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道经下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绝有为俗学,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则恭应,阿则慢应,同出於口,故云相去几何?而恭应则善,慢应则恶,以喻俗学。绝之则无忧,不绝则生患,只在心识回照,岂复相去远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俗学有为,熙熙逐境,如临享太牢,春台望登,动生贪欲。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怕然安静,於其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乘乘,运动貌。

众人皆有余,

众人耽嗜尘务,矜夸巧智,自为有余,以示光大。

而我独若遗。

常若不足,有所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我岂愚人之心,遗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纯纯,故若遗尔。

俗人昭昭,

矜巧智也。

我独若昏。

自韬晦也。

俗人察察,

立法制也。

我独闷闷。

唯宽大也。

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容貌忽然若昏晦,而心寂兮绝於俗学,似无所止着。

众人皆有以,

众人於代间,皆有所以,逐境俗学之意。

我独顽似鄙。

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尔。

我独异於人,

人有情欲,我无爱染。人与道反,我与道同。

而贵求食於母。

求食於母者,贵如婴儿无营欲尔。上文云如婴兄之未孩,下经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如此所以独异於人。先无求、於两字,今所加也。且圣人说经,本无避讳,今代为教,则有嫌疑。畅理故义不可移,临文则句须稳便。便今存古,是所庶几。又司马迁云:老子说五千余言,则明理诣而息言,不必以五千为定格。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从,顺也。设问甚有德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冲用难名,故云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曰象。自无而降有,其中兆见一切物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者,即上道之为物也。自有而归无,还复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惚恍有无,杳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杳冥之精,本无假杂,物感必应,应用不差,故云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言道自古及今,生成万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应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阅众甫。

阅,度阅也。甫,本始也。言至道应用,度阅众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以此令万物皆禀道,妙用生成故尔。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曲已以应务则全。

枉则直,

枉己以申人则直。

洼则盈,

执谦德则常盈。

弊则新,

守弊薄则日新。

少则得,

抱一不离则无失。

多则惑。

有为多门则惑乱。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抱守淳一,故可以为天下法式。

不自见故明,

人能不自见其德,常曲己以应务,则其德全自明。

不自是故彰,

人能不自以为是,而枉己以申人,则其是直自彰矣。

不自伐故有功,

人能不自伐取,则其功归己矣。

不自矜故长。

人能长守弊薄,不自矜衒,则人乐推其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物争,谁与争者,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有曲全之言,岂虚妄哉?实能曲者,则必全理而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忘言而云希者,明因言以诠道,不可都忘。悟道则言忘,故云希尔。若能因言悟道,不滞於言,则合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风雨飘骤,则暴卒而害物,言教执滞,则失道而生迷。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天地至大,欲为暴卒,则伤於物,尚不能久,以况於人,执言滞教,则害於道,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故从事於道者,

故从事於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於道,

体道者,悟道忘言,则同於道矣。

德者同於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体道忘功,则其所施为,同於道用矣。

失者同於失。

执言滞教,无由了悟,不悟则迷道,自同於失矣。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方诸挹水,阳燧引火,类族辨物,断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执言滞教,不能了悟,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乐来,是有不信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举踵而望也。跨,以跨挟物也。以喻自见求明,明终不得,何异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自见者不明,

露才扬己,动而见无,故不明。

自是者不彰,

是己非人,直为怨府,故不彰。

自伐者无功,

专固伐取,物所不与,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矜衒行能,人所鄙薄,故不长。

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自见等行,於道而论,是曰残余之食,疣赘之行。凡物尚或恶之,故有道之人,不处斯事矣。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将欲明道立名之由,故云有物。言有物混然而成,含孕一切,寻其生化,乃在天地之先。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有物之体,寂寥虚静,妙本湛然常寂,故独立而不改。应用遍於群有,故周行而不危殆。而万物资以生成,被其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吾见有物生成,隐无名氏,故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强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妙用无方,强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则远不及矣。若能了悟,则返在於身心而证之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能法地则天行道,故云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法,谓下文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谓王也,为生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道,清静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者制轻,故重为根。静者持躁,故静为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车也。重者,所载之物也。轻躁者贵重静,亦由行者之守辎重,故失辎重则遭冻馁,好轻躁则生祸乱。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人君者,守重静,故虽有荣观,当须燕尔安处,超然不顾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奈何者,伤叹之辞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从欲,轻用其身,令亡其位也。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轻易,则人离散,故失臣。臣躁求,则主不齿,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边,

於诸法中体了真性,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如此则心与道冥,故无辙进可寻求。

善言无瑕谪,

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遣象求意,理证言忘,故於言教中无瑕疵谪过。

善计不用筹算,

能了诸法本无二门,一以贯之,不生他见,故无劳筹算,自能照了,既无计算,非善而何?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边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楗,其可开乎?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体了真性,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约束,其可解而散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以圣人常用此五善之教以教之,故无弃者。

是谓袭明。

密用曰袭,五善之行在於忘遣,忘遣则无迹,故云密用。密用则悟了,故谓之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师,法也。资,取也。善人可师法,不善人可取役使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此章深旨,教以兼忘,若存师资,未为极致。今明所以贵师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无所贵,所以爱资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爱资。贵爱两亡心,而道自化。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师资两忘,是谓玄德。凡俗不悟,以为大迷,故圣人云虽知凡俗以为大迷,以道观之,是为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雄者,患於用牡,故知其雄,则当守其雌,谦德物归,是为天下溪谷,则真常之德不离其身,抱道含和,复归於婴儿之行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能守雌静,常德不离,德虽明白,当如暗昧,如此则为天下法式。常德应用,曾不差忒,德用不穷,故复归於无极。忒,差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德虽尊荣,常守卑辱,物感斯应,如谷报声,虚受不穷,常德圆足,则复归於道矣。朴,道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圣人用之,则为群村之官长矣。

故大制不割。

圣人用道,大制群生,暄然似春,蒙泽不谢,动植咸遂,曾不割伤。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者,大宝之位也,有道之者,必待历数在躬,若暴乱之人,将欲以力取而为之主者。老君戒云: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大宝之位,是天地神明之器,谓为神器,故不可以力为也。故曰为者败之,此戒奸乱之臣。

执者失之。

历数在躬,已得君位,而欲执有斯位,凌虐神主,天道祸氵㸒,亦当令失之。此戒帝王也。

故物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

欲明为则败,执则失,故物或行之於前,或随之於后,或煦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扶之则强,抑之则弱,有道则载事,无德则隳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睹或物之行随,知执者之必失,故去其过分尔。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人臣能以道辅佐人主者,当柔服以德,不用甲兵之威,取强於天下。何则?兵者凶器,战者危事。抗兵加使,彼必应之,其事既好还报,则胜负之数,未可量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军师所处,战则妨农,农事不修,故生荆棘。兵气感害,水旱继之,农废於前,灾随其后,必有凶荒之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善辅相者,果於止敌。盖在於安人和众,必不敢求胜取强。故虽果於止敌,敌不为寇。慎勿矜功伐取,以自骄盈,骄则败亡,故为深戒。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前敌来侵,不得休止,故用兵以止之,如是则果在於应敌,非果以取强也。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之用壮,由兵之恃强。物壮则衰,兵强则败,是谓不合於道,当须早止不为。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佳者,好也。兵者,谋略也。凡人修辞立诚,不能以道德藏器,而以兵谋韬略为好。谋略之用,只在於攻取杀伐,故为不善之材器。凡物尚或恶之,是以有道之人不处身於此尔。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阳也。阳和则发生,故平居所贵。右,阴也,阴凝则肃杀,故用兵所贵。

兵者,不祥之器,

祥者,善也。好兵者尚杀,故为不善之材器也。

非君子之器。

君子以道德为材器,不贵兵谋。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夷狄内侵,故不得已。善胜不争,是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制胜於敌,必哀其人,故不以为美也。夫胜必多杀人,若以胜为美者,是乐多杀人,乐多杀人,人必不附。欲求得志,不亦难乎!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

偏将军卑而处左者,不专杀人。上将军尊而处右者,主兵谋也。

言以丧礼处之。

丧礼尚右,今上将军居右者,是以丧礼处置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勇士雄,入战而获胜,胜则受爵,居於右位,尚右非吉,是以丧礼处之。但以为不祥之器,亦何必缟素为资。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

道以应用为常,常能应物,其应非一,故於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妙本也,妙本精一,故云小。而应用匠成,则至大也,故无敢以道为臣者。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侯王若能守道精一,无为而化,则万物将自宾服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抱守精一,则地平天成,交泰致和,故降洒甘露。夫甘露既降,萧兰俱泽,不烦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称物平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人君以道玫平,始能制御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尽为侯王所有矣。既,尽也。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则夫有名之物,亦将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无危殆之事。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天降甘露,以瑞有道,故譬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则应之,犹如川谷与江海通流尔。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制胜人者,适可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强尔。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止足者无贪求,可谓富矣。强力行者不懈怠,可谓有志节矣。

不失其所者久,

知足强力,不失其所恒,则是久於其道者。

死而不亡者寿。

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夭枉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又招殃咎,知足强力,动得天常。得天常者,死而不亡。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无系而能应物,左右无所偏名矣。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言万物恃赖冲用而生化,而道不辞以为劳,功用备成,不名己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

爱养群材而不为主宰。於物无欲,则可名於小,言不可名小。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於大。

爱养之,故万物归之,有万不同,而不为主,可名为大。非小非大,所以难名。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法道忘功,终不自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业。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大道也。帝王执持大道,以理天下,则天下万物归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物往而不伤害,则安於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乐,音乐也。饵,饮食也。言人家有音乐饮食,则行过之客皆为之留止。如帝王执道以致平泰,亦为万物所归往矣。又解云:乐以声聚,饵以味聚,过客少留,非久长也。是以蘧庐不可以久处,仁义顜之而多责。故人君体道清净,淡然无味,始除察察之政,终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结云用不可既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人君以道德清净为教,初出於口,淡乎其无味,不似俗中言教,有亲誉畏侮等也。

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以道镇净,初无言教,故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淳风大行,万物殷阜,岁计有余,故用不可既。既,尽也。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经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权。权,反经而合义者也。故君子行权贵於合义,小人用之则为诈谲。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信矣。故老君前章云执大象,斯谓之实。此章继以歙张,是谓之权。欲量众生根性,故以权实覆却相明,令必致於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将欲歙敛众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侈心,令自困於爱欲,则当歙敛矣。强弱等

义,略与此同。此道甚微,而效则明着,故云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巽顺可以行权,权行则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胜於刚强矣。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脱,失也。利器,权道也。此言权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举喻云:鱼若失渊,则为人所擒,权道示非其人,则当窃以为诈谲矣。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妙本清静,故常无为。物恃#1以生,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道无为,则万物自化。君之无为,而淳朴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言人既从君上之化,已无为清净,而复欲动作有为者,吾将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无名之朴,道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言人君既以无名之朴镇静苍生,不可执此无名之朴而令有迹,将恐寻迹丧本,复入有为,故於此无名之朴,亦将兼忘,不欲於无欲,无欲亦亡,泊然清浄,而天下自正平矣。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竟

#1 恃:原作『时』,据敦煌卷子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