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般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五(卷第二十三)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德王品之五。

起卷明第七功德。开善用此下两功德,为第二周。由近善友,初闻正法,于位则浅下,第八功德。九事为体,辨心慧解脱,明义深极。今谓不尔,悉是初证不闻,闻时所获功德。佛作第七、第八番说,明其洞识涅槃近因之法,堪为众生作善知识。那忽弃其内德化他之功,而作外求师范自行之解?纵令自求善知识者,亦是寄事而表于理。例如净名念佛之时,师子响等皆来说法,说已而去。如此知识,闻法思修,何得是浅?就文为三:初标章,次释,三结。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标如文。

次释又二:初明四事,二论义。初又二:一标章,二解释。标章又三:一明是,二举非,三正列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作是思惟:何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菩萨即知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

明是如文。

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般涅槃近因缘者,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

次举苦行非中两解:一云外道无益苦行;二云只佛法中直修苦行,不能得道。要须慧品为正,余行相资。

三、列名如文。

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譬如有人下,第二、解释。又二:先总释,后别释。初总中举三譬:初两譬菩萨,后一譬凡夫。初菩萨譬中,初譬自行,亦具四事:菩萨居因,圣法未满,亦须善友听法修行(云云)。次一譬譬菩萨化他,化他亦具四事:诸佛起发,如教奉行(云云)。后譬譬凡夫,凡夫罪重,故言如癞(云云)。如是三譬,一一有合。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众病,若热若冷、虚劳下疟、众邪鬼毒,至良医所,良医即为随病说药。是人至心善受医教,随教合药,如法服之,服已病愈,身得安乐。

初譬中,热譬爱,冷譬痴,劳譬慢,下譬瞋,疟譬疑,众邪通譬五利(云云)。问:菩萨利钝俱尽,宁有此病?答:寄通指别耳。菩萨别惑,至佛方尽,宁得无病?私云:通别之惑,名同体异。

有病之人,譬诸菩萨。大良医者,譬善知识。良医所说,譬方等经。善受医教,譬善思惟方等经义。随教合药,譬如法修行三十七助道之法。病除愈者,譬灭烦恼。得安乐者,譬得涅槃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有王,欲如法治,令民安乐,咨诸智臣:其法云何?诸臣即以先王旧法而为说之。王既闻已,至心信行,如法治国,无诸怨敌,是故令民安乐无患。

善男子,王者,譬诸菩萨;诸智臣者,譬善知识;智臣为王所说治法,譬十二部经;王既闻已至心信行,譬诸菩萨系心思惟十二部经所有深义;如法治国,譬诸菩萨如法修行所谓六波罗蜜;以能修习六波罗蜜故无诸怨敌,譬诸菩萨已离诸结烦恼恶贼;得安乐者,譬诸菩萨得大涅槃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有人遇恶癞病,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若能至须弥山边,病可得差。所以者何?彼有良药,味如甘露,若能服者,病无不差。其人至心信是事已,即往彼山采服甘露,其病除愈,身得安乐。

恶癞病者,譬诸凡夫。善知识者,譬诸菩萨摩诃萨等。至心信受,譬四无量心。须弥山者,譬八圣道。甘露味者,譬于佛性。癞病除愈,譬灭烦恼。得安乐者,譬得涅槃常乐我净。

譬如畜弟子下,第二、别释四事,又二:先略,后广。初略释知识,又四:先称叹,有譬有合,如文。

善男子,譬如有人畜诸弟子聪明大智,是人昼夜常教不倦。

诸菩萨等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有信不信,而常教化无有疲厌。

善知识者下,第二、出其人。

善男子,善知识者,所谓佛、菩萨、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

人有五别:一、菩萨,二、佛,三、缘觉,四、声闻,五、人中信者。

何故名为下,第三、辨其位。初、明五位:一、教离恶行善;二、如说如行;三、修菩提;四、行戒施;五、不自为为他。或以配前五人,未必须尔。

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

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

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见他有过不讼其短,口常宣说淳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如空中下,第四、得善知识益。

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善男子,若有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何以故?以其亲近善知识故。因是亲近,复得了达十二部经甚深之义。

夫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初近知识,谓未有益,而实已润。

若能听下,是第二、释听法人,又二:先听三经,后得三解。

若能听是十二部经甚深义者,名为听法。听法者则是大乘方等经典,听方等经名真听法,真听法者即是听受大涅槃经。大涅槃中闻有佛性,如来毕竟不般涅槃,是故名为专心听法。

三经者,谓十二部、方等、大乘。此经寻此文意,似如一化初、中、后教(云云)。

次专心听法下,明三解。

专心听法名八圣道,以八圣道能断贪欲、瞋恚、愚痴故名听法。夫听法者名十一空,以此诸空于一切法不作相貌。夫听法者名初发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因初心得大涅槃,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习故得大涅槃。

谓八圣道、十一空、大涅槃。有人以三解对前三教,今明未必全尔,于一一教中具生三解文:以修习故,得大涅槃。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即见佛性,得大涅槃。徒闻涅槃不修习者,岂有能得三菩提耶?

譬如病人下,释第三思惟。

善男子,譬如病人,虽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要以服故乃得除差;虽听十二深因缘法,不能断灭一切烦恼,要以系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断。是名第三系念思惟。复以何义名系念思惟?所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空者,于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者,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无相者,无有十相,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灭相、男相、女相。修习如是三三昧者,是名菩萨系念思惟。

下文以五尘四相无常为十相,今以五尘三相男女为十,只是教门不同。

云何名如法下,释第四如文。

云何名为如法修行?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知阴、入、界真实之相,亦知声闻、缘觉、诸佛同于一道而般涅槃。法者即是常乐我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饥不渴、不苦不恼、不退不没。善男子,解大涅槃甚深义者,则知诸佛终不毕竟入于涅槃。

善男子,第一、真实下,第二、广释四法,亦为四。此是初明善知识人略而文广。先法说,次举七譬。

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种善调御故。何等为三?一者、毕竟耎语,二者、毕竟诃责,三者、耎语诃责。以是义故,菩萨、诸佛即是真实善知识也。

初法说中有三种语,悉是如来善达根机,应以软语为说善言,应须呵责为说苦切,应须两说即便双用。

复次,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何以故?知病、知药、应病授药故。譬如良医善八种术,先观病相。相有三种。何等为三?谓风、热、水。风病之人授之酥油,热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姜汤。以知病根,授药得差,故名良医。佛及菩萨亦复如是,知诸凡夫病有三种: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贪欲病者教观骨相,瞋恚病者观慈悲相,愚痴病者观十二因缘相。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船师,善度人故名大船师;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诸众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男子,因佛菩萨令诸众生具足修得善法根本故。善男子,譬如雪山,乃是种种微妙上药根本之处;佛及菩萨亦复如是,悉是一切善根本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善男子,雪山之中有上香药,名曰娑诃。有人见之,得寿无量,无有病苦,虽有四毒不能中伤。若有触者,增长寿命满百二十。若有念者,得宿命智。何以故?药势力故。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若有见者,即得断除一切烦恼,虽有四魔不能干乱。若有触者,命不可夭,不生不死,不退不没。所谓触者,若在佛边听受妙法,若有念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如香山中有阿耨达池,由是池故有四大河,所谓恒河、辛头、私陀、博叉。世间众生常作是言:若有罪者,浴此四河,众罪得灭。当知此言虚妄不实。除此已往,何等为实?诸佛菩萨是乃为实。所以者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众罪。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男子,譬如大地所有药木、一切丛林、百谷、甘蔗、华果之属,值天炎旱将欲枯死,难陀龙王及婆难陀怜悯众生,从大海出降注甘雨,一切丛林、百谷、草木滋润还生;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所有善根将欲消灭,诸佛菩萨生大慈悲,从智慧海降甘露雨,令诸众生具足还得十善之法。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良医善八种术,见诸病人,不观种姓、端正丑陋、钱财宝货,悉为治之,是故世称为大良医;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见诸众生有烦恼病,不观种姓、端正丑陋、钱财宝货,生慈悯心,悉为说法,众生闻已,烦恼病除。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以是亲近善友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七譬之中,或前喻,或后喻(云云)。

云何听法下,第二、广释听法,又二:先释,后引证。释中有法有譬。

云何菩萨听法因缘而得近于大般涅槃?一切众生以听法故则具信根,得信根故乐行布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得须陀洹果乃至佛果。是故当知,得诸善法皆是听法因缘势力。

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遣至他国市易所须,示其道路通塞之处,而复戒之:若遇淫女,慎莫亲爱。若亲爱者,丧身殒命及以财宝。弊恶之人亦莫交游。其子敬顺父之教敕,身心安隐,多获宝货。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敷演法要亦复如是,示诸众生及四部众诸道通塞。是诸众等以闻法故,远离诸恶,具足善法。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人面像,无不明了;听法明镜亦复如是,有人照之,则见善恶,明了无翳。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商人,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其人随语即至宝渚,多获诸珍不可称计。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欲至善处采求法宝,不知其路通塞之相。菩萨示之,众生随已得至善处,获得无上大涅槃宝。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醉象,狂逸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独其顶,即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贪欲、瞋恚、愚痴醉故欲多造恶,诸菩萨等以闻法钩独之令住,更不得起造诸恶心。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譬中有四譬:

是故我于下,第二、引证,又二:先引诸经,后引两事。

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我弟子专心听受十二部经,则离五盖,修七觉分;以是修习七觉分故,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初泛引诸经。

二、从以听法故,须陀洹下,引二事证。先明初果事。

以听法故,须陀洹人离诸恐怖。所以者何?须达长者身遭重病,心大愁怖,闻舍利弗说须陀洹有四功德、十种慰喻,闻是事已,恐怖即除。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无目之人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即是须达得病,闻身子四说十慰喻,便得病愈。四种即是此中四法。十慰喻者,旧云八正道:尽、无生智。然初果无两智,彼救云:见谛尽为尽智,见谛不生即无生智。此言无据。河西云:八正:正智、正解脱。此出阿含,不得作余解。无目谓凡夫,一目谓法眼,二目谓法慧。又无目谓散心凡夫,又一目谓天眼,二目谓天慧(云云)。

如我昔下,二、引身子事。

善男子,如我昔在拘尸那城,时舍利弗身遇病苦,我时顾命阿难广为说法。时舍利弗闻是事已,告四弟子:汝舆我床往至佛所,我欲听法。时四弟子奉命舆往即得闻法,闻法力故,所苦除差,身得安隐。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佛遣阿难为其说法,阿难是初果,上果不伏,听下果法,令人举床往佛所,听法便愈。

云何思惟下,第三、广释。思惟为五:一、离五欲;二、离四倒;三、离四苦;四、知往因;五、解常法。

云何菩萨思惟因缘而得近于大般涅槃?因是思惟,心得解脱。何以一切众生常为五欲之所系缚?以思惟故,悉得解脱。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初文者,心思于法,宁复有心缘于五欲?

复次,善男子,一切众生常为常乐我净四法之所颠倒,以思惟故得见诸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是见已,四倒即断。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若未闻法,横计我常;既已思惟,我常倒遣。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有四种相。何等为四?一者、生相,二者、老相,三者、病相,四者、灭相。以是四相,能令一切凡夫众生至须陀洹生大苦恼。若能系念善思惟者,虽遇此四,不生众苦。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此中明灭,灭只是死。

复次,善男子,一切善法无不因是思惟而得。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信佛法僧无有变易而生恭敬,当知皆是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因得断除一切烦恼。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云何如法下,第四、广释修行,又三:一、明止行;二、善。

云何菩萨如法修行?善男子,断诸恶法,修习善法,是名菩萨如法修行。

二、明空无常解

复次,云何如法修行?见一切法空无所有,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见故,宁舍身命,不犯禁戒,是名菩萨如法修行。

三、明七种知见。知见又三:先标章门,次释,三料简。

复次,云何如法修行?修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真实。

初标章门;次略列中,举实、不实两章,实即有七知见,不实中无。

云何名为知下,第二、释也。第一、知涅槃,又二:先略出三涅槃,后解释。一、佛涅槃,二、凡夫,三、声闻,后二皆少分灭耳。初、明佛涅槃者。

云何名为知涅槃相?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

然佛具万德,略言八耳。尽谓一切烦恼尽善,性谓如来所作一切皆善。实是不虚,真是不伪。余四如文。

复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解脱,二者、善性,三者、不实,四者、不真,五者、无常,六者、无乐,七者、无我,八者、无常。

外道涅槃八事者,若散心外道,不涉此文。今取得非想定,能脱下地惑,故名解脱,即有善性,但非究竟真实常乐我净,是故言无。

复有六相:一者、解脱,二者、善性,三者、不实,四者、不真,五者、安乐,六者、清净。

声闻六事者,互有与夺,不及佛故,夺其常我;只有六事,胜外道故,与其乐净。此据有余涅槃,故云无漏;八正道有身智在,故云安乐;断于子缚,故云清净。

若有众生下,二、释上章门。不释前一,唯释后二。以佛涅槃,此经盛谈,无俟更广;后二须解。此初,释凡夫涅槃。

若有众生依世俗道断烦恼者,如是涅槃则有八事解脱不实。何以故?不常故。以无常故则无有实,无有实故则无有真,虽断烦恼以还起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是名涅槃解脱八事。

云何六相下,释二乘。

云何六相?声闻、缘觉断烦恼故名为解脱,而未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不实,以不实故名为不真,未来之世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无常,以得无漏八圣道故名为净乐。善男子,若如是知,是知涅槃,不名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

文中明不真不实,以得无漏八圣道故,故言净乐;未来当得大涅槃故,所以无常,后仍结异。

次释第二知佛性章门。

云何菩萨知于佛性?佛性有六。何等为六?一、常,二、净,三、实,四、善,五、当见,六、真。复有七事:一者、可证,余六如上。是名菩萨知于佛性。

下迦叶品中明五种性异:一者、佛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二者、后身佛性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三者、九住佛性亦六、五不异。前第六可见。今此所明皆非佛佛性,心义异故。开善云:此二皆是九地佛性。若迦叶品则是约位分别,初地至五地有五性,六地至七地有五性,八、九二地有六性,十地亦六性,后心佛性有七性,即分别之。今此文不约位明六、七,通据十地,因位不可分别以配诸地,然须直知通辨十地,当见与可证并未具得,降佛已还通作此说。四者、八住下至六住有五事,与常名不异。五者、五住至初住有五事,善与不善异耳。

次释第三,知如来相具有一体别体,先明常乐之体。

云何菩萨知如来相?如来即是觉相、善相、常乐我净、解脱真实。

次言示道,可见,即别体。

示道可见,是名菩萨,知如来相。

次释第四知法章。

云何菩萨知于法相?法者,若善不善、若常不常、若乐不乐、若我无我、若净不净、若知不知、若解不解、若真不真、若修不修、若师非师、若实不实,是名菩萨知于法相。

亦具二义:一云常、乐、我、净一体法,后无常等即别体。

次释第五知僧章。

云何菩萨知于僧相?僧者,常乐我净,是弟子相、可见之相,善真不实。何以故?一切声闻得佛道故。何故名真?悟法性故。是名菩萨知于僧相。

常乐即一体僧,是弟子相即别体僧。

次释第六,知实相。

云何菩萨知于实相?实相者,若常无常、若乐无乐、若我无我、若净不净、若善不善、若有若无、若涅槃非涅槃、若解脱非解脱、若知不知、若断不断、若证不证、若修不修、若见不见,是名实相,非是涅槃、佛性、如来、法、僧、虚空。是名菩萨因修如是大涅槃故,知于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法差别之相。

实相之体,则非因非果,非有非无;若据用者,遍通诸果,皆有异义。

次释第七知虚空。此前未说,而有行结之言。又三:一明真空,二辨事空,三明涅槃空。空乃无异,约法为三。又唯有二空,涅槃自属第一故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不见虚空。何以故?佛及菩萨虽有五眼所不见故,唯有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所见,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若是无物名虚空者,如是虚空乃名为实,以是实故则名常无,以常无故无乐我净。

初明真空,故言慧眼见,此见无见。

善男子,空名无法下,第二、明事断之空。

善男子,空名无法,无法名空。譬如世间无物名空;虚空之性亦复如是,无所有故名为虚空。

举此为譬。

善男子,众生之性下,三、明涅槃空。

善男子,众生之性与虚空性俱无实性。何以故?如人说言:除灭有物,然后作空。而是虚空实不可作。何以故?无所有故。以无有故,当知无空。是虚空性,若可作者则名无常,若无常者不名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人说言:虚空无色无阂,常不变易。是故世称虚空之性为第五大。善男子,而是虚空实无有性,以光明故,故名虚空,实无虚空。犹如世谛实无其性,为众生故说有世谛。善男子,涅槃之体亦复如是,无有住处,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乐我净。

文云光明故名虚空者,二解:一云:虚空不可见,但有通光明之用。若但空者,无光明色;色若因空,故得见色。若有障者,即不见色;因空无障,即见光色。二云:虚空非识心所见,识心见光,导生行心,方得见空。

涅槃虽乐下,第三、料简。简前四种,即为四文:初、简涅槃。

涅槃虽乐,非是受乐,乃是上妙,寂灭之乐。

是别德故,唯寂灭乐。

次简佛是人。

诸佛如来有二种乐:一、寂灭乐,二、觉知乐。

人总于法,故有二乐:证于涅槃,有寂灭乐;有智照境,有觉知乐。

三、简实相。

实相之体有三种乐:一者、受乐,二、寂灭乐,三、觉知乐。

既通,故有三乐。

四、简佛性中道

佛性一乐,以当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菩提乐。

当来可见,故有菩提之乐。此据正性为言。

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问为二:一、正问,二、结难。初正问为三:一、问断烦恼处是涅槃;二、问断烦恼处非涅槃;三、重问断烦恼处是涅槃。初文又二:初领旨仰非,次正难。

尔时,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烦恼断处是涅槃者,是事不然。

难又二:初、据答魔,二、据菩萨亦断此惑。此难从前云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准理只应难断烦恼,而言处非涅槃者,恐佛转宗,逆遮佛意,以处作难。初、据答魔者。

何以故?如来往昔初成佛道,至尼连禅河边。尔时,魔王与其眷属,到于佛所而作是言:世尊,涅槃时至,何故不入?佛告魔王:我今未有多闻弟子,善持禁戒,聪明利智,能化众生,是故不入。

若断烦恼为涅槃者,初成道时,已断烦恼,便是涅槃,何故待有多闻弟子,方乃涅槃?及云却后三月是涅槃者,当知初断烦恼,未是涅槃。答:魔之词,出长阿含。

二、复引菩萨为难者。

若言烦恼断处是涅槃者,诸菩萨等于无量劫已断烦恼,何故不得称为涅槃?俱是断处,何缘独称诸佛有之、菩萨无耶?

若必断烦恼是涅槃者,菩萨亦断应是涅槃。

若断烦恼非涅槃下,第二难。

若断烦恼非涅槃者,何故如来昔告生名婆罗门言:我今此身即是涅槃?

此遮佛意,非是正难,故文不多。若断惑非涅槃者,何故昔告婆罗门云:我今此身即是涅槃。身若是者,断非涅槃;断若是者,身处即非。

如来又时下,第三重,难断处是涅槃,又三:一、还据答魔。

如来又时在毗舍离国,魔复启请:如来昔以未有弟子,多闻持戒,聪明利智,能化众生,不入涅槃。今以具足,何故不入?如来尔时即告魔言:汝今莫生悒迟之想,却后三月,吾当涅槃。世尊,若使灭度非涅槃者,何故如来自期三月当般涅槃?

云三月者,月令不同,亦得言却后二月、三月、四月。四月者,是周家时;三月,是殷家时;二月,是夏家时。此云三月,用殷家时。二云不尔,如今年十一月中,魔催佛去,佛答:却后三月,我应涅槃。

二、据在道场时

世尊,若断烦恼是涅槃者,如来往昔初在道场菩提树下,断烦恼时便是涅槃,何故复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三、据语力士等为难

世尊,若使尔时是涅槃者,云何方为拘尸那城诸力士等,说言后夜当般涅槃?

尔时者,二解:一云尔于道场时,尔时既是涅槃,何须今日后夜涅槃?二云尔者,尔于二月十五日朝已是涅槃,何故方云中夜涅槃?

如来诚实,云何发是虚妄之言?

佛答为二:先直答结其过。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言如来得广长舌,当知如来于无量劫已离妄语。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凡所发言诚谛无虚。

直是诚谛之言,已是不虚,况乃出广长舌,宁当虚妄?又复如来善识机缘,适时逗益,或说断为涅槃,或说断非涅槃,皆是佛教,无非实者。

后正答三难,但不次第:前答初难,第一答后难,第三答中间难答。初为二:先答魔答。

善男子,如汝所言,波旬往昔启请于我入涅槃者。善男子,而是魔王真实不知涅槃定相。何以故?波旬意谓,不化众生,默然而住,便是涅槃。善男子,譬如世人,见人不言,无所造作,便谓是人如死无异;魔王波旬亦复如是,意谓如来不化众生,默无所说,便谓如来入般涅槃。

魔不识涅槃,谓默为灭,佛随其情,岂是涅槃之体?

善男子下,二、答菩萨之难。

善男子,如来不说佛、法、众僧无差别相,唯说常住、清净二法无差别耳。善男子,佛亦不说佛及佛性、涅槃无差别相,唯说常恒不变无差别耳。善男子,佛亦不说涅槃实相无差别相,唯说常有实不变易无差别耳。

明佛、菩萨同而有异者,佛有涅槃,菩萨即无,是僧宝故,故云三宝各有别相,但言常住、清净二事无异。后两释亦尔。

善男子,尔时我下,第二、答第三重难断处问。先明灭恶,故唱涅槃;后明生善,故唱涅槃。初灭恶中,先法说。

善男子,尔时,我诸声闻弟子生于诤讼。如拘睒弥诸恶比丘,违反我教,多犯禁戒,受不净物,贪求利养,向诸白衣而自赞叹我得无漏,谓须陀洹果乃至我得阿罗汉果,毁辱他人,于佛、法、僧、戒律、和上不生恭敬,公于我前言:如是物,佛所听畜。如是等物,佛不听畜。我即语言:如是等物,我实不听。复反我言:如是等物,实是佛听。如是恶人不信我言,为是等故,我告波旬:汝莫悒迟,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因如是等恶比丘故,令诸声闻受学弟子不见我身,不闻我法,便言如来入于涅槃。唯诸菩萨能见我身,常闻我法,是故不言我入涅槃。声闻弟子虽复发言如来涅槃,而我实不入于涅槃。善男子,若我所有声闻弟子说言如来入涅槃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伴党,邪见恶人,非正见也。若言如来不入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伴党,正见之人,非恶邪也。善男子,我初不见弟子之中有言如来不化众生默然而住名般涅槃也。

次广举五譬。

善男子,譬如长者,多有子息,舍至他方,未得还顷,诸子咸谓父已长逝,而是长者实不终没,诸子颠倒皆生没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不见我故,便谓如来已于拘尸城娑罗双树间而般涅槃,而我实不般涅槃也,声闻弟子生涅槃想。善男子,譬如明灯,有人覆之,余不知者谓灯已灭,而是明炎实亦不灭,以不知故生于灭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虽有慧眼,以烦恼覆,令心颠倒不见真身,而便妄生灭度之想,而我实不毕竟灭度。善男子,如生盲人不见日月,以不见故不知昼夜明闇之相,以不知故便说无有日月之实,实有日月,盲者不见,以不见故而生倒想言无日月;声闻弟子亦复如是,如彼生盲不见如来,便谓如来入于涅槃,如来实不入于涅槃,以倒想故生如是心。善男子,譬如云雾覆蔽日月,痴人便言无有日月,日月实有,直以覆故,众生不见;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以诸烦恼覆智慧眼不见如来,便言如来入于灭度。善男子,直是如来现婴儿行,非灭度也。善男子,如阎浮提,日入之时,众生不见,以黑山障故,而是日性实无没入,众生不见生没入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为诸烦恼山所障故不见我身,以不见故便于如来生灭度想,而我实不毕竟永灭。是故我于毗舍离国告波旬言:却后三月,我当涅槃。

次,善男子,如来悬见下,是生善之时,故唱言涅槃。

善男子,如来悬见迦叶菩萨却后三月善根当熟,亦见香山须䟦陀罗竟安居已当至我所,是故我告魔王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有诸力士其数五百,终竟三月亦当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为是故告波旬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如纯陀等及五百离车庵罗果女,却后三月无上道心善根成熟,为是等故我告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善男子,须那刹多亲近外道尼犍子等,我为说法满十二年,彼人邪见不信不受。我如是人邪见根栽,却后三月定可拔断。我为是故告波旬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何因缘故,我于往昔尼连河边告魔波旬:我今未有多闻弟子,是故不得入于涅槃?我时欲为五比丘等于波罗柰转法轮故,次复欲为五比丘等,所谓耶奢、富那、毗摩罗阇、憍梵波提、须婆睺,次复欲为郁伽长者等五十人,次复欲为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等无量人天,次复欲为优楼频螺迦叶门徒五百比丘,次复欲为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兄弟二人及五百弟子,次复欲为舍利弗、目楗连等二百五十比丘转妙法轮,是故我告魔王波旬不般涅槃。

善男子,有名涅槃下,第三、答中间难。断处非涅槃,明有是有非。若不见佛性,唯断烦恼,得名涅槃,非大涅槃;若见佛性,断烦恼者,是大涅槃。是非既尔,何得一向?又为二:初、分别是非。

善男子,有名涅槃非大涅槃。云何涅槃非大涅槃?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非大涅槃。以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唯有乐净,以是义故,虽断烦恼不得名为大般涅槃。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以见佛性故,得名为常乐我净,以是义故,断除烦恼亦得称为大般涅槃。

二、广解大涅槃凡十一。复次,

善男子,涅者言不,槃者言织,不织之义名为涅槃;又槃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槃;槃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槃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槃言障阂,无障阂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有优楼迦迦毗罗弟子等言:槃者名相,无相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槃者言有,无有之义乃名涅槃;槃名和合,无和合义乃名涅槃;槃者言苦,无苦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善男子,诸佛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于法无阂,是为如来。如来非是凡夫、声闻、缘觉、菩萨,是名佛性。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无所障阂,是名虚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以是义故,如来实不毕竟涅槃。

由来人引此中初文云:般涅言不,槃那言织。将此为翻,文中了无般那之语。又是识、织二字,经本不同。余之十文,文相可见。

第三结,如文(云云)。

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释第八功德,有三:标、释、结。初如文。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

次释中有九事,文为二:先明功德,后论义。初为二:先列九事章门,后次第释。列章门如文。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除断五事,远离五事,成就六事,修习五事,守护一事,亲近四事,信顺一实,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释初除五断事即是五阴,而菩萨实未全除五阴,而复不为阴之所盖。初释阴中二:先总释,次别释。

善男子,云何菩萨除断五事?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所言阴者,其义何谓?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离重担,分散聚合,三世所摄,求其实义了不可得,以是诸义故名为阴。

初总言阴盖及重担等。

虽见阴下,第二、别释。

菩萨摩诃萨虽见色阴,不见其相。何以故?于十色中推求其性悉不可得,为世界故说言为阴。受有百八,虽见受阴,初无受相。何以故?受虽百八,理无定实,是故菩萨不见受阴。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见五阴是生烦恼诸恶根本,以是义故方便令断。

色阴、五根、五尘以为十色,皆是因缘,故言无性。受有百八,有二解:一云:受阴之中无百八语,但行阴中有诸烦恼、九十八使及以十缠,足为百八。二、依释论,只受阴中自有百八,通约六根,一根有三,即成十八;就一根中复有善、不善,即成三十六;复约三世,合成百八。

云何远离下,释第二章门。

云何菩萨远离五事?所谓五见。何等为五?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邪见,四者、戒取,五者、见取。因是五见生六十二见,因是诸见生死不绝,是故菩萨防护不近。

谓离五见。又云:因是五见,生六十二两解。一云:合我边二种为六十二,我见有五十六,边见有六。我见五十六者,欲界阴各有,即离四见为二十;色界亦尔,为四十;无色但有四心,各四见为十六,足前为五十六。边见有六者,三界各有断常为六。二云:但约边见为六十二,不论身见。约三世辨现在有我无我四见,约五阴为二十,未来边无边为二十,过去如去不如去为二十,即有六十,俱不离断常,以断常足为六十二。中论观涅槃品,明佛灭度后,依佛起于断常二见,约过去未来,不明现在,计如来如去不如去,约五阴为二十,常无常为二十,未来边无边为二十,断常足之为六十二。

云何成就下,释第三章。

云何菩萨成就六事?谓六念处。何等为六?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天,五者、念施,六者、念戒。是名菩萨成就六事。

成就六念,与梵行品同,但小不次第。

云何修习下,释第四章。

云何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乐定,四者、无乐定,五者、首楞严定。修习如是五种定心,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勤心修习。

即修习五定,前是四禅,后是般若。知定即初禅,以有觉观故;寂定即二禅,无觉观故,亦圣默然故,名为寂受;快乐定即三禅,乐受极故;无乐定即四禅,已断苦乐,是舍受故。首楞严者,自有通、别:通则互于十地,乃至地前;别则于十地中,更修百八三昧,方得此定。

云何守护下,释第五章门。

云何菩萨守护一事?谓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旷野守护导者,菩萨守护菩提之心亦复如是。因护如是菩提心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守护一法。

谓护菩提之心,随所修善皆菩提行,有法、譬、合。

云何亲近下,释第六章,即四无量心。

云何菩萨亲近四事?谓四无量心。何等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舍。因是四心,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菩萨系心亲近。

云何信顺下,释第七章门。

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之为三,是故菩萨信顺不逆。

即是一乘,一乘为实。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云何心善下,释第八章门。

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贪、恚、痴心永断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

心、慧异者,二解:一、冶城云:缘俗谛心,无复贪、恚,是心解脱;缘真谛心,无复无知,是慧解脱。二云:断贪、恚等,故心解脱;断除无明,故慧解脱。引论云:烦恼趣心,无明趣慧。

云何慧善解脱下,释第九章门。

云何菩萨慧善解脱?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知无障阂,是名菩萨慧善解脱。因慧解脱,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不至而今得至。

如上释。所言因慧解脱,昔所不闻等三句者,二解:一云、闻即天耳,见即天眼,至即身通;二云、九地为闻见佛性,十地为眼见佛性,具足明了。今因慧解脱至第九地,是不闻而闻;因九地至十地,即不见而见;因十地至佛地,为不至而至。

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论前第八章心解脱。先问,次答。初问有三:先就本无夺难;次就本有纵难;三、就不定难,皆令缚解。初文者,又二:先领旨仰非,次正问。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如佛所说心解脱者,是义不然。

问中意者,若心本有烦恼,此亦不可;本无烦恼,此亦不可;定有烦恼,此亦不可;定无,亦不可。就初立本无难中有九,世尊为三意:初一双明心无缚无脱,次有五偏明无缚,后三偏明无脱。此即初文正难无缚无脱。

何以故?心本无系。所以者何?是心本性不为贪欲、瞋恚、愚痴诸结所缚。若本无系,云何而言心善解脱?

若心本性下,第二、五中,偏明无缚,又二:前四明无所缚。

世尊,若心本性不为贪结之所系者,何等因缘而能得系?如人𤚼角,本无乳相,虽加功力,乳无由出;𤚼于乳者则不如是,加功虽少,乳则多出。心亦如是,本无贪者,今云何有?若本无贪后方有者,诸佛菩萨本无贪相,今悉应有。世尊,譬如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造众缘,贪无由生。世尊,如钻湿木,火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钻求,贪不可得。云何贪结能系于心?世尊,譬如压沙,油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压之,贪不可得。当知贪、心二理各异,设复有之,何能污心?

后一明无能缚。

世尊,譬如有人,安橛于空,终不得住;安贪于心亦复如是,种种因缘不能令贪系缚于心。

举,安橛,譬木卓空中,无因猗住(云云)。

若心无贪下,第三、三者,偏明无解,为三:初、明无解。

世尊,若心无贪名解脱者,诸佛菩萨何故不拔虚空中刺?

二、明无得解者。

世尊,过去世心不名解脱,未来世心亦无解脱,现在世心不与道共,何等世心名得解脱?

三、明无得解道

世尊,如过去灯不能灭闇,未来世灯亦不灭闇,现在世灯复不灭闇。何以故?明之与闇二不并故。心亦如是,云何而言心得解脱?

世尊!贪亦是有下,第二、据本有作纵问。又二意:一、明若本有者,应善心中有贪;二、譬如钻火下,明应前境中有贪。初中又二:先法说,次举二譬。

世尊,贪亦是有。若贪无者,见女相时不应生贪。若因女相而得生者,当知是贪真实而有,以有贪故堕三恶道。

初法说中意者,若言心本有贪,是亦不可,本有则不从因缘;既借他色而生贪者,当知非有。又心本有贪,不可令无,应不得脱,心应常贪。

世尊,譬如有人见画女像亦复生贪,以生贪故得种种罪。若本无贪,云何见画而生于贪?若心无贪,云何如来说言菩萨心得解脱?若心有贫,云何见相然后方生,不见相者则不生耶?我今现见有恶果报,当知有贪。瞋恚、愚痴亦复如是。世尊,譬如众生有身无我,而诸凡夫横计我想,虽有我想不堕三趣,云何贪者于无女相而起女想堕三恶道?

世尊,譬如钻火而生于火,然是火性众缘中无,以何因缘而得生耶?世尊,贪亦如是,色中无贪,香、味、触、法亦复无贪,云何于色、香、味、触、法而生贪耶?若众缘中悉无贪者,云何众生独生于贪,诸佛菩萨而不生耶?

次以境对心,亦如是难。

世尊!心亦不定下,第三、据不定为难,又三:初、明心不定。

世尊,心亦不定。若心定者,无有贪欲、瞋恚、愚痴;若不定者,云何而言心得解脱?

次明贪不定。

贪亦不定。若不定者,云何因之生三恶趣?

三、明贪及境亦俱不定。

贪者、境界二俱不定。何以故?俱缘一色,或生于贪,或生于瞋,或生愚痴,是故贪者及与境界二俱不定。若俱不定,何故如来说言菩萨修大涅槃心得解脱?

尔时,世尊下,第二、佛答。有云:即次第答。答前三问,即为三别:初、答本无之问;有诸外道下,答第二、本有之问;善男子,诸佛终不定下,答前第三、不定之问。又谓不然,次第安处,似相主对,亦观文意,全不相关。但随义为三:先、据正义,第二、破执,第三、广辨因缘中道。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心亦不为贪结所系、亦非不系,非是解脱、非不解脱,非有、非无,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无自性故。

此即第一明心体非有非无,非心非不心,非贪非不贪,事事双非两舍,宁非中道正义?

次有诸外道下,第二、破于定执,又二:先破计有,次破执无。汝若谓心定有贪、定无贪,则同尼干。初文又二:先广出所计。

善男子,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众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提婆达欲造墙壁,则取泥土,不取采色;欲造画像,则集采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綖。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若无性者,一物之中应当出生一切诸物。若是可取、可作、可出,当知是中必先有果。若无果者,人则不取、不作、不出。唯有虚空无取无作故,能出生一切万物。以有因故,如尼拘陀子住尼拘陀树,乳有醍醐,缕中有布,泥中有瓶。

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下,二、结过呵之。

善男子,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作是定说:色有着义,心有贪性。复言:凡夫心有贪性,亦解脱性。遇贪因缘,心则生贪;若遇解脱,心则解脱。虽作此说,是义不然。

有诸凡夫下,第二、破其执无,亦二:先出所执。

有诸凡夫复作是言:一切因中悉无有果。因有二种:一者、微细,二者、粗大。细则是常,粗则无常。从微细因转成粗因,从此粗因转后成果,粗无常故,果复无常。

善男子,有诸凡夫复作是言:心亦无因,贪亦无因,以时节故则生贪心。

如是等辈下,正是呵责结过,有法说、譬说。

如是等辈,以不能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善男子,譬如枷犬,系之于柱,终日绕柱不能得离;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被无明枷系生死柱,绕二十五有不能得离。善男子,譬如有人堕于圊厕,既得出已而复还入;如人病差,还为病因;如人涉路值空旷处,既得过已而复还来;又如净洗,还涂泥土;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已得解脱无所有处,唯未得脱非非想处,而复还来至三恶趣。何以故?一切凡夫唯观于果,不观因缘。如犬逐块,不逐于人;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唯观于果,不观于因缘,以不观故,从非想退还三恶趣。

善男子,诸佛菩萨下,第三、广说中道因缘之义无所定执,又二:一、明因果诸法非有非无因缘故有,第二、明心之有贪亦非有非无因缘故有。初文为三:一、明离于四句。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

若言因中,先定有果,下第二、定执为非。

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定无果、定有无果、定非有非无果,当知是等皆魔伴党,系属于魔,即是爱人。如是爱人,不能永断生死系缚,不知心相及以贪相。

诸佛菩萨下,第三、正显中道之法。

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下,第二章,正明心之有贪,非有非无因缘故有。又二:第一、明心性本净不定,非有非无;第二、明心性本净,无有和合。初文有三:一、标,二、释,三、结。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心有净性及不净性,净不净心无住处故,从缘生贪故说非无,本无贪性故说非有。

释中又三,先唱章门。

善男子,从因缘故,心则生贪;从因缘故,心则解脱。

从缘生贪从缘解脱二章门

因缘有二下,第二、释两章门。

善男子,因缘有二:一者、随于生死,二者、随大涅槃。

有因缘故下,第三、四句料简也。

善男子,有因缘故,心共贪生、共贪俱灭,有共贪生、不共贪灭,有不共贪生、共贪俱灭,有不共贪生、不共贪灭。云何心共贪生、共贪俱灭?善男子,若有凡夫未断贪心修习贪心,如是之人,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一切众生不断贪心,心共贪生,心共贪灭。如欲界众生,一切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常得成就,遇因缘故即便得之。言因缘者,谓火灾也。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若修不修,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何以故?不断贪故。云何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声闻弟子有因缘故生于贪心,畏贪心故修白骨观,是名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复有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如声闻人未证四果,有因缘故生于贪心,证四果时贪心得灭,是名心共贪生、不共贪灭。菩萨摩诃萨得不动地时,心共贪生、不共贪灭。云何不共贪生、共贪俱灭?若菩萨摩诃萨断贪心已,为众生故示现有贪,以示现故,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咨受善法具足成就,是名不共贪生、共贪俱灭。云何不共贪生、不共贪灭?谓阿罗汉、缘觉、诸佛,除不动地,其余菩萨,是名不共贪生、不共贪灭。

三、以是义故,下因缘结。

以是义故,诸佛菩萨不决定说心性本净、性本不净。

善男子,是心不与下,第二、明心性本净故无和合,又二:先明无和合,次明因缘和合故有缚脱。

善男子,是心不与贪结和合,亦复不与瞋痴和合。善男子,譬如日月,虽为烟尘云雾及罗睺罗之所覆蔽,以是因缘令诸众生不能得见,虽不可见,日月之性终不与彼五翳和合;心亦如是,以因缘故生于贪结,众生虽说心与贪合,而是心性实不与合,若是贪心即是贪性,若是不贪即不贪性,不贪之心不能为贪,贪结之心不能不贪。善男子,以是义故,贪欲之结不能污心。

此即初文,明毕竟清净,故无和合。

诸佛菩萨下,第二、明因缘和合得有缚脱。又二:先明缚脱之境,次明缚脱之人。就境中又二:先标,次释。

诸佛菩萨永破贪结,是故说言心得解脱。一切众生从因缘故生于贪结,从因缘故心得解脱。

标出境章。除贪欲是解境,有贪欲是缚境。

次譬如雪山下,释二章门,又二:初释缚境,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雪山悬峻之处,人与猕猴俱不能行;或复有处,猕猴能行,人不能行;或复有处,人与猕猴二俱能行。善男子,人与猕猴能行处者,如诸猎师纯以[黍*刀]胶置之案上用捕猕猴,猕猴痴故往手触之,触已黏手,欲脱手故以脚踏之,脚复随着,欲脱脚故以口啮之,口复黏着,如是五处悉无得脱,于是猎师以杖贯之负还归家。

初譬中,山譬八正道,悬险譬难行,苦行人譬魔,猕猴譬外道,俱不能行,悉不修圣道。猕猴能行,即是得上界定;外道人不能行,即魔住欲界;二俱能行,即五尘、六欲俱能行之。猎师者,还譬魔邪也。[黍*刀]胶,譬爱欲之境。置案上,譬五欲置果报上以诳众生。手触,譬眼耳等触、色声等。黏手者,于行心中以起系着。五处皆著者,五根起。染杖贯之者,魔邪化行。负还归者,将入三涂。

雪山险处,譬佛菩萨所得正道。猕猴者,譬诸凡夫。猎师者,譬魔波旬。[黍*刀]胶者,譬贪欲结。人与猕猴俱不能行者,譬诸凡夫、魔王波旬俱不能行。猕猴能行、人不能者,譬诸外道有智慧者,诸恶魔等虽以五欲不能系缚。人与猕猴俱能行者,一切凡夫及魔波旬常处生死不能修行。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黍*刀]捕猕猴负之归家。

合譬如文。

譬如国王下,第二、释得解境,即四念处。

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

云何系属下,第二、明缚脱之人。为二:先明缚人,次明脱人。缚人为四:一、起倒故缚;二、取相故缚;三、我见故缚;四、非法故缚。如文。

云何名为系属于魔?有诸众生,无常见常、常见无常,苦见于乐、乐见于苦,不净见净、净见不净,无我见我、我见无我,非实解脱妄见解脱、真实解脱见非解脱,非乘见乘、乘见非乘,如是之人名系属魔。系属魔者,心不清净。

复次,善男子,若见诸法真实是有总别定相者,当知是人若见色时便作色相,乃至见识亦作识相,见男男相,见女女相,见日日相,见月月相,见岁岁相,见阴阴相,见入入相,见界界相,如是见者名系属魔,系属魔者心不清净。

复次,善男子,若见我是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色属于我;乃至见我是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识属于我。如是见者,系属于魔,非我弟子。

善男子,我声闻弟子远离如来十二部经,修习外道种种典籍,不修出家寂灭之业,纯营世俗在家之事。何等名为在家之事?受畜一切不净之物,奴婢、田宅、象、马、车乘、驴、骡、鸡、犬、猕猴、猪、羊、种种谷麦,远离师僧,亲附白衣,违反圣教,向诸白衣作如是言:佛听比丘受畜种种不净之物。是名修习在家之事。有诸弟子不为涅槃,但为利养亲近听受十二部经,招提僧物及僧鬘物,衣着贪啖如自己有,悭惜他家,及以称誉亲近国王及诸王子,卜筮吉凶,推步盈虚,围棋六博,樗蒲投壶,亲比丘尼及诸处女,畜二沙弥,常游屠猎沽酒之家及旃陀罗所住之处,种种贩卖,手自作食,受使邻国通致信命。如是之人,当知即是魔之眷属,非我弟子。以是因缘,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乃至痴心共生共灭亦复如是。善男子,以是因缘,心性非净,亦非不净,是故我说心得解脱。

最后文中云悭惜他家者,此家与我最为亲厚;不许他往称誉者,唯应称我,不许称他。

若有不受下,第二、明得解之人。

若有不受不畜一切不净之物,为大涅槃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书写解说,当知是等真我弟子,不行恶魔波旬境界,即是修习三十七品。以修习故,不共贪生,不共贪灭。

文略但一。

后结如文。

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