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石城山志

石城山志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稻孙承其尊人可园先生《凤麓》、《东城》、《运渎》诸志,补撰《淮北钟南志》,而微缺其西北一隅。以先有顾石公《盋山志》在,不敢续也。顾氏之书,与陈氏一家之学稍有不同。稻孙因据顾书为本,改归一律,名为《石城山志》。于是金陵城中名胜,齲差<亻瓜>离、犬牙相错者,皆挈若一贯,脉络较然。其中供予凭吊者约有数人,如周伯仁、戴若思之徇晋,袁愍孙之抗齐,汤贞愍之死寇。臧碧虽销,汗青永著。以视处仲犯顺、褚公佐命、梁溪降贼,三光九泉,难喻高下,泰山鸿毛,各极轻重矣。又介夫读书之处,半千扫叶之楼,地冠清凉,人持名节。荆舒见赏,报以流民之图;元叹穷居,畴于落木之署,此又以仕隐称者。在昔乾隆之世,随园之名,播于海内。指奥隅为龙门之阪,通贽币于鹤盖之阴。山中驿骑,直越宦光;坐上虎贲,群归文举。今则芜没陂陀,荆榛侧塞。首阳池馆,忆枉道之重过;剡中官舍,觅隐沦之綦迹。重以桑根好士,谥薛为庐;湘潭惜阴,慕陶可庶。图书列栋,埂阳之功炳焉;俎豆崇祠,文正之勋如揭。弹丸黡子,阡陌交通,方底赫蹏翻(上夗下巾)。斯见稻孙此志,其动我思古幽情,不仅伫想流连已也。戊午端阳后一日扬州兴化李详撰。

金陵城垣周四十里,钟灵毓秀,山川之所都也。履迹经行,润色攸赖。《运渎》肇其轨,《凤麓》、《东城》循其涂。稽掌故于古初,寄遥情于翰墨,小子诒绂学步邯郸,《淮北钟南》斐然有作。谓《盋山》一志,拔帜西北,弥缝罅隙,全城以完。予取而覆案之良久,乃言曰:“小子弟循其名,未究其实也。石公以欧苏之文笔,唏吴晋之衣冠,逞其才华,或疏考据。譬诸《小正》为《月令》之先声,难举《考工》补《冬官》之巨帙。尔既抱精勘之愿,拾零搜遗,岂可惮涂抹之烦?因陋就简,略者详之,散者整之,系珠以贯,若网在纲,小于之责也。”于是树石城以为的,定其界址,授简诒绂,旬月乃成。文省事增,窃比五代之史;父作子述,仍为一家之言。张博望凿空之谈,吾知免矣;宗少文卧游之乐,其庶几乎!丁巳冬至日可园老人撰。凡 例

一、是志以顾氏《盋山志》为张本,略者使详,散者使整,与《运渎》诸志同一体例。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非欲争胜前贤也。

二、是志所经皆山,径分为三段:一曰山北路,至北城而止;二曰山南路,至新街口而止;三日山东路,至干河沿而止。皆与前著《钟南淮北志》接壤矣。

三、是志仍采《建康实录》、《六朝事迹编类》、《建康志》、《待征录》、《白下琐言》、《江宁府志》、《元宁两县志》及家君《金陵通纪》、《金陵通传》、《乡土志》、《炳烛里谈》而成。

四、是志园墅、人物、祠庙、寺观,随其所经之地而载,仍用《水经注》例,庶不致散漫无稽矣。

山北路

金陵有四望山,坡陀而南,皆赤石,结成冈阜,崇隆为大江屏障,故得石头之名。

石头山西临大江,其先未有城垒,自汉建安中孙权筑土坞而徙屯焉。晋义熙初,始加砖累甓,地形险固,尤有奇势。六朝以来倚为重镇,常用亲近重臣领戍军以守险,而南齐时,袁粲死事为最烈。江南人歌之曰:“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母为褚渊生。”至今犹啧啧人口也。时置扬州于此,以其与东府遥对,故曰西州。隋平陈,于石头立蒋州。唐武德四年,为扬州治。寻扬州移治江都,此城遂废。建中四年,朱泚作乱,江东观察使韩滉筑石头五城。元和二年,李锜为镇海节度使,遣兵修筑石头,谋据江左。盖当日江流逼城,为战守扼要之地。自江渐西徙,而石城故基又为扬吴稍迁近南,于是山为城隐,无复当时之雄矣。其东有塘冈,晋永昌元年,王敦收周顗、戴渊,杀于城东塘颓石上,即其地。城所跨为蚵(虫皮)矶,又名虾蟆石。南唐宋齐邱忌汪台符之才,沉之于此。或云晋殷羡投书渚,亦其处也。

由山北而行,或坦夷,或崎岖,皆山径也。路旁有隐仙庵。

庵为陶隐居弘景故宅。明初冷铁脚、尹蓬头来游。清道光初,王璞山道士居之,工琴,善吟咏,与诸名士往来其间。庭有老桂,花时馨香袭人,当是数百年物。邻有宫园,湖石玲珑,境极幽邃,主人设茶寮款客。旁为明卓忠贞公敬祠,建文时殉节者也。其裔孙发之,建裓园于祠中,今不知所在矣。

最高处为虎踞关,与龙蟠里相望。

因诸葛孔明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故名。其下即为武侯驻马坡。

关北为笃义里。

里人李世俊以好施予、睦乡间得名。

路转而西,修竹夹道,约里许,至古林庵。

庵为明僧古心所建,峰峦环抱,水木清华。薄暮,鹭鸶自城外归宿山后,上下翱翔,一望如雪。筑堂临流,人谓为鹭鸶厅。今厅毁,鹭亦不来。殿后院凿山为壁,高数丈,遍植秋海棠,花时红雨缤纷,曼陀罗不是过也,名曰海棠屏。今僧仍种植,以复旧观。

北望定淮门,倚马鞍山,有火药局在焉,是为草场。其间古刹林立,壮丽者曰金陵寺。

寺为唐诗僧贯休所建,殿上金刚骑白狻猊,亦曰白泽。俗呼为金刚骑水牛。山门无弥勒而塑真武,与他寺异。寺左有天策卫,距鹰扬营不远,皆明南京诸军屯驻之所也。

幽深者曰宝林寺,

寺为唐之旧刹,后倚山椒,土极沃衍。寺僧种牡丹、芍药诸卉,暮春担以入市,陈设者多取资焉。

高旷者曰听潮庵。

庵由宝林拾级而上,果园蔬圃,方罫相错,佛殿居其巅,隔城江帆往来,近在几席间,真天然图画也。

四山环绕,阒无人迹,人小盘谷,

谷旁有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梅郎中曾亮曾作记焉。

至北城而止。

山南路

自石头山循城稍南,至清江门。

土人以与清凉山近,讹为清凉门。

小九华山之麓也。

即清凉山。因奉地藏香火,故名小九华山。庵为崇正书院故址,明都御史耿天台定向讲学处。西有阁,曰江天一线,姚郎中鼐有记,尚镌壁上。

右有清凉寺,

寺为南唐离宫,后舍为寺。门外有保大泉,即南唐义井也。寺后山有翠微亭,后主所建,又名暑风。

左有一拂祠。

宋郑侠少时读书处。后官监门,上《流民图》,被谪罢官。时身无常物,仅存一拂,后人景仰清节,建祠祀之,故祠以一拂名。地甚幽深,树木参错,深秋时枫红竹绿,终日无一人至者,所谓城市而山林也。

山西南有扫叶楼,

楼在善司庙后,即明遗老龚半千贤之半亩园也。半千尝绘一僧持帚作扫叶状,因以名楼。凭栏而望,城闉烟树幂(冖历)万家,城外帆樯过石头城下,影掠窗前,登眺之乐,此为最胜。

与楼对峙者为盋山。

山以形似得名。清道光中,陶文毅公澍改盋为博,置园于此,倚石为台,冠屋其上,以御书“印心石屋”为额。而江宁陶氏亦筑余霞阁于山巅,涣悦、济慎兄弟读书处也。园中江梅百株,磴道左右有古松四,夭矫腾孥,胡大守鐘以“四松庵”表其门,至今尚存。

山下惜阴书院,士子课古学之所也。

清光绪中,改元宁县学。堂后因山结楼,庋藏典籍,今之图书馆也。

院右为明汪文毅公伟祠,

公与妻耿氏皆殉崇祯甲申之难。

相对为方氏教忠祠。

方侍郎苞家祠也。

又有清中兴名臣曾文正公国藩、沈文肃公葆桢、马端敏公新贻三祠,而颜鲁公祠则在乌龙潭上焉。

潭为鲁公放生池,中有宛在亭,旧名肥月亭。沿堤种以桃柳,春时风景尤佳,真不愧小西湖之目也。相传明何太仆栋如龙德书院、唐长史时山水园、茅元仪寤园、丁雄飞心大平庵,皆在潭上,今不知其处矣。

潭迤西有薛庐。

清同光间,全椒薛桑根观察时雨主讲尊经书院,门下士筑永今堂于庐前,既捐宾客,乃奉先生栗主于此,岁时祀之。弟子顾训导云筑宅其旁,颜曰“深柳读书堂”,皆背山面水,为林壑最胜处。其北隔一牛鸣地,为邵阳魏季子溎小卷阿,门外修竹千竿,亦颇得幽趣也。

潭迤东有周幔亭榘故宅。

旧门有额,题“周幔亭先生读书处”。

再进为上元节孝祠。

祠为妙意庵故址。

祠前坡陀而上,曰蛇山。

因山宜茶,亦名茶山。

山上有灵应观。

本宋隆恩祠,祈雨最验,故曰灵应。近拓西偏为淡静山房,以奉诸葛武侯,而祔祀陶靖节于侧。别筑精舍三楹,轩其北,丛篁蔽亏,时见高下楼台与烟水摇曳门前,松桧夹植,雉堞围之,如栏槛状。

南下至城根,左转为牌楼大街。

丰备、虎贲二仓,参错其间。

过石桥,南通候驾桥湾,

今有美国医院。

北有左所巷、

亦明南京屯军之所也。

锏银巷,

以雨后山水入涧,其色如银故也。

经罗寺转湾,

寺系刘宋泰始中建,本名延祚。唐僧灵智生无目,号罗睺和尚,经论文字悉能明了,时人称为天眼,为建塔寺内,敌曰罗寺。寺迤北旧有天主堂,今更拓而大之。

北有沈举人巷,

明沈九思居此得名。

至双石鼓,以达于新街口而止。

山东路

由石头山东行,出蛇山,北至峨嵋岭,岭侧有吉祥寺。

寺有古梅,明新安人鲍山母罗氏梦梅而生,其梅即萎。迨母卒,则梅擢五新干,如虬龙攫孥状。山见梅下拜,谓母之魂归于梅,因建拜梅庵于寺中。焦殿撰竑为之记,以八月初一为梅孕日,立春为梅诞日云。

过丛霄道院,

内有阁,奉吕祖道士,设坛扶鸾于此。门外修竹万竿,绿阴成海。春时款客,辄出笋以供,谓之玉版筵。

入蓬莱境,抵陶谷。

谷亦以陶隐居得名。清道光中,浙人张氏筑澄园于此。园旁有钱氏杜青峰草堂,今皆圮。

稍东经大佛寺、

佛身长丈六,故名大佛。禅堂院中,有木笔海棠二大株,红白交错,诸天中香色世界也。

莱子庵,

相传桐城方氏所建。

折而南为五台山。

山与峨嵋岭皆丛葬处。近有谋售于外人者,宜立石禁止之。

山阿有永庆寺。

以梁永庆公主香火得名。因有砖塔五级,又名白塔寺。寺旁为清风榭。自上望之,不见屋宇,拾级而下,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修廊曲榭,境极幽阒。有石额,曰“地因楼胜”,俗称地楼。

绕小桃园、

园有玉树堂,朱殿撰之蕃别墅也。取境高而辟地远。堂前又有玉兰数株,其相近有伏挺泉,南朝古井也。

狮子窟、

旧为圆通寺。山石谽谺,明董文敏其昌书“狮子窟”三字以额之。清汤贞愍公贻汾筑池馆于此,为其音相近,改为“诗之窟”。咸丰中,粤贼陷金陵,投池死。因瘗园中,以藤杖殉,藉为他日之验。迨江南平,后将改葬,启土视之,则藤绕其尸如棺,洵一奇也。

旃檀林

佛刹香火极盛,居民多寄柩于此。咸丰之乱,悉为贼毁。甚矣!停柩不葬者之罪大也。

而北上,为小仓山,袁简斋太史枚之墓在焉。

墓碑为姚惜抱先生所撰书也。

山下即为随园,

旧为隋织造园。既归袁氏,易隋为随。四山环抱,中开异境,楼台皆依山构造如梯田状,虽屋宇鳞次,而占地无多。四围咸倚峭壁,不设墙墉,入园必循山坡迤逦而下,固天热形势也。今则平原一片,双湖水仅一泓可辨以外,绝无坡陀处。相传洪寇因粮饷告乏,填平洞壑,资田以供给伪王府之食米。及克复后,复有棚民垦种山谷,其土日壅日高,遂不能按图而考其迹矣。

稻田麦陇,环绕成村,饶有野趣。度红土桥,

相传清乾嘉间,当道来访随园者,仪仗皆屏置桥外,以致敬恭之意也。桥东南有美国所设汇文书院,今改为金陵大学堂,与马林医院、英女士贵格书院相鼎峙也。

至干河沿而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