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三章 西厢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录鬼簿》及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都记录在王实甫的剧目里;而且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的引文看来,文字同今本《西厢记》基本相同。有关王实甫生平的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丽春堂》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明初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风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显然他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影响比较大。《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又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西厢记》第五本的情节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就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西厢记》里更明确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第五本没有前四本写得好,主要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没有为剧中提出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当时的现实社会还没有为剧中人物的美满结局提供丰富的素材,而并非由于它们出于不同作家的手笔。在《西厢记》的长期传刻过程中,文字上又经过后人的修改,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个版本里,也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但不能根据这些表面现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实甫的作品的结论。

第二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根本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明确提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南吕宫·瑶台月〉)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王实甫《西厢记》更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写崔、张的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结合,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虽然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莺莺与张生是出身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对佳人才子,但在故事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人民突出了他们的热情、勇敢等等新的品格,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王实甫的《西厢记》正是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和愿望,使它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

崔莺莺是个深沉、幽静的少女,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又"咸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却被深深地闭锁在寂寞的闺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终身早就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她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珙时,就一见锺情。到"隔墙酬韵"和"佛寺闹斋"之后,她对张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层。随着她身上爱情萌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她说:"俺娘也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下书、老夫人许婚之后,莺莺满心欢喜,以为幸福在望;哪知老夫人食言,一场喜事化成无穷苦恼,从而激起了她对老夫人更大的反感,也提高了她对那"口不应心的狠毒娘"的认识:

......俺娘呵,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白头娘不负荷,青春女成担搁,将俺那锦片也似前程蹬脱。俺娘把甜句儿落空了他,虚名儿误赚了我。

--第二本第四折〈离亭宴带歇指煞〉

在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一方面由于老夫人拆散他们的姻缘而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一方面又怕老夫人的威严而不敢行动。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她的心理矛盾。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问病,但当她看到张生的回信时,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来:"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过简帖来戏弄我? 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当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不认帐,把张生教训了一顿。经过几次波折之后,她终于与张生私下成亲。莺莺是个相国小姐,她的家庭教育和贵族身分,使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不能不产生一些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同时由于封建家庭防范的严密,一个少女在封建社会轻易向人表示爱情时所可能遇到的风险,使她不能不采取隐蔽曲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戏剧冲突,既善意地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的弱点,同时细致地描绘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体现了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达到的高度。

剧中男主人公张生,在作品里实际是以一个穷书生的身分出现。作者洗刷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过多的轻狂、庸俗的表现,突出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专一。他一见莺莺便深深地爱上了她,并通过联吟、请兵、琴挑等多种方式的真诚努力以获得莺莺的爱情。他为了莺莺而宁愿抛弃功名、废寝忘餐,甚至身染沉疴,对莺莺的爱情一直没有改变。

作为一个书生,作者也写出了他在斗争中软弱的一面。老夫人赖婚之后,他竟要"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莺莺赖简之后,他也说:"此一念小生再不敢举......眼见休也。"但作者更主要的是突出了他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让他和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取得了爱情的胜利。另外,张生身上某些近于轻狂的表现,是为了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而加以渲染的,并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主要倾向。

红娘是剧中另一主要人物。她是崔家的婢女,有着一种受压迫受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从这种是非标准出发的正义感。她性格爽朗、乐观、聪明而勇敢,而熟悉这封建家庭内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弱点,因此不论和莺莺的冲突,或和老夫人、郑恒的斗争,都显得特别机警和老练。她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是作品里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光辉形象。

红娘最初对崔张的结合并不想有什么帮助。张生第一次遇见她并作一番自我介绍时,她以"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抢白了他。对于崔张的隔墙酬韵,红娘的态度也是比较冷淡的。但在逐渐看到崔张间的真挚爱情和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之后,便由对崔张的同情进而积极帮助他们的斗争,为他们出谋划策、递简传书,并率直而善意地嘲讽他们的弱点,促进他们的结合。她常常不满张生的书呆子气,俏皮地说他是"傻角",是"文魔秀士,风欠酸丁",有时"酸溜溜螫得人牙疼"。在莺莺赖简之后,张生不知所措,红娘就责备他"没人处则会闲磕牙",在《拷红》一折里(注:明清人依照传奇的体裁,替《西厢记》每一折都安了个题目。《拷红》是第四本第二折的题目。),还说他是个"银样鼠枪头"。对莺莺也是这样。莺莺看到红娘带来的张生的简帖,假意发怒,红娘立即指责她"不肯搜自己狂为,则待要觅别人破绽",并进一步揭露她内心的秘密:"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对她的批评是如此尖锐:

把似你休倚着拢门儿待月,依着韵脚儿联诗,侧着耳朵儿听琴。(白)见了他撇假偌多话:"张生!我与你兄妹之礼,甚么勾当!"(唱)怒时节把一个书生来迭歆。欢时节--(白)"红娘,好姐姐,去望他一遭!"将一个侍妾来逼临。......

--第三本第四折〈紫花儿序〉

在老夫人发觉莺莺与张生的私情之后,莺莺与张生惊慌失措,她从容镇静,勇敢地在老夫人面前为他们辩理:

信者之根本,......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第四本第二折

她巧妙地应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搬出老夫人百般回护的"家谱"进行反击,说得老夫人无言可对,不得不应允了崔张的婚事。《拷红》一折实际上成了红娘对老夫人的审问和指责,集中地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

红娘是出于对受封建势力迫害者的同情来为崔张奔走出力的。张生曾许她以金帛拜谢,她立即生气地责备了他,这就突出了她热心为人的高贵品质。作者把这种品质集中体现在一个婢女身上,为崔张故事增添了新的民主思想内容。

老夫人是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斗争的主要对象,代表剧中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封建礼教势力。她是治家严肃的相国夫人,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莺莺有被"贼汉"抢走的危险时,她曾将莺莺许嫁与任何能够退兵解围的人。但在张生献策、兵退身安之后,便马上变卦,著莺莺对张生以兄妹之礼相见,并打算以金帛来打发张生,坚持她不招白衣秀士的家谱,充分表现了她的阴险和狡猾。

老夫人表现上是爱女儿的,但她爱的具体内容就是严厉的管教与防范,实际上爱的是"相国家谱"。因为她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怕辱没了家谱,才舍不得将莺莺献与"贼汉"。一当莺莺违背"相国夫人"的道路而追求真正的幸福时,却硬要拆散他们的姻缘。她好象处处为莺莺着想,却处处给莺莺带来痛苦,这更显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本质,同时也塑造了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

作品中的惠明送书,表现了一个火头僧人的豪侠性格,讽刺了僧侣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在基本主题之外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同时塑造了一个佛门叛逆者的形象。

作者在张生、莺莺、红娘对老夫人的斗争取得胜利之后,让张生听老夫人安排上京应试,并一举及第,回来与莺莺团圆,一方面表达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封建势力的让步。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西厢记》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崔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的比较深刻。不仅在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而且由于阶级地位、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也不时引起误会性的冲突。张生一见倾心地爱上了莺莺,但在封建礼教壁垒森严的社会里,一个青年书生要和相国小姐接近是非常困难的,作为相国小姐自然也不容易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自由地处理自己的爱情,所以他们只能用"酬韵"、"听琴"等隐蔽的方式来相互倾吐彼此的爱恋;而在遭到重大阻力彼此隔绝时,便只有各自抒发自己的苦闷和相思。作者在这些描绘里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但由于封建社会中男女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可能一样。张生是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书生,在追求莺莺时不时流露出狂热的态度,他的深情和弱点都呈露在外面;而莺莺却尽可能地把追求幸福的热情埋藏在内心的深处,表面上显得十分矜持。张生和红娘间也不是没有矛盾的,张生在红娘面前可以更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爱情,要求红娘的帮助;但红娘开始并不了解他,而张生身上某些软弱、轻狂等书生气,红娘又看不惯,因此在他第一次遇到红娘时就招致了她的抢白,以后还时常被她嘲弄,张生的那些弱点就在红娘面前表现得更加突出。老夫人是张生获得爱情的主要障碍,在和老夫人的斗争中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也表现了他的软弱。张生的形象就在这些人物关系中完整而丰满地表现出来。作者也用同样的方法塑造了莺莺的形象。莺莺热恋着张生,但张生某些近乎轻狂的表现又不能不使她谨慎自己的行动;红娘是莺莺身边唯一可以替她传书递简的人,但在莺莺还没有了解红娘的态度之前,也不能不提防三分。作品的第三本就以红娘为中心,展开她与张生、莺莺之间一连串的戏剧冲突,充分揭示了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如何克服封建礼教加在她身上的枷锁的过程。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人物,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而且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适合舞台演出的要求。

其次,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在情节上,就全部剧情发展看,一方面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相当完整。崔张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有两条互相关联的情节线索,一是崔、张、红对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一是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性冲突。崔张爱情的产生不能不冲击着封建礼教的壁垒,随着崔张爱情的发展,不但崔、张、红与老夫人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同时也引起了他们三人之间的误会性冲突。作者掌握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合理地安排了事件的主次矛盾,展开故事情节;同时又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突出了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第一本写崔张爱情的发生;第二本写崔张爱情的趋向成熟,并由于老夫人的赖婚,展开了他们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第一次激烈的冲突;第三本写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性冲突,并在冲突的展开中克服崔张性格上的弱点,进一步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第四本写莺莺和张生最后获得了自由的爱情,并在和老夫人第二次激烈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第五本写崔张的最后团圆。第一本、第三本里所描写的是崔张爱情的主线,它们的展开又为第二本、第四本的情节发展作了准备,从而进一步完成崔张的爱情故事。另外,在全剧主要矛盾斗争的前前后后又交织着不同性质、时起时伏的矛盾冲突,例如在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和张生几遭扼杀的爱情由于红娘的帮助又进一步成熟。莺莺主动请红娘去问张生的病,送去了约张生月夜相会的简帖,张生满心欢喜,但又意外地出现了莺莺的"赖简"。作品就这样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展开戏剧冲突,展现了崔张争取爱情自由的曲折复杂的过程,使《赖简》、《拷红》等场面,具有很强的舞台生命力,获得观众的长期喜爱。

第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第一本第三折〈拙鲁速〉

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第二本第五折〈小桃红〉

前一支曲子很好地衬托了张生"坐不安,睡不宁"的初恋心情。后一支曲子写赖婚之后,莺莺看月时的情景。作品在许多与此类似的描写里,为全剧酝酿了爱情剧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第四,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容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长亭送别》一折里莺莺的一段唱词最能集中体现《西厢记》在这方面的成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

恨相见的迟,怨妇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滚绣球〉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温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西西惶惶的寄。

--〈叨叨令〉

在〈端正好〉一曲里,作者用几个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情绪,把读者引向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里。〈滚绣球〉和〈叨叨令〉两支曲子是朴素自然而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口语,但一经排比、重叠,又显得流转如珠,倾泻出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复杂心情。

另外,《西厢记》在主唱脚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体制也有所革新和创造。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而且部分地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杰作,它对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的热情歌颂特别获得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的喜爱。这样,它必然要招来封建统治者的排斥,指为"诲淫"。明代中叶以后,更有人说王实甫的《西厢记》只到《草桥惊梦》为止,以下是关汉卿的续作,加以丑诋;到后来金圣叹批本流行,影响更大。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确实材料作根据,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第五本的团圆结局同《莺莺传》的"始乱终弃"不合,也就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反封建思想同《莺莺传》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为"善于补过"的思想不同。卓人月《新西厢》自序说得最明显不过了:

西厢全不合传,若王实甫所作犹存其意,至关汉卿续之则本意全失矣。......盖崔之自言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而微之自言曰:天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合二语可以蔽斯传也。

清初沈谦也从 "维世风"的目的出发,编写《美唐风》传奇,"用反崔张之案"。明清的卫道者又假造一些郑恒与崔莺莺的墓志铭,说崔莺莺原来就是郑恒的妻子,企图以此抵消《西厢记》的思想影响。到清代有的地方当局更把它列入禁毁淫书目录里。可是由于《西厢记》思想与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元明以来,它一直是最受群众欢迎、流传最广的剧本。从陆天池以及李日华的《南西厢》以来,还不断地出现各种改编本。它在戏剧创作上的影响很大,与它同时的作品如《东墙记》、《刍梅香》等,都从多方面向它学习。明清以来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戏剧也很少没有受到它的影响的。不仅《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曾为崔张的"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见《牡丹亭·惊梦》)所感动,就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极口称赞它的"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见《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这实际表现了曹雪芹本身对它的感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