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文子

题解

《文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主要阐发了老子的思想。全书共十二篇,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明朝宋濂称:“予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元代吴金节也称:“《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他们都从学术角度认为《文子》是解释《道德经》的著作。清代学者孙星衍说:“黄老之学,存于《文子》,西汉用以治世,当时诸臣皆能称道其说,故其书最显。”指明此书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文子》在秦初曾遭禁毁。汉武帝时因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此书乃又得流传。《汉书·艺文志》将之著录于“道家”一类。唐代尊崇道教,《文子》也得到重视,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

《群书治要》从《文子》十二篇中各选录若干条,计万余字。所辑内容主要涉及治国之道、修身养性之法等方面,尤其突出了“仁义”“礼法本末相兼”“贵柔”“守雌”“不为天下先”,以及反对片面“法古”“循俗”等思想。

群书治要译注

由于此书中一些内容与传世的其他典籍近似,故前人多有认为今本系晋人伪造,或认为其乃是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在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从而确证了《文子》一书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作者简介

文子,姓文,子为尊称,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刘向《别录》说:“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这是最为流行的说法。从现有材料推测,文子可能确有其人,他学无常师,但最终归本于老子。《论衡》的作者王充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对他极推崇。

道原

题解

“原”,为“本”“根”的意思。“道”在道家学说中,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所谓是变“万物化,合于一道”。“道”无形而实有,是一切生命运动的原动力。道化生万物而没有目的意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宇宙间万物运动变化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道”又指各种自然与社会事物的具体规律。事物之道彼此各异,不同事物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君王掌握“道”的根本特点,并用来治理天下,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

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 [1] 其文章 [2] ,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 [3] ;约 [4] 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 [5] ,除其嗜欲,损 [6] 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 [7] 矣,寡其所求即得矣。

译文

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扬弃个人的聪明,隐没个人的文采,依照天道而行,弃置个人的聪辩,与百姓一同依照公道而行。简约其所持守的,减少其所贪求的,去掉外在的诱惑与希慕,消除内在的嗜好与欲望,减少其思索与忧虑。简约其所持守的,就能够明察;减少

群书治要译注

其所贪求的,就会有所得。

水之性 [8] 欲清,沙石秽 [9] 之;人之性欲平 [10] ,嗜欲 [11] 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 [12] ,不以智(本书智作身)役物 [13] ,不以欲滑和 [14] ,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也。故听善言便计 [15] ,虽愚者知悦之;称圣德高行 [16] ,虽不肖 [17] 者知慕之。悦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

译文

水的本性是清净的,但沙石却使其污浊;人的本性是平静的,但嗜欲却来妨害它。只有圣人能超脱物欲而返朴归真。圣人不被物欲所控制,中正平和的心态不会被欲望扰乱,因此才能身居高位而无危险、保持安稳而不倾覆。所以人们听到其有益之言和合宜之计,即使是愚笨之人也知道喜欢他;人们称颂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即便是德才不佳之辈也知道羡慕他。可是喜欢听嘉言的人多,而采用者却很少;羡慕高尚品行的人多,而能身体力行者却很少。

精诚

题解

“精”的本义是上等细米,这里用来指人的先天自然之性;“诚”是指人的后天之性。《说文》云:“诚,信也。”精诚合一,便为真诚。藏精存诚,方能尽人物之性,合天地之德。君主心存自然本性,用精诚来感化人,其产生的作用就像春日的天气使万物生长、秋日的天气使万物凋零一样自然而然。感于天,动于民,百姓便会如回音应声、影随形体一样跟随于他。

夫水浊者鱼噞 [18] ,政苛即(即作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 [19] 。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圣人事省 [20] 而治,求寡而赡 [21] ,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 [22] 推诚 [23] ;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象形。所修 [24] 者本也。

译文

水混浊了,鱼就会露出水面呼吸;政策苛刻,老百姓就会叛乱。君主欲望过多,百姓欺诈的行为就多;君主制定的法令政策烦杂没有条理,百姓就不能安定;君主多贪求,百姓就会纷争。如果不从根

群书治要译注

本上治理国家,只从细枝末节上去挽救,那就无异于挖沟渠去阻止洪水、抱薪柴去扑救大火。圣明的君主政事简省而天下大治,需求不多而财用充裕,不施恩就能显现其仁爱,不多言就表现出诚信,不求取就会有所得,不刻意做事而自然成功。他心存自然本性,保持至真之情,持守正道,以真诚心对待百姓,天下之人追随他,就如同回音应声、影随形体一样。这才是治国的根本。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 [25] 也。至精 [26] 之感,弗召自来,不去自往,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待 [27] 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以治难矣。皋陶喑 [28] 而为大理 [29] ,天下无虐刑;师旷瞽 [30] 而为大宰 [31] ,晋国无乱政;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也。故人君好勇,而国家多难;人君好色,而国多昏乱。故圣人精诚形于内,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 [32] 情,发号以明旨。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 [33] ,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 [34] 为贵也。夫至精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也。

译文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万物都趋附于它,却没有谁使 其如此。最精诚的感应,不用召引人们自己就会归附,不必驱使人们自会前往,不知做了什么,其事业却自然成就了。君主若依靠眼目才能看到、依靠言语才能实施法令,要想达到治理的局面就太困难了。皋陶瘖哑却担任司法官,使天下没有残酷的刑罚;师旷眼睛失明却担任太宰,使晋国没有出现暴政。不用言语的法令,不用视力的明见,这是圣人所以成为师表的原因。百姓受君主的感化,不是听从其言辞,而是追随其行为。所以,君主好逞勇武,国家就会多灾多难;君主喜好女色,国家就会多有混乱。因此,圣人的精诚形成于内心,爱憎显现于外表,靠说话来和情理相副,用发布政令来明确旨意。所以刑罚不足以改变民风,杀戮不能够禁止奸邪,只有神妙的潜移默化才最为可贵。至极精诚可入于神妙。精诚的感化人,就像春日的阳和之气使万物生长、秋日的凄清之气使万物肃杀一样。所以治理百姓的君主一定要慎重选择感化的方法。

圣人之从事也,所由 [35] 异路而同归,其存亡定倾 [36] 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故秦、楚、燕、魏之歌,异转 [37] 而皆乐;九夷八狄 [38] 之哭,异声而皆哀。夫歌者乐之征 [39] 也,哭者哀之效 [40] 也,愔 [41] 愔于中而应 [42] 于外,故在所以感之矣。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 [43] 之所及亦远也。

夫至人精诚内形 [44] ,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喜而不忘;见天下有害,忧若有丧。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人之乐者,人亦乐其乐。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大人行可悦之政 [45] ,人而(人而作而人)莫不顺其令,令顺即从小而致大,令逆 [46] 即以善为害,以成为败。

译文

圣人所做的事,都是殊途同归,无论国家是存在还是消亡、安定还是倾覆,其志向始终如一,都是不忘记有利于百姓。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声调有所不同,却都可使人快乐;九夷八狄各少数民族的哭声腔调各异,却都使人悲哀。歌唱是快乐的表现,哭泣是哀伤的验证。悲欢之情静默于心中而反映于外表,所以关键在于因为什么而使其感动。圣贤者的心思,日夜都不忘记有利于他人,而他的德泽所及的地方是很广远的。

至德之人内心精诚,恩德流布天下。他们看到有利于天下的事,虽高兴却不会得意忘形;见到有害于天下的事,就会忧心忡忡,好像有丧事一样。那些以百姓之忧为己忧的人,百姓也以他的忧为己愁;以百姓之乐为己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乐为己乐。所以,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的人而不能成就王霸大业,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君主施行顺应民心的政令,就没有人不顺从。政令顺乎民意,百姓就愿意服从,国家就会由小而发展壮大;政令背逆民心,即使是好事百姓也会把它当成坏事,君主的治理也会由成功变为失败。

九守(九作十)

题解

“九守”原作“十守”。“守”指守道。道,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能守于此,就可以得到道的妙用。九守指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篇名称“九”,盖古人认为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九为最大,故以“九”命名。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事盛则衰,古代圣明的君主因为能守住这一规律,所以才能守住天下。

神者,智之渊 [47] 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 [48] 也,智公既心平。人莫鉴 [49] 于流水 [50] 而鉴于澄水 [51] (二十子全书水作潦)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 [52] ,乃能形物之情 [53] 也。天道极即反 [54] ,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 [55] ,月满则亏 [56] ,乐终而悲。是故聪明广 [57] 智守以愚,多闻博辨 [58] 守以俭 [59] ,武力勇毅守以畏 [60] ,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 [61] 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译文

心神,是智慧的渊源,心神清净,则智慧就明达。智慧,是心灵的府地,智谋公正,则心气平静。人没有在流动的水中照影,而是都在澄水里照影,是由于澄水既清澈又平静的缘故。所以,人心神清静、心气平和,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情况。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事盛则衰,太阳到了正午之后就要偏斜,月亮圆了之后就要缺损,快乐到了极处就会产生悲痛。所以聪明多智之人应坚守愚钝的势态,博闻善辩之人应坚守收敛的势态,勇武刚毅之人应坚守畏怯的势态,富贵而地广之人应坚守狭小的势态,恩德施及天下之人应坚守谦让的势态。这五个方面,是古代圣明的君主能够守住天下的良方。

符言

题解

“符”为古代作为信物的符券、符节、符传等的总称。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引申开来,符则为示信之物。“言”为达诚之语。古人出言以示信达诚,有感必应,因此名为符言。

人之情,服于德,不服于力。故古之圣王,以其言下 [62] 人,以其身后人 [63] ,即天下推而不厌 [64] ,戴而不重 [65] ,此德有余 [66] 而气顺 [67] 也。故知与之 [68] 为得 [69] (得作取),知后之为先,即几道 [70] 矣。

译文

人的心理是顺服于道德而不顺服于威力。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说话谦下于人,将自己放于人后。即使天下百姓都赞许他,他也不自满;即使天下百姓都拥戴他,他也不自大。这就是德高有余而心气和顺。因此懂得“给予”就是“得到”,懂得甘居人后实际上是站在了人 前的道理,这样就接近于“道”了。

道德

题解

道为万物之源。遵道而行,谓之德。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却不拥有,使万物自立、成熟却不自以为施恩,尊重万物而不肆行主宰,这就积蓄了无限深厚的德行。对君主而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有德之君,夙夜不懈,战战兢兢,常恐危亡,故得长久。

文子问道,老子 [71] 曰:“夫道者,小行 [72] 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 [73] 行之天下服。”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 [74] 也,仁者人之所怀 [75] 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 [76] 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 [77] 万物也。君子无德即下怨,无仁即下争,无义即下异 [78] (异作暴),无礼即下乱。四经不立 [79] ,谓之无道。无道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

文子向老子请教“道”。老子回答说:“关于‘道’,实行的范围小便会得到较小的福祉,实行的范围大便会得到较大的福祉,完全按“道”的要求来实施,全天下的人就都会信服你。”

文子向老子请教“德、仁、义、礼”。老子回答说:“德行,是百姓所崇尚的;仁爱,是百姓所归向的;正义,是百姓所敬服的;礼制,是百姓所戒慎的。这四者,是圣人用来驾驭万物的。君主缺乏德行,百姓就会怨恨;君主缺乏仁爱,百姓就会纷争;君主失去正义,百姓就会叛乱;国家失去礼制,百姓就会混乱无序。这四项准则不确立,就是‘无道’,无道之国不灭亡,这是从未有过的。”

心之精 [80] 者,可以神化 [81] 而不可以说道。故同言 [82] 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 [83] ,行在令外。

圣人在上,民化 [84] 如神,情 [85] 以先之也。动于上不应于下者,情令 [86] 殊也。三月婴儿,未知利害 [87] ,而慈母之忧 [88] (之忧作爱之)喻焉(喻焉作逾笃) [89] 者,情也。故言之用 [90] 者小,不言之用者大矣。夫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乎外,贤圣之化 [91] 也。

译文

老子说:“内心的精诚,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化人,而不能用语言来劝说。所以同样一句话,而使人相信的,是因为说话人的诚意已表现在说话之前;相同的政令,而能使人立即执行的,是因为发令人的所作所为已表现在命令之先。圣哲之人处于高位,对于人心的教化就像有神灵相助一样有效,这是因为圣人的真诚先于教化而存在。君 主行动于上而下边的臣民不应和,是其诚意悖于教化的缘故。三个月大的婴儿还不知道利与害,但对慈母的担忧、爱抚却能感知,这就是母爱的真情深厚所致。所以言语所产生的作用是比较小的,无言的情感与行为的作用却是很大的。信用就是君子的言语,忠诚就是君子的胸怀。忠信形成于内心,百姓感应而行动于外,这是圣贤的教化。”

能成霸王者,必得胜 [92] 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 [93] 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 [94] 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 [95] 者也。

译文

老子说:“能成就霸业的人,一定是获得胜利的人。能胜敌的人,一定是强者。能成为强者的人,一定是能使用别人力量的人。能使用别人力量的人,一定是赢得人心的人。能够赢得人心的人,一定是有德有能之人。有德有能之人,必定是心地柔和谦顺之人。”

上德

题解

“上德”即至德。《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韩非子《解老》曰:“德盛之谓上德。”长养万物,天之德。爱养百姓,君之德。随顺万物本身规律做事,就符合了道的原则,因此就是有德。反之,故意有所作为,处处表现有德,反而不符合道了,这就失去了德。治国之君,感受衰世,宜修德以匡天下,有功可见,有德可尊,谓之上德。古人云:“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 [96] 欲修 [97] ,秋风败 [98] 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尘 [99] 而欲无眯 [100] ,不可得也。山致 [101] 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 [102] 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夫有阴德 [103] 者必有阳报 [104] ,有隐行 [105] 者必有昭名。

译文

日月欲明亮,浮云却将其遮盖;河水欲清澈,沙土却使其混浊;兰花欲休美,秋风却使其凋残;人性欲平静,却被贪欲损害。蒙 受沙尘却想不眯眼睛,是不可能的。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兴起云雨。水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有蛟龙出没。君子得到了“道”,其仁德恩惠就会流布四方。积阴德的人,一定会得阳报。那些做过不为人知的美行的人,日后一定会有妇孺皆知的美名。

微明

题解

《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得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韩非子《喻老》曰:“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故治国者欲成其功,必戒惧于灾祸尚未显露之时,而不是等到事情已经发生才殚精竭虑。因此就能够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故祸患无由而至,非毁不能加于其身。

相坐之法 [106] 立,即百姓怨;减爵 [107] 之令张 [108] ,即功臣叛。故察于刀笔之迹 [109] 者,即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陈 [110] 之事者,即不知庙战 [111] 之权 [112] 。圣人先见 [113] 福于重关 [114] 之内,虑患于冥冥之外 [115] ;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故仁莫大于爱人也,智莫大于知人也。爱人即无冤刑,知人即无乱政。

译文

一个人犯法要株连其他人的法规确立后,百姓必会怨恨;减少爵位俸禄的法令出台,功臣就会反抗。所以精通法律条文的人,不懂得国家治乱的根本;熟悉行兵布阵的人,不懂得朝廷拟定作战方案的权谋。圣人能在重重障碍之内预见大福,能考虑到遥远将来的忧患。愚昧的人被小利所迷惑而忘记了大害。所以有利于小的事情,就会妨害于大的事情;仅于此有所得,而于彼就有所失。因此,仁义没有比爱别人更大的了,智慧没有比了解别人更大的了。爱别人,就不会有冤枉人的刑罚;知人善任,就不会出现腐败的政事。

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居 [116] 知所为,行 [117] 知所之 [118] ,事知所乘 [119] ,动知所止,谓之道。言出于口,不可止于人 [120] ;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以轻小害,易微事 [121] ,以至于大患也。

译文

见本而知末,掌握根本之道而应对千变万化,叫做术。安居时知道要干的事,行路时知道要去的地方,做事时知道该依靠什么,行动时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这就是道。言语出于口,没有谁能够禁止人们评说;行动发于身边,却不可禁止其影响流散到远方。事情成功难而容易失败,名誉建立难却容易毁废。一般的人都轻视小害、小事,最后酿成了大的灾祸。

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 [122] 。夫使患无生,易于救患。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务于救之,虽神圣 人,不能为谋也。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 [123] ,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 [124] ,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 [125] 为之备 [126] ,不足以全身 [127] 。故上士 [128] 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心尽虑(无尽虑二字)于已成之内。是以患祸无由 [129] 至,非誉 [130] 不能尘垢 [131] 也。

译文

积累仁爱会带来福报,积累憎恨会招致祸患。人们都知道如何解救祸患,却不知道如何避免祸患产生,让祸患不产生比解救祸患容易。现在的人不致力于使祸患不产生,而是尽力消除它,即使是神仙也不能为之谋划啊。祸患的产生,没有固定的方向,所以圣人深居简出以躲避患害,虚静沉默以等待时机。识见浅狭的人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行动往往触犯刑罚,虽然多方设法防备,但仍不足以保全其身。所以高明之士先远离祸患而后追求利益,先远离耻辱而后追求名誉。所以圣人常常在灾祸尚未显露之时就已留心,而不会等到事情已经发生再竭尽智虑,因此祸患无从降临,众人的非议和称誉也不能沾污其身。

凡人之道,心欲小 [132] ,志欲大,智欲圆 [133] ,行欲方 [134] ,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者,虑患 [135] 未生,戒祸慎微 [136] ,不敢纵其欲者也;志大者,兼包万国 [137] ,一齐 [138] 殊俗,是非辐凑 [139] ,中为之毂 [140] 也;智圆者,终始无端 [141] ,方流四远 [142] ,深(深作渊)泉 [143] 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挠 [144] ,素白而不污 [145] ,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 中仪 [146] 也;事少者,执约 [147] 为治广,处静以持躁 [148] 也。故心小者,禁于微 [149] 也;志大者,无不怀 [150] 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 [151] 也。故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祝 [152] ,而鬼神不敢先,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 [153] 而有成。

译文

大凡一个人的处事之道,内心要谨慎,志向要远大,智虑要圆满,行为要方正,才能要多,所为之事要少。所谓内心要谨慎,是说在祸患尚未产生之前,谨慎自持,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志向要远大,是说要包容天下,各种风俗都一视同仁,是非来集,要像辐条集中于车轴那样为其确定不偏不倚的标准;智虑要圆满,是说思维周流无碍,能及于遥远的事情,像深满的渊泉一样永不枯竭;行为要方正,是说要立身正直,不屈不挠,朴素高洁而没有染污,不得志也不会改变操守,得志也不会随心所欲;才能要多,是说要文武兼备,行为举止都非常得体;所为之事要少,是说要持守简约的要领来处理繁多的问题,处于宁静的状态来控御外界的躁动。所以内心谨慎的人,在祸患微小 的时候就知道加以防备;志向远大的人,胸怀宽广,无所不包;智虑圆满的人,无所不知;行为方正的人,有所不为;才能多的人,样样事情都能处理;所为之事少的人,持守的东西简约。因此,圣人对于善事,再小也要做;对于过错,再小也要改正。圣人行动不用去求问巫婆神汉,鬼神也不敢作祟,可以说是非常尊贵了。虽然如此,圣人还是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翼翼,因此虽没有刻意作为,却成就了功业。

有功,离 [154] 仁义者即见疑;有罪,不失仁心 [155] (不失仁心作有仁义)者必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顺 [156] 也,天下之尊爵也。虽谋得计当 [157] ,虑患而患解 [158] ,图国 [159] 而国存;其事有离仁义者,其功必不遂 [160] 矣;言虽(言虽字倒)无中 [161] 于策,其计无益于国,而心周 [162] 于君,合于仁义者,身必存矣。故曰:“百言百当,不若舍趣 [163] 而审 [164] 仁义也。”

译文

有功劳却丧失了仁义之心,就会被怀疑;有罪过却没有丧失仁义之心,一定会得到信任。所以,仁义是事物的自然之性,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品德。虽然计谋得当,事先考虑如何预防祸患而祸患也得以消除,谋划着立国而国家也得以建立,但是如果所做的事有违背仁义的地方,其功业一定不会圆满实现。出言虽然不能提出好的策略,计谋也对国家没有什么帮助,但只要心是忠于君主的,而且合乎仁义之道,他自身一定会得以保全。所以,与其每次言语都得当,不如看他是否合乎仁义。

教 [165] 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泽 [166] ;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即通功易食 [167] 而道达矣。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故治国 [168] 乐其所以存,亡 [169] (亡作虐)国乐其所以亡。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 [170] 而聪明,君不与臣争功而治道 [171] 通。故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而枝叶茂者,未之有也。

译文

教化出自于君子,小民享受到君子教化的好处;物资由小民创造,君子享受到小民的劳动果实。让君子和小民,各处于合适的位置,就能各有所持,互通有无,从而上下之间的“道”就畅通了。人如果贪欲甚多,就会损害正义(多欲之人不顾道义而苟取,故伤义);如果过分忧愁,就会损害智力。所以,太平安定的国家必定喜欢能使它存而不亡的事物,暴虐的国家则必定喜欢能导致它灭亡的事物。水往下流就会越来越广大,君王礼贤下士就会耳聪目明。君王不与臣下争功(君行君道,臣行臣道,人君无为,臣下有为),治国之道就会畅通。因此,君是树根,臣是枝叶,如果树根不粗壮,而枝叶会茂盛,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慈父之爱子也,非求报也,不可内解于心 [172] 。圣人之养民,非求为己用也,性不能已 [173] 也。及恃其力、赖其功勋,而必穷 [174] 矣。有以为,即恩不接 [175] 矣。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举 [176] 众人之所善,即得众人之心。见所始,即知所终矣。

人之将疾也,必先不甘 [177] 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故疾之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古者亲近 [178] 不以言 [179] ,来远 [180] 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 [181] 即和,与民同守 [182] 即固 [183] ,与民同念 [184] 即智;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行有召寇 [185] ,言有致祸。

译文

慈父爱子,并不是期求孩子报恩,而是源于内心的慈爱之情,这是人固有的天性;圣人养育百姓,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所用,而是出自于其仁爱的本性而不能抑止。到了要依靠百姓的力量、有赖其建功立业来成就自己,就一定会陷于困窘。互相有所希求,就会使父子、君臣之间的恩义丧失掉。所以用众人之所爱(来顺势利导),就会得到众人的力量;推崇众人所拥戴的东西,就可获得众人之心。因此看见事物的开始,就知道其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人要得病的时候,一定先厌食鱼肉之味;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君主必定是先厌恶忠臣的谏言。所以病入膏肓之时,良医也不能救治;国家将灭亡时,忠臣的谋略也是没有用处的。古时候,使身边的人亲近不是依靠言语,使远方的人来归附也不是依靠言语,能使身边的人高兴、远方的人来归附均因其德行深厚。与百姓愿望相同国家就会和谐,与百姓操守相同国家就会稳固,与百姓心念相同君主就会多智慧,得到百姓支持国家就会富足,得到百姓称誉君主就会声名显扬。行动不慎会招致盗寇的抢劫,言语不当能给人带来灾祸。

道自然(二十子全书无道字)

题解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万物,不借助于人之力,而万物自然而然生长。贤明君主治国的方法,是顺应人的本性,遵循事物的规律,并加以引导,使其各得所宜。其心虚静而无为,保持质朴的本性,施行德政感化人民,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而天下大治。

昔者,尧之治天下,其导民也,水处 [186] 者渔 [187] ,山处者木 [188] (山处者木作林处者采),谷处者牧 [189] ,陆处 [190] 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 [191] ,械便其人。如是,则民得以所有 [192] 易 [193] 所无,以所巧易所拙也。是以离叛者寡,听从者众,若风之过箭 [194] (箭作萧)忽然感之,各以清浊 [195] 应矣,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是以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 [196] 不结 [197] 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夫乱国若盛 [198] ,治国若虚 [199] ,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非无人,各守其职也;盛者非多人,皆徼 [200] 于末也;有余者非多财,欲节 [201] 事寡也;不足者非无货,民躁 [202] (躁作鲜)而费 [203] 多也。故先王之法,非所作 [204] 也,所因 [205] 也;其禁诛 [206] ,非所为 [207] 也,所守 [208] 也,上德 [209] 之道也。

译文

从前帝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他引导百姓,凡居住在江河湖海边的人,靠捕鱼为生;居住在山林地区的人,靠砍伐木材为生;居住在山涧谷地的人,靠畜牧业为生;居住在平川地区的人,靠种田为生。各类地区各有其适宜的事业,所从事的行业各有其适宜的工具,工具要便利于使用它的人。这样,百姓就能够用自己所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用自己擅长制作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制作的产品。因此,离乡叛逃的人少,跟随、服从的人多。好像风吹过箫一样,箫感受到风的吹拂,各个孔会以清浊之音来作出回应。万物没有不趋利而避害的。所以相邻之国近得互相能看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但人们不会踏入其他诸侯国的疆界,车马也不去千里之外,都是因为各国百姓都安居乐业的缘故。所以动乱不安的国家貌似兴盛,太平安定的国家看起来好像很萧条。将灭亡的国家好像总是财不足用,安定的国家物资总是供给有余。表面萧条,并非是没有人,而是人人各守其职,世无闲人;表面繁荣,并不是人多,而是人人都舍本逐末。物资供给有余,不是因为财物多,而是因为欲望得到节制,不必要的事情得以减少;财不足用,并不是没有财物,而是民心浮躁,奢侈浪费。所以上古贤明君王的治国之法,不是主观创造出来一套办法,而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并加以引导;所要禁止和惩罚的,也不是主观上想要有所作为,而是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这就是至德之君的治国之道。

以道治天下,非易民性 [210] 也,因 [211] 其有而条畅 [212] 之。故渎 [213] 水 者因水之流,产稼 [214] 者因地之宜,征伐者因民之欲 [215] ,能因即无敌于天下矣。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 [216] ;无其性,无其养(养作资),不可使遵道 [217] 也。人之性有仁义之资 [218] ,非圣王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 [219] 也。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威行如神矣。因其性,即天下听从;咈 [220] 其性,即法度张 [221] 而不用。

译文

用道来治理天下,并不是要改变人内在的性情,而是顺其性情并加以正确疏导,使之更加畅通。所以开渠引水的人要顺应水的自然流势,种庄稼的人要因地利而选择适宜的谷物。出兵征战的人,对于人民的欲求因势利导,能这样,就能顺应民心而无敌于天下。所以古代帝王制定法度,是根据百姓的性情来拟定细节条文的。不随顺他们的性情,不考虑他们生活的保障,就不能使他们遵从法度。虽然人性具有仁义的禀赋,但没有圣明君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就不可能使其合乎规范。凡是人们所痛恨的就加以禁止,是为了防止邪恶发生,这样虽然刑罚没有使用,而(君王的)威慑力却如神明一样。顺应人的本性,就能够使天下人顺服;违背人的本性,即使法度建立也难以发挥作用。

帝者贵 [222] 其德也,王者尚 [223] 其义也,霸者迫 [224] (迫作通)于理也。道狭然后任智 [225] ,德薄然后任刑,明浅 [226] 然后任察。

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循 [227] 任下,责成 [228] 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弗好憎,赏罚不喜怒;其 听治 [229] 也,虚心弱志 [230] 。是故群臣辐凑 [231] 并进,无愚智不肖,莫不尽其能。君得所以制 [232] 臣,臣得所以事 [233] 君,即治国之道明矣。

智而好问者圣,勇而好同 [234] 者胜。乘 [235] 众人之知 [236] ,即无不任 [237] 也;用众人之力,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乌获 [238] 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天下不足用也。故圣人举事,未尝不因其资 [239] 而用之也。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即举者不重 [240] 也;能胜其事,即为者弗难也。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 [241] 矣。

译文

称帝者珍视美德,称王者崇尚正义,称霸者通晓事物的规律。所行之道偏狭才凭借智谋,恩德不厚才凭借刑罚,圣明不足才凭借考察。

用仁义来治理天下的君王,主张顺应自然而治,施行德政感化人民,顺应事物的规律来引导百姓,责求其成功却不会使其劳累,谋划政事没有失策,行动没有过错,进退都合乎时宜,动静都合乎理义,赞美与憎恶都不按照个人的好恶,奖赏与惩罚也不按照自己的喜怒。其处理政事,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因此群臣像辐条集中于车轮中心的圆木 一样,齐心协力协助君主,不管是贤与不贤之人,没有不尽其才能的。君主掌握用臣之道,臣下知晓事君之法,则治国之道就显明了。

有智慧而又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就能成为大智大慧的圣人;有勇气而又善于团结众人的人,就能战无不胜。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担当的。利用众人的力量,就能无往而不胜。利用众人之力的人,乌获之类的力士也抵挡不住;凭借众人之势的人,天下就没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因此圣人做事,没有不根据众人的资质而用其所长的。有某一项功绩的人就担任某一级的官位,有某种才能的人就从事某种事情。力量超过所担负的东西,就能够举重若轻;才能超过所做的事情,做起事来就不感觉困难。圣人善于使用人之长处,所以人没有无用之人,物没有可弃之材。

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 [242] ,感而不动,坚滞 [243] 而不流,卷握 [244] 而不散也。谓其私志 [245] 不入公道,嗜欲不枉 [246] 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 [247] 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圣人不耻身之贱,恶 [248] 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 [249] 也。故常虚 [250] 而无为,抱素见朴,不与物杂。

译文

所谓无为,不是说招之不来,推之不去,强制不予反应,有所感受而不被打动,固执不通,拘泥不化,而是说不以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公众意愿之上,不以自己的爱好去歪曲合理的策略,根据事物的规律行事,凭借现有的条件来建功立业,按照自然形势而行。圣人不以屈身低 贱为耻辱,怕的是道义不能实行;不担心自己生命的短暂,忧心的是百姓的穷困。所以圣人总是虚静而无为,保持质朴的本性,不受外物的污染。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之践位 [251] 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之民强掩 [252] (掩作陵)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智诈 [253] 不以相教,积财货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 [254] 之。为一人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 [255] 之;为绝国 [256] 殊俗 [257] 不得被泽 [258] ,故立诸侯以教诲之。是以地无不任,时无不应 [259] ,官无隐事 [260] ,国无遗利 [261] 。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息 [262] 劳倦,无不以 [263] 也?。神农 [264] 形悴,尧瘦癯 [265] ,舜梨黑 [266] ,禹胼胝 [267] ,伊尹负鼎而干汤 [268] ,吕望鼓刀而入周 [269] ,百里奚传卖 [270] ,管仲束缚 [271] ,孔子无黔突 [272] ,墨子无暖席 [273] ,非以贪禄慕位 [274] ,将欲起 [275] 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 [276] 不勤,思虑 [277] 不用,于事赡者,未之闻也。

译文

古代设立帝王,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欲望。圣人登上帝王之位,并不是为了使自己安逸快乐,而是因为天下的百姓中存在着以强凌弱、以众欺寡、奸诈者欺骗愚笨者、勇猛者侵犯怯懦者的现象,又因为少数人胸怀智谋却不能够教导百姓,积聚财富却不能够惠及别人,所以,设立天子来对这些矛盾加以整治统理。因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能普照四海,所以又设立三公九卿的爵位来辅佐天子。又因为边远各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天子的恩泽无法泽被到各地,所以设立诸侯王来进行教诲。因此,土地没有不被合理使用的,耕种没有不合乎时令的,官吏没有不可告人的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此来使寒者有衣、饥者有食,赡养老人、养育幼童,使疲倦、劳累的人得以休息,无不各得其所。神农帝一心为百姓而容貌憔悴,尧帝辛勤为政而身体清瘦,舜帝为治国而面色发黑,夏禹为治水而手掌、脚底都生出了老茧,伊尹背上熬汤的鼎去求见商汤,吕望曾在周朝鼓刀为屠,百里奚曾被晋秦转卖,管仲曾获罪被鲁人捆缚于囚车,孔子因忙于使天下响道而炊米未熏黑家里的烟囱,墨子游说各国来去匆匆而坐席不待暖就离开。他们都不是贪求俸禄和地位,而是想要为天下人谋求利益,解除万民的灾祸。自天子到百姓,四肢不勤劳、头脑不思考,而能把事情处理圆满的人,还没有听说过。

下德

题解

下德,即德之下者。《老子》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者不彰显德名,所以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故不足以为治。治身之根本不在于养体,而在于养神。治世之根本不在于端正法令,而在于端正人心。治世的关键,在于懂得祸乱的根源而化解之,而非逞能施威以为治。

治身 [278]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 [279] 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 [280] (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治国,太上养化 [281] ,其次正法 [282] ,民交让 [283] ,争处卑,财利争受 [284] 少,事力争就劳 [285] ,日化上 [286] 而迁善 [287] ,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赏 [288] 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上世 [289] 养本,而下世 [290] 事末。

译文

修身养性,最主要的是调养心神,其次是保养形体。心神清静平和,肢体安宁,是养生的根本;养得身体肥胖,吃得既饱又好,满足个人嗜欲,都是养生的枝末小事。治理国家,最主要的是进行道德教化,其次是依法制裁、办理。使民众互相谦让,争相处于卑下,对于财利争相拿少的部分,对于工作争相干劳累的事情,每天受到君王的感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善,这是实现国家安定的根本。用利益奖赏来劝人为善,百姓畏惧刑罚而不敢为非作歹,从而君王的法令公正严明、百姓服从,这是治理国家的次要之事。处在向上发展时期的社会重视根本,处在衰落时期的社会只注重枝末。

欲治之主不世出 [291] ,可与治之臣 [292] 不万一 [293] ,以不世出求 [294] 不万一,此至治 [295] 所以千岁不一 [296] 至,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民同出一道 [297] ,即民性可善,风俗可美矣。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贵其知乱之所生也。若纵之放僻淫逸 [298] ,而禁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天下,不能禁其奸矣。

译文

圣明的君主不是每世每代都能出现的,能与之共同治国的贤臣万人中难觅一个。让并非代代都会有的圣君遇合万中挑一的贤臣,所以盛世千载难逢、霸王大业不是世代可成。依从自己善的意念,格除自己奸邪的欲望,与百姓同循善道而不变,才可以使百姓弃恶扬善、民风清纯敦厚。人们崇敬圣人,不是崇敬他给不同的罪恶制定出相应 的刑罚,而是崇敬他知道祸乱产生的原因。如果放纵邪恶淫逸,然后用法律去禁止,用刑罚去惩治,即使是残灭天下人,也禁止不了奸邪小人的恶行。

目悦五色 [299] ,口欲 [300] 滋味,耳淫五声 [301] ,七窍交争 [302] 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 [303] ,身且不能治,奈天下何?所谓得天下者,非谓其履 [304] 势(势下有位字)称尊号也,言其运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 [305] 之名,无一人之誉,此失天下者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 [306] 也。天下得道,守在四夷 [307] ;天下失道,守在左右 [308] 。故曰:“无恃其不吾夺 [309] ,恃吾不可夺 [310] 也。行可夺之道,而非篡杀 [311] 之行,无益于持 [312] 天下矣。”

译文

眼睛喜欢五彩颜色,口贪爱美味,耳爱听音乐,耳鼻目口七窍互争享受,就会伤害一个人的性情。天天被邪恶欲望所吸引,自己身体的元气被消磨渐尽,自身都无法保养,又怎么能治理天下呢!所谓得天下,不是说他当了天下的君王而威严自显且有君王的称号,而是说他能够调动民心,获得天下百姓力量的支持。有君王的称号,却得不到人心,这就是丧失天下的君王。所以夏桀和商纣不算君王,商汤、周武王推翻他们也不算是背逆犯上。天下有道时,为君主进行防卫的是边 地的少数民族;天下无道时,为君主进行防卫的是君主身边的近臣。所以说,不要寄希望于别人不会侵犯我,要依赖自己具有不可侵犯的条件。自己实施的就是易遭别人侵夺的治国之道,却又反对篡位杀君的行为,这是无益于保持其政权的。

治世之职易守也,其事易为也,其礼易行也,其责 [313] 易偿 [314] 也。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 [315] ,农士(农士作士农)商工 [316] ,乡别州异 [317] 。故农与农言藏 [318] ,士与士言行 [319] ,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 [320] 。是以士无遗行 [321] ,工无苦事 [322] ,农无废功 [323] ,商无折货 [324] ,各安其性也。夫先知远见,人材之盛 [325] 也,而治世不以责 [326] 于民;博闻强志 [327] ,口辨辞给 [328] ,人智之溢 [329] 也,而明主不以求于下;傲世贱物 [330] ,不污于俗 [331] ,士之伉行 [332] 也,而治世不以为民化 [333] 。故高不可及者,不以为人量 [334] ;行不可逮者,不以为国俗 [335] 。故人材不可专用,而度量 [336] 道术 [337] ,可世传也。故国治可与愚守,而军旅可与性 [338] (与性作以法)同,不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所有而并用之也。末世之法,高为量 [339] 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难而诛不敢。民困于三责 [340] ,即饰智 [341] 而诈上,犯邪而行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 [342] 即触 [343] ,鸟穷即啄,人穷即诈,此之谓也。

译文

太平盛世时的职务容易执掌,各种事情都容易做,礼仪同样容易推行,职责也容易完成。因此一人不兼两官,一官不兼两事。士、农、工、商四民,各有固定的居所,不互相杂处。所以农民之间互相谈论的都是春耕夏耨、秋收冬藏之事,士人与士人之间谈论的都是孝义仁爱等道德行为的话题,工匠与工匠之间谈论的都是做工的技巧方法,商人与商人之间谈论的都是获利之事。因此士人没有失检的行为,工匠不生产粗制滥造的产品,农民没有歉收的庄稼,商人没有亏本的买卖。四民各司其业,不见异思迁。具有先知和远见的人,是才能超群者,而治理国家却不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百姓。博闻强识,能言善辩,这是才智过人的表现,而圣明的君主却不以其为标准来责求臣下。高傲轻世,鄙视物质享受,不受流俗污染,这是士人高傲的品行,治世不能以此来教化人民。所以人们大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不可以奉为衡量人的标准;那些大多数人不可企及的行为,不可以作为国家的通行标准。因此,人才不可按一种尺度使用,而法度和治国之术是可以传承于后世的。因此国家法度完备时可以与愚人一起守护,军队的管理亦可以通过军法而实现整齐划一。不必等待像古代那样才智杰出的人物出现,而人才已经足够使用,是因为用人所长,所拥有的各种人才都得以任用的缘故。国家衰落时期的做法是:过分提高用人标准,对达不到的就予以治罪;过分加重任职的负担,对不能胜任的就予以惩罚;以危险之事去责难,对不能禁受的就予以诛杀。百姓为这三种苛求而困 扰,就伪装聪明来欺骗上司,犯奸邪之罪,铤而走险,虽严刑峻法也不能禁止其奸诈。所谓“野兽走投无路时就会反抗,鸟走投无路时也会啄人,人走投无路时就进行欺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国有亡主,世无亡道,人有穷而理无不通也。故不因道理之数 [344] 而专己 [345] 之能,其穷不远矣。夫君人者,不出户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 [346] 之所举,既(既恐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工无二技,士不兼官,人得所宜,物得所安,是以器械不恶 [347] ,而职事不慢 [348] 也。夫责小易偿 [349] 也,职寡易守也,任轻易劝 [350] 也。上操 [351] 约少之分 [352] ,下效 [353] 易为之功,是以君臣久而不相厌 [354] 也。

译文

国家有亡国之君,而世上却没有不起作用的规律。人有困窘之时,而规律却无时不通。所以一个人不因循事物的规律,而凭自己的独断专行做事,他离穷途末路就不远了。为人君者之所以能足不出户就尽知天下事,是由于他根据此事去推知他事、凭借一人去了解他人的缘故。因此,用天下人共同的力量来行事,就无往而不胜;用众人的智慧来做事,就没有什么办不成。工匠不追求拥有本业之外的其他卓越的技能,从政者不兼任别的官职,人人都各司其职,物品也各适其用,这样器械就不易损坏,职事也不会有怠慢推诿的现象。职责小就容易应对,事务少就容易做好,任务轻就容易努力去完成。上级掌握简要的事情,下属尽力去做容易成功的事情,因此上下级可以长久共事 而不互相厌烦。

地广民众,不足以为强 [355] 也;甲坚兵利 [356] ,不足以恃胜也;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也;严刑利杀 [357] (利杀作峻罚),不足以为威 [358] 也。为存政 [359] 者,无小 [360] 必存;为亡政 [361] 者,无大必亡。故善守者无与御 [362] ,善战者无与斗 [363] ,乘 [364] 时势,因民欲,而取天下也。故善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蓄其怒。德积而民可用也,怒蓄而威可立也。故材 [365] (材作文)之所加者浅 [366] (浅作深),即权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即威之所制者广,广即我强而敌弱矣。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费不半而功十倍 [367] 。故千乘 [368] 之国,行文德 [369] 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王兵 [370] 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不明于兵道也。

译文

地域广,人口多,不一定能够成为强国;盔甲坚固,兵器锋利,不一定能取得胜利;城墙高,护城河很深,不一定就坚不可摧;施用严刑,滥杀无辜,不一定能树立起权威。施行能使国家保全的政治措施,国家无论多小也能够存在;推行会导致亡国的政治措施,国家无论多大也必定灭亡。所以善于守天下的人不参与防御,善于打仗的人不参与战斗,只要凭借时势、顺应民心,就能取得天下。因此,善于治国的人积累其恩德,善于用兵的人蓄养其强盛的气势。为政者积累恩德,百 姓就愿意为其效力;用兵者蓄养成强盛的气势,就可以树立起自己的威严。所以为政者积累的德越深厚,其权力使人敬服的程度就越深;恩德所施予的人多,则威力所征服的范围就广。顺服的人多面广,就形成了我强敌弱的形势。善于用兵的人,首先削弱敌人的气势,然后与之交战,故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千乘之国虽小,如果施行德政,就可以成就王业;万乘之国虽大,如果为政者好战,必然会导致灭亡。仁义之师是先具备得胜的条件而后交战,衰败之师是先出兵交战而后求得胜利,后者是不懂得用兵之道啊。

上行(作上仁)

题解

“上行”,应作“上仁”,意为至仁,即最高的仁德。至仁者心中欣然爱人,喜人之有福,恶人之有祸,生心不已,不求其报。唐徐灵府《通玄真经注》:“上德者,天下归之;上仁者,海内归之。”元杜道坚曰:“上仁者,静以修身,俭以养生。”君主仁心遍覆,则群下各得其正,而效其诚,士民悦之,而大治成。

非漠真 [371] (漠真作淡漠)无以明德 [372]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 [373] 无以并覆 [374] ,非平正无以制断 [375]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 [376] ,以天下之力争,故号令能下究 [377] 而臣情得上闻 [378] ,百官修通 [379] ,群臣辐凑 [380] 。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法令察 [381] 而不苛 [382] ,耳目通 [383] (通作聪)而不暗 [384] ;善否 [385] 之情,日陈于前而不逆,贤者尽其智,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 [386] ,远者怀 [387] 其德,用人之道也。

夫乘舆马 [388] 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济江海。使 [389] 言之而是,虽在匹夫刍荛 [390] ,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不可用也。是非之处 [391] ,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其计可用,不羞 [392] 其位矣;其言可行,不贵 [393] 其辨 [394] 矣。

译文

没有淡泊宁静的心境,就无法通达自身的灵明德性;没有清静寡欲的心态,就无法到达高远的境界;没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就无法包容天下万物;没有公平正直的作风,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裁决。用天下人的眼睛看视,用天下人的耳朵倾听,用天下人的智慧来思考,用天下人的力量来争求,所以号令能贯彻到底,民情得以上达,百官上达顺畅、各司其职,群臣拥护君王如同车辐条集中于车轮轴心。君主不因为高兴就行赏赐,不因为愤怒就给予责罚,法令昭著却不苛烦,视听明达而不暗昧,好坏情况每天禀报上来而不抗拒、抵触,使贤能者可竭尽其智慧,平凡之人能竭尽其能力,身边的人能安定地生活,远方的人感念他的恩德,这是因为他掌握了用人之道。

乘车骑马的人不用付出劳累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乘舟船的人不用游泳就可以渡过江河湖海。假如所说的话正确,即使身为平民樵夫,也是不应嫌弃的;假如所说的话不正确,即使身为君王大臣,也是不应采纳的。对是非的审度,不可以人的贵贱尊卑来论定。如果他的策略可用,就不因其地位卑下而对于采纳其言感到羞耻;如果他的言论可行,就不看重其是否能言善辩。

文子问曰:“何行 [395] 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 [396] 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雠 [397] 也。昔日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 [398] 汤武;宿沙氏 [399] 之民,自攻其君 而归神农氏 [400] 。故曰:‘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译文

文子问道:“什么样的品行才能使百姓亲近其君王?”老子回答说:“按照适当的季节、时令使用民力,并且要恭敬谨慎地对待他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掉以轻心。天地之间的人和物,待之以善,则都会顺服我;待之不善,则都会仇视我。从前夏朝和商朝的臣民,反而仇恨夏桀和商纣,而臣服于商汤和周武王;宿沙氏的百姓自己攻打他们的君主,而归附于神农氏。所以说:‘百姓所畏惧的,君王就不能不畏惧啊。’”

治大者 [401] 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 [402] 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 [403] 。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多难赡 [404] 。寸而度 [405] 之,至丈必差 [406] ;铢 [407] 而称之,至石 [408] 必过 [409] ;石称丈量,径 [410] 而寡失;大较 [411] 易为智,曲辨 [412] 难为惠 [413] (惠作慧)。故无益于治,有益于乱者,圣人不为也;无益于用,有益于费者,智者不行也。故功不厌约 [414] ,事不厌寡,功约易成,事省 [415] 易治,求寡易赡。

夫调音 [416] 者,小弦急,大弦缓;立事者,贱者劳,贵者逸。道之言曰:“芒芒昧昧 [417] ,与天同气;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无一焉 [418] 者亡。”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 [419] 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为 [420] 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故有道以理 [421] 之,法虽少足以治矣;无道以临 [422] 之,命 [423] 虽众,足以乱矣。

译文

治理大国,不可以用小道;国土幅员辽阔,规章制度就不可以死板;处于高位之人,事务不可以繁多;拥有众多百姓的国家,教令不可以繁琐。事务繁多就难以治理,法令繁琐就难以实行,要求过多就难以满足。一寸一寸地来丈量长短,丈量到一丈,必有误差;一铢一铢地来称重量,称量到一石,必有差错。如果直接用石和丈来测量,则方法简便而且少有差错。用大的度量标准测量简单准确,用寸和铢来测量繁琐而难以准确。所以对于治国无益,却会滋长社会动乱的事,圣人不会去做;对于实用没有好处,却会滋长浪费的事,智者不会去做。因此,功业不嫌简约,事务不嫌简省。功业简约就容易成功,事务简省就容易治理,要求寡少就容易满足。

调理乐器者,知道使大弦缓和、小弦急切;建功立业之人,懂得地位低的人应辛劳、地位高的人应安闲。道家有言:“纯厚浑朴,与天地的浑厚元气相通。”如果一个人与天地的元气相称,就能成为天下的主宰,可以称帝;与天地生杀的道义相称,就可以为天下人所归往,可以称王;与天地的功用相称,就能成为天下的霸主。三者都不具备,国家就要灭亡。因此能够不说话而令人信服,不给予而具备仁德,不发怒而具有威严,是因为随顺天心施为,自然能感化万物。给予会有仁德,说话会讲信用,发怒会有威严,这是以精诚之心作为的结果。给予了也没 有仁德,说话却不讲信用,发怒却无有威严,这是停留于表面而作为的结果。因此遵循道来治理天下,法规虽少,却足以使天下太平安定;不遵循道来统治天下,命令虽然众多,却只能使天下混乱。

鲸鱼失水而制于蝼蚁 [424] ,人君舍其所守 [425] 而与民争事,则制于有司 [426] 。以无为持位守职者,以听从取容 [427] ,臣下藏智而弗用,反以事专 [428] 其上。君人者不任能 [429] 而好自为,则智日困 [430] 而数 [431] 穷于下。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刑,即无以与下交 [432] 矣。喜怒形于心,嗜欲见 [433] 于外,即守职者离 [434] 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 [435] 矣。赏不当功,诛不应 [436] 罪,即上下乖心 [437] ,群臣相怨矣。百官烦乱而智不能解 [438] ,非誉 [439] 萌生而明弗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责 [440] ,即人主愈劳,人臣愈逸矣,是“代大匠斫 [441] 者,希不伤其手也”。与马逐远,筋绝 [442] 不能及也,上车摄舆 [443] ,马服 [444] 衔 [445] (衔作衡)下,伯乐 [446] 相之,王良 [447] 御之,明主乘之,无御相之劳,而致千里,善乘 [448] 人之资 [449] 也。

译文

鲸鱼失去水,就会被弱小的蝼蚁所控制。人君舍弃自己的职守,与臣下争做事情,就会受到官吏的控制。以无所作为来守持其位的官吏,往往以顺从君意来求得容身。臣下隐藏智慧不用,反而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君王,让他来独断。治理百姓者,不能任用贤能,而喜欢自以为是,才智就会日见贫乏,而治理臣下之术日见穷尽。才智不足以治理政事,权威不足以进行惩诫,就没有办法与臣下相处。君王的喜怒哀乐生成于心中,爱好表露在外面,那么朝中守职的官员就会背离公正去迎合君王,下面的官吏就会歪曲、破坏法律来跟从败坏的风气。奖赏与其功劳不相称,惩罚与其罪过不相当,于是使君臣离心离德,群臣互相埋怨。百官烦乱困惑,而君主的才智不能解决;各种指责和称誉出现,而君主的才智不能明辨,不是自己的过失,而反过来却自己承担责任。这样,君王愈来愈辛劳,人臣愈来愈安逸。这就如同代替手艺高超的木工砍木头一样,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与马赛跑,跑断了筋骨也无法赶上。登车驾驭马车,马匹就会驯服在车辕前端的横木之下。伯乐那样的人为其察看挑选马匹,王良那样的人为其驾御车马,贤明的君主乘坐车中,不需付出驾御和相马的辛劳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这是善于借助他人的才智的缘故。

国之所以存者,得道 [450] 也;所以亡者,理塞 [451] 也。故得生(生疑存)道 [452] 者,虽小必大;有亡征 [453] 者,虽成必败。国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 [454] 也,小不可轻 [455] 。故存在得道,不在于小;亡在失道,不在于大。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 [456] 其所以亡也。

译文

国家能够延续下来的原因,是由于得到了治国之道;国家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由于治理之道阻塞不通。因此,得到国家长存之道,虽然是小国也可以发展壮大;有灭亡的迹象,虽然是强盛的大国也必定会失败。国家要灭亡,即使强大也不足依靠;治国之道得以实行,即使小国也不可轻视。所以国家长存的原因在于得道,而不在于国家弱小;国家灭亡的原因在于失道,而不在于国家强大。动乱不安之国的君主,致力于扩大领地,而不重视实行仁义;致力于占据显贵的地位,而不重视修养道德。这是舍弃其存国的根本,而在造就其亡国的条件。

主与 [457] 之以时 [458] ,民报之以财;主遇 [459] 之以礼,民报之以死。生 [460] 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 [461] 道自鉴 [462] ,而能无为非者,寡矣。

译文

君王给予百姓按时令季节做事的恩惠,百姓就能够用财富作为回报;君王用礼义对待百姓,百姓就能以牺牲生命来相报。生来就显贵的人多傲慢,生来就富有的人多奢侈。所以富贵之人不依靠圣明之道自我察鉴,却能够不做坏事的,太少了。

上义

题解

韩非子《解老》曰:“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而有以为也。”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治国家,理天下,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义足以安抚国内之民,事足以当境内之急,选拔人才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这就是上义之道。

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 [463] ,通于治乱之本,见其终始 [464] ,可谓达 [465] 矣。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辅义 [466] ,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仁义者广崇 [467] 也,不益其厚,而张 [468] 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栋 [469] ,不能任重 [470] ,重莫若国,栋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犹城 [471] 之有基 [472] ,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 [473] 。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经 [474] ;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

译文

大凡志学之人,能够通晓天和人的职分,知晓国家安定治和动乱的根本,能预见事物的发展和结果,这就可以说是事理通达了。治国的根本是推行仁义,其次才是施行法度。以根本为先、以枝节为后的人,称为君子;以枝节为先、以根本为后的人,称为小人。法律的产生,是为了辅助道义的推行。如果重视法律而抛弃仁义,这如同重视帽子和鞋子,却忘记了自己的头和脚。仁义是广大而崇高的。不增加其厚重,却只扩张其广度的做法,必然导致损毁;不坚固其基础,却仅增加其高度的做法,必然导致倾覆。所以房屋不用高大而结实的栋梁,就不能承担重负。最重要的莫过于国家,支撑国家莫过于用道德。君主获得百姓的拥护,就如同城墙有墙基、树有树根了,根深就可以使树干坚固,墙基厚实就可以使上面的城墙稳固。因此凡事不以道德为根本,就不可以作为人们遵守的规范;言语不合乎圣王的教诲,就不能成为准则。

治人之道,其犹造父 [475] 之御马也。内得 [476] 于中心,外合乎马志 [477] ,故能取道致远,气力有余,进退还曲 [478] ,莫不如意,诚得其术也。今夫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 [479] 也。身不可以离车舆之安 [480] ,手不可以失驷马之心,故舆马(与马作驷马)不调,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圣人不能以为治。执 [481] 道以御之,中材可尽 [482] ;明分 [483] 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则远者治矣。不用适然 [484] 之教,而行自然之道,万举而无失矣。

译文

治理人的方法,就如同造父驾御马匹一样,内合自已的心意,外合马的习性,所以才能上路,到达远方,还力气有余,前进后退和转弯盘旋没有不如意的。这是真正掌握了驾御骏马的方法。现在权柄和势力,就好比是君王的坐驾,大臣就是驾车的马匹。君王的身体不能失去车座的安稳,手上不能失去对马匹的控制。所以,车马不协调,造父也不能上道而疾驰;君臣不和睦一致,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治理好国家。用道义来驾御群臣,就能人尽其才;明确职责并训示群臣,奸邪行为就能止而不生。事物出现了要观察其变化,事情发生了要应对其发展。亲近之人不惑乱,远方之人就安定了。君主不用应急的教化,而实行普遍的自然之道,那么万事都不会有过失了。

治国有常 [485] ,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 [486]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487] ;苟周 [488] 于事,不必循俗 [489] 。故圣人法 [490] 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循俗未足多 [491] 。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 [492] 也。故“道可道者,非常道也;名可名者,非常名”也。故圣人所由 [493] 曰道,所为曰事。道由 [494] 金石 [495] ,一调 [496] 不可更;事犹琴瑟,每(每作曲)终改调 [497] 。故法制礼乐者,治之具 [498] 也,非所以为治 [499] 也。

译文

治理国家有常理,以利民为根本。政治教化有方法,以政令通行为上。如果有利于百姓,就不必效法古人;如果措施合宜于事理,就不必顺从旧俗。所以圣人制定法度随着时代而变化,制定礼仪随着风俗而演化。衣服和用具,各适合其所用;法律、制度、政策和命令,各随顺其所适宜的情况。所以改变古人的作法无可非议,而顺从民俗也不值得赞誉。读诵古代贤王的书,不如听古代圣王所说的话。听他们说的话,不如得到他说这些话的根本。所谓得到他所说话的根本,就是得到那不可用言语表达的道。因此说,“道如果可以讲述,就不是长久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称说,就不是长久不变的名”。所以圣人所遵从的被称为“道”,所做的被称为“事”。道如同钟磬乐器一样,音律调定后就不能再更改了;事如同琴瑟一样,每曲终了就可改调。法律、制度、礼仪和音乐,是治国的工具,并非治国的根本。

法 [500] 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 [501] 于人间,反己自正也。诚达其本,不乱于末;知其要 [502] ,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责于下;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 [503] 。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戒 [504] (戒作式),故禁胜于身 [505] ,即令行于民矣。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 [506] 也。悬法 [507] 者,法不法 [508] 也。法定之后,中绳 [509] 者赏,缺绳者诛;虽尊贵者不轻其赏,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 [510] 者,虽不肖无罪,是故公道行而私欲塞 [511] 也。古之置有司 [512] 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 [513] 也;其立君也,所以制 [514] 有司使不得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无得横断也。人莫得恣,即道胜而理得矣,故反 [515] 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不动 [516] 也,言其莫从己出也。

译文

法律不是从天上降下的,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而是人们制定的,是人们反观自身,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产物。确实明白了法律的根本所在,在细枝末节处就不会犯错误;知道法律的纲要所在,就不会被疑难问题所困惑。自己有的,就不会非难别人;自己没有的,也不会责求臣下。禁止百姓做的事,自己首先就不会去做。因此君王制定法规,自己首先要遵守,自己能够遵守禁令,就能够在百姓中推行了。法律是天下人言行的准则,是君王裁决事情的尺度。公布法令,就是要惩罚违法之人。法律确定之后,符合法规的就给予奖赏,违背法规的就给予处罚。即使是尊贵的人守法,也不减少对他们的赏赐;卑贱的人犯法,也不加重对他们的处罚。违反法律者,虽是贤才也要被处罚;遵守法律者,尽管是无能之辈也不会被处罚。于是公道就能推行,个人的欲望就能受到遏制。古代设置官吏,是用来约束百姓,使他们不得恣意妄为;设立君主,是用来控制官吏,使他们不得独断专行;法规、制度、道德、礼仪,是用来约束君主,使他不得无理专断。没有人恣意妄为,于是道德就胜利,公理就得到伸张了,因此就能返归于无为之治。不作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是说做各种事情都不是只从自己的意志出发。

善 [517] 赏者,费少而劝多 [518] ;善罚者,刑省而奸禁 [519] ;善与 [520] 者,用约 [521] 而为德 [522] ;善取者,入 [523] 多而无怨。故圣人因民之所善 [524] 以劝善 [525] ,因民之所憎以禁奸;赏一人而天下趣 [526] 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圣人守约而治广,此之谓也。

译文

善于奖赏的人,奖赏所用的花费少而得到劝勉的人多;善用惩罚的人,使用刑罚不多就能使奸邪得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给予的并不多却能使人感激其恩德;善于获取的人,收益虽多却不会让人抱怨。所以圣人根据百姓的喜好来劝勉百姓行善,根据百姓的憎恶来禁止奸邪。奖赏一人,天下人都会争着做善事;处罚一人,天下人都会畏惧做坏事。最好的奖赏恰到好处,没有不必要的花费;最完善的刑罚恰到好处,没有滥用。圣人持守简约但治理功效却很大,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君臣异道即治 [527] ,同道即乱,各得其宜,处(处下有有字)其当,即上下有以 [528] 相使 [529] 也。故枝不得大于干,末不得强于本,言轻重大小有以相制也。夫得威势者,所恃甚小,所任 [530] 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十围 [531] 之木,持 [532] 千钧 [533] 之屋,得势也;五寸之关 [534] ,能制开阖 [535] ,所居要也。下必行之令,从之者利,逆之者害,天下莫不听从者,顺 [536] 也。义者,非能尽利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从;暴者,非能尽害海内也,害一人而天下叛,故举措废置,不可不审也。

译文

君王与群臣所守之道不同(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国家就会政和民安;所守之道相同,国家就会混乱。各自做好恰当的事情,处在适当的位置,那么上下之间就可互相有所借助。所以树枝不能比树干粗大,树梢不能比树根强壮,说明轻重大小有各自应行的法则。有威严权势之人所做的事务较少,其承担的责任却很大;执行的法度很简约,制约的方面却很广大。十围粗的木头,可以顶起千钧重的房屋,是由于占据优势的缘故。五寸大的门栓,能够控制门的开关,是由于所处的位置关键。君王颁布必须实行的命令,遵守的人就得利益,违抗的人就有祸害,因此天下就没有人不听从,其原因就是所颁布的命令合乎事理。推行符合道义之事,并不是能让天下所有人都得利,但即使只有一个人得利,就可以使天下人都归顺;推行残暴之事,并不是天下所有人都会受害,但对一个人有害,就可以使天下人都反叛。因此君王对措施的兴废,不能不慎重对待啊。

屈寸而伸尺 [537] ,小枉 [538] 而大直,圣人为之。今人君之论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细行 [539] ,而求其不(不作小)善,即失贤之道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人有大誉,无疵 [540] 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诚 [541] 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 [542] ;诚其大略非也,闾里之行 [543] ,未足多 [544] 也。

自古及今,未有能全 [545] 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 [546] 于一人。夫夏后氏 [547] 之璜 [548] ,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 [549] ,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 恶妨大美也。今志 [550] 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于天下,即难矣。夫众人见位卑贱,事 [551] 之洿辱 [552] ,而不知其大略也。故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 [553] ,富即观其所施 [554] ,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即观其所不为。视其所患难 [555] 以知其勇,动 [556] 以喜乐以观其守 [557] ,委 [558] 以货财以观其仁,振 [559] 以恐惧以观其节 [560] 。如此,即人情 [561] 得矣。

圣人以仁义为准绳,中 [562] 绳者谓之君子,弗中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罪不除。左手据 [563] 天下之图 [564] ,而右手刎其喉,愚者不为,身贵乎天下也。死 [565] 君亲之难 [566] 者,视死若归,义重于身故也。天下大利,比(比下有之仁二字)身即小,身所重也,比义即轻,此以仁义为准绳者也。

译文

如果弯曲一寸而能伸直一尺,小段弯曲而能使大段挺直,圣人就会去实行。当今君王评论臣下,不计虑他的重要贡献,却抓住他细小的行为,而寻求其小错误,这是丧失贤才的做法。所以,人有深厚的德行,不过问他小的操行;有很高的声望,不挑剔他小的毛病。人的 实际情况是没有谁是没有短处的,只要本质确实是好的,即使是有小过错,也不要因此而成为妨碍;本质确实不好,即便在乡里留下了值得称誉的作为,也不值得赞美。

从古至今,没有人的德行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君子不要求任何一个人尽善尽美。夏禹的佩玉不可能没有瑕疵,夜明珠不可能没有污点,然而天下人都认为它们是珍宝,不因小的疵点就否定其美。现在只记住别人的短处,而忘记了别人的优点,却想在天下找到贤明的人,那就太困难了。普通人看到一个人地位低贱,做着耻辱的事情,却不知道他的大志。所以评价人的方法是:高贵的人要看他所推举的是什么人,富有的人要看他所施予的是什么人,贫穷的人要看他不接受什么,地位低下的人要看他不做什么。观察他处在困难面前的举动,来了解他勇敢的程度;用欢乐之事触动他,来了解他的操守;把财物交给他,来考察他的仁德;用恐惧震慑他,来了解他的气节。这样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了。

圣人以仁义作为言行的准则,符合仁义标准的人就是君子,不符合的就是小人。君子即使失去生命,但是他的声名却不会泯灭;小人虽然一时得势,但是他的罪恶却很难消除。左手掌握天下的版图(大权),而右手自割其喉咙,即使愚昧的人也不会这样做,因为生命比天下更为宝贵。为君王和父母的危难而牺牲的人,能视死如归,是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缘故。天下最大的利益,同生命相比也是微小的。生命虽然很宝贵,但同“仁义”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这是以仁义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

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 [567] ,号令明,两敌相当 [568] ,未接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 [569] ,明奇正 [570] 之变,察行阵 [571] 之事,白刃合 [572] ,流矢接 [573] ,舆死 [574] 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野,义(义作战)之下 [575] 也。

译文

国家的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君主贤明,将帅贤良,国库丰裕,军队强大,纪律严明,号令清楚,两军的势力旗鼓相当,未动刀枪而敌人就逃跑溃散了,这是次一等的义。知道土地的利弊,熟悉险要地势的优势,了解战术中奇谋和正常作战的变化,明白行军对阵的情况,两军作战,锋刀利枪相交,乱箭连续纷飞,车载死者,扶助伤员,血流千里,尸骨遍野,这是最下等的义。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 [576] 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 [577] 也。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 [578] 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 [579] 也。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视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 [580] 四海;下视上如父,必正 [581] 天下;上视下如弟,即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即不难为之亡。故子父兄弟之寇 [582] ,不可与斗。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 [583] 其邪,以明其势 [584] ;察其劳逸,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如归,恩之加 [585] 也。

译文

国家之所以能够强盛,是因为百姓能为国家奉献生命。百姓之所以能为国家奉献生命,是因为他们信守道义。道义之所以能够实行,是因为君王的威严。威严和道义并用,这样国家必然能够强大。刀枪交锋,箭石如雨,但士卒却能够争先恐后地杀敌,是由于奖罚严明可信的缘故。所以假若君王看待百姓如同子女,百姓看待君王就如同父亲;假若君王看待百姓如弟弟,百姓看待君王就如同兄长。君王对待百姓如同子女,就能够称王于天下;百姓侍奉君王如同对待父亲,必定使天下大治。君王看待百姓如同弟弟,百姓就必定会为君王不惜牺牲生命;百姓对待君王如同兄长,就必定为君王竭尽全力。所以亲密如父子兄弟的敌人,不能同他们交战(因为他们可以为其奉献生命)。所以仁义的君王对内完善政事,积累德行,对外堵塞邪恶,显明威势,考察百姓的劳累和安逸,了解百姓的饥饿和温饱,(于是当)战争一旦发生,百姓就会视死如归。这是因为君王的恩德施及百姓。

上礼

题解

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上礼则为区别尊卑贵贱之用。君主依道治国,推行礼义,使人民遵从礼义,明其职责,安其本分,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远远比施行法令来规范人民的行为更为有效。

昔之圣王,仰 [586] 取象于天,俯取度 [587] 于地,中取法于人,调阴阳之气,和四时之节,察高下之宜 [588] ,除饥寒之患,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 [589] 。列地 [590] 而州 [591] 之,分职 [592] 而治之,立大学 [593] 而教之,此其治之纲纪也。得道 [594] 即举 [595] ,失道即废。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盛而不败者也,唯圣人可盛而不衰。

译文

从前圣明的君王,向上观察天体的变化以掌握自然规律,向下观察地理情况以掌握大地的自然特性,中间从人性上归纳得出了法度,调和阴阳之气,和顺四时的节气变化,考察土地高低适宜种植作 物种类的情况,解除饥饿与寒冷的忧患,推行仁义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划分地域,设置州郡,使官吏各司其职来进行管理,建立太学来教育民众。这是治理国家的纲常。符合道义国家就兴起,失去道义国家就败亡。万物从来就没有只紧张而不松弛、只强盛而不衰败的情形,只有圣人才会永远强盛而不衰败。

圣人初作乐也,以归神 [596] 杜淫 [597] ,反 [598] 其天心 [599] ;至其衰也,流 [600] 而不反,淫而好色,至以亡国。其作书 [601] 也,以领理 [602] 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 [603] ;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 [604] 有罪而杀不辜。其作囿 [605] 也,以奉 [606] 宗庙之具 [607] ,简 [608] 士卒,戒不虞 [609] ;及其衰也,驰骋弋猎 [610] ,以夺民时。其上贤也,以平 [611] 教化,正狱讼 [612]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民怀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 [613] ,各推其与 [614] ,废公趋私 [615] ,外内相举 [616] ,奸人在位,贤者隐处。

译文

圣人当初创作音乐,是为了静性养心,杜绝淫邪,返归本性。等到国家衰败的时候,君主沉溺于靡靡之音而无法返归本性,淫 乱好色,从而亡国。圣人著写典册,来治理百事,这样愚笨之人不会忘记,智慧之人因此能记录大事。等到国家衰败时,君主编写典册来弄虚作假,为有罪者开脱却残杀无辜之人。圣人修建园囿,是为祭祀宗庙进献祭品,检阅士兵以防不测。等到国家衰败时,君主在园囿中纵马打猎,侵夺百姓耕种的时间。圣人尊重人才,严正教化,正确判决案件,使贤明者在领导岗位上,有才能者在其适合的职位上,恩德遍施于百姓,千百万人都会感念他的恩德。等到国家衰败时,官吏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推荐自己的党羽,废弃公事而追求私利,朝廷内外互相勾结,而奸邪之人占据高位,有才德之人隐居不出。

天地之道,极即反,益即损。故圣人治弊 [617] 而改制,事终 [618] 而更为 [619] 矣。圣人之道,非修 [620] 礼义,廉耻不立。民无廉耻,不可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621] 。法能教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耻。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经 [622] ,非誉 [623] 以导之,亲贤而进 [624] 之,贱 [625] 不肖而退 [626] 之,刑措而不用,礼义修 [627] 而任贤德也。

译文

天地运行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满溢则损,所以圣人在治理出现弊病时就改革制度,在事情行不通时就改变做法。圣人治国的办法是:百姓不学习礼义,就没有廉耻之心;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百姓不知道礼义,就不能依法办事。法律能够教育不孝之人,却不能使人有孝心;能够惩治盗贼,却不能使人产生廉耻。圣明君王在位,明确地将好恶颁布于天下,通过谴责和褒扬来引导舆论,亲近贤才并提拔他们,鄙视小人并罢免他们,设置刑法而不用,是因为礼义道 德得到推行,贤德之人得到重用。

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使无有盗心哉!故知其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无所用,廉者不能让 [628] 。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未尝非欲也。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垢!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译文

让天下人畏惧刑罚,从而不敢进行盗窃,不如使天下人不产生盗窃的邪念啊!所以知道是无用处的东西,即使是贪婪的人也不会接受;不知道它无用,廉洁的人也不会推让。那些亡国之君臣,被别人杀害,受到天下人的嗤笑,没有人不是由于贪欲所造成的。比如知道冬天的扇子,夏天的裘衣,对自己没有用处,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变成了多余无用的尘土污垢了!所以,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开水会沸腾得更加剧烈,知道从根本去止住沸腾的人,就会撤掉锅底的大火。

夫有余则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故物多则欲省 [629] ,求赡 [630] 则争止。故世治则小人守正 [631] ,而利不能动 [632] 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法不能禁也。

译文

物品有剩余人们就会谦让,缺少了就会争抢。谦让就产生了礼义道德,争抢就产生了暴力和混乱。所以,人们拥有的物资多了物欲就会减少,人们的要求满足了争斗就会停止。因此社会安定有序,小 人也会恪守正道,利益也不能使其动摇去做坏事;社会混乱无序,君子也会采取伪诈手段,法规也不能禁止。

酆水 [633] 之深十仞 [634] ,而不受尘垢,金铁 [635] (铁作石)在中,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也,鱼鳖莫之归 [636] 。石上不生五谷,秃山 [637] 不游麋鹿,无所荫蔽也。故为政以苛为察,以切 [638] 为明,以刻 [639] 下为忠,以计 [640] 多为功,如此者,譬犹广 [641] 革者也,大即大矣,裂 [642] 之道也。

译文

酆河水深十丈,却没有受到尘垢污染,水中的金银石块,都看得清清楚楚。水并非不深不清,但鱼鳖没有一个前往归附栖息的。石头上不生长五谷,不生草木的山丘上不会有麋鹿走动,这是由于没有东西可以遮蔽它们。因此君主治理国家,如果把苛刻烦琐当成精明,把严厉当成英明,把对下属的严酷当成对君王的忠诚,把征敛税赋多作功绩,这样的做法,就好比把皮革强行扩大一样,大是可以变大,却是使皮革破裂的做法。

曾子

题解

《曾子》,春秋末年曾参著。《汉书·艺文志》载《曾子》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有《曾子》二卷目,一卷。《唐书·艺文志》亦载《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二卷十篇,称即唐志所载。据纪昀考证:宋时原有《曾子》行世。宋朝人汪日卓未见此本,又从散见各书辑录为《曾子全书》,计有《仲尼闲居》《明明德》《养老》《周礼》《有子问》《丧服》《晋楚》《守业》《三省》《忠恕》等十篇。

《群书治要》节录了《曾子》四篇,《修身》重在指出人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注重“内省”,去除私欲,戒惧谨慎。《立孝》则说明君子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能够落实孝悌,才能够尽忠。《制言》教导我们要遵循道义,从孝悌扩展到泛爱众人,不断学习,做一个真正的士人。《疾病》指出要及时行孝,行为举止要符合伦理道德,要与贤善之人交往,不断增长自己的德行。虽然节录的文字不多,但都是修德进业的至理,非常精彩。这些都是从个人道德修养出发,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旨归,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今人修身、治家、理政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介绍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6年),鲁国南武城(今 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称。曾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曾子对孔子思想理解精深,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子事亲至孝,“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孔子家语》)。他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提出“夫孝者,天下之大经”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之。此外,他还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主张。

《大戴礼记》中记载了曾子的言行,相传《大学》是他所著。后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作《中庸》。子思之学又为孟子所继承。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后被尊为“宗圣”。

修身

题解

修身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自孔子开始,儒家就十分重视修身。《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本篇讲述了君子立身行道所要做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要点。君子立身行道的目的是通达性德,契入圣人的境界。

曾子曰:“君子攻 [643] 其恶 [644] ,求其过 [645] ,强其所不能 [646] ;去 [647] 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爱日 [648] 以学,及时以行 [649] ,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 [650] 就业 [651] ,夕而自省思 [652] ,以没 [653] 其身,亦可谓守业 [654] 矣。君子学必由其业 [655] ,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 [656] ,承间 [657] 观色 [658] 而复之。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 [659] 也;既习之,患其不知 [660] 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 [661] 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守 [662] 之,微言 [663] 而笃行 [664] 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 [665] ;见利思辱 [666] ,见难思诟 [667] ;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 [668] 也。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趍 [669] 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而成人之美 [670] ;朝有过,夕改则与 [671] 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君子终日言,不在尤 [672] 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矣。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可能也;色 [673] 勿为,不可能也;心勿为,不可能也。太上乐善,其次安 [674] 之,其下亦能自强 [675] 也。太上不生恶,其次生而能夙绝之,其下复 [676] 而能改,复而不 改,陨身覆家,大者倾社稷。是故君子出言愕愕 [677] ,行身战战,亦殆 [678] 免于罪矣。昔者,天子日旦 [679] 思其四海之内,战战唯恐不能乂 [680] 也;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战战唯恐失损之也;大夫日旦思其官,战战唯恐不能胜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唯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栗 [681] 者,鲜 [682] 不济 [683] 矣。”

译文

曾子说:“君子能自责自身的不良行为,检查自己的过错,勉励自己做自己能力不及的事情,去除私欲,以道义来处理事务,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学习’。君子要爱惜每天的时间来学习,随时按照所 学去落实,遇到难做到的事不回避,遇到容易做到的事不盲从,只考虑道义的所在。君子早晨起来就开始按照所学去落实,到了夜晚就深思自省这一天的所做所行,一直到死为止,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坚守学业了!君子学习一定要从先王的典籍开始,询问请教老师一定要依从所学的次序,请教后仍不能理解,就趁着空闲,观察老师脸色后再问。君子尽管一直在学习,还唯恐自己学识不渊博;尽管学识渊博了,还唯恐自己不能时时温习;尽管温习了,还唯恐自己不能够理解;尽管理解了,又唯恐自己不能按照道理去落实;虽然按照道理落实了,又唯恐自己做不到推贤尚善。君子求学,若能做到这五个方面就行了。君子虽然学识广博,但是在细微之处也不放松,话说得少但笃诚地施行,行动在他人之前,说话要在他人之后,看到利益时就想到玷污,受到责备时想到耻辱,有了嗜欲时想到羞愧,怨恨愤怒时想到后患。君子应终身保持这种谨慎戒惧的心态。君子自己德行良善,也欢喜别人德行良善;自己有才能,也欢喜别人有才能。君子喜欢别人行善却不催促,讨厌别人作恶却不疾恶如仇,不先料想人的品行不好,不怀疑人不守信用,不说别人的过错,成全他人为善的美名。别人早晨出现错误,傍晚就能改正,就称赞他;傍晚出现错误,翌日早晨就能改正,就称赞他。君子终日言语,却没有过失出现。小人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成为终身的罪过。君子对于不好的事,自己不去做,是能够做到的,神色上表现出不去做则不大可能,心里根本没有想过去做更是不可能的。人最高的境界是乐于为善,其次是习惯为善,其下是自己也能勉强为善。此外,人最高的境界是不发生错误,其次是错误出现后能早早断绝,其下是错误复犯后能及时改过。重复发生错误而不去改正,小则会亡身败家,大则会使国家倾覆。因此君子言语正直,行动戒惧,这样方能幸免于不犯过错呀!过去,天子每天想着天下之事,战战兢兢,唯恐天下不能太平安定;诸侯每天想着他的四境之事,战战兢兢,唯恐国土亡失;大夫每天想着他的职务,战战兢兢,唯恐不能胜任工作;百姓每天想着他的 工作,战战兢兢,唯恐受到刑法的惩处。因此遇事小心谨慎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

立孝

题解

这一篇主要说明,忠是孝的内在根本,并通过礼表现于外。而这所谓的“忠”,是广义的,不是专指对君的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忠”字从“中”从“心”。凡是出于内心的真诚,一丝不苟,就叫做“忠”。而这样的真诚恭敬要通过“礼”这种外在的形式方能体现。“忠”是存藏于内的心理动机,“礼”是表现于外的行为规范。从内外两方面同时着力,孝道就不难建立起来。君子按此力行,不但可修养自身的德行,亦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礼敬。

曾子曰:“君子立孝 [684] ,其忠之用 [685] 也,礼之贵 [686] 也。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 [687] 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 [688] 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 [689] 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 [690] (敬上有庄字),反是乱也。尽力 [691] 而有礼,敬而安之;微谏 [692] 不倦,听从不怠;欢欣 [693] 忠信,咎故 [694] 不生,可谓孝矣。尽力而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 [695] 也。是故礼以将 [696] 其力,敬以入其忠。《诗》 [697] 言:‘夙兴 [698] 夜寐,毋忝 [699] 尔所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悌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 [700] 可知者,先修 [701] 之谓也。故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君子一 [702] 孝一悌,可谓知终矣。”

译文

曾子说:“君子立志行孝,是内心忠诚的体现,是对礼法的崇尚。因此,作为儿子不能孝顺自己的父亲,就不敢说别人的父亲不抚育其子;作为弟弟不能敬奉自己的哥哥,就不敢说别人的哥哥不能教导弟弟;作为人臣不能侍奉君主,就不敢说别人的君主不能指挥臣下。因此,君子与身为父亲之人谈论,就谈养育子女的事;与身为人子之人谈论,就谈孝顺父母亲的事;与身为人兄之人谈话,就谈教诲弟弟的事;与身为弟弟之人谈话,就谈承顺兄长的事;与做君主的谈话,就谈指挥臣子的事;与身为人臣之人谈话,就谈侍奉君主的事。这就是君子的孝道。君子的孝道应该体现在忠君、爱亲、敬长等方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社会的人伦秩序就会混乱了。君子对父母尽自己的努力服侍且合乎礼仪,以至诚恭敬的态度使其得到安逸,父母有了过错,就不厌其烦地委婉劝谏父母,听从父母之命而不敢稍加怠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快乐喜悦、竭尽内心的诚意,祸咎就不会发生,这可以说是尽孝了。尽力侍奉父母,但不依照礼仪,这是小人之孝。表面对父母恭敬,但心无诚意,这样就不能称为孝道。因此,遵照礼仪来尽力侍奉父母,要把恭敬融入其尽孝的真诚心里。《诗经·小雅·小苑》说:‘早起晚睡勤奋不懈,无愧于生养你的父母。说的是孝子一刻也不放松自己,不让父母蒙受羞耻,这是君子的孝。’因此,尚未被君主任用时,便知道 其将来会是忠臣,这说的就是孝子;尚没有侍奉长者,便知道其将来会顺承谦下,这说的就是敬爱兄长的弟弟;尚没有承担治国、治人的职责,便知道其将来能够做称职的官员,这说的是在家里事先修身的人。所以说,孝敬父母的人善于侍奉君主,尊敬哥哥的人善于侍奉长者。君子只要一心一意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便可知道其美好的未来了。”

制言

题解

“制”是法度、准则的意思,“言”是见解、主张的意思。“制言”就是关于行为准则的主张。本篇记录曾子关于法度的善言,可以作为立身处世的法则。曾子主张,君子立身处世,需要进退守仁,安平处卑,努力学习知识,与人互助,提升个人的修养。

曾子曰:“夫行 [703] 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小者友焉,贱者惠 [704] 焉,此礼也。弟子毋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妇,相会于墙阴,可谓密矣,明日则或扬 [705] 其言者。故士执 [706] 仁与义而不闻,行之未笃 [707] 也。故蓬生麻中,不扶乃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是故人之相与 [708] 也,譬如舟车然,相济 [709] 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 [710] ,马非马不走 [711] ,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 [712] 贤,虽有险道修(修作循)行 [713] ,达矣。今之弟子,病 [714] 下人 [715] ,不知事贤 [716] ,耻不知而又不问,是以惑暗 [717] 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 [718] 民。”

译文

曾子说:“所谓行,就是实践礼的意思。礼就是对尊贵之人要恭敬,对老人要孝顺,对小孩子要慈爱,对年轻人要友爱,对贫贱之人要施恩惠。这些都是礼的表现。弟子们不要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要知道那鄙陋的男女约会于高墙暗处,算得上隐蔽之处了,可是第二天就可能有人传说他们幽会的对话。所以士人固守仁义的道理而不被人所知,是因为施行得还不够笃诚。散乱的蓬草生长在大麻之间,不须夹扶也会自然长得耸直;白沙若混在污泥之中,会与污泥同样发黑。因此,人们相互交往,就像乘船坐车一样,相互帮助才能到达目的地,自己已经上船就拉别人一把,别人先上车就推他一把。因此说,人没有他人帮助,就不能有所成就;马没有其他马的协力,就不能加速奔跑;土不与土堆积,就不能成为高山;水不与水相激荡,就不能长流。”弟子问曾子说:“士人怎样做才能行事通达呢?”曾子说:“不会的要学习,有疑问就请教。行事要比照贤人,路途虽有险恶,顺着贤人的路去走就通达无阻了。现在的一些学生忧虑居人之下,却不知道拜贤人为师,羞愧自己不懂却又不去请教,因此只能庸庸碌碌终生罢了。这就是难以得志的人了。”

疾病

题解

这一篇主要记录曾子患病将离开人世时与弟子的对话,所记皆是先利后义、孝悌及时,以及交友谨慎的事。

曾子曰:“君子之务盖有 [719] 矣。夫华 [720] 繁 [721] 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鹰隼 [722] 以山为庳 [723] 而巢其上,鱼鳖鼋鼍 [724] 以川为浅而窟穴 [725] 其中,卒 [726] 其所以得者,饵 [727] 也。是故君子苟毋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亲戚 [728] 不悦,不敢外交 [729] ;近者不亲,不敢来 [730] (来作求)远;小者不审 [731] ,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者 [732] 而先施 [733] 焉。”

译文

曾子说:“君子所做的事,全都包括在前面已经说了的这些话里了。正如花开得繁盛而果实结得少,是由于大自然的缘故;世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由于人为的原因。鹰隼认为山矮,于是便筑巢于山顶 上;鱼鳖龟鼍认为河浅,便扒洞穴于水中。最终,它们还是被人捕获,这是因为贪图诱饵的缘故。所以,君子如果真能不贪利害义,那么耻辱因何而来呢?若不能让父母高兴,孝子不敢同外人结交朋友;若得不到身边人的亲爱,不敢亲近远方的人;小事尚弄不清楚,就不敢谈论大事。所以人生在世,百年之中,难免会有疾病呀!君子考虑生命不可再来,而提早尽孝。”

“亲戚既没 [734] ,虽欲孝,谁为孝乎?年既耆艾 [735] ,虽欲悌,谁为悌乎?故孝有不及,悌有不时,其此之谓与!言不远 [736] 身 [737] ,言之主 [738] 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 [739] 也。”

译文

“若父母已过世,纵然想尽孝道,又将孝顺谁呢?(自己)年纪已老,纵然想敬爱兄长,又将敬爱谁呢?孝顺父母有来不及的,敬爱兄长有失掉时机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所说的言语不违背伦理道德,这是说话的宗旨;所做之事不违背伦理道德,这是行为的根本。言论有宗旨,行为有根本,可以说从圣贤人处有所听受了。”

“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加 [740] (加上有在字)之志 [741] 而已矣。与君子游 [742] ,苾 [743] 乎如入兰芷 [744] 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 [745] 矣;与小人游,腻 [746] (腻作贷)乎如入鱼次之室(鱼次之室作鲍鱼之次 [747] ),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748] 。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 [749] ,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 [750] ,每履而下 [751] ,几何而不陷乎哉!”

译文

君子尊奉他所听受的善言,其品行就会高尚而光明磊落;实践他所听受的善言,其功业就会宽广而宏伟。要品行高明、功业宏伟,不在于别的,在于设立志向而已。与君子交往,如同进入兰芷花房,浓香扑鼻,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那是与兰芷的香味融而为一了。与小人交往,如同进入贩卖咸鱼之地,腥臭难闻,时间长了,便闻不到腥臭味,那是与咸鱼的腥臭味融而为一了。所以君子对朋友的取舍须非常谨慎。与君子交往,就像白昼变长的季节,德行不断增长而自己却未能感知;与小人交往,就像踏在薄冰之上,每踏一下,便更加危险,能有几个人不陷落水中呢?”

注释

[1] 灭:隐没。​​​​​​​​​

[2] 文章:指主意或点子,此指人的办法、主张等。​​​​​​​​​

[3] 同出乎公:(君与民)一同以公道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公,公道。​​​​​​​​​

[4] 约:省减,简约。​​​​​​​​​

[5] 诱慕:被诱惑而贪恋。这里指名位势利。​​​​​​​​​

[6] 损:指减少。​​​​​​​​​

[7] 察:明辨。​​​​​​​​​

[8] 性:指天赋、天性。​​​​​​​​​

[9] 秽:污浊。​​​​​​​​​

[10] 平:平静。​​​​​​​​​

[11] 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

[12] 遗物反己:遗物,谓超脱于世物之外。反己,复返自己的本性。​​​​​​​​​

[13] 不以智役物:《文子》原书中“智”作“身”。谓圣人不以身为物所役使。物,物欲。​​​​​​​​​

[14] 滑和:谓扰乱中和之道。​​​​​​​​​

[15] 便计:指合宜之计。​​​​​​​​​

[16] 圣德高行: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圣德,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高行,指高尚的品行。​​​​​​​​​

[17] 不肖:不正派。​​​​​​​​​

[18] 水浊者鱼噞:因水太浑浊使鱼喘不过气来,只得露出水面张口呼吸。噞,音掩,指鱼口翕张吞吐貌。​​​​​​​​​

[19] 交争:犹纷争。​​​​​​​​​

[20] 省:少。​​​​​​​​​

[21] 赡:富足。​​​​​​​​​

[22] 抱道:持守正道。​​​​​​​​​

[23] 推诚:以诚心相待。​​​​​​​​​

[24] 修:治理。​​​​​​​​​

[25] 莫之使:犹莫使之。没有谁使其如此。之,代词,指代万物。​​​​​​​​​

[26] 至精:精诚达到极点。​​​​​​​​​

[27] 待:依靠,依恃。​​​​​​​​​

[28] 皋陶喑:皋陶,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喑,音因,瘖哑。典出《淮南子·主术训》:“故皋陶瘖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

[29] 大理:掌刑法的官。秦为廷尉,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

[30] 师旷瞽: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名旷,字子野,生而目盲,善辩音乐。瞽,音谷,目失明、眼瞎。​​​​​​​​​

[31] 大宰:即太宰,官名。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

[32] 副:符合。​​​​​​​​​

[33] 移风:转变风气。​​​​​​​​​

[34] 神化:神妙地潜移默化。​​​​​​​​​

[35] 所由:所经历的道路。​​​​​​​​​

[36] 定倾: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为稳定。​​​​​​​​​

[37] 转:通“啭”,婉转发声,亦指婉转的歌声。​​​​​​​​​

[38] 九夷八狄:九夷, 古代用以称中原以东地区的九个落后部族,亦指其所居之地。八狄,古代对中原以北地区落后部族的泛称。​​​​​​​​​

[39] 征:表现。​​​​​​​​​

[40] 效:验证。​​​​​​​​​

[41] 愔:音因。静默。​​​​​​​​​

[42] 应:应和,此指反映。​​​​​​​​​

[43] 泽:恩惠。​​​​​​​​​

[44] 形:形成。​​​​​​​​​

[45] 可悦之政:顺民心之政令。悦,谓使之愉悦。​​​​​​​​​

[46] 逆:违背。​​​​​​​​​

[47] 渊:人或物汇集之处,这里指智慧的渊源。​​​​​​​​​

[48] 符:作“府”,聚集之处。​​​​​​​​​

[49] 鉴:古器名,形似大盆,有耳。青铜制,盛行于东周。或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或盛冰,用来冷藏食物。有时借为照影之用。​​​​​​​​​

[50] 水:或作“潦”,积水。​​​​​​​​​

[51] 澄水:清澈而不流动的水。澄,音成。​​​​​​​​​

[52] 神清意平:心神清朗、平和。神清,谓心神清朗。意,胸怀、内心。平,平和、宁静。​​​​​​​​​

[53] 形物之情:显示真实情况。形,显示。情,实情。​​​​​​​​​

[54] 极即反:事物达到顶点之后便会走向另一反面。极,达到顶 点、最高限度。反,同“返”。​​​​​​​​​

[55] 日中而移:太阳到了中午之后就要偏斜。日中,中午阳光强烈,比喻事物光明昌盛。移,偏斜。​​​​​​​​​

[56] 月满则亏:月亮圆全之后就要缺损。月满,月圆。​​​​​​​​​

[57] 广:多。​​​​​​​​​

[58] 博辩:雄辩。​​​​​​​​​

[59] 俭:俭约。​​​​​​​​​

[60] 畏:恐惧。​​​​​​​​​

[61] 德施:德泽恩施。​​​​​​​​​

[62] 下:谦让。​​​​​​​​​

[63] 以其身后人:把自己放在人后。​​​​​​​​​

[64] 推而不厌:(即使天下百姓)都推赞他,他也不自满。推,推赞。厌,满足。​​​​​​​​​

[65] 戴而不重:(即使天下百姓)都拥戴他,他也不自大。戴,尊奉、拥戴。重,犹大。​​​​​​​​​

[66] 余:未尽,不尽。​​​​​​​​​

[67] 顺:和顺。​​​​​​​​​

[68] 知与之:懂得给予别人(就是得到)。与,给予。之,代词,他、他们,这里指别人。​​​​​​​​​

[69] 为得:就是得到。​​​​​​​​​

[70] 几道:几,接近。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71] 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本传谓姓李名耳(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守藏室之官,后辞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72] 行:实施。​​​​​​​​​

[73] 尽:全部,整个。​​​​​​​​​

[74] 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

[75] 怀:归向。​​​​​​​​​

[76] 敬:恭敬,端肃。​​​​​​​​​

[77] 御:统御。​​​​​​​​​

[78] 异:异作“暴”,暴乱。​​​​​​​​​

[79] 四经不立:德、仁、义、礼四种准则不能树立。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 ​​​​​​​​​

[80] 精:纯一,精诚。​​​​​​​​​

[81] 神化:自然而化。​​​​​​​​​

[82] 同言:同样的话。​​​​​​​​​

[83] 行:实施。​​​​​​​​​

[84] 化:变化。​​​​​​​​​

[85] 情:诚。​​​​​​​​​

[86] 情令:这里指真诚与政令。​​​​​​​​​

[87] 利害:利益与损害。​​​​​​​​​

[88] 之忧:应作“爱之”,爱护婴儿。​​​​​​​​​

[89] 喻焉:应作“逾笃”。逾,更加。​​​​​​​​​

[90] 用:功用。​​​​​​​​​

[91] 化:教化。​​​​​​​​​

[92] 得胜:获得胜利。​​​​​​​​​

[93] 人力:他人的力量。​​​​​​​​​

[94] 自得:这里指有德有能。​​​​​​​​​

[95] 柔弱:谓柔和谦顺。​​​​​​​​​

[96] 丛兰:丛生的兰草,常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97] 修:美好。​​​​​​​​​

[98] 败:毁坏。​​​​​​​​​

[99] 蒙尘:为灰尘蒙覆。​​​​​​​​​

[100] 眯:杂物入目使视线不清。​​​​​​​​​

[101] 致:通“至”,达到。​​​​​​​​​

[102] 蛟龙: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深水中。相传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

[103] 阴德: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104] 阳报: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与“阴报”相对。​​​​​​​​​

[105] 隐行:犹阴德,谓不为人知的美行。​​​​​​​​​

[106] 相坐之法:谓一人有罪,连坐他人,相,音象。​​​​​​​​​

[107] 减爵:削减群臣的爵禄。爵,爵位。​​​​​​​​​

[108] 张:实施。​​​​​​​​​

[109] 刀笔之迹:指刻写出来的法令条文。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110] 行陈:“陈”同“阵”。行阵,指挥军队、布阵势。​​​​​​​​​

[111] 庙战:朝廷对于战事的筹划和决策。​​​​​​​​​

[112] 权:谋略。​​​​​​​​​

[113] 先见:预见。​​​​​​​​​

[114] 重关:谓重深的关塞。​​​​​​​​​

[115] 冥冥之外:高远的空际,这里引申为尘世境界之外。 ​​​​​​​​​

[116] 居:安定,安居,平素家居。​​​​​​​​​

[117] 行:去,离开。​​​​​​​​​

[118] 所之:所去的地方。​​​​​​​​​

[119] 事知所乘:做事知道凭借的是什么。乘,利用、凭借。​​​​​​​​​

[120] 不可止于人:不可禁止别人的评说。​​​​​​​​​

[121] 易微事:轻视小事。易,轻视。​​​​​​​​​

[122] 无生:不发生。​​​​​​​​​

[123] 万万无方:没有固定的规律,比喻无法预防。万万,指极大的数目。无方,无定法,无定式。​​​​​​​​​

[124] 门:事物的起点。​​​​​​​​​

[125] 曲:多方面。​​​​​​​​​

[126] 备:防备。​​​​​​​​​

[127] 全身:保全生命或名节。​​​​​​​​​

[128] 上士:高明之士。​​​​​​​​​

[129] 无由:没有门径。​​​​​​​​​

[130] 非誉:非议和称誉。指事情已经发生之后众人的反应。​​​​​​​​​

[131] 尘垢:犹污染。​​​​​​​​​

[132] 小:细。这里指谨慎。​​​​​​​​​

[133] 圆:灵活。​​​​​​​​​

[134] 方:守规矩。​​​​​​​​​

[135] 虑患:忧虑祸患。​​​​​​​​​

[136] 慎微:谨慎及于细微之处。​​​​​​​​​

[137] 兼包万国:包容天下。兼包,相容并包。​​​​​​​​​

[138] 一齐:统一。​​​​​​​​​

[139] 辐凑:聚集。辐,指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凑,指会合、聚集。​​​​​​​​​

[140]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古人常以榖与辐比喻君与臣的关系。​​​​​​​​​

[141] 无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

[142] 四远:四方边远之地。​​​​​​​​​

[143] 深泉:深作“渊”,渊泉,泉水很深。​​​​​​​​​

[144] 挠:屈服。​​​​​​​​​

[145] 污:玷辱。​​​​​​​​​

[146] 中仪:符合礼节。​​​​​​​​​

[147] 执约:持守要领。执,持守。​​​​​​​​​

[148] 持躁:戒躁。持,约束。躁,浮躁。​​​​​​​​​

[149] 微:微细之处。​​​​​​​​​

[150] 怀:包容。​​​​​​​​​

[151] 持:持守。​​​​​​​​​

[152] 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153]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

[154] 离:违背。​​​​​​​​​

[155] 不失仁心:应作“有仁义”,有仁爱和正义之心。​​​​​​​​​

[156] 常顺:谓自然之性。​​​​​​​​​

[157] 计当:计策得当。​​​​​​​​​

[158] 解:消除。​​​​​​​​​

[159] 图国:为国谋利。这里指谋立国之事。​​​​​​​​​

[160] 遂:成功。​​​​​​​​​

[161] 中:符合。​​​​​​​​​

[162] 周:忠信。​​​​​​​​​

[163] 舍趣:舍弃其追逐的。趣,趋向、归向。​​​​​​​​​

[164] 审:详究。​​​​​​​​​

[165] 教:教化。​​​​​​​​​

[166] 泽:恩惠。​​​​​​​​​

[167] 通功易食: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

[168] 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

[169] 亡:或作“虐”,残暴。​​​​​​​​​

[170] 下臣:这里指礼让臣下。下,居人之下、谦让。​​​​​​​​​

[171] 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

[172] 内解于心:在内心消除(慈爱之情)。​​​​​​​​​

[173] 性不能已:本性就是如此情不自禁。​​​​​​​​​

[174] 穷:困窘。​​​​​​​​​

[175] 接:达到,遍及。​​​​​​​​​

[176] 举:赞扬。​​​​​​​​​

[177] 甘:以为甘美。​​​​​​​​​

[178] 亲近:亲抚近邻。​​​​​​​​​

[179] 不以言:不用言语。​​​​​​​​​

[180] 来远:使远方的人来归附。​​​​​​​​​

[181] 同欲:同心,同一愿望。​​​​​​​​​

[182] 守:操守,节操。​​​​​​​​​

[183] 固:稳固,安定。​​​​​​​​​

[184] 念:念头,想法。​​​​​​​​​

[185] 召寇:召,招引。召、招通用。​​​​​​​​​

[186] 水处:居住在水边或水中。​​​​​​​​​

[187] 渔:捕鱼。​​​​​​​​​

[188] 山处者木:或作“林处者采”。居住在山林地区的人,靠采木为生。采,砍伐。​​​​​​​​​

[189] 牧:放牧。​​​​​​​​​

[190] 陆处:居住在陆地上。​​​​​​​​​

[191] 械:泛指器具。​​​​​​​​​

[192] 所有:指领有的东西。​​​​​​​​​

[193] 易:交换。​​​​​​​​​

[194] 箭: 或作“萧”,竹制管乐器。​​​​​​​​​

[195] 清浊:音乐的清音与浊音。​​​​​​​​​

[196] 车轨:行车的轨迹。​​​​​​​​​

[197] 结:连接。这里指车不去千里之外。​​​​​​​​​

[198] 盛:兴盛。​​​​​​​​​

[199] 虚:萧条,虚弱。​​​​​​​​​

[200] 徼:求取。​​​​​​​​​

[201] 欲节:节制欲望。欲,贪欲。节,节制,管束。​​​​​​​​​

[202] 躁:浮躁。​​​​​​​​​

[203] 费:耗费。​​​​​​​​​

[204] 作:创制,设立。​​​​​​​​​

[205] 因:依照。​​​​​​​​​

[206] 禁诛:禁诛之法。禁,含有禁戒性的规条及法令。诛,惩罚、责罚。​​​​​​​​​

[207] 为:施行。​​​​​​​​​

[208] 守:遵循,奉行,遵守。​​​​​​​​​

[209] 上德:至德。​​​​​​​​​

[210] 性:本性。​​​​​​​​​

[211] 因:根据。​​​​​​​​​

[212] 条畅:通畅。​​​​​​​​​

[213] 渎:沟渠。此处当动词用,指开挖沟渠。​​​​​​​​​

[214] 产稼:种植庄稼。​​​​​​​​​

[215] 欲:愿望。​​​​​​​​​

[216] 节文:拟定具体的细节条文。​​​​​​​​​

[217] 遵道:遵循正道,亦以比喻遵循法度。​​​​​​​​​

[218] 资:禀赋。​​​​​​​​​

[219] 向方:归向正道。方,义方。​​​​​​​​​

[220] 咈:音弗。违背。​​​​​​​​​

[221] 张:设立。​​​​​​​​​

[222] 贵:崇尚。​​​​​​​​​

[223] 尚:尊崇。​​​​​​​​​

[224] 迫:应作“通”,懂得、通晓。​​​​​​​​​

[225] 任智:依据策略。任,凭依,依据。智,计谋,策略。​​​​​​​​​

[226] 明浅:明智不足。明,圣明,明智。​​​​​​​​​

[227] 因循:道家谓顺应自然。​​​​​​​​​

[228] 责成:指令专人或机构负责完成任务。​​​​​​​​​

[229] 听治:处理政事。​​​​​​​​​

[230] 弱志:谓虚心下气。​​​​​​​​​

[231] 辐凑:车轮上的辐条都集中于毂上,比喻人心聚集为一。群臣辐转.形容群臣像辐条都集中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共事一君。​​​​​​​​​

[232] 制:约束。这里指驾驭。​​​​​​​​​

[233] 事:侍奉,供奉。​​​​​​​​​

[234] 同:和谐。​​​​​​​​​

[235] 乘:利用。​​​​​​​​​

[236] 知:“智”的古字,聪明,智慧。​​​​​​​​​

[237] 任:指胜任。​​​​​​​​​

[238] 乌获: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

[239] 资:才质。​​​​​​​​​

[240] 重:繁重,沉重。​​​​​​​​​

[241] 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矣:语出《老子》第二十七章。意思是说,因其材而使用,没有不各尽其材的,因其能而使用,没有不各尽其能的。​​​​​​​​​

[242] 应:响应。​​​​​​​​​

[243] 坚滞:比喻固执不动,拘泥不化。坚,谓牢固坚硬之物,此指甲胄。滞,局限、拘泥、固执。​​​​​​​​​

[244] 卷握:拳握。比喻凝滞,不流动。​​​​​​​​​

[245] 私志:私情。​​​​​​​​​

[246] 枉:违背。​​​​​​​​​

[247] 因资:凭借才质。因,用、凭借。资,禀赋、才质。​​​​​​​​​

[248] 恶:畏惧。​​​​​​​​​

[249] 穷:困窘。​​​​​​​​​

[250] 虚: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251] 践位:即位。​​​​​​​​​

[252] 掩:应作“陵”,陵、侵犯。​​​​​​​​​

[253] 智诈:俞樾认为“诈”系衍字。​​​​​​​​​

[254] 齐一:一致。​​​​​​​​​

[255] 辅翼:辅助。​​​​​​​​​

[256] 绝国:极其辽远的邦国。​​​​​​​​​

[257] 殊俗: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

[258] 被泽:蒙受君主的恩泽。被,蒙受。​​​​​​​​​

[259] 地无不任,时无不应:土地没有不被利用的,耕种没有不合乎时令的。​​​​​​​​​

[260] 隐事:隐蔽见不得人之事。​​​​​​​​​

[261] 遗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262] 息:休息。​​​​​​​​​

[263] 无不以:无不各得其所。​​​​​​​​​

[264] 神农: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炎帝。​​​​​​​​​

[265] 瘦癯:清瘦。癯,音渠。​​​​​​​​​

[266] 梨黑:黑里带黄的颜色。​​​​​​​​​

[267] 胼胝:音便(二声)支。皮肤等的异常变硬和增厚。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268] 伊尹负鼎而干汤:伊尹背上熬美味之汤的鼎去求见商汤。伊尹,商汤大臣,奴隶出身,后协助汤攻灭夏桀,建立商朝。干,求取。​​​​​​​​​

[269] 吕望鼓刀而入周:吕望敲着屠夫的割肉刀进入周朝。吕望,即姜太公。鼓刀,谓摆弄刀子发出响声。宰杀牲畜时敲击其刀,使之发声,故曰鼓刀。周,周朝。​​​​​​​​​

[270] 百里奚传卖:百里奚以五张羊皮被转卖。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传卖,转卖。 《战国策·秦策二》:“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271] 管仲束缚:管仲曾被鲁人捆缚于囚车。管仲,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束缚,指管仲曾被鲁人束缚送交齐国。​​​​​​​​​

[272] 孔子无黔突:孔子终生汲汲行道奔走天下,很少在家吃饭,故烟囱不黑。黔,黑色。突,烟囱。黔突,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烟囱。​​​​​​​​​

[273] 墨子无暖席:指墨子亲自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急急而来,匆匆而去,坐席不待暖就离开。墨子,即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

[274] 贪禄慕位:贪求俸禄地位。贪禄,贪恋禄位。慕位,思慕权位。​​​​​​​​​

[275] 起:兴起。​​​​​​​​​

[276] 四体:四肢。​​​​​​​​​

[277] 思虑:犹心智、心思。​​​​​​​​​

[278] 治身:修养身心。​​​​​​​​​

[279] 百节:指人体各个关节。​​​​​​​​​

[280] 开:应作“供”,供给。这里指满足。​​​​​​​​​

[281] 养化:谓致力于道德教化,转变人心、风俗,使其归于自然。​​​​​​​​​

[282] 正法:依法制裁、办理。​​​​​​​​​

[283] 交让:相互谦让。​​​​​​​​​

[284] 受:接受。​​​​​​​​​

[285] 劳:操劳,劳动。​​​​​​​​​

[286] 日化上:百姓逐渐被君主感化。日,一天天。化,受感化、受感染。上,君主。​​​​​​​​​

[287] 迁善:改过向善。​​​​​​​​​

[288] 利赏:利,利益、好处。利赏,奖赏。​​​​​​​​​

[289] 上世:处在繁荣发展时期的社会。​​​​​​​​​

[290] 下世:处在衰落时期的社会。 ​​​​​​​​​

[291] 不世出:不是每世每代都能出现的。​​​​​​​​​

[292] 可与治之臣:可以帮助圣明之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大臣,即贤臣。​​​​​​​​​

[293] 万一:万分之一,表示极少的一部分。​​​​​​​​​

[294] 求:通“逑”,聚合。​​​​​​​​​

[295] 至治:指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时世。​​​​​​​​​

[296] 千岁不一:千载难逢。千岁,千年,年代久远。​​​​​​​​​

[297] 同出一道:同民循善道而不变。​​​​​​​​​

[298] 放僻淫逸:肆意为非作歹。亦指肆无忌惮、邪恶不正。​​​​​​​​​

[299] 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这里泛指各种颜色。​​​​​​​​​

[300] 欲:喜爱。​​​​​​​​​

[301] 五声: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

[302] 交争:互相争论。​​​​​​​​​

[303] 天和:谓人体之元气。​​​​​​​​​

[304] 履:临。​​​​​​​​​

[305]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

[306] 放:背逆,违背。​​​​​​​​​

[307]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308] 左右:近臣,侍从。​​​​​​​​​

[309] 不吾夺:即不夺吾,不夺取我的势位尊号。​​​​​​​​​

[310] 吾不可夺:我不可夺(的条件)。​​​​​​​​​

[311] 篡杀:弒君而夺其位。​​​​​​​​​

[312] 持:守,保持。​​​​​​​​​

[313] 责:职责。​​​​​​​​​

[314] 偿:应对。​​​​​​​​​

[315] 人不兼官,官不兼事:上古世守一官,官守一事,故人不能兼官两职。​​​​​​​​​

[316] 农士商工: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

[317] 乡别州异:乡,基层行政区划名。后指县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州,古代民户编制,二千五百户为一州。​​​​​​​​​

[318] 农与农言藏:农民聚居田野朝夕相处,从事于农耕生产,审四时察季节,互相谈论的是春耕夏褥、秋收冬藏之事。​​​​​​​​​

[319] 行:孝义仁爱等道德行为。​​​​​​​​​

[320] 数:数目,数量。​​​​​​​​​

[321] 遗行:失检之行为,品德有缺点。​​​​​​​​​

[322] 苦事:谓粗制滥造,生产次品。苦,读“古”音,通“盬”。​​​​​​​​​

[323] 废功:歉收农业收成。​​​​​​​​​

[324] 折货:打折的货物,这里指亏本买卖。​​​​​​​​​

[325] 人材之盛:指才智卓越之人。盛,旺盛,兴盛,茂盛。​​​​​​​​​

[326] 责:要求,期望。​​​​​​​​​

[327] 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328] 辞给:言辞 敏捷。​​​​​​​​​

[329] 溢:满。​​​​​​​​​

[330] 贱物:贱物,谓轻视名利。​​​​​​​​​

[331] 不污于俗:不被流俗染污。污,污染。​​​​​​​​​

[332] 伉行:高傲的品行。​​​​​​​​​

[333] 民化:教化百姓。化,教化,教育。​​​​​​​​​

[334] 量:标准,规格。​​​​​​​​​

[335] 国俗:国家的通行标准。​​​​​​​​​

[336] 度量:法度。​​​​​​​​​

[337] 道术:治国之术。​​​​​​​​​

[338] 与性:应作“以法”。通过军法来实现整齐划一。​​​​​​​​​

[339] 量:标准。​​​​​​​​​

[340] 三责:指的是“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难而诛不敢”。​​​​​​​​​

[341] 饰智:装作有智慧弄巧欺人。​​​​​​​​​

[342] 穷:窘,急。​​​​​​​​​

[343] 触:冒犯。这里指抵抗。​​​​​​​​​

[344] 道理之数:依照规律而确定的方法。数,方法。​​​​​​​​​

[345] 专己:独断专行。​​​​​​​​​

[346] 积力:合力。​​​​​​​​​

[347] 恶:粗劣。​​​​​​​​​

[348] 慢:怠忽。​​​​​​​​​

[349] 偿:应对,这里指完成。​​​​​​​​​

[350] 劝:努力。这里指任务轻容易完成。​​​​​​​​​

[351] 操:掌握。​​​​​​​​​

[352] 分:职分。​​​​​​​​​

[353] 效:尽心尽力地服务。​​​​​​​​​

[354] 厌:厌烦。​​​​​​​​​

[355] 强:强盛,强大。​​​​​​​​​

[356] 甲坚兵利:盔甲坚固,兵器锋利。​​​​​​​​​

[357] 利杀:应作“峻罚”,这里指滥杀。峻,严酷、严厉。罚,刑罚。​​​​​​​​​

[358] 威:显示的使人畏惧慑服的力量。​​​​​​​​​

[359] 存政:谓使国家得以稳定保全的政治措施。​​​​​​​​​

[360] 无小:无论有多小。​​​​​​​​​

[361] 亡政:乱政。​​​​​​​​​

[362] 御:防备。​​​​​​​​​

[363] 斗:战斗。​​​​​​​​​

[364] 乘:凭借。​​​​​​​​​

[365] 材:应作“文”。文德。​​​​​​​​​

[366] 浅:应作“深”。这里指德行深厚。​​​​​​​​​

[367] 费不半而功十倍:即事半而功倍之意。​​​​​​​​​

[368] 千乘: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369] 文德:指礼乐教化,这里指德政。​​​​​​​​​

[370] 王兵:谓仁义之师。​​​​​​​​​

[371] 漠真:一作“淡漠”,指清静淡泊的本性。漠,清静淡泊。​​​​​​​​​

[372] 明德:通达德性。明,通达。​​​​​​​​​

[373] 宽大:大度。​​​​​​​​​

[374] 并覆:包容。并,合并。覆,广施、遍及。​​​​​​​​​

[375] 制断:裁决。​​​​​​​​​

[376] 虑:思考。​​​​​​​​​

[377] 究:贯彻。​​​​​​​​​

[378] 上闻:向朝廷呈报。​​​​​​​​​

[379] 修通: 逐级上达,通于君主。​​​​​​​​​

[380] 辐凑:车辐条集中于轴心。喻聚集,言群臣归向于君主。​​​​​​​​​

[381] 察:昭著。​​​​​​​​​

[382] 苛:苛刻。​​​​​​​​​

[383] 通:一作“聪”。明察。​​​​​​​​​

[384] 暗:愚昧。​​​​​​​​​

[385] 善否:善恶。​​​​​​​​​

[386] 安其性:安定其生活。安,安定。性,同“生”,指生活。​​​​​​​​​

[387] 怀:感念。​​​​​​​​​

[388] 乘舆马:乘坐车马。舆马,车马。​​​​​​​​​

[389] 使:连词。假使。​​​​​​​​​

[390] 刍荛:音,除尧,割草采薪之人。​​​​​​​​​

[391] 处:辨察。​​​​​​​​​

[392] 羞:谓以为耻辱。​​​​​​​​​

[393] 贵:重视。​​​​​​​​​

[394] 辨:通“辩”。谓言辞漂亮、巧妙。​​​​​​​​​

[395] 行:品行。​​​​​​​​​

[396] 敬慎:恭敬谨慎。​​​​​​​​​

[397] 雠:同“仇”,仇恨。​​​​​​​​​

[398] 臣:动词。臣服。​​​​​​​​​

[399] 宿沙氏:传说中处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的一个最早发现煮盐的部落。​​​​​​​​​

[400] 神农氏: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401] 治大者:治理大国。​​​​​​​​​

[402] 制:法度。​​​​​​​​​

[403] 苛:烦琐。​​​​​​​​​

[404] 赡:满足。​​​​​​​​​

[405] 度:丈量。​​​​​​​​​

[406] 差:错。​​​​​​​​​

[407] 铢:音朱,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408] 石: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409] 过:错误。​​​​​​​​​

[410] 径:方法简便。​​​​​​​​​

[411] 大较:大的计量方法。此处指用石、丈等大的称量标准。较,计量。​​​​​​​​​

[412] 曲辨:周详的治理。​​​​​​​​​

[413] 惠:应作“慧”。聪慧。​​​​​​​​​

[414] 厌约:厌烦简约。厌,厌烦。约,简要。​​​​​​​​​

[415] 省:少。​​​​​​​​​

[416] 调音:调试声音。调,调试。​​​​​​​​​

[417] 昧昧:纯厚浑朴貌。​​​​​​​​​

[418] 焉:代词。指代“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

[419] 动化:感化。​​​​​​​​​

[420] 为:感化。​​​​​​​​​

[421] 理:治理。​​​​​​​​​

[422] 临: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

[423] 命:政令。​​​​​​​​​

[424] 蝼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

[425] 守:职守。此处指为君之道。​​​​​​​​​

[426] 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427] 听从取容:顺从君主的欲望来奉承谄媚。听从,接受依从。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

[428] 专:集中。​​​​​​​​​

[429] 任能:委用有才能的人。​​​​​​​​​

[430] 日困:日见穷尽。日,一天一天的。困,穷尽。​​​​​​​​​

[431] 数:权术。此指君主统御之术。​​​​​​​​​

[432] 交:交往,相处。​​​​​​​​​

[433] 见:“现”的古字。显露。​​​​​​​​​

[434] 离:背离。​​​​​​​​​

[435] 从风:比喻迅即附和或响应。​​​​​​​​​

[436] 不应:不符合。​​​​​​​​​

[437] 乖心:离心离德。乖,背离。​​​​​​​​​

[438] 解:解除。​​​​​​​​​

[439] 非誉:指责和称誉。​​​​​​​​​

[440] 责:动词。承担责任。​​​​​​​​​

[441] 斫:砍。​​​​​​​​​

[442] 绝:断,分成两段或几段。​​​​​​​​​

[443] 摄舆:驾驭马车。摄,牵引。舆,车。​​​​​​​​​

[444] 服:顺从。​​​​​​​​​

[445] 衔:应作“衡”。衡,车辕前端的横木。​​​​​​​​​

[446] 伯乐:春秋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他认为一般的良马“可以形容筋骨相”,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则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447] 王良:春秋时之善驭马者。​​​​​​​​​

[448] 乘:利用。​​​​​​​​​

[449] 资:禀赋。 ​​​​​​​​​

[450] 得道:获得治国之道。​​​​​​​​​

[451] 理塞:治国之道堵塞。谓不行仁义之道。​​​​​​​​​

[452] 生道:存国之道。​​​​​​​​​

[453] 亡征:国家将亡的征兆。​​​​​​​​​

[454] 行:实施。​​​​​​​​​

[455] 轻:轻视。​​​​​​​​​

[456] 造:就。 ​​​​​​​​​

[457] 与:给予。​​​​​​​​​

[458] 以时:按一定的时间。​​​​​​​​​

[459] 遇:对待。​​​​​​​​​

[460] 生:生来。​​​​​​​​​

[461] 明:圣明。​​​​​​​​​

[462] 鉴:照察,审辨。​​​​​​​​​

[463] 天人之分:天和人的职分。​​​​​​​​​

[464] 终始: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

[465] 达:通达。​​​​​​​​​

[466] 辅义:辅助道义的推行。辅,辅助。​​​​​​​​​

[467] 广崇:广大崇高。​​​​​​​​​

[468] 张:壮大。​​​​​​​​​

[469] 栋:屋的正梁。​​​​​​​​​

[470] 任重:承受重物。​​​​​​​​​

[471] 城:都邑四周的墙垣。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472] 基:建筑物的根脚。​​​​​​​​​

[473] 上安:城墙的上部就稳固。​​​​​​​​​

[474] 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

[475] 造父:古之善御者。因献八骏,幸于周穆王。穆王使之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时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大破之,因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参阅《史记·赵世家》。​​​​​​​​​

[476] 得:满足。​​​​​​​​​

[477] 马志:马的习性。​​​​​​​​​

[478] 还曲:转弯盘旋。还,旋转。曲,弯曲。​​​​​​​​​

[479] 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

[480] 安:安稳。​​​​​​​​​

[481] 执:遵照。​​​​​​​​​

[482] 中材可尽:谓人尽其才。中材,指中等才能的人。​​​​​​​​​

[483] 明分:明 辨职分。明,分辨。分,职分。​​​​​​​​​

[484] 适然:偶然。​​​​​​​​​

[485] 常:规律。​​​​​​​​​

[486] 右:古代崇右,故以右为贵。​​​​​​​​​

[487] 法古:效法古代。​​​​​​​​​

[488] 周:适合。​​​​​​​​​

[489] 循俗:顺从风俗。循,遵从。​​​​​​​​​

[490] 法:动词,制定法律。​​​​​​​​​

[491] 足多:值得称赞。多,称赞。​​​​​​​​​

[492] 弗能言: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弗,不。​​​​​​​​​

[493] 所由:所遵从的。由,奉行;遵从。​​​​​​​​​

[494] 由:如同,好像。​​​​​​​​​

[495] 金石:指钟磬一类乐器。​​​​​​​​​

[496] 一调:统一的调子。​​​​​​​​​

[497] 改调:改变乐律。琴瑟随时依乐曲的不同,通过调整弦柱的位置来改 变声音。​​​​​​​​​

[498] 治之具:治国的工具。治,治理。具,用具。​​​​​​​​​

[499] 所以为治:作为治国的根本。​​​​​​​​​

[500] 法:刑法。亦泛指法律。​​​​​​​​​

[501] 发:产生。​​​​​​​​​

[502] 要:纲要。指由法所产生的道义。​​​​​​​​​

[503] 不行于身:自己就不会去做。行,做。​​​​​​​​​

[504] 检戒:戒,一作“式”。法度、制度。​​​​​​​​​

[505] 禁胜于身:禁令能战胜自身,即自己能遵守禁令。禁,含有禁戒性的规条及法令。​​​​​​​​​

[506] 度量:标准。​​​​​​​​​

[507] 悬法:公布法令。古时公布法令,都悬挂于宫阙,故称。​​​​​​​​​

[508] 法不法:依法惩处违法之人。法,动词。谓依法惩处。不法,违法之人。​​​​​​​​​

[509] 中绳:符合法度。中,符合。绳,法度。​​​​​​​​​

[510] 中度:合乎法度。​​​​​​​​​

[511] 塞:遏制。​​​​​​​​​

[512] 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513] 恣:放纵,恣意妄为。​​​​​​​​​

[514] 制:控制。​​​​​​​​​

[515] 反:还归。后多作“返”。​​​​​​​​​

[516] 动:采取行动。​​​​​​​​​

[517] 善:善于。​​​​​​​​​

[518] 劝多:奖勉的人多。劝,奖勉。​​​​​​​​​

[519] 奸禁:奸邪就得以禁止。奸,奸邪、罪恶。​​​​​​​​​

[520] 与:给予。​​​​​​​​​

[521] 用约:给予的少。用,给予。约,少。​​​​​​​​​

[522] 德:恩德。​​​​​​​​​

[523] 入:收益,收入。​​​​​​​​​

[524] 善:喜好。​​​​​​​​​

[525] 劝善:勉励为善。​​​​​​​​​

[526] 趣:归向。​​​​​​​​​

[527] 异道即治:治理方法不同,国家就会政和国安。君道无为,臣道 有为,故异道则治。异道,不同的方法。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528] 有以: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529] 相使:犹言相互为用。实则上使下、下事上。​​​​​​​​​

[530] 任:承担。​​​​​​​​​

[531] 十围:形容粗大。​​​​​​​​​

[532] 持:谓支撑。​​​​​​​​​

[533] 千钧: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

[534] 关:门闩。​​​​​​​​​

[535] 开阖:开启与闭合。​​​​​​​​​

[536] 顺:顺理,合乎事理。​​​​​​​​​

[537] 屈寸而伸尺:弯曲一寸而伸直一尺。比喻人或事物微有瑕疵。屈,弯曲。伸,伸开、挺直。​​​​​​​​​

[538] 枉:弯曲。​​​​​​​​​

[539] 细行:小节;小事。《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孔传:“轻忽小物,积害毁大,故君子慎其微。”​​​​​​​​​

[540] 疵:挑剔。​​​​​​​​​

[541] 诚:确实。​​​​​​​​​

[542] 累:妨碍。​​​​​​​​​

[543] 闾里之行:闾,音吕,被乡里称誉的行为。闾里,里巷。​​​​​​​​​

[544] 多:称赞。​​​​​​​​​

[545] 全:完美。​​​​​​​​​

[546] 责备:以尽善尽美要求人。​​​​​​​​​

[547] 夏后氏:指禹受舜禅而建立的夏王朝。称夏后氏。亦称“夏氏”“夏后”。​​​​​​​​​

[548] 璜:玉器名。状如半璧。古代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也作装饰用。​​​​​​​​​

[549] 秽:斑点,小毛病。​​​​​​​​​

[550] 志:通“识”。记住。​​​​​​​​​

[551] 事:任事。​​​​​​​​​

[552] 洿辱:耻辱。洿,音污。​​​​​​​​​

[553] 举:推荐。​​​​​​​​​

[554] 施:施予。​​​​​​​​​

[555] 患难:艰险困苦的处境。​​​​​​​​​

[556] 动:触动。​​​​​​​​​

[557] 守:操守。​​​​​​​​​

[558] 委:委派。​​​​​​​​​

[559] 振:通“震”。震慑。​​​​​​​​​

[560] 节:气节。​​​​​​​​​

[561] 情:实情。​​​​​​​​​

[562] 中:符合。​​​​​​​​​

[563] 据:按拿。​​​​​​​​​

[564] 天下之图:天下的版图。图,版图。​​​​​​​​​

[565] 死:谓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566] 难:危难。​​​​​​​​​

[567] 约束信:纪律明确。约束,规章。信,言出必行。​​​​​​​​​

[568] 两敌相当:两军势力旗鼓相当。​​​​​​​​​

[569] 险隘之利:险要地势的优势。险隘,险要处。​​​​​​​​​

[570] 奇正: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

[571] 行阵:亦作“行陈”。指军队的行列。​​​​​​​​​

[572] 白刃合:刀枪交锋。合,交锋。​​​​​​​​​

[573] 流矢接:乱箭连续不断。流矢,乱飞的或无端飞来的箭。接,连续。​​​​​​​​​

[574] 舆死:用车载运死者。舆,载。​​​​​​​​​

[575] 义之下:下等的作战。义,作战。下,指等级低。​​​​​​​​​

[576] 必死:指人民为国而视死如归。​​​​​​​​​

[577] 威:威严。指表现出的使人敬畏的气势、态度。​​​​​​​​​

[578] 矢石: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

[579] 赏信而罚明:赏罚严明守信。信,守信用。明,严明。​​​​​​​​​

[580] 王:称王。​​​​​​​​​

[581] 正:指君临、统治。​​​​​​​​​

[582] 寇:敌人。​​​​​​​​​

[583] 塞:堵塞。​​​​​​​​​

[584] 势:气势。​​​​​​​​​

[585] 加:施及。 ​​​​​​​​​

[586] 仰:向上。​​​​​​​​​

[587] 度:法度,规范。​​​​​​​​​

[588] 高下之宜:高山低田的适宜情况。高下,高处和低处。宜,事物之适宜处理。​​​​​​​​​

[589]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90] 列地:犹列土。谓分封土地。​​​​​​​​​

[591] 州:谓区划地域以聚居。​​​​​​​​​

[592] 分职:各司其职。​​​​​​​​​

[593] 大学: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594] 得道:符合道义。​​​​​​​​​

[595] 举:兴起。​​​​​​​​​

[596] 归神:静性养心。​​​​​​​​​

[597] 杜淫:杜绝淫邪。杜,断绝。淫,邪恶。​​​​​​​​​

[598] 反:还归。后多作“返”。​​​​​​​​​

[599] 天心:本性。​​​​​​​​​

[600] 流:沉溺。​​​​​​​​​

[601] 作书:谓作典册。​​​​​​​​​

[602] 领理:治理,管理。​​​​​​​​​

[603] 记事:记录军国大事。​​​​​​​​​

[604] 解:赦免,免除。​​​​​​​​​

[605] 作囿:兴建园囿。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以供观赏的园林。汉以后称苑。​​​​​​​​​

[606] 奉:进献。​​​​​​​​​

[607] 宗庙之具:祭祀宗庙的祭品。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具,馔之实于鼎。​​​​​​​​​

[608] 简:检阅。​​​​​​​​​

[609] 戒不虞:防备不测。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

[610] 驰骋弋猎:纵马射猎。驰骋,纵马疾驰。弋猎,射猎。​​​​​​​​​

[611] 平:正,严正。​​​​​​​​​

[612] 正狱讼:公正判定讼案。正,公正,合理。狱讼,讼案。​​​​​​​​​

[613] 朋党比周: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614] 与:党与。​​​​​​​​​

[615] 趋私:追求私利。​​​​​​​​​

[616] 外内相举:朝廷内外相互勾结举荐。外内,朝廷内外。举,推荐;选用。​​​​​​​​​

[617] 治弊:治理出现弊病。弊,害、弊病。​​​​​​​​​

[618] 终:穷尽。​​​​​​​​​

[619] 更为:改变做法。​​​​​​​​​

[620] 修:学习。​​​​​​​​​

[621] 行法:按法行事。​​​​​​​​​

[622] 经:量度。​​​​​​​​​

[623] 非誉:非议和称誉。​​​​​​​​​

[624] 进:提拔。​​​​​​​​​

[625] 贱:鄙视。​​​​​​​​​

[626] 退:罢黜。​​​​​​​​​

[627] 修:实行。​​​​​​​​​

[628] 让:谦让;推辞。​​​​​​​​​

[629] 省:减少。​​​​​​​​​

[630] 赡:满足。​​​​​​​​​

[631] 守正:恪守正道。​​​​​​​​​

[632] 动:动摇。​​​​​​​​​

[633] 酆水:酆,音丰,水名,即沮水,或又称里水。源出陕西省秦岭山中,北流至西安市西北,纳满水,分流注入渭水。为关中八水之一。水,特指河流。​​​​​​​​​

[634]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

[635] 金铁:应作“金石”。金银和玉石之属。​​​​​​​​​

[636] 莫之归:没有前往归附。归,归附。​​​​​​​​​

[637] 秃山:不生草木的山丘。​​​​​​​​​

[638] 切:严酷,苛刻。​​​​​​​​​

[639] 刻:苛刻。​​​​​​​​​

[640] 计:计簿。此处指税赋。​​​​​​​​​

[641] 广:扩大。​​​​​​​​​

[642] 裂:破裂。​​​​​​​​​

[643] 攻:整治。​​​​​​​​​

[644] 恶:罪过。​​​​​​​​​

[645] 求其过:寻求他细微的差错。求,搜寻。​​​​​​​​​

[646] 强其所不能:勉力做他所不能做的事。如学做圣人、仁人之类的。强,勉力。​​​​​​​​​

[647] 去:除去。​​​​​​​​​

[648] 爱日:珍惜时日。​​​​​​​​​

[649] 及时以行:随时按照所学的去做。及时,抓紧时间。行,实施。​​​​​​​​​

[650] 日旦:每天早上。亦指每天。​​​​​​​​​

[651] 就业:按照所学去落实。就,按照。业,学业。​​​​​​​​​

[652] 省思:反省思索。省,反省。思,思索。​​​​​​​​​

[653] 没:终。​​​​​​​​​

[654] 守业:尽力于自己的职守和职分,不旁骛。​​​​​​​​​

[655] 君子学必由其业:君子的为学,一定要从先王的典籍学习。​​​​​​​​​

[656] 决:排除壅塞,这里指解决。​​​​​​​​​

[657] 承间:趁机会。​​​​​​​​​

[658] 观色:观察脸色。​​​​​​​​​

[659] 习:复习。​​​​​​​​​

[660] 知:省悟。这里指理解。​​​​​​​​​

[661] 让:推贤尚善。​​​​​​​​​

[662] 浅守:从小处着手,不务夸大。守,把守。​​​​​​​​​

[663] 微言:少言。微,少。​​​​​​​​​

[664] 笃行:切实履行。​​​​​​​​​

[665] 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行动在他人之前,说话要在他人之后。​​​​​​​​​

[666] 见利思辱:若有利可图就要想想是否会带来耻辱。辱,耻辱。​​​​​​​​​

[667] 见难思诟:诟,音够,见到困难(如果回避它),就要想是否会会招来辱骂。诟,辱骂。​​​​​​​​​

[668] 战战:戒慎貌。​​​​​​​​​

[669] 趍:同“趋”。催促。​​​​​​​​​

[670] 成人之美:成全他人为善的美名。​​​​​​​​​

[671] 与:赞扬。​​​​​​​​​

[672] 尤:过失,罪愆。​​​​​​​​​

[673] 色:表情。​​​​​​​​​

[674] 安:谓对某种环境、事物感到安适或习惯。​​​​​​​​​

[675] 自强:自己勉强。强,勉强。​​​​​​​​​

[676] 复:重复,反覆。​​​​​​​​​

[677] 愕愕:直言貌。​​​​​​​​​

[678] 殆: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679] 日旦:每天。​​​​​​​​​

[680] 乂:音易,治理。​​​​​​​​​

[681] 栗:音力,恐惧。​​​​​​​​​

[682] 鲜:少。​​​​​​​​​

[683] 济:成功。​​​​​​​​​

[684] 立孝:立志行孝。立,立身。​​​​​​​​​

[685] 忠之用:(立孝要)用忠心的诚恳。忠,尽心竭力。​​​​​​​​​

[686] 礼之贵:(立孝)行为合乎礼为贵。贵,重要。​​​​​​​​​

[687] 畜:养育。​​​​​​​​​

[688] 承:敬奉。​​​​​​​​​

[689] 顺:通“训”。教导,教训。​​​​​​​​​

[690] 忠爱以敬:这里指忠君、爱亲、敬长。​​​​​​​​​

[691] 尽力:竭尽能力。​​​​​​​​​

[692] 微谏:以隐约委婉的话进谏。​​​​​​​​​

[693] 欢欣:亦作“欢忻”。喜悦,欢乐。​​​​​​​​​

[694] 咎故:意外不幸。咎,灾祸、不幸之事。故,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695] 入:融入,渗入。​​​​​​​​​

[696] 将:扶助,扶持。​​​​​​​​​

[697] 诗:指《诗经》。此特指《诗经·小雅·小苑》。​​​​​​​​​

[698] 兴:起身。​​​​​​​​​

[699] 忝:羞辱。​​​​​​​​​

[700] 仕:为官称职。​​​​​​​​​

[701] 修:这里指修身之人。​​​​​​​​​

[702] 一:专一。​​​​​​​​​

[703] 行:德行。​​​​​​​​​

[704] 惠:指施予恩惠。​​​​​​​​​

[705] 扬:传播。​​​​​​​​​

[706] 执:持守。​​​​​​​​​

[707] 笃:诚笃。​​​​​​​​​

[708] 相与:相处。​​​​​​​​​

[709] 相济:互相帮助、促成。​​​​​​​​​

[710] 人非人不济:人没有他人帮助,就不能有所成就。济,成功,成就。​​​​​​​​​

[711] 走:奔跑。​​​​​​​​​

[712] 比:比较,考校。​​​​​​​​​

[713] 循行:顺着。​​​​​​​​​

[714] 病:以为羞辱。​​​​​​​​​

[715] 下人:居于人之后。​​​​​​​​​

[716] 事贤:向贤人拜师学习。事, 谓从师求学。​​​​​​​​​

[717] 惑暗:昏昧,糊涂不明。​​​​​​​​​

[718] 穷:特指不得志。与“达”相对。​​​​​​​​​

[719] 盖有:大概有很多。盖,副词,大概。有,多。​​​​​​​​​

[720] 华:同“花”。​​​​​​​​​

[721] 繁:茂盛。​​​​​​​​​

[722] 鹰隼:鹰和雕,泛指猛禽。隼,音损。​​​​​​​​​

[723] 庳:音卑。低矮。​​​​​​​​​

[724] 鼋鼍:音圆陀。大鳖和扬子鳄。​​​​​​​​​

[725] 窟穴:动物栖身的洞穴。​​​​​​​​​

[726] 卒:最后。​​​​​​​​​

[727] 饵:钓鱼或诱捕其他禽兽的食物。​​​​​​​​​

[728] 亲戚:此指父母而言。​​​​​​​​​

[729] 外交:与朋友、外人的交际。​​​​​​​​​

[730] 来:一作“求”,引申为访求。​​​​​​​​​

[731] 审:明白。​​​​​​​​​

[732] 不可复者:一去不复返的事。复,返回。​​​​​​​​​

[733] 施:施行。​​​​​​​​​

[734] 没:通“殁”,死。​​​​​​​​​

[735] 耆艾:尊长;师长。亦泛指老年人。六十岁曰耆(音奇),五十岁曰艾。​​​​​​​​​

[736] 远:违背。​​​​​​​​​

[737] 身:品德,才能。​​​​​​​​​

[738] 主:引申为主体。​​​​​​​​​

[739] 有闻:从贤人听受善言。​​​​​​​​​

[740] 加:通“架”。架设。​​​​​​​​​

[741] 志:志向。​​​​​​​​​

[742] 游:交往。​​​​​​​​​

[743] 苾:音必,芳香。​​​​​​​​​

[744] 兰芷:兰草与白芷。皆香草。​​​​​​​​​

[745] 化:融合。​​​​​​​​​

[746] 腻:应作“贷”。邪恶。​​​​​​​​​

[747] 鲍鱼之次: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

[748] 去就:犹取舍。 ​​​​​​​​​

[749] 长日加益:冬至至夏至白天每天都在加长。这里指自己的德行在君子的熏染下每日增长。​​​​​​​​​

[750] 如履薄冰:如踩踏在薄冰上。这里比喻与小人交往很是危险之意。履,踩踏。​​​​​​​​​

[751] 下:这里指冰面下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