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前集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忠志

【题解】

“忠志”的意思究竟为何,有不同的说法。这里解释为“如实记录”,即史家所说的“实录”。这一部分共有二十条,记载唐朝皇帝的奇闻轶事,涉及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九位君主,其中如高祖破毋端兒、骨利幹国献马、白鹊构巢、中宗三月三日赐细柳圈、寿安公主、代宗时楚州献定国宝各条,并见于正史《旧唐书》、《新唐书》或《资治通鉴》。另外一些则为正史所不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1高祖少神勇[1]。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贼号毋端兒数万。又龙门战[2],尽一房箭[3],中八十人。

【注释】

[1]高祖:即为唐高祖李渊(566—635),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隋末为太原留守,义宁二年(618)逼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建元武德。

[2]龙门:在今山西河津西北。

[3]房:箭袋。

【译文】

高祖年轻时非常勇猛。隋朝末年,曾经带领十二人打败了山贼毋端兒为首的数万之众。又在龙门一战中,射光了一袋箭,射中了八十个人。

1.2太宗虬须[1],尝戏张弓挂矢,好用四羽大笴[2],长常箭一扶[3],射洞门阖[4]。

【注释】

[1]太宗:即为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高祖李渊次子。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建成与弟元吉,得为太子,随后即皇帝位。在位二十余年,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崩,葬昭陵。虬须:卷曲的胡须。

[2]四羽大笴(gě):杆尾扎有四根羽毛的大箭。笴,箭杆。这里代指箭。

[3]扶(fu):古代长度单位,以一指宽度为寸,四指宽度为扶。

[4]门阖(hé):门扇。

【译文】

太宗长着卷曲的胡须,曾经戏耍着用胡须拉弓搭箭,他喜欢用四羽大箭,这种箭要比普通箭长四寸,可射穿门板。

1.3上尝观渔于西宫[1],见鱼跃焉,问其故。渔者曰:“此当乳也[2]。”于是中网而止[3]。

【注释】

[1]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西宫:即弘义宫。据宋王溥《唐会要》卷三〇,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七月营建弘义宫,以秦王李世民有克定天下之功,使居此宫。《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酖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据胡三省注,这里的西宫,即弘义宫。

[2]乳:这里的意思是产子。

[3]中网:半途收网。

【译文】

太宗曾经在西宫观赏捕鱼,看见鱼儿跃出水面,就问其中的缘故。渔夫说:“这是鱼儿正在产子。”太宗于是下令收网,取消了这次捕鱼。

1.4骨利幹国献马百匹[1],十匹犹骏[2],上为制名。决波者[3],近后足有距[4],走历门三限不踬[5],上犹惜之。隋内库有交臂玉猿[6],二臂相贯如连环,将表其辔[7]。上后尝骑与侍臣游,恶其饰,以鞭击碎之。

【注释】

[1]骨利幹国:古国名。敕勒诸部之一,其地在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

[2]犹:通“尤”,尤其,特别。

[3]决波(yú):据宋王溥《唐会要》卷七二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八月十七日,骨利幹国遣使朝贡,进献百匹良马,其中十匹尤为雄骏,太宗深以为奇,为这十匹马一一命名,其一为腾云白,二为皎雪骢,三为凝露白,四为玄光骢,五为决波,六为飞霞骠,七为发电赤,八为流金,九为翔麟紫,十为奔虹赤,总称“十骥”。,紫色马。

[4]距:雄鸡跗蹠骨后突出如趾的尖骨。这里指马足相应部位的尖骨。

[5]限:门槛。踬(zhì):绊倒。

[6]内库:皇宫中的府库。交臂:臂膊相交。

[7]将:以,用。表:装饰。辔:缰绳,辔头。

【译文】

骨利幹国进贡了一百匹名马,其中十匹马特别雄骏,太宗为这十匹马一一取名。名叫决波的那匹马,靠近后蹄的部位长有尖骨,奔腾起来连越三道门槛也不会失足绊倒,太宗对其尤为珍爱。隋朝皇家府库中有一件玉石雕成的猿猴,两臂相交连贯,好像连环一样,被用来装饰在辔头上。后来有一次太宗骑着决波与侍臣出游,厌恶这件装饰品,举鞭把它击碎了。

1.5贞观中[1],忽有白鹊构巢于寝殿前槐树上,其巢合欢如腰鼓[2]。左右拜舞称贺。上曰:“我尝笑隋炀帝好祥瑞[3],瑞在得贤,此何足贺!”乃命毁其巢,鹊放于野外。

【注释】

[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627—649)。

[2]合欢:这里是相聚、连结的意思。

[3]隋炀帝:即为杨广(569—618)。文帝次子。仁寿四年(604)弑父自立,改元大业;在位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祥瑞:吉祥的征兆。

【译文】

贞观年间,忽然有白喜鹊在寝殿前的槐树上搭窝,窝由两个半圆连结在一起,就像腰鼓的形状。侍臣们向太宗叩拜祝贺。太宗说:“我曾经嘲笑隋炀帝迷信祥瑞,其实真正的祥瑞在于得到贤才,这种事情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呢!”就让人将鹊巢拆掉,把白喜鹊放到野外去了。

1.6高宗初扶床[1],将戏弄笔,左右试置纸于前,乃乱画满纸,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2]。太宗遽令焚之,不许传外。

【注释】

[1]高宗:即为唐高宗李治(628—683)。太宗第九子。贞观十七年(643)册为皇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弘道元年(683)崩,葬乾陵。扶床:扶床学步,谓年幼。床,供人坐卧的器具。

[2]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译文】

高宗初学走路的时候,想要玩笔,侍从尝试在他面前放上一张纸,高宗就满纸乱笔涂鸦,纸的边角之处,笔画像是草书的“敕”字。太宗让人赶紧把纸烧掉,不许外传。

1.7则天初诞之夕[1],雌雉皆雊[2]。右手中指有黑毫,左旋如黑子,引之,长尺余。

【注释】

[1]则天:即为武则天(624—705),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太宗崩,削发为尼。高宗时,复召立为昭仪,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中宗即位,武则天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89),则天自立为圣神皇帝,改唐为周,史称“武周”。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中宗复位,武则天徙居上阳宫,去帝号,同年十一月崩。

[2]雉(zhì):野鸡。雊(gòu):野鸡鸣叫。古人认为野鸡鸣叫是一种变异之兆。

【译文】

武则天出生的那个晚上,雌野鸡都鸣叫不休。她的右手中指有黑色的细毛,向左盘卷起来就像一个黑点,拉伸开来,有一尺多长。

1.8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1],极疏大周过恶[2]。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3],“狐媚偏能惑主”[4],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5],六尺之孤安在[6]”,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注释】

[1]骆宾王(627?—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曾任临海县丞。光宅元年(684)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徐敬业(?—684):即为李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人。英国公李(徐世)长孙。武后临朝,废黜中宗,李敬业遂以复中宗位为名起兵反武则天,兵败被杀。檄(xí):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指骆宾王的名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或作《讨武曌檄》、《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

[2]周:唐朝时,武则天临朝执政,改国号周(690—704)。按,骆宾王作檄之时,武则天尚未称帝改国号周。

[3]蛾眉: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此处代指美人。

[4]狐媚:传说狐狸善以媚态迷惑人,故称“狐媚”。

[5]一抔(póu)之土: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这里代指高宗乾陵。抔,双手一掬为一抔。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崩,次年八月葬乾陵,九月李敬业扬州起兵,故称“抔土未干”。

[6]六尺之孤:指未成年的孤儿。这里特指幼小之君。《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当时中宗已废为庐陵王,迁于房州,故曰“六尺之孤安在”。

【译文】

骆宾王替徐敬业起草了一篇檄文,详细列举了大周的种种过失和罪恶。武则天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两句时,只是微笑罢了。阅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很不高兴地说:“宰相怎么能遗漏了这样的人才!”

1.9中宗景龙中[1],召学士赐猎[2],作吐陪行[3],前方后圆也。有二大雕[4],上仰望之,有放挫啼曰[5]:“臣能取之。”乃悬死鼠于鸢足[6],联其目[7],放而钓焉,二雕果击于鸢盘[8]。狡兔起前,上举挝击毙之[9]。帝称:“那庚[10]!”从臣皆呼万岁。

【注释】

[1]中宗:即为唐中宗李显(656—710)。高宗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即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被废,神龙元年(705)复位,景龙四年(710)崩,葬定陵。景龙:中宗年号(707—710)。

[2]学士:职官名。六朝时征文学之士主掌典礼、编纂、撰述诸事,通称学士;唐朝中宗时,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以象四时、八节、十二月;玄宗开元年间始置学士院,官员称翰林学士,掌起草皇帝诏命。

[3]吐陪:或为“吐蕃”之误。详本条注[10]。

[4]雕:也称为“鹫”。一种大型猛禽,视觉敏锐,飞行力强。

[5]放挫啼:吐蕃人名。详本条注[10]。

[6]鸢(yuān):这里指纸鸢,鸟状的风筝。

[7]目:网眼。这里代指捕鸟的网。

[8]鸢盘:可能指风筝上缠绕的捕鹰网。

[9]挝(zhuā):鞭、棰一类的兵器。

[10]那庚:聪明。彭向前《胡语考释四则》(《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唐中宗景龙年间曾将金城公主下嫁给吐蕃赞普赤带珠丹。引文中的‘吐陪’应该就是‘吐蕃’。‘作吐陪行,前方后圆也’,意思是出猎队伍模仿吐蕃人的方式,前面是方阵形,后面则围成圆形。放挫啼应该是吐蕃人,他建议唐中宗采取‘悬死鼠于鸢足,联其目,放而钓焉’的猎雕办法。猎获大雕后,唐中宗对放挫啼‘称那庚’,‘那庚’当为吐蕃语,具体地说,‘那庚’应该是吐蕃词语(rnan-mkhas)的音译,意思大致是‘聪慧’。”

【译文】

中宗景龙年间,召集学士们一起狩猎,出行队伍模仿吐蕃行阵,前方后圆。有两只大雕在空中飞翔,中宗抬头仰望,放挫啼说:“微臣我能猎取这两只雕。”于是在纸鸢上系着死老鼠,并和捕鸟的网联在一起,然后把纸鸢放上去,就像钓鱼一样,两只大雕果然在鸢盘上相互攻击争夺死鼠。这时有只野兔突然在马前跃起,被中宗举起挝打死了。中宗称赞放挫啼说:“聪明!”群臣齐呼万岁。

1.10三月三日[1],赐侍臣细柳圈[2],言带之免虿毒[3]。

【注释】

[1]三月三日:上巳节。汉代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2]赐侍臣细柳圈:《新唐书·李适传》:“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

[3]虿(chài):蝎子一类毒虫。

【译文】

三月三日这天,中宗赐给侍臣细柳圈,据说带上可以防范毒虫。

1.11寒食日[1],赐侍臣帖彩毬、绣草宣台[2]。

【注释】

[1]寒食日: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介之推随从重耳出亡十九年,重耳回国后为晋文公,赏赐随从出亡者,介之推逃避受封,隐于山中,晋文公下令焚山,以为可以逼迫他出来,结果介之推拒不出山,竟抱着树被烧死了。文公为示纪念,于是禁止在介之推死的那一天生火做饭,只吃冷餐。自此相沿成俗,为寒食节。

[2]毬:古时习武用的皮球,革制,以毛填充,足踢或杖击为戏。绣草宣台:不详何物。

【译文】

寒食节这天,中宗赐给侍臣帖彩毬、绣草宣台。

1.12立春日,赐侍臣彩花树[1]。

【注释】

[1]彩花树:据《太平御览》卷二〇引《唐书》,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正月八日立春,皇帝命侍臣自芳林门入,至望春宫迎春,每人赏赐一枝彩花树。

【译文】

立春这天,中宗赐给侍臣彩花树。

1.13腊日[1],赐北门学士口脂、蜡脂[2],盛以碧镂牙筒[3]。

【注释】

[1]腊日:古代于腊月祭祀祖先及百神,后来受佛教影响,以腊月八日(释迦牟尼成道日)为祭祀日,又称“腊八”。

[2]北门学士:唐高宗时诏令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参加修撰,并于翰林院草制,以分宰相之权;其人常从皇宫北门出入,故时称“北门学士”。口脂:唇膏,可防寒冻燥裂。蜡脂:应是与口脂同类的护肤用品。

[3]碧镂牙筒:镶嵌碧玉的雕花象牙筒。镂,雕刻。

【译文】

腊日这天,皇帝赐给北门学士口脂、蜡脂,盛装在碧镂牙筒里。

1.14上尝梦日乌飞[1],蝙蝠数十逐而堕地。惊觉,召万回[2],僧曰:“大家即是上天时[3]。”翌日而崩[4]。

【注释】

[1]日乌:太阳中的神鸟三足乌。

[2]万回:唐代高僧,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人。唐郑綮《开天传信记》:“兄被戍役安西,音问隔绝。父母谓其诚死,日夕涕泣而忧思也。……万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巾履之属,悉备之,某将觐焉。’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平善矣。’发书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弘农抵安西万余里,以其万里而回,故谓之‘万回’也。”另参本书3.57条。

[3]大家:亲近侍从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据《旧唐书·李辅国传》记载,唐代宗即位后,李辅国恣肆专横,有一次竟然私下里对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4]翌(yì)日:第二天。

【译文】

中宗曾梦见一只三足乌在飞,被几十只蝙蝠追逐而掉落到地上。中宗吓醒了,召见万回和尚询问吉凶,万回说:“皇上您这是要到天上去了。”第二天,中宗就驾崩了。

1.15睿宗尝阅内库[1],见一鞭,金色,长四尺,数节有虫啮处[2],状如盘龙,靶上悬牙牌[3],题“象耳皮”[4],或言隋宫库旧物也。

上为冀王时[5],寝斋壁上蜗迹成“天”字,上惧,遽扫之。经数日如初。及即位,雕玉、铸黄金为蜗形,分置于释道像前[6]。

【注释】

[1]睿宗:即为唐睿宗李旦(662—716)。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中宗李显同母弟。光宅元年(684)武后临朝,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拜李旦为司徒。景云元年(710)其子李隆基发动政变,拥其为帝。延和元年(712)禅位于李隆基(玄宗)。卒葬桥陵。

[2]啮(niè):咬。

[3]靶:刀剑等物体上便于手拿的部分。牙牌:用象牙或骨角制成的记事牌。

[4]皮:或作“鞭”字。

[5]上为冀王时:《旧唐书·睿宗纪》:“龙朔二年六月己未,生于长安。其年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总章二年,徙封冀王。”

[6]释道:佛教和道教。

【译文】

睿宗曾经查看府库,看到一条金色的鞭子,有四尺长,其中几节有虫蛀的痕迹,形状像是盘曲的龙,手把上悬着一个牙牌,上面写着“象耳鞭”,有人说这是隋朝皇家府库的旧物。

睿宗当年为冀王的时候,寝室墙壁上有蜗牛爬过的痕迹,就像一个“天”字,睿宗非常害怕,赶紧把痕迹除掉。过了几天,又出现蜗牛爬过的相同痕迹。即位以后,睿宗就雕玉、铸黄金做成蜗牛形状,分别摆放在佛、道二教的神像前。

1.16玄宗[1],禁中尝称阿瞒[2],亦称鸦。寿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也[3]。以其九月而诞,遂不出降[4]。常令衣道服,主香火。小字虫娘[5],上呼为师娘[6]。为太上皇时,代宗起居[7],上曰:“汝在东宫[8],甚有令名。”因指寿安:“虫娘是鸦女,汝后与一名号。”及代宗在灵武[9],遂令苏发尚之[10],封寿安焉。

【注释】

[1]玄宗:即为唐玄宗李隆基(685—762)。睿宗李旦第三子。韦后杀中宗,立温王,李隆基密谋起兵,杀韦氏,拥父睿宗复位。延和元年(712)受禅。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晚年倚任李林甫、杨国忠,吏治腐败,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避乱入蜀,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尊为太上皇。至德二载(757)返回长安(今陕西西安)。上元元年(760)徙居西内,抑郁而终,葬泰陵。

[2]禁中:天子居住的地方。以门户有禁,非侍卫及通籍之臣不得入内,故称。

[3]曹野那姬:据葛承雍《曹野那姬考》(《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曹国是粟特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地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唐代史书称其本土为“苏对沙那”。“野那”(yānakk)二字是汉文转写,其粟特语原意是“最喜欢的人”;曹野那姬很可能是开元年间曹国进贡的胡旋女,能歌善舞,仪态万方,得以进入后宫,受到皇帝的宠爱。

[4]出降(jiàng):公主下嫁。因帝王至尊,故称“降”。

[5]虫娘:葛承雍《曹野那姬考》:“虫娘之‘虫’或许应为‘冲’字,尽管唐音中‘虫’与‘冲’因不同声系不能通假,但在粟特人宗教节日信仰中,太阳和月亮的合日是不祥的征兆,在这一天,神灵不仅考验人们的贪婪,而且神灵使人神志模糊。所以,合日就是冲日。曹野那姬怀孕九月生下女儿,不仅按古人说法不足十月,而且这一天遇到‘月食’或‘日食’,月亮盈亏造成‘霉运’,影响人的一生不吉利,‘冲’了好日子,因而唐玄宗‘恶之’,甚至长大也因八字冲人克夫‘遂不出降’,不好嫁人。这样按照当时皇家公主信仰道教惯例,让她穿羽衣,在宫内道家坛观消灾趋吉,所以玄宗又从五行生克为出发点,弥补缺憾选择称呼她为‘师娘’。后来此事衍生传出宫廷外,人们以讹传讹,误以为是‘虫’字。”可备一说。

[6]师娘:女巫。寿安公主身着道服,主香火,故称“师娘”。

[7]代宗:即为唐代宗李豫(726—779),初名俶。肃宗长子。宝应元年(762)即位。大历十四年(779)崩,葬元陵。起居:向尊长请安问候。

[8]东宫:太子所居之宫。

[9]灵武: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灵州”:“开元二十一年,于边境置节度使,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理所。……天宝元年,又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肃宗幸灵武即位,升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

[10]尚:专指娶公主为妻。

【译文】

玄宗在宫中的小名叫阿瞒,又名鸦。寿安公主是曹野那姬所生。因为公主才九个月就出生了,所以一直没有让她出嫁。玄宗经常让她穿着道姑的衣服,主持宫中的香火。公主小名叫虫娘,玄宗叫她师娘。玄宗当太上皇的时候,有一次代宗请安问候,玄宗说:“你在东宫名声很好。”又指着虫娘对他说:“这是我女儿,你以后给她一个名号吧。”后来代宗在灵武时,让苏发迎娶了虫娘,并封她为寿安公主。

1.17天宝末[1],交趾贡龙脑[2],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3],禁中呼为瑞龙脑,上唯赐贵妃十枚[4],香气彻十余步。上夏日尝与亲王棋[5],令贺怀智独弹琵琶[6],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子于坐侧[7]。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时风吹贵妃领巾于贺怀智巾上,良久,回身方落。贺怀智归,觉满身香气非常,乃卸幞头贮于锦囊中[8]。及上皇复宫阙[9],追思贵妃不已,怀智乃进所贮幞头,具奏他日事。上皇发囊,泣曰:“此瑞龙脑香也。”

【注释】

[1]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

[2]交趾:古地名。在今越南河内西北。龙脑:龙脑树树干所含油脂的结晶,今称樟脑。(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本):“在中世纪的中国,婆罗洲樟脑有两个很流行的名称……另一个名称叫‘龙脑香’。那些从海外带来的、奇异而珍贵的物质,很容易使人们在想像中将它们与主宰大海的龙联系起来,人们将‘阿末香’叫做‘龙涎香’也是同样的道理。”

[3]波斯:古国名。波斯帝国势力极盛时,其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4]贵妃:即为杨贵妃(719—756),小字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东南)人。资质丰艳,通音律,善歌舞。初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开元年间入宫,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封贵妃。安史乱起,随玄宗奔蜀,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大将陈玄礼发动兵变,被缢死。两《唐书》均有传。

[5]亲王:即为宁王李宪(679—742)。玄宗兄长。唐李冗《独异志》卷下:“玄宗偶与宁王博,召太真妃立观。俄而风冒妃帔,覆乐人贺怀智巾帻,香气馥郁不灭。”

[6]贺怀智:唐玄宗时的琵琶高手。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天宝中,上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居宜春北院。上素晓音律,时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洞知音律。”

[7]康国:西域古国。其地在今中亚撒马尔罕以北,太宗时内附唐朝,高宗时置康居都督府。(wo)子:小狗。

[8]幞(fú)头:束发的头巾。

[9]上皇复宫阙: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载(757),长安收复,肃宗遣使奉迎玄宗还京。

【译文】

天宝末年,交趾国进贡龙脑香,好像蝉或蚕的形状。波斯人说这种香要很老的龙脑树的树干上才有,皇宫里的人都称之为瑞龙脑,玄宗只给杨贵妃一人赏赐了十枚,香气弥漫有十多步远。夏天,玄宗和宁王对弈,让贺怀智独奏琵琶,贵妃站在一边观棋。玄宗计算棋子要输了,贵妃就故意把康国的小狗放在座位旁边。小狗爬上棋盘,搅乱了棋局,玄宗非常开心。这时,微风吹来,把贵妃的领巾吹落到贺怀智的头巾上,过了好一阵,贺怀智转身的时候才掉到地上。贺怀智回家以后,闻到自己全身香气浓郁,于是就取下头巾珍藏在锦囊中。等玄宗从蜀地回到宫阙,追思贵妃,情不能自已,贺怀智就献上自己珍藏的头巾,详细陈奏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玄宗打开锦囊,流着泪说:“这是瑞龙脑的香气啊。”

1.18安禄山恩宠莫比[1],锡赉无数[2]。其所赐品目有:桑落酒[3],阔尾羊窟利[4],马酪[5],音声人两部[6],野猪鲊[7],鲫鱼并鲙手刀子[8],清酒[9],大锦,苏造真符宝[10],余甘煎[11],辽泽野鸡[12],五术汤[13],金石凌汤一剂及药童昔贤子就宅煎[14],蒸梨,金平脱犀头匙箸[15],金银平脱隔馄饨盘[16],平脱著足叠子[17],金花狮子瓶,熟线绫接靿[18],金平脱大马脑盘[19],银平脱破觚[20],八角花鸟屏风,银凿镂铁锁,帖白檀香床,缘白平䌷背席[21],绣鹅毛毡兼令瑶、令光就宅张设[22],金鸾紫罗绯罗立马,宝鸡袍[23],龙须夹帖席[24],八斗金渡银酒瓮[25],银瓶平脱掏魁织锦筐,银笊篱[26],银平脱食台盘,油画食藏[27]。又贵妃赐禄山金平脱装具玉合[28],金平脱铁面碗。

【注释】

[1]安禄山(703—757):胡人,本姓康,初名轧荦山,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玄宗时,官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天宝十四载(755)冬在范阳起兵叛乱,陷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又破潼关,陷长安。后为其子安庆绪所杀。两《唐书》有传。按,本条可与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互参。

[2]锡赉(cì lài):赏赐。锡,通“赐”。赉,赏赐。

[3]桑落酒:一种名酒,最早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赵次公注解说:“桑叶落,则菊花开之时。当桑叶落而酒熟,乃饮酒之候矣。”

[4]阔尾羊:或是因尾部阔大而命名的一种羊。窟利:一种肉制品,或为肉干。唐张《朝野佥载》:“唐天后中,尚食奉御张思恭进牛窟利,上蚰蜒大如箸。”

[5]马酪(lào):马奶酒。《汉书·礼乐志》:“师学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颜师古注解说,马酪味道类似酒,饮用也可醉人,所以称作马酒。

[6]音声人:《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7]鲊(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制品。这里泛指腌制食品。

[8]鲙(kuài)手刀子:厨师所用刀具。鲙手,厨师。

[9]清酒:滤除渣滓之后的美酒。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10](yú):同“舆”。

[11]余甘煎:一种汤剂。余甘,即余甘子,味苦回甘,故名“余甘”,主风虚热气。

[12]辽泽:今辽河中下游。

[13]五术(zhú):不详。

[14]金石凌汤:一种中药汤剂。昔贤子:应为药童名字。或因此汤剂制作复杂,需要经过训练的药童煎制。

[15]平脱:古代漆器工艺。把镂成花纹图案的金银薄叶,用胶漆贴在所制器物表面,重新上漆,加工细磨,使花纹脱露。这种工艺在唐代最盛。

[16]馄饨(hún dùn):古代食品,薄面裹肉,或蒸或煮而食之。

[17]叠子:碟子。

[18]熟线绫:一种特制丝织品。《新唐书·地理志三》:“(定州博陵郡)土贡:罗、䌷、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二包绫、熟线绫。”靿(yào):靴筒。

[19]马脑:玛瑙。

[20]觚(gu):商周时代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

[21]缘白:边缘白色。䌷(chóu):同“绸”。

[22]绣鹅毛毡兼令瑶、令光就宅张设:或因绣鹅毛毡特别之故,须令瑶、令光二人到宅铺设。

[23]宝鸡:传说中的神鸡。

[24]龙须:又叫“龙刍”,草名。茎可编席。

[25]瓮(wèng):盛酒或水的陶制器具。

[26]笊篱(zhào li):杓形漉器,一般用竹篾编成。

[27]油画食藏:油漆食盒。

[28]装具玉合:盛纳行装的玉质器具。装具,行装。合,盛物的器具,即盒子。

【译文】

安禄山所受的恩宠无人能比,获得的赏赐难以计数。御赐的种类名称有:桑落酒,阔尾羊窟利,马酪,音声人两部,野猪鲊,鲫鱼并鲙手刀子,清酒,大锦,苏造真符宝舆,余甘煎,辽泽野鸡,五术汤,金石凌汤一剂并且药童昔贤子到宅煎制,蒸梨,金平脱犀头匙箸,金银平脱隔馄饨盘,平脱著足碟子,金花狮子瓶,熟线绫接靴筒,金平脱大玛瑙盘,银平脱破觚,八角花鸟屏风,银凿镂铁锁,帖白檀香床,缘白绸平背席,绣鹅毛毡并且令瑶、令光到宅铺设,金鸾紫罗绯罗立马,宝鸡袍,龙须夹帖席,八斗金渡银酒瓮,银瓶平脱掏魁织锦筐,银笊篱,银平脱食台盘,油漆食盒。另外杨贵妃赐安禄山金平脱装具玉盒,金平脱铁面碗。

1.19肃宗将至灵武一驿[1],黄昏,有妇人长大[2],携双鲤,咤于营门[3],曰:“皇帝何在?”众谓风狂[4],遽白上,潜视举止。妇人言已,止大树下。军人有逼视,见其臂上有鳞。俄天黑,失所在。及上即位,归京阙,虢州刺史王奇光奏女娲坟云[5]:“天宝十三载,大雨晦冥[6],忽沉。今月一日夜,河上有人觉风雷声,晓见其坟涌出,上生双柳树,高丈余,下有巨石。”兼画图进。上初克复,使祝史就其所祭之[7]。至是而见,众疑向妇人是其神也。

【注释】

[1]肃宗:即为唐肃宗李亨(711—762)。玄宗第三子。天宝十五载(756),随玄宗避乱西行,至马嵬驿,分兵北上,于灵武即位。宝应元年(762)崩,葬建陵。

[2]长大:高大。

[3]咤(zhà):发怒声。

[4]风狂:疯狂。风,后作“疯”。

[5]虢(guó)州:今河南灵宝。刺史:职官名。州的行政长官。女娲坟:女娲,传说中的女皇,上古时天崩地裂,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宋王溥《唐会要》卷五九“水部员外郎”:“(天宝)十一载五月,潼关口河壖上有树五株,虽水暴长,亦不漂没,时人谓之女娲墓。”

[6]晦冥:昏暗。

[7]祝史:负责祭祀的官员。

【译文】

肃宗快到灵武附近的一个驿站,黄昏时分,有一个高大的妇人,提着两条鲤鱼,在营门前大声吵嚷,问:“皇帝在哪里?”众人认为她是个疯子,就迅速报告给肃宗,同时暗中监视她的举动。妇人说完后,停留在大树下。有一名军士逼近了细细察看,见她的胳膊上有鳞。一会儿天黑了,妇人不知去向。等到肃宗灵武即位,回到京城长安,虢州刺史王奇光向肃宗奏报关于女娲坟的事,说:“天宝十三载,有一天大雨倾盆,一片昏暗,女娲坟忽然沉没。本月一日晚上,黄河上有人听到了风雷声,天亮后看到女娲坟从水中冒起来,坟上长着两棵一丈多高的柳树,树的下方有巨石。”随奏表还有图样进呈。肃宗刚刚收复京城,就派祭祀官员前往女娲坟祭祀。到那里目睹了实际情形,众人都怀疑先前在驿站所见的那位妇人是女娲神。

1.20代宗即位日,庆云见[1],黄气抱日。初,楚州献国宝一十二[2],乃诏上监国[3]。诏曰:“上天降宝,献自楚州。神明生历数之符[4],合璧定妖灾之气[5]。”初,楚州有尼真如,忽有人接去天上,天帝言:“下方有灾,令此宝镇之。”其数十二,楚州刺史崔侁表献焉[6]。一曰玄黄,形如笏[7],长八寸,有孔,辟人间兵疫。二曰玉鸡,毛文悉备,白玉也,王者以孝理天下则见[8]。三曰谷璧[9],白玉也,如粟粒,无雕镌之迹,王者得之,五谷丰熟[10]。四曰西王母白环[11],二枚,所在处,外国归伏。五曰碧色宝,圆而有光。六曰如意宝珠,大如鸡卵。七曰红靺鞨[12],大如巨栗,赤如樱桃。八曰琅玕珠[13],二枚,逾常珠,有逾径一寸三分。九曰玉玦[14],形如玉环,四分缺一。十曰玉印,大如半手,理如鹿形,啗入印中[15]。十一曰皇后采桑钩[16],细如箸,屈其末。十二曰雷公石斧[17],长四寸,阔二寸,无孔。其一缺。诸宝置之日中,皆白气连天。

【注释】

[1]庆云:五彩祥云。也作“景云”、“卿云”。《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见,喜气也。”意思是,卿云像烟而不是烟,像云而不是云,色彩华丽,总在不停地飘动,出现卿云,会有喜事。见:同“现”。

[2]楚州:今江苏淮安。

[3]监国:古代君王外出或因其他特殊缘故,由太子代行处理国政,谓之“监国”。另据《新唐书·代宗纪》记载,上元三年(762)建巳月,肃宗病重,下诏由皇太子监国,楚州献镇国之宝,故以本年为宝应元年。

[4]历数:天道。也指帝王相继的次序。

[5]妖灾之气:指安史之乱。

[6]表:给皇帝的奏章。

[7]笏(hù):臣子上朝拿的手板,以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8]理:治,治理。此处避高宗李治讳。

[9]谷璧:古时子爵诸侯所执之玉。

[10]五谷:五种谷物。一说指稻、稷、麦、豆、麻,一说指麻、黍、稷、麦、豆。

[11]西王母白环: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七引《世本》:“舜时,西王母献白环及玦。”又《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可知这里的“西王母”,是指地处西方的古代部族。

[12]靺鞨(mò hé):靺鞨族所居之地出产的一种宝石。靺鞨族是古代少数民族,分布在今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13]琅玕(láng gān):似玉的美石。

[14]玦(jué):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

[15]啗(dàn):疑为“陷”字之误。

[16]皇后采桑钩:汉卫宏《汉官旧仪》(《汉官六种》本)卷下:“皇后春桑,皆衣青,手采桑,以缫三盆茧,示群臣妾从。”古代重视农业,当令时帝王亲耕,皇后采桑,以垂范天下。

[17]雷公石斧:传说天上雷神用石斧劈邪恶后,把石斧抡到地下来,称“雷神弃斧”,此斧叫“雷公斧”。

【译文】

代宗登基那天,天空出现五彩祥云,一道黄气直冲太阳。起先,楚州献上十二件国宝,于是肃宗下诏令代宗监国。诏书说:“上天降宝,献自楚州。神明生天道之符,完璧定妖灾之气。”献宝之前,楚州有个叫真如的尼姑,忽然有一天被人接到天上去了,天帝对她说:“人间发生灾难,就用这些宝物去镇服。”宝物一共有十二个,楚州刺史崔侁上表进献。第一件是玄黄,形状像笏板,长八寸,有孔,可以避免人间的战乱和瘟疫。第二件是玉鸡,羽毛齐备,是块白玉,帝王如果以孝治天下,这件宝物就会出现。第三件是谷璧,也是白玉,像谷粒,没有雕刻的痕迹,帝王得到它,就会五谷丰登。第四件是西王母白环,一共有两枚,白环所在的国家,外国都会归顺。第五件是碧色宝,圆形有光泽。第六件是如意宝珠,有鸡蛋那么大。第七件是红靺鞨,有大栗子那么大,颜色红得像樱桃。第八件是琅玕珠,有两颗,大小超过一般的珠子,有的直径甚至超过一寸三分。第九件是玉玦,形状像是玉环,但缺少四分之一。第十件是玉印,有半只手大小,纹理像鹿形,深陷印中。第十一件是皇后采桑钩,像筷子那样粗细,末端弯曲。第十二件是雷公石斧,长四寸,宽两寸,没有孔。另外还缺了一件。把这些宝物放在太阳底下,都有白气冲天。

礼异

【题解】

本篇共计十三条,杂记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朝觐、丧礼、用节、外交、婚礼,以及种种特别的称谓。前两条摘自汉代卫宏的《汉官旧仪》,第三条摘自《周礼·地官》。下面各条关于南北朝交聘之礼及世俗婚礼的记述尤为详尽,足资考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认为应当本自《聘梁记》、《聘北道记》二书。可能这些在唐代已经鲜为人知,故称“礼异”。

1.21西汉[1],帝见丞相,谒者赞曰[2]:“皇帝为丞相起。”御史大夫见[3],皇帝称“谨谢”。

【注释】

[1]按,本条见于汉卫宏《汉官旧仪》(《汉官六种》本)卷上:“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太常赞称:‘敬谢行礼。’宴见,侍中、常侍赞,御史大夫见皇帝称‘谨谢’。”

[2]谒(yè)者:职官名。秦汉时,谒者职掌接待宾客及赞礼。赞:唱礼。

[3]御史大夫:职官名。秦朝始置,职掌弹劾、纠察及掌图籍秘书,其位仅次于丞相;汉代,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译文】

西汉时,皇帝接见丞相,谒者唱礼说:“皇帝为丞相起立。”御史大夫觐见,皇帝只说“谨谢”。

1.22汉木主[1],缠以皓木皮[2],置牖中[3],张绵絮以障外,不出室[4]。玄堂之上[5],以笼为俑人[6],无头,坐起如生时。

【注释】

[1]木主:为死者所立木制牌位,也作“神主”。《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按,本条见于汉卫宏《汉官旧仪》(《汉官六种》本)补遗卷下:“高帝崩三日,小敛室中牖下。作栗木主,长八寸,前方后圆,围一尺,置牖中,望外,内张绵絮以障外,以皓木大如指,长三尺,四枚,缠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敛棺,以黍饭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坎中,望内,外不出室堂之上。坐为五时衣、冠、履、几、杖、竹笼。为俑人,无头,坐起如生时。”

[2]皓(hào):白。

[3]牖(you):窗户。

[4]室:宗庙的太室。

[5]玄堂:坟墓。

[6]俑:用于殉葬的木偶或陶人。

【译文】

汉朝所用神主,用白木皮缠裹,放置在窗户中,张设绵絮遮挡外面,不拿出太室之外。坟墓之上,用竹笼制作一个无头俑人,坐姿就像生前那样。

1.23凡节[1],守国用玉节,守都鄙用角节。使山邦用虎节,土邦用人节,泽邦用龙节[2]。门关用符节[3],货贿用玺节[4],道路用旌节[5]。古者安平用璧[6],兴事用圭[7],成功用璋[8],边戎用珩[9],战斗用璩[10],城围用环[11],灾乱用隽[12]。大旱用龙[13],龙,节也。大丧用琮[14]。

【注释】

[1]节:凭证。古时使臣执以示信之物,常以玉、铜、犀角、竹、木等制作。

[2]“守国用玉节”五句:《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郑玄注:“使节,使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守,掌管。国,诸侯国。都鄙,距王城四百至五百里的边邑,作为王之子弟及公卿大夫的封地。按,虎节、人节、龙节,指节之所饰形象分别为虎、人、龙者,山邦多虎故用虎节,土邦多人故用人节,泽邦多龙故用龙节。

[3]门关:门禁和关卡。符节:出入城门关卡的凭证,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各取其一,使用时相合以为验证。

[4]货贿:货物,资财。代指市商。玺节:印章。

[5]旌节:使者所持之节。节为竹,以旄牛尾作饰,为信守的象征。

[6]璧:玉器,圆形、扁平,正中有孔,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

[7]圭:长条形,上尖(或圆)下方的玉制礼器。

[8]璋:玉器。形状像圭的一半,典礼时拿在手中以示瑞信。

[9]珩(héng):一组玉佩顶端的横玉,可用作符信。

[10]璩(qú):玉环。

[11]环:璧之一种,可以用作符信,也可用作装饰。

[12]隽:通“㻪(suì)”,即“琼”,红色美玉。

[13]龙:通“珑”,祈雨时所用的刻有龙纹的玉质祭器。

[14]大丧(sāng):帝、后或其世子的丧礼。也指父母之丧。琮(cóng):玉质礼器,方柱形,也有长筒形者,中有圆孔。

【译文】

大凡使用节信,诸侯掌管国家使用玉节,大夫掌管边邑使用角节。出使山地国家使用虎节,平原国家使用人节,水乡之国使用龙节。出入门禁关卡使用符节,市商交易使用玺节,道路通行使用旌节。古时候平安无事用璧,做事用圭,如果成功了就用璋,边境军队用珩,将有战事用璩,城池被围用环,发生灾乱用琼。天有大旱,就使用珑,珑是一种祈雨的节。大丧用琮。

1.24北齐迎南使[1],太学博士、监舍迎使[2]。传诏二人骑马荷信在前[3],羊车二人捉刀在传诏后[4]。监舍一人,典客令一人[5],并进贤冠[6]。生朱衣骑马罩伞十余[7],绛衫一人[8],引从使车前。又绛衫骑马、平巾帻六人[9],使主、副各乘车,但马在车后[10]。铁甲者百余人。仪仗百余人,剪彩如衣带,白羽间为矟[11],髶发绛袍[12],帽凡五色,袍随髶色[13],以木为矟、刃、戟[14],画彩为虾蟆幡[15]。

【注释】

[1]北齐:东魏武定八年(550),权臣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史称“北齐”,承光元年(577)为北周所灭。南:南朝(420—589)。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2]太学博士:职官名。关于其职责,《唐六典》卷二十一:“(国子监)太学博士掌教文武官五品已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太学,国家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始设太学,隋唐时为国子监。监舍:职官名。即中书监、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诰、外交文书,也承担外交接待。

[3]传诏:职官名。负责传达诏旨。荷信:带着符节。

[4]羊车:皇宫内乘坐的小车。羊,驾车之马其大如羊,故名。又“羊”兼通“祥”,取吉祥之意。这里指驾驭羊车的人。《隋书·礼仪志》:“(羊车)驭童二十人,皆两鬟髻,服青衣,取年十四五者为,谓之羊车小史。驾以果下马,其大如羊。”

[5]典客令:职官名。掌管接待少数民族及诸侯来朝等事务。

[6]进贤冠:冠名。《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

[7]生:太学生。

[8]绛衫:此指身穿绛衫的直阁将军之侍从。绛,深红色。

[9]平巾帻(zé):魏晋时武官所戴头巾,因帻上平如屋顶,故名。帻,头巾。

[10]但马:又作“诞马”,没有装备乘具的马,用以备缺。

[11]矟(shuò):同“槊”,长矛。

[12]髶(èr):先驱骑马者披着头发的装束。

[13]袍随髶色:前已明言“绛袍”,此“袍”字疑为“帽”字之误。

[14]戟(ji):合矛与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5]幡:长形的旗子。

【译文】

北齐迎接南朝的使者,由太学博士和监舍担任其事。两名传诏官骑马带着符节走在前面,两名驾驭羊车的吏员提刀跟从在传诏官后面。一位监舍,一位典客令,都戴着进贤冠。十多名身着红衣、骑着马、擎着伞盖的太学生,一位身着绛衫的武官,在使节车前引导。另有身着绛衫骑着马、戴平巾帻的武官六人,协助主、副使者各自乘车,车后跟着备用的马。铁甲武士一百余人。仪仗队也有一百余人,裁剪的纸帛饰品好像衣带,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帜中间列着长矛,骑着马披着装饰的头发,身穿绛色袍服,帽子一共有五种颜色,颜色随头发而定,用木制长矛、刀、戟,用彩色绘画制成虾蟆旗。

1.25梁正旦[1],使北使乘车至阙下[2],入端门[3],其门上层题曰“朱明观”。次曰应门,门下有一大画鼓[4]。次曰太阳门,左有高楼,悬一大钟,门右有朝堂,门辟[5],左右亦有二大画鼓。北使入门,击钟磬,至马道北、悬钟内道西北立。引其宣城王等数人后入[6],击磬,道东北面立。其钟悬外东西厢,皆有陛臣[7]。马道南、近道东有茹茹、昆仑客[8],道西近道有高句丽、百济客[9],及其升殿之官三千许人[10]。位定,梁主从东堂中出,云斋在外宿,故不由上阁来。击磬鼓,乘舆警跸[11],侍从升东阶,南面幄内坐。幄是绿油天皂裙,甚高,用绳系著四柱。凭黑漆曲几坐定[12],梁诸臣从西门入,著具服博山远游冠[13],缨末以翠羽、真珠为饰,双双佩带剑,黑舄[14]。初入,二人在前导引,次二人并行,次一人擎牙箱、班剑箱[15],别二十人具省服[16],从者百余人。至宣城王前数步,北面有重席为位[17],再拜[18],便次出。引王公登献玉,梁主不为兴[19]。

【注释】

[1]梁:南朝萧衍所建立的朝代,史称“萧梁”,历时共56年(502—557)。正旦:正月初一。魏晋南北朝时,每年正旦举行朝会,各国间有时还会派出使者到贺,称为“贺正旦使”。

[2]阙:王宫或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名“观”。

[3]端门:宫殿南面正门。

[4]画鼓:涂有彩绘的鼓。

[5]辟:打开。

[6]宣城王:即为萧大器(523—551)。梁简文帝萧纲长子。中大通四年(532)封宣城王。

[7]陛臣:皇宫前夹阶而立执兵器守卫的近臣。陛,宫殿的台阶。

[8]茹茹:史书上也译为“蠕蠕”、“芮芮”。《梁书》卷五十四:“芮芮国,盖匈奴别种。魏晋之世,匈奴分为数百千部,各有名号,芮芮其一部也。”按,此即北方古族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各政权有往来,其政治中心在敦煌张掖北部,西魏时为突厥所灭。昆仑客:据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南齐书〉札记》,这里的昆仑客指的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9]高句(gou)丽、百济客:今朝鲜半岛来的使者。高句丽,也作“高丽”,古国名。百济,古国名。传说初以百家济海而立国,因以为名。

[10]升殿之官:参与朝会并可登殿的官员。《隋书·礼仪志》:“元正大飨,百官一品已下,流外九品已上预会。一品已下、正三品已上、开国公侯伯、散品公侯及特命之官、下代刺史,并升殿。从三品已下、从九品以上及奉正使人比流官者,在阶下。勋品已下端门外。”

[11]乘舆:也作“车驾”,专指皇帝乘坐的车。警跸(bì):帝王出入时清道戒严。

[12]凭:倚,靠。

[13]具服博山远游冠:冠名。具服,朝服。《资治通鉴》卷一七四胡三省注:“《五代志》:后周之制,诸命秩之服曰公服,其余常服曰私衣。隋唐以下,有朝服,有公服。朝服曰具服,公服曰从省服。”博山,器物表面雕刻作重叠山形的装饰。远游冠,冠名。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认为‘具服’与‘博山远游冠’为二物,实误。按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七‘远游冠’下,即以小注形式标明其包括‘具服远游冠’、‘公服远游冠’……‘梁为皇太子朝服,加金博山翠’清楚地说明了‘具服博山远游冠’得名之由:远游冠为朝服,同时加有金博山。”

[14]舄(xì):加木底的双层底鞋。

[15]牙箱:装牙旗的器具。班剑箱:盛班剑的器具。班剑,也作“斑剑”,饰有花纹的木剑。汉制,朝服带剑;晋代之以木,谓之班剑;南朝谓之象剑,以为仪仗。

[16]省服:即从省服,见注[13]。《隋书·礼仪志六》:“公服,冠、帻,纱单衣,深衣,革带,假带,履袜,钩䚢,谓之从省服。八品已下,流外四品已上服。”

[17]重(chóng)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席之层叠多寡分别尊卑,天子之席五重,公三重,大夫双重。

[18]再拜:连拜两拜,是较为隆重的礼仪。

[19]兴:起身。

【译文】

梁国正旦朝会,请北朝使者乘车到阙下,进入端门,门的上层题写着“朱明观”。二重门为应门,门下有一面大画鼓。三重门为太阳门,左边有一座高楼,楼上悬着一口大钟,右边是朝堂,大门开启,左右两边也有两面大画鼓。北朝使者进门后,敲击钟磬,走到马道北面、悬钟内道西北面站立。然后引导宣城王等人进门,再次击磬,在道东北面站立。大钟悬挂处外面的东西两厢,都有近臣站立。马道以南、近道以东,有茹茹和昆仑来宾,道西近道有高句丽和百济来宾,以及参与朝会的三千多名官员。众人位置站定之后,梁朝皇帝从东堂中走出来,因为斋戒在外住宿,所以不从上阁出来。击磬鸣鼓,乘舆清道戒严,侍从簇拥着皇帝走上东面台阶,在幄幕内面向南方坐下。幄幕是绿油顶,盖黑色裙幕,十分高大,用绳子系在四根柱子上。梁帝倚着黑漆曲几坐定之后,大臣们从西门进入,戴着朝服博山远游冠,冠缨末梢用翠羽和珍珠作装饰,两人一对,带着佩剑,脚着黑色双层底鞋。刚进入时,由两人在前面引导,然后两人并排随行,后面有一人托着牙箱和班剑箱,另外二十人身着省服,后面跟随着一百多人。到宣城王之前几步远的地方,北面设置着重席,为行礼的位置,行再拜礼,然后依次退出。又引导王公上前献玉,梁朝皇帝不用起身答谢。

1.26魏使李同轨、陆操聘梁[1],入乐游苑西门内青油幕下[2]。梁主备三仗[3],乘舆从南门入,操等东面再拜,梁主北入林光殿[4]。未几,引台使入[5]。梁主坐皂帐,南面。诸宾及群官俱坐定,遣中书舍人殷灵宣旨慰劳[6],具有辞答。其中庭设钟悬及百戏[7]。殿上流杯池中行酒具[8],进梁主者题曰“御杯”,自余各题官姓之杯,至前者即饮。又图像旧事[9],令随流而转,始至讫于座罢,首尾不绝也。

【注释】

[1]李同轨(499—546):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东南)人。学综诸经,兼通佛学。魏天平年间,转中书侍郎;兴和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梁。陆操:字仲志,代(今山西大同)人。早以学业知名,仕魏,兼散骑常侍出使梁朝。聘:访问,出使。按,正史没有记载李同轨、陆操同时聘梁的事。

[2]乐游苑:此乐游苑在润州,其地今属江苏南京。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上元县”:“覆舟山,在县东北一十里,钟山西足地形如覆舟,故名。宋元嘉中改名玄武山,以为乐游苑。”

[3]梁主:即为梁武帝萧衍(464—549)。萧衍长于文学、乐律、书法,沉溺佛教,其国境内遍布佛寺,其人号“皇帝菩萨”,四次舍身同泰寺出家,身穿法衣为僧众执役,每次都须群臣苦劝,并以重金赎身才返回皇宫;太清二年(548)侯景叛乱攻入建康,武帝被囚禁而死。三仗:即勋仗。仗,仪仗。《新唐书·仪卫志上》:“凡朝会之仗,三卫番上,分为五仗,号衙内五卫。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皆服鹖冠,绯衫夹。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服绯裆,绣野马。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

[4]林光殿:在乐游苑内。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〇:“(上元县)乐游苑,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起正阳、林光等殿。”

[5]台使:南朝对朝廷使者的称呼。台,台城,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

[6]中书舍人:职官名。见1.24条注[2]。

[7]钟悬:即“宫县(xuán)”,古代乐器的悬挂形式根据地位高低而有不同,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室四壁,故称“宫县(县,悬挂)”。百戏:对各种散乐、杂技的通称,如扛鼎、吞刀、爬竿、履火、耍龙灯之类。

[8]流杯池中行酒具:即所谓“流觞曲水”。古时每逢三月上巳日,在水滨集会宴饮,祓除不祥。后来相沿成俗,人们常于佳日在曲折回环的水边宴集,在上水处放置酒杯,杯随水流,停于何人面前,其人即取杯而饮。

[9]图像: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作“图象”,且云:“从前后文可知,此‘图象’乃模仿义,这种用法极少见,但其得义理据较清楚:‘图’与‘象’均有模仿义,二者组合,乃同义复合。”

【译文】

魏朝使者李同轨、陆操出访梁朝,进入乐游苑西门内青油幕下。梁朝皇帝排列勋仗,乘坐銮舆从南门进入,陆操等人站在东面行再拜礼,梁朝皇帝向北进入林光殿。不一会儿,引导台使进殿。梁朝皇帝在黑色的帷帐中,坐北朝南。各位嘉宾及百官都已坐定位次之后,派中书舍人殷灵宣谕圣旨,慰问大家,都有言辞答谢。殿的中庭设有钟悬和各种散乐杂技。殿上流杯池中漂流酒杯,进奉皇帝饮用的写着“御杯”二字,其余题写官员某姓的杯子,到了各自面前就端起来饮掉。又仿效前人的做法,让酒杯随着水流而移转,从开头一直到末座,首尾不绝。

1.27梁主常遣传诏童赐群臣岁旦酒、避恶散、却鬼丸三种[1]。

【注释】

[1]传诏童:出入宣谕诏旨的侍童。岁旦酒:椒酒、柏酒。辟恶散:药名。或为“敷于散”,详下注引文。辟恶,避除邪恶。散,研成细末的药。按,关于本条记载,可另参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天医方》序云:江夏刘次卿见鬼。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日,家师以一丸药绛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此药,至所见诸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

【译文】

梁朝皇帝经常派遣传诏童赏赐群臣岁旦酒、避恶散和却鬼丸这三样东西。

1.28北朝婚礼[1],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2],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聓为戏乐[3],至有大委顿者[4]。

【注释】

[1]北朝:自北魏一统北方至杨坚建隋(386—581),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合称“北朝”,与南朝(宋、齐、梁、陈)对峙。

[2]拜阁:即拜门,指新婚夫妇回拜岳家。

[3]聓(xù):同“婿”,女婿。

[4]委顿:颓丧,疲困。

【译文】

北朝的婚礼,用青布帐幕作为新房,安设在大门内或门外,叫做青庐,新人就在这里交拜成婚。去女家迎娶新娘的时候,夫家带领一百多人,或十几个人,根据男方家境可奢可俭,围着婚车一起大喊:“新娘子,快出来!”一直喊到新娘子上车才罢。女婿拜门这一天,女方亲戚、来宾中的妇女都聚集在一起,各自手拿棍子敲打新女婿闹着玩,以致有的新郎官被弄得疲惫不堪。

1.29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1],甲因气绝。论当鬼薪[2]。

【注释】

[1]复:通“覆”,覆盖。

[2]鬼薪: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因其最初为宗庙采供柴薪而得名,刑期一般为三年。《史记·秦始皇本纪》:“尽得毐等……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

【译文】

法律规定:有甲娶妻,乙和丙一起戏弄甲,旁边有个柜子,乙和丙假称这是监狱,抬起甲放进柜子里,盖上柜盖,甲因此被闷死了。判定乙、丙应当处以鬼薪之刑。

1.30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1],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2],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聓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3]。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4]。妇入门,舅姑以下[5],悉从便门出[6],更从门入,言当躏新妇迹[7]。又妇入门,先拜猪樴及灶[8]。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9]。又娶妇之家,弄新妇[10]。腊月娶妇,不见姑。

【注释】

[1]臼(jiù):舂米的器具。

[2]枲(xi):麻,纤维可织布。

[3]黍臛(huò):杂以黍米的肉羹。黍,黍子,去皮后叫黏黄米。

[4]蔽膝:用以护膝的围裙。

[5]舅姑:夫家的父母,俗称公公、婆婆。

[6]便门:正门之外的小门。

[7]躏(lìn):踩,踏。

[8]猪樴(zhí):猪圈。这里指猪栏神。樴,小木桩。

[9]纽:器物上可以提携或系带的部分。

[10]弄:戏弄。

【译文】

近代婚礼,到了迎接新娘的时候,在石臼里装三升粟米,用一张席子覆盖井口,三斤麻塞住窗户,三支箭放在门上。新娘上车,新郎骑着马环绕婚车三圈。女儿出嫁之后的第二天,女家要煮肉粥。新娘上车前,用围裙遮住面部。新娘进入夫家大门,自公婆以下的家人都要从旁开的小门走出去,再从大门进来,说是应该踩踏新娘的足迹。新娘进门之后,先要拜猪栏神和灶神。娶亲时,夫妇要对拜,或一起给铜镜拴结镜纽。另外,娶亲的人家,要闹洞房捉弄新娘子。腊月娶亲,新娘不见婆婆。

1.31婚礼纳彩[1],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2],九事皆有词[3]: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取其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注释】

[1]纳彩:古代婚制,男方在媒人通辞得到允准之后,具送求婚礼物,称为“纳彩”。《隋书·礼仪志》:“后齐聘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皆用羔羊一口,雁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2]合欢:又名“夜合欢”、“合昏”,植物名。其叶夜间成对相合,象征男女相爱和睦。嘉禾:长势茁壮的稻禾,古时以之为吉祥的象征。阿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五:“(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九子蒲:植物名。婚礼用之,意寓多子。双石:形状颜色相近的一对卵石。长命缕:端午节时,结成各种形状用以避邪的五彩带。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

[3]词:言辞,寓意。

【译文】

婚事彩礼,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这九样东西各有含义:胶、漆,寓意结合牢固;绵絮,寓意情意温柔;蒲、苇,寓意双方能屈能伸相互包容;嘉禾,寓意共享幸福;双石,寓意两情坚贞不渝。

1.32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正月进箕帚、长生花[1]。立春进春书[2],以青缯为帜[3],刻龙像衔之,或为虾蟆。五月进五时图、五时花[4],施帐之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注释】

[1]箕帚(ji zhou):扫除用的工具。长生花:花名。可入药。

[2]春书:春帖子。类似现在的贺年片。

[3]青缯(zēng)为帜:指制作春幡。缯,丝织品。古时于立春那天挂春幡,以象征春的来临。或是剪彩做成小旗,插在头上,或挂在树枝上为戏。

[4]五时: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

【译文】

北朝妇女,常常在冬至那天送鞋袜和靴子。正月里送箕帚、长生花。立春那天送春书,用青缯制作春幡,用木雕的龙像或是虾蟆衔着。五月送五时图、五时花,装饰在帷帐上面。这一天,还送长命缕和宛转绳,都编织成人像带着。夏至那天,送扇子和胭脂袋。这些东西都各有寓意。

1.33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1],于皇太子言“殿下”[2],将言“麾下”[3],使者言“节下”、“毂下”[4],二千石言“阁下”[5],父母言“膝下”[6],通类相言称“足下”[7]。

【注释】

[1]陛下:对天子的尊称。天子必有近臣执兵器列于陛侧,臣子觐见时不能直接指称天子,呼在陛下者,因卑而达意于至尊。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2]殿下:殿阶之下。用作对帝后、帝妃及太子、公主、亲王的敬称。

[3]麾(hui)下:对将帅的敬称。麾,指挥军队的旗帜。

[4]毂(gu)下:亦属敬称。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代指车辆。

[5]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其中又分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阁下: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

[6]膝下:人年幼时,常依于父母膝下承欢,后来“膝下”就用作尊呼父母,以避免直接指称。

[7]足下:战国时,多称君主为足下,后用作平辈之间的称呼。

【译文】

秦汉以来,对天子尊称“陛下”,对皇太子尊称“殿下”,对将军尊称“麾下”,对使者尊称“节下”、“毂下”,对二千石官员尊称“阁下”,对父母尊称“膝下”,平辈之间相互称呼“足下”。

天咫

【题解】

“天咫”一词,出自《国语·楚语上》:“子晳复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右尹子革侍,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是其言可以惧哉!’”韦昭解释说:“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认为:“韦昭训咫为少,实误。咫亦则也。二字音近,古可通……天咫即天则、天道之意,引申之,则又可作天庭、天阙解。本篇全记天事,故以为名篇。”本篇共计六条,或为月桂、蟾蜍,或为须弥阎扶,或曰一行大师掩北斗,或是上帝乐神藏鼻息,或是斤凿修七宝之月,如是等等,都是关于月亮、星辰、天神的奇异传说。

1.34旧言月中有桂[1],有蟾蜍[2]。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3],下有一人常斫之[4],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5]。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

[1]桂:木犀科植物。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又称“木犀”、“桂花”。

[2]蟾蜍:《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张衡《灵宪》:“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3]月桂:这里指月中的桂树。

[4]斫(zhuó):砍。

[5]西河:地名。或今陕西韩城,或今山西汾阳,不确定。

【译文】

传说月中有桂树,有蟾蜍。以前的传奇录异的书上说,月中桂树有五百丈高,树下有一个人不停地砍伐,树的创口随砍随即愈合。砍树的人姓吴,名刚,是西河人。他学仙时犯了错,所以被罚去砍树。

1.35释氏书言[1],须弥山南[2],有阎扶树[3],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4]。

【注释】

[1]释氏书:佛经。释氏,即“释迦氏”之略称。

[2]须弥山:意译为妙高山,因为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故称“妙”;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由旬,古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山形上下皆大,中腰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佛教的空间观念里,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大山四周的半空中巡行;在须弥山脚下周围布满海水,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在海水当中有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孙悟空的老家)、南赡部洲(人类生活的地球即处此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其外围则有铁围山。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在一起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中又包括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即宇宙间无数世界。

[3]阎扶树:《长阿含经》卷一八:“阎浮提有大树王,名曰阎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阎扶,也作“阎浮”。

[4]差:略微,颇。

【译文】

佛经上说,须弥山的南边有阎扶树,月亮经过的时候,树影就映入月中。也有一种说法,说月中的蟾蜍和桂花树,是大地的影子;空白的地方,是水的影子。这个说法比较接近。

1.36僧一行[1],博览无不知,尤善于数[2],钩深藏往[3],当时学者莫能测。幼时家贫,邻有王姥[4],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5],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6]:“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7],乃命空其室内,徙大瓮于中,又密选常住奴二人[8],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后[9],果有群豕至[10],奴尽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于六一泥[11],朱题梵字数十[12],其徒莫测。诘朝[13],中使叩门急召[14]。至便殿[15],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16],是何祥也[17]?师有以禳之乎[18]?”一行曰:“后魏时[19],失荧惑[20]。至今帝车不见[21],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妇匹夫,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22],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23]?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24],慈心降一切魔[25]。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也。

【注释】

[1]僧一行(683—727):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唐代高僧,科学家。二十一岁入嵩山为僧,师事普寂,法名一行。其人博览经史,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开元五年(717)应召至长安,后受命改造新历,和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实测天文,著有《开元大衍历》。开元十五年(727)圆寂。唐玄宗为制碑文。

[2]数(shù):术数。指天文、历法、占卜之类。

[3]钩深:探索玄奥。藏往:记住过去。

[4]姥(mu):年老的妇女。

[5]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

[6]戟(ji)手:以手叉腰。《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杨伯峻注:“以手叉腰如戟形,今人怒骂时犹有作此状者。”另有一种说法,伸出食指指着对方骂,手形像戟,故称“戟手”。

[7]浑天寺:寺名。浑天,古人认为天地形状像鸡蛋,天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包裹大地犹如蛋包黄,故曰浑天。一行在前人基础上,创制出了水运浑天仪。

[8]常住奴:佛寺中的奴仆。佛家把寺舍、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粮食等,统称为“常住”。

[9]酉(you):十二地支的第十位。用以计时,指下午五时至七时。

[10]豕(shi):猪。

[11]六一泥:道家炼丹封炉用的泥。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第四”:“(第一之丹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礜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

[12]梵(fàn)字:古印度文字。

[13]诘朝(zhāo):这里指第二天早晨。

[14]中使:皇宫派出的使者,通常为宦官。

[15]便殿:正殿以外的别殿,帝王休憩游宴之所。

[16]太史:职官名。史官之长,负责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17]祥:吉凶的征兆。

[18]禳(ráng):祈祷以求消除灾祸。

[19]后魏:南北朝时期的魏朝(北魏)。为与三国时期曹魏相区别,故称“后魏”。

[20]荧惑:火星别名。因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名。

[21]帝车:北斗。

[22]陨(yun):降落。

[23]枯:枯骨。系:拘囚。这里指囚犯。

[24]瞋(chēn)心:佛教术语。怨恨的意念。瞋,发怒。

[25]魔:佛教术语。魔障,魔王所设的障碍。

【译文】

高僧一行,博览群书,无所不知,尤其擅长于术数,深研奥秘,遍知古往之学,当时的学者都不知道他的学问究竟深到何种程度。一行小时候家里贫穷,邻居王姥先后接济他几十万钱。开元年间,一行受到玄宗的器重赏识,所说的话没有不被采纳的,他总想着要报答王姥。不久,王姥的儿子犯了杀人罪,案子还没有了结,王姥拜访一行,向他求救,一行说:“您如果要金银布帛,我会十倍地酬报。可是英明的皇上按法办事,我难以向他请求,怎么办呢?”王姥叉手大骂说:“认识你这个和尚有什么用!”一行跟随在王姥身后,一再表示歉意,王姥最终也没有回头。一行心里盘算,浑天寺里有几百名工匠,就让他们把房子腾空,然后搬进去一口大瓮,又秘密挑选了两名奴仆,交给他们布袋,吩咐说:“在某坊的某个角落有一处废弃的园子,你们进去潜伏在园中等候,从中午到黄昏,会有什么东西进园,总数是七,一定要全部抓住,少一个我就打你们。”两个奴仆按吩咐去了。到了酉后,果然有一群猪进了园子,两人把七只猪全部捕获就回来了。一行非常高兴,让他俩把猪放进大瓮里,用木盖子盖上,用六一泥封严实,又用红笔在上面写了几十个梵字,他的徒弟完全弄不明白。第二天早晨,中使敲门说皇上紧急召见。到了便殿,玄宗迎上前问道:“太史上奏说昨天晚上北斗星没有出现,这是什么征兆?大师有办法禳解吗?”一行说:“后魏时,火星曾经消失不现。如今北斗星又不出现,这是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上天在严厉地警告陛下啊。平民百姓不能安生,就会有霜冻和大旱,用大恩大德进行感化,才能消除灾祸。最能感动上天的,大概是在收葬枯骨和释放囚犯吧?佛家认为瞋心会毁掉一切善行,慈悲能降伏一切魔障。依微臣愚见,不如大赦天下。”玄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天晚上,太史上奏说北斗七星已经出现了一星,总共过了七天,七星全部重现。我觉得这件事情颇为离奇,但是众口广为流传,只得记录下来。

1.37永贞年[1],东市百姓王布[2],知书,藏镪千万[3],商旅多宾之[4]。有女,年十四五,艳丽聪悟,鼻两孔各垂息肉[5],如皂荚子[6],其根如麻线,长寸许,触之,痛入心髓。其父破钱数百万治之,不差[7]。忽一日,有梵僧乞食[8],因问布:“知君女有异疾,可一见,吾能止之。”布被问大喜,即见其女。僧乃取药,色正白,吹其鼻中。少顷,摘去之,出少黄水,都无所苦。布赏之百金,梵僧曰:“吾修道之人,不受厚施[9],唯乞此息肉。”遂珍重而去,行疾如飞。布亦意其贤圣也。计僧去五六坊,复有一少年,美如冠玉[10],骑白马,遂扣其门曰:“适有胡僧到无[11]?”布遽延入,具述胡僧事。其人吁嗟不悦,曰:“马小踠足[12],竟后此僧。”布惊异,诘其故。曰:“上帝失乐神二人,近知藏于君女鼻中。我天人也,奉帝命来取,不意此僧先取之,当获谴矣[13]。”布方作礼,举首而失。

【注释】

[1]永贞:唐顺宗李诵年号(805)。

[2]市:市肆。唐都长安,当皇城南面朱雀门,有一条宽阔的南北通衢朱雀门大街,万年县和长安县以此街为界;万年县管辖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管辖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3]镪(qiǎng):成串的钱。

[4]宾:礼敬。

[5]息肉:因黏膜异常而形成的肉瘤。

[6]皂荚:又称“皂角”,植物名。落叶乔木,多刺,开黄色小花,结实成荚。

[7]差(chài):“瘥”之古字,病愈。

[8]梵僧:印度僧人。

[9]施:报酬,恩惠。

[10]冠玉:装饰在帽子上的美玉,多用以比喻美男子。冠,帽子。

[11]胡:古代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少数民族为胡,也泛指外国。

[12]踠(wò):扭伤筋骨。

[13]谴:责罚。

【译文】

永贞这一年,长安东市百姓王布,读过书,家里非常富有,过往的远方客商都很礼敬他。王布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美丽聪慧,只是两个鼻孔各长了一条形如皂荚的息肉,息肉的根部像条麻线,约有一寸长,一旦触碰,痛入骨髓。王布花了几百万钱,也治不好。忽然有一天,一位印度和尚前来化斋,趁便对王布说:“我知道您女儿得了怪病,让我看看,我能治好这个病。”王布被他这么一说,非常高兴,马上让女儿出来见面。和尚取出一种纯白色的药末,吹进女孩鼻孔里。不一会儿,就摘掉了息肉,鼻孔里流出少量黄水,一点儿也不觉得疼痛。王布赏给和尚一百金,和尚说:“我是修道的人,不接受丰厚的财物报酬,只求这两块息肉。”于是把息肉珍藏好,健步如飞地离开了。王布猜想这和尚肯定是个圣贤人物。估计梵僧走过了五六条街道,这时又来了一位貌美如玉的青年男子,骑着白马来敲王布的门,问道:“刚才有没有一个外国和尚来过?”王布赶紧请他进屋,详细讲述了刚才发生的事。那美男子长吁短叹,很不开心,说:“我的马轻微扭伤了蹄子,到底是落在这和尚的后面了。”王布很吃惊,就问其中的缘故。美男子说:“上帝走失了两位乐神,最近才知道藏在您女儿的鼻孔里。我是天上的神仙,奉上帝之命来捉拿他们,想不到这和尚先取走了,我会受到责罚的。”王布正向他行礼,抬起头,美男子就不见了。

1.38长庆中[1],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2],见林中光属天如匹布[3]。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尝说此事[4],忘人姓名。

【注释】

[1]长庆:唐穆宗李恒年号(821—824)

[2]玩:观赏。

[3]属(zhu):连接。

[4]工部:中央官制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隋代始设,历代相沿,长官为工部尚书。员外郎:官名。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此官可以用钱捐买,故常用“员外”指称有钱有势的豪绅。张周封:字子望,曾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成都)从事,著有《华阳风俗录》一书,已佚。在《酉阳杂俎》一书中,张周封其人一共出现了八次,本条之后,又见于8.29条、15.13条、15.28条、17.35条、17.43条、19.23条、x2.12条。

【译文】

长庆年间,有人在八月十五晚上赏月,看见树林中有一道光束直射夜空,就像布匹一样。那个人钻入树林里看个究竟,见到一只金背的虾蟆,怀疑就是月中的那只蟾蜍。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说过这件事,只是忘了那人的姓名。

1.39太和中[1],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2]。扪萝越涧,境极幽夐[3],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4],忽觉丛中鼾睡声。披蓁窥之[5],见一人布衣,衣甚洁白,枕一襆物[6],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7]?”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8]?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襆,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9],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与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注释】

[1]太和:亦作“大和”。唐文宗李昂年号(827—835)。

[2]常:通“尝”,曾经。秀才:唐代科举有秀才科,后世逐渐废去,仅用作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则专门用来称呼府、州、县学的生员。嵩山:在河南登封境内,为五岳名山之中岳。

[3]幽夐(xiòng):幽深。夐,深远。

[4]徙倚:徘徊,逡巡。

[5]蓁(zhēn):丛生的荆棘。

[6]襆(fú):同“幞”,衣包,包袱。

[7]官道:官府修筑的路,大路。

[8]七宝:佛教术语。所指或为七种珍宝,或为七种王宝。这里指七种珍宝: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牟呼羯婆(砗磲),六遏湿摩娑(玛瑙),七赤真珠。

[9]玉屑饭:仙人的食物。玉屑,玉的碎末。《汉书·郊祀志》:“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译文】

大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忘了他的姓名,曾经和一位姓王的秀才游览嵩山。他们攀援藤萝,越过山涧,所到之处,幽深隐僻,因而迷路了。天快黑了,他们还找不着方向,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忽然听到丛林中有打鼾的声音。拨开荆棘偷偷察看,只见一个人身穿洁白的布衣,枕着一个包袱,睡得正香。两人便叫醒他说:“我们偶然走到这里,迷路了,您知道大路朝哪里走吗?”那人抬头扫了一眼,没有答话,又睡了。两人再三地喊他,那人才坐起身,扭头对他们说:“过来吧!”两人于是走上前去,并问他来自何方。那人笑着说:“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种宝物合成的吗?月亮的形状像个圆球,月亮上的阴影,是由于日光照在它表面凸起的地方而造成的。常有八万二千人修凿月亮,我就是其中之一。”说着解开包袱,里面有斧头和凿子等工具,还有两团玉屑饭,那人把玉屑饭送给两人,说:“你们分吃了玉屑饭,虽然不能够长生不老,但可以一辈子不生病。”说着站起身来,给两人指了一条小路:“只要顺着这条路走,自然会走到大路上去。”说完人就不见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