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举措第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在,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

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直于君,朋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

故人君县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熏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所用者非所养,所养者非所用,贫陋为下,财色为上,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熏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聘贤求士,犹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财为妇。故女慕财聘而过其贞,士慕玄熏而达其名,以礼聘士,而其国乃宁矣。

【译文】

君主治理国家时举措很重要,举措的方法是推举任用品行端正的人,远弃心术不正的人。治国的道理就象一个人的修身,修身的关键是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任用贤能。这样用养神求得生存,用举荐贤能而求得国家的安定。国家有了贤能之人的辅佐,就好像一个屋子有了柱子做支架,柱子不能细弱,辅佐国家的人也不能软弱,支柱细了,屋子就会有危险,辅佐的人软弱,国家就会倾覆。可见,治国之道,就是任贤去恶,国家因此而安宁。作为屋子的支柱以圆直的木材为最坚固,辅佐国家的人也以敢于直言的人为最贤能,圆直的木材产于深出老林,敢于直谏的人生活在贱民之中。所以君主在选择这样的人才时,一定要到隐蔽的地方。在那里,有的人身怀绝技却不被人赏识,与匹夫一样;有的人才高卓绝,却不被招用;有的人集贤、忠、孝、弟于一身,但不被乡里推举;有的人则想通过隐居生活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以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还有的人朴实正直,在内心深处忠君之心坚定,但被私党势力小人谗言陷害。古代尧能推举遁世隐居之人,商汤也能招用众多的人才,周公则直接采纳地位卑微的人的意见,他们利用了旷世奇才,国家被治理得很强盛太平,所以,身为君主应制定相应的赏制度对待建立功勋的人,设置相应的官位给有才学的人、广开言路,积极向众人征求治国的良策,还要用重金聘用隐居的逸士,使天下众心归一,使不仁不义的人远离自己。假如国君使用的人才都不是国家教育培养出来的治国之士,国家培养的人也不适合国家的需要,轻视地位卑微的人,推崇财、色、使谗邪小人受宠,使忠信、直言的人被放逐,不肯用高官、重酬赏待有才气的人,国君怎么能得到贤良的人的辅佐呢?假如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得下到任何的补救,百姓也不能安居乐业,这都是因为失去了贤良的人的辅佐所造成的过错。古往今来,国家没有贤良的辅佐却没有危难,或者国家得到了贤良的辅佐却处于危险之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国君在选择人才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人的官位就会天下大乱,根据官位的要求安排人的任留就会天下大治,可见,国君的聘贤求士,就象人的嫁娶道理一样,没有自己出财札而嫁掉已为人妻子的女子,所以女子仰慕男子的聘礼而格守自己的贞操,才子根据自己受到的礼遇而表示建立自己的功名的决心,用礼义招聘人才,国家就会安定了。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用人问题。作者首先反复论证了任用贤良的重要,用了两个很生动传神的比喻,十分巧妙地说明了任用贤人对于国家的重要。作者先把举贤任能比作“养神求生”,人不能养神,身体当然好不了;国君不举贤,没有贤能的人作为辅佐,当然也治理不好国家。作者又把举贤任能比作支持房屋的柱子,提出“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这个比喻十分准确他说明大贤大德之人是国之栋梁,对于国家兴衰实在太重要了。道理讲得很透,很突出。

这篇文章更精彩之处还在于以下两点:一是主张选用“直士”,二是认为“直士出于众下”。诸葛亮这种认识和主张是难能可贵的,这当然和他为刘备辅佐前所处地位有关。

作者提出,“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准确他说明了只有让那些正直的贤土担任国家要职,掌握政要大权,国家才能治理好。这自然是明见。作者认为,“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主张君王到平民百姓中去求贤,设位以待士,不拘一格选人才。则是高见了!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讲究门第,作者能够打破这种观念,突出强调到平民百姓中才能找到贤才,那是很不简单的了,不但要有见地,还要有勇气。作者的这种认识和主张,在当今也很有价值。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