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二

水利【四 津梁附】

朔平府

右玉县

右玉沙塉强半诸河雨则瀑涨旱则涸竭难以漑地朔州

旧志御井州北古城内南井南门内西井西门内东井城东南隅朔州井水胥苦澁独四井水清味甘居人汲饮

沙楞河州东南三十里晨夕上潮流经贾家庄居人旧引以漑田

卢时泰西关外古城水利碑记小北岔口一带两山雄峙水势乘雨而来若不设堤防则奔溃四出而此山以东朔城以西地皆沙瘠岁苦狂霾惟雨後山水所到胶泥随涌能使风伯不灾播种无患故昔人於各要害处筑堤以杀其势濬渠以导其流岁久圯坏庚午刺史翁君应祥条上水利直指胡公良机大中丞张公宗衡捐公帑遂克鸠工中间为拒水及分水?者以十数若石庄窝四水梁则阻水东北而行若高家庄寺家庄并岔道则分水南北而行若化家庄村东抛荒地则又引水各分地如石夹处古城口俱设有护城?又开濬小渠二百余丈曲折导行归於沟洫而复疏其出口俾总滙於城之西濠使禾受灌漑而关厢无冲啮

马邑县

汉志隂馆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过郡六行千一百里

左云县

左云高山峻岭沙塉强半虽有数水不能漑田

新志头道河发源县南三里站马沟明副总兵赵岢濬之邑中畦亩灌漑多资焉

平鲁县

平鲁县地处丛山民田惟藉雨露

新志海子窊北十五里有水磨

石花井西北三十里迎恩堡二墩村深四丈附近数村胥汲饮焉

平鲁县东南数小泉雨多始流旱则止西北数泉繇七墩大水口流出边外至附县诸水遶涧穿石会流成河北经右玉县界流入兎毛河

津梁

右玉县

万泉河桥在杀虎堡西一里兎毛河上东西长五丈中设瓮门九窰十八洞桥首尾各建甎楼一座明万历间重修後半冲圯

牛心堡桥在牛心堡西雍正八年建

陡沟桥在牛心堡西康熙元年刘应诏建

寡妇桥在牛心堡西康熙二十一年寡妇田氏建雍正五年重修

广义桥在杀虎堡南门外

寡妇桥在杀虎堡南六里

三边桥在杀虎堡南五里顺治间建康熙间重修三道沟桥在北十二里雍正元年建

石桥二一在南门内一在南门外

朔州

利涉桥在州南宋朱弁有记後设木桥

马邑县

洪济桥在县正西

石桥在县东门外

桑乾河桥在西门外康熙丁巳年邑人张志咏建恢河桥在东南四十里康熙三十七年建春氷开合最难渡桥成利济

左云县

三台桥在高山堡西五里

石桥在南门外数武

平鲁县

普济桥在井坪城南门外

太平桥在西门内涧道上明弘治间指挥燕瑛建五桥後存一康熙间参将鲁与重修

寜武府

寜武县

寜武二马营三马营田六七十顷藉汾水之润

寜武诸属四面胥层峦峻岭田在山坡少渠道

灰河水东流经城西南旧有护城石堤後城西半圯城南尽废

汉地理志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隂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

宋咸平元年七月庚午寜化军汾水涨坏北水门山石摧圯军士有压死者

偏关县

旧志後海子水泉堡城西南入红门口者取汲焉口外附垣又有南海子官道旁

大泉沟北七十里中有泉遇大雨合红水沟折入关河

寺儿沟东四十五里接大泉沟盈涸无常

海子沟东二十里泉涌如海

马圈嘴沟南三十里本龙眼泉繇樊家墕沟岔楼连火头沟水北入关河

迤溪沟南三十五里东西长二百里

吊子沟东一百二十里直接边外曲通关河偏关少水利而诸沟亦行水道也録之

神池县

神池田在山坡

新志义井河县西四十里水久涸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圣祖仁皇帝西巡驻跸於此水陡涨牛马骆驼胥饮足次日仍竭因名兴隆河

五寨县

神武川发源神武镇口山流经城东水磨园畦於是乎赖繇沙泉渐入河

五寨田在山坡

津梁

宁武县

旧石桥在城西关水口

偏关县

通真桥在县治东门外明嘉靖十八年总兵祝雄建国朝康熙四年太原粮厅王维秀重修有碑记

通济桥在县南迤东五里明嘉靖六年守备张缙以僧仁安创建

广济桥在通济桥东百步土人又名大桥为府省通衢明嘉靖八年守备薛昂建

国朝雍正元年被水冲塌十年县民吕玫石秀捐募重修

巩西桥在县城西一里土人名西沟桥明嘉靖二年守备崔堂建巩固形胜关鎻风水上建玲珑飞楼环眺山河为关西胜境年久倾圯

永济桥在县城西迤北一里明天啓三年兵备杨若予同参将卢晰建年久被水冲塌

控北桥在永济桥北半里明万历六年卢友竹建寜边县在县属老营堡西门外往来通衢雍正六年老营堡人重修

神池县

乔官庄小桥在县西八十里康熙五十三年乡民张铉等募建

赵官庄小桥在县西七十五里雍正三年乡民高溥等募建【以上二桥俱系塘驿大路】

五寨县

长城梁在县南五里

镇口山大桥在县东南距城五里

二道河石桥在县东距城三里康熙五十二年居民修建

官庄桥在城东北六十里往来通衢

郭家河儿桥在城西北三里往来通衢

石桥在县东关外康熙五十五年改建县民募修店坪山桥在城南四十里深沟峭壁赖以涉险

泽州府

凤台县

凤台田在万山间惟恃雨泽卽山水涨发旋起旋落无繇引渠诸属胥同

旧志双泉城东三十里白湍奔流自为潭渚引渠漑田亦成水利

源漳水城东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东入丹水可引漑田 宋郭谘知潞州言怀保二郡傍山可以植稻定武唐河直抵瀛莫间可兴水田即丹水源漳水之利也丹河明俞森丹河用水议小丹河原分大丹河之支流而小丹河两旁董下三郭等河亦各分大丹河之余流其後北河运道资小丹河之水以济之以小丹河之下流通入卫河也至董下三郭等河其最寛者止五六尺最深者亦不过三尺下流入沁不通卫河至大丹河平时安流山水暴涨则水高丈许从未尝渴乏使全入小丹河也今各渠尽塞大坝横筑以小丹河而受大丹河之全流且斗门折卸维艰而今已尽拆董下三郭二河已尽引入石斗门大丹河将絶流矣宜撤去大坝谨护斗门启各渠口以为灌漑之资且防暴涨之患又或令济漕四日民间用水一日候漕艘过尽始寛水禁

高平县

旧志长河县东北南流入丹水河可资灌漑

唐贞元元年令明济引丹川入城号甘泉

唐武少仪移丹河记潞州屯留令平原明济假领兹邑度高下之势相引决之宜有丹水者始自县之西北山源高而????平可议壅以导爰储薪刍具畚锸量功命日使里人乐助始瀦流而为潭因疏渠以达郭筑防以补其?隟刳木以导其险阻脉分枝散贯邑周闾弥弥苔草之间隂隂槐柳之下遂使家开沼沚户植芰荷滥觞可以寄傲垂钓可以烹鲜

张四维河内县河渠记沁水自太行南出繇枋口而东会尧王泉水又东丹水注之沁水漑田盖久其易枋口以石门则自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始後一见於河阳节度使温造尝奏开怀州古秦渠枋口堰漑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五千余顷再见於元怀孟路总管潭澄令民凿唐温渠漑田然皆沁水也其凿丹河以利民不知始於何代考郡志所载沁水凡引为支河者五丹水凡引为支河者十隆庆丁卯怀守文安纪大夫诚开创渠河六在沁水曰通济河曰广惠北河南河在丹水曰康济河曰普济河又引尧王泉为惠民河此可徵丹沁二河之利

朱之蕃唐安镇石堤记高平水源发空仓山者滙为大河经唐安镇之南夙苦涨溢义民陈骞创石堤患稍纡顾堤仅四十丈岁久啮蚀冯公春卽陈堤扩之长八十余丈高濶咸倍於昔坚固有加自万历庚寅迄今二十年而河水屡发竟不能为患

郭公堤县城北元尹郭质筑故名明知县柳豸筑柳公堤高平逼西山时有水患明知县刘大实筑堤以御而水泛土溃万历元年知县李桢凿濠引水繇南之东抵龙曲村会入丹河筑浚水桥於南关外以通往来

阳城县

旧志芦河古阳泉水也水口出鹿台山自沁水县楼子坡经县西北芹池刘村蒿谷美泉孔寨入於沁可引漑田

盘亭河源出析城山麓会诸涧水注於西南两岸石田可资灌漑遶王屋入济源境则水利兴焉

陵川县

旧志平田水县东南九十里地多松栢居人借之作香磨以利生

沁水县

沁水田胥在坡岗高阜虽有沁河向无渠道阳城同旧志芦河县西南十里源出鹿台山入沁漑田梅溪县西北三十里

沁河在怀庆府城北二里枋口泉在济源县东北三十里两山之间沁水经焉旧以枋为门故名晋司马孚垒石为之又名沁口

魏司马孚请治枋口表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旣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霈雨衆谷走水小口漂逆水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余枚臣以为方石为门若天亢旱增堰进水若天雨霖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特出臣表勅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

隋开皇时卢贲为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人渠又????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漑舄咸人赖其利唐河阳节度使温造奏复怀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漑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五千顷

明万历时河内知县袁应泰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堰漑田数万顷

津梁

凤台县

晋南第一桥在南关白水河上

通济桥在西北大阳镇

长桥在县西周村镇

双李桥在东北巴公原南

通怀桥在县南小箕村

双桥在北十五里双沟上

七岭镇桥在东十里沟涧上成化六年知州陈登重建景德桥在西关沟涧上金大定间知州董仲宣建一名沁阳桥

景忠桥在东关沟涧上元至正间建一名永济桥常涧桥在东三里

高平县

浮云桥在西北五里丹河上洪武七年知县姚思恭建後改名迎恩桥在东关

通济桥在南二十里晋豫孔道也明万历三十三年民许朝家建岁久颓折

国朝雍正十年知县胡正履偕朝家孙贵重修邑人牛道远记

老金桥在南十五里乔村驿

横涧桥在南三里相传杨道人建邑人龎太朴记许河桥在南二十里水村河

永济桥在县东北换马镇明弘治四年建

浚水桥在西关明知县李贞建有碑记

崇正桥在县唐庄梨园之交明知县许安遇建知县洪声远任大僚继修

阳城县

大石桥在东门外明宣德十年知县刘纲建

通驿石桥在下孔里村

小石桥在东二十里

观音石桥在栅村东

吉庄石桥在水磨头东州人白所蕴建

润城津

沁渡津

王村津 胥沁河渡也官舟一

陵川县

蒲水桥在北二十里蒲水村河上

通文桥在城东南隅金时孔庙在焉故名

永利桥在西十五里鲁山村邑人曹延庚延喜建通济桥在南马镇西

狮顾桥在东三里

沁水县

曲堤渡在县东

郑庄渡在县东

武安渡在县东南

蒲州府

永济县

永济洓水河繇五姓湖流入境後五姓湖以寛广渐至乾涸不能下流水不入永济者已数十年矣至於永济渠湮塞岁久其中条山诸泉涧上流下接乃自然之利经越村庄民资灌漑胥无阻滞

永济民多畛旁疏井用辘轳转运循渠洒润大槪与虞乡同

旧志涑水渠东三十里唐贞观十七年刺史薛万彻开今涑水自临晋入姚暹渠同滙於五姓湖至蒲州大涧入河姚暹渠在东三十里临晋至县大涧入於河

永济渠在州东大通厢内溥惠渠在州北复安里古城下广一丈西通濠隍胥知州许鹏以州城东原沟阪深浚大雨辄坏田稼兼积水通衢故开二渠後多湮

青渠在东北四十里南通五姓湖史记战於青渠之原卽此

大水涧在南十五里地名大谷北入姚暹渠

白石涧在南十五里地名韩阳西入於河

临泉涧在南五十里地名胡营南入於河

玉泉涧在南一百二十里地名南张至永乐镇漑田余入於河

寒谷涧在南一百里地名观後南入於河

以上诸涧胥源出中条山

周保定二年正月初於蒲州开渠以广灌漑

宋陕西转运使薛顔卽蒲津开北?酾上流为支渠以杀水怒河中浮桥乃不为水所败因取渠水漑其旁田民颇利之

宋绍圣中知河中府游师雄自中条山下立渠堰引苍陵谷水注之城中人赖其利

古护城堰西门外北起古官道滩角南抵河渎庙西抵河岸袤四百余步高一丈濶二丈五尺明万历庚辰重修砌石坚致东护州城

连城堰濶一丈长三十丈

横渠堰濶一丈长三十丈後湮

玉龙堰濶一丈长五十丈

以上三堰胥明知州许鹏筑以障永济普惠等渠水势後多湮

史鲁石津记蒲城濒河东东高而西下水浒之堤卽城垣之壖时湍悍冲激则溃啮石菑而垠?倾颓路为陿厄甚者浸及垣地矣正德己卯参议王公天瑞得石八千余片筑堰长二千五百尺

锺羽正王基行状庚辰陞参政治蒲州州并大河一日河忽南溢且抵城声如霆震城中皆惊号公於崩处见石堤横亘盖远古以护城者遂建议接而增之自城抵首阳之麓蜿蜒如游龙河自是不为患宋太平兴国六年河中府河涨?连堤溢入城坏军营七所民舍百余区

大中祥符三年九月河决河中府白浮梁村

明隆庆四年蒲州黄河泛涨自是河徙而西移大庆关於河东

东魏屯军蒲坂造三浮桥以渡西魏大统四年造浮桥唐开元九年新作蒲津桥宋祥符四年改蒲津桥曰大庆卽今朝邑县关名元丰六年命河中府修河梁堤?

越城北门外周一百三十步西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按大统三年十月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伐东魏秦州降遂略定汾绦则四年造桥以通往来九年筑城以防越渡故以越为名旧说魏豹筑非也

唐志河西有蒲津关一名蒲坂开元十二年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以维浮梁十五年自朝邑徙河渎祠於此

通典河东有蒲津关後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大唐开元十二年河两?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并前後铁柱十六【通考同】

张说蒲津桥赞河上有三桥蒲津是其一又曰开元十有二载飞亷炽炭祝融理罏结而为连锁熔而为伏牛偶立於两?襟束於中潬锁以持航牛以絷缆亦将厌水物奠浮梁又疏其舟间画其鷁首必使奔澌不突积凌不压【阎伯璵河桥赋条山左临高嶂东连於渤海晋关右抱浮梁西截於长河】

蒲津岁河水坏梁吏撤笮用舟邀丐行人会昌元年节度使李固言至悉除之

宋时蒲津浮桥坏铁牛皆没水中陕西都转运使张焘令列巨木於岸以为衡缒石其杪挽出之桥复其初宋真宗次河中观铁牛作诗嘉佑八年秋水涨梁絶四牛沉没正定僧怀炳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木鈎牛徐去土浮牛出止得其三得牛而梁复成诏赐怀炳紫衣

宋熙寜八年八月知河中府陆经奏管下淤田约二千余顷下司农覆实

宋知河中府晁补之修河桥以便民

吕柟开闸记嘉靖辛丑秋赵君伯一【名统】守蒲郡定策曰若有不虞闸河引水周流於隍数万甲兵不足惧也乃计地定功计民定役西北建闸高於河身西南合河隍深且将至泉三月功告成

临晋县

临晋县姚暹渠分入虞乡涑水河与虞乡分界濒河民田虽资灌漑皆获自然之利未设渠道

临晋畦旁开井略同虞乡而水性多寒灌漑之利少不逮云

旧志桑泉东北十五里带村里北社村是其地也泉久湮康熙十二年知县潘士瑞掘寻於东北沟得甘泉欲疏凿西行资民灌漑寻中止

魏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漑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

隋文帝时刺史杨尚希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

虞乡县

旧志姚暹渠南五十里

王官谷南十里水繇故市镇西北渠入鸭子池可灌谷口故市等村地

瀑布泉王官谷内天柱峰傍东西二瀑合流出谷口居民就地远近引以漑田引水之法以时刻记名一分水宋虞乡令俞充东渠亭诗注王官谷东西二渠水自司空表圣定法谷中人以时用至今不废今王官之水以分计者一百一十有九焉

石佛寺谷南三里中条山麓山水北流遶城东惠泽桥下经申刘二营入鸭子池寺西小流卽繇栢梯杨赵二村入鸭子池可灌城东西诸村地

风伯峪水繇新渠过申刘二营入鸭子池可灌峪下村地二峪口水繇张坊村胥村麻村等桥入鸭子池可灌峪下村地

张家窰水城西南灌窰左右繇坦赵杨赵二村入鸭子池黄家窰水灌窰左右繇新街村北注五姓湖东西二源头城东南一里水泉数十流衍二村左右四时不涸余沥繇城东桥下入申刘二营

鸭子池北九里姚暹渠南中条山北水涨鳬雁羣集故名水满卽繇大小王朔东西平壕孙常等村桥下入五姓湖【池为王官诸谷新水河经流所注之处】

隋大业中都水监姚暹濬永丰旧渠兼筑堤堰自安邑杨家庄西至临晋五姓湖以入於河客水有所归盐池患息而民田亦纾冲决之虞至今名其渠曰姚暹集

涑水河故道自坈头镇西南合姚暹渠水入五姓湖明弘治十六年巡盐御史曾大有以姚渠首中太狭涑水阑入为盐池害疏请濬河八十里自猗氏崔家湾开引稍西经智光水头观底胥村城子埒勃落头诸村直入五姓湖达孟明桥入黄河

涑水河繇猗氏邸家营智光达临晋水头以及五姓湖四十里而近水所经注皆资灌漑旧繇邸家营南注可灌裴坊南村坈头以南诸村地繇邸家营西流可灌水头观底胥村城子埒勃落头以南诸村地今题准建闸远近胥获水利五姓湖西北二十五里

为涑水姚暹经流所注之处

芦子泉在抢峰西北麓今寺僧居民引以漑田中条山王官峪张家峪石鹿峪黄家峪瀑布泉芦子泉等涧水引漑山下田获自然之利不烦疏濬至姚暹渠南堰盐池所系未能引漑而北堤设渠口以次滋漫至涑水河南属虞乡北属临晋近按地势之高下议定渠口遇水漫田繇上流横筑土坝壅水浇漑漫足开坝填渠以次引漑虞乡额分水苇地不越二十顷而南逼中条北遶涑水皆因地势以为蓄泄涑水之利不能越姚渠以南渠南?全资山泉其达而不能径达卽皆於畛旁疏井用辘轳转运循渠洒润炎夏虽非旱魃村间汲井昼夜不息至於山泉流灌分刻判亩丝毫无越畔

唐贞观十七年蒲州刺史薛万彻於虞乡县北十五里开涑水渠自闻喜引涑水下入临晋

宋淳化二年四月河水溢虞乡等七县民饥

虞乡因河水溢而饥是河水逆行至五姓湖涑水也

临晋县志孟明桥一带苦为蒲民壅塞种田湖水泛溢东没鸭子池则杨赵申刘诸营遂受其害矣明朱实昌濬姚暹渠记姚暹一渠所以受诸山谷之水繇苦池入五姓湖以达河自唐以来湮没至今予使加濬焉渠中广三丈两?各高二丈为堤堤之上广二丈东起安邑苦池西抵蒲之黄河长二万丈有奇通役夫二万人人四十日为工八十万而城堰之功又半之

吕柟王官谷记至故市西折而南谷水北流入市问即贻溪也沿溪南行五里至谷口

猗氏县

旧志黑龙潭在西南二十里久湮邑人王含光濬之引渠漑田

南涧距柳堤数武涑河故道也流泉十里荷稻相间後寖废

明修涑水河记盐池势下诸水易以入弘治甲子侍御曾君世亨以涑水河岁为池患请发河南平阳二郡民夫疏凿濬导汤君新之来代掣水修堰其功最焉甯君又来代功告厥成先是水繇地穴伏流入池堤堰旣坚穴以堙塞至猗氏西南十里地名崔家湾水奔注硝池入於鹾海不惟池受其患而民庐田亩亦荡然无余则河道疏通其绩懋矣

张璞濬筑涑水崔家湾记涑水迤逦东来过猗而河身中高渐就平衍夏秋恒雨百里一壑水激湍决?沙善崩河堧西南尤洼下冲斥最剧先是水故南去而盐池在下流之左设泉潦不时则繇小池而入处必趋之势矣自改濬而西百年利益当日号召分陕左右大河南北合三藩人力始告厥成故有堤以障故道曰崔家湾水至此方直下迅驰而人力且将扼其吭一掷而西浪掷沙飞沮洳龋损故堤时废时筑隆万间盖屡筑之顺治庚寅秋猗令高君累土塞渠挽南倒之波立中流之?又创凿上流别为导引缓其转曲先水势而杀其力庶永免啮决矣

郭为观涑水故道考按桑钦水经云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又西过周阳邑南又西南过其县南又西南过安邑县西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於张阳池郦道元注云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涑川又西迳仲邮□北又西迳桐乡城北又西南迳左邑县故城南以上皆今闻喜县境涑水又西迳王官城北又西南过安邑县西以上皆今夏县境盖古安邑即今夏县禹王城故址汉晋以来无夏县之名至隋始分置夏县而移安邑於今治不然则注谓过安邑西者将直入盐池乎涑水又西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水此则今安邑境而盐池水卽今北引之姚暹渠水也涑水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又西迳郇城此则今猗氏境盖涑水自安邑北相镇之西入邑境鸣条冈至此而伏故涑水自李汉郭村之间折而南顺治中郭村人尝掘地见大石桥惧不敢发盖其故道也又折而东南经张河孙坞等村其地今犹谓之张河滩又折而西南历楚侯王监张嵩诸村故迹宛然俗称菅沟卽注所谓迳猗氏故城北者也又西南经太侯上庄即解之南扶等村境郇伯故城在其北卽注所谓西迳郇城也自此而西南迳临晋之卿头等村入五姓湖皆古解县境卽注所谓西迳解县故城南又西迳瑕城者也五姓湖卽经所谓张阳池也此涑水故道也厥後司盐者虑其浸没盐池引而之北自北相镇之西北开新道西行经三里高头里原头水南香落等村至何家庄南地名崔家湾者折而南经祁村及临晋之南村卿头等村合姚暹渠入五姓湖虽世代莫考然故老相传犹能道其疏凿之槪焉此涑水初改之道也至明弘治十六年巡盐曾大有复虑害盐疏请西浚新道八十里自崔家湾引而西经祁任智光等村历临晋境至蒲州孟明桥入河是为涑水新道云【旧县闻喜西流经猗氏县南六里迤入临晋界】

曾舜渔洓河桥记涑水自夏之小水镇而西绵亘二百里始入大河北过鹾城距城仅半舍又西流十里余为猗之近郭而涑且过之淫雨为潦行役多阻予檄建桥长一十一丈广容二轨高二寻有奇

国朝雍正七年侍郎韩光基疏查涑水一河发源於绦县历闻喜夏县安邑猗氏临晋由五姓湖而达於黄河自猗及临沿河居民均资灌漑盖缘涑水浑浊每当冻河开河之际田亩一经灌漑肥饶倍常故愚民混行私决堤堰横筑土坝拥水漫田以致余流南注淹及石桥等洼下村庄且上河村庄筑坝截流下河村庄竟不能受涓滴之惠前经奏请建闸筑堤以防水势但查所建四闸猗氏地方有二一在邸家营一在南智光南智光一闸水势稍缓不致冲决洼下田亩尚可藉以灌漑邸家营一闸河高地低正当急流冲射之处修培不继以致漫淹断宜堵塞仍加月堰幇护方可无虞其临晋二闸建於水头及城东城西村庄地方河低地高旣不能泄水水又不能灌田实为虚设臣等亲往查勘访询居民并行令河东道悉心酌议拟於邸家营至河西村一带地方酌量远近於堤外量开河口河身量筑土坝拥水入渠使民挨次灌田灌足之後即开坝下流俾得均沾其惠并将河道淤浅处挑濬遇夏秋瀑涨便可畅流归湖至应开渠口及筑坝之处俱勒石定界责令地方官按时稽查并於村民内设立堰长轮流管约不许私决争越及坝水专利如违按法责惩臣等复委河东道杨应琚亲历沿河各村咨询士庶人等俱各踊跃懽忭情愿於农隙之时挑濬河道加筑堤堰仍各裁树以固堰堤如此酌定渠坝旣有一定之规百姓永杜私决之弊石桥等村亦得免漫淹之患

万泉县

万泉县东涧西涧胥涓流也难以开渠流数里辄入沙土难以修筑居民仅供汲饮灌漑旬日不雨辄欲涸其利盖微

旧志东涧东门外民咸汲用引渠漑蔬

西涧西门外灌漑之利不及东涧

双泉介山东麓栢林迤西二泉涌出一在山足一在山半岁旱不竭远近居民利赖之

漉漉泉东四十里稷王山下近山居民多缺井咸远汲之穆公井邑以泉名虽繇东谷多泉实志水少也城故无井率积雨雪为蓄水计或以甖瓶盎桷取汲他所往返动数十里担负之难百倍厥力盖井深百丈浅者亦八九十丈且一井之费不下数十金甚至掘之而无泉故井养之利缺焉嘉靖间三原穆伯寅出按山西行部到县亷得乏水情状乃檄稷山令贾宪往董其役掘止三十丈而及泉不踰月工竣且水清冽而甘甲於他井爰名穆公井乔宇记

荣河县

旧志泉四一在南屈村一在北辛庄一在孙石一在王信村皆可漑田颇为民利

瀵魁泉在南赵村洳泽方丈无所云濆沸涌出水口如车轮者毋亦岁久壅塞疏凿有待而西滨黄流弥望斥卤纵有佳泉无所用之矣

史记河渠书汉武帝时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漑皮氏汾隂【括地志汾隂故城俗名殷汤城在蒲汾隂县北九里汉汾隂县】下引河漑汾隂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韦昭曰音而缘反谓缘河边地】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漑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索隐其田旣薄越人徙居者习水利故与之而稍少其税入之於少府

隋开皇初蒲州刺史杨尚希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

汾河旧在庙前镇北汾睢古祠西庙下防守台入黄河明隆庆中移辛庄防守台北河津县胡芦滩入黄河繇是汾河不入荣河境矣

津梁

永济县

蒲津渡在西门外卽古蒲津关今名大庆关

风陵渡在南六十里黄河北?

永乐渡在东南一百二十里黄河北?路通河南阌乡县

孟盟桥在东十里秦将孟明伐晋济河焚舟盟师必克故以名桥

通济桥在南十里铁罏舗前

广济桥在弥勒洞前康熙六年僧泫照募建石桥三眼平政桥在南五里

天市桥在迎西门外

蒲津桥在西门外桥跨黄河即唐明皇所制浮桥也後废

临晋县

吴王渡在西三十里黄河东岸洪武四年置廵检司又南为甲马营渡

城子埒桥在西南三十里通运城盐车官路

观底桥在东南二十里奉仙宫东官路通衢

水諡桥【以下三桥胥跨涑水】

城东桥

城西桥

虞乡县

勃落头桥跨涑河

胥村桥跨涑河

白坊桥跨涑河

土桥跨姚暹渠

杜家营桥跨姚暹渠

涑水桥在坈头村

五里桥

大小王朔桥

东西平壕桥

东西屯桥

张坊桥

府村桥

猗氏县

涑河桥在东南十里乃行监道也明巡道詹思虞建国朝康熙四十三年乔士容重修

广惠桥在东门外万历间知县黄道见甎修

永济桥在西门外

原头桥康熙四十一年知县陶自悦建

香落桥在西南四十里顺治九年陈湛念子适月继修万泉县

永利桥在西门外唐时建明嘉靖初知县王大节重建修撰吕泾野副使秦昂记隆庆中李廷陈易以石

永安桥在西二里元泰定初知县杨时聪建明嘉靖初水圯知县王大节重修

永济桥在皇甫村西

荣河县

新口渡在北十里庙前镇西

白马渡在南十里元尚书范国英设

汾隂渡在北九里后土庙前金南阳郡王代祀汾隂所设以通秦雍路

惠民桥在县南百峪口明正德十一年知县马安建通济桥在南十里番底村亦马安建後胥废

辽州【直隶】

辽州漳岸两岸胥乱石无可开濬民田皆在万山中旧志漳河起自州西一百里入赋岭经州城南千亩泉一名千亩原州东南三十里

漳河漂城漂地卒无寜岁深为州害

和顺县

水井沟在东北三里即古玉津泉也源虽涓细亦资灌漑

旧志奇泉在合山懿济圣母显泽侯坊石桥下泉流涌出足供十余村汲饮岁四月四日四方云集泉涸不流衆呼佛拜祷山中声如大风泉复涌出县志和顺地寒土薄襍以硗砾水注其中旋为泥淖且坚实矣故虽两漳环抱无所用之其他山溪野泉所在多有但遇暴雨霪霖峻山陡涧湍激奔流禾苖且被冲没矣何利之足云

榆社县

仪川河二源一出县东武乡岭下一出县东北狼儿岭下胥经王景村合流入漳河两岸胥石涧无可开濬榆社田胥在叠岗间

旧志东滙泉在东五里水甚盛旧有大谷民佃种治为稻田後废

蓝玉泉在东四十里蓝玉寺下形颇高可以漑田漳河每遇霪雨洪涛怒浪漂塌民田地址尽为河伯乡

仪川河泛滥为灾任性漂塌

津梁

辽州

翻辕岭桥在翻辕岭

黄漳桥在黄漳村

突堤桥在北五十里

东五指桥在东八十里

羊角桥在东九十里

粟城桥在东四十里粟城村

通济桥在阳和门外一名阳和县

永济桥在南火神庙岭

通晋桥在西门外

七里桥在七里店

梁峪桥在州南

小石桥在西四里

和顺县

东河桥在邢村

南河桥在?村

通济桥在北二里漳河清浅可揭无容以石砌桥三桥胥架木也

榆社县

云簇桥在西三十里

峡口桥在西八里

北马浍桥西南二十里西南二十里有南马浍桥南村桥在西南三十里

桃阳桥在西二十五里

韩村桥在南三十里

东周村桥在北十里

沁州【直隶】

沁州民田多在山坡旧无渠道

旧志甲水在山水里居民引以漑田

东泉在州东南八里味甚甘民利之

湛泉在州西半里旁多园林周围数泉环绕圃人利之

崔铣沁州水田记岁丙申御史赵子下知州王良辅襄事导漳泉自柯山南至於张仙祠沟断之横木乘沟空其中引水又南至於交口灌田四千亩导甲水自溪亭东南至石陀遂凿石渠至甲里灌田三千六百亩道清源自亦山灌田三千亩盖达於官邮围水环流往沁止播菽谷新田皆种秔亩收二锺有奇刘光蔚石堤记城西北隅沁水南来日夜啮其下旧有石堤扞蔽岁久冲激程侯筑石堤长六十二丈高一丈二尺

沁源县

沁河渠发源河底村距县一百二十里诸村设渠水散渠中顺水流上下引漑

龙头村渠漑地四十五亩

闫寨村渠漑地三十七亩

王勇村渠漑地四十二亩

小章村渠漑地二十五亩

罗家庄渠漑地四十七亩

河西村渠漑地七十五亩

石□村渠漑地七十五亩

安乐舗渠漑地三十亩

红林村渠漑地五十亩

下柳村渠漑地六十三亩

长乐村渠漑地五十亩

李家庄渠漑地四十一亩

有义村渠漑地三十九亩

麻卷村渠漑地七十二亩

贾家庄渠漑地八十三亩

琴峪村渠漑地三十二亩

侯璧村渠漑地二十四亩

官军镇渠漑地五十七亩

张璧村渠漑地三十亩

白狐窰渠漑地四十亩

化峪村渠漑地四十五亩

交口村渠漑地九十一亩

作平村渠漑地二十亩

秦家庄渠漑地四十亩

阳城村渠漑地三十七亩

石台村渠漑地四十七亩

琴泉村渠漑地三十三亩

小里底渠漑地三十二亩

姚璧村渠漑地二十四亩

东村渠漑地七十亩

大道村渠漑地五十亩

行村渠漑地二十三亩

李元村渠漑地三十一亩

下庄村渠漑地一十七亩

李成村渠漑地三十七亩

中峪村渠漑地四十亩

南石村渠漑地三十五亩

北石村渠漑地一十九亩

霍登村渠漑地一十七亩

冯村渠漑地四十六亩

江庄村渠漑地三十亩

董家村渠漑地三十一亩

柏子村渠漑地三十三亩

以上共渠四十三道漑地一十八顷

旧志沁河史称隋大业四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入御河漑田二千余顷乃沁源当隂涝山水泛涨冲没民田沿川一望沙石遍野非水之利於河南而不利於沁也良由势险难堤耳

汉志注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东南至怀州武陟入河过郡三行九百七十里

武乡县

武乡民田多在山坡旧无渠道

旧志长乐里在东二十里内监张村有石牛泓深不可测其水可漑田

河西村桑麻鬰茂

沤麻沟卽古沤麻池石勒所争地

漳川乡在县西内西沟曲迳回溪有莲池鱼沼武乡广袤且三百里山什之七水什之三山则陊陷靡常水则迁徙靡定当暴雨骤发平陆胥为巨浸而常时又不可灌溉

赵天麒筑城堤碑南城一面漳水经流其下而西南隅首当其冲明万历间邑侯南皮刘公联芳筑堤百余丈以护之岁久倾圯过半州守程公宪摄事曰河水瀑涨载胥及溺城垣何以自立乃命修堤并禁粪厠疏水道无使蚁穴不塞浸成滔天焉

津梁

沁州

环翠桥在北郭外元丁巳宣抚杨惟忠建明正德十一年知州马图修万历七年知州刘沐千户杨令名同修

南门吊桥明正德九年知州张应魁建

红渠桥在西南十里

黄沙桥在南十五里

永济桥在州南二十里

小沟桥在州南二十五里

北门吊桥明正德十一年王崇庆建

沁源县

仙桥在灵空山有木桥三间

峦桥在灵空山跨涧而过与仙桥连

武乡县

漳河桥在县南

永利桥在东二十五里长乐村

南关桥在西南一百一十里

通济桥在西北一百二十里

平定州【直隶】

平定州山多田寡其断涧深沟雨则水涨雨止则涸无长流渠道可以疏引

旧志绵水出绵山东麓平地涌出颇可灌漑

郝天成济川桥记平定上下两城一建於西南隅卽韩信故寨一缀於东北原下卽宋太祖所筑新城去城不半舍有嘉山山麓有嘉水自西而东经上城之趾注下城之腹有石桥曰济川久废弘治甲寅春仪封吴侯尧佐复之

唐李諲妬女祠铭并陉西南太原东北妬神之泉澹为黛色跳波喷浪如有可则古往今来源流不忒兴云致雨侔造化力今承天山下多水田不减晋溪云雍正二年知州李濓濬导娘子关水逢壑驾木遇垤通渠漑田四顷有奇

夀阳县

夀阳民田多山坡旱地不能设渠

旧志夀水在县南二里许盛夏山水暴涨河流上下皆赤惟夀水独清开渠漑田可为民利

盂县

盂县民田多山坡旱地不能设渠

旧志温泉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滹沱北岸有三穴一穴出盘石中冬热如沸浴之可以已疾

海眼泉盂县山多川少暴雨则水涌成河流入滹沱雨止卽涸卽志内诸川亦不能常渟泓也唯县北四十里兴道村小嵓凸坡根有泉曰海眼三穴涌出奔流迤北至中社入龙花再北至会立入滹沱

龙花牧马二水见於旧通志而无灌漑之益

城西河堤

待贤村南当河冲旧有石堤

乐平县

乐平民田胥山坡旱地不能设渠

旧志石瓮潭在县东七十里山峡有龙潭若瓮其深不测祷雨辄应

汉地理志大黾谷清漳水所出东北至邑成入大河过郡五行千六百八十里冀州川

津梁

平定州

大石桥州城东西门外各一金崇庆元年僧圆正建济川桥在州下城十字街南嘉水上明弘治间知州吴贤甃石梁至今便之

利涉桥在州下城街南北有石狮四座明耆民葛廷臻尝通衢便民焉

仙境桥在州西十里嘉山河水上

栢井桥三一在州栢井镇一在州八叠板一在州石泉会

长乐桥在州显应王庙西

小桥舖石桥三在州东三十里一金正隆四年僧智海建二胥明建

夀阳县

太安桥在东三十里东寜都张净镇跨西涧水

迎仙桥在童子河嘉靖年间重修後为河水所坏张净桥在张净镇

安定桥在太安镇

盂县

两岭桥在县西一百二十里相传公输子建

天灵桥在河村西三里

利涉县在榆枣口五台孔道也知县蔡璜建

乐平县

马岭桥在城内明天顺间邑人乔宗修

丁峪口桥明隆庆中修

五家庄桥宋诏修

司家沟桥

七节村桥

板桥在县东南二十里

土巷沟桥在县北路崎岖难行邑义士改建石桥於北山下民便之明万历间修又有石桥二

忻州【直隶】

牧马河渠【牧马河发源州西南白马山至牛尾庄合诸水出州境东南流入定襄县境】紫岩渠 萧村渠 鸦树渠 王名渠 石庄渠 看鹤渠 南渠 东渠 西渠 小西渠 杨庄渠 义井渠 庄儿渠 长畦渠 东渠 小西渠 楼村渠西渠 南渠 小西渠 东渠 王府渠 西渠

中渠 太延渠 南关渠 上渠 中渠 下渠 曲庄渠 白石渠 野塲渠 郝村渠 南渠 段庄渠魏家渠

以上共渠三十六道

牧马河水繇白石村折东经紫岩村南萧村东楼村石家庄南湖村令归村杨家庄南义井北胡村傅家庄西楼村故郡村安邑村曹村段家庄魏家庄太延村至南关厢外七里又经王家庄曲家庄樊家野塲十里堠村郝村共二十三村漑地四百四十三顷有奇

云中河渠【云中河源出州西北岱岳殿山底近河村庄胥引之】

索家前渠 索家後渠 野塲渠 解原渠 小河渠沙窊渠 枣涧渠 西渠 官渠 河管渠 部落

渠 北赵渠 泡池渠

以上共渠十三道胥繇云中河引水

云中河水经小智村六石村卢家野塲解原村石家庄沙窊村枣涧村顿村河管村部落村北赵村泡池村尹村共十四村漑地六十顷有奇

滹沱河渠【滹沱河发源繁峙县泰戏山经崞县至忻口东折入定襄县境】

王府渠 新渠 金山渠

以上共渠三道胥繇滹沱河引水

滹沱河水经白村高村金山舖共三村漑地二十七顷有奇忻州共渠五十二道漑地之法有接锹使水者有分工使水者渠长司之以次轮溉无得争越

旧志滹沱水在平刑关山经东崞之东南流合沙河入郡境资灌其利溥

沙河源出崞经忻口东入滹沱河

鹄索河在合索村南二里漑地六顷

海满泉源出嘉禾漑稻田十余顷南入云中河前山泉在南营屯漑稻田十顷有奇

浑水泉昔资灌漑後涸

三十五渠 南关渠 王家庄渠 曲家庄二渠杨泗渠 樊家野塲渠 故郡二渠 石家庄二渠杨家庄渠 习村二渠 义井二渠 南萧村渠北萧村渠 东楼村二渠 西楼村二渠 真檀

渠 令归二渠 北湖四渠 南湖二渠 郝村渠安义渠 韩严渠 紫岩渠 双堡渠胥在州东

南引牧马河水

三十二渠 二十里舗二渠 郭村渠 泡池渠大仪渠 河管渠 顿村二渠 西播明渠 吕令渠 曹张渠 解原渠 奇村渠 北太平渠 白村渠 部落二渠 杨村渠 大郡渠 高池渠北新庄渠 吴家庄渠 淤泥渠 平张渠 治村渠 解村渠 尹村渠 六石渠 卢家野塲渠逯庄渠 北赵渠 檀村渠胥在州西北引云中滹沱河水

东十里堠渠牧马云中水胥可引

明知州杨维岳开水渠三十五道

定襄县

滹沱河渠【滹沱河经忻口东折入县境】

通利渠 北受罗渠 马房营渠 南受罗渠 北庄渠 南庄渠 黄嘴村渠 林水村渠 丘村渠 蓝台村渠 南关渠 西关渠 北关南渠 北关北渠神山村渠 王进村渠 崔家庄渠 赵家营渠

卫村南渠 许村渠 南作村渠

以上二十一渠胥引滹沱河水

牧马河渠【牧马河繇忻州东南流入县境】

智村南渠 智村西渠 智村新渠 西邢村渠 张村渠

以上五渠胥引牧马河水

定襄县渠二十有六道牧马滹沱二河水源开广上流不能阻截濒河民田胥设渠长立埂堰繇上及下公分使水而田偕列一区者又以探?定时刻焉无容争越旧志滹水渠起汤头村东遶横山村经建安合河元好问有记久废康熙二十一年知县赵继普复开起忻口虾蟆石经灰岭四家庄白村十五里入县境漑上下汤头等八村田有碑记

通利渠繇县北过砂村至芳兰村深濶各一丈初开於宋久湮元至正五年复濬张惟善记後废

北受罗渠起忻州白村经上下汤头北受罗于家庄至回凤西沙坡

马房营渠起下汤头八马房营

南受罗渠起下汤头入南受罗村

北庄渠起马房营北经南受罗入北庄

南庄渠起马房营南经南受罗北庄南庄诸村至西东作二村

黄嘴村渠起代郡经南庄黄嘴至高村

林木村渠起高村西南经庄头至林木村合泉水漑稻田丘村渠起高村西南经庄头校尉营入丘村湾蓝台村渠起代郡经西营村入蓝台【西营村旧在蓝台北因河决五迁今在南蓝台东】

南关渠起代郡北经西营西河头诸村入南关西关渠起代郡南经羊房村入西关

北关南渠起羊房村西经古城右入北关

北关北渠与南渠并列傍大河东行至石牌湾神山村渠起庄头村经北关王进村师家湾入神山即通利渠之故源也

王进村渠繇县北至师家湾明晋府屯地也曩直抵师家湾今裁漑村中而止

崔家庄渠起庄头经北关入崔家庄後淤万历四十一年知县王立爱复开濬有碑记

赵家营渠起崔庄入村

卫村南渠起崔家庄经镇安村南神山村北至南作村合牧马河

卫村北渠与南渠并行繇镇安村历卫村至管家营【草册不载北渠盖卫村南北二渠并为一渠也】

许村渠起镇安村经嘴子马成诸村至刘念村南作村渠起卫村西北经管家营入南作村万历四十二年知县王立爱开

以上引滹沱河水

牧水渠元至元八年开繇智村南引水入古城繇西郦村合牧马河明洪武二十七年忠义坊副使高茂率族再濬後废

智村南渠起忻州北霍村南入智村西

智村西渠起智村西南入村东

智村新渠起智村西南入西北万历四十一年知县王立爱开

西邢村渠起智村东经西邢入张赵村

张村渠起西邢村西经张村至董村

待阳村渠明天啓四年开起张村西北经董村漑待阳村至南西郦村有碑记【册不载】

以上引牧马河水

镡村渠起吕布池合流北至李家庄分四小渠南邢村渠起小霍池经南王南邢待阳诸村至赵村合牧马河有碑记

中霍渠起三会水引漑中霍村

小霍渠起吕布池引入小霍村

官庄渠起吕布池定五分水则例漑官庄村有碑记以上引泉水【泉水五渠册俱不载以其微也】

金元好问滹水渠堰记州倅定襄李侯于成曰宋尔朱氏欲从忻口分支流为渠自沮而罢大定戊子信武乔公号称十万复以渠为事开及向阳里农民以盗水致讼役夫散归至以水田为讳仆经始於壬寅之八月起汤头岭西之白村上下逾六十里经建安口乃合流又明年之三月张乐以落之又曰出东门一舍少折而南繇三霍而东尽南邢之西其间无井邑无聚落无丘壠特沮洳之泺而已若能引牧马之水以合三会於蒙山之麓平湖渺然多倍晋溪之十惜无大农尺一之版使扁舟落吾手中耳

元张惟善修通利渠记河东冀寜之九原古襄五仙之砂里爰自宋金里西旧有通利渠既湮没矣中统至元初里人州将樊侯率本里同利之人选才者甲之寻故迹自县城北决引滹水注东北经神山东南起土筑堰横截牧马河流灌漑本里及邻境农田是後洪水侵噬渠道阻隔土益淤水益缩至正壬午申侯愿恻然选砂里干人前务副武从隆为之长复通故迹相旧堰东将里西地形高阜跨石岗创开巨渠一节深以丈底广如之面广如底广之倍上疏其源下濬其流并如深广之度接连村落首尾五十余里支渠小堰经纬分明漑民田无虑若千万亩

知县吴会暲官庄渠碑吕布池在小霍村中官庄离渠七里二村各用五分筑垜为界各由渠路使水无得中途决口截流如马跑柳鉢东凹诸泉亦随池界为界

神山渠碑通利古渠自滹沱河取水而师家湾小王村地亩胥藉灌漑春秋挑濬设立渠长

滹沱牧马二河雨涨多冲决即春时氷泮木桥亦多漂流

静乐县

静乐县虽为汾河发源地而水流山隘不能开渠引溉古无渠道

旧志汾河所经多开渠漑田独静乐水势急疾多冲决之患无水利

东城外碾河堤明初知县杨大德因金元旧址起堑袤百丈有奇扞水不侵民庐民德之後河涨堤圯正德初知县朱麟增筑又建碾河桥於其尾十二年河涨决堤梁暨南郭外水磨後知县王鏕修复嘉靖三十二年河大涨冲南郭民庐三百所古堤踪迹至是荡尽矣隆庆万历间屡修屡决万历二十六年知县杨登科用石甃砌於旧址东北抵石山麓起堤下西南袤九十七丈有奇高六尺底广一丈有五尺顶广一丈三尺入地下石条凡三层层厚一尺博一尺五七寸有差乃逼水东南下离城可二射许而郭门外又筑小堤二十丈有奇以防不虞壬子河大涨冲石堑二十丈知县程希尧补之

国朝康熙十五年典史辛曰杰修旧堤堤畔裁柳成材三十二年三十九年碾水再冲堤胥缘旧堑修筑焉津梁

沂州

巨济桥在东门外

西张桥在南门外

定襄县

襄济桥在蒋村

牧马河桥在张村镡村待砀村西郦村各架木桥冬架春撤滹沱河桥在高村结构木桥

静乐县

东济桥在西七十里

普济桥在县西汾河上

通济桥在娄烦河上後圯

普惠桥在西关河上明万历间僧隆贤建寺前有桥

山西通志卷三十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