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水经注释

水经注笺刋误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四

仁和赵一清纂

清水篇

南流西南屈【卷九一页九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南流屈曲一清案今御览作西南流屈曲朱氏所引尚失西字

与神心妙逹【卷九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逹吴琯本作远

历涧流飞清洞观【卷九一页十四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清泠洞观一清案流飞御览作飞流朱氏失引

亦曰朝阳矣【卷九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当作南阳

秦昭王越长平【卷九二页三行】

一清案越下落赵字汉书地理志注校补

有吴沟水【卷九二页九行】

一清案沟当作泽

东则三十里【卷九二页十行】

一清案东则当作东西名胜志校改

西则蔡沟入焉【卷九二页十行】

一清案蔡沟当作界沟沟下落水字

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为长明沟【卷九二页十行】一清案界沟当作光沟此文互见沁水篇

故长明沟水东入石涧【卷九三页三行】

一清案故字衍文

为之蔡沟【卷九三页五行】

一清案为当作谓

东入吴陂又【卷九三页七行】

一清案又当作水

陂泽【卷九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陂当作际孙潜校改

而东周永丰城【卷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城黄省曾本作坞

天井固石【卷九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石当作右

寺十有余僧【卷九五页二行】

一清案孙潜校本作寺有十余僧

世谓焦泉也【卷九五页七行】

一清案世谓下落之字

穴东【卷九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穴当作次

即汲水新中乡也【卷九六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汲水当作汲郡一清曰非也水当作之汉书地理志注校改

太公甫生於汲【卷九七页五行】

一清案甫隶释载此文作本

水出西北方上山西仓谷【卷九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方上山名胜志引此作方山上寰宇记卫州

卫县下引水经注云方山在卫县是也元丰九域志卫州汲郡防御古迹引水经注云方山西有仓谷落有字

谓之清河【卷九八页九行】

一清案河黄省曾本作口

惟流迳絶余目【卷九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姜宸英校本惟作滙余目下落尚存二字

曰尚存故东川【卷九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六字衍文

沁水篇

沁水即洎水也【卷九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说文洎灌釡也不云是水名寰宇记云沁水出沁州绵上县覆甑岭浊漳水注云有湼水西出覆甑山东流与西汤谿水合水出湼县西山汤谷又东迳湼氏县故城南县氏湼水也然则沁水与湼水同源合注洎当作湼

历洛出左右近溪【卷九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历洛孙潜校改作沿历

又南入于泽水【卷九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当作濩泽水落濩字下同

出鹿台山【卷九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封下诉为侯国【卷九九页十九行】

笺曰?按谢本作卞诉考史汉表并无其人惟琴操云卞和献玉于楚王封为陵阳侯辞不受退而作歌一清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表阳河齐哀侯以中谒者从入汉以郎中骑从定诸侯侯五百户功比高胡侯索隐曰阳河县名属上党地理志上党郡有阳和县续志同魏书地形志高都郡领县二高都阳阿二汉属上党晋罢後复属方舆纪要云阳阿城在高平县南六十里河字是阿字之误齐哀侯汉表作齐侯其曰齐又是諡而失其姓与是注下诉均为不同下诉当作卞欣河水注云河水又东北迳阳阿县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郎中万诉为侯国虽彼文以上党之阳阿证平原之阿阳出于舛缪然载笔之于书可知阳阿为诉封国与马班可参同异【今汉书侯表多脱误】卞万互差要是传写之讹耳朱氏不察纷纷牵引甚无谓也

水历焦烧山东【卷九九页二十行十页一行】

笺曰焦宋本作燋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嶕嶢东都赋注云嶕嶢高也若以火作燋烧果何义乎

即开蹬也【卷九十页一行】

一清案穆天子传云西絶銒隥即禹贡之岍山马融本作开山隥郭璞注云阪也玉篇云或作蹬当从古文作隥

其水东南流迳北卿亭下【卷九十页二行】

一清案卿当作乡孙潜校改

东南迳阳泉水【卷九十页三行】

一清案迳黄省曾本作注

南流迳建兴郡而【卷九十页九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汾上下【卷九十页十二行】

笺曰汾宋本作沿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沿流上下落流字

蒙笼拔密奇为翳荟也【卷九十页十三行】

笺曰拔宋本作茂奇宋本作最一清案蒙笼当从艹作蒙茏奇字义通下云青青弥望奇可翫也是其词例也

沁水南迳石门也谓之沁口【卷九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也当作世

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卷九十页十六行】

笺曰左迳旧本作迳在一清案左迳二字不误

源出铜堤山【卷九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堤当作鞮

自然成者【卷九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者寰宇记引此文作着

沁水又迳沁县故城北【卷九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有沁水县落水字

南东入沁水【卷九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南东二字当倒互

出太行之阜【卷九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盖京氏之所谬耳【卷九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皇都迁治【卷九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治当作洛魏孝文帝自代迁洛阳魏书地形志怀州天安二年置太和十八年罢

絶水出泫氏县西北阳谷【卷九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阳谷当作杨谷

今仍号曰白起台【卷九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号下御览引此文有之字

遗壁旧存焉【卷九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旧疑作犹一清案旧字不误

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卷九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侯下落国字

其东南流注絶水【卷九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其下落水字

水导源县西北玄谷【卷九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章怀後汉书注曰泫氏县名属上党西有泫谷水故以为名玄当从水作泫後魏改泫氏县为玄氏然谷名当仍其旧

丹水又迳二石入北【卷九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入当作人古人字与入相似

苹藻冬芹【卷九十五页七行】

笺曰冬字疑误一清案孙潜云冬衅冬也字不误

一水南流于沁也【卷九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南流下落注字孙潜校增

自方口东南流【卷九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方口当作枋口

枝渠左水焉【卷九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水当作出

城殷殷即是城也【卷九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殷字重文宜衍

然殷之为名久矣【卷九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然下落则字

朱沟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卷九十七页十一行】一清案朱沟下落水字湖水下又字衍文

起祠堂于平陵平之肥牛亭【卷九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下平字衍文

沙沟又东迳隰城北【卷九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沙沟下落水字

陂水又值【卷九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值当作直又直下落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九字全祖望校补方舆纪要怀庆府武陟县下云沁河在县东一里自河内县流入又南逹于河其入河之处名南贾口支流复自县东北引灌田二千余顷禹贡锥指曰沙沟即奉沟之下流古济水由此入河故谓之济渠沙沟当在今武陟县界也今怀庆府河内县东有武德城又有丹河在府东北二十五里名曰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沁水入河之处在武德县界而为陂水之所直也

淇水篇

活水注之【卷九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活水当作沾水全祖望曰汉书地理志上党郡壶关县下云沾水东至朝歌入淇此即沾县所以得名也有沾县因有沾城魏书地形志乐平县有沾城是也有沾城因有沾台晋书误以沾城为玷城而是注亦譌沾台为玷台何超晋书音义从而实之赖有胡梅磵不错今改正

东北会水【卷九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会下落沾字

又历之罗城西【卷九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之全祖望校改三

东北与女台水会合【卷九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会合义复衍会字

会立石堰【卷九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会上落水字

晋定公二十八年【卷九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二字衍文竹书纪年校

魏徙九原西河出军诸胡【卷九十九页四行】

一清案出军当作土军汉书地理志西河军有土军县魏书地形志有吐京郡即土军也

太和泉源水【卷九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五字中有脱文太和下是言顿丘郡废置之由泉源水当连下水有二源

东南【卷九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东南上落一出二字

论撰考谶曰【卷九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论语撰考谶是纬书落语字

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遗风後乃属晋山嶮【卷九二十页七行八行】

笺曰宋本作晋土嶮旧本作晋王嶮?谓晋字属上句若言土嶮不成文理或是山字乃通一清案朱氏此条可谓乱道土嶮谓土地嶮岨耳地理志云土陿而嶮文理未尝不成也後魏书崔延伯传云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正与此文土险多寇相证晋字阿谁曾连下读耶全祖望曰後乃属晋四字当移在战国皆属于赵之上不然三家分晋赵乃在後若云造父之国则又不得云战国也

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卷九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至当作迳

更出【卷九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更当作东

倦後深隍【卷九二十页十五行】

笺曰倦後二字譌误未详一清案广韵淃水囘旋貌经典释文春秋左氏传音义曰浚深也倦後当作淃浚

观者若思不周赏【卷九二十页十七行】

笺曰疑作苦思一清案若字不误

其水更迳朝歌城北【卷九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更当作东

惟王刍编草【卷九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编当作篇郡国志云共县淇水出刘昭补注云有緑竹草唐韵篇竹草名

不异毛兴【卷九二十一页八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不异毛注一清案诗地理考引此文是兴字

即诗所谓源泉之水也【卷九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案源泉诗作泉源

旧淇水南【卷九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南当作口

至淇水口是【卷九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是下落也字

故渠历杨城北【卷九二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杨城当作枋城

东与宛口合【卷九二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宛口寰宇记作菀口下菀水菀城并同

得旧石沮【卷九二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沮当作浢与逗同谷水注云又校流入石逗是也义与石窦通

东入白祠陂【卷九二十二页六行】

笺曰宋本作白?旧本作白祀未详孰是一清案方舆纪要云同山在濬县西南四十五里其麓绵亘四十余里形若游龙高处如龙脊曰龙脊冈龙脊之左有山曰白祀淇水所迳多溢为陂祀字是也

今更东北注【卷八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今当作令

次于雍榆城者也【卷九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春秋经无城字衍文

白沟又北左合阳水【卷九二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阳水当作荡水亦曰汤水方舆纪要大名府内黄县下云汤水在府西南自河南汤隂县流入县境合洹水入于卫河一名黄雀沟互见汤水注

县有黄泽者【卷九二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世谓之义阳郭【卷九二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後汉书光武帝纪作羛阳章怀注云羛阳聚名羛与义同详本卷

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又洹水从西南来注之【卷九二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东又二宇当倒互

应劭曰县故城魏武侯之别都也【卷九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汉志注引应劭语无县故城三字当移在应劭曰之上县故城上又落魏字

清河水东北迳信乡西【卷九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信乡下落县故城三字以河水篇注参校

王莽之河平亭也【卷九二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河平汉书地理志作平河

汉桓帝延和元年【卷九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延和当作建和

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故县城西【卷九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县故城卷中恒有故县二字当倒互

清水北迳广川县故城南【卷九二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水当作河

县有长河为流【卷九二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县下落中字以汉志校补

今亭在县东如此水济【卷九二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如当作而一清案如往也之也此当作北如北言自东往北也古传如而字通用然非所论于此也

王莽更名之曰治修【卷九二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修治

左与黄漳板津故渎合【卷九二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板津宋本作枝津一清案黄漳当作横漳即衡漳也朱氏失笺

地理志之临乐县故城也【卷九二十八页九行】

笺曰之疑作云一清案之字不误

又东迳于乐陵郡北【卷九二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又东转迳宛乡故城南【卷九二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顺德府任县有宛乡城云本汉南栾县地後为闲廐之所谓之宛乡志云石勒置县于此又改为清苑县後魏时废魏书地形志任县有苑乡城宛乡当作苑乡下落县字

沟上承无棣沟【卷九二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上沟字当作渎即上枝渎也

河间献王【卷九二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旧本作靖王一清案史表是献王而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嗣王亦无諡靖者

王莽之逆河亭【卷九二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逆河汉书地理志作迎河莽多忌讳故以逆为迎也

汉文帝後元年中封孝文后兄子彭祖为侯国【卷九二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文帝当作景帝与下窦广国之封其误同年字以後文校衍

清河又北迳皮城东左会谭地别渎谓之合【卷九二十九页十行十一行】

笺曰地宋本作池一清案北迳二字当倒互谭地是滹沲之误谓之合下落口字此文当与浊漳水篇注参校

又东北迳浮阳县西【卷九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河东北【卷九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河上落清字

东北迳高城县之宛乡城北【卷九二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高城汉书地理志作高成宛乡当作苑乡

又东迳章武县之故城【卷九二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故城下落北字孙潜校增

魏氏土地记曰【卷九三十页一行】

一清案氏字衍文

应劭曰浮县浮水所出【卷九三十页六行】

一清案县当作阳

清河又北迳浮阳故城西【卷九三十页八行】

一清案浮阳下落县字

更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为侯国【卷九三十页九行】

一清案骁骑将军刘歆见後汉书岑彭传落骁字

又东北□沲别渎注焉【卷九三十页十行】

一清案□字误写当作滹後并同

又东北迳穷河邑南【卷九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东北至泉周县北入滹沲水经曰笥□泉周县东南与清河合者目下为清河下邑也【卷九三十一页二行三行】

笺曰曰当作白□当作沟一清案曰字不误目下之下衍文沽水篇经云又东南至雍奴县入笥沟又东至泉州县与清河合此即郦氏所称经曰者也本文东北至泉周县北入滹沲水【句】经曰【句】笥沟下落至字连下读若依朱氏所云曰作白不知燕赵之境有白沟亦有笥沟而无白笥沟其误审矣

又东泉周泉出焉【卷九三十一页四行】

笺曰泉当作县一清案孙潜校改作水泉周水即泉州渠魏书武帝纪凿渠自呼沲入派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详见沽水注中朱氏改泉周县非是

荡水篇

卢林四王起事曰【卷九三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隋书经籍志晋四王起事四卷晋廷尉卢綝撰林当作綝

广雅称狱犴也【卷九三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称全祖望校改牖

其水道源里山北谷【卷九三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里山当作黑山见清水注

淇水又东【卷九三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淇水当去水傍作其即长沙沟水也非出隆虑之淇水

东北至内黄泽右入荡水【卷九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郡国志曰内黄县有黄泽内黄县名非泽名泽当作县

水又迳内黄城南【卷九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水上落其字又下落东字

洹水篇

县有黄水【卷九三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黄水御览玉海引隋图经并作黄华水下同

黄华谷地崖山高十七里【卷九三十三页四行】

笺曰地宋本作北一清案山隋图经作上

出林虑川北泽中【卷九三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川当作山

又东北出山迳邺县南【卷九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连迳殷墟北【卷九三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连当作东

自奄迁于此遂曰殷【卷九三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此遂全祖望校改北蒙

北迳东明观下【卷九三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北下落水字下南水字可证

碧林浦侧可游意矣【卷九三十四页五行】

一清案浦侧当倒互作侧浦意当作憩

其水际其西【卷九三十四页五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其水当加水作淇淇水经云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是也

东北迳女亭城北【卷九三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东北上落又字

又东迳鸬鷀陂【卷九三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鸬鷀陂下名胜志引此文有黄衣水注之五字今校增

县南角有斥丘【卷九三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魏郡斥丘县应劭曰斥丘在西南落西字

又屈迳其北城【卷九三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北城当作城北

石遵自孚城北入斩张豹于安阳是也【卷九三十四页十七行】一清案孚城当作李城张豹当作张豺方舆纪要云晋永和五年石虎没其下张豺擅命虎子遵时出镇关右至李城举兵趋邺晋书载记作季城误也

左侧则沟出焉【卷九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则当作白

浊漳水篇

发鸠山之漳水焉【卷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之漳水焉四字衍文

梁水出南梁山【卷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北流至长子县故城南【卷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至当作迳

郑取屯留尚子沮【卷十一页十九行】

笺曰沮一作泹疑作则一清案非也盖是湼字之误

屈从县东北流注【卷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注字衍文

陶水南出南陶北流至长子城东【卷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南陶当作陶乡魏书地形志长子县羊头山下有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有泉北流至陶乡名陶水合羊头山水北流入浊漳是也至当作迳

绦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绦水【卷十二页六行】一清案之字当移在发鸠之上全祖望云谓之绦水四字误文宋椠本是又有一水今校正胡东樵不识因以滥水为绦水之源大非

故留子国也【卷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子当作吁

故桑钦云绦水屯留西南【卷十二页十行】

笺曰孙云水下当有迳字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注是出字

陈水注之【卷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陈当作涷说文校正

水出西发鸠山【卷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出西二字当倒互

封景丹尚子为侯国【卷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尚子二字当倒互後汉书景丹传校

入关从水章声也【卷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关当作河章当作东说文校正

漳水迳壶关县故城西【卷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漳水下落又东北三字孙潜校增

与鞮水合【卷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当作铜鞮水落铜字

出八持山【卷十三页二行】

笺曰八持当作八特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西北好松山【卷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西北下落出字

东南注于铜鞮【卷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铜鞮下落水字

铜鞮水又东南流迳顷城西【卷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顷一作项一清案朱氏下文既引後魏地形志长子有顷城而此又云一作项何无定见也

铜鞮又南迳胡邑西【卷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案铜鞮下落水字

又东北过屯留县潞县北【卷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无屯留县三字一清案全祖望曰谢耳伯所见是误本非真宋本也上文注云壶关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後屯留则经文以屯留置壶关之後明矣道元所以纠之奈何谓经无此文乎但今本屯留县下脱去南字耳

鄣固山泉【卷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鄣固上落评字全祖望校增

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卷十四页四行】

笺曰入宋本作人一清案人古字与入相似然此是入字不是人字十六国春秋亦作入

佗大川【卷十四页六行】

一清案佗上落无字何焯校增

县北对故壁台【卷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台壁地名在今潞城县北魏书地形志并州汉晋治晋阳晋末治台壁是也二字当倒互下并同

漳水于是左右黄须水【卷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左右全祖望云当作左合

土离兵害【卷十四页十三行】

笺曰离宋本作罹一清案方言罗谓之离易小过飞鸟离之义自通也

有洹水西出覆甑山【卷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洹当作湼

出湼县西山汤谷【卷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东与白鸡【卷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白鸡下落水合二字孙潜校增

又东南与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卷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与字衍文武山当作武乡山晋书载记云石勒居武乡北原山下是也

西南与鞸鞈白壁二水合【卷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鞈当作鞳壁当作璧黄省曾本校

水流西北出隐室山【卷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流当作源

东南注横水【卷十五页六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湼水一清案非也即上文黄水耳

仓石水入焉【卷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石当作谷下同

方乃自津山顶【卷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津当作臻

即庚眩坠处也【卷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庚眩未详或当是爰眩之譌地志所谓猨眩之岸也一清案阎若璩云晋书庾衮传衮字叔褒适林虑山石勒来攻乃相与登大山头而田于其下将收获命子怞与之下山中涂目眩瞀坠崖而卒殆是即庾衮眩坠处也朱氏不知妄为附会亦由未记晋书耳

又注於苍溪水【卷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苍当作仓即仓谷溪水也

又东过武安县【卷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武安县下落南字以清漳水经文参校补

漳水于县东清水自涉县东南来注流之世谓决入之所谓交漳口也【卷十六页三行四行】

笺曰谢云宋本漳水下有迳字一清案漳水于县东自足成文不烦添补清水当作清漳水注流当倒互作流注下谓字当作为

又东汗水注之【卷十六页八行】

笺曰汗宋本作泝一清案史记项羽本纪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徐广曰在邺西索隐曰污音于郡国志邺县有污城刘昭补注引水经注证之泝字非也

里中作十二墱【卷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御览引此文里中上有二十字今校补

东出石窦下注之湟水【卷十七页二十行八页一行】

一清案?窦下落堰字地形志校补湟水当作洹水

屈柱趺瓦【卷十八页四行】

笺曰屈柱似是屋柱之譌一清案屈柱曲柱也与趺瓦字对趺瓦今所谓筒瓦其形半圆

今邺西台是也【卷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当作邺西三台落三字

其中曰铜台【卷十八页九行】

笺曰谢云铜下当有雀字一清案通监注引此文无其字宜衍

石虎更增二犬【卷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通监注引此文石虎上有其後二字今校补

南则金雀台【卷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金雀当作金虎事见魏书武帝纪李善文选魏都赋注云铜雀园西有三台中央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一间亦曰中台南有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亦曰南台北则氷井台亦高八丈亦曰北台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氷室室有数井藏氷及石墨又有乘窖及盐窖其言三台名义制度详晰如此温飞卿有金虎台诗云碧草连金虎青苔蔽石麟初学记引陆翽邺中记作金兽台时避虎讳故作兽而刘逵文选注曰南有金凤台则误也刘献廷广阳杂记曰方声远云考邺都三台碑记铜雀已没水中氷井尚余其半金凤上有真武阁乃独存耳按齐文宣本纪天保九年八月改铜雀曰金凤金武曰圣应氷井曰崇光则金凤铜雀一也何以碑记之讹若此唐人避讳故以虎为武

又有粟窖及监【卷十九页三行】

笺曰监疑作盐一清案李善文选注作盐窖黄省曾本作盬窖此落窖字

呪当为河伯妇【卷十十页五行】

笺曰呪字误史记作云是当为河伯妇一清案广韵呪诅也通作祝书无逸厥口诅祝疏云以言告神谓之祝不当引史记以相难也

溢水入焉【卷十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溢当作滥滥水见前壶关县注

邺师邯郸师於平阳者也【卷十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邺师下落败字寰字记云临漳县有平阳故城孙之騄考定竹书曰今本无之

白渠水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卷十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又东与拘润水合【卷十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云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白渠润字误

互相纒靡【卷十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靡黄省曾本作縻

言覃漳水横流也【卷十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覃字衍文孔安国传云漳水横流入河

汉元帝元康三年置【卷十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元帝当作宣帝别见淇水馆陶县注中

又考史记同【卷十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孙云史记二字疑误一清案史记当作汉书盖曲周置县与郦商封国班史志传异文耳

在县市补履数年【卷十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列仙传作数十年落十字

衡漳又北迳巨桥祗阁西【卷十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祗当作柢柢阁即邸阁也柢邸字通

服?曰巨桥仓名钜鹿水之大桥也【卷十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曰按史记殷本纪裴駰集解引服?曰巨桥仓名许慎曰钜鹿水之大桥有漕粟也则钜鹿水之大桥本叔重说今补此三字

今河内北共山【卷十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共县下云北山淇水所出清水注云共县故城即共和故国共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北共二字当倒互

降读如城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地者【卷十十四页十二行】一清案城当作郕此春秋之郕国也地上落此字

故改之共耳【卷十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之当作云

又今河所从【卷十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从当作徙

共县故本共和之故国【卷十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上故字衍文

不恶降而更称【卷十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不下落因字

但是水导源共出北【卷十十四页十九行】

笺曰出宋本作山一清案当作共北山

玄因欲成降议【卷十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议当作义

乃书有过降之【卷十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之下落文字

八牧代絶【卷十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牧当作枝汉书叙传云北亡八支

犹谒斯庙为铜马刘神寺【卷十十六页四行】

笺曰谒当作谓一清案隶释载此文作揭

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卷十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隅当作湡寰宇记邢州龙冈县下云湡水一名澧水说文音隅师古音耦

其一水北出迳县故城西【卷十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迳县当作经县郡国志经属安平国地理志堂阳县下云尝分泾县即经县也

盖变引葭之名也【卷十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引葭汉书地理志作列葭

今於故县城南【卷十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故县二字当倒互

长芦水又东迳九门波【卷十十七页八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坡一作城一清案通监注引此文作九门陂一统志九门故城在藁城县西北本战国时赵邑汉置九门县属常山郡後汉至晋因之後魏徙常山郡治此北齐县废陂在县境故即县以名之

又东迳扶都县故城南【卷十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扶柳县都字误

封寇恂子楫为侯国【卷十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楫後汉书作损

城南有献帝南巡碑【卷十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是後魏献文帝落文字

及北流【卷十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及当作又

屈迳陈余垒而【卷十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

王莽更之曰申苗者也【卷十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畅苗申字误

白渠水又东南迳开县故城北【卷十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常山郡有关县方舆纪要以为即春秋之栾也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栾盖栾武子之封邑矣汉以为关县建武中以张汛为常山关长即斯县也开字误

封许瘈为侯国【卷十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瘈史记侯表作瘛

昔渐离击筑传工【卷十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当作高渐离落高字传工当作佣工史记校正

有武亭【卷十二十页二行】

一清案当作敬武亭落敬字

白渠又东【卷十二十页三行】

一清案白渠下落水字

地理志曰大白渠东至曲阳入洨河者也【卷十二十页四行】一清案班志原文是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河今补三字

于藁县之乌子堰【卷十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真定国有槀城落城字

白渠泜水又东迳曲阳城北【卷十二十一页十一行十二行】

一清案泜当作枝曲阳上落下字此是钜鹿之属县

寻求父老不得【卷十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父老何焯校改老父

逶迤东北注谓之九争【卷十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案九峥之名亦见濡水注此水逶迤屈曲似之故同其称当从作峥

引葭水注也【卷十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也当作之方舆纪要校

渊之西南之侧水有武强县故治【卷十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西南下之字衍文

俗名之东相【卷十二十三页十三页】

一清案名之下落曰字吴琯本校增

别出北【卷十二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名云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北下落渎字

县北者【卷十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县上落出字

沟水自始决水也【卷十二十三页二十行】

笺曰始宋本作此一清案沟水当作渎水即滹沱故渎也下水字当作入

鱼钓隐身【卷十二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鱼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决録注作渔

旧沟又东迳修市故城北【卷十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沟当作渎

循县【卷十二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修县应劭曰音条循字误下并同

分为二川北迳弓高城西【卷十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分为二【句】下落一字孙潜校增

谓之阳决口【卷十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决当作津

乐成县故城南【卷十二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乐成两汉为河间国治至桓帝始加陵字此文尚仍旧称说见下

汉文帝别为国【卷十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文帝下黄省曾本有二年字考汉志良是

汉宣帝封子开於此【卷十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宣帝是章帝之误

故加陵曰乐陵也【卷十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三字县也是水经特笔以见县本以乐成陵三字结名与史志可参异同隂沟水篇有乐成陵令许婴碑

衡津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卷十二十六页一行】

一清案津当作漳

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卷十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杨当作阳

自泽水东迳阜城南【卷十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泽水吴琯本作枝水亦误当作沟即阳津沟也

王莽更名吾城者【卷十二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又东北入清河【卷十二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入胡渭校改合

东北注之【卷十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东北上落浮水二字全祖望校补

东北迳参后亭【卷十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参户县后字误下同

清漳乱而东注于海【卷十二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清漳上落与字

清漳水篇

大黾谷【卷十二十七页三行】

一清案黾字误当作□汉书地理志北地郡有大□县师古曰□即古要字是注亦云大要谷可互证也

清漳出揭戾山【卷十二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揭当作谒

旧名清漳县【卷十二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县字衍

东南注南水【卷十二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注下落于字方舆纪要校增

访梁榆之虚郭【卷十二十七页十八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虚鄣一清案寰宇记是郭字通监注引此文同

桓亦云【卷十二十七页十九行】

笺曰桓字误似是松字谓袁松也一清案全祖望云非也盖是袁豹

漳水于此有涉之称名因地变也【卷十二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增二字

水经注笺刋误卷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