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并序)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续藏经 净心诫观法发真钞

宋 允堪述 日本 慧光合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并序)

天台沙门 允堪 述

夫学道者以明己为本立言者以益物为宗在昔圣贤率循此二兹诫观者乃明己益物之教乎吾祖南山虽托训於慈忍岂无意於将来愚庆荷大师之道凡二十载所述诸科记仅将百卷噫着文字而忘理观者不亦病乎今年四十有一知浮世之过半遂用此观为治心之法一日讲次学徒有昧复立言以畅之勒成三卷题曰发真欲使履於斯道而发真归源矣若然则又跂於日明已益物得无意乎。

时庆历五年岁次乙酉三月既望於钱塘净住院讲堂序

净心诫观法序

余杭郡沙门释 元照 述

太近至易无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觉其体明莹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诸法其犹宝鉴因明而像生又若长川缘澄而波动谓心异物为物转心吸揽尘缘积成劳结沦历诸有沈屈己灵余趣无知人伦鲜学纵令听习多堕邪痴奔逐名闻封着知解至有江南江北走觅菩提曲见邪心未尝正直野猿腾跃家犬迟回劳我圣师提耳垂诲曲留妙药的指病根囊括两乘津通万行托彼亲度用表弘慈嘱使窃窥恃彰秘胜深诃讲论苦勉修治然古德传通双弘教观诸部则以教开解斯文乃以观示修既非无目而游岂是数他之宝须信从真起妄举体现前达妄即真不从他得净心之要览者宜知。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本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科】净心诫观法

此诫观者正由学人多滞心病未臻法源故我大师运以慈悲拯斯倒执辟乎二道统被三机始明小乘终伸大行前二十五篇彰自利后之四篇显利他莫不括总群经发明自证俾其来者咸证上乘又使夫由此观者然后了万有性相事理因果行位显智无不尽矣虽八万法门五千经卷不俟徧[门@免]而可该悉也亦由得其门而备观宗庙之美矣下所谓一字之中含无量义其斯之谓欤又一切法本於自心心若明净诸法显了能达此理则遍能含摄岂以言诠广略而滞於知见乎故今五字之目通贯众篇矣且辨释名题如初门自显故於此钞略而不解讲者宜探取下文至时提授今但粗分能所何者如心之一字属所净与诫观法四字属能由人假法而能净心言心者梵语质多此翻为心约小而论则但净六识心矣故下云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如修五停心等观是也据大而说则发起净信息於妄念复一真心矣故下复曰起於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处故一题净心二义通摄诫者警也观者梵语毗钵舍那此翻为观以观察为义法者则也常也可轨可则令物生解为义。

【科】终南山沙门释 道宣 撰

终南山者周之山名也五经要义曰长安之南山一名太一潘岳关中记曰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也山者国语曰土之聚也说文曰山者宣也宣气产生万物也今终南即大师深隐之地沙门者出家之通称梵语沙门那此翻勤息谓勤劳息苦断烦恼故或翻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能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涅盘曰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道以是义故修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曰沙门是故沙门之名通乎因果今大师即四依上士大乘观行沙门也如般舟三昧岂下位之所行乎(般舟翻佛立能於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前而立)大师凡满二十余会以三月为一限是知本高迹下现律师身而演律藏也故世以律师召焉又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释者具曰释迦此翻能仁始尼楼聪遭摈止雪山中归德如市郁为强国父王遥叹我子能仁因改姓释迦自后继氏焉至净饭王当第五代佛当第六今所称者当第七也由出家五众以佛为师故阿含曰四河归海无复本名四姓出家咸称释氏大师名讳如西土以称名为尊故子名有兼於父母者而后世称之中夏以避名为尊父母既亡闻名则心瞿(音句惊悲也)故人讳之然庙中不讳临文不讳道宣即大师名也感通等事如皇宋朝高僧传撰者亦述也谓撰古遗文述而不作也。

【科】敬礼。

敬礼者敬恭也肃也礼者仲尼燕居曰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又曰礼者体也(犹人身体)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律中分大小礼次乃至如来及塔五众通礼斯亦当也智论有三礼一口礼(即下礼)二屈膝头不至地(即中礼)三头至地(即上礼与周礼稽首同也)前一属口业后二属身业又敬通於心则三业具矣欲知礼法邪正不同如西竺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属在边鄙不闲礼法翻出七种一曰我慢心礼即无心恭敬外睹似恭内增慢惑如碓上下又如木人情不殷重故二唱和求名礼即口唱心散见人则身轻急捷人去则身惰心疲(此二行人不可为之)三身心恭敬礼即形心恭敬无有异念如佛有前手摩其顶导利人天为最功德虽大犹未发智后多退没故四发智清净礼达佛境界慧心明利礼於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即是一佛法僧亦尔以解脱体同故心心转明一拜一起净业无穷果报无限五徧入法界礼即想自身从本已来不离法界不在诸佛身外亦不在内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於镜递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故地持论云不现前供养胜现前供养又诸佛德用既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如称释迦名礼者一切诸佛无不备周以梵语释迦此云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乎又如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乎梵语弥勒此云慈氏(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得慈心三昧以无缘慈摄一切也)岂有诸佛非慈氏乎故智论云一佛胜能等一切佛胜能如是礼者周遍法界六正观修诚礼此明自礼自身佛不缘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众生佛性平等但为迷故专礼於他己身佛性妄认为恶若能返照则解脱有期故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随力修明即是引出佛性三祇果圆即是至得果佛性况兹妙达唯局大圣若论下凡虽未顿修不得不解如涉远道要藉自身欲见佛性要观己佛法僧亦尔体同无二是名正观礼也七实相平等礼大意同前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平等若见佛可尊可敬即见凡可卑可慢若起此心遂成僻执故般若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以实相离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以慢情去高下离尊卑静乱一源恭怠齐致此之一礼凡夫浅识闻恐反谤上智之人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冥合是名平等礼今之行人若欲修礼敬者当从浅至深随力运想无使虚礼虚丧其功矣。

【科】三宝藏萨婆若法身。

三宝者名虽是一总含四种故戒疏云一理体者如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二化相者如释迦道王三千为佛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拘邻等五为僧宝三住持者形像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四一体者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如涅盘说三宝同性等谓性本知觉为佛性本寂灭为法性本有河沙功德妙用与性一一相应和合无异为僧言藏者梵云俱舍此云藏以含摄为义谓三宝普遍含受无碍也故起信论首伸归敬曰归命尽十方最胜业徧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佛宝也无碍即徧法界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法宝也)后释云无边德藏僧(僧宝也)故今言藏义同彼论萨婆者智论云萨婆是法复次得萨婆若故名为佛又思益经云平等一切法名萨婆若声闻缘觉所不能及又云於一切法中无碍故名萨婆若小远云此翻一切智法身者小则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大则清净法身所言清净者离垢出缠真如也不为二障等所污故法即轨生物解身则具体依聚三义且轨生物解者谓等觉位后解脱道中得自受用身时根本智内冥真理有轨解之义体依聚者无垢真如为体是体义与尘沙万德及报化二身为依止名依义有常乐我净积聚名聚义。

【科】随力诫初学惟圣哀愍听。

随力下言随己智力诫勖初学非敢呈於达者此亦示谦耳惟下不独求德亦含请加也由哀愍听许则无其障障若不生功由请护。

【科】时在隋州兴唐伽蓝夏安居撰令送泰山灵岩寺付慈忍受持。

隋州属山南道汉阳之地也春秋时属楚即禹贡荆梁二州之域又左传曰斗伯比言於楚子曰汉东之国隋为大杜预注曰隋国今义阳隋县也兴唐则别名伽蓝乃通称具云僧伽罗摩此云众园或云毗诃啰此云游止夏安居者安居篇云由夏中坏行义多招讥复重故文云自今已去听三月夏安居春冬过少必无事不依同结吉罗然圣人用心必该二利何者禀制禁足自利之行成立言训人利他之道着实菩萨之行欤泰山者五岳之东岳也博物志云泰山一言天孙也五经通义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於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也灵岩亦寺之别名案广弘明云高宗兴光元年帝於西武州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佛像各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於万代谷深三十里东为僧寺名曰灵岩慈忍僧传不载始末之迹无得而闻斯亦实行潜光高而不名之士也。

【科】凡三十篇如右。

篇者戒疏云篇类均等与诸章品义齐一也刑炳疏云篇者积章而成篇者徧也言出情铺事明而徧者也。

【科】

释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校量篇第四  自庆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诳佛篇第九  造过篇第十  解脱篇第十一  食缘篇第十二  流转篇第十三  不动篇第十四  过患篇第十五  心浊篇第十六  二报篇第十七  结使篇第十八  缘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第二十  相资篇二十一  因果篇二十二  止劫篇二十三  二谛篇二十四  心行篇二十五  菩提篇二十六  教化篇二十七  佛性篇二十八  福田篇二十九  受持篇三十

【科】净心诫观法五字释名篇第一

初释名篇夫法者有万差必系名定名彰五字理贯群篇若不预明恐迷通义故立此解以冠其初言字与名者俱舍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第一者尔雅云第次也僧传云第者为居一者为始此既居先故称第一字者先儒云语助。

【科】净心者。

【科】於汝现行烦恼诸部过患教修对治令汝即时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於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感当果是故教汝察病对治兴隆功业修入信境成决定根力。

现行烦恼者以众生於粗细惑障全未断故自无始来常共现行也诸部下以内外过患非一故言诸而各有种属故言部如含过患则非瞋等今亦随患教修对治是故亦随分而得解脱菩提此翻为道谓趣向大道无漏种性中作毕竟所依住处微因者通指净心也当果者总包四十二位是故下彰下所示观行功业即观行欲修此法先须有信以信为道源功德母故根力下五根五力此略提道品之阶级耳以五根中有信根五力中有信力故若望下四十二地此信境应收十信由具信故方入后位。

【科】其三贤十圣无垢妙觉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闻影像粗相。

三贤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无垢妙觉者若合下四十二位则无垢属等觉以此位断十一品无明邻真际极故若望断尽无明则名妙觉方无垢矣四十二者即住行向地等妙二觉共成四十二若加十信即成五十二位谛观法师束为七科谓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为二初凡二圣就凡又二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亦名为贤约圣亦二十地等觉为因妙觉为果今既说贤位已上故拣去十信成四十二位又前云起於大乘清净信心则又可包十信矣此收僧佛二宝也空宗真理属法宝又是四十二位所证理故唯可下以凡夫未能亲证但可知闻粗相又影像者喻未见其真。

【科】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

下地者对圣贤上地故言下也马鸣造遗教论亦召凡夫为下地也。

【科】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目*壹]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

业镜镜喻心也业收惑业又智论说天帝以大宝镜照四州人善恶亦名业镜又下文云大业之树光明如镜众生造业於彼悉现客尘者古师云分别烦恼粗动如客微细难辨如尘此俱喻烦恼障也故楞严云以不住者名为客义以摇动者名为尘义[目*壹]尔雅云幽[目*壹]昧冥也又阴风也诗[目*壹][目*壹]其阴注云如常阴[目*壹][目*壹]然今取阴暗之象也少分者言未得全见也涅盘云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后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又佛性品云譬如醉人欲涉远道朦胧见道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见耶又况下位者乎。

【科】汝可饮服般若甘露洗荡盖缠渐显净心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

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今存梵名者谓秘密与多含此无顺古生善故不翻奘师立五义般若可翻而存梵者为生善故大论云般若尊重智慧轻薄不可以轻代重也此智最胜故喻甘露甘露者一名天酒张华注神异记云天酒甘露也盖缠五盖十缠也心若下净名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或假佛力见净者小远涅盘疏云其土常净物本见秽由前心不善故佛转之今始见净名为变土理实变心以此证知皆由心净故佛土净。

【科】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

显自身源者身或可作心由上对治惑灭智净则知此身具如来性起信问曰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能得净是故劝今始除烦恼修戒定慧乃可显自心源。

【科】有此义故名为净心。

【科】已下诸篇治过虽别同名净心。

【科】诫者令汝识知对治初门先除粗染根本恶业知病知药守心慎口励己修道离过患故名诫。

粗染根本者即诫财色等下文云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等又从五停篇下皆是随病设药亦诫之义也励己下明身业励勉也。

【科】观者察义观察此诫与佛法相应不相应及障道过患名字句偈审谛思量如实解心得诫本意。

观察下谓观此诫文更推求佛意若相应者可用不相应者则止犹十诵墨印义也此劝观能治之法及障道过患者此劝观所治之病也以观病用药方曰相应句偈者即下随篇长行之后复出重颂是也宜以名字收长行句偈收重颂若通而论之句偈即名字也如实解心依此如实解了净心名得诫观本意。

【科】又能随顺止观二门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长一切禅支道品故名观。

止观者止属定观属慧止静观明也又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定慧今望生下禅支道品则俱为因矣一切禅支者即根本曰禅胜妙支林功德也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是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由此是入道浅深品类故云道品又支林道品悉从定慧而生定慧又从戒而起虽举定慧义摄於戒。

【科】法者即此诫文首轴次第殷懃晓示欲使禁断烦恼止诸恶业加行胜进住不退心故名为法。

烦恼属心恶业总身口则三业通诫名法加行下谓加功用行胜进无退者由此诫观之法也若约位收小则暖顶忍世第一属加行位前二有退后二无退又属内凡大则住行向为内凡也解名既冠诸篇约位无遗大小。

【科】下诸篇中皆有此净心诫观法五义当须知之。

【科】诫观序宗法第二

二释序宗篇净心之目既冠於诸篇入道之源要先除於粗咎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言序者叙也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郭璞云四者又为端绪宗者要也本也言叙陈入道之端绪要断财色为其宗本耳。

【科】夫欲修道於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

修道即三乘圣道三业即身口意业财色以是粗染根本故。

【科】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熏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

贪刘熙曰贪探也探入他分故即无即或作则下句同谄诤者庄周曰希其意而道其言谓之谄又因而致竞谓之诤热恼谓贪色猛盛则心热恼经云者大凡引用多撮众经之精粹例不别标其目背舍者即八背舍也智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即心生厌背而不受着也离欲者远五欲故顺下以菩提分中无着欲故今若离之是名顺也本识者即藏识也以无漏善根为能熏藏识为所熏能所相资熏成无贪善种善种若成圣果可得故曰入贤圣位礼别名记中倍英曰贤倍杰曰圣家语哀公问孔子何谓圣人对云智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测物之情性者也我教极指则以佛为圣余皆贤也且如列子中孔子对太宰嚭亦指佛为圣故彼云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科】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色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经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结使成论云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众生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三恶道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三俱不善故恶也各有余经故云道也经即遗教以食贪财色故非道人规顶矩袍故非白衣二位不收故曰无所名也马鸣云不入出世及世间中故非施设故。

【科】多求利故专习唇吻庄补华绮戏论诤讼递相谤嫉三毒转强烦恼增长沈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脱时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身为盗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恶果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

吻口吻也释名云吻[打-丁+(改-己)]也[打-丁+(改-己)]拭之也庄补下即庄严补缀文华绮错之言也戏论者音义指归云戏剧也諕浪笑傲俳谐而言论也又成论云若一异论名曰戏论谤嫉加诬曰谤害贤曰嫉千佛案释迦谱云大乘经三世三劫各有千佛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千王子次第成佛故曰千佛今释迦即贤劫中第四佛也恶龙身者是地狱余报也为盗下指因也如盲龙下大集经济龙品云有一盲龙名曰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作如是言大圣世尊愿救济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虫之所唼食居热水中无时暂乐佛言梨奢汝过去世於佛法中曾为比丘毁破禁戒外现相善广贪眷属名声四远乃至得供养独受用之等恶业因缘得此盲报即知下解义无行业果不亡。

【科】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不可口言而得清净三毒五结。

修行应法师曰行下孟切施之名行即造修也不可口言大钞云佛法贵如说而行不贵多读多诵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如说行者乃是佛法五结常途多言九结恐五字误即爱忿慢无明悭嫉疑见取也。

【科】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差披戒定铠摧心魔贼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

先治重者不越贪嗔痴也又此三毒出自见爱故顗禅师云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今若能除根则枝叶亦无铠甲之别名上句既收戒定摧心下宜收智慧以智慧能杀贼故心魔即心所起烦恼魔是也心微尘中者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心微尘中有无师智无碍智广大智等是则善恶因果皆在心微尘中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清凉云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微尘者举小以摄大也故华严法界观云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剎尘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诸法既不离於一尘因果亦不离於一心。

【科】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於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缁素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

八下即八万四千尘劳所起诸业多论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无始者远推过去生死无极从迷以来未尝觉悟故言无始地狱者梵云捺落迦於三涂中是火涂道在此地极下之处故小乘论中有八大地狱每一狱四门共有十六小狱八狱共有一百二十八兼本八狱合一百三十六文作二十六字误其中相状广狭数量如正法念经所明更有轻系地狱或人间或深山旷野或在海边紩围山间灵感传云窈窈冥冥日月光明所不能照又引契经颂云铁围两山间不睹日月光饿鬼聚其中偿其宿罪故或在虚空中今对余轻系故俱言大耳缁素二人即比丘白衣也虽比丘具戒白衣五八戒皆初心勇猛故持后心懈慢故犯问缁衣色者何状貌耶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周礼云三入为纁(诗云切三染绛也)五入为緅(子侯也)七入为缁郑氏注云再染以黑为成缁故净秀尼见圣众衣色如桑[桑*甚]乃浅赤深黑色也。

【科】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

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智度论云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又菩提自行萨埵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也贤士钞引月灯三昧经云能持净戒名胜士义意同也佛弟子者奥法师云从佛所生得佛法分绍继佛家故名佛弟子又大钞云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我生名之为子。

【科】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

相欲似轻者谓贪财爱色其相非重故似轻如律十种黑心对财事起故又智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着此虽相轻泊乎罪报则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受地狱苦故曰感罪尤重君臣白虎通云君者郡也群下之归心也臣伏也男子之贱称春秋说曰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师徒周礼云师者教人以道之称又杨雄云师者人之模范徒党也夫妇大载礼云夫者扶也言扶制万物也妇者释名云服也以服家事也内外下如叔伯是内族舅姑是外族朋友毛诗序云代木宴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也又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知识闻名叹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凡有三种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凡破坏如是等人莫不由乎财色是故尚须诫之佛言财色在□□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有害舌之患(此属自损上属损他由财色也)。

【科】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

更无世间等谓众生五阴并所依国土依正劣报悉由财色所致今若远离财色则劣报非有人天举胜包劣通乎六道圣凡凡当作贤字进至佛果者由不为境惑所碍则终至於极道如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者不为欲情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碍吾保其入道矣。

【科】因色生憍因财生吝憍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

憍怜也恣也本亦作骄吝正作吝鄙吝也夫人具斯二过纵有所余德行不足观之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邢炳云言为鄙吝所揜弃也。

【科】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净心。

先断下二句收戒律也故下云能断财色即名奉律今大师意在先奉律藏次习经论方得其次言逆下以此言虽一期逆耳能能策行人速疾至道也由斯义故名为净心。

【科】偈曰。

偈者应法师云梵言也正云伽陀或云室卢迦此方当颂摄经中作伽佗讹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一声亦像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

【科】

烦恼如河沙  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色  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河沙者即恒河中沙此河长八十由旬广四十由旬其底甚深象度皆没沙细如面水白如乳今喻烦恼之多故言河沙神不恐者谓断此二则至命终神识无怕怯也反此不断则死时怀恐惧吉罗者五篇之小罪声论正音突悉吉栗多四分戒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梵僧云守戒谓此罪微细随学随守也今劝护小以慎於大故曰况言犯四重三聚戒者即大乘戒也一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璎珞经云律仪戒谓十波罗夷菩萨戒疏云摄律仪能令心住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摄即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六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等是智德因修成报身璎珞经曰摄善法谓八万四千法门戒疏曰摄善自成佛法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谓生无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璎珞经曰摄众生者谓慈悲喜舍化及众生令得安乐戒疏曰摄众生成就众生庄严论曰初一戒以禁防为体后二戒以勤勇为体布萨此曰净住出要律仪曰是憍萨罗国语六卷泥洹曰布萨者长养二义一清净戒住二增长功德今谓戒净德长故心喜勇。

【科】

鄙夫爱则色  诫汝断贪着  由财三世苦  因色入火鑵

鄙陋也爱者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谓於一切财色染着故此属爱烦恼也二世者即现未也过去已谢故不言之由现世因求财色则致疲劳或求不得苦等纵有得者乐极则衰苦相斯至乃至命终受泥利苦故下句曰因色入火鑵火镬者指无间之苦具也法苑珠林曰沸镬腾波炎炉起。

【科】

色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色障道者僧祇云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律中淫欲为初欲令比丘今世取涅盘故财令行薄者以贪财则高节之行日渐薄也多论曰贪於俗利坏道功德财失於俗人信敬之心又违佛四依非节俭行是知面王大士推为上机天须菩提终归下器且颜子尚有单瓢之乐况出世之士反以财利滞於发足乎。

【科】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智下言有智之人避於财色犹如火坑遗教云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马鸣释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顽下反上句也以愚人不知是患故不嫌耳若下佛言有二种智人一者不作二者犯已能悔今劝悔往犹得名智过之不改斯又愚甚。

【科】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终归下以形骸一丧非可爱之物终归填塞於沟填坑壑之内章服仪云一生形骸委之沟壑累世神灵系於业道斯义同也说文云沟水渎也广深四尺壑尔雅云流水深则成壑亦沟池也又坑也持戒下若以持戒制於贪财遂色之情则不受二世之苦是故近获三种乐远趣涅盘密意在远故言大也。

【科】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

三释五停篇两种粗染远则为入道之宗五处制心奉乃作上行之本故次前位以立兹篇谓三毒慢乱宜修止息故曰五停心察治有方名之观法。

【科】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

五妄者即贪瞋痴慢散乱也刺树即刺棘之树喻诸微细惑障也欲除此障先须修观除根本五种粗过能除之法即用五停言五停者停住也谓作此观时於五处停住其心思惟观察又曰停息也谓停息烦恼等故观者即意识心王与慧相应推求观察故名观。

【科】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

现恼不行者伏故不起也未是真断故言得小解脱也所由由从也因也神通总包六通也若惑未尽证未究竟故言渐若见思惑尽证无学果方名解脱又对前小故得大名十障者即十地中每一地破一障也若至等觉如唯识破十一种障是也又唯识说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方名真解脱也如是大小两果莫不由五停心为入道初门。

【科】偈曰。

【科】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观不净  背舍得解脱  欲竭即得定  若当逐讲论  念欲转炽盛  是即非对治  下道入险径

欲情下即多贪众生贪於欲境佛令修不净观可以对治然贪境虽多不过四种一显色(青黄赤白)二形色(长短方圆)三妙触(身分细滑)四供奉(供承祇奉)治法亦四一青瘀(说文曰积血也)想(治显色贪)二烂坏想(治形色贪)三虫蛆想(治妙触贪)四死尸想(治供奉贪)俱舍但作一骨锁观通治四贪背舍下二句指益当逐讲论等者谓讲属散心未能防御则欲情转复炽盛要在修观定力对治像法决疑经明法师过者所谓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又曰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念下指过险径喻但逐言论丧观行也。

【科】

自知瞋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  成就善律仪  若当逐讲论  非治徒劳疲  贪瞋更增长  重被烦恼羁

瞋恚下即多瞋众生令修慈悲观可以对治当以怨亲处中(怨亲各分三品并处中成七)运三乐等施(佛菩萨天乐也)从易至难令七品人皆获三乐则调心平等此观若成瞋病即遣毒火瞋心燥热故如火也用观息灭故得清凉若当下仿上而作下亦例然如唐传感通曰明琛齐人少游学西河以通鉴知誉然经论虽富偏以征难为心尝造蛇热论若葛亮阵图常山蛇势大业之季大有学之后因潞州僧讲法华琛求捔试其僧知琛论道难抗乃以情告且赠绢十四琛受而不去欲听一讲此僧战灼事不获己如常消文琛后入堂赍绢於众曰高座法师昨日遗绢请不论议然佛法宏广是非须分高座尔时神气奔勇泰然待问难虽重迭答无不通琛精神扰攘思难无从曰高座法师由来暗塞如何今日顿解若斯当是神助耶合堂大笑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心气满噎而不下虽同伴解谕步步叹嗟登岭困极止一树下便解剔衣裳赤露而卧仍自动转语伴曰我今烦恼意欲作蛇先造蛇势论今报至矣卿可上树蛇心若至则有吞噬之害言讫全身作蛇长五丈许趣谷而下其伴目验至邺说之贪瞋者贪应是令字以贪属上科所治理非载言。

【科】

自知愚痴多  谛观十二因  始悟轮回苦  了知无我人  若当逐讲论  见诤终日喧  放本求枝叶  不能拔断根

愚痴下则多痴众生令修十二因缘观可以对治十二因缘者即无明等十二支也约三世因果治三世愚痴俱舍云说前后中际为遣他愚惑意云说前际遣过去愚(即无明行二支)说后际遣未来愚(即生支老死支)说中际遣现在愚(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八支)於中有逆顺两观顺观无明至老死所谓无明灭故行灭等逆则观老死至无明所谓老死支灭由生支灭等因此便能对治痴病始悟下亦指益由悟故不受流转若泯流转则无我人众生见诤下即争锋唇舌之间鼓论不形之事也放本即不修因缘观枝叶即逐讲论根喻愚痴。

【科】

自知我慢多  谛观十八界  方得无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当逐讲论  反益三涂债  计我常求胜  名利自杻械

我慢下即着我众生作界分别观可以对治我者以主宰自在为义以众生不了肉身虚假妄计有我因着我故其慢即生令观十八界但是假缘而有於中利观六界以迷少法钝观十八界为迷多法所谓外六境界中六识界内六根界行人若观内六根界但有生长所依之义外六境界但牵心所缘之义中六识界但有缘虑了别为义则主宰自在之我复何所寄此观若成则能觉悟了然无我故曰方得无人解又执吾我之病自然差矣杻械即桎梏(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喻名利二种拘禁於人不闲豫也。

【科】

自知乱想多  常数出入息  觉观渐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当逐讲论  喧尘未能息  递互相是非  何时灭事识

乱想下即多思觉众生亦名散乱众生亦名寻伺众生佛令修数息观可以对治如下本篇自辨此不委明觉观渐得成者成字误当作灭字以觉观即寻伺是所治病梵云毗恒迦此云寻毗庶罗此云伺旧云觉观成论云若心散行数数起生是名为觉散心少微则名为观是二法者遍在三界以是心之粗细喻如打铃初声为觉余声为观加我下观行若成散乱即灭则戒定慧俱胜故有力也递互下即以己为是斥他为非自谓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也事识楞伽经说心有三种识谓真识(如来藏)现识(第八识)分别事识(前六识)又独名意识为事识故起信云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藏师释曰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

【科】此是毗昙中七方便法五停观成名第一方便自余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观行成就得须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观。

毗昙或云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言转也此云胜法或云无比法以诠慧故即论也七方便者方便即因义以皆为趣后果故亦名七贤对后四圣故别相者别谓各别身心法不同故谓观此四法作不净等行相故念者明记为性由慧性轻躁今则用念记忆注境不忘故总相念者行人观门渐熟於一剎那中通观身受心法为苦空无常无我也(已上三位属外凡资粮位)暖法者暖从喻得名如人近火得火之前相谓无漏智起能烧迷理惑薪名之为火此虽未起无漏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为暖此位所修观行俱舍颂云从此生暖法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顶法者从上品暖善根后有善根生名之为顶顶者至极之义也此有二解一云暖顶有退动忍无退动今顶位至无退至极边至极之处如人之顶是一身至极之处也二云暖位唯退忍位唯进今此顶位是进退两际之中如山之顶在一上一下两际之中故名为顶此位所修观行俱舍颂曰次生顶亦然谓同前具观四谛作一十六行相也但此位渐胜耳忍法者从顶善根后有善根生名之为忍忍亦二义一者印可义能印可四谛理故二决定义能决定无退动故此位所修观行下忍作四谛十六行相中忍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一行一剎那所以俱舍颂云下中忍同顶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剎那世第一者从忍善根后有善根生名世第一谓此行人於世间异生有漏位最第一故此位所修观行亦同上忍位唯重观欲界苦谛一行一剎那为等无间缘引入见道故俱舍颂曰世第一亦然(已上四位属内凡加行位)须陀洹者此云逆流已断八十八使见惑初见真谛逆生死流故亦名预流初预圣流故。

【科】偈曰。

【科】

何因说五停  复不逐讲经  抱疾说药方  祇欲取声名  凡夫贪利养  无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观  决定修道成

何下二句合推上所因抱疾下四句颂不逐讲论所以忘情忘合作妄若修下两句颂修五停得益是知多说不如少行励之以德斯为上矣。

【科】何故令修五停观法止逐讲论。

何故下征辞与前偈文意同此合在前作长行偈居下作重颂似便恐后写妄易对治。

【科】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对治粗重烦恼二者见解法义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仪五篇净戒悉皆破尽见他持戒复起憎谤唯贪财色瞋恼斗诤悭嫉憍慢无惭无愧身坏命终必堕地狱畜生饿鬼经历多劫当观此事现前验知故修五停止过起道顺佛教故名为净心。

粗重烦恼者即上贪等五过用五停对治故劝令修二下所以止逐讲论者为说法人多为名利故又知而故犯等五篇者夷残提提舍尼吉罗古德曰三均具者名篇不具号聚今师不尔纵使聚从五位义具三均篇名在七本因杂摄义无不可现前验知者验知因果也豺狼正作豺狼之属礼记云季秋之月豺祭兽说文云似犬锐头而颊白高前而广后以性多贪惏(王逸注楚词曰爱财曰贪爱食曰惏)。

【科】偈曰。

【科】

贪如豺狼性  瞋如恶龙心  坏法故毁禁  污戒犯奸淫  识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业心无悔  命过就刀林  堕大无间狱  佛性历劫沈  如职除名罚  失势不堪任

恶龙者龙乃鳞虫之长也以心多瞋毒故今取二类甚者为喻奸私也俗作奸刀林者指狱报之苦具也法苑曰刀林耸日剑岭参天佛性者一切众生本具一真觉性也由逆造罪故至沈沦如职者白虎通曰各量其职尽其才也即公卿大夫等除名者在官有过则除名而遭罚喻众生虽具佛性乃有过而沈沦乎。

【科】

云何破戒口  啖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财物施

云何下以破戒故财法两亡佛藏云不除我倒者不听受一柸之水一衲之衣况恣受信施厚利乎。

【科】

云何破戒身  坐卧好床褥  云何破戒业  受佗礼己足

好床褥今时不肖者华床重褥恣意高卧而略无惭色也且如四分菩提王子请佛从於阶阶布衣令佛蹈上过世尊不受令却之为未来故也况复毁破净戒而輙便安受大经所谓宁处铁床斯言可省破戒业业谓业体婆娑曰至三羯磨其业满足是也。

【科】

云何破戒行  默受称扬赞

戒行者大受随二戒遮约外非方便善成故名戒行今不能全护故言破也当知上据受体此约随行默受下律中有过须发露令众委知今默应於则则人谓清流故有称赞之事也。

【科】

若犯此五事  诸天共悲叹

五事即上口手身业行也。

【科】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祗五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

言律者梵言毗尼义翻为律律者法也裁量轻重等非法不定律有此能故以法训经者梵云修多罗正名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诠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诰是以目之为经今虽举经律而摄论焉谓戒定慧三学必须具矣又论通宗释经律於义亦含五部者如来入灭百年鞠多弟子竞采大众之文用集家之典也四分即昙无德部(今家所宗)五分即弥沙塞部十诵即萨婆多部僧祇是根本部(非百载五宗也)解脱即迦叶遗部(此有戒本)文少婆粗富罗部律未翻度故今不列且用僧祇在数故结云此五部律同下五部虽分异同属一大毗尼藏也卒难下言律藏之深耳如唐义净解云慧休瀛州人大小诸藏并通关键唯律部未遑精阅逐从洪律师听来四分讲肆三十余遍日渐其致终未极言顾门徒曰余听涉多矣至於经论一遍入神今游律部愈增愈时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

【科】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

财色为宗者谓戒律之意以断财色为宗也前虽具诫今亦因而言之。

【科】偈曰。

【科】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修禅观不净此约修不净观对治贪病即前五停中初位所诫今载颂者亦叮咛之意盖世多此病耳林野叹死尸西土葬法或弃之寒林或捐之中野鸟兽所餐诚堪伤叹故唐杨衡持云野干鸟雀喧争处林下何人在定中悲恻恻怆也以见他尸坏反顾自身彼我同然岂无恻怆如此观时贪心自息又修此观时宜通修九想观(一胀二青瘀三坏四血涂五脓烂六啖七散八骨九烧想)。

【科】

三毒甚强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怛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娑覆荆棘

三毒亦五停之数摧下如对瞋须修慈对痴须观十二因缘并要假智慧观力以摧挫之衣求下此破贪心求好财之患四分曰舍檀越施衣着粪扫衣十住婆沙中有十种利如律钞头陀篇所引一坐智论云先受食处更不复食三千云不得数数食应一食以长道多则长淫怒痴结不异俗人质直者离谄曲也经曰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马鸣云示现本直心远离谄曲烦恼障故。

【科】圣教万差为根性不同病药众多愚者致惑虽用功力非正对治妄贪名利更增尘垢是以先修五停后学讲论知道次第名为净心。

【科】偈曰。

【科】

世人习多闻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诤竞起纷纭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资熏  净命如迦叶  勿得同六群

一分举少以况也且一分之行尚不能行况余修行者哉净命如迦叶者具云摩诃迦叶波此云大饮光氏於佛会中常着粪扫衣清净活命一日比丘起慢如来易衣分座大千震动岂非上行之所召乎六群者佛会中起过之俦也即难陀跋难陀迦留陀夷阐陀马师满宿此六为群党故号六群。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本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末

【科】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四释校量篇五处止心虽各防於一过众非溢目要通捡於十支故立此篇以次前行谓正像之季渐入万年故称末法捡意运为比前优劣故曰校量心行。

【科】凡夫解义皆因听学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馔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后方听经汝用五诫得名净心。

学者觉也谓觉悟所应知义也为知法人为作也谓学通之后作知法人既知必修其言而行之今但学言而鲜行之於道何益哉四重即淫盗杀妄也诸戒之中此四最重四分曰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等八不净者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此之八名经论及律盛列通数显过不应涅盘中亦云八毒蛇法俗馔酌醪食鱼肉恣养身腹也大师所谓以酒肉为行解斯徒是也五诫即诫上四重八不净啖俗馔无羞耻故犯不畏。

【科】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於后法师作三卷疏。

华严前后两译初即东晋义熙年天竺佛陀跋陀罗於阳都译凡六十卷次即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凡八十卷南山但见前本一卷疏者即法顺所撰师雍州万年人俗姓杜世以杜顺为称於终南山撰法界观一卷后授弟子智俨执此以讲华严大旨文见行世其诸神异具如续高僧传贞观十四年归寂春秋八十四即华严新旧二疏始祖也其三卷十卷又名俱亡此皆释初译本后清凉国师造疏释后译本今多所行大师亦不见也。

【科】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竟求於名不求於法尚不可着何况着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大集经曰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瞋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无味。

然文下经云无离文字而说解脱必曰舍文字然后见法非见法者也此句立也何须人语者此句遣也下云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又起信云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若了此旨何须人语若昧此道纵疏钞山积法音雷震徒自劳耳名者即名句文以正破此执法者即真理也以真尚不可得况复着文字又起信云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故又真如之体体离名字言语道断故永嘉曰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三灾者通大小也小则饥馑疾疫刀兵大则火水风也又复应知小三灾坏生阴世间大三灾坏住处世间今且约小也据立世毗昙中二十小劫中间方有小三灾起故彼论云剡浮提中所有人民遭大疾疫一切鬼神起瞋恚心损害世人寿命短促一日一夜无量众生疾疫病死无人送埋是时此土白骨所覆时有一人合集剡浮提内男女唯余一万留为当来人种刀兵者手执草木即成刀仗互相残害剡浮提内亦留一万以为人种饥馑者六七年间天不降雨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饭食一日一夜饿死无数剡浮提内亦留一万以为人种今欲免者婆娑论曰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於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诃梨怛鸡果起殷净心奉施众僧於当来决定不逢疾疫灾若能以一团食施与有情於未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也。

【科】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如是审察名为净心。

佛智下经曰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岂下凡能测乎。

【科】偈曰。

【科】

敷演说法师  二种升高座  一者福无量  二者离罪过  慈心成就人  法施胜财货  瞋垢是非佗  棘刺上坐卧

一下以行法施故经中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甚多乃至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胜前福德二下不规利说法故棘刺虽曰法座翻成棘刺。

【科】

有漏为基堵  无明作根本  解经不除毒  法师自伤损  贼心求名利  匆匆未思忖  婴孩欲登梯  先须戒足稳

基说文曰墙始筑也堵(当吉切)垣也无明古师谓迷惑不了名曰无明体即是痴也以痴为贪瞋母故曰根本匆匆者与匆音义同速也选云何事匆匆言逐利之急速也婴孩释名曰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婴前乳养之也孩即长於婴儒云婴儿之未孩今喻阙行法师也。

【科】

学士聪明者  举动多轻躁  或有错解义  邪见复颠倒  是故定治动  七觉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  种智得微妙

七觉中法要者以七觉中有定觉支故为治动之要也定慧下遮偏修也又七觉中有择法觉支即智慧也种智总包道种智等智论有三智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道种智是菩萨一切种智是佛智也。

【科】

世尊在世时  唯教修出离  习善莫生足  少恶即远避  念念观无常  勤修真对治  寂虑学禅那  何须着文字

世尊者位高证极为世所尊也即十种通号之一修出离者近出三涂而生人天远出三界而远五阴等习善下於善勤修为多益美故不可生足也恶不可积少须避之故涅盘云莫谓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念念者要无间断也又智论曰无常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一切有情为法不过一念住二者相续法坏故名为无常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等勤修即习善对治即远恶远恶之要宜修禅定故复云寂虑学禅那等梵云禅那秦言思惟修即摄心系念学诸三昧也又禅有世间出世间之异世即四禅根本出世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即三三昧师子奋迅等二出世间上上禅即首楞严等百八三昧也。

【科】何因世尊在世时悉得圣道及生天中。

【科】依次而学不越毗尼入道有方五年习戒夜则修定摄心守境安处林野不畜余食少欲惭愧一心谛观无常不净离诸调戏意不散乱举动进止恒令净洁无恶姿容先意问讯以是善缘悉得道迹。

有方方法也习戒修定例举所诠之行也林野即冢间树下不畜余食者时至分卫故无余畜此令修头陀上行也经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莫再矣无恶姿容者和颜视物也先意问讯者预语接人也郑玄注礼曰小聘曰问又尔雅曰讯者言也即用言问彼曰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又曰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等是也。

【科】汝能一心依此学者名为净心。

【科】偈曰。

【科】

正法证道时  净法调众生  随事秉羯磨  除垢获三明  像法尽至末  羯磨癈不行  虽复似和合  集则起斗诤

正法简像法末法此颂上佛在世时悉得圣道者盖以毗尼等净法调众生故羯磨者明了论疏翻为业所作是业故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今谓羯磨属能被也事属所被法事名通一百八十四种故言随事等三明者谓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即六通中三也像法像似也以像法千年不及正法但像似耳至末法即万年也此时虽有羯磨亦不行也所谓但有教理而无行果。

【科】

凡是诸经律  甘露亦毒药  解服百疹瘳  不消病发作  知法不向心  解经行转薄  弃舍戒定业  文字处起着

解服下释上甘露不消下释上毒药知法下法合毒药反此知解而向心起行无舍戒定而不着文字则成甘露而百疹瘳矣(疹司忍切瘳丑鸠切病愈也)。

【科】

所以韵句撰  读时心欢乐  静坐好思量  观察自忖度  何缘重颂偈  文少义广博  依诫益汝身  信受勿疑恶

所以下推偈中成韵所以何缘下推长行后立颂所以也对法等论说重颂者即复更颂前长行义又云不了义经应更颂即为二义故立重颂一者为益利根后来二者为显前不了义令听法者见解明净故涅盘但有初之一义成实第二云或佛自说或弟子说欲令义理坚固不散如线贯华次第坚固又严饰词句令喜乐故又义入偈中则令要略易可解故今文异同成实依戒戒当从言作。

【科】

或见他毁骂  轻贱心漠漠  此约大乘教  与理不违错

轻贱心漠漠者谓或遭彼毁骂轻贱要清虚其心不纳其言也尔雅云漠清也文选曰澹乎至人心恬然存乎玄漠注曰至人真性澹乎然无所营为唯在玄然寂寞而已今若能如此则其心无恼也此约下谓上既破於着文离相克证种智等此即归大乘之教也及令心泊乎无为与真理相冥则终成校量心行之旨也。

【科】诫观六难自庆修道法第五

五释自庆篇推校心行渐使於调柔依正克隆得不怀於自幸故次前位以立兹篇谓人身中国等诚非易偶故曰六难既幸而获当营善利故曰自庆修道。

【科】一者万类之中人身难得如提谓经说今得人身难於龟木二者虽得人身中国难生此土即当边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经律三者虽有正法信乐复难今随力信不敢疑谤四者人身难具今受男形根无残缺相貌成就五者虽具男形六根无缺五欲缠染出家甚难今得割爱出家修道披着佛衣受佛净戒六者虽受禁戒随戒甚难汝可於戒律中尊重爱乐惭愧慎护。

提谓经有真伪二本故僧佑录称宋孝武时北国沙门昙靖撰一卷者邪正天别续高僧传旧录别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今所引者是真本智升录曰久亏其本无可究寻龟木者菩萨处胎经佛说偈曰盲龟浮木孔时时犹可值人一失命根亿劫复难是又大庄严论曰我昔闻有一小儿经中说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此小儿故穿一板作孔受头掷着池中自入池内低头举头欲望入孔水漂板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极生厌恶人身难得佛以大海为喻浮木孔小盲龟无眼百年一出实难可值我今池小其板孔大复有两目日百出头犹不能值况复盲龟而当得值即说偈曰巨海极广大浮木孔复小百年而一出得值甚为难我今池水小浮木孔复大数数自出头不能值木孔盲龟遇浮木相值甚为难恶道复人身难值亦如是中国者通局有二通则印土为中故方志曰则以佛所生国迦毗罗城应是其中谓居四重铁围之内故经曰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之威神不生边地若生边者地为倾斜故中天竺国如来成道树下有金刚座用承佛焉据此为中也局则约此神州故戒疏曰此方中岳亦号中华且据轩辕局谈中表若然则边自立中故曰边地之中也尝试论之中边在人不定局处何哉苟人居边而闻法生解斯成中矣中不闻法反成边矣如舍婆三亿家不闻不见今神州虽具正法而有生不经耳者又何异舍婆三亿之徒哉信乐者夫信为道源功德母安得诚言而不信受如宋传曰顺璟浪郡人尝览华严经中始从发心便已成佛乃生毁谤启手足时扶掖下地地便徐裂璟身俄坠生陷地狱至今有坑广袤丈余号顺璟捺落迦也此由不信之愆耳又传曰隋天台法智每谓人曰我闻经言犯一吉罗历一中劫入于地狱可信又闻经说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未之信人难云何故生大邪见俱是佛言急须念佛久则三昧现前乃於国清寺兜率台上昼夜精进念佛忽预辞道俗曰生西方中夜无疾而化时有金色光明来迎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言天晓迟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矣此由信之力也今若依教信奉复起欣乐善莫大矣男形者非受黄门二形女人等报也根者约下载牒中是总六根也相貌者非跛躄[矬-(人*人)+(口*人)]陋之相也五欲者色声香味触能缠缚行人三界受生今若能观色如热金声如毒鼓香如恶气味如沸蜜触如蛇虺近则能出父母妻子之家远能出三界火宅之家也斯事非易故曰甚难婆沙云家者烦恼因缘出家者为灭垢累故佛衣以三衣是无上法王之服一切九十六种外道皆无由斯受持故得解脱受佛净戒者以一受之后能清色心革凡成圣故随戒即随中之行上虽明受而必资随故大师曰受是要期思愿随是称愿修行若但有受无随直是空愿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又是局狭不周今言随戒难者谓受据坛场受体初始发心随约受后防非终至四舍时既经远复为难矣。

【科】於此六事若不观察即便放逸深障圣道既超六难常应喜庆难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为净心。

六事即六难绮互其文耳。

【科】偈曰。

【科】

世有六种难  难得已得具  勤修戒定慧  善解名味句  是故学大乘  问即须知处

名味句谓义味由名句之所生也亦云名句文既曰善解须兼大小又须善通外问故下曰问即须知处。

【科】

受他檀越食  饱腹无智虑  无智长贪瞋  不能如法住  犯禁毁戒足  命终生四趣

檀越亦云陀那钵底此云施主或日檀那秦言布施四趣者即四恶趣六道中除人天耳以是善趣故若智论修罗亦在善趣收故楞严修罗道四趣今既言恶应在下趣所收。

【科】诫观世相如梦修出世善根法第六

六释善根篇自庆修道已不昧於宪章睹世知空须克敦於出离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谓荣名利养殊非实有故曰世相如梦了妄趣真熏成圣种故曰修出世善根出世者出离三界器世也。

【科】云何方便能令众生离苦出世。

【科】但愚人贪爱我即不贪何者是名世愚贪爱所谓官荣封赏车马库藏台观园林采女音乐上服美馔游戏射猎宴会倡伎嫁娶宾席特怙族姓追朋逐势三军列阵前锋精锐谋策将略果毅伤杀平殄除荡快意适情攻城破栅收缚簿敛刀笔豪侠意志建立俗艺医方工巧居积摄敛奠祭以要言之如此。

我者目出家之士也以出家之人本破我我所今顺世谛假名呼之封赏封约官爵赏据赐赉也库藏贮物舍曰库又通俗文曰库藏曰帑台者尔雅曰四方而高曰台释名曰台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观者刘熙曰於上观望也尔雅曰观谓之阙园林园如下解林说文曰平地有丛木曰林采谓采择有德之女或作彩后汉光武立美人彩女之号上服名衣也美馔说文曰具食也论语曰有酒食先生馔马融曰馔饮食也倡伎业疏曰倡谓排忧以人为戏弄也伎通男女即奏乐也又伎俩也嫁娶者男曰娶女曰嫁方言曰自家而出谓之嫁礼记曰男三十而娶谓娶於异姓宾席者设之以待宾也周礼以飨燕之礼观四方之宾客也族姓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是百家为一族也一族间必有豪盛之家号曰族姓三军军族也周礼夏官司马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谋策春秋正义曰编简为策释名曰书教令於上所以驱策诸下也汉制约勅封侯曰册册赜也勅使整赜不犯法也将略略谋略也又法也果毅(鱼既切)果敢曰毅殄绝也城崔豹古今注曰城者盛也所以盛受人物也栅竖编木也又村栅也簿敛簿籍敛聚也刘熙曰簿言可以簿疏物也籍所以籍人名户口也刀笔古者无纸例书以竹简木椟当者留之不当者则削故今目於翰简曰刀笔也释名曰笔述也述事而书之豪侠意志者即恃雄豪为任心意志气慠逸於物也俗艺汉书地里志曰好恶取舍动静非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艺者才能也医方工巧属五明之数西域记曰医方明者禁咒闲邪药石针艾也工巧明者伎术机关阴阳历数又周礼曰知(去呼)者[邱-丘+仓]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又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居积下即储畜聚敛货物以事商估也奠祭即九流中墨流也礼注曰奠荐也陈也言陈荐於先祖也刘熙曰丧祭曰奠奠停也言停久也祭尚书大传曰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科】众多世务无量杀害饮酒啖肉斗诤胜负怨雔热恼悲喜安危吉凶祸福能於此中悉舍离者名真修道出世人也众生迷倒於此世事谓是真法不知无数劫来生死大苦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恒河沙劫受大烧煮虽遭此苦仍於生死贪着无厌迭相承习迷惑尘境皆由未值善导未闻正法汝今既闻如闻修学名为净心。

以要至无量是结略辞合在祸福下则善雔正作雠(市流切)仇也迭相迭递也更也善导知识之通号也至於如来亦称善导故经曰我如良医又如善导。

【科】偈曰。

【科】

凡夫狂痴性  所见常不正  资养三毒身  贪瞋转增盛  未观尸秽形  持粪如行屏  常游违顺境  诈伪起谄佞  实无常我乐  妄见常我净  罪业颠倒故  恒游诸险径

资养资或作恣行屏广雅曰圊溷屏皆厕之别名又屏字亦作并(防正切)字统曰厕也实无下以心实无常妄见为常法实无我妄见有我受实是苦妄见为乐身实不净妄见为净此之两句即四念四倒两相翻也又上句欠净字下句少乐字为成句偈互对影略圣智之巧险径喻三恶道也。

【科】

智者如实解  慧命心决定  观世如梦幻  穷真道成圣

智下有智之人目为智者契理而知故曰如实解理解既实则智慧性命必无差失故曰慧命心决定因缘解了故不同众生认倒为实故曰观世如梦幻了幻则圣道可证故曰穷真道成圣。

【科】诫观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第七

上根之者了世相之非坚中下之流逐尘境而还附善难久固戒乃毁伤故次前篇以立兹训谓不修五篇禁制曰破戒五众之上二故号僧尼唯耽俗务曰不修出世法僧尼者梵云僧伽此云众文曰大众者四人若过然亦有通者始从一人终至二十皆名僧今一往目比丘耳尼者善见曰尼女也梵阿摩此曰女母。

【科】僧尼破戒者。

【科】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林华果金银粟白屏风毡被好枕细席箱匮盆瓮铜器盘椀上好三衣牙床坐褥房舍退屋厨库碓磨脂面药酒杂鲑酱酢异种口味王公贵重多人顾识生缘富贵数过亲旧饷送吊问申诉衙府身为众首门徒强盛讲说相难好喜音乐常居一寺评量僧事迭相摈罚借问旱潦丰俭盗贼水火毒兽之事经过酒店市缠屠脍猎射之家亲友妇女琴瑟诗赋围碁双陆读外书典高语大笑嫌恨诤竟饮酒食肉绫罗衣服五色鲜明勤剃须须爪利如锋畜八不净财宝富足於此等事贪求爱着积聚不离名真破戒。

奴婢说文曰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由畜此类故马鸣所谓难生卑下心过若据大师意为离染过故大钞曰今诸伽蓝或卖买奴婢者其中秽杂孰可言哉岂唯犯淫盗亦随犯深知圣制不许凡岂强哉故僧祇曰若人施僧奴若施园民妇一切不应受若言施供给僧男净人听受僮仆广雅曰役使也牛驴僧祗曰若人施一切众生并不应受理在通摄今约喜犯故略标耳车乘说文曰舆轮总名古音居释名曰古者车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齿邪切)舍也言行者所处如舍也乘广雅曰驾也谓可驾乘者也周礼四马曰乘乘载也田宅刘熙曰土已耕者曰田田者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宅说文曰托也人所投托也此是妨道之物别人不开种植会通曰下子曰种移根曰植僧祇曰为僧营理者得别人不开即污家戒中自种教他一切不合粟种子也屏风释名曰障风也亦曰扆在后所依倚也郑玄注礼曰扆屏风也崔豹古今注曰孙亮作瑠璃屏风今多以纸素为者於众可畜别人不宜以体重妨道故毡释名曰毡旃也毛着旃旃也四分曰氍毹他施听受广三肘长五肘净施畜今约大者被者释名曰被被(去呼)也被覆人也枕检也所以检项也席释也可卷可释也瓮或作瓮北人呼瓮南人曰钢上好三衣即体色贵重者非道人所畜牙床者牙角庄饰者释名曰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退屋一室之外更畜复余退屋碓(都妹切)舂也脂即猪驴鱼等脂也孙炎曰膏凝曰脂药酒诸药酒煎也鲑(古携切)鱼名王公下即遗教中结好贵人也因结好故多作媟慢二语又经曰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生缘即父母也以父母为生我之缘如事钞有生缘奉信法是也数过频数经过也亲榇也言相隐榇也饷馈也吊问吊生曰唁(鱼变切)吊死曰吊诉讼也借问旱潦雨水曰潦或作涝潦也谓但询世事也经过下举其游往之非也酒家或请召者当一日不沽酒者得入或别有门者得屠家亦尔要一日不杀也店崔豹古今注曰店置也所以置货鬻之物也市缠风俗通曰市恃也言交易而退恃以不匮也缠合作廛市中空地谓之廛屠脍说文曰屠刳也广雅曰屠坏也又屠分割牲肉也脍应法师曰切肉也猎谓田猎白虎通曰为田除害故曰田猎射即弓射谯子法训曰善射者调弓定准见可而发琴风俗通曰乐之统也琴操曰伏牺始作世本曰神农作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於人心也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又五弦第一为宫其次商角征羽文武二弦为少宫少商又琴操曰广六寸象六合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滨言其服前广后狭象尊卑上圆下方显天地瑟世本曰庖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三礼图曰瑟似琴但头小状与琴少异诗赋文选序曰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斑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今之述作者诗赋殊体不同古诗随志立名也围碁博物志曰尧造围碁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碁以教之双陆声谱曰博陆采名也魏志陈思王曹子建制双陆局置骰子二因以名也外书典即外道经书典籍等今多有浮图氏全背正教而淫外书亦事五佛出世之训也且古之巨儒有梁肃师元浩裴休依宗密彼尚潜心空典此何顿弃祖乘苟或三藏该明六经旁晓此则不害於道矣通慧曰如习凿齿道安以诙谐而伏之宗雷(即宗炳雷次宗)之辈慧远以诗体而诱之崔无二复礼以辨惑而柔之陆[丘*鸟]渐皎然以诗式而友之此皆不施他术唯通外学耳未能如此且专己宗寄语后昆未可忘本勤剃须发等者据沙门之剃落为除憍慢为毁形好如律中头须爪发悉皆长利法灭之相今若未长数剃为成好相斯非正意故下邪命中曰数为洗剃是也今时又有一数故留爪发显异惑众斯何徒哉若能务恊中庸方符圣旨律中爪极长一麦当剪。

【科】经曰此等比丘名秃居士名披袈裟贼名秃猎师名三涂人名无羞人名一阐提名谤三宝名害一切檀越眼目名生死种子名障圣道远离此等十种恶名即为净心。

居士者外国居财一亿称下居土乃至百亿名上居士今则剃发积贮虽僧而俗故曰秃居士也贼者以破戒利养不消如盗得故名贼善见曰比丘破戒受施名为盗用猎师蔡邕月令章句曰猎捷也言以捷取之也今此比丘捷猎财食不异於彼故名曰秃猎师一阐提者涅盘约七义释初曰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其信故名一阐提次约善方便进念定慧无常善等解阐提广如初句是则阐提一名具含众恶古来诸德未见的翻唯河西道朗翻为极欲谓极恶欲之边故或曰信不具则失余义既含众恶不可偏翻况复经曰最极恶者名一阐提。

【科】偈曰。

【科】

可怪凡夫人  积聚贪瞋痴  破戒无羞耻  轻贱木叉珍  追求忙如火  种植涉艰辛  教他多布施  自舍若抽筋  慠慢善知识  恃怙脓血身  放逸着五欲  何时出苦津

木叉此曰别别解脱戒疏曰事戒名别脱道戒名解脱以道性虚通举法类遣也而言珍者可尊贵故又戒序曰如宝求无厌宝即珍也善知识者涅盘曰具足梵行名善知识。

【科】

衣贪五色服  食贪常饱肚  舍静入愦闹  经戒未曾睹  拔草复掘地  溉灌治园圃  生业过俗人  瓮匮居三五  唯忧财不足  锁门牢闭户  高声大语笑  謟慢心未普  毁犯四重禁  抵突凶如虎  身坏永沈沦  罪毕生夷虏

五色服者含五方正间也五正者即青黄赤白黑也五间者即绿红碧紫[马*甾]黄色也此由五行相刻而成先儒曰青是东方正绿是东方间东方为木木色青木刻土土色黄并以所刻为间故绿色青黄也赤是南方正红是南方间南为火火色赤火刻金金色白故红色赤也白是西方正碧是西方间西为金金色白金刻木木色青故碧色青白也黑是北方正紫是北方间北方水水色黑水刻火火色赤故紫色赤黑也黄是中央正[马*甾]黄是中央间中央土土色黄土刻水水色黑故[马*甾]黄色黄黑也斯皆悦目之色生人贪心佛不听服今反服之愦闹心乱曰愦拔草掘地溉灌皆单提中戒园圃说文曰园树果圃树菜也抵突抵触也夷虏礼记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今谓夷狄边虏之地且周孔之教彼尚不闻况佛法乎仲尼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盖美中国而贱蛮夷也今既於法不遵生使罪终生彼。

【科】

可念众生犯  痴暗无慧光  但贪目前利  不见当来殃  出家望静乐  返为驰逐忙  抱财忽命终  道俗竟分张  恶性如蛇蝎  恶贪如豺狼  剃头无实德  高容返自伤  隐罪求名闻  不畏利养疮  白衣修戒施  寿尽生天堂  沙门倒悭惜  不观空无常  唯知造恶业  触事皆面墙  破戒违律仪  无惭故覆藏  我作还我受  三涂遣谁当  虽无我人法  善恶亦不亡  三界轮回苦  六道生死长

道俗竟分张者生虽贮畜死无一随或作法博散与僧或灭摈断还於俗如僧祇陈如空林入般乃至佛言属僧又灭[按-女+(眉-目+贝)]比丘若死衣物入亲(以此人财法两亡不受僧利故还亲属也)又四分曰净人五中与一是知义通道俗恶性如蛇蝎者此句举瞋也蝎春秋正义曰[蠢-春+万]毒虫也高容者即高仪尚容也今若起於贪瞋等返同蛇蝎之所伤也名闻(去声)声达曰闻诗曰令闻令望利养疮者言於身为病复可恶(去声)故如其疮疱也白衣下十诵曰未来世中出家之人入地狱白衣生天以俗人无法在身但专信故得生天也出家有法为世福田乃返毁犯妄受信施开诸恶门故入地狱也面墙者夫子谓伯鱼曰人而不为周召南(风之始也)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善恶下佛言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六道生死长者非唯一报生死之长谓流浪六道生已复死死已复生都未出离故言长耳。

【科】

如是诸恶过  谨慎好思量  愿断相续因  持心如金刚  定水洗烦恼  戒城自遮防  德如螺髻梵  去处见西方

金刚者梵曰跋阇此曰金刚唐书曰百炼不消可以切玉一曰若着山石陷至水际见同数则止今取坚固义螺髻梵者净名曰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语谓此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於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今言西方者意目於净土耳若能达了此土即西方也故智者曰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卑沈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今若迷者净则成秽经曰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又曰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大集曰欲净佛土当净汝心又华严经曰无量诸佛世界悉从心缘起故知心净则佛土净矣。

【科】诫观外现威仪内起邪命法第八

八释邪命篇僧尼二部既破於五篇名利两途容招於邪命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谓人前整肃显处庄严曰外现威仪实非为道妄计活命名内起邪命。

【科】邪命者。

邪命者邪以简正命即身命常途所论即四邪五邪邀利活命今下文别出其相也。

【科】所谓净治住处严饰道场罗列旛华及诸道具数为洗剃常带袈裟覆膞靴履威仪齐整缓行直进下声软语或复静默闭目低头衣钵随身执着律相然其内心常求名利望他请唤恭敬尊重。

住处即召己房舍也道场始则菩提场即是佛成正觉处今目安置尊像之处以为道场故事钞曰止得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数为下至执着律相来明诈现外饰也靴西域记曰函嚩履此曰靴本胡服赵武灵王好之遂依而作履刘熙曰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然其下正示邪心。

【科】进戒度人强为师首处在徒众希他依止设解经律问时生难性多嫌恨恶眼视人少见侵触不受其忏口若发言喜说机刺嫉他得利如火烧心情尘意垢曾未除遣虽坐绳床起恶觉观攀缘乱想念世欲事令夜恶梦漏失不净恶觉染意熏本识藏结恶业种染能障净生死不绝轮回无际受诸苦恼。

师首者在三之数(即君父师)依止者大师曰新受戒者创入佛法万事无知动便违教若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法身慧命将何所托故律制未满五岁及满五夏愚痴者令依止有德使咨承法训匠成己益今不思己德輙希彼人依我止住欲求利养以自活身诚可丑也生难(平去二声俱通)谓或作艰难或作留难也且知识具解为开人心今若法悭后招愚暗少见下谓弟子少有犯师而即不受忏也四分曰若弟子被师呵责令余比丘为将顺故於和尚阇梨所调和令早受忏应知折伏柔和知时而受不受者如法治(僧反治师不知时过)机刺机字误合作讥谓好作讥诽讽刺之言也恶觉观即不善寻伺也。

【科】三业不净乖八圣道外白里黑顺八邪径是名邪命欺诳凡圣如是观察得名净心。

乖八圣道者以语业等不正故名乖外白者诈饰威仪也里黑者内无梵行八邪径者反八正道也。

【科】偈曰。

【科】

口诵无常经  身作有常计  求望他利养  合眼未观谛  三衣唯欲好  不肯着破弊  内心至粗横  外相真似细  欺诳世间人  大悲为流涕  贤圣不赞叹  善神不扶卫  业障日夜增  戒定念念滞  虽有两个眼  复患一双[目*壹]

无常经者以经说无常之义为破有情常想今虽口诵而心不除其犹抱病但诵药方耳合眼下低头瞑目似禅定人於彼真谛殊未观了粗犷应作横犬不可附也或作穬杀芒也非此字体涕流也[目*壹]亦作翳目之病也今喻烦恼无明也。

【科】诫观取相恃善诳佛法第九

九释诳佛篇邪心规利既自谓於胜他执相恃强乃妄诬於上圣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谓着我我所以修称己有道故曰取相恃善亏平等法未了三空不恊圣心故名诳佛又佛尚起诳岂况余者。

【科】经曰何者比丘名为诳佛。

【科】苦言我修慈悲彼人瞋恚我能布施某甲悭贪我具净戒彼人犯戒我勤精进彼人懈怠我有智慧彼人太愚我今乐静彼染愦闹我修威仪彼人轻躁我如法住彼不如法或恃隐山绝粒纳衣一食常坐不卧冢间树下或讲经律善解法相我有如是福德智慧取此相者即名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坚执是相名为诳佛。

即名我见下谓於名色阴入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我见妄计有我生故名众生见妄计有我受一期果报长短之寿名寿者见此则十六见之三也由此颠倒见故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能讲经律解法相故名诳佛也以不依教起行调伏自心诬罔圣心真行诳佛谓是正道非诳是何。

【科】何者修道名不诳佛。

【科】若人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亦不生着唯观世谛虚妄颠倒如幻如梦无有一实成此观门修戒定慧精进不恃己能轻佗无德柔和质直谦下无诤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离相修者名不诳佛。

空无相等者依如毗昙分十六相以为三门空无我名空门灭下四行为无相门余名无愿门若依成实观法性空名为空门於此空中无相可取名无相门於此空中无贪求愿乐之心名无愿门若依智论观诸法无我我所故名空观男女一异等相皆不可得名无相知一切法无相都无所作又一切相皆不可得则於三界无所愿求名无愿此三通名解脱门者解脱即是涅盘言门者取能通为义谓此三法能通行者入涅盘城故智论曰涅盘城有三门谓空无相无愿此三是能治法唯观下是所治病如幻者譬如幻师幻作象马及种种物体虽无实然幻色可见幻声可闻与情相对而不错乱无智不了谓之为实诸法亦如是皆是无明幻作虽空而可见闻不相错乱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若知诸法同如幻相则心无所得豁然开解悟一切法皆悉空寂故说如幻如梦者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虚妄世谛亦尔如是下虽终日持戒习定而实无所得以无得故名离相也。

【科】不诳佛故得平等法法眼明朗能净智障不着空有名为净心。

法眼者天台净名疏曰法眼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也智障者着於空有是智家之障也今不着故除障而心净也。

【科】偈曰。

【科】

八万四千法  对治多种病  是名大方便  成就善巧行  执相名诳佛  着我起见诤  比丘自沈溺  不能到究竟  故修三脱门  法空资慧命  深观缘集故  证智更欢庆

八万俱舍曰如来说法蕴数有八十千真谛配曰佛始从成道终至涅盘时经三百五十度说法一一皆具六波罗蜜成二千一百一一皆破四大六尘成二万一千又配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故偈曰光耀至鹤林三百五十说六尘并四大二万有一千贪瞋痴等分八万四千说对下即上所破之病又对八万四千尘劳也大方便者法华论曰方便者声闻观蕴处界厌苦离苦得解脱六度四摄二利即顺大乘若根本若方便行皆归入一乘故曰大方便也究竟涅盘岸也深观下以能□□□□□四谛但是虚幻因缘合集而有则能趣证智下明证得涅盘常乐我净之乐故曰欢庆矣。

【科】诫观慢天惧人屏处造过法第十

十释造过篇执相恃强既慠凡而诳圣覆瑕作咎遂怖显以欺幽故立此篇以次前位谓天远而不畏故起慢人近而可羞故起惧因惧则诸恶不敢显为故曰屏处造过。

【科】凡夫憍谄威仪不恒人前敛摄名为谄诈屏处造过名为憍逸。

不恒者对人乍摄居屏无拘是不恒相易曰不恒其德或成之羞诈伪也。

【科】所谓破诸戒仪私饮盗食赤露裸跣河池澡浴露地便利下气出声摩扪屏处仰眠伏地蹲踞支颊走骤顾眄吟咏歌啸咯要而言人名憍谄三业四仪悉不如法人前似人屏处如鬼。

私饮不公曰私进口曰饮此通非时诸浆不加口法妄饮也盗食不从人受通名盗得戒疏不受戒中引多论为断盗窃因缘是也裸合作裸(卵果切)说文曰袒也跣者足无履也河池澡浴者按释教则有澡于雨儒宗乃□□□□然西土须畜雨浴衣故四分戒本曰春残一月在应求雨浴衣(可披着雨中而浴状似三衣也)半月应用浴(即春□□□□谓□□□□□)而露入河池且此方自别有堂以待澡浴□□□□露地便利以四分制三事当屏处所谓大小便爵杨枝也下气下泄浊气而故出其声也母论曰气有二种一者上气出时莫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面向无人处出二者下气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家无人处令出摩扪以手抚持曰扪仰眠等者僧祇仰卧修罗伏卧饿鬼左胁如贪欲人具如法者出三十五卷中蹲踞应法师曰蹲犹虚坐踞谓垂足实坐也支颊即支颐也亦作榰尔雅曰榰柱也走骤骤奔也顾眄说文曰回观曰顾邪视曰眄(莫奠反)以律制不得左右顾视故吟咏歌调章句也又十诵好作文颂庄严章句是可怖畏啸说文曰吹声也人前下显处现相规利故如人屏处无惭造过故如鬼。

【科】一切天神证知此过身坏命终生猕猴中及鬼魅中为犯戒仪果报对至不欺暗室即其义也何以故大业之树光明如镜众生造业於彼悉现神天有二一字同生二字同名小不见天天常见人业力持罪不在昼夜行者谨慎屏露无差。

猕猴应法师曰梵云摩斯咤此云猴猱(努刀切)也鬼魅许慎曰老物精也尔雅曰鬼之为言归也尸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佛教释鬼者畏也又威也自多怖畏复令人畏通俗文云山泽怪在兽犯戒仪上三篇曰戒下四号威仪通而言之戒即威仪□□□□□佛凡制一戒皆诃曰云何最初犯戒又曰汝宁死不犯威仪等果报对至言报应之不差也以此缘故不可欺於暗室而造过也神下出华严经第六十卷故下偈中指经云是也一下二神之名字也天常见人者以不论昼夜常见故则所造罪业难可隐也不在下言不偏在昼不偏在夜盖常见耳若然当须屏露两处护之如一。

【科】大千世界在佛毛孔岂容屏过贤圣不知。

大千者俱舍曰四大洲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杂含曰至千日千月乃至千梵天名小千界以小千为一一数至千名中千以中千为一一数至千名大千合千名第二大千亦至百亿梵天名三千大千世界在佛毛孔者以佛身无量充遍法界虽大千之广尘剎之多在一毫中而非是迫故知佛身一毛端徧一切而含一切也凡圣□□□□□□故华严偈曰十方虚空可知量佛毛孔量不可得乃至汝应观佛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在中今既为大千世界类则为善作恶悉在佛毛孔矣且众生造一小善尚恃乎佛知作一大恶何诳於圣昧法华曰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则知善恶无不察矣。

【科】是故菩萨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汝应修集威仪庠序屏露二处一等用心乃至失命不亏仁范如是持行名为净心。

八万三千者斯亦略举智论六十三曰略说则八万四千广则无量无边故出家之人有无边律仪岂止乎八万三千也又菩萨多而声闻少者以菩萨通护心戒声闻止在七支故见不等威仪左传曰有威而可畏之谓威有仪而可像之谓仪摩得伽曰云何威仪一切沙门所生功德为威仪也庠序者夏曰校商曰庠周曰序乃礼官之所今取法轨则之貌乃至下谓命难不可犯如鹅珠草系海板之俦是也仁范儒中以推爱及物为之仁本也鹅珠护生损己不曰推爱及物乎在彼名仁在释则名戒故仁范矣。

【科】偈曰。

【科】

贤圣出三界  常游三界境  观诸众生业  如形对日影  智者慎威仪  持戒心勇猛  屏处无阙失  四念坚固秉

贤圣下以烦恼断虽出三界而菩萨慈悲不舍故游三界如形下形端则影直如善业也形曲影斜似恶业也是知善恶之业形影不差圣人观之纤毫不隐四念者一身念处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二受念处者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受智慧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也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是为受念处也三心念处者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剎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观外心内外心亦如是是为心念处四法念处者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观外法内外法亦如是是为法念处声闻正用此破四倒也菩萨破八倒。

【科】

观身如毒蛇  察心如冤家  身心是大患  覆罪如河沙  智者犯已悔  终不盖疵瘕  藏过婴恶名  地狱受铁叉

毒蛇四大喻四蛇也冤家者以心能地狱牵生恶道故名为冤家也大患以身心为祸患之本也盖疵瘕者喻犯戒也说文曰疵病也瘕(音加)亦病也亦作瑕字应法师曰瑕过也婴缠也。

【科】

苦哉末法时  比丘比丘尼  剃发虽改服  犹守贪瞋痴  假名优婆塞  谕谄优婆夷  名中唤五戒  实未具一支

谕谄谕字误合作谀(与朱反)周书曰面从曰谀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左传曰左右谀谄希其意道其言谓之谄优婆夷对女也上优婆塞对男也成论亦名优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心善离破戒宿故所持八戒也(已上论文)中含曰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斯义同也今言五戒义亦通受但八戒限一宿五戒通尽形据四分或受一二等或年月长短皆开不同萨婆多部接俗揩定於时数也一支即一戒又支即是分如五戒具持名满分等。

【科】

口常诵药方  心病不肯治  恶业覆障故  邪命求余资  身见执着我  不觉即分离  亦不观五阴  气息若悬丝  人前粗敛摄  屏处踰须弥  唯惧人怪笑  不畏天证知  欲醉狂情发  行坐染心思  缠绵破重戒  命终堕阿鼻  地狱经一劫  劫尽更复移  此苦难堪忍  屏处最慎之  为造狂业故  诸佛发大悲  犯欲须臾乐  受苦无量时

药方喻三乘十二分教余资即内外两资不越衣也屏处踰须弥者言屏造恶之大也踰过越也欲醉者为欲所醉也。

【科】

经曰人从生  即有二种天  昼夜与身俱  共人同受年  一念为善恶  了了皆现前  恶多天减算  善强命长延

经即华严人从□□□□□从生下即有同生同名二神天也。

【科】

毗卢遮那佛  身界广无边  於一毛孔中  容受三大千  性照圆明彻  含生上福田  以众屏多过  无缘起慈怜

毗卢遮那亦云卢遮那此俱梵音广略左右之异故晋译华严经毗卢遮那此云光明徧照身智二光照法界故卢舍那此云净满二障粗细无不尽故前约德显此约离障义虽两别法归一同其犹镜也垢尽明现欲何二焉皆事理圆融权实无二於一下即楞严曰身心圆明不动道场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长水云身圆明则毛端现土心圆明则徧照法界此乃悟物咸真即成妙用今之言身界广无边即经身圆明也又曰性照圆明彻即心圆明也含生下众生以佛为无上福田佛岂不下化众生故见其过以无缘慈而怜愍也问何名无缘慈答小远涅盘疏曰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名无缘慈问不住法相如何行慈答有□□□□众生妄有法之所缠深可哀伤所以生慈二人□□□□□□则与乐故名为慈矣。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