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水经注释

水经注笺刋误卷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七

仁和赵一清纂

渭水篇

水出南鸟鼠山渭水出谷【卷十七一页十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他说曰【卷十七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他说当作地说

右得封湲水【卷十七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湲当作溪

二源合注成一川【卷十七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成上落共字

荀宇【卷十七二页二行】

一清案後汉书温序传是苟宇朱氏误引作荀宇

迹长三尺一寸【卷十七二页七行】

一清案一寸魏书作二寸

俱左则过水右注之【卷十七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俱当作其右当作合

汉灵帝五年【卷十七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续志汉阳郡下刘昭补注引秦州记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此落二字

赤亭水出东山赤谷【卷十七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出下落郡之二字通监注引此文校增

二源合舍【卷十七二页十七行】

笺曰舍宋本作注一清案舍字不误未可因上有二源合注之文而托为宋本以妄改之也

永元元年帝封耿秉为侯国也【卷十七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帝上落和字

出西南山下【卷十七三页四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卷十七三页十行】

一清案与当作迳胡渭校改

东门得上门谷水【卷十七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上门字当作北

左则有温谷【卷十七三页十五行】

笺曰左宋本作右一清案有字衍文温谷下落水字

又东出黑水【卷十七三页卜七行】

一清案黑水下落峡字

渭水至黑水峡【卷十七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至当作自孙濳校

其水道平襄县南山温溪【卷十七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道字误当作导源二字

东北流迳平襄县南城【卷十七四页一行】

一清案当作故城南孙濳校改

王莽之谓平襄县矣【卷十七四页一行】

笺曰之当作所一清案之下落所字非之字当作所也汉志莽曰平相襄字误县字衍文

野鸡自鸣【卷十七四页八行】

一清案自黄省曾本作皆

信而有徵【卷十七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徵下落矣字名胜志校增

後马超之围冀也【卷十七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後下落汉字孙濳校补

卿欲令长者出不利之言乎【卷十七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利当作义魏书校改

次东浊谷水【卷十七四页二十行】次东黄土川水【卷十七五页一行】一清案两次东下俱落有字

而北流于渭【卷十七五页二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孙濳校增

自西东会【卷十七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当作来

汉阳长吏【卷十七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吏当作史

源导西北当亭川【卷十七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当作水导源孙濳校正

汉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卷十七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志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续志汉阳郡永平十七年更名盖未尝以天水名县也天水下落郡字汉以为天水郡【句】县【句】王莽之阿阳郡治也阿阳郡盖王莽之支郡

左则阁水入焉【卷十七六页八行】

一清案阁当作合寰宇记所谓合川水也落川字

其水又西历略阳川【卷十七六页十行】

一清案历黄省曾本作入

渥渠水【卷十七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渥当作埿下云埿峡是也

自安民县之杨城永始二年成帝罢安定呼他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从审倾回中【卷十七六页十六行十七行】笺曰里下脱来歙二字审倾当作番须一清案朱氏改审倾为番须是也其云市里下脱来歙二字非也永始二年以下至市里二十二字是释安民县乃注中注後人转写作大字致文义多不可通若依原本则云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文从字顺今欲于番须上再加来歙二字不且与上文有隔碍耶

将军金梁城等【卷十七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後汉书来歙传作守将金梁城字衍文

光武亲将【卷十七七页一行】

一清案亲将下落救之二字全祖望校增

与渭谷水合【卷十七七页四行】

一清案渭当作蒲

川水水又西南【卷十七七页五行】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石岩水注之【卷十七七页九行】

一清案岩孙潜校改宕

得金黑水【卷十七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得上落乂字

东出更胡谷【卷十七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更字衍文

又东得六合水【卷十七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六合当作六谷谷名也魏书地形志正始初改置南秦州治骆谷城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有洛谷川古字音同通用

又东南流于渭是也【卷十七八页一行】

一清案流下落入字

渭水东历县北封山流之隂迳固岭北东【卷十七八页三行四行】笺曰孙云封山当作邽山宋本无流字固岭北东下云一本无此东字一清案魏书地形志秦州天水郡上封县云犯太祖讳改盖本汉陇西郡之上邽县後魏避其主珪嫌名改上邽曰上封道元从新制书之卷中邽字皆後人所改改之不尽尚留此遗迹耳流字当移在之隂下北东二字当互易均非羡文也

北历泉溪【卷十七八页八行】

一清案北下落出字

渭水又东南出桥西亭西【卷十七八页九行】

一清案上西字衍文

百涧声流【卷十七八页十行】

笺曰当作羣流一清案声流言泉流有声也

右则曾席水【卷十七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下落入焉二字孙潜校增

藉水又次东北【卷十七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次字衍文

次东有大鲁溪水【卷十七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溪当作谷下有小鲁谷水

咸自北山注离注藉水【卷十七八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咸自北山注藉水无离注二字一清案非也注离乃流字之误孙潜校改下注字重文宜衍

藉水又带五水【卷十七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藉水又东得其阳谷水【卷十七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又得宕水谷水【卷十七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上水字衍文孙濳校正

出西南马门溪【卷十七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衆川泻浪【卷十七九页十八行】

笺曰谢云一本作衆川泻注一清案泻浪字不误

莎谷水出南北莎溪【卷十七十页四行】

一清案北当作山

西南出龙谷【卷十七十页六行】

笺曰谷古本作口一清案龙当作陇

西南流磨细野峡【卷十七十页七行】

一清案磨当作历

又迳清水城南【卷十七十页九行】

一清案清水下落县故二字

川有育故亭【卷十七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育故亭误当作故秦亭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徐广曰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

左长谷水【卷十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左下落则字

羌水南入清水【卷十七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羌水下落又字

其道源西北诸溪【卷十七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今校正

北出思溪【卷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出字下落长字

又东南历绵诸故道北【卷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绵诸道县有蛮夷谓之道此文误也当作绵诸道故城北

入西北【卷十七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入当作又

其水北流注泾泾谷水又西北白城谷【卷十七十一页七行】一清案泾字重文宜衍西北下落合字谷字衍文

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卷十七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谷水上落泾字

白水出东南白溪水【卷十七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白溪水之水衍文

水出南刑马山【卷十七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衆水泻浪【卷十七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水当作川

出北山【卷十七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并字孙潜校增

次东丘谷水【卷十七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次东下落得字

迳南田县南【卷十七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元和郡县志南由县後魏孝明帝于南由谷置方舆纪要曰属武都郡西魏废为南由镇禹贡锥指曰陇州东南百二十里有南由故城本汉汧县地後魏析置魏书地形志武都郡有南田县则字之误也

水出刑县之数历山也【卷十七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刑县当作?县

阚駰以是水为沂水言【卷十七十二页七行】

笺曰言宋本作焉一清案沂水当作汧水

阚駰十三州志曰与此同【卷十七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

水东入散关【卷十七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上落渭字

于宝【卷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于当作干

渭水又东迳西武功北【卷十七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当作武功县西北今校改

俗以散关城【卷十七十三页二行】

笺曰城宋本作名一清案于文当增名字于散关之下不当改城为名也

渭水又与其扞水合【卷十七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渭水又东而【卷十七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而当作南

有宝鸡鸣祠【卷十七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西京赋云陈宝鸡鸣在焉史记封禅书云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以一牢祠命曰陈宝瓒曰陈仓县有宝夫人祠盖广异名也寰宇记通监地理通释作宝鸡祠是注宝鸡鸣祠上当有陈字

昔秦文公咸伯之言【卷十七十四页一行】

笺曰咸当作感伯下脱一道字一清案淯水注作阳伯当是伯阳之误史记周本纪宣王太史伯阳甫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神仙传老子名重耳字伯阳盖李耳西入关又与秦文公同时当是也而朱长孺注李义山诗引此文云昔秦文公感伯王之言盖直以意增耳

黄帝孙舜妻盲塚【卷十七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塚下落祠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伏牺生成起起徙治陈仓也【卷十七十四页十行】

笺曰起起宋本作纪纪一清案下起字重文宜衍

今滠水对亮城【卷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滠水当作汧水方舆纪要云石鼻城在宝鸡县东北三十里诸葛武侯所筑水经注今汧水对亮城是与郝昭相御处也

渭水又东与阳谿合【卷十七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阳谿下落水字

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卷十七十五页五行】

笺曰弦旧本作维一清案非也说见下

决为弦蒲薮【卷十七十五页六行】

笺曰弦旧本作弦一清案周礼职方雍州薮曰弦蒲寰宇记陇州汧源县下引晋太康地志云汧县有蒲合乡弦中谷朱氏上以维字改弦此又以弦为弦纷纷牵引总属辞费

世谓之小陇山【卷十七十五页八行】

笺曰旧本作小龙山一清案元和郡县志云小陇山一名陇坂又名分水岭盖与大陇山连麓朱氏以陇为龙大谬

潭涨不测【卷十七十五页十行】

笺曰孙云涨当作深一清案涨字不误

乱为一【卷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乱为一下落水字孙濳校增

源流奋通【卷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笺曰奋古本作旧一清案奋通言水势迸暴也作旧字何说乎

崩峦倾返【卷十七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返一作仄一清案倾返状山势臲卼也仄训偪仄义有未安

古之汧山也【卷十七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地理志云古文以为汧山今校补

水溢石空【卷十七十五页十九行】

笺曰空宋本作穴一清案空读上声与孔同xiao穴也韩非子空窍者神明之户牖史记大宛传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朱氏以穴字笺之殆误读平声耳

漰渀荡发源穴川【卷十七十五页二十行】

笺曰穴宋本作成川一清案寰宇记引此作漰渀震荡发源成川今校补

汧水又东南以迳隃麋县故城南【卷十七十六页一行】

笺曰又宋本作成川一清案以字衍文此与上所据宋本同一纰缪均不顾文义之通否而此为尤甚

昔郭歙耻王莽之徵【卷十七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汉书鲍宣传是郭钦释详本卷

故郁之平阳亭也【卷十七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史记注作郿之平阳亭郁字误寰宇记曰地道记郁夷省倂郿盖王莽之乱郁夷之人权寄理郿界因倂于郿刘昭郡国志补注郿县下引帝王世纪秦出公徙平阳是也

汧水又东流于渭水【卷十七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东流下落注字下水字衍文

今人谓之几谷【卷十七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几当作凡音桓史记正义校

有石室【卷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有下落一字孙濳校增

水流次平石钓处【卷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流字衍文史记正义校

两厀遗迹犹存【卷十七十页十三行】

笺曰厀当从膝一清案厀胫头节也从卩桼声徐锴系传曰今俗作膝

渭水又东迳石源【卷十七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石源字误当作积石原元和郡县志云积石原在郿县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云积石原在渭水北亦曰北原五丈原谓之南原也

雍州郭淮【卷十七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魏书郭淮传领雍州刺史此落二字

亮至【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亮至下有果不得上四字今校补

又迳五丈原北【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孙濳校增

魏春秋曰【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隋书经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落氏字後并同

诸君无事矣【卷十七十七页一行】

笺曰晋书曰诸军无事矣一清案御览引魏氏春秋作诸君元和郡县志同盖唐人尚以旧籍为据不用晋书也

又东迳武功县北【卷十八一页六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斜水自南注之【卷十八一页七行】

一清案自南下落来字胡渭校增

水又东迳马冢北【卷十八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渭字

县有太一山【卷十八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一汉志分注作壹

长安人刘终於崩【卷十八二页五行】

笺曰刘终以下文理不属盖脱简也一清案孙濳用柳佥钞本校补四百二十字真希世之宝也详本卷

忘也惠公孝公立是【至】非实也【卷十八二页八行九行十行】

笺曰孙云自忘也至此四十一字文不相续疑有脱误一清案非也忘当作志谓崔駰及皇览缪志也立当作并黄省鲁本校

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卷十八二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俗名之北水出河一清案非也俗名也【句】北出河桃谷【句】道元以东水是俗名其水出於河桃谷孙汝澄以出河为句缪甚

於雍县城南【卷十八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雍县下落故字

大栾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卷十八四页四行】

一清案栾寰宇记作峦出上落水字

二川洋逝【卷十八四页八行】

一清案洋当作幷

迳岐山而【卷十八四页九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炎帝神农氏姜母安登【卷十八四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姜母安登宋本作母曰姜姒?云谢引宋本亦误据世纪当作神农氏姜姓母安登一清案於文是炎帝神农氏【句】姜母安登【句】本无误也今三皇纪作女登

水合而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卷十八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上水字衍文

东迳杜阳故城【卷十八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杜阳下落县字

又故谷县有杜阳山【卷十八五页一行】

一清案谷当作虢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虢县汉初幷入雍故谓之故虢也

在大柱山南【卷十八五页三行】

一清案大柱当作天柱寰宇记校改

县自杜水东二坑水注之【卷十八五页五行】

一清案自当作有东上落又字

一水西北渎魋水二合而东历五将山【卷十八五页六行】一清案西北下落与字二字衍文

泉南迳梁山宫西【卷十八五页八行】

一清案泉当作东

渭水之东【卷十八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之当作又

芒水出南芒谷【卷十八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南下落山字谓终南山也宋敏求长安志校补

又屈而入于渭【卷十九一页九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又屈西北入于渭一清案孙潜云又屈而下落西北二字而字不衍

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卷十九一页十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惠帝三年起者也【卷十九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汉志注是二年三字误

就水注之【卷十九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四字是注混作经

就水历圃北【卷十九一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圃字疑悞或是陵字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历竹圃北元和郡县志司竹园在盩厔县东十五里史记渭川千亩竹汉书王莽传霍鸿负倚芒竹亦谓之鄠杜竹林有司竹都尉即此地也笺说非是

渭水又东合田谿水【卷十九二页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长杨宫西【卷十九二页四行】

一清案北流下落迳字

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卷十九二页五行】

一清案上南字重文当作县泉当作厡

有蒙茏源【卷十九二页八行】

一清案源汉书地理志作渠成林源灵轵源之源并当作渠

东迳县苑

一清案苑当作北

河渠以引堵水【卷十九二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云关中灵轵成国湋渠引诸川如淳曰湋音韦韦水出韦谷此河渠是湋渠之误

渭水又东迳槐理县故城南【卷十九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居槐里【卷十九二页二十行】

笺曰谢云居槐里三字疑衍一清案是注正释槐里故重言之较栎阳高奴加详焉非赘词也

东有涌水【卷十九三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漏水一清案涌水字不误

又北迳苇围西【卷十九三页六行】

一清案围当作圃名胜志校

东北迳五柞相去八里【卷十九三页八行】

笺曰宋本作东北迳五柞宫一清案长安志引此文五柞宫下尚有西长杨五柞二宫七字寰宇记盩厔县下亦有之今补入

在盩厔县西【卷十九三页十行】

笺曰西一作矣一清案汉书注作西笺说之谬可知矣

渭水又东合甘水【卷十九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在水东【卷十九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在下落甘字水下落之字孙濳校补

故马融曰有扈甘南郊地名也【卷十九三页十五行】

笺曰南一作西一清案南字不误甘字当移在有扈之上尚书音义校正

合渼陂水【卷十九三页十八行】

笺曰渼古本作美一清案渼陂之渼十道志元和郡县志长安志杜子美诗俱作渼与美通不必改也

上仍使太中大夫虞邱寿王【卷十九四页五行】

一清案仍当作乃

他说云【卷十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他说当作地说

水会无他高山异峦【卷十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水所滙处今补改正

武帝建武二年【卷十九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建武当作建元

渭水又东与镐水合【卷十九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自汉帝穿昆明池【卷十九五页三行】

一清案当作汉武帝落武字

过镐池曰【卷十九五页六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学资春秋传作素车上人曰孙濳据之改过镐池为车上人

镐水北迳谿灵台西【卷十九五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作汉灵台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清灵台

镐水又北迳于渭【卷十九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迳当作注

渭水又东北迳渭城南【卷十九六页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秦里其霸【卷十九六页八行】

笺曰西京赋作秦里其朔薛综注云里居也朔北也秦地居其北是曰咸阳一清案霸者幽隂之义与朔字意同汉书律历志曰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此义也

而沈水注之【卷十九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俗言真女楼【卷十九八页三行】

一清案真女当作贞女汉志注校

繁钦建章凤楼阙赋【卷十九八页六行】

一清案何焯校衍楼字

而实非也【卷十九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而下落即字孙濳校增

池中有渐台三十丈【卷十九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渐台下落高字名胜志校增

南有壁门【卷十九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壁当从玉作璧下云璧玉门也

引它水入长安城【卷十九八页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引高都水一清案孙濳校改沈水于它字为近

以法牵牛【卷十九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牵牛下落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十九字史记索隐引黄图及别本水经注皆有之

南北二百八十步【卷十九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二史记索隐作三

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卷十九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两立字长安志作主字

我貌狞丑【卷十九九页二十行】

笺曰古本作狼丑一清案狰狞状恶也朱氏作狠丑与狞字义无别又误刻为狼字

桥三丈【卷十九十页四行】

一清案桥下落广字孙濳校增

魏武帝遂更修之【卷十九十页四行】

一清案遂字衍文

渭水又东与沈水枝津合【卷十九十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于渭【卷十九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

渭水又迳长安城北【卷十九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又下落东字胡渭校增

王莽更名长安【卷十九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常安长字误

城正亭【卷十九十一页一行】

一清案城三辅黄图作诚

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事故城曰厨门也【卷十九十二页五行】一清案事当作东城当作名

其水有客舍【卷十九十二页七行】

一清案水方舆纪要作外

为徒之经【卷十九十二页十行】

笺曰一作为往来之径一清案此文见三辅决録朱氏何以不名其书

东迳河池北【卷十九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河池下落陂而二字孙潜校增

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室四向五色【卷十九十二页十八行】一清案大戴礼盛德篇云明堂九室明堂月令篇云九室十二堂刘歆取考工补周礼冬官之阙匠氏一职记轨步之制因及明堂有云夏后氏世室五室九阶四旁两夹牕白盛殷人重屋四阿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淳于登作五室之说则云水木用事交于东北木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中央土金用事交于西南金水用事交于西北郑康成注礼主考工说谓大戴所记创于秦相吕不韦之作春秋并非古制而主大戴者极訾康成注悉本淳于登月令异义有乖正论九室五室互相讥讪竟成门户按北史封轨传云吕氏月令见九室之义大戴之礼着十二堂之文又袁翻传云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道元北方之学者兼取戴记考工之制故湿水篇有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室之文此注复列九宫十二堂四向五室之义世本堂字误作室下室字又嫌与上重文乃改作色流俗纰缪甚矣其妄也

汉平帝永始四年【卷十九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永始是元始之误

头於渭尾达樊川【卷十九十三页九行】

笺曰三辅黄图云头入渭水尾达樊川一清案通监注引此文作头临渭水是也

有阊阖公车诸门【卷十九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公车古本作正车玉海引此作止车门一清案关中记云未央宫有阊阖门止车门止字是也

故渠北有楼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卷十九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楼下落竖字名胜志校增

苏□曰王宫家渠也【卷十九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王嘉传注苏林曰王渠官渠也今校正

史王孙及王夫人【卷十九十四页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七字重文宜衍

故时人谓之马冢【卷十九十五页二行】

笺曰按旧本脱误吴琯移遂葬焉二十二字续此是矣复误以霸水注续马冢之後错简如初今特改正一清案吴本错误固多朱氏改正亦未为得清溪胡渭作禹贡锥指二十卷悉取常熟黄仪之说更定余亟从之惟李夫人荚陵一条全祖望又据黄图移在汉武帝茂陵之下今为先具错简之辞然後枚举误文可无遗憾已

又东过霸陵县北【至】陵之南【卷十九二十七页十行至三十二页十六行】一清案又东过霸陵县北经文接前十五页二行注马冢之次行陵之南下接前二十三页十一行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

霸水者上地名也【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者二字当倒互黄省曾本校改御览长安志引此文并如之此本应劭语道元袭用之耳

西北有铜公水【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公当作谷寰宇记校

次东有轻谷【卷十九二十七页十四行】

笺曰轻谷下脱一水字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辋谷水方舆纪要云蓝田县有辋谷水在县南八里商岭水自蓝桥伏流至此有千圣洞细水洞锡水洞诸水会焉如车辋环凑自南而北圜转二十里过此则豁然开朗林野相望亦谓之辋川王维云辋水沦涟是也轻字误

又西流入渥水【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长安志云刘谷水一名泥水方舆纪要云晋永和十年桓温伐秦破青泥是也下清渥军清渥城并当作埿

迳蓝田县也【卷十九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也当作北

梁惠王三年【卷十九二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惠下落成字竹书纪年校增

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也是【卷十九二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也是二字当互易

汉文帝尝欲从霸西驰下峻阪【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霸下落陵上二字汉书爰盎传校补

水出杜县白鹿源【卷十九二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源当作原

谿水又西北【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谿水上落荆字

即是原【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原下落也字

孟谷次东又大谷【卷十九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孟谷上落次东有三字又当作有长安志校正

东有土门谷【卷十九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东上落次字

五水北谷西北历风凉原东【卷十九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谷西当作合而长安志校

有大狗来下【卷十九二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大长安志作天

水发自原下【卷十九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原当作亭即下霸陵县之故亭

故源左出焉【卷十九三十页六行】

一清案源当作渠

予以神明三年【卷十九三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明下落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四年为十五年正以二十字汉书王莽传校补

其名霸为长存桥【卷十九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霸下落桥字王莽传校补

秦庄王葬于芒荡之丽山【卷十九三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芒荡当作芷阳

东北迳霸县故城南【卷十九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霸下落城字晋书地理志京兆郡有霸城县盖曹氏所改魏书地形志霸城县晋改

汉文帝之霸陵汉县也【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下汉字衍文

计其日似近五百年矣【卷十九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其黄省曾本作尔似当作以古以已字通用

又合漕渠【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今源当作合渠

今霸水又北迳秦虎圈东【卷十九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今字衍文

血出溅虎【卷十九三十二页四行】

笺曰溅旧本作践一清案集韵溅污洒也史记蔺相如传曰请得以颈血溅大王是其义也

迳汉武帝茂陵南【卷十九三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迳上落又字

陵之南【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南上落西字

如北一里【至】赋诗悼伤【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一行至十八行】

一清案如北上接後三十二页十六行陵之南赋诗悼伤下接後三十二页十六行故渠又北分为二渠黄图云荚陵在茂陵北一里寰宇记雍州兴平县下云茂陵在县东北十九里李夫人陵在县北十六里是也

如北一里【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如当作而一清案如字不误

世谓之荚陵【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莱陵一清案荚字不误黄图校

以厚礼葬【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厚全祖望校改后

故渠又北【至】今无水【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故渠又北上接前三十三页十八行赋诗悼伤今无水下接前二十三页十八行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

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至】分卑尊之名者也【卷十九二十三页十八行至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故渠上接後三十二页今无水十八行分卑尊之名者也下接後二十六页四行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

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卷十九二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此故渠篇内不见张本疑有脱误一清案注云渭水又东会成国故渠又迳汉武帝茂陵南又北分为二渠东迳虎圈南而东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下接是注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至汉景帝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成国故渠西京时已有之而卫臻更修复之世本彼具霸陵县下此隶华隂县中前後倒置不相贯串又渠字或讹作源一望迷离遂以为不见张本疑其有脱误耳今为更正始可追寻恨不起中尉于九原而告之

渠北故坂此即龙渊宫【卷十九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此当作北

又成帝延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迳二字

故渠又东迳渭陵【卷十九二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渭陵下落南字

元帝永元四年【卷十九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永元当作永光

又迳惠帝安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

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至】东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六页四行至二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故渠上接前二十四页十九行分卑尊之名者也东南流注于渭水下接前二十页十七行右迳新丰县故城北

渭水又东迳霸县北【卷十九二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当作霸城县落城字

臰闻数月【卷十九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月当作里

东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渭字下渭水二字与右迳新丰县故城北句接连

石迳新丰县故城北【至】不得为湖湖西【卷十九二十页十七行至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石字误当作右上接後二十七页九行渭水二字不得为湖下接前十六页二十行苏林曰湖西二字衍

水出丽山东也【卷十九二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也当作北

水本导源东流【卷十九二十页十九行】

笺曰东一作北一清案非也下云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则东字不误

下涸三泉【卷十九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涸当作锢史记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

项羽入关以三十万人【卷十九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入关下落发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长安志引此文亦有之

始皇与神女唾之生疮【卷十九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神女下有缺文朱无易引三秦记补游而忤其旨神女七字

又北絶漕盘沟注于渭【卷十九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盘沟乃渠字之误

旧大道北下坂下坂名也古有鸿宁【卷十九二十二页十六行】一清案下坂二字重文史记项籍本纪云在新丰鸿门孟康曰在新丰东十七里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今校正鸿宁当作鸿门亭

郭缘生或云【卷十九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郭缘生下落曰字全祖望校增

孟康言在新城东十七里无之【卷十九二十三页一行】

笺曰城宋本作丰一清案无之二字衍文

非谓地也【卷十九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地当作城

苏林曰【至】俱北入渭【卷十九十六页二十行至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苏林曰上接後二十三页十一行不得为湖俱北入渭下接後二十四页十九行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

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卷十九十七页一行】

笺曰宋本云在郑东南一清案非也郡国志新丰东有鸿门亭及戏亭刘昭补注引苏林曰县东南四十里此段注原在霸水新丰之下朱氏既误割入郑县不得不假宋板改去新丰字以实其说也

造延陵为初陵以为非霸曲亭南更营之【卷十九十七页七行】一清案非下落吉于二字

统归三壑【卷十九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三当作一

首水南倒虎山【卷十九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南下落出字

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至】今无水【卷十九二十四页十九行至二十六页四行】一清案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上接前十七页十九行俱北入渭今无水之次行接前十五页四行又东过郑县北经文霸陵县一条注尽此

北迳郿加谷【卷十九二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郿名胜志校改媚寰宇记云竹水出媚谷是也

口起谷口【卷十九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口起汉书沟洫志作首起

白渠在後【卷十九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在後汉书沟洫志作起後

即水所治也【卷十九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治黄省曾本作始

符坚【卷十九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符当以草作苻

汉书高帝关中【卷十九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高帝下落克字全祖望校增

王莽之师高也【卷十九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师亭

又东过郑县北【至】裴毕字君先立【卷十九十五页四行至十六页二十行】一清案又东过郑县北经文之右行接後二十六页四行今无水裴毕字君先立下接後十七页十九行渭水又东石桥水会

以亢杜洪【卷十九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亢当作抗

於孤相原西【卷十九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相寰宇记引此文作柏

出英山【卷十九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北流与招水相得水乱流【卷十九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下水字衍文

灌水又北注於渭【卷十九十五页十二行】

笺云此後皆叙郑县事旧本错简今改正一清案朱氏之改正郑县注是矣然割截未清致有下句之缪

又迳观愚之山北流入于渭【卷十九十五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孙云观愚字误山海经作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一清案朱氏惟据上有禺水遂误以十一字移此不知其文与上下絶不相蒙也後二十页十六行十七行注云渭水又东合沙渠水水即符禺之水也南出符以下缺文当取此处禺之山北流入于渭八字补入乃成文而华隂县注亦终矣此十一字当衍去

渭水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卷十九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石桥水有二皆出马岭山道元两叙其源流一流迳郑城西为西石桥水一流迳郑城东为东石桥水郭缘生云郑城东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是也方舆纪要云刘裕伐秦王镇恶自河入谓秦将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镇恶追之秦主泓自霸上还屯石桥以为之援此西石桥也唐中和初昭义帅高浔合河中兵讨黄巢寻败于石桥浔奔河中华州复为巢所陷此东石桥也

虢侩又灭【卷十九十六页二行】

笺曰国语作郐一清案郐古作侩世本所谓四曰求言是为侩人後乃除人加 邑毛诗国风又作桧

幽王卒于戏【卷十九十六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宫吴改作卒一清案全祖望云皆非也宫字是□字之误

及迁封於彼【卷十九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及当作乃

渭水又东石桥水会【至】南出符【卷十九十七页十九行至二十页十七行】一清案渭水上接前十六页二十行裴毕字君先立南出符之次行接後三十二页十八行东入于河经文

渭水又东石桥水会【卷十九十七页十九行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又东与一清案朱氏亦因本文会字以意度之应有与字故云尔非必真据宋板也知者与字当增在东字之上此东石桥水也说见前

郑城东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卷十九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东下落西字

水南出良余山之隂【卷十九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是粮余山

洛水入焉【卷十九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洛水东南沮水入焉全祖望云此误也当作渭水东南洛水入焉

王莽之华疆也【卷十九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华坛

以节栢之心为博箭【卷十九十九页十四行】

笺曰节一作松一清案节栢字不误岂可因礼记松栢有心之文辄为更易乎

昭王常与天神博於是【卷十九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常当作尝

登华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卷十九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登华下落山字

敕度世令还山山层云秀【卷十九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山字重文宜衍事见神仙传

元帝又刋其二十余字二书有重名于海内【卷十九二十页三行】一清案元帝误当作文帝寰宇记华州华隂县下云北庙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之碑黄门侍郎张?书魏文帝与锺繇各于碑隂刻二十字此碑垂名海内隶释亦作元帝恐锺公不逮事常道乡公也此在南宋初年刻本已讹何焯校改帝作常元常锺繇字不且与下侍中司隶校尉之文有碍耶刋其下落碑隂二字重名下落垂字

不得言在斯为非矣【卷十九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於文当重一斯字

城因原土【卷十九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土当作立

渭水又东合沙沟水【卷十九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沙沟当作沙渠

南出符【卷十九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南出符下缺禺之山北流注于渭八字朱氏误入前十五页十三行当移彼就此也

东入于河【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东入于河之右行接前二十页十七行南出符缺文之次东入上落又字禹贡锥指曰渭水又东合昆明故渠自此以後多错简黄子鸿据他书及州县图志悉为更定以今舆地言之渭水又东迳长安县北又东迳咸宁县北高陵县南又东迳临潼县北又东迳渭南县北又东迳同州南华州北又东北迳华隂县北又东入于河是曰渭口

水经注笺刋误卷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