾衣二十年!"而《读荆轲传》更表现了"不平"和"恸哭",显然他的内心激情是为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他的诗运思深刻,措词隽洁朴素,不事雕饰,不用典故;乐府诸篇更具有"危苦严冷"、"凄急幽奥"的风格特点。申涵光(1619-1677),字和孟,号凫盟,河北永年人。明亡,隐居不出。他的诗多反映当时人民的苦难,如《水涨歌》写天灾的严重,《春雪歌》写苦乐的悬殊,《操舟谣》讽刺驱役民力推挽游船的"使君",《哀流民》、《插稻谣》控诉剥削阶级的丧绝天良。《插稻谣》末解写道:"累岁年丰无馁,僮婢长大,难以驱使。稻畦干,稻苗死,贫人哭,富人喜。"沉痛、深刻,都是乐府诗中少见的作品。

屈大均(1629-1696),是清初遗民中行辈较晚的诗人,字翁山,广东番禺人。他有强烈的反清情绪,反对剃发垂辫,因削发为僧。曾作《藏发赋》以寄其故国之思。他认为自己是屈原的后代,对屈原表示崇敬,有《拜三闾大夫墓》、《题招屈亭》等诗。他常常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来寄托爱国的思想感情,对鲁仲连、荆轲、陈胜、诸葛亮、文天祥等及其有关古迹都有歌咏,或取其抗秦,或取其兴汉,特别是对鲁仲连的义不帝秦极力歌颂,认为"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鲁连台》)。甚至夸张地说,"鲁连如不死,天下岂为秦"(《读史》)。又歌颂荆轲说:"一自悲风生易水,千秋白日贯长虹",并且极为明显地寓意说:"壮士至今犹发指,寇仇长枕报秦戈"(以上《读荆轲传》)。虽然壮志不遂,未免失望,但他总是不忘故国,十分殷地盼望恢复。如《经阳江电白边界感赋》有云:"中华馀一岛,正朔在重溟。望断黄龙舰,风帆似水萍。"直至康熙二十七年,台湾郑氏久已消灭,恢复根本绝望,他还发出无限的感慨说:"久无王正月,徒有汉遗臣。草野私哀痛,渔樵愧隐沦"(《戊辰元日作》)。从此以后,他也只有走上消极反抗的隐居道路。在称道魏禧的高尚的品格的同时,他嘲骂那班不能坚持到底,终于失身的人说:"邻女窈窕姿,将老犹珠玑","秉节乃不终,媒妁持为市"(《赠魏处士冰叔》)。屈大均的民族意识就是如此坚强。

屈大均的诗现实内容丰富,在《大同感叹》中揭露清统治者的残暴:"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溢槽中,马饮毛生光。"《猛虎行》比他人为"食尽中土肉"的猛虎。《民谣》也揭露贪污狼藉的赃官:"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使君非豺狼,为政何腥臊。"《菜人哀》反映那时饥荒卖人肉的惨状。他的诗长于近体,五律尤工,"隽妙圆转,一气相生"。例如《摄山秋夕》:"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清初有不少散文家,较早的如王猷定、魏禧等。王猷定(1599-1661?),字于一,江西南昌人。曾参史可法军幕。入清,绝意仕进,"以古文自雄",开始转变明末文风。其文如《李一足传》、《汤琵琶传》、《义虎记》都是绝好的传奇性散文。《义虎记》尤属志怪之作。黄宗羲称道他这几篇文章是"近日之铮铮者",而李良年(论文口号)云:"于一文章在人口,暮年萧瑟转欷歔。'琵琶''一足'荒唐甚,留补《齐谐》志怪书。"说它们荒诞无稽,近于小说,不是古文"正宗"。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用小说传奇体打破传统的古文写法,正是作者的成就。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江西宁都人。明亡,教授山中,为"易堂"诸子领袖,与兄际瑞、弟礼号称三魏。魏禧深抱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因此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如《江天一传》、《高士汪沨传》等。魏禧的散文以人物传记为最突出,在《大铁椎传》中他塑造一个大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不仅描写大铁椎的勇力绝人,而且感慨人材的不为世用。他把这位江湖异人比之为椎击秦始皇博浪沙中的力士,其写作用意是很明显的。他的散文以见识议论为主,而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叙记文每遇遗民志士可歌可泣的重要题材,就更加感慨激昂,描摹淋漓尽致;但又低回往复,顿宕纡徐,兼有欧苏之长。《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以叙事为抒情,是代表这一特点的极为动人的散文。他论文谓"文所以可传,中必有物",又反对摹仿,认为"依傍古人作活"是做古人奴婢(《日录·杂说》)。这些都是很好的见解。

除上述爱国作家外,还有晚节不终的侯方域(1618-1654)。他字朝宗,河南商丘人,府学生。少年时,主盟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流,声气甚盛。他是一个贵公子,热心功名,"素性不耐寂寞",故民族立场不坚定,终于参加乡试,中顺治八年副榜,丧失民族气节。他的散文当时推为第一。大抵学习《史记》,而以才气见长,但学力不够,未免有意做作。他自己尝说"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虽然是谦词,倒也符合实际。他的《李姬传》写她的"侠而慧","能辨别士大夫贤否",俨然是一个严正高洁的妇女形象;《任源邃传》写一个抗清的"布衣";《马伶传》写马伶从实际生活中体察到人物性格及其声音笑貌。这些分别反映了当时人民反对阉党和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而后者学习唐人传奇,艺术成就较高。

第二节 清初的诗派和诗人

清初诗人多半经过农民革命和满族入关的巨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浪潮的冲击,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明末王、李、锺、谭的诗风渐为一般诗人所厌恶。只是各就自己的学力和爱好来进行创作,大抵不拘一格,不名一家。因而出现了清初爱国作家以外的几个不同诗派。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南常熟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清军攻陷南京,谦益降清,仍作礼部侍郎。不久辞归。他是清初最早的诗人,明末已负盛名,主盟文坛数十年。他论诗反对严羽的"妙悟"说,斥为"无知妄论",为"瞽说"(注:见《唐诗英华序》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周元亮赖古堂合刻序》。),主张诗要"有本"(注:见《唐诗英华序》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周元亮赖古堂合刻序》。),以为"国风"、"小雅"、《离骚》及李、杜等人之作从肺腑中出,莫不有本。这是对的,但评严羽则达过。他以达官而兼作者,变节投降后,诗中常常故意表示怀念故国,诋斥清朝,企图掩饰覥颜事敌的耻辱。他已经做了"贰臣",剃发改服,却偏要说什么"莺断曲裳思旧树,鹤髡丹顶悔初衣"。晚年他和杜甫 《秋兴》,写了一百二十四首《后秋兴》诗,为《投笔集》,竭力表示恢复故国的愿望,并咒骂清朝和吴三桂,虽然好像很沉痛,但是民族叛徒的罪名是洗刷不了的。他的诗文集乾隆时因其中多触忌讳,下令禁毁。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左庶子。后屈节事清,官国子监祭酒,不久,请假归。

吴伟业的诗有一些歌咏明清之际的时事,如《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圆圆曲》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临江参军》通过对杨廷麟的歌颂写卢象升英勇抗清,战败殉国的事,并反映了明末朝廷内部的矛盾。《琵琶行》叙述从白生曲中和姚常侍口中所听到的先朝旧事。《松山哀》写洪承畴战败降清,甘心为敌人效劳,消灭抗清力量。诗中写道:"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含有讽刺之意。《圆圆曲》写吴三桂为了夺回爱妾,不惜叛国投敌,合兵反击李自成农民军的事。诗中一开头就说:"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直写。篇末又云:"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委婉中亦含有讽刺,颇为世所传诵。这些诗通过各种重要题材,反映了兴亡大事,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作者本身的污点,对于洪承畴、吴三桂这样的民族叛徒,不敢明白揭露他们的罪状,加以口诛笔伐,特别像《圆圆曲》一篇,只是作为一件风流韵事来描摹、咏叹,模糊了其中更重要的主题思想,同时也诬蔑了农民军。这些都是严重的缺点。至于歌行一体,作者最为擅场,其艺术风格诚然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且文词清丽,音节调谐,既微婉含蓄,又沉着痛快,构成吴氏诗歌特别是七言歌行的艺术特色。但他的七言古诗往往辞费而欠简练,又好用典故,使意义隐晦不明,且常有不甚切当或字句不稳之病。

吴伟业还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芦洲行》、《直溪吏》写当时官府追捕的酷虐,《捉船行》、《马草行》写虎狼吏役勒索的无厌,《堇山儿》、《临顿儿》写乱离年代儿童被虏掠、被出卖的惨剧。以上六篇是仿杜甫的"三吏"、"三别"而作的,而《堇山儿》更接近古乐府。

吴伟业还有不少律诗写时事,如以《读史杂感》为题的五律十六首,以《杂感》为题的七律二十一首,及以《扬州》为题的七律四首等,感慨兴亡,关心时事,苍凉激楚,凝练深沉。各举一例如下:

漫说黄龙府,须愁朱雀桁。三军朝坐甲,十客夜传觞。王气矜天堑,边书弃御床。江州陈战舰,不敢下浔阳。

--《读史杂感》

闻说朝廷罢上都,中原民困尚难苏。雪深六月天围塞,雨涨千村地入湖。瀚海波涛飞战舰,禁城宫阙起浮屠。关山到处愁征调,愿赐三军所过租。

--《杂感》

清初较早的诗人还有宋琬和施闰章,号南施北宋。宋琬(1614-1673),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吏。他曾被人诬告下狱,拘囚三年,险遭不测之祸,故集中感伤忧患之作特别多,如《感怀》、《听钟鸣》、《悲落叶》、《写哀》、《九哀歌》等,极悲愤沉痛。他的《义虎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和王猷定的《义虎记》是同一题材故事,描写很细致。他的诗五言古歌行较胜,王士祯以为"间闯杜韩之奥"。七律好作壮语,颇拟放翁,如"九曲流从星宿海,五陵烟锁帝王都"(《登西岳庙万寿阁》)、"少华西来朝白帝,太行东望走黄河"(《登华山云台峰》)等句,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江南宣城人。顺治进士。康熙中,应试博学鸿儒,为翰林院侍进。他官江西参议时,正当大乱之后,地方残破,天灾人祸,十分惨重。而政府急征军粮,限期迫促,他亲眼看到这种情况,写了《湖西行》、《大阬叹》、《临江悯旱》等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同时也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在《浮萍兔丝篇》里写一个士兵和一个平民途中巧遇,各还其妻的故事,也是那时的苦难社会中一个悲惨的小镜头。施闰章长于五言诗,例如《太白祠》云:

太白骑鲸去,空留采石祠。当轩千里水,绕屋万松枝。山月长清夜,江云无尽时。谁将一尊酒,把臂共论诗!

又如"沿溪路不尽,忽接溪上山。溪山相与绿,黄鸟时关关"(《寻紫阳山遇雨》)、"微雨洗山月,白云生客衣"(《雨宿坛院》)等句,写景抒情,接近王(维)、韦(应物),代表施氏诗的主要风格,与宋琬的磊落雄健的诗风不同。

清初诗人以王士祯为最著名。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恒台县)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少年时即以诗名。他论诗以神韵为宗,大抵出于严羽"妙悟"、"兴趣"之说,而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认为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二诗"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可比画家"逸品"(《分甘馀话》)。他反对当时依附盛唐的诗人专学"九天阊阖"、"万国衣冠"的"空壳子"、"大帽子",自以为"高华"、"壮丽",于是选录王维以下四十二人的诗为《唐贤三昧集》,目的是为了"剔出盛唐真面目与世人看"(《然灯纪闻》)。同时他也反对艳丽的诗风,企图"救之以陶韦,以几于苏李",认为"欲反古者,必自五言始。"(《师友诗传录》)。他的《论诗绝句》也说:"风怀澄淡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可见王士祯的爱好,主要是倾向王孟韦柳一派,他的诗歌正是按照他自己的主张来进行创作的。

王士祯一生大半处于清政权渐趋巩固的时代。他早期还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如《养马行》、《春不雨》、《蚕租行》等;也有一些感慨前朝往事的,如《淮安新城有感》、《秦淮杂诗》等。这些诗措词多隐约吞吐,已缺乏清初遗民那样的战斗精神。中年以后的作品则以歌颂朝廷威德,流连风景,咏怀古迹,以及应酬赠答为多,虽间有讽刺或寄托总的倾向则是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内容的。但由于他的爱好和艺术修养,他的诗歌创作还是有一定的特点和成就。例如《青山》云:"晨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不见秣陵城,坐爱秋江色。"《惠山下邹流绮过访》云:"雨后明月来,照见山下路。人语隔溪烟,借问停舟处。"这类小诗正如他自己所说,"皆一时伫兴之言",其妙处就是天然不可凑泊。王(维)、裴(迪)《辋川集》中五言绝句往往有得意忘言之妙,他所努力追求的意境也就在此。又如《碧云诗》一首:

入寺闻雨,群峰方夕阳。流泉自成响,林壑坐生凉。竹覆春前雪,花寒劫外香。汤休何处是,空望碧云长!

写景俯拾即是,如在目前,神韵天然,风格接近王孟。又如《真州绝句》云: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残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此外如《高邮雨泊》、《雨中度故关》以及传诵一时的《秋柳》等诗,大抵以神韵风致见长。当然,他的诗歌的艺术风格还是有发展的,特别入蜀以后,近体如《晚登夔府城楼望八阵图》、《灌西谒少陵先生祠》、《三闾大夫庙》、《漫兴》、《苻离吊颖川侯傅公》,以及古体如《文姬归汉图》、《送洪昉思由大梁之武康》等,沉雄俊爽,风格接近杜韩。总之,王士祯的诗对于纠正专学盛唐的肤廓、晚唐的缛丽和宋人以议论、学问为诗的偏向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强调神韵,容易流为空调;过求典雅,反致淹没性灵。因此,他所提倡的艺术风格,事实上成为脱离现实、掩饰空虚的借口,招致了当时和后来不少的批评和反对。而专事修饰外表,忽略内容,却正是适应清朝统治者粉饰现实的需要。从顾炎武到王士祯,我们看到清初诗风从现实主义到形式主义的转变。

继王士祯之后以诗名者,还有查慎行和赵执信。查慎行(1651-1728),字夏重,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举人,官编修。他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南北,凡地方风物、人民生活以及山川形势,多见于诗篇,既供奉内廷,脱离现实,诗风稍变。他的《麻阳运船行》写西南用兵,人民转运粮草的苦难;《偏桥田家行》写军队纵马吃稻苗并连根踏毁的惨状;《养蚕行》和《麦无秋行》写田家蚕麦歉收复遭到剥削的痛苦。他的五七言古诗得力于苏轼,辞意宛转畅达,如《月夜自湖口泛舟还湓城》、《高斯亿画竹》等。近体颇学陆游,如《夜观烧山》云:"赤帜千人争赵壁,火牛百道走燕军。危时莫以烽为戏,我意方忧玉亦焚。"运意灵活,属对自然。又如《题社集后》云:

漂泊西南且未还,几曾蒿目委时艰。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万间。

凝练有力,风格逼近剑南。他曾说:"平生怕拾扬刘唾,甘让西昆号作家"(《自题癸未以后诗藁》)。大抵查慎行的诗以白描见长,不尚灌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山东益都人。康熙进士,官赞善。论诗与王士祯不合,著《谈龙录》以讥之。主张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以意为主,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这都是正确的见解,击中了渔洋的要害。他有很多反映人民疾苦和被迫暴动的诗,如《后纪蝗》、《大堤叹》、《刈麦二十韵》、《水车怨》、《诅雨师》、《氓入城》等。也有一些讽刺地方官吏的诗,如《土木偶》、《吴民多》、《獍云谣》等。《蓬莱阁望诸岛歌》、《大风登海镜亭观潮》、《太白酒楼歌》等都是很出色的诗篇。又如《张曲江祠》云:"丞相祠前古木齐,旧开关路俯丹梯。(注:梅关是张九龄开元初奉敕所开。)君王底事忧南越,不遣经营剑阁西?"代表他的清新峭拔,思路 刻的诗风。

此外清初诗人还有毛奇龄、朱彝尊、宋荦、顾景星、吴雯等。而朱彝尊的词更有名。

第三节 清初的词派和词人

词发展到南宋已达到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词乃退居次要地位。白朴、萨都剌、张翥等较有名,而张氏《蜕岩词》为尤著。明人词多率意之作。杨慎、王世贞稍突出,而成就不高。惟明末陈子龙是一个优秀作家,王士祯称其《幽兰》、《湘真》诸集,"意内言外,已无遗议"。可以说是明词冠军。清初词人辈出,成就亦多突过元明,词学又呈现复兴气象。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浙江秀水(今嘉兴县)人,康熙中,以布衣应博学鸿儒考试, 为翰林院检讨,官日讲起居注。他博学工诗,又工为词,曾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馀家为《词综》,为词的研究和创作提供重要资料。他是所谓浙派词家代表。其词以姜夔、张炎为宗,多在字句声律方面用工夫。他自己曾说:"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珮令]《自题词集》)。他的咏物怀古之作往往有所寄托,如[长亭怨]《雁》、[卖花声]《雨花台》、[风蝶令]《石城怀古》等,显然都和感慨明亡有关。此外还有很多艳词,李符以为"托旨遥深","一归雅正,不若屯田《乐章》徒以香泽为工者"(《江湖载酒集序》),其实这种"劝百讽一"的写法是不足取的。但朱彝尊的词,字琢句练,精工隽永,艺术上的成就还是不可忽视的。同时有李良年、李符、沈 日、沈岸登、龚翔麟,都善为词,大抵亦以姜、张为宗,与彝尊号浙江六家。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南宜兴人。康熙中,应博学鸿儒试,官翰林院检讨。工诗及骈散文,尤长于词,曾与朱彝尊合刻一稿,名《朱陈村词》,故又并称朱陈。他作词极富,多至一千八百首。其词模仿苏辛,以壮语著称,尤于稼轩为近。他有些词反映民间疾苦,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如[贺新郎]《纤夫词》写军队征发民夫拉纤,弄得"闾左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纍锁系空仓后"。又如[虞美人]《无聊》云:

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

倚楼极目添愁绪 ,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那时清朝统治者正在川陕一带镇压反抗者,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情绪,就是这一现实的反映。他的词无论小令长调,多以豪情盛气出之。小令如[醉太平]《江口醉后作》、《夜宿临洺驿》等阕,长调如[满江红]《汴京怀古》、《秋日经信陵君祠》等阕都可以代表迦陵词的主要风格。《汴京怀古》中有几首歌颂义侠,贬抑帝王,反对以成败论人,也有一定意义。不过他的词豪放有馀,沉厚不足,往往剑拔弩张,缺乏必要的含蓄。当然,他的词还有另外一面,例如[喝火令]《偶忆》有云:"如今庭院隔天涯。记得沿街一树粉梨花,记得花阴微露几扇绿窗纱。"兼有秦、柳风调。

清初词人较有成就的还有纳兰性德(1655-1685)。他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他是一个贵族公子,工为词,直抒胸臆,自然流丽,风格颇近李煜。因任康熙皇帝侍卫,多次奉命出塞,其中部分抒写边塞生活的小令,较为特色,如[菩萨蛮]: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与他风格相近的作家有佟世南、顾贞观等。佟亦满洲人,词亦缠绵婉约。顾无锡人,他的[贺新郎]《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三痊尤为人所传诵。此外词人尚多,有曹贞吉、蒋景祁等;诗人能词者,则有吴伟业、王士祯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