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续纂淮关统志 卷十二古迹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淮关统志卷之十二古迹

寺观祠墓附

搜奇揽胜,固达人所不废。而鲜识寡闻,亦吾侪所深耻。淮、徐素多名迹,司榷者日守一隅,稽察税务,何暇遍历周知而悉数之?今第就见闻所及,择其有可考据者,撮举一二,附于关志之末,亦聊以免固陋之诮云尔。志《古迹》。

淮阴故城山阳县治西北五十里。《水经注》云:淮水东流,经淮阴故城,韩信尝钓于此。按:秦置九江郡,淮阴县隶焉。城宜在彼时所筑。晋永和间,祖逖、刘隗、郗鉴、荀羡辈,皆握重兵屯此,始废为淮阴镇。今考其地,在河口天妃闸东南。

山阳故城在今县治南。晋安帝义熙间,即射阳县之地,置山阳县,则筑城,宜在此时。考从前建置,先淮阴,次射阳,又次山阳。淮阴城在今县治西,射阳城在今县治东,而故城实在今县治之南。

射陂《前汉书志》:广陵王胥子南利侯宝有罪,其相胜之奏夺王射陂草田,以赋贫民。张晏注曰:射水之陂,在射阳县。又《宝应县志》云:白水塘在县治西八十五里,旧名白水陂,一曰射陂。按:山阳、宝应,皆古射阳地。白水塘,即今高堰以东,山、宝二县运河西岸地。明《一统志》以射阳湖为射陂,非是。射水在南,湖与县皆在其北,故曰射阳。

甘罗城山阳旧志云:在淮阴县治北。今属清河界,去河口马头司里许。相传为秦甘罗筑。雨后常于土中得小钱,其篆文不可识。或云宝应有甘罗庙,此或其葬处也。按:《史记》,甘罗为甘茂之孙,下蔡人,始皇初年为卿。始皇二十六年,始并天下,置郡县。当甘罗用事时,淮阴尚属楚地,何缘筑城?宋徐仲车《登淮阴古城》诗序云:“以《传》考之,所谓甘罗城者,非也。谓之淮阴故城,可也。”其言必有所据。以旧说相沿,故仍存之。

韩信城山阳旧志云:与淮阴故城相近。《寰宇记》曰:信封侯时筑。按:信由楚王降封淮阴侯,称病未就国,何由筑城?况汉去今数千年,河、淮迁徙,遗址尽湮,又何从实指其所耶?

韩侯钓台旧《关志》载:在满浦坊,汉时建。今有石碑一座。按:《山阳志辨讹》云《史记·淮阴侯传》载:“信尝钓于城下”。“城下”,乃古淮阴城也,去今淮城五十余里,县废城圮。信所游历处,如淮阴市、胯下桥及韩母、漂母诸冢,尽湮于水,久无遗迹可考。今淮城北门外漕河堤壖,有韩侯钓台,乃明万历中淮守刘大文追建,是以唐、宋、元人皆无咏钓台诗,至明《潘中丞集》中始见。可知创造未久,焉得漫指为汉时建耶?

胯下桥去淮阴故城半里许。即韩信未遇时,为少年所辱处。今久湮废,不可考。

南昌亭在淮阴故县。即韩信微时,从亭长寄食处。元陈孚诗云:“泊舟公路浦,始见南昌亭。”其时或尚存,今无可考矣。

千金亭在淮阴故县西。韩信微时,常钓于此。漂母饭信,信贵,报以千金。后人因筑亭于其处。

漂母岸在淮阴故城南。为母浣布之所。唐崔国辅有诗。

三亭俱在淮阴故县。韩亭在故县南,枚亭在故县北,步亭在故县西。以韩信、枚皋、步骘得名。宋晁端彦有诗云:“韩枚步骘建三亭,为显当时将相名。”是也!

枚皋宅在淮阴故县。按:《山阳县志辨伪》云:城西北三里湖嘴,俗称枚皋故里。《史记》载,乘在梁娶皋母为小妻,及乘东归,皋母不肯随,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事梁孝王。及至长安,武帝善之,拜为郎。即是皋为乘子,未(常)[尝]至淮阴。即有故里,亦属乘不属皋。而乘有故里,亦当在淮阴,不在今山阳县。土人以赵承祐有“家在枚皋旧宅边”之句,遂以名其里。其实诗人寄兴之词,原不必实有所据也。

钵池山丹井在关署西北五里许。冈阜盘旋八九里,形如钵盂。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炼丹于此,故有丹台、丹井。相传台下旧有七井,后只存道旁一井。及乔仙去,井水日变三色,其味甘美异常。今丹台微有残基,而丹井已渺不可考矣!

袁浦在淮阴故县西二里。郦道元《水经注》云:淮阴县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术自九江东奔袁谭,路出兹浦而得名。非清江浦也。

杜康桥在山阳县治东北古淮岸。有刘伶台。桥与台近,不知始于何时。

刘伶台《山阳县[志]辨伪》云:郡东十里有刘伶台,在古淮堤上,前祠后墓。祠祀刘伶,以杜康配。堤南数里,有杜康桥。按《晋书》:伶,沛国人。墓不当在山阳,意其逃名醉乡,踪迹或在河内山阳,此地遂因而附会之耳。至伶与康,时地迥异,配食一堂,殆以酒作之合欤?唐许浑有“刘伶台下稻花晚”之句,则其由来已久。《光州志》载:刘伶台,天下凡十有三处。浙江《嘉兴志》亦有之。

洪泽馆洪泽未汇为湖时,有洪泽镇,自淮阴达濠泗官路也。上有洪泽馆,为过客停骖之所。又有洪泽村、洪泽桥。市廛栉比,商旅辐辏。唐皇甫冉有《洪泽馆》诗。

赵嘏竹轩嘏《忆山阳》诗云:“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坡[波]连”。今无可考。然诗中有“芰荷杨柳”、“烟岛夕阳”,当在湖村河渚间也。

转搬仓在运河西岸。唐时漕运,凡江淮运米,暂储此仓,转运关、陕。北有运河堰,周世宗始置满浦关,以通水路。

山阳湾昔淮水东流,过清口,经甘罗城,达清江浦,至相家湾,趋柳浦湾,迤逦纡折,即古山阳湾也。一名山阳渡,一名山阳津。水最湍急。宋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别开运道,以避山阳湾之险。自黄河北徙,其险遂平。今柳浦等处陆地,皆昔之巨浸也。

西湖故迹即管家湖,在山阳旧城望云门外。旧隔仁济桥为南、北二湖。宋嘉定时,安抚使应纯之尝于此建水教亭,教习舟师。由城西水门,小舟可入。自运道改,而湖与城隔矣。然烟艇渔榔,可骋游目者尚在。淮郡旧志云:逮永济河开,两湖积水难泄,多浸民田。天启年间,山阳令孙肇兴开洞口以泄之,西湖遂涸为田。今运河西岸,自西门以北,历湖嘴至板闸,皆西湖故迹也。

白果塔淮城东南泾河、蔡家桥一带,地多墩阜。相传未有塔时,大雾三日,雾开塔见,本细末大,形如白果,土人以为仙迹。

屯船坞即山阳联城内地。古无联城,如马路池、陆家池等处,皆粮艘屯积处。既筑城,乃悬空二水门,以便船桅出入,故号其门曰“天衢”。今桃花营,皆昔日歌楼舞馆。

跃龙池在清江浦常盈仓前。以明武宗捕鱼濡水,故得是名。

招隐亭在西湖嘴运河西岸。明隆庆间,沔阳陈文烛为淮郡守时,有五岳山人郭次甫隐焦山,公延之,建庵筑亭,为次甫觞咏地。亭前烟波浩渺,杨柳芙蕖,为一时胜境,后渐就颓败。国朝顺治年间,山阳张铨部新标复加修葺,与同郡胡从中、程涞诸人,赋诗纪胜。今又圮废矣!

爱莲亭在关署后山子湖心。四围皆莲,亭居其中。康熙五十三年,前监督党古礼建。内供大士像,相传有僧自云台负来者。碧水红阑,宜晴宜雨,不独夏日可恣游赏也。向为淮关香火院,有湖田二十亩零。乾隆甲午,河溢老坝,湖尽淤平,亭台俱没。余于丙申年改建为观音庵,有记。

沙冈盐城县治西北。盐邑境内无山,唯沙冈一带,南抵冈门镇,北距海,延及阜宁,递起递伏五六十里。

石人头出土高四尺五寸,在盐城县北六十里,离海岸止里许。

庙湾城详见《乡镇》卷内。

云梯关阜宁县北。有数大套,叠若云梯,河、湖诸流,皆从此出海。昔为重镇,筑墩十座,卫指挥领兵防守,旁多屯地。

清河故城在大清河口。宋咸淳九年,淮东制置司[使]李庭芝筑。元泰定初,因河决,迁治于河南岸甘罗故城。至元十五年,因兵乱,复筑土城,仍移河北,即今之所谓旧县也。明末,再迁于甘罗城,不久复归故治。今于乾隆二十六年,迁于清江闸南岸一里许。而黄河北岸陶家庄西之旧县土城,渐就倾废矣!

泰山墩去河口马头镇二里许。土人因墩下有东岳祠,故名为泰山墩。从陂泽中突兀一丘,远望之如浮翠焉。淮郡以此山为盱、泗来龙至此,局[扃]锁两河之口,为郡城龙脉所关。

老子山淮郡东南一百里。属清河县。世传老子炼丹于此。山西有仙人洞,深二丈许,下临淮水,四壁如削。

涟水三城安东县治有大城、东城,二所相连,只隔一壕。又有西城,稍远百余步。各有城壕。俱宋嘉熙四年,知州萧均所筑。按:《宋史》载:“李璮以涟水三城来归”。即此。

金城故县安东县治北。唐时置。按:《唐书·地理志》“泗州临淮郡”下注云:武德四年,始以涟水县置涟州,并置金城县。贞观元年,州废,省金城县。此当是武德四年所置也。《九域志》云:“涟水县有金城镇”。即故县。

桃源故城即今桃源县治。按:《金史》云:泗州有淮滨县。宣宗兴定二年,以宿迁之桃园镇置城,旋于元光二年废为镇。至元十四年复置,曰桃园县。后乃讹曰“桃源”。

桃源古洞县治东三义庙内。阴雨连绵,庭深积潦。宋建炎三年,浮出一石碣,其文曰:“无为大道,天知人情。无为窈冥,神见人形。心言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盈,地收人魂。”三十六字。

古城有二。按旧志云:一在桃源县治西北六十里。相传晋石崇出镇下邳时所筑。一在宿迁县治运河西三里,相传为项羽所筑。

伍员里在宿迁县北七十里桃沟崖。

项羽里在宿迁县治北一里梧桐巷。

寺观附仅志板闸、窑沟、满浦、淮北诸坊、镇及黄、淮、运河堤壖之显见者,余不概载。

景慧禅寺关署西北六里许,钵池山之阳,背淮面湖,境最清旷。相传建自宋季,至明正统戊午年重建。国朝乾隆癸未年,先大夫司榷时,复经捐资修整。甲午,河溢被淤。

百子堂板闸镇西,运河北岸。明万历癸已年,榷使李秩建。国朝乾隆四年,前监督三保重建。

龙王庙百子堂东。乾隆二十六年,前监督普福重建。

元天宫板闸镇后西街。明隆庆庚午年,榷使殷登瀛重建。国朝康熙二十七年,前监督柰马代捐俸修葺,供奉龙亭。每逢令节朔望及一切朝贺之期,诣宫行礼,定为章程,至今无异。

城隍庙板闸镇后西街元天宫之左。乾隆十六年,前监督普福建。

观音寺板闸镇南街。明洪熙元年敕建。

大王庙在大关楼后。明万历己未年,段起麟建。旧《关志》载:王,姓谢讳绪,宋会稽[郡]学生员,居钱塘之安溪,晋太傅安石公之裔也。素有壮志。会宋鼎将移,不果仕,隐于金龙山巅,建白云亭,以诗自娱。甲戌秋月,大雨,天目,山崩,居民旁皇[徬徨],王会众泣曰:“天目为临安之主山,今崩,宋其危乎?”未几,宋鼎移。王日夜涕泣,誓死以报。一日,忽赋一律,与其徒永诀,且曰:“异日黄水逆流,是予报仇日也!”遂赴水死。人咸异之,即举尸葬于金龙山麓。后明太祖与元将蛮子海牙战于吕梁,明兵大溃,太祖忽见空中有二将,身披甲,手执鞭,拥黄河北流,元众大败。是夜,太祖梦一儒生入告曰:“吾宋时会稽学生员谢绪是也,行四。会宋灭,尽节,赴苕溪死,葬于金龙山,抱恨九泉。今特为拥河北流相助,以伸平生志。其两人,则幽冥结义兄弟楠、木二神。”太祖惊醒,即封为金龙四大王,主管黄河。至今显赫。沿河庙祀不一,天妃闸最为灵异,各处皆有碑记。

三元宫板闸镇南街。明万历己未年,榷使庄起元建。后正殿火毁。乾隆十七年,前监督普福捐资复建。又,河北西里亦有三官殿。

清净庵板闸镇南街。顺治九年建。又,河北西里亦有清净庵,乾隆十四年,僧人嵩晓募建。

回施庵板闸镇运河此岸。雍正十年,前监督年希尧建。并置香火田三顷零。

观音庵板闸镇运河南岸,大关楼对过。康熙甲午年,前监督党古礼建。乾隆甲午年,住持僧募化重修,并增关帝大殿,置有香火田一顷四亩零,坐落戴家湾河西地方,每年包租米六十八石,印契交明住持心智收领。该僧领结并录底契,印发柬房备案。

福缘庵板闸镇运河南岸。康熙十六年,前监督鄂愷建。乾隆癸未年,先大夫捐资修葺。

新建观音庵即爱莲亭旧址。向有院田二十亩,为淮关香火。乾隆甲午春,契买民人刘湘芝田八十亩。后黄河老坝漫口,湖亭淤成平地,而观音像存焉。余徇僧人佛悟之请,因捐资重建此庵。续置田亩,于戊戌年二月,契买民人陈永昌田七十七亩零,通计田一顷七十七亩零,界在本庵四面毗连,印契俱交住持收领,并将该僧领结及照录契纸,印发柬房备案。

火星庙板闸镇东街。明正德年徐云洞建。

关帝庙在火星庙左。

文昌阁旧在魁星楼外。乾隆己巳年,移于关帝庙左。楼阁巍峨,一时称盛。二十七年,与关帝庙、火星庙同被火毁。今俱复建。

魁星楼东街路口。行人出入,俱由楼下往来。不知建于何年,明崇祯丁丑年修。国朝乾隆丙寅年重建。朝西额曰“大魁天下”,朝东额曰“愿出于途”。

如意庵出魁星楼东南数十步。本系草庵,乾隆元年,改为瓦苫。十七年,经风雨塌卸,僧人实德募修,前监督高恒复建。

篆香楼在关署东北二里许。明嘉靖辛亥年,淮水夹岸,大病挽输,督府患之,命有司祷于淮神,因作巨楼镇压其地,而大川以宁。户部广西司主事江阴沈奎有《建篆香楼后堂序》。国朝乾隆年间,每岁四月十八日,凡板闸、淮北各坊、镇有香会者,俱集于此,称为一时之盛。

通源寺在关署东新路北。即古大悲庵。创始于宋。至前明,吏科都谏胡应嘉延僧圆慧鼎建。万历五年,淮安知府邵元哲改名通源寺。慧二世孙如安重修。刑部周三锡建妙法堂,立十方常住。知府宋祖舜、大参高登龙置田,供佛斋僧,有记。乾隆甲午,河溢被冲,祠倾像坏。四十二年,住持僧悦贤募化重修,余亦捐资相助,殿宇增新。

关帝庙本通源寺东庑有帝像一尊。乾隆三十三年,里人许成琪、王恕等倡议合镇捐资,并僧悦贤募建正殿,别[开]山门于寺左。里人张迨为之记。

西来庵在新路南通源寺东数十武。不知建于何年,疑即通源下院。庵后有普同塔,即通源寺住持僧果达所建。新安孙绥有碑铭,今字迹多剥蚀,不可考。以时记之,与作《通源寺十方常览记》不远。故知西来楼殿亦通源属也。今庵、寺久分为二,河溢后,各就颓败。乾隆丙申年,住持僧静持募化重修,余亦捐资助之。

吉祥律院旧名上真观。在通湖庄。明万历年建。前僧侣贤主席力为振兴,并于本庵东北隅置设孤台,每日放焰口一台,超度孤魂。六年之久,风雨不辍。

东岳庙在窑沟头、吉祥院东。明嘉靖年建。国朝乾隆癸未,先大夫捐资助建后楼。

普应庵在乌沙河东岸。明嘉靖年建,天启四年重修,置院田六十亩。现有壁记。国朝乾隆癸未年,先大夫增修殿宇六间、厨房三间。

祖堂寺在乌沙河普应庵东。创建于唐,国朝康熙年间重修。

闻思寺在西湖嘴。宋僧人兰盂创建,名大悲庵。清规法律,甚属森严。国朝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敕改今额。

佑济禅寺即湖心寺,亦曰“十方禅院”,在湖嘴西岸,背堤面湖。明万历十八年建,二十九年工部尚书刘干重修。崇祯十一年总漕朱大典、国朝顺治十三年总漕蔡士英俱增修。康熙四十四年,圣主南巡,敕改今额。

净土庵在湖嘴西岸。明崇祯九年,杭州府推官黄端伯建。

青莲庵在湖嘴对岸水中央。长堤环绕,万柳掩映,称为胜境。明礼部尚书董其昌尝往来觞咏于此,书赠匾额。又,河北西里青莲庵,在宋家棚坊。

泰山殿在小舟庄南运河东岸。乾隆丁酉年,住持僧募捐重建。

大关帝庙在淮城西门漂母祠北。

普济堂在淮城西门外运河东岸。乾隆八年,休宁候选知县程锺捐建。

罗汉堂在南锁坝运河西岸。明崇祯六年建。

湛真寺在河北东里于家坝之南。旧名绍隆寺。康熙二十五年,僧益轮改建,海宁俞兆晟有记。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益轮率其首座灯岱同觐天颜,敕赐今额,并宸翰御书,供奉寺内。置有香火田亩。

古火星庙河北东里湛真寺后。

文昌阁河北西里。乾隆四十一年,淮北监掣同知张永贵倡修,接任同知张辅继成之,本镇生员丁玉衡有记。

北极宫河北西里。宋崇宁四年,道衲丁如玉始建,供奉水神。明正德七年,太原监生阎天锡捐修。国朝康熙五十七年,僧人惟和募化十方重修。

净名寺河北东里。建于宋元丰年间。殿宇楹廊,颇称整肃。正殿有巨钟,叩之声达数里,关署中尝闻之。国朝康熙四十八年,淮守姚陶捐资重修。前有东辉和尚骑牛托钵而去,后有子怀和尚开堂说法,著有语录传世。今寺渐圮,钟亦剥蚀不可用。住持僧普立募化重修,钟亦重置。自乾隆甲午,河溢被冲,又复颓败矣。

白衣庵河北西里。康熙年间建。乾隆四年,僧人素可募修。

海会寺在清河县界运河南岸。明成化年建,前监督普福重修。

三义阁在清江闸下馆驿之南。即关帝庙。

慈云寺在清江闸南岸。明万历四十三年建。国朝雍正十三年,前监督年希尧奉旨动帑兴修,置香火田三十八顷五十八亩有零,坐落阜宁县陈家浦,现有关部印牌,详开四至,给予住持收执。乾隆四年,颁赐龙藏全部供奉。又,二十六年,僧人实宗呈领外河石马头新淤滩地二顷五十亩三分有零,经清河县令姚某详请升科,每顷输租银五钱,给照执据。又,前明故僧性安募买三铺田一顷二十余亩。自僧月照改住海神庙,即将此田带去。后经淮守姜顺蛟断,将此田各分一半,山阳知县屠尚元为之立碑。慈云寺分田系东一分[份],计六十三亩。

觉津寺旧名檀度寺,在清江浦河北岸。明乡人杨汉舍宅,沙门祖亨创建。后人因系古刹,众姓相继募化,官民交助,增拓丛林,淮海道宋统殷有记。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敕赐今额。

棲芦庵旧名折芦庵,在清江浦运河南岸。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改名棲芦。

诞登寺去关署西北十五里钵池山后。旧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圣祖南巡,敕改今额。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万清重修。

弘济祠清江浦工部前。明弘治年间建。

仓神祠清江浦户部仓北。明天启年间建。

灵应祠清江浦户部前。明嘉靖年间建。

海神庙清江浦运河北岸。今改名留云院。

玄帝山清江浦运河南岸。明正统己丑年建。

禹王庙本在高堰湖堤。乾隆三十二年,两江总督大学士高晋、总河李弘移建于玄帝山右。

惠济祠即河口奶奶庙。乾隆十六年,奉旨着两淮盐院吉庆动用商捐银两,交前监督普福,并委淮扬道吴嗣爵协同监修。二十一年,圣驾南巡,又谕令前监督高恒重修。叠赐御书诗文联匾,勒石建亭,金碧辉映,高峙雄观。每逢上阅河上,进香礼拜,灵慈有感,永庆安澜。

祠墓附

德公祠康熙十八年,里人为前榷使德明建。今在关楼后大王庙内。

图公书院板闸镇大关楼南运河东岸。康熙四十四年,里人为前监督图兰建。嗣于乾隆癸酉年重修。今又倾圮矣。

翁公祠在板闸镇堡房之右。康熙十五年,里人为前监督翁英建,日久倾圮。乾隆三十八年,公孙嘉谟任漕运总督,据地藏庵住持僧人禀请重修,特捐资命役鸠工,整饬如旧,并置有香火田亩。

烈女祠在通源寺右。明正德五年,淮安府推官马骙为泗州何烈女建。事详《烈女祠碑记》。国朝乾隆甲午,河溢祠倾,物随波散,而女像则或浮或沉,不离墓所。余因僧人悦贤□,与通源寺并募重修,捐资为助。

漂母祠旧在淮城西门内。明都御史王暐记。成化初,迁西门外,即今建驿馆地,淮安知府陈文烛记。后移韩侯钓台侧。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山阳知县王命选捐修。雍正十一年,淮安知府朱奎扬复修。乾隆五年,知府李暲委训导汪克绍、绅士童维祺重修,改造船舫,修葺亭台,并封树陈节妇墓。墓在祠侧。遂为山阳胜境。

鲍烈女祠在南锁坝下一铺口北。旌表明故贞女鲍氏,旧迹久湮。国朝康熙年间,庠生许常宪请于山阳令徐恕,清查基址,依墓建祠。乾隆元年,新安程锺捐资重修,有记。

双烈祠河北西里。与淮城府署东首祠,同为烈女何氏、烈妇徐氏建。

陈公祠清江浦运河南岸。明正统六年,为平江伯陈恭襄公瑄建,祭酒吴节为之记。

韩母墓旧志云:在淮阴县西四十里。《清河县志》云:在韩信城下半里许,与漂母墓相对,俗呼为“东西冢”。今不可考。

漂母墓旧志云:在淮阴县北。按:张华注《淮阴侯传》曰:漂母冢在泗口南。唐崔国辅《漂母岸》诗云:“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又云:“茫茫水中渚 ,上有一孤墩。”与张华“泗口南岸”之说相符。《清河志》云:漂母冢,即今泰山墩。盖因墩近韩城而臆断之也。其说未可为据。

枚皋墓旧志云:在淮阴县。今失其处。按:皋初居梁,后入长安,上书武帝,拜为中郎。持节使单于,不知何时又复归老淮阴。旧志相仍,姑存之。

叶淇墓明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墓在移风闸西岸。有神道碑、祠宇。

杨理墓明刑部侍郎。墓在钵池山之阳。

孔椿墓在乌沙河。见其妻谢氏《节烈》及其子金《孝行》各传内。

何烈女墓关署东新路北。明淮安府推官马骙依墓建祠塑像,有记。[乾隆]三十九年,河溢祠倾,窑沟、板闸新街一带,湖岸淤平,独女墓周围,似有漩窝,捧墓而出。今墓与祠俱修葺一新。

陈节妇墓在漂母祠内。墓前有井,碑碣见存。传即节妇死处。

鲍烈女墓郡城南门外运河东岸。今建坊立祠,衡阳丁元正有记。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