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原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释此原序分三。初明如来出世说法制戒之由二明世尊灭度教法流传分律之端三明宣祖撰集羯磨删补随机之意

○今初

原夫大雄御㝢。岂惟拯拔一人。

释 原夫二字乃推原发语之辞。大雄者赞佛。顿超三界。圆满二严。居天中天。为圣中圣。故以大雄称之。御者人王临极为曰御极。㝢者天地四方为之㝢也。今借其义。谓如来应质娑婆。统御三千大千世界。本为普度诸有。咸脱轮回。导引群迷。共登觉果。岂惟拯拔一人。出现于世。拯谓拯救沉溺。拔谓拔除邪见。此彰化利之广也。

大教膺期。总归为显一理。

释 大教者。五时说法三百余会为曰一大时教。膺者当也。期者从旦至旦复其时也。然虽五时设教皆是善巧。以就三根。当其时宜而为说法。至于一期佛事将终。演妙法华则无二三。总收权小。并归大乘。为显一实相理。令诸众生悟入佛知见。故方称如来出世之本致尔。此明说法之妙也。

但由群生着欲。欲本所谓我心。故能随其所怀。开示止心之法。

释 此申明开权之义也。如来不即说一佛乘而等济之。必先以权教摄化者。但由群生迷真已久。痴无正智。贪欲深着。难语大法。谛审贪欲之本。所谓第六意识妄执我故。我执有二。一俱生我。谓凡夫于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名曰俱生我执。二分别我。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着。名曰分别我执。因执二我引生烦恼。作种种业。系缚生死。不能解脱。唯佛智知之。观诸众生种性乐欲。故能随其所怀而开示止心之法也。

然则心为生欲之本。灭欲必止心元。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于定发。发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须尊重于戒。

释 此明断证非戒无托也。止者止息情虑。澄静昏烦。元即本也。谓第六识心既为生欲之本。若灭贪欲。必止息此心。澄静情烦。以空慧观照。了知五蕴无我。俱生分别不执则十使顿除。永断欲本。证无我理。名曰生空观(亦名人空)。所以止心由乎明慧。然此真明空慧乃自性德用。非正定之力莫能现起。定力弘大。非净戒之功莫能发生。是故特须尊重于戒也。

故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释 此引华严经为证明。特尊于戒也。无上菩提四字乃华梵双举。梵语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翻云无上。三藐翻云正。三翻云等。菩提翻云觉。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故。然此极果理智非亚位所获。唯佛与佛乃能证知。今以引证此者。谓非独人天乐报权乘取果。功唯在戒。即诸佛如来圆满万行所证无上菩提亦以戒为本因。凡诸真修行者。应当一心奉持净戒。而云一心者。斯有大小之别。大乘一心持戒者是自性戒。真如不变本无染净。真如随缘修证不无。所谓已知法性无染污。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之旨也。声闻乘一心持戒者是别解脱戒。凭师秉受。识相护体。少有染污。即千圣制。若心不专一。精穷律学。则名相茫然。持犯焉晓。贪欲之念易兴。我执之妄难除。纵有禅定智慧。非净戒所发真无漏。故必落魔邪。是以引经为证。复恐大小混糅不明持戒之心。故下文示其严持身戒之宗也。

持戒之心要唯二辙。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后进前修妙宗斯法。故律云。若不诵戒羯磨。尽形不离依止。

释 此乃推功于戒也。要谓宗要。辙是车轮所辗之迹。若依第六识心起三毒烦恼。则成染根本。是生死因。若依之修三无漏学。则成净根本。是出世因。今就此心持戒而论。宗要唯二。犹车两轮合辙。方能任载至远。偏则难免折轴之忧。持戒止作并行。庶几尘劳迥脱。昧则反招违破之苦。今人受戒欲净而多染者。良由未明二持之宗。故示云。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者。止谓禁止身口不造诸恶。则四分戒本最为详备。名标五篇。类分六聚。随业心轻重。定犯相开遮。乃比丘净身树德之首务也。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者。作谓作办。事法不越。毗尼准事。大略一百八十有四。约法量度。僧数众多。一人总收羯磨。以结大科。更无有余。是比丘施造成济之秘术也。然斯止作。已往贤圣奉持而早获无漏。未来僧伽依修而必绍圣种。舍此通途。则入道无由。故云后进前修妙宗斯法。向下结证显宗有据。故律云。若不诵戒谓不攻习其止持。若不羯磨谓不精练其作持。二持罔谙。佛诃哑羊。故制尽生形寿不得离于依止。唯听人为己师。而不听己师于人也。

○二明世尊灭度教法流传分律之端

自慧月西隐法水东流。时兼像正。人通淳薄。初则二部五部之殊。中则十八五百之别。末则众锋互举。各竞先驱。人或从缘。法无倾坠。

释 初二句法喻双举。慧者如来以实智自证真理。以权慧说法利生。今在应迹利生边论。故但云慧也。月取清凉解脱之义。以喻如来于三界火宅中。施清净微妙法。涤除众生热恼。令得解脱诸苦也。月轮虽有东升西没之状。未曾离于太虚。则隐而不隐。佛应身虽有降生涅槃之相。未曾离于真际。则灭而不灭。故云慧月西隐也。如来在世教谈权实。言诠半满。乃至结集三藏。法海汪洋。邑润五天。恩波浩溢。衍泽震旦。故云法水东流也。时兼像正人通淳薄者。此二句嗟时世不古。以起分律之端。佛生周昭王甲寅年二月八日。入灭于周穆王壬申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入灭日为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教法流入东土。至唐高宗丁卯年。则正法千年。已过像法又经六百余年矣。既时不同于佛世。故人亦非真淳。体权达道之者。由通浇薄。致兴异执。自正法百十六年间。阿育王治国时。分裂毗尼。以水投乳。初则二部。乃结集窟内窟外之分。从此二部出生十八部。其五部即十八所摄。五百者大约言部类名数之多也。详释如止持会集所明。文中虽序三时。其义所重在末。因两土传持多沿讹故。锋者刀剑之芒也。军前锋曰先驱。若以此方律学论之。则僧祇肇弘于曹魏。四分滥觞于大唐。中历晋宋齐梁隋代以来。十诵五分俱有司持。而诸部继宗者不无矜己抑他。致令说锋互举。各欲争竞先驱以显化导之胜在人。或可从缘易摄于法自无倾坠废兴也。

然则道由信发。弘之在人。人几颠危。法宁澄正。

释 弘者大也。此有二义。一能弘。二所弘。能弘之人有二。一自持。二转化。所弘有四。谓教理行果。上就理法而论。则理法湛然。故无倾坠废兴。此依教行而言。则信智无偏方可弘道。若能弘之人知见尚且颠危。所弘之法宁得无紊而保其澄正耶。

所以羯磨圣教绵历古今。世渐增繁。徒盈卷轴。考其实录。多约前闻。核其宗绪。略无本据。师心制法者不少。披而行诵者极多。轻侮圣言。动𦁊形网。

释 此申明人法不能澄正之义也。世有二论。一以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二以师资相传为一世。羯磨自佛金口亲宣。僧伽依奉行持。乃至历于大唐古今不绝。咸遵藏文。世有撰集。渐增繁杂。既无益裨于成济之功。但徒劳盈其卷轴而已。向下出陈增繁无益之过。考其实录多约前闻者。谓若考究其录。实出何部。则正制无凭。多约闻前人口语。即以为是也。核其宗绪略无本据者。谓核定其宗所尚何律。则头绪错乱。大略因源流失传。无本可据也。如是考核师心妄制伪法者不少。披览不择是非诵行者极多。纵虽遇事彷行。凡诸施为莫不轻侮圣言。自将身形投入非法罥网矣(𦁊音卦。丝结罥也)。增一中佛言比丘非制而制。是制便断。如是渐令戒法毁坏。而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盖斯之谓也。

皆务异同之见。竞执是非之迷。不思反隅。更增昏结。致使正法与时潜地矣。

释 此复申明动𦁊形网之因。以叹其法道也。务者专力于事。以非制为是制。谓曰异见。以是制为非制。谓曰同见。同异即是非也。不思反隅者。此引儒书举一隅以三隅反。谓物之有四隅。举一以知三反者。还以相证也。佛制羯磨过有七非。举一非以六非反。今不但思反。而且更增昏烦。结惑迷障愈深。致使如来正法与竞执同异之时潜藏于地矣。

故佛言。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令正法疾灭。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慈诰若此。妄指实难。

释 此引第三分瞻波揵度。以证不得增减羯磨。当随顺如来所说文句。违者犯越法毗尼罪。当如是学者。乃教诫之语。慈者佛为一切众生大慈悲父。诰者以上发下曰诰。妄指实难者。谓非制言制。决无允肯之理也。

○三明宣祖撰集羯磨删补随机之意

昔已在诸关辅。撰行事钞。其罗种类。杂相毕陈。但为机务相酬。卒寻难了。故略举羯磨一色。别标诠题。若科择出纳。兴废是非者。彼钞明之。此但约法被事援引证据者。在卷行用。

释 准别传云。撰集此羯磨。在唐太宗诏住崇义寺时。撰行事钞。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故言昔也。诸关辅者。关谓长安有四关。唐都于内。故称关内。亦名关中。四关者。东有函谷关。南有峣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辅者。汉武帝立右扶风。即凤翔府扶风县。左冯翊即西安府同州。京兆居中而为三辅。今以汉唐兼称其处。故云诸关辅。撰行事钞者。撰谓造也。钞谓誊写也。行事者。乃律学所行等事。其间罗列。各分种类。敛归施为。杂相通塞。俱已毕陈。但为机务决疑相扣酬答。准律撰文。其秉白圣教。故未录载。若夫作办卒寻难了。故略举羯磨一色。别标能诠之题。若今科内凡拣择出入兴废是非者。临文并示。彼钞明之。此但约一百八十四法以被时非时事。皆引有证据者。在卷行用。则非同无据者可知矣。

然律藏残阙。义有遗补。故统关诸部。撮略正文。必彼俱无。则理通决例。并至篇具显。便异古藏迹。

释 律藏残阙义有遗补者。律藏二字单言本宗四分律藏。然此四分律藏久于五印传持。缘尊者佛陀耶舍先在本国诵四分律。后入东土。不赍梵本而来。姚主请译流通。耶舍口诵梵音。佛念笔授成文。残阙者。残谓零落也。阙谓减少也。此有二论。一结集法藏。律无多部。后因异见遂尔渐分。既取舍非同。则残阙不无。二译传此土。翻梵成华。笔授润文。拟或遗漏。统阙诸部撮略正文者。统谓总也。关者要会也。诸部者。今藏中有摩诃僧祇部律四十卷。萨婆多部律名十诵六十五卷。弥沙塞部律名五分三十卷。并善见萨婆多论等。故云诸部。其根本一切有部于后方来。故尔不序。南山宣祖慧见超群。弘振颓纲。阅本藏文。味诸揵度。逢事当作。义合秉法。而羯磨不载。难于应用。故总会诸部。若制有者撮取正文。以补其遗。必彼俱无。则理应通决。准例余法。便其时机。并至篇具显。由便于今故。与古藏卷文迹有异也。

夫羯磨虽多。要分为八。始从心念。终乎白四。各有成济之功。故律通标一号。敢就其时。用显要者。类聚编之。文列十篇。义通七众。岂今传诸学司。将以自明恒务也。

释 此段乃分科谦结之文也。谓圣制羯磨虽多。其义大要分八。一但心念羯磨。二对首心念羯磨。三众法心念羯磨。四但对首羯磨。五众法对首羯磨。六单白羯磨。七白二羯磨。八白四羯磨。而以后三为本。前五为开。若以四五为本。三二是开。各有成济之功者。谓僧众一人有异秉白。办事无殊。但拣坏缘。俱成利济也。敢就其时用显要者。敢谓勇敢。乃进取之义。就者从也。准舍利弗问经中。佛言摩诃僧祇部。其味纯正。其余部中如添甘露。诸天饮之。但饮甘露而弃于水。人间饮之。水露俱进。或时消疾。或时结病。其读诵者亦复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舍。愚痴之人不能分别。今宣祖独敢采补遗轨。准例阙范。而南山律宗赫赫传芳。诸佛正法湛湛住世。非如来所使。孰能勇敢以符圣意哉。编者次简也。篇者简成章也。岂今传诸学司。将以自明恒务者。此二句乃谦结之文也。岂者非然之辞。司者主也。今者即彼时诸司律学宗匠也。谓斯羯磨岂因当今律司。而辄撰集本欲将以自明无昧。终身愿为恒务也。此则德硕而不矜。学博而不负。谦恭善导。愍物情切。皆由弘法之愿深广也。

略释原序已竟。

篇目集法缘成篇第一诸界结解篇第二诸戒受法篇第三衣药受净篇第四诸说戒法篇第五诸众安居篇第六诸自恣法篇第七诸衣分法篇第八诸罪忏法篇第九杂法住持篇第十

篇目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