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六

释入应知胜相胜语第三

论曰。如此已说应知相。入应知相云何可见。多闻所熏习依止。非阿梨耶所摄。如阿梨耶成种子。正思惟所摄似法似义所生。似所取物有见意言。

释曰。如此等应知相如应得入。显示此故入应知相。多闻熏习为依止者。谓大乘法所熏身故。非阿梨耶所摄者。谓对治阿梨耶识故。如阿梨耶识成种子者。如阿梨耶识为染法因。此为净法因亦尔。故正思惟所摄者。谓正思惟自性故。似法似义所生者。谓为法义相而生故。似所取物者。谓如色等体故。有见者亦似见体故。即是成立相及见二识。

论曰。于中何人能入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故。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故。一向信解善集善根故。善满足福智资粮诸菩萨。

释曰。何人能入应知相者。如此相类中。若入所有方便。今当显示。大乘多闻所熏者。为离声闻乘等多闻故。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者。过数量诸佛出世皆得现前亲近故。一向信解者。于大乘中决定信解。不为恶知识之所动坏故。即此次前所说三因缘中。善集善根故。名为善集福智资粮菩萨。复次福智资粮云何得次第满足。由因力善友力思惟力依持力故。于中前二句为二力。如其数应知彼正思惟力即是一向信解。此以大乘熏习为因。此一向信解即是修行正行。由修行正行故则得聚集善根。由此正思惟力故得善具足福智资粮。有此次第由此善具足福智资粮故。得入菩萨初地。此是依持力。

论曰。于何处入即于彼有见似法及义意言。大乘法相所生中故。

释曰。入如是相此入行相。今当显示。意地分别名意言。此意言种类以大乘法为因生故。大乘法相所生者。攀缘所说法故。

论曰。信解行地中。见道中。修道中。究竟道中。一切法唯识随闻信解故。如理通达故。对治一切障故。无障碍故。

释曰。何处得入于信解地中得入。由但闻一切法唯有识。即起增上信解名为得入故。于见道中得入。今当显示。如理通达者于意言分别中。如理通达故。云何如理通达。非法非义无能取无所取。若如此名通达意言分别故。于修道中得入。今当显示。对治一切障故者。观此意言非法非义无能取无所取时。能对治一切障。此名修道中得入。究竟道中得入。今当显示。无障碍故者。住最清净智处故。最微细障灭故。名究竟道中得入故。

论曰。何缘得入善根力持故。三种练治心故。灭除四处故。法义为所缘故。奢摩他毗钵舍那常修正修无放逸等故。无量世界中无量人道众生。刹那刹那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第一练治心。

释曰。何缘得入。如所说善根力持等有八处相应。于中若常修者一切时作故。善修者恭敬作故。若作如此相类即是不放逸。于中对治三种退屈心故。有三种练治心。菩萨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甚深宽大难可证得心则退屈。为对治此故。有第一练治心云云。又云云故有第二练治心。

论曰。由专心故能行施等诸波罗蜜。我已得此专心。由此故我修诸波罗蜜当得圆满。不足为难。是为第二练治心。

释曰。由此意故施等波罗蜜即得现行者。于中意者谓信及欲。菩萨于波罗蜜中。信知实有故功德故。可得故。此是菩萨信。由信故喜乐修行名欲。菩萨得此信欲意故。修行六波罗蜜。进趣圆满不以为难。

论曰。虽彼有碍善者善法具足已。即于死时随所念欲一切具足身。彼时得生。况我此最胜善无碍善。于彼时一切具足何为不得。是名第三练治心。此中有偈。

在于人道中  无量诸众生

念念得菩提  故除退屈心

善心人专意  能行布施等

胜人得此意  亦能行施等

善人于死时  随心得果报

既有灭位善  果报云何无

释曰。复次菩萨于诸佛甚深宽大言教中。起推寻时作思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可证得。一刹那心断已乃得即生退屈。为对治此故修第三练治心。况我此最胜善者。况我于一切十地中。善具足福智资粮故。无障碍善者。谓心烦恼微细难破。如金刚三摩提能破此障。此三摩提后出离一切障碍。依止转已。于此云何不得。此显出离障碍。与死无异故。一切具足者。谓得一切种智故。善根力持故。三种练治心者。善根不薄少故。菩萨由有此力。则能三种练治心令不退屈。于中第二练治心如所练治今当显示。由此念故离诸障碍。悭等波罗蜜障无故。满足波罗蜜不以为难。由此满足故得成菩提。第三练治心。今当显示。于中有碍善者谓世间善故。名为有碍善。我此无碍善。此善不得成佛无有是处。此义以偈显示。偈言故除退屈心者。谓不令下劣心得住。云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心者。谓非恶无记心故。由有无记施故。如有人散漫心行施。外道等以不善心行施。又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善最胜胜人得此意。亦能行施等者。于中得专心时。有如是相。能修施等六波罗蜜。谓得灭悭等障碍心。胜人者最上故。谓诸菩萨。施等者。谓摄取戒及智波罗蜜等。随心得果报者。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果报故。灭善者灭障碍故。果报云何无者。谓得佛身故。

论曰。远离声闻辟支佛思惟故。思惟则灭。于大乘中一切疑无疑故。邪意及疑则灭。于闻思法中离我我所执故。法执则灭。现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别故。则灭分别。此中有偈。

安立及自住  所有现前相

一切不分别  智人得胜觉

释曰。此中论本为显四处灭故。于中灭思惟者谓灭声闻等思惟故。邪意及疑灭者。谓于大乘甚深宽大法中。邪意及疑应灭除故。邪意者诽嫌意及心动摇。惑者疑心故。一切疑无疑故者。于此大乘中为安立法相故。说有三性。所谓一切法无性无生无灭。本来静寂自性涅槃。如是等一切法无所有门。此就分别性故。若说幻焰梦光影像响水月变化。此就依他性故。若说真如实际无相第一义法界空等门。此依成就性故。于此诸法中一切邪意及惑不生故。于闻思法离我我所执故者。此中为显除灭法执故。灭除法执者。谓于法中若闻若思。乃至不令我我所得入故。现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别故者。谓行者修无分别智时。在正思惟位。灭此等一切寂静心分别也。于现前住色等及静心所有安立骨锁等。于此一切所缘相中。不念不分别时。名入无分别方便。若分别则不得入。此现前安立偈者。为显最后灭义故。

论曰。因何入云何入。闻熏习所生正思惟所摄故。似法及义。显现有见意言。

释曰。此中显示以此入如此入故。于中闻熏习所生者。闻熏习为因故。即此入道理。如前所说即是大乘闻熏习所生。应知成就性所摄故。

论曰。有四种求谓名义自性差别。假说相求。

释曰。此中为显示如此入故。四种求者如论本说。谓名义自性差别等所说。

论曰。复有四种如实知。谓名事自性差别。假相说中如实知。彼自性差别不可得故。菩萨如是如实为入意言唯识故修行。于彼似字义意言中。知彼名字。唯是意言。知彼名所依义。亦唯意言。即知彼名自性及差别唯是假相说。是时证得唯有意言。则于名及义自性差别假相说中。不见有性差别义相。故由四种求及四种如实知。于彼似名及义意言中。得入唯识。

释曰。四如实知者。如论说名事自性差别假说中。如实知。其自性及差别故者。谓各有自性差别。作如是假说故。名自性差别假说者。义不可得故。即是知彼名自性及差别唯是假说者。以彼名字无有自性及差别故。即能于彼名字自性及差别唯是假说中。忍受故。若如是知是谓求。若知不可得名为如实知。

论曰。此唯识观入何法。似何法入谓入唯量故。相及见为二故。种种相故。名义自性差别但假立。自性差别六种事无事故。为能取及所取体而住故。一时似种种相事生故。如闇中绳似蛇。譬如绳中蛇。是妄以不有故。若见实义则无有妄。蛇智则灭唯绳智在。若细分析绳亦不实。以色香味触相故。于中依止色等智故。绳智亦得。除灭如是如是。彼似字及义六种相意言。如蛇智以知彼六种相无实义。此唯识智亦须除灭。由成就性智故。

释曰。此中问所入法及入譬。唯量者唯识量故。有相及见为二者。此显相及见二识故。此似相显现为因为住处为相为影显现故。唯是一识种种相生。非速疾故。次第而生。如此三种得入唯识。一时似种种相义生故者。谓似名句味身种种相义生故。彼亦似依名所目义种种相生故。于中入三性观以绳譬显示。六种义中自在者。谓于名等六种义中自在言。自在者谓除灭故。

论曰。此菩萨如是入似义相意言故。得入分别性。入唯识故得入依他性。云何入成就性若灭离唯识想。彼闻法熏习所生意言。是时菩萨灭离义想。似一切义无有生处故。是故似唯识显现亦不得生。即住不分别一切义名中。正证法界相应而住。是时菩萨于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无分别智生。即是菩萨入成就性。

释曰。入似义相意言故者。谓所有义唯是分别故。如是即入分别性。入唯识故者。此之意言唯识所摄。得入依他性。似一切义无有生处者。谓无有似义生种类故。唯识种类亦不得生。何以故。若起唯识分别时则成义故。次后得证真如。此如不可言说。唯内自知故。是时菩萨能取所取平等。平等无分别智生者。谓能缘智所缘真如二法其体平等。犹如虚空。谓无有能取所取体而住。以不分别能取所取故。名无分别即是得入成就性。所言住无分别一切义名中者。谓有何名有几种。此名差别以偈中显示。

论曰。此中有偈。

法人及法义  若广若略性

不净净究竟  是名境差别

释曰。于中法名者。谓色受及眼如是等。人名者谓佛法爱。及信行法行如是等。复有法名者谓修多罗等。义名者谓依法所显义。总名者如言众生。别名者即彼众生各各有名。性名者谓字本。不净名者谓凡夫等。净名者谓学人。至究竟名者谓所缘通相法。又略说十种名字。是菩萨攀缘。所谓法名者眼等。人名者我等。复法名者十二部言教。义名者即彼十二部言教义。总名者一切法有为无为等。别名者色受等及虚空等。性名者阿字为初诃为最后。不净名者凡夫等。净名者见谛等。至究竟名者通相法为境。二智所缘。谓出世智及彼后得智缘一切法。真如故一切法种种相故。如于十地中一切义通相缘智所缘故。如是等诸名。是诸菩萨境界故。

论曰。此菩萨如是入唯识故。得入应知相。由入应知相故。即得入欢喜地。善通达法界得生如来家。得一切众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萨平等心。得一切佛平等心。此即是菩萨得见道。

释曰。得生如来家者。由佛种不断故。得一切众生平等心者。如自身欲入涅槃。于一切众生亦尔。由此心故名一切众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萨平等心者。由同得深净心故。得一切佛平等心者。由住此位时得诸佛法身。得法身故即得一切佛平等心。复次一切众生平等心者。得自他平等故。如自身欲尽诸苦。于彼亦尔。一切菩萨平等心者。谓同诸菩萨得深净心作利益众生事。得一切佛平等心者。见诸佛法界与己无差别故。

论曰。复次何故入唯识观。为缘通相法故。出世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故。彼后得种种相识智故。灭有因相阿梨耶识一切因相种子故。增长得触法。身种子故。转依止故。出生一切佛法故。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识观。

释曰。奢摩他毗钵舍那智者。即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为智故。于中有因相。阿梨耶识一切因相种子灭者于中有相者。即是因缘。谓阿梨耶识中所有一切染法种子。复言相者为显示即此种子。为所缘相故。如是说已。即得显示此诸种子因果俱灭。

论曰。复次彼后得智。于阿梨耶识所生一切识性相中。由见如幻等故。自然不复颠倒。是故犹如幻师于幻事中。菩萨于诸相中设说因果。一切时亦得无倒。

释曰。若无分别智灭障碍出生佛法者。此后得智复何所用。无分别智不能说彼因果法。何以故。无分别故。是故须后得智。说彼因果法。一切时不颠倒。如幻师于所幻事。阿梨耶识一切所生者。此等皆以阿梨耶识为因。一切识性相中者。谓以识性为因故。如所幻事。后得智于中不颠倒说亦不倒。

论曰。于此入唯识观中。有四种三摩提。为四种通达分依止。云何可见。由四种求义故。下品无尘忍得明三摩提。为暖行通达分所依止。若增上忍增明三摩提。为顶行通达分所依止。由四种如实知故。得入唯识决定尘无所有。此入真实义一分三摩提。是顺谛忍所依止。此三摩提最后唯识想除。是无间三摩提世第一法所依止。应如是见此诸三摩提。是正位边应知。

释曰。一切处入真实时得通达分。今此中亦显示通达分善根依止者。是通达分因故言依止。下品无尘忍得明三摩提者。谓于无尘中薄少乐欲。显示无尘智名明。得明三摩提者。显示无尘智所依止三摩提故。增上无尘忍者。此中忍还是彼欲故。明增三摩提者。显示增上无尘智名明。言三摩提者。显示是无尘智所依止故。顺谛忍所依止者。法无我名谛。于彼无我随顺忍故。此顺谛忍云何成。以决定无别外物故。能取亦不有。应知住疾利随顺忍时。得此乐欲正位边者谓正位时。

论曰。如是入地菩萨。入唯识故得见道。云何发起修道。随所成立说十地。一切修多罗摄取现住事通相法为缘。出世间及后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劫数习故。为转依止得三种佛身故修行。

释曰。随所成立说者。谓若为成立故说。十地经中诸地故。通相法为缘者。谓一相缘非句别缘故。出世者无分别智故。彼后得者谓成立智。此亦不可说为世间。何以故。非世间积习故。亦非一向出世间。以随顺世间行故。是不可定说一相故。为转依止者。由此通相攀缘智故。得转依故。为得三种佛身者。谓令我当得三种佛身故修行。

论曰。声闻入正位。菩萨入正位。此二有何差别。声闻正位有十种差别。与菩萨正位异应知。一所缘差别。大乘法为缘故。二住持差别。大福智资粮住持故。三通达差别。通达人法无我故。四涅槃差别。摄取无住着涅槃故。五地差别。依十地出离故。六清净差别。烦恼断及佛净刹故。七得一切众生与自身平等心差别。起成熟众生行不休息故。八生差别。生如来家故。九化现差别。佛集轮中一切时化现所摄故。十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功德果成就故。

释曰。涅槃差别者。由菩萨摄取无住着涅槃故。声闻不尔。清净差别者。由菩萨灭烦恼及习。并净佛土故。声闻不尔。

论曰。此中有偈。

推寻名及义  各各互为客

推寻二唯量  二施设亦然

从此生实知  三分别无义

若见彼非有  即入三无性

释曰。如真实入。此中说偈。推寻名及义各各互为客者。名于义为客义于名亦为客各别相故。推寻者。谓应于静心中见故。推寻二唯量二施设亦然者。义无有自性及差别故。即应知自性唯是施设。差别唯是施设故。从此生实知者。谓于此中如实知故。由四种寻思为因故。得四种如实知。三分别无义中见者。于三种分别无有义中见故。谓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故。彼非有即入三无性者。义无所有故分别亦无。何以故。若所分别义是有。分别可得缘彼而生。由彼义不有故。分别亦不得有。应知此义故。入三者谓入三性。于中由见名义互为客故。得入名义各异分别性。若见名自性施设差别施设唯见分别。即得入依他性。即此能分别识亦不见。即得入成就性。此名三种入。

论曰。复有教授偈。如观行差别论说。

菩萨静心中  得见其心影

灭除于义想  但观于自想

如是心住内  知所取非有

即无能取者  故证无所有

释曰。为令得入观故。复说此教授偈。菩萨见心影者。见彼似法义影唯是自心。何人见谓菩萨。何处见谓静心中。灭除于义想。但观于自想者。谓于静心中义想不起。知唯是自心为法义相显现。如是心住内者。若心如是得住于义无所有中。即是心住于心中。知所取非有者。谓解知所取义无所有故。即无能取者。由所取义不有故。则能取心为能取者。亦不可得故。证无所得者。既无能取所取。已即说名为证真如。以真如不可得故。

论曰。复有入正位别偈。如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

菩萨具满无边际  福德智惠之资粮

法中思量善决已  则了义类意言生

彼知诸义唯意言  即住似义唯心中

如是正证法界已  是故远离二种相

以知心外无有他  故得知心亦非有

智者了知二俱无  即住无二法界中

智者无分别智力  平等顺行常普遍

所依稠密罪恶聚  如大伽陀拔众毒

牟尼善说诸正法  安心有根法界中

已知念行唯分别  智者疾至德海岸

释曰。复有入正位偈。如线庄严论中说。若有最极难知者。彼中显示于中无边际者。谓极难度彼岸故。如言无边。言说非无有边。但以多故得名无边。此亦如是。何者为资粮。谓福德智慧。于中施等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波罗蜜名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若为智慧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精进是福资粮。如是禅波罗蜜亦二种。于中若缘四无量禅名福资粮。余名智资粮。谁有此资粮。谓菩萨法中思量善决故者。由依三摩提后力故。思量诸法得善决定非余。则了义类意言生者。谓了知诸义皆以意言为因故。即住似义唯心中者。由知彼诸义唯意言故。即此自心似义而现故。如是正证法界已。是故远离二种相者。知自心似义而现已。即于离能取所取真如中得证。又复如所入证。今当显示以知心外无有他故。得知心亦非有者。谓离心外无有所攀缘义。彼不有故。能缘之心则亦不有。菩萨知彼二不有故。即住无二法界。谓离心及义故。无分别智力者。离分别智力故。平等顺行者。于平等中顺行故。见修多罗等一切诸法平等。犹如虚空故。普遍者。于若内若外诸法中。如是见故。常者一切时故。所依稠密罪恶聚者。此诸染法因名稠密。以难可观解故。罪恶聚者。即是染法熏习自性为体故。牟尼善说诸正法安心有根法界中者。谓以意安住有根心中。若攀缘彼心真如。此是有根心。谓缘如来正说。具足无阙总为一相应知此即是无分别智。已知念行唯分别者。住此有根心已。为欲正说故。于彼后得智中所忆念义。亦知此忆念行唯是分别故。由此无分别智及后得二种智故。诸菩萨疾至佛果彼岸。此等诸偈总集义者。初偈明资粮道。第二偈义明方便道。第三偈义明后见道。第四偈义明修道。第五偈义明究竟道。此释入应知相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