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 述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违本念而妄为。恃权势而横作。制限非法。破灭三宝。罪若弥天。焉名好心而受佛禁戒者乎。

若佛子。皆已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皆已信心受佛戒者。此总标能制所制。皆已信心受佛正戒也。能制即明作制法。所制谓为官走使。二俱得罪。四部弟子者。按诸经律。即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据义疏。则居士。居士妇。童男。童女。僧尼既已出家。复令还俗。在家二众。不许出家。故云不听。问。王官可作制法。岂四部亦能制四部耶。答。或父母。兄弟。子女。互相制限障碍。故不听也。如付法藏经云。阇夜多尊者。诣城乞食。见一乌。便微笑。弟子问之。尊者曰。过去劫中。我欲出家。父母不听。强为聘妻。得一子六岁。我复欲去。父母教儿抱住我脚。啼哭言。父若舍我。依谁养活。先当杀儿。然后可去。由此儿故。不得出家。从是九十一劫。流转六道。未曾得见。今以道眼观见彼乌。乃是前子。愍其愚痴。久在生死。是以微笑。若障人出家。罪报恶道。后生人中。眚盲无目。是故智者。见人出家。方便成就。勿作留难。又老女人经云。时有贫穷老女人。闻佛说法。心开意解。阿难白佛。此女人何以智慧乃尔佛言。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又问。是母何贫乃尔。佛言。拘留孙佛时。我欲作沙门。是母慈爱。不听我去。我愁一日不食。由是五百世贫。今者寿尽。当生弥陀佛国。如经所说。子障父母。父母障子。感报若是。况其夫妻兄弟朋友。互相障碍。罪当如何。不听出家。是灭僧宝也。不听造立形像佛塔。是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是灭法宝也。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者。安设簿籍。记录僧名。同世编户。统官摄僧也。白衣高座。比丘地立。非兵奴之事主如何。菩萨乃人天师范。说法律令生妙慧。受供养使种福田。如子之事父。犹臣之敬君。而甘自媟。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如何。纵王臣强逼。而僧可杀。不可辱。即一死而存正教。何苟生以坏法门哉。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者。谓王臣曾已好心受佛正戒。正当兴隆三宝。护法为心。始不忘灵山涅槃会上。谆谆付嘱之旨。而反作破灭三宝之罪。非忤逆如何。问。既云是逆。云何但犯轻垢。答。以王臣在家。未堪制重。而其得罪。感报实重也。仁王经云。佛告波斯匿王。后五浊世。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法。横作法制。不依佛教。制我弟子。不听出家。造佛塔寺。立统官制。安籍记录僧事。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又云。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王太子。乃是住持护三宝者。转更破灭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也。各坏吾法。得大罪过。正法衰薄。民无正行。以渐为恶。其寿日减。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恶鬼。日来侵害。死入地狱饿鬼畜生。如经所说。宛同今制。其好心受佛戒者。时当自慎也。

○第四十八破法戒。

僧有过犯。自有如来法律治罚。而反令王官陵辱内众。破坏正教。深玷法门。非大士护法心慈悲心。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本以好心出家受佛正戒。故为王官所重。后被名利所迷。自失初志。内虽毁戒。外现威德。是以凡有言说。王官无不听用。而令作世间治罚。使内众弟子。无辜受罪。或系缚手足。禁闭身形。故如狱囚之法。或无礼轻贱诃责。故如兵奴之法。种种刑辱内众。于心奚忍。虽自不顾身后遗殃。而且现前宁无羞颜。何以贪名利。而自败己德。恃王官。而丧本良心。依佛法中得利。不念报恩。而反加害。破坏法门。正所谓恶魔比丘也。师子虫者。师子乃百兽之王。故无有禽兽。能食师子者。惟师子身中生虫。能食师子肉。非外虫能食。如来正法。天魔受化。外道归心。故无能破坏。惟于佛法中出家。不依佛教。乃能破坏耳。若出家五众有过。当以佛法律治罚。或使忏悔。或作驱𢷤等羯磨。岂宜以王法陵辱。致使王官损福。善神出境。是则非独破法。而复令国作难。经有明文。宁无恐惧。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法身由戒而成。利生由戒而度。故应保护。如父母之慈念一子。念念在怀。犹子之敬事父母。事事无逆。如是慈念敬事于戒。则无有毁破之者。菩萨宁受三百万杖。百劫之剧苦。不忍一闻谤破佛戒之声。何以故。虽楚痛万端。惟是苦我一身。谤戒即破灭正教。坏佛法身。使无量众生而失信心。沉沦苦海。不得解脱。其随谤者。永堕阿鼻。然闻声犹且乃尔。况自作破坏佛戒。复教王臣作破坏佛法因缘。治辱僧众。自既不知护法。而反作破法之事。是为忤逆三宝。无孝顺心。故得罪也。大集经云。佛言。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须发着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訾。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人天眼目。时大梵天王白佛言。若为佛出家。剃须发着袈裟。不受戒。受已毁犯。其国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梵王白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终无有能广说彼人罪业果报。唯除如来。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剃须发着袈裟片。不受戒。受而犯者。得罪多于彼。何以故。是人犹能为诸人天。示涅槃道。是人已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种外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者。是故人天应当供养。何况具能持戒。三业相应者。其有王臣见有于佛法中出家者。作大罪业。但摈出国。不得鞭打。何况鞭打出家具持戒者。十轮经云。佛言。若有破戒比丘。如败脓血。退失堕落圣道果证。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国王大臣宰官。谪罚系闭鞭杖。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有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利益无量人天。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皆当尊重守护。心地观经云。复有一类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大集经云。尔时一切天龙八部神等。得增上信已。白佛言。我等一切。从今以往。护持正法。若诸国王。见有为佛出家。受持禁戒。或不受戒。或受而毁犯。如其事缘。治其身罪。鞭打之者。我等不复护持养育。如是国王。舍离彼国。以舍离故。令其国土。而有种种疾疫。饥馑。刀兵。俱起。非时风雨。亢旱毒热。伤害苗稼。令佛出家弟子。悉向他国。使其国土。空无福田。若有佛弟子。但着袈裟片者。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王不遮护者。我等亦当出其国土。问。诚如经说。天龙尚乃尔护法。岂王臣而不护持。奈有贫穷避难。窜人法门。不守佛戒。冒犯国法。谏之而不从。𢷤之而不去。内律治而不得。则将如之何。答。若果有大罪。玷辱三宝者。宁除一人。而全三宝。不可全一人。而祸及三宝。如大集经云。宁舍身命。护一如法比丘。不护诸恶比丘。是王舍身当生净土中。若随恶者。是王无量世中。不复人身。不治则断三宝种。夺众生眼。犯过比丘。应须治者。或不与语。或不共坐。或摈出一国。乃至四国。有佛法处。治如是恶比丘。诸善比丘。得安乐受法故。使佛法久住不灭。涅槃经云。佛言。譬如国王。诸群臣等。有犯王法。随罪诛戮。而不舍置。如来世尊。不如是也。于毁法者。与作驱遣羯磨。诃责羯磨。为欲示诸恶行之人。有果报故。有持戒比丘。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徴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胜鬘经云。佛言。菩萨所有恒河沙数。无量行愿。皆应摄入一大愿中。所谓护持正法。护持正法者。是大境界。乃至少护持正法。令魔波旬得大忧恼。我不见余一善法。能令恶魔生此忧恼。惟少护持正法之者。按唐书。显庆元年五月。敕天下僧尼。有犯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斯诚圣王贤臣。不忘灵山之嘱。王臣如此尊重三宝。护持法门。而出家者。反作破法事。实为僧中之大贼。法门之恶魔。经云。毁犯禁戒。犹能为诸人天。示涅槃道者。谓其虽为烦恼所逼。毁犯于一时。然戒破而见不破。恒说正法。时怀惭愧。故云其已于三宝中。心得信敬。又能赞叹一乘。深信因果。故璎珞经云。舍戒不舍大愿。破戒不破正见。斯人终得还复清净。优波离问经云。住大乘菩萨。于初日分时。有毁犯罪。当中日分时。不舍行一切智心。如是菩萨得戒蕴具足。若中日分时。有毁犯罪。当后日分时。不舍行一切智心。则菩萨戒蕴。亦复具足。非同今者无般若慧。自谓有智。常作恶业。不畏后世。拨无因果。无惭无愧。邪见之徒。可比也。今时复有争占田地。及住处等。躬持词状。诣于公庭。而甘为屈膝。胜则犹恨责彼不深。负则自取刑辱。大玷僧伦。了无羞愧。犹云我受菩萨大戒。诚可耻也。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从拣择受戒戒。至此破法之九戒。应一一习学。恭敬奉持。不可暂忘也。

○三总结。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前已一一劝持。今复总举三世菩萨诵以劝持。可谓大悲谆谆慈诲无倦。虽粉身碎骨。亦奚足云报哉。

●三流通(分二) 初正嘱流通 二结颂回向流通。

○初正嘱流通。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此是释迦如来。付嘱在座道俗大众。令流通此戒。以此五十八戒。是诸佛之本源心地。菩萨众生成佛之根本。故三世诸佛。及今佛皆诵。汝等一切在会大众。受菩萨戒者。嘱令行五事。一受持莫失。二闇读通利。三朗诵令闻。八部获益。四解悟义理。为人广说。五书写流通。普利一切。大士授诸众生心地大戒。彼既得戒已。彼复书写此戒卷。转授一切众生心地大戒。此诸众生。既得戒已。复书此戒卷。转化将来一切众生。如是三世。化复转化。展转相因。如灯灯续𦦨。无尽无绝。正所谓荷负三世佛法。诱化一切。然无尽灯是也。如是三世一切众生。依戒修行。故皆得见本源千佛。佛为授手。摩顶授记。从今以往。不堕三恶八难。以至成等正觉也。佛性常住戒卷者。此是舍那心地佛性常住不变不易之戒。故一受直至成佛。不同声闻戒。止在一生也。世世。是离苦。常生。是得乐。以此戒能止身口意之非。故不堕恶道。出生万善。故常生人天。原此佛性心地大戒。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凡成圣。而岂止离三恶生人天耶。须知如来未出世时。天竺之人。多乐生天。佛且暂就初学凡情未契心源者。起其忻善报。厌恶道苦。而为说也。今佛初会说法。若直示之以极果。恐其心生疑惑。致有退失正戒大益。或由此戒力。不堕恶道。常生有佛世界人天中。见佛闻法。速阶不退也。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略开者。谓七佛法戒。非止五十八。今所说者。是略示七佛法戒。如一毛头许。俾就初机易学。则欢喜奉行。如欲广知戒中事理。当如大本无相天王品中详明也。三千学士者。未阶妙觉。犹居学地。故名学士。时如来劝百万亿大众。当一心学。而在会三千诸大菩萨。闻佛自诵。故尊重顶戴受持。此亦举先学。以摄百万亿之初机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初明一日月世界。一释迦如来说舍那所说心地十无尽戒法竟。后明千百亿日月世界中。千百亿释迦如来。悉同说舍那心地十无尽戒法。故云亦如是也。今单举十重。不言四十八者。以此十戒。包摄无量诸戒。况四十八。故云无尽戒法也。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前明一佛说舍那所说心地十无尽戒。千百亿佛悉亦同说。今明于十住处。说诸法门。下文总结千百亿释迦。及一切诸佛。说诸法门。亦如是也。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世界之多。不可以数说。故举微尘喻之。一尘喻一世界。故云微尘世界也。莲华藏世界。具足无量微尘世界。如是千百亿世界。微尘世界。总不出一莲华藏世界。如是世界中。一切诸佛同具心等诸藏。故同说诸藏。藏者。包含之义也。一心藏者。惟一真如心体。圆包太虚。具足万法。无量妙用。故如藏也。二地藏者。心体本无分别。平等如地。出生无尽诸善功德。故如藏也。三戒藏者。心体本空。而具足无尽戒法。容纳无量福河。故云藏也。四行愿藏者。心行善事曰行。心所克期曰愿。行海无边。愿门无尽。故云藏也。五因果佛性常住藏者。心之始修名因。终之所证名果。然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互融。而证法身。是名为佛。法身性本寂灭。湛然常住。而不变不迁。圆包法界。量等虚空。故云藏也。心藏。地藏。戒藏。正显此非小乘波罗提木叉。乃菩萨本源心地正法戒也。如是一切佛者。即上千百万亿。莲华藏。微尘世界诸佛也。如是无量诸佛。说无量一切法藏。如此五藏。该尽无余。而戒藏为五藏之枢要。握枢要。而万行备。圣果圆。是故三世一切诸佛同说。千百亿世界一切众生。各各尊敬受持。欢喜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心地相相者。元心地无相。而戒有持犯。即心地之相。相有总别。十重是总。四十八是别。总有无量。别亦无穷。重重无尽。犹天帝网。如欲广开发明心地事理之相。当如大本七行品中说。然此品。今此方无也。

○二结颂回向流通。

此颂虽非佛说。而文义备悉。或西土贤圣所置。或此方哲人所安。乃赞叹持戒。劝学。度生。发愿。回向之文。如比丘戒本。初述赞颂。中列戒相。后结颂回向。方合三启之义。今阙初赞颂。以今经非全本。品兼上下故也(诵戒式中。略具赞颂)。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强是勇锐坚固义。忍即生法忍也。慧是般若慧。由生法忍。而心不动。以般若慧。而断惑证真。是知此心地大戒。故非愚小浅慧所可堪受。乃明达智者方能持也。未成佛道间者。能坚持此戒法。汝定成佛。今虽未成。而于其中间。世世先获此五种福德利益也。安获者。由戒德力故。安然而然自得。非虚望强求之也。下五种利。出地持经。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

一由保重坚持诸佛心地之戒。故得诸佛慈悲愍念。常为守护。令其安修道业。成就自行。无致退失。及魔所得便。故般若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是也。二由自具正见。了知善恶因果无爽。毁戒即堕恶道。故终时必心生怖畏。持戒则往生佛刹。故终时心自生欢喜。比丘戒本云。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是也。三谓此戒是三世菩萨敬重爱护。同学同持。岂不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为三贤十圣。诸大菩萨提携。与之为友耶。四谓六度万行。无量众善功德之聚。若能持戒品之一度。其余诸度万行功德等。悉皆成就也。五谓此戒是本源佛性之戒。性自贤善。身口业净。任运止恶。任运生善。止恶是慧。生善是福。今生坚持。则昼夜福德智慧。任运增长。后世二严圆满。成佛极果。号曰两足尊。一切佛子从戒而生。今能持戒。福慧渐满。即是诸佛真子。当来绍继佛位也。

智者善思量。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决定了知故名为智。即是以般若观慧。审思筹量。知外道凡夫。迷本真心。谬计神我。妄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不能发生是心地戒法也。灭寿取证者。二乘灰身灭智。取证枯寂涅槃。故非下菩提种子处也。如欲增长菩提道芽。当来成等正觉。以智慧日。照曜世间。破诸众生。烦恼闇宅。惟在今时。以般若观慧。静观诸法真实相也。一切诸法。皆从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空即真空。真空无相。故云实相。即本源心体也。真空实相。不属有为身心。故非生灭。不堕二边。故非断常。不堕数量。故非一异。本离动静。故无来去。如是诸法。唯是一心。菩萨欲得庄严本源心地。还从自心起用。以方便智。照心境界。境界即是实相。故云静观察。所应作者。谓大士应于戒定慧。次第习学。菩萨修进六度万行。无戒而不持。无善而不修。无生而不度。所谓万事门中。一法不舍。故云学。观察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万法俱息。所谓金色门头。一尘不立。故云无学。若起念分别。即是有为心识。非般若智。则不能趣人第一中道。摩诃衍。此云大乘。暂起分别。即凡夫有无。二乘偏见。非大乘中道。若趣入大乘中道。则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之戏论恶见。从是而灭矣。萨婆若。此云一切智相。在因名般若。在果名萨婆若。即是诸佛一切种智。诸佛种智。皆由不起分别。灭诸戏论。直入中道。而出生也。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

是故者。承上起下之词。欲得诸佛萨婆若。宜应发起精进勇猛。坚持诸佛心地净戒。如护明珠也。然珠体本自洁净圆明。大士持戒不染故净。无亏故圆。痴暗破故明。是为善护持也。此戒是三世菩萨。所同习学。而证菩提。十方诸佛。所共行履。而趣涅槃也。佛是圣中之圣。故称圣主。佛子如是勇猛。护持净戒。故为诸佛之所共赞叹也。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者。作颂人自称。今亦可以为诵戒者称也。随者不乖经文。顺者不违戒旨。谓我今说此心地大戒。即有无量福德积聚。心无吝惜。尽以回施一切众生。悉同趣向如来一切智智。不向人天二乘小果。复愿有闻如是戒法者。尽成无上佛道。盖由此戒一言一字。皆从舍那心地流出。是诸佛之本源。菩提之根本。故一闻之。则永为佛种。岂不成等正觉。但由根有利钝。修分勤堕。故成有迟速。若得一念相应。前后际断。生佛无二。古今冥一。又何迟速之有哉。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八(终)

音义

五浊

一众生浊。谓此末世众生。不孝敬父母师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修善法也。二见浊。谓众生邪见炽盛。不修正道也。三烦恼浊。谓众生爱欲。悭贪。瞋诤。诳惑。恼乱心神也。四命浊。谓众生恶业日增。寿命短促也。五劫浊。谓饥馑。疾疫。刀兵。三灾起时。众生无不被害也。

二严

福慧圆满。庄严卢舍那身也。

六尘

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能染污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故名为尘。

福田僧

谓有人供养此僧。得无量福。世世不受贫穷。得大富乐。如沃壤田。多获成实。今俗讹称不勤斋戒。坐食田地者。为福田僧。大违经旨。

师子

梵语㕽多。此云师子。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齿密齐利。舌赤白色。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身有大力。食不过时。

皇臣护法

元魏宣武帝。景明二年。诏僧有犯。悉付昭玄都统法师。以内律僧制判之。

梁武帝。制僧尼犯过。依佛律行罚。

唐代宗。永泰元年。诏出家沙门。尊居三宝。其令天下官司。毋得捶辱僧尼。

徽宗宣和。敕吴国公。主敬重空门。品官庶民。有毁辱僧尼者。照祥符三年指挥。

宋景德三年。敕品官。无故毁辱僧尼。口称秃字者。勒停见任。庶民流千里。

元世祖。见僧有过。不加王法。止令阅教忏悔。

生法忍

生忍有二。一谓于恭敬供养顺境中。能忍不着则不生憍逸。二谓于瞋骂打害逆境中。能忍则不生忿恨怨恼。是为生忍也。法忍亦有二。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若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