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木片集

牙刷的起源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唱经堂水浒传》七十一回,是金圣叹假造的本子,说是施耐庵原本;有施氏自序一篇,也是他的假托。但里边有几句话,很有意思,可见在金圣叹的时候已是有的:“朝日初出,苍苍凉凉,裹巾帻,进盘餐,嚼杨木,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这里的所谓“嚼杨木”,就是现在的刷牙漱口,大约是唐时的佛教习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现在牙刷仍有“杨枝”之称,却把剔牙签叫做“小杨枝”了,在当初大概是兼有此用的。公元十世纪中源顺编纂《和名类聚抄》,引用《温室经》云:“凡澡浴之法,用七物,其六曰杨枝。”由此可见,“杨枝”之名其来已古了。但是这个名称显然是有错误的,正当的应当叫作“齿木”。唐朝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内有说明道:

“每日旦朝,须啮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其齿木者,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柞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拟,无令阙乏。少壮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者为最,粗胡葈根极为精也。牙疼西国迥无,良为嚼其齿木,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那烂陀寺目自亲观,既不取信于他,闻者亦无劳致惑。”

照严格的宗教规矩来讲,这区别确实应当订正,但是在日本中国通俗用,杨枝杨木的名称,也就可以了吧。佛教法“过午不食”,所以要使口中不留残食,故有此习惯。金圣叹说“进盘餐”之后,才嚼杨木,深得此意。后世的刷牙漱口,只是为清洁,因了牙粉的发明,刷牙剔齿的器材亦因之改变了。就文献上记录看来,在三百年前即是明末清初,似乎木制牙刷还是存在(但也说不定只是文人弄笔,偶用故典罢了),但近六十年的记忆,就不甚明了。我记得刷牙的习惯还是在庚子的次年,进学堂时才学得的。这其时“齿木”的旧习大约已断,故而改称牙刷,纯从卫生上着眼,并无别的意思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