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类证治裁

卷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脾胃论治

脾胃皆属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而脏腑分焉。脾为脏,胃为腑,凡脏主守,腑主通,脏阴而腑阳也。

经言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昔人每多混治,惟叶氏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又言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卓然有见。岫云华氏,称其议论越出千古,其叙叶案曰:《脾胃论》莫详于东垣,其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诸汤,以劳倦内伤为主,故用人参、黄 以补中,白术、苍术以温燥,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以太阴恶湿,而病患胃阳衰者居多,用之得宜,效如桴鼓。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用香岩养胃阴之法。凡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嗌干,烦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皆胃病,岂可以 、术、升、柴治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故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治胃阳虚,食谷不化,用通补,如人参、益智、陈皮、浓朴、乌药、茯苓、生术、地栗粉、半夏、韭子、生姜、黄米。治脾阴虚,胸嘈便难,用甘润,如甘草、大麦仁、白芍、当归、杏仁、麻仁、红枣、白蜜。治脾阳虚,吞酸嗳腐,用香燥,如砂仁、丁香、炒术、神曲、麦芽、干姜。如四君、六君、异功,凡守补皆脾药。

治脾胃阳虚,运纳俱少,食已欲泻,用升降法,如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益智、木瓜,或益黄散。治湿伤脾胃,用平胃散,或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饥伤,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伤饥饿而得,当甘缓以养脾营,当归建中汤。治食伤,伤食恶食,腹痛作饱,当分消胃土,用生益智、草果、广皮、茯苓、鸡内金、炒楂肉、神曲、煨姜。病后调理脾元,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其分治合治,于病情尤为允惬者矣。

白术炒用则守,生用则和。甘草炒用则补,生用则泻火。上方分列脾胃,大抵脾脏以守为补,胃腑以通为补,脾宜升运,胃宜通降也。其方治与饮食症参观,则备矣。

脾胃论治

附方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调中〕调中益气汤 即补中益气汤去归、术,加木香、苍术。

〔升阳〕升阳益胃汤 六君子加 芍 羌 独 防 柴连 泽泻 姜 枣〔补脾〕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

〔脾阳〕益黄散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炙草(各五钱) 丁香(二钱)

〔利湿〕平胃散 见一卷湿。

〔祛暑〕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饥伤〕当归建中汤 芍 桂 饴 草 姜 枣 当归〔病后〕参苓白术散 参 苓 术 草 山药 扁豆 莲子 桔梗 砂仁 薏仁〔脾肾〕蟠桃果 芡实 莲子 核桃 熟地 枣肉 用猪腰子掺入茴香末,蒸熟去膜,同药捣成饼。

〔胃火〕安胃饮 黄芩 石斛 泽泻 木通 陈皮 楂肉 麦芽 若热甚去后三味,加 石膏 生地麦冬〔脾湿〕半夏枳术丸 半夏 枳 术〔和胃〕养胃汤 人参 藿香 浓朴 苍术(各一钱) 茯苓(钱二分) 陈皮(钱五分) 草果 炙草(各六分) 加乌梅(二个) 生姜(三片) 水煎。

脾胃论治

脾胃脉案

张 髫年寒热肢冷,食少便泻,尚作疟治,遂神疲色惨,脉沉,须防慢惊,急理脾阳。先用理中汤,少加附子,手足乃温。专用异功散,加莲、枣理脾,热减泻止。

于 胁痛吞酸已止,肝火悉平,但中脘气窒,口燥不知饥,右脉欠和,胃阴未复。用沙参、麦冬、花粉、当归、白芍、栝蒌、小麦、蔗汁。三服得平。

姜 左脉浮而钩,右弦缓,脘中久痛,纳食稍缓,乃饥伤脾络所致。经言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勿用平肝,克伐生气。潞参、当归须、白芍、饴糖、红枣、甘草、牡蛎粉、糯稻根须、降香末。数剂而安。

饮食症论治

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饮食人所以卫生,而脾胃实生之本也。胃旺则多食不滞,过食不饥。脾运则分五脏,荣润四肢。若生冷戕胃,饥饱戕脾,中气先馁,不宜专事消导。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砂仁。夫中气即脾胃冲和之元气也。然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健运为能。胃强脾弱,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而纳少。故胃阳虚,饱食辄嗳者,宜温通。如橘红、浓朴、益智、枳壳、半夏曲、草蔻、苏子、谷芽。若守补则壅,忌炙草、焦白术、炮姜。脾阳虚,多食不化者,宜香燥。如砂仁、丁香、木香、白术、半夏、神曲、薏苡、橘白、鸡内金,若腻补则滞,忌地黄、萸肉等。脾胃阴虚,不饥不食,口淡无味者,宜清润以养之。如沙参、扁豆子、石斛、玉竹、当归、白芍、麻仁、粳米、大麦仁。若消导则耗气劫液,忌枳、朴、楂肉、萝卜子、曲 。伤饮恶饮,伤食恶食,呕而腹满,为胃寒生痰,和胃二陈煎。食填太阴,腹闷绞痛,为木郁食厥,急吐之。用阴阳水烧盐汤探吐,痛定后服藿香散。饮食留滞,脘痞腹胀者,为腑气不宣,消导之。大和中饮。饮冷吐利,脾元受困者,温其寒。理中汤,或温胃饮去黄 。食下气逆,哕呃噎膈者,开其郁。神香散加橘皮、竹茹、半夏。食后动怒,胁满而痛者,平肝气。柴胡、枳壳、香附、青皮、山栀子、生白芍。饮酒伤中,发热呕泻者,利其湿。葛花解酲汤。肝胃不和,脉弦脘痹者,泄木安土。木瓜、吴萸、白芍、金橘、益智、良姜、红枣、小麦。脾肾两衰,虚寒滑脱者,温中补阳。四维散加肉蔻。但肾阳衰者,二神丸。凡嗜热酒者,脘必瘀血,宜郁金、木香、丹参、当归、降真香。喜冷食者,症多中寒,宜八味理中丸。胃虚则呕悸动风,宜牡蛎、白芍、茯神、人参、枣仁、炙草、阿胶。胃实则痞满内热,枳实消痞丸、生姜泻心汤。脾虚则食后反饱,异功散去甘草,加砂仁、谷芽。脾瘅则口甜畏食,佩兰叶煎汤。胃上逆则导其浊滞,豆豉、枳实、竹茹、栝蒌仁、橘皮、地栗粉、浓朴、甚则小承气汤。脾下陷则升其清阳,举元煎。湿伤脾胃,腹肿便难,宜兼升降,则运化宣通。半夏、砂仁壳、茯苓、橘白、浓朴、枳实、草蔻、煨姜。若饮食不甘,口苦不寐,胆热乘脾者,宜导痰泄热,则土郁舒。加味温胆汤去熟地,加丹皮、山栀、桑叶、生枣仁。食已吐酸,肝逆犯胃者,宜降火泄浊,则木郁达。戊己丸加茯苓、山栀。胁痞者,黄连泻心汤。其饮食减少,有脾胃虚热,安胃饮;有中气虚寒,养中煎;有中寒虚痞,治中汤;有思虑伤脾,归脾汤;有脾湿水泻,加味平胃散,或胃苓汤;有胃气痛逆,调气平胃汤。不能食而瘦,多脾虚,宜山药、茯苓、白术、炙草、当归、白芍、人参、鸡内金、砂仁、陈皮、莲子、黄米屑调服。善食而瘦,多胃火,泻黄散,或用太清饮去木通,加生地、白芍。

一切食滞成积,消食丸。凡旦昼阳盛,谷气易消,食可饱;暮则阴盛,谷气难化,食宜少。夏暑秋凉,晚餐尤宜简泊,则脾不困胃不滞矣。

饮食症论治

附方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消痰〕和胃二陈汤 夏 陈 苓 草 炮姜 砂仁 枣〔消导〕大和中饮 楂 朴 枳 夏 陈 干姜 泽泻 木香麦芽 砂仁〔温中〕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去寒〕温胃饮 白蔻 人参 泽泻 益智 砂仁 浓朴 甘草 干姜 姜黄 黄 陈皮〔开郁〕神香散 丁香 蔻仁〔酒伤〕葛花解酲汤 见一卷湿。

〔补阳〕四维散 人参(四两) 附子 炮姜(各二钱) 乌梅(五分) 炙草(一钱) 水拌蒸,烘干再研,每服二钱。

〔肾阳〕二神汤 故纸 肉蔻 枣肉 姜汁 加吴萸、五味,名四神汤。

〔温中〕八味理中丸 理中加茯苓 麦芽 神曲 砂仁〔痞满〕枳实消痞丸 枳实 黄连(各五钱) 浓朴(四钱) 苓 术 姜 草 夏 麦芽(各二钱)

〔痞热〕生姜泻心汤 芩 连 参 草 夏 干姜 生姜 大枣〔补脾〕异功散 见一卷中风。

〔导滞〕小承气汤 见一卷温。

〔升阳〕举元煎 参 (各三钱) 术 草(各一钱) 升麻(五分) 姜枣 水煎。

〔胆热〕温胆汤 见一卷温。加 人参 远志 枣仁 熟地 名十味温胆汤。

〔吐酸〕戊己丸 黄连 吴萸 白芍〔胁痞〕黄连泻心汤 黄连酒炒,水煎服。

〔虚热〕安胃饮 见本卷脾胃。

〔虚寒〕养中煎 参 苓 姜 草 山药 扁豆〔虚痞〕治中汤 参 术 姜 草 青 陈 半 加生姜。

〔思伤〕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去湿〕平胃散 见一卷中风,加扁豆、木通,名加味平胃散。

〔湿泻〕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胃气〕调气平胃散 见一卷中风。

〔胃火〕泻火散 见一卷火。

〔清胃〕太清饮 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钱半) 石膏(三钱) 麦冬(二钱)

〔食积〕消食丸 楂肉 神曲 麦芽 萝卜子 青皮 陈皮 香附(各二两) 阿魏(一两)

〔补元〕参术膏 人参 白术

呕吐论治

呕吐症,胃气失降使然也,而多由肝逆冲胃致之。《灵枢》谓足厥阴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是也。夫胃司纳食,主乎通降,其上逆而呕吐者,乃肝邪犯胃,或胃虚肝乘,故治呕吐,必泄肝安胃。用药主苦降辛通,佐以酸泄。其肝阳上亢,食入呕吐者,用苦辛降逆,如黄连、川楝子、吴茱萸、半夏、浓朴、姜汁之属。或苦酸泄热,如乌梅、白芍、木瓜、枳实、左金丸、戊己汤。其胃阳衰,风木乘克,食入不变者,用温胃平肝。

如人参、干姜、丁香、半夏、青皮、白芍,或吴茱萸汤。其脾阳衰,不能运化,腹胀痛呕者,用辛温行滞。

香砂六君子汤加益智、浓朴、神曲。其胃虚客气上逆,噫嗳欲呕者,用咸以软痞,重以镇逆。旋复代赭汤加二陈。其中阳虚,浊阴犯胃,吐黑绿苦水者,用辛热开浊。理中汤加川椒、半夏、附子、茯苓之属。其肢冷脉微,时吐清水者,用辛热扶阳。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其肝火郁热,吞酸吐酸者,用辛咸苦降。左金丸,或盐炒吴茱萸汤去枣。其胸痞痰阻,食已漾漾欲吐者,用辛泄。生姜泻心汤,或二陈汤加蔻仁、吴萸、姜汁。

其肝厥上逆,脘痛呕涎者,用辛通,佐以酸泄。如川椒、干姜、桂枝、乌梅、白芍、半夏。其因惊怒动肝,致胁痛干呕而液虚者,用辛通润补。大半夏加茯神、麦冬、青皮、白芍、当归。其支饮,汤水下咽呕吐者,用辛泄。小半夏汤。其肝阴胃津两虚,肝风扰胃呕吐者,用柔剂滋液熄风养胃。如人参、白芍、麦冬、阿胶、小麦、半夏、茯苓、粳米之属。其肝风犯胃,呕吐眩晕者,用苦酸以和阳。如黄连、白芍、乌梅、牡蛎之属。

其呕伤胃津,热邪乘胃,食入即吐者,用辛凉化痰。温胆汤加石斛、山栀。其气冲呛咳吐逆者,肝火上凌,过胃犯肺,用清肃苦降。如苏子、杏仁、枇杷叶、前胡、山栀、栝蒌仁、降香末。其气冲心痛,饥不欲食,吐蛔者,用苦辛酸以伏虫。理中安蛔丸。

蛔厥者,脏寒蛔上入膈,口干心烦,手足冷,脉沉迟,宜寒热互用,酸苦杂投。乌梅丸。脏厥者,阳气垂绝,痛呕不纳,躁扰不安,安胃丸,或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其久呕致伤肝肾,并冲脉上逆者,用温通柔润。如苁蓉、茯苓、当归、杞子、桂心、沙苑子、鹿角霜。其厥阴浊邪上攻,痛从少腹逆冲为呕者,用辛温泄浊。如吴萸、小茴、桂枝、韭白汁、茯苓。其呕而绝粒者,取生鹅血热饮。每食必呕者,煮羊血熟食之,皆立止。

呕吐论治

集诸名家呕吐哕治法

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昔人以呕属阳明,吐属太阳,哕属少阳。哕即干呕。

东垣以三者俱属脾胃虚。洁古从三焦分别三因,上焦在胃口,主纳;中焦在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出而不纳。上焦吐者因于气,食已即吐,渴欲饮水,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因于积,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治当去积和气;下焦吐者因于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溺清便闭,治当通其闭,温其寒。后人又分随食随吐,为呕,小半夏汤。食入乃吐,为暴吐,生姜橘皮汤。食已后吐,为呕吐,橘皮半夏汤、枳桔汤加参、白芍、半夏。食久乃吐,为反胃,金花丸、理中汤。食在而吐者,为翻胃,紫沉丸。旦食暮吐,暮食朝吐,下焦病,半夏生姜大黄汤。此从食下久暂,分上中下脘而治者也。古法,呕吐气壅,谷不得下,小半夏汤。

胃虚,谷气不行,呕而液伤,大半夏汤。胸满食谷欲呕,吴茱萸汤。心下痞,呕而肠鸣,半夏泻心汤。呕而思水,饮停膈上,猪苓散。干呕哕,手足厥,橘皮汤。哕逆虚热,橘皮竹茹汤。哕逆虚寒,半夏干姜汤。干哕,胃口有痰,二陈汤加姜汁。寒吐者,肢冷脉细,二陈汤加丁香、炮姜。诸药不效,红豆丸。热吐者,烦渴脉洪,二陈汤加栀、连、竹茹、枇杷叶、姜汁、芦根汁。客寒犯胃,理中汤。肝火入胃,左金丸。由脾气郁结,归脾汤加吴萸。由肝脾郁滞,香砂六君子汤。怒时饮食呕吐,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二陈汤加青皮、木香。不效,加丁、沉、砂、蔻、藿、朴、曲、姜。由痰积者,遇寒辄发,蔻仁、丁香、砂仁、干姜、半夏、陈皮。由食滞者,消导乃安,山楂、神曲、陈皮、枳壳、浓朴、砂仁、鸡金。先吐后泻,身热腹闷,名曰漏气。因上焦伤风,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二便不通,气逆不续,名曰走哺。因下焦实热,人参汤主之。

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焦米、神曲、参、苓、苡米、谷芽、甘草、陈皮、姜、枣。吐而诸药不效,必假重镇以坠之。灵砂丹、养正丹。病久胃虚呕吐者,六君子汤、比和饮、藿香安胃散。病后胃热烦呕者,竹叶石膏汤加姜汁。呕苦邪在胆经,芩、连、吴萸、半夏、陈皮、茯苓、姜。吐酸责之肝脏,挟热者,左金丸加竹茹、山栀、白蔻、生姜。挟寒者,左金丸加丁香、干姜、白术、沉香。呕清水者多停饮,二术二陈汤。吐涎沫者以脾寒,六君子汤加益智、生姜,或理中汤加益智。吐蛔虫者,或由胃冷,理中汤加川椒、槟榔,下乌梅丸。或由胃热,安蛔丸。或由寒热交错,乌梅丸。或由胃虚求食,温胃饮,理中汤。凡呕吐而心痛,当作火治;口吐清水,当作虫治;心中如火,当作血虚治。

呕吐论治

呕吐脉候

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为吐。脉紧而滑者吐逆,紧而涩者难治。寸口脉数者吐,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呕吐大痛,色如青菜汁者死。中焦哕逆,其声短,是水谷之病,为胃火,易治;下焦哕逆,其声长,是虚邪之病,为阴火,难治。低声频密相连,为实,易治;半晌哕一声,为虚,难治。暴病发哕,必痰食血,或怒气所干,易治;久病发哕者,多难治。

呕吐论治

附方

〔平肝〕左金丸 见一卷火。

〔平肝〕戊己汤 见本卷饮食。

〔胃寒〕吴茱萸汤 吴萸 人参 姜 枣〔行滞〕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加 木香 砂仁〔镇逆〕旋复代赭汤 人参 甘草 旋复花 代赭石 半夏姜枣〔除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扶阳〕理中汤 见一卷湿。

〔祛风〕真武汤 见二卷喘。

〔消痞〕生姜泻心汤 见本卷饮食。

〔液虚〕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白蜜〔行水〕小半夏汤 半夏 姜〔化痰〕温胆汤 见一卷温。

〔伏蛔〕理中安蛔汤 参(三钱) 术 苓 姜(各一钱半) 川椒(炒,十四粒) 乌梅(三个)

不用甘草,忌甜。

〔蛔厥〕乌梅丸 乌梅 细辛 附子 桂枝 人参 黄柏 当归 川椒 干姜 黄连〔伏蛔〕安胃丸 乌梅 川椒 川附 桂枝 干姜 黄柏 黄连 川楝子 广皮 青皮 白芍 人参〔止呕〕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暴吐〕生姜橘皮汤 橘皮 姜〔呕吐〕橘皮半夏汤 橘皮 半夏 姜〔暴吐〕枳桔汤 枳 桔 陈 朴 木香〔反胃〕金花丸 生南星 生半夏(各一两) 天麻(五钱) 雄黄(二钱) 白面(三两) 滴水为丸,姜汤下。

〔去积〕紫沉丸 杏 蔻 陈 夏 砂仁 乌梅 丁香 槟榔 沉香 木香 巴霜 醋糊丸。

〔通闭〕半夏生姜大黄汤 夏 姜 大黄〔泄饮〕猪苓汤 猪苓 赤苓 白术〔吐厥〕橘皮汤 橘皮 生姜〔散逆〕橘皮竹茹汤 橘皮 竹茹 加姜汁 人参 甘草 大枣〔逐寒〕半夏干姜汤 半夏 干姜 浆水煎。

〔温胃〕红豆丸 丁香 胡椒 砂仁 红豆(各二十一粒) 姜汁糊丸,以大枣一枚去核,填入一丸,煨熟嚼之。

〔脾郁〕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漏气〕麦冬汤 麦冬 参 术 陈 苓 竹茹 甘草 芦根 玉竹 陈米 姜〔走哺〕人参汤 人参 黄芩 知母 玉竹 芦根 竹茹 白术 栀子 陈皮 石膏〔镇坠〕灵砂丹 见二卷喘。

〔镇逆〕养正丹 硝石 硫黄(各一两) 研末,入瓷器内微火炒,再研,次用水飞。元精石(一两)

五灵脂 青皮 陈皮(各二两) 醋糊丸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一名来复丹,又名黑锡丹。

〔胃虚〕比和饮 四君子汤加 陈皮 砂仁 藿香 神曲 陈米 伏龙肝 姜 枣〔止吐〕藿香安胃散 橘皮 人参 丁香 藿香(各二钱五分)

〔清胃〕竹叶石膏汤 见一卷伤风。

〔劫饮〕二术二陈汤 见二卷痰饮。

〔和脾〕温胃饮 见一卷中风。

呕吐论治

呕吐脉案

叔 深秋吸受秽邪,呕吐不已。先服藿香正气散,入口即吐,身热足厥,面黑眶陷,或进导痰温胃饮,呕恶不纳。诊之脉虚少神,予谓此中宫虚极也。速用潞参、山药、茯苓、炙草、白术、橘白、苏子、莲子、红枣、煨姜、粳米煎。稍稍与服,竟不吐,思食粥矣。后加减数味,调理而康。

李妪 由腰痛续得寒热呕吐,汗出畏冷,寸关脉伏,两尺动数。思高年水谷不入,呕多胃气先伤,况寸关脉不见,阳气已虚,足必时厥,宜其汗出而畏冷也。自述胫寒至膝,乃用煨姜汁热服,呕定。即与粥汤,右脉略起,因与吴茱萸汤,脉症悉平。

族某 胸痛食减吐酸,由肝逆浊泛。用吴茱萸、浓朴、枳壳、青皮、半夏、茯苓为末。空心日再服,金橘皮泡汤下。效。

夏氏 两寸洪大,两关弦滑,呕逆耳鸣,口干头晕,白带连绵,症属肝胃不和。吴萸(黄连汁炒)。生白芍、山栀、半夏(青盐炒)、茯苓、苏子、枳壳、蒌霜。三服症平。

李 脉洪大搏指,口干频咳,食后吐水,头目震弦而心悸。此劳力伤阳,阳化内风,上冒清道,风翔则水涌,胃虚则木乘,故呕眩不已,其水停膈间,心必悸,津不上潮,口必干,气不下降,便乃秘。治先和阳降逆,山栀、甘菊(炒)、冬桑叶、茯苓、杏仁、苏子(俱炒研)、牡蛎( )、海浮石、淡竹茹、前胡。三服症平,脉较敛,其神倦者,火风逆势已折也。减甘菊、桑叶,加白芍、茯神、栝蒌、半夏、潞参,和肝胃以清涤痰火,遂愈。

族女 情志怫悒,头眩颊赤,夏初食入即吐,脉虚小,经期错乱。由肝胆火风侮胃,不及传变,倾翻甚速,且胃虚作呃,木气乘土,久则冲脉失涵,络伤内溢,以冲为血海,隶在阳明也。先宜苦以降逆,山栀、羚羊角、竹茹、旋复花、半夏曲、柿霜。三四服眩吐止。去羚羊角、半夏曲,加阿胶(另化冲)、丹皮、白芍、茯苓、甘草,调养肝胃而经期顺。

噎膈反胃论治

阳结阴涸,上下格拒,而噎膈反胃之症成。人身上下七门,自飞门至魄门。咽为吸门,即会厌,气喉上饮食者。胃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幽门上冲吸门,其吸气不得下归肝肾,为阴火格拒,故噎膈不通,甚则反胃。分言之,则噎者咽下梗塞,水饮不行,食物难入,由痰气之阻于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拒痛,由血液之槁于中也。反胃者,食入反出,完谷不化,由胃阳之衰于下也。而昔人通谓之膈。《黄帝针经》云:胃病者,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丹溪云:血耗胃槁,槁在贲门,脘痛吐食,上焦膈也:食下良久复出,槁在幽门,中焦膈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槁在阑门,下焦膈也。经云:三阳结,谓之膈,以手太阳小肠主液,足太阳膀胱主津。三阳,士材指大小肠膀胱,《金鉴》指胃大小肠。此据《内经》王注、汪注。二腑热结,则津液枯燥,前后秘涩,下关既扃,势必上涌,故食噎不下,即下而仍出,是火上行而不下降矣。王太仆亦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噎膈初起,多因忧恚悲悒,以致阳结于上,阴涸于下。《医鉴》云:五噎,忧、劳、思、食、气也,饮食猝阻,不能下。五膈,忧、恚、寒、食、气也,心脾之间,上下不通,或结咽喉,时觉妨碍,吐不出,咽不下。治宜调心脾以舒结气,归脾汤去术,养心汤去桂再加归、芍、香附。填精血以滋枯燥,猪脂丸。反胃初起,多因土弱火衰,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扶胃土以通阳,异功散加益智,丁香、干姜、砂仁、粳米。益命火以蒸化。八味丸。其立法要使辛滑通痞,姜汁、竹沥、贝母、杏仁、栝蒌、枇杷叶、韭白汁。而脘痹以开;甘酸化阴,人参、天冬、麦冬、蔗汁、枣仁、白芍、乌梅、木瓜。而液枯以润。或健脾理痰,四君子、六君子汤,或二陈汤加竹茹。不偏任温燥以劫液;或滋阴养血,生地、阿胶、牛乳、梨汁、芝麻、柿霜,或四物汤。不偏用清润以助痰。气滞成噎者,宣理气隧。九香虫、丁香皮、郁金、檀香、石见穿、枳壳、广皮、广木香。血瘀成膈者,兼通血络。桃仁、红花、延胡、当归须、鸡血藤膏。士材治血膈,用人参、五灵脂、归尾、桃仁、郁金。云岐人参散用冰麝,亦同此法也。因胃阳虚,而浊瘀反胃者,用通补胃腑,辛热泄浊法。参、苓、吴萸、干姜、益智、陈皮、半夏、砂仁壳。因气郁痰阻,用苦降辛通法。黄连、杏仁、橘红、姜汁、竹茹、苏子、半夏。因肝郁气逆,用两通厥阴阳明法。当归、白芍、香附、半夏、茯苓、杏仁、橘红、竹沥、姜汁。因酒热郁伤肺胃,用轻剂清降,枇杷叶、杏仁、郁金、栝蒌、前胡、桑白皮。及苦辛开肺法。桔梗、贝母、杏仁、蔻仁、生姜、橘红、山栀。其由忧思伤脾,气郁生涎,饮可下,食难入。香砂宽中丸去青皮、槟榔。由七情郁结,胸脘拒痛,脉必沉涩。七气汤加郁金、栝蒌、砂仁、木香。由痰饮阻滞,呕吐翻胃,脉必结涩。先以来复丹控其痰,再用大半夏汤加茯苓、枳壳、竹沥。由瘀血积滞,传化不变,反上行者,脉必芤涩。滋血润肠丸加减。至脾气败,血液耗,胃脘枯槁,溺少便秘。补气健脾丸,参入滋血润肠丸,或韭汁牛乳饮。若口吐白沫,粪如羊屎,不可治矣。勉用姜汁、杏酪、白蜜、牛乳、益智、韭子、半夏。《医学心悟》云:开关用启膈散最效。又如五汁饮以清燥,利膈丸以通壅,汞硫散以止吐,总忌香燥破气,辛热耗液。唯一种胃阳衰,不能运化者,暂用辛温开结,继仍以益阴养胃为宜。粳米、人参、山药、莲、枣、牛乳、小麦。膈症生虫,用河间雄黄散。有梅核膈,吐不出,咽不下,咽喉妨碍,由气郁痰结,涤痰丸。由死血,昆布、当归、桃仁、韭汁,童便。有翻胃,食入即翻出,或痰或热,壅阻膈间,非如反胃之早食晚吐,晚食早吐也。清热二陈汤。

再论噎由气结,膈由痰与气逆,或瘀血。一种气噎,临食辍箸,嗌阻沫升,气平食入,病在上焦肺胃间,治以轻扬利膈,苦降则过病所。一种痛膈,食下格拒,呕涎嘈痛,而饥焰中焚,病在中焦,治以辛香通降,不效,必兼理血络。一种胃槁,脘系窄隘,即勺饮亦妨碍,由衰年血液渐枯,胃管扃闭,饮入则涎升泪出,二便俱少,开合都废,治以辛滑润养,大忌香燥耗液,刚热劫阴,此脘血失荣,下咽易梗,一切碍滞闭气食品,咸宜禁忌。尝见食山芋而成噎者,食鸡子而咽成膈者,若再忧思郁怒,结于中而莫解,情志之病,尤难霍然。徐灵胎谓噎膈症,十死八九,反胃症十愈八九。再论反胃,由食久不化,腐浊上攻,彻底翻澜,二肠失司传送,病在幽门以下,古法多谓胃中无阳,精微不能蒸化。然经云:诸呕吐逆,皆属于热。且胃津先夺,热燥难投,必细参脉症,或苦降辛通,宣行壅滞。曾记一壮年反胃吐食,服八味汤,暂止复吐,食羊血得愈。

又沈姓年高嗜饮,兼情悒不遂,吐沫拒食,半载未愈。一老医投药四剂,病势减半,再用十剂料,浸酒服而全愈。方用大生地(五钱)、海浮石(一两)、乌药(钱半)、牛膝、灵磁石、云苓、归身(各三钱)。玩此方兼温清镇泄,升降气血,性味不偏,传者目睹治验,因附记备考。

噎膈反胃论治

病愈后禁忌

凡噎膈反胃,得药而愈者,不可便与粥饭,惟以真人参(五钱)、陈皮(二钱)、老黄米(一两)。

作汤细啜,旬日后方可食粥,仓廪未固,便进米谷,常致不救。又一年之内,切忌房欲,犯之必旧症复发而死。

噎膈反胃论治

噎膈反胃脉候

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者反胃。噎膈反胃,脉浮缓者生,沉涩者死。沉涩而小,为血不足;大而弱,为气不足。

噎膈反胃论治

附方

〔调脾〕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养心〕养心汤 见二卷劳瘵。

〔润燥〕猪脂丸 杏仁 松子仁 白蜜 橘饼(各四两) 猪脂(熬净,一杯) 同捣食之。

〔和胃〕异功散 四君子汤加陈皮。

〔益火〕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健脾〕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陈、夏,名六君子汤。

〔消痰〕二陈汤 陈 夏 苓 草〔补血〕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酒膈〕云岐人参散 人参一两煎成,加麝香、冰片各五厘,治好饮热酒膈痛,血瘀胃口。

〔宽膈〕香砂宽中丸 苓 术 陈 夏 朴 草 木香 砂仁 蔻仁 香附 青皮 槟榔 姜 蜜丸。

〔开郁〕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控涎〕来复丹 见本卷呕吐。

〔反胃〕大半夏汤 参 夏 蜜〔血枯〕滋血润肠丸 地 芍 归 红花 桃仁 枳壳 大黄 韭汁冲服。

〔脾虚〕补气健脾丸 参 苓 术 陈 夏 草 砂仁 姜 枣〔通润〕韭汁牛乳饮 见一卷燥。

〔开关〕启膈散 沙参 丹参(各三钱) 茯苓(一钱) 川贝(钱半) 郁金(五分) 砂仁壳(四分)

荷叶蒂(两枚) 杵头糠(五分) 水煎,虚加人参。

〔吐虫〕河间雄黄散 雄黄 瓜蒂 赤小豆(各一钱) 为末,每服五分,温水调,滴入狗油数匙,服下吐虫。

〔化痰〕涤痰丸 南星 半夏 枳壳 橘红 菖蒲 人参 茯苓 竹茹 甘草〔痰热〕清热二陈汤 二陈汤加 人参 白术 山栀 竹茹 砂仁 麦冬(各一钱) 乌梅(一枚) 姜 枣〔理气〕乌龙丸 九香虫(半生半焙,一两) 车前子(炒) 陈皮(各四钱) 白术(五钱) 杜仲(酥炙,八钱) 蜜丸。

〔降痰〕枇杷叶煎 枇杷叶 橘红(各三钱) 生姜(五钱)

〔滑润〕五汁饮 芦芽 荸荠 甘蔗 竹沥 姜汁 温服。又方:韭汁 梨汁 人乳 姜汁 藕汁〔通补〕利膈丸 参 归 藿 枳 草 朴 木香 槟榔 大黄〔止吐〕汞硫散 硫黄 水银 同研细如煤色,用陈酒姜汁调服,次日大便出黑物,即不吐。

〔反胃〕丁香煮散 丁香(三七粒) 莲肉(二七粒,二味另研) 生姜(七片) 黄秫米(半合)

水煮熟,去姜啜粥。

〔通治〕狗宝散 用六君子加狗宝,作散调服。

〔寒呕〕千金五噎丸 干姜 川椒 吴萸 桂心 细辛(各一两) 参 术(各二两) 陈 苓(各两半)

附子(一枚)

〔吐逆〕千金五膈丸 参 草(各二两) 麦冬(三两) 川椒 远志 桂心 细辛 干姜(各一两)

川附(一枚)

〔外治〕啄木鸟膏 啄木鸟去毛,和骨捣烂熬膏,入麝香一钱,蜜收,入瓷罐,不时嗅之。

〔开膈〕雄黄二豆丸 乌梅(二十个) 砂 雄黄(各二钱) 乳香(一钱) 百草霜(五钱) 黑豆绿豆(各四十九粒) 为末,和乌梅肉杵丸。

〔反胃〕大七香丸 香附 麦芽 砂仁 藿香 甘草 官桂 陈皮 丁香 甘松 乌药 蜜丸。

〔通治〕五膈散 参 术 蔻 夏 桔 草 沉香 枇杷叶 姜〔润补〕生姜汁煎 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两) 人参 百合(各二两) 熬膏,人参百合汤下。

〔顺气〕神香散 丁香 蔻仁〔润燥〕膈噎膏 人参 牛乳 蔗汁 梨汁 芦根汁 龙眼 肉汁 姜汁 人乳 熬膏,蜜收。此缪仲淳秘方也。

〔豁痰〕七圣汤 半夏 黄连 白蔻 人参 茯苓 竹茹 生姜(二片)

噎膈反胃论治

噎膈脉案

蒋 色苍形瘦,是体质本属木火,食入脘阻呕沫。经言三阳结,谓之膈。夫三阳皆行津液,而肾实五液之主。有年肾水衰,三阳热结,腐浊不行,势必上犯,此格拒之由,香岩先生所谓阳结于上,阴衰于下也。

通阳不用辛热,存阴勿以滋腻。一则瘦人虑虚其阴,一则浊沫可导而下。半夏(青盐拌制)、竹茹、蒌霜、熟地炭、杞子炭、牛膝炭、茯苓、薤白、姜汁。数服渐受粥饮,兼服牛乳数月不吐。

耿 年近古稀,两尺脉微,右关弦迟,气噎梗食,吐出涎沫,气平食入。夫弦为木旺,迟为胃寒。弦迟在右,胃受肝克,传化失司,治在泄肝温胃,痰水自降。丁香、益智仁煨、苏子霜、茯苓、青皮、砂仁、姜(煨)。

数服痰气两平。

陈 酒客中虚,气阻成噎,必有蒸湿酿痰。脉来迟弱,中脘阳衰,饮米粥亦拒,得热酒辄行,明系阳微欲结。法宜通阳则胸脘得展,湿痰得降,而运纳有权。潞参、茯神、茯苓、砂仁、丁香、半夏(姜制)、广皮、姜、枣煎。数服,粥饮不拒矣。后再加干姜(炮淡,二分)、益智仁(生研),数服胸舒而纳食。

某氏 因恼怒曾呕瘀血,已是肝逆。今胸痛吐沫,脉涩尺微,食入反出,火土两衰,蒸化无力,乃脾肾阳衰候也。然犯辛燥,又虞动血,择其辛温通降者宜之。韭子(炒研)、苏子、沙苑子、砂仁、降香(汁冲)、茯苓、半夏曲、益智子(煨研),数服食进,痛沫悉止。

钟氏 脾胃阳衰,浊饮不降,食入胀痛,有吐逆反胃之虞。右脉濡涩,左脉弦。宜泄肝浊以通腑阳。

浓朴(姜制,五分)、椒目(六分)、茯苓(三钱)、半夏(姜制,钱半)、苏子(炒研,七分)、枳壳(炒)、陈皮,加姜,此三因七气汤加法,气降则饮降矣。再服呕胀减,大便得通,嗣用温脾胃,兼辛通降逆。半夏、砂仁、韭子(炒研)、益智仁(煨研)、茯苓、石见穿、生姜。数服渐纳谷食矣。

丁 中年丧子,悲惋成噎,脘痛吐食。此清阳不旋,逆气不降,宜善自排遣,达观随化,非药石能愈之。贝母、郁金、茯神、制半夏、栝蒌、韭白汁、姜汁、苏子汁冲服。痛呕俱减。

族某 客冬怫悒吐食,粒米不纳,仅进粥饮。今春怯寒吐沫,二便俱少,脉细涩模糊,浊逆阳微,肝肾不主吸气。岂容再服萸、地酸腻,阅所服方,竞不识辛通大旨,仿两通厥阴、阳明主治为近理。苏子、杏仁、川贝、益智、橘白、潞参、茯苓、制半夏、姜汁、韭白汁冲服。数剂涎沫少,粥饮多进,间进牛乳,亦不吐。

用香粳米(炒黄)、九香虫煎汤煨药,更适。转方用大半夏汤,谷食安而大便渐通。

噎膈反胃论治

翻胃脉案

某 长夏吐食,症属翻胃,服四君异功加炮姜、桂、附,不应。予谓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此不易之经训。四君异功本脾药,非胃药,胃腑宣通则和,一与守中,必致壅逆,白术、炮姜皆守剂,且阳土喜柔 ,忌刚燥劫液,久吐则胃阴伤,须辛通使胃气下行则效。韭子(炒研)、杏仁、豆蔻衣、半夏、砂仁、太子参、姜汁粉、栝蒌仁。戒毋谷食,暂用面食,盖谷性阴而滞,面性阳而通,加意调养可痊。

毕 嗜饮翻胃,面食颇安,谷食则越宿倾吐无余。此胃阳衰,酒食化痰,瘀浊不降故也。用通阳泄浊法,制半夏、茯苓、益智仁、干姜、陈皮、吴萸、砂仁。惜不能戒酒,故时发时愈云。

关格论治

下不得出为关,二便俱闭也。上不得入为格,水浆吐逆也。下关上格,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

景岳以此为阳亢阴竭,元海无根。症见粒米不能下咽,渴饮茶汤,少顷即吐,复饮复吐,热药入口随出,冷药过时亦出,大小便俱阻。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理,急症难从缓治。《内经》以阴气太盛,则阳不能荣,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弗能荣,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因是症气逆于上,津涸于下,与噎膈反胃同,而势较骤,最忌燥热劫阴,法宜甘润滋液,生脉散加甜杏仁、玉竹等。

或甘酸化阴。参、麦、阿胶、地黄、白芍、乌梅、牛膝等。如脉洪大者先降火,山栀、犀角、竹茹、黄连等。

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汤。兼虚弦者先和阴,甘露饮去茵陈、黄芩。喘满者先降逆,降气汤去桂。阳结者先通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液虚者主通润,一阴煎。真阴素亏者滋化源,大营煎。气血两不足者填虚损,大补元煎。尝治一老人,吐欲死,便不通,上格下关,用参、苓、归、芍、山药、牛膝、麦冬、百合等。吐止,用炒粳米汤,浓煨三阴煎调理,便通获愈,可以审所治矣。

关格论治

关格脉候

经言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为平人。寸口即太阴气口,《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气口察五脏之阴。若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数,名溢阳,为外格。此孤阳独存,水不济火,阴为阳格也。寸口盛至四倍,且大且数,名溢阴,为内关。此元阴失附,气不归精,阳为阴关也。人迎气口俱盛,且大且数,为关格,与之短期。此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死不治。越人以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及仲景、东垣等,以在尺为关,在寸为格,皆与经背。

关格论治

附方

〔滋液〕生脉散 见一卷暑。

〔豁痰〕大半夏汤 参 夏 白蜜〔和阴〕甘露饮 见二卷衄血。

〔降逆〕降气汤 见二卷失音。

〔通痞〕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液虚〕一阴煎 见二卷咳嗽。

〔滋阴〕大营煎 熟地(三钱) 当归 杞子 杜仲(各二钱) 牛膝(钱半) 肉桂 炙草(各一钱)

〔填虚〕大补元煎 人参 山药 当归 杞子 杜仲(各二钱) 熟地(三钱) 萸肉 炙草(各一钱)

〔调理〕三阴煎 见二卷汗。

诸气论治

天地之气和,则 戾不作;生人之气和,则诸疾不兴。其氤氲一身,有宗气、有卫气、有元气、有中气。

宗气积于胸中,为气之海;卫气行于脉外,为营之护;元气根于脾土,中气出纳丹田。顾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者。由六淫戕于外,七情战于中,则气之冲和者致偏,清纯者化浊,流利者反滞,顺行者多逆。如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甚则厥逆哕呃,痞呕噎膈,攻逐刺痛,无非气所主病。局方治法,通用辛香燥剂,然当审其虚实新久。如气虚宜培,用四君、补中、保元诸汤。气实宜泄,用七气、五磨、降气诸汤。新病胀满,宜辛通,用半夏、砂仁、枳壳、苏子、杏仁、生姜、蒜。久抱悒郁,宜温散,用越鞠丸去苍术、神曲,加木香、郁金、陈皮。肺气 郁,宜开,用桔梗。栝蒌、杏仁、枇杷叶、贝母、桑白皮。虚促宜敛,补肺汤。肝气升逆,宜降,青皮、枳壳、降香、浓朴,香附、苏子。燥急宜缓,白芍、甘草、木瓜、阿胶、生地、石斛。胆气郁滞,宜和,温胆汤。火热宜泄,丹皮、嫩桑叶、连翘、山栀、龙胆草、黄芩。

胃气结燥,宜疏,苏梗、枳实、藿香、栝蒌、竹茹、木瓜。 痛宜调,乌药、香附、半夏、丁香、广皮、煨姜。

木火乘土,宜平。胆乘脾,戊己汤。肝乘胃,白芍、陈皮、枳壳、浓朴、乌梅、吴茱萸。腑不宣通,宜升降,正气散,降气汤。肾气厥逆,宜温,吴茱萸汤。三焦痞塞,宜运,丁香五套丸。六气失调,伤暑霍乱,清不升,浊不降,六和汤。七情气郁,喉间如絮,咯不出,咽不下,三因七气汤。气痞,半夏泻心汤。气结,沉香化气丸。气虚挟滞,异功散,寒者治中汤。挟痰,二陈汤加香附、枳壳。挟火,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戊己丸、火郁汤。挟寒,乌沉汤。挟食,大和中饮,或保和丸。挟血瘀,血郁汤。噫嗳,代赭旋复汤。呃逆,橘皮竹茹汤。刺痛,木香调气汤。膈噎,神香散、秘传膈噎膏。怒后胁满,解肝煎去砂仁,加山栀、金橘。暴怒气厥,人事不省,苏合香丸灌之。妇女血气攻冲,心腹猝痛,乌沉汤。大约气行则痛止,气调则血和。清者宜升,浊者宜降。郁则生火,滞则生痰。

辛香暂用开导,燥热又易劫阴。以气本属阳,有余便是火。且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故气病多属肝逆犯胃,肝阳化风。再若冲脉失镇,丹田失纳,肺肾不交,喘促交至。治气者,当从此际参之。

诸气论治

诸气脉候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极则伏,涩弱难治。沉实有力宜辛散,沉弱少力宜温养。

弦洪有火宜苦降,细涩无神宜甘缓。

诸气论治

附方

〔补气〕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补气〕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火。

〔补气〕保元汤 见一卷火。

〔理气〕三因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温散〕五磨饮 槟榔 沉香 乌药 枳实 木香 磨汁加白酒。

〔降气〕苏子降气汤 见二卷失音。

〔解郁〕越鞠丸 香附 苍术 川芎 神曲 栀子 曲糊丸。

〔敛补〕补肺汤 参 五味 紫菀(各八分) 熟地 桑皮(各钱五分) 水煎加白蜜。

〔降涎〕温胆汤 见一卷温。

〔乘脾〕戊己汤 参 苓 术 草 陈 芍〔升降〕正气散 见一卷中风。

〔温理〕吴茱萸汤 茱萸 参 姜 枣〔三焦〕丁香五套丸 丁香 木香 青皮 橘红(各五钱) 白术 茯苓 干姜 良姜(各一两) 南星半夏(各二两) 汤浸蒸饼为丸。

〔伤暑〕六和汤 见一卷暑。

〔散痞〕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散结〕沉香化气丸 大黄(酒蒸) 条芩(各二两) 人参 术(各三两)

沉香(五钱,另研) 前四味挫碎,用姜汁、竹沥,浸晒研末,和沉香末,神曲糊丸。

〔虚滞〕异功散 见一卷中风。

〔温行〕治中汤 见本卷饮食。

〔痰气〕二陈汤 陈 夏 苓 甘草〔火郁〕左金丸 见一卷火。

〔肝火〕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生地 木通 车前 当归 柴胡 甘草〔肝火〕戊己丸 见本卷饮食。

〔清泄〕火郁汤 连翘 薄荷 黄芩 桃仁 麦冬 甘草 郁金 栝蒌 竹叶〔温散〕乌沉汤 乌药 沉香 人参(各一两) 炙草(五钱) 每服五钱,入姜三片,煎成,加盐一字。

〔消导〕大和中饮 见本卷饮食。

〔消食〕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理瘀〕血瘀汤 丹皮 红曲 红花 降香 苏木 山楂 桃仁 韭汁 甲片〔嗳气〕代赭旋复汤〔呃忒〕橘皮竹茹汤 见本卷呕吐。

〔止痛〕木香调气散 见一卷中风。

〔噎膈〕神香散 丁香 蔻仁〔噎膈〕膈噎膏 见本卷噎膈。

〔怒伤〕解肝煎 陈 夏 苓 朴(各钱半) 苏叶 白芍(各一钱) 砂仁(七分)

〔气厥〕苏合香丸 见一卷中风。

诸气论治

诸气脉案

本 头眩口苦,胆气泄也。胁痛入脘,肝气逆也。便不通爽,腑气结也。清胆热,降肝逆,以和腑气。

用嫩桑叶、粉丹皮、生枣仁以泻少阳,枳壳、金橘皮、降香末以治厥阴,苏梗、郁李仁、谷芽以和阳明,白芍、木瓜缓中泻木为统治。服效。

张氏 气攻胸脘胀痛,身热口干便秘,寸脉浮长,关小数,此肺脾郁久化热,致津液不行,故便燥而艰也。用苦降法,枇杷叶、郁金汁、枳壳、杏仁、百合、麦冬、蒌霜、郁李仁、生蜜冲入。数服而平。

陈氏 气阻胸膈引背,食入胀痛,脐上瘕聚有形,脉来虚缓,胃逆不降少纳,五旬余得此,惧延中膈。

宜缓攻,姑与辛通。制半夏、杏仁、陈皮、草蔻(煨研)、枳壳、砂仁壳、淡姜渣、延胡(酒炒),韭白捣汁冲。四服而病若失。

龚氏 食入脘胀,微渴,便苦燥,腑气阻,津液不行。胃病治肝,误用牡蛎、赭石敛镇,兼乌药、香附辛温,痞聚更增,下壅益甚,脉沉而 。药忌温涩劫液阻隧,主辛滑通润,于腑病为宜。当归、杏仁、郁李仁、蒌仁(俱研)、橘白、苏梗、枳壳、淡苁蓉,韭白汁冲。数服愈。

本 久嗽气促,中夜必起坐,是亥子阳升,丹田不纳。今长夏每食必脐下气冲,涌吐无余。更由劳动阴火,扰胃劫痰,直上冲咽。先予降逆,苏子、橘红、枳壳、栝蒌、杏仁、降香、贝母,一啜吐止。议镇冲脉,青铅、坎、牛膝、山药、五味、熟地炭、茯神。三服气定嗽减。

张 运息强通督任,致动冲气,从阴股内廉入阴囊,抵关元,直上挟脐,升至中脘,气即停泊,偏绕右膈,冲咽欲呃。此震伤冲任经气,由丹田交会,入脘作呃。《灵枢》亦谓冲任并起胞中,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也。此气升逆,神不自持,恍惚无寐,自汗神烦,身左虚堕,良由精血失涵,任乏担承,冲惯升逆,不呕不胀,无关脏腑,一切补脏通腑,奚由入络,拟镇养奇经。诊脉左右动数,仍防喘热耳。牛膝、萸肉(俱酒炒炭)、当归须(酒拌,各一钱)、熟地炭、龟甲心(炙)、杞子(焙。各二钱)、茯神、降香末(各三钱)、桂心(三分,隔水煨冲)。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风根据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药不可以刚燥投也。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古圣治肝,法尽于此。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味取甘凉,或主辛润,务遂其条畅之性,则郁者舒矣。凡肝阳有余,必需介属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治肝气,先疏其郁,宜逍遥散。因怒动肝,小柴胡汤加山栀、青皮。嗳而吐沫,代赭旋复汤。呕而胀满,三因七气汤加枳壳、木香。怒伤胁痛,生白芍、金橘皮、山栀、枳壳、郁金汁、降香末。肠鸣飧泄,则泄木安土,人参安胃散加半夏曲。 疝肿硬,则导滞和肝,橘核丸加减。若气有余便是火,治肝火实,吞酸胁痛,左金丸、抑青丸。胁大痛引腰背,汗泄,忌辛燥耗气劫液,宜甘酸化阴,甘草、柏子仁、杞子、枣仁、阿胶、牡蛎、木瓜、生白芍、五味子、鳖甲、金橘皮。虚痛久痛必入络,宜理营络,旋复花汤加当归须、丹皮、延胡、桃仁。

湿热火盛,胁痛筋痿溲血,龙胆泻肝汤。火盛狂躁,胸痞咽阻便秘,当归龙荟丸。阴虚痿弱,虎潜丸去锁阳。

厥逆,四逆散。痞满,半夏泻心汤。呃噎,橘皮竹茹汤。吐衄失血,犀角地黄汤加山栀、藕汁。至于肝阳化风,上扰清窍,则巅痛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寤烦,由营液内虚,水不涵木,火动痰升,其实无风可散,宜滋液和阳。复脉汤去姜、桂,或用熟地、白芍、杞子、茯神、枣仁、炒甘菊、霜桑叶、牡蛎、石斛、五味。其由肾虚阳浮者,宜填髓补精。阿胶、龟甲、淡菜、青盐、牛膝、萸肉、熟地、磁石。其由土弱木乘者,宜缓肝益胃。

酸枣仁汤去川芎,加人参、山药、小麦。其因怒劳,致舌麻肢痹,筋 肉 ,由五志过极,阳亢阴衰,风从火出,宜柔润熄风。河间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菖蒲。其火风上郁,头重脘痹,宜清金肃降。杏仁、鲜菖蒲根、栝蒌、钩藤、菊叶、薄荷。其年高水亏,风火易升,头晕便秘,宜壮水滋燥。还少丹去杜仲、巴戟、楮实、茴香,加桑叶、黑芝麻、柏子仁、炒甘菊、茯神、牡蛎。其阳明络虚,风火易震,食少知饥,宜填实空际。人参、山药、炙草、牡蛎、枣仁、茯苓、白芍、南枣。大抵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正仿《内经》治肝之旨也。

丹溪曰:病患自言冷气从下而上,非真冷也。此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为甚,自觉冷者,火极似水,积热之甚也。阳亢阴微,故见此症。又曰:气从左边起,肝火也。宜左金丸。气从脐下起,阴火也。黄柏丸、坎离丸。气从足下起入腹,虚之极也。滋阴降火汤,外用津调附子末,涂涌泉,引热下行。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附方

〔疏郁〕逍遥散 见一卷火。

〔因怒〕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嗳气〕代赭旋复汤 见本卷呕吐。

〔呕胀〕三因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飧泄] 人参安胃散 参(一钱) (二钱) 生草 炙草(各五分) 白芍(七分) 茯苓(四分) 陈皮(三分) 黄连(二分)

〔 疝〕橘核丸 橘核 川楝 海带 海藻 昆布 桃仁(各二两) 延胡 浓朴 枳实 木通 桂心木香(各五钱)

〔肝火〕左金丸 见一卷火症。

〔胁痛〕抑青丸 黄连一味,以茱萸汤浸一宿为丸。

〔理络〕旋复花汤 见二卷痰饮。

〔火盛〕龙胆泻肝汤 见本卷诸气。

〔狂火〕当归龙荟丸 见一卷火。

〔痿弱〕虎潜丸 见一卷中风。

〔阳厥〕四逆散 柴胡 白芍 枳实 炙草〔胸痞〕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呃逆〕橘皮竹茹汤 见本卷呕吐。

〔吐衄〕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滋液〕复脉汤 见一卷中风。

〔益胃〕酸枣仁汤 见一卷中风。

〔类中〕地黄饮子 见一卷中风。

〔老人〕还少丹 见一卷中风。

〔阴火〕黄柏丸 黄柏一味,酒炒水丸。

〔阴火〕坎离丸 见一卷火。

〔滋火〕滋阴降火汤 白芍(一钱三分) 当归(一钱二分) 熟地 麦冬 白术(各一钱) 生地(八分)

知母 黄柏 炙草(各五分) 陈皮(七分) 加姜、枣,水煎。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肝气脉案

本 胁左隐痛,胸间动气,头晕肢麻,寐即舌干似辣,中夜自汗,清晨咳痰,便泻觉爽。肝阳挟风火上冒,侵犯脾土使然。秋深左关脉弦长牢实,医谓金弱木强,非时脉见,来春木必侮土,膈逆司忧,遂用滋肾镇肝,数十剂脉症未退。更医进胃爱丸,服后痰较少而泄气多,且皆健脾药,不能制肝阳,历冬并右脉亦弦劲,胸脘引痛。予谓前症自是肝阳肆横,但肝为刚脏,不任克制,专用滋清,恐又致痛为胀。若仿《内经》治肝以酸泻之法,自然柔伏矣。因用白芍、木瓜、乌梅、萸肉、五味、金橘、枣仁等,加牡蛎(醋 )、橘络、木香、茯神、芝麻、小麦、桑枝膏为丸。服后左关渐软,不见弦长矣。且示以静摄戒怒节劳,右脉亦和,诸症渐除。

王 高年胸胁气阻痛,脉虚弦。用苦咸酸以泄降。浓朴(姜汁制,五分)、枳壳、旋复花(各钱半)、牡蛎粉(醋 ,二钱)、白芍(炒,三钱)、木瓜(八分)、降香末(二钱)。三服肝逆已平,尚未嗜食,用甘凉以调胃阴。石斛(二钱)、麦冬(钱半)、甘草(五分)、茯苓、白芍、当归(各二钱)、小麦(一撮)、红枣(五枚)。五服全安。

沈氏 寒热食减,厥气攻注,痛连胸背,脉弦,左浮大。服平肝镇逆之剂,攻注稍缓,宿有胀症,曾用通腑法获痊。今惧其壅而成胀,兼用通镇,庶几善后之防。白云苓(二钱)、郁金、浓朴(各六分)、砂仁、乌药(各八分)、苏梗、枳壳(汁,各钱半)、代赭石、石决明(各二钱),金器同煎,三五服愈。

何氏 肝郁失畅,循经则头项作胀,乘脾则痰浊化酸,入络则肌肉刺痛,腋下零湿,经信愆期,左关沉弦。治在疏肝,佐以渗湿。浓朴、香附、郁金、白芍、茯苓、金橘皮、山栀、钩藤、当归须。三四服诸症减,自述平昔肠鸣,必倾泻乃爽。亦木气乘土之咎,且肥人虑虚其阳。前方去郁金、山栀、加制半夏、炒白术、薏米、炙草。经亦调。

蔡 小腹气上冲膈,食下呕吐,寒热,便泻,溺痛。病久脉弦左虚,乃厥阴浊逆为吐,攻肠为泻。治在泄浊安胃。吴萸(泡)、川楝子(酒蒸)、小茴香(酒炒)、茯苓、车前子、橘核、白芍(俱炒)、生姜、半夏曲。

数服诸症退,去吴萸、川楝子、车前子、生姜,加砂仁、炮姜、广皮。服愈。

束氏 经阻疑孕,胸痞呕酸,寒热胫冷,食减便难,两部沉弦。乃气逆浊踞,非恶阻病,宜和肝泄浊。

吴萸、香附(盐水炒)、茯苓、浓朴、半夏(俱姜汁炒)、橘白、苏梗、枳壳、煨姜。三服前症渐平。

张 当春脉弦,肝木乘土,噫气,大便艰少,常欲入厕,皆肝气忽升忽降致之。青皮、旋复花、降香、白芍、牡蛎、炙草、当归、半夏(姜汁制)。二服噫气平,大便不结,惟睾丸注痛,加橘核(酒炒)。服全瘳。

丁 神伤思虑则肉脱,意伤忧愁则肢废。高年忧思菀结,损动肝脾,右胁气痛,攻胸引背,不能平卧,气粗液夺,食少便难。由肝胃不和,腑不司降,耳鸣肢麻,体瘦脉弦,风动阳升,脂肉消铄,有晕仆之惧。

香岩谓肝为刚脏,忌用刚药。仲景法肝病治胃,是有取乎酸泄通降之品矣。白芍、木瓜、牡蛎、金橘皮、苏子、蒌仁、杏仁、归须、枳壳,再服颇适。然症由情怀内起,宜娱情善调,不宜专恃药饵也。

陈 胁胀胸痛呕吐,肝气上升,阳明当其冲,必犯脘倾液而出。脉左迟虚,右弦小,阴疟宿恙未愈。

治在益胃和肝,勿使疟厥。白芍、茯苓(各二钱)、制浓朴(六分)、制半夏(钱半)、橘白、枳壳(各一钱)、砂仁(连壳八分)、乌梅(二枚)、煨姜(二片)。数服胀痛若失,阴疟亦瘳。

于 先由吞酸,渐次胸胁满闷,食后必吐,病因肝郁失畅,延至木气犯土,水浊不降,势必溺少便结,肝乘胃反矣。苦降逆辛泄浊主之。制浓朴、吴萸、干姜、苏子(炒研。各五分)、枳壳、降香末、半夏曲(各钱半)、茯苓(二钱)、椒目(十粒)。数服渐安。

潘 少腹本厥阴部分, 痛不已,利下粘腻如鱼脑,又呕紫血甚多,继以鲜红,夜烦不寐,足厥冷,左脉虚弦,右虚小。此土受木侮,必饮啖后郁勃动肝,厥阴凌犯中下焦,清浊互伤,呕利并剧,节交雨水,风阳猝乘,药忌刚燥,但柔肝熄风缓痛为宜。阿胶(水煨)、白芍、木香、小茴香(盐水炒)、香附(醋炒)、延胡(酒炒)、茯神。一服血止,痛利大减,足亦和。再加炮姜、黑楂肉服,症悉平。改用潞参、茯苓、白芍、山药、炙草、砂仁、诃子肉、粳米、枣肉,调脾而食进。但呕利伤阴,精神未复,因事枨触,寒热烦痛,按捶略爽,是营卫流行之机,未免钝窒矣。且咳喘痰灰,肾虚气少摄纳,必补中则营卫自和,摄肾则喘嗽可定。潞参、炙 、归身、炙草、茯神、五味、山药、骨脂、核桃肉、沙苑子。渐次调理向安。

从侄 左乳下一缕气升,热痛至项,明是肝阳郁久致然。恰当暑湿炎蒸,每岁屡发,本由怫悒,肝久失畅,经隧痰气阻塞,致肺胃不主升降。痞嗳吞酸,大便忽溏忽硬,脉来沉涩。仿丹溪越鞠丸。山栀、川芎、神曲、香附醋炒、蒌仁、旋复花、杏仁、贝母、枳壳。煎服辄安。

严 中年气从季胁横攻中上脘,呕沫失血,年余未愈。近日食少神衰,服燕窝汤滋胀,两关虚缓,冷涎上泛。此肝浊瘀滞,久则入络致满,宜辛温泄浊。吴萸(盐水炒)、半夏(姜制)、广皮、延胡(酒焙)、浓朴(姜制)、茯苓、降香末、当归须。二服冷涎痛胀悉止。但阳衰胫冷,法在益阳,去吴萸加桂枝、炮姜、草果(煨)等。三剂食进。

吴 冬初由水泻后腹胀,是脏寒生满,脉虚食少。治先温通理阳。用益智、炮姜、潞参、茯苓、制半夏、缩砂壳、广皮、陈粳米煎汤眼。数剂颇适。晚餐少运化,加神曲、鸡内金(俱炒),胀宽。冬季因怫逆动肝,胁腹胀痛,寒热,脉微数。转方用白芍、当归、潞参、苏梗、鲜橘叶,缩砂壳、郁金汁,两合肝胃,痛缓药停。春正上脘痛呕沫,由肝邪乘胃,胃气失降则胀壅,肝阳上升则呕痛,因肝为刚脏,法当柔以软之,甘以缓之。且肝阴久亏,触事生怒,脾元不复,病先肉脱。劣手竟用赭石重镇,桂心刚制,炒术壅气,兼蒺藜、青皮疏肝伐肝,一啜烦躁大痛,再剂胁如刃割,腹绞痛欲绝。予闻,拟甘润柔剂,用阿胶、鸡蛋黄、白芍、甘草、枣仁、当归、饴糖等。遥寄片纸,药未及撮而殁。志此为以刚治刚,好言平肝者鉴。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肝火脉案

赵 左胁痛,脉洪耳鸣,时呕胀腹痛。皆肝火 腾,浊瘀不肯泄降,宜戒怒节饮可愈。仿栀萸汤,山栀(姜汁炒)、黄连(吴茱萸汁炒)、白芍、牡蛎(生杵)、丹皮、金橘皮。服效。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肝风脉案

本 寐醒舌干辣,华池津不上朝,头眩耳鸣,肢麻胁痛,肝风内震,腹满肠鸣,晨泻不爽,木气直犯中宫矣。左关浮弦,右浮滑,痰嗽不利,太阴受戕,有年,须防类中。晨服方,运脾阳以利湿。生白术、茯苓、半夏(青盐制)、炙草、薏米(炒)、砂仁、益智仁(煨)、山药(炒)、小麦。晚服方,养肝阴以熄风。阿胶(水化)、杞子、茯神、麦冬、石斛、白芍、桑枝、甘菊(炒)、黑芝麻、牡蛎粉。寐后,用柿霜(二匙)

含舌下,以生廉泉之津。服效。

沈氏 当夏郁怒不寐,五更起坐,倏然头摇手战,目闭耳鸣,晕绝身冷。此怒动肝阳,内风挟痰火上冒也。

急煎淡青盐汤以降风火,一啜即醒。用牡蛎、钩藤、山枝、桑叶、白芍、茯神、菊花(炒),二服神志已清。

转方用熟地黄(炒)、杞子(焙)、石斛、枣仁(炒)、龟板(炙)、牡蛎粉、磁石,镇补肝阴而安。

沃 烦劳伤阳,阳气化风上巅,两太阳刺痛,耳鸣口干,寒热不寐,自汗便泻,下元疲乏,脉模糊。

治先熄风镇阳。甘菊(炒)、荷叶、磁石、牡蛎粉、茯神、甘杞子(焙)、熟地炭、白芍、五味(炒)。

数服诸症向安。惟不嗜味微嗽,加甜杏仁、潞参、莲、枣,以补脾肺,原方去前四味,嗣用丸方牡蛎粉、淡菜、首乌、熟地、杞子、牛膝(酒蒸)、五味(焙)、阿胶(水化),和炼蜜丸,以滋填下元,匝月而愈。

郁症论治

凡病无不起于郁者,如气运之乖和也,则五郁之病生。经言木郁达之,宜吐。火郁发之,升散。土郁夺之,攻下。金郁泄之,解表利小便。水郁折之,制其冲逆。此论胜复之变。情志之怫抑也,则六郁之病作。

经言怵 思虑则伤神,忧愁不解则伤意,悲哀动中则伤魂,喜乐无极则伤魄,盛怒不止则伤志,恐惧不解则伤精。

此论气血之损。又言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以及病发心脾,不得隐曲,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情志之郁也。夫六气外来之郁,多伤经腑,如寒火湿热痰食,皆可以消散解。

若思忧悲惊怒恐之郁伤气血,多损脏阴,可徒以消散治乎!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主治宜苦辛凉润宣通。苦能泄热,辛能理气,凉润能濡燥,宣通能解结,用剂必气味相投,乃可取效。以郁为燥邪,必肺气失宣,不能升降。中气日结,不能运纳,至血液日涸,肌消骨蒸,经闭失调,乳岩项 ,而郁劳之症成,不止血嗽气膈,狂癫失志而已。今分条列治,如思郁伤脾,气结,宜郁金、贝母、当归、柏子仁、桔梗、木香汁。思郁伤神,精滑。神伤必不摄肾,故遗精淋浊,固阴煎。思郁伤肝,潮热,逍遥散。思郁伤心脾,失血。归脾汤去白术,加白芍。忧郁伤肺,气阻,杏仁、栝蒌皮、郁金、枳壳、枇杷叶、竹沥、姜汁、半夏。忧郁伤中食少,七福饮去熟地,加砂仁。悲忧脏躁欲泣,甘麦大枣汤。惊郁胆怯欲迷,人参、枣仁、茯神、龙骨、石菖蒲、南枣、小麦。惊郁神乱欲狂,清心温胆汤。怒郁肝伤气逆,解肝煎。怒郁火升动血,化肝煎。

恐郁阳消精怯,八味丸加减,或鹿角胶酒化服。诸郁久,风阳内生,眩悸咽痛,宜阿胶、生地、石斛、茯神、牡蛎、白芍、麦冬、甘草。气郁脉沉而涩,七气汤。血郁脉涩而芤,四物化郁汤。气郁生涎心悸,温胆汤。血郁络伤胁痛,金铃子散加桃仁、归须、郁金、降真香。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心脾郁,怔忡崩漏,归脾汤。肝胆郁,血燥结核,加味逍遥散。若嘈杂吞酸,逍遥佐金汤。

脾胃郁,气噎哕呃,金匮麦门冬汤加竹茹、丁香。三焦郁,口干不食,栀子仁姜汁浸炒黑研细,以人参、麦冬、乌梅煎汤服。若夫六气之火郁,散之。火郁汤。寒郁成热,泻之。羚羊角、山栀、生白芍、丹皮、川黄连、川石斛。湿郁除之。除湿汤、平胃散。痰郁涤之。润下丸,或二陈汤加海石、栝蒌、贝母、竹沥。食郁消之。

保和丸。通治诸郁,用越鞠丸、六郁汤加减。阴阳壅滞,气不升降。沉香降气散。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咯不出,咽不下,半夏浓朴汤。凡怀抱不舒,遭遇不遂,以及怨旷积想在心,莫能排解,种种郁悒,各推其原以治之。

然以情病者,当以理遣以命安。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本无能为挽矣,岂可借合欢捐忿,萱草忘忧也哉!丹溪立越鞠丸,以治六郁,用香附理气,川芎调血,苍术去湿,山栀泄火,神曲疗食,有痰加贝母。

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相因为病。赵养葵云:东方生木,火气附焉。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之理。与以逍遥散治木郁,诸郁皆因而愈,甚者方中加左金丸。以黄连治心火,吴茱萸气臊,肝之气亦臊,同气相求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继用六味丸加柴胡、白芍以滋水生木,木火郁舒,土亦滋润,金水相生矣。

郁症论治

郁症脉候

郁脉多沉伏,或结促,或沉涩。郁在肝肾见于左,郁在心脾见于右。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脉必止涩,但须有神,有神有胃气也。郁脉虽沉伏结促,有气可散,气通则和。若牢革弦不和,正气先伤,无气可散,即调补难效,况误行耗气药乎!所以郁症得弦强脉者,多成虚损。(《医通》)

郁症论治

附方

〔通治〕越鞠丸 见本卷诸气。

〔诸郁〕六郁丸 香附(二钱) 橘红 苍术 抚芎 半夏(各一钱) 赤苓 山栀(各七分) 炙草砂仁(各五分) 姜(三片) 气加木香、乌药、紫苏、砂仁。湿加薏苡、白术。热加黄芩,倍山栀。痰加南星、枳壳。血加红花、丹皮。食加山楂、神曲、麦芽。

〔精滑〕固阴煎 见二卷脱。

〔潮热〕逍遥散 见一卷火。

〔失血〕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食少〕七福饮 参 地(各三钱) 当归 枣仁(各二钱) 白术(钱半) 炙草 远志(各五分)

〔悲郁〕甘麦大枣汤 甘草 小麦 大枣〔惊狂〕清心温胆汤 陈 夏 苓 草 竹茹 枳实 姜 参术 归 芍 黄连 麦冬 远志菖蒲 香附〔怒郁〕解肝煎 见本卷诸气。

〔伤肝〕化肝煎 见二卷血。

〔恐郁〕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气郁〕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豁痰〕七圣汤 半夏 黄连 白蔻 人参 茯苓 竹茹 生姜(二片)

〔血郁〕四物化郁汤 地 芍 归 芎 桃仁 红花 香附 青黛〔气郁〕温胆汤 见一卷温。

〔伤络〕金铃子散 金铃子 延胡索(各一两) 每服三钱,酒调下。

〔营损〕人参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吞酸〕左金丸 黄连 吴萸〔胃郁〕金匮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散火〕火郁汤 见一卷火。

〔湿郁〕除湿汤 茅术(四钱) 防风(二钱) 茯苓 白术 白芍(各一钱) 姜 枣〔湿郁〕平胃散 见一卷湿。

〔痰郁〕润下丸 芩 连 星 草(各一两) 半夏(二两) 橘红(八两) 用盐五钱,水化,浸橘红煮干,焙,共研,蒸饼为丸。

〔消痰〕二陈汤 陈 夏 苓 草 姜〔食郁〕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气滞〕沉香降气散 沉香(二钱八分) 砂仁(七钱半) 香附(六两二钱半) 炙草(五钱半) 每服二钱,姜汤下。

〔妇郁〕半夏浓朴汤 即七气汤。

〔治木〕达郁汤 升麻 柴胡 川芎 香附 桑皮 橘叶 蒺藜〔治火〕火郁汤 见本卷诸气。

〔治火〕发郁汤 见一卷火。

〔治湿〕湿郁汤 术 朴 苓 夏 芎 羌 独 草 苍术 香附 姜〔治土〕夺郁汤 藿香 苍术 香附 陈皮 砂仁 草果 苏梗 省头草 姜〔治痰〕痰郁汤 杏 蒌 枳 陈 苓 草 香附 浮石 苏子〔治金〕泄郁汤 紫菀 贝母 桔梗 沙参 香附 砂仁 白蒺藜〔治食〕食郁汤 神曲 枳壳 香附 砂仁 栀 朴 芎 陈 草〔治水〕折郁汤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丁香 木通 白蔻仁〔治血〕血郁汤 见本卷诸气。

郁症论治

郁脉案

本 谋虑不遂,胆郁生火。春季目眶红晕,惊悸,口渴溺黄,见闻错妄,脉洪疾。用龙胆泻肝汤去芩、柴、通、泽,加丹皮、白芍、赤苓、生枣仁。二服已定,再用平调之剂而安。

刘 年高胸闷,气从下焦逆上,饥不思食,此必郁怒致病。

右关脉浮长过本位,两尺搏大,显然气逆不降,少阳司令得此,有膈噎吐沫之忧。郁金、栝蒌皮、前胡、枳壳、苏子、青皮、降香末、郁李仁。数服效。

眭氏 食后脘痞呕酸,口燥鼻衄,经四月乃行。沉绵十载,由气分延及血分,乃肝郁不舒,致浊升血逆,有终身绝孕之累。生香附、吴萸(黄连汁炒)、黑山栀、茯苓、苏子、郁金、泽兰。数服痞呕渐减,去香附、吴萸,加丹皮、白芍、当归、延胡(俱酒炒)、椒目。数服经行。再加金橘皮、木香汁,加减前药为丸。渐平。

王氏 病久怀抱悒郁,脉细涩少神,左尤甚。呕酸食胀,胃阳不舒,左耳项痛连发际。虚阳上攻,胆气横溢,木郁土衰,必至便秘经阻。用吴萸汤去姜、枣,加制半夏、橘白、茯苓、枳壳、甘菊、钩藤、嫩桑叶,三服甚适。去吴萸,加谷芽、益智、当归,又数服,诸症渐除。

谢氏 右腋气瘤碗大,经先期,至则浑身牵痛,结 十载,从未孕育。头晕带下,食后吐酸,脉沉弦。

症由郁久伤肝,肝经气逆,致生风火,动血震络,腑气失降,呕眩浊逆,营卫失调,脉隧阻痹。治用两通厥阴、阳明法。黄连、山栀(俱姜汁炒)、香附(童便制)、枳壳、郁金、茯苓、当归、贝母、橘络、丝瓜络,数服症减。改用加味逍遥散去柴胡、白术,加贝母、郁金汁,合胶艾汤。数服而经渐调。

邹氏 因丧女哀悒,渐次胁痞,食入胀加,痰浊不降,呕苦便溏,脉虚迟。此悲愁郁损生阳,致气窒浊壅,治在泄肝温胃。仿吴茉萸汤,吴萸、干姜(各五分)、制半夏、茯苓(各二钱)、枳壳、砂仁壳、橘白、乌药(各八分)。三服呕止胀宽食进。改用通腑利湿。大腹皮(洗净,二钱)、浓朴(五分)、半夏曲(八分)、椒目(十五粒)、茯苓(二钱)、砂仁壳(八分)、煨姜(钱半)。数服而安。

呃逆论治

呃逆症,气逆于下,直冲于上,作呃忒声,由肺胃气不主降,肝肾气不主吸故也。《内经》谓之哕。《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今谓之呃,其症因寒火痰食,以及伤寒、吐利、病后、产后多有之。举其纲,则寒呃、热呃、虚脱呃,三者括之而已。寒呃宜温宜散,寒去而气自舒;热呃宜降宜清,火静而气自平;古方用柿蒂,取其苦温降逆。

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乃从治之法。虚脱呃则非大补真元,必难镇摄也。其寒滞为呃者,阴凝浊逆。丁香散、二陈汤、橘皮干姜汤。其肺痹为呃者,咽阻胸闷。枇杷叶、川贝母、郁金、白通草、杏仁、淡豆豉。其胃火为呃者,脉实便坚。安胃饮。其胃虚为呃者,虚阳上逆。橘皮竹茹汤、旋复代赭汤。其怒动肝火者,胁痛吐酸。佐金汤加白芍、山栀、金器。金器取镇逆以平肝,其气逆作呃者,肝邪乘胃。旋复代赭汤加降香。其痰滞为呃者,饮停气阻。丁香二陈汤。其食滞为呃者,腹痛嗳腐。养胃汤去蔻、附、肉果,或大和中饮去干姜、泽泻。伤寒少阳症哕逆者,半表半里,气为邪抑。小柴胡汤,或柴陈煎。寒加丁香,火加黄芩。

伤寒阳明症失下内热,三焦干格,阴道不行,气冲作呃者,宜去火,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加减;去闭,承气汤。

逆气降,哕自止。其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者,橘皮竹茹汤加川贝。其病后发呃者,察其中虚,必补脾;察其阴虚,必补肾。大补元煎,右归饮。其中焦脾胃虚寒,气滞为呃者,丁香柿蒂散,或理中汤、温胃饮,俱加丁香。其下焦虚寒,肝肾不能畅达,或虚人元阳无力,易为遏抑而致呃者,归气饮,或理阴煎加丁香。

丹溪谓呃逆因肝肾阴虚,气从脐下直冲于口,由相火挟冲气上逆者。用大补阴丸,峻补真阴,承制相火。

东垣谓阴火上冲,吸气不得入,胃脉反逆,阴中伏阳,即为呃。用滋肾丸,壮水制火,引以归源,以泻阴中伏热。此阳虚阴虚之辨,所当详审施治者也。产后呃逆,最危,四逆汤加人参,羌活附子汤,或桂心五钱,姜汁三合水煎。急灸期门左穴,艾柱如豆大。《医通》曰: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有寒痰死血也。

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虚人,用理中汤加蓬术、桃仁,痰加茯苓、半夏。盖呃逆皆是寒热错杂,二气相搏,故治之亦多寒热相兼之剂,如丁香柿蒂并投之类。试观平人冷呃,令其思想则止,思则脾火气乘而胃和矣。

呃逆论治

呃逆脉候

呃逆,如身强气盛,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气微,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

呃逆论治

附方

〔寒滞〕丁香散 丁香 柿蒂(各一钱) 青皮 陈皮 炙草 良姜(各五分)

〔消痰〕二陈汤 夏 陈 苓 草 姜 加丁香,名丁香二陈汤。

〔寒呃〕橘皮干姜汤 橘皮 通草(各钱半) 参 桂(各一钱) 干姜 炙草(各五分)

〔火呃〕安胃饮 见本卷脾胃。

〔热呃〕橘皮竹茹汤 见本卷呕吐。

〔气逆〕旋复代赭汤 见本卷呕吐。

〔肝火〕左金汤 黄连 吴萸〔食滞〕养胃汤 藿 朴 苓 夏(各一钱半) 肉果 人参 白术 陈皮(各一钱) 丁香 砂仁 蔻仁沉香(各七分) 麦芽 神曲 甘草(各一钱) 川附(三分)

〔消食〕大和中饮 见本卷饮食。

〔少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少阳〕柴陈煎 即二陈汤加柴胡。

〔阳明〕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胃火〕竹叶石膏汤 见一卷伤风。

〔补脾〕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补肾〕右归饮 见二卷虚损。

〔气滞〕丁香柿蒂散 丁香 柿蒂 良姜 参 夏 陈 苓 草〔虚寒〕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胃寒〕温胃饮 见一卷中风。

〔阳虚〕归气饮 熟地(三钱) 茯苓 扁豆(各三钱) 藿香(钱半) 炮姜 丁香 陈皮(各一钱)

炙草(八分)

〔阴阳〕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阴虚〕大补阴丸 见一卷火。

〔泻热〕滋肾丸 见一卷火。

〔产后〕四逆汤 附子 干姜 甘草〔感寒〕羌活附子汤 羌活 附子 炮姜(各一钱) 茴香(八分) 丁香(五分)

〔死血〕越鞠丸 见本卷诸气。

呃逆论治

呃脉案

潘 呃逆连声,日夜不止。医用丁香柿蒂散加白蔻、木香、刀豆荚之属,随止随发,闷绝而苏,坐不能卧。

诊其脉虚浮而疾,逆气自丹田上升,直犯清道,此肝邪犯胃也。丁、蒂、蔻、香,辛温助火,何济于事。用重以镇逆法,旋复代赭汤去人参,加石决明(醋 )、刺蒺藜(醋炒)以泻肝,半夏(青盐制)以降痰,沉香(磨汁)以下气,一啜逆气镇定,神安熟寐。梦一老妪,引小儿以手捋其左胁曰:愈矣。醒而呃逆大减,再剂若失。问所梦何人,予曰此镇肝而心脾之神得安也。盖脾之神黄婆,心之神婴儿云。

薛 痰火呃逆,身热咳嗽,脉浮数。此肺受火灼,膈上痰结,遂失整肃下降之权。治用苦辛降逆。橘皮竹茹汤去参、草,加山栀、杏仁、前胡、贝母、栝蒌、豆豉、郁金汁,再剂悉平。

潘 冬初寒热自利,烦渴不寐,呕吐浊痰,右脉小数模糊,左关弦而微劲。是协热下利,胃虚木欲乘土,必作哕逆。治先表里清解,仿景岳柴陈煎。柴胡、黄芩、半夏曲、茯苓、陈皮、栝蒌、枳壳、姜,寒热退,烦渴解,而呃果作。此系浊痰不降,木气上升,宜降痰兼镇逆。用苏子、杏仁(俱炒研)、橘红、竹茹、茯苓、赭石、石决明(醋 研)、姜汁。一服左关脉平,再服呃逆亦定。惟右关虚,乃商镇补中宫法,所谓胃虚则呃也。用山药、扁豆、薏仁(俱炒)、炙草、半夏、陈皮、茯苓、沉香汁,呃平。但宵分少寐,上脘略闷,则痰沫随气上泛,呃仍间作。治用通摄,佐以运脾,所谓脾能为胃行其津液也。蒌仁、煨姜、薏米(生)、茯神、橘白、砂仁、半夏、莲子。气平呃止思食,前方去蒌仁,加潞参、山药、枣仁,健饭如初。

包 呃逆呕沫,食后为剧,是肝胃病。据述阴疟愈后,夏秋浴池,兼啖生冷,遂致呕呃,不时寒懔。

夫肺主皮毛,水寒外袭,感病在经,胃主通纳,生冷伤阳,气随浊逆,怯寒乃肺卫虚,非在经客邪。仲景以呕涎沫为肝病,肝病必犯阳明胃腑。先用温通泄浊,吴茱萸汤加半夏、椒目,呕逆止。再用旋复代赭汤而呃平。

桂 病后脉虚疾,左关尺尤 ,胃虚呃逆,必肝肾之气上奔,而阳明当其冲,因作呃也。化痰利气,是开其道矣。有年体虚,法当镇摄。牡蛎(醋 ,三钱)、石决明( 研,二钱)、赭石(钱半)、竹茹(二钱)、潞参、降香末(各三钱)。一服呃止。再剂去决明、赭石,加茯神、枣仁、远志、山药。服,脉亦和。

症论治

症属胃,俗云心 ,非也。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 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华岫云谓脾属阴主血,胃属阳主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合冲和之德,为后天生化之源。若胃过燥,则 杂似饥,得食暂止。治当以凉润养胃阴,如天冬、麦冬、玉竹、柏子仁、石斛、莲、枣之品。或稍佐微酸。如白芍、枣仁、木瓜之属。若热病后,胃津未复,亦易虚 。治当以甘凉生胃液,如生熟地黄、当归、沙参、蔗汁之属。或但调其饮食。凡甘滑之类。若胃有痰火,或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治宜清火,如黄连、山栀,俱用姜汁炒,及芩、芍、竹茹等。稍佐降痰。如二陈汤,及橘红、半夏曲。又有脾胃阳衰,积饮内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温通。

外台茯苓饮加减。但由脾虚,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六君子汤加砂仁、鸡内金。或肝火作酸,左金丸。 杂醋心,吴茱萸汤。食后嗳腐,保和丸。湿痰阻气,气郁气。妇女悒郁胸 ,逍遥散下左金丸。血虚心 ,宜地黄、白芍、天冬、麦冬、茯神、枣仁等。大抵脉洪数者多火,宜姜汁炒山栀、川连等。脉滑大者多痰,宜导痰汤加芩、栀、竹茹等。脉沉弦者多郁,越鞠丸。又有过用消克药,饥不能食,精神渐减,异功散加白芍、红枣、莲子、枣仁。皆 症所当审治者。

《医通》曰: 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肝气不舒,木挟相火以乘脾土,胃之精微不行,浊液攒聚,为痰为饮,都从木气化酸,肝木摇动中土,中土扰扰不安,故 杂如饥,求食自救,得食稍止,止则复作。盖土虚不禁木所摇,治法必补脾运痰,土浓载物,则风木自安,不必伐肝。但以六君子汤为专药,若火盛作酸,加吴茱萸、川黄连。若不开郁补土,务攻其痰,久久致虚,必变反胃、痞满、眩晕等病矣。

症论治

附方

〔降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温通〕外台茯苓饮 见一卷中风。

〔健运〕六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

〔平肝〕左金丸 见一卷火。

〔降浊〕吴茱萸汤 茱萸一味。

〔消导〕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开郁〕气郁汤 苓 夏 芎 陈 贝 栀 草 香附 苍术 木香 槟榔 紫苏〔散郁〕逍遥散 见一卷火。

〔降痰〕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治郁〕越鞠丸 见本卷诸气。

嗳气论治

嗳气,即《内经》所谓噫也。经言脾病善噫。又言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后人因谓脾胃气滞,起自中焦,出于上焦。凡病后,及老人脾胃虚弱者多有之。顾亦有肝气逆乘,嗳酸作饱,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仲景谓胃虚,客气上升,必假重坠以镇逆,旋复代赭汤。亦有肺气失降而作嗳者,苏子降气汤去桂,加杏仁、贝母之属。

其胃虚气滞而作嗳者,十味保和汤。其胃寒气滞而作嗳者,和胃煎。其胃虚呕痰嗳气者,和胃二陈煎。其胃寒饮食难化,时作虚饱嗳气者,养中煎,或理中丸。如脾肾虚寒,命门火衰,浊阴不降,致痞满嗳气者,理阴煎加减。如胃有痰火嗳气者,星夏栀子汤。专由脾胃阳虚,中气为阴邪阻格者,和中为要,健脾散。

若木来乘土,厥逆上干之气,非镇制不能遏也。

嗳气论治

附方

〔镇逆〕旋复代赭汤 见本卷呕吐。

〔降气〕苏子降气汤 见二卷失音。

〔虚滞〕十味保和汤 参 术 苓 夏 陈 藿 草 香附 砂仁 木香〔寒滞〕和胃煎 朴 陈 姜 草 或加苓、夏、丁香、木香、砂仁、藿香亦可。

〔驱痰〕和胃二陈汤 见本卷饮食。

〔虚饱〕养中煎 见本卷饮食。

〔温中〕理中丸 见一卷中风。

〔火衰〕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痰火〕星夏栀子汤 半夏 南星 香附 石膏 栀子〔和中〕健脾散 人参 白术 丁香 藿香 砂仁 肉果 神曲 炙草 姜 枣

嗳气论治

嗳脉案

侄 左胁痞闷,上撑胸臆,频嗳不舒。按丹溪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左胁肝部也,痞而上逆,必犯胃。仿仲景旋复代赭汤,成氏所谓咸以软坚,重以镇逆也。代赭汤去甘草、姜、枣,加广皮、栝蒌皮、枳壳(俱麸炒)。三服而愈。

痞满论治

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痞则闭而不开,满则闷而不舒。病在胸膈气分,而外不胀急,但不知饥,不欲食,脉缓弱,或虚弦。不宜过用消耗,重损元气。

经云:太阴所至为痞满。《保命集》曰: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治伤寒热痞,用苦寒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伤寒阴阳不和而痞,兼用寒热药,三黄加附子汤。治伤寒阴盛阳虚而痞,则辛甘药多,而苦寒药少。半夏、甘草、生姜诸泻心汤。

二黄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关上脉浮。附子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复恶寒汗出。去附子名三黄泻心汤,治伤寒热痞。半夏泻心汤治胸满而呕。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逆。生姜泻心汤治胁有水气。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如胃口寒滞停痰痞闷者,辛温泄浊。橘皮半夏汤,或二陈汤加丁香。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和胃煎加楂肉、麦芽、砂仁、或浓朴温中汤,脾胃阳微,胸不清旷者,辛甘理阳。苓桂术甘汤。中气久虚,精微不化者,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猪苓、泽泻。《医通》曰:升、柴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苓、泻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所以交否而为泰也。脾虚失运,食少虚痞者,温补脾元。四君子汤,异功散。胃虚气滞而痞者,行气散满。保和汤,或三因七气汤,食滞未除作痞者,专消导。大和中饮,或枳术丸、资生丸。食滞既消,脾气受伤者,宜调补。异功散、养中煎。心脾郁结而成痞者,调其气。归脾汤、治中汤。暴怒伤肝,气逆而痞者,舒其郁。解肝煎。肺失肃降。痰热阻痞者,清理上焦。清肺饮去五味、甘草,加豆豉、栝蒌、山栀、竹茹、枇杷叶、枳壳。气闭化热,不食便秘者,辛润开降。蔻仁、杏仁、麻仁、栝蒌仁、贝母、竹茹、石斛、郁金,或小陷胸汤。热邪里结,恶心中痞者,苦酸泄降。半夏泻心汤去参、甘、枣,加枳、芍、乌梅。暑邪阻气,热渴满闷者,暑邪面垢脉虚,胸闷脘痞。辛凉清上。三物香薷饮、消暑丸加桔梗、竹茹、杏仁、茯苓、滑石、郁金汁。湿邪阻气,呕恶胸痞者,湿邪头胀,舌白不饥,脘痞恶心,脉缓。甘淡渗湿。六一散加芦根、茯苓、杏仁、薏仁、通草、藿梗、半夏、蔻仁、或平胃散。寒热往来,胸胁痞满者,和解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加枳、桔、栝蒌皮。噎膈痞塞,乃痰与气搏,不得宣通。痰为气激而升,气为痰腻而滞,故痞塞而成噎膈也。连理汤、生姜泻心汤。痰挟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惟悲哀郁抑之人有之,宜从血郁治。桃仁、红花、丹皮、香附、降香、苏木、韭汁、童便。

痞满论治

痞满脉候

脉弦急而滑,胸骤痞,乃肝气与食滞所成,为实;脉弦,或沉涩,或虚大无力,气口为甚,此脾胃受伤为虚,寸口脉沉滑迟滑,为有滞。

痞满论治

附方

〔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 加黄芩,名三黄泻心汤。

〔恶寒〕附子泻心汤 芩 连 大黄 附子〔胁水〕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湿,若除人参,加甘草,名甘草泻心汤。

〔痞呕〕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消痰〕橘皮半夏汤 陈 夏 姜〔痰痞〕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温中〕和胃煎 见本卷嗳气。

〔温中〕浓朴温中汤 朴 陈 苓 草 木香 豆蔻 干姜〔理阳〕苓桂术甘汤 见二卷痰饮。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补脾〕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

〔和补〕保和汤 参 术 苓 草 夏 陈 藿香 砂仁 香附 木香 姜 枣〔散满〕三因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消滞〕大和中饮 见本卷饮食。

〔消补〕枳术丸 枳实(一两) 白术(二两) 为末,以全荷叶裹烧,饭捣丸,米饮下。

〔消补〕资生丸 参 术 陈 苓 曲 朴 草 山药 薏 苡 楂肉 黄连 扁豆 白蔻 莲子麦芽 芡实 桔梗 藿香 泽泻 蜜丸。

〔温补〕养中煎 见本卷饮食。

〔归脾〕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温利〕治中汤 见本卷饮食。

〔和肝〕解肝煎 见本卷诸气。

〔理肺〕清肺饮 见二卷痰饮。

〔消结〕小陷胸汤 见一卷温。

〔祛暑〕三物香薷饮 香薷(一两) 浓朴 扁豆(各五钱) 冷服〔却暑〕消暑丸 见一卷暑。

〔淡渗〕六一散 见一卷温。

〔除湿〕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燥湿〕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暑泻〕连理汤 见一卷暑。

痞满论治

痞满脉案

金氏 寒热拘急,脉不紧数,胃痛,饮入辄呕,中焦痞阻,溺涩痛。宜宣通法。白通草、制半夏、橘白、草豆蔻、枳壳、苏梗、赤苓、甘草梢、煨姜。一啜症减,痞满未除。用泻心法。半夏、黄连(俱姜汁炒)、黄芩、干姜、陈皮、枳壳、甘草梢、木通、山栀。二服全安。

殷氏 身热胸痞,气促微咳,呕吐粥饮,痰粘溺涩,经止数月,脉息三五不调,兼带浮数。医投桂、附热剂,致咽喉肿碍,格阳于上,予谓此怀妊恶阻,兼外感也。宜辛凉以解痰热。用豆豉、杏仁、蒌皮、鲜竹茹、陈皮、茯苓、制半夏、枇杷叶。二服热退痞消。

张氏 寒热似疟,胸痞不食,汗止腋下。阅所服方,混用枳、朴、楂、 、槟榔、青皮之属。此邪在上焦,误行克伐,徒伤中下焦耳。予用半夏泻心汤去芩、连、甘草,加柴胡、煨姜、蒌皮、苏梗、茯苓。数服随愈。

巢氏 发热胸痞,时呕,胀入背胁,脉沉小。仿小陷胸汤。用半夏、栝蒌、枳壳、陈皮、茯苓,加姜煎。

二服病除。

肿胀论治

肿在外属水,胀在内属气。肿分阳水阴水,胀别气实气虚。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浊气在上为实胀,中气不运为虚胀。辨其位,则脏腑、脉络、皮肤、上下、表里皆有之。

辨其因,则寒热、湿痰、气血、郁滞、虫积皆致之。经云:三阴结谓之水。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也。

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实胀也。又曰: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腹满闭实。此虚胀也。又曰:脏寒生满病。此寒胀也。又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此热胀也。又曰:营气循脉,卫气逆之,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又经论五脏六腑之胀甚详,不备录。岐伯曰:水始起,目窠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水已成,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光肿如泡。

此水肿也。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腹胀也。皮浓色苍,一身尽肿,或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泽,肿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属水。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鼓胀也。肤胀属肺,鼓胀属脾。别有蛊胀,因气血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蛊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 急,中空无物也。有单腹胀,四肢不肿,但腹胀也,症最难治。亦名蛊胀。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言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肾何以聚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是知肿胀无不由肺脾肾者,以肺主气化,脾主运输,肾主藏液也。且胀不必兼肿,肿则或兼胀,亦有肿胀并至者。病在水分,以治水为主,而兼理气,气化水自化也。病在气分,以理气为主,而兼利水,水行气亦行也。但其间虚实必辨。凡阳症必热,热者多实;阴症必寒,寒者多虚;溺赤便秘,脉数有力,为实;溺清便泻,脉微无力,为虚;实者六淫外客,饮食内伤,忽然浮肿,其来必速;虚者情志操劳,酒色过度,病后气虚,其肿渐至。知此而后治法可详。治水肿,必健脾导水,实脾饮。治鼓胀,必通腑疏肝,草果、浓朴、益智、青皮、枳壳、牛膝、腹皮。湿在下者,用分利,小厘清饮,大橘皮汤。湿在上中下者,用分消,通草、杏仁、浓朴、海金砂、木通、鸡内金、陈皮、菔子。湿浊在里者,洁净腑,四苓散、六一散。膀胱为净腑。洁,渗利也。风水脉浮者,开鬼门,越婢汤。腠理为鬼门。开,发汗也。肺脾不运者,消皮水,防己茯苓汤、五皮饮。

按五水: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仲景曰:风水脉浮,骨节疼痛,恶风。皮水脉亦浮,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汗。正水脉沉迟,身发热,自喘。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发痈脓。肺气壅热者,用肃降,麦门冬汤加茯苓皮、山栀、滑石、杏仁、薏苡仁、淡豆豉。脘痞郁热者,用苦降,半夏泻心汤。清阳痞结者,通腑阳,栝蒌、杏仁、半夏、茯苓、薤白、姜。胃满浊逆者,泄肝木,杏仁、浓朴、槟榔、椒目、吴茱萸、川楝子。胃阳虚者,用温通,人参、橘白、半夏、砂仁、荜茇、姜。脾阳虚者,用健运,六君子汤加益智、神曲。脾肾阳虚者,用气化,肾气汤。

中气陷者,用升提,补中汤。木邪侮土者,和肝胃,木香、枳壳、白芍、竹茹、木瓜、陈皮、当归。肝经郁热者,降逆火,山栀、丹皮、黄连、钩藤、青皮、金橘。暴怒伤肝者,平逆气,解肝煎。三焦壅滞者,用疏利,廓清饮。湿热夹滞者,兼消利,鸡金散。食滞中满者,专消导,和中丸。气虚中满者,兼消补,消导宽中汤。

气虚兼寒者,宜温补,理中汤、温胃饮。气血郁积,夹湿热者,平肝胃,小温中丸。清浊混淆,气喘溺少,通身肿胀者,暖下泄浊,禹余粮丸。湿热痰积,脉实有力者,涤宿水,禹功散、导水丸,神佑丸。血沫凝涩经隧者,利搜逐,桃仁承气汤。胀实坚满拒按者,大小承气汤。病后虚肿,及产后面浮足肿者,补元气,六君子汤、归脾丸。单腹胀症多属腑,腑宜通,勿用滋腻守补,沙苑子、益智、茯苓、牛膝、枳壳、车前子、砂仁壳、麻仁、郁李仁、椒目、杏仁、栝萎仁、大腹皮。单腹胀俗名蜘蛛胀,腹肿,四肢瘦,由脾气虚极,真脏已伤也。论中属腑句宜活参。妇人先肿胀而后经断者,为水分;先经断而后肿胀者为血分。水分,五皮饮送通经丸。血分,通经丸。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五皮五子饮。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理中汤、肾气丸。水肿先起于腹,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死。凡病水分,皆阴胜,与气分不同。水肿症其色明润,其皮光薄,其肿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肿有分界。病在气分,则阳症阴症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多阴症。凡虚肿溺涩,香苏散。湿胜不化,胃苓汤。湿滞中满,白术丸、枳术丸。因于肺者,五皮饮。因于脾者,补中汤。因肾阴虚,真阳无以化者,六味丸加牛膝、车前。因肾中命火衰,不能蒸动关门者,肾气丸。夫水为至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肾虚则关闭,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为水所渍,故肌肉浮肿;肺不能化而反为水所凌,故气息喘急,皆阴胜之害也。经言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所谓气化者,即右肾命门真火也。火衰则不能蒸动肾之关门,而水聚焉。肾气丸,以桂附蒸动其关,积水始下,以阳主开也。此法不独治水肿,凡治胀者,其要亦在通阳而已。

凡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恐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当以启峻汤峻补其下,疏启其中,故气得峻补,则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营运,壅滞疏通,中满自消,下虚自实。经所谓塞因塞用也。若水肿喘促,清理肺气为主,凡禽畜无肺者无溺,故水肿宜清肺也。

肿胀症,须分阴阳,湿热壅滞属阳,浊气凝滞属阴。阳症按之痛,阴症按之不痛。阳症起于中焦,阴症起于下焦。阳症治在腑,阴症治在脏。阳症宜清,阴症宜温。毫厘千里,不可不辨。

肿症易治,胀症难治。肿辨阳水阴水,阳水易治,阴水难治。胀症头绪更多,首辨有形无形。无形则轻剂宣通,有形则重剂攻伐。又须辨在络在经,在腑在脏,经络易治,脏腑难治。又须察虚实,实者可治,虚者难治,此其大纲也。然后再辨其因寒因热,因湿因痰,因气因血,因滞因积,审而治之。

徐灵胎曰:胀满症,即使正虚,终属邪实,古人慎用补法。又胀必有湿热,倘胀满或有有形之物,宜缓下之。湿热无形,滞积有质,宜辨。按胀在肠胃,则食入胀加,治在通腑。若二便通调,则胀在脏,即肝脾肾等脏,如《灵枢》所论。或胀在肠外三焦脂膜间。《灵枢》所以谓胀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也。

治在辨其阴阳虚实,上下表里,皮肤经络,气分,血分,水分。因寒因热,因湿因郁,因痰饮,因积滞。

或有形无形,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宜清肃,宜温通,宜升举,宜疏利,宜补摄,宜开郁,宜缓攻,宜软坚化痞,宜理瘀导滞。要在宣通,勿用守补。若肿症身面大势已退,其肢节足跗之水湿浸润未消,宜针刺以决其流,此出路也。

肿胀论治

肿胀脉候

沉而滑,浮而迟,弦而紧者,皆水肿。盛而紧,大坚以涩,迟而滑者,皆胀满。二病之脉,实大可治,虚微难治。

肿由腹散入四肢,可治;由四肢胀入腹,难治。凡水肿病,唇黑,肝伤;缺盆平,心伤;脐突,脾伤;背平,肺伤;足心平,肾伤,五者不治。《灵枢经》曰:腹胀,身热,脉大,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脉大,二逆也;腹胀大,四末清脱形,泄甚,三逆也;腹胀,便血,四逆也。并不治。腹胀肚见青筋,腹胀便泄,久疟虚肿,皆不治。

肿胀论治

附方

〔阴水〕实脾饮 见一卷湿。

〔利湿〕小厘清饮 见一卷湿。

〔阳水〕大橘皮汤 五苓散合六一散,再加 陈皮 木香 槟榔 姜〔泄浊〕四苓散 见一卷暑。

〔利湿〕六一散 见一卷温。

〔风水〕越婢汤 见二卷咳嗽。

〔皮水〕防己茯苓汤 防己 黄 茯苓 甘草 桂枝〔肤胀〕五皮饮 大腹皮 赤茯皮 陈皮 桑白皮 姜皮〔肿水〕麦门冬汤 麦冬(五十枚) 粳米(五十粒)

〔痞满〕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健运〕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阳虚〕金匮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肝逆〕解肝煎 见本卷诸气。

〔三焦〕廓清饮 陈 苓 枳 朴 泽泻 大腹皮 莱菔子 白芥子〔消滞〕鸡金散 鸡内金 沉香 砂仁 陈香橼 为末,参汤下。

〔消导〕和中丸 陈 苓 夏 枳 楂 曲 麦芽 砂仁 五谷虫 香附〔消补〕宽中汤 陈 苓 夏 枳 楂 曲 术 朴 莱菔子 姜〔温补〕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温胃〕温胃饮 见一卷中风。

〔湿热〕小温中丸 二陈汤加 白术 神曲 生香附 苦参 黄连 针砂 醋水打神曲糊丸。

〔寒湿〕禹余粮丸 禹余粮 蛇含石 针砂 羌活 川芎 蓬术 三棱 白蔻 蒺藜 陈皮 青皮本香 大茴香 牛膝 当归 炮姜 附子 肉桂 研细,神曲糊丸。叶天士去附子、蓬术、青皮,加茯苓。

〔导水〕禹功丸 黑牵牛 茴香 姜汁 调服,或加木香。

〔攻下〕神芎导水丸 芩 连 黑丑 川芎 薄荷 大黄 滑石 水丸。

〔峻下〕舟车神佑丸 甘遂 大戟 芫花 大黄 轻粉 黑丑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 水丸。

〔蓄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攻滞〕大小承气汤 见一卷温。

〔补脾〕归脾丸 见二卷劳瘵。

〔经断〕通经丸 赤芍 归尾 生地 川芎 牛膝 红花 桃仁 香附 琥珀 苏木屑 五灵脂〔水胀〕五皮五子饮 五皮饮加 苏子 车前子 大腹子 葶苈子 菟丝子 入猪肝煮,蘸蒜食。

〔虚肿〕香苏散 橘红 防己 木通 苏叶 生姜〔利湿〕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气虚〕白术散 术 苓 陈 曲 砂仁 五谷虫 荷叶 米汤调服。

〔消补〕枳术丸 见本卷痞满。

〔胃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喘胀〕安肺汤 黄芩 桑皮 贝母 花粉 杏仁 知母 天冬 沙参 枇杷叶〔腹胀〕加味枳术丸 枳 术 陈 夏 芩 苏 桔 草 桂 槟榔 五灵脂 姜〔蛊胀〕参术健脾丸 参 术 陈 苓归 芍 炙草 大枣〔导水〕导水茯苓汤 赤苓 麦冬 泽泻 白术 桑皮 紫苏 木瓜 木香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槟榔灯心水煎。

〔泻积〕二蛟散 芒硝三两,炒干为末,和老黄米三两炒研,加黑糖调服三钱。

〔血蛊〕调营饮 芎 归 陈 槟榔 蓬术 延胡 白芷〔产妇〕大调经散 大黑豆(五钱) 茯苓(三钱三分) 西琥珀(三分半) 每末三钱,紫苏汤下,日三服。

〔血蛊〕小调经散 没药 西琥珀 桂心 白芍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五分) 酒、姜调服。

〔坚满〕当归散 归 芍 丹 术 陈 苓 桂心 木香 木通 槟榔

肿胀论治

肿胀脉案

弟 寒湿肿胀,水渍经隧,少腹阴囊腿足通肿,大腹按之硬,缺盆平,肢冷目黄,面颊俱浮,便滑溺少,脉沉迟而虚,背寒腹热,坐不得卧,病在水分。法先分消,佐以通阳。防己、木通、大腹皮(洗)、猪苓、茯苓、薏米、半夏、砂仁壳、附子、姜。三服肿退肢暖。命却咸食淡,然后主以健运,佐以淡渗。去防己、木通、腹皮、附子加生术、鸡内金(炙)、半夏曲(炒)、杜仲。数服食进,微汗出,囊湿便干,此经腑水湿俱有出路。惟诊左尺虚,酌肾气汤桂心、牛膝、车前、茯苓、山药、椒目、茵陈、五加皮,薏米。十数服悉愈。后用八味丸调理得安。

侄孙 由腿胫肿入腹,渐至胸胁坚满,法在不治。姑与分消之剂,得汗,肿略退,然寒湿内蕴,非温通不愈。用浓朴、桂心、附子、牛膝、茯苓、大腹皮、砂仁壳、老姜。三服由面目退及胸腹,又数服腿足肿全消。

王 阴疟服劫药,疟止。面色晦黑,决其后必病胀,不信。予曰:劫痰暂效,邪原未净,一也;今卯月中旬木火司令,一逢辰上,湿痰内动,脾阳失运,必变中满,二也;毒品易犯食忌,三也;面黑无泽,肾水侮土,小便不利,四也。后果如言,视其目窠微肿如新卧起状,知其裹水。先用实脾利水之剂,再用金匮肾气丸料煎汤数十服,肿胀悉退。药乍止,时交未月,湿土已旺,渐胀小溲不利,又服前丸两月全愈。

族某 躯长体壮,病肿胀。或用破气消滞之品,胀益剧,行立肠几裂出,脐突,缺盆平,法本不治。

诊其脉细如丝,度必劳力伤精,脾肾两惫之症。询所由,自言长途辇重,池间出浴,酒后入房,忽觉溺涩,通是浊血,惊眩欲仆,食减腹膨,绷急欲死。遂用肾气丸料大剂煎服,减附子、丹、泽,熟地炒炭用,一剂腹有绉纹,再剂缺盆现,溺爽膈宽。又数服腹胀渐退,仍用加减肾气丸服。经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故与肾气方合。后不守禁忌,饱食山芋及未熟鸡蛋,胀复作。求治,予言前方必不验,卒如言。

房兄 病后失调,面浮跗肿,腹膨食少,小水短涩,腰膝乏力。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然土衰必补其母,非命火不能生脾土。且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必得桂、附之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积水乃下,经所谓膀胱气化则能出也。用桂、附、参、术、炮姜、茯苓、车前、牛膝、砂仁、陈皮、山药为丸。一料而安。

陈 伤酒病单腹胀,诊其脉知脾阳虚。用葛花解酲汤加牛膝,枳 子,腹宽展,能进食矣。后用参术健脾丸去炙草、大枣,加益智仁(煨)、砂仁壳。服愈。

韦 病后感寒腹痛,渐成胀满,脉沉微,溺少,食入胀加。腑阳不行,治以温通,则胀已。大茴香、大腹皮(洗)、草果、木通、砂仁、益智仁(煨)、茯苓、广皮、煨姜。空心四服而愈。

石 腹胀不饥,小水不利,脉沉涩,腑气痹窒不宣。用砂仁壳、枳壳、木通、茯苓、益智仁、草果(俱煨)、五谷虫、鸡内金(俱炙)、莱菔子(炒研)。数服愈。

陈 五旬以上病单腹胀,食后作饱,得气泄略宽。明系胃病,服谬药,浸至胁满跗冷,脉来沉濡,左关微弦。症由腑气久衰,疏泄失职,气分延虚,渐干水分,致嗌干口燥,小水不清,化源乏力矣。通阳佐以益肾,通阳则传送速,益肾则气化行,腹胀自宽。沙苑子、韭子、怀牛膝(酒蒸。各钱半)、益智仁(煨)、橘白、砂仁壳(各一钱)、茯苓(三钱)、杞子、大腹皮(洗,各二钱)、枳壳(麸炒,钱二分)。十服胀宽口润,便爽跗温,右脉渐起,惟两尺虚不受按。加补骨脂。核桃肉,去腹皮、枳壳。食宜淡,戒腥腻难化及一切壅气食物。再以猪肚纳卵蒜其中,扎定,淡者食之。腑气通则纳食不壅,服之甚通畅,胀去七八矣。又加沉香、牡蛎十数服,小腹之硬者亦软焉。

族女 脘胀嗳腐,经迟腹痛,间发寒热。按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脾胃阳衰,纳运不旺,致胀满瘀停,宜乎营卫失度,冲任不调矣。仿《内经》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例,以通阳降浊。二陈汤去甘草,加白蔻壳、韭子、益智子(俱炒)、小茴香、谷芽、神曲(俱炒)、香附(姜汁制)、煨姜。数服诸症皆平。

沈氏 胎前腹满,产后面目肢体浮肿,咳频溺少,此肺气不降,水溢高原也。或劝用肾气汤,予力阻不可。

一服而小水点滴全无,胀益甚,脉虚濡欲绝。用五皮饮参茯苓导水汤,去白术、木瓜、槟榔、腹皮,加杏仁、苏梗、栝蒌皮、冬瓜皮、制半夏。数服肿消,腹渐宽矣。后用茯苓、半夏、生术、砂仁、薏仁、陈皮、苏子、木香、浓朴,水泛丸。服两料遂平。

按:肺为水之上源,主气。此症水阻气分,以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溢则水留而为胀。其症年余无汗,得苏杏微汗而肿消,得五皮行水而便利,兼仿《内经》开鬼门、洁净府遗法也。

李氏 有年,食入气壅,绕脐积冷,胀连胸胁,溺少便溏,脉沉微。全是腑阳向衰,浊阴凝结。前用二苓、木通开太阳之里,砂仁、陈、夏理太阴之滞,干姜、浓朴、薏仁温通利湿,冷胀减,便溺爽,而胸痹未舒,犹是中脘清阳不旋之故。其家用俗传牛口中蚀出 稻草煎汤,服甚适。予仿用仲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青皮、浓朴、乌药、木香。旋转清阳,可以纳谷。

张氏 腹 胀连带脉,腰围紧掣如束,脉坚而搏指,此病久兼入奇经。宜通其腑,并理带脉。枳实、大腹皮、怀中膝(酒蒸。各钱半)、砂仁、木通(各八分)、当归须、茯苓、郁李仁(各二钱)、郁金(六分)。

四剂胀宽,带脉亦不紧掣矣。后去郁李仁、枳实,加沉香(磨汁三匙)。数服全愈。

姜氏 五旬余,腹膨中空,外绷急,食入不加胀,头眩耳鸣,口干舌硬,溺赤沫,便艰,足重坠,脉沉微。症属三焦湿郁生火,《内经》亦谓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跗肿,皆属于火。若郁热不除,遂成鼓胀不治。用山栀、大腹皮、黄柏、知母(俱酒炒)、生地、麦冬、丹皮、赤苓、冬瓜皮、车前子。数服已效。

后去黄柏、丹皮,加海金砂、萆 ,服得安。

眭妪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今脘中食入作饱,腑气不司下行,医用流气之剂,更致腰痛带下吐瘀,诊脉右关沉微。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 胀也。药以辛温通阳泄浊为宜。制半夏、砂仁壳、枳壳、益智仁、韭子、茯苓、陈皮、栝蒌皮、谷芽、杜仲、煨姜。数服诸症俱除。

纪氏 先因右胁痛,继而脘腹满闷,食入胀加。腑气失降,实由肝失疏泄。左关脉不甚弦,右寸近滑,恐属妊兆。泄肝通腑,仍不碍胎为稳。椒目、砂仁壳、茯苓、栝蒌皮、杏仁、陈皮、木香。数服而平。

赵 童年色萎腹蛊,脉疾寒热,无汗溺涩。以肾气汤治。牛膝、益智仁、车前子、茯苓、薏米、熟地、牡蛎。数服病减,加参、桂、砂仁壳。服愈。

张 小腹乃肝肾部分、胀满溺涩,已属下焦气化失司。今通大腹肿硬如石,脉右弦大,左虚涩,症属单胀。治宜通阳,勿用守补。党参、茯苓、牛膝炭。沙苑子。益智仁(煨)、杞子炭、沉香(磨汁)。数服溺爽胀宽。

张 黄胆积年不愈,近成单胀,腹坚满,食减便泻,乃气不化水。然神脉颓弱,难挽之 。姑用牡蛎、薏仁、茯苓、车前子、茵陈、砂仁壳。益智仁、牛膝、桂心。腹软溺利。伊芳兄复请,终以沉 辞之。

本 阴水腹大,肿硬如石,脉缓肢冷囊肿。用肾气汤。桂心(五分)、附子(三分)、蒸牛膝(二钱)、车前子(一钱)、茯苓(三钱)、大腹皮(钱半)。椒目(二十粒)。八服囊湿如淋,腹软溺利,加干姜、山药(研末)。大腹皮(煎汤) 泛丸。以通阳崇土防水而安。

张 胁痛胀,少腹肿硬,误服攻荡劫剂,胀剧,气注睾丸,脉沉小,右弦涩,乃肝失疏泄,气郁留浊。

治先理肝以泄浊,浓朴(七分)、小茴香、青皮(各钱二分)、枳壳(钱半)、茯苓、橘核(各二钱)、大腹皮(三钱)、延胡(八分)、椒目(二十粒)、车前子(三分)。四服胁痛疝坠俱止。但腹右硬痛不任偏卧,食不加胀,二便如常,按脉论症,单胀何疑。然病因脏损,治在通摄兼施。浓朴(五分)、枳壳(钱半)、牡蛎、茯苓(各三钱)、归须、橘核(各二钱)、牛膝(一钱)、桂心(三分)。四服症平。后仿肾气丸,用牛膝、车前、桂心、茯苓、山药、当归、牡蛎、白芍、萸肉,蜜丸。愈。

金氏 中年经断,脘腹胀大,季胁紧掣如束,食下满,超时痛,便泻日数行,晡后股胫重坠,脉阳搏阴微,症由瘕聚胞宫,气闭 留,可导使下。失治则冲病及带,腰围 急,中下焦气机钝窒,运纳无权,满痛瘕泄,气虚下陷,由来渐矣,前年立法温通腑阳,胀宽能纳。今先主通降,胀缓再议。半夏曲、茯苓、草果(煨),砂仁壳、苏子、橘白、大腹皮、川椒目、降香。三服满痛除。专调带络,为其气虚则 急而陷下也。

潞参、升麻、益智子、沙苑子、茯神、牛膝炭、当归须。三五服后,腰肋松而股胫复常。

邹 六旬外,由泄泻渐次足肿,入腹为胀,延及通腹坚满,面浮肢肿,水湿不运,溏泻未止。若论平昔嗜饮便红,宜丹溪小温中丸分理湿热。然脉来沉小,两尺如丝,明系脾肾久衰,火土俱弱,致气钝湿壅,清浊混淆。此消导破气,决非治法。但温理脾肾,兼佐泄湿,自可向安。炮姜(三分)、肉蔻、神曲(炒。各一钱)、益智仁(煨,钱半),茯苓(三钱)、牛膝(蒸)、砂仁壳(各一钱半)、大腹皮(洗二钱)、车前子、橘白(各八分)、冬瓜皮(二钱)、倒蚀牛口 稻草(二两。煎汤代水。)数服肿退泻止。去姜、蔻、神曲,加沙苑子、半夏曲、粳米(炒)。数十服胀全消。匝月后不节荤茹湿面,复胀,溺少,仍用牛膝、车前、茯苓、益智仁、炮姜、莱菔子、砂仁、麦芽、鸡内金(俱炒)。胀消而健。

韦 胸高突,腹肿硬,面黄鼻衄,足肿溺涩,夜分不寐。想成童后恣啖生冷,秋冬以来,邪痼气窒,延春身热膝冷,食入胀加,脏腑经脉窒痹。治先分理湿热,佐以软坚。栝蒌仁、山栀、茯苓、砂仁壳、大腹皮、车前子、牛膝、炒神曲、杏仁、生牡蛎、椒目。六七剂胀宽肿软者十四五。知肝失疏泄,脾失运输,分消中宜佐畅肝运脾。用陈皮、郁金、苏梗、当归、石斛、山栀、茯苓、薏苡、鸡内金(炙黄)、牡蛎,表里分消,而溺利汗出矣。惟晡后阳升,颊热头眩,溺色浑,行则气急,惧当春鼻仍易衄。治在降阳和阴。熟地、牛膝(俱炒炭)、丹皮、山栀、石斛、薏仁、赤苓、大腹皮、冬桑叶、灯心、小麦。溺清眩热已,惟宵则气急,寐不甚稳。去赤苓,加茯神、蒌霜、桑皮(蜜炙)、防己、炙草。数服气舒而胸突渐平,腹宽而膝冷渐和。

积聚论治

诸有形而坚着不移者,为积。诸无形而留止不定者,为聚。积在五脏,主阴,病属血分。血有形而静者也。聚在六腑,主阳,病在气分。气无形而动者也。《难经》既以积聚分属脏腑,经曰:外中于寒,内伤忧怒,则气上逆,六俞不通,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积乃成已。《难经》曰:积者五脏所生,始发无常处,痛不离其部,上下有终始,左右有穷处。聚者六腑所成,始发无根本,上下无留止,痛无常处。《巢氏病源》,别立 瘕之名,以不动者为 ,动者为瘕,亦犹《难经》之积聚而已。第无形之瘕聚,其散易;有形之 积,其破难。治之者先辨有形无形,在气在血,可略得其概矣。其生于五脏者,肺之积曰息贲,在右胁下;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心之积曰伏梁,在脐上,上至心下;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肾之积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上下无时。其见于脐下为瘕, 者按之不移,即血 食 之属;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鳖石瘕之类。见于胸胁为痞癖,痞乃结块,在肌肉而可见;癖由内着,结隐僻而难 。既分其部,必原所起。初由寒气瘀血痰沫,交结于肓膜,久而盘踞坚牢,至元气日削,盘踞日深,攻补两难措手。惟先理其气,大七气汤、排气饮,气行则脉络通。或先调其中,补中益气汤、参苓汤,脾运则积滞化,其药性宜辛散温通,方能入阴出阳,解散凝聚。然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必理血分,如归尾、桃仁、苏木、延胡、郁金、琥珀、桂心。兼通络瘀,如归尾、韭根、鲮鲤甲、桂枝尖、新绛、鸡血藤。搜逐之中,酌补元气。如五积等丸,用参、苓、桂、附之类。即邪深积锢,务令脾胃气旺,乃可消磨坚结,否则专事攻削,正气益衰,积聚何由去乎?知养正则邪可除,而后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强者夺之,咸者软之,苦者泻之。和其中外,可使必已。且经曰:大积大聚,毒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惧尽攻其邪,必伤其正也。今条列方治。有息积,病胁下满,气逆,不妨于食,化气汤、木香调气散。有肠覃,寒客肠外,与卫气搏,因有所系,癖而内着, 肉乃生,始如鸡卵,稍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以时下。阿魏麝香散。有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气不得通,恶血留止,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和血通经汤,若不应,见 丸,虚人十全大补汤送下。二症皆生于女子。有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得之惊恐,金匮奔豚汤。有伏梁,环脐而痛,金匮大建中汤加桂、苓。其息贲、肥气、痞气诸积,东垣用五积丸分治。凡通治五积,成形坚久,攻积丸、化积丸。通治六聚,随气上下,散聚汤。有血 ,沈氏血 丸。有食 ,大和中饮。

有疝瘕,导气汤。有蛇瘕,赤蜈蚣散。有鳖瘕,芜荑汤。有发瘕,香泽油。有痞块,连萝丸、溃坚汤。有痞积,胁坚如石,大黄散、化痞膏。有胸痞,半夏泻心汤。有胁痞,右胁有形,推气散。有疟痞,左胁有形,属血分。鳖甲丸。有饮癖,口吐清涎,六君子汤合五苓散。有酒癖,伤酒成积,保和丸。有茶癖,嗜茶成积,星术丸。好食茶叶成癖,椒红、茶叶各一两,研末,炒飞面糊丸。茶清下。好食生米土灰成癖,大七气汤加槟榔、使君子。有面积,阿魏丸,或莱菔子姜酒煎。有肉积,小阿魏丸。或狗肉积,杏仁、山楂、 砂、阿魏。

有菜果积,桂香丸。有鱼蟹积,紫苏、橘皮、芦根,姜汁。有蛋积,白蔻、豆豉、橘红、生姜。有小腹 积,形如卵,攻痛时发,茴香丸。有虫积,雷丸、槟榔、榧子、使君子,妙应丸。有血积,跌扑蓄瘀,面黄粪黑。

桃仁承气汤。有寒积,附子理中汤。有痰积,导痰汤。有疳积,肥儿丸。脾胃虚者,六君子汤。肝脾虚者,归脾汤。肝火郁者,芦荟丸。忧思郁者,六郁汤。肝肾亏者,肾气丸。量新久,酌虚实,或一补一攻,或三补一攻,以积聚由渐而成,治必由渐而去,故缓攻通络,勿峻用吐下,致伤胃气,而损真元也。况坚顽之积,多在肠胃以外,募原之间,非药所能猝及,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水红花膏、三圣膏以攻其外,用针法以攻其内。且以艾火灸法消散固结为尤效。

仲景曰:积聚 瘕,不转动者难治。五积中奔豚症,最难治。

《得效》曰:宿血滞气,结为 瘕,腹中痞块,坚硬作痛。当以破气药治之,或以类从。如败梳治虱瘕,铜屑治龙瘕,曲 治米瘕,锻石治发瘕。

叔微曰:治积要法,大抵所恶者攻之,所喜者诱之,则易愈。

《入门》曰:积初属寒,宜辛温消导。大七气汤、乌白丸。久则为热,宜辛寒推荡。木香槟榔丸、通元二八丹。壮人无积,虚者有之,先补虚,使气血旺,则积消。木香枳壳丸。

士材曰:尝制阴阳攻积丸,通治五积六聚,七 八瘕, 癖蛊血痰食,不问阴阳皆效。药品稍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则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此予独得之诀,百发百中者也。

积聚论治

积聚脉候

右胁有积气,肺脉结,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难经》)五积为阴,沉伏附骨,六聚沉结,痼则沉伏。(《脉诀》)脉弦紧为积,弦紧而微细者 也。积聚 瘕之脉皆弦紧。在心下,即寸脉弦紧;在胃脘,即关脉弦紧;在脐下,即尺脉弦紧。积脉坚强者生,虚弱者死。沉而有力为积,沉紧为寒积,弦而牢为积聚,弦而伏腹有 ,不可转,不治。(《脉经》) 瘕脉多弦,弦细为 ,弦急为瘕。(《回春》)郁脉沉涩,积脉弦坚。

积聚论治

附方

〔通治〕阴阳攻积丸 茱萸 干姜 官桂 川芎(各一两) 黄连 半夏 橘红 茯苓 槟榔 浓朴 枳实菖蒲 延胡 人参 沉香 琥珀 桔梗(各八钱) 巴霜(另研,五钱) 皂角六两,煎汁泛丸,每服八分,渐加至一钱半,姜汤下。此丸通治五积六聚,七 八瘕, 癖蛊血痰食。皆效。

〔肺积〕息贲丸 浓朴(八钱) 黄连(一两二钱) 人参(二钱) 炮姜 茯苓 川椒 紫菀(各钱半)

桔梗 三棱 天冬 陈皮 川乌 蔻仁(各一钱) 青皮(五分) 巴霜(四分) 各研末,方入巴霜,蜜丸桐子大。

初服二丸,日加一丸,至大便溏,日减一丸,仍至二丸,再日加增。

〔肝积〕肥气丸 柴胡(二两) 黄连(七钱) 浓朴(五钱) 川椒(四钱) 炙草(三钱) 莪术 昆布人参(各二钱半) 皂角(去皮,弦子煨) 茯苓(各钱半) 川乌(钱二分) 干姜 巴霜(各五分) 巴霜后入,蜜丸。服法照前,积块减半,勿服。

〔心积〕伏梁丸 黄连(一两二钱) 人参 浓朴(各五钱) 黄芩(二钱) 肉桂 茯神 丹参(各一钱)

川乌 炮姜 红豆 菖蒲 巴霜(各五分) 丸同前。

〔脾积〕痞气丸 浓朴(五钱) 黄连(八钱) 茱萸(三钱) 黄芩 白术(各二钱) 茵陈 砂仁 干姜(各钱半)

茯苓 人参 泽泻(各一钱) 川乌川椒(各五分) 巴霜另研 肉桂(各四分) 蜜丸如前。

〔肾积〕奔豚丸 浓朴(七钱) 黄连(五钱) 苦楝子(酒煮,三钱) 茯苓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延胡(钱半) 全蝎 川附 独活(各一钱) 川乌 丁香 巴霜(另研。各五分) 肉桂(二分) 蜜丸如前。

东垣五积丸多用人参,且磨积用丸不用汤,取渐次消磨之义也。

〔行气〕大七气汤 青 陈 桔 藿 桂 草 三棱 蓬术 益智 香附(各一钱) 一方加大黄、槟榔。

〔初积〕排气饮 香附 乌药 泽泻 陈皮 藿香 枳壳(各钱半) 木香 浓朴(各一钱) 食加曲 ,寒加姜桂。

〔调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调中〕参苓汤 参 苓 术 草 芎 归 芍 木香 香附 延胡 薏苡〔息积〕化气汤 莪术 干姜 青皮 陈皮 丁香 茴香 炙草(各五钱) 桂心 木香(各二钱半)

胡椒 沉香(各一钱一分) 每服二钱,姜汤下。

〔息积〕木香调气散 青 陈 芎 朴 枳 乌药 木香 香附 苍术(各一钱) 桂心 甘草(各三分)

砂仁(五分)

〔肠覃〕阿魏麝香膏 阿魏(五钱) 麝香(一钱) 雄黄(三钱) 红蓼花子(四两) 人参 白术(各一两)

肉桂(五钱) 每服三钱。

〔石瘕〕和血通经汤 当归 熟地 苏木(各二钱) 三棱 莪术 木香 贯仲 肉桂(各八分)

红花(三分) 血竭(五分) 红酒煎服。

〔石瘕〕见 丸 附子(四钱) 鬼箭羽 紫英(各三钱) 泽泻 肉桂 延胡 木香(各二钱) 槟榔(二钱半)

血竭(钱半) 大黄(三钱) 桃仁(三十枚) 三棱(五钱) 水蛭(一钱) 糊丸。

〔虚人〕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奔豚〕金匮奔豚汤 归 芍 芎 苓 草(各一钱) 半夏 甘 李根白皮 葛根(各二钱) 姜(三片)

此治冲脉为病,未尝用少阴药也。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则谬矣。

〔伏梁〕大建中汤 川椒 干姜 人参 饴糖〔通治〕攻积丸 茱萸 干姜 官桂 川乌(各一两) 黄连 橘红 槟榔 茯苓 浓朴 枳实 人参沉香 琥珀 延胡 半夏曲(各八钱) 巴霜(五钱)

〔五积〕化积丸 三棱 莪术 阿魏 浮石 香附 雄黄 槟榔 苏木 瓦楞子 五灵脂 水丸。

〔六聚〕散聚汤 二陈汤加 当归 杏仁 桂心 槟榔〔血积〕血 丸 五灵脂 大黄 甘草梢 桃仁(各五钱) 生地(七钱) 牛膝(四钱) 官桂(二钱)

延胡 当归(各六钱) 三棱 莪术 赤芍 乳香 没药(各一钱)

〔食积〕大和中饮 见本卷饮食。

〔疝瘕〕导气汤 川楝子(四钱) 木香(三钱) 茴香(二钱) 茱萸(一钱)

〔蛇瘕〕赤蜈蚣散 蜈蚣一条,炙研酒服。治误食菜中蛇精,或食蛇肉致成蛇瘕,腹内常饥,食物即吐。

〔鳖瘕〕芜荑汤 芜荑炒,不拘分两,煎水代茶。亦有用雷丸 灰之属治之者。

〔发瘕〕香泽油 香油一升,入香泽煎,盛置头边,令气入鼻,虫当口出,急以锻石手捉取抽尽。

又方以败梳煎汤服。

〔痞块〕连萝丸 黄连 吴萸 白芥子 萝卜子 山栀 川芎 香附 楂肉 神曲 蒸饼为丸。

〔坚块〕溃坚汤 归 术 陈 夏 枳 楂 朴 香附 砂仁 木香汁〔痞积〕大黄散 三棱 大黄 姜、橘皮汤下。

〔坚积〕化痞膏 三棱 莪术 当归(各五钱) 大黄(三钱) 全蝎(十四个) 甲片(十四片)

蜈蚣(五条) 木鳖子(七个) 入香油二斤四两,煎去渣熬,下黄丹一斤,阿魏一两,乳香、没药各五钱,硝石三钱,开水和服。

〔胸痞〕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肋痞〕推气散 砂仁 肉桂(各二分半) 木香(三分) 炙草 茴香 丁香 陈皮 青皮 干姜(各五分)

蓬术(四分) 胡椒 沉香(各一分)

〔疟痞〕鳖甲丸 醋炙鳖甲(一两) 三棱 莪术 香附 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 麦芽 海粉(各五钱)

醋糊丸〔脾虚〕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饮癖〕五苓散 见一卷温。

〔酒癖〕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茶癖〕星术丸 星 术 青 陈〔面积〕阿魏丸 酒浸阿魏 肉桂 莪术 麦芽 神曲 莱菔子 青皮 白术 干姜(各五钱)

百草霜(三钱) 巴霜(三七粒) 糊丸,姜汤下。

〔肉积〕小阿魏丸 阿魏 山楂(各一两) 黄连(六钱) 连翘(五钱) 醋糊为丸。

〔菜积〕桂香丸 肉桂 麝香 饭丸。

〔小腹〕茴香丸 芦巴(八钱) 小茴香(六钱) 巴戟 川乌(各二钱) 川楝肉(四钱) 茱萸(五钱)

酒糊丸,盐酒汤下。

〔虫积〕妙应丸 附子四个,去皮脐 孔,入 砂一两七钱面裹煨,荜茇、故纸、青皮各三两半,糊丸,姜、陈皮汤下。

〔血积〕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寒积〕附子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痰积〕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疳积〕肥儿丸 胡黄连 神曲 麦芽(各五钱) 槟榔(一钱) 肉蔻(二钱) 使君子(二钱半) 木香(一钱)

蒸饼为丸。

〔肝脾〕归脾丸 见二卷劳瘵。

〔火郁〕芦荟丸 芦荟 川连 胡黄连 木香 青皮 芜荑(各五钱) 归 陈 苓(各一两半)

炙草(七钱) 米糊丸。

〔忧郁〕六郁汤 见本卷郁。

〔肾虚〕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外治〕阿魏膏 羌活 独活 元参 官桂 赤芍 甲片 生地 鼠矢 大黄 白芷 天麻(各五钱)

红花(五钱) 土木鳖(二十个) 用麻油煎,去渣,下黄丹五钱煎。再入芒硝 阿魏 乳香 没药(各五钱)

再入苏合油(五钱) 麝香(三钱) 调匀成膏,取两许摊贴红缎上,正当痞块,用热熨斗熨之。

〔外治〕琥珀膏 大黄 朴硝(各一两) 为末,大蒜捣膏,和匀,作片贴之。一方,加麝香五分,名硝黄膏。

〔外治〕水红花膏 红蓼子(二钱) 大黄 朴硝 山栀 锻石(各一钱) 酒酵(六钱) 共捣成膏,以布摊贴,熨斗熨之。

〔外治〕三圣膏 锻石半斤为末,瓦器炒令淡红,少顷,下大黄末一两,候热退,入桂心末五钱,略炒,入米醋熬成膏。以纸摊贴。

〔初积〕乌白丸 乌梅肉 生姜(各四两) 白矾 半夏(各二两) 捣匀火焙,入 神曲 麦芽 青皮陈皮 蓬术 丁香皮 大腹子(各一两) 酒糊丸。

〔久积〕木香槟榔丸 大黄(四两) 黑丑 黄芩(各二两) 木香 槟榔 黄连 枳壳 当归 香附 青皮陈皮 蓬术 黄柏(各一两) 水泛丸。

〔积热〕通元二八丹 黄连(八两) 白芍 当归 生地 乌梅(各五钱) 雄猪肚一个,入药末于内,线缝,蒸熟捣丸。姜汤下。

〔攻补〕木香枳壳丸 大黄 黑丑(各二两) 茯苓 白术 浓朴 半夏曲 人参 木香 青皮 陈皮 槟榔神曲 三棱 蓬术 麦芽(各一两) 姜汁糊丸。

积聚论治

积聚脉案

姜 左胁气逆攻胸,久而痞聚,妨食作胀。医用硝黄攻夺,无形元气受伤,腹鸣便泻,脘中坚聚成块,诊脉左强右弱,食少不运,木旺土衰,必延吐逆之咎。议和肝通腑,降浊驱胀。白芍、牡蛎粉、枳壳、栝蒌仁(俱炒)、青皮、砂仁壳、益智仁(煨)、茯苓、制半夏、煨姜。五服病减食加,块亦软小。去枳、蒌,加党参、生术扶脾阳,而右脉亦振。

张 小腹积聚。自用大黄、郁金、枳实等,下瘀血数次,暂宽,恃气壮频年屡用。予谓积聚随元气为消长,元气衰而后邪气踞之,屡行攻夺,终损脾元。经言大积大聚,其可去也。衰其半而止,宜扶脾兼消积为稳。方用六君子料,加木香、青皮、归尾、延胡、白芍、官桂之属,水泛丸。庶痞积日渐消磨,不至损动真元耳。

房弟 少腹偏左瘕聚有形,感寒坠痛。昔用针刺原得痛缓,今宿 遇劳辄发,块肿不任峻攻,仿痛久伤络之例,兼咸以软坚,主治宜效。特下焦深远之乡,乃厥阴宗筋所主,直达病所,良复不易。舶茴香、橘核(俱酒焙)、当归、须、韭子(炒)、延胡、葫芦巴(俱酒炒)、牡蛎(醋 ),沉香(汁冲)服。

三剂痛定肿消,块亦渐软。

房侄 右胁上痞胀,按之肿满绷急,渐妨饱食。仿《石室秘录》软治法,用生术、茯苓、神曲、地栗粉、鳖甲(炙)、白芍、制半夏、白芥子、浓朴 桂心、潞参。蜜丸服,以食物压之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