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玄签备捡卷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丹丘沙门有严注。

如意摩尼。

摩尼,或云只是如意珠。记主云:若据法华经中,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此似有异。今玄云颇梨,签云摩尼,学者详之。

估客金匠,准此说之。

与而言之曰得,夺而言之则无。

恐体滥故。

三轨成乘,即离体一;体一则滥,克取真性。

若据显体,亦秪应是法身德。

取性三合为法身,是所显体。

意亦如前。

如前文云:为此义故,简出正体。

【玄】叫唤求食。

火宅喻品偈云:又诸饿鬼,裸形黑瘦,发大恶声,叫呼求食。疏释云:外人宣说有我,望得道果,故云叫唤求食。

亦是横计四门差别。

彼云:或约有门明三谛,如盲闻贝;或约空门明三谛,如盲闻粖;或约空有门明三谛,如盲闻雪;或约双非明三谛,如盲闻鹤。辅行释云:贝声虽空,贝体是实,喻有门;米粖柔软,可喻空门;雪有非有,可喻双亦;鹤飞在空,而不住空,可喻双非。四譬,本譬外道执邪常乐,终不见佛道真常乐净乳之真色。

一指。二指。

大经如来性品云:云何佛性难见难入?佛言:如百盲人,为治眼故,诣良医所,即以金錍决其眼瘼,以一指示之,问言:见不?答言:不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问言:见不?答言:少见。章安释云:即以三谛为三指,初指喻真谛不见中性,二指喻真俗二谛亦不见性,三指喻一谛即三谛,故云少见,即十住也。

初句但闻。

多但闻字

如名异。

义异耳。

历职备位如用异。

似多写此七字,况用异文了。

张仪

签文少误,今取史记正之。张仪列传云:(签作世家)仪尝从楚相饮,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仪,掠鞭数百,不服,醳,于是谒见。苏秦困,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遂入秦。苏秦已而言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向者召辱之,以激其志耳。(余阴奉车马文与签文同)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璧而笞我,善守汝国。史记惠王签作慧,又背秦签作背踪。

范蠡

史记勾践世家云:勾践霸越,范蠡称上将军,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者,为此也。今既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珠玉,与其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俸邑。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其无何,致产千万。齐人闻其贤等,又自谓陶朱公,复要约父子耕畜,废居候时,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巨万。言居无何者,谓无几也,言其非久耳。

【玄】熊渠

熊应作雄。

【玄】学数则舍大。

毗昙数论,学此者则舍成实,以诚实分通大故,或舍衍门之大善。地论则弹斥中论。

【玄】世性

谓世间众生,由冥初面有,即世间本性,僧佉外道计之。

【玄】微尘

邪计此身,从微尘生,四大五阴身。

次释中,二、列章。

二下,应云初列章。

【玄】如喜见城。

须弥山顶,帝释有城,名为喜见,文在大论。

【玄】在第五不可说藏中。

犊子者,附佛法。外道因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云何外道计色是我,离色有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犊子道人又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龙树斥云:是邪人法。

【玄】观空即氎。

如论云:如坐禅人,观放端氎,作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想,或复都空。是故端氎但有名字,从一极微色、香、味、触以为实相,假名毛分。毛分者,毛中小分,名为毛分。故极微等,皆名毛分。毛合聚故,故名为毳。论释甚广。

【玄】毗纽天生。

俱舍云:第三,禅顶天也。大论云:遍净天者,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劫初,一人生海水上,脐中生莲华。梵王生于莲华下,作是念言:何故空无众生?作是念时,他方有八天子化生。八天是众生父母,毗纽天是梵王父母。外道计梵天生四人: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胁生毗舍,足生首陀。

从缘故有,无生故无。

大经云: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无酪。若言定有者,云何而得体味有异?若言定无者,何不生兔角(云云)?是乳灭已,因缘成酪。何等因缘?若酢若暖,是故得名从因缘有(云云)。明与无明亦如是。若与烦恼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

细对佛性,由缘修显。

乳中有酪者有门,乳中无酪者空门,亦非对二门。

【玄】见他得乐。

七、周行慈想他得下中上乐

破见观之,如中论下两品所明。

有中论二十七品,广谈中理。如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等。至第二十六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三行者,身、口、意也。第二十七破邪见品,破五阴假名六十二见等。

【玄】若得前意。

前云数存邻虚,论破邻虚,邻虚有无,未免二见。

【玄】六群

多论云:二人善解算数阴阳,说法论议而多欲,难途、䟦罗是也。又二人深通射道,善解毗昙而多痴,迦留陀夷、阐陀是也。又二人善音乐戏笑,说法论议而多瞋,马师、满宿是也。

不违佛所制。

六群比丘作制戒缘起,佛制二已,是六群更不再犯,故云圣人不重犯。

【玄】若下,二行。

苦无常行,是无作门。

【玄】缘中不自在,当教胜处。

八背舍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又内无色相外观色,而于缘未自在。若修八胜处,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虽然转变自在而未广普,是故更观青、黄、赤、白,皆一切处。

【玄】或总一。

以身总受

总二

以身总受心。

功德黑闇。

功德天女黑闇,女姊妹不相舍,大经喻生必有死。

常乐观察诸对治门

维摩诘,此翻净。无垢称居士,以三德立号,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归依、非归依,众生、非众生,恒、非恒,安、非安,为、无为,断、不断,涅槃、非涅槃,增长、非增长,增上、非增上。章安释云:味俗为苦,沉真为乐,沉真为苦,分别为乐,常我净等,亦复如是。又沉真为苦,大涅槃为乐,沉真为乐,大涅槃为苦,乃至增上非增上,亦复如是。问:恒与常何异?答:不从因缘为常,始终不异为恒,此等皆是二边之病,互为药病,名之为门。

即不即即

多下,一即。

【玄】尼犍性实。

计罪福苦乐,尽由前世,要必当偿,今虽行道,亦不能断。

【玄】周璞郑璞

郑重玉璞,若有得者,与其厚赐。周人闻之,规期其厚赐。周人风俗,名死鼠为玉璞。乃将诣郑,郑人笑之曰:此死鼠耳。

【玄】偷安庄老

彼云:恶魔比丘,退戒还俗,以佛法义,偷安邪典,压八万十二之高,就五千二篇之下。

泾浊渭清

本泾清渭浊。

【玄】别门就圆智。

先明次第智,此说地前;后明圆智,此说向后;或先明圆智,此说向后;次明次第智,此说地前。

【玄】圆门证别智。

或先明圆智,此说信后;后明次第智,此说住前。或先明次第智,此说住前;后明圆智,此说住后。圆次第智,义不同别。

别门说果不纵

或先明果纵,此说地前;后明果不纵,此说向后。或先明果不纵,此说向后;后明果纵,此说地前。

【玄】圆门说果纵

或先明果不纵,此说信后;后明果纵,此说住前。或先明果纵,此说住前;后明果不纵,此说信后。然圆德因果,俱从性起,并非纵横,今为分别类别纵横耳。

【玄】涅槃即生死,显四枯。

本是显四荣,言四枯者,指生死体全是涅槃,故言枯耳,或写误。

皆有门,前序中门相。

九段之文皆有三义:言门前者,指正说之前也,皆先别次圆。若正说中,如融不融门,先寄破会明圆融不融,次约经明融不融、即不即,亦先别次圆是也。序中门前正说之相者,即遍不遍,并约经文判前后,下去皆尔。

止观记具注解。

今引彼文注之,使讲习免捡。

譬如长者(佛也),多有诸牛(教也),色虽种种(随机),同共一群(理一),付放牧人(弘教),令逐水草(被机),唯为醍醐(常住),不求乳酪(人天二乘)。时放牧人,𤛓已自食(弘教者自益)。长者命终(佛灭),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抄掠(盗佛教法)。贼得牛已,无有妇女(无慈),𤛓已自食(利养)。群贼相谓:长者畜牛,唯为醍醐,不求乳酪。设何方便而得之耶(钦慕)?我等无器(非根),虽复得乳,无安置处(设复持戒,非常住本)。复共相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人天阴果)。虽有盛处,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酪酥(无定慧方便,名不知钻摇。似道尚无,况复真常)?尔时,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起见),以水多故,一切皆失(起见堕恶,失人天果)。

已上并辅行注文也。南山律师云:古者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今时愚人,竞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着,何况著文字?故大集经云: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瞋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则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已上并南山律师垂训也。且大经、大集,诫人穿凿太甚,愿熟读之。

皆须先明横竖,次明不二。

如修德境中云:心起必托缘,为心具,为缘具,为共具,为离具。当知四句求心不可得,三千亦不可得,此四横句也。又云:既横得,应一念灭生三千耶?亦灭亦不灭,非灭非不灭生三千,俱不可得,此竖也。非纵非横,亦不可得,此不二也。又辅行云:不思议境,穷实相底名竖,包十法界名横,发心上求名竖,下化名横。又上求下化名竖,依境发誓名横,安心实理名竖,六十四番名横,乃至无著入位名竖,离似三法名横。又总论一一十自相望名横,一一至极名竖,一一实相非横非竖,一切横竖俱破,即不二也。

至后二品,方可入理。

二品如前注,十二因缘品、破邪见品。

先叙昔门。

三周七喻,皆先叙昔,如譬喻品以三车叙昔大车,次开信解品以穷子叙昔付财,次开药草喻品以三草二木叙昔一地生一雨润,次开余品例之。

【玄】桷

音角。谓椽也。说文云:秦谓之椽,周谓榱,齐鲁谓之桷。

子宋反,持丝之交也。或可作总,作孔反,谓聚东也。

次二句句

多一句字。

次开章解,初释。

应云开章解释,初简字体中。

三修

三修有三,谓邪、劣、胜。劣者,世间颠倒见相续谓常,适意可悦谓乐,转动运为谓我,愚痴所覆唐无毫益。劣者,依半字教破于邪执,无常破常,无乐破乐,无我破我,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一切空无我。胜者,依佛胜教破于劣修,谓常、乐、我,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游诸觉藏欢娱受乐,具八自在无能遏绝。如是修者入秘密藏,名胜三修。

指向不异惑染

八识真同一。

不与染俱。

九识

【玄】通判三入。

入应作人

后昙无竭为说,即法身也。

论问云:昙无竭菩萨为生身?为法身?有人云:是法身。若生身者,云何能令十方佛赞,复令萨陀波仑得六万三昧?今言已断无明,必出分段等。

妙觉对住,前为二句。

住前贤贤,妙觉圣圣。

四教之文,本分四句。

四教义中,虽各具四,核名定实,只是四耳。今更引彼文示之,使此文易见。彼云:三藏者,教说无常,即是三乘;同禀入道,即是通别;为菩萨说弘誓六度,即是别;说一切种智令入佛果,即是圆。通教者,说戒定慧,岂非三藏?教道种智,岂非别教?说一切种智,岂非圆教?别教者,亦说戒定慧,亦说无生理,亦说中道一切种智也。圆教者,亦说戒定慧,亦有真空之理,亦有历别阶级法门也。是则四教四名,虽复互通,研其理实,当教立名,不可混滥。

恐文误故,故间书之。

或消云:若作渐圆、圆渐者,中间二圆,恐人作圆圆读之,故一渐以间二圆。或消云:恐玄误,故签为间之作。渐圆、圆渐更详。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乃绝妙好辞四字耳,签文少误。后汉书列女传云: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溯涛迎婆娑神,溺水死,不得尸。娥年十四,乃㳂江啼哭,昼夜不绝。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注云:娥投衣于水,祝曰:父尸所在,衣当沉。衣乃随流至一处而沉,娥遂与衣俱没。会稽典录云: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度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及,自毁其草。即后汉桓帝时也。传中作第签云有息,本桓帝,今云顺帝,读签不妨知之耳。

值佛多少?

四依品云:若有众生,于一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于恶世中,不谤是经,而不能为人分别演说;二恒正解信乐,亦不能演说;三恒受持书写,虽为他说,不解深义;四恒广说,十六分中,解一分义。

后跳即未来益相。

疏释云:师子奋迅者,或云将前之状,此表未来益相。

【玄】今题来证义。

题应作提

前来开合之义

如迹门开因合果,本门开果合因。

文误之图

<<pic>x28p0499_01.gif</pic>

如前明体,即指十妙之中中道实性。

前文云正显体者,即一实相印也,七二谛中,取中道为体;次云智妙中简,乃至十妙,一一简出正体。

释签卷第十

【玄】袖衿

衿,衣领耳,应作襟,谓心襟也。

阡陌

路也。东西曰阡,南北曰陌。

循也。谓循述。

普贤三若

若应作昧。

第五,会二品。

二应作三。

三十七品。

经有四十八品数,今则有三十九品,盖旧译。

不明行位之意。

住中圆融是圆住,行后历别是圆接别。

如观众生品,即是叹大。

经云: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譬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面像,如热时𦦨,如呼声响,乃至云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疏今通云云,譬即通、圆二教之意。

称叹文殊及净名等,即是褒圆。

经云:文殊白佛言: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此乃圆褒净名也。洎至文殊入室已,维摩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言: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乃圆褒文殊也。疏释:若以来相而来,则非善来。今文殊以不来相而来,故叹言善来。何者?若诸凡夫皆有爱见,此取相而来;若诸声闻破假入真而来,此乃曲径取偏真相而来;三藏菩萨伏结而来,取相未断;通教菩萨从体假见真,入见地,乃至入菩萨位而来,此二谛相而来;若别教初心历别三谛,入初地而来,此依三谛相而来,此等皆非不来相而来;若圆教知四不可说,即不见相,而能观中道无缘大慈,化法界众生,同来寂光,是为不来相而来也。问:来与见何殊?答:来是三智,见是五眼。一心三智,将果望因,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故言不来相而来。五眼转明,至果位时,圆见法界,故云不见相而见。

用三教如诃,目连是叹大。

前云是三教斥藏,今云叹大。经云:目连为居士说法,维摩诃云: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此乃用通教诃也。又云: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此乃用别教诃也。又云: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此乃用圆教诃也。

如诃身子是褒圆。

前云斥藏,今云褒圆,前已注。

慈悲愿行,如问疾品。

文殊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答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乃至云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当作医王疗治众疾等。

佛道品。

文殊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答言: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乃至云:示入于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疏云:十二因缘有三种道,谓烦恼、业、苦。一切非道,不出此三。何者?十界摄一切道,九皆非道,唯佛法界名为佛道。六道是有为十二因缘,三乘是无为十二因缘,不能体达是解脱,皆非佛道。若知一念十二因缘,具十界三道之理,即三如来种、三种佛性,是不思议智理,即是非道,通达佛道。又云:观此五逆因缘所生之心,即空、假、中,是无垢三昧;五逆之因,即是烦恼道、业道之非道;三途之果,是苦道之非道。最恶因果,尚通达佛道,其余理然。而无恼恚者,即是通达本无逆恶;而行逆者,即是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教无数人得出地狱;乃至通达畜生无有无明等过,即是不退三昧等。

事理殊绝,如不思议品。

疏云:不思议有二:一、明三德不思议,二、明本迹依土不思议。初有三种:一、真性,二、实慧,三、方便。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能以须弥内芥子中。有解脱者,即是真性;住此者,即是实慧。能以须弥内芥子中,即是方便。三德解脱,即理绝也。本迹依土不思议者,经云:维摩诘以神通力往东方,度三十六恒沙国土须弥灯王佛所,借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并入室中,无所妨碍,乃至断取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等。疏云:前品空室表土,但明寂光毕竟空寂。此但是法身本上不可思议,未明迹居不思议相。今用神力致座,明迹居净秽土,现不思议事。须弥、大海、地、水、火、风集在一国,示一切人。如是等事,于依报中现不思议莫测之相。

香积品,是事殊绝。

经中,维摩诘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四十二?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时维摩诘化作菩萨,往香积取饭。彼国有九百万菩萨,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是诸菩萨,皆坐其上。

入不二法门,是理外绝。

经中,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讫,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云: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疏云: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此约情悟以释也。净名杜口,是真入不二法门者,此就理释也。若就照中名不二者,即是照而双寂,亦名为入。双照二谛,名之为二,即是寂而双照,亦名为出。是则二而不二,入之与出,皆就悟论。法者,所照二不二之法也。门者,还是照二不二法,通达无滞,名之为门。

又于经初,已开常宗。

经初指纯陀品。疏云:经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开,后何所蹑?良以初请一体之佛作主亲师,一体之亲施其常命、色、力,一体之主施其常安,一体之师施其常辩,令其身内一体三宝佛性,显自他内外等无差别。上根利智,已同纯陀。为未解者,至哀叹中,开秘密藏,安置诸子,悉入其中。长寿、金刚,次第相摄;迦叶、师子等,广显佛性。若初开宗,不明佛性者,为开何义?何义为宗?

十仙

阇提首陀仙尼,迦叶须䟦陀罗等,

十功德

文对十地。

法身地。

前文又云:法身本意,若望十方,无时不然;今准此方,未施化前,乃久远未结缘者,并名法身地。

文殊承旨。

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言:彼上人者,难为酬对。乃至云: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广论因疾调伏慰喻

疏云:以三教慰喻,即为信行人;用三观调伏,为法行人。文殊问维摩诘:慰喻调伏,意在请出三教三观。若将成上室外经者,即用通教慰喻,从假入空观调伏,成上国王长者说法弹诃;若别教慰喻,从空入假观调伏,成上诃十弟子;若圆教慰喻,从空假一心三观调伏,成上弹诃菩萨。若将成下文者,通教空观,为观众生品作本;若别教假观,为佛道品作本;圆教中观,为入不二门、香积二品作本。不取三藏者,此摩诃行义也。未入室明四教者,为折伏弹诃凡夫着乐故。然经中慰喻在前,弹诃在后。经中文殊问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疏云:此用通教慰喻。又经云: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疏云:是用别教慰喻。又经云:当作医王,疗治众病。疏云:是用圆教慰喻也。调伏者,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居士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谁受病者?一切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疏云:是用空观调伏。又经云: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疏云:是用假观调伏也。又经云:彼有疾菩萨,应作是念:如我此疾,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疏云:是用中观调伏也。疏文甚广。

法界融通。

今取清凉法师文注之。彼云:法界者,统唯一真,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事理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是故理即事故,圆融不碍行布;事即理故,行布不碍圆融。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此并华严法界之大略耳。

普贤遍入

善财童子观普贤菩萨身相支节,一一毛孔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大菩萨众所共围绕。又复见彼一切刹海,种种建立、种种形状、种种庄严等。又云:普贤菩萨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佛化身云,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又,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刹海次第、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普入、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乃至云:入众生界,知众生根,教化调伏诸众生智,所住甚深大慈悲等,皆不可思议。

文殊

尔时,世尊放无数光,遍照东方十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一一世界中,各有百亿如来。彼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佛所。其大菩萨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又东方百世界亦如是,有大菩萨,名:文殊师利。又东方千世界,又东方百千世界,又东方百万世界,又东方一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说尽虚空世界。一一世界中,各有文殊师利,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本所事佛,谓:不动智。一切处文殊师利各说偈赞佛:

弥勒

善财童子白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善财入已,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阿僧祇宫殿、门闼、窗牖、阶陛、幡幢、缨络、缯带皆阿僧祇。善财童子目见其身遍在一切诸楼阁中,具见种种不思议自在境界所。弥勒初发菩提心时,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开悟,如是善根,住如是寿,在如是劫,值如是佛,乃至刹土行愿等,悉皆明见。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或见弥勒修诸妙行,成满一切诸波罗蜜;或见得忍,或见住地,或见为转轮王,或为护世,或为释天及为魔王、梵王;或见处地狱界、在饿鬼处、或畜生道,放光济度,调伏众生;或见降神母胎,诞生八相,成道乃至无量无数一切境界。于楼阁中悉皆睹见已,弥勒菩萨即摄神力,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法性如是,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又曰:有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等。

广以十义。

一、始见今见,二、开合不开合等。

高丽

音梨。汉书云:高勾丽、天竺呼此国为矩矩叱医说罗,华言鸡贵,以彼国重鸡,故以名也。勾音沟。

三论

中百十二门论

食檀羹

前已笺。

迦留陀夷。

文在下引。

意仍少别。

大经云:一切众生皆具首楞严定,首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今所引者,以通兼别故也。何者?经释众生具首楞严定,故云有五种名。若通论者,师子吼乃至般若各具五名,于理无失。虽皆无失,然五名中佛性是通,通定慧故。般若、师子吼从慧为名,金刚、首楞严从定立号,皆从强也。以彼止观中义兼三德,故云少别。

于余名生因。

前已笺。

不堕诸数

阴界

乳𮙬。

丑容反,此非也,字应作潼,经音作多贡反,又朱用反,乳汁也。

注:诃辞、问答、空声。

经中问云: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答: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维摩诘云:止!止!莫作是说。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于是阿难自惭: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又云:仍广于经者,问答诃辞,广于乳光。

阿难言:

天帝位尊,何能近此腥秽牛耶?

与汝作乳种。

种字经偈,只作乳𮙬。

蜎蠕

上渊下软

更有五偈:

偈云:我作人已来,饮乳甚大久。及在六畜中,亦尔不可数。世间愚痴者,亦甚大众多。不知作布施,后因悔无益。我乃前世时,悭吝坐抵突。复随恶知识,不信佛经戒。使我作牛马,于今十六劫。今乃值有佛,如病得医药。持我所饮乳,尽与满钵去。令我后智慧,得道愿如佛。

上下二十劫

上生天,下生人。

故净名安慰阿难。

本空声慰耳。

引经题

维摩诘经亦名不思议解脱经

【玄】七百涅槃。

七百下脱是无常三字。

华严其深。

其应作甚。

难渐中五时

时下脱竟字。

【玄】列次第众。

应云列众次第。

所谓名与色,斯是声闻宗。

经中次云:名及色异种,声闻缘觉乘,解脱唯有名,不说有形色,一切诸如来,解脱有妙色。签文不云三者,从略也。若欲知者,经云:云何名为主?所谓三种受,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如来第一常,闻无常生受,若闻法僧减,是二俱受生,是名摩诃衍,所说三受义。

无垢施女经八,声闻乃至佛记。

得无垢女经云:八声闻者,谓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须菩提、富楼那、离婆多、阿㝹楼䭾、阿难。八菩萨者,谓文殊师利、除恶菩萨、宝幢不迷、见障一切、罪观自在、辨聚不迷。此八菩萨并八声闻入城乞食。舍利弗曰:我等心住如色三昧,一切人民得闻圣谛。目犍连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一切人民有魔业等。(余六声闻各有所说。)文殊师利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城中,城门户窗壁器庄严。除恶菩萨曰:我心观察如色如是。(余六菩萨亦各有说。)时波斯匿王女得无垢见之,问舍利弗言:佛说大德智慧第一。彼智慧者,为常无常?二俱不可。(云云。)又问文殊师利曰:仁者善解如来甚深解脱。云何甚深?文殊言:实际甚深。女曰:以彼实际非实际故。如是彼智者,则非是智。文殊曰:无有言语得实际者。女曰:若无所得,则无言语。出过言语,故无所得。(云云。)女与声闻菩萨说已,诣佛所。佛记是女过阿僧祇劫作佛,号无垢笑忆念幢王如来,世界名无量净妙功德庄严无二乘众等。

【玄】已如前难。

前云各有第二法轮转。

已如前难。

破云:般若时,诸大弟子皆转教说法,应知褒贬不应在般若后。

提,谓说五戒等。

提谓经有真伪二本。隋翻经学士费长房三宝录云:宋孝武世,元魏沙门昙靖于北台撰。其文云:东方泰山,汉言岱岳,阴阳交代,故云岱岳。于魏世出,应云魏言,乃曰汉言,不辨时代,一妄也。泰山即此方语,乃以岱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也。不可具述。藏中旧录别有提谓经一卷,谓诸经语同,但昙靖加之,足五方五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大师所引者,非昙靖本。

六衰

有云:即六根为六尘所败衰,故云六衰。

不起法忍。

不者,无也。起者,生也。即无生法忍也。净名疏云:当知不起法忍,只是无生。记又云:不起只无生异名。

尔时,未有僧宝。

佛至波罗奈国,为五人转四谛法轮已,方有法、僧差别,名若提,谓长者经在奈国已前说,故无僧也。

六因

记云: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同相同缘,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为法,更相佐助,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遍因者,苦集谛下,十一遍使。报因者,行善恶因,得善恶报。是名六因也。

四缘

如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缘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又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定,从三缘生,除于缘缘;诸余心数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及缘缘;余有为法劣故,无有从于一缘生者。心心数法,从五因生,除于遍因;无漏心心数法,从二缘生,谓相应共及无障碍。

俱舍五因成性。

论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五种。言成性者,是缘种类。于六因中,除能作因,所余五因是因缘性。

五三,彼引楞伽。

文多五之一字。

十喻

如幻如焰水中月,虚空如响如干城,如梦如影如镜像,如化

方广

西域附佛法,外道名也。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龙树斥云:是邪人法。

【玄】已如前说。

前云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遥指,明文炳然。

八术

喻也。谓吐下涂身,灌鼻熏洗,丸散经合,常无常具,如笺难引。

故知仍存小教中开。

楞伽又云: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不名住慈心者。我不许弟子食肉。凡是肉者,于出家人悉是不净。今云仍存小教中开者,恐不指楞伽云开,乃指律文也。以律中开有病者食五种脂,及乳、酪、鱼、肉;若无病者,一切不得。僧祇云:不得从屠家乞肉汁。

【玄】无所间然。

论语:孔子曰:禹,吾无间然。注云: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已不能复间厕其门。今借语势,谓若不依二谛,更有何法可厕其间?

【玄】导师云何得生?

经云:权智以为父,实智以为母,一切诸导师,从此二法生。

二鸟俱游

签文写误,今录彼文,令此文易了。经中佛告迦叶: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是苦、无常等法,亦复如是,不得相离。迦叶白佛:云何是苦、无常、无我,如彼二鸟?佛言: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常,异法无常;异法是我,异法无我等(云云)。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时,咸皆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乃至无我,亦复如是(云云)。疏云:此品答前云何共圣行,婆罗迦邻提。此还举鸟以况于行,以为答问。能喻是婆罗迦邻提,所喻是双流共行。旧解不同。或言婆罗是双,迦邻是鸟。然婆罗翻为坚固,何得言双?或言娑罗是一只,邻提是一只。此乃两类,不得是双。或言娑罗一双,邻提一只(签附)。引下文云:鸟有二种:一名鸳鸯,二名邻提。此乃两类,为两双。或言娑罗翻为鸳鸯(签多引证云三字),问中问娑罗,答中言鸳鸯,类异义同,乃以鸳鸯替于娑罗。或言邻提(签误娑罗)无翻,或翻为天鹤,引第六云(加泥洹)雁鹤舍利。然汉不善梵音,只增诤竞,意在况喻。取其雌雄共俱,飞息不离,以况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而无量,呼为双流,乃名共行。问:为凡与圣共行,圣与圣共行,凡与圣共行(签作圣与凡共)?他解云:观生死无常,不识涅槃常;观涅槃常,不识生死无常。二解不明。如但识金不识鍮,但识鍮不识金,精识二物,乃是双观。苦乐、我无我亦如是。圣如是行,凡亦如是,故言共行。此不应尔,与譬相违。譬明二鸟俱游。如汝所释,一鸟极下之生死,一鸟极高之涅槃,升沉硕乖,双游不显。假令二鸟俱双,游下不游高,游高不游下,双游不成。又一家引半满约一法,双游约二法。若取生死无常,佛果是常,共为满者,两物各异,梨㮈体别,安得是满?夫双游者,观生死中有常无常,观佛果中亦常无常。取生死、涅槃两常为一双满,取生死、涅槃两无常为一双半,即是两法共起,乃曰双游。今明义皆不尔。两常俱起,乃是二雄俱飞;两无常起,乃是二雌并飞。与譬相背,双游不成。今言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槃亦尔。在下在高,双游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事理双游皆成,横竖具足,无有缺减。此中备有凡与凡共行,凡与圣共行,约人法分别俱成,故言鸟喻(已上正文)。将疏对签,文可见矣。

如前三句。

凡与凡共等三句。

【玄】𡂡

应作嗽,音朔,谓以口噏。

龙宫三本

前已笺。

微尘数品

品应作偈,签引品数亦写误。世界成就,而经中无说法品,为于明法品耳。无尽品是无尽藏耳。

中间之渐

始中终

且置藏等。

不约教论渐

或对等。

分别浅深曰对,一音普被曰并,斥夺偏小为破,融通诸法为会,教足为盈,教缺为缩,更任意消释。

更须约教。

顿、渐、不定三大纲中,虽有对、并等义,须约化法四教,教教各有顿、渐等三,如下文玄中今当教各判五味文是。

为毕定,为不毕定?

大论九十三云: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渐渐必当作佛;又闻跋致品中(大品无此品)有退、不退;又闻声闻人皆当作佛,若尔,不有应退。如法华经中说毕定,余经说有退、不退,是故今问:为毕定?为不毕定?佛答:菩萨是毕定。须菩提心以入涅槃为毕定,是故问佛:为何道中毕定?佛答:不毕定。二乘但于大乘中毕定。求佛道者有上、中、下,是故问:为初发意?为阿鞞䟦致?为后身?佛答:三种菩萨皆毕定,毕定者必当作佛。

逝多林会

感通传天神云:华严经入法界品云:逝多林园,即祇园中耳。

帝释以事曰:

句绝

【玄】三百比丘。

般若经佛记云:从是已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皆号大相。论云:施时以手举物,显示为相,故因为名。

舍利弗于法华中记。

闻应作问。彼经下文又云下,引文繁略,今捡经正之。经云: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声闻大弟子记。我等必当如释迦牟尼如来,决定不虚,无有疑也。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我等当得阿耨菩提否?文殊语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犹如枯树更生枝不?

犹如野马。

庄子曰:野马,尘埃也。郭象注云:游气也。又崔氏音义云:天地间气如野马驰也。尘埃者,崔云:天地间气蓊郁似尘埃。扬译人用庄子语喻授记事,其体不实如野马。

【玄】地土砂

脱一石字。

但有五味。

但应作俱。

【玄】及一乘。

一应作二。

声闻为下善。

云云者,缘觉为中善,菩萨为上善。若圆三善者,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有上、中、下。又从圆三开别三者,如云:菩萨声闻、菩萨缘觉、菩萨菩萨。从别三开通三,通三开藏三。若论合者,准上例说。其合

烈经文竟

烈应作列。

【玄】第百卷云:法华是秘密。

论云:般若波罗蜜法,而法华等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如大药师,用毒为药。

于密复

复下,脱深。

【玄】时节节有异。

多一节字。

故云相通。

或谓四藏,或谓四教,四义皆通。

前三如文。

秘密不定顿三

然教定体。

然应作妍。

诸四皆尔。

诸行语不语不可思议、诃责语不可思议、烦恼语不可思议、清净语不可思议,诸行音声乃至清净音声不可思议,乃至诸行多闻、清净多闻不可思议等。

佛为世尊

续云:过于三界。

地持第七。

七应作九。

十二、住摄一切位

十二住者:一、性种住,谓自性贤善,一切佛法种子在身中,离粗烦恼故。二、解行住,谓菩萨初发心来,得清净心地所有诸行,名解行住。三、欢喜住,谓种诸善根,出生菩提,离五怖畏,名欢喜住。此三住摄第一欢喜地。四、增上戒住,谓具足性戒,恶戒不行,广大哀愍,善根清净,此摄第二离垢地。五、增上意住,谓于大菩提,炽然精进,闻正法故,不惜身命,此摄第三明地。六、增上慧住,谓世俗净智,真实三昧,菩提分法,如实观察,此摄第四𦦨地。七、谛相应住,谓因菩提分法,观察真谛,功德增长,无余思惟,此摄第五难胜地。八、缘起生灭相应住,谓善能观察有因缘苦生,有因缘苦灭,无障碍智,显现在前,此摄第六现前地。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谓因上六、七、八三种慧故,开发修慧,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及一切菩提分法,非如余住。此第九住中,复有八住:一、欢喜住,二、住离恶戒垢,三、住愿增长,四、住入道,五、住入世间所作,六、住入甚深法门。此第七住,起一切佛法,满足助菩提法,次第入第八住,一向清净,此摄第七远行地。十、无行无开发无相住,此摄不动地。十一、菩萨无碍住,此善慧地。十二、最上住,此摄法云地。

第七住菩萨,即当第七远行地。

若依向对第七,本对第五,难胜地言对远行者,是第九有行,有开发住中第七住耳。论文一卷,释十一住,文相甚广,撮略以住摄位耳。

【玄】四、家释。

地论不见四家之言

先结生

应云:结先生后。

满于傍正。

满应作简。

述禀师作意

多,一作字。

【玄】最后闻常者,涅槃经。

者下脱一说字。

玄签备捡卷第四(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