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金匮悬解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外感 五脏风寒积聚 二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虚邪之外感,本气之内伤者也。风雨之邪伤于上,清湿之邪伤于下,饮食喜怒之邪伤于中。表邪外袭,里邪内应,两虚相逢,留而不去,此积聚所由来也。积者,血多而气少,《难经》所谓血滞而不濡者也。聚者,气多而血少,《难经》所谓气留而不行者也。心病于上,肾病于下,肺病于右,肝病于左,脾病于中,五脏之积聚,各有其部,此三焦所由分也。既成积聚,不得不用消磨,仲景未尝立法,然大黄(庶虫)虫、桂枝茯苓、抵当汤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之类,具载诸篇,审宜而选用之可也。

外感 五脏风寒 十九章

五脏风寒一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主气,气化津,肺中风者,风邪在表,肺气壅阻,是以发喘。气滞津凝,是以口燥。风郁勃而外泄,故身体旋运。气收敛而内闭,故身体迟重。阳遏不能外达,故昏冒无觉。气滞不能四达,故肿胀不消。

五脏风寒二

【肺中寒,吐浊涕。】

肺主皮毛,寒侵皮毛,里气郁塞,肺无降路,逆冲上窍,清气淫蒸。则化痰涕。涕少则出于鼻,多则出于口也。

五脏风寒三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肺死脏者,肺之真脏脉也。肺脉浮而涩,盖金降于水,则脉沉,涩者,将沉而未沉,气之方收而未藏者也。若浮取之而虚飘,重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是肺金之衰败而不降也。此谓真脏脉,真脏见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即此义也。

五脏风寒四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为厥阴风木,肝中风者,木郁风动,筋脉振摇,故头目瞤动。肝脉行于胁肋,经气壅塞,故两胁痛楚。筋脉燥急,故行常伛俯。木燥而克土,土虚则嗜甘,土味甘也。

五脏风寒五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手之三阴,自胸走手,肝中寒者,足之厥阴下陷,手之厥阴上逆。手厥阴之脉,入肘下臂,两臂无气,故痿而不举。《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木陷风生,故舌本燥。“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肝胆同气,阳盛则怒,阴盛则悲也。肝脉上贯胸膈,风木郁冲,故胸中痛。厥阴行身之侧,经气郁缩,转侧痛生,故不得转侧。脾土被刑,饮食不化,故食则吐逆。食下之时,土困肝郁,风木疏泄,是以汗出也。

五脏风寒六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死脏者,肝之真脏脉也。肝脉弦而滑,盖甲木降于水而乙木升于火,升于火,则脉浮,滑者,将浮而未浮,气之方生而未长者也。若浮取之而弱,重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是肝木之颓败而不升也。如索不来者,如绳索空悬,轻飘游移,按之应手而去,不能复来鼓指也。如蛇行者,木畅则直,郁则曲,一曲一直,郁而不畅,故状如蛇行。“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彼乃肝脉之太过,此则肝脉之不及者也。

五脏风寒七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方在“妇人杂病”。

肝着者,肝气痹着而不舒也。肝愈郁而风愈动,风木荡摇,神魂悬虚,故常欲人蹈其胸上。先未苦时,水寒木燥,故但欲饮热。旋覆花汤,旋覆、新绛,行血而清风,葱白通经而泻滞也。

五脏风寒八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风者,火郁上炎,故翕翕发热。热则伤气,故虚乏不能起身。心液消烁,空洞虚馁,故心中常饥。心火既升,胃气必逆,缘火不归水,水寒则土湿故也。胃气上逆,故食即呕吐。

五脏风寒九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金之味辛,心中寒者,火衰不能制金,金反侮火,故心中时作辛味。剧者寒水侮火,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之痛楚也。其脉浮者,寒瘀胸膈,必自吐之乃愈也。

五脏风寒十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为水伤,心者火也,心伤者,一遇劳倦即火上炎而头面赤,水下凝而腿足重,寒气逆冲而心痛,热气升郁而自烦,火上郁而发热,木下郁而脐跳,其脉弦而不能洪,此为心脏伤于寒水所致也。弦为肝脉,肝木,心之母,心脉浮洪,木不生火,故心脉当洪而反弦也。

五脏风寒十一

【邪入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

《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肾藏精,精舍志,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邪入使魂魄不安者,肝肺之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以血者自阴而之阳,水升而化火则生血,气者自阳而之阴,火降而化水则生气,血气皆原于火,故血气少者,由于心火之虚也。心气虚则肾水胜火,肾之志为恐,缘火盛则神气升达而为喜,水盛则神气沦陷而为恐,故水胜火者,其人则恐。水寒火败,则火升而水沉,金逆而木陷,火升水沉,则神飞而精走,金逆木陷,则魄荡而魂驰,故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以水火之不济,金木之不交也。精魄阴也,阴气衰者,则志迷而为颠。神魂阳也,阳气衰者,则神乱而为狂。

《难经》:重阴则颠,重阳则狂,言与此殊,而实则同也。盖浊降则为阴,阴愈盛则愈温,清升则为阳,阳愈盛则愈凉,故阳降而为浊阴,阴升而化清阳。阳清则化神,阴浊则化精,而神根于精,坎之阳也,水阴而抱阳,故精温而不颠,精根于神,离之阴也,火阳而含阴,故神清而不狂。狂者君火不降,虽上热如炉,实阳虚而非阳盛也,颠者癸水不升,虽下寒如冰,实阴虚而非阴盛也。

五脏风寒十二

【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心死脏者,心之真脏脉也。心火下降,则心位清虚而不实,《难经》所谓浮而大散者,心也。若浮取之实如麻豆,重按之益觉躁疾者,是心火之升炎而不降也。“平人气象论”: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玉机真脏论”:真心脉至,坚而抟,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即此义也。

五脏风寒十三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姜甘苓术汤主之。】

肾着者,肾气痹著而凝冱也。水盛阴旺,故身体迟重,腰中寒冷,如坐水中。水渍经络,故形如水病之状,似乎浮肿。水旺土湿,故反不渴。水不在于脏腑,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其病在肾,属于下焦,原因身劳汗出,衣里沾濡冷湿,冷湿之气,久久入腠理而浸经络,同气相感,故令肾气痹着,而成此病。肾位在腰,自腰以下,阴冷痛楚。土位在腹,水旺侮土,故腹重如带五千钱也。姜甘苓术汤,姜、苓,温中而泻水,术、甘,培土而去湿也。

◎姜甘苓术汤一

【姜甘苓术汤】

干姜四两 甘草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五脏风寒十四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者,死。】

肾死脏者,肾之真脏脉也。癸水升于丁火,则水位泮涣而不结,若浮取之而坚,重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者,是肾水之下流而不升也。“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玉机真脏论”:真肾脉至,抟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即此义也。

肾无中风、中寒者,心肾同经,心病即肾病也。而肾着之病,即中寒所伤也。

五脏风寒十五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瞤瞤而短气。】

脾为湿土,脾中风者,湿郁为热,故形如醉人。脾位在腹,故腹中烦重,热盛则烦,湿盛则重也。土湿则木郁而风生,故皮肉瞤动。脾土郁满,肺金莫降,是以短气。

五脏风寒十六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盆,洁洁状如摇者,死。】

脾死脏者,脾之真脏脉也。己土升于离位,则清气在上,戊土降于坎中,则浊气在下。清升浊降,中气冲和,是以脉见关上,其象为缓。若浮之大坚,是戊土之壅而不降也。按之如覆盆之硬,洁洁状如摇动者,是己土之滞而不升也。(“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腑者里中之表,故宜浮取,脏者里中之里,故宜重按)。《伤寒?脉法》所谓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厥厥动摇者是也。“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曰脾死。“玉机真脏论”: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致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五脏风寒十七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三焦各有其部,三焦竭部者,三焦竭其本部之气也。上焦清气竭,则浊气上逆而为噫。缘上焦受气于中焦,中焦燥湿之气未和,不能消谷,土气郁满,浊阴不降,故上焦痞闷,而为噫耳。下焦肾气亏竭,无以约束便溺,即遗溺而失便。以其阳根升泄,阴孤于下,其中不和,不能自禁制夫二便也。不须治之,久而阳降气和则愈矣。(此寒气之伤于三焦而内寒者)。

五脏风寒十八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骛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热在上焦者,因咳嗽而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消谷而便坚。热在下焦者,则为木陷而尿血,亦令淋闭而不通。缘土湿木陷,郁生下热,风木疏泄而水不能藏,则为尿血,寒水闭藏而木不能泄,则为淋闭也(此风气之伤于三焦而内热者)。若夫大肠有寒者,多如鸭鹜之溏泄,有热者,脂膏腐烂而便肠垢。小肠有寒者,肝脾湿陷,下重而便血,有热者,肛门肿结而为痔(此于下焦之中,分别寒热)。

五脏风寒十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趺阳,胃脉,足趺上之冲阳也。阳盛则脉浮,浮则胃气强壮也。血虚则脉涩,涩则风木疏泄,而小便数也。浮涩相合,土燥水枯,大便则坚,其脾气为之约结不舒,而粪如羊矢。麻仁丸,麻仁、杏仁,润燥而滑肠,芍药、大黄,清风而泄热,厚朴、枳实,行滞而开结也。(此热在中焦,则为坚者)。

◎麻仁丸二 方见《伤寒》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杏仁一升,熬,别作脂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枳实一斤,炙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外感 积聚 二章

积聚二十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殸/禾)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殸/禾)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殸/禾)气。】

病,有积、有聚、有(殸/禾)气。积者,五脏之病也,脏为阴,其性静,故终不迁移(《难经》: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聚者六腑之病也,腑为阳,其性动,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此为可治(《难经》: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无常处)。(殸/禾)气者,谷气也,水谷不消,中气郁满,木气抑遏,故胁下作痛。按之郁开则愈,举手复发,是为(殸/禾)气。此风寒之伤于脏腑,而成积聚者也。

积聚二十一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街。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诊诸积之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见于寸口,则上而积在胸中。微出寸口,则更上而积在喉中。见于关上,则中而积在脐旁。上于关上,则上而积在心下。微下于关,则下而积在少腹。见于尺中,则下而积在气街。脉出于左,积在于左,脉出于右,积在于右,脉左右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上下左右之部处之。

五十六难: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心之积,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肺之积,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肾之积,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此五积之部也。(此就积聚而分三焦之部)。

积聚者,风寒之所成也。《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起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是谓三部。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善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腧,在腧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飨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腧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所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腹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腧之脉,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饱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腧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以生病者也。风寒积聚之义如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