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四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释御琉序下

疏:理身则少私寡欲务。以虚心实腹为务。

义曰:少私寡欲,虚心实腹者,上经第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上经第三章云:虚其心,实其腹也。及上所引经文,并解在正经中,向下当辩。务者,总事之名也。君子有常务,《论语》云君子务本是也。

疏: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

义曰:要谓机要,旨谓指归。此经乃理身之指归,理国之机要。可以言述,固得而言也。

疏:及乎穷理尽性,闭缘息想,

义曰:《易》云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穷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物理既穷,生性又尽,以至於一也。又解云:穷理者,极其玄理。尽性者,究其真性。玄理真性,考幽洞深,可以神鉴,不可以言诠也。闭缘息想者,随境生欲,谓之缘;因心系念,谓之想。於此门中一分为四别。一曰意随善境而生善欲,谓之善缘。二曰意随恶境而生恶欲,谓之恶缘。三曰心系善念,而生善想。四曰心系恶念而生恶想。虽同因境所起,分为善恶。夫初修道者既闭恶缘,又息恶想,以降其心,心澄气定,想念真正,稍入道分,善缘善想,亦复忘之。穷达妙理,了尽真性,想缘俱忘,乃可得道。故云穷理尽性,闭缘息想也。

疏:处实行权,

义曰:处者,居也。实者,真谛、玄微,所谓妙本之道也,大乘之趣也。权者,因事制宜,随俗立教,谓中乘之道以诱开悟,亦犹理国理身之旨。先资权教,后入大道。实教者,上经第三十五章云:执大象,天下往。又云: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又云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是也。权教者,上经第三十六章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是也。

疏:坐忘遗照,

义曰:坐忘者,隳肢体,黜聪明,遗形去智,以至乎大通。谓之坐忘。至道深微,不可以言宣,止可以心照。既因照得悟,其照亦忘。故曰坐忘遗照。此皆大乘之道也。

疏:损之又损,玄之又玄,殆不可得而言传者也。

义曰:为道之人遗粗达妙,损之又损,渐入玄微。玄之又玄,即阶真趣。下经第四十八章云: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上经首章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也。此乃得之於玄,会契之於无为,非文字能诠,非言句能述。老君曰:道若可献,则臣献於君。道若可传,则父传於子。斯固非可言传也。损者,毁灭之谓也。玄者,深微之谓也。

疏:其教圆,

义曰:行有五教,分为五别。一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初教也。二曰见素抱朴,虚心实腹,渐教也。三曰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半教也。四曰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则无不理,满教也。五曰澹然常存,用之不勤。天地有终,大道无变。圆教也。合此为教,五者俱备,万行总包,故曰其教圆。圆者,圆通一切,道无不在之谓也。

疏:其文约,

义曰:约,限也,省也。不出二篇,包罗万法。不曰约乎。

疏:,其旨畅,

义曰:畅,通也。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言有宗,事有君。不曰畅乎。

疏:其言迩。

义曰:迩,近也。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曰迩乎。

疏:故游其廊麻者,自以为升堂睹奥。

义曰:廊,步廊也。庑,堂下也。奥,内也,西南隅谓之奥。言世儒之士、习道之人,始睹此经,自谓穷理尽性,以极玄微耳。

疏:及其研精覃思,然后知其於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其一也。

义曰:沉研钻极,考情运思,探道之奥,极道之源,笺注诠疏,以求圣人之旨,所得之理逾少,圣人之意逾深。郭象曰:秋毫之端细矣,又未得其万分之一也。秋毫者,兔秋所生之毛也。端者,末也。

疏: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义曰:此引上经第二十五章,以证妙道之名也。有物者,无中之有,恍惚之物也。混成者,天地未分,谓之混沌。天包於地,混混无端,天地浮载於水中,积聚於气内,谓曰混元,以其道气化生,分布形兆,乃为天地。而道气在天地之前,天地生道气之后。故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庄子曰:大道者,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吾者,老君自称也。混成之状,怳惚之象,先天先地,混然独立,名号未彰,言语路绝。所以老君强为立字,字之曰道,强为立名,名之曰大。其道广博,包裹天地,贯穿万物,故名大道也。

疏:故知大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语其通生也。

义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在太极之表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故谓为虚极之妙本也。以其生天生地,神鬼神帝,故言其通生也。道者,通也。虚者,至无也。极者,至高也。妙者,至玄也。本者,化源也。

疏:庄子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者,未立强名也。故经曰:无名,天地之始。

义曰: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邑人也。当赵文王、齐宣王、梁惠王时,师长桑公子,受其微言,隐於抱犊山,服大丹升天,署位为太极韦编郎,入侍帝晨。嵇康云:又师涓子,居世时为漆园吏,着书三十三篇,皆言大道放旷无为之理。大唐天宝四载四月,封为南华真人,所着书为《南华真经》。此则引第十二《天地篇》也。太初者,未见气也。有无无有无名者,无有故无名号也。此名未立强名之道以前,大道无名,强而名之,谓之道。强名之初,天地之始也。

疏:强名通生曰道,故经曰:有名,万物之母。

义曰:道,通也。通以一气生化万物,以生物故,故谓万物之母。母,茂养之称也。经云者,指此经首章之词也,引此首章以证大道之名尔。

疏:庄子又曰:物得以生谓之德。

义曰:《庄子□天地篇》之文也。虚无不能生物,明物得虚无微妙之气而能自生,是自得也。任其自得,故谓之德也。

疏:德,得也。言天地万变,旁通品物,皆资妙本而以生成,得生为德。

义曰:德者,人之所得是也。夫三才万物资道妙用各得生成,无不遂性,故谓之德。旁通者,周遍之谓也。品物者,众物也。资者,取也,用也。妙本者,道也。

疏:故经曰:道生之,德畜之。

义曰:此下经第十四章文也。引此正文,重明道德生畜之义,用合庄子物得以生之理。此明有以无为本,无以有为用。道德相须,为上下二经之目也。

疏:则知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也。

义曰:真实凝然之谓体,应变随机之谓用,杳冥之道,变化生成,不见其迹,故谓之体也,言妙体也。庄子曰其来无迹,其去无涯,无门无旁,四达之皇皇是也。因此妙体,展转生死,生化之物,任乎自然,有生可见而不为主,故谓之用。此妙用也。庄子曰昭昭生於冥冥,有伦生於无形是也。

疏:而经分上下也,

义曰:冥冥之道,上也。昭昭之德,下也。大圣说经,本无道上德下之别。而诠释之家,强为笺解,言道非德无以显,德非道无以明,道无为无形,故居化物之先;德有用有为,故在生化之后。道居先,故处於上;德居后,故处於下。由是分上下二经,亦犹天清而居上,地浊而处下尔。

疏:先明道而德次之。

义曰:妙无生妙有,由精以至粗。次者,亚也,先后之谓也。

疏:然体用之名可散也,

义曰:精粗先后,可两言之。体精而为本,朴也;用粗而为末,器也。故言散尔。

疏:体用之实不可散也。

义曰:同契乎无,故不可散。散者,分别之谓也。虽因用而有分别,在生化终始、倚伏相须,诣理源实,故不可散。言万形之殊,含妙道也。

疏:故经曰: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义曰:妙体妙用生於妙无,是同出也。由精而粗,是异名也。混而为一,是同谓之玄也。

疏:语其出则分而为二,咨其伺则混而为一。

义曰:分而为二者,体与用也。混而为一者,归妙本也。庄子曰: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

疏:故曰可散而不可散也。

义曰:体用虽异,是何散也。相资而彰,不可散也。

疏:则上经曰是谓玄德,又曰孔德之容,又曰德者同於德,又曰常德不离。

义曰:《道经》之中明此德者,则明道资於德也。

疏:下经曰失道而后德,又曰反者道之动,又曰道生一,又曰大道甚夷。

义曰:《德经》之中明此道者,则明德宗於道也。

疏:是其体用互陈,递明精要,

义曰:道资於德,德宗於道,是互陈也。互者,交也,差也。陈者,布也。互观其理,皆达精微,斯所谓不可散也。

疏:不必定名於上下也。

义曰:外分道德之殊,而经有互陈之义,不可以《道经》为上,《德经》为下。今异之者,强而异之,非玄理精要之旨也。

疏:经者,径也,

义曰:习道之蹊路,登真之径门。左丘明曰:经者,不刊之书也。精要之道,由径而通。

疏:又常也。言通径常行之道也。

义曰:因经通道,斯道常明。故曰常也。因凡悟仙,自仙极果,垂文永劫,普度无穷,太平长生,皆由兹教。故云通径常行之道也。

疏:每惟圣祖垂训,贻厥孙谋。

义曰:每,数也。惟,思也。训,教也。贻,与也。厥,其也。谋,图也。数思者,虔奉之义也。虔奉圣祖老君垂教之旨,与及圣孙,《诗□文王之什□文王有声篇》云: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言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大其成功,而传国於子孙。言玄元圣祖垂此无为清静之训,以及我唐子孙,与此帝图,传弘道化也。

疏:听理之余,伏勤讲读。

义曰:天子垂拱南面,以听天下之政。理亦政也。听政之暇,讲读二经,亦犹乙夜观书之义尔。临文曰读,演义曰讲。既宣其文,复讲其义,遂为注疏焉。伏勤者,寻绎不辍之义也。余,暇也。

疏:今复一二诠疏。

义曰:诠,评也。讲畅真义,评考玄微,一二敷陈,盖得其理国修身、无为清静之旨也。

疏:其要妙者书不尽言。

义曰:要,精要也。妙,玄妙也。精要玄妙,非书可传。理绝於言议之间,故云书不尽言矣。《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盖无言之言,穷理之理,庶乎神洞幽赜,了悟忘言,此故非文字可诠评也。

疏:粗举大纲,以裨助学者尔。

义曰;粗,不精也,粗也,略也。裨,益也。助,佐也。纲,纮绳也,网之上下有纮绳,以总之,故张罗网者整其纲,犹衣之举领耳。《淮南子》曰举其纲,万目张。斯乃总众目之称也。举其大纲,众目可见矣。言此疏可以佐益讲学之人,开广其闻见耳。窃惟天章焕赫,揭日月以齐光,圣藻精微,与乾坤而并运,深入自然之室,宏开众妙之门。竦昆阆於词峰,浚沧瀛於义海。滞邪者望风而悬解,忘返者悟教而知归。真祖阐至妙於前,睿孙赞玄微於后。二圣垂作,万古无伦,而犹申裨助之言,示谦冲之训,益明圣旨矣。

疏:凡六卷。

义曰:凡者,凡例之言,泛举之谓也。《春秋序》曰:发凡以言例也。上下二经,疏各三卷,亦粗明一生三之意。六者,阴数也。三者,阳数也。三以象乾合乾为坤,离之则为阳,合之则为阴,言此疏包天地乾坤之要,穷阴阳变化之微,故成六卷尔。又凡者,生上起下之名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四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