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二十二 山南道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兴元府洋州利州凤州兴州成州文州扶州兴元府,汉中。开元户。元和户。今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理所。

管州十七:兴元府,洋州,利州,凤州,兴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集州以下九州阙。壁州,巴州,蓬州,通州,开州,阆州,果州,渠州。县八十八。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春秋时及战国并属楚。楚怀王时,秦惠文王取汉中地六百里,以为汉中郡。秦亡,项羽封高祖为汉王。高祖欲攻羽,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遂从之。後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宁郡。曹公讨平之,复为汉中郡。蜀先主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其地,为重镇。魏延、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其後锺会既克蜀,又置梁州。

晋末李特据蜀,汉中又为所有,桓温讨平之。谯纵时,又失汉中,纵灭又归旧理。

自汉、宋已还,多理南郑。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梁州。大业三年,罢州为汉川郡。武德元年,又改为褒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兴元元年,因德宗迁幸,改为兴元府。按汉中当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汉中,谓人曰:“曹公虽来,无能焉也!”及萧齐明帝时,後魏大将元英率兵十万,通斜谷,围南郑,刺史萧懿拒守百馀日,不拔而退。

府境:东西三百九十九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七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六十二里。西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北取太白山路至凤翔府六百里。西取斜谷路至凤州三百八十里。西取巴岭路至集州二百八十里。正西微北至兴州二百五十里。东至洋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红花。赋:布,麻,绵,绢。

管县六:南郑,褒城,金牛,三泉,城固,西。

南郑县,次赤。郭下。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幽王为犬戎所灭,郑桓公死之,郑人南奔居此,故曰南郑。高祖都之。蜀後主以魏延为南郑侯。後魏改为光义县,隋开皇元年又为南郑。

巴岭,在县南一百九里。东傍临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

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禹贡》曰“れ冢导漾,东流为汉。”裴秀云汉氏释淮水改秩汉水为四渎,以其国所氏。

褒城县,次畿。东至府三十三里。本汉褒山县,属汉中郡,都尉理之。古褒国也。当斜谷大路,晋义熙末,朱龄石平蜀,梁州刺史理此,仍改褒中县。魏又於此置褒中郡。隋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褒内县,仁寿元年改为褒城。

褒水,源出县西衙岭川。斜水与褒水同源而派分。褒水东流入於汉中郡褒城县,斜水北流入渭,经武功县及凤翔、扶风三县者也。汉孝武帝时,人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多坂,回远。今开褒水至斜,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之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林木竹箭之饶,拟於巴、蜀。”天子然之,拜汤子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遂止。

褒谷山,在县北五里。南口为褒,北口为斜,长四百七十里。

褒国,在县东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

甘亭关,在县北九里。今为戍。

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张良令汉王烧绝栈道,示无还心,即此道也。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馀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立柱於水。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不可强也。”

金牛县,次畿。东至府一百八十里。本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帝分置绵谷县。

武德二年,分绵谷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为名。

れ冢山,县东二十八里。汉水所出。

嘉陵江,经县西,去县三十里。

故关城,俗名张鲁城,在县西三十八里。

三泉县,次畿。东北至府二百五十里。本汉葭萌县地,蜀先主改为汉寿县。

武德四年置南安州,又置三泉县,八年州废,以县属梁州。

城固县,次畿。(二十)南至府七十二里。本汉旧县,有铁官,属汉中郡。

隋开皇三年改属梁州。武德二年,改为唐固县,贞观二年复旧。

通关山,在县东北九里。汉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关)〔汉〕中,欲修此道通关中,故名通关山。

汉水,南去县二里。

黑水,出县西北太行山,南流入汉。诸葛亮《笺》曰:“朝发南郑,暮宿黑水。”

成固故城,在县东六里。韩信所筑。晋平谯纵後,梁州刺史尝理於此也。

西县,次畿。西至府一百里。本汉沔阳县地,後魏分置れ冢,隋大业二年改为西县。

百牢关,在县西南三十步。隋置白马关,後以黎阳有白马关,改名百牢关。

自京师趣剑南,达淮左,皆由此也。

八阵图,在县东南十里。诸葛亮叠细石为图。

诸葛亮墓,在县东南八里。亮卒,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贞观十一年,敕禁采樵。

定军山,在县东六十里。

洋州,洋川。雄。开元户一万八千八百八十九。乡四十八。元和户二千八百九十六。乡五十二。

本汉汉中郡成固县地,先主分成固立南乡县,为蜀重镇。晋改为西乡县。後魏宣武帝正始中,於丰宁戍置丰宁郡,废帝於此置洋州,因洋水为名。隋大业二年废洋州置洋川镇,武德元年复於西乡立洋州。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二里。南北六百六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六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九十里。东至金州五百里。西至兴元府一百二十里。南至壁州西路五百六十里。北至京兆府县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白交棕,火麻布,野布。赋:绵,绢。

管县五:兴道,黄金,洋源,西乡,贞符。

兴道县,紧。郭下。本汉成固县地,後魏宣武帝分置兴势县,理在兴势山上,故以为名。武德元年置洋州,以县属焉。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

兴势山,在县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即此山。按三国时蜀以汉中、〔建安末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汉中,以魏延镇守,其後蒋琬、姜维相继镇於此,即今郡也。〕兴势、〔後主延熙七年,将军王平守之,魏将曹爽等攻不克,即今兴道县也。〕白帝〔先主章武元年屯之,遂为重镇。後主建兴十五年,吴将全琮来攻,不克,即今安郡也。〕并为重镇。

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

傥谷,一名骆谷,在县北三十里。後主延熙二十年,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姜维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闻诞已破,遂还。

骆谷路,在今洋州西北二十里,州至谷四百二十里。晋司马勋出骆谷,破赵戍,壁於悬钩,去长安二百里。按骆谷在长安西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

谷中多反鼻蛇,青攒蛇〔攒音爨。〕一名ㄡ尾蛇,常登竹木上,能十数步人。

人中此蛇者,即须断肌去毒,不然立死。

骆水,在县城西一里。

黄金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汉安阳县地,属汉中郡。後魏文帝於此分置黄金县,因黄金水为名。

黄金水,出县西北百亩山黄金谷,南流经县西,去县九里。其谷水陆艰险,语曰:“山水艰阻,黄金、子午。”魏遣曹爽由骆谷伐蜀,蜀将王平拒之於兴势山,张旗帜至黄金谷,谓此山也。

故铁城在县西北八十里。城在山上,言其险峻,故以“铁”为名。昔氐帅杨雄当寇汉川,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戍,姜宝据铁城,宋遣梁州刺史萧思话攻拔之。驿即子午道也,旧道在今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洋源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晋西乡县,武德七年析置洋源县,因洋水为名。

洋水,在县南三百步。

西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本汉成固县地,蜀先主置南乡,晋武帝改为西乡县。武德元年置洋州,州理在西乡,後移理兴道县。

洋水,东去县八里。

贞符县,中。南至州六十里。开元十八年置,初名华阳县,天宝三年废。八年,王钅共奏开清水谷路,复奏置。其年凿山得玉册,因改名贞符县,隶京兆府,十一年以路远,改属洋州。

利州,益昌。下府。开元户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一。乡三十二。元和户二千四百四十四。乡二十七。

本秦蜀郡地,汉分巴、蜀置广汉郡,按今州即广汉郡之葭萌县地也。蜀先主改葭萌为汉寿县,属梓潼郡。晋改汉寿为晋寿。梁天监〔中〕以竺胤为太守,随夏侯道迁入後魏,改立西益州。梁大通六年又克之,始通剑路,改西益州为黎州。

武陵王萧纪僭号於蜀,以席嶷为黎州刺史。嶷反,州属魏,复改黎州为西益州。

正始三年,改西益州为利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义成郡,武德元年又改为利州。

州城西临嘉陵江。周宣帝大象二年,以豆卢为利州总管,至任未几,而王谦据益州叛,遣益州刺史达奚堪马步十万来攻利州,於子城南北起土山,城内之人负户汲。援军既至,堪等败走。今大城内东西南北有大池,是达奚堪取土处也。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二百五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一十里。西至龙州四百里。东北至兴元府四百九十里。东至集州三百里。西北至文州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天门冬,金钢铁,丝布。赋:布,绵绢。元和贡:芎,麝香。

管县五:绵谷,益昌,葭萌,胤山,景谷。

绵谷县,上。郭下。本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帝分晋寿县置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绵谷县,因县东南绵谷为名。

龙门山,在县东北八十二里。出好锺乳。

穿山,一名胡头山,出好铁,旧置铁官。又有山空灶,伏於空处,皮可为甲,刀箭所不能入。

西汉水,一名嘉陵水,经县西,去县一里。

潜水,出县东北龙门山。《书》曰“沱潜既道”,是也。

益昌县,中下。东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汉葭萌县地,晋改置晋寿县,周改为益昌县,属晋寿郡,隋改属利州。

晋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本汉葭萌县也,按蜀先主自葭萌取成都,留中郎将霍峻守葭萌城,张鲁遣使诱之。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也。”

小剑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一里。小剑城去大剑戍四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道。自县西南逾小山入大剑口,即秦使张仪、司马错伐蜀所由路也,亦谓之石牛道。又有古道,自县东南经益昌戍,又东南入剑州晋安县界,即锺会伐蜀之路也。

葭萌县,上。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汉葭萌县地,东晋於今县南置晋安县,隋改为葭萌县,取汉旧县名也。

嘉陵江,在县城南。

胤山到,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汉葭萌县地,後魏於今县西南十五里置义城县,隋义宁二年改名义清县,天宝元年改为胤山,以县北三十里有可胤山为名。县城置玄白崖山上,武德四年筑,义清县理焉。唯三面有城,皆临绝险,南面因险,不更筑城。

景谷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六里。本汉白水县地,属广汉郡。宋元嘉十七年,氐人杨难当自称大秦王,进军克葭萌,获晋寿太守申坦,因分白水置平兴县,属之沙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景谷县,因县北景谷为名。大业二年废沙州,县属利州。县城,本平兴城,杨难当所筑。削山为城,城三角,中有一井,傅竖眼所穿。

木马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马以供运,於此造作,因以名焉。

白水,一名羌水,经县西一里。

石门关,在县南十八里。因山为阻,昔诸葛亮凿石为门,因名之。

凤州,河池。上。开元户三千八百四十九。乡二十二。元和户一千三百五十八。乡一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秦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地。汉高帝分陇西郡置广汉郡,武帝分广汉、陇西郡置武都郡,领县九。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今州即二县之地也。三国时属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没蜀,魏平蜀後复为雍州之地。

其地本氐、羌所居,後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腾子驹,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至宋武帝封杨盛为武都王,其子玄及难当亦相继为王。文帝元嘉十八年,难当倾国南寇,规有蜀土。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招定仇池,其年於此城立镇。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孝昌中以固道郡置南岐州,废帝三年改南岐州为凤州,因州境有山为名。按成州同谷县本是凤州西界,县南有凤凰山,因为州名。隋大业三年改为河池郡,武德元年复为凤州。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六百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六十里。西南至兴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凤翔府二百八十里。东至兴元府三百八十里。北至陇州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一百斤。赋:布,麻。元和贡:蜜,土布。

管县三:梁泉,两当,河池。

梁泉县,中下。郭下。开元户一千八百一十八。乡一十二。本汉故道县地,後魏太和元年於此置梁泉县,取县西梁泉为名,属固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凤州。皇朝因之。武德元年析置黄花县,宝应元年省。

三松山,在县南五里。

故道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今州理,即故道川也。

回车戍,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太清五年,西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宽率众七万,由陈仓路取回车戍入斜谷关,出白马道,谓此也。

两当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开元户一千六十六。乡五。本汉故道县地,属武都郡。汉高帝引兵从故道出袭雍,谓此也。永嘉之後,地没氐、羌,县名绝矣。後魏变文为“固”,於此置固道郡,领两当、广乡二县,因县界两当水为名。

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因取为名。隋开皇罢郡,县属凤州。皇朝因之。

山,在县西二十里。

尚婆水,今名石磐水。水多磐石,因以为名。俗语音讹,故云尚婆。川中有鸟群飞,二月从北向南,八月从南还北,音如箫管,俗云伎鸟。春来则种禾,秋去则种麦,人常以为农候。

河池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七十里。开元户九百六十五。乡五。本汉旧县,属武都郡。河池,一名仇池。按仇池山本名仇维山,上有池,似覆壶,有瀑布,其县因山为名。山在成州界,去县稍远,今县所处,谓之河池川,故取以为名。

永嘉之後,没於氐、羌,县名绝矣。後魏於此置广化郡广化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凤州,仁寿元年改为河池县,复汉旧名。皇朝因之。

故道水,经县城西,去城三十步。

河池戍,在县城中。

髑髅堆,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後魏讨仇池於此,大破其军,筑为京观,俗号其地为髑髅堆。

兴州,顺政。上。开元户二千四十五。乡八。元和户九百五十四。乡九。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并天下,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以白马氐置武都郡,今州即汉武都郡之沮县也。晋永嘉末,氐人杨茂搜自号氐王,据武都。自後郡县荒废,而茂搜子孙承嗣为氐王。其後杨难当又据下辨,自称大秦王。难当弟伯宜为茹芦王。伯宜孙鼠分王武兴。按武兴,即今州理是也。杨鼠既王武兴,又得武都、河池二县之地。鼠子集始称藩於魏,後谋叛魏,魏遂废武兴为藩镇。其年,改镇为东益州。废帝二年,改东益州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顺政郡,武德元年复置兴州。按州城,即古武兴城也。初,蜀以其处当冲要,遣蒋舒为武兴督守之。及锺会伐蜀,舒遂降魏,即其处也。城虽在平地,甚牢实,周回五百许步,唯开西北一门,外有垒,三面周匝。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六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里。北至凤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兴元府二百五十里。西至武州三百五十里。南沿流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六十斤,朱砂。赋:布,麻。

管县三:顺政,长举,鸣水。

顺政县,中下。郭下。开元户一千一百八十八。乡四。本汉沮县地,後魏废帝分置汉曲县,属顺政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汉曲县属兴州,十八年改为顺政县。皇朝因之。

武兴山,在县北百里。多漆及黄蘖。

嘉陵水,经县南,去县百步。

沮水,出县东北八十二里。以其初出沮洳然,故名为沮水。

兴城关,在县南五里。

太城戍,在县东南四十九里。

杨君神祠,在县西南二里嘉陵水南。山上即杨难当神也,土地祠之。

长举县,中下。南至州一百里。开元户四百三十。乡二。本汉沮县地,後魏於此分置长举县,属头郡。周武帝废头郡,县改属落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

接溪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出朱砂,百姓采之。

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嘉陵水,去县南十里。

头故城,在县南三里。因水盘屈为名也。

鸣水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开元户四百二十七。乡二。本汉沮县地也,後魏宣武帝於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又置鸣水县,因谷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

厨山,在县南三里。极崇峻幽深,多木蜜,百姓资其利。

落丛山,县西北十里。出铁。

成州,同谷。下。开元户四千九百五。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後为白马氐国。西南夷自冉龙以来什数,白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顷,其地险固,白马氐据焉。秦逐西羌,置陇西郡。秦末,氐、羌又侵据之。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武都郡,今州界二郡之地。

晋宋氐帅杨定、杨难当窃据仇池,自称大秦王,宋遣将军裴方明讨平之。後魏於此置仇池镇,理百顷岑上,後又改为郡。梁改为秦州,齐废帝改为成州。隋大业三年,改成州为汉阳郡。武德元年,复为成州。本属陇右道,贞元五年节度使严震奏割属山南道。今於同谷县西界泥公山上权置行成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九十四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里。东至东都一千八百六十里。南至武州三百八十里。

东至凤州四百五十里。东南取良恭县路至宕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秦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烛,鹿茸,防葵,狼毒。赋:布,麻。

管县三:上禄,同谷,长道。

上禄县,中。郭下。本汉旧县,属武都郡。後魏改为阶陵县,周武帝改为仓泉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成州,大业三年改为上禄县。

仇池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百仞,有自然楼橹敌,分置均调,有如人功。

上有数万人家,一人守道,万夫莫向。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盐,杨氏故累世据焉。

鸡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後汉将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隗嚣出其不意,使将王孟将兵塞鸡头道,即此也。

州城,即杨难当所筑也。

同谷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下辨道地,属武都郡。故氐白马王国。後魏宣武帝於此置广业郡并白石县,恭帝改白石为同谷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康州,大业初属凤州,贞观元年属成州。

仙掌山,在县南五里。

下辨水,一名甘泉,县东北七十里。

长道县,下。南至州五十里。本汉上禄县地,後魏之天水郡也,废帝改为长道郡,又立汉阳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成州。十八年改汉阳县为长道县。

祁山,在县东十里。蜀後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攻祁山,即此是也。汉水经其南,有诸葛亮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草,盖亮之所植也。

西汉水,东北自秦州上封县界流入。

盐井,在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

盐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在れ冢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

ガ公营,在县西南三里。武德元年,行军元帅ガ国公窦轨讨薛馀党,营军於此是也。

文州,阴平。下。贞观中属陇右道。开元户一千七百六十九。乡九。元和户二百一十八。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氐、羌据焉。汉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凡邑有蛮夷曰道。以统兵众,属广汉郡。永平之後,羌虏数反,遂置为郡。後入於蜀,属雍州。晋永嘉末,太守王鉴以郡降李雄,自後氐、羌据之,不为正朔所颁,故江右诸志并不录也。至後魏平蜀,始於此置文州,理阴平郡。隋大业二年罢州,县属武都。隋末又陷寇贼,至武德元年陇、蜀平,复为文州。大历十四年,西戎犯边,刺史拔城南走。建中三年,以旧城在平地,窄小难守,遂移於故城东四里高原上,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二百四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一十里。东取山路至龙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扶州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麝香,蜡烛。赋:布,麻。

管县二:曲水,长松。

曲水县,中下。郭下。本汉之阴平道也,属广汉郡。晋为阴平县,属阴平郡。

永嘉末,地陷李雄,县遂废。後魏平蜀,置曲水县,属阴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文州。皇朝因之。

太白山,在县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谷高深,常多霜雪,春夏不消,俗因名焉。

太白泉,一名羌水,经县北,去县一里。

邓艾故城,在县东七里。魏景元四年,邓艾伐蜀,上言:“今敌既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斜径,经汉德阳亭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破之必矣。”遂自阴平道伐蜀,盖此时所筑城也。

姜维故城,在县东七里。後主令维於此筑城,与邓艾相守。

长松县,中下。西南至州七十里。开元户四百九十四。乡三。後魏之建昌县也,属(卢)〔芦〕北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长松县,属文州,大业三年罢州,县属武都郡。武德元年,复改属文州。

天魏山,在县北三十一里。

芦北故城,在县东五十二里。因葭芦镇为名也。

扶州,同昌。下。贞观中属陇右道。开元户二千一百九十五。乡十四。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之地,自秦、汉迄魏、晋属蕃夷,无所建置。後魏讨定阴平邓至羌,立为宁州,分置昌宁、帖夷等郡,後改为邓州,因邓至羌为名也。隋开皇七年改为扶州,大业三年改为同昌郡。武德元年,重置扶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里。南北四百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龙州六百里。北至宕州四百里。东北至文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松州驿路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故芳州驿路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麝香,当归,芎。赋:布,麻。

管县四:同昌,帖夷,钳川,尚安。

同昌县,中下。郭下。开元户六百一十九。乡四。本後魏之旧县也,废帝前元年置,属昌宁郡。隋开皇初改属邓州,後属扶州。皇朝因之。

邓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

白水,经县西,去县百步。

邓至故城,在县南三里。

帖夷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开元户五百六十六。乡四。本後魏废帝元年置,属帖夷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白水,经县南,去县百步。

安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二里。後魏废帝遣宁同、宇文昶平阴平、邓至二蕃,立宁州,修筑故城。

钳川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三十里。开元户四百一十八。乡三。後魏废帝二年置,因山为名。属尚安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罗夷山,在县东南五十八里。

白水,经县南,去县二十八里。

钳川神祠,去县西北十里。水、旱人祈请焉。

尚安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十里。开元户四百一十九。乡三。後魏恭帝後三年置,属武进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素岭山,在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

黑水,源出素岭山,经县西北三十步。

卷第二十三(阙)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