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危险的关系》改编史提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这部小说的命运具有非凡的戏剧性:它一问世就被扣上了一顶“亵渎宗教”的帽子;整个十九世纪,它都是一本见不得光的禁书;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它一直命运多舛,文学史对它只字不提,用冷漠不屑的态度活埋它;二十世纪中期,终于有文学评论对这颗委身暗处的明珠投去了青眼。自从法国导演罗歇·瓦迪姆在一九六〇年将它搬上银幕后,它就成了电影导演情有独钟的题材。正因为此,任何对这本小说的视觉艺术改编都几乎注定会成为对其复杂性的消减。可是它又有如此生动迷人、可移植性极强的故事,使众多影视戏剧界人士经不住诱惑而频频出手,粗略算起来有:一九八八年经典的《孽恋焚情》(dangerous liaisons,英美合拍)、一九八九年别具匠心的《瓦尔蒙》(valmont,美国)、诞生于新世纪被置换成现代故事的《残酷的意图》(也译作《危险性游戏》)三部曲(cruel intentions,美国)、二〇〇三年轰动亚洲的《丑闻》(韩国)。这一路上,《危险的关系》小说本身在法国知识界的地位也扶摇直上,据说甚至超过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1.《风月笺》(les liaisons dangereuses,1960年,法国,导演:罗歇·瓦迪姆)

法国导演罗歇·瓦迪姆改编的这个版本很值得注意。这是一个将故事移植到当下的改编。让娜·莫罗饰演的德·梅尔特伊夫人和钱拉·菲利普饰演的德·瓦尔蒙是一对无所事事的中产阶级夫妻,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各自在外边寻花问柳,然后在家中交流猎艳成果(这很像在影射萨特和波伏瓦)。瓦迪姆当时的妻子、丹麦美女安妮特饰演德·都尔维尔夫人;刚刚在《上帝创造女人》中与碧姬·巴铎配过戏的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则出演了爱上塞西尔的当瑟尼。也就在这唯一的一个版本中,是他而不是德·都尔维尔夫人的亲属因为嫉妒而非荣誉杀死了德·瓦尔蒙。

2.《孽恋焚情》:一对魔鬼情人的迷人探戈舞

(dangerous liaisons,1988年,英美合拍,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导演:斯蒂芬·弗里尔斯)

这个电影剧本是由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从自己根据拉克洛小说写成的舞台剧本改就的。根据戏剧集中矛盾冲突、清晰主要人物关系线索的原则,突出塑造了一对魔鬼情人:德·瓦尔蒙子爵vs德·梅尔特伊侯爵夫人。

在感情这样一个最复杂的领域,德·瓦尔蒙可谓是最危险的猎手;德·梅尔特伊夫人堪称最狡猾的狐狸。最终,狡猾的猎手没能斗过更狡猾的狐狸;而那狐狸所遭到的,是在大多数时间纵容邪恶恣意运行于人间的“上天”降下的“报应”。

在《孽恋焚情》里,德·瓦尔蒙和德·梅尔特伊夫人说的某些话,是刀架在你脖子上你也讲不出来的;有些行为是把你打碎重造过你也做不出来的。他们两位的邪恶之所以具有独立于其他艺术作品所呈现的邪恶,而享有最独立的精神、最致命的品质,恰恰在于他们不像其他人一样不够自信地为自身的邪恶披上“伪善”的外衣,恰恰在于他们对自己的邪恶有异常清醒的自知之明。他们不断向对方倾吐自己的阴险计划和为了实现这些计划设计的卑鄙手段,偏偏那一次又一次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二人的双重阴谋一步接一步地得逞,让看官们寒心地见识到一个至少在局部成立的真理:只要能够做到彻头彻尾的“厚颜无耻”,就可以货真价实的“无往不利”了。

这对从魔鬼身边下凡的伴侣,在精心设计“危险关系”的连环套时,互相把对方也列入算计之中,相互使着绊子,那澎湃的激情与审慎的克制,那充沛的感性与精明的理性,调配、融合得恰如其分。两个人以邪恶为起点,居然做到了:信念坚定、行为随机应变,而且绝对的“敬业”,真诚地乐在其中,自我陶醉和互相欣赏,向一个人人伪善的时代做了一个独特的回应,具有“毒药经手也会变得香甜”的高智商与致命的魅力。

3.《瓦尔蒙》:调侃名著、游戏人生

(valmont,1989年,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米洛斯·福曼进入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米兰·昆德拉是他的老师之一,昆德拉当时在诗作方面已经成名,颇受学生爱戴,岁数又比学生们大不了多少,教学气氛活跃。正是昆德拉这位著名作家让福曼阅读了小说《危险的关系》,多年后他的这位好学生将它拍成了电影。

福曼本人喜爱卓别林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而他自己的电影也受其影响,戏谑与情感完美地相互支撑、交融着,在调侃中隐藏着深厚的人情味。从影片以男主角的名字命名来看,福曼侧重的是一个叫做“瓦尔蒙”的男人的经历。应提及的是,福曼非常钟情传记片的样式,他的其他重要作品,如《飞越疯人院》、《莫扎特之死》、《性书大亨》、《月亮上的男人》,都是侧重描写一个男人的生命历史。在一场又一场的性冒险以后,除了这位男主角在一次近乎滑稽的决斗中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世界并无丝毫改变,在福曼电影的最后,德·瓦尔蒙以一座墓碑的形式对世界做着冷眼旁观,其他角色毫发无损地继续人间生活,继续行乐与受难、继续自欺与欺人,玩着危险又充满乐趣的游戏。

说这个片子“调侃”名著也许不太恰当,它只是把小说中本身就存在的讽刺精神:利用信件往返造成的必然的“时差”作为重要手段,找到了影像化的最恰当的表达:通过人物的言行,弱化了阴谋和阴毒,加强了机缘与趣味;修道院、圣经都成了为人欲所利用的“障眼法”。又把小说隐藏起来的非分析不得见的“信仰虚无”精神贯穿到底,加重了德·罗斯蒙德夫人(德·瓦尔蒙的姑妈)的戏份,老太太超然地目睹着各种情感的生、长、消、灭,也是个不相信什么神仙、救世主的聪明主儿,她提倡的是换个角度思考、处理问题,以此与世界妥协,然后彻底放松,尽情享受人生。

4.《危险的关系》:不拘一格,又最忠实于原著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2003年,法国,导演:约塞·达扬)

这是一套在二〇〇三年由约塞·达扬导演的总长度二百七十分钟的迷你三集的电视电影。越老越会演戏,越老韵味越足的卡特琳·德纳芙游刃有余地主演了德·梅尔特伊侯爵夫人,娜塔莎·金斯基饰演德·都尔维尔夫人。

说这套片子“最忠实于原著”,是因为它享受着放映时间比一般影像版本要长出一倍的优势,重要情节都与原著小说吻合;说这套片子“不拘一格”,是因为编导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虚化了:拘谨的德·都尔维尔夫人成了非洲外交官的妻子;德·瓦尔蒙是一个业务成就非凡的摄影师,开豪华轿车,出入饲养着老虎的夜总会,读“费加罗报”,去海滨乡村度假;德·梅尔特伊夫人作为闻名巴黎的艺术捐助人,过着风流又有钱的寡妇所能够享用的最奢侈的幸福生活——从她漫不经心地收藏一万八千双名牌鞋子可见一斑。

编导添加了好几场或模仿古典或新潮时尚的宴会或舞会贯穿影片,起着支撑结构的作用。一开场,德·瓦尔蒙驾驶着轿车奔赴那可以渔猎美色的激烈如战场的大型宴会,他歪着嘴唇,露出邪恶的微笑,自言自语道:“有的人是出于善意聚在一起;而我们,是出于恶意聚在一起。”他比小说、比其他的影像版本中的形象更无耻了些,当德·梅尔特伊夫人反问他:“你不觉得人是有尊严的吗?”他露出漫不经心的微笑,一句“没有”,因为不带情绪就显得异常肯定、无庸置疑。

5.《丑闻》:春情的交易与纯情的毁灭

(2003年,韩国,导演:李在容)

二〇〇三年韩国大型古装片《丑闻:朝鲜男女相悦之事》问世,终于让这部文学经典有了亚洲的影像版。《丑闻》继承了小说中描写的纯粹爱情(或者说性爱)交易的大冒险。

十八世纪的朝鲜上流社会充满伪善和欺诈。赵元,一个表面守节的鳏夫,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暗地里与诸多女子共度“鱼水之欢”,此君有个癖好:每次都要用春宫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猎物”成功的喜悦。最近他把下一个渔猎目标锁定在得过皇上“烈女文”褒奖的淑夫人身上,淑夫人为未曾谋面的亡夫守节九年,尚是处女。赵元的堂姐赵氏夫人,从小熟读史书,梦想如男儿一样考取功名,却因为女儿身在封建礼教压制下无法施展,她眼看自己的丈夫年纪一大把却要娶妙龄女子为妾,让她本来就倍感压抑的心灵更蒙上嫉妒和复仇的阴霾。赵氏夫人找来赵元让他勾引丈夫即将迎娶的小妾素玉。其实,赵氏夫人是赵元从小就迷恋的女人、初恋的对象,于是赵夫人亲自设置了一场大赌局,还把自己作为赌债押给了赵元。

虚伪阴险的动机导致了悲惨结局:一切都太晚了,当赵元一笔一画精心绘制淑夫人的肖像画,意识到自己真的爱上了淑;一切都太晚了,当赵氏夫人潦倒于小舟之上,仿佛看见已不在人世的赵元冲她微笑;一切都太晚了,当赵元和赵氏夫人分别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最输不起这场赌局的时候。

在法国那套迷你剧集里,德·瓦尔蒙的鱼缸里养的不是鱼,而是一团火焰;在《丑闻》里,淑夫人跌跌撞撞走在春天的冰河上,跌进融化的坚冰缝隙以后,只有一条火红的围巾留在白茫茫大地上,诉说着无限的哀怨与遗憾。

——纯洁正常的情爱,仿佛是薪木在燃烧,给人踏实的温暖;而危险的关系,却好似冰块在燃烧,蔓延得越热烈,人感觉到的寒意就越浓烈。

影片很聪明地在“本土化”的前提下保留了小说书信体叙事的印痕,比如素玉与邻家情郎瓦下传书(原著是借助竖琴)的细节,以及在情节逆转时通过画面和画外音展示赵氏夫人两封信的处理手段。至于那本由赵元的春宫画构成的《赵氏丑闻录》,其由风靡全国到遭禁的经历,倒也暗合了小说作者的遭遇,算是影片的另一个有趣之处。

6.《残酷的意图1》(cruel intentions 1,1999年,美国,导演、编剧:罗杰·肯布尔)

凯斯林和塞巴斯蒂安是一对异姓姐弟(分别对应德·梅尔特伊夫人和德·瓦尔蒙),塞巴斯蒂安最终成功地得到了昂耐特纯洁的爱和谅解,却在凯斯林的计谋下意外地死于车祸,昂耐特带着塞巴斯蒂安生前命名为《残酷的意图》的日记,撕破凯斯林在人前乖巧温顺的面具,并带着塞巴斯蒂安的遗物离开了这座腐朽的城市。

7.《残酷的意图2》(cruel intentions 2,2001年,美国,导演、编剧:罗杰·肯布尔)

这一部内容和原著小说无直接关系,更像是为第一集所编写的前传。故事往前追溯几年,塞巴斯蒂安搬来与父亲和富有的继母蒂芬妮同住,并转往新英格兰区的贵族学校就读。塞巴斯蒂安爱上了单纯善良的校长女儿,决定为了她放弃以往浪荡的花花公子生涯,这段恋情却因塞巴斯蒂安的继妹凯斯林从中作梗而生变,塞巴斯蒂安最终又堕落回花花公子。

8.《残酷的意图3》(cruel intentions 3,2002年,美国,导演、编剧:罗杰·肯布尔)

这一部已和原著小说没有任何关系了。唯一的共通点是男主角是塞巴斯蒂安,而故事描写的也是现代政客的子女充满心计的糜烂生活。

9.《性挑逗》(sexual provocation,1999年,英国)

这是一群英国舞台剧演员的作品。

10.《四人组合》(quartett,1981年,德国,编剧:海纳·米勒)

这出舞台剧为德国剧院的长演剧目。前卫剧作家米勒借助小说中处处存在的阴谋气息,发挥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剧本。剧中两位演员演绎四个角色,着重于性别颠倒的趣味,表现了老谋深算的夫人也曾是个纯洁的姑娘,花花公子昨天也是情圣,同时剧情中犬牙交错着政治权谋。这出戏曾因“色情”的理由被东德禁演,解禁后仍然极受欢迎,二十多个国家的剧院都曾演出此剧。目前所知最近的一场演出是一九九九年鸿鸿在香港执导的《四人组合》。

(——摘编自二〇〇五年第一期《外国文艺·译文》于东田的影评《当爱情沦陷为“危险的关系”》一文,略有删节增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